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分数的意义范文

小学分数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分数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分数的意义

第1篇:小学分数的意义范文

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29-02

分层教学是中国古代因材施教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学习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教学目标、课堂提问、作业和教学评价进行分层处理,以迎合不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求。鉴于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注重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根据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基本成分对教学过程进行层次划分,以保证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总依据和基础。学生分层是基于学生在数学学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之上做出的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的基础性工作。小学生在智力发展、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在数学成绩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教师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分层。这种分层是动态的,也是符合现实情况和具有发展眼光的,关键在于分层手段的合理和分层的持续性与发展性。一般而言,对学生进行初始分层都会通过一定的摸底测验开展,鉴于这种量化的学生分层方法操作方便,较为公平合理,所以应该成为学生分层的基本手段。但是由于量化测评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缺少质性评价、评价角度单一等问题。在以摸底测验进行分层的同时应该借助质性评价、前测成绩等辅助分层。对于一个班级学生的分层,教师应该基于本班学生的整体情况设计整套摸底测验的难度,并拉开问题难度的梯度。对于特定年级的学生分层,要覆盖到该年级数学教材的核心知识点。例如对于五年级学生的分层,要将统计、正方体、约数倍数、分数的性质等关键知识点以多种题型的方式予以呈现。此外,应对学生的观察报告、质性评价以及学生近年来的数学成绩进行参考并结合摸底测验的成绩进行分层。分层的结果应该是隐性呈现,避免学生因为分层导致骄傲自满或自卑的情绪出现。要让学生明确起初的分层并非固定不动,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包括学习成绩的提升、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氛围的营造等。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是以本节课内容的基本内容为基准,在保证基本内容得到传授的同时,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对目标进行适度调整。目标的分层实际上就是教学难度的分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针对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任务中发挥属于自己层级的水平,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在“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存在着层级差异以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维度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这是学生从所学知识中获取自我提升、实现精神升华的步骤,是所有学生都必须要达到的统一目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认识负数》为例,在这节课当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规定的基本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以此体会自然当中存在的辩证关系。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课标的相关标准制定不同层级的目标,教学目标之间要有较明显的梯度区别,同时也要承上启下,顺利过渡,使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提升实现不同层级的顺利切换和上升。对于本节课,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上进行如下设置:

(一)知识与技能

A层次学生: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以及正数、负数的地位,能够认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负数的含义(如电梯中的正负数、温度计中的正负数等),理解正负数表达的相反意义

B层次学生: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以及正数、负数的地位,并能够根据提示自主写出正负数及其表示的含义。

C层次学生: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以及正数、负数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A层次学生:能初步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够根据正负数的相反含义创设出其他含有正反数的情境。

B层次学生:能初步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够解释生活当中部分简单的正负数情境。

C层次学生:能初步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从中体会自然当中存在的辩证关系。

三、课堂提问分层

课堂提问是课堂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体现,也是教师及时获取课堂教学反馈的中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覆盖面要广,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和检验班级学习效果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困生,在进行问题提问时既要符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变通,以符合各层级学生的能力现状:针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数个不同的小数让学生进行大小排序;针对B层次学生,教师可以提问“说说为什么4.3和4.300是相等的”;针对C层次学生,可以从基础知识入手,提问“比较小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四、作业分层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平台。作业的布置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有所拓展和延伸,如果作业过于容易,那么层级较高的学生就会“吃不饱”,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如果作业难度过高或操作性不强,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打击。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作业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后面的习题、教辅资料、各地区考核的试题等,均可以让学生练习。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以提升类作业为主,在一般性练习题的基础上布置一些具有拔高性质的思考题作为课后自测的工具;对于B层次的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要适当地触类旁通,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之上探索具有开放性的试题或作业,强调所学知识的应用性与灵活性;C层次的学生则重在巩固基础,以书本课后练习题和基础练习为题源,将基础知识巩固,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达标。

五、教学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的分层实施是前面各项指标分层的汇总体现。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都是注重终结性评价,即一张期末试卷的分数反映了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法虽然便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但是由于测评手段的单一,对于学生的评价如果只是凭借一张试卷的分数则会略显单薄。学生在一个学期里收获到的不仅是知识容量的扩充,更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到的技能的提升、情感的丰富、价值观的建构等。所以,教学评价的分层应该考虑质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运用。目前,已有一些学校将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以及其他质性评价列入学生的综合成绩当中,以此作为学生一学期成绩的总结,并对学生下学期的学习提出建议。这种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符合新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堂开展规律,也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使分层教学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

第2篇:小学分数的意义范文

一、画线段图进行分析

画线段图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常用方法。通过画线段图,可以使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由抽象变得直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一段铁丝,第一次剪,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剪去20厘米,还剩下16厘米,这段铁丝有多长?

解析:我们可以找出单位“1”是这段铁丝,是未知的,用除法。题目中有两个带单位的量:20厘米和16厘米,最关键的要找到对应的分率。只是第一次的,由题可知,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去20厘米,那么第二次肯定也用了,还比多20厘米,所以,第二次用去了总数的还多20厘米。由于我们从图上根本找不出20厘米这段的分率,所以也找不出剩下16厘米所对应的分率,不能用20或16去除哪个分率。从图中我们很容易能找出(20+16)厘米这段的分率是,相对应,可以除了。相除的结果就是单位“1”,即这段铁丝的长度:

(20+16)÷(1-C)=36÷=60(厘米)

二、从确定对应入手找出解题方法

分数应用题中有一个“量率对应”的明显特点,对一个单位“1”来说,每个分率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数量,而每一个具体的数量,也同样对应着一个分率,因此,正确地确定“量率对应”是解题的关键。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明确对应,找准对应分率”的解题方法。

例: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总页数的,第二天看了总页数的,还剩90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

求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就是已知单位“1”的(1--)是90页,求单位“1”。于是列式为:

90÷(1--)=162(页)

三、通过转化单位“1”找出解题方法

有些分数应用题,题目中含有几个不同的单位“1”,从而显得比较复杂。在解题时,我们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将不同的单位“1”转化成统一的单位“1”,使问题顺利得以解决。

1例:在阅览室看书的同学中女学生占3/5,从阅览室走出4名女同学后,在剩余的同学中女同学占5/9,原来阅览室里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在看书?

由于阅览室中男生人数不变,因此确定男生人数为1,原阅览室中女生占,男生占,则女生是男生的,走出4个女生后,女生占,男生占,则女生是男生的,前后女生人数的差为-=,共走出4个女生,则单位1为16,即阅览室男生为16人,女生为男生的,即24人,原阅览室共有24+16=40人。

四、弄清分数应用题中量率的比例关系

分数应用题中的具体数量与分率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一定的,即每份分率对应的具体数量是一定的。因此,分数应用题中具体数量与所占分率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例:学校买来100千克大米,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题中把大米的总重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每份20千克是一定的,所以大米重量和所占分率成正比例。

第3篇:小学分数的意义范文

一、分层异步教学的基本内涵

数学分层异步教学是颠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或者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式课堂教学。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主要为学生创设更为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分层异步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入学时的测试成绩以及一些相关标准对他们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实施所谓的分层异步教学。

一、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跟其他的教学方式比起来,对学生进行分层异步教学具有巨大的优势,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单独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分层异步教学可以使得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帮助,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通过仔细观察学生,也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进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分层异步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然后根据不同的层级进行相应的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也从原先的以教材为主转化到以学生为主,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充分展示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实施方法

1.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要实现分层异步教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感性因素进行相应的分层。在实际中,由于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会出现相应的情绪。教师根据这些情绪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

2.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以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目标设定。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课堂目标设定时,对于那些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延伸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见识。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不应该过高,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尽量做到目标的合理性。这样才不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分层进行提问。

除了要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外,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提问,这样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⒂氲娇翁弥欣矗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氛围。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问题设置,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引导,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如教师在教几何图形时,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可以询问其有几条边,几个角,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可以对其进行性质的提问。这样就能够照顾到班级里的每位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氛围的提升。

4.合作互助的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需要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合作互助。对于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这种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这种方式进行相应的引导,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生成,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

第4篇:小学分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渗透

分层教学是一种特别符合人性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它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它能够正面审视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本的学习基础上提高,都能够去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必要性

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让教学能够面向全体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成绩都能在之前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教师就必须去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实施分层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热情,帮助他们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

1.分层构建学习小组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征、数学基础等方面,按照学习中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并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其中A层次是学习能力较好的拔尖生,学生能够在老师授课中很好地掌握课堂老师所讲的知识,可以独立去完成在课本中的课后作业以及一些思考题。B层次是班级中占较大部分的学生,他们能够理解老师在课堂中所讲的知识点,但是对于课后延伸的一些问题还是需要老师的指导;C层次是在班级中学习相对困难的一小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不断指导才能完成好课堂的作业。但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到,这种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因为学生也在不断地努力和改变,老师一般一个月左右应调整一遍,以免错过学生的成长,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有通过不同层次小组的搭建,才能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其更好的发展。

2.分层进行教学备课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老师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也是做好分层教学关键的一步,教师要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问题,确定哪些是基础知识,需要全体学生都掌握的;哪些是拓展知识,不同层次学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长方形、长方体面积、体积计算的复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题目:①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和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②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为96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③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为96厘米,宽为4厘米,长、高的比是3∶2,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这样三个题目的设计,对于之前C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老师的多加指导才能完成前两个问题,而对于B层次的学生,老师则是可以去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基本上就能把问题解决掉了,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应该在老师给出问题之后,就能够把问题解决掉。不过,如果C层次的学生不能把全部问题都解决,要有耐心,慢慢对学生进行引导,至少要保证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以便在日积月累后的实力迸发。

3.分层设计测试试卷

测试能够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当然,老师对数学测验题目的选择也是要能够把握课程标准和要求的,结合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题目设计。每一份试卷都要有基础题、拔高题、深化题。对于基础题,应该是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会做的;对于拔高题,C层次的学生能够选着去做,但是对于A、B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必须去做,对于更难一点的深化题,则要求B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做,A层次的学生必须做。在分层测验之后,老师要对试卷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试卷进行评奖,对在测试中表现较好的学生,老师要不吝啬地进行夸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在测试中表现不理想的学生,老师要能够积极地对其进行鼓励,重燃他们对小学数学学习的信心,并对其进行辅导,帮助其摆除困境,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

第5篇:小学分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艺术美 对策

在人本社会的建设不断推进以及新型教育理念逐渐更新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即应用课堂教学平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充分展现出语文的艺术美,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逐渐演变为一门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灌溉者,更多地扮演灵魂的工程师,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语文世界,从此开启一扇知识的大门。现代语文教学艺术美,是信息技术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1]。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对灵活,且内容丰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可应用多种教学措施,从而体现出教师艺术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基本表现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笔者将就这些方面来阐述。

(一)语言美

语言在语文学习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更多地语言,提高语言应用水平。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应用,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原则,从而来帮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啡ぃ真正地爱上语文。

(二)节奏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节奏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会随着节奏的起伏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若是评价与反思一堂课,教者必定会回顾:这堂课中是否有情感互相碰撞而四溢的火花?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为情感。一位教师在熟悉了教材与学生之后,被课本中众多美好的形象激起心中的热情,就这样灵感产生了,课堂气氛也被激活了。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被教师丰富、高尚的情感所激发,从而产生师生间情感的交缠DD共鸣,这样的语文课堂真乃气象万千,令人感慨万端。

三、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措施

(一)提高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质,发挥语文在人文素养发展与培养中的作用。小学语文的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职业素养,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水平,就小学语文的任课教师而言,其自身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有着密切联系。通常情况下,教师学历越高其自身文化素养也越高,并且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经常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发展与培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文素养作用,不断提高自身学历水平。同时学校能够把任课教师学历水平和自身的效益联系在一起,使得任课教师自觉的、积极地提高自身学历水平[2]。学校要按照本校学生情况与学校情况,实时组织语文任课教师对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进行学习,然后制定考评的制度,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教学艺术美。

(二)加强学生自我提升的意识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着重强调语文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时,需要重视发展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学生自我提高的意识,强化人文素养培养的指导。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活动中,相关教师需要设计预习的问题,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在阅读中找到文章人文性;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主动与积极的探索、思考文章人文性[3]。

例如:在进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教学时,语文教师需要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分析骆驼自豪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红马嘲笑时,骆驼是怎么思考的;并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样预设方式,可以教师在讲解沙漠环境特殊性与恶劣情况以后,方便学生充分了解骆驼眼毛、驼峰与脚掌等各部位作用,继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即便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都只是他人片面的看法,并不能说明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学生客观与全面的认识自己劣势与优势,通过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开始需要建立开放式的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事实上,就是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语文学科内在动力与精神,以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内在动力和精神应用,不仅是因为课程自身的发展需要,而且还是因为现实生活与社会变化。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同时关注课外与课内教学,同时用发展眼光去开发课程的资源,推动语文学科对接上社会发展。

如:在进行《长江之歌》这一课教学时,先以诗歌赞美母亲河,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欠缺,所以书本诗歌中对于长江的描述相对单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开发课外的资源,必要时引入黄河资料,然后通过多媒体方式给学生呈现出生动的长江,以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书写长江之歌时的依恋之情与热爱之情。又如:在进行《夹竹桃》这一课教学时,作者主要是通过叙述夹竹桃花期之长与桃花色奇妙有趣等特点,彰显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品质。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使得学生真正感受到夹竹桃魅力,教师也可以把夹竹桃带至课堂上,使得学生直观感受夹竹桃的特色。在课程进程安排与课堂气氛营造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课堂资源的作用,在确保课堂安全与纪律前提下,使学生积极探讨课程内容,然后得出结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教学艺术美,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加强学生自我提升的意识,构建开放性课堂教学,使得人文素养提升与培养中的语文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建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9).

[2]潘文杰,尚雪娇.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美[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第6篇:小学分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异步;实施方法

一、前言

小学阶段中的学生是比较青涩且懵懂的,而数学课程不仅是各个阶段考试中的重点科目,同时也是锻炼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分层异步教学简单一些解释就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让各个层次中的学生都可以充分的掌握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内容,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教育者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考试水平、学习兴趣以及个性特点来作为划分标准,并将能力水平都差不多持平的小学生归拢到一个学习小组中。在分层异步教学中,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学习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而教育者则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来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教学内容。

二、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异步教学法十分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由于它的教学基础即为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水平,所以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可以自主的融入到教育者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从而在充分满足小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让整个数学课堂也能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由于分层异步教学法可以将班级不同层次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变化以及发展情况充分的展示出来,所以会更加有利于教育者更加深入的开展课程教学。然而,值得教育者去重视的是,每位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所以即使是在开展分层异步教学法的过程中也不能够忽略掉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单独关心,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者是同自己站在同一个“战线”之中,才能够将分层异步教学法的价值发挥出来。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课堂中,教育者拥有着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要去被动的接受由教育者传授给自己的新知识,同时还要努力去迎合教师的讲课节奏。而分层异步教学法却恰恰相反,学会成为了课堂中的学习主体,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特点来制定出不一样的教学方案,真正的融入到学生身边来引导他们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策略

(一)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为了能够降低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畏难情绪,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测试成绩、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基础等多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层次划分。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教育者可以尝试从感性因素的角度来开展学生分层,由于有些学生本身会比较喜爱数学课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显得比较轻松,但是有些学生却对数学课程并不具备较强的兴趣,所以会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为此,教育者如果能够在充分掌握每位学生学习态度的情况下进行层次划分,那么不仅能够让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额外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如果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进行层次划分的话,切记不可向学生透露出来,确保学生的自尊心不会受到伤害。为了避免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教育还应当不定期来对分组成员与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对学习目标进行层次划分

教育者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时应当避免出现目标差距过于明显的现象出现,尽可能保证每个层次中的学生都可以全面达成学习目标。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首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者应当在学习内容完全一直的前提下制定出不一样的要求标准;其次,教育者还可以在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欲望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目标的确定。

(三)对课堂问题进行层次划分

在新课标中最为注重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课程来说,教育者更加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设定来达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因此,教育者应当在成功进行学生分组之后,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制定出不一样的层次问题,进而要求学生可以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到课堂中的教学难点。除此之外,教育者在设计问题时还应当注意其前后的衔接性,确保问题内容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形成紧密的关联性。

(四)在课堂中开展合作互助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密切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困惑与不解,同时将这些现实问题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重点。尤其是在开展课内讨论时,教学者可以让不同层次中的学生开展合作互助模式,从自己的角度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答案进行补充与完善。长此以往,小学生不仅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的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李英花.浅议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5):90-91.

第7篇:小学分数的意义范文

一、低年级学生对文字题中字眼分析错误的研究

1.低年级(指小学1―2年级)的学生,他们识字少,对文字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谁比谁多或少搞不清楚.

例如,5比8少多少?部分学生列式5-8=?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当中还要指导学生彻底理解多和少的含义.

2.低年级学生对“和”与“差”的理解不到位.

例如,列式计算:7和6的和是多少?有的学生列式 7-6=1.求“和”的含义就是把部分放在一起求总数的计算过程,“+”与“和”,“-”与“差”相对应的概念学生没分清.

3.对带小括号的文字题会出现不加括号的现象.

例如,列式计算:求35减去7和8的和是多少?

正_列式:35-(7+8)=?现实生活中有学生列式:35-7+8=?计算时他们有的也是先计算“7+8”,这种类型的文字题的错误原因在于平时他们读带括号的计算题时读法不标准.如果在平时训练中,强化这种类型的计算题必须读法标准、精确,学生就不易犯这样的错了.

二、中年级学生对文字题中字眼分析错误的研究

到了3―4年级,学生们的识字量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可是学生之间个性的差异也会导致他们在解文字题时对字眼的分析、理解还有偏差.

1.对积和商的表示意义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列式错误.

例如,列式计算:35与5的积减36与9的商的差是多少.

错误列式:35÷5-36÷9.学生犯错的原因是对四则运算意义没有理解掌握.正确列式为:35×5-36÷9.

2.列综合式算式时出现的错误.

例如,列式计算:求42与36的和除以6的商是多少?很快就有学生列出42+36÷6.这种错误是基于对四则运算意义和四则运算的顺序理解不到位引起的.正确列式为:(42+36)÷6.

3.做除和除以的方面的文字题出现的错误.

例如,36除8.64的商是多少?错误列式:36÷8.64.

错误原因:除和除以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刚好相反,稍不注意就会出现上述列错算式的错误.有的学生可能是犯了经验性的错误,一看36大而8.64小就不加思索地列出了上述错误算式.正确列式:8.64÷36.

4.倍数问题.

例如,一个数是36,它的4倍是多少?错误列式:36÷4=9.

错误原因:审题不仔细,一看36刚好是4的整数倍就不加思索地列出了36÷4这个算式,偏偏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正确列式:36×9.

三、高年级学生对文字题中字眼分析错误的研究

相对而言,5―6年级的阅读理解能力较之中低年级学生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文字题的难度也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有关百分数的文字题的出现,导致他们在理解相关文字题时出现相应的错误.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文字题.

例:一个数是25,另一个数是45,25是45的百分之几?错误列式:45÷25.

错误原因:习惯把大数放在前面,没有正确确定到底哪个数是单位“1”.正确列式:25÷45.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文字题.

例:一个数是200另一个数是225,225比200多百分之几?错误列式:(225-200)÷225.

错误原因:正确理解比200多百分之几,应该把200确定为单位“1”而不是把多的量作为单位“1”.正确列式:(225-200)÷200.

3.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文字题.

例:125的百分之五是多少?错误列式:125÷5%.

错误原因:没有正确理解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决.正确列式:125×5%.

4.求单位“1”的文字题.

例:一个数的23是60,那么这个数的30%是多少?错误列式:60×23×30%.

错误原因:求单位“1”用除法,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正确确定单位“1”,导致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却列出来乘法算式.正确列式:60÷23×30%.

5.单位“1”改变的文字题.

例:一件商品120元,上升10%后再下调10%这件商品是涨价了还是降价了?错误列式与答案:因为120×10%÷10%=120,所以价格没变.

第8篇:小学分数的意义范文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空白艺术教师只有以富有审美价值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有序和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注意力,积极扩散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因此,本文拟从教学空白存在的基点、运用教学空白的优点、切入点及注意点等几方面做些探究,对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空白艺术做出分析。

一、教学内容留“空白”

(一)给学生意境,让学生自己提问

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提出问题,便是创造思维的萌芽,学生可以提出质疑,然后深入地思考问题。比如,想要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教师可以设置有趣的问题意境,如某一天,喜洋洋约美洋洋和懒洋洋到村长的桃园里摘桃子吃,正巧碰到了7只小熊走过来,每只小熊托着一个放有3个桃子的盘子,懒洋洋急忙前去讨要,小熊出题为难他,说谁能够先将7只小熊盘中的桃子总数算出来,谁就能先吃桃子。懒洋洋一听,急忙1,2,3,4,5……地数起来,美羊羊用加法,4+4=8,8+4=12……慢慢算起来,没等懒洋洋和美羊羊算出来,喜洋洋眨了眨眼睛说7个3是21,小熊把桃子给了喜洋洋做为奖励。喜洋洋到底怎么算出来的,这么快就得到了答案?如此,教师设置问题意境,这样学生就能从有趣的意境当中积极地探索解决方法。

(二)给学生权利,让学生自行选择

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应当保持民主与平等,转变教育观念,放下所谓的“权威”,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持信任的姿态,且鼓励学生创新,不完全听信书本、不完全听信教师,给学生自己选择的权利。比如,有一道题,今天早上,爸爸拿了40元钱给小A,让小A到菜场买1kg猪肉、2kg鱼、4kg青菜,当小A到菜场后发现食材已涨价,猪肉15/kg、鱼10/kg、青菜3/kg,爸爸给的钱不够,怎么办呢?请你帮助小A想办法,解决买菜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得到许多回答。比如:每样菜少买一点;回家问爸爸要钱再买;跟商贩还价;先赊账,回去拿钱后再还上……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师都应当进行鼓励与肯定。值得注意的是,上题还是要让学生算出总价,不能离开数学本质,形成无意义的创造。

二、教学时间留“空白”

(一)留时间给学生,让其自己安排

有时候,教师可以留一些课堂时间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进行自学,教师只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比如,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到8分钟留给学生,让其自行巩固、反思、质疑,这样做看似上课时间减少了,实际上对于授课质量并未影响。

(二)给学生冲突,让其自己解决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问题解决”上陷入僵局时,教师不能因为时间的原因而一带而过地讲解了事,而应当对思路进行梳理。当学生产生某种解题倾向时,教师可以让时间“空白”继续延续,要求学生再次试探证实“问题解决”倾向是否正确。比如,学生在一年级时,教师准备了草莓、香蕉、西瓜等水果的卡片,并且按照草莓、香蕉、西瓜的顺序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各种水果的左右排列顺序,经过学生的观察与讨论,有的说草莓在左边,香蕉肯定在右边。另有同学反驳西瓜在右边,香蕉怎么不在左边呢?经过讨论和争论,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原来香蕉对草莓来说是右边,对西瓜来说是左边。如此一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在冲突解决中弄明白了位置的相对关系。

三、学习空间留“空白”

(一)为学生留空间,让其自行探索

在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活动与探索,让学生在玩耍的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如,20以内退位减法,长颈鹿叔叔在柜台上卖15支钢笔,大象买了7支,还剩几支?教学中组织学生以3人小组为单位,对购物情景进行模拟。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学会自行探索。

(二)给学生机会,让其自己去驰聘

许多教师习惯在上课的时候写板书,但是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教师不能只依靠板书与讲解,应当适当地留一些“空地”给学生,给一些机会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到讲台上“上课”。学生对于教师的板书太依赖,便逐渐不爱动脑,无形中产生了不爱思考的坏习惯。因此,经常性地由学生在讲台书写、讲授,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锻炼其胆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堂中适当地留下“空白”是一门艺术,并不是一件随意而简单的事情,应当在平时的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时间,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分数的意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57―01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情境教学法更注重问题背景的再现和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的激发,它是一种“趣味带动、问题引领”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看法。

一、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按来源分类

教学情境按照呈现方式的不同一般有“语言描述”、“实验演示”、“游戏活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场景”、“现实情境”、“问题提出”等类型。我们可以按来源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进行如下分类:

1. 主题图。该方式是用主题图的形式将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了一些再现与还原。呈现方式主要是图片、文字、对话、卡通形象等,呈现的内容可以是整个单元的,也可以具体到某个例题。

2. 数学活动。新课程教材每单元至少设计了两项数学活动,其开放性、探索性、活动性、合作性、科学性、生活性更强,旨在落实“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3. 开境。主要指结合教材特点、地方特色、校本特色、学生特点,由师生共同开发的独特情境。

4. 真实情境。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比如去超市购物,去操场测量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感受“千米”,去路口统计过往车辆的数目等等。

以上分类还可以进一步抽象为“再现情境”和“真实情境”两大类。

二、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备的特点

1. 生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强化、调节的功能。情境教学以“情”入“境”,要能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体会到快乐的行为,进而为实现寓教于乐提供良好的载体。

2. 现实性。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当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便于学生感知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所选取的素材应当使学生感到“亲切”,能够帮助学生展开联想,进而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3. 问题性。学贵有“疑”,让学生产生疑问是教学情境的核心与本质。

4. 目的性。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对教学目标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情境教学由来已久,并非新课改后的独特产物,只是如今更受重视,广为提倡。

2. 防止两个极端。适宜的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带来生机,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要防止为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教学情境,使情境教学流于形式,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特长。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也要重视数学教材中隐含的情境素材。新教材中有许多名为“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一般讲述数学史话和数学家的故事。这些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