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状况调查问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道路交通 安全驾驶 调查问卷 系统分析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也呈增长态势。尽管2004年开始,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呈现改善趋势,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始终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一个重大威胁。并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1)道路交通事故仍然很大,仍处于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期;(2)我国仍处于机动化初期阶段,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与道路基础设施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改变,道路交通的不安全因素依然存在;(3)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人均GDP大约8600美元,道路交通事故人口死亡率将达到顶峰,我国交通事故人口死亡率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
1 方法
各国在事故的统计方法、度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各国的交通环境包括人、车、路的状况也各具特点。笔者试采用交通问卷调查方法,力求从我国道路使用者(司机)的角度全面了解我国汽车驾驶安全的影响因素。
调查问卷又称调查表或询问表,是以问题的形式系统地记载调查内容的一种印件。问卷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或簿记式。优秀的调查问卷必须具备两个特征:第一,将所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被问者;第二,使被问者清晰明白,愿意回答。所以问卷的设计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或程序,才能高效完成问卷。
1.1 调查问卷设计要点
(1)主旨思想明确。根据调查目的,从实际出发,问题简单明确,有重点,并尽量从被调查者的角度考虑;(2)层次合理、逻辑清晰。问题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或按因果关系,或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注意符合问答者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3)容易理解,没有歧义。问卷不应使问答者模糊难辨,力争清晰简单,并愿意如实回答。问卷中措辞要真实亲切,不要设置过多的专业词汇,或者复杂公式等超越符合应答者理解能力的内容,对于涉及敏感性或者隐私性的问题,要采取一定的规避技巧,使问卷亲切合理性,容易理解,避免主观臆断和暗示诱导性,以免答卷失去客观性、真实性;(4)问卷长度要适宜。回答理解问卷的时间应保持在20分钟以内,切记冗余,繁琐,但又不能缺少重点内容,坚持既不浪费一个问句,也不遗漏一个问句;(5)方便资料的整理和统计,能量化的尽量定量分析,不能量化的可以建立指标等。
1.2 调查问卷设计流程
1.3 调查问卷的实施
本文从人、车、环境(含道路)和管理等几个角度设计调查问卷,所设计的40个问题基本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基本覆盖交通安全的所有重点方面,可以认为,问卷有较高的客观真实性。调查问卷采用商场、学校、客运公司等大型停车场,男女不限,随机发放,司机填完后立即获取的方式,问卷对象基本为小型车驾驶员,其中包含部分外地车辆驾驶员。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总结那些影响我国司机安全驾驶的因素,为进一步改善交通安全提供有力的建议与保障。
2 问卷统计分析
笔者为了定量研究影响驾驶安全的各种因素,设计并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200份,问卷回收率为40%。受调查的200名驾驶员中男性司机150人(75%),女性司机50人(25%)。驾驶员类型包括私家车主、出租车司机、专职司机等各个行业。文化程度覆盖本科、高中、初中及小学。问卷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软件,以下为调查显示的影响我国驾驶安全主要因素:驾驶员因素、车辆因素、道路环境因素、交通管理因素。
2.1 驾驶员因素分析
通过对所有问卷者的驾驶行为的总结与对比分析,发现驾驶员的年龄、性别、驾龄、文化程度、身体条件等都对驾驶行为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2 车辆因素分析
通过对本次调查车辆方面的数据显示:车辆维修养护状况、汽车的安全配置、技术性能等因素对车辆安全影响较大。车辆维修养护状况:63.7%和14.9%的驾驶员分别定期在大型车辆修理厂或小型修理厂维修保养车辆,另外12.2%的司机不定期保养车辆(出现安全问题才开始维修养护)。但据笔者调查走访,小型修理厂保养质量难以保证。影响汽车安全的重要技术参数情况如图2所示:主要影响因素是制动性能(78.9%)和轮胎质量(30.8%)。交通部门2003年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因车辆机械故障造成的事故死亡人数占3.78%,并且由于制动失灵造成的事故死亡人数占2.82%。可见制动性能好坏对车辆安全驾驶的影响很大,这一结论基本与调查结果吻合。
2.3 驾驶环境因素分析
调查问卷数据表明:道路状况(线形、平整度及粗糙程度等)、交通标志标线(位置、信息量)、交通信号灯(时间、相位)等环境因素对驾驶员安全驾驶因影响显著。问卷中被多数人认同的影响因素如表2所示。
2.4 交通管理因素
问卷数据显示,高达47.1%的驾驶员认为执法不规范,地方差异大、服务意识不够等是交通管理中的主要诟病。但这中现状也与我国道路管理建设粗放,交通参与者法律法规观念参差不齐有一定关系。33.3% 的驾驶员认为交通出行信息提供不充分,不能第一时间了解道路拥挤程度、交通气象状况。也就是说我国交通管理部门缺乏对城市交通流量的实时有效监测与控制。此外,23.5% 的驾驶员认为交通紧急援助迟缓,由此造成伤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而身亡惨剧。
3 结论
笔者通过定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了影响我国驾驶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和比较得出如下几点主要结论:
(1)在所有因素中驾驶员的因素最为复杂,但影响最为明显,如何让驾驶员安全规则驾驶是规范的关键;其次管理方面,司机的不满程度较高,这与我国管理队伍参差不齐,文化程度有很大关系。并且驾驶员和管理者的对安全驾驶的影响渗透在更多的方面,是教育整治的重点。
(2)道路基础设施与车辆故障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如果能对车辆进行定期检查,那么车辆故障导致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道路设施设计规范,合理调研,都是可以避免较大问题设施的存在,为安全驾驶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Newman,L.C.Macroergonomic methods: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s[A].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46th Annual Meeting[c].Santa Monica,CA: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2002:1355-1359
[2]吴义虎,刘文军,肖旗梅.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的层次分析法[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汇编(2003)[R3].北京: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03.
一、部分问卷情况如下:
1.选择职业考虑因素
2.是否与专业相关
3.专业是否适应实际工作
4.更换单位次数
5.岗位
6.求职过程中困扰你的原因
7.若在生产一线,你的目标
二、毕业生择业思想状况分析
从我院学生做出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目标比较明确,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就业前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刚实习的单位有近60%多的学生是学校推荐,但到毕业前学生在原单位的不多。随着学校校企合作的加大和深入,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为金融危机,很多学生还是把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考虑在前。工作岗位在生产一线的很多,虽然辛苦,也有不满意,但收入还行,也为积累工作经验打下基础。
有10.49%的学生认为大学所学的专业不适用现在的实际工作,近37.05%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无关,工作岗位满意度也较往年有所下降,与此同时认为所考的等级证书对学生没有帮助和认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的也多了。
学生认为大学作用最大的是:做事和做人之道占31.21%,学习、思维能力占30.81%。学生普遍都能领悟到,要做事先要做人,在企业师傅主要是点拨,更重要的是要自己去学,而且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自己多收集各类信息,这样才能更多地了解专业、了解市场,尽快完成企业交给的任务。
学生求职过程中困扰的原因:对社会缺乏了解占45.55%,信息量少占25.50%。社会的大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学生们意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检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求职过程中解决困扰的能力,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希望企业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多提供发展的机会给学生,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
三、调查后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调查,我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学生反馈信息,进一步检验和发现我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综合素质、职业规划和就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专门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了学生对我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做出了以下启示:
1.除了专业技能外,企业关注学生更多的在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与企业职业人的素养和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锻炼的频度和幅度还不够,不能迅速适应企业,有些专业的核心技能不明显或是没有优势,不符合企业关键性岗位的要求,造成学生从事的岗位技术含量不高,从而引发学生就业稳定性差。
3.学生的择业观念、就业观念、就业危机感、挫折教育还存在偏见,今后应在这些方面多下工夫。
4.毕业生定期调查机制、专业教师和就业工作人员定期下企业调研的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次调查共向5所高校的师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向辅导员发放调查问卷45份,回收43份,回收率为95.56%;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2份,有效回收率为97.67%;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90份,回收368份,回收率为94.36%;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3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6%。
调查结果与分析
大学辅导员对其工作状态满意度情况
为调查大学辅导员对其工作状态是否满意,我们对50名在职大学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如表1所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50名在职大学辅导员中,对当前自己的工作状态持基本满意和满意态度的共有40人,占到调查总数的80%,其中表示基本满意的有25人,占50%,表示满意的15人,占30%。这一数据说明大多数大学辅导员对自己当前的工作状态基本满意。
然而,对当前自己的工作状态表示非常满意的仅有1人,占总数的2%。通过与辅导员进行进一步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即使是持基本满意和满意态度的辅导员也存在对某些工作状况很不满意的态度表示。这就说明,虽然当前的大学辅导员对其工作状态基本持满意态度,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工作状况方面仍存在亟待改变的诉求,这也是学校和辅导员自身需要进一步做出努力的地方。
大学辅导员对改变自身生存状况的态度情况
为对大学辅导员对改变自身生存状况的态度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与认知,我们对20名大学在职辅导员进行了有关对改变自身生存状况的态度情况的问卷调查,其结果如表2所示。
在对20名大学在职辅导员所进行的有关对改变自身生存状况的态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多达75%的辅导员认为需要对自身生存状况进行适度改变,认为需要对其进行彻底改变的比例也占到25%,接受问卷调查的辅导员中没有一人认为自身生存状况改变与否无所谓。这一调查数据说明,在大学辅导员群体中普遍有对自身生存状况进行改变的诉求
大学生对大学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情况
大学辅导员是与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学校工作人员,承担着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是否表示认可和满意是衡量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对5所高校中的390名大学生进行有关其对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其结果如下:
在390名大学在校学生所进行的有关大学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对大学辅导员工作表示基本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共有364人,占到调查总数的93%,其中表示基本满意的230人,占59%,表示满意的134人,占34%。这一调查数字说明大学辅导员的工作基本得到了在校学生的认可。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调查中仍有26名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表示不满意,占到了调查总数的7%。同时,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390名学生中没有一人对辅导员工作表示非常满意。这一情况说明,大学辅导员工作仍存在许多亟待提高的地方。我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到之所以不能对辅导员工作给予非常满意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辅导员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流于形式,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第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多以灌输式为主,由此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恶;第三,部分辅导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影响大学辅导员生存状态度的因素
由表3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在影响大学辅导员生存状态满意度的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发展空间,占到72.33%,排在第二、第三的动机依次为工作环境、待遇薪酬,分别占到69.94%和64.41%。而其余各项的排名依次是工作强度(34.20%)、自我感受(34.19%)、其他(16.3%)、生活压力(9.35%)。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我们了解到,能否在工作中获取今后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大学辅导员群体考虑最多的因素,也正是这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生存状态的满意度。绝大多数辅导员都表示之所以对现在的生存状态表示出不满,主要原因就是难以在现有岗位上寻求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改变大学辅导员生存状态的基本对策
通过对以上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要改变大学辅导员的生存状态大学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大对大学辅导员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其自身素质和能力。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大学辅导员群体中存在着素质不高、能力较低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难以满足学生工作正常开展的需要,还会严重挫伤辅导员自身工作的信心与积极性。因此,学校必须有组织、有重点的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使其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创造条件。
1.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辽宁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内的三所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现状为研究对象。本文研究的总体样本是建平县实验区高中学生,其中包括建平县实验高中、建平县高中、建平县第二高中,同时随机抽取实验区30名体育教师(包括实习体育老师),向他(她)们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大课间活动运行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并加以分析研究。
1.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在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了教育学、体育学、学校体育学、教学论等相关的书籍共计10余部,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手段,在网上查阅期刊、论文20余篇,并对以上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从而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使本研究的理论性更强。(2)访谈法。本人根据实际情况面访或电话拜访了沈阳体育学院的有关社会学、学校体育学、教育学相关的教授老师,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3)问卷调查法。①问卷的设计问卷调查了建平县实验区各高中的教师、学生。随机对实验区3所高中进行调查,其中有学校的体育教师及工作者30人;3所学校学生600名,各校200名,样本男女生各300名。各学校抽样调查情况见表1。本研究所绘制的调查问卷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遵循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要求,根据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绘制而成。为保证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笔者对问卷的初稿征询了多位建平县的体育教师和相关方面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最终形成了本文的《建平县实验区高中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现状的调查问卷》。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的发放采用全部当面发放的形势,对收回的学生问卷进行检验性的筛选。发放学生问卷600份,收回6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是579份,有效率为96.5%;发放教师问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发放情况详见表2。(4)数理统计法。在回收的全部有效问卷中,先对问卷的现状部分进行了常规统计;将有效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运用Excel等进行相关计算,并对相关变量进行T检验或u检验,得出统计学结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1)建平县实验区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和态度分析。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满足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对体育运动需求,了解实验区高中学生参与动机并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建平县教师教育实验区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学生参与情况及动机分析,见表3。由表3的调查显示,有71.3%的高中生经常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有15.3%的高中生会偶尔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而不参加“课间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例是13.3%。看来高中生对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比较欢迎和支持的。但从性别上看,男生经常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比例要高于女生12个百分点,相对而言女生不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比例高于男生2.7个百分点。因此,实验区高中男生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热情要高于女生。由学生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动机直方图(图1)可知,在调查的600名高中生中将强健体魄作为参加大课间活动的第一动机,占总体样本相对最大,说明高中生对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直观认识;另外体育达标是高中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第二动机,说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学生没有意识去改变;在众多的动机中缓解压力的动机占到第三位,说明在高中阶段,体育大课间活动成为缓解繁重课业压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对大课堂活动的态度是大课堂活动开展的内驱力,它与学生的体育需求密切相关。对建平县实验区高中学生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态度调查情况,见表5。由表4的调查显示数据表明实验区高中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大课间的认识持主观、肯定的态度。调查中没有男生表示对大课间活动表示反感,这说明大多数的在校高中学生对大课间活动持有比较积极和喜欢的态度,并且男生和女生对大课间活动持有的态度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这表明男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态度积极性高于女生,因此,对于女生参加大课间活动需要加强引导。
(2)建平实验区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学生参与情况的分析。学生参加体育大课间的情况直接影响大课间的开展状况和开展效果,建平县教师教育实验区高中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情况调查,见表6。由表6的调查显示,在高中一年和高中二年很完整开展大课间活动比例分别达到了85.6%和81.9%,而高中三年级的比例只有60%,说明大课间地开展情况在高中一、二年级还比较普及完整,而在高中三年级开展的情况就比较差;整体的数据表明开展大课间比较完整地的比例接近80%,20%左右的学校对大课间活动贯彻得不够完整和彻底,通过每周参加5次以上大课间活动的调查同时也表明了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大课间活动,问题就存在于是否都够保质保量的进行大课间活动。对于以上的客观事实,我们应该想办法去创造条件、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贯彻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政策、大力宣传、灌输学生加强对体育的认识和思想,让学生从小建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让他们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时能够全心投入。
3、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调查报告
一、前言
传统节日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每一个传统节日在历史的沉淀下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串联在一起形成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状态,针对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反映出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和态度的情况。旨在基于现实,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功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笔者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研组于2010年10月抽样选取了重庆市内十所高校的200名大学生,就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和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本次调查以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理工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十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
(二)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由20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知晓途径以及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和态度,重点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传承和态度,并设置主观题收集当前大学生对于保护、创新、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见和建议。全部调查问卷由被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共发出200份,收回193份,可用问卷190份,其中,文科类学生填答90份,理科生填答86份,艺术类学生填答14份;男生91人,女生99人;有来自全国26个省、直辖市的同学,重庆较多有38%,其次是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山西、河南等地。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状况
调查问卷的第一题对“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时间最长的是哪个节日”进行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90名学生中,只有3个学生选错,选择答案“春节”的正确率是98.4%。说明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相关常识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大学生大都是已满18周岁的成年人,出生在90年代之后。童年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对传统节日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中学时代受到学校的相关教育以及电视等媒体在传统节日的报道,传统节日的名称基本都知晓。
(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程度
通过上述的摸底调查可知,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他们到底对传统节日文化掌握到什么程度?调研组设计了“您能讲出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和故事吗”的选择题,从表2的结果表明,62.1%的大学生选择了B选项(能讲一些,但不太准确),占到被调查对象的六成以上,同时选项D是“没听过,也不会讲”,没有学生选择,说明全部的大学生都知道传统节日是有来历等的,根本没听说过的也不存在,只是了解的程度不一致,也只有少数学生掌握得较深刻。
(三)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
本调查问卷提出了两个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的问题,即“您认为记住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有必要么?”和“您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否还需要大力提倡与宣传?”,在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上,前者的肯定回答为180人,占到94.7%,后者的肯定回答为181人,占到95.3%。调查结果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有着积极的态度,尤其肯定要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大力提倡与宣传。
(四)大学生关于传统节日未来的预测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个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未来的看法的题目,有82人觉得“比较乐观”,占到43.2%,是比较集中的一类,当然表现出“很乐观”与“不乐观”的人数相当,“很悲观”的学生有2人,还有比较多的一部分学生觉得“很难说”,可能是对传统节日的未来一些担忧,也要看政府、学校、媒体、家庭等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有效地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
(五)大学生对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态度
调查中,我们问及了一个基本问题,在高校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必要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94.7%的学生认为是有必要的,其中有过半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持消极态度的共有10人,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是“您认为高校还应该怎样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多选题,从统计数据看,有150人选择“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校园节庆文化活动”,占到78.9%,比例最大。选择“依托乡土资源,开展节日社会实践活动”有70.5%,说明了,在校大学生还是希望挖掘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能够开展校园节庆活动亲身感悟和体验。
四、小结
本研究通过抽样走访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了高校中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与态度总体状况。由于调研的时间比较紧张,导致所抽取的样本数量较少,因此,调查所得出的结果的代表性不是很强,但通过少量的问卷,我们也能了解到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但是了解的比较浅显,主要是从家庭教育获得相关知识,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态度都很肯定,表示应大力宣传和提倡,也表示出以比较乐观的心态看待传统节日,希望在高校开展更多更有意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增进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 内涵的认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体楠.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
[2] 李欣.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下语境传承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7.
[3] 舒敏,鄢呈.大学生与传统节日的心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文汇,2007,(05).
[4] 陶柳清,陈淦添.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
关键词: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动因;作用
当前,要造就一名中学骨干教师,尽快形成一支适应十一世纪需要、素质一流的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已是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更是摆在我们师训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前的中学骨干教师培养,是在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骨干教师断层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要解决当前师训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就必须靠我们去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而要研究中学骨干教师培养问题,当然首先就应该从研究整个中学师资队伍状况入手,以寻求解决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对策。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对上海市中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中各个层面(年长的,年轻的;知名的,在培的;当领导的,任一般教师的)骨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500名中学教师,有效问卷449份,约占全市中学教师数1.25%)和实践总结(对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上诲市首届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教育治理等16个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校长]培养工程的办班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研究结果。
一、当前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与发展机遇
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害就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而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基础在于劳动者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要靠教育也就是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来承担,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所以,十一世纪我国要实现经济腾飞,说到底就看我们的教师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这就是说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分析现状,找出差距,提出目标,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发展中去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1.当前中学教师队伍数量可谓庞大,但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骨干教师奇缺,骨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潜伏着的危机,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发展。
——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教师年龄在中间档次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年龄在30—50岁段只占28.9%;
——学历结构出现了“断层”。农村或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中学教师的学历状况更令人担忧,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欠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比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要低76.1%;
——职称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中级职称的只占39.2%;
——骨干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高级职称与特级或知名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0.4%,特级只占0.88%,全市知名的只占0.44%。
明显地可以看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的“断层”,更加剧了骨干教师结构的“断层”,加剧了骨干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更令人堪忧的是教育发展不平衡,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人才流失越严重,而且严重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都害怕提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原因是学历层次一旦提高了,教师就要“跳槽”——不是调离教育系统,就是调离本校或当地,使得本来就落后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个被动局面,我们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2.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全面的差距,这使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数省市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数量上基本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思想状态总体上呈上进状态,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加强。但与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不能适应中国教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诸如:
——不适应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要求。由于受观念与政策的双重影响,现有的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只能适应应试教育模式,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仍然是占主导地位,对于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普遍缺少信心、爱好与经验。在这项问卷调查中,把“应试教育的困扰”列为教师队伍存在主要问题之首的人数就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8%。
——不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难以胜任教育和教学工作。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10.7%的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工作“不够好”或“一般”,有15.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效果“不够好”或“一般”。至于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更是普遍现象,竟高达80.9%。而意识到自身与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距离,尤其是在教育思想和知识更新方面,也高达71%。
——不适应中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中学教育要把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学,教师不仅要打好学科的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但广大中学教师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如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57.5%的中学教师缺乏计算机基本常识与基本的应用能力,对多媒体和交互技术更是生疏;有58.9%的非英语学科教师基本不把握外语;有63%的教师对电化教育手段不是缺乏应用能力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可以说,现有的教师队伍仍广泛存在教学手段相当落后的状态,基本上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始”阶段。
——不适应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要求。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现展,不懂得该如何去发现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状态,对少数需要进行心理与行为矫治的学生束手无策,仍然是凭“经验”办事。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具有上述种种情况的教师总数也达到68.6%。
——不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由于中小学教师待遇仍不高,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中小学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因此不能吸引一流人才从教。现在教师队伍中责任感不强、敬业精神欠佳和钻研精神不足的情况还占有一定比例。甚至不少教师受功利泛化的影响,没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有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家教”等第职业上,有的政治观念淡薄,不注重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总结,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21.3%的教师认为教师工作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已,甚至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更有18.7%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和9.5%的高级、特级教师对此有同感。
——不适应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强化以后教师社会角色变化的需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越来越被强化,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去担任大教育的组织者。但事实是,现在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单一的学校教育,不愿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担任大教育组织者的社会角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47%的教师认同这一点。
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现状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治理思想)上存在的一些偏差。如何迅速缩小乃至全部消除这些差距,去迎接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的历史挑战。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3.十一世纪中国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要发展教育。
经济腾飞要靠教育来支撑。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
——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去落实,因而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相当重要。高素质的教师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反之,即使校舍、设备再好,也无法提高教育质量,更不可能办出好的学校。
——基础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问题。这是因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要害和难点在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教师处在这些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去积极参与、大力推进、认真落实,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教师个体与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转轨的需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79%的教师都认同这一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最严重的挑战。一个缺少现代意识和未来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在国际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中充当教师角色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1%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至今已是完全成熟了,它使得教材与教学形式甚至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多媒体和交互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将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丰富的程度无可比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显得非凡重要。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
总之,要实现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这是历史赐予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同样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培养骨干教师是解决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重要对策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抓紧培养骨干教师可以解决教育发展的要求与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矛盾。这是因为骨干教师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轴心、驱动、辐射、稳定和促进作用。
1.轴心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这里笔者暂且将中学一级及其以下级别的教师列为非骨干教师,下同)普遍(占92.9%)认为,骨干教师不仅具备了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经验和思想品德,而且有着追求事业成功与成就的强烈欲望,具备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心理成熟的特征,在学校工作中起着轴心作用,在学校舆论上占主导地位。通过骨干教师的表现可以使学校在全体成员中维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蓬勃健康的面貌与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握了骨干教师就等于把握了教师全体。
2.驱动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93.7%)认为,骨干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使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能充分熟悉到自身存在的潜能,敢于把自己的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驱动作用,以推动整个集体的工作。
3.辐射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9.3%)认为,骨干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水平起着示范作用,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转化为集体中其他成员的态度与水平。当然,榜样的质与量也决定了其产生影响的力度、速度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辐射作用,影响着集体成员中的每一个人。
4.稳定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1.6%)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学龄人口急骤波动,教师的需求量也将随之波动,同时教师职业还远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使得中学教师队伍的流动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要转变观念,不能片面地要求稳定。但是,没有稳定,就没有质量。只有稳定骨干教师,才能使整个教师队伍中的精华保持稳定;只有“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在流动中优化教师队伍,才能提高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稳定作用,达到稳定并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5.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经济状况 学习行为
1999年我国开始扩大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以来,1998至2011年的13年间,中国大学生招生年人数激增六倍多,从108.4万增加到681.5万,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308.5万①。伴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在校大学生经济状况差异也日趋扩大,由此而带来的学习行为差异,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3500余份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经济状况与经济行为”调查问卷的分析,剖析在校大学生不同经济状况对学习行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力求对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客观评价。
1 研究背景及调查的组织实施
结合“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活动,笔者在2012年9月组建了由12名在校大学生所组成的调研小组。调研小组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当今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本研究主题设计了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经济状况,学习行为,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等内容。2012年10月至11月间,针对同样内容的调查问卷,我们采用网络电子调查问卷与纸质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以配额抽样的方法获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9所大学在校学生经济状况与学习行为的有关信息。调查问卷回收3512余份,有效问卷3092份,有效率88%,符合统计要求。
2 河南省高校在校大学生经济状况
2.1 大学生经济状况分组 为了对不同经济状况大学生的经济行为差异进行分析,我们将调查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类,富裕大学生。界定年家庭总收入超过10万元人民币为富裕大学生。第二类,贫困大学生。按照《河南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贫困大学生认定标准,参考洛阳市所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通过平均家庭人数的换算,我们界定年均家庭总收入减去年家庭最低生活成本小于5200元(河南各高校平均学生缴纳的费用)为贫困大学生。第三类,一般大学生。我们将介于富裕大学生与贫困大学生之间的界定为一般大学生。
2.2 大学生经济来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南省在校大学生每年的总支出平均为10580元,其中富裕学生人均15393元,一般学生人均10598元,贫困生人均8362元。我们采用大学生在学校每年的总支出与家庭的平均年总收入的比例(高等教育投入家庭负担比)来表征家庭负担情况,平均高等教育投入家庭负担比为0.74,其中富裕、一般、贫困学生家庭负担比分别为0.11、0.51和2.01(图1),支持子女上大学成为许多低收入家庭的沉重负担。
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于父母,而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明显呈现多元化,除了来自父母的支持,还有相当大部分来自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等。
2012年一般家庭和贫困大学生人均借贷分别为1339.7元和3774.3元。目前,河南省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基本上可以解决贫困学生的贷款需求,受访贫困大学生中48.6%的主要借款渠道为国家助学贷款,基本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问题。但是,我们从图中也可以看到,能够贷款的同学中有一小部分不是真正需要贷款的学生,至少有12.3%的富裕学生也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
为了开源节流,贫困大学生中有约60.8%的人做过兼职,可以看出更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扩展自己的经济来源,希望靠自己的力量为家里减轻负担。而富裕大学生做兼职的比例相对低一些,但也有约44.7%的学生也做过兼职。
2.3 大学生经济状况差距 本文用基尼系数测算大学生的收入状况,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很多,鉴于本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特点,我们采用基尼系数的协方差计算方法(习明,洪兴建;2007)。其原理如下:
3 大学生经济状况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3.1 学习动力与动机 我们对不同分组大学生学习努力程度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了“两极趋同”的特征(表1),富裕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整体较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更为努力。
在对未来态度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未来的看法与其个人家庭经济情况有明显关系,总体看,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对未来表现比较乐观,这一点也与他们的自身经济条件有关,毕竟他们较少忧虑当前生活,这也使得他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因此在学习上普遍表现出有比较强的动力。相对贫困的大学生他们中则有更多的会对未来感到渺茫,认为前途暗淡。但是为了改变生活现状,他们也有更强的学习动力。
我们对大学大学生意志品质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的自制及自理能力是高过其他两个级别的同学的,表明贫困的家庭环境能够更好的促进一个人学会独立生活。家庭收入低的学生有56.9%的人非常关心集体,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分组,表明贫困大学生更多关心集体,更有责任心,这是生活的历练形成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更加端正,学习积极性更强。并且,在大学期间,他们对自身的行为的约束力也较强,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从家庭富裕的同学中看,尽管大多数自认为自理、自制能力还行,但较贫困学生还有一定差距,富裕的学生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影响了对学校学习的专注。
3.2 学习成绩与成效 对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成绩问题我们进行了重点调查,在统计结果中,我们按照“优、良、中、差”的等级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依然是各类学生中最努力的,获得“优”的学生比例在各类学生中也是最高的,来自富裕家庭的大学生整体看成绩也是较好的。在对是否获得过奖学金问题的调查中,仍然出现了“两极趋同”的现象,较之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富裕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整体成绩和获得奖学金的情况都较好,显然与前文所述的学习努力程度是匹配的。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河南省高校大学生总体贫富差距较大,贫困大学生存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往往通过自己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再加之在消费上有计划的节制、节约来解决。综合来看,大学生的经济状态对学习行为是有影响的,呈现出“两极趋同”的特征,富裕大学生具有较好学习条件,有利于获得好的学习成效,而贫困大学生意志品质受到生活磨练,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4.1 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 “贫困”在合理引导下会成为一个人奋斗的动力,而在错误感知中又会打击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从而影响正常生活的学生应给予特别关注,一方面,要从生活上给以帮助,通过提供多渠道的勤工助学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解决由于经济状况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
4.2 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与自身、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生观,倡导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效;培养大学生协调好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精神追求,树立远大目标。同时,学校应针对不同经济条件的群体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对于来自山区、经济贫困家庭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学会在艰苦条件下去克服困难,努力发展自己,学会从多角度评价自己,通过自强自立提高自信。对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应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②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超过这条“警戒线”便很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参考文献:
[1]黄安.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2(7).
[2]孟祥伟.新时期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 2011(3).
[3]翟成羽.大学生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行为关系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4]周志东.大学生学习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J].经济视角,2011(9).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产品内分工、贸易利益分配与中国对外贸易失衡机制及对策研究”(12YJA7901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调研内容
1、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包括农村实用人才对象、标准和范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结构;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
2、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需求预测。
根据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预测未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规模和结构特征;调研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分析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分阶段设定未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要求;
3、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研究。
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流动、保障、激励等环节涉及到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调研,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提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发展途径。
4、工作重点和项目。
调研提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提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支持项目。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措施、评价办法;扶持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合理流动的措施;农村实用人才激励政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领导等。
二、调研对象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在农村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劳动者。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
1、农业种养业人才
科技示范户
种植能手
养殖能手
2、农村合作组织人才
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
农产品流通经纪人
3、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性人才
村社管理干部
村级畜禽防疫员
农机作业驾驶员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
农村生活资料经营者
农村劳务经纪人
村级水务管理员
4、农村创业人才
农业产业化经营职业经理人
农民企业家
农民回乡创业领办人
5、乡镇卫生工作者
6、农村民间文化艺人
7、农村能工巧匠
8、乡镇农业公益性技术推广人才
9、乡村农业科研创新人才
三、调研方式
1、面上统计和典型分析相结合。各成员单位分头开展本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
2、内部协调和部门协作相结合。既要注重农业系统内的协作,又要注重与组织、人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相关部门配合,既要注重农业、文化、卫生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人才评价、使用、激励、发挥作用的政策研究。
3、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对象的不同,制作两种调查问卷,分别由农村实用人才和群众代表及对口业务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填写,由各成员单位、各乡镇组织开展问卷调查。
4、召开座谈会。(1)召开农村实用人才和群众代表座谈会;(2)召开相关业务部门及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
四、调研任务分工
1、各成员单位负责本系统县、乡、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统计表1—14)的统计上报工作,并参考附件1形成本系统、行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专题调研报告。
2、各乡镇负责本乡镇乡、村两级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情况(统计表2—12)的统计上报工作,并参考附件2形成本乡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专题调研报告。
3、县人事劳动保障局负责建立同心县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信息库。
4、县人事劳动保障局负责收集整理各部门、各乡镇专题调研报告,由调研活动领导小组形成《同心县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调研报告》和《同心县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
五、时间及要求
调研从9月下旬开始,10月底前结束。
1、9月25日,召开承担课题调研任务成员单位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2、9月25日至10月15日,各成员单位、各乡镇根据任务分工统计报表,填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进行专项调查,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各乡镇填写《农村实用人才和群众代表综合情况调查问卷》150份,各成员单位组织下属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填写《专业技术人员和对口业务部门调查问卷》100份。10月15日前,各成员单位、各乡镇将农村实用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统计报表(附电子版)、调查问卷及专题调研报告经单位主要领导审签同意后,报县人事劳动保障局。
3、10月15日至10月30日,形成《同心县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调研报告》和《同心县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报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
4、成立县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调研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事劳动保障局,县人事劳动保障局局长马锋任办公室主任。
设立专题调研报告撰写小组
组长:**
成员:**
5、各成员单位、各乡镇要对这次调研工作高度重视,明确一名主要领导抓此项工作,并抽调事业心和责任心强、政策理论水平较高、善于分析研究问题的同志和相关专家参加调研工作。此次调研要注意与其他县市该类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确保调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有关统计数据分析注意采用图形、表格等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形式。调研报告字数一般控制在2万字以内,做到内容充实,资料完备,预测科学;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杜绝常识性错误;文笔流畅,脉络清楚。
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专题调研报告(部门)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专题调研报告(乡镇)
座谈会发言参考提纲
农村实用人才综合情况调查问卷
专业技术人员和对口业务部门调查问卷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学生的权利意识是高职高专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培养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素质教育、推行依法治校和实现政治文明的需要。本课题组对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等五所合肥市区高职院校的2008级和2009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现状和特点,寻求更加有效的应对性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调查显示,高职高专学生在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等仍然薄弱,但权利意识总体趋势在不断增强,并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挑战。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高职高专学生的权利意识的增强趋势,并为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以应对其挑战。
近几年,学界关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调查与研究有不少成果,而专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调查与研究相对来说则较少。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它已经占有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学生的权利意识是大学生整体性权利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专门的课题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1 调查实施方案
笔者以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所收集的材料为基础,对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进行探讨。
1.1调查对象与方法。为深入了解高职高
专学生权利意识现状和特点,同时考虑调查便利与效率,本课题组于2009年10月以抽样方式选取了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职院校的2o08级和2009级共计800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这些高职院校集中在合肥市区,学生中有文科生,有理工科生,有艺术学生,有体育学生。在800位调查对象中,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为调点,共计400人,其他四所院校各计100人。
在充分考虑专业覆盖面和性别比的基础上,对被调查班级和调查者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在课题组成员的主持下,现场发放调查问卷,60分钟后统一回收,确保了被调查者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另外,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课题组还结合个别访谈、小型座谈等方式,从多侧面获取相关信息。课题组对所有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1.2调查样本的主要特征。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大一和大二学生各占50%,其中男生占45.2%和女生占63.8%。问卷调查涉及艺术、经济、理工、体育等学科l6个专业。800份调查样本设计了50个调查试题,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732份,其中2008级大二为371份,2009级大一为362份,有效回收率为91.5%。
1.3调查的主要内容。调查问卷圉绕高职
高专学生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权利要求等三类问题设计调查试题。问卷内容一部分选取高职高专学生作为公民在我国《宪法》中规定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等;另部分选取其作为学生在我国教育法》或《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使用教学设备设施的权利,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权利、学业成绩和品行获得公正评价权,宿舍隐私权,参加学生干部选举和被选举、组学生礼团,对学校、老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的申诉权,等等。
2 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权利意识,是指特定社会成员对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认知、主张和要求利益和自由的社会评价。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二是个体对他人的认知、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
2.1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状况。为了获得高职高专学生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的基本现状,笔者对此设计了三个问题来进行分析。表1和表2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个体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表3的问题反映了个体对他人的认知、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
调查显示,“完全了解”仅为1%到2%之间,而“了解甚少”和“不了解”高达35%到45%。这表明高职高专学生不能完全了解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实际享有的权利,对权利认知程度不高。在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方面,4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知道的权利就会主动要求学校确认,涉及切实利益的就会主动要求学校确认权利这一选项所占比例高达45%以上,同时不会或无所谓这一选项也占到10%左右。这说明高职高专学生对于“权利”具有强烈的诉求,自我主体意识比较强,特别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攸关的权利,但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表1和表3反映,高职高专学生整体权利意识不高,无论对自己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还是对他人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的社会评价的认同和尊重不够。调查显示,无论是2009级大一学生,还是2008级大二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权利意识很强的不超过13%,而认为周围同学的权利意识一般或较弱的两项加起来高达90%左右。
同时,在对2009级大一和2008级大二的列比分析后发现,无论对自己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还是对他人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的社会评价,2008级学生的权利意识郡比2009级学生的权利意识要强,并且增强的趋势明显、凋查显示,在“对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实际享有的权利的认识与了解”这一问题的选项时,2008绒选择“完全了解”和“了解部分”两项比例相加为67%左右,而2009级的比例为47%左右,2008级比2009级高出20%;回答“主动要求学校确认你们的各种权利”问题时,在主张和要求权利的选项中,2008级的比例比2009级的比例同比比较都高出4%;而在回答“你对周围同学的权利意识的评价”问题时,在“较弱”选项中,2008级的比例比2009级的比例同比比较却低出10%。可见,高职高专学生无论在个体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方面,还是在个体对他人的认知、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方面.2008级大二学生都比2009级大一学生较高,权利意识增强趋势明显。
研究发现,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状况表现为学生在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等仍然薄弱,权利意识整体认识水平不高,但权利意识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2.2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特点。为了把握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状况所呈现的一些特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与概括。
其一,高职高专学生对自己应该或实际享有的权利认识与了解模糊,相关法律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文理专业之间差别不大,但文理专业学生与艺术、体育专业学生之间差距明显。对于“你可以说出多少部法律”这个问题,有92.1%的学生选择5到10部,而有32.3%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选择5部以下。文理专业学生有82%的知道每年的l2月4日为全国法制宣传日,而72.5%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的选项错误。有51%的知道公安机关是行政机关,33.6%的认为公安机关是司法机关,21%的对此说不清楚,而只有289%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知道公安机关是行政机关,53.4%的认为是司法机关。有55.7%的文理专业学生可以说出4项以上消费者的权利,而高达81.2%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只能说出3项以下的消费者权利。以上充分说明文理专业学生与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对某些法律知识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后者的法律宣传教育更为迫切。
其二,高职高专学生对权利期待的目标、内容比较实在,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度较高,尤其对受教育的诸多权益。调查显示,高职高专学生最关心的四项权利分别是:人身权(57.7%),平等权(50.6%),受教育权(26.3%),就业权(24%),说明在读书期间更希望实现人格方面的权利,这可能与他们在中小学受到诸多管教与压力有关,转而希望在较为自由的大学校园得以释解。“你希望加强和完善哪些方面的权利?”则是一道体验题,试图想了解通过1—2年的学习、生活,对权利的感悟、期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众评价权(50.2%),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49.6%),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有异议,提出申诉权(41.7%),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31.8%),参加社会服务和参加学生社团及文体活动(30.3%)。这说明学生对《教育法》或《高等教育法》给予受教育者的权利都很关注,普遍认为涉及自身利益与自由的权利很重要,并迫切希望学校确认与改善他们的这些权利。课题组还设计了“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会导致大学生和校方的关系如何改变?”这样一道意境拔高题,目的是了解权利的互动结果:最终是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55.6%);校方会改变管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40%);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很多问题无法调和(6.7%),说明对权利实现的良性后果充满信心,对教育者和管理者实现依法治校充分信任。
其三,权利意识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权利的愿望强烈。调查问卷设计了一道给被调查者自由表达的填空题:“利用本次问卷调查,围绕大学生法律意识这个主题,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53.5%的新生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很有必要增强权利意识,学习法律目的是应用法律,而应用法律主要就是维权。调查问卷还设计了一道敏感性的选题:“大学生是否可以随便在校园贴吧上传对学校或教师不满的言论?”42.2%的认为可以上传,但要注意方法;19.3%的认为如果是真实的,什么都可以大胆地说;l1.2%的认为可以随便上传,这是公民的言论自由。这两道调查题足以说明高职高专学生极其强烈的权利欲望,这与法治社会的基本目标不谋而合,是现实性与合理性的有机统一。
3 应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探讨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整体现状及其特点,旨在寻求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性方法。面对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整体认识水平不离、重视与自己切身利益与自由相关的实体权利、权利意识呈现明显的增强趋势这佯的现状与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提出了以下三点应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3.1精心设置法律教育课程规划,多开设法律选修课,首先,作为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洼伴毖础》的教师,在牢牢把握教材法律基知识的基础上,要深刻领悟课程的性质,把培育、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如果只是把灌输法律知识作为教学目的,那完全误解了课程的性质,这样的课堂教学注定要失败。其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大学生关注的法律问题,确定主题,开设法律选修课。比如,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人身权与财产权及其保护、婚恋权及其约束、隐私权及其保护等都是不错的选题。最后,校方要给大学生法律选修课设定必要的学分,大学生每学年要选修一到两门的法律课程。法律教育工作者要适时为新生作关于法律教育课程规划讲座,引导新生根据自身需要科学选修法律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