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科研项目范文

大学生科研项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科研项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科研项目

第1篇:大学生科研项目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管理;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34-02

一、引言

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该计划项目较原有大学生科研项目更强调过程管理,实施中期考核、经费浮动等管理方式:通过项目中期验收,给予科研成果突出的项目团队更多经费支持,同时减少或终止验收不合格项目的经费支持,此激励政策给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各组织单位对本院获批项目进展情况有实质性掌握。本文拟对目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对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及其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作用的体现做出概述和论证,并对新形势下对项目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探讨。

二、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每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供大学生了解课本和课堂以外更多专业知识的机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组队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提供学生增强专业素养和多方面能力的机会。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使大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科研水平能力的提升,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三、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举措

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为例,本文将探索科学、有效地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方式方法及其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的严格评审

各教学单位对科研项目申报过程的评选是否公正以及能否严格把关,关系着大学生对科研工作严肃认真性质的认识,并对大学生建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有重要影响。在各学院教师认真评审的良好学术环境下,提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书的各项目组会更加踏实、认真细致地进行前期资料整理及项目调查论证。

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为例,每年申报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期间,历史学院都组织学院古代史教研室、近代史教研室和世界史教研室及考古教研室四个教研室负责人、院督导团教师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师对学院本科生提交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公开、细心、科学的审核和公平、客观的排序,为各项目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并推荐申报国家级训练项目的项目组。逐年进行之下,这项制度逐渐完善、担任评审的教师公正认真,使得历史学院近五年来每年推荐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家级项目答辩会的过关率都很高,获批项目数更是连年居武汉大学人文学部中最高。

公正合理的制度和严格执行的过程使得师生都受益颇深,严谨的学术风气培养了学生科学论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良好学术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院本科生的科研水平,使得学院连续多年在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奖中获奖率居全校前列,多年在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中获奖率居学校前茅,近五年来在两届全国史学新秀奖中,学院本科生分别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的好成绩,2012年学院本科生还在权威期刊《历史地理论丛》上发表文章,彰显了历史学院本科生优秀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二)宣传、组织申报和过程管理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研项目参与意识不仅需要依靠学院教师的指导、院基层教学组织的认真评审,还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对申报的良好组织和对获批项目的有序管理。本科教学院长和副书记及其领导下的教学秘书、学生辅导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安排工作需认真、及时、有创意。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每年一度的新生入校见面会上,教学秘书都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重点宣传,使新生入校时即对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有全面、耳目一新的了解,继而介绍培养个人科研能力对其自身专业素养和全方位能力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学院还定期组织新老生交流见面会,为高、低年级学生之间沟通大学学习、科研、生活、就业、考研等信息搭建平台,使低年级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高年级学生的优秀学习经验。为保障高、低年级学生间的顺畅交流,历史学院还建设了一项特色制度——“学长制”:优秀学长不定期给予低年级学生有关大学学习和校园生活的指导,这样一来,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大获裨益的高年级学生会在交流中介绍并建议低年级学生进行申报。由于宣传和组织的到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历来对科研项目申报极为踊跃,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数更是较2012年申报数翻了一番,且历年申报项目中从来不乏优秀者。

除了申报组织外,对项目的过程管理也是提高项目完成质量的有力保障。作为本科教学秘书,需组织各项目组按时提交申报书、安排好项目评审会;在项目申报阶段保持与学校教务部门的联系,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后,及时通知学生提交项目合同书;在项目进行中期,给予学生关于项目报告书写规范的指导,组织学生提交科研日志、中期报告和中期报告表,项目完成阶段组织各项目组提交项目完成报告表、项目完成报告和科研总结,并把关项目完成报告的格式;结项后期,安排学生经费报账。整个过程周期长、联系事务多,事务琐碎,如何做好该过程的管理工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学秘书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作为项目指导教师,不仅要了解项目进程、给予项目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的指导,并严格把关每份报告的学术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是只有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处理好所有细小的问题。

(三)创设院级、教研室级科研基金,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学院为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学院设立研究小组,有的学院组织以科研工作为主题的项目大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建立了院级和教研室级科研项目,以支持和鼓励学生投入科研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历史学院自2008年起设置历史学院本科生科研基金,并颁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科研基金与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以此激发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努力创新的科研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研氛围,全面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推进学院本科生培养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史研究所科研基金的评审采用的是校外专家盲评制度,将学生已经形成的科研成果匿名发给校外专家,综合校外专家评审结果,给予学生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的奖励。此举对学生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项目评审的公正度增加了砝码,该制度实行以来一直广受世界史学生欢迎,切实资助和鼓励一批向往从事历史学科研工作的学生,使他们在大学学习成长过程中更加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这样优秀的培养制度下,历史学院每年都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中一半以上走向了海外著名大学和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进行进一步的深造,为历史学科研究队伍输送了优秀的新鲜血液。可见,院级和所级科研项目的创设为本科生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四)奖励机制的创设

1.对学生的奖励。为鼓励学院本科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院在每年一度的保送研究生和奖学金评定中给予主持和参加国家级、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完成项目的成员各自相应的加分,以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

2.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科研项目完成的水平,所以指导教师对项目指导所投放的精力多少、是否与项目成员间定期沟通等作法关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质量,所以学院很重视对项目指导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每年度本科教学劳酬分配中都对指导并完成结项的国家级、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师给予分配倾斜。

奖励机制的创设无疑对教师和学生投入科研项目的激情起到促进作用,使得教师为指导学生科研学习付出大把精力后能得到更多来自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肯定,使得学生在收获科研水平进步的基础上,增强对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兴趣。

(五)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大学生科研间相互促进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先后建立了国家第二档案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安徽铜绿山考古基地等实习基地作为学院学生集中实习的实践基地,每年大三年级学生都会在学院指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奔赴各专业基地实习3~4星期,考古专业实习期为一个学期。

历史文献和档案、文物对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陌生,通过接触第一手资料,紧密结合实习内容与平时专业训练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科研内容,使得学生增强了以后从事史学研究积累处理档案资料的经验,真正做到了实习与专业学习的紧密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科研水平,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需要从宣传、评审到过程管理都采取认真、公正的态度,并不断挖掘新的思路来支撑和优化项目的实施,从而形成促进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多角度培养模式,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卫飞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项目管理实践[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12.

第2篇:大学生科研项目范文

关键词 美国 大学 学生事务专业 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U.S. College Students' Affairs Graduate Project Programs Research

WANG Ying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Abstract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graduate course project for the American student affairs field trains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 ranking of six universities graduate program projects, curriculum, degree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e settings side, expec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America;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 graduate course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从20世纪初发轫,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学生事务管理实践的发展,美国大学也非常重视学生事务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191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率先开设了第一套学生事务管理专业课程。到2005年,根据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者协会的报告,全美已经有186所大学或学院设有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项目,其中不乏马里兰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名校。这些研究生课程项目为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化人才。

本文对这些美国大学最好的一批“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项目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其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入学标准、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位设置等方面,期望以美国培养学生事务专业人才的教育经验和特色,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人才的职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教育概况

1.1 课程标准

在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发展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和行业协会非常重视从事学生事务工作专门人才的职前培养。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大学学生人事协会制定了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标准。在该协会带动下,出现了大量学生事务课程设置相关研究。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双重推动下,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CAS)于1986年出版了“CAS 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与指导原则”(CAS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Student Services/Development Programs, 简称CAS 标准),并每隔五年左右修订一次,迄今已经出版了第八版。该专业标准中包含一个硕士生准备教育的专业准则,规定了学生事务专业硕士生准备项目应该由三个部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组成。其中基础课程应由对学生事务管理产生影响的高等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文化和研究诸方面的基础课程组成,学生事务的历史与哲学课程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专业课程必须包括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它涵盖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发展理论;(2)高校学生特征及大学对学生的影响;(3)个人与团组介入干预;(4)学生事务的组织管理;(5)评估与研究。督导实习标准要求学生事务专业的研究生参与至少300小时有督导的实习,实习包括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岗位体验,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接触学生事务工作,与他人或团队合作并获得以下三方面经验:(1)专业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2)员工的培训、咨询和督导;(3)管理的功能和过程验。这套课程标准作为CAS 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与指导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生项目提供了基本的课程设置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CAS标准的总指导下设置的,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既符合CAS专业标准的要求,又体现了各校的具体情况和鲜明特色。连续多年蝉联全美大学学生事务专业排名第一的马里兰大学是从“学习成果”这个角度来定义其“高校学生人事”课程项目的培养目标的,该校提出获得课程项目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应当在入职前具备六项职业能力:(1)在高等教育中定义学生事务工作的角色和职能;(2)理解研究工作对于职业的意义并且开展相关的初级研究;(3)识别影响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因素;(4)把组织和个人发展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意义的职业实践;(5)发展多元文化能力以高效率和充满信心地对不同背景的学生开展工作;(6)在个人、学生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项目评估、设计、执行等任务。佛罗里达大学的“高等教育学生人事”研究生课程项目的培养目标简单明了,即“帮助研究生做好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准备,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事务的领导者、学者和实践者”。佐治亚大学“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项目的基本目标是帮助研究生获得在高等教育组织中与大学生一起工作时,应用人类发展、人际适应、团队领导、评估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3 开课院系和学位设置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由不同的院系开设,大部分是设在教育类学院或系,也有设在心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不同的大学对学生事务研究生项目的学位设置也各有特色,学位类型主要取决于课程内容、课程中包含的研究项目类型、统计学课程所占比例以及教育机构对不同类型硕士学位的要求等。一般来说设置的学位类型有哲学博士学位、教育学博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等。

美国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排名前列的六所大学开课院系、课程项目名称和授予学位情况如表1所示:

2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

2.1 招生与入学标准

以佐治亚大学为例,该校“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限定在20人左右,2012年学生的平均年龄是24岁,50%的学生是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另外50%的学生是从学生事务工作者中招收。该项目注重招收学生来源的多元化,其招收的研究生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不同的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背景,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课程项目鼓励申请者尽早开始申请,申请者既需要向佐治亚大学研究生院提交申请表格,也需要向该校教育学院提出申请。申请者需要提供GRE和TOFEL成绩、本科学校的成绩单、学习目的的陈述、简历和三封推荐信,该项目还强烈推荐申请者提供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出具的“个人潜力指数”评估结果(Personal Potential Index,PPI),以判断申请者“非认知的技能和个人核心品质”(noncognitive skills or core personal attributes)。

2.2 课程体系设置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标准化和多样化相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如前文所述,美国CAS制订了硕士生准备教育课程的专业准则,各大学在课程设置中都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规范,并结合学校和院系自身的特色,设置了课程计划。

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的“高等教育和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项目围绕三个维度来设计其课程,这三个维度分别是:(1)所有该课程项目学生的必修课;(2)侧重于学生发展和学习或者组织行为和管理的专业选修课;(3)其它要求如调查研究、多元文化和基础课程。依照这三个维度,项目开设了学生事务概论、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中的团体干预、高校学生发展实践、学生与环境相互关系、咨询导论等专业课,以及3个学时的多元文化必修课“高等教育中的多样性”,和6个学时的基础必修课“本校发展史”。此外修读该项目的学生还需要参加总共6个学时的专题研究,项目推荐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统计学背景和学位论文选题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2.3 专业实践与实习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是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活动,由于CAS课程标准设计了督导实习部分,要求学生“参与至少300小时有督导的实习,实习包括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岗位体验。实习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接触学生事务工作,与他人或团队合作并获得以下三方面经验:①专业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②员工的培训、咨询和督导;③管理的功能和过程验”,因此大学都根据此要求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实习实践部分。

督导实践课程包括实习和短期实践课两种形式。实习(Internship)是指学校为学生为学生在校内学生事务部门或校外有合作关系的学生事务机构提供课余时间的非全职岗位。学校提供奖学金以代替学生所需杂费和住宿费或者直接减免学费,学校或者学生实习的岗位还会付给学生薪水。短期实践课(Practicum)课是除以上实习外再选修的短期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学生事务不同领域的工作内容,加深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体验和理解,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虽然在有些学校短期实践课不是必修的,但很多学校鼓励学生注册短期课。

弗罗里达大学等学校规定,专业实习实行“双导师制”,除了学校的导师以外,学生实习岗位也会配备一名实践导师,在每学期末实践导师需要对研究生的实习进行评估并出具书面的评价书。评价书由督导教师与实习生共同讨论,双方共同签字,复件交给任课教师和实习生本人,该评价成绩将计入督导实践课学分。完善的实习实践课程设计为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提供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机会,对他们今后正式入职学生事务岗位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3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综观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尤其是其中排名前列的高校的项目,充分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3.1 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

标准化是指美国CAS制订统一的学生事务领域研究生课程标准,并根据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修订,确定基础课程领域、专业课程范围和实习实践要求,为各大学制定自己的课程计划提供了具有内在同一性的标准。而每所大学又根据自己的发展历史、院系情况等具体情况,围绕着课程标准设计了自己的课程项目,这样既保证了美国培养的学生事务领域研究生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又体现了不同背景和不同教育经历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也正是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体现。

3.2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学生事务是一个实践领域,然而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领域在长达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却非常注重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从经验走向了科学。该领域的从业人员通过成立专业协会、制订行业标准、发展课程标准、创办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式,不断推进着学生事务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整个行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又反过来推进了实践领域的进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因此在该领域研究生课程项目中,也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各大学该项目的课程设置中既有学生发展理论、高等教育的历史和哲学等理论课程,又有督导实习和实践等环节,为培养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学生事务领域优秀人才提供了很好的职前基础。

3.3 丰富的课程支持系统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不仅仅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和实习实践的机会,还为学生广义上的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支持系统,如美国两大专业协会美国大学学生人事联合会ACPA和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SPA的网站上有各种学生事务管理文件、调查报告、专业数据等,两大协会还每年组织年会,供学生事务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和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每所大学的图书馆都有大量丰富的学生事务领域的藏书和学术论文供研究生查阅。此外每所大学自身的学生事务工作部门也是极好的资源提供者,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帮助研究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专业技能。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中美大学学生工作专业人才职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11JDSZ3024)成果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生科研项目范文

摘要:传统的工科类人才培养,往往局限于纯粹技术能力的学习,培养的学生无法成为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显得特别紧迫。本文探索了培养具有项目管理能力的工科大学生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在科技型企业中进行项目管理的实践活动,培养既有项目管理经验,又有技术开发能力的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为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做出更好的贡献。

关键词:项目管理;联合培养;工科;产学研 一、项目管理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中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化进程,目前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是事实上,中国只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企业主要是引进国外生产线从事产品的批量加工,实际上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因此仅处于制造业的低端。这种以依赖廉价劳动力和消耗资源为主的加工业不可能永远持续发展。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也导致了中国的产业危机,大量加工型企业正从中国向东南亚国家及其他劳动力更低廉的地区转移,将来还可能向非洲等更不发达地区转移。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向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显而易见,中国的希望在于向价值链的上端转移。相对应的,中国的高端人才培养也要向创业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迈进。

从2008年经济危机到现在,政府和业界不断呼唤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但是中国的产业升级远远没有完成。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近年来GDP的增长乏力。究其原因,除了体制、环境等因素,缺乏创业和创新型的人才也是关键。广东省政府也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及时推出了产学研合作项目这种模式,以期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转化高校的科研成果,培养实用技术型的人才。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仅仅培养技术型的人才还是不足够的。比如在美国,苹果、谷歌、facebook、yahoo、微软等创新企业辈出,成长极为迅速,其成功的机理并不仅仅是一个领先的技术,同时还要具备将创新的思维转化成实际应用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项目管理能力。目前中国也有很多中小型企业从事创新活动,但是实际上,创新性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不仅仅由好的技术想法来决定。很多技术想法很美妙,但是付诸实际却不能成功,其中正是由于管理水平低下导致的执行力不够。有数据表明,产品的成功率80%决定于项目管理水平的好坏,而只有20%是决定于技术水平的高低。

国外在工科人才的项目管理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以美国为例,在二次大战后,高校采取工程管理和技术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计划。进入20世纪80年代,企业架构的重组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企业对专业技术的工程师需求下降,但同时对具有项目管理经验的工程师的需求上升。与此对应,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教育越发重视,其中有46%的高校与企业有项目管理方面的合作研究项目,有80%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工业企业中实施项目。这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力地支持了美国创新路线的发展。显而易见,中国要实现自身的创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大学生创业”宏伟计划的实施,也必须走这条成功之路。

二、目前工科人才的培养现状:重技术、轻管理目前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比如通信类、电子信息类),从课程来说基本是理论课的讲解和实验课的验证,即使是有限的生产实习,也是以熟悉技术为目的。[1]针对工程类的项目管理,既没有课程,也没有相应的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创新的看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全局观念和协调意识。

这种培养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技术能力是很有效的。但是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毕业生仅仅具备技术能力是不足够的,更需要具备项目管理经验,能够完成从项目的启动、开发到结束等整个周期,涉及到包括资源的分配、工程管理的流程制定、风险的识别和规避,以及项目环境和周围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2]企业需要真正地完成一个项目并产生效益,而不是仅仅关注技术细节(原则上,真正的技术工作仅仅占很小的一部分)。

三、产学研培养学生项目管理能力的新模式 (一)项目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

鉴于项目管理在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中的重要性,而大学生在高校缺乏这个实践环节,因此可以借助高校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联合,通过共同实施大型产学研项目的模式来培养工科学生的项目管理水平。[3]

有别于传统的仅仅在企业从事具体细致的技术开发,在该项目中大学生将在科技企业中从头至尾参与企业的项目活动,包括项目的前期调研、项目立项、项目的技术方案论证、项目的实施、项目的验收以及后续的项目维护、项目的效益分析等等。在每一个具体环节,都由大学生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共同制定方案,确保大学生学到管理的经验和技巧。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出科技型企业所迫切需要的人才[4]。学生通过工程训练提高层次后,将来能够在企业担负更大的责任。

(二)项目管理能力培养的关键点

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具体的项目过程才能实现。目前大学生的培养模式,要么是纯粹的技术开发人才,要么是纯粹的管理人才,这种培养模式针对分工明确、人力资源雄厚的大企业是合适的,但是对于技术创新型的中小型企业是不适应的。技术创新型企业更需要的是项目管理人才,能够独立承担完成整个高科技产品流程的综合性人才。[5]在实践中,为培养项目管理能力,需要大学生参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并给予一定程度的授权,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培养能力。当然,项目管理的理论学习和项目组成员的经验共享也是必不可少的。培养的关键点有以下几点:(1)探索把大学生的培养和企业项目的运作结合起来的方式。选取的企业是科技型成长企业,规模不大但是发展极快,项目极有创新性并且技术含量高。(2)根据企业的项目内容,利用项目管理方法论制定项目全套实施方案,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另外,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周期,做到培养的时间和项目的生命周期同步,这样学生能经历完整的过程,获得项目管理的全面经验。(3)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有别于普通的产学研项目,这里的学生更多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技术开发,换句话说,不是局限在技术或者开发部门。在企业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和企业的高层领导、项目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客户服务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紧密合作和沟通,说服各部门配合项目的进行,划分各部门的工作界限和责、权、利。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4)进行大学生项目管理能力的评估。在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必须由项目实施的最终结果来确定。根据项目质量的好坏,评估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技术方案的优缺点。这些评估对于将来的工作,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实施的具体案例

选定合作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广州市某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电气火灾监控技术产品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一大批光电、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结构等专业的技术人才,定期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技术研讨和交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感温火灾监测系统”已大量应用在高速公路、隧道、电厂、变电站、石化油田、水利水电和地铁等行业。

选定合作的实践项目是“高层建筑光纤火灾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近年来,城市建筑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火灾层出不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现有的消防设备很难对起火点进行准确的灭火,导致火势进一步蔓延,增加救援难度。“高层建筑光纤火灾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对高层建筑内火灾发生前的温度实时在线检测及预警,做到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对高层建筑火灾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选定的项目管理方法是“IT项目管理方法”[6]。项目管理有很多种类和经验,但是针对不同的企业和工程有不同的实用性。由于我们面临的项目主要是电子信息类项目,因此我们选择IT类的项目管理方法。它包括团队模型、过程模型和风险模型,通过三个基本模型的应用,帮助企业认识到采用新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规划、构建和维护整个项目。

运用IT项目管理方法,针对此工程的项目管理作出如下的实施规划。

(1)建立团队模型。目标是根据团队以及成员的不同技能提供灵活的管理方式。把“高层建筑光纤火灾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分成开发、测试、部署、用户培训、产品需求和程序管理等6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由大学教师、大学生、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共同组成。每个项目小组明确目标和任务,对项目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项目小组的分工如下:①程序管理组:项目的进度控制、风险评估、资源的控制和分配。②产品需求组:由业务人员担任,负责为应用系统的开发确定一个目标范围,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明确客户的目标并形成面向项目小组的需求说明。另外,在表达客户需求的同时也要控制客户的需求。③开发组:交付一个完全满足功能说明书的应用系统。④测试组:规划和进行新系统的测试,保证应用系统交付之前能够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测试组必须独立于开发组。⑤用户培训组:通过应用系统的演示和培训,尽可能地使最终用户能充分利用系统所提供的功能。通过编写使用文档,使应用系统更容易被用户理解和使用,降低整个系统技术支持的费用。⑥部署组:确保应用系统平稳地过渡、安装和移交到用户运行环境。

(2)建立过程模型。目标是改进项目的控制方式、降低风险、提高质量以及减少项目周期,并对项目的全过程提供了规范。过程模型包括项目分期、里程碑、项目的常规管理和目标管理等等。具体是将整个项目过程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里程碑。在每个里程碑明确了6个项目小组要完成对应的工作,达到对应的目标。比如把项目分成:①目标范围确认(需求确认);②项目启动会/项目计划;③开发完成;④测试完成;⑤系统割接上线等阶段。

(3)建立风险模型。目标是帮助团队确定工作的优先度,做出全面和关键的决策,以及更好地处理意外事件。风险管理首先需要评估风险(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破坏力),然后考虑降低风险发生的方法,最后考虑风险发生时的对策。制定风险对策之后则要进行风险跟踪工作,防止风险的发生和减少风险的损失,而不是在风险发生之后才进行补救。

IT管理方法这种以目标为管理核心的模式能建立良好的项目队伍,使各自发挥所长、各尽其责,以里程碑方式驱动整个项目的滚动前进。在实施中注重项目各阶段的结果,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及时地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能大量地缩短项目的开发周期,同时能够显著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四、结论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培养既有项目管理经验,又有技术开发能力的创新创业型、复合型工科人才,为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做出更好的贡献。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产业升级迟迟无法推广,究其根源,表面上看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无法从事创新工作,而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能够担此重任的人才。因此有目的性地通过与中小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培养人才,就能够找到一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石长地,关永,吴敏华.探索与创新――信息工程学院教改论文集[C].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肖芳林,仇俊林.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5):102-104.

[3]孙清忠,黄方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探析[J].高教探索,2014(5):26-29.

[4]余国江,姜海,徐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经验借鉴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6-69.

第4篇:大学生科研项目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科研项目;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85-02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由此引发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也日渐突出[1]。对于用人单位来讲,面对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他们更偏爱那些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兼具的毕业生,这样可以更好地降低运营成本,无须为培养新进人员而花费太多的公司资源。对于IT行业来说,新技术更新迭代快,上述现象更为突出,因此,企业更青睐那些拥有丰富研发能力的毕业生[2]。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尤为重要[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对大学生要求的不断变化,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逐渐成为各大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4-6]。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系在既定办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培养方向,提出一种学生培养模式的新方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实践项目,增强年轻一代学生的创新、独立能力和无畏精神的培养。

2 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意义

对于广大本科生而言,参与科研项目对于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意义重大[7-8]。高校教师通常会承担一些由企业委托的项目研发工作,这样的横向科研项目通常更注重项目本身的实用性。同时项目本身的工作难度也相对适中,主要涉及项目的编码设计和维护升级等工作,这些工作也要求精力旺盛的人来执行。从理论上来讲,大三、大四的在校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全具备参与项目研发的能力。

目前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不感兴趣的一点也是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无法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让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提升其自身的项目实践经验和综合技能[9-10]。

首先,让大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深化学习效果的目的,在项目实践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努力转换为有价值的产品的成就感,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攻坚克难、逐步提高的喜悦。

其次,通过参与项目研发,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项目的研发流程,学习到一些从书本上无法学来的细节问题,进而为以后步入职场提前做好准备,以更好地应对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后,通过项目研发可以更多地接触到校园以外的知识,了解企业需求,同时通过团队研发可以增强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存在的问题

首先,多数大学生对参与科研的认识不足,科研方向不明确。多数学生的思维观念比较单一,对参与科研的认识不足,认为作为一名学生,自己的任务就是单纯地学习,而参与科研会影响甚至耽误自己的学业,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此外,一些学生虽然对科研工作有兴趣,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找不到方向感,无法做出理想的成绩,久而久之便失去兴趣。

其次,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学校每学期都会有针对性地安排一定量的实训课程,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对待实训多存在应付心理,在分小组完成的科研题目中存在大量搭便车的现象,一般都是由一两个能力水平强的学生来完成,而其他小组成员则参与甚少。

再次,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时缺乏有效的时间保证。在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最大的困难往往是时间上的限制,因为他们平时有大量的课程学习任务,而课程学习任务往往关乎个人荣誉和毕业事宜。

此外,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还存在项目管理上的一些问题。由于本科生参与项目都是周期性的,当一届学生毕业之后就要找新的学生来接替相关工作,其中的项目衔接问题往往比较棘手。

4 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方案措施

鉴于大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中遇到的问题,郑州轻工业学院在实践中探索经验,深入了解问题所在,同时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为目标,制定出如下措施。

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对科研的认识 针对大学生对科研项目认识不足及方向不明确等问题,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介绍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意义,同时让已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切身体验,进而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上转变观念。丰富科研活动,提供多样的科研平台供学生选择,如举办ACM竞赛培训班,以竞赛比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办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学生选择科研方向和选题上,教师要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做到选题适度合理且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细化职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针对科研活动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之前要明确每个学生负责的工作内容,细化到具体的项目模块,同时在参与项目期间要进行工作汇报,报告项目进度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项目验收时要严格,对每个人负责的内容都要验收。相关负责导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给予指导和协助。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将所学用于实际,并从实际科研项目的研发中提升个人的理论水平。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为培养综合能力更强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完善奖励机制,调动科研积极性 对于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还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在评优评先中要给予表现出色的学生加分,以体现出科研活动作为教学培养工作的一部分,让学生更乐意去主动参与其中,而非将其视为浪费时间的一件事情。

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实验室管理体制以“导师带动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帮扶新加入学生”为主线。在学生参与项目时形成一种梯队,每年从大二学生中选择那些对科研感兴趣且具有一定潜力的学生加入科研团队,由实验室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高年级学生的帮扶学习,经过一年左右的培养,大三时可以让他们承担一些重要的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培养,还能够保证项目研发过程的良好衔接。

在项目管理方面,要求项目参与人员做好有关文档的编写工作,比如需求分析文档、系统设计文档、数据库设计文档、系统使用帮助文档等,这样可以在学生毕业之后由后来人员更方便地接手有关工作。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定期组织学习培训交流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组织实验室的讲座培训,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请相关企业专家团队进行培训,使学生可以认识到在实际企业项目开发中的先进技术以及作为企业人才的必备技能,更易于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通过产学研结合,以校外促进校内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组织实验室毕业往届优秀学生交流会。毕业学生对学生生活非常熟悉,同时经历过毕业,会有别样的体验和认知,通过交流会让学生反省自我,更加珍惜时间。

最后,组织定期自由研讨会,学生自由轻松地交流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开放平台,完善制度 针对在校生参与科研项目时间上的限制,要尽可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研活动可集中在周末。尽可能将项目研发和出差调研的工作集中到寒暑假进行,这样时间相对集中,工作开展起来具有连续性。要给予参与科研工作的学生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可以安心参与。对于实验室平台采取开放制度,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能力。

5 总结

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有益尝试,计算机专业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会遇到种种问题,但是只要勇于尝试、善于总结,必然能够探索出更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光球,刘通.论本科生参与横向科研项目意义与实现策略[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25(2):55-57.

[2]程晓云,杨文光.民办高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民办教育研究,2010(3):49-52.

[3]赵健,余P,徐鑫.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24):5-8.

[4]浓,陈迎红.试论高校学生科研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信息,2010(21):635-636.

[5]何剑,梁铿浩.论加强对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6(4):26-27.

[6]白丽娜.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6):278-280.

[7]舒士明,刘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88(1):72-73.

[8]姜从盛.对高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2(1):58-59.

第5篇:大学生科研项目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科学研究 对策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30-01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和创新,对于关乎民族兴衰的高等教育更是受人瞩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鼓励高校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学生科研项目的提出背景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率先提出了本科生科研计划,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加州理工学院等研究型大学相继效仿。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由原来提倡的“全面发展的人”向“创新性人才”转变,科研项目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普遍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末,我国大学也开始进行大学生的学术及科研能力培养工作。1996年,清华大学首次提出本科生研究计划。1998年,北京大学开始设立大学生“基金”,鼓励和引导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大学逐步探索和建立起自己的本科生培养机制。

那么,什么是科学研究呢?科学研究是指人们从事科学领域或学科范畴内的研究,是一个解决问题或矛盾的全过程。国家教育部对科学研究的解释是: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活动上却存在诸多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现状分析

由于绝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守旧,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习惯了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现有的考试模式只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考查,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学校在推进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力度和广度上还相差甚远,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日常课程的学习,参加科研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学生的参与意识缺乏,积极性不高。此外,参加科研活动的大学生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还比较低,只有极少数大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若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三、促使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对策

首先,进行教学改革,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师还要走出书本的限制,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将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及时将本门学科的前沿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观念。

其次,制定相应措施,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活动,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高校可以成立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管理部门,该部门要与全校师生保持密切联系,帮助有需求的学生找到可以参加的研究项目。

最后,建立健全支持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保障机制和制度建设。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研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为鼓励教师设计适合大学生参与研究的科研课题,学校应对此类项目予以扶持并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获得教师全方位的指导,提高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高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深化和延伸。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及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拓宽知识面,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其次,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学习方式逐渐发生改变,由单纯的记忆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了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精神。

再次,可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实践加以指导,同时也通过实践得以验证。

第6篇:大学生科研项目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参与科研 可行性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39-02

科研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装备,为了解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其成果能够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拟以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为实证分析对象,论述高职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探讨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及路径。

一、高职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观念滞后

由于高职院校长期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导致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观念明显滞后于本科院校。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具有较为完善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体系,即“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学生科研立项―科研”两条主线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相对地,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需完成56门课程的学习,其中,专业课程37门,能够以灵活性较强的小论文形式进行考核的专业课程仅1门。这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观念上相对滞后。

(二)“传、帮、带”作用不明显

根据教师在科研中扮演的角色不同,高职院校的科研主要由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以教师为辅的科研和以教师指导为辅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类组成。

1.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情况分析。根据数据统计,2009~2011年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任教师参与的课题、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2009~2011年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任教师参与

课题、论文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3年来,该学院土建类任课教师参与课题、论文的数量以15%~16%左右的比例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这个比例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有所提高。然而,在这一部分的科研项目中,并没有学生参与。

2.以教师为辅的科研情况分析。按照规定,这部分科研项目必须由大学生自主申报和完成,因此,这部分科研项目成为大学生科研的主要来源。但是,与本科生相比较,高职生对该稀缺资源的争夺力明显不足。实例中,土建类专业学生近6年来,申报此类型的科研项目共2个,获批立项数量仅1个。

3.以教师指导为辅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分析。此类实践活动主要以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重点强调社会实践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一般活动集中于寒、暑假期间。但是,由于受到寒、暑假时间短以及学生家庭住址分散性等冲突性因素的影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主要以参观、学习为主,很少能对感兴趣的科研项目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形成专业的科研成果。

据统计,2010年暑假期间实证分析对象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689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2人,涉及指导教师1人;2011年暑假期间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899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5人,涉及指导教师1人;2012年暑假期间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1028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14人,涉及指导教师3人。2010~2012年,形成土建类专业科研成果并发表的数量为2篇。

由上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中的“传、帮、带”作用不明显。经调查发现,实证分析对象学生在大学期间从未接触过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等程序的比例高达95%以上,这是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要加强高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应多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的机会。

二、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及具体路径

(一)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分析

1.需求分析。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连续扩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成为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未来争夺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可靠保障。而科研素养的培养有利于高职生综合素质发展、就业能力增强,为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实证分析对象为例,每年有将近10%左右的学生直接升入本科院校深造。对于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生而言,能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养成独立查阅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收集和整理有效信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科学素养,进而能够快速地掌握至少一个方面的、具有先进意义的理论知识,达到快速适应本科院校学习生活的目的,也为以后参加科研项目、书写毕业论文等打下基础。

2.科研项目的来源及经费分析。据统计,实证分析对象课题来源主要有三大部分:上级主管部门的横向课题、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的纵向课题和校级课题。每年均有35项以上的立项项目,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来源支持。而且,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相关部门按规定均会下拨部分科研经费,学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经费的配套发放,为调研、实验提供了经济保障。

3.科研项目人员组成分析。高职教师任务繁重,除日常教学任务之外,还会参与各种行政工作、创先争优活动、校企合作和社会兼职等工作,而科研项目启动初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查找资料、材料整理等工作。所以,高职教师对科学项目的研究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但是,如果能在科研研究中引入学生这一主体,既能够直接帮助教师减轻工作量,弥补教师科研时间不足的劣势,学生也能够得到教师最直接的指导,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形成正确的科研思维、领会恰当的科研手段,为今后单独从事科研活动、推出科研成果打下基础。

(二)高职生参与科研的路径分析

高职生科研能力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高职院校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因此,应在高职院校中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参与科研的路径和举措。

1.以教学带动科研。以实证分析对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在高职院校学习的3年中,学生应完成3038~3090学时的课程,应修够152.5个学分。按6个学期、每个学期18周计算,学生每周需完成的课时量约为28.5个学时,由此可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钻研科研项目的时间十分有限。

然而,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按学分制要求完成的课程学习中,有3个学分为院级公选课程。以2013年秋季学期为例,实证分析对象共开设的院级公选课21门,共39个班,能满足2782名学生的选课要求,院级公选课的开设数量远远低于在校学生数量。经调查研究发现,院级公选课程开设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首先,选修网络课程形式院级公选课的学生在进入教学系统之后,并不会在电脑前认真学习;选修理论课堂教学形式院级选修课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专业课程作业的状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设院级选修课程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如果能够将科研作为一门院级选修课程进行开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爱好。由于受到科研活动历时长、成果见效慢等特性的制约,高职院校应在制度上给予开展公选科研课程更多的保障。

2.以实践促进科研。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土建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有54名,其中,“双师型”专任教师占到总人数的74%,这部分专任教师每年作为主要负责人或参与人在企事业单位兼职的项目很多。但是,经过统计,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的数量却很少。以2013年为例,他们参与的科研活动数量有12项,仅占总数的22%。也就是说,很多“双师型”专任教师在从事社会兼职过程中,没有主动地将劳动成果转化成智力成果。其实,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学习和对内容再消化再思考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鼓励专任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参与社会兼职活动的同时,应引导专任教师将已形成的劳动成果转化成智力成果,实现实践促进科研、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的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对“双师型“专任教师参与的社会兼职活动进行登记备案。二是从教师获得的社会兼职薪酬中支取一部分作为科研活动奖励预留金。但是,该预留金支取的比例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教师填报社会兼职内容的真实性。三是以支取的预留金数量为计算基数,以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奖励申报科研项目的教师。该配套经费发放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以达到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对有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应加大激励力度,以发挥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四是履行登记备案手续,一方面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硬性指标予以考核,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评奖评优和职称评选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于没有登记备案的“双师型”专任教师,按绩效考核规定扣除一定比例的奖金。扣除下来的经费可以作为科研奖励配套经费使用。并且,该部分教师不优先考虑作为评奖评优和职称评选的候选人。只有将激励和惩罚措施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实践促进科研的目的。

3.以科研深化社会服务。一般情况下,高校服务社会的评估指标仅局限于学院和教师两大主体。然而,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并利用科研成果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例子很多。例如,我国首枚由本科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朱浩)参与设计完成的探空火箭于2006年11月1日成功发射。在实证分析对象中,由土建类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学生在毕业后2年内共2篇。在实践工作中,学生也致力于该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社会提供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提前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深化社会服务的意识。

4.以科研传承文化。文化传承是当今社会提出来的高校新职能。在高职院校中,文化不仅应具有多样性,而且应具有传播性。文化传承的成功不应该仅体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习成方面,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素养的习成。其中,包括科研素养的形成。

在文化传承方面,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不可或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的形式进行的科学研究,能够帮助高职生快速地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掌握恰当的科研手段等。此外,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传、帮、带”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对实证分析对象的研究,可以发现学生之间更容易形成一种非正式组织。在该组织形式中,信息数量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快速传播。在信息互通的同时,高年级学生能够以实践经验让低年级学生获取到有效的信息,使得科研素养能够快速地在新一代学生身上培养起来,并在高职院校文化传承方面组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梯队。

【参考文献】

[1]王昌忠.论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第7篇:大学生科研项目范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17-03

人才培养是高校首当其冲的社会职能。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1]。在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征程中,高校必将肩负着更多的使命,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已逐渐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上定义为教学型大学,但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势必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则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大学生科研水平的高低已逐渐成为衡量新建本科高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因此,本着创新人才培养这一目的,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针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学生科研现状及科研能力培养提升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是指能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实践,大胆探究,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的学习活动。而科学研究本质上就是一个创新过程,科研活动是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技能。所以,科研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是高校有效提升创新教育水平的重要前提。

2.衔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当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和考核,基本以课堂授课和课程考试为主,在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及创新思维考核上未有深入体现,而研究生的成绩考核方式则比较多元化,且主要以科研成绩和的考核方式为主。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这种差异,使得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读研后的科研能力后劲不足。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其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及思路,可使得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接轨。

3.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的教学过程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目前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但随着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会拥有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也必然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与科研素质。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教育部的意见,各新建本科院校开始重视在人才培养中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许多大学生参加了诸如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赛和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等一些科技竞赛活动,部分学生的科研意识已经得到激发,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但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科技工作仍需大力推进。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水平现状分析

1.大学生科研有了一定进步,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设立了学生专项科研经费,用于资助大学生创新性学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科研项目,学生科研有所起步,但尚未进入正常轨道,无论是项目申报数量、参与人数、研究成果质量,还是学校经费投入、学校研究管理等均与全国高水平大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处于起步阶段。

2.大多数学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素质不高。新建本科院校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长久以来持有“教学型大学无需搞科研”的思想,也很少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科研思想,致使很多学生不清楚何为科研、为何做科研,将科研认为是老师的事情,自己只需做好课堂学习,从而始终无法意识到科研也是大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这一客观事实。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的缺陷以及针对性学术讲座的缺乏等一些原因使得学生的科研活动往往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意识不足。

3.大学生科研成果总体质量不高,与实际应用脱节现象明显。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由于科研条件、学生素质与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存在,实际上,一些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从立项到结题的过程中,热情逐渐递减,经常会造成项目延期结题或无法结题。此外,大多数学生科研项目成果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水平现状原因分析

学生科研是高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高校教学特征,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较弱可从三方面寻找其原因。

1.学校方面。(1)软硬件条件不足,使得学生丧失了一些参加实践的机会。(2)学校对于学生科研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起学生广泛关注。(3)学校对学生科研管理松散,没有形成包含目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机制、引导激励机制等多级机制在内的成熟管理制度。(4)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上尚有待完善之处,无法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上述原因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科研氛围不浓厚,无法影响学生自主进行科研活动。

2.教师方面。新建本科院校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营造学术气氛,或者无法将自身的科研成果或思想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甚至有少数教师陷入了教学型大学无需做科研的误区,未能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及引导学生科研。

3.学生方面。学生科研素质不足及在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追星热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学生很难静心下来关注科学研究,对科技的热情与追求明显不足。

三、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的策略

1.加快教学改革,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本科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高校本科教育需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研究素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响应国家号召,适应时代需求,进一步加快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要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对传统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践课程的比重,把社会调查、实践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其次要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生科研训练”模块,并可按照“分年级、分层次”模式操作,对大一年级,可在下学期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大二、大三年级,可开设“科研方法”必修课,同时可开设“科研思维”、“学术论文撰写”等选修课,而对于大四年级,可在上学期开设一些专题研究课程,例如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大四年级上学期开设了“环洞庭湖区域发展专题研究”课程,系统地向大家讲授相关研究理念、技术与成果,有效地加深了大家对科学研究的理解。通过课程调整与这种有层次性、针对性的科研课堂学习训练。可逐步加深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并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培养。

2.加大宣传力度,多种措施营造浓厚科研氛围。作者在对所任教学校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科研的认识与理解进行调研时发现,由于宣传不力的原因,相当部分同学对学生科研不熟悉,不清楚如何开展科研、如何申请学生科研项目,故而科研兴趣不高涨。本文认为通过下列一些措施,加大学生科研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科研气氛让大学生意识到学生科研与上课考试同样重要,对于激发其科研兴趣与提升其研究能力是大有裨益的。(1)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讲座具有开阔视野,启发思路,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作用。相对于专业教师,大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或者聆听学术报告的机会要少很多,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培育学生科研兴趣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外,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开设博士论坛的形式,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前沿科学成果。(2)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交流展示学生科技作品,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科研。(3)宣传表彰大学生科研明星,让更多的大学生在身边找到学生科研的楷模,让科研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尊重。(4)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建立大学生自己的科技组织,通过经验交流与社团活动组织的形式,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科研,尝试科研。

3.加大资助力度,完善学生科研管理体制。目前普通高校中设立的学生科研项目类别较少,多以社团形式管理,资助力度较小,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项目资助率和结题率双低。要改变着这种情形,除了拓宽资助项目类型外,尚需提高资助力度,若在经费确实紧张的情形下,可将每年度贫困生津贴的一部分以项目科研经费的形式资助贫困生开展学生科研,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双赢探索。当前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科研尚未纳入学校科技管理体系中,学生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题、奖励等环节均亟待完善。完善学生科研管理体制,需从如下两方面入手: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学校可对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对取得突出成绩者则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学生的科技成果也可作为评定奖学金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二要成立学生科研管理机构,由学生工作部负责管理,该机构负责组织学生科研项目申报与评审、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及科研服务等工作。

4.加强学校实验室及野外科研基地建设。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有经费的校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还可设立部分开放基金,资助部分学生科研项目。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野外科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供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或为其提供科技实践、科技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科研能力。

5.建立导师制,充分发挥老师的传帮带作用。老师是大学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老师的创新思想和科学素养极易影响到学生,老师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教师应在课堂内外着重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包括运用最新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培养其文献检索能力;鼓励学生质疑与创新,引导学生关注、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更加多元化,采取分组讨论、提交研习报告、科技作品等多种形式,把考试和培养综合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此外,要更好地发挥老师对学生科研的传帮带作用,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自身的科研项目研究,通过建立导师制的模式,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几的高效帮扶作用。在此过程中,导师可就如何选取课题、收集文献资料、确定科学命题、设计技术路线、撰写学术论文等环节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对学生科研进度进行定期检查、实行例会制度等途径对学生科研进行全程指导,学生在参与老师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也有了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更贴近科研一线,对科研的理解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听说环节中,而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四、结束语

科学研究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必然途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是一项旨在培养大学生基本科研素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在重教、重应用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采取积极措施,才能真正培养具有高度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科研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重点探讨了其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方法策略,对国内相关高校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必定还有一些不成熟待完善之处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第8篇:大学生科研项目范文

一、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影响

(一)高校实验课程知识内容更具综合性

高校实验课程更具综合性体现在其教授的课程的综合性上,即在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上存在差异。普通高校将独立的四大化学经过弃旧存新、去粗取新,将教学体系进行重组,将多门分支学科进行交叉,将相似分支学科进行整合,建立了既层次分明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因此,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其在各个化学分支学科的实验能力。就物质的分析方法而言,学生将接触到如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以上的图表只显示了部分实验课程,通过学习物质的分析、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以及物质的合成等方法,全面掌握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学生通过三到四年的时间锻炼,化学知识全面发展。

而学生科研项目学习的范围就相对狭窄多了,更具针对性。高校学生的科研项目是有专业指导教师指导的,而指导教师通常是有特定的研究方向,所以学生科研项目是跟教师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虽然研究方向依然有多个分支,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二)高校实验课程与科研项目在知识深浅上的差距

高校实验课程是集体授课的,学生进行预习后在一个共同的实验室接受实验教学,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通用的实验操作技术,如正确使用电子天平以及大型现代分析仪器。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较全面,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其他因素造成学生学习的内容较为浅显。

从这个层次上比较,科研训练则更具深入性。学生在特定的科研室接受导师的指导,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上都比日常实验课程更具一定度难,因此学生需要更多的课余时间去深入学习和反复练习。如有机合成需要加热,在日常实验课程只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加热套加热、水浴或者油浴加热,而科研训练时,学生会使用微波加热仪,学生不仅要学习微波加热仪的操作,还需要学习微波加热的原理和优缺点。

(三)高校实验课程与科研项目共同培养实践能力

高校实验课程和科研项目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实验课程是面向每位学生展开的,学生能够通过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认真观察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科学严谨地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培养严谨求实的好。但由于仪器设备的短缺或其他因素,学生往往组队进行实验。如使用红外光谱法测定物质时,就需要学生放置样品后立即测量,则需要多人合作。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之间培养了默契的合作能力,而且学生共同讨论学习,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技创新活动独立性强,但不等同于不需要合作。由于科研项目更具深入性,科技创新团队的反而更具系统性,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存在难度,需要将多方面的知识综合应用。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的每个环节需要专门的学生负责,而且负责的学生是对该环节较为熟练的。如有机合成实验中,投反应原料、反应液处理、实验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都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而项目方案的设计和优化又需要队员的共同讨论探究,通过查阅文献、检索信息和其他信息源,培养学生获得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学生既合作又分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优点,也相互学习了他人的优点,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养成自我提高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四)科研项目更能培养创业创新能力

高校实验课程是有固定教材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实践已经设计好的实验,具有较强的仿真性,该实验是已经经过优化的,如最适宜温度、最合适反应时间的选择。这样照本宣科虽然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比较下,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是没有专门的课程依据的,学生自主进行课题选择和项目方案实施。对于项目方案的设计,学生需要探究最佳条件,如最佳温度、最佳反应时间、最佳溶剂和溶剂比等。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对方案进行优化,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开发新的实验方案。摆脱以往以验证性为主的局面,学生的科研意识逐渐加强,更加符合科教兴国战略。一个科研课题需要较长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往往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如今学生科研能力更被企业重视,在招聘员工时,比较重视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考察,以及吃苦耐劳精神,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的学生在这方面更具优势。

二、经费投入的差距

地方院校由于经费短缺,在基础的四大化学实验项目中,部分实验内容会重复,有的实验选题陈旧,实验的趣味性差,导致学生对实验没有强烈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虽然做了大量的实验,但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并不深刻。也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验仪器陈旧,与所选新教材不符,学生难以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另外,学生难以一人拥有一套仪器,无法全部掌握方法,会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

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下,近年我国明显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2012年7月,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研究员表示:“2011年我国的科研经费投人已达到8600亿元,预计到2015年不会低于1. 5万亿元。”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的背景下,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也将保持着年均2%的增速,并且要求“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的研发经费能够达到GDP的2. 2%。近年来,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为我国基础研究及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我校而言,有院、校、市、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更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支持项目。在学院和老师的支持下,有了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学生更加主动去参加科研项目。

第9篇:大学生科研项目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习基地;科研项目;产学研

作者简介:李翠勤(1978-),女,河南南阳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王俊(1965-),男,黑龙江泰来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BB1211013)、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GJXHB21101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66-02

高等学校办学的目标是从各个方面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具有较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然而,随着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需要抽出时间找工作;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忙于准备复试,因此,高校很难保证毕业设计教学的顺利进行。

目前,高校凭借自身地理上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或长期的科研伙伴。如华东石油大学利用邻近胜利油田和齐鲁石化两大企业的地理优势,每年向两大企业输送大批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同时,提前了解并参与了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提前将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意识到实践知识的重要性。东北石油大学利用邻近大庆油田、大庆石化以及大庆炼化三大企业的地理优势,加强了在校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除了石油院校利用邻近石油石化企业的地理优势外,食品、农业、工程等院校均可借助地理上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在利用学校地理优势的同时,也借助学校现有的资源,如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或校级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环节,了解和掌握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通过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工作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了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依托实习基地,开拓毕业设计新渠道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高校实习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然而专业不同,实习基地的类型和数量也不尽相同,利用实习基地为毕业设计教学提供新途径的优势也不尽相同。如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与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大庆石化公司以及大庆精细化工厂等多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除了定期在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外,还借助实习基地这一新渠道,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如根据实习基地和学校的需要,部分毕业设计课题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完成,利用企业设备和技术的优势,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教学;对于实际操作耗时较短的部分毕业设计课题,理论部分可在学校完成,实践部分则在企业完成,利用企业的技术和学校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另外,还可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课题由企业提供,实验在学校进行,企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到学校给予指导,具体的实验方案可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商定,在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的安全。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通过利用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安排部分课题在企业进行,一方面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企业了解生产过程的机会,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1为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实习基地进行的毕业设计课题数目。

图1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起,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增加了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的课题数目增多,尤其是最近五年,安排到实习基地或与实习基地合作的毕业设计人数增加,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与实习基地合作毕业设计课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二、参与科研项目,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平台

国内很多高校的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基本上用于科研项目,在校本科生很难接触到,导致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不会使用,使得企业对毕业生很不满意。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能参与科研项目,学习和使用科研所用的先进仪器设备,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师根据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反馈,利用精细化工科研室、油田化学科研室、提高采收率科研室以及高分子材料科研室中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实验手段,将部分毕业设计课题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利用界面张力仪、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吸收等先进的实验仪器,在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改善了实践教学手段和环境,弥补了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不足,且为毕业设计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笔者在带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所从事的课题有很大的关系,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先进实验仪器的使用方面的能力要比其他学生强,毕业后融于企业所需的时间较短,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快,企业对这些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三、与专业课共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期间的本科教学只是简单的教学和考核,基础课或专业课之间联系较少,教师讲课时,可能将相关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讲授,但很少与实验相结合,即使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是力不从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掌握很好,但是实践经验较差,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实践活动,本科期间的实验课只是简单的重复,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目前,高校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提前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围绕毕业设计题目看书、查资料、做部分实验,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或者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给学生一个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所在的应用化学专业结合东北石油大学现有的教学条件,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开放性实验,让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与专业课共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图2为近五年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提前进行的毕业设计课题数量。

图2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提前进行的毕业设计数目有所增加,说明高校对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日益重视,并且将毕业设计的时间从13周增加到18周;同时学生也开始意识到实践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近几年提前参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开放性实验的人数明显增多。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应在进行专业课讲授的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鼓励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并时刻提醒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经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综合知识的运用。依托学校产-学-研优势,将毕业设计与实习、科研以及理论教学相结合,打破了原有的仅仅通过教学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的局限,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使学生较早接触生产实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王建华.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8):118-119.

[2]赵文静,祁飞,何箐.以科研项目促进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79-82.

[3]黄崇莉.强化毕业设计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科技信息,2008,(1):207-221.

[4]张俊举,钱芸生,富容国.依托科研课题,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4):116-117.

[5]岳恒立.毕业设计环节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1,(2):134.

[6]姜丽娟.毕业设计与专业课共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J].科技咨询,2009,(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