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

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

第1篇: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 恶性肿瘤;流式细胞仪;淋巴细胞;CD;免疫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flow cytometry for the changes of multiple immune indexe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and the clinic value of the indexes for the immunotherapy of malignant tumor.Methods Flow cytometry was employed for determining eight indexes,including CD3、4、8,et.of 50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and 31 healthy persons.Furthermore,th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immunotherapy of 10 patients were compared.Results Immune function of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is generally disordered.1.Both the cell immunity and the body fluid immunity are low.2.The level of active T lymphocytes are greatly high with the control(P

【Key words】 flow cytometry; malignant tumor; lymphocyt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immunotherapy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运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19、CD20),NK细胞表面抗原(CD16+56)在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并检测活化T、B、NK淋巴细胞的免疫指标(CD3/HLA-DR、CD3/CD25)的变化,探讨淋巴细胞在肿瘤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并进一步分析恶性肿瘤病人免疫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改变,以致使我们更深一层认识肿瘤在细胞水平的免疫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年8月~2004年5月本院肿瘤科病房50例恶性肿瘤病人,均经病理确诊,其中肺癌23例,肝癌6例,乳癌4例,胃癌5例,胰腺癌2例,淋巴瘤4例,结肠癌3例,鼻咽癌1例,肾癌2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9~65岁,平均57岁。其中10例(肺癌6例,淋巴瘤4例)年龄29~53岁,平均41 岁,经免疫增强剂(高聚生4ml静滴,每日1次,共3个月;白介素Ⅱ30万U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3个月)治疗一疗程(3个月)后,复查一次。

对照组31例为健康体检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36~50岁,平均43岁,其中年龄和性别构成比与病人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材料与仪器 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4/CD8/CD3、CD19、CD20、CD3/CD16+56、CD3/HLA-DR、CD3/CD25及同型对照、红细胞裂解液(Optilyse C)均为法国Immunotech公司出品。流式细胞仪(Epics XL·MCL)是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

1.3 研究方法 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全血溶血法,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表达。

1.3.1 淋巴细胞表面标记 取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CD4/CD8/CD3、CD3/CD16+56、CD3/HLA-DR、CD3/CD25、CD19、CD20各10μl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外周全血100μl,室温避光孵育15min。并作同型对照。

1.3.2 溶血 加入Optilyse C 500μl,混匀,室温避光10min。

1.3.3 洗涤 离心(1500r/min)5min,弃去上清液,加入PBS液1ml,混匀。重复洗涤1次。

1.3.4 重悬 加入1ml PBS,混匀,制成单细胞悬液。

1.3.5 检测 上机,每个样品检测5000个以上细胞,用FCM软件分析,计算淋巴细胞中各标记细胞的百分率。最后所有数据应用SPSS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对50例恶性肿瘤病人与31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抗原FCM检测,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

对10例肿瘤病人在免疫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和活化T淋巴细胞抗原的表达进行了FCM测定,发现CD4+、CD3+、CD4/CD8比值、CD3+/CD16+56+、CD3+/HLA-DR+、CD3-/HLA-DR+治疗前均较治疗后有显著性升高((P

注:与对照组相比,* P

注:与治疗后相比,*P

3 讨论

肿瘤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过程,肿瘤免疫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恶性肿瘤病人往往免疫功能状态紊乱和低下,而免疫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预示着肿瘤的发展和预后[1]。由于肿瘤免疫过程复杂特异蛋白少,或是肿瘤细胞或蛋白样物质掩盖了肿瘤抗原,使目前检查手段和蛋白分离方法尚不能检出肿瘤抗原。而通过实验性动物和对人类恶性肿瘤病人大量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的所有有效应成分均对消除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生长有作用,发挥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总量的20%,可分为T、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通常采用单克隆抗体来分析细胞表面抗原分子,并对其分化群(簇,clusters of differentiation)进行了定义,用CD来描述白细胞表面抗原的不同成分。这样通过对恶性肿瘤病人相应免疫指标(CD分子)的检测,可对恶性肿瘤病人的预后进行判断并指导治疗和观察转归[5~7]。

3.1 T淋巴细胞及表面抗原(CD4、CD8、CD3)与肿瘤的关系 大量研究工作已证实,宿主对机体内发生的肿瘤组织有自发性抵抗现象,而且以细胞免疫为主[8]。众所周知,机体的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介导,T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蛋白质抗原引起的所有免疫应答,并清除细胞表面抗原或细胞内微生物的效应作用。T淋巴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辅T淋巴细胞(Th,CD4+/CD3+)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s,CD8+/CD3+),对于抗原刺激的应答,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促进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分化。McMichael认为[9]T淋巴细胞作为细胞免疫调节的中心枢纽,Th和Ts细胞之间的平衡是通过CD4+和CD8+细胞之间的百分比表达出来的,其值下降表示免疫状态受抑制。目前研究还发现,CD4+细胞在协同杀伤肿瘤细胞中起着重要作用[18],CD4+细胞数减少可使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10,11]。亦有学者认为机体发生肿瘤时,在肿瘤局部的微环境发生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局部的CD8+亚群增高或降低,或识别肿瘤抗原上发生障碍,但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直到很晚才发生[12]。对于大多数肿瘤细胞来说,肿瘤细胞表达CD8+而不是CD4+,CD4+不能辨认肿瘤细胞,而是依赖于抗原提呈细胞,如果相关的肿瘤抗原被巨噬细胞提呈(DC),则对CD4特异性激活后才分泌淋巴因子激活CTL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产生其他淋巴因子和淋巴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可溶解肿瘤细胞。本文通过对50例恶性肿瘤病人和31例健康人进行外周血FCM检测,肿瘤组CD3、CD4+/CD3+、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肿瘤组CD8+/CD3+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恶性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明显低下(P

3.2 B淋巴细胞及表面抗原(CD19、CD20)与肿瘤的关系 肿瘤的体液免疫是B细胞及抗体依赖的杀伤作用。B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与肿瘤抗原结合,处理和递呈肿瘤抗原,从而诱导T细胞对肿瘤的应答。B细胞所产生的抗体是多克隆异源性抗体。CD20是一非免疫球蛋白产物,参与细胞激活,是B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前B细胞至活化B细胞时表达这一分子。而CD19作为全B细胞表面标志性抗原,是B细胞活化的共受体[13],在B细胞活化后消失,在外周血中正常分布为8%~15%。通过对CD19与CD20的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状态[14]。本文对50例肿瘤病人的CD19、CD20进行检测,其中恶性肿瘤病人组CD19与CD2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3.3 NK细胞及表面抗原(CD16、CD56)与肿瘤的关系 NK细胞是正常机体中对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细胞毒性作用的淋巴样细胞,是一种广谱的杀伤细胞,对阻止肿瘤生长起重要作用。NK细胞是不同于T 、B淋巴细胞的淋巴细胞群,它们在体内相对较少,它们来源于骨髓的大颗粒细胞。它们不需预先致敏即能分泌细胞毒因子,从而杀伤肿瘤细胞[16] 。虽然NK细胞无靶细胞特异性,但在缺乏抗体和ADCC效应时,它们表现几种水平的靶细胞选择性:首先,它们对肿瘤细胞比对大部分正常细胞更具毒性作用;其次,不同的NK细胞克隆对不同来源的肿瘤类群表现不同的细胞毒模式。NK细胞代表了宿主抵抗原发和转移部位肿瘤生长的第一道防线,并通过T细胞补充特异性抗肿瘤应答。在某种意义上说,NK能强烈杀伤肿瘤细胞。有研究表明,体外介导杀伤大多肿瘤细胞的细胞亚群,90%以上是激活的NK细胞[17,18]。NK细胞表面标志主要是CD16和CD56,其中CD16一般表达于未成熟NK细胞表面,CD56于成熟NK细胞表面,二者有交叉。其表达水平与NK细胞的整体活性具有相当的作用,其下降提示机体NK细胞作用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不能有效发挥杀伤肿瘤细胞作用[2]。陆云等认为[19]CD16或CD56细胞数与NK细胞活性相关性随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而变化。张峻梅等[20]认为,肺癌病人NK细胞数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本文对50例肿瘤病人和31例健康人的NK细胞即CD3+/CD16+56+进行比较,恶性肿瘤病人NK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3.4 活化淋巴细胞及表面抗原(CD25、HLA-DR)与肿瘤的关系 静止T淋巴细胞在接受刺激后可发生增殖活化而形成效应细胞,表现为细胞因子的分泌及细胞因子受体和粘附分子在细胞表面表达。T淋巴细胞活化需T细胞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为第一信号,同时又必须辅以第二信号即共刺激分子的结合,而T淋巴细胞的分裂增殖是以细胞因子与IL-ɑ受体(IL-2R)的结合为启动信号的,故可以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的CD3+/HLA-DR+、CD3+/CD25+等活化抗原来监测T淋巴细胞活化状态。本文通过对50例恶性肿瘤病人和31例健康人CD3/HLA-DR和CD3/CD25进行测定,发现恶性肿瘤病人CD3+/HLA-DR+显著降低(P

3.5 免疫治疗与肿瘤的关系 免疫既影响肿瘤生长,肿瘤的宿主也会发生免疫的改变,如果能使免疫低下的恶性肿瘤病人免疫功能得以调节,必然有利于肿瘤的控制。许多研究表明,患有肿瘤的个体可对肿瘤产生免疫抑制。随着人们对人类肿瘤抗原分子的认识,肿瘤细胞具有抗原性并能引起抗体免疫应答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免疫治疗作为癌症治疗方法的一种,主要通过宿主天然防御机制或天然哺乳动物材料做药物而发挥抗肿瘤效应,生物疗法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已成为癌症治疗的第四种重要方法。本文结果提示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免疫治疗可改善病人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同时,亦可直接刺激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强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

体外试验中,IL-2的使用提高了淋巴细胞对肿瘤的反应性[22],IL-2用来刺激产生LAK细胞,LAK细胞可依一种非MHC限制方式识别新鲜肿瘤细胞,而不识别正常细胞[23~25],从而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本文对10例恶性肿瘤病人进行高聚生、IL-2免疫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各分子的变化,其中CD4+/CD3+、CD3+、CD4/CD8比值、NK细胞(CD3+/CD16+56+)、活化T淋巴细胞(CD3+/HLA-DR+),活化B、NK细胞(CD3-/HLA-DR+)较对照组均显著性增高(P

1 毕爱华,龚非力.医学免疫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2-848.

2 Gabriel Introduction to medical immunology USA,1991,583-589.

3 Becton Dickinson Immunocytometry systems simultest IMK-lymphocyte regent source book,1995,3:9.

4 张盈华.流式细胞仪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4):203-204.

5 张鲁榕,孔宪涛,张浩,等.流式细胞仪分析100例正常人T细胞亚群.上海免疫学杂志,1998,8(5):367-368.

6 Vemen C,Maino A. Rapid of flow cytometric method for meaning lymophocyte subject activation. Cytometry,20(1):127-133.

7 朱里伟,李克敏 薛承锐,等.乳腺癌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中国肿瘤临床,1994,21(3):209-213.

8 肖刚,赵则.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45、RA+和CD4+、CD43、RO+ T细胞的变化意义.中华肿瘤杂志,2003,25(4):362-364.

9 Mc Michael. Monoclonal antibody in clinical medicine.Academic Press,1982,24(1):366.

10 苏燎原,徐映东,耿勇志,等.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的初探.免疫学杂志,1992,8(4):251.

11 付体辉.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国外医学·肿瘤分册,1999,17(6):366.

12 Morton BA,Ramey WG,Paderon H, et al.Monoclonal antibody defined phenotypes of regional lymph node and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be subpopulations in early breast cancer. Cancer Res,1986,46:2721-2726.

13 Vincent T.Devita,Jr MD.Cancer: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Oncology, 5th edition 73.2004.

14 周亚华,张安成.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变化,1999,14(5):273-275.

15 韩晓红,石远凯,冯奉仪,等.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实用肿瘤学杂志,1999,14(5):273-275.

16 YoKoyama WM.Natural Kill cell receptors specific for major histocompatibilty complex.Class I molecules.proc.Natl Acad Sci USA,1995,92,3081.

17 Philips JH,lanirrLL.Dessection of the lymphlcine-activated killed phenonmenon: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natural killer cell and T lymphocytes to cytolysis. J EXP Med,1986:164,814.

18 Ortalao JR,Mason A,Overton R. Lymphckine-actived kill cells:analysis of progernitors and effectors. J Exp Med,1986,164:1193.

19 陆云,孔宪涛,仲人前,等. CD16细胞表达与NK活性的关系.中国免疫学杂志,1997,13(3):177.

20 张峻梅,张正伟.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改变及临床意义.四川肿瘤防治,1999,12(3):18-20.

21 Hangiri T,Tashino I,Takenoyama M,et al. Effects of interleukin-12 on the induction of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from the regional lymph node lymphocytes of patients with lung adenocarcinoma. Jpn J Cancer Res,1998,89(2):192.

22 Morgan DA,Ruscetti FW,Gallo RG,et al.Selective in vitro growth of T-lymphocytes from normal bone marrow. Science,1996,193:1007.

23 Hellstrom KE,Hellstrom I.Principles of twmor immunity:tumor antigens.In:Devita VT,Heliman S,Rosenberg SA.eds. Biologic therapy of cancer.PhiladelphiaLippincon,1991,35.

24 Mitchell M,Mitchell J,Kempf RA, et al.Active immunothe-raphy for melanoma:phase I trial of all ageneis lysates and a nevel adjunant. Cancer Res,1988:48,5888.

第2篇: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

一、创设有利于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情境

如果我们能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可能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并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情境下,学生既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多媒体创作,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数学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等多种智能得以发展;还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进行虚拟现实,让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模拟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积极构建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而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

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沟通、交流、合作的学习情境,建立协同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观察他人,进而学会相互接纳、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协同、伙伴、竞争与角色扮演等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并促进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实现学生间智能的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学生智能互补的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智能优势进行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学生可以利用各自的智力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此外,还可以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运用不同的智能因素,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扩散和发展。

四、有效激发学生多种智能协调发展

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此可知,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创设各种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的视听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组合。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基于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首先,研究性学习课程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超出了单一智能的范畴,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多元智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智能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其次,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选择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策略,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进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组合和发展。

五、创建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

加德纳教授经过研究证明:传统教育以及过去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这样做,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教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学生其他方面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了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应试成绩很好,但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弊端,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必须注重学生智力的多元性,通过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建立多纬度的、情境化的、基于过程式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创建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开展多元智能的测评。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虚拟现实、创设情境,使他们能够在学生的作品创意、建模、创作、操纵、自我评价等过程中,较全面地对他们的多元智能进行测评。另一方面,还可以运用应答反应分析器,以及多元智能测评软件,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多元智力因素进行记录、测试、分析,可以较全面、及时地反映学生的智能水平。

第3篇: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研学活动机器人教育科学素养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各学校以往每学期的春游、秋游活动基本销声匿迹,而以前的春游、秋游活动基本都是野炊或爬山等郊游活动,形式单一,学生的兴趣不大。近年来,多地教育部门兴起了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是学生在教师或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通过旅行中的集体住宿、集体体验、集体感受,以动手做、做中学的探究形式,以提出问题、猜想预测、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寻求实证、搜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交流表达、集体讨论、记录过程等探究步骤,在教师的帮助下书写研学日志,形成总结报告,并尝试提出新的问题[1]。研学旅行又称修学旅行、游学、教育旅游等,是以一个专题为目标,以在校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等其他人员为补充,以增长技艺、增长见识为目的的一种专项游学活动。研学旅行突出一个“学”字,在旅行过程中要行有所学,学有所获。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2];有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研学的宗旨就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即“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探究式学习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4]。

一、开展机器人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是世界领域研究的具有前瞻性的现代高新技术。国务院于2017年7月8日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建设和完善人工智能科普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各类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平台等的科普作用,鼓励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搭建开源平台,面向公众开放人工智能研发平台、生产设施或展馆等。”这为人工智能教育赋予了新的目标、任务和使命。机器人技术教育是人工智能的启蒙课,而现阶段由于机器人实训室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等原因,在所有学校实施该课程还有一些困难,全面普及机器人技术教育的高职院校数量很少,这样就局限了机器人技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应发挥的特质和价值。机器人技术教育集成了数学、力学、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传感器、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综合了众多领域的高科技,具有实践性强、探索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迅速接触前沿研究,不断激发探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机器人技术作为一门研究性课程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在海量的信息前能自主判断、选择、获取和应用有效资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机器人学习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机器人,还能体验成功制作机器人的愉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5],充分弥补其在课堂学习中缺乏实践的缺陷,强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高职学生研学中开展机器人项目教学,可以普及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和进取精神。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是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由此确立机器人技术为高职院校开放型研学课程。高职院校应不拘泥于专业限制,多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在校学生创造一个能激发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使他们能通过机器人活动点燃智慧的火种,因而,将机器人作为科技研学中的一个项目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机器人研学活动在职业院校中的开展路径

1.组建研学团队

高职院校应多加宣传,营造科技教育的氛围,形成教师与学生乐于参与的良好态势,坚持多样性与开放性原则,搭建学生科技活动平台。机器人技术课程不能仅让工科专业学生学习,还应让其他专业学生一起参与。要在参加科技研学的学生中招纳、吸收一批热爱发明、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积极分子,促使其开展机器人研学活动。高职院校应为此配备指导教师、开发实验室使该活动常态化,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协助学生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学校应多次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或机器人大赛,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2.初期认识阶段

在研学活动初期,要引发学生对机器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进行机器人科普教育,如机器人发展史、机器人的工作场景,炫酷的科技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可通过展示现代科技信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对新科技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科技,尝试创新。

3.具体实践阶段

在实施阶段,硬件平台的选取已实现了多元化,可以选取“探索者”系列的螺丝零件式组装或进行乐高型积木式组装。(1)科普学习。实践阶段以“手脑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注重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融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可通过各种零件的组合设计一些实验、搭建一些实体模型,比如制作招财猫、搅拌机、唱片机、行走的小车等。应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分别给予其不同的主题和任务,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鼓励学生动手去做,并在做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完成项目,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作品。具体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将3至5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让学生尝试合作学习,增强其团队协作精神。由于机器人制作不仅要搭建外型,还要编写一些程序让其动起来,所以在创意、搭建、组装、编程、调试的过程中,学生可互相交流和讨论,各抒己见,选择最优方案,然后将组装与编程进行分工。通过交流和讨论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在组装、调试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进行集体讨论,积极改善方案,弥补不足,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小组探究精神。(2)综合学习。在这一阶段,学生已掌握了简单的机器人制作原理,有了编程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明创造,建议多个专业的学生进行组队,这样可以拓展大家的思维,比如团队中汽车专业的学生可能会考虑制作与车辆有关的作品;医学专业的学生会考虑制作一个与医学相关的小仪器等……建议每个团队中至少有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负责程序编写与调试,这样不仅能使设计方向多元化、作品多样化,还能使调试阶段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第4篇: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

有人曾问我:作为大学教授,信息学奥林匹克活动和你关系大吗?用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值得吗?我想,作为国内最早就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的清华大学,支持全国的计算机普及,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不派我也会派别的教授。至于我个人的投入是否值得,那要看社会的评价和我的感受。20年来,当看着中国的小将登台领取金牌时,我激动万分的心情难以言表,只有蒸蒸日上的国势,才能催生让人羡慕的人才,乐莫大于心中充满希望。“中国的孩子行,将来大人就行。”这种感受对我来说是比什么都珍贵的。

每次遇到记者,他们都会问我:为什么你们这种学科竞赛要冠以“奥林匹克”字样。我说:您知道李宁、李小双吗?对方点点头。我说:对于普通人,我们只会做广播体操来健身,而体育奥赛中,体操运动员在鞍马上要做托马斯全旋。有几个人能做呢?智力的竞赛,同样要经过特殊的训练,同样要求“更高、更快、更强”。

二十世纪末,以计算机为龙头的信息技术风起云涌般的发展势头,将世界带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竞争中的领跑者们意识到要不失时机地将有关信息科学知识与应用能力,尽快地纳入到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中,成为跨世纪人才迈向信息时代的入场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简称IOI)于1989年5月在保加利亚举行,此后每年举办一届,到2006年已举办了18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队参加,参赛选手近300人。中国队累计获金牌42块,银牌17块,铜牌11块,届届名列前茅。

IOI竞赛属于智力与应用计算机解题能力的比赛。题目有相当的难度,解好这类题目,需要有相当强的数理化文史地的基础,具备很强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首先是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下就能切入主题抓住本质者占先;再就是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并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接着是灵活运用各种算法的能力,有时还得自己针对题目设计新的算法;想好算法之后,要在某种语言环境下,熟练地编写程序,并将其快速无误地调试通过的能力;最后一条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对边界条件的估计,自己设计测试数据,检查自己的算法及其实现是否正确,是否完备的能力。

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训练,特殊在学习理念和模式上。这种活动属于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思维能力在所谓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分析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控制和制约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是拓展其他能力的基础。思维的广阔性、敏锐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心理学的研究和中国队训练的实践表明,这种智力训练纸上谈兵不行,一定要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导选手利用计算机这样一个智力工具,自己寻找问题、研究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既动脑又动手,养成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创造意识要在学习中倡导发现法,使学习活动尽可能带有探索性,让学习者始终处于探索、追求、刻意求新、力求完美的精神状态之下。这种探索性学习的心理基础应该是“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内在动力是强烈的兴趣。恰恰信息学竞赛活动能以其难和新而激发学习兴趣。竞赛试题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很多题目尚无固定解法,其中许多题目适合于让学生自主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会如何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在纷繁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切入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抽象化、模型化,最后通过编程将问题加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选手们要去钻研很多可能在大学阶段才能学到的知识,比如数据结构、组合数学、人工智能搜索算法、图论与集合论等等。这个学习任务不是老师强加给选手的,而是研究性学习当中他们自己必然会遇到的,兴趣使然,再难他们也愿意去学。这种自主学习的最大特点是有的放矢,理论结合实际,学和用统一在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题上,因此就学得深,学得活。

研究性学习的最大好处是能使选手有效地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我以为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成就事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信息学竞赛中的许多高手进入大学后, 绝大多数表现突出, 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计算机系每年评出的优秀毕业生中会有好几位曾是奥赛的选手。

22届国内大赛,18届国际大赛,受到训练和激励的选手不下千人。其中的佼佼者有不下百人在清华读书,后来又出国深造。其中绝大多数品学兼优,继续保持领先势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堪称一流。许多IOI金牌获得者在清华学习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还有一些选手免试进入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高校学习,表现也很突出。因此,我说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是信息学后备拔尖人才的摇篮是毫不夸张的。

第5篇: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

一、机器人创新教育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机器人教育可以说是起步较晚,全国青少年的第一次赛事是在1998年。教育部在2003年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特意添加了机器人灭火比赛项目和机器人足球比赛项目。虽然起步晚,起点不高,却在很短的时间里机器人活动风靡全国,各省市的近百万人参与了机器人活动。从各地情况来看,较多的学校是以课外活动和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的模式开展机器人教学的。一般是由学校购买几套器材,科技老师带领几个学生熟悉一段时间后,去参加一些机器人竞赛。这种为了比赛而短期集训学习机器人的学生往往无法深入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能力无法从根本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为了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协作能力,新营中学从2006年开始派专人去上海参加机器人创新教育的培训。但因经费的问题,学校一直没有购买机器人设备,直到今年暑假才大量购买了共60套机器人设备,供我们进行机器人的创新教学。

二、机器人创新教育的研究方法

1.组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每年的机器人活动有很多,比如有省科协组织的“山东省机器人大赛”、有中央电教馆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每次通知下来,我都会组织同学们认真研读比赛规则,由小组队员自己制定机器人,并对机器人作品的设计思路进行阐述。这样队员们完全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打开了想象之门,展现了学生的创造才华。在今年的山东省机器人大赛青岛赛区,我校参加了机器人接力指定项目,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日照日报刊发了相关的图片新闻。

当然,机器人活动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组织一次学生活动或参加一次竞赛,而应该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研究在机器人教育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培养问题,以机器人教育为载体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把在机器人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内容和方法推广到科技小发明等其他科技活动中。每周二、周四下午第四节课我们就组织同学们看科技讲座,讲座介绍了发明创造的一般过程、发明常用的几种技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发展动态,以及在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中包括如何选题、设计制作自己的创新作品等。这种名师讲座对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交流合作,以老带新

创新不是点,而是面,即关注全体学生。个人的创新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不同人的合作之下,可能创新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发挥少数人的聪明才智并非创新的制胜法宝,创新需要更多地发挥团队间的协作效应,整体的创新才可能持续。

随着机器人活动开展的深入,成员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又集中在一块,加上不同兴趣小组研究的课题不一样,小组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无法及时解决,效率不高,老师也疲于奔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变方式,采取以老带新,交流合作,共同进步的方式,新的兴趣小组有问题先跟老队员小组讨教,一般问题都可以得到妥善解决,老队员也在帮助新队员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对于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跟教师一起研究。采取这种方式后,教师的指导更加深入,更加有效。

3.加强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机器人教学也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知识与技能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器人软硬件知识,学会设计机械结构,并设计合适的程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机器人教育融合了造型技术、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硬件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在教学实践中,机器人教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简单进行机器人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知识横向衔接,形成知识重复、交叉的现象,而且增加学生负担。因此,结合新课程要求,实施了机器人教学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按照任务驱动、课题研究、实践探究、创意设计等形式开展研究性作业、探究性学习活动,使智能机器人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搭建了创造和发展的平台。

三、机器人创新教育的的困惑与对策

1.没有合适的配套教材

目前机器人教学的教材质量不高,大多属于“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指南”式的,缺少课程与教学专家的参与和指导,很难适应教学的需要。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教材,注意教材的通用性、启发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可操作性。每节采用可实现的小任务,将机器人的知识分解到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

2.经费开支很大

要在学校开设智能机器人活动,需要购买机器人器材和活动场地等,这都需要数目不小的经费,并且每年全国比赛的场地都会有所变化,也就是说,不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是需要不断地投入,这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这也是制约这项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原因。对此,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解决。一方面,是尽量利用现有的机器人器材制作创新作品,在创新赛上多出成绩,与学校领导沟通也就比较容易,学校看到了效益,也愿意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是鼓励家境条件好的同学,提供活动场地。

3.小组活动队伍不稳定

第6篇: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

一、认真学习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

认真学习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学习和中心组学习活动,认真参加“两学一做”和“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新》;组织广大教职工贯彻落实学校相关文件和党委中心组各次会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学用结合、注重实效。通过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为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沟通协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完成各项工作

1、做好常规教学管理,确保了2017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做好三期教学检查工作,采取了平时检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教研室互相听课和座谈相结合等方式,使教学检查量化考核结果有显著提高,顺利完成了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工作。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了领导值周制度、教学巡查制度,组建院教学督导组。形成领导、同行每学期听课制度,加大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

2、组织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到相关高校、电气与光电类企业调研,进一步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在增加实践课程学分的同时,设计了详细的实践课程方案并认真实施。全面修订三个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充分开发利用现有仪器设备,鼓励教师开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

3、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完成了光电实验室设备增补采购工作和仪器验收工作,完成了校企合作实验室“工程EDA”实验室建设工作,做好了2018年实验室建设方案论证工作。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积极支持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和研究性学习,探索科研促教学的有效途径。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签订实习就业基地协议6份,新建认知实习基地6个,完成了教学计划要求的学生实习。更新实习基地基本情况档案资料,制定了20XX级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实施方案,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有序完成了20XX级顶岗实习工作。通过与企业技术合作,提高教师研发能力、工程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5、积极推进专业建设。组织完成了 “机器人工程”新专业和“机器人学院”新工科项目的申报工作,并以电气学院立项的“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认真做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在研项目的建设工作,组织教师做好2017年“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使2017年我院获批7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光信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并完成中期检查。

6、落实青年导师制,分别给新进四位教师配备了导师组,通过听课、审查教案等方式,与青年教师交流指导,全面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2017年我院共有两位老师分别获得优秀科研导师和优秀教师导师。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大赛、“精彩一课”、“微课教学比赛”和“皖西学院第十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赛”等教学比赛活动,并且开展说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切实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2017年教师共获得省级三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

7、继续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认真组织好各类学科竞赛,重点做好我院牵头的“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光电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安徽省机器人大赛、“2017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7项,省级26项。 2017年学院成功获批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性学习项目17项,项目逐渐由非专业相关到现在的专业相关,与专业有力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第二课堂。通过创新创业和各类学科竞赛,在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得到大力提升。

8、积极推进课程建设,重点建设好2项在线教学的MOOC质量工程项目和4项课程改革项目,鼓励教师开设通识选修课程,2017年我院新增2门通识选修课程。积极探索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初步建立了10门课程的试题库。增加实验抽考学生比例,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9、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邀请专家学者作了31场学术报告,安排了40多人次教师参加了8次省内外学术或教研工作会议。本年度主办了安徽省光电子学会第九届年会;第六届安徽省高校自动化系主任/院长论坛暨第四届青工委安徽省分委员会年会;第八届全国成像技术及其在原子分子物理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等全省及全国学术研讨会。

10、广泛发动、组织、帮助教师申报教研、科研项目,积极开展科研、教研团队的建设。本年度申报国家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批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校级重点项目2项、校级一般项目1项、企业横向项目2项,总到账经费22.4万元。发表SCI/EI论文17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项。

11、牵头组织“控制工程”专业硕点申报及建设工作。以四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凝练科研团队。完成2017级安徽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开题工作和2017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联合科发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LED封装技术及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联合安徽永成机械电子有限公司申报安徽省包装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安徽世林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安徽省LED高效照明产品工程研究中心。

1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17引进博士1名,招聘硕士3名。有3名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鼓励教师进入六安大学科技园参与项目的建设工作,我院杜成涛老师在大学科技园注册了IC版图设计公司。

13、群策群力,有效地做好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就业创业政策、知识的宣传和就业渠道的开创。电气学院在2013届毕业生就业中的就业协议签订比例在全校最高。开展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有针对性的分地域、分专业、分行业性质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质量跟踪和用人需求进行了调研,为今后专业课的开设、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开展了历届优秀毕业生校友信息的收集工作,举办了多场校友论坛。

三、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廉洁自律

本人能始终以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切实履行廉政承诺。作为行政负责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务求做到清正廉洁,在学院内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在工作中,我能够率先垂范,把强化作风建设作为凝心聚力的抓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职责范围内没有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在公务接待、待遇分配等方面,严格管理,没有发生违法违纪问题和不廉洁行为;能认真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没有收受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没有参与赌博;在和校外人员业务交往中,能够严以律己,以学校和学院的大局为重,廉洁自律,坚持原则,办事公正。

第7篇: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机器人,机器人教育,发展趋势

1引言

当今全球基础教育正发生巨大变革,知识成为学习的载体而不是目标,机器人教育正是体现这一教育思想的最佳方式之一。《2007年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研讨会会议纪要》的与会人员经过交流研讨会达成共识,提出机器人教育的目标应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近几年各种形式的青少年机器人活动也逐渐的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基于中小学机器人的各种竞赛和培训蓬勃发展,因而基于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一系列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基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教师培训与实践教学研究”,通过检索近年关于机器人教育研究的文章,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机器人教育研究展开综述,并对其未来的趋势进行展望。

2机器人教育简介

2002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彭绍东教授对机器人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其定义如下:“机器人教育是指学习、利用机器人,优化教育效果及师生劳动方式的理论与实践。”并进一步提出了在对该定义的理解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机器人教育有理论和实践两大领域。理论方面,机器人教育有自身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理论,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实践方面,机器人教育是指以机器人为主要教学内容或教学工具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开展机器人教育有两大目的:一是优化教与学的效果;二是优化教师与学生的劳动方式。机器人教学有五种基本形式:机器人学科教育、机器人辅助教学、机器人管理教学、机器人(师生)事物、机器人支持教学。机器人教育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新发展;机器人教育的普及将引起人类教育的重大变革”。

2006年王海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机器人教育不仅是把机器人当作学习对象,而是要将其作为提高学习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工具,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机器人教育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信息时代的要求,培养智能时代国家、名族发展所需的竞争人才,是一种应时展而兴起的教育。机器人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教学资源,为信息教育带来了新的前景,机器人教育是应技术的进步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机器人教育一直是个热点:早在 1994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就设立了“设计和建造 LEGO 机器人”课堂(Martin)。这是在大学开设的机器人课程。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机器人课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指整个学期中开设;另一类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独立活动期间开设的。独立活动期开设在课堂没有设定的课堂安排,主要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项目就可以了,并且部分课堂的参与也是自愿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的参与课堂学习来补充知识。在课堂上教学主要是以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开展的。因此其教学设计的流程主要是以研究性学习和项目学习形式展开的。它的教学设计是灵活的。美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器人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机器人技术课程;二是课外活动,类似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三是机器人主题夏令营等定期活动等。

在美国,机器人厂商是机器人教育的一个隐形推动者。美国教育者在进行机器人教学设计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对项目和时间进行管理、信息如何获取、资源如何分配、团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等信息科学素养。这是值得我国教育研究者学习和借鉴的。

日本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己经走在了欧美国家的前面。虽然起步晚,但是日本高度重视机器人教育和机器人文化的普及。在日本,几乎每所大学都进行高水平的机器人研究以及机器人教学。每年定期举行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各种不同层次的机器人设计和制作大赛。一般在大学开设的课堂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电子控制、应用变量的高级编程设计、机械结构、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工作能力等。在中小学一般开设:机器人概述、编程设计基础、科学探究、问题解决等内容。但是,在中小学中并系统的规划机器人教育课程。

我国自2000年北京景山学校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以来,机器人教育在中小学活得了迅速发展。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首次在“通用技术”科目中设立“简易机器人制作”木模块。2004年12月11日-13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云南昆明市召开“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学组”成立大会和“首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研讨会”。2007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湖北宜昌市召开了《2007年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研讨会》。

张秀杰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机器人教育课程及课堂进行了分析,从课堂的目的及内容两方面入手,将机器人教育课堂分成两种类型,将中小学机器人教育课堂分为知识型课堂和竞赛型课堂,分别研究两种课堂的特点和教学设计过程。另外,通过分析,发现了机器人教育课堂及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适合机器人教育开展的 FLL 的特点以及其教学的独特性,梳理了其课堂教学设计原则与流程。在此基础之上,分别整理出了机器人教育知识型课堂及竞赛型课堂的教学设计流程方案。

刘琼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一文中,围绕中小学机器人课程的知识点-红外避障传感器,运用“四位一体”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模式,对该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手段以及课程评价体系进行设计,并且针对课程实践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数据搜集,对数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王同聚在《“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一文中,针对中小学机器人课程实操性较强的特点,结合目前“微课”研究热点,在分析“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部分,重新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载体的“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和微时代背景下为实操型课程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_微课_的制作与应用研究》中,王同聚把“微课”和“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两个当前研究热点结合在一起,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开展“微课”资源的制作和应用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参考和借鉴。在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潜心研究微课的制作和应用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特色与创新共进,机器人微课应用模式的创新也是未来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和微课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解决了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微课设计开发的技术门槛,提升了中小学机器人课堂教学的质量,并把“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机器人教育中加以创造性地应用和升华,在中小学普及机器人教育的春天就可以早一天到来,微课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美好。

王娜在硕士论文《如何在中小学进行机器人教育教学》中,通过对国内中学机器人竞赛开展情况的研究,结合其所在学校机器人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它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是比较紧密的。当前我们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智能机器人课程计划,怎么办?可以把智能机器人课程包含在信息技术课程计划中,通过压缩信息技术课程课时,适当删减和调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来完成一定量的智能机器人课堂教学。从近两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反馈来分析,在开设智能机器人课程前后,学生对常规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下降,应用能力反而大大加强了,表现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理解更准确、深入。

4面临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卢燕,赵晓声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提出当前形势下,阻碍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1.教育行政部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2.课程标准和评价机制缺失,机器人教学难以走进课堂;3.没有统一的机器人教材,机器人产品各自为政;4.机器人竞赛的价值导向存在误区。

张琪,李杭州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及竞赛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缺乏统一的技术层次结构;

2. 评价体系不完善;

3. 教具昂贵,不利普及;

4. 过度产业化,呈现出垄断性和封闭性;

5. 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

6.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综合知识,而且受到了职称评定等问题的困扰;

7. 机器人竞赛项目设定和规则制定缺乏科学的技术层次规划。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对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研究仍然比较火热,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虚拟教育机器人的研究;校本课程与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机器人教学评价系统研究;智能机器人教学研究;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机器人兴趣小组教学课程设计等。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和成长都需要漫长的过程,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也是如此。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发展不仅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更与全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彭绍东.论机器人教育(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6):3-7.

[2]张国民.虚拟机器人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9.

[3]王海芳.中小学机器人指导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张秀杰.中小学机器人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5]刘琼.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2.

[6]王同聚.“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2-116.

[7]王同聚.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_微课_的制作与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7-110.

[8]王娜.如何在中小学进行机器人教育教学[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9]卢燕,赵晓声.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1):35-37.

第8篇: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机器人;教学策略;敢学;善学;乐学

一、缘起

(一)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

以往我们的信息技术课过多强调学生掌握了哪些技能,如,每分钟能打多少字等,结果把信息技术课变成计算机技能训练课。素质教育特别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是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而这些是应试教育最容易忽略的。

(二)高段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与机器人、LOGO语言的学习特点相吻合

概括地说,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转折点一般在四年级,即11~12岁。LOGO语言的海龟绘图命令,一条命令对应屏幕上一个绘图效果,把抽象的语句和直观的形象图形对应起来,这正适合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思维特点。

二、实施策略

机器人活动趣味性极强,但常常听到学生中有这样的想法,我能遥控机器人就好了。可见,虽然学生对机器人的学习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但是一旦进入学习后,就发现机器人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听话,也就发出了能不能遥控机器人的感叹,甚至最后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注意渗透和指导,并鼓励和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敢学、善学、乐学”,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一)开展有效的教学提问,读懂学生的学习基础,让学生敢学

智能机器人技术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充分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是综合知识和技术的结晶。而往往就因为机器人技术综合性的特点,导致学生望而生畏。如果此时教师的提问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范围,可能就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厌学心理。那么应该怎样设计教学提问呢?

【我的尝试】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知识结构等特点,更要注重趣味性。很多时候兴趣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一些灵感的火花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的。

如,在完成了简单的左、右迷宫法则走迷宫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试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哪种迷宫方案能更快地完成任务呢?同一种迷宫方案,哪些因素影响了机器人在迷宫中行走的速度?

我的思考:这样的提问,能促使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激发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学生都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我一定要走得比你快!

2.问题的难度设置应该随着教学的深入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

教师提问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才能有效完成。问题太肤浅,学生不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反之,问题太深奥,学生望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难易度的把握,应当是经过教师的c拨,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为宜。

如,在教学机器人怎样走轨迹的环节,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机器人利用传感器接收外界信息,主机控制器接收到这些信息,发出指令控制马达,做出左转、右转、前进、后退的动作。我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1)告诉学生不同颜色有不同的灰度值,因此你认为灰度传感器是如何判断黑线的?(2)白色和黑色的灰度值不同,灰度传感器就能检测到黑线了,那么机器人要走轨迹需要几个传感器?(3)如何利用两个传感器走轨迹?(4)两个传感器的轨迹程序,碰到十字路口需要左、右转或是直走的时候能够成功吗?

我的思考:这样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操作、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启发,思维被激活,问题是随即动态产生的,学生的思维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二)巧用留白艺术,读懂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善学

“留白”一直是中国书画艺术中常用的“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能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将“留白”运用到智能机器人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将会收到显著的成效。“留白”这种机智的教学策略,给了学生更充裕的时间去实践与操作、思考与探究。

【我的尝试】

1.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激趣导入中“留白”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往往从导入就开始演绎精彩了。我们应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课中,有意给教学内容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

如,在教学调试机器人走轨迹速度一环节时,先让学生观察两种不同参数设置的机器人在走S轨迹时在动作和速度上的差异,学生很容易就能观察到一个行走时左右抖动频繁,一个行走时快速流畅,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会是什么原因影响的呢?”从而自然而然地让教师接上话茬:“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如何让机器人流畅快速地走轨迹?”

我的思考: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一彰显,一留白,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烈焰,撞出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2.顺水推舟――在自主探究中“留白”

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探究的能力,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势必在我们的教学中要“留白”。这样学生才会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留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也许学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

如,在机器人孤单英雄项目中,有一个过雷区的任务。机器人过快很容易就撞倒“地雷”,而速度慢又会严重影响整个任务的完成时间。那么,有什么解决方案,可以做到鱼和熊掌皆得呢?几个学生讨论、分析后,立马给出了答案:“雷区内和雷区外给它们两个不同的前进速度。”我接着问:“那么这个前进速度都有轨迹子程序控制的,如何做到不同呢?”学生很快回答:“我们给雷区单独设一个轨迹子程序,在雷区里的路口左转、路口右转都调动这个轨迹子程序,这样既不影响雷区外的行走速度,也能保证机器人顺利通过雷区。”

我的思考:适时、知识迁移中的“留白”给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能够真正自主解决问题,从而使得思维得到深入的锻炼。

3.激发研究兴趣――在质疑碰撞处“留白”

质疑是科学探究需要培养的一种精神品质。留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创造。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在寻找中质疑,在质疑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找到自己的答案。

如,在教学左迷宫走法时,要分别利用前方(9号)、左前方(8号)、左边(7号)三个方位的红外壁障传感器进行判断来完成迷宫任务。学生马上就写出了两个条件判断的左迷宫子程序,然后仿真场地上进行试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机器人都撞上了障碍物,停止了。这时就有学生质疑:“老师我们都按照你的迷宫方案编写了程序,可是为什么C器人还是走不了迷宫呢?”此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他们答案,我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不现场做个试验呢?”“对,对,对,我们可以自己扮演传感器,让老师来扮演控制器,教室就是迷宫!”有学生很快提出了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当7号和9号红外传感器同时检查到障碍物时,如果优先判断9号传感器让机器人右转,这样就不会撞上障碍物了。

我的思考:通过这样的留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也显著提升了。很多学生还兴奋地对我说:“老师,老师,右迷宫的程序我应该也会编了!”

这次教学,创设了学生质疑的情景,学生通过仿真试验产生质疑,此时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作适当的留白和引导,让学生在质疑中得到思维的历练,从而发现问题所在,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有可能让问题解决方案在其他地方得到迁移应用。

(三)活跃讨论氛围,读懂学生的发言内涵,让学生乐学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如何才能达到“乐学”的效果呢?智能机器人是一个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智能平台,要求把传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此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我的尝试】

1.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乐于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些学生可能通过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都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

如,在教学路口左转的子程序后,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尝试编写路口右转的子程序,能独立完成的学生可以先做测试,不能完成的学生再组织起来进行讨论。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缺乏一些空间思维,如果借助实物可能就容易接受了。于是,我们拿出实物机器人和越野跑道,通过实物机器人展示,了解机器人路口右转的整个过程。通过2~3次的演示,很多学生兴奋、高兴地说:“我懂了,我也要做测试啦!”

2.在“交往―探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培养乐于学习的能力

机器人学习具有具体、形象、实践性强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便于创设愉快、轻松、趣味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探究、讨论、评议等活动,使得程序设计课堂教学出现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

我的思考:教师站在学生角度,倾听学生的讨论,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学生,急着帮助学生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因此,把探究、讨论过程放心地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三、成效和体会

智能机器人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蕴含着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持久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积淀和养成,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就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热情高,且研究成果多,全面、有效地提升了我校高段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信息素养。

(一)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素养,有力地推动了机器人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执教中摸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远景目标,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深化和拓展,实现创新教育的远景目标,创造创新教育的无限空间。辅导老师在与学生的活动中同样获益匪浅,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有效促进了师生的内在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师生的探究乐趣,拓展了教师的思考空间。

(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程序设计兴趣,激活机器人竞赛的热情

以动手实践操作为主,学生初步学会了用程序设计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在丰富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程序设计兴趣,迸发出创新想象空间,激励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思维。机器人教学的有效开展,使学生的各项比赛成果显著。

高段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兴趣明显得到增强,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富有生气,课堂学习气氛更具研究味。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独立分析问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锻炼,思维能力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了升华。

总之,机器人教学特别注重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机器人教育对高科技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怀着一种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精神,以学生的现实发展和长远发展为目标,学生就能真正从敢学变为善学,最后乐学,学会学习,乃至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 辅助教学 互动学习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

随着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日益结合,网络教学应运而生。网络教学具有时空自由,网络技术日益渗透到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使教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当前大信息量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开放和便于协作的特点,使网络教学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不仅使讲授更为生动,而且使双向教育成为可能。它可以弥补传统面授教学的一些弊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广阔自由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空间和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时也创设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课程与课程、学校和学校之间动态交流的环境,使学校更快地与世界接轨。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和国内教育发展的新热点,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网络教学在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现在正处于新疆维尔自治区示范院校的建设阶段,在师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及教学理念等方面与内地高职院校都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学校扩招,教学面积与学生人数增加,由于交通不便和师生比等矛盾,制约了现有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教育部明确规定要做好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工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应实现网络化。基于以上问题,搭建一个适合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自身教学特点、满足以上需求的网络教学系统已迫在眉睫。

笔者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精品课程”自治区课题为背景,针对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需要,构建一个满足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的网络教学系统。对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对开展网络教学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系统能够集中教学资源,并优化其结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学院许多专业实验室及实验设备还不完善,软、硬件资源还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今后,系统还可以用来解决学院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不足的问题,将网络互动系统作为总体信息环境的积极补充部分,充分发挥系统辅助教学的作用。待条件成熟后,可建设学院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这一系统工程。

2.拓展教学空间,推广网络教学

在学院范围内,教师可利用系统为学生设计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例如调查研究、专题讨论、课后辅导与答疑、研究性学习、CSCL(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等。待条件成熟后,也可以通过系统开展以网络教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实现对异地、不同校区学生的培养,还可以面向成人教育。

网络教学系统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活动学习空间,使学生能按照自身需要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3.完善教学过程评价体系

目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以学期末的考试为主,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相对较弱,本系统能够对学生所参与的各项学习活动进行记录,如学生参与讨论、浏览资源、在线阅读、在线学习、提交作业等,教师可以给这些评价项目设置权重,最终能够得出学生利用系统学习的得分,这样不仅完善了平时成绩的评定,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习主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评价。

而对于学院的合格/优秀课程建设中的教研活动、课外活动、学生作业等指标项,是不受时空限制、灵活的记录与保存方式,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过程性材料的极佳体现方式之一。

4.为课程建设提供服务

为搞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也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应实现网络化;精品课程申报、评审与维护应实现网络化,其中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案例、课程简介、教材建设、实验内容等。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学系统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免去专门为精品课程建立网站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提供的支持有:网络备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编辑器方式进行网上备课,可自行创建课程目录,随时随地修改和更新、维护课程内容;网络:及时精品课程相关动态信息,为教师提供相关材料与支持,能实施对课程的管理和版面管理;网上教学活动:支持讨论、答疑、作业、测试等在线教学活动,支持各项统计功能;网络教学管理:支持用户分组管理、账户权限管理、课程安排、课程统计、用户统计等教学管理活动,支持统一数据库管理;教学评价:支持多层次、多角度的网上评价和评审。

三、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

通过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对国内高校知名网络教学系统的调查分析,开发的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学系统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实现管理者和教师、学生等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互换和信息共享

由于学院扩招和分校区教学,教学面积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要求任课教师每周进行一次晚自习辅导,班主任每周至少开一次班会,借助系统的网络会议和论坛就可以在家里轻松地完成。只要事先做好约定,工作可以随时开展。建立分课程进行专题讨论的论坛,随时可以查看历史记录和访问人次。具有分课程的在线讨论和互动交流的网络答疑形式,记录疑问和解答的讨论信息和教师的答疑次数,教师可以对网络答疑库的信息加以汇总和分析,从中发现教学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改进教学效果,同时便于对教学进行管理。学习者也可以通过关键字匹配、问题勾连技术、全文检索等技术快速得到问题的答案。有BBS公告板与即时聊天。界面设计清晰,有吸引力。

2.实现按学科门类进行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资源库中的信息可以包括课程建设的各种资源,如教案、讲稿、课程介绍、习题及详细解答、疑难问题解答、试题库资源、实验指导讲义、实验演示视频教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进度计划、各种不同版本的多媒体课件、课外复习资料、考研指导资料等,也包括案例资源、课题项目资源、讲座资源、论文资源、优秀的学生课程设计或作品、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电子图书资源、视频教程、其他高校的优秀的课程网站资源等。能够方便合理地导航与链接,使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地通过校园网快捷地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下载;在一定的管理权限内,教师和学生可以自行上传和修改属于自己的资源;要有开放的资源上传、审核、验证、入库和下载标准,做到高质量的资源库共建和共享,使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更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使用习惯。

3.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数据挖掘,形成决策支持信息

目前绝大多数的学习系统,已基本具有了跟踪学生学习过程的功能,如美国Lotus公司的Learning Space可以跟踪学员在某一时间访问过哪些文件,访问了多少次以及停留的时间等功能,但是缺乏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形成决策支持信息的功能。通过管理系统可以对这些过程信息进行搜集、处理,最终形成决策支持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参考数据,如通过系统分析可以得知学生是喜欢看视频、还是文字性的课程;是喜欢线性学习法还是跳跃性学习法,据此调整网络课程的开发侧重点以及导学目标、方法等。

4.代替教务人员繁杂的工作

系统可以代替教务人员进行教学计划、开课选课、实施计划、考试安排等的制定。

5.承担起和其他系统的通讯工作

例表中的“导入/导出接口”和工具窗口,可以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信息、报名数据等导入到系统中,或者将系统中的一些基本信息或者决策信息导出为其他的文件格式,如文本格式、Excel格式或者DBF格式等。

基于以上功能,设计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学系统主要有用户角色管理、课程建设和管理、在线学习与管理、资源建设与管理、在线测试与管理和系统帮助功能模块。

四、对网络教学系统的进一步研究

该系统通过网络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它不仅能够搜集、加工、处理、组织网络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还要能够从这些信息中挖掘出更多的知识,以便为教学系统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加强管理系统的服务性。但还需对以下几个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1.知识挖掘,策略形成

利用人工智能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和推送技术,向不同学习倾向的学生呈现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学习界面、学习顺序及学习方式(而不是传统的CAI只有一套固定的管理知识教学的程序);向决策者提供一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2.和其他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层整合,统一身份认证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各个支撑系统的技术策略、是否允许二次开发、开发人员是否配合等问题。

3.资源检索技术的持续改进

对于系统上各学科各类资源(包括教师上传的多媒体资源及学生论坛帖子及讨论)的高效检索,对于师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技术。

4.资源库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加强系统安全,对师生的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军征.校园网络规划与架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刘成新.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