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绩效评价范文

科研绩效评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绩效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绩效评价

第1篇:科研绩效评价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 问题分析 绩效考评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高等院校申请科研经费的渠道和数量也逐渐增加,科研经费的增加,为高等院校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同时有助于科研工作的长期持续发展。科研经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科研经费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科研经费的严格管理,保证每一笔经费都落到实处。

一、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预算不合理

经费预算不合理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经费申请人员对经费的使用标准和使用范围,没有做到明确计算,对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没有根据规定要求,从而造成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与实际支出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果实际支出超过项目投入,项目将不能正常研究下去;如果实际支出小于项目投入,则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占用。此外,科研人员不够重视绩效观念,对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管理。

(二)经费去向不真实

就目前来说,很多高校缺乏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没有指派专人对经费的用处进行监管,从而造成很多科研人员对经费的使用情况造假。而经费管理人员无法确认票据的真实性,也不能做到大公无私,因此造成科研经费浪费。

(三)科研质量评估不到位

现在很过高校越来越注重科研课题的数量,主要是由于科研能力直接影响各大高校的综合实力名次。但是高校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全程跟踪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科研项目的研究进程,由此也无法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好坏,很多科研项目根本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对上述现象,也没有合理明确的惩罚制度。

(四)绩效评价指标简单

科研项目的选拔和审评工作,一般都是由同行专家所决定,但是专家在审评过程中,往往会青睐于已经取得科研成果的人员,对于青年科研人员不够重视,导致一些有科研潜力的项目被忽视。此外,绩效考评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和产生的利益,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

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

(一)设立绩效评价机构,建设专业化队伍

现阶段,已经有很多高校专门在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内部,成立科研经费管理机构,以此来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控和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工作也可以参考这种模式。每所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分析,切合实际的成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专门机构,适当安排相关领导进行绩效评价。对于规模较小的院校,可以对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从而提升其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此外,打造一支专业化,能力出众的科研管理评价人员,科学合理的制定培训制度,有助于科研经费绩效评功工作的全面开展。选拔科研管理队伍时,特别注重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员,同时保证所选拔人员热爱科研管理工作,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工作认真负责,公正廉洁,作风正派。评价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培训教育学习,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

(二)建立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实行全过程管理数字化

各大高校通过建立科研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全面掌控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而提高资金利用率。高校首先应当对科研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成立管理服务平台,定期对科研经费进行绩效评价,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日常工作的参考。此外,科研人员还可以利用信息平台,随时了解经费使用状况,监督管理经费的预算、执行、以及异常情况,并对相关人员提出改正要求,从而实现科研经费的全面管理。

(三)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管理方法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质量评估不到位、评估指标单一等,各大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高校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管理措施,尽可能的发挥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首先,评价内容不能过于单一,改变传统的考评制度,将更多目光关注到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度上来。特别是基础性的研究项目,着重注意科研项目的发展环节,以及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等。其次,完善评价方法。改变以往周期式的评价方法,例如年度评价和项目执行期评价,可以考虑多次进行评价和弹性评价;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也可以适当丰富,不同学科的评价指标适当做出调整,可以运用同行评议法、比较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尽可能避免由于评价方法的不同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拓展评价对象。高校可以采取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加强培养个人能力,注重集体绩效考核,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和团队发展持续循环的良好局面。科研经费绩效考评体系可以适当做出调整,高校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以及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考评体系修改和完善,从而进一步督促引导科研工作。

(四)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推进信息公开

建立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奖惩制度,同时将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津贴奖励和绩效考评结合起来,奖惩制度要赏罚分明,公开公正,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而全方位的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研究出具有时代特征,有进步性的科研成果。科研绩效考评价信息的公开化,能够有效避免现象的发生。将绩效奖励标准和绩效考评结果透明公开,全校职工共同监督,保证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在使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势在必行。各大高校的战略规划和未来发展,离不开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因此,现阶段高校的首要任务,必须完善落实科研经费利用绩效考评制度,合理配置经费资源,严格管理,全程监督,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公平合理。

参考文献:

[1]杨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风险防范与绩效评价[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61-62

第2篇:科研绩效评价范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7-009502

1 引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产学研用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但是,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科研意识不足,缺乏参与科研的动力。同时,高职教师的科研成果表现形式复杂多样,难以进行定量评估。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科学合理评估教师科研活动,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而且在高校科研绩效考核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但鲜有关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绩效评价的研究。因此,本文拟根据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考核实际情况,选取国内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制度作为样本,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2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内容

在对查阅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文件基础之上,对多所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研,结合高职院校实际,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技论著、科技成果以及获奖成果四个方面。

2.1 科研项目

承担科研项目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评判高职院校科研绩效的重要指标。科研项目主要包括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纵向课题按照项目来源,科研项目可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及院级。科研项目的完成过程要经过科研立项、中期检查以及结题验收三个阶段。一般而言,科研立项和结题验收是评判纵向项目承担者科研能力的具体指标;而横向科研项目实际到账金额是衡量横向项目承担者科研能力的唯一指标。但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都是走“产学”之路,直到近年来才向“产学研”之路迈进。科研绩效评价的目的之一是要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主动性,鼓励教师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因此,不少高职院校也将横向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和结题验收作为是衡量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指标之一。

2.2 科技论著

科技论著是高职教师科研产出最显著的表现形式。科技论著包括论文和著作两大类。论文的质量由刊物级别、影响因子、下载频率等因素决定。一般而言论文学术水平可划分为三类:一是被国际与国内权威检索系统(SCI、EI、SSCI、ISTP、ISSHP等)转载、索引的论文;二是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三是未被上述期刊检索的一般公开出版期刊发表的论文。著作分为专著、编著、译著、教材及一般读物。专著是对某一学科领域多年探索所撰写的学术专著,其署名形式为著作。编著是作者依据有资料,经过选择、加工后编写的具有独自见解或新发现的论著。编著通常由主编和参编共同来完成。译著是对某一学科领域国外著作翻译成本国语言的翻译作品。教材是由教师编写供学生学习的资料,可分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统编教材。

2.3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是指组织或个人完成的各类科学技术项目所产生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知识产品。高职院校教师科技成果以专利发明为主,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

2.4 获奖成果

获奖成果是指科研论文、著作、教材受各级政府部门奖励或国家一级学会、省级专业性学会的非商业性奖励,主要分为国家级、省级、院级。

3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指标选择分析结果,得到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记为AHP),是美国运筹学家Staat教授提出的一种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研究的多个领域。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步骤l:先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建立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步骤2: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B,见式(l)。其中,bij表示bi和bj相对于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

步骤3: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可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和特征向量问题。首先,根据式(2)求得列向量W=(WI,W2,W3,…,wn)T,再按照式(3)将向量归一化,得到W=(WI,W2,W3,…,Wn)T,即为层次单排序权向量。

研论文撰写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教师更重视实践到理论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积极结合工作实际撰写科研论文。2014年我校科研绩效考核办法拉大了在核心期刊与一般期刊上绩效的差距,许多老师更注重论文质量,力争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发表文章。2014年,我校321多篇,比2013年多5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20多篇,是2013年的3倍多。

5.3 科技成果

2014年,我校科技成果没有进步,仅1项发明专利,与2013年相同。

5.4 获奖成果

第3篇:科研绩效评价范文

关键词: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原则与方法

目前医院科研绩效评估工作具有复杂性、滞后性等特点,为提高医院科研管理能力,探索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符合医院特性的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已成为科研管理者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对医院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国内外医院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况

1.1国外研究现况

目前科学研究的评估工作已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产业[1]。20世纪初,美国就开展了与科技活动相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这被称为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2]。

英国在基础科研评价研究中综合考虑到了科学活动的规模、人员的培养、文献引用、出版物的数量、质量、重要性及影响等多种评价指标[3]。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评价制度开始传入日本,到90年代日本科学技术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实施办法大纲指针》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英国医院评估始于20世纪80年代,包括质量评估和科研评估两部分。

1.2.国内研究现况

我国绩效评估活动的雏形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绩效评价是以主观评价为主的定性评价,但进入90年代,人们对科研评估的意识和需求随着政府和科研机构对科研投入的增加而强烈起来。

我国第一个医院科研机构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卫生部委托医院研究机构评估方案课题组于1988年设计完成的。该评价指标体系由研究方向和任务、研究成果与人才培养、研究队伍和条件3个层次及25个指标形成,并确定了相应指标的权重和分值。指标都采用人均数和比例数,对不同的科研机构实施分类评价,保证了评价的公正、合理。

1.3.云南省研究状况

1996年云南省卫生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医院科研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通知,医院科研评价工作在云南省相继展开。1998年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人事厅又下发了《关于实施云南省医院科研规范化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出台了云南省医院科研评价规范化的管理大纲,云南省医学会成立了考核部门,对医院科室进行考核。但对年度考核及综合考核,未做统一组织,考核放在各家医院自己做,随意性较大,指标体系更是不完善,对于考核的结果意义也不大。

2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是评价指标体系中最关键的因素。科研工作者要围绕这一总目标展开。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分类评价原则。针对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科研评价活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规模、不同的研究难度和不同的研究价值。

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医院的所有科室构成一所医院的所有系统,不同科室及其不同部门选择不同的评价体系原则,那么对于整个体系中的一部分选择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对于整个医院体系选择一个全面性的评价体系原则,在评价体系中,注意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独立性与简练性原则。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做到独立性和简洁性,否则会使得评价结果出现误差,如果对于不同的研究体系,则选择不同的评价体系,如果针对不同研究对象采用同一个评价体系,则评价过程出现漏洞,影响评价体系的准确性。

导向性与动态性原则。在科研评价活动中,应该科学的认识科研活动的规律,抓住当前很多医院面临的难题,对于很多不重要的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努力实现一些重要的指标,随着科技的进步,某些指标也变得极为重要,某些指标变得并不重要,所以科研评价一定要有动态性和导向性。

可操作性与可比性原则。对于一个科研评价体系中任何一个指标体系都要做到可操作性与可比性,那么意味着选取的指标体系应该直接或者间接的推断出容易被忽视的指标,既要方便研究科研进度,也要方便评价过程中的操作过程。

科学性与合理性原则。在选取科研指标体系时,应该考虑到科研活动最关键、最本质的方面,实质就是选取能反应本质特征的指标体系。

3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科研评绩效价的方法是在评价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常用的定性评价法主要有同行评议法,常用的定量评价法主要有文献计量法、科学计量法等,而综合评价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等。

1.同行评议法(peer review)是评价活动中使用最早、最广的一种方法。

2. 文献计量法最初是用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等领域的一种计量方法,

3. 3.层次分析法(APH)是上世纪60-70年代所产生的一种经典评价法。

4 医院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现存的问题

4.1 科研管理者重视不够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科研管理工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科研绩效的评价和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医院管理者耳熟能详,但由于部分科研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理念、方法体系上研究不够,医院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指标体系仍然缺乏普遍适用性的评估方法、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

4.2 评估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在医院的科研绩效评估中,对评估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考虑较少。目前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凸显,“重数量、轻质量”、“重申报、轻结题”等现象较为普遍,而医院的科研绩效评估大多缺少对整个科研活动全面的认识,缺少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及时了解整个科研活动的进展情况。

4.3 评估方式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

“医疗、教学、科研”是医院的基本职能,这一特征决定了其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科研评价方式,但是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还没有针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随着科研绩效评估工作日趋综合化、复杂化,同时有些评估方法主观性所占成分较大,因此,医院的科研绩效评估缺乏普适性的指标评价方式。

5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作用

科研评价的目标并不是单一化的,会随评价主体及其价值观、评价对象等变化。总的来说:科研绩效评价主要可解决以下科研管理问题:

(1)检验科研活动是否按计划执行,最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2)对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调整和修正,提高科研工作效率;(3)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灵活、竞争、开放和更有创造性的科研氛围,营造灵活、竞争、开放和更有创造性的科研氛围,营造能够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环境;(4)增加研究资源分配的竞争性,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实现科研资金重点、有效、合理的分配;(5)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提升医院的科研实力。

医院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不仅会让医院管理者和决策者进一步关注医院科研评价尺度、方法和标准,成为衡量医院科研投入与产出、质量与水平、管理与科研执行情况的生要尺度。改善医院科研投入绩效。

参考文献:

[1]王芳.改革现行科研考核制度的必要性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8).

[2]龚旭,夏文莉.美国联邦政府开展的基础研究绩效评估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3,24(2):1―8.

[3]秦哲,张明山,朱昌明,等.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R].科技创业月刊,2009(11):101―104.

[4]Rodes J,Trilla A,Asenjo MA,Grau J Research Committee of the Hospital Clinic i Provincial of Barcelona[J].Med Clin (Barc),1995,104(9) :358-359.

[5]Berbee RG,Gemmel P,Droesbeke B,Casteleyn H,Vandaele D.Evaluation of hospital service level agreements[J]. Int J Health Care Qual Assur,2009,22(5) :483-497.

[6]Shadbolt B,McCallum J,Bourne M,Singh M .Hospital outcomes management: the Care Continuum and Health Outcomes Project[J]. Aust Health Rev,1998,21(3) :150-167.

[7]吴志华,田书墨.大学附属医院的科研绩效评估研究进展[J].现代医院,2013,13(7):118.

[8]刘志敏.医学科研绩效评估现状[J].卫生软科学,2004, 18 (6): 318.

[9]王芳.改革现行科研考核制度的必要性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8).

[10]龚旭,夏文莉.美国联邦政府开展的基础研究绩效评估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3,24(2):1―8.

[11]Beisiegel U .Motivation of young academics for medical research. Position of the German Council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J]. Bundesgesundheitsblatt Gesundheitsforschung Gesund,2009,52(8) :850-855.

[12]秦哲,张明山,朱昌明,等.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R].科技创业月刊,2009(11):101―104.

[13]李正风.基础研究绩效评价:现代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J].科学论坛,2001,(6):36―37.

[14]戴国庆,李丽亚.国外科技项目绩效考评研究与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05,33(5):45―48.

[15]Gibberd RW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s it now more scientific[J]. Int J Qual Health Care,2005,17(3) :185-186.

[16]顾雪松,迟国泰,程鹤,等.基于聚类一因子分析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4):508― 514.

[17]秦哲,张明山,朱昌明,等.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09(11):101―104.

[18]孙毅,徐土松,徐长明,等.地方科技计划项目跟踪监测及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时策,2010,27(4):111一l15.

[19]刘海林,姚树印.医学科研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20]杨一风,范兰英,范晨芳.军队医学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医院管理杂志,2002,9:14―16.

[21]黄毓文,柳青,吴少林,等.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评价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4):225―227.

[22]李俊勇,刘民,周丽.医学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33―36.

[23]黄建英,郭雅萍.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医学数学模型探讨,2005,18(4):315.

[24]孙瑞华,齐松仁,左焕琮.医师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构建的探讨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13:9―13.

[25]Certified quality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DIN ISO 9001 in a radiology department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measurable changes in academic quality indicators.

[26]刘文达,邰忠智,李光泽. 浅谈高校科技评估体系的构建[J]. 科持管理研究,1999,(1):16-18.

[27]王瑞文,王泓,庞广昌. 高校内部科研量化管理研究[J].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6):33-35.

[28]白小萱,王文生,卫民堂.研究型大学科研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情报杂志,2003,(1):33-35.

[29]董友,胡宝民,李子彪等.河北省高校科技工作评估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1999,(1):16-18.

[30]蔡言厚,田金山,吴厚平.大学科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2):21-24.

[31]Anema HA,Kievit J,Fischer C. Influences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s, indicator data collection and computation on reported Dutch hospi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 scores[J].BMC Health Serv Res,2013,13:212.

第4篇:科研绩效评价范文

关键词:科研项目 全过程管理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71-02

一、研究背景

我国科研院所主要从事高精尖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承担着来自于政府、各部委、军方等多个渠道的各类科研项目,少则年均几十项,多则年均几百项。随着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日益重视和科技投入的明显增大,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项目难度也不断提高。科研项目任务量的迅速增长和项目难度的增强既给广大科研院所科技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又对科研院所传统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各院所必须加强项目统筹管理,转变项目管控模式,确保各项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那么针对科研项目开展积极有效的绩效评价,成为促进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提升的重要方式。

大部分科研院所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主要以项目验收,满足项目任务书要求为终极目标,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是按任务节点进行非量化考核,以保证科研项目的按期完成率,但对其完成质量、对院所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缺乏有效的评估。因此如何对科研项目开展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如何构建具有普适性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不仅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而且对科研院所科研能力的提升和长期发展十分有益。

二、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1.未按重大节点进行有效考核,科研项目进度控制不力。大部分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虽在年度计划中明确了重大节点和一般节点,但对于节点的具体完成形式和考核方式并未具体确定,导致对节点的考核和把控不到位,流于形式。

2.缺乏有效激励考核政策,导致项目团队效率无法有效发挥。目前科研院所一部分新立项的科研项目是在全新的领域开展,缺乏积累,难度较大。然而从事这类创新性大、技术攻关难度大的科研项目研究的人员奖金,与从事已有一定技术积累的科研项目研究的人员奖金基本没有差异,这样极大地打击了部分研究人员的科研攻关积极性。

3.缺乏有效激励考核政策,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目前大部分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后续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差,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是有产品转化前景的科研项目缺乏后续投入和管理,同时缺乏有效的考核政策,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能持续创收的比较少。

(二)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科研项目考核管理效果不佳,大多流于形式, 造成“考核处处在,结果不实在”的局面。具体问题在于:

1.没有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对绩效评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绩效评价方法选择不当,绩效评价的操作过程走样,考核结果应用单一。

2.项目评价周期不合理。大部分科研院所对于科研项目评价都是按照季度或年度进行,所有项目都按照这种方法单一考核,但科研项目本身重大节点周期各有差别。

3.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合理。指标设置主要是按照任务目标分解指标,缺乏差异性,没有重点和针对性。

4.指标权重的确定是根据经验判断的,缺乏科学性。

三、科研项目全过程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基于综合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路,构建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达到有效考核和激励。并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以最小的参与度达到最大的管理效果。

希望通过有效评价,可以做到:科研项目按进度节点完成,科研项目完成质量有效控制,科研项目经费严格预算,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引导科研院所科研项目专业发展方向,鼓励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

四、科研项目全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科研项目全过程阶段划分

根据科研人员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的实际情况,将科研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分为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阶段。立项阶段主要考查项目的必要性、经济性、可行性及风险性等;实施阶段主要考查项目的计划执行情况、成本控制情况等;验收阶段主要考查项目成果与立项要求符合性、经费使用情况、项目成果先进性、成果转化情况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等。

(二)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和流程

可以分四个步骤来设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详见图1。

1.指标库建立。通过收集大量相关指标来建立指标库,主要采用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管理专家头脑风暴的方式,建立科研项目全过程绩效评价指标备选库,以供将来各类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时选择使用。指标库的建立为今后各类项目评价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指标的建立要遵循有效性、独立性、可行性的原则。

2.指标的选择。对初步建立的绩效评价指标库中的指标进行筛选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拟首先通过专家咨询,以管理专家评分等方式,了解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和相对独立性,进而通过关键绩效指标法选择指标。选择时要注意考虑综合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财务性和非财务性指标的平衡和重点突出,并根据各单位自身的科研项目激励政策导向,选择适合的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案。

3.指标权重的确定。在选择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后,下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就是这些指标权重的设定,将已选择的绩效评价指标按照科研项目评价各阶段进行划分,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德尔菲法分别确定其权重。不同的权重设计可能会使评价结果出现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可以选用主客观赋权方法即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德尔菲法,这样既简化了计算、提高了一致性,同时还保留了层次分析法较好的数理逻辑性,从而使得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客观性。

4.评分办法设计。根据已知的指标权重设计评分标准,对每项指标的扣分和加分办法和极限值做出明确规定。设计过程中注意评分的公平、公正和可操作性,避免评分办法过于复杂,增大评价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三)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例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和流程,探索性地设计了以某科研院所为例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供参考。详见表1。

具体评分时既可以根据各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评分标准,也可以简化处理,例如根据各个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将得分划分为三个档次,较好的得分范围为权重的70%(不含)~100%,一般的得分范围为权重的40%(不含)~70%,较差的得分范围为1%~40%。

五、结束语

传统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绩效评价,首先在周期上一般是按自然年度考评,并未针对项目本身研究周期评价;其次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主要关注技术性指标,往往技术指标达到要求了即可,忽视了效益、效率和后续成果转化等要素。因此根据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分别开展绩效评价,符合项目本身研究周期的管理需求,更有适用性。同时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想,正是将财务要素和非财务要素紧密结合,也关注流程标准性要素和后期成长性要素,按照此思路构建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考评科研活动的各个方面,更为细致全面。

参考文献:

[1] 杨道建,赵喜仓,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3)

[2] 李丽亚,宋杨.科技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4(6)

[3] 王凭慧.科技项目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 胡骏红.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5篇:科研绩效评价范文

摘要:基于DEA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不仅

>> 基于DEA的京津冀科技资源绩效评价技术研究 基于超效率DEA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电网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ERP实施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DEA评价的高校科技经费绩效研究 基于DEA-EFA模型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基于AHP&DEA的农业科技人才绩效评价 基于DEA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 基于DEA的企业绩效评价 基于DEA方法的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DEA的兰州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DEA与BSC相结合的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DEA的中国开放式基金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DEA的证券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DEA的酒店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DEA的虚拟研发联盟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基于DEA的陕西省创业板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DEA的高校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价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4-15.

[2] 林建衡.层次分析法在高校科研项目评估中的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25(2).

[3] 李茹,张丽芳,褚诚缘.科技项目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9).

[4] 吴先华,马庭淮.粗糙集理论在高科技项目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7).

[5] 张军果,任浩,谢福泉.项目后评价视角下的财政科技项目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2).

[6] 马丽娜,李建华.科技项目评估中的层次灰色评价模型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

[7]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 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

[9] Banker R D,Charnes A,Cooper W W.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84,30(9).

[10] 俞立平,周曙东,王艾敏.中国城市经济效率测度研究

[J].中国人口科学,2004,(4).

[11] 何新安,熊启泉.1992-2005年广东农业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12] Bradley,S.,G.Johnes and J.Millington.The effect of competi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secondary schools in England[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5(3).

[13] Anersen 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93,(10).

[14] 武春友,吴琦.基于超效率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9,6(11).

第6篇:科研绩效评价范文

关键词:财政科技支出;公共物品;效率性目标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皖北地^财政科技支出优化研究”(批号:SK2016A0824)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6日

一、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物品理论。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具有公共物品属性。要理解公共物品概念的内涵,必须了解市场经济私人物品的主要含义。私人物品是由私人及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交易来满足自己私人需要的物品。私人物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而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一般来说,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及混合公共物品等种类。以纯公共物品为例,具备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前者说明公共物品是满足集体消费的,其效用无法分割;后者是指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公共物品的这些特性导致市场很难提供并形成价格体系,这样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责就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这种属性,属于市场失灵行为,需要政府明确职能定位,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弥补市场失灵行为。

科技活动,如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实际上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体,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也较大,学界普遍认为其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具有较为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具体表现在科技活动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研究开发支出,即创造成本较高,但是仿造成本相当低。这极容易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被仿制或被剽窃,使科技创新活动的主持者无法获得应有的合理回报,甚至是成本补偿。当然这需要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做些基本分类:如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及科技服务,属于纯公共物品属性,符合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市场无法提供或供给严重不足,需要政府责无旁贷,需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提供,理所当然有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提供;对于科学技术开发,则既有公共物品属性,也具有私人物品属性,政府公共支出和私人部门均可以参与供给;而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因为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发生的成本就应该由私人部门提供,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支出支持私人部门科技创新。此外,科技创新活动由于不同利益索取者的不同,导致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二)内生技术变革理论。内生技术变革理论,又称内生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技术进步内生因素是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外部环境并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许多学者对此理论进行完善,但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角度开展研究:一种解释为经济内生增长的理论路径是从技术外溢性、全范围收益递增角度开展研究,代表学者为罗默和卢卡斯,提出知识外溢外部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种解释为经济内生增长的理论路径是资本持续积累角度开展研究,如琼斯-真野模型和雷贝洛模型等。技术进步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等均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内生增长理论推动了政府对加大科技支出必要性的认识深度,为政府加大财政科技支出力度提高财政科技支出绩效水平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旨思想是突破以往思维模式,揭示了内生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政府制定有效的财政科技扶持政策。政府应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力度,支持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及学习西方发达国家财政科技支持的做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支持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及人力资本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崛起,是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各国财政赤字猛增的情形下,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起的公共政府改革运动。活动的主旨是改革政府服务效率,解决政府机构臃肿、政府官僚腐化等难题。该理论重视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和成本,提出政府应该根据重视政府服务的投入与产出。其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新自由主义及工商企业管理。

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管理的重大变革,其基本内容涵盖:一是重新梳理政府与公民的功能定位,政府是经济人,需要根据公民需求提供高效的服务。新公共管理借鉴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把公众比作顾客,结合顾客满意度评价政府管理绩效,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吸收私人组织机构的管理思想,对某些政府部门进行公司化管理,如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团队及员工严格绩效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物质激励制度。努力营造追求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目标;二是政府实施严格的绩效管理目标。新公共管理重视绩效管理工作,认为绩效评估在政府行政管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求将企业中的成本核算、绩效考评、目标管理等管理理念引入政府绩效管理,实行严格的评估测定。实际工作中,企业等私人部门中贯彻的绩效评估目标,如有效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都应该严格遵守。政府科技支出工作也是政府实施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也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推崇的核心内容。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绩效管理,提出引进和借鉴私人部门管理理念,重视公共服务的效率性和低成本性,强调政府的责任意识,重视公共财政科技支出的结果及效果,有利于促进公共部门的工作效果。只要政府转变观念,提高服务积极性,政府公共科技支出的效果就一定能够保证,做到让纳税人满意。

二、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及评价的内涵界定

(一)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内涵。考虑到财政科技支出最核心的内容是研究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等三类主要科技活动。财政科技支出绩效也应该重点反映上述科技活动。管理学中的“绩效”蕴含着效率、效果和效益(3E)含义。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绩效是基于投入和产出对比的行为过程与结果。绩效可以通过投入、a出、过程和结果来描述,不仅包含目标实现的外部效果,也包含为实现目标内在的努力程度。财政科技支出绩效某种意义上也是政府绩效,具体反映出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科技支出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绩效,重点研究政府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有效性。经济绩效是指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如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区域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科研成果、技术贸易的实现,项目实施后带来的出口创汇及利税。社会绩效是指财政科技支出对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影响,如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发展,区域卫生水平的提升。政治绩效是指财政科技支出有利于市场经济规则和社会秩序的有效供应。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既要反映科技投入的合理配置,又要反映科技投入与产出对比的收益。除了政府财政支出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一些显著特点:一是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涉及到探索、实验、开发及新技术的商业化,这其中每个环节都蕴藏着不确定性(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的特点说明其绩效评价也具有不确定性;二是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的时滞性。财政科技投入的成果,多为智力成果,如发明专利、版权论文、外观设计等。这些智力成果要通过未来的交易或转化才能体现出经济效益,这也是科技支出的内在特性体现出来的;三是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的多样性和难测度性。科技支出计划种类繁多,而且每类科技支出特点也不同,如基础研究项目和应用研究项目的绩效差异就很大。目前,科技支出项目带有示范性和引导性,成果实现影响因素很多,这就造成了财政科技支出绩效测度难度较大。

(二)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内涵

1、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根据财政科技支出特性及绩效管理内在要求,通过构建合理的测度指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测度方法,对财政科技支出的内容(科学研究及开发、成果转化就应用、科技生产与服务)及实施进行有效的衡量及考核,以达到预期绩效目标(经济社会效益)。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是根据财政科技支出的内在规律归纳出财政科技支出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构建客观地反映财政科技支出及管理过程的综合价值衡量体系,才能反映出财政科技支出的全貌,推动区域自主创新。科技研发支出涉及到知识和技术的创新,风险性较大,如何把科技研发成果产生的效率及效果反映出来,是实现科学评价绩效的重要难题。为了综合反映出区域财政科技支出产生的经济效果及社会影响,需要根据区域财政科技支出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构造绩效评价指标,根据财政科技支出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反映出区域财政科技支出的全部效果,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目标

(1)有效性目标。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要反映出政府针对安排科技发展领域支出的预期效果,是科技支出领域的绩效管理,强调财政科技支出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预期目标。有效性目标实际上反映了财政科技支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财政科技支出产生的经济社会效果。有效性目标就是要衡量财政科技支出的目标及结果。在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时贯彻有效性目标是要关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等。

(2)效率性目标。政府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时,除了考虑有效性目标外,还要符合高效率目标。效率高意味着要用最小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或者说一定的产出投入最小。高效率政府是公众对于公共部门进行绩效评价管理的核心内容。财政科技支出内容较多,涉及财政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财政科技支出效率的理解也不同,因为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差异较大。

(3)经济性目标。经济性目标实际上是对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提出的基本要求,表明公共投入与耗费之间的关系,主要考量公共支出是否做到了节约,能否在降低耗费的前提下实现最佳比例及最大的投入。财政科技支出的经济性目标的特定含义是,如何在财政支出规模及财政科技支出规模的大前提下,能做到财政科技各项支出合理、比例协调及结构优化。近年来,公共支出特别是公共科技支出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性目标在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中影响逐渐减弱,而有效性及效率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4)系统性目标。财政科技支出绩效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要能综合反映出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直接和间接效果,最终综合衡量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此,需要设计出能放映财政科技支出实施过程与结果的测度指标,确保财政科技支出评价的客观性和系统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谢福泉.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8.

[2]祝云.地方财政科技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软科学,2008.2.

第7篇:科研绩效评价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价值增长 利益相关者 绩效评价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绩效评价

按照西方经济学观点,企业是人们设计的一种契约形式。现代企业通过一系列合约关系,将不同利益相关者联系在一起,管理运作企业拥有的资源,创造新的价值。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在现代企业,股东、债权人、员工和供应商、销售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投入了“专有性资源”,分别承担企业风险。由此,企业经营目的是如何有效组织这些“专有性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过程中,使利益相关者依据承受风险程度,分享价值创造“蛋糕”对应份额。

企业绩效评价是对企业客体如何组织投入资源进行价值创造的一种评判。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企业是由资源所有者投入专有性资源形成的经济实体,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形成与分配的载体。当企业愈来愈演变为“社会的企业”,企业发展与衰退就与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这在客观上形成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评价行为。通过绩效评价,促使企业始终关注顾客、股东、企业员工等相关方的利益,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企业每一位利益相关者,并由此形成一整套企业文化为企业可持续价值增长提供动力。促使企业始终关注持续创造价值这个核心,从战略角度对投入的企业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与优化,不断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实现企业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可见,这种企业绩效评价是建立在不断创造价值、使企业价值持续增长的战略思想上。由于驱动企业价值增长因素是多维的,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价企业战略执行效果与价值创造潜力。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战略结合在一起考虑,集中体现在哈佛大学教授 Kaplan 和诺顿研究院的执行长官 Divid Norton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平衡计分卡,他们从企业关键的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评价企业绩效,形成一套测度企业价值创造因果关系的评价体系。

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竞争态势与经营模式,导致企业价值的内涵、构成与提升路径发生很大变化,企业绩效评价也面临新的挑战。在新经济环境下,驱动企业可持续价值增长的动力不仅来自企业内部流程,也来自企业与外部价值链成员之间的价值活动有效性、协同性、整合性,由此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往静态的、侧重企业内部流程的绩效评价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全面揭示企业价值创造深层动因。因此,应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认识现代企业价值体系,进一步理解蕴含其中的企业价值、顾客价值、股东价值、债权人价值、供应商价值、员工价值、社会价值等价值要素的本质特征、内在关系以及增值方式。针对企业绩效评价新特性,在整个企业价值链范围内,系统剖析价值驱动因素,提炼绩效评价指标,使企业绩效评价客观反映价值实现途径、价值创造水平与持续价值增长能力。

企业绩效评价的新特性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报告六个基本要素构成。随着企业价值创造模式变革以及评价主体从单一到多元化演变,企业绩效评价呈现一些新的特性。

首先,绩效评价是多视图的,指标设置要考虑不同主体的评价需求。按利益相关者理论,处在企业第一层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第二层是内部经营者,第三层是员工。由于他们投入资源差异性以及承担风险与利益诉求的不同,对企业绩效评价有着各自的侧重面。例如政府或社会关注总资产税费率、环保投入,股东关心股权收益、债权人关注企业偿债能力等。这使得企业绩效评价要针对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分析评价主体不同成员分布结构与利益诉求,设置的评价指标能适合不同视图的评价需求。

其次,绩效评价是多维度的,以反映企业各层面关键业务流程的价值创造能力以及对企业持续价值增长综合影响力。按Alfred Rappaport 的价值分析框架,企业价值主要取决于未来自由现金流量、风险的报酬率和时间,受企业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所得税率、固定资本增长率、营运资本增长率、现金流量时间分布和加权资本成本等驱动。但这些财务指标是企业价值链各业务流程的价值活动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结果。为了能更全面了解影响企业价值增长的深层动因,绩效评价应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与实际情况,分析这些流程各层面价值活动特点、它们之间内在关系,从时间、数量、质量、成本、效益等方面确定业务流程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形成多维、多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比较行业标杆,系统评价关键业务流程价值创造能力、薄弱环节以及企业整体价值创造水准。

最后,绩效评价范围涉及整个企业价值链,以反映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创造关系。企业利益相关者是在企业价值链不同的节点上与企业实体建立起利益关系。例如,供应商在企业采购活动中参与企业物料供给,分销商推广与销售企业产品。企业绩效评价应能反映价值链不同节点上企业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协作水平、作业效率、营运水平、利益关系,并对由此形成的竞争力与价值创造力给予客观评判。引导企业处理好与价值链参与者的利益关系,优化企业合作伙伴,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联盟与利益团体。

因此,以企业价值链作为分析途径,是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一种合理选择。价值链聚集企业各类流程的价值活动,链接利益相关者,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有机体。识别关键价值创造流程、分析这些流程的价值驱动因素,以此构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会更适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要求。

价值驱动分析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一)内部价值链的价值驱动分析

内部价值链是由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将获取的资源加工转换为对客户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其中生产经营作业流程、产品与技术研发创新流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流程的价值活动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价值创造能力。

生产经营作业流程将输入资源加工变换为客户所需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接受订单、原材料投入、生产加工产品、产成品检验、交付顾客这些价值活动组成。驱动流程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是作业成本与运行效率。系统分析生产经营作业流程各类活动的分布状况,识别流程增值与非增值作业,优化关键作业途径与运行模式,会显著改善作业效率,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加产出的产品与服务价值。

产品与技术研发创新流程是企业紧跟市场变化,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识别市场机会、新产品研发、工艺加工技术改进、推向市场等价值活动组成。增加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投入会给企业带来持续的价值增长与竞争力提升。特别在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客户需要多样化的经济环境下,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的价值驱动不仅表现为企业生产技术加工水平提高与加工柔性化,为生产经营作业流程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供物质基础,而且还将不断研发新产品保障企业持续发展与投资回报。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流程是企业不断提升战略性人力资源质量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人才引进、员工培训等价值活动组成。驱动人力资源流程创造价值的关键是企业吸收一流人才,注重员工开发培训投入,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使企业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技能以及素质满足企业战略远景人才需求,符合生产经营作业流程、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流程的价值活动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了员工价值,增强员工对企业归属感与满意度,由此形成的作用力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与效益,使员工人均创造更多价值。

(二)外部价值链的价值驱动分析

客户既是企业服务对象又是企业利润来源,在现代经营环境下,只有实现客户价值才能实现企业价值。客户价值是指客户从某一特定的产品与服务中获得的一组利益与其在评估、获得和使用该产品与服务时引起预计费用之间的差异。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客户偏好以及对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时间等方面的要求,使其感知物有所值。在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客户对企业的忠诚也给企业带来持续价值增长。

供应商、分销商是企业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提供的物料、价格、质量以及交货期直接影响企业生产作业流程的投入与产出。分销商通过渠道将企业与客户连接在一起,它将企业产品传递到终端客户,还能及时反馈客户需求信息。

驱动企业供应链流程创造价值的关键是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建立良好的利益协同关系。有效整合供应链的资源与协同作业效率,提升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工作质量,加快物流与资金流周转速度,降低各方交易费用,减少库存,避免因缺货、次品等问题给各方带来损失,形成比竞争对手更独特的价值链竞争优势,使价值链的参与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实现各自价值。

作为社会化的企业,社会环境流程作业目的是创建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状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政府与社区为企业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企业通过依法纳税,提供公益等途径回报政府与社会,遵循各项法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努力做好工作,积极创建企业与社会和谐环境。这些作业不仅会提高企业社会价值,也会作为一项无形资产持续驱动企业价值增长,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三)信息技术的价值驱动分析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在企业的广泛应用,打破传统供应商、制造者、分销商、客户之间分界,增强价值链成员互动性。良好的信息技术流程作为企业价值驱动力,使企业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建立信息联接关系。由此形成一种跨企业协作,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变化,有效分享市场机会的价值网。它改善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信息沟通水平与整合程度,使不同成员之间、不同职能部门、不同专业人员在信息化环境下协同作业,提升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与竞争力。另外,信息技术为企业与股东、债权人提供信息沟通渠道,通过企业门户网站,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企业可获得更低的筹资成本,而投资者也能通过信息沟通平台,参与公司治理,减少投资风险,从企业稳定的价值增长中获得更好回报。

(四)基于可持续价值增长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什

综上所述,企业价值持续增长是由价值链各流程的价值活动共同驱动的结果。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就不能仅限财务方面,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的多维指标体系构成,系统地反映企业各层面的综合价值创造能力。究竟应设置哪些评价指标,需要分析企业财务、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信息技术的关键流程的价值驱动因素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关系,归纳这些流程的价值创造能力特征属性,建立与之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反映这些流程的价值活动有效性。出于这种考虑,结合利益相关者的评价需求,本文设置表1所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即可以从某个侧面评价企业某一流程的价值活动,又可以通过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综合反映企业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与企业整体价值的实现程度。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

在明确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实质上结合企业战略目标与经营策略,设置相应评价指标,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全面测度,给出量的判断过程。本文结合某车辆制造公司的实施案例,阐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

(一)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A企业是一家专业汽车制造企业,正处在成长期,产品主要包括公交客车、豪华大巴客车、微型货车、1-5吨轻型载重货车、8-25吨重型载重货车、载重货车。根据企业经营特点,从财务、生产作业流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流程、产品研发创新流程、供应链流程、社会环境流程、信息技术流程七个方面、分四个层次设计绩效评价指标(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企业绩效。

(二)应用层次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评价空间,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则反映指标在企业发展中作用大小,左右评价结果。专家组在分析行业特点、企业的发展阶段后,应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比较打分,逐步求出每一层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用MATLAB软件计算出各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再用XW=λmaxW ,求出λmax 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W,W经过正规化后,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是否满足一致性要求,决定权重有效性。最后根据权重系数合成原理,计算出各层指标相对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权重。

(三)指标体系评价值计算

将表1的27个评价指标分为三种类型,正指标:如销售净利率,该类指标值越大越好。逆指标:如供应链总成本率,该类指标值越小越好。适度指标:如资产负债率,该类指标值适中为好。

指标评价标准通常可采用计划(预算)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经验标准,本例采用预算值作为标准值。正指标计算公式为[1+(X—X0)/X0]×60,逆指标得分计算公式为[1+(X0—X)/X0]×60,其中X为指标实际值,X0 为标准值。适度指标大于最佳值,用公式 [1-(X—X1)/X1 ]×100计算得分,否则用公式[1-(X1—X)/X1 ]×100,其中X为指标原始值,X1为最佳值。

在对前期收集整理的各指标实际值与预算值基础上,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计算结果乘以相应的指标权重,计算出单项指标得分、流程的得分与绩效评价总分。用这种方法分别计算出财务、生产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产品开发创新流程、供应链流程、社会环境流程、信息技术应用流程的单项指标得分、流程得分,例如2007年的生产流程单项指标得分、流程得分如表2所示,这年度绩效评价合计是65.84。

绩效评价

应用上述方法计算企业近几年的绩效,结果显示企业评价总分在逐步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与总资产增长率超过预期,成长性较好。在内部价值链方面,企业加强作业管理与人力资源、科研资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新开发的中、小型普通型、豪华型客车获得市场认可,产品合格率较高。在外部价值链方面,关注客户利益,保持良好客户保存率。由于企业始终重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企业在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员工满意度、顾客满意度、社会环境改善方面指标逐年提高。这些都为企业持续价值增长奠定基础。但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流动率较低,供应链流程、信息技术应用流程一些绩效指标数据不太理想。进一步价值链分析发现,信息孤岛的存在妨碍信息流在企业内外流程之间快速流动,企业与供应商协同作业存在问题,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费用控制上还有一段距离。企业市场占有率虽然达到预期目标,但主要依托比同类产品价格低10%的策略取得。这些因素致使企业销售净利润率指标达不到理想状态,制约企业竞争力。因此,防范财务风险,建立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改进内部流程作业效率,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消除企业成本竞争劣势,将是企业近期提升价值创造能力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罗杰莫林,谢丽杰瑞尔.公司价值.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第8篇:科研绩效评价范文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维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64

[中图分类号]F276.3;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2

先进的科技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作为促进经济体高速发展中的一员,科技型小微企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以活跃的经济模式和创新的经济收入方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面对我国有限的科技实力、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小微企业的发展仍面临许许多多不可忽视的阻碍。就目前而言,科技型小微企业最需要重视的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前进、发展的不竭源泉,是提高经济收益和保证企业运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关注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维度,促进经济的发展。下面笔者就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维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1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支持,只有不断地更新和改善,汲取各家所长,取长补短,紧跟时代脚步,超越时代眼界,才能立足于当下。但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1.1 战略思想

在战略方面,要具有创新战略的思想。所谓创新战略,就是一种最具有发展眼光并集创新的可行性思维为一体的目标和前进方向。拥有创新战略,可以以发展的远光看到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努力的方向,从服务到产品、从个体到组织、从基层到指挥都能做到实事求是的布置与计划,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限制因素,做出最切合实际的规划。从创新的目的和内容来看,创新的目的在于公司的长久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则是创新的最根本要求,产品质量以及管理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则是改革和创新的重点,一切创新内容都服务于企业宗旨。创新是一个长久且实际的内容,它涉及策略、文化、组织、管理、模式及财务等方面,是一个明确的行为方式,创新执行意在以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创新执行不仅要实现企业的成长目标,还有在保证基础规定的前提下实现最人性化管理和最高经济效益。从创新所需要的环境的文化和内容上来看,创新执行的实施需要一定环境的保证,以积极地心态和行动推动创新理念的进行,形成最佳的奋进氛围和最有效的前进方式,以企业文化为核心,贯彻创新管理的理念,制定合适的行动流程,以新生命的周期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从创新的成果方向来看,市场、成本和管理则是创新的主要来源,以正确的组织形式促进创新成果的形成,实现从公司到员工的全方位成长。

1.2 技术创新理念

在技术方面,要具有技术创新的理念。技术创新需要方法,不是一味的自我感知。新产品的诞生需要新技术的支持,新技术的发现能激发专业人员的探索积极性,从而以新的视野和思维打造出最适合当下市场的竞争产品。同时,创新的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研发生产,还包括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在管理上,要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在服务方向上,要努力以实现企业发展为前进方向,致力于企业竞争与经济发展,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

1.3 资金的创新使用

在资金方向,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可以使用。资金是保证任何行为进行的基础,没有资金的保证,则难以实现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高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持,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则难以达到要求,技术则跟不上产品制造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落后于其他企业,导致创新理念变为空话,影响公司生存。所以,针对资金有限的问题,企业要学会创新使用,不仅要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还要使资源能够循环使用或者再生,从而保障资金源源不断。

2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成长期和成熟期是小微企业起步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相对于初创期和衰退期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同时,成长期和成熟期是初创期的延续,服务于企业的衰退期,帮助企业在衰退期和成长期中不落后于人。为了明确把握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就要加速发展企业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中的成长期和成熟期进行简要分析。

2.1 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期创新能力关键因素的评价指标

2.1.1 技术创造性

技术是支持一个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更是一个企业立足于产业发展前茅、获得极大经济效益的基础。拥有创新性技术,就是拥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性越好,竞争力越强,核心技术的保密性和难度系数也越高,一段时间内可以不畏惧其他企业的模仿,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顺利发展。

2.1.2 融资能力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在成长期顺利发展、扩张的保障。企业的前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大量用在技术研发、人员聘用和管理等方面,若出现资金匮乏的问题,则会影响企业的成长。因此,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也是考察企业成长期的主要标准。融资的考察方向主要分为数量和来源两方面,融资数量越大、来源越多则融资能力越强,提供企业进行技术创造的可用资金就越多。

2.1.3 管理能力

企业要发展,仅拥有资金和技术还不够,还需要专业的管理,来引导企业保持正确的经营方向。不可否认的是,管理人才的权限直接涉及了企业各个期间的决策和奋斗方向,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人才是影响一个企业竞争实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管理人员能力的评选上,要根据其学历、经验、技术和实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

2.2 科技型小微企业成熟期创新能力关键因素的评价指标

2.2.1 融资支持

融资支持是平息企业内部动荡、解决外部风险的重要因素,不仅可以推动企业生产技术推陈出新,又可以使企业拓展规模、招揽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投资风险大、融资途径少、生产技术差是当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融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企业创新的正常执行,不得不对融资支持进行评价,比如:企业可选择投资风险小、资金来源多、有可靠信誉的融资途径。

2.2.2 营销方式

企业的长期运作都要依靠营销活动的进行,营销是对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进行推广并保证企业产生正常收益的途径,企业创新技术的创造和研发一切都服务于企业利润,而营销正是利润产生的重要途径。当前,市场变化大,竞争力要求高,企业营销也要顺应市场要求,拓宽营销道路,改革营销方式,提高销售额和销售量,从而获得充足的资金来保证企业运作期创新能力的拓展。

2.2.3 行业生命周期

行业的生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选取行业的成长期来推行产品和发展企业是行业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时刻。但是运作期又是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主要时间。在运作期,竞争严峻,资金限制,所以,必须同时选择成长期和运作期对企业进行改革,保证资金基础,稳定企业发展,从而促进企业在产业低迷时能正常运作。

3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维度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构建了一个三层级指标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这三个层级主要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驱动、和社会层面的创新驱动。

3.1 评价模型的构建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遵循了科学性原则,即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和描述区域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及活动规律,正确揭示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的本质特征。系统性原则,即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多个子系统综合集成的,各个子系统必须具有相应指标才能反映出来,这就要求建立的评价模型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可操作性原则,即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确保对现有资料的简单加工、整理,评价指标不能过多,要尽可能简化。成长性原则,即不仅要分析过去和现在的创新能力,还要探讨和分析科技型小微企业未来的和潜在的创新能力。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以网络层次分析方法(ANP分析方法)为主,其方法源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复杂结构的决策方法。ANP首先将系统元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解决准则,所有的决策准则均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元素支配,控制因素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有一个目标。第二部分为网络层,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元素组成的,其内部是互相影响的网络结构,其特点是能够考虑到各因素或相邻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3.2 评价指标解释

3.2.1 科技发展创新驱动指标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所以,科技型小微企业对科技发展的创新驱动是其创新能力评价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其中,专利成果是用来检验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而二级指标专利增长贡献度的设定还要取决于专利成果,我国科技的日渐发达必将促进科研专利的增长,从而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科研力量。二级指标研发投入增长贡献度的设定是由于研发投入也是推动科技繁荣的重要指标之一,研发力度的加大,势必会促进投入的增长,间接促进科研水平提高。

3.2.2 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指标

产业的发展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增加企业的效益,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内生产能力大幅增强。其中,二级指标年产值利润率增长贡献度的设定,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力强大与否,而结果就是年产值利润的变化,年产值利润率的增长体现了企业在生产上的实力,利润的增加会对科技发展创新起推动作用。二级指标年产值增长对GDP贡献度的设定主要在于产出和流动成本的变化,其中,产出越多,流动成本越大,企业可使用资金的增加会促进社会消费,相应的提高人均GDP水平。

3.2.3 社会发展创新驱动指标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创新,而企业的创新又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繁荣,为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以加速创新资源配置贡献度为二级指标能够强化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社会服务性,保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技术的社会应用性,实现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继兵,王定超.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8).

[2]黄鲁成,黄斌.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管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6).

第9篇:科研绩效评价范文

【关键词】SCI-E h指数 材料科学 科研绩效

1研究对象与研究理论

2005年,美国Jorge.E.Hirsch富有创意地提出了一个用作评价科研人员个人研究绩效的新指标h指数。与一些传统的指标相比,h指数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它巧妙地将数量指标(发文量)和质量指标(被引量)结合在一起,克服了以往各种评价科学工作者科研成果单项指标的缺点[1],因此,h指数一经问世,便迅速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兴趣和高度关注,成为信息计量学和学术评价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1.1 h指数的概念

Hirsch将h指数定义为1:一个科学家的h值,等于当且仅当在他/她发表的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获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数,而剩下的(N一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一位学者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其在科学研究界的影响力越大。

1.2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86~2011年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科作为研究对象,在1986~2011年(具体截止时间:2011年12月20日)依据检索结果累计收录文献数降序排列前15位的高产作者。再根据作者名字依次各个精炼,得出引文报告,获得SCI收录总论文数,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文次数和h指数。

2数据分析

2.1学科整体分析

表1给出了国内外部分大学材料学科h指数。通过图表看出,我校科研近年虽有非常快的发展,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极大,与国内一流大学也有很大差距,即使与同属工信部的哈工大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2.2 15位高产作者的论文分析

15位高产教师的具体发文各项指标详见表2。

根据SCIE检索结果和我校网站教师介绍,以上所列15位高产教师均为我校全职教师。除四位来自材料工程学院,其余均来自化工学院,这与我校具体的学科设置有关。材料学院发文贡献百分比为29%,化工学院为88%。因为每篇文章作者常常不只一个,且可能同时来自材料学院和化工学院,所以实际总百分数高于100%。

15位老师13位为硕士或者博士导师,一位工程院院士。年龄段集中分布在45~55岁。

3 h指数优缺点

3.1优点

1.h 指数是发文(产出力)和被引(影响力)两者相结合的评价指标。

从h 指数的定义可以看出, 某学者的论文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少是h指数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加州大学的物理学教授Hirsch说,论文总数能够衡量一名学者的科学生产力, 但不能仅依据论文总数评价这些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当论文总数相近时,若总被引次数较高,篇均被引次数较高,h指数就容易高。如第二梯队的朱俊武老师,篇均被引次数达到了惊人的20.19,是我校材料学科最高的(15人中排名第一)。h指数亦为第二梯队第一高,达到11。“总被引频次”的缺点是作者的影响力会被少数重要的合作论文夸大。

2.h指数应用广泛,除了精确评价个人的科研影响外,还可以对团队、学院、某学科、某国家、某企业的科研影响力进行评价。

3.2缺点

1.h 指数是总结研究人员科研实力高低的数据,与从事科研的时间长短有关。

根据许新军对我国经济学领域高被引作者的h指数统计看:当此学科作者h指数均较高时,学者平均大约需要6.5篇的发文累积,才能提升1个h指数值,有的甚至需要近16篇的积累,即使是那些发文少而精的作者最少也需要近2篇的发文积累。因此, h指数比较适合用于衡量科研已经有一定成果和时间长度的教职员工。

2.没有区分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

由于学生发文一般都会加老师为合作作者,所以当上博导硕导后可以招到更多更好的研究生h指数会容易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俊婉,苏新宁,邓三鸿. 经济学研究现状——基于CSSCI的评析[J]. 经济学家,2004(04).

[2]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2005(102).

[3]Web of Science. Thomson Reuters,2011.

[4]ESI. Thomson Reuter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