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乐理教学方法范文

乐理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乐理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乐理教学方法

第1篇:乐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乐理与视唱练耳;创新教学

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视唱练耳是提升学生音乐理解力、审美力和音乐综合素养的主要内容。中职阶段音乐教育教学,要强调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的融合,要突出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体验,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当然,在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中,因教学实践性强,在课程组织及教学方法上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如何从兴趣导向来增进学生对音乐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学习积极性,着实需要从创新教学方法上,强调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有效融合,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水平。

一、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融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从中职音乐教育实践来看,乐理及视唱练耳是重要基础部分,也是关系到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新课改的实施,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知识理论灌输的局限,更是将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为创新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为此,融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其必要性表现在两点:一是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对于乐理教学在过去多以“讲述式”为主,课堂教学相对沉闷,学生缺乏参与热情,更难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将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进行融合,将之来作为创新教学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实现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力。二是有助于顺应新客观发展需要。长期以来,对于传统音乐课堂多限于教师一言堂窠臼,无法体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理念,更难以关注学生的音乐诉求,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从教学改革创新上,转变教学理念,关注教学方法创新,特别是在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融合实践中,要着力增强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获得音乐素养。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在音乐教育创新实践中,要立足乐理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相结合,要突出素质教育理念,不仅要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乐理知识,更要从乐理教学上渗透音乐实践,增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如对于传统乐理课程多由专人教学,而与音乐其他课程融合度不够,特别是在视唱练耳融合教学上更是盲区。使得学生对音乐的热情降低,兴趣乏味。如在学习调式调性判断时,一味地从音乐理论讲解,学生难以对音乐的形象进行感知,而如果将之与视唱练耳相统一,学生在理论知识分析与自我视唱实践感知中,更有助于从中分辨调式调性的风格与特点。再如在学习音程、和弦等内容时,如果将之作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则很多学生难以增强认知积极性,反而不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差异。而如果将之进行演奏成变化丰富的乐曲,将音程与和弦的内涵利用节奏与乐曲来表现,则有助于学生增强听觉分辨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还有在乐理旋律分析时,如果我们从音乐作品的演奏与欣赏中来探讨不同旋律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从中感知和理解音乐语言,增进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审美情趣。

二、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的创新方法

立足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融合教学中,响应课改理念,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迫切需要从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中,积极探索可行的新方法和途径。

(1)小组化教学法的应用

在新课改理念下,通过对课堂学生分组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学生间交流探讨上,从组内学习交流、组间讨论分析中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乐理知识基础性强,而视唱练耳教学实践性强,两者的融合要体现在科学的学生分组上,要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提供良好的条件,要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和学习。如在学习“音的强弱”变化时,将小组教学作为重点,让学生从分组学习上,自主参与到“节拍、节奏、拍子、排号等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探讨,结合不同的歌曲类型来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认识,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锻炼学生的自我鉴赏力和自主学习力。

(2)接替唱教法的应用

接替唱教法多应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目的是在学生接替演唱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启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唤醒,要鼓励学生从接替唱教学法的应用中,从自我对音乐的演唱中,增强视听能力和学习激情。如在学习“一个升号的大小调与五声调式”时,我们可以将视唱与练耳融合起来,并通过“接替唱法”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也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作品的调式差异。以“欢乐颂”为例,学生在接替唱法的应用中,通过对视唱小节的练习,学生们的活跃度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演唱激情被升发,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歌唱能力,也提升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可见,将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进行融合,鼓励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增进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从“唱”中来锻炼心理适应性,提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表现。

(3)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所谓分层教学,主要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强调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都有差异性,音乐教育旨在发挥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运用分层教学,有助于突出不同学生的才华,增强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当然,在分层教学中,要注重层次划分的科学性、针对性,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技能训练的分层化融合,要着重突出高效课堂教学。如在学习“五声调式的音阶特点”时,结合五声调式相关基础知识内容,要突出对不同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因此在分层教学上,利用A、B、C三层划分方法,将优等生化为A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从五声调式的特点、骨干音、音级标记等方面进行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中等学生化为B层,通过对B组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模式来进行探讨交流,特别是从五声调式的知识探究中,让学生从辨析中增进认识,提升学习水平;将学困生化为C层,集中从乐理知识的讲授与细化分解探讨中,让学困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并运用好相关技能。

(4)学科渗透式教学法的应用

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融合,旨在突出基本乐理与学生音乐素质能力的渐进提升。因此在实践应用中,要强调对不同学科的有效渗透,特别是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由于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对音乐的体验、认知、实践、创新能力有限,更应该从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中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在如和声审美与钢琴演奏教学中渗透乐理知识,为和声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节奏、鼓点等基础乐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节奏的变化,体验乐理知识的重要性。

三、结语

中职音乐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融合教学,需要从不同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力和好感度,并着力从展现音乐教学价值,增强学生音乐素养上,变换和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玲.浅谈中职幼师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发展[J]. 音乐时空. 2015(01).

第2篇:乐理教学方法范文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虽然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仍没有得到太多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依旧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参与程度也不高,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重点依旧局限在考试的对错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改变和提升,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的抵触心理比较强烈。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认知能力还不到位,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依赖性还比较强,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实际情况,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繁杂,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文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感受文章,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一些学生根本没见过、听过的内容,学生头脑中很难浮现出相应的形象,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意境,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学习《彩色的翅膀》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图片的旁边可以配备一些词语,让学生仔细认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蝴蝶与西瓜之间的授粉联系。通过情境创设,自然巧妙地引出学习的内容,通过语言与音乐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实现了意境的交融,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课文内容,领悟了其中所要讲解的核心理念。

2.强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强,大声朗读能够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稳定,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等也有着很好的作用。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大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不管是口头和书面表达都需要学生的用词准确、连贯、句式灵活多变,内容具体、清楚。朗读能够使学生对文字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把握好各种句式,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背景,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体会,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反复朗读课文,从而感悟出作者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科学设计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一手段,把握好整堂课的节奏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设置各种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认识制造一定的矛盾,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第3篇:乐理教学方法范文

一、活动紧扣《课标》,形式多样化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中的小型活动,必须紧密地联系阅读教学的内容,针对《课标》和课文的特点、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听、说、读、写与认识、观察、思维能力的训练,达到多方面的培养,扭转过去只重视活动的趣味性、连贯性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内容的单一、形式僵化的局面。

如教学二年级《狐狸和乌鸦》时,教师为了搞课堂活动,指三名学生在黑板前进行狐狸和乌鸦对话的表演,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阅读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配合不明显,只是对内容的再现、从活动方式上看,只有少数人参加,不能面向全体,在培养思维上广度不大。在交换意见时,我们共同探讨了方法:①熟读课文。②分组讨论。③以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④抽小组板前表演。⑤根据表演进行小组评议。⑥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中的重点词、句从认识到表演进行指导,最终使活动和阅读有机结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比较适宜搞这样的活动,比如《狼和小羊》《谁的本领大》《狐假虎威》《狼和鹿》《九色鹿》等。

二、活动和阅读结合,重点落到目标

阅读教学活动中,结合阅读教学目的,对活动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动作、神态、表情都要进行认真思考,尽量符合儿童心理,做到目标化、规范化,如《狐狸和乌鸦》一课,要认真组织学生讨论课文重要内容,把握课文的来龙去脉,重点词语,如“狐狸笑着”“您”“亲爱的”“漂亮”“爱听”等在表演中的语气和表情,进而体现出表演狐狸奉承乌鸦的语句的特点,体现狐狸的狡猾;“叼起来、钻进洞里”,表现狐狸动作之迅速,说明狐狸早有准备。加强对语句、语气的理解,进而在表演中教师要提出对词语理解透彻,语言完整连贯,叙述准确,表演生动形象的要求。

三、活动中注意培养多种能力

首先,活动要有趣味性,有趣味性是搞好活动的前提。当然,在活动有趣味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让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面向全体学生;其次,要加强认识能力,表演能力的培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活动中,要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给予必要的指导,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阅读、质疑,用自己的认识能力、表演能力来理解关键词语,体会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发挥主体地位,活动有创造性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文章理解认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应有创造性地表演,通过表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为了交待环境,引起下文,狐狸在大树下时,要表演出它向树上看乌鸦嘴里叨的肉,直流口水,想办法骗肉吃的情形,其次要表演出乌鸦爱听奉承的甜蜜语句而“心里很高兴”的样子及一唱把肉掉下来的神态,最后表演出乌鸦喜欢听奉承的话而受骗把肉掉下来的沮丧。这样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老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及时、恰当的指导。在活动中,老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导演”“主持人”。

第4篇:乐理教学方法范文

一、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运用直观,形象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指出:“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自觉地从表面现象中发展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并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儿童往往由于知识经验贫乏,表象储存量少,利用率低,影响了思维的深刻性。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利用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使之由表及里,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1)运用图象直观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对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样挣断的理解有困难。老师可制作“蛇咬住小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挣,尾巴就断了”的活动幻灯片,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更直观地就能理解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样挣断的。接着,老师把小壁虎断尾巴借尾巴长出新尾巴的过程再通过幻灯演示出来,学生便能深刻理解小壁虎的尾巴特点及作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2)运用实物直观

如教学阅读课文《燕子妈妈笑了》一文,如何让学生较快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呢?课前我们准备好冬瓜和茄子各一个。引导学生观察认识:①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逐个出示冬瓜及茄子)②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独自观察,记在心里)然后学习课文,边学边结合用实物对照,让学生自我检查自己的观察与小燕子的观察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教学,使课文内容变得浅显易懂,学生记忆牢固。

(二)巧设练习,灵变通,培养学生的思维性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善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如,变换角度,训练思维的多项性辨别正误,训练思维的缜密性;举一反三,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在读书练习中,把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类似的课文学习之中。如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方法:① 联系句子理解字词。②串解句子的意思。③熟读背诵。④概括整首诗的意思。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山行》等。

(三)狠抓阅读,高频快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深刻性和思维灵活性的集中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做到听话能迅速做出判断和反映,说话能迅速表达,对答如流,读写速度快,思维敏捷,效率高。(一)训练速读。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等等。(二)引疑争论。在阅读的教学中,训练学生能及时敏捷的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简明扼要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教《小壁虎借尾巴》,当学习课文最后时,可问学生:“同学们想想看,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还会去借尾巴吗?”教师紧扣课文重点。引疑争论,情趣颇浓。有的说:“小壁虎还会去借的,如不去那它就没有尾巴了。”有的说:“小壁虎不会去借的,因为谁都不肯借给它。”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反驳:“刚才两位同学说的都不对,小壁虎尾巴再断了它不会去借的,因为它本身会长出新尾巴。”通过这样的设问引辩,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快速敏捷性,还可开展引导概括、开展竞赛等训练,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另外,加强实践,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可以从观察图象、说话写话、课内外结合来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阅读理解中教与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一)分析综合法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则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综合的阅读,依据课文的不同体裁、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但应当稳定地保持“综合――分析――综合”的程序,即从课文的整体出发,分析课文内在的逻辑联系,把课文分解成若干段落,接着分析研究课文的各个部分要点、特征与相互联系,最后又回到整体,认识课文的中心。简单地说就是“总――分――总”的理解思路。如《古井》这课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呢?先是通读,自学生字词,初知大意。后是细读,读懂每句话将词与句放在上下文中理解,特别是那些重要的词句。如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的儿女。”这是一句既精彩而又至关紧要的话,一定要仔细理解。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井像母亲呢?又为什么说泉水像乳汁呢?然后在学词学句的基础上,再概括段意并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抓住重点的句和段,理解文章的中心,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启发,突现综合的理解过程。

(二)归类比较法

归类,是把事物按不同性质分门别类做出归属;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活动或从归类到比较,或通过比较进行归类,但都是建立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例如《舍身炸碉堡》一文中有两处关于枪声的描写。第一次是“嗒嗒嗒……突然,从一座桥上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第二处是:“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阅读时,可把这些描写找出来。思考: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枪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只要仔细读文章,综合起来想一想,归到一起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两次枪声都说明敌人的炮火非常猛烈,战斗的形式十分严峻。但是“嗒嗒嗒”表示因子弹没有击中物体而发出的清脆响亮的声音。“扑哧扑哧”则表示子弹击中物体所发出的沉闷的声音。子弹直接打在身边,说明的处境十分危险。通过这样归类与比较,就容易使学生认识到,两次枪声的变化,战斗形式也在变化,但更主要的是,从生死攸关的时刻仍坚持“匍匐”前进,向前“猛冲”的勇往直前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那英勇的形象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三)演绎归纳法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由理论到确定事实的推理方法。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理论的推理方法。例如《詹天佑》一课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全文都是围绕这句来选择材料,展开情节的,而“杰出”又是中心句中的中心词,抓住它,能帮助我们领会全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以达成新知的理解过程,这就是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当时,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受着帝国主义的欺负,国内又缺乏工程技术人才,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嘲笑,况且工程又十分艰巨,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这需要有多么“杰出”的胆识!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以及设计人字形线路的例子都说明了詹天佑作为一名爱国工程师,具有“杰出”的智慧。詹天佑身体力行,深入现场,与学生、工人同甘共苦,始终坚持野外工作,白天测路线,晚上绘图、计算,工作极其艰苦。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詹天佑“杰出”的高尚品质。又如《群鸟学艺》一课,写了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经过。可采用归纳法,归纳各种鸟的学习态度,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5篇:乐理教学方法范文

一.采用新型的开放式阅读进行教学

开放式阅读不是简单地对原来传统阅读教学的全盘否定,阅读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开放式阅读教学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完全以课本为阅读资料的形式,对阅读范围进行了扩展,只要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合这个年龄段阅读的资料我们都可以拿来阅读。我国的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课本所选择的内容虽然都是精髓中的精髓,但是它毕竟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见解和认识,对于人世间的所有阶层并不能全权代表,而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有时候更是只能代表他自己一人对文章的领会,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扩展阅读领域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悟,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成果。还有就是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作品体验不同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

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阅读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文,我们要教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多年的锤炼进行一番精挑细选组成的,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他们或者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或者对美的事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或者对社会的现实具有深刻的见解。总之,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有代表性的,对提高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有重大促进作用。这些,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对其进行精读。精读文章之后,学生对所读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之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仿写,或者让学生列举和文章所用写作手法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这样下来,不管是课文的语言运用还是文章的结构安排,更甚至是多样的写作手法,学生都可以学习并且能够运用自如。

阅读不同于人和人的沟通,但它也是一种沟通,文字和心灵的沟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审视和完善自己的心灵。所以说,只有关注生活的阅读,才会引导学生回到真实的现实社会,从而产生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也为进一步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奠定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只要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达到阅读目的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重视评价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一个听众。这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要在保证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也就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点拨引导的形式。这样的符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型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协商的关系,氛围比较宽松和谐,学生可以放下思想的包袱,全身心地投入要阅读的内容之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学生因为要自行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自己潜心研究和独立思考,这样他们就会真正地抵御阅读材料进行学习和探索;而互评的过程中,学生更是可以集思广益,取他人之所长,去自己之所短。大家在相互合作中进行评议,更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本之所在,学生的总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得到提升。因此,新型的评价体系的采用在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其他各方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作为教师自身则主要是起点拨和引导的作用,协助学生来完成阅读教学。

第6篇:乐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为人师表,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也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思想教育方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举措。

一、初读课文感受美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和主体的具体关系的反映”。文学作品是情感力量的负载者,这种情感能点燃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中完成审美体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使他们能通过字、词、句、声调、语气等灵敏地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的范读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处理。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

二、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在阅读性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感悟文章中的情感美,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语句都是比较精炼,情感表达强烈,具有很强的美感。语感的培养不只是简单的课文朗读就能达到的,它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生活的点滴感受语言运用的方式和情境。让学生热爱生活,将语文阅读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当学生发现文字中所描述的情感能够与现实相照应,此时学生的审美兴趣就会被激发,在发现文字美的同时感悟生活美,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应该服务于高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想象力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一切想象力是创造美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丰富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素材,在一些阅读课文中,作者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也为了确保文章的结构合理,常会采用悬念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问。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预留空问,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一旦学生和阅读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联系,就等于给学生开启了审美想象的渠道,实现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转换和补充。学生跟随着文章中的语言描绘,在脑海中形成了对文章内容的画面式展示,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完善文章的细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容的弦外之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利用阅读中的情感美,召唤学生的心灵美

文章中的景色美以及人物美一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发现和理解的能力,但是更深层次的对美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能力欠缺。教师要通过课外文章的扩展,为学生深人的剖析文中美的内涵,让学生在发现美和感悟美的同时,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渲染甚至产生共鸣。审美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从事物表面窥视其内在美好情感的能力,教师要始终让学生感受到“审美”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它能够让自身幸福感提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情感。笔者在让学生阅读有关社会现实的文章时,通常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社会上募捐现场的视频,和落后地区学生学习的艰难。在这之后我发现,不少以前吃饭挑食浪费的学生渐渐地改变了这些坏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开始积攒零花钱捐赠给慈善组织。由此可见,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五、鼓励口语表达,以说求美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通过阅读文本,学生领略到美,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对美的感悟和诉求,表达出来时顺理成章的是事情,这也是对美的追求的表现。学生在进行审美感知表达的时候,从语言的组织、情感的诉求等方面,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又会有进一步的认知。孔子说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对于美的感受是不同的,千差万别的,也是独特的,将这种对美的感受表达出来,与其他的伙伴共享,不仅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更可以在讨论与表达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认知。

六、注重思维开发,促进相互交流

在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中,要通过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演讲和其他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开发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准备完整的陈辞,开展激烈的辩论。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好词好句,展开评论活动,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促进语文教学,一举两得。

总之,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素养情操的重要体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调动他们自主地发现阅读材料的美,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如此,我们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更能提高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荆学民.审美学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第7篇:乐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教学;阅读方法

一、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方式,提高课堂活跃度,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阅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据实地调查发现:学生平均每周的看书时间竟不到十个小时。学生看书的时间为何少得如此可怜?

(1)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学习就是为了应试,而且考试科目较多,因而没有时间阅读。这难能可贵的十小时也是经过学生千辛万苦才挤出来的。

(2)学生主动性缺乏。据调查,74%的学生表示大多数只看些娱乐性书籍,还有一些同学认为网络和电视就可以满足日常的需要。7%的同学认为花大量的时间看“闲书”浪费了学习时间,更有甚者认为读书只要读好语文课本就可以了。

(3)学生自身无法认清阅读本身的意义。虽然当下大力地宣传素质教育,但试题依然从课本中来。“聪明”的学生怎会浪费时间来做一些“无用功”呢?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1.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将提高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作为主旨。在实践环节上,比如整体感悟、体验情境、品味意蕴、赏析语言等环节上,借助几种常用的阅读技巧来多角度把握课文,并且同时展开对文本的研讨和鉴赏为主的深度阅读。带领学生开展贴近生活实际的阅读活动,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调动学生体验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开展阅读。

2.改变策略,从文本出发,鼓励学生多与教材“沟通”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多读书,语文课更是要读书的。要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走入“文字”的世界,体会文字的美,真正地学习“语文”。

在课堂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原则。学生带着课前自学和互相交流中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和疑惑,走进课堂,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为他们解答,循循善诱。这才是中学课堂最理想的状态。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边读边思考,勾画圈点,做读书笔记。然后开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通过互相交流、质疑、思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创新”应建立在自主研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的某方面联系起来探究,通过深入比较,总结出和参考书上不一样的观点。这种“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的模式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授课模式。

4.注重诵读

带领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欣赏情趣。用量的规定,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要求学生诵读。

四、总结

运用阅读法进行阅读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在读书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切忌生搬硬套。②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总结摸索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③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读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探寻、摸索,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是机械地让学生阅读,而是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在中学时期,开展对学生阅读的训练,对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个人品质,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乐理教学方法范文

一、听力教学的必备法宝--daily report

听力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能力之一,在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上,daily report 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具体来说在听力能力的锻炼上daily report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通过有声模拟进行听力训练。在课下学生为了准备课堂展示的内容,需要去找自己感兴趣并且能够表演的材料,这个过程必然是一个大量的听力练习的过程,一方面学生要尝试模仿听力中的发音技巧,一方面还要通过反复的listen去了解听力材料的具体内涵和意思。模拟训练既是对学生口语技巧和听力的锻炼,还是对学生的整体英语综合水平的考验,因此有声模拟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2. 英语对话交流增强学生的听力反应。daily report 不仅需要表演的同学精心准备,并且高度集中的参与其中,对于看表演和听的同学来说也需要全神贯注,去聆听汇报表演的同学所讲的内容,在表演结束后班级就此次daily report的话题进行互动交流。互动交流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在增进班级同学情感、增强凝聚力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次daily report当中,同学表演的主题是自我介绍,他用妙趣横生的表演形式呈现了自己的爱好、特长等。我便以此为契机,让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短小的英语自我介绍,同学们互动交流热烈,打破了传统格局下的分立,而是真正融为一体将课堂氛围推到了一种很好的状态。互动交流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和应变能力,还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能够及时把握对方的中心思想和谈话内容,促进英语沟通的顺畅与自然。

二、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 daily report

阅读能力的培养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有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以及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对学生的阅读教学作出改进,强化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笔者将结合daily report对英语阅读教学做出详细探索:

1. 主题导向性教学。当前的英语阅读内容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在形形的阅读类型中,学生难以抉择,有的阅读生僻难懂,不适合中学生的阅读,但由于学生缺乏阅读经验,在选择时容易陷入困境。因此在daily report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每一堂课的内容给学生制定了大致的主题范围,一方面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让学生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进行课外阅读和资料收集,在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9篇:乐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表现力;训练方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教材中聆听的作品很多是作品,无歌词的提示,没有准确的音乐形象。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试想,如果我们无法发现音乐符号所承载的音乐文化内涵.如果没有将符号转化为情感化、有生命的音乐,无法和中学生的情感、意志、品格、习惯等沟通[1]。

1.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现状

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是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放在首位,单纯地训练中学生识谱、视唱和唱歌,教学内容单调,方法也比较简单。教学只是在课外进行,即使学校组织少数中学生学习演奏,其目的也只是为了演出和竞赛服务[2]。

教学是为培养中学生音乐素质服务的。现代的音乐教学由乐理知识教学、唱歌教学、视唱练耳教学、教学、音乐欣赏教学五部分组成,共同培养中学生的音乐素质。抓好教学,不仅能培养中学生音乐的技能,还能以奏带唱――促进歌唱教学、视唱练耳教学;以动带听――促进音乐欣赏教学;以学带记――促进乐理知识教学,使手、足、耳、眼、脑整体活动,视、听、动协调发展。总之,教学能培养中学生的节奏感,提高中学生的音准、识谱能力,加强中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发展思维――有益于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使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上课老师是在一种非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上课:课全是别人准备好的,完全不是自己的思路,自己只不过是个表演者而已。我们不赞成这样的公开课。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样,我们也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教师树起自己教学的旗帜,改变千人一法的局面,让每个教师能自由发挥。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所谓个性化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自身的特点,一个是学生的情况。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必然会考虑到教与学的统一,必然是学生承认和喜欢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

2.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要与歌唱教学相适应

在传统观念支配下,过去只研究歌唱教学,而且富有成效。现在,教学被列入音乐教学的时间还不长,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更主要的是观念更新缓慢,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的领导和教师不重视;再加上客观上还存在此困难,如师资演奏水平低,教育经费短缺,家长经济承受能力差等。因此,教学还相当薄弱。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对教学的指导,提高教学的质量。要搜集、了解高中音乐教学的最新动向。搜集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书面搜集(报刊、著作等),网络搜集等。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环境里,音乐教师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2.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

在中学阶段,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例如四肢、肌肉、肺部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适合学一些简单的打击,如响板、铃鼓、木鱼、双响筒、碰铃等。训练学牛的节奏感,音乐教师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购买,如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可要求中学生自制教具,如用易拉罐装上沙子或豆类等制成沙球,将竹板等上绳制成响板等,这样不仅有了,还培养了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3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志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中学生掌握一二件比唱歌要难得多,因为学比学唱歌的周期长,所以教学比唱歌教学的难度高。针对教学的特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要加强中学生兴趣和意志力的培养,而且要贯穿始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也是学习的源泉。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其学习兴趣,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培养、发展兴趣的主要途径。

3.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训练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音乐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进课堂是大势所趋,提高其教学质量理所当然。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提高音乐教师自身演奏的水平。音乐教师除会弹钢琴外,还要会一二件,懂得更多的演奏知识,这应是我们努力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经济不断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需要会愈来愈迫切、强烈,对审美的追求层次也会愈来愈高。

音乐文化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它能够让受教育者通过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进而全面地了解音乐,深刻地理解音乐。音乐教育对陶冶中学生情操,培养中学生审美情趣,促进中学生智力发展,提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保障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内容中所占比例为20%[3]。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演奏对于激发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教学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好奇心强,喜好新生事物。例如口风琴的出现犹如音乐课堂中的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了学生:他们摸着,敲着,鼓起两腮吹着。教师不失时机地示范吹奏一支学生熟悉的歌曲,学生们会格外安静,睁大眼睛羡慕地看着,竖起耳朵认真地听着。此刻,教师的引导与教学犹如魔术师在表演般吸引学生。

结论

总之,歌曲学会之后,我们可安排个别吹奏、小组演奏。然后,我们让学生尝试分乐句演奏欢呼起来。就这样,。当学生们听到分乐句演奏的效果后,会开心地大家既学会了演唱歌曲,又学会了用演奏歌曲,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

参考文献

[1]赵晓花.浅谈民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1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