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产业调研范文

工业产业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产业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产业调研

第1篇:工业产业调研范文

一、2015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 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

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第2篇:工业产业调研范文

印江自治县位于贵州的东北部,茶叶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产业,是印江富民XX县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印江茶叶作为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茶叶总产值在国民生产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较低,但作为特色作物的茶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好。近年来,印江茶叶抓住退耕还林契机,茶农发展无公害茶叶的积极性高,茶叶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县现有茶园18959亩,其中投产茶园4078亩,产量480吨,产值832万元。幼龄茶园13281亩,待恢复茶园1600亩,幼龄茶园中绿茶6831亩,苦丁茶6450亩,计划20xx年底建成茶园2.2万亩,投产茶园6000亩,产量600吨,产值10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 1200万元。农民劳务收入500万元以上,财政收入100万元以上。计划到2008年全县茶叶发展到5.1万亩,真正使茶叶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据专家预测,茶叶将成为消费者饮料市场的首选饮品,名优茶、有机茶、无公害茶又是茶叶消费的热点,印江发展无公害茶叶,产业前景看好,市场前景广阔。

一、印江梵净山茶叶基地无公害茶叶产业的优势 (一)自然优势。印江属亚热带温暖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多云少日照,最海拔2493.7米,可谓高山云雾出好茶 。宜茶地10万亩以上,茶园所在地无任何工业企业,无污染、无公害,适合发展无公害茶叶。

(二)名山出名茶。梵净山系联合国公布的六个人与生物保留地之一,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佛教和旅游圣地。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茂盛,林木葱翠,溪明如镜,空气清新,茶叶在无污染、无公害的条件下生长,得天独厚,品质优异。

(三)品牌优势。梵净山茶叶基地梵净山牌系列绿茶由于品质优良,内质上乘,从投产以来就陆续获得各项荣誉。梵净翠峰1992年获贵州省十大名茶,同年又获湘、鄂、川、黔四省边区名茶评比一等奖。1995年,梵净山系列绿茶获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商品展览金杯奖,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1997年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授予名牌产品,同年梵净山牌系列绿茶产品被国家技术监督局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1998年被贵州省工商局、省消费者协会评为消费者协会推荐商品1999梵净翠峰再次被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并指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大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果展。在20xx年、20xx年、20xx年梵净山牌系列绿茶都获得湘、鄂、黔、渝武陵山区名优茶评比会的金奖和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原贵州省省长王朝文来印江视察工作,品偿梵净翠峰等系列绿茶后,大加赞赏,挥毫提茗:梵净翠峰,茶中极品。梵净山牌系列绿茶从投放市场以来,一直深受消费者的亲睐。品牌价值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梵净山牌系列绿茶的生产加工经过近二十年的积累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技术秘密。20xx年成功地申报为省级梵净山翠峰、梵净山绿茶地方标准和原产地域保护,品牌优势明显。

(四)劳动力富余廉价。全县有13万劳动力之多,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苦于有力无处使,外出务工每月400---600元工资,除去开支所剥无几,茶叶产业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在家创业的机会,特别是女劳动力和年老体弱的劳动力也得到充分利用。由于劳动力报酬低,使茶园投入成本低,茶叶生产成本低,市场竞争能力强。

(五)无性系茶园比例大,发展势头好。20xx年后定植的13281亩幼龄茶园,均为无性系茶,占茶园总面积70%,无性系品种是当今茶叶发展的主体,是实现茶叶优质高效的保障。

(六)茶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为了提高全县茶叶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1993年起,县政府聘请了中国茶科所作为全县发展茶叶的技术依托单位,到 20xx年止,全县从事茶叶工作的专业人才120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80多人。通过县职业技术学校XX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培训的茶叶生产、加工、管理等方面的农民技术骨干8万人(次),已获得绿色证书的有2500余人。目前,全县有近1万人正在从事茶叶管理、生产、加工和营销。现有的技术人员和加工、管理人员完全能够保障全县大面积茶园投产后的生产需要。

(七)茶叶文化丰富。印江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梵净山脚下的中国茶王树就是佐证。梵净山团龙贡茶在明代就作为皇家贡品,今梵净山团龙一带的村民冲傩还愿时仍作首选祭祀品。梵净山团龙合闭茶、雷公茶有许多神奇古老的传说,令人神往。印江文化之乡,书法之乡,土家风情,红色文化也给茶文化增添无穷的色彩。

二、印江梵净山茶叶产业的现状 (一)茶场规模小,厂房陈旧,设备落后,资金投入不足。最大的企业拥有面积1100亩,最小的企业茶叶面积220亩,规模经营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特种名优茶比例小,只有产量的2%,各茶场(公司)独自为陈,自立标准,自设包装,茶叶品牌多,知名品牌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总量少,市场份额不高。没有竞争优势。县内茶叶市场混乱,以次充次,以劣冒优的现象严重。部分茶场因资金不足,管理粗放。

(二)生产、市场缺言统一管理。全县茶叶品牌从1998年茶叶企业体制改革后,各生产企业协作性差,不愿出资进行品牌维护和宣传,大型且有影响的参评参展活动各企业不愿参加,产品质量下降,品牌知名度大不如前。

(三)全县茶叶企业信贷能力弱,融资能力差,银企关系特别紧张,影响全县茶叶产业的发展。

(四)种植分散,投入不足,幼龄茶园抓住了退耕还林机遇,但土地已承包到一家一户,种植较分散,底肥投入不足。农业工程设施,茶园基础设施不完善,如路沟、防护林,茶、水、土保持设施不配套,没有按山区特点严格规划设计茶园。苦丁茶种植面积可观,但生产、加工技术薄弱,预计成园率低,形势不容乐观。

(五)茶农思想素质还跟不上茶叶产业的发展,茶农不了解市场动态,对无公害茶叶认识不足,质量意见差,存在有啥销啥,以多为是的思想观念,只顾眼前利益,滥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造成环境污染,使茶叶卫生质量受到影响。

三、梵净山茶叶基地无公害茶叶产业的发展方向 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以组建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联合整体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茶园基础建设,做强做大梵净山茶叶品牌,理顺茶叶管理体制。

(一)统一思想,政策支持。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梵净山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为茶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必须全县上下认识统一,保证政策到位,技术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精力到位。茶叶作为特色产业,要与地方政府的政绩结合起来,发展才会有声有色。鼓励和支持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和社会能人领办茶叶企业。

(二)加强茶园基地建设,全面实施无公害目标。发展有机无公害茶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观念。注重茶园生态环境,为实现无公害茶叶优质化打好基础。要充分发挥利用好无污染、无公害的自然优势。加大资金扶持,利用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扶持高效无性系茶园建设和低中产茶园的改造。建立无公害有机茶病虫害测报点。成立茶科所,抓好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适合地方品种的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做到订购茶苗不出县。

(三)充分利用梵净山品牌效应,发挥整体优势。加入wto后,茶叶产业在国际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背景下,茶叶市场的竞争最终归终于品牌的竞争,没有竞争力的品牌,就没有立足之地。梵净翠峰等梵净系列绿茶,有很好的名牌效应,打造梵净山总品牌,利于上规模、上批量、上档次、上效益,利于减少内耗,集中资源优势,树立品牌形象,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成立梵净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实行股份有限,行业管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宣传、统一产品包装、统一技术要求、统一门面装璜,采取集中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以市场引导企业,以企业带动基地,以基地连接农户的经营模式,产、加、销一条龙。

(五)搞好梵净山牌系列绿茶的认证工作,申请无公害茶叶认证,为了获得各种认证资格,梵净山牌系列绿茶应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茶叶展销展示会、博览会,找准梵净山牌等系列绿茶与其它品牌产品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提高品牌质量,把梵净山牌等系列绿茶打造成国内知名品牌,努力争取获得国家认定的绿色证书。

(六)发展科技兴茶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茶叶基地发展要高起点、规范化、科学化栽培。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做好无公害茶叶开发工作的基础。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骨干培训,请专家作常年业务指导,创新学习机制,开展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努力提高茶叶干部、从业人员及广大茶农的专业技术水平。把广大茶农培养成为知识型农民,让他们了解茶树的生长规律、需肥特性及用药安全性,普及规范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

1、加强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和推广,为实现茶叶优质无公害,在引进新良种的同时要引进配套的良种栽培综合技术。

2、科学合理施肥。实行测土施肥,根据土壤所需肥料进行合理配方,以利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避免盲目施肥,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肥料要以有机肥为主,推广应用精制有机肥,杜绝不宜施用的化学肥料。

3、把好病虫防治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好三高,三防农药和茶叶禁用农药在茶园上的禁销禁用。通过电视、专栏、宣传车、会议、培训,村规民约等多种形式,公布禁销禁用农药,大力加强农业防治,提倡、引导应用生物防治。

4、优化茶叶加工技术,改革制茶工艺,更新制茶设备,引进新型茶叶机械。特别是新兴起的苦丁茶加工技术和设备。开发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罐装茶饮料。

(七)严把质量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梵净翠峰等系列绿茶之所以有很高的声誉,得益于企业对质量的严格把关。广泛宣传、强化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成立质量监测机构,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督,从大田管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到成品保管等严格按无公害茶系列标准进行,对不符合无公害茶要求的,限期整改,确保茶叶产品安全优质。

(八)开辟窗口市场。建立梵净山无公害茶叶交易市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茶叶龙头企业,外地客商,贩销大户进行诚信交易,实现印江既是产茶大县,又是市场强县的目标,把印江城变成茶叶城。想方设法在重点绿茶和苦丁茶消费城市设立专买店、链锁店、直销店。吸纳在外地创业且有营销特长和营销经验的人士,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加入茶叶协会,让他们在所创业的城市宣传梵净山无公害茶叶,开拓梵净山无公害茶叶市场。充分发挥印江驻外地办事处的宣传作用。

第3篇:工业产业调研范文

衷心感谢各位领导不辞辛劳亲临我乡调研指导工作。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政府以及全乡3万多各族干部群众对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乡乡情概况、生物产业培植与发展现状、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下一步发展壮大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工作对策建议作简要汇报。

一、乡情概况

乡位于绿春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绿春县城65公里。介于东经102°17ˊ至102°38ˊ,北纬22°至22°57ˊ之间。东与金平县者米乡和元阳县黄草岭乡相连,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西与我县半坡乡、骑马坝乡隔河相望,北与我县三猛乡毗邻,地处两国三县六乡的结合部,国境线长123公里,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区域优势非常明显。

全乡国土面积460.31平方公里,均为山地,地势南北高,东西低,境内群山蜿蜒,河谷深切,沟壑纵横,多陡坡,少平地,最高海拔2202米,最低海拔410米。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局部地区属北热带气候,全年无霜区一般在350天,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2890.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89.9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

全乡辖11个村委会、1个社区,有95个村(居)民小组6322户31220人,其中农业人口2864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7.3%。境内世居哈尼族、瑶族、彝族、拉祜族四种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26684人,瑶族3863人,彝族504人,拉祜族169人,是全县瑶族人口最多的一个乡。

,全乡完成社会总产值8538万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达1.16亿元,投资额度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0%;农村经济总收入7356万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1960元,同比增长16%;粮食总产量1531万公斤,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有粮419公斤,同比增长9.8%。

二、生物产业培植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产业富县、电矿产业强县、哈尼文化生态县”三大战略目标,不断深化乡情认识,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大力培植以茶叶、草果、八角、杉木、桉树、紫胶、橡胶、核桃、香蕉等为主的生物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绿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生物产业培植措施。一是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潜力在山、希望在山”的生物产业发展思想和认识不动摇;二是念好“山”字经,做好“山”字文章,在低海拔地区大力发展橡胶等热区作物,在高寒山区大力发展茶叶等经济林果;三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和“兴边富民”政策加大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扶持,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下派工作组进村入户,乡党政领导挂钩、站所干部分片包干负责,优先发动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五是在巩固提升原有生物产业的基础上,加大新兴生物产业培植和管抚力度,做好中耕管理和补植补种工作;六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林地立体套种力度,强化科技措施的到位和肥力的投入;七是创造生物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公司、大企业、大老板前来投资开发生物产业;八是通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解决农户当前生计问题与长远利益矛盾关系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生物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我乡不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抓住生物产业培植不放松。截止目前,全乡已形成了17万亩的生物产业格局,人均生物产业面积已突破5亩。其中,培植八角38827.6亩、紫胶14208.4亩、草果29443亩、核桃18695.8亩、茶叶18150亩、橡胶31559.2亩、杉木等2万余亩,实现生物产业总产值6830.4万元(生物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左右)。使生物产业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八角、橡胶、草果、茶叶、紫胶为主体的生物产业特色乡。目前,全乡上下积极性高涨,正在掀起杉木、桉树等速生丰产林种植的。

三、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一)已建加工企业。我乡建有7个茶叶加工厂,它们是东哈双王茶厂、车里莪玛茶厂、东斯茶厂、略马茶厂、咪霞茶厂、东批哈龙茶厂和东角茶厂。其中,东哈双王茶厂和车里莪玛茶厂规模较大。由于市场价格波动、投入资金不足、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近两年大部分茶厂已停厂。此外,还建有几处零星的木材加工点。

1.东哈双王茶厂:双王茶厂距东哈村委会3公里,紧靠绿二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茶厂原经营权属于村委会,于个体户王永发与村委会承包40年的经营权。茶厂占地1200平方米,有茶叶地430亩。是一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加工企业。厂房有炒茶机、揉捻机、杀青机、热风炉、烘培机等茶叶加工设备。年加工量在6吨以上。目前茶厂生产加工情况不稳定。

2.车里莪玛茶厂:莪玛茶厂位于车里村委会旁,紧靠绿二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茶厂原经营权属于村委会,于个体户李梅与村委会承包35年的经营权。茶厂占地230平方米,有茶叶地224亩。是一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加工企业。厂房有炒茶机、揉捻机、杀青机、烘培机等茶叶加工设备。年加工量在3吨以上。由于近年来效益不好,该茶厂已停厂两年。

(二)拟建加工企业。目前,我乡拟在东哈村委会小黑江东岸国防公路沿线独红村下方选址,由绿春县小黑江林胶有限公司建设一座橡胶颗粒加工厂(县人民政府已批复同意建设)。绿春县小黑江林胶有限公司在东哈村委会独红、东角两地共开垦种植橡胶余亩,目前胶树长势较好,预计明年可陆续开割。除该公司种植的余亩橡胶外,全乡还有3万余亩农户自种的橡胶,明年起将陆续进入开割期,建设橡胶加工厂已迫在眉睫。为此,绿春县小黑江林胶有限公司拟在我乡投资建设一座橡胶颗粒加工厂。该橡胶颗粒加工厂占地15亩,其中建筑物占地7512平方米,投资约620万元,建设周期2年,建成后可年产1000吨颗粒胶,之后随产胶量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该橡胶颗粒加工厂的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我乡橡胶产业化发展步伐,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发展。

四、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处于粗放型的小作坊形式,企业管理差,配套能力弱,工艺水平低,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企业基本上是由个人承包兴建,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影响原料收购、加工和产品销售,以及扩大再生产。

(三)生物产品加工程度较低、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够,市场导向、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转化增值的幅度偏低,市场流通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影响了产业链的对接。

(四)生物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应对市场的实力和能力。

(五)生物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薄弱,生产资料、生产标准、标志体系的建设滞后,尤其是企业加工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不高、质量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体水平。

五、下一步发展壮大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工作对策建议

我乡是生物产业特色乡,生物产业产值在全乡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已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要提升生物产品加工质量和层次,提高生物产品比较效益,实现生物产品的外延增值,我们的工作对策建议是:

(一)加强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设立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征用土地、项目资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担保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倾斜,缓解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瓶颈”。

(二)建设良好的生物产品加工环境。加大无公害生物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加快无公害生物产品的生产引导和推广,从源头上为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原料,从而推动生物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培植主导生物产业。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参与、筑巢引凤”的发展模式,实行专业分工、错位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在管护好现有17万亩生物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生物产业培植力度,努力推进生物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乡发展壮大生物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有力保障。

第4篇:工业产业调研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劳务输出;劳动力;转移就业

为了更好的掌握安阳市产业集聚区企业使用农民工情况,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推动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加快安阳市经济快速发展,更好地为产业聚集区提供就业服务,我市于2012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对全市范围内产业集聚区使用农民工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

安阳是河南省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冶金、电子、机械、化工、食品、纺织、医药、电力、煤炭、烟草为主的工业体系,重点规划了西部新型制造业经济区、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东部农副产品加工区三大工业聚集区。目前,我市9个产业集聚区,2个“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全市调研484家企业,2011年企业年产值942.9亿元。用工8万余人,其中农民工6.6万余人,本地农民工5.9万余人,30岁及以下3万余人,务工达一年以上的5万余人,月均工资1428元。据调查,安阳市除了9个省定产业集聚区外,尚有23个由县(市、区)管理但未列入省定范围的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为290.6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1.18平方公里,区内企业(单位)数为1766家,企业总收入为471.99亿元,总税收为41.7亿元,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为132.9亿元。

2012年企业预计年产值达1119.3亿元。2012年用工9.1万余人,其中农民工7.7万余人,本地农民工6.8万余人,30岁及以下3.4万余人,月均工资1557元。一方面说明我市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集聚区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园区从业人员的主力军;另一方面说明我市的产业集聚区规模在迅速扩大,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本地化,为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创造了条件。

二、安阳市产业集聚区的优势

1、区位优势

安阳是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连接东部经济带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区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随着国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随着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东部一些产业和境外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我市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2、交通优势

安阳交通便利,区域内有15条省级干线公路通过,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107国道和大广高速纵穿南北,林南高速、济东高速横贯东西,拟建的石武高速铁路、长泰铁路与京广铁路交汇于此,北面有距安50公里的邯郸机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安阳成为连接周边晋、冀、鲁、豫200公里半径范围中原经济协作区12个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3、资源优势

安阳地域辽阔,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50种矿产。其中:煤、铁、石灰岩、硅石、霞石正长岩、含钾页岩、膨润土、地下热水等矿产是安阳市的优势矿产。含钾页岩矿估算资源储量4亿吨,居全国前列。

4、产业优势

安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河南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冶金及金属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煤化工、纺织与服装、医药卫生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群。从地区分布看,区域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充分显现。有13户限上工业企业入围河南企业百强,安钢、安彩和安化被列入2008年度全国制造业500强,安彩和安化被列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安钢钢产量位列我国钢铁企业第12位,是我省首家晋级千万吨钢企业。安钢、安彩集团分别于2001年和199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九天化工集团于2006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神州万象、瑞能清洁能源公司2008年在美国成功上市。鑫盛机床、豫北金铅、合鑫铸业等企业被列入河南省A股上市后备队。永兴钢铁、豫龙焦化为代表的安阳县钢铁炼焦产业,纺织行业有德隆、昌泰等。另外在我市东北部和东南部,农业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化发达,永达、华龙、丹尼斯克、健丰等一批海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安阳,使全市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由食品加工向农产品深加工发展。

5、市场优势

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体系日臻完善。创建了全国首家免费货运物流网站——“八挂来网”,实现了物流资源共享,提高了货运车辆的实载率。目前,“八挂来网”已被确定为省交通物流信息系统,并被列为全国交通行业节能减排重点示范项目。

三、产业集聚区就业特点

1、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使用农民工比率较高。2011年,总职工人数8万余人,2012年总职工人数9.1万余人,增加1.1万余人。农民工占85%,农民工仍是就业的主要群体。

2、就业以本地农民工为主,劳务输入数量不高。2011年,本地农民工5.9万人,占总职工数的74%,外地农民工7002人,占总职工数的8.8%;2012年,本地农民工6.8万人,占总职工数的75%,外地农民工8079人,占总职工数的8.8%。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收入增加。2011年,务工时间达一年以上的5万余人,占总职工数的63%,月平均工资1428元;2012年,月平均工资1557元。

4、新生代农民工使用数量较低。全国新生代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2011年,产业集聚区使用新生代农民工30075人,占农民工总数的48.6%。2012年,产业集聚区使用新生代农民工34257人,占农民工总数的44.8%。

四、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参加技能培训人数不高。调查显示,参加过岗前培训的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42.9%,参加过提升性培训的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4.4%。需培训9362人,需培训专业有车工、炼铁、炼钢、轧钢、烧结、机械维修等。如林州大唐电厂2*1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全部系自动操作,全部开工只用200余名技能操作工,高技能员工占90%以上,而技工人数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由此可见,技能人才的缺乏确实成了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有部分企业建议人社部门可定期集中组织职工的技能培训、防火培训、安全培训等基础培训工作,可建立统一的产业集聚区培训平台开展培训活动。

2、培训机构和学员间连接不畅。一是培训学校积极组织培训,而农民工认为耽误他们打工挣钱、休息、娱乐的时间,不去参加技能培训。二是培训学校培训的专业实用性、技能等级和培训时间不能够满足农民工的培训需求。

3、随着各个企业的发展壮大,“用工难”的现象表现越来越突出。据调查,2012年,企业缺普工3256人、技工4547人。同时,随着各个产业集聚区企业延伸产业链、产业升级,缺工现象将进一步显现。2011年,林丰铝电新上25万吨生产线投产急需电解工,他们组成招工专业队印发宣传单,开车到全市各个村进行宣传,组织招聘,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才保证了企业的按时投产。内黄县部分企业反映,近年来企业招工难,技工短缺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年年为招工发愁。

4、对新生代农民工关怀不够,配套设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调研发现,一些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农村企业有钱也无处花,没有娱乐场所,企业食堂等配套设施太少,不如在城市就业。有的甚至愿意一月给1000元到市区当营业员,不愿意拿1800元在农村就业。

5、对农村劳动力的管理相对滞后。据了解,在我市产业集聚区,除汤阴县设有专门的管理办公室负责各园区日常管理工作外,其他县(市、区)还未设立。还未能从政府管理者的角度上来依法维护农村劳动力的权益。

五、对策和建议

1、加强劳动力供求信息服务。发挥市场配置的主渠道作用,在广泛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用人需求特点和集中求职需要,适时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规范管理、功能完备的人力资源市场,搭建用人单位与求职人员就业的平台,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第5篇:工业产业调研范文

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成为产业集群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产业集群内员工能力素质需求的调查研究,可以使相对应的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减少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成本。

关键词:

产业集群;能力素质需求;调查研究

1相关概念辨析

能力素质(competency)也叫素质能力,胜任力。国内外对能力素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但是总的来说,能力素质是指那些在工作岗位中能够对卓越工作绩效产生影响的个人特征。在对相关领域文献的梳理之后可以看出[1],学者们对能力素质概念基本都涉及到五个核心能力,即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虽然大多数学者对能力素质概念的界定都包含这五个关键能力,但是对于不同企业和岗位来说,对能力素质的需求又有所不同[1],能力素质的组合就呈现不同的特征。而能力素质的组合就是能力素质模型,即员工在某一工作岗位,为达成某一绩效目标应具有的不同能力素质的组合,每种职能和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应该是有所区别的。[2]产业集群是在地理区域上相对交际中,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相互之间产生关系的生产经营群体,如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商等。产业集群是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企业等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都是具有同质性且具有规模性。专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以地理空间相近性为基础,针对产业集群内经济实体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培养,不仅能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更能为产业集群内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效率。

2调查的目的

对员工能力素质认知最为关键的就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能力素质的需求不仅会决定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对于求职者培养单位,如高校来说,决定了人才输出的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对于员工能力素质需求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产业聚集化发展的今天,在地理空间上呈规模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规模化且同质化的。因此在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针对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专门培养相应的高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3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辽宁省以沈阳为中心的机床及功能部件、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电子、医药化工、现代建筑、新材料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3]内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对机床制造类、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类、电子医药化工类共19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者和员工针对员工能力素质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行为访谈。此外,本研究还对辽宁省交通类、机械制造类、服务类共7家高职院校在校生进行了能力素质需求调查,以期通过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和求职者的能力认知进行对比,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

4调查方法

4.1行为事件访谈法行为事件访谈法(Ba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是通过访谈者对其职业生涯中的某些关键事件详细过程进行说明,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相关人及感受等,通过访谈掌握相关信息。

4.2关键事件技术关键事件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被观察者在工作过程中处理关键事件的过程所具备的相关素质特征。一般被观察者选取工作绩效较为优秀的员工。

4.3专家小组讨论法组织相关领域专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确定相关研究价值的信息。专家以小组的形式利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

4.4问卷法在文献综述和专家讨论的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对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相关信息,然后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总的来说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课题组将以上方法结合使用,根据不同的调查阶段和研究的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

5调查方案设计

5.1调查步骤本研究在对员工素质能力认知需求进行调查方案如图1所示。首先选取辽宁省19家企业、7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进行以行为事件访谈法进行访谈及问卷开放式问答,对不同主体对“员工能够为企业取得更有绩效过程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素质”等相关问题的认知是否不同。第二步,对调研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分析不同主体(企业管理者、员工、在校学生)对营销岗位员工能力素质的需求和认知情况,确定辽宁省产业集群内员工能力素质的维度。

5.2访谈提纲和问卷设计对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项目的产生是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专家咨询的方式产生。课题组成员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形成初步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题目。然后组织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和教师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作为公司顾问①,对提纲和问卷项目进行修改。以“冰山模型”理论②为基础,邀请专家对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项目的内容效度③进行检验。最后确定访谈提纲及调查问卷。

5.3访谈及问卷发放和数据收集在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项目确定以后,本研究对辽宁省19家产业集群企业及7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发放,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访谈。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6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19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3.8%。

6调查问卷样本的统计分析

6.1问卷调查样本的基本统计信息课题组对数据进行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主体进行了基本统计信息的分析,如表1所示。在对调查问卷信息统计过程中课题组发现,被调查样本高中学历所占比重较大是因为在校大学生由于没有毕业,因此算作高中学历。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员工,因此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选择的都是针对基础技能型岗位进行调查。

6.2员工具备的十大关键能力素质在第一次调研中,课题组通过访谈及开放式问题的方式分别请管理者、员工和在校学生对“员工需具备的能力素质有哪些?”“、员工能够为企业取得更有绩效过程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企业管理者、员工、在校学生对“员工能够为企业取得更有绩效过程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素质”的词汇范围集中在责任感、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诚实正直、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信心、抗压力等词汇中。在419份问卷中,被调查者描绘做多的能力素质分别为责任感364次、团队合作356次、沟通协调能力289次、敬业精神251次、诚实正直243次、学习能力232次、专业知识230次、创新精神211次、文字表达能力209次和自信心193次。

6.3不同主体对“最重要的五项能力素质”的比较在419份问卷中,根据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在校学生三个主体,分别对“员工能够为企业取得更有绩效过程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素质”这个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管理者、员工、在校学生对“最重要的五项能力要素”的重要程序排序是不同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要素为:责任感、团队合作、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职员工认为工作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为责任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诚实正直。在校学生认为员工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为自信心、团队合作、责任感、抗压力和正直诚实。如图3、4、5,表2所示。在对不同主题进行“员工能力素质认知”调查时发现,企业管理者、在职员工和在校学生这三个不同主体对于员工胜任工作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素质的排序是不同的。如表2所示。

7策略建议

7.1企业人才录用及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首先看重员工软技能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在校学生对员工能力素质的认知集中在责任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诚实正直等能力素质,分析这些能力素质发现,三个不同主体对营销岗位员工能力素质的认知就偏重于“冰山模型”的潜在个性特征中。这些能力素质不一定能够通过短时间被观察和注意到,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发现的潜在特征。而浮于海平面以上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特征,在工作中反而对工作绩效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显性特征可以在企业入职后的专业培训或师徒制种得到专业的培养。软技能关键的特征就是职业素养,如责任感、团队合作、敬业精神、诚实正直等。

7.2由于不同主体对员工能力素质认知不同,应该协调职业院校与产业集群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从表2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在职员工和在校学生对员工能力素质的认知是有区别的。管理者和员工对能力素质的认知比较相近但重要程度排名不同,在校学生对能力素质的认知与企业和员工的认知差别较大。这说明在校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对自身及未来职场没有正确的认知。这就需要学校及教师及时根据社会工作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岗位能力培养和明确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见孙莹.国内外关于员工能力素质的概念界定[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5):46.

[2]Fogg,CD.Implementingyourstrategicplan:Howtoturnintentintoeffectiveactionforsustainablechange[J].NewYork.AmericanManagementAssociation,1994(10).

第6篇:工业产业调研范文

1、 乘势加力,着力培育医药板块经济。近年来,××将医药产业列为全市六大工业支柱产业之首,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来抓,全市医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此,围绕建设“药都”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和袁州医药工业园两个医药工业基地,充分发挥“两园一都”的医药工业企业数占全市医药工业企业数70%以上的优势。努力形成医药产业的聚集效应,打造医药板块经济,我们必须乘势加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作用,对gmp异地改造企业,特别是对新引进的医药工业企业要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并在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有意向、分类别地引导中药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向“药都”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和袁州医药工业园集聚。以实现医药企业的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采购供应、产品开发、人才交流、市场开发、技术工艺、生产质量管理、信息服务等多种资源的共享,形成企业共同发展合力和聚集效应,逐步形成我市医药经济板块结构。

2、政企联动,努力打造中药产业链。一是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业。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科技、药监等部门参与,企业、基地和有关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gap实施小组,负责协调基地gap的实施工作,积极主动地与国家有关部门一起抓标准化建设,争取国家将××市道地药材种植列入国家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二是大力发展中成药工业。中成药工业是中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做大做强樟树天齐堂等中药饮片厂的同时,积极扶持其他中药材种植业、中药饮片工业的发展,为中成药工业提供优质价廉的生产用原料,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中成药工业提供发展的动力。三是大力发展中药提取物工业。目前,我省尚无一家获证的中药提取物的专业生产企业,市内企业要积极研发有市场潜力的中药提取物新品种,建立和完善中药提取物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逐步向产业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药包材工业。据调查,我市中药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铝箔、复合膜、药用pvc等药包材80%需从外地购入,药包材市场潜力巨大。政府要积极引进药包材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我市药包材工业,建立药包材基地,鼓励企业投资药包材工业,抢占药包材市场。五是加快医药商业网络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药品流通方式和现代管理模式。药品流通企业要采取“联大靠强”的策略,通过重组、兼并、联合,建设象广东康力药品(樟树)物流中心这样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快樟树中药材市场的改革与建设,探索中药材市场新的运营机制。六是加快中药产业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关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本市的国内外中药市场经营、科技文献、资源、政策法规等数据库,与国内外医药市场和企业联网,形成辐射国内外的中国××中药产业信息中心,为全市中药材种植业、加工业、中成药工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及开拓中药市场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加强与国内、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推介××中药品牌。

3、承传优势,全力打响“药都”品牌。“十一五”规划我们坚持“发扬优势、特色发展”这个医药产业发展的方针。有优势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能占领市场。一要抓住国家对中药饮片本文来源:文秘站 市场进行整顿及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有利时机,以“樟帮”中药饮片加工技术为依托,把传统的“樟帮”加工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市药材资源,面向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加快发展我市中药饮片工业。二要深挖“樟帮”饮片炮制传统技术精髓。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樟帮”饮片炮制技术,从中提炼出精华的可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自主产权产品品牌。三要组织技术人员研发新工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与科研院所联手研发加工中药饮片新工艺的力度。为市内外中成药生产企业提供优质保量的中药饮片,扩大饮片加工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创立××的“樟帮”饮片品牌,逐渐使我市成为全国性的现代饮片加工基地。四要打响“樟交会”品牌。举全市之力,精心做好一年一次在樟树召开“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以药交会为主要载体,按照“规模更大、人气更旺、招商更多、效果更好”的目标要求,使樟树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医药流通市场。

第7篇:工业产业调研范文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加工;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69-02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在初级加工的基础上,用现代科技和工业手段将农业初级产品及其在加工中产生的副产物转化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绿色优质的增值食物组分、促进健康的营养品、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工业材料等,以体现其效益最大化的生产过程。

一、哈市主要农产品资源及加工现状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赖于农业为其提供优质的原料。哈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拥有非常丰富和优质的农产品加工资源,粮食、牛奶、肉类、禽蛋、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绿色、有机农产品更是排在副省级城市的首位,但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存在着缺少精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竞争力弱、产业链条较短等矛盾和问题。

(一)哈市农产品资源现状

哈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产量高,质量好。2010年,哈市的粮食、奶类、肉类、禽蛋、水产品和蔬菜产量分别为1259万吨、143万吨、75万吨、34.5万吨、11.5万吨和145.4万吨,分列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1、第1、第4、第4、第9和第12位。

“米、稻、豆”三大作物标准化种植推广面积2637.02万亩,占播种面积(2850.6)的92.5%;建设100个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面积84.4万亩;哈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含山产品、水产品面积)达3212万亩,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710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3个。

(二)哈市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分布情况

2010年,哈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55户,工业总产值757.2亿元,利税92亿元,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1户(含省级56户、国家级4户),销售收入209.4亿元,利税18.4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与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为0.96:1,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为642.6亿元,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为0.82:1。

1.粮食加工产业。哈市现有粮食加工企业2015户,其中玉米1080户、水稻780户、大豆15户、杂粮140户,全市加工玉米、水稻、大豆分别为468万吨、300万吨、55.8万吨,分别占全市米、稻、豆产量的60.3%、78.2%、68.1%。

2.畜产品加工产业。畜牧产品加工企业300余户,其中较大型加工企业44户,年加工鲜奶140.28万吨、生猪343.9万头、肉牛46.6万头、禽类9331.2万只,分别占产量的98%、86.5%、48.2%、98%。

3.经济作物加工产业。哈市现有经济作物(包括蔬菜、浆果、食用菌等)加工企业62家,其中龙头企业12家,年加工果蔬、食用菌等34.6万吨,占全市果蔬产能(438.6万吨)的7.9%。

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态势

在发展模式上,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单纯的产品加工向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综合方向发展;由规模较小的专业型企业向联合型、跨国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科技化、精深加工发展;由传统食品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农产品发展。

1.农产品加工的规模化、集约化。在工业发达国家,80%以上的粮食和50%以上的果蔬实现了工业化转化,工业食品的产值占到整个食品产值的80%~90%。

2.加工原料专用化。随着市场和加工用途的细分化,加工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专用的原料品种,农产品加工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

3.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许多发达国家要求食品加工业在管理上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族质量保证体系,使食品生产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产品应用领域多元化。从食用、饲用、药用和简单工业原料扩展到功能性高附加值保健品,再扩展到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基工业材料等更广阔的领域。

5.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为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农产品加工中心,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

6.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工程科学等应用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得到不断的应用。精深加工能力越来越强,资源综合利用度越来越高。加工设备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三、哈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哈市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哈市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科技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低

哈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率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

(二)规模化程度低,品牌过多,无法形成集中优势

2010年,哈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净值为0.387亿元,只相当于工业企业平均数的2/3。哈市三大主产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年加工量分别占总产量的60.3%、78.2%、68%,龙头企业平均规模分别为6.6万吨/年、6.2万吨/年、5.5万吨/年;浆果、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年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9%,龙头企业平均规模为2.88万吨/年。哈市现有各种农产品品牌2080个,其中名牌产品79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黑龙江名牌产品29个、哈尔滨市名牌产品44个),产品名牌率只占3.8%。品牌过多过滥,企业各自为战,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也不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

(三)农产品加工率低,建设现代化农业任重道远

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现代农业发达地区都在2~3∶1的水平,我国仅为0.7~0.8∶1,黑龙江省为0.5~0.6∶1,哈市为0.82∶1。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我国不到80%,哈市也仅为96%。目前,黑龙江省、哈市人均粮食、禽蛋占有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占有量比较相近,肉类、牛奶相差一倍左右,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在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

(四)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龙头企业与基地连接不强

哈市农业发展上过分强调数量的增长,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投入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优质、专用的加工品种缺乏。2010年,哈市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965万亩,涉及农户83.68万户,但由于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多数仍停留在购销关系或较低级的协议关系上,属于松散型关系,造成生产基地难以得到反哺,加工龙头企业难以扩大规模,因而缺乏稳定性和带动力。

(五)投融资体制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需要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其他工矿企业相比较,普遍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适合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导致现有投融资条件下贷款难、担保难,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流动资金周转慢、资金占有量大、季节性强等特点,银行贷款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条件不匹配。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门槛过高、审批手续复杂。

四、推进哈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按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为农业总产值3倍的标准,哈市在现有农产品加工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初加工产品、加工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将有效带动哈市GDP增长近30%。

(一)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快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等,以此提高哈市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二)建立农业生产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产品与国际接轨

农业生产标准化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标准体系。把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各类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加强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安全区,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建立世界有关标准动态跟踪制度,积极采用国外的先进标准,推进地方农产品加工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加强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适应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第8篇:工业产业调研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协调发展;人力资源共享

一、引言

产业集群指的是区域范围内形成的特定产业及其内部众多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中介机构及金融系统构成的分工现象。产业集群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到20世纪此乃构成了近代工业区位论,进一步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实际上,产业集群形成的特殊的横、纵向结构联系方便了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降低了企业的制度和交易成本,对于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理论相比产业集群理论诞生的时间较短,主要反映了人们在反思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过程中更加注重考察人力资本这一财富的理念的变化。在这一思想理念变化的基础上,舒尔茨创建了人力资源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动力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聚在劳动者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劳动能力,并将其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产业集群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进行一定的资源共享活动,人力资源共享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人力资源共享能够降低单个企业的成本,同时激发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活力。一方面,产业集群与人才聚集相互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加大本区域对于人才的集聚和吸纳,人才集聚又会促进产业集群。而区域通过产业集群的建设,能够形成优势行业。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使得高级人才不断聚集,中小企业集群能够拥有和吸纳大量人才。

二、产业集群内的人力资源共享及其竞争优势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人力资源日益影响产业集群的结构、效益和规模,人力资源共享问题也因此成为企业乃至产业集群的关键问题。集群内的企业通过长期互动关系,为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产业集群内形成人力资源共享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降低人力成本。通常而言,企业的人力成本是重要的成本部分,企业的人力成本除了基本的工资成本,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企业的隐性成本。在产业集群内,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能够分解企业的隐性成本,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异质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其次是企业之间进行内生性合作的需要,尤其对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通过共享性资源优势,能够克服市场竞争下的不对称问题,企业之间在产业集群框架下,通过内生合作提升人力资源效率,是一个整体的趋势。再次,产业集群下的人力资源共享是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通过大量企业的几句,企业的分工协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通过产业集群内人力资源共享,企业可以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即通过相关产业和企业的集群,可以推动人才的交流,促进学习型组织的产生。同时,产业群和企业群能够促进人才流动,更有效促进企业和人才之间交流合作。一方面,产业集群下的人力资源共享能够实现一定的成本优势,通过人才集聚,可以降低企业进行人才搜寻的成本,降低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渠道或非正式交流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知识成本。同时,产业集群下的人力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创新优势,创新是企业的特殊能力,提升企业资源配置的能力,实现集群内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还能优化资源禀赋,促进制度创新,实现企业管理层面的积极创新。因此,只有打破束缚人才流动的体制,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人才在相关产业之间的流动。

三、人力资源共享的类型及实现途径分析

实际上,由于产业集群系统的开放性和不平衡性,实现产业集群内人力资源共享具的自发性较强。人力资源共享的类型及实现途径如下:

一是产业链性质企业可以实现人力资源共享。此类企业集群的特征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和配套生产,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类企业在江浙地区十分明显,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中大量存在这样的产业链性质的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此类企业,要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强人力竞争力建设,结合这些地区经济和产业的特点,促进产业集群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味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空间与环境。二是季节性生产企业。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淡旺季存在员工需求上的不同,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三是集团公司形式。此类经济组织比较特殊,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关系都较多且复杂,为应对全球竞争,此类组织通过资源共享能够发挥人财物的优势,人力资源共享的优势也更容易获取。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考察了产业集群协调发展与人力资源共享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力资源共享在促进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产业集群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进行一定的资源共享活动,人力资源共享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人力资源共享能够降低单个企业的成本,同时激发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活力。异质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能够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和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形成集群的竞争力。因此,要大力引导产业集群的建设升级,促进人才集聚,完善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和空间。

参考文献:

第9篇:工业产业调研范文

【关键词】白酒;三公消费;调查研究

一、白酒及遏制三公消费

白酒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后经蒸馏而得。我国白酒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2021年3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所以借此机会,通过网络,实地走访等方式,掌握一些资料,对于遏制三公消费对于白酒的冲击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遏制三公消费对白酒产业消费造成的冲击实证的研究背景

自2012年出台的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后,目前不少学者以及专业人士对于其造成白酒消费造成的冲击发表许多见解。有学者以对高端白酒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林兰,2015);有学者分析了对于未来高端白酒消费的营销策略(李亚茹,王旭光,2015);有学者分析了目前对于中低档白酒的冲击并不大的问题(范俊,2013);有学者基于财务数据对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童晓茜,童茜,毛姗姗,2014);有学者对于白酒价格变动,销售波动进行了研究(刘晶2013);有学者研究了目前白酒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张强,2014);有学者对白酒消费进行分析并提出中低端白酒销量增长的原因(老兰,2014)。以上学者的研究对于白酒消费的分析以及未来白酒消费的发展趋势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提议。

三、白酒消费的现状分析

在2003年到2012年,这白酒这公认的黄金十年内,白酒产业的销售和收入保持了很高的生产率。但随着2012年政府提出的控制“三公消费”,禁止用公款购买购买高端酒后,白酒业步入寒冬区,2013年开始,白酒的产量已经不像以前高速增长,亏损的公司,企业也大幅增加,市面上的高档酒的价格也大幅下跌。但从2015年起,随着白酒行业的慢慢复苏,白酒价格也告诉增长。以我的家乡洋河酒厂为例,2015年实现的营业总额收入160.46亿,同比增长百分之9.36,从洋河酒厂的主力产品分析来看,蓝色经典系列中的海之蓝不仅在省外销售多,全国化比重进一步提高,可见中低档酒还是很受青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能力的上升也必然е赂叨税拙瞥晌消费的主力军,而人们也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因此“少喝酒,喝好酒”成了许多消费者的共识,在国内市场上梦之蓝成为消费的主流,在整个白酒市场上看,高端酒的增长更快,梦之蓝的持续增长无疑显露出中国白酒消费升级的动力。“白酒行业最大的春天是健康,谁研究健康问题,谁就会将白酒行业格局彻底改变。”在现代人越来越注重身体的健康,遏制“三公消费”的情况下,真正的消费者都是自己掏腰包自己选择的。

四、对于未来白酒消费企业的营销思路

(一)找准品牌定位

品牌个性化是白酒营销的一个重要战略。如洋河的“绵柔”,绵柔型白酒在白酒历史长河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洋河推出蓝色经典后,中国白酒的消费风向开始转变。绵柔也因此成为白酒产品风格层面的普遍追求。企业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才能找到品牌准确的定位,开展营销。

(二)企业不断创新

如今,继“绵柔”之后,洋河股份又在引领行业的“健康白酒”发展方向洋河股份推出颠覆性健康白酒――洋河微分子。经过两年多的市场培育,洋河微分子成功占领高端健康白酒市场。行业也开始意识到白酒健康会是下一个趋势,因此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去迎合不同消费者。

(三)注重发展新的消费主体

当80、90后逐渐成为社会骨干力量,新一代年轻人成为白酒消费的“新时代”。首先,年轻的消费者们在做购买决策时,已经不再将品牌知名度做为最重要的参考因素了。更多地参考网络搜集到的品牌信息,以及更加注重消费者口碑和评价,尤其是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口碑。

(四)注重发展网上营销

随着进入“信息化”时代,消费者已经不是单向的被动接受企业所传播的信息,而是更多地会从更有价值、更值得信任、更具有说服力的第三方信息中去获取更真实的品牌功能信息。消费者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已经习惯于在互联网上主动搜索信息,在社交网络中分享购买体验和使用心得,变成了主动的品牌功能的“搜索者”和“分享者”。

(五)懂得利用社交媒体

随着QQ、微博、微信等这些具有即时通讯功能的社群媒体平台在近年迅速走红,不仅影响人们的社交生活,也促成了庞大的社会经济转变,彻底改变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模式。社群媒体的威力强大,它可以在一夕之间,迅速强化或摧毁品牌。企业只有在社群媒体中掌握了话语权,才能取得企业生态的主导权,从而建立起良性的企业生态。

五、结语

在遏制“三公消费”的情况下,白酒企业并没有出现人们预计的那样崩溃,虽然没有黄金十年那样的发展迅速,但是也在缓慢中增长,而今白酒的消费更多的是需要广大的消费者,而不是靠公款,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因此遏制“三公消费”情况下,白酒的消费还是以高档酒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