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绿色供应链管理 构建
一、循环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指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狭义上讲,循环经济仅指通过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发展经济;广义上的循环经济则是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技术方法有清洁生产、物质流分析、环境管理等,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2、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的既念最早在1996年由美国国际科学基金(NRC)资助的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提出,其概念和内涵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Jeremy Hall将其定义为:绿色供应链是指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绿色供应链管理仍然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只是更加关注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吸收了环境管理的思想,但又不同于―般传统意义的环境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把企业内部和链内节点企业间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整体,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具体涉及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物流四大领域。绿色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即实现尽可能短的市场响应时间、尽可能高的产品质量、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实施绿色供应链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从而直接降低成本;可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从而减少或避免因环境问题而造成的罚款;可塑造企业更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为企业增添无形资产,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循环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的关系
1、具有相似的提出背景与目的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今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环境、资源及生态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公害唤起了人们对发展模式的反思,石油危机成为人们节约资源能源的导火索,废物管理战略的转变要求人们循环利用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越来越有共识地认识到,要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最好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早期的循环经济萌芽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环境保护思想兴起的时代,正式提出这一理念是美国学者鲍尔丁(1965),他在《地球像―艘宇宙飞船》一文中提出,人类不应将地球看作是垃圾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并使用“循环其废物(re―cycle its wastes)”及“循环流(circular-flow)”等词语。首先使用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这一术语的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图奈(1990),而现在,“循环经济”一词已被广泛提及,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随着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环境的日益关注而产生的,它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方面,大规模、有意识地研究绿色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绿色供应链的目的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可以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是基于人类对环境、生态和能源有效利用的日益关注,其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解决环境问题。
2、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经济学为理论支撑
循环经济以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考虑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其资源流动方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表现为经济增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污染物排放减少。
而绿色供应链则将“绿色”和“循环意识”理念融入供应链,使得整个供应链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是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种有效途径。绿色供应链涉及生态和经济两大系统,它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对供应链中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以及它们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
3、循环经济的研究范畴大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范畴
绿色供应链是指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的最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经济活动的微观层面。
循环经济则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人地和谐、共同发展的观念,其研究的范畴不仅包括企业或部门层次上的问题,还涉及到生态工业园区和社会层面上的各类问题。可见,循环经济的研究范畴要比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得多。
4、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
循环经济要求人类在生产和消费的所有领域都能做到物尽其用,不给环境造成危害。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微观层面,要求企业在纵向延长生产链条,范围涉及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的处理和再生;在横向拓宽技术体系,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在宏观层面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无害化处理。由此可见,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
三、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1、将绿色性原则贯彻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估体系中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和评估,不仅要考虑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因素,而且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法规指标和积极环境管理指标等,将绿色性原则贯彻其中,将非绿色企业排除在绿色供应链之外,或者强制企业达到绿色标准后方可加入该绿色供应链。
2、加大对于绿色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绿色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作为整条供应链的领导者和维系者,应加大对绿色化技术的投入和推广,为其它节点企业提供大量的绿色培训和绿色技术支持,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组织机构,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能力,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以追求绿色供应链的全局最优。
3、在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中推行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
生态设计又称面向环境的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把改善环境的努力和对污染的预防从设计开始做起,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尽可能选用绿色材料,优化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最小。
清洁生产则要求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均按iS014000标准进行。清洁生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实现:改变工艺,将排放工艺改成少废或无废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设计现场循环回收和利用工艺,建立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循环利用系统;加强厂内生产过程的管理,力争最合理地利用资源。
4、延长生产链条,加强逆向供应链管理
延长生产链条通常的做法就是在供应链中加强对于逆向供应链的管理,即从用户手中回收产品,对回收的产品进行分类、检测,直到最终处置或者再利用。回收回来的物品有两条物流路径:一是有利用价值的物品经过再制造、再分销,被并入正向物流;二是无利用价值的物品进行报废处理,如经过粉碎、焚烧掩埋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逆向供应链管理,延长了生产的链条,使得绿色供应链成为―个闭合的环境型循环,使达到传统物流末端的废旧物资能回流到正常的物流过程或抑制其对环境造成危害。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的健康发展。
一、强制的机制
强制的机制是指传统的命令与控制(CAC)的方法,包括制定会计操作章程,将环境会计方面的要求标准纳入既有的标准框架范围内,或作为法律上的必要条件。政府的强制手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策机制。一项关于我国实施环境会计前提的调查表明,有74%的企业认为主要是政府强制命令;对于企业编制环境报告、披露环境信息原因,70%的企业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在环境运动早期,强制的机制主要体现在管制工业生产中污染物质的排放和处置,近期又开始致力于减少内部污染物质的生成,以及环境业绩的持续提高上。如美国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均要求企业追踪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华盛顿州要求企业在准备污染预防计划时,已经调研过是否存在污染程度更轻的被选方案。在每个公司的污染预防计划中,应将目前所采用的程序与可能更为洁净的技术的成本进行比较,同时描述收集环境依存成本的环境会计系统。在资源保护与恢复法案(RCRA)的起草条例中,美国联邦政府明确提出企业需要设置环境会计体系。法案要求企业建立、维护与废弃物相关的账务系统,所有与废物产生的鉴定、管理、清除相关的真实成本都应记录。同时法案也承认计量这些成本,尤其是未来负债时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法案同时要求设置恰当的成本分配体系,将废物管理的真实成本分配至现实中应对此负责的行为方。瑞典是欧洲最早要求企业在账务记录中报告环境事项的国家之一。该国1999年起强制执行的新法案要求企业重新衡量对环境有害的行为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废物管理记录,并在年报和环境报告中提供环境事项的财务数据。这些要求都可能成为企业着手采用环境会计收集信息的驱动力。
与政府强制的政策机制相对应,会计专业人员在处理环境事项过程中,相应地会进行财务会计行为的调整。欧洲会计师联合会(FEE)向IASC建议将环境问题纳入国际会计标准,并揭示了包括以下方面的核心内容:环境成本与负债;环境支出资本化的标准;识别环境成本的相关规定;环境风险与不确定性;资产的损失,包括自有财产的损坏;处罚与罚款,污染许可证与排放权(FEE,1999)。尽管上述建议尚未得到全面采纳与贯彻,但指出了会计准则的改进方向。
强制的政策机制有其局限性。环境会计是协助企业内部决策制定、支持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对外部利益相关集团进行环境报告的工具,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规章制度所能触及的范围。同样,规则一旦确立,形成的刚性就决定了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照此诠释和运作,而相对较高的执行成本又将给强制方法本身带来约束。另外,环境会计仍然是一个较新的观念与行为,如果进行环境会计调整的企业主体缺乏信息和缺少人员,也会影响到执行效果。因此,目前政府的环境政策正朝着非强制机制的方向发展,鼓励培育企业超越对于法规的单纯依从。
二、自愿的机制
政府组织促进环境会计进程中,其自身会在平时运作中主动采用环境会计,同时也将制定相应的指导方针,鼓励企业参与环境会计实践。因而,自愿的机制包括了“自身实践环境会计理念”和“鼓励企业参与”两种形式。
(一)进行自身实践为树立典型、获得第一手资料,政府组织会在自身实际运作中主动采用环境会计。如英国环境机构(UK EA)以重新配备人员、考核营业额、进行股本化等形式,将自身运作成为一个受环境显著影响的大型商业企业。英国政府为亲身实践环境会计理念,于1997年启动环境会计项目,自发启用“绿色”财务会计系统。为减少环境影响、压缩环境成本,提高环境业绩与盈利水平,UK EA在财务处理中开发整合了环境会计系统(EAS),以此改进资源使用信息的收集,实现追踪关键的重大环境支出,并分配给当事方,更好地进行资源管理。为了给其他公共或私有部门起到示范效应,政府组织也提交企业环境计划、年度账务报告和环境报告。
(二)鼓励企业参与许多政府已经或正在着手制定指导方针,鼓励企业追踪、合理分配与环境相关的成本。日本环境署(JEA)是全球同类机构中第一个文件,建议企业分析、报告环境成本的机构。1999年4月JEA了名为“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原则”的临时公告,鼓励各行业运用上述原则评估、报告环境成本,根据企业自身的经历再反馈给JEA。公告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既定时期内环境投资加上环境支出,界定了环境成本的类型及其具体内容。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环境保护分支机构为私有企业部门颁布了《环境会计介绍指南》。该指南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共同制定,旨在促使环境领域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士熟悉环境会计的理念与益处,提高进行污染预防的经济效益。德国、奥地利政府均划拨资金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合作,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指导方针,帮助企业合理确认分配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将环境问题纳入企业经营决策过程。
三、激励的机制
政府鼓励企业采用环境会计的激励机制,包括财政上的激励与社会的认知两方面。财政的手段包括政府政策上的倾斜,.如税收、收费、罚款、补助金、与政府达成的协议、以及其他与政府交涉所获得的优惠政策等。目前所使用的执照、许可证以及惩治体系可能间接影响企业利润。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政府一般提供经济上的激励。通过调控资源、产品、服务的价格以准确反映生产消费的环境成本,鼓励有益环境的行为。
另外,相关知识的创建和信息的对于成功的环境会计实践至关重要,因而社会的认同是另一方面潜在的激励。通过公开竞争与嘉奖,引导公众和消费者敦促企业改善环境行为。这需要各方公共机构和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如挪威就对环境报告的级别加以评定,对优胜者给予奖励。进行报告评级的陪审团委员会由政府组织代表、企业联合会、会计师专业组织、职业经理人和财务分析人员组成。给予奖励的对象包括两类:一是在公司报告中关注环境经济与风险的财务团体,另一类是进行环境实地报告的公众。执行不力的企业或部门一旦被公之于众,将带来较为严重直接的后果。
四、信息的机制
政府信息机制涵盖的范围很广,既包括相关人员的培训,鼓励学术研究和经验交流,评估当前执行的情况,也包括对寻求帮助的企业提供支持,研发软件,建立必要的信息网络。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的环境会计(EA)与环境成本(E-COST)项目、欧洲的环境会计与管理会计(ECOMAC)综合体系项目、以及环境管理会计网络都属于信息机制的类型。
(一)美国的环境会计项目和管理会计项目美国环境保护局于1992年启动环境会计项目,成为推动企业采用环境会计的催化剂。在启动之初,环保局资助、推动和积极参与了许多项目,包
括初创性研究、案例调查、工具手段的开发、制定规范以及提供指导等。如1995年环保局印发了《作为企业管理工具的环境会计入门:关键概念和术语》,旨在向企业利益相关者引入基本概念。免费将研发的财务软件提供给使用者,作为保护环境成本的资本预算工具。配套的案例研究论证了发展环境会计的益处。该项目同时为世界上许多成员创建了管理会计与资本预算的环境会计网络。1997年该项目又针对小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援助,推出环境成本项目,开发适用于小企业的商业会计软件,并与企业原有财务软件完全衔接。通过将环境成本与特定的企业行为相联系,帮助企业确定最具盈利性和环境优越性的行为,实现企业经营业绩与环境业绩的结合。环境成本方法的普及及其技术支持都由政府免费提供,并能从许多互连网址下载,使得众多的小企业易于获得,因而环境会计的概念、方法能够有效引入小企业。
(二)欧洲的ECOMAC项目为研究欧洲尤其是德国、意大利、荷兰、英国等国的生态管理会计发展状况,欧盟发起了生态管理研究项目。通过调研这4个国家84家企业的最佳环境行为,研究了环境管理与环境会计间的定性关系,进而建立了环境管理会计网络(EMAN),供科研人员、咨询者、商业人~V2及对环境管理会计感兴趣的政策指导者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网络成员问定期向成员发送电子通讯,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成员间也相互交流该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科学发展动态。在欧、美、亚太三大地区各自的环境管理会计协会中,欧洲发展最早、成果最丰富,信息手段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公开企业的环境业绩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环境意识。企业能够从政府引导的项目中获益,使得其他企业将更为信服地采用环境会计。在此过程中构建的网络平台也有助于企业相互交流成功经验。但信息的手段也存在缺点,这类机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参与的国家与部门的环境意识。另外,不同国家信息的有效性、实用性以及技术发展水平会成为其他的制约因素。因此信息工具是一种非直接手段,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核心商业目标。
五、合作的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单个国家的范围内,国际性的合作对于有效解决当前和未来的环境问题十分必要。合作的机制则是各国政府共同采用各种政策机制的组合。这类机制的相关涉及方不仅包括政府机构,还包括专业协会、学术界与产业界。这种机制的核心是政府和国际组织齐心协力,培育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研究合作。
精益管理最早开始于丰田汽车公司所采用的丰田生产方式。它是一种持续改进方法,最初应用于制造车间,然后遍及整个企业。现在,包括医疗保健在内的纯服务行业也意识到了精益管理所带来的好处。五常法是精益管理中的基本概念,又称五常卓越管理法,也称5s(源于5个日本字,全部都是S字头)。即常组织(Seiri)、常整顿(seiton)、常清洁(Seiso)、常规范(seiketeu)、常自律(shitsuke)。
为适应医院深化改革,转变医学护理模式,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提升病员满意度,我院探索将五常法运用到病区环境管理。
1 准备实施方法
在总院邀请GE公司中国集团医疗咨询部给全院干部培训后,护理部组织护士长和全体护士学习五常法的概念、意义,讲述实行五常法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一步,是建立和保持质量环境管理的方法。通过建立较完善的、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改进工作和生活环境,改进人们的思维过程,对护理管理真正起到促进作用。大家统一认识,推广行动,以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具体实施:
1. 1 常组织:运用分层管理法。正确区分物品需要和想要、保管和保存的方法。将护士台、注射室、治疗室、值班室、储藏室物品明确区分要用的和不用的两类,按物品的需要程度和使用频率,安排合适的位置,把不需要的物品和数量降到最低程度,多余的退回或者给需要使用的部门,把需保存的资料、文件等分门别类的进行收藏。建立单一就是好的新理念,同类的产品,只能使用一包拆封一包,(如一次性护理用品、无菌消毒包等),掌握“一就是最好”的原则。
1.2 常整顿:运用质疑思考法。善于发现问题,认真落实第一个S。妥善放置物品,将工作场所物品放置整齐有序,一目了然,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把握整顿的原则,清除过多的积压物品,物品按类放置,标识明确,橱柜内无杂物,对有使用期限的物品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杜绝物品过期,减少浪费,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最终提高办事效率。
1.3 常清洁:运用目视管理法。物品放置尽量采用开架式和玻璃透明橱柜。按照物品的清洁、无菌要求划分区域和界限,清除死角和污染源,对物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保养,将护士台、注射室、治疗室、值班室、储藏室等每一处都落实专人管理,提倡管理越简单越好。
1.4 常规范:运用标准管理法。通过制度的强化与落实,将前3S行动成果进行巩固,形成完整的制度,持续正常的进行并加以监督,定期的进行评估,改进不足之处。
1.5 常自律:运用自我管理法。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性,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工作环境及场所。自觉提高个人素质和增加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规章制度,履行各人职责,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保持仪容、仪表整齐大方,文明礼貌,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高效率、高品质的服务,给病员带来信赖和安全感,由此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
2 预期效果和目标
科学的管理手段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护理安全,改善环境,增加效率,减少故障,是提升企业形象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我们预期达到的效果和目标:
2. 1 提高工作效率:物品摆放各在其位,过目知数,一目了然,标识明确,取用时不用寻找,迅速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增加护理安全:加强了护士责任心和自律性,提高护士素质,保证了护理质量。如:明显的红兰标识用于区分外用和内服药品,将差错和事故隐患处理在萌芽中;走廊安全出口的标识和无杂物无障碍的通道,可以在突发事件时起到紧急疏散作用。
2. 3 规范病区环境:优美的环境,让护士和病员有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空间,让患者对医院产生信心,增加病员对医院的信誉度。
2.4 提升病区整体形象:从环境的改善起到护理服务的改善。服务品质的提升,提高了病员满意度。
3 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3.1 不被员工认可: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的加强教育和宣传,了解和感觉五常法所带来的好处和重要性并从中得到收益。
3. 2 积极性不高:需要更高管理层的支持和鼓励。
3.3 自律性不强:不能持续坚持五常法的实行。需要管理者以身作则坚持起带头作用。
五常法源于日本江户时代。日本企业向来以干净整齐而闻名世界,这应当归功于他们历来十分注重对每位员工进行五常法则的教育,培育了员工高度的责任性和纪律性,它在日本民间流传超过二百年,近来逐步推向世界。它是用来维持品质环境的一种有效技术,宣传一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是企业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和质量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模式之一。可谓众多企业所引鉴。香港玛嘉莉医院、屯门医院率先将五常法运用到医疗界,得到了实际效益,广东省人民医院将其运用到护理管理中,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职工医院也将精益服务方式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试行探索。
运用企业精益管理中五常法管理病区环境是我们的一种尝试,现在仅仅是初步阶段,希望能通过人人参与实践,加强员工的管理意识和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病区环境,最大限度地杜绝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降低病区运营成本,达到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用最简单的方法得到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英, 王芳, 贺廷芳. 开展护理质量精益求精工程的做法和体会[J]. 吉林医学, 2007,(02)
[2] 李若惠, 杨顺秋. 新形势下抓好护理质量检查的做法[J]. 实用医技杂志, 2005,(02)
关键词:一体化;管理体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一、一体化管理体系基本概念
一体化管理体系,就是按照各自独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将企业的不同要求和目标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对各项管理体系全面融合、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完整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的管理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协调运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依靠制度化、信息化等管理手段,实施战略管理,建立创新机制,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背景及必要性
我企业自组建以来,企业迅速发展,施工项目覆盖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和四个国家。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企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强化基础管理,注重提升管理品质,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程质量信誉评价体系等等。这些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规章制度的执行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一些问题。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单纯采用一种管理模式,必然难以满足客观需求,如果企业一次次地建立独立不同的单一体系,会带来很多重复性工作,也造成资源浪费,不仅贯彻每个体系的效果受到影响,而且会影响综合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每个体系所关注的对象、目标和覆盖的范围有所差异;各体系要求交叉、重叠;体系文件、内部信息不能充分共享,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要从头再来。我们要做的不是“打破”,而是去“整合”。我们需要找出这些管理体系共同的基本思想和要素,围绕这些要素搭建整合的“一体化”管理大框架,即一体化管理体系。
三、一体化管理体系在施工企业中作用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管理实现规范化、系统化。通过一体化管理体系将目前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管理要求融合为一体,将社会、业主、员工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利用某种方式融合在一起,搭建一个规范的工程施工业务管理平台,合理利用资源、贯彻简约易行,确保各项管理贴近实际,有效运行,建立自我约束、自律管理的运行机制,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企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辅助手段,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效果
一体化管理体系通过编制、识别—运行控制—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的实施,完全遵循PDCA管理模式,并以文件支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的标准要求,编制了一体化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等。 通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减少部分工作量,建立一个体系,实施统一的内审和管理评审,各系统、各职能部门及各相关联工作能有序开展、衔接畅通,减少重叠、浪费资源的现象;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便于企业员工的培训与管理,特别是对于新接任此项工作的新员工来说,通过流程图的识别及程序文件的理顺,能够快速了解、掌握、胜任此项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即便于有效开展企业内、外部审核,又给审核员各方面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流程图输出文件,可以思路清晰、井然有序的顺利开展审核工作,大大减少审核时间,但同时对审核员自身专业知识及审核全面性进行了严峻的考验。
[关健词]企业 战略理论 多种范式
上个世纪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资源论、钻石模型、平衡计分卡、竟合论、超强竞争论等战略理论,可以说是多种范式并存。
一、资源论
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资源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2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尽管资源论不断发展并在90年代盛极一时,但资源论的缺陷是致命的,且不说它没有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外部关系,将复杂的企业内部结构仅以资源、能力或核心能力来解释,或者说以资源涵盖整个企业,难免以偏概全。
二、钻石模型
1990年,波特提出钻石模型,可以说是关于企业战略理论的综合分析。波特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产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这四大要素创造出国家环境,企业在其中诞生并学习如何竞争。波特还分析了政府,社会,每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的历史背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国家文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在国家经济中,钻石体系会形成产业集群,其内部的产业之间形成互助关系。在历史分析中,波特认为,从国际竞争观点看,每个国家可以根据他们的产业表现,分成几个不同的竞争优势阶段,这些阶段就是该国经济发展的详细过程。每个阶段所强调的产业、产业环节和企业战略都不同,就连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因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国家经济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在历史分析中,波特认为,从国际竞争观点看,每个国家可以根据他们的产业表现,分成几个不同的竞争优势阶段,每个阶段所强调的产业、产业环节、企业战略和政府的产业政策都不同。波特对每个阶段中各个要素的不同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波特的钻石理论是对早期企业内外部分析战略理论的完善,使这种理论不仅提供了分析的基本框架,而且有了丰富的理论内容。
三、平衡计分卡
在此阶段,基于企业内部制度分析战略管理理论也开始出现,表现为平衡计分卡理论。平衡计分卡是基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战略理论,因而可以将这个理论看作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战略理论。由于传统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绩效状况,该理论提出用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流程)及组织的学习和能力提高三套绩效测评指标来补充财务测评指标。
四、关于企业社会关系的理论
企业社会关系是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尽管企业社会关系更多的源于企业外部环境,但它确实不同于一般企业环境分析。二者的差别在于,企业可以或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协调整合甚至管理控制其社会关系;但对于环境来说,企业则无法或难以进行协调整合,更谈不上管理了。从企业社会关系方面看,一个企业既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组织与组织、人与人、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互补生产商、潜在生产商、政府、企业协会、大学、研究所、社区及其它组织间的关系,从而使企业社会资本最大化。
五、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结果、均衡等。博弈论与战略决策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以博弈论为基础来研究战略问题,特别强调对竞争对手的行动的研究,强调企业的战略制定要考虑对手的可能反映,要根据对手的反映或可能的反映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行动,以达到击败对手或至少领先于对手的目标。在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寡头垄断产业中,博弈论的思想在战略制定中的运用已很广泛。
六、组织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的观点
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并没有超越资源及资源市场的属性来解释企业间的差异。尤其是它没有考虑包容着资源选择决策的社会背景因素(比如,企业传统,网络关系,管制压力等),以及这种背景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间长期的差异。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也没有提出资源选择的程序,也就是企业是如何做出或未做出理性的资源选择来追求经济回报的。决策的制度背景在个人、企业以及企业外部的层次上,深刻地影响了资源的选择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里的制度背景即是指规则、准则和围绕着经济活动的信念。围绕着资源决策的制度因素影响着企业获得经济租金的潜能。在个人的层次上,管理者的准则、习惯以及对传统的审慎的认同,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在企业的层次上,公司文化、共享的价值观系统和政治程序,以及在企业外部,政府压力、工业联盟和社会制约(规则、准则、产品质量标准、职业安全、环境管理)等都影响着资源的选择及战略决策。七、有机战略观
关键词:质量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一体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9-0066-03
1 前言
建筑是人类活动对资源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施工应该满足安全健康、高质量和对环境友好的基本要求。国内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重视并积极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随后,部分企业又相继通过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但是,在实际推行中,这些企业普遍感到组织实施的工作量很大,不同认证体系的要求各不相同,甚至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对于通过了上述三种管理体系认证的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就质量(Quality)、环境(En―vironment)、职业健康安全(Healfh and Safety)进行一体化管理(即:QEs一体化管理)已迫在眉睫。如果能够成功的实现QES一体化管理,将有利于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参与:具有明确的QES的目标及反馈系统;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等。
2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含义
QES是指质量(Quality)、环境(Environment)、职业健康安全(Health and Safety)的一体化管理。它不是三项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高层次的综合管理,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由许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通过先进的、科学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系统。从其功能上讲,它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模式。它突出强调了事前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之一。
3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目标的制定
QES管理体系对目标的要求如下:
(1)在内部每个相关职能部门和层次,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QES目标。制定目标时应考虑如下因素:①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②HSE法律和其它要求;③技术选择;④财务、业务和经营要求;⑤相关方的观点:⑥符合方针对持续改进的承诺。
即在制定QES目标时,应根据评价出来的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进一步考虑可选择的技术方案、财务和经营要求、方针对持续改进的承诺以及相关方的观点,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质量目标、环境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要注意,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都必须解决。在制定目标时必须首先考虑QEs法律和其它要求。
(2)组织制定的目标要尽可能量化,以便监测与测量,量化的要求视具体情况而定。制定目标时应考虑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
3.2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的制定
为确保质量、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目标的实现,QES一体化管理体系要求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各层次质量、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目标所对应的管理方案应针对具体的风险及环境影响状况和现有资源配置的能力。管理方案应予以文件化,并包括下列内容:
(1)规定组织的每一个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2)实现质量、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也就是说对于确定的环境目标或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应有一个管理方案与之对应。一般情况下,完成了管理方案,目标就应该实现,否则应该及时进行评审,修改方案,以实现目标。
3.3 QES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制定
在进行不同管理体系的整合时,就注意不同体系要求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将它们生硬地堆砌在一起。有机结合的基础就是组织世纪存在的活动,我们应将标准的要求分拆、应用到组织的活动,而不是相反。基于此,建立的QES一体化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该模式的建立是以PDCA为框架建立体系的大框架,以组织运作的流程为基础,分析出组织管理体系的大过程,将这些大过程按照PDCA进行组合,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的各自具有不同特点的要求独立编排。这样安排体系结果在整体上具有统一的结构,各管理体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系的层次清楚,体系文件之间也更容易建立起相互关系,不仅有利于内部运行,也很方便外部机构的审核。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体系的角度看,一方面,不同体系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就是体系要求、管理职责要求、资源提供要求、测量分析和改进要求,这些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实质就是不同体系对同一事物的要求;这些可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不同体系由于要控制的对象不同,对各自控制对象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图中的产品实现、环境控制、安全卫生控制等,这部分不宜整合在一起。
4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当前,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运作与认证已经成为工程建设行业贯标认证工作的一个趋势。QES一体化管理体系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以下阐述几点一体化管理体系实施的要点。
4.1 结合三个体系运作主线的特点进行系统策划
建立整合型管理体系,主要的基础工作是对三个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策划。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是以过程控制为主线,环境管理体系是以环境因素的识别和控制为主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则是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为主线。因此,策划整合型管理体系的思路最好依据三个体系的特点逐一展开。
(1)把识别过程与识别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结合运作。其步骤如下:①按照施工流程或管理流程将质量过程及活动识别到位;②根据质量过程和活动的内容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③从质量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相关风险中识别其环境影响。
(2)注意识别并确定质量过程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接口关系,包括逐一分析施工、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关注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影响,从中辨识出相应的作用和关系,从而为风险或影响评价提供条件。
4.2 围绕特殊过程、关键过程和重要过程进行质量过程、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环境影响的评估
以“关键的少数”为原则,从影响施工活动的过程人手分析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应注意,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和生产的支持性过程也会产生一些不可接受的风险或重大环境影响因素,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适当兼顾。
充分关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外包过程识别及控制要求,充分关注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中对分承包方的运行控制要求。在体系整合的策划中关注这些要求,也是建筑行业“总一分包”体制的客观需求。
4.3 合理界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责、权关系
管理职责的合理确定,是确保“三合一”管理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管理职责应包括两个方面。
(1)最高管理层和一般管理层人员的职责(包括重要岗位员工的职责)。其中,最高管理者(总经理)的职责非常重要,其核心应体现为方针目标的制定和管理评审的实施。建筑企业最好从协调运作的角度建立一个总的管理方针,以此为基础分别设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方针,从而制定整合管理体系运作的目标。目标应有一定的可分解性,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之间协调一致,以统一的方式。这样做,不仅便于实施,而且便于测量、分析、改进。
(2)结合建筑企业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根据管理体系的运作要求确定各级管理层人员的职责。确定职责时,最好以质量职责为主线展开,与质量过程、风险控制、环境因素控制、体系策划相结合,对应各项活动的要求逐一确定职责的内容。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合理授权,科学地协调三个管理体系职责的接口。
4.4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的协调性控制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从策划到控制,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协调。应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处理好各类施工策划文件的接口协调问题;
(2)处理好三个体系运行活动的控制内容,包括作业活动中的策划内容和运作方式的协调。其关键问题是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关键或重要过程进行一体化控制;
(3)处理好企业活动中所需要的书面策划与口头策划的关系;
(4)合理安排资源,协调基础设施及人员素质的配置过程:
(5)建立一体化体系运作的响应与反应的协调运作关系。
(6)注意协调现场运行活动的标识管理。
(7)关注各施工工序转序(过程转换)的协调运作,包括各过程的质量结果,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绩效分析,评审及改进的协调性。
4.5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运作的测量分析与改进,应把握管理过程内在的有效性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运作的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重点在于管理过程内在的有效性。在实施时,应注意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顾客和相关方满意度的测量和分析人手,确定测量和分析的基本方式和时间频率,包括测量的内容及分析的重点。其关键问题是寻找适宜的改进方向。
(2)有效地把握一体化体系内审的运作过程。应注意从审核员的培训人手,选择具备三个体系运作经验的人员作为内审人员。一方面,内部审核方案的策划应一体化,最好同时进行三个体系的内审或滚动内审。另一方面,审核人员对不符合项的产生原因应进行分析,针对其原因确定其不符合哪一个体系的标准条款,以便及时改进。
(3)将施工现场的产品验收、工序检验与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检查测量有机结合起来实施。重点是关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验收标准与施工活动中的工序活动及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准则之间的改进情况,包括一致性、协调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4)有机运用管理体系的数据分析。应尽量在分析各管理体系运行绩效改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体系之间(包括目标、过程、因素之间的协调性)数据的协调性分析。
(5)关注施工现场中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日常检查和测量对象确定的合理性。一方面,应注意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监测重点(如隐、预检,交接检等不可接受风险;重要环境因素控制重点)进行验证,以确认是否有监测漏项,是否有多余的测量功能等。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可能对管理体系发生重大潜在影响的过程,对其进行安全风险及环境因素的监测。这种监测应是动态和协调同步的。
在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管理会计如何为钻井企业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钻井企业如何由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转向对信息技术的管理;如何衡量与管理钻井企业的价值等等,成为管理会计需要面对的一系列难题。
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钻井企业现代、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管理观念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必须转变不适应时展的旧观念,树立以下几种新观念:
钻井企业整体观念。管理会计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钻井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钻井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
市场观念。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钻井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钻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动态管理观念。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钻井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战略管理观念。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为适应剧烈变动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全球性市场竞争而产生的一个会计新分支,在我国实际上已有应用,只是本文由收集整理应用的水平不高。与其说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观念。关于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有人认为实际应用条件尚不成熟。但是,无论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条件是否成熟,都需要首先在学术界和实务界树立起这样一种新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
从宏观上说,石油钻井行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从微观上说,钻井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钻井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钻井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钻井企业面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
钻井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概念
目前的会计系统(尤其是财务会计)只注重钻井企业的实物支持系统,较少关注钻井企业独特的知识与技能、管理体制和员工价值观念对钻井企业竞争能力乃至核心能力培植和提升的影响。核心能力对钻井企业组织及其人力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钻井企业员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充当了核心能力的承担者。那么,侧重于为钻井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如何为钻井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提供相关信息自然而然地成为21世纪管理会计发展的主题。
管理会计基本框架:
财务维度。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利润依然是钻井企业财务目标。因此,在管理会计基本框架中,财务会计必不可少。鉴于利润作为财务目标的缺陷以及钻井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必须辅之以现金流动会计,更加全面地反映钻井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支付能力及其相互关系。未来的管理会计对效益的评估应该从财务效益向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在内的全方位效益观念转变。
顾客维度。质量是顾客对钻井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感知的优良程度,无论何种类型的钻井企业都需要关心质量——顾客需要什么,何时需要以及如何需要。顾客是质量概念的核心。因此,21世纪管理会计需要关注:市场战略对利润影响的研究;质量成本会计;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
钻井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从价值链通用模式出发,钻井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包括研究开发过程、经营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21世纪管理会
计必须关注:研究与开发能力评估;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钻井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是成本管理、预测、决策的分析与评价及责任会计。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些内容已不能适应钻井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管理会计的主题,新型的管理会计在内容方面必须加以调整和拓展,本文仅就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成本管理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从战略意义上考虑,管理会计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内容: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为顾客提供服务产品多样性的广度来降低成本;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政策,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降低钻井企业总体成本;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钻井企业成本。
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决策分析方面来看,高新技术运用引起的钻井企业内外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要求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做到: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管理会计研究思维的拓展
可以预见,围绕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管理会计研究视野、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提供信息层面将发生变化。
管理会计的研究视野将进一步拓宽。管理会计将立足钻井企业,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站在管理学的角度,全方位地为钻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和提升提供相关信息。管理会计研究将采用多重主题、多重背景、多重理论,开展跨学科研究。
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深化。管理会计将配合钻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与提升,从一般性地研究钻井企业预测、决策和计划及其执行问题转移到深入研究管理会计的钻井企业化和行为化问题。
实地研究或案例研究将成为管理会计的主流研究方法。需要通过实地研究或案例研究才能对特定钻井企业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管理会计才能真正为培植和提升钻井企业核心能力提供相关信息。
【关键词】HSE管理体系;监管;健康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71-02
一、HSE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HSE管理体系是指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构成的整体。它由许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通过先时的、科学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系统。从其功能上讲,它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模式。它突出强调了事前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之一。
HSE管理体系是三位一体管理体系。H(健康)是指人身体上没有疾病,在心理上保持一种完好的状态;S (安全)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健康、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E(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因素问相互形成的生态关系的组合。
由于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把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是现代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的必然。在化工项目建设中采用HSE管理体系是趋势。
二、在监管工作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HSE管理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人的安全价值,人的安全被置于不容置否的最高地位。根据国家法规的要求,监管组织在项目建设中不仅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且对整个项目建设被监管的对象的安全起监督、管理和协调的作用。因此在项目建设HSE管理体系中监管组织的作用可以看作为安全监管责任的延伸。
(一)HSE体系中监管组织机构和标准体
建立监管HSE组织机构,HSE组织以总监管工程师为第一责任人,设专家组(包括土建、安装、电气、射线),由安全监管工程师对HSE事务总体负责(直接责任人)。各项目区域和专业由监管人员组成。监管公司按照合同要求配备现场HSE人员(根据合同一般要求配备二名),接受项目建设方HSE部门和安全质量监督站的指导和监督。HSE监管方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本建设项目(工程)符合国家和本市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HSE监管目标:遵循安全管理规定,实现安全监管“零”事故,即人身伤害事故为零、设备安全事故为零、火灾爆炸事故为零;创建安全文明工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实现治安管理“零”事件。监管组制定HSE计划、符合要求的HSE监管实施细则和涉及项目HSE监管的各个方面,根据项目监管的需要及时补充一些HSE实施细则。由这些细则构成了监管HSE行为标准,也成为监管HSE监督管理的方法。
每一个监管人员都必须把这些细则及应急抢险方案作为最基本的要求来执行,并且进行定期考核。直接由总监管工程师领导的HSE组织机构和比较健全的HSE监管实施细则体系,为项目建设期间的HSE监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确立了行动纲领。
(二)HSE理念和企业文化
所有的监管人员对HSE监管业绩负有责任,每位员工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责任把HSE监管的工作做好。“良好的HSE监管业绩是我们企业成功的关键”“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这是HSE监管理念的集中体现。强调企业文化对做好HSE监管工作的重要影响,良好的HSE理念,需要每一个监管员工的理解和认同。主要从三个方面强化HSE意识。一是领导以身作则,接受监督。监管协调会都必须把HSE作为重点的工作进行讨论。把参与HSE列入对监管员工的考核内容。第二个方面是全体监管员工参与和分担HSE活动的各项责任。每月度都制定HSE计划和活动。每天对HSE活动进行记录,每月有小结。第三是广泛的宣传。通过计算机内部网络、宣传图片,横幅标语等多种途径进行广泛的宣传。对各类事故进行通报,而且把所有有借鉴意义的事故教训和政府部门的相关信息通报给大家。
新的HSE理念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参加项目的监管人员普遍知道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HSE活动中去,为维护良好的HSE管理秩序,取得良好的HSE理念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参加项目的监管人员普遍知道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HSE活动中去,为维护良好的HSE管理秩序,取得良好的HSE监管业绩,作为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HSE培训
主要可归纳为二个方面。一是对所有进入项目的监管人员进行HSE基本要求培训,培训目的是使他们了解工地的HSE通用的、基本的规定。二是监管人员都要求参加HSE监管实施细则编制,没有参加编制的要求学习已经编制好的HSE监管实施细则。培训目的是使全体监管人员对HSE监管要求有一个全面、一致的认识,以确保严格执行。
(四)风险分析在工程实施过程中,HSE监管采用风险分析方法对每一个重要工程和工序进行不安全因素的评价,其目的是通过风险分析找出最大最主要的不安全因素,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文件的审阅及其他各种信息收集不安全因素,再通过整理分析排出与当前工程项目有关的不安全因素,从而消除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的安全。这些风险分析都体现在HSE监管实施细则中。
(五)作业过程控制HSE监管实施细则实施必须在有效的监督之下才能得到严格的执行。要求所有的监管人员90%工作时间在现场,只要施工人员在现场施工,监管人员应该在现场巡查。作业过程控制主要包括:审查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单位资质,审查电工、焊工、架子工、起重机械工、塔吊司机及指挥人员、等特种作业人员资格,检查承包商应雇佣具备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的一线操作人员。督促承包商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督促承包商检查各分包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协助承包商从立法和组织上加强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有关劳动安全方面的法规。审核承包商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高危作业安全施工及应急抢险方案。督促承包商做好逐级安全交底工作。监督承包商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制止违规施工作业。施工和移动电器使用情况的检查。对施工过程中的高危作业等进行每天规定次数的巡视检查。发现违规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要求承包商整改,并检查整改革结果,签署复查意见;情况严重的,下达工程暂停施工令;承包商拒不整改的向安全监督部门报告。督促承包商安全自查工作;参加安全生产检查。复核承包商施工机械、安全设施的验收手续。对高危作业的关键工序实施现场跟班监督检查。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检查相应的安全技术规程和实施的手段。当设备在制造、安装、调试的过程中,发现隐患,督促承包商解决;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立即制止。针对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改善劳动条件,消除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参与组织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研究施工过程中有损职工身体健康的各种职业病和职业性中毒的防范措施,变有害作业为安全作业。在安全管理中重点注意“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应以人的行为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同时加强对物质、环境的条件进行安全监督和检查。保证了施工活动有秩序地进行。
三、结论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与主线(即方针目标、危机辨识、风险评估、消减和控制措施的制定、运行与控制、检查与监督)在工程监管中的贯穿与实施,真正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施工管理中的贯彻与落实,真正做到了把事后的处理变为事前管理,超前防范,使作业者在作业开始前就知道每个工序所存在的危险源及发生的可能,从而使期能够做好防范措施的落实;使管理者和现场监护者在事前就明确了工序中的必检点和严控点,及时检查消减措施在现场的落实情况,发现并及时纠正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和问题。HSE管理体系将是今后工程安全监管的方向和要求。
参考文献:
[1]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SY/T6276―1997.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
[2]HSE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指导.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HSE评价所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总纲,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要求,努力把我校办成市、盛国家级“绿色学校”。并以此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二、目标和要求
1、“绿色学校”强调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
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
3、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
4、全校师生人人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
5、通过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公民更广泛的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6、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载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懂环保、爱环境,塑良好形象的养成教育,让绿色的“种子”在更多的孩子们心理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7、综合以上各项目标要求,真正把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辅导、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一体化工程,最终实现“绿色管理”、“绿色教学”、“绿色环境”、“绿化育人”、“绿色活动”的学校特色。
8、全校上下共同做好创建“绿色学校”的各项过程管理,抓出成效,争取进入市、盛国家级“绿色学校”的行列。三、计划实施时间和工作进度安排:
一2002年3月,学校做出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启动创建工程,成立领导机构。
《吉铁二小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指出:要把创建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管理之中,形成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格局。并在争创中不断上档次,上水平,向着更高目标,向着省级、国家级“绿色学校”迈进。
二制定创建“绿色学校”计划
1、为了计划切实可行,学校在计划前对照“绿色学校”创建指南及评估标准对学校内部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具体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了解情况,分析调查结果,为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2、根据调查结果,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在人力、经费有保障的条件下,从课程渗透、课外和校外以及社区活动,学校环境管理,校园绿化、美化四方面来考虑制定创建“绿色学校”的计划。
三实施创建“绿色学校”计划:
1、制定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吉铁二小创建“绿色学校”实施方案》,在此方案指导下,从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环境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创建“绿色教室”标准》《环保活动小组章程》《环保知识十知道》等多项制度要求,真正把创建活动纳入制度化管理,当作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来抓实抓好。
2、组织培训:教职工是环境教育的推动者,教职工的环境知识和能力直接涉及到创建“绿色学校”的成效。因此,学校将积极为教职工提供各种环境教育培训的机会。具体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培训: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绿色学校”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按各自职责分工学习和掌握应会的理论知识,以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义务。
3、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观看环保专题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环保基础知识,自身与环保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达到亲和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灵的目的。
4、结合有关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活动。如植树节、爱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环保意识,主动为环保做贡献。
5、利用班队会、晨会、广播等,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信息。通过收集、自编、创编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受到教育和陶冶,发挥自身的能量为环保尽责出力。并设立以环保为话题的讨论活动,利用每天早上的晨会时间进行,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提高环保道德,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6、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办环保小报”、设“环保之声”广播栏目、办“我们身边的环保”电视节目,写“环保征文、儿歌”、“自创环保标语”、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清除白色垃圾”、“回收废物”、“变废为宝”以及冬夏令营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中成长,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7、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切入点,抓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一月一个好习惯”的活动,建立“我们承诺好习惯”评比机制,评比板,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到有考核、有评比,采取自评、班评的办法,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班级采用“星级中队”制,激励各中队向“绿色中队”迈进。
8、设立“环保监督员”、“环保检查组”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做到日检查、周小结评比、期末总结表彰,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我为环保做贡献”的好公民意识。
9、开辟环境教育阵地,创建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具有人文性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环境设施的特点。创造高品位、充满寓意的校园文化,让墙壁活起来,让它成为一个无声的老师、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0、搞好校园的美化绿化,让学校绿起来,起到环境陶冶人的作用,让校园靓起来,为学生创造雅洁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幸福健康的成长、长大。四、经费预算及分配:
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所需要的资料及设备必须得到充分地保证。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学校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筹措和划拨资金,充分更新教学资源,具体在以下方面保证投入。
1、环境类资料内容购置投入:
①书籍、报纸、期刊投入4000元。
②幻灯片、录像带、专题教学资料或教学资源库光盘、挂图、标本、计算机、实验仪器等教学设备等项投入:280000元。
2、环境改造建设内容投入:
①活动场所建设器材投入:198000元。
②校园环境改善及布置:426000元。
通过以上的投入,充分开发校园条件、资源,开展环境教育,最大限度的保证“绿色学校”创办活动有效开展。
3、信息交流和工作宣传投入:15000元。五、检查考核的方法和要求:
1、日常工作按照学校《环境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和《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网络》分工进行检查督导,评价创建工作各项指标的落实情况,具体要求过程管理严、细、实,主管人员要认真留下督导工作纪实,活动轨迹,掌握评价的第一手材料,以做到评价的公平、公正、真实可信。
2、按照《创建“绿色教室”标准》的5项条件量化打分,每学期评选出各年级的“绿色教室”和教职工“绿色办公室”,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办公环境。
3、按照《环境保护制度》中“五要”和“六不”要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规范孩子们的环保行为,每学期评出“环保小卫士”以典型带动全体队员自觉环保,积极上进。
4、在教师中评选环保知识“勤奋好学标兵”和渗透环境教育“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调动教师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环境教育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学科育人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