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质量科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材料学科;创新能力;研究生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如何创造更好的教学和实验环境以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进而提高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校管理层和研究生导师越来越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培养优秀的材料学硕士研究生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必要的材料科学科研实验平台和项目经费支持
作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生,所参与的课题研究绝大部分工作要在实验室完成,这就需要其所在学校或学院必须有基本的实验设备平台。例如许多高校的知名材料学院往往是建设有该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例如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就是研究生开展探索实验的综合资源平台,这样的科研创新平台综合性好、交叉性好,集成创新能力高。对于年轻导师,他们的科研经费较少,在实验室启动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而且平时的耗材投入较大,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摆在面前。因此,作为年轻导师的研究生们更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实验平台来开展自己的工作。
2.导师的辛勤培育和前沿指导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首先要用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其次要承担研究生的日常补助,但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学业全面负责,这包括课程选择,开题以及毕业答辩,每个环节都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导师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科研小组,研究生入学后就以科研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科研。研究生导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也是科研小组的负责人。导师在小组中逐渐建立浓厚的科研的氛围,其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并能正确引导研究生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开展科研攻关产出创新性科研成果。
3.学生的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
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上不断改革,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逐步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例如材料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提出发表中文核心论文的硬性要求。既然要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那么学生在平时的科学实验工作中就必须刻苦钻研,精心设计研究试验方案,并按部就班地完成每项实验步骤,逐条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规律。除此以外,根据研究生学位条例的要求,材料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要在本科学领域做出有一定创造性的结果,这些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刻苦学习和发奋努力。
二、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环境的不足之处
1.研究生生源及录取方式
现在很多省属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普遍面临一些生源问题,其一是本校的优秀本科生不愿意免推,而且大部分学生选择211或985高校;其二是很多二本或三本的学生虽然报考了研究生,但自身专业成绩考试不理想。这些问题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而最终使得大量学生只能通过调剂来获得录取资格。
2.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习态度和科研态度
研究生实行的是学分制,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研究生所开的课程及讲授的学时不足。对于材料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公共课所占学分比偏大,专业课学时少,大多还是沿袭本科教学的灌输模式,陈旧的多前沿的少。课堂教学集体自由讨论的机会较少,更谈不上有实践机会。课程考核一般还是小论文和试卷考试的模式,比较单一,成绩评判标准也不够规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严格把好质量关,其严谨治学的态度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研究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压力而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乐于进取。对于科研态度,也是在导师的教诲和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的,如何在科研过程中一丝不苟,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当然,现实中也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部分老师只为吸收科研助手而招研究生,对学生疏于管理。
三、提高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想法
根据全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发展形势不尽人意,这与学历越高越容易找工作的观念大相径庭。反思来看,是毕业研究生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普遍出现下滑。因此,下面就如何提高材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谈下几点想法。
1.必须保证研究生入学考试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二本三本报考一本,普通一本报考985或211高校,而且本校的优质本科生往往放弃保研机会,希望通过考研进入到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或者是优秀的学生被大公司或大型国企高薪聘用。所以,对于省属高校研究生招生必须面对的是优质生源难找。例如,某大学材料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出现全面回落,该学院及时通过考研宣讲会和招生咨询服务等措施,加强了对应届毕业生的宣传动员工作,这样才稳定本校报考生源。
2.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队伍建设中出现了诸多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以材料学专业为例,需要按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导师岗位,现在各学院大多是通过合并后组成的大学院,学科研究方向不仅多而且难以归总,因此在新导师遴选时应该尽量完善选拔制度,按需设置岗位,实现导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而且,必须考虑材料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为全面提高导师队伍素质,应该通过高校教育合作来资助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以促进高层次合作培养工作。
3.增加激励机制,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全面收费而不再有公费生,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各高校完善了奖助制度,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提供了基本奖助金,使得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不会增加新的经济负担。但是,要想获得高额奖助金必须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材料学方面的学生来说,如果在国外顶级期刊上发表了高档次的论文,应该给予重奖,即增加现行激励机制的奖励额度,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再则,学校可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并且创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给予优秀的研究生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
4.激发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首先,必须培养其求真务实尊重实验科学的精神,让研究生能够独立地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经过精细合理的实验方案去尝试,再经过严格的实验步骤和缜密的理论公式去推导和验证,最终获得科学的规律和结果。只有学生自身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在尊重科学精神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能力。其次,导师要善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和多元化发展,鼓励把科学问题放到不同的学科去探讨。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综合利用学科实验大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研究;校级教改项目:2014X047
?枸 H ? ? ? ? `? 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基于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该课程教学大纲,将板书、CAI技术,实验视频、课堂虚拟实验室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板书提高教师即兴讲解的阐述效果;利用CAI技术和实验视频提高视听效果,增加课堂信息量;利用课堂虚拟实验室演示仪器装置、原理及使用方法,与学生互动,使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同步,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类比式等立体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相关的原理和概念。
体育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体育课堂教学需要保证学生的健康,以此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进行情境建设,引导学生进行彼此的交流、相互勉励,实现共同提升,能够有个性的学习,学会科学地进行锻炼;对健康锻炼的方法进行学习,能够适应社会,形成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态度,让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提升。
1 外部环境
1.1 布置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课堂教学需要有宽敞的空间,开阔的视野,学生学习起来才能够放得开,不压抑,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也更加兴奋,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为体育课的顺利完成提供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体育教学而言至关重要。
1.2 体育教学要选择正确的体育器材
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物资条件,也是体育课堂质量的重要基础,没有相应数量的体育设备,那么就无法让体育课顺利的完成,更别提体育课堂质量了,所以课前,教师需要对体育教学器材进行积极的准备,让基础条件得到满足。
1.3 创造适宜的周边环境
周边环境是课堂周围的环境和现象,这些因素都是能够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注意力被周边的环境和现象给分散了,那么就不能够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产地的时候,要根据课堂情况来对周边情况进行调整和规避,防止其对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1.4 卫生的条件
该处所说的卫生是体育场地设备的卫生。环境的美好能够让人陶醉,对学生接触大自然也是比较好的引导,场地干净整洁,球场线条清晰,跑道干净,各项设施排列整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心旷神怡,不仅赏心悦目,还可以调整学生的心情,让其能够乐于接受体育课,保持良好的心情来进行体育课。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之中,进行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使得他们起到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锻炼身体。从而拥有强壮的身体,承担学习的艰巨任务,将来更好地投身到建设祖国,家乡之中,成为一名四化建设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
2 内部环境
2.1 教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师作为课题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心态和心情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学生自然也能够变得轻松,教师的语言、仪表、表情等均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对他们的心态产生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可以为学习提供良好的心境,这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仪表大家整洁、表情喜悦,乐观开朗。讲解要扼要简练,易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示范要正确到位,动作优美,产生强烈艺术感。课堂组织要规范,有开始,有结束,教师精神饱满,学生就信心百倍;教师要和蔼可亲,耐心辅导,多加鼓励,及时肯定。简明扼要,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得到调动,可以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让学生感到惬意,保持愉快的心情来完成体育课。
2.2 选择合适的内容
各学科的目标不同,其达成目标过程的内容不同。体育教学中需要对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把握,掌握其全面性,让学生的各方面都能够获得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入手,考虑以下几方面:(1)教学内容要面向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能为自身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打基础。(2)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公民,和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让体育和社会进行接轨。(3)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项目繁多,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喜好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促进个体的独特发展,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可以喜欢体育课,接受体育课,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中。所以体育教学内容对于课堂质量提升具有直接影响,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
2.3 创新教学方法,寓乐于教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课堂失去了生机,缺乏活力。这就像我们所说的“注入式”、“填鸭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的采用,应注意是否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让课堂重新“活”起来,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作者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师生角色要变换。教学过程应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使教师从“幕前”走向“幕后”由“主演”变为“导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同时自锻能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一)图文结合的教学
聆听乐曲的时候,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感知。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薄弱,要使他们能轻度理解音乐,感到共鸣,要以他们的思考角度为依据,通过动画、故事、短剧、小品等形式去启发他们,充分调动听觉和视觉来帮助他们感知。我们可以用颜色、线条、文字、动作等将音乐直接表现出来。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音乐为背景,编排音乐短剧;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现音乐讲述的内容等,组织大家进行评比,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创造有趣的学习环境,尽最大的努力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有趣味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使用乐器教学
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是,教育必定要以学生为核心,培养创造性,发展潜能,以及发展个人,要让他们充满自豪感和成功感。将乐器应用到音乐课堂中,是这一先进教学理念的充分表现。由于乐器的鲜明技巧性、情感性和艺术性,能够让学生对乐器感到极大的兴趣。本来,小孩对乐器有新奇感,他们愿意使用乐器来学习音乐,这样可以极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生物上讲,演奏乐器时,人们情绪将受到影响,调节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增强学生的智力发育,以及身体各方面的良性生长。乐器本身能直接的演奏音乐,使听众欣赏;在枯燥的讲解下,加入乐器的伴奏,课堂的氛围将改善很多。在音乐课堂中加入乐器,既满足教育大纲中对创造性教学的要求,又能迎合孩子们演奏乐器、学习音乐的求知欲。
(三)竞赛教学
小学生的竞赛意识是很强的,这一点在他们平常的游戏中很容易发现。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点特征,让学生之间互相竞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团队,每个团队为一个计分单位,这样,学生能够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学完一个学习的课程时,老师可以举行“记歌词”活动来巩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让学生之间互相竞争,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老师先做示范表演,唱出一首歌的前两句歌词,然后每个小组轮流接。通过各个小组的正确度,进行奖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大家踊跃参与,而且加深记忆,更加喜爱音乐这门课。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时,用有趣的图像,生动的声音,风趣的讲解这种动态的效果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发达的互联网中,我们可以搜集到各种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模拟课本中的情景,将它们直观的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帮助他们理解,进而激发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探索。学生岁数小,生活历练少,接触的事物没有多少,因而存储在脑袋里的事物少。通过多媒体,将各种抽象的事物呈现在同学们眼前,要比简单的听老师讲解,要有趣的多,更容易加深印象。艳丽的色彩和美妙的声乐将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好奇和探索。事实证明,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要同时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极大提高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水平。同时我们要将各种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找到符合本地区学生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升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二、结束语
关键词: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施测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分别面向应届农科专业毕业生、毕业1-3年的农科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设计三份问卷。一是对农科类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影响因素的调查。二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及评价的跟踪调查(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用人单位期望高校重点培养哪些综合素质的调查)。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调查。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以及不同群体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的不同看法和观念差异,以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和就业指导计划。
(二)调查问卷的施测
面向农科类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472份,有效问卷1472份。面向毕业1-3年的毕业生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93份,有效问卷1193份。面向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率100%。调查的用人单位包括私营、民营企业以及政府和事业单位,分别分布在珠三角以及我省部分欠发达地区。
二、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通过对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农科类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有所好转,但创业情况特别是创业成功率不容乐观
农科类大学生的创业进展不大,毕业生创业的数量和比例都非常低,创业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这与我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二)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有所扩大,但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仍然较少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科毕业生到新兴的产业和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但愿意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然不多。每年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还是有较大的人数缺口。大部分毕业生情愿“扎堆”在大城市,也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
(三)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与非农专业大学生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纵观近三年农科类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统计情况,农科类专业要比非农专业就业率低五到八个百分点。虽然有一些新兴的农科专业由于就业市场的大面积需求而使其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大幅上升,但从整体上对照比较,非农专业大学生在就业需求和就业成功率上还是要高于农科类专业的。
(四)从事农科行业和职业的农科类大学生数量有所上升,但所占比例仍然较低
农科专业大学生不从事农科行业和职业,是一个较为严峻的老问题。近年来尽管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从事涉农工作的农科学生仍然不多。一些农科类大学生宁愿从事毫无知识储备和兴趣不大的经济类行业的基层工作,也不愿意到农科行业就业。
(五)农科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有所优化,但与农科男大学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农科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少和就业环境差的现象更为突出。虽然这一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有关法规的完善而有所好转,但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落后的性别观念,以及产业结构失衡致使农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还是不如农科男大学生。
(六)农科类大学生考研人数有所增加,但比例不高,而且更多选择考取非农专业研究生
近几年来,随着专业思想教育的加强和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农科类大学生考研深造的氛围更加浓厚。但很多农科类大学生读研时选择的是非农专业,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
三、农科类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一是农科类大学生的择业观不够科学。据调查发现,只有9.6%的农科类大学生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并付诸行动,超过50%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规划。这反映了农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还有待提高。此外,还有63.7%的学生对自身专业不满意或有专业迷茫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自我评价不足,对环境的了解和适应性也有待提高。由于农科类大学生缺乏准确的就业定位,轻农思想严重,普遍缺乏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就业观念,他们就业时更多选择非农行业或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待遇好的工作单位。[1]二是农科类大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不够强。没有稳固的专业认同感,就会制约强大学习动力的持续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学习、实践与创新三大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自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普遍怀着宁缺毋滥的心态。部分农科毕业生大学期间缺乏足够的学习、实践,未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表达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突出,有的甚至缺乏应有的品质修养。[2]
(二)客观因素
一是社会环境给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涉农行业产业化速度较慢,大型农科企业少,造成优质的就业岗位严重短缺,影响了农科类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此外,社会环境不利于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对农业存在一定的轻视,对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偏见。这种氛围会严重影响农科类大学生从事农业行业的决心,也打击了一些农业企业的信心。二是企业对农科类大学生的数量需求与能力要求和农科类毕业生不匹配。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农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中,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一方面对农科毕业生的需求数量继续维持较少的现状,另一方面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又不断提高,客观上也加剧了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三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首先,农科类专业招生存在一定的盲目扩张性,导致农科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其次,一些农林高校的教育理念过于滞后,对农科专业和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办法不多,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落伍。再次,农科类院校的通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开展得不够及时和深入,农科类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最后,对农科类大学生创业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对农科女大学生的个性指导也有待加强。
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要成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护航者
一是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就业制度,鼓励广大毕业生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二是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能得到落实和推进。三是支持农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发展高科技农业产业,必要时应在税收和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
(二)学校要成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设计者和组织策划者
一是要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和自主学习,开展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风建设成效。二是要以“挑战杯”学术竞赛、创业大赛为龙头继续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竞赛,让学生有展示自我就业能力的平台和了解社会前沿信息的机会。三是要发挥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在培养农科类大学生中的作用,积极创造 条件,让农科专业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基层,走到农村,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学习中增强责任感,加强专业认同和就业忠诚度。四是要提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在教学中的地位,优化就业指导课程。五是要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农科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通识教育,适当增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文学科的课程。
(三)教师要成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者和推动者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教师是当之无愧的“领路人”,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特别是当农科类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应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大学生指导与帮扶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寸,既要发挥好学生个性,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又要突出指导性和服务性。
(四)学生要成为自身就业工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求学态度和择业观。要培育“爱农兴农”的理想抱负,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作为自身成长成才的良好机遇,倍加珍惜。二是要加强专业学习实践,深入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实践活动,结合自身兴趣和知识基础进行大胆的创新。特别是要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整体性地提高包括就业能力在内的各方面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三是要自觉接受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农科类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到集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和通识教育于一体的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科技竞赛中,努力提高自身非智力因素和创新思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丘桂凯.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探赜.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6月,第55—56页
关键词:C++;面向对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62-02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计算机软件技术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资助项目(2012)
作者简介:李梅莲(1971-),女,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
0引言
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在大学低年级开设,是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C++进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注重应用,突出实际动手能力。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概念和有效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主流软件开发方法[1]。它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块化、数据抽象程度高、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大等特性的程序。为顺应市场需求,国内各个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能充分掌握这种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并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软件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1C++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在多年的“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常常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理论部分内容繁杂,教师教的累,学生学习效果不好。课程包含了面向对象知识和C++语法知识[2],经常由于课时有限,很难面面俱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只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法很好地理论结合实际。同时,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过分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形成“等着学”的惯性,不会自己主动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探索学习,没有主动向教师提问的意识。
(2)课程实践部分缺少层次、关联性欠缺。在实践过程中,可供学生实践的有一定实用性的项目不多,教师只是讲解隶属于不同知识点的独立程序,同时让学生上机编程验证。各实践项目间的关联性无法体现,学生没有系统解决完整实际工程问题的概念,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3)单一的考评机制容易挫败学生学习的动力[3]。只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不注重平时学习的监督和反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松懈,积极性不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也不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2提高C++课程教学质量对策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笔者和所在的教学团队一起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2.1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
很多学生学习完C++课程后,能够掌握基本语法和面向对象设计思想,但往往编写出来的程序代码质量较低,程序可读性、稳定性和可重用性差,离实际软件开发要求相差很远,原因是学生没有好的编程习惯。作为面向对象入门语言,一开始就要按工程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写出优良的代码。比如C++中标示符命名、注释、缩进和空格,常量和宏、类的定义、函数、内存分配等都要学生按一定规则来写代码。
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可从历年毕业生参加IT企业招聘笔试试题或企业实际开发程序中抽取部分代表性代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企业对编程的要求,如果不遵守编程规则是写不出好的程序的,不利于将来就业;其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榜样,课件、讲义等教学材料中的程序都要符合C++编程规范,对学生提交的实验、作业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来写,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老师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但学生的编程质量会大大提高,为后续C#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缩小校内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需要间的差距,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
2.2采取案例驱动教学
对于传统的只注重知识点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普遍感觉理论性太强、知识枯燥,没有兴趣。从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实际问题和实例出发,运用启发式、案例式、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本能和创造欲,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如由教师提出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工资管理系统,分成员工基本信息类的设计与实现、员工信息的输入输出、不同员工类的设计与实现、员工工资信息管理实现、员工信息存取5个模块,贯穿整个课程,每个模块对应相关知识点并提出每个模块的具体任务,循序渐进,直至完成综合案例。
2.3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
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建设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用于辅助学生学习,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习题解答、VC++编译环境使用详解、实验指导书、自测试题库、电子参考书、C++编码规范、C++函数库、常见编程错误分析、经典C++程序案例、实训项目案例、参考学习网址等,这些资源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C++,提高学习效果。
2.4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此,教师要编写合适的实验指导书,实验的题目应该由简单到复杂,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实验类型应以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种实验相结合,实验内容的形式多样化,如程序填空、程序改错、书写函数功能、设计类成员及定义方法等。上机实验前,学生必须事先根据题目的内容编好程序,然后在实验室输入程序、调试程序,直至运行结果正确为止。学生实验后应按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题目、程序清单、运行结果、实验小结等。
在课程快要结束的前两周,选用典型富有挑战性项目实训,突出面向对象编程能力及学生编程风格和程序调试能力的培养。这样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4]能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发明创新能力。
2.5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单纯的以闭卷笔试成绩评定学生成绩,会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应以多种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考核中一般应包括:考勤、作业、实验报告、期末项目实训(或综合大作业)、期末考试等。全方位的考核方式可从整体上对学生的能力做出综合考评,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结语
鉴于面向对象C++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的重要地位,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为提高此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研究对策并付诸于实践。文中提到的若干教学对策已经用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明显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BARBARA JOHNSTON.C++programming today:second Eeition[M].China Machine Press,2008.
[2]ANDREW KOENING BARBARA MOO.Rumination on C++[J].Beijing:Posts&Telecom Press,2008.
一、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分层教学
1. 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因此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实现自我的“四种转变”:由服务客体转变为服务主体、由中心地位转变为裙带地位、由充塞知识转变为课堂互动、由个人表演转变为群体导演。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
2. 分层教学,提高学生自信心。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加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教师应该把握这种积极的欲望,将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他们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自信心,也要注意保护自信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那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信心受挫,又使能力较强的学生沾沾自喜而进步缓慢。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
二、丰富和完善课堂设计
1. 创新教学情境。在高中英语课堂设计中,需要注重对教学情境的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情境的创新既包括提供自由的教学情境,也包括引入互动教学情境,还包括对各种现代媒介的充分利用。比如,结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Warming-up与会话练习部分,鼓励学生自主编演对话节目;教师列举重点词汇和句式让学生自创情景、自编对话进行表达训练。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感染力和课堂学习效果。
2. 充实教学内容。目前的高中英语新教材,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同时又渗透了大量的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习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合理补充,满足学生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需求。比如,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核心议题展开自由讨论;划分课文的整体结构,并适当穿插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知识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形式的介绍;利用竞赛、列举关键词、展示图片等形式创新课文复述步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创新教学方法
1. 重视口语训练,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以实践原则为基础,高中英语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作为英语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口语训练时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在现实条件下,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真实英语语境的机会很有限,教师要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充分发挥能动性,尽可能为学生设计各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口语联系,模拟语言环境。比如,将打电话、拜访、聚会、看病、活动、购物等生活环节对话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英语、突破学生障碍,并最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作物研究法 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
《作物研究法》是农学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内容较为广泛,需要具备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生化、土壤农化、生物统计等专业基础课和有关多方面的知识。它既是一门具有一定系统理论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学生一方面要接受一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掌握课程的实践应用技能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目前学校实行教学改革后,专业基础课学时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摆在每个高校教师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与使命。
一、《作物研究法》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学本科专业教育中,《作物研究法》课程一般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多数毕业班的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普遍喜欢学习一些实用、社会上流行的知识,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公务员培训教材、市场营销学等。对《作物研究法》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大多数学生一方面学习兴趣不浓,认为这门课理论程度深,不易懂;另一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这门课究竟有什么用,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获取学分而学习。此外,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没有注重过程。《作物研究法》考试大纲中规定,课程结业方式采用闭卷考试形式。然而学业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凭证,不注重中间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氛围不浓,平时迟到、早退、旷到现象频繁发生,学生仅在考试前临时突击,蒙混过关;同时在上实验课时,由于实验仪器和实验室空间有限,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浑水摸鱼现象,经常仅有几名学生认真做实验,而上交的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现象尤为严重,往往是由一两个“版本”抄写而来。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经常出现,课堂显得沉闷死板。
二、提高《作物研究法》教学质量的措施
1.精简和优化教学、实验内容,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上理论课时,对授课内容进行了分析、讨论,删繁就简,浓缩基础内容,突出主线。一方面,将部分理论内容放在实验课上、结合实验内容进行讲授,实现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考虑部分学生已考取专业研究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尽量把当今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问题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上实验课时,将学生按一定人数分为多个小组,一个小组任命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实验过程中的具体分工,实验结束后每小组只交一份实验报告,并在报告中详细标注组内人员分工情况。实现了以学生管学生的方式来组织实验教学活动,充分了调动每个同学做实验的积极性,并强化了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的优化组合,突出“强调动手、加强实践、培养兴趣、积极创新”的理念,实施循序渐进,打破以往只重视基础内容的教学模式,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改革和丰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学校课程改革要求,进一步强化实践训练课时的比重,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科学处理讲、练关系。《作物研究法》课程按三个“三分之一”的比例设计并组织教学,其中三分之一的内容采取讲授方式组织教学,三分之一以边讲边练――课堂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三分之一以实验方式组织教学。我校农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安排是从大二开始的,从论文题目的选定、指导老师确定到相关的科研活动实践和完成论文设计内容需要参与一系列科学试验过程,大四时开始整理试验数据并撰写毕业论文,最后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因此,学生们在上《作物研究法》课程时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理论与实验实践的融合,我们重点增加了“边讲边练”的比例。在上第一堂课时,阐明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求学生们尽快整理毕业论文、并制作成幻灯片,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生在课堂上着重介绍其本科论文所用的试验方法及取得的主要结论。经过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调整学业成绩构成,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
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往主要由理论教学笔试成绩和实验成绩构成,其中理论教学笔试成绩占总成绩50%,实验成绩50%。为了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我们对课程学业成绩的构成进行了调整,压缩了理论笔试和实验成绩的比例,增加了平时出勤率和课堂讨论成绩的比例,具体表现为:学业成绩=平时出勤成绩20%+课堂讨论成绩20%+实验成绩30%+试卷成绩30%。经过实践,学生们迟到、早退和旷到现象大幅减少,并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动手做实验的主观能动性。
三、小结
针对《作物研究法》课程的特点,我们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们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对于农学专业课程教学也不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需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加大信息量,适应学时少、内容多的形势;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用新思维、新观点、新方式来改革教学,才能培养出符合农业快速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演示实验;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112-02
作者简介:梁枝雄(1981-),男,开平市机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物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学电学。(广东 开平/539381)
一、前言
当前教育思想与方法改革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创造力的早期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职业教学的实践性,使演示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兴趣与能力上显示了它的特殊意义。教学中的实验活动不仅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而且赋予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使命。
演示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配合讲授或课堂讨论进行的实验,是在课堂上主要由教师操作,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与思考,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具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实验条件明确、观察对象突出、演示层次分明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抓住各专业学科的特点做好演示教学,将会对整个教学效果带来质的飞跃。
二、演示实验在教学中与学生的关系及其功能
(一)演示实验――学生认知
首先,学生形成概念,通常是由感知作为来源,内化为记忆表象,再经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对表象加工形成概念,达到理性认识。观察又是一种重要的感知渠道和感知活动。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随堂演示再现于学生面前,能使学生在积累感性材料的同时,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也都在积极参与和发展,从而启动了思维意识和认知愿望。其次,随堂演示实验创设了还原知识本来面目的情境和感受信息的条件。在形成新概念时,新颖的演示、奇异的现象首先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探究的冲动和愿望。
(二)演示实验――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要讲求实效,要使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健康发展。演示实验能优化思维结构,对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概念进行指正。演示实验还能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对学习的影响,并且通过演示实验能及时纠正做习题中出现的错误。
(三)演示实验――学生素质
职业教学中专业课的学科特点和方法论方面的合理性、科学性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科学的直觉和创造精神。每个随堂演示实验都有科学研究的因素。教师在使用仪器、设备从事实验操作中,给学生以“身正为范”教育,学生从基本演练中学到的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作风。随堂演示实验一般以定性观察为主。教师精心准备操作熟练的演示实验,一举一动都在言传身教。对学生观察实验时的指导,随时都渗透着强化主要因素、抓本质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利用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
(一)基本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实验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中学这一特定的学习阶段内,演示实验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概念,基本规律和物质世界的客观联系。所以,教师的优秀演示实验对于刚刚接触各专业知识的中学生而言就格外重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只有在演示实验教学方面获得极大的改进,中学教学才有可能取得长足进步,课堂教学才可能摆脱满堂灌的旧模式,我们的教育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1.结合专业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开展课堂演示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是在课堂上主要由教师操作,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与思考,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辅助教学方式。对演示实验教学的要求,应从以下两方面体现出来:
(1)实验演示装置适宜
实验装置和器材选择是否恰当、适宜,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应依据实验的原理和教学要求,精心选择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条件得到满足。一项成功的演示实验,往往就在于能从“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所依据的物理道理”等方面去把握实验的要点:把握对实验器材和实验装置的要求以及把握对操作的要求。因此选择演示实验装置就应主要考虑操作的简易性及现象的易于展示性。
(2)实验演示过程优化
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必须按照“与教学环节相适应,与知识深度相适应,与说明的问题的侧重点相适应,与课型相适应,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原则,确定实验层次。一个演示实验,总是为了解决一个重点或关键的专业知识问题,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优化演示方法,突出实验主题。以实验设计思想作指导,设计、选择突出实验现象本质的方法和手段。优化操作过程,突出关键问题。实验操作是实验的实施过程。教师的操作动作要清楚明了,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要干净利索,便于学生观察。
2.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展示实验魅力之奇,提高教学效果
在中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一本书和一支粉笔上课,忽视了演示实验这一重要的环节,把生动的知识讲得死板、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思想上对演示实验的作用认识不足。充分认识和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为提高教学的效果创造有利的条件。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我们可利用演示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投学生所好,结合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设问质疑,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基本概念、规律,自然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理性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以“趣”、“疑”、“难”为诱因,趣中涉疑,发掘问题,并依靠演示实验的程序加以引导的。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把思维和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观察推动思维,以思维指导观察,最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挥演示实验的启发教学作用。
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直观的手段,教会学生观察,利用形象记忆,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认识规律,发展学生的能力。演示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师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注意问题
1.正确处理演示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一些教师又容易走进误区,片面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用多媒体演示动画代替演示实验,用鼠标点击代替仪器操作,使生动的实验变成屏幕放映。
实验教学虽然是传统的,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是任何现代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和包办的,我们不能用眼花缭乱的动画去代替具体生动的演示实验。将多媒体技术和实验教学有机的加以整合,则能弥补实验教学之不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正确处理演示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不容忽视。
2.演示实验在引入新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的引入不是一个演示实验和几句话就能完成的,真正发挥演示实验在引入新课中的作用有几点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1)要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2)要有新意,以增强学生认知内趋力;(3)选择实验要有明确的目的性;(4)实验要求仪器简单,过程明了,现象明显;(5)演示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指导;(6)教学中要做到实验操作与讲解有机结合;(7)演示实验仪器要能够改变实验条件。
3.走出演示实验的教学误区
许多教师都很重视演示实验,力争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成功之后,教师还要分析解释,引出概念、规律,分析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这通常“先是教师做给学生看,后是教师讲给学生听”的演示实验一直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有机结合,这显然是与现代教学理论相违背的。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点或“促进”下主动学习,真正成为主体,演示实验课亦当如此,即在演示实验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
教师要更新观念,善于发掘演示实验中蕴含的科学方法,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时间上给学生演示实验认知教学过程以充足的时间量,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力争达到知识、方法、技能、心理品质等多维度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效果,这对“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四、结语
演示实验是中学教学的组成部分,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一个优秀的演示实验会给学生带来终生难忘的印象。那种认为演示实验占用教学时间,宁可用抽象复杂的语言描述来代替显而易见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做法,或是认为演示实验可有可无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是本末倒置和事倍功半的。提高对演示实验教学的认识在基础教学中不容忽视,必须重视和加强演示实验教学,真正将它落到实处是十分重要的。
合理、正确的利用演示实验,为有效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演示实验教学,落实好演示实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也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玉良.走出演示实验的教学误区[J].中学物理教学,1996(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质量;课堂效率
中国分类号:G633.3
1. 语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1课堂是教师和同学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作用尤其重要。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当就可以使课堂的教学质量下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不正确的方法,比如填鸭式教育,认为一味的加大学习所占的时间,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就可以使学生获得好的成绩;又比如教师一味的讲着自己的知识,全然不顾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反应等等这些都会造成课堂缺乏生动,显得乏味无聊,教学效率降低。
1.2教师和同学的课前准备不足,同样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低的原因之一。如果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师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课程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然而学生自己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上课之后就会找不到学习的目标,一旦失去了目标学生的主动性就会丢失,只能一味的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倘如失去了主动性,学生真正融入课堂的机会就会变少,教学质量低就变成了显而易见的事情。
2.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2.1课前准备和教学目标
课堂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的进行准备。教师通过备课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课堂中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样,学生的课前预习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抓住本堂课程学习的重点,找到学习本堂课程的目的。教学目标就像夜空中的北极星,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更好的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显得胸有成竹,而学生则会根据目标的指引,找到教师教学的重点,和自己需要掌握的更加牢固的知识,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2利用任务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几个合理的任务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设置的几个关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更容易地抓住课程的目的,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使课堂的教学目的一步步地实现,这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3合理地设置提问来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设置几个巧妙地提问。提问是一个常见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引导学习进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一堂课程中,老师可以设置几个精妙的提问,教学质量的提高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提问则是一门非常值得捉摸的学问。提问要做到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要做到关键,能指引目标;要做到启发,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提出精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活跃和主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4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古板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坚决摒弃。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应该让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热爱学习。而以往以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应该坚决的摒弃,不予保留。改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2.5丰富教学手段
现在社会科学发展的迅速发展同样也会反哺到教育事业。我们在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高效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同样这种方法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的活化课堂教育。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易懂。比如诗歌中营造出来的意境,散文中创作出来的美景,文言文古时的背景等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更加直观的体现给学生。合理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可以使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课堂教育更加有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6教育语言的应用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要工具,然而如何科学的运用语言与人交流则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关键。教学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同时课程中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可以很好的感染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也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环节紧张的教学气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所需要的知识。
2.7课堂中的表演形式
传统的课堂形式,是灌输式的教育。老师一味的把知识远远不断地灌输给学生,过程简单、重复、无聊。如果用表演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则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比如话剧等课文,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表演其中的某一些人物和情景。这不仅可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充分地预习和准备。这种寓学于乐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2.8让生活指导教学
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学到只能是呆滞死板的知识。我们应该将语文课堂融入生活中,让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让知识变得灵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细节。让课堂的知识变得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充满真实情感。这样学生会更加主动的思考来解决课堂中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把抽象的语文课堂教育具体形象的呈现给学生,使之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语
虽然日前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实际的课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各种样的实际问题。我们要总结之前取得成果的经验和方法,同时积极创新新的思路来提高高中语文的课堂质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高中语文课堂的课堂质量会得到一个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菊玲:《教师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书育人》,2011(10)。
[2]朱元忠、董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中学教学参考》,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