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4)探讨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蔡明
(5)乡土文化与美术课的人文素质培养——探孔望山石刻雕塑对美术课程的教育意义唐杰
(6)老师的微笑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剂闫淑芝
(7)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朱宝明
(8)谈谈我的班主任工作管理王小军杨柏林
(9)兴趣倾向灵动空间丁训琴
(10)怎样写好教学小记柯贤国
(11)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王淑艳
(12)与时俱进,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张俊鹏
(13)扣关键字词,品语文浓香——《麋鹿》教学片段评析王玉婷
(14)班主任教育管理应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刘艳
(15)开启职校生心灵之门刘玉蒙
(16)未成曲调先有情张敏
(18)发掘课本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梁登山
(19)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初探徐文广
(20)小学生厌学的探源与对策赵锁庆
(21)用“新”为文出奇制胜——例谈话题作文新技法邱颖
(22)减负途径小议韩延刚
(23)《生命生命》教学设计陆常波
(24)新课改下,语文备课如何走出困局袁桃红
(25)地理复习中盲点的突破李喜童
(26)对症下药,让写作变得快乐起来陆其勇
(27)改变英语课堂结构,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刘琳
(28)发在《希望月报》上——快乐的本源——兴趣徐继娟
(29)老教材新理念——活用现行聋校教材让课堂充满智慧与灵气赵素芳
(30)如何处理好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现象徐乐
(31)论反思在政治备课中的运用施凯贤
(32)论小学数学苏教版新教材中“主题图”的运用张龙
(33)浅谈英语课文整体教学陈冼丽
(34)浅谈英语学习中的“亲其师,信其道”陈曦
(35)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充满丰富的情感李玉功
(36)如何提高数学中考复习的几点小策略陈红霞
(37)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董建兵
(38)什么样的课堂学生最喜欢张天斌倪玲羚
(39)小学英语课堂中语法教学之探讨张晓明
(40)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张秀平
(41)乡土美术欣赏课程程序的探索邬孝娟
(42)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索张秀军
(43)《认识比》——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谈丽萍
(44)苏教版三上《动物名片》习作教学设计与分析周新霞
(45)关于算法多样化的几点思考刘敏
(46)高中政治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策略探析马凌云
(47)生物教学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刘志吉
(48)爱的奉献——一个辅导员老师的真实写照王克莉
(49)师生换位的实践与体会胡长华
(50)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胡玉洁
(51)在泥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谢卫平
(52)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李放
(53)以泥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王其志
(54)教与学关系的辨析尚德俊
(55)高中地理教育的困惑与对策——有感初中升学不考地理的弊端韩惠民
(56)关注音乐课堂中的“沉默者”——浅谈长尾理论与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意义刘景亮
(57)利用乡土资源实施品德教育张宝芳
(58)语文课堂流淌出的音乐王秀玲
(59)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初探宋亮
(60)“中奖”之后……郭玉晶
(61)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王玉华
(62)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习惯冯志勇
(63)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探析陈美和
(64)以情感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包淑芹
(65)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李刚
(66)浅谈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张雅静
(67)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四部曲”张亚芹
(68)中学政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浅谈小组合作学郡德
(69)不批全改——作文教学的新尝试潘琴
(70)乘着创新的翅膀翱翔课堂乔善娟
(71)班主任要让学生信服王祥
(72)对新课程改革下开放体育课的几点思考姚立
(73)关于语文教师的几点思考夏春忠
(74)数学阅读——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华晔
(75)结合时事搞好考点讲析辛月明HttP://
(76)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李磊
(77)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刘海丽
(78)提高教学扬长避短——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探究田甲
(79)排列组合综合应用邵志强
(80)培养高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探究石锋
(81)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王慧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学习动机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这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
一、当下诗歌教学现状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学习动机的心理层面,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二、文本背景分析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体,鉴赏诗歌除了进入意境中外,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而高中生鉴赏诗歌,有三大步骤: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是前提和基础,感悟意境是领悟与内化,创新理解是目的与结果。
三、学习动机心理优化
“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前问题的设置。“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1.目标预设,引起内部需要。针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我确定的课前预习目标是:(1)温故知新,复习已学习的关于李白的诗句;(2)知人论世,了解李白豪迈洒脱的生命轨迹;(3)诗海探珠,联系诗歌谈别人对李白的评价;结合这一学习目的,我创造性地选用诗歌名句,分别是温馨预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学子用功时”、知人论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诗海探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并将这些学习目的作为学案,课前复印给学生。
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中最重要的一条:引起学生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这段文字中,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是:秦民吟咏与音乐的魅力;魏武与海的渊源;边塞诗的雄浑豪放与美国西部片的苍凉之美;“怆然而涕下”与“英雄泪”的异同点;“三赤”名篇与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柳永与“奉旨填词”的故事;李煜与仓央嘉措、纳兰性德三个“情圣”的人格魅力。
2.比较阅读,激感共鸣。“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实践和训练、测试手段,在未来的教学和测试中将更加受到重视。 要提高比较阅读的质量,必须熟悉比较阅读的思维方法:求同和求异。”无论求同还是求异,这段文字都能从音乐、地理、影视、文学、宗教等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内心的共鸣,维持其对新鲜知识的好奇心。
高中诗歌教学,务必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以人为本”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接触诗歌,获得诗歌意境的美感体悟,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点。而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鉴赏能力前提和基础,是诗歌教学的先觉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以写促悟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部分语文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阅读课堂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仅仅抄写几遍生字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就够了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体,阅读是学生自主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解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审美视角来研读文本,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振。
一、创设情境,触摸语言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的确,当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体验时,思维活跃,自主阅读探究的效率就高。创设出真实、生动的情境,让阅读活动在向上的情感与优化的环境中展开,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演绎为具体可感的场景。学生的情感参与到认知活动中,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色彩与声浪并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营造出活泼、乐学的氛围,提高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与质量。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新课伊始,可以依托文本内容,播放白衣战士与非典型性肺炎搏斗的视频,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场景中。学生初步感受到医护人员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不由自主地与文本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共鸣。借助于丰富的、感性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亲切感后,再走进文本,品读语言文字。
以情动人,以情启智。教学情境的创设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吸引力与感召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教学的方法。一段优美的音乐可以把学生带到新的世界;形象的实物、图片,充分挖掘出孩子们的想象力;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情境创设方法多样,贵在得法,促进阅读动机与场景之间的良性互动,能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服务。
二、联系生活,体验文本
生活教育理论研究表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孩子们一出生,首先认识的便是现实生活,接触最多的也是生活中的人和事。日常的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感受最为深刻的部分。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课堂,必然会缺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学生的社会生活有多广,我们的教育就有多宽,语文课堂的触角应触摸到生活的每个领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学生生活的重要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生活是阅读教学活动宝贵的资源。语文阅读教学应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上。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作者映子借助于“直奔医院”“布满血丝的眼睛”等细节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间的真爱。“茉莉花是如此的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呢?”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爱,而是缺少了一颗关注细节的心。与孩子一同回顾生活中的小事儿,捕捉生活中有关爱的画面。学生静静地思考后有了自己的收获,“爱是雨天妈妈送来的雨伞”“爱是犯了错后爸爸的责骂”“爱是老师提醒的眼神”……学生的生活中蕴藏着真爱,具体的细节中体现着真情。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孩子们明白了原来啊真爱常常像茉莉花一样,散发着缕缕幽香,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语言与内心世界,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三、以写促悟,多维提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借助于多侧面、多途径来习得语言,让阅读活动变得立体而丰盈。读与写的结合,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语言的基本规律,习得基本的语言技能,陶冶情操,收获正能量;“情动而辞发”,有感而发,抒写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同时也巩固了阅读中所学的知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品读文本后,都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吐不快。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契机,巧妙运用读写结合的点,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以写促悟,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度。
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1后,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所学到的汉字来说话、写话。“春风怎么样?春雨怎么样呢?”有孩子说:“春风吹起来了,春雨下起来了。”也有的说:“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当聊到柳树、燕子、布谷、梨花、田野、小草、小朋友时,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布谷鸟,布谷布谷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想象得多好呀!接着,我让孩子们以“春天来了”开头,说几句完整的话。最后,鼓励孩子把刚才说的话写在本子上。孩子们都认真地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
一、设计思路
(1)本着以学生的体验为主的原则,出于营造气氛的目的,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准备了大量的视频、图片。
(2)在整节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阅读、交流、合作活动。
(3)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课堂中安排了本学期孩子们阅读的课外读物――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的相关情节和语言作为内容上的补充;结合学生的妈妈给他们准备的文字材料和相关视频深化其对真实的母爱情感的体验。
二、课堂环节
(1)课前播放音乐《天之大》,营造氛围。
(2)正式上课前播放“孩子观察父母,学会给长辈洗脚”的公益视频,全班齐背诵《游子吟》并顺势导入新课。
(3)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通过品析语言的方式达到“体会母亲真挚的爱”这一目标。
(4)常规环节:检查预习,积累词语。
(5)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课文中体现母亲对“我”的关爱的几个小故事进行总结归纳,小组长对本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
(6)结合本学期我们初二语文组的推荐书目《亲爱的安德烈》中富有哲理性的名句,由学生来谈自己对“母爱”的认识。教师列举一组排比句,如“母爱是一块蜜糖,即使你心头苦涩,可能够甜到你的心窝里去” 等,让学生按照这个句式进行仿句练习。
(7)在本节课的结尾,给学生一个“意外小惊喜”,那就是播放之前让学生家长给孩子写的小文章和录制好的小视频,从真实的生活中真实地体验妈妈给自己带来的母爱。面对这个环节,很多学生都比较激动,他们以及来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动得纷纷落泪。
(8)在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播放了一首《爸妈谢谢你》的歌曲,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哼唱,结束了这次与“母爱”的对话。
三、课后反思
首先,针对前面的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方面所用的时间过长。学生对“母爱”话题都比较熟,耗费时间略多,就增加了“秀”的痕迹,有一点“过犹不及”的感觉。通过这次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尝试,我以后会注意对创设情境中“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精选素材,不求多,但求精。
其次,课程中安排的那个“小惊喜”并没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触动。由于我在准备的过程中是和本班的两位家长做的沟通,所以搜集到的素材具有片面性,对其他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所忽略。下次再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扩大范围,让所有学生的情感体验都得以满足。
再次,在学生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而大声哭泣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立即安抚,应该让他们自由地进行情感的流露。
最后,我想对课程的结尾多做一点说明。课程的结尾我设计的是用《爸妈谢谢你》这样一首歌曲结束,这样设计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德育或者干脆说是出于课堂手段的新奇多样的角度而定的。这样做突出了德育的痕迹,但换个角度,它与我尝试本节课的初衷――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相违背的。基于此,上述n程的结尾略有不当。
以上只是本人对德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一次粗浅尝试,对于相关方面的深入研究也已有一定成果,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教材、教参以外多多学习这些理论资料和尝试的案例,以丰富自己的课堂,从而在德育方面给予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说课方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54-04
说课,是一种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技能与艺术。说课,主要展示的是教师的风采,而课堂教学的主要评价指向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文题中用“亮丽”,而没有用时髦的“靓丽”,是因为笔者觉得“亮丽”是一种自信,一种神采,其显露的是智慧,它来自于眼睛和表情以及言语,而非衣着和装饰。笔者以为,在说课中要展示亮丽的自我,就得努力体现如下三个方面。
一、说出理所当然
所谓“理所当然”,就是“在事理上应该这样”。反映在说课中,就是要体现说课的基本规律。
1.把握说课基本板块
说课的基本板块包括:说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这是基本常识,无需做过多说明。
2.体现语文教学本质
这里要分清两个概念,一是语文本质,二是语文教学本质。
对于“什么是语文”,历来表述不一。有语言文字说,有文学说,有文化说……笔者以为,语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个工具来传达各种信息。语文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生成的。这里的“信息”,范围广泛,如所反映的事物特点,记叙的事情发展过程,描述的自然及社会现象,表达的丰富情感,揭示的种种道理……
“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以及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都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但学科不同工具也是不同的。美术学科的工具是线条、色彩等,音乐学科的工具是音符、节奏等,数学学科的工具是数字、图形等,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是语言文字。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可以通过不同的工具来反映相同的人文内容,且各有优势,可以形成互补。语文说课,不能违背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
3.用好基本教学方法
有些教学方法在学科间是通用的,比如讲授法、讨论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但我们必须要把握并用好语文学科基本的甚至特有的教学方法。笔者以为,“读”就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特有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读,从声音的角度说,包括默读、朗读和诵读;从深入程度的角度说,包括略读、精读、研读。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语文阅读教学还必须通过读来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感悟法”,也有人称之为“朗读感悟法”。
语文教学中,阅读感悟法与其他方法并不排斥,是完全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如在探究过程中、小组合作中、情境创设中都可以进行读与悟。事实上,各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合在一起的,彼此不可截然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其他方法都是为学生读好课文而服务的。
语文阅读教学还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要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表到里,由说到写,由课内到课外,由吸收到表达,由一到三,由三到一的过程。
4.恰当处理详略关系
目的不同,说课的详略安排不同。比如,自己有了疑问,拿不准怎样教,就要重点说自己的疑惑及教学设想;自己有了创新设计,要与别人分享,就要重点说自己的教学设计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以及这样设计的好处。
通常情况下,说课的重点应该放在重点的突破和难点的解决上。当然,还可以重点展示别人所忽视的,而自己有独特见解的,以及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非重点、难点的要略说,人云亦云的也要略说。
二、说出与众不同
说课,在教师上岗竞聘以及专项竞赛中运用得较为常见。在这种情况下,与众不同往往能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就是在常规基础上追求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
1.言语表达上的变化
说课是教师个性化的行为,这种个性化主要表现在言语表达上。要通过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流程。但现实情况却不如人意,一些教师经过说课的反复训练,往往会形成相同或相似的话语模式。尤其反映在分析教学内容这一板块上。下面是《三顾茅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说课的两种言语表达:
(1)课文写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2)《三顾茅庐》这篇文章通过衬托的手法记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的故事,充分表达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也说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本文选自《三国演义》,选入时有所改动,将“文白相间”的语言变为纯白话文,行文更加简洁,更适合小学生阅读。
上述两种言语表达是有区别的。第一种是教参的原话,是用教参编者的话表达教参编者对文本的理解,当然是正确的,却是没有个性的。在说课竞赛中往往会出现“撞车”现象。而第二种言语表达,是说课者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除了文本内容,还点明了“衬托”的写作方法,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效果要优于第一种。
2.说课程序上的变化
说课的基本程序并非一成不变,有的板块可以合并,甚至可以省略。如教师间开展讨论式的说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大家都很熟悉的方面就可以省略,此时的说课其实是围绕教学流程而进行的。即使是参加说课竞赛,也是可以变化的,还以《三顾茅庐》为例。
一位老师开始时是这样说的:《三顾茅庐》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我不必多说。教学这篇文章,目标定位是什么呢?除了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人物特点外,我以为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也体现了编者的刻意安排。因为,本人在读课文时产生了一个疑问,即描写卧龙冈的环境在原著中出现在“一请”诸葛亮时,而本文却安排在了“三请”时。经过思考,我明白了:编者这样安排,是有意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
上述说课是与众不同的。说课者没有按照先说教材分析再说教学目标这一固定模式,而是将两者合二为一。在陈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分析了课文与原著的不同,以及编者的精心改写。这就很好地体现了说课者解读文本的深度,也巧妙地说出了别人文本解读的忽视之处。
3.教学思路上的变化
教学思路最能体现说课者的创新思维。说课,最主要的是说出这篇课文究竟怎么教,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与他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妙招。在这一点上,更不能人云亦云,甚至照搬教参。还以《三顾茅庐》一课为例。
教学思路一:刘备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人物特点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教学思路二:什么是“茅庐”,在深山茅庐里一般会住什么人(隐士)本文怎样描写隐士居住的环境,其作用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此人有“三请”的价值)刘备是怎样请的(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绝大多数说课者都采用教学思路一,形成了人云亦云。而教学思路二,带给人的一种新意,是由题入手,关注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抓住了别人所忽视的地方(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学的创新。如果这样展开教学,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展示方式上的变化
说课,最主要的是言语表达。除此之处,还有“读”,即范读。教学中,对精彩的内容,范读有时是必须的。因此,说课时亮一亮自己朗读的功夫,也是必要的。“唱”,比如教学的内容是一首歌词,像《让我们荡起双浆》等,说课时唱上一两段,完全可以。因为在教学这首歌词时,唱一唱就是对教学的有益补充。“写”,写课题,写板书,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画”,以画的方式再现课文情境。“演”,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说课中,恰当地使用上述方式,可以增强说课的感染力,充分展示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说出高人一筹
正如前文所说,说课的意义与课堂教学不一样,其主要考量的是说课者,而非学生。因此,教师就要努力体现出高人一筹的本领。
1.文本解读高人一筹
文本解读是重要的基本功,是说课高人一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这恰恰是说课者所容易忽视的方面。说课者在文本研读的时间与精力上往往投入不足,很快就过渡到写说课稿的程序之中,致使说课效果不佳。这里以《少年王冕》(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
一些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造成了误读。他们以为这篇课文反映了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特点。其实,“勤奋”与“好学”是不同的概念。这篇文章并没有反映王冕勤奋,而是反映了他的好学。因为,王冕是利用白天牛吃饱了的时候在柳树下看书,而不是一边放牛一边看书;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而不是白天放牛看书,晚上一回家还是看书;王冕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陪伴母亲(春天用牛车载着母亲,到湖边走走),而不是整天整夜地画画。二是有的教师以为王冕爱画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更是误解。如果爱画某一事物,都是因为这种事物有高贵的品质,那么如何解释达・芬奇小时候反复练习画鸡蛋呢?
其实对于这篇文章而言,教师要深入思考的应是:作者为什么在第五自然段(王冕放牛三四年后)才写湖边湖面的美景?事实上,在三四年前这样的美景就存在,为什么不在第三自然段写呢?经过认真阅读,才会发现,王冕读书使他懂得了“人在画图中”的奥秘,使他形成了发现美的眼睛。如此,方能体现说课者解读教材的高人一筹。
2.内容选择高人一筹
说课要有学情分析,因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尊重学情。要将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说课者千万不要忽视教学内容的选择。
比如《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们就要估计到学生在如下几个方面理解是有困难的:(1)“5月12日,和平常一样。”为什么要写“和平常一样”呢?(2)谭千秋上了很多课,为什么文中仅写老师讲“人生的价值”一课呢?(3)文中写了谭老师在“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中的形象,为什么要选取三个不同类型的人来讲述呢?(4)文末为什么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而不用“英雄不死,精神长存”呢?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正是说课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
3.切入角度高人一筹
教学的切入角度十分重要,它体现的是教师的匠心独运。不同的切入角度,对教学的走向影响很大。比如《黄河的主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就有如下两种切入角度。
切入角度一: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主要研究艄公,然后顺带其他内容的学习。
切入角度二:全文共五百字左右,但课文写艄公的只有一百零几个字,约占全文的五分之一。文章的写法是不是有问题呢?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看看课文除写了艄公外,还有五分之四的内容分别写了什么,这些内容与艄公有无重要关联。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黄河的凶险、羊皮筏子的轻小、乘客的谈笑风生、“我”的心理变化。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写这些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本领,突出他不愧为“黄河的主人”。这种以写法为切入点的教学,与众不同,也十分巧妙。
4.突破方法高人一筹
说课,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突破重点。对于重点段落要“抓得住、盯得紧、展得开”。突破重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将文字转化为形象就是其中的重要方法。把学生带到文本描绘的情境中去,增强学生的体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法宝。
比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描写老天鹅破冰的场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五自然段)。教学中教师这样描述: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它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突然,它收起了翅膀,“呼――”地往下落,“笃”……教师停住,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老天鹅的身体及内脏的疼痛,再体会老天鹅的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比一次疼。这样,学生就能真切地体会到老天鹅的破冰之“勇”。
5.理论阐述高人一筹
说课与说教案不同。说课不仅要说怎样教,还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样教,这就是理论简述。理论阐述的水平,取决于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多读理论书籍、经常反思是必须的。
理论阐述要注意三点:一是匹配,即对应。比如,在陈述教学方法时引用了某种方法,那么,在教学流程中就一定要有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不能前后不呼应。其次,是某处教学环节与所陈述的教学方法要匹配,两者不能若即若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二是适度。说课的重点是说清楚课文究竟怎么教,而不是过多地陈述教育教学理论。没有具体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步骤,说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与价值。三是深刻。说课者要对所引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深刻理解,要透过具体的教学环节阐述其背后的本质。
说课显露着理性的光辉,说课者的风采才会更加亮丽。
Discussion on Strategy for Primary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Plan Oral Presentation
SHA Hua-zhong
(Jiangyan Bureau of Education, Jiangyan 225500, China)
本文拟就活动体验这一学习方式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教学活动的展开谈一点体会。
一、 教材处理:注重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教材,应该是教学的材料,它承载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最适合的教材处理方式。应该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这一点上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根据教学内容,编者已经安排好了比较恰当的活动方式,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做更加细致具体的工作,比如应该如何设计最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在活动中加深学生的体验。
1. 关注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为对教学一线的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教材编者设计了为数甚多的活动方案,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操作不无裨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材中的一些活动设计过于理想化,或过于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这时我们就不一定唯教材是从,而是应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开创出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资源。比如必修一中提到,《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当年的东东早已不再青春年少,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请以“老东东”的身份,围绕“青春”话题,给他上高一的孩子写封信。因为学生没有实际体验,能谈的无非就是假大空的假想。我们就让学生写下十六岁的切实感受,夹在自己的成长记录手册里,留给日后的自己和孩子看。这样做,既避免了学生说假大空话的尴尬,又给日后观照自我留下了真实的坐标。
2. 不拘泥于文本和教材,体现教学的灵动性
教师要敢于不再将文章当成范文,而是真正当成一个材料,一个展示活动、提升能力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多想点点子,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丰富语文活动内容,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天地,让学生多参与,多体会。例如《雷雨》可创设周朴园真假情感的辩论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让学生走入校园,蒙上眼睛,哪怕是摸摸树干,体会作者渴望拥抱自然的真切感受。简单的活动设计体现出语文教师的灵动和智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往往要比单纯的阅读更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尤其是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若采用教材的处理意见(文本研习)不一定能真正深入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文字所蕴含的深情,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法,将音乐的灵魂与文本的灵魂有效结合。虽然整节课我们没有对文本作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班上许多学生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种流泪所产生的美学印象足以使我们的学生最深入地走近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走向他们自己的内心深处,我相信他们会记得教师在他们柔软的心湖间投下的这一抹感动的阳光。
3. 在活动中体验,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性
活动体验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为了搞活课堂气氛而采取的展现形式,它是与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并重的一种学习方式,新教材编者之一的曹勇军老师是这样解释活动体验的:“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这我们不可忽视这几个词,那就是“在活动中体验”,可见,活动体验的关键是体验,活动仅仅是形式、过程,而体验是本质、结果。所以,要强调个体的亲历与参与,重视个体的直接经验,切不可喧宾夺主,以活动的花哨取代本质性的个体体验,尤其是合作探究课,最忌以热闹的形式代替个体的探究。因为没有个体的深入探究,小组合作仅仅是“皇帝的新装”,对个体的发展没有任何本质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理性地看待与处理静态的阅读探究与动态的合作探究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活动体验绝非单纯的去活动,而是要在活动中体验、思考与探究,要正确处理与另两种呈现方式的关系,真正做到“合则俱美”,避免“离则三伤”。要将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活动的质量,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上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而非简单地走过场。例如教授《我的五样》(必修一)时也学着作者那样让学生写出最喜欢的五样东西,然后模仿作者那样一样一样划去,来感受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样势必会流于形式。因为像文中所说,“刹那间,好像有一双阴冷的鹰爪,丝丝入扣地扼住我的咽喉,顿觉手指发麻,眼冒金星,心如擂鼓,气息屏窒”, 这种痛感是历经后的椎心之痛。而学生的心智年龄还达不到能想象割舍下其中任何一样的痛感,很可能还会以游戏的态度来对待教师本身很认真的设计。又如教授《肖邦故园》(必修三)时拿灵感来源于肖邦故园的肖邦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以为可以双剑合璧,更好地诠释文本,结果恰恰是你最不愿看的,底下睡倒一片。原因何在?因为要让学生有感觉,教师自己得要先有感觉,试问我们教师真有那么高的音乐修养,能从肖邦的乐曲中感受到作者笔下含蓄而美丽的景象吗?这种做法,无疑就像给柔软的脚穿上一双铁鞋,痛苦不堪。再比如教授《景泰蓝的制作》(必修五)时可以利用景泰蓝笔筒,让学生当一回现场解说员,说说这个笔筒通过哪几个程序才能制成,那上面的图案用了何种原料才变得五颜六色,这样就极大可能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非仅仅将笔筒当成一个展演的道具。总之一句话,活动课也要有达成的目标,而非轰轰烈烈一堂课,稀里糊涂闹到完。
二、 对待态度:注重活动体验的目标性和指向性
活动体验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实施方式和学习策略,它有着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它的目的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我们着眼于所有学生的发展。
1. 教师要有所为
活动课仍是正规的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它也要有完整的教案、详细的记录、课后的反思,最好还要有成果的展示。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教师可以在活动课上休息了,恰恰相反,它需要教师更有为。
比如,你要观察学生的投入程度、参与意识,并要及时予以调整;学生上台讲课,你也要做好详细记录,为你的点评做好服务,否则,没有点评的课仍是没有航向的课。再比如,它要求你的应变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更强,因为有些情况是你事先无法预计的,你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非将你的体验硬扣在学生头上……可以这么说,只会抱着教参的教师能够上得了课,但不一定能上得了好课,因为你的知识库正随时等待着学生的检索。所以,真正好的活动课,你要准备好“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时时要抓取课堂里动态生成的瞬间,虽然可能要比一般的课更累,但这个平台,却可以使教师获得自身的提升。
总之,要设计和组织好一节成功的活动课,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修养和技能,具有宽广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因此,活动体验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我们所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不断反思,增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2. 关注所有学生
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泛泛地提出要求就进行所谓的活动,而要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有明确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发言要点,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不发言时,则要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归纳别人的发言要点。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自己的思辨与口头表达能力。总之,说,就要规范的说;听,就要勤于记录别人的发言。每一环节均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能偷懒将自己变成看客或局外人,防止学生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项愈强、弱项愈弱”的势差。当然,有的时候则要辅以必要的检测手段加以强化。
此外,活动体验必定和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甚至是家庭背景相结合,因此还要着重关注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首先要关注那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合作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给他们定低一点的目标,并对其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及时地予以表扬,增进其活动体验的快乐。记得一次活动课上,有这样一位平时不声不响的男生,一开始定的小组老师不是他,可快到上课时,这位男生突然对本组的成员说他想上去试试,于是跟我商量后才临时换成了他。从他对教学内容的熟练度可以看出他对整个活动是关注的,虽然因为紧张而漏掉一个教学过程,但对于一个平时从不举手发言的他来说,这是一次怎样的挑战呀!可见,每个学生心里都有尝试的欲望,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战胜障碍的条件,他们就可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其次还要关注那些家庭环境不佳的学生,比如有些活动需要借助网络等现代工具,而有些学生的家庭可能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就必须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总之,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活动的乐趣,获得深刻的体验,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活动课的困惑与前景
第二版教材比起第一版教材虽然已经减少了两个专题,但是课时仍嫌紧,为了赶进度,许多有价值的活动都无法实现,甚至于不得不流于形式,这是时间上的不保障。
与此同时,活动体验课的效果与急功近利式的分数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些教师为了快速提高分数而不顾新课程理念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甚至连学生的活动体验也不去顾及,这又是心态上的不保障。
尽管如此,活动体验仍以其不可抵挡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的目光,落到实处、提升人文空间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要真正地做实、做好确实又相当的困难。
一、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方式的实践模式
1.课前做足准备
备课组明确教学内容,指导教师依照自身的教学风格与经验,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案,然后与其他教师一起讨论。备课组可安排两个教师同时备课。在课前,需要两个教师深度研读课文,并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中两个教师可借助多种途径参考优秀教案,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案的加工与创新。备课组可把诸多优质教案汇集在一起建成备课素材库,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及音频整理入库,确保每个教师都可共享这些资源。然后,教师分别在备课组中就自己的教学设计开展研讨与完善工作。
2.课中认真施教
教师一将朗读教学法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借助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台湾蝴蝶谷的主要特征,诗意而又扣人心弦地导入了新课,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可借助以下几个问题激励学生能够仔细品读课文:“蝴蝶谷为什么会出现在台湾?”“蝴蝶谷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可为学生的朗读活动配上恰当的音乐,可选用的朗读方式有师生齐读、点名读、自由读等,需要学生有感情地读、字音标准地读,并能将自己对蝴蝶谷特点的认识说出来。教师还将多媒体设备应用到了课堂中,给学生展示了蝴蝶谷的优美景色以及各种特色蝴蝶的图片,还将可突出蝴蝶谷特点的文字用各种醒目的字体呈现出来,使得学生真切感知到蝴蝶谷的特点与迷人之处,并产生强烈的到宝岛台湾一睹为快的愿望。
教师二以绘画形式启发学生想象台湾蝴蝶谷的样子。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各种蝴蝶的图片,引导学生逐一说出这些蝴蝶的特点是什么,然后,趁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了解宝岛台湾蝴蝶谷中蝴蝶的名称及特点分别是什么。接着,教师用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让各组成员在商讨的基础上亲手画出蝴蝶谷中各种特色蝴蝶的样子,要求突出各种类型蝴蝶的特点,从而使得学生在全面了解蝴蝶特点的基础上还可感受到绘画的快乐。W生在画蝴蝶的过程中都使将自己对蝴蝶的喜爱之情渗透其中,有些画出了翩翩飞舞的金色蝴蝶;有些将各色蝴蝶画到一起构成了美丽的七彩花瓣;有的画出了正在花瓣上小憩的蝴蝶。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到了蝴蝶谷的美丽与神奇,还增强了学生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3.课后深度评价
课后,授课教师可先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思考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导入是否有新意、有无践行新课改理念。然后,备课组其他教师对教案进行评议与交流,并与授课教师一起讨论大家关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与分析,为授课教师指明调整教学方案的方向。最后,备课组长归纳教学实践的优缺点,并协助授课教师逐渐完善教案。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的授课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充满美感、导入充分,但缺乏拓展,没有很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二的教学形式十分新颖,但给人“舍本逐末”的感觉,未重视字词教学。教师们在评课中都能指出实质性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很强的建议,为授课教师完善教案提供了依据。
二、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方式的反思模式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高质量应用“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活动完成之后,仔细反思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次教学中预设的内容过多,生动的内容过少。怎样设置有价值的提问,应是教师备课过程中重点研究的内容。教学活动应重视人文性的培养,在关注其工具性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归纳、大胆想象、仔细观察的习惯,尤其应培养学生明确、全面展示自己观点的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数学课堂、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我们农村一线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怎样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能把数学课堂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成为农村学校教学创设了一个新的教与学的平台。
一、把信息技术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获取技能方面的思考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三角形的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再通过我的动画课件,让学生推导出求三角形的面积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资料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
二、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的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 经过全面的分析、设计,添加上自己所需的动画、图像,删除不需要的内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就可以直接运用与自己的教学中,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计算机软件还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三、现代远程教育有效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思考
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而远程教育资源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七册(苏教版)《加法交接律》时,我创设了一个“森林小学”举行智力竞赛的情景:(1)小动物围坐在一起。(2)大象老师出题:小老鼠挑着两个袋子,前面一个袋子装着米,后面一个袋子装着黄豆。(3)小老鼠跑着跑着就累了,怎么办?小鸟发言说:“把黄豆放前面,米放后面,这样就不累了。”提出问题:小鸟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先通过分析,得出交换大米和黄豆的位置,但总质量不变,为后面学习加法交换律作好铺垫,通过创设这样的童话情景,使数学问题在有趣的事件中提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整体与部分等相互转化,使数学规律能有条理显示出来,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七册(苏教版)《平角和周角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依次形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过程,并随旋转的过程,取出各种角的例子,标上角的符号。通过演示,让学生在角的变换过程中加深对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相互关系的理解。
(三)多媒体的运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能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一节数学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系统提供的资源,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视觉、听觉协同利用起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七册(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时,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多媒体课件显示双杠、吊环、长方形花台和铁轨图,引出:这些图形都反映了一些数学现象。(2)课件闪动图中平行的两条边,并隐去图中的其他图形,只留下闪动的两条线。提问:这4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永远不会有交点。(3)课件演示把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延长而不会相交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条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把生活中的平行现象抽象为数学现象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平行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
四、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生活 桥梁
音乐是一种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具有相当高的创作自由度。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必须契合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形成高尚的审美观与情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而架设乐声与生活的桥梁,让生活走入音乐课堂,让音乐教学走入生活,能够更好的完成这一目标,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桥梁架设的途径
乐声与生活桥梁的架设,需要以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为保障,以促进小学生的音乐体验为目标。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生活化情境、捕捉生活素材、结合生活经验来实现桥梁的有效架设。首先,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脱离学习者生活实际的教育是低效的,教师脱离于学生的教育也是低效的。因而教师必须通过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情境来结合生活与音乐,通过角色转变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小宝宝睡着了》教学中,在课前笔者准备了一个摇篮,并让学生们准备了自己的毛绒玩具,课堂教学阶段,笔者先播放教学音乐,同时轻轻的摇摇篮,“我们每个人的妈妈都是这样轻轻地摇着,抚养我们长大的。”然后引导学生逐个去尝试,并及时给予评价,“看你多用心啊,真是一位好妈妈。”学生们在摇、听、唱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柔美、安静,还用心思考了如何让小宝宝睡的更香甜。每个学生都用心控制着自己的音量和摇篮的律动节拍,为小宝宝温柔的唱歌,有些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先是轻轻拍宝宝,然后是轻轻抚摸宝宝。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学习的意义,更好的认识到了音乐与生活间的关系,对于他们以后的音乐学有裨益。其次,捕捉生活素材。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数不尽的音乐素材,捕捉这些素材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音乐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认识,降低音乐学习的梯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例如笔者在《劳动歌》教学时,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创编歌曲难度过大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编写歌词,学生们纷纷将妈妈的劳动、爸爸的劳动甚至是爷爷、奶奶的劳动编成了歌词,虽然歌词较为粗糙,但极为贴近生活实际。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虽然不具备较强的组织、归纳能力,但思维活跃、发现力强,只要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依然可以很好的完成歌词编写的任务,使音乐教学充满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再次,结合生活经验。在音乐教学中,有些难点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如果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便能搭建学习的台阶,使学生更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最后,让音乐走入生活。为搭建生活与音乐双向的桥梁,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同时,让音乐走入生活,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学习意义的认识,获得更为充实、愉悦的学习体验。教师应根据实际环境和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既不能过多占用学生们的时间与空间,又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最为简便的方法便是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新学习的歌曲唱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歌唱比赛,或编排节目献演等等。
二、桥梁架设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音乐生活世界,以自然的态度认识、理解学生的音乐体验,通过积极的引导为桥梁的架设不断添砖加瓦。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音乐爱好、能力和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描述学习音乐的目标和感受,例如鼓励学生将自己最喜爱的音乐带进课堂,向其他学生介绍,从而唤醒学生走进音乐生活的主动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音乐生活世界,在讲解音高、曲式等知识之前,先引领学生了解音乐及音乐家的故事和作品表达出的情感,联系学生的日常音乐体验,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学习。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对话。学生们的喜好各有不同,在对话中,教师可以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喜好,尊重其他人的喜好和价值选择,加深对音乐价值观、文化观、美学观的理解。最后,教师要鼓励用音乐表达自己。教师应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音乐“特长生”开展教学,鼓励每个学生纵情歌唱,以“亮出你的歌喉”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情感和艺术的美感。
小学音乐教学,需要联系生活为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插上翅膀,用心灵去感触、创造音乐。只有架设乐声与生活的桥梁,才能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每个学生都成为最为快乐的“精灵”。
参考文献:
[1]贾荣.浅谈小学音乐生活化策略[J]. 新课程(中).2011(08).
[2]杨笛.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及对策[J].华章.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