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生产规律范文

安全生产规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生产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生产规律

第1篇:安全生产规律范文

__县安监局全心全意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大局

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杜绝后两个月各类事故的发生,近日,__县安监局深入县各重点行业实施边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培训,边在各重点行业生产经营现场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深入县各重点行业宣传教育内容为学习《安全生产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新修订的《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履行安全生产义务,把法律法规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宣传到各类企业和广大从业人员,使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形成强大的法制氛围。

二是加强源头管理,落实好特殊气候条件下的安全防范措施。这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突出重点,涉及到生产经营安全、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安全检查。认真做好烟花爆竹安全监管。组织开展拉网式排查,以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为重点,坚决取缔非法生产经营窝点;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监督检查,对重大危险源要实行24小时严密监控,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要责令其停产停业整顿或关闭;加大对非煤矿山检查力度,坚决关闭取缔非法开采和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非煤矿山企业;对县产业集聚区园区内企业,对未获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未经安全生产“三同时”审查,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要一律停产停业整顿;要结合实际,切实抓好各个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工作。

第2篇:安全生产规律范文

大家知道,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是构成事故的“三要素”。但是这三者中,物和环境相对稳定,而人却是最活跃的。人是操控物态、改变环境的主体。因而事故“三要素”中人是主要的因素。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关键是管人,管住了人,也就把握住了安全的主动权。

人为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是在研究人与事故的联系及其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与构成事故的要素,因此,要有效预防、控制人为事故的发生,依据人的安全与管理的需求,运用人为事故规律和预防控制事故原理,联系实际,而产生的一种对生产事故进行超前预防和控制的方法。

一、认识人为事故的规律,加强预防性安全管理

在安全生产中,人既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又是生产中安全与事故的决定因素。人的安全行为能保证安全生产,人的异常行为会导致事故。因此,要想有效预防、控制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好人的预防性安全管理,强化和提高人的安全行为,改变和抑制人的异常行为,从而实现安全生产。附表《人为事故规律》揭示了人为事故的基本规律。

在掌握了人们异常行为的内在联系及其发生规律后,为了加强人的预防性安全管理工作,有效预防、控制人为事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人的表态安全管理。从产生异常行为表态始发致因的内在联系及外延现象中得知:要想有效预防人为事故,必须做好人的表态安全管理。例如,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提高人们的安全技术素质,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需要,从而为有效预防人为事故的发生提供基础保障。

2、做好人的动态安全管理。从产生异常行为动态续发致因的内在联系及其外延现象中得知:要想有效预防、控制人为事故,必须做好人的动态安全管理。例如,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促使人们的生产实现规律运动,及时发现并改变人们在生产中的异常行为,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要求,从而预防、控制由于人的异常行为而导致的事故发生。

3、做好劳动环境的安全管理。从产生异常行为外侵导发致因的内在联系及其外延现象中得知:要想预防、控制人为事故,还要做好劳动环境的安全管理。例如,当发现作业人员受社会或家庭环境影响,而思想散乱,有产生异常行为的可能时,要及时行进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消除后顾之忧,从而预防、控制由于环境影响而导致的人为事故发生。

4、解决好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产生异常行为外侵导发致因的内在联系及其外延现象中得知:要想预防、控制人为事故,还要解决好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消除违章指挥;加强工具、设备管理,消除隐患,使之达到安全生产要求,从而有效预防、控制由于管理失控而导致的人为事故。

二、强化人的安全行为,预防事故发生

强化人的安全行为,预防事故发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自觉接受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思想,为实现安全生产提供支配行为的思想保证。

2、要努力学习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安全素质和应变事故能力,为实现安全生产提供支配行为的技术保证。

3、必须严格执行安全制度、规程,不能违章作业,冒险蛮干,即只有用安全法规统一的生产行为,才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

4、要做好个人使用的工具、设备和劳动保护用品烦的日常维护保养,使之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并做到正确使用,当发生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处理,控制事故的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5、要服从安全管理,并敢于抵制违章指挥,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分担的生产任务,遇到问题要及时提出,求得解决确保安全生产。

三、改变人的异常行为,控制事故发生

改变人的异常行为,是继强化人的表态安全管理之后的动态安全管理。通过强化人的安全行为预防事故发生,改变人的异常行为,控制事故的发生,从而达到超前有效预防、控制人为事故的目的。

1、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指在认识到人的异常意识具有产生异常行为,导致人为事故的规律之后,为了保障自身在生产实践中的自我改变异常行为,控制事故的发生。自我控制是行为控制的基础,是预防、控制人为事故发生的关键。例如,当发现生产环境、工具、设备异常时,或领导违章指挥有产生异常行为的外因时,能及时采取措施,改变物的异常状态,抵制违章指挥,有效控制由于异常行为而导致事故发生。

2、跟踪控制。跟踪控制,是指运用事故预测,对已知具有产生异常行为因素的人员,做好转化和行为控制工作。例如,对已知的违章人员指定专人负责,做好转化工作和进行行为控制,防其异常行为的产生和导致事故发生。

3、安全监护。安全监护,是指对从事危险性较大生产活动的人员,指定专人对其生产行为进行安全提醒和安全监督。例如,电工在停送电作业时,一般要有两人同时进行,一人操作,一人监护,防止误操作的事故发生。

4、安全检查。安全检查,是指运用人自身技能,对从事生产活动人员的行为,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从发现并改变人的异常行为,控制人为事故发生。

第3篇:安全生产规律范文

首先介绍述职报告的定义。根据国家有关公文写作的规定,报告是向上级机关陈述事项的上行文,属于行政公文中议案、报告和请示三个上行文之一。《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规定 “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 。述职报告可以说是工作报告中的总结性报告,是社会组织机关和部门的负责人向上级管理机关陈述自己某一阶段工作情况,进行总的回顾,找出内在规律,以指导未来实践的履行职务情况的口头报告。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公文,属于报告的一种,又与总结和讲话稿相似。

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的特点

( 一 ) 个人性。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报告是积极安全生产责任人自身所负责的组织或者部门在某一阶段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回顾,按照上级规定在一定时间进行,要从安全工作实践中去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不足与教训,从而对过去的工作做出正确的结论。与一般报告不一样的是,述职报告特别强调个人性。个人对本岗位,或所管理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有职责。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督查的材料必须真实。这就要在写作上更多地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还要据实议事,运用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提出主题,写明层义。讲究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主要的,议论是必要的。在写法上,以叙述说明为主。叙述不是详叙,是概叙;说明要平实准确,不能旁征博引。

( 二 ) 规律性。述职报告要写事实,但不是把已经发生过的事实简单地罗列在一起。它必须对搜集来的事实、数据、材料等进行认真的归类、整理、分析、研究。通过这一过程,从中找出某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得出公正的评价议论,即主题和层义以及众多小观点(包括了经验和规律的思想认识)。议论不是逻辑论证式,而是论断式,因为自身情况就是事实论据。如果不能把感性的事实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高度,就不可能作为未来行动的向导。当然,述职报告中规律性的认识,是从实际出发的认识,实践理性很强,其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因此述职报告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必须进行 “ 扬弃 ” ,即必须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创新性。而继承性,就是要继承发扬以前工作中好作风、好的方法,去掉不好的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才会有进步。策略性也是规律性的一个方面。策略即今后工作计划,是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的重点内容。

(三)通俗性和专业性。安全工作既面向群众,又必须有相当的专业性、学术性,因此要在保持相当的专业性的同时,又不失通俗性内容要尽可能明晰准确,结构是格式化的。如果需要在面对听观宣讲,则必须口语化,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三)艺术性。述职报告的艺术性是魅力所在,直接影响着整个报告这一艺术生命体。这样,写作述职报告必然联系整体的讲话活动特点来进行。 “ 述职报告 ” 一词,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待: “ 述职 ” ,是主体的实质性道理。 “ 报告 ” ,是呈现表像而又整体的艺术生命体。报告者要两者并重。写作述职报告,最好从上述总的认识出发。

安全述职报告的主题

述职报告是带有艺术性的论说文,正如所有科学文章如议论文、说明文一样,一定要明确树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即一个判断句,还要在报告中反复突出。主题要概括全文内容即对社会组织公务情况的深刻认识及办事意向。工作的 “ 主张 ” 、目标,在报告中就是 “ 主题 ” 。确定主题,这是写作首要而且最为重要的工作。要总结出一个集中议论的句子即主题句 —— 口号、标语、广告语,深入人心,作为标题并贯穿全文、反复突出。当然,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离不开 “ 安全 ” 这两个字,其他如 “ 以人为本 ” 、 “ 科学发展 ” 等应该也相当时髦。

第4篇:安全生产规律范文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安全;对策;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山区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目前的施工安全形势

我国目前的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在一些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施工现场,受作业环境条件的限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现场安全隐患未能彻底消除,因工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还时有

发生。

2、原因分析

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为何难以根本消除?施工安全事故为什么仍然屡屡发生?施工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本文结合笔者的经验和认识,分析如下。

2.1认识不到位

对安全生产认识的不到位是施工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安全责任认识不清,一些交通行业主管部门认为,施工安全生产实行属地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是安全监督部门的事。对建设项目而言,项目业主的认识也不到位,不少项目业主认为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的事情,现场安全监管是监理的事情,认为自己不应该承担安全责任。有的甚至认为管多了责任就会上身,思想上没真正重视。这种片面认识直接导致施工安全监管机构和体系建设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安全管理工作仅是开个会、发通知、提口号和走过场地进行检查;二是对安全生产愚昧无知,部分施工单位一味追求进度和效益,在安全方面,虽然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和侥幸心理,安全检查也是流于形式,有的单位甚至弄虚作假,应付检查,对安全生产的愚昧和无知造成安全隐患无穷,很多惨痛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均是死于愚昧、死于无知;三是对安全生产规律缺乏研究,认识不够深入,对安全生产的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

2.2管理不到位

对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是施工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管理不到位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保证体系未真正建立,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甚至取消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员,使得管理力量更加薄弱;二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没有层层落实到位,对分包单位实行以包代管,制订的安全生产有关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三是一些施工单位一味强调进度而赶抢工期,片面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对违章违规的行为,处罚措施和整改落实均不到位,致使施工现场到处存在安全隐患,安全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2.3监管不得力

政府安全监管不得力是施工安全问题的间接原因。监管不得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方式大多以不定期大检查为主,日常监督管理缺乏有效措施,而且检查形式单一化,手段较为落后,还存在建设规模大与监管人员不足的矛盾,使得安全监管覆盖面小,监督力度不够,不适应当前公路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二是执法不严格,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安全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暴露出可操作性差、部分条款交叉等问题,致使对施工安全问题纠正不及时、处罚不到位、执法不严格,导致安全隐患未能及时消除。

2.4经费投入少

安全经费投入少,是施工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投入的不足,使得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不少施工单位以低价获取工程,施工中通过压缩安全经费来扩大利润空间,从而埋下事故隐患。

2.5人员素质低

现场作业人员素质低是施工安全问题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加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其他行业,公路工程建设门槛较低,吸纳的农民工较多。与产业工人相比,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严重不足、安全风险意识低、安全技能和防范能力都相当差。

二、对策研究

1、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

相对于平原区而言,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受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建设难度大。其特点和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作业环境条件艰巨复杂

施工现场地处高山河谷,作业环境十分复杂,条件恶劣,安全隐患源、危险源较多且分布范围较广。在气候冷暖、洪水、雨雪、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下,塌方、倒塌、水毁、滑坡、泥石流等安全事故随时都会发生。

(2)安全生产事故诱因多样化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构造物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防护构造物和交通工程设施等,高墩桥梁、隧道、高边坡等工程施工难度很大;施工周期较长,一般需要3年以上,涉及的材料、机械、人员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普遍偏低;陆地、水下、水上、高空、爆破等各种特种作业多;工序之间施工协作性要求高;传统质量、进度、资金三目标对安全生产形成的压力;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足,例如,勘察设计深度特别是地质勘探精度不够,地质情况变异大,会增大后期施工难度,埋下安全隐患。

(3)安全事故易发、多发

高速公路工程作为线状工程,线长点多,一个施工标段短则几公里,长则十到几十公里,而且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场地狭小,工种复杂,地质条件差,施工技术难点多,存在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因此易发、多发施工安全事故。

2、安全源于管理

(1)安全必须依靠管理

管理是第一位资源。通过对施工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和对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生产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表明:搞好高速公路施工安全工作,必须依靠管理,安全生产实质上要解决的是管理问题。

(2)制定安全管理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制定具体、明确、量化的安全管理目标,目标管理是管理中的管理,目标体系的设定、实施、检查与评价应当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制定目标要突出重点。对于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安全目标应把对触电、高处坠落、车辆和机械伤害、火药爆炸、淹溺等事故的预防当作重点控制对象;把完善和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类人员具备安全上岗资格并具备相应的安全技术能力、现场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合理组织施工生产、施工方案安全可靠、机电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设备齐全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爆破作业、高处作业、水上作业、吊装作业、人工挖孔作业、张拉作业、隧道施工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作为管理的重点。

3、安全管理的实施

3.1抓住一条主线

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应紧紧抓住安全生产责任制这条主线。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施工单位岗位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中的基础、核心制度。只有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才能做到层层有分工、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

3.2落实四项工作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建设项目的从业单位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需建立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资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管理、安全检查和应急救援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的组织约束、社会约束、自我约束、激励机制。

(2)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按照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国家标准》(GB/T28001—2001),施工单位要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积极推动职业健康安全工作。

(3)深人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培训教育工作

严格执行“三类”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规定,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包括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技术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典型事故经验教育等,要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培训效果,积极创建企业安全文化。

(4)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监管不留死角,确保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制度到位、经费到位。狠抓基层和基础性工作,建立安全生产监管的长效机制。

三、结语

在高速公路建设大规模向山区发展、建设难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施工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形势严峻。当前,解决这一现实课题的关键在于:深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对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从创建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规、落实安全责任、依靠安全科技和加大安全投入五个方面人手,强化管理,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与统一,确保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本质安全。

参考文献:

[1]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国家标准[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行业标准.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教材(公路分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第5篇:安全生产规律范文

[关键词]安全生产;检察监督;检察建议

一、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的内涵与功能

(一)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的内涵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在检察实践中为更好地履行检察职能,根据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检察权创新出来的产物,其目的是要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关于检察建议学界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訛譹,《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试行)》中规定:“检察建议是人民检察院为促进法律正确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结合执法办案,建议有关单位完善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正确实施法律法规,完善社会管理、服务,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一种重要方式。”结合安全生产工作的特殊性与专业性,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结合自身执法办案和相关调研,建议有关生产单位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其内部制约、监督,以期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领域职务犯罪和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特大事故的发生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具有的功能

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之所以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主要还是基于其所具有的主要功能。1.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具有纠错和整改功能,对事故和犯罪有预防作用检察机关通过所办理的安全生产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尤其是检察机关直接介入调查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中的犯罪案件,发现案发单位在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执法、监管等存在的问题和漏洞等。通过及时调研、分析和总结该领域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和规律,制发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可以有效地预防该领域内的犯罪行为,进而减少和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预防效果。訛譺2.安全生产检察建议具有弱对抗性的功能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比较“温和”,其建立在查清事实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于预防安全生产领域职务犯罪的目的。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在法律上没有强制拘束力,其督促是没有法律效力的。訛譻如果采纳可以减少和预防生产事故和职务犯罪的发生,大多数情况下被建议单位都比较愿意采纳。3.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具有专业性的特征与功能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是由各级检察机关出具的建议类法律文书,具有法律专业性。安全生产领域具有特殊性与专业性,需要检察机关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形成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因此具有特殊性和专业性。

二、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存在的问题

1.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质量不高,弱化了其社会效果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建议的实施效果。实践中存在没有对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而制发的建议,使得内容空洞无物,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毫无实用性。缺乏对安全生产类线索管理机制,导致检察建议质量不高。2.反馈、落实、跟踪、督促缺乏相关工作机制在实践中,各级检察机关没有形成送达、反馈、督促、跟踪回访等有效的工作机制。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既非要求,也不是对具体事项的处断,它与行政领域的软法机制一样,并不具有强制性和指令性,而是要依靠建议机关和被建议单位的合意与协作才能保证落实。”訛譼如果没有合意,一些被建议单位内心瞧不上该建议,即使书面回复了而实际上却并没有进行整改,或者干脆束之高阁,而没有产生任何实际的效果。3.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公信力、权威性的不足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有些单位和个人甚至认为检察院发出的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书是在给其行为挑刺、找麻烦,更有甚者认为检察院越权干涉自己的事务,对检察建议有抵触心理。4.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的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类案的系统建议各检察机关没有形成健全的内控机制,以致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质量不一、不规范。很难综合各部门、不同地区检察机关的智慧,通过类案的对比、分析、归纳,找出共性问题,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于同类案件制发类案检察建议,没有发挥检察一体化的优势。5.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的权力“无限性”问题在检察实践中,有部分检察机关无限的扩张自己制发安全生产检察建议的范围,插手行政执法,严重超出了检察权的范围。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权力的扩张,不仅可能侵犯其他权力的合法运行,也会使该权力自身缺乏监督。

三、完善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的若干建议

(一)以质量为导向,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的制发水平

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要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安全生产检察建议的制发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内控机制和检察建议线索管理机制。訛譽1.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内容的实用性检察机关在制发建议前,要切实结合办案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实用性强的检察建议。只有实用性强的检察建议才能因其可操作性取得更好的预防效果。2.完善安全生产检察建议的内控机制,要求坚持检察一体化原则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是以检察院名义制发的,笔者建议要完善检察院内控机制,严格把控检察建议的质量;建立专门的机构提前介入,严格把关。发挥检察一体化的优势,使得检察机关不同层级之间,同级之间,本院内设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高效率的运用司法资源,提高建议质量。訛譾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的线索管理机制线索对制发检察建议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类线索管理机制,对线索进行及时分析和整合,以期形成对某类安全生产事故和职务犯罪起到预防作用的建议。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对特殊个案线索的把握,尤其是具有特殊性的安全生产事故,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类检察建议的社会效果

第6篇:安全生产规律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事故;要素及组合;隐患及征兆;规律特性

1引言

公路工程施工中由于相同的事故要素会存在于不同的施工工地及其施工过程的不同阶段,由其必然性又形成了安全事故的多发(常发)性。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存在事故要素并孕育发展结果,在未及时发现和消除存在的事故要素,或者阻止其孕育和发展的情况下,则事故必将发生,这就是由其原因所决定的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当能够及时发现和消除存在的事故要素,或者及时阻止其孕育和发展(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排查、消除事故隐患”)时,则安全事故就不会发生,这就是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故事的可预防性或可防止性。因此,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事故发生的原因,才能有效地确保生产安全和防止事故发生。

2 事故五要素及其引发事故时的七种组合

2.1 引发安全事故的五个基本因素

2.1.1不安全状态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状态,是指在施工场所和作业项目中存在事故的起因物和致害物,或者能使起因物和致害物起作用(造成事故和伤害)的状态。施工场所状态指为施工场所捉供的(作业)与生活条件的状态,包括涉及安全要求的场所(地面、地下、空中)、周围环境、原有和临时设施以及使用安排状态;作业项目状态为分项分步工程进行施工时的状态,包括施工中的工程状态、脚手架、模板和其它施工设施的设置状态和各项施工作业的进行状态等。

2.1.2不安全行为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违章指挥一一在施工作业中,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和安全技术标准、安全生产制度和规定的指挥;(2)违章作业一一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和规定的作业;(3)其他主动性不安全行为一一其他由当事人发生的不安全行为;(4)其他被动性不安全行为一一当事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素质的行为(会受到伤害物或主动不安全行为的伤害)。其中的“其他主动性不安全行为”包括违反上岗身体条件、违反上岗规定和不按规定使用安全护品三种行为,故共有六种不安全行为。

2.1.3事故的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

直接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物体,称为“起因物”;在生产安全事故中直接造成伤害发生的物体,称为“致害物”;致害物作用于被伤害者的方式,称为“伤害方式”。起因物和致害物的类别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为按其自身的特征划分,包括单件硬物,线路管道,机械设务,易燃和危险物品,作业场所、地物和地基和地层状态,飓风、热带气旋、暴雨、大雪、雷电等恶劣和灾害天气及其他突发的不可抗力等;另一种为按其引发的事故划分,包括物体打击,高处附落,机械和起重伤害,触电伤害,坍塌伤害,火灾伤害,中毒、窒息和爆炸伤害等等。伤害方式包括伤害作用发生的方式、部位和后果。对人员伤害的部位为身体的各部(包括内脏器官),伤害的后果分为轻伤、重伤和死亡。而伤害作用发生的方式则有以下十八种:碰撞、击打、冲击、砸压、切割、绞缠、掩埋、坠落、滑跌、滚压、电击、灼(烧)伤、爆炸、射入、弹出、中毒、窒息、穿透。

2.2事故要素作用的七种组合

组合一:不全安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组合二:不安全状态,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组合三:不安全行为,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组合四: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组合五:不安全状态,起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组合六:不安全行为,起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组合七:不安全行为(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

3 施工安全隐患和事故征兆

3.1施工安全隐患的构成、类别和检查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能够或者有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现存问题称为“施工安全隐患”,简称“安全隐患”。只有及时发现和消除在施工各个阶段、各个部位和各个环节上存在的安全隐患,才能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掌握安全隐患的构成、类别、基本表现形式和检查要求。

3.1.1安全隐患的构成

在生产安全事故的五个基本要素中,由于致害物和伤害方式一般只有在事故发生时方能表现出来,因此,有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和起因物存在时,就构成了安全隐患,其构成方式有以下三种:

(1)不安全状态+起因物;

(2)不安全行为+起因物或者不安全行为(同时也是起因物);

(3)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

3.1.2安全隐患类别

按安全隐患可能引发的事故种类划分一般可划分为十二种:用电事故安全隐患;火灾事故安全隐患;爆炸事故安全隐患;坍塌事故安全隐患;施工机械和设备倾翻、倾倒事故安全隐患;施工机械和施工设施局部损坏(折断、垮塌等)事故安全隐患;侄升(滑升、提升、爬升、倒升)式整体施工装置(摸板、脚手架、工作台等)坠落和失控事故安全隐患; 窒息和中毒事故安全隐患;高处作业和交叉作业伤害事故的安全隐患;安全防护设施、护品的配置与使用不到位的安全隐患;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事故安全隐患;预防灾害措施不到位事故的安全隐患。按安全隐患涉及的安全工作方面划分可以划分为五种:安全作业环境和条件缺陷隐患;安全施工措施缺陷隐患;安全工作制度缺陷隐患;安全岗位责任不落实隐患;现场安全监控管理工作不到位隐患。

3.2施工安全事故的征兆

在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之前所显示出的即将或可能要出事的迹象谓之事故的征兆。如能及早地发现并及时采取应急排险措施,则有可能阻止事故的发生;即使不能阻止其发生时,也可以及时撤出人员和采取应急保护措施,减轻事故的伤害和损失。因此,事故征兆是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性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事故的征兆通常出现在事故的起因物开始起动到事故发生的这段孕育和发展的时段内,但也有相当多的事故是突发性的,如物体(击)打击、高空坠落、机械和触电伤害等,几乎没有孕育过程,因而即使有征兆,也很难及时做出应急反应。

3.2.1事故征兆的类别

事故征兆的类别按以下两种划分,一是按征兆出现的顺序划分可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类:

⑴早期征兆:在事故起因物起动后初现的迹象,如初现的变形、开裂和滑移等;

⑵中期征兆:早期征兆的发展与扩大迹象,如变形迅速发展、裂缝显著扩大,以及局部开始出现过大的滑移、沉降乃至损坏迹象;

⑶晚期(临发)征兆:在事故发生前出现的原有状态面临突变的迹象,如即将发生断裂、脱离、倾倒等险情,预示事故即至。

二是按征兆所示的事故划分:一般都有某种征兆提前出现的事故有基坑(槽)坍(塌)方、脚手架和多层转运平台倾倒、脚手架局部垮架、脚手架垂直坍塌、支撑架垮架和倒塌、独立墙体倒塌、建筑物倒塌、机械设备倾翻、自行式施工设施的坠落、火灾等。

3.2.2 事故发生前的常见征兆

事故发生前的常见征兆和有孕育过程事故的一般可能出现的征象,虽然不少事故都有一定的孕育和发展过程,总会有一些迹象显露出来。但由于事故发生前的状态和起因物千变万化,使其事故征兆及其显示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广泛深入地研究可能出现的异常迹象,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和特性

4.1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

4.1.1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

事故的五个基本要素形成三类安全隐患;在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的情况下,起因物开始启动,向三期事故征兆发展;在未能及时发现和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情况下,发生由事故五要素的七种组合形成事故。这就是造成事故发生的基本的内在规律。而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也就在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中产生,可以分为前期预防、中期消除(隐患)和晚期应对(征兆)。在这三个阶段所采用的安全措施之间,具有前后交叉、连接和延续的关系,即前一阶段措施的缺陷和执行效果的问题,要由后一阶段予以弥补,如果仍然未能制止住,则事故将必然发生。

4.1.2研究和把握事故内在规律的基本要求

研究、认识事故的内在规律显为了把握它,并据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消除、阻止和保护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者降低其伤害和损失。具体要求为:(1)掌握各种事故的因素在施工过程与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表现及其内在联系;(2)掌握事故要素得以存在、孕育、发展、起动与造成伤害作用所需要的条件和因素;(3)消除蕴发事故、因素应当采取的安全技术与管理措施。此外,还应从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中正确认识事故的特性(必然性、偶然性、多发性、可防性和难控性)。

4.1.3 事故要素存在发展的条件与因素

使得事故要素得以存在、孕育、发展、启动和作用的条件与因素很多,可归纳为认识因素、技术因素、条件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

4.2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特性

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有具内在的规律,并遵守其内在规律。事故发生所表现出的必然性和可防性,分别是内在规律作用的结果和掌握内在规律的结果;而事故发生也会表现出偶然性和难控性,其原因多为没有很好掌握其内在规律的表现,应当从这一角度去掌握事发生的特性。

4.2.1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和可防性

当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由事故要素构成的安全隐患未能被及时发现和消除时,它就会继续其孕育、发展和起动;当在事故蕴发过程中的各种迹象又未能被及时发现并给以紧急阻止、排除时,则事故必然发生,这是由事故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必然性。因此,安全生产工作的不到位和缺陷,就使得事故的发生有可能变为必然,并形成了事故多方位和反复出现的多发性。引发事故的基本要素及其蕴发过程是有规律性的,使我们认识和掌握了各类事故的基本要素及其蕴发规律,并深入细致地做好前期预防、中期检查和后期阻止工作,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这就是事故的可防性。除了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作用引发的事故(这类事故也有一定的可防性)外,其他各类事故,应当都是完全可以防止的。

4.2.2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难控性

第7篇:安全生产规律范文

安全统计分析关键是“分析”二字,如果只统计不分析就失去了安全统计的意义,应该说统计分析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要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找出事故规律,以便采取措施,抑制事故和不安全现象的发生。南平电业局的安全统计分析主要是对全局安全生产故障(事故、障碍)的统计分析,按照故障类别又可分为电网、设备、人身等,但是无论哪种类别统计分析,都是为了找出事故的原因,并且明确责任,落实反事故措施。搞好安全统计工作除应具备全面的安全生产知识,还必须经常深入基层单位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掌握科学的统计方法,以求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一、安全统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安全统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整个统计过程的基础,主要有:

1、原始记录的搜集和整理

原始记录是指基层单位用数字和文字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活动阶段性的最初的记载,是反映安全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原始记录是统计数字的最基本的来源,也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必须保持其原始性、真实性、直接性,为生产和人身事故的分析提供最原始的资料依据。这一阶段资料收集的真实性和广泛性,直接影响对事故原因的定性及“反措”的有效性和领导对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因此,在整个安全统计过程中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困难最大的一个环节,因为往往在发生事故时只忙于处理事故而忽视了对最初现象和处理过程中的记录,或者由于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原始记录的丢失等。

目前安全管理,正逐步走向现代化,对于有些原始记录,变电所已经存贮在微机中,或有些现代装置存有记忆和分析打印功能,但是往往搜集困难的数据是在当事人处理故障过程中的记录,这就要靠安监人员事后的询问记录和对设备现状进行的综合分析,以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性。

2、安全统计台帐安全统计台帐是按照各种统计报表的要求,用一定表格将分散的原始记录资料按时间顺序,系统地汇集起来登录的表册。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及时登记各种原始记录资料,便于前后对比各个时期资料的准确性,及时发现原始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更正,为编制好统计报表准备条件,并且及时登录台帐可以防止资料散失或遗漏。总之,台帐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大量原始记录登录备案,一旦某个单位的资料发现遗失,可以及时查到,使管理人员有了综合对照分析。在南平电业局的安全管理中,安全统计的台帐,都按时间分类存入计算机中,有效防止了原始资料的丢失,对整个安全管理的连续性和正确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3、安全统计报表

安全统计报表是以上各项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综合体现,它的任务就是为了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基层单位安全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为领导及主管部门掌握安全生产情况、指导工作和控制与检查安全技术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它是反馈安全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为安全管理服务的重要组织措施。

以上所述建立原始记录,安全统计台帐和安全统计报表是基层单位统计实践中的三项主要工作,它们三者的关系即:原始记录、安全统计台帐、安全统计报表。从三者关系也可看出,原始记录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所以,搞好统计工作必须抓好原始记录的搜集与整理,以确保整个安全统计结论的正确性。

二、常用的静态安全统计分析方法

1、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是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和企业安全情况的衡量标准,常用统计指标一般可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而这些指标都不是彼此独立的,而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控制统计指标是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单个统计指标,如5个供电企业、65次障碍等只能表明现象的某一方面,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为了全面反映安全生产情况,需要用一整套的指标,即指标体系才能完整地揭示某一现象在事物间的相互(内在)联系。如线路百公里跳闸次数,某种原因造成的事故在总事故次数中所占的比例等。

所以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就是从安全生产统计分析对象的各种基本数量中归结出来的,能用简单明确的数字语言反映统计对象互相联系的数值。

2、绝对指标

绝对指标是用来反映安全生产中各种统计对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的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如企业的职工人数,伤亡事故次数等,应当注意统计学中的绝对数和数学中的绝对数概念不同,它反映的是安全生产中某统计分析对象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实际上不是绝对不变的,这些数量是随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如:企业的职工人数每年、每月都在变,因此,在统计人身事故率时必须正确选择当时的职工总人数,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在人身事故率统计中的职工总人数,是指在生产现场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而其它为生产服务的后勤人员,如财务人员、炊事人员、医务人员等都不能算生产人员,因此,为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必须掌握全局职工分布情况和统计方法。

3、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是两个相互有联系的绝对指标的比值。用以反映现象间的对比关系,绝对指标是反映不了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情况以及各个单位的相对安全情况,但是用相对指标,时间上比值和各单位之间同一时间的比值就可以很明确的找出企业一段时间的安全情况和各个单位安全管理的情况。另外通过对事故的性质分类比值和利用相对指标还可以看出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各种事故性质的发展情况,以便主管领导和部门有针对性的,而且不失时机的采取相对安全措施,控制事故的发生和曼延。通过相对指标还可以反映某单位安全管理的业绩和管理水平,以及采取安全措施后取得的效果。

以近五年南平电业局发生配电障碍最多的5、6月份为例,如:2002年5月份全局配电障碍发生5次,6月份全局配电障碍发生5次;2003年5月份全局配电障碍发生4次,6月份全局配电障碍发生4次;2004年5月份全局配电障碍发生5次;月份全局配电障碍发生4次;2005年5月份全局配电障碍发生7次,6月份全局配电障碍发生2次;2006年5月份全局配电障碍发生8次,6月份全局配电障碍发生8次;2007年5月份全局配电障碍发生8次,6月份全局配电障碍发生18次。通过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配电障碍指标在逐年增加,这就必须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查清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进一步加强配网安全管理,来控制配电障碍的恶性增长。

利用相对指标统计方法,还可以分析各个单位之间的安全管理情况,如:从2003年-2007年配电指标分析,南平电业局共发生配电障碍88次,下属的甲供电局共发生配电障碍46次,乙供电局共发生配电障碍26次,丙供电局共发生配电障碍16次。从五年内同一区间,各单位发生的配电障碍次数比较,甲供电局相对发生的配电障碍次数多于其它三个单位。因此,应该着重加强甲供电局的安全管理和设备改造,从而降低甲供电局的配电障碍次数。

4、平均指标

平均指标是两个独立的,但又紧密联系着的指标数值之比,计算方法有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两种方法。它反映的是某单位在一段时间、某个范围内总体安全管理水平,在安全统计中平均指标可以提供宏观控制的规范和依据供管理者决策考虑。

三、几种常用的动态安全统计分析

要掌握事故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并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来指导安全生产,预测事故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还必须进一步强化科学安全管理,从数量方面来研究,安全生产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研究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预见发展的趋势,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安全生产中事故和障碍的动态变化。

所谓动态,就是研究全局范围内某一现象或过程(如障碍),从一定时间到另一时间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将收集起来的指标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说明这些事件的时间发展的指标,在统计单上把这样的一系列数字称为动态数列。应用这一分析方法,关键是要靠连续的原始数据积累和分类,分性质的比较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应用动态数列,可以观察和研究分析安全生产发展的趋势和预测发展规律性,把具有互相联系的不安全现象的动态数列进行对比,可以分析安全生产中各种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把各单位、各部门间同类的安全情况的动态数列进行对比,从而可以从中揭示实质,找出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相互之间的差距,推动安全生产的发展。例如:南平电业局从2003年2007年障碍跳闸情况统计如下:表一、表二。

第8篇:安全生产规律范文

关键词:海因里希法则;消除隐患;安全管理

“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统计了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事故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U29U300。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生产过程,不同事故类型,也许上述比例不尽相同,但是他阐明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程度之间的普遍规律,即在一般情况下,事故发生后造成严重伤害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大量发生的是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的未遂事故。

海因里希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一位机械师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转的皮带轮上,因为没有使用拨皮带的杆,又站在摇晃的梯板上,还穿了一件宽大长袖的工作服,结果人被皮带轮绞入碾死。事故调查发现,这位机械师使用这种上皮带的方法已有数年之久,他对自己非凡的技巧极为得意,其手下的工人也时常表现出钦佩之情。查阅工厂的急救上药记录后海因里希发现,为了展示自己的“高超技巧”,这位机械师曾经有33次手臂被擦伤。据他的同事们回忆,在他展示“高超技巧”的过程中,令人感到惊险的情况更是不计其数。这位机械师付出的生命代价,为海因里希法则作了一个生动但却残酷的注释。

从中得出启示:要消除一次死亡事故以及29次重伤事故,必须首先消除300次轻伤或无伤事故。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随机的现象,却有其必然的统计规律性。从偶然中找出必然性,认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这就是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的科学依据。

产生事故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事故致因的多种因素的组合,可归结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的影响等。人、物、环境都是受管理因素支配的,人、物、环境的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管理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但却是本质的原因。

我们民爆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同样遵循这一法则。为消除事故隐患,控制不安全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在生产活动中,我们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安全管理工作。

一、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

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将各种不同的安全责任落实到负有安全管理职责的人员和具体岗位人员身上的一种制度。完善各级安全责任制,实现安全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则是规范管理人员和员工行为的保障,只有建立了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企业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和经营。安全操作规程是从业人员的行为指南,所以企业必须按照行业规范,为员工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安全操作规程,而企业员工则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进行作业,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二、落实安全投入及安全技术措施,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安全投入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保障和基础,提高安全生产能力,需要为安全付出成本,安全的成本既是代价,更是效益。对于民爆生产经营单位来说,更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改善安全生产设施,更新安全技术装备、器材、仪器、仪表,以保证达到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设备的完善与否、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与否都将直接影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程度。选择成熟、可靠、完善的工艺、设备可以提高本质安全程度。在民爆行业,常用的安全技术措施主要有:动态监视控制及数据储存系统;为生产设备安装的安全防护装置;设置的安全联锁控制系统;采用的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个体防护等措施。安全设施设备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保证其作用可靠、随时有效。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减少了物的不安全状态。

三、全员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开展安全教育既是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安全教育是搞好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发展、弘扬企业安全文化,将安全生产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的需要。安全教育更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安全技术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的重要途径,可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减少人为失误。而且我们必须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不断地强化人的安全意识和提高知识技能,确保安全生产。

四、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和隐患治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安全监督检查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改善劳动条件的有效途径。民爆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排查要认真、整治要坚决、成果要巩固、杜绝新隐患”的要求,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通过安全生产检查,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以便有计划地制定纠正措施,落实整改,保证安全生产。民爆行业应按相关规定,建立“三级危险点巡回检查制度”,建立“视频监视和安监人员现场检查相结合的危险点安全检查制度”,发现隐患应及时采取有效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

五、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程序

由于受技术水平、认知程度、经济条件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制约,以及事故的偶然性、随机性等特点,我们对事故难以做到完全避免。因此,我们必须设置控制事故的第二道防线,即制定应急救援体系,通过抢救、疏散、抑制等手段,控制事故的蔓延和扩大,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组织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时能够及时而有序的指导救援和减灾。为了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抢险装备、设施,并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和演练。

既然有的事故难以避免,那么事故后认真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处理有关责任人员以扩大教育面,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实施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的基础上,也应重视参加“保险”的作用,这可以保障一旦发生事故时得到救治伤员和恢复生产能力的经济补偿。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我们通过以上的安全管理措施,实现消除隐患、控制事故,减少事故影响的目的,使企业达到最佳的安全生产状态,为劳动者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和员工职业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宝智.安全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 游鹏飞,等.浅析墨菲定律及海因里希法则对控制事故的作用[J].安全技术,2008,8(8):14-15.

第9篇:安全生产规律范文

关键词:施工现场 施工企业 建筑工程 安全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安全问题被一再提出,但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事故的危机充斥于安全的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是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探索现场施工过程的各种危险因素,研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不规范的因素与现场施工人员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统一规律,更好运用这些规律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各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和改进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旨在防止和消除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向伤亡事故转化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确保安全生产得以进行。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施工现场工伤事故和重、特大伤亡事故的统计数字告诉我们,建筑施工的安全形式依然严峻。然而,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同其它一切事物一样,有它客观规律的一面,它客观地存在于整个施工活动之中。因此,自然也可对它分析了解,掌握它的内在规律,采取相应的组织和技术措施对它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以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1.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得不到不落实

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责任不够明确、奖罚不够严格、制度不够健全,在这正情况下即使有制度,也会流于形式,不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落实不力;班组检查、项目部检查、公司检查不能有机结合;工地的安全保障体系薄弱,项目经理只管生产,不顾安全,甚至有些管理者对上级主管部门清查出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整改。

1.2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被精简、合并,专职安全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现场施工工作的实际需要,很多安全人员技术低素质差,对安全管理略知皮毛,这些人员并无监督管理能力,根本无法履行职责。

1.3安全教育不落实

施工单位对现场施工人员安全教育不及时、不落实,现场施工队伍的素质不能满足安全施工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大多没有进行专门的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能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违规、违章作业现象严重,多数人员未经专门的岗位培训。

2 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

2.1提高企业领导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认识

企业领导对建筑施工安全工作要有高度的认识,对搞好安全生产工作至关重要:①强化对企业负责人和主管安全生产人员的安全培训,使之深人了解和认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树立起只有做到真正的重视安全生产管理,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思想,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使之能够落实到行动中。②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安全生产与企业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项目经理资质、招投标工作以及企业业绩和领导者的政绩挂钩。③加大对安全事故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使得企业领导者将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切实树立起“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做到行动上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生产。

2.2加强施工队伍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安全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要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岗位培训、规范施工管理,不断提高安全业务素质,增强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采取有效手段规范人的行为,实行规范作业,杜绝工作凭感觉、靠经验的不良作风,加强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为契机,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宣传机制、通过标语、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深入的宣传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公众传媒开辟安全生产专栏,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通过强化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岗位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在强化安全培训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抓安全检查不合格单位、事故多发单位、安全管理差的单位相关责任人和各级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建筑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再教育工作,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按照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教育培训的相关要求,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与时俱进的制定新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增强相关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

1)重视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培训教育要突出重点,要有针对性,防止搞形式注意,不断加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为此,必须要要做到:抓好骨干人的安全培训工作,重点对基层班组长、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和工程项目负责人进行培训。强化一线岗位人员安全生产工作的技术培训。抓常规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

2)抓好特殊作业工种和临时工的安全教育。特殊作业工种必须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考核,确保持证上岗。临时工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用人单位和安检部门必须重视临时工的安全教育问题,提高临时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

3)要采取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提高现场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保证施工生产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工序管理,施行安全工作超前防范,杜绝施工中的盲目性。

4)营造多彩丰富的安全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采用正规教育和寓教于乐相结合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

3施工现场事故控制管理对策

3.1事故控制

事故控制是指在事故发生前全面地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并竭力减少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在事故发生后减少人员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事故控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事故发生之前,全面地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尽量减少事故发生的机率;二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努力减轻损失的程度。事故预防和事故抑制是事故控制的基本技术,前者是事故发生前的控制措施,后者主要侧重于事故发生时和事故发生后的控制措施。

3.2施工现场进行事故抑制的管理

施工现场安全事故抑制从时间的因素上可分为两部分:事故发生时的处理和事故发生后的处理。

1)事故发生时的处理。在施工现场出现事故时,要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各方面的管理人员、领导必须尽快赶至现场,进行事故的紧急处理。这时候进行的事故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组织人员进入事故地点,迅速疏散人员,抢救伤患,以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造成无谓人员的二次伤亡;保护好事故现场,要求施工现场各物件的位置、颜色、形状等保持事故结束时的状态,以备将来的调查取证;及时的和公安、消防和安全监督等政府部门联系,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向企业负责人及时通报事故的发展动态。

2)事故发生后的处理。事故发生后,应立即组织伤亡人员的救护,同时,成立事故调查组,通过现场笔录、现场拍照摄像、现场绘图等手段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根据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分析出事故的全部原因。在此基础上,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再根据其在事故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人,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对广大施工人员进行现场教育,使其吸取教训,遵守操作规程,加强安全生产意识;对于事故中的伤亡人员要妥善救治,并按照规定对其进行安置。

4完善政府建筑安全监管措施

4.1建立健全安全监督机构及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机构。

安全监督机构应采用动态跟踪,抽查与专人定点负责制相结合的方法。在办理安监手续时,为该工地指定一名安监员,负责对该工地的安全监督交底、平时技术指导及监督现场安全教育与防护措施的实施。对该工地文明施工、安全防护水平的评定,则由站领导带队进行动态跟踪抽查。这种一人定点服务,集体动态打分评定的方法,既解决了工地现场安全员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指导培养了企业、项目部的安全员,又确保了安全检查的公正公平,廉洁执法。

5结论

在建设工程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应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同质量和效益一样成为企业管理工作中重点,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孙沛平.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方先和.建筑施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 包世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谭书魁.房地产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 范如国.房地产投资与管理[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