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服务贸易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贸易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贸易创新

第1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吸引外资效应。著名的钱纳里双缺口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国内储蓄率低,国内储蓄不足以满足经济增长对资本的需求,普遍存在着“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储蓄不足和外汇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在此情况下,必须通过引进外资才能弥补这两个缺口,并使其潜在的经济增长变为现实。泰勒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外资流入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引进大量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与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有关研究表明,无论是外国金融服务机构的直接投资还是其它类型的跨国公司的投资都会随着本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另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必须积极主动地成为各种国际或区域性协议的签约国,这无形中将对我国政府以往经济管制行为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给予一定的约束,促使政府按照国际惯例和规则进行金融监管活动,重建社会信用基础。这将为本国金融市场提供一个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降低金融领域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大大提高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

(二)金融效率效应。金融体系的低效率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低效率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竞争的缺乏。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后,我国金融体系的低效率状况将会得到有效克服。(1)竞争性市场金融体系的形成,将有效克服垄断经营所产生的“租金”,从而促进金融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减少甚至消除“寻租”行为对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体系秩序的不利影响。(2)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有利于限制和减少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介入和干预,增强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金融机构能够根据风险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选择信贷对象,分配信贷资源,保证信贷资源流向高效益的经济部门和企业,提高信贷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信贷资源的质量。(3)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市场化金融体制的形成,而市场化的金融体制将强化企业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弱化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度依赖,有效遏止企业的过度扩张行为和“投资饥渴”,从而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和质量。(4)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国内金融服务企业可以相对便捷的学习和模仿外国同行的管理和交易技术,并且在存在巨大国际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学习和自我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技术转移的有效性。(5)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后,伴随着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入,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对人才的常规培训工作以及所提供的接触国际社会的机会、了解国际市场新信息的渠道都为培养本地人才提供了相当可贵的条件。

(三)国际收支效应。(1)经常项目效应。外资的大量流入加速了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部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从而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会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从而为促进和带动本国的货物商品与服务商品的出口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和海外业务的发展,使金融机构能更方便、更快捷地向本国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提供从信息咨询、市场调研与预测、各种贸易融资便得,到贸易结算在内的多功能、全方位金融服务,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资本项目效应。从理论上讲,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通过资本项目的资本流入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调节国际收支失衡。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一方面为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大规模融资提供了可能和便利,从而使得国际信贷成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另一方面,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为资本的自由出入扫清了障碍,为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调节国际资本的流出入来平衡国际收支提供了条件。

二、金融服务业的特质与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是金融服务业的特殊性质,即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使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1)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性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显然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2)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共同享受,无法排斥某一部分享受此收益,而且增加一个人享用这种利益也不影响生产成本。因此,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3)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决定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4)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金融体系中突出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现象,导致即使主观上愿意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也有可能随时因信息问题而陷入困境。然而,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高昂成本金融机构又往往难以承受,因此,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就有责任采取必要而适当的措施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

二是发展中国家自身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体系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主要通过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宏观环境四个子系统体现出来。近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实质上主要是由金融制度丧失或部分丧失其基本功能所造成的。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有关分析显示,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自1995年已基本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随着改革的深化正在逐步提高,这无疑是我国今后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保证。从四大子系统对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因子来看,银行系统对整体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因子自1996年以来一直高于50%,1998年高达636%,2000年为57%下降了66个百分点。这与近年来国家实行“债转股”等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政策措施有关,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水平,其脆弱性程度令人担忧。金融市场子系统对整体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因子自1995年以来相对于其它子系统而言越来越突出,影响因子从1995年的144%上升到2000年的232%,在四大子系统中仅次于银行系统位居第二并呈上升趋势。今后我们应从完善金融监控机制着手,更多关注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市的脆弱性,及时化解股市风险,防止股市脆弱性累积,以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稳定。

三、我国金融监管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分离监管职能。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同时承担着制定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两项重要职能,随着国内金融业垄断市场格局的打破,金融市场体系的扩张速度将会大大加快,依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水平,人民银行在完成制定货币政策、经营管理国际储备、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等任务的同时,对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庞大商业银行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管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将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放在一个部门内,也具有很强的道德风险,管理者会以一个目标的完成来掩盖另一个目标的失败。因此,突出金融监管的地位,实现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两项职能的分离是我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必要内容。

(二)创新监管组织。目前的分业监管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监管协调机制缺乏、监管重复现象严重、监管信息不能共享、结构性监管与业务发展多样化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等等。入世后,随着国内的银行、信托、证券和保险机构之间业务的日益混合和联系的不断加强,我国分业经营体制中隐含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在目前监管机构设置格局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组织创新。目前可行的办法是,由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家监管机构,成立金融业监管协调委员会,开展联合监管。金融监管委员会的设置可以大大促进金融创新,加强监管协调,提高监管效率,抵制潜在的监管信息内部化倾向。

(三)明确监管目标。总体来讲,我国金融监管目标过于宽泛,既不明确又难以操作,更难以量化考核。根据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金融监管的目标一般有两个,即:保护债权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前者是由于在金融活动中,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金融机构一般比债权人拥有更为充分的信息,这就使它们有可能利用自己信息上的优势,将金融风险或损夫转嫁给债权人。后者是由于一方面金融机构经营的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货币,而且其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以包含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信用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金融机构的经营具有内在风险,另一方面金融风险本身具有较强的连带性和易传播性。自从1990年代以来,随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风险的加大,维护金融稳定逐渐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

第2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技术创新

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多元化,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所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最重要的课题是服务贸易竞争力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相关数据,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咨询、IT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我国服务贸易则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文基于修正的“钻石模型”视角讨论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的优化路径相关问题,以期为此问题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该理论通过研究一国的经济环境、组织、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认为国家和国家环境是支撑企业和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一个国家在某一行业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基本要素包括: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及行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两个辅助要素是指机遇与政府。据此波特提出了“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

波特是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就是“钻石模型”。在波特看来,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以下四项: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这四个因素也是本文所基于的一个立脚点。

关于“钻石模型”修正的理论综述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是在归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虽然其重视分析国内要素的培育,但是并没有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有许多专家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得“钻石模型”具有更强、更广泛的解释力,如能更好地解释小国、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

Cartwright构建了多因素钻石模型,在保留波特钻石模型中6大要素的基础上,增添了5个新的海外变量:海外要素创造能力、与在海外环境中的相关的和支持性产业的联系、满足海外顾客需求的途径、海外市场的竞争以及该产业在多大程度上有面向国际的目标和结构。他认为这一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小国经济、出口依赖工业国和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Dunning等引入了“跨国经营”这一要素。认为跨国公司在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可以获得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等,带动本国产业的发展,对本国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本国企业要注重从跨国公司中学习技术、注重通过技术的积累来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

RugmanandMoon等构建了一般化“双钻石模型”,这一模型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不仅来源于国内钻石,也来源于国际钻石。

AnilNail和Zeller等将政府作为第5个关键因素引入,发现土耳其重点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政府发挥了核心作用,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

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学者乔东逊也提出,“人力要素”是推动韩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我国服务贸易实际的“钻石模型”修正

通过对上述“钻石模型”修正的研究成果的回顾很容易发现,不同的专家在考虑一国产业竞争力时考虑的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能结合一国的具体国情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特定的因素引入模型,则能更好地指导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培育。通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正视竞争力提升所面临的特定制约因素: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但需求层次低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在运用“钻石模型”研究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重视技术创新,重视高层次人才与政府的作用等。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了跨国公司、国际环境两个要素,并将专业人才从要素禀赋中提出,作为一个专门的重要要素列出,将政府从辅助要素调整到基本要素中,从而形成了由两个关键要素、五个基本要素与两个辅助要素相结合的新的多要素模型。专业人才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动机,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得以维持的基本保障,因此,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构成了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质量优化路径

在现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服务贸易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影响服务贸易的各项要素质量,尤其是要做好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这两个关键要素的优化。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服务业发展的智力资源支持

现代服务业以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其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拥有普通技能的人才,更加需要高素质、高技能、有先进理念、敢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队伍,就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引进与留住相结合。1.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贸易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基地,鼓励职业培训机构业务开展,加强企业内部培训,通过学校、社会与企业多层次、全方位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人才培养中,重点要做好人才的结构性需求调查,突出解决当前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各类各层次培训跟踪调查,确保培训的知识与技能是服务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避免形式主义。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完善的留学人员回国鼓励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留学人才,尤其是金融、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以带动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高层次外国专家,聘请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讲学任教及工作任职等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国创业、发展,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服务业人才出国留学、进修,接受国外系统服务理论与技能的培训,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与海外交流合作渠道。外国语在服务贸易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服务外包中的语音服务、咨询服务等,加强基础外语教育,让更多外国人来我国旅游、度假、工作,让更多人能“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多语言应用国家,这将对于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紧完善与人事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知识产权、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确立高层次人才的核心与主体地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增强对人才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做到“人才培养得出,引得进,留得住”,彻底解决服务贸易人才短缺问题。

(二)促进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与服务贸易良性循环

汪琦(2006)对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演变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美国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获取和维持其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而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又对进一步技术创新形成动力和压力机制,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市场条件,形成互动性良性循环。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制定服务贸易创新体系时,将服务贸易技术创新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

其次,加大对服务贸易技术研发的投入,优化投资比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技投入增长率应同步于或略高于服务贸易增长率。投入方向上,既要重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投入,又要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同时攻关若干重大专项,既确保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又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人才的引进、管理与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

第四,强化微观主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机制,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制,激励创新,并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激励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一个激励自主创新的微观机制。

第五,促进外商投资向更高技术领域发展,吸引世界跨国公司总部与研发机构进入,引导服务业产业集聚,鼓励内资服务企业嵌入其产业链,鼓励员工流动,充分扩大外商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国内服务贸易技术进步。

第六,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新型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对服务贸易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应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应提供研发资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应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在政府采购中,应优先支持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

第七,畅通科技转化渠道,提高科技转化率。深化科技体制转化改革,把科技市场与市场改革联系起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与外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第3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金融服务贸易涵盖金融服务贸易和保险服务贸易两个方面,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缺陷。保险服务贸易额占比较大。对比十多年来金融服务贸易和保险服务贸易的总额,可以发现保险业务对金融服务贸易有非常显著的贡献,行业内存在严重的比例失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5%,进口占总额的7.8%,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6.2%。2014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进口占总额的7.3%,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6.5%。这是因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结构尚不合理,后期仍有很大发展潜力。另外,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和质量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主要经济体服务贸易总额比重很小,目前还无法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即使与新兴经济体也存在一定差距。一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用该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由此计算出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2010—2013年维持在0.3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二、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健全这样一套制度,促进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并对违规行为公开处罚,使金融服务机构的运营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与质量,为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为增强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供法律和制度支持。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一些鼓励金融服务部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发展政策,让其健康有序地发展,通过参与国际市场储备,对外谈判等方式为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和出口争取更为有利的市场环境,使金融企业与世界市场接轨。在经济刺激计划的以及可能的经济刺激投资中,要有计划、有提升地向金融企业倾斜,增强其硬件设施及软件装备,夯实其基础,为金融服务贸易提供一片供其茁壮成长的沃土。

2“.互联网+金融咨询”

加大资金投入,利用最新科技手段,正视金融服务贸易信息咨询的重要性,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或建立相应网站、提供专门热线服务的方式,为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政策咨询、风险提示、信息咨询、经济走势及对策建议等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使得各个金融服务贸易企业能尽快了解世界现状,调整自我发展方向并逐步缩小差距,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3.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

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是不断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我国的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来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研发高技术含量的金融服务贸易平台,开拓有市场价值的、知识技术含量高的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客户的需求。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影响服务竞争力的生产要素中的人力资本要素尤为重要,并提供了层层的创新理念。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的关键是具有提供金融服务贸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富有金融实战经验和服务贸易知识,掌握世界金融市场产品运作,精通金融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升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势在必行。国家层面上应加大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教育投入,培养金融专才对服务业务、创新技能的敏感性和能力;企业层面上建立一套多元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为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4.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有效需求

金融服务贸易的需求包括进口需求和出口需求,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需求远远小于进口需求,解决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需求更为迫切,我国居民对服务消费特别是金融服务的消费特别低,消费结构单一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拓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市场规模,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有效需求。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需求,直接影响我国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做好外资企业入对我国金融需求的调查工作,在金融服务机构给每一家外资企业建立信息资料档案,方便金融机构及时做出答复。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宽海外市场来增加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需求,实现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本土化经营,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还可以并购海外金融机构,实现员工的本土化,并借助员工本土化的有力条件,大力开展金融业务,拓宽金融服务对象,拓宽金融服务方式,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有效需求。

5.大力发展相关性支持产业

第4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人才培养;高职教育;教育国际化

作者简介:李瑞丽(1972-),女,山西祁县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商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服务贸易。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标准对接,能力开发、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编号:201525),主持人:李瑞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7-0058-06

中国贸易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服务贸易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在提高生产效率、能源利用率、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促进民众就业并提高幸福指数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际竞争地位的日趋上升,中国市场已经占据世界市场的重大份额,中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我国过去的经济体制不再适应未来中国的发展,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在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的世界经济转型中,中国应该把握当前机遇,大力发展全球服务贸易,深度参与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全球知识转移与技术研发中获益,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由“世界加工厂”走向“世界创新中心”!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特征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全球服务业逐渐取得经济主导地位,全球产业结构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热点。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7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4.6%,为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增速的两倍{1}。中国已跃居全球服务贸易第二位。“十三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0%以上,占外贸比重达20%。服务贸易将成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合作的新举措。

(一)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迅速,KPO份额明显增加

全球服务外包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跨越低廉的人力成本阶段,跨国公司在服务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方面份额日益增加,更加看重中国的技术创新和知识能力。2015年,中国在电信、计算机和信息领域的服务出口为270亿美元,同比增长25%,专业管理和咨询领域服务出口291亿美元,增幅为13.6%,广告服务使用费出口、文化和娱乐服务使用费出口、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同比增长分别达37.1%、43.9%和64.9%{2}。2016年1月,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达605亿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达436亿元,同比增长37.5%。其中知识流程外包(KPO)比例为131.8亿元,同比增长47.8%。{3}同时,我国生物医药、广告媒体、动漫游戏、工业设计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发展,中国服务外包结构日趋优化[1]。

(二)中国服务贸易领域拓宽,出口结构日合理

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备受全球市场瞩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零售市场,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达10%以上,中国消费者不仅在商品消费方面将保持巨大的需求,同时在教育产业、金融保险、养老服务等方面都有潜在巨大需求。中国在改变着“代加工”的世界加工厂命运,鼓励进口和自主研发先进技术和高端服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重新布局。随着“互联网+”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实施,基于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中国全球服务贸易在各垂直行业融合加深,领域除制造业和信息技术外,还延伸至交通运输、能源、卫生健康、信息服务等行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整体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

(三)服务贸易开放政策明确,贸易环境不断优化

随着“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服务贸易相对优势正在凸显,正在形成特有的服务贸易经济发展新趋势,中国服务贸易在全球市场已经形成基本稳定的地位。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同意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市场逐步开放,对于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实施外资准入限制。2013年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先后在金融、商贸、航运、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六大领域开放;2015年北京出台《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2016年国务院决定在上海、深圳、海南等10个省市和5个国家级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国服务贸易环境正在形成。

二、全球服务贸易人才需求显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薄弱

全球服务贸易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总体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有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总水平增长了5.7倍。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成了国际贸易竞争的新领域,并且成为了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印度连续数年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主要得力于其服务业的发展。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日益转向服务导向,服务业在GDP占比从2003年的64%增加到2013年的70%,而同期制造业占比从26%下降到19%。再以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英国为例,在2014年11月到2015年1月间,英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545亿英镑,进口总额为312亿英镑,服务贸易顺差幅度达到233亿英镑{4},而同期英国货物贸易则持续逆差。与之相反,我国的服务贸易尽管发展迅速、规模不小,但在过去的20年中持续逆差。据商务部2017年2月24日消息,2016年我国服务贸易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预计世界排名将继续保持第二。美国成为我第一大服务贸易逆差来源地,逆差达523亿美元{5}。除了制度因素之外,这些巨大的贸易逆差背后实际上隐含了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的不足,成为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限制因素。

从政策层面来说,自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67号)出台后,国家深入推进服务贸易进一步优化发展的政策举措层出不穷。2015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8号)出台后,商务部又于2015年9月获得国务院批函,为推动服务贸易加快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建立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2017年1月12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明确指出要优化服务改革,在服务业领域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放开会计审计、建筑设计、评级服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进电信、互联网、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序开放。通过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2017年1月19日,国务院又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7号),也明确提出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要“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第三方物流、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业”。随着“互联网+”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及数字经济的不断深入,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产业在持续地变革:“互联网+”推动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产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人才成为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从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对跨境电商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来看,对熟悉外语又精通外贸和平台运营实际操作能力的商务及进出口通关、跨境营销与服务等跨境类电商人才的需求非常高。从《杭州市2016-2017年度跨境电商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调研来看,对大专学历的需求占比达72%,而本科及以上仅占了28%{6},总体上倾向于高职人才。尽管有如此利好的市场就业前景,以迅猛发展的杭州跨境电商产业为例,人才成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这种发展的不匹配由此带来了相关人才缺口的问题,现有人才远远不能够满足行业的发展。

事实上,高职层次、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可以参与全球服务贸易中的专业领域很多。面对我国服务贸易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未能就服务贸易发展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做出适时反应,高等职业教育w系的国际化程度还非常欠缺,对于培养具有在全球服务贸易新时代下的高职层次、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战略认知。而认知和行动上的迟缓,必将成为制约我国参与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提升我国服务贸易水平、打响“中国服务”品牌的一个障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人才参与全球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视野不够

尽管我国高职专业设置已经囊括了全球服务贸易全部的领域需求,但是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是简单技能导向型,在教学、实践、外语能力和职业伦理等方面与全球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存在很大脱节,不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忽略了对国际视野与国际规则的培养。这就造成一方面全球服务贸易增加对具有相当职业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另一方面缺乏国际视野的大量高职相关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工作岗位的悖论。目前,虽然一些地方院校已积极开展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但目前学校主要以与国外进行人才交流、课程引进为主,在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系统知识体系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高职人才参与全球服务贸易的创新力不足

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对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创新挑战,从事全球服务贸易经济的人才需要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需要有国际竞争意识。然而,囿于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环境的先天不足,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源问题、质量问题等都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造成重重阻碍。

(三)全球服务贸易需要高职人才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建设

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对高职人才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服务贸易相关专业学生要着眼未来拓展能够更好适应跨境融合的能力。近年来,全球服务贸易企业呈现出对员工综合素养尤其是员工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创造性或创新性能力以及员工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日益重视,这些能力越来越被众多企业视为对员工的基本能力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加强国际化合作。而国际化的内涵则不能简单理解为引进外部模式及合作伙伴,更需要将国际化的视野内化到教学过程中。

三、实现高职教育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路径

尽管当前全球化进程遇到一些阻力,但不可忽视的是,全球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部分日益来自于服务贸易的贡献。服务贸易被称为“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因此,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以服务贸易和服务经济助推经济增长和效率改善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路径。

(一)宏观路径

全球服务贸易的增加对各国服务经济的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及政策的协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间的政策匹配和协同成为推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快速发展的跨境服务贸易企业对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必然对相关的学校与机构按照全球服务贸易人才标准实施教育国际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实现高职教育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探索。

1.树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对实现“开放、包容、共享、创新”的教育理念而广泛开展的教育实践。对于高职教育的国际化,首先要改变对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是不同层次的观念。在很多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只是不同类型的教育,是培养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职业取向来选择教育的类型,同等地服务于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存在只需要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不需要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说法。例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应用科技大学系统事实上已经成为全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典范。其次,高职教育是开放教育。尽管高职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服务于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并不是说高职教育的发展不需要关注国际上政治、经济、技术、法律、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恰恰相反,正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相关和联系,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有开放的、国际化的视野,以积极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格局的姿态,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合作与融通。改变我国传统高职教育的模式,可以在中外合作院校间进行学分互认,根据服务贸易规则,开发通用全球服务贸易的人才认证与课程体系。

2.顶层设计高职教育国际化体制机制。教育国际化一定是在不同国家之间教育本身互通有无、互相参与的过程,其本身也是全球服务贸易的一种类型。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管理机构首先要转变过去的教育观念与工作方式,明确其战略地位和重要性,各级政府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国际视野角度进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全方面实施地方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3]。如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地区,鼓励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对接服务贸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和实训实践,开展交流和合作,探索瞄准国际前沿的高职教育服务贸易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有条件的区域先行试点开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类高职教育国际化,按照服务贸易人才培养规格和服务贸易指标体系,探索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评价体系,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做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体制机制保障。从长远来说,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探索也有利于今后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向沿线国家输出服务贸易,包括基于高职教育的教育服务贸易。

3.以产学联盟促进高职教育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除了依托自上而下的制度推进、机制设计和向国际先进学习外,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还须注重加强与本区域服务贸易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协同。高职院校要依托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特色服务经济项目,与本地服务贸易企业建立联动、共建、共享的机制,以此增加校企之间的紧密协作,创新性地在各地服务经济的特色领域建设具有特色的、叫得响的服务贸易专业品牌。借助本地服务贸易企业的专业人员和跨境业务实训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思维及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这些培育好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思维、能够胜任全球服务贸易业务的学生也会更好地促进本地服务贸易企业生态系统的发育。

4.开通国内外双向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新一轮的服务贸易是在新兴技术的支撑下发展的,“互联网+服务”的模式成为新一轮服务贸易的典型特征。在新兴服务贸易范畴内,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各国竞相在高附加值的国际化服务贸易领域展开竞争。在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向发达国家的学习,另一方面也需要开创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例如,我国已发展出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环境。我们的高职教育能否协同这些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向世界提出具有服务贸易通用的高职教育模式与高职教育内容,开发具有服务贸易通用的国际课程与课程资源,开通我国与世界能双向交流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这也是高职教育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一条路径。

(二)微观路径

在教育国际化实施路径的微观层面,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已经意识到培养有国际意识、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创新型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但由于高职院校客观实际困难的存在,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国际化从参与的院校来看,还存在参与院校数量有限,参与的国家与地区有限等问题;从院校开展教育国际化存在困难看,还存在学生外语能力基础薄弱,职业教育用人体制的困惑和服务贸易国际技能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难校层面还需从参与全球服务贸易的人才需求出发,进一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1.与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为我国高职教育培养企业岗位需求的适用性人才做出重要贡献,企业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升。高职院校需要共同培育以区域服务贸易国际业务-产业-院校-人才为一体的教育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学习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的模式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体系,积极开展与大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共建共享,突破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在开放、联合、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下,实现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将产业发展与服务类专业建设相对接,融合贯通现有不同专业,前瞻性地开发市场紧需的专业,以市场需求和就业创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形式,提升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为未来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在从事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院校,高校应主动与服务贸易企业(包括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参与到本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鼓励这些企业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实习的岗位,政府可以对提供实习实训岗位的跨国企业给予激励与支持。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因有良好的国际视野,更理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更熟知国外职业教育中企业参与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使命感,也更有积极性主动参与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这样高职院校与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与技能,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与就业机会,并为服务贸易跨境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4]。

2.推进符合全球服务贸易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国际化。高职院校应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服务外包专业结构,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相关专业增设服务贸易等相关课程。在开发开设新课程体系时,需要注意对照国际实践,参照服务贸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育和培训体系。在引进国际化课程时需要对国际化课程重新构思,结合本土消化,创新课程体系。开发服务贸易通用的国内课程,把我国优质学科与课程资源推广出去,互通有无,提高国际课程校本土化水平,努力构建面向世界的开放教育体系。在教学实施中,对于服务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改变大学课堂外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分离现象,增加外语在专业课程中的运用,鼓励用双语讲授专业课。一门课程可安排多专业方向的多名校企教师共同讲授,跨界不同学科,互通不同教师的专长,创造具有教育国际化的校园文化与学习环境。

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服务贸易师资队伍。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与自身知识的不断完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保障。高职教育应突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用人体制,不能把唯学历作为招聘的唯一标准,要从招聘教师的国际视野、从事服务贸易方面的潜质、能力与经验上作为招聘的重要考评指标,优先直接聘用具有全球服务外包企业管理经验背景的人员担任教师。对已经在岗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在全球服务贸易企业做访问工程师,鼓励教师围绕服务贸易素养、知识、技能的要求大胆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引导教师从企业管理实践视角出发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反思和改进,鼓励教师探索与合作的服务贸易企业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行动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服务贸易创新人才,为教师开展国际研修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国内外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服务贸易要构建起国际竞争力,必须更加前瞻性地培养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职院校与政府、相关企业、行业协会、世界标杆企业和高职教育系统等诸多方面的合作伙伴联动起来,对于推动高职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不仅可以提升和促进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对接本区域的服务贸易,通过培育更加具有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推动本区域服务经济的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既是全球服务贸易的一种类型,也是服务贸易的人才保障。面对全球服务贸易纵深发展的机遇,通过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新模式,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必然使命。

注释:

①②③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2016。

④数据来源:中国服务外包网,2016。

⑤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2017。

⑥数据来源:杭州市2016-2017年度跨境电商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2016。

参考文献:

[1]陈德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世界经济新增长[J].人民论坛,2011(15):10-11.

[2]张琳.“十三五”时期中国外贸形势展望:机遇与挑战[J].国际经济合作,2015(9):34-38.

第5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从出口额和进口额来看,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逐年上涨,但上涨幅度不大,2001年是99百万美元,2006年是145.425百万美元;从进口额来看,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2003年以后开始缓慢上升,2006年的进口额达到了891.5百万美元。

从金融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来看,中国的比重是相当小的,2006年是0.1505%,而且比重是不稳定的。

从贸易差额来看,中国除了2001年是22百万美元以外,从2002年到2006年都是逆差,逆差是先下降后上升,2006年金融服务贸易的逆差达到了746.075,长期且不稳定的逆差说明了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增长不平衡的特点。

二、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服务贸易当中,金融服务贸易又因金融业的巨大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越强。加入WTO后,我国正逐步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地域和行业限制已经逐渐消除,但是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仍然有许多问题。现有文献中对金融服务贸易研究的文献较少,其研究大多数为对金融服务贸易模式和金融服务市场开放收益的研究,很少专门针对金融这一个行业的服务贸易进行研究,本文将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竞争力指数和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

三、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RCA)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Balssa)提出的,其公式是:RCA=(Xi/Xt)/(Xwi/Xwt)

其中,Xi代表某国服务i的出口额,Xt是某国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出口额;Xwi代表世界服务i的出口额,Xwt是世界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总额。一般而言,若RCA<1,则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CA>l,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这里用RCA指数来比较中国的比较优势。如表所示,中国的RCA小于1,说明还不具有比较优势。

来源:根据UNCATD数据计算所得

2.TC指数比较

贸易竞争指数TC=(Ei-Ii)/(Ei+Ii),式中Ei、Ii分别代表一国i产业的出口和进口额。TC在1和-1之间变动,TC>0表示产业处于优势,TC<0表示处于竞争劣势,TC=1和TC=-1是一国该产业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的极端情况。经计算中国的TC长期是负值,处于竞争劣势,而中国除了2001年是顺差之外,其余各年金融服务贸易都处于逆差,说明中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上的金融服务贸易还不具备竞争优势。

四、提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加强人力资本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金融服务行业是一个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且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人才流失率也较大,因而有必要继续推行金融人才战略,多渠道加强金融人才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同时,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办法和收入分配制度,使其与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靠拢,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发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

2.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培育多元化金融主体,促进同业竞争

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滞后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从转型经济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来看,在转型时期,要取得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突破,必须彻底打破国有或准国有机构对金融业务的垄断格局。金融运行的非市场化或政府主导行为是广大转型经济国家金融瓶颈的关键,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是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市场化程度。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强化核心能力。应大力推进增量改革,尽快培育出更多的、具有活力的新型银行,不仅仅包括各种股份制银行,还应包括民营银行。

3.加强金融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中资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在同一起跑线上激烈竞争。中外资银行之间的一个重要差距,就是创新能力的差距。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形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金融创新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有效对冲和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快金融创新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唐宁斌: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4

[2]谭晶荣: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7

[3]刘丽君:日本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及其政策分析[J].财经界,2007,3

第6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以及出口商所提供的和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放款,在外资银行的纷纷进入下,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倘若不能在金融创新上取得新进展,将会处在劣势的发展地位,也只有对融资品种进行创新才能够对贸易以及金融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

二、贸易融资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及融资创新方式

1.贸易融资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析

贸易融资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对银行获取利润以及抢占市场有着重要意义,对外贸企业的资金周转有着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额度资源,并且为周边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了便捷融资服务,对供应链整体质量及稳同程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另外,还对国际贸易增长起到了重要促作用,这样就比较有利于改善生产资源合理化配置,对国际收支的平衡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最后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作用方面也较大。

2.贸易融资的融资创新方式

从贸易融资的融资创新方式来看主要有吸纳性的创新,以及原创性创新。从吸纳性的创新方式分析来看主要有多种多方的利用,引进发以及交叉组合法都是重要的方法。引进发就是本国首次对别国的原创性创新成果进行引进,将其列为创新性创新从难度上来看只次于原创性创新;而交叉组合法则主要是两个或以上融资工具进行的重新组合改造,并将两者进行交叉联合。而在原创性创新层面主要就是银行结合市场的新需求进行开发的专门满足这一需求的新融资方式。

三、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控制策略探究

1.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

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方面来看还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主要体现在对风险防范管理的体系没有健全,以及在对风险控制的于段方面也较为落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的风险比较多样化,其中的汇率风险以及国家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都是比较常见的风险因素,从日前我国的银行在外汇业务处理程序来看还比较落后,缺乏统一化的管理以及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再有就是相关的业务人员对客户和市场环境的了解相对较差,缺乏对基本客户外币及表内外各信贷品种的全面授信及内部特别授权。而在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层面经营窗口分散现象还比较严重,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以及在有效的风险转嫁机制方面还比较缺乏,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及紧迫性的认识比较缺乏,主要就是缺乏了解同际结算以及同时又具备财务核算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策略探究

第一,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着手,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构建贸易融资授信专项评审体制,进而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对整个业务操作的环境实施监控管理,同时也要能够和银行的有关部门以及分行的协调配合要能妥善处理。对贸易融资专项评审体制的构建主要就是把不同…口贸易融资结合不同风险权重进行分类,针对低风险通过业务部门进行实施操作,贸易融资评审负责审核贸易融资新产品风险控制以及操作流程。

第二,要能够对贸易链贸易融资以及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业务模式进行构建,从银行层面来说要能够对整个贸易周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关注,进一步推行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产品战略,同时也要能够通过整个货物流以及资金流等来为供应链各环节企业提供适时贸易服务及融资服务。

第三,要对从业人员融资创新的能力进行有效提升,灵活多样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对银行操作人员在操作技能上的要求较高,要能够熟练的掌握融资业务技能。同时也要能够对贸易产品特征以及所面临的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将系统知识和信息能够充分具备才能够将符合融资服务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对风险才能够得以有效降低。

第四,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得到有效呈现,还要能够培养贸易融资服务以企业为核心的经营理念,贸易融资作为是金融方式,主要是对融资的过程比较重视,将产品流程设计防范操作风险,对企业的资质进行适当的放宽。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对结构性贸易融资进行有效创新,创新灵活商品实货贸易的方式,结合市场对商品需求的周期性变化特点进行策略的实施。

第五,最后就是要通过外部的金融市场创新扩散效应的充分利用,实现先进技术由国外向国内的扩散。还要能够重视物流银行这一发展内容,物流银行的相关业务所涉及到的运输保险以及仓储等具体化的环节,有着可采取抵押和垫付等方式,并且在实际的运作中是以多种方式进行组合的。

第7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对策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低碳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不足

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必不可少,因此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出口产业中低碳技术处于低端水平,低碳技术创新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这是由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较弱,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的现状所制约的。第二,低碳技术创新R&D投入不足。第三,低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

(二)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相对滞后

在贸易结构上,我国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发展异常迅猛。从表1可得2008~2014年这7年间,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68倍,从2008年的25632.6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43030亿美元,由比美国少8818.47亿美元到赶超美国3343.7亿美元;货物贸易出口额从14306.9亿美元增加到23427.4亿美元,增长了1.6倍;进口额从11325.7亿美元增加到19602.9亿美元,增长了1.7倍。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则相对滞后。同样在这7年中,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虽然从3045亿美元增加到6069亿美元,增长了近2倍;出口额增长了1.5倍;进口额增长了2.4倍;但是截止至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却仅为美国的近一半。此外,中国服务贸易同时也落后于中国的货物贸易。不仅如此,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为主,那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如保险服务、金融服务、通信服务、电影音像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大致在0.12%~4.25%之间,国际竞争力薄弱。

表1 2008~2014年中美两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美国经济分析局(http://bea.gov)

我国以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就必然导致了出口产品碳排放量过高,造成大量的消耗和污染。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意味着外贸产品多为工业制造业企业提供,而相对于农业和服务业而言,工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较高。

(三)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一般贸易相对薄弱

在贸易方式上,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一般贸易相对薄弱,对外贸易对产业的拉动力不足。1985以前,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最小比重都为86.54%,显然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1990年以后,加工贸易开始反超一般贸易,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567亿美元,占当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的51.24%,并且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之后的十年中一直超过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最重要渠道。2010年以后,这一比例才大致维持在40%~45%之间,略低与一般贸易的比重。我国的加工贸易是通过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然后在国内组装加工出口销售的。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本质上是发达国家在面向全球配置资源时,通过产品内贸易将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由此便可光明正大的将大量的碳排放转移至中国,并利用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榨取“要素租金”。此外,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充当终端加工制造者的角色,主要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企业只能选择价格低廉的煤能源作为加工的主要能源,使碳排放过大。作为全球加工厂,中国不仅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过程以及进出通运输排放成本,而且还承担了隐含碳的转移成本,这客观上造成了与低碳经济的矛盾。

(四)出口产品结构比较落后,高新技术产品有待加强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优化这个事实应当承认。但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中低等技术含量制成品仍然占据很大比重。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占总出口的27%。但是低技术和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所占比重仍维持在55%以上(其中低技术含量制成品超过30%,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接近25%),这表明出口产品结构依然落后。同时,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所谓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大多只是在华跨国公司组装加工后的出口(电脑、手机、汽车等组装后出口),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由我国民族企业自主研发制造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可谓少之又少。这种以中低端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决定了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只能以依靠大量生产取胜,而大量生产又必然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这就是说,要适应低碳经济的潮流,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必须逐步走向结构多元化和产品高级化。

总结得之,贸易结构上,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相对滞后,货物贸易产品主要依靠工业制造,工业又是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因此,此种贸易结构直接导致了出口产品的高碳化。贸易方式上,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一般贸易相对薄弱,导致企业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利润微薄;我国现有的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健全,存在很多漏洞。以上所有方面都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现实存在的不足与低碳经济对其的要求相背离,由此可见,要想实现对外贸易跟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向可持续低碳化发展,转变现有的外贸发展模式就成为必须且尤为重要了。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选择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诸多不足与客观要求要背离,为了履行国际义务、维护大国形象,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低碳化发展,转变传统的外贸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推进技术创新,推广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而技术创新是重中之重。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开发低碳产品。例如,现在地板行业就已经向着研发低碳地板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第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国家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第三,自主研发新技术。

(二)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的能耗大、碳排放高,出口产品结构亟须调整,而产业作为外贸出口的基石,要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就必须先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因此,必须把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技术创新降低传统大宗出口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另一方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如严格限制高碳产品出口,鼓励低碳行业的产品出口,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同时,抓住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契机,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三)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调整能源结构。首先,我国应把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作为重点,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然后,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向“低碳富氢”方向发展;最后从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

(四)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就制度政策层面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参与,同时也需要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以及每个公民的参与,其中,政府引导是关键。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制。二是从政策上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条件。三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交易制度。四是从人们的消费习惯着手,倡导绿色消费,崇尚节约,引导合理消费和反对过度消费及奢侈消费。

就法律层面来说,要在熟悉掌握低碳经济的国际公约和各国政策法规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应尽快出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法律上促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和地热的进一步开发,实施强制性的最低能耗标准和节能认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

参考文献

[1]俞顺宏.贸易政策和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国际视角――以碳关税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0):18~20.

[2]焦芳.低碳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J].经济与管理,2011(02):49~54.

[3]李D.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节能减排,2010(02):56~72.

[4]刘磊,张猛.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0):8~9.

第8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融资工具

1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趋势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有关的一切融资活动。它以该项贸易活动的现金流量作为进口商或出口商履约的资金来源,以结算中的商业单据或金融单据等权利凭证作为进出口商履约的保证。目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1.1 融资方式的创新

(1)结构性贸易融资

结构性贸易融资并非具体确定的融资方式,而是一些根据国际贸易的特殊要求,创造性的设计和组合,运用传统融资方式和非传统融资方式的统称。它是用量体裁衣的方式,在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信誉、银行资金来源、可承担的融资成本及可承受的风险、政府法规方面的要求等的基础上,为进口商或出口商专门设计的一个融资方案。

(2)库存融资

近年来国际物流业界兴起的库存商品融资业务,成为不同行业之间业务整合、集成运行的典范,也成为物流运营中一个潜力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属于现代物流与金融创新的范畴,对于突破资金“瓶颈”、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和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意义。

1.2 银行技术创新带动贸易融资的创新

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帮助客户减少后台操作的压力是银行贸易融资服务最重要的增值部分。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网上银行,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企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

1.3 出现犹如资本市场的二级市场

包买商买下出口商作为债权凭证的远期票据,也就是做了一笔中短期投资。因种种原因,包买商可能不愿将自己大量资金束缚在这种投资上,故就需要寻找机会将一些远期票据转售给其他包买商。这种包买商之间的交易行为形成了包买票据的二级市场。在二级市场上,初级包买商可以向二级包买商出售某笔商品交易的全套远期票据,也可以有选择地出售其中的一期或几期,因为每期票据都是一份独立的、完整的债权凭证。

1.4 多家银行进行风险参与

出于某种考虑,初级包买商邀请当地的一家或几家银行对自己打算叙做的或已叙做的包买业务提供风险担保,以清除业务风险,这种作法就是风险参与。风险参与银行提供的担保是独立于进口商银行担保之外的完整的法律文件,对由任何信用风险和国家风险造成的票款迟付或拒付负有不可撤消的和无条件的赔付责任,风险参与的实质作用相当于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单,初级包买商因此而享有双重保障。

2 我国部分融资创新产品分析

2.1 “”融资直通车

这是招行内地分行与香港分行合作,通过担保方式,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担保服务,适于两地母子公司或关联公司从事商贸活动。有两种基本融资模式:“内保外贷”为香港分公司办理贷款融资:内地企业可通招商银行境内分行开出以香港分行为受益人的备用信用证或担保函,为境外分公司向香港分行取得贷款或其它融资;“外保内贷”为内地分公司办理贷款融资:香港企业通过香港分行向境内分行开出备用信用证或担保函,为内地附属公司向境内分行取得贷款或其它融资。

2.2 “”贸易融资直通车

为配合在两地拓展贸易业务,招行内地分行与香港分行合作,香港分行为客户提供各类型贸易融资服务,全力协助客户拓展商机。该项服务特别适用于已和招商银行内地分行建立授信关系的内地企业,并需要通过境外分公司或贸易伙伴来进行贸易业务,即彼此存在贸易交易下,香港分行可提供度身订造相关产品如代开信用证或集团授信分割等做法,尽量做到境内外额度互通安排,以满足境外分公司或贸易伙伴产生的贸易项下的融资需要。

2.3 出口全益达

“出口全益达”是中国银行2007上半年推出的一个功能强大、方便实用的贸易融资新产品组合。它将多项传统和新兴的贸易融资产品、特色服务以及外汇交易金融衍生产品加以融会贯通,并根据出口商的具体需求“量体裁衣”,在原有单一产品的操作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贸易融资服务的内涵,根据出口企业的贸易背景、市场情况等,针对不同的结算方式、付款期限和贸易环节对相关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造和组合运用,从而设计出一套完整方案来帮助企业获得最佳效益。

2.4 应收账款池融资

该业务是指企业将其向国外销售商品所形成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并且在转让的应收账款保持较为稳定的余额的情况下,银行综合审核后根据应收账款的余额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短期出口融资。

以上几种贸易融资新产品来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业务相比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下面将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3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3.1 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缺少防范和管理措施

(1)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不健全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而目前我国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互相独立运行,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管理,缺乏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没有各项业务比较明细的统计资料,以至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2)缺乏有效的风险转嫁机制

国际上通行做法是,保理商在受理一笔保理业务后往往会支付一定保费向保险公司投保,一旦应收账款不能收回,保险公司会根据投保协议进行一定数额的赔付。我国银行开展国内保理业务通过授信方式控制风险,不能有效防止单笔保理业务带来的风险,在风险发生后更无法做到有效风险分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保理业务方面还缺乏成功的银保合作机制,难以实现风险转嫁,加之企业从成本分担考虑,不愿再负担保险费用,这也是当前保理业务不能形成规模效益,难以迅速发展的瓶颈之一。

3.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采用传统授信方法

在开发创新性融资产品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按照传统方法制定了严格的决策制度以尽可能规避由此产生的风险,但对创新业务风险的过多强调反而制约了新型融资业务的发展。例如,出口应收款融资是一种新兴的融资产品,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量化工具,绝大部分银行设置了较高的融资准入门槛,在对贸易真实性及贸易连续性进行调查后,还要求融资者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或担保作为还款的第二保证,等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理念上和授信方法上都把国际贸易融资等同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进行运作。融资业务上的保守作法主要根源在于银行缺乏有效方法,实现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充分控制,银行对融资业务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弱。在无法充分把握第一还款来源前提下,往往把第二还款来源的充足程度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此外,长期形成的存贷主流业务观念亦驱使银行业务人员习惯运用传统思维去经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忽略了对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的分析及对贸易周期动态数据的跟踪。

3.3 国际贸易融资对象过于集中

在我国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都倾向于将融资对象定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更需要银行融资支持的中小外贸企业往往处于弱势。这些企业为拿到订单,在支付方式、结算手段以及融资方式上不得不向贸易伙伴做出的必要让步或给予对方的优惠,常常会造成他们自身流动性方面的困难及财务成本的增加,银行的融资帮助无疑于雪中送炭,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为迫切,更需要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风险防范措施

国际贸易融资与国内贸易融资相比,银行不仅要承担借款人到期无力偿还或不愿偿还的信用风险,还要面对国家风险、汇率和利率风险等国际贸易所特有的风险。此外,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结算的紧密联系,结算过程中的交单风险、欺诈风险等也同样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对风险进行预测、防范、化解,是此项业务能否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可考虑运用国际上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如美国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共同推出的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组合模型。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转变为坏账的概率。信贷风险组合模型覆盖了包括国际贸易融资的几乎所有的信贷产品。

4.2 建立贸易融资授信专项评审体制

为了更加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出口贸易融资需求,基于出口贸易具有占用风险资产少、实际风险低等特性,一些银行正在探索新的贸易融资评审体制。当前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就是建立贸易融资专项评审体制。具体是:第一步,将不同出口贸易融资根据不同风险权重分为低风险业务、较低风险业务、一般风险业务和新产品业务;第二步,低风险业务由业务操作部门直接进入操作阶段,较低风险业务由贸易融资评审官签字后进入操作阶段,对于一般风险业务由贸易融资评审委员会评审同意授权国际部负责人进入操作阶段;第三步,贸易融资委员会负责审核贸易融资新产品的风险控制、操作流程、法律文本,审核通过后确认风险归属进入操作流程。

4.3 拓宽融资对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创新

(1)担保方式创新

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固有特征,应以替代的方式解决担保问题。这样,既可以满足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控制的要求,又适应了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

(2)动产融资工具创新

由于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足够的不动产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于是动产融资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路径进入人们的视野。所谓动产融资就是指贷款人以各种动产为担保物从银行获得各种资金支持和行为。

(3)提供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银行应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据调查,中小企业所需金融产品一般时间较短,基本建设贷款项目也较少,所以应结合其营业周期提供短期信贷产品,一旦企业经营资金周围过来,马上督促其还贷,这样资金不宜挪用,风险可控性强。银行符合此类特点并经常使用的产品有银行承兑汇票、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商业银行还应当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特殊的现金流状况、支付频率,为其设计特殊的贷款及还款方式。国外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推出了形式多样的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额度贷款、循环额度贷款和承诺贷款等。这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9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 国际贸易 物流创新

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物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国际贸易要想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依靠国际物流服务,而国际物流的进步能够反过来促进国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在起步时间上相对较晚,其发展速度相对较迅速。然而,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在规模上相对较小,基础设施不完善,且管理方法不够先进,制约了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和创新。国际贸易物流服务需要面对国内外的各种竞争,需要应对各种风险问题,我们必须要基于风险管理视角,不断促进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和创新,与时俱进,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

一、现阶段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问题

(一)物流系统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现今的社会上,凡事效率都是第一位的,我国的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经济体制相比发达国家还相当落后。通常发达国家的物流经济已经常年的保持在了一个稳定的增长线上,直观的表现就是即使我们的物流增长率再高,在经济能力上也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物流效率低,而且物流成本高。

(二)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科技效率在诸多领域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物流贸易中也不例外。物流贸易的发展基础就是其设施必须尽可能的完善,才有可能创造更高的利益和效率。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功率,而美国为6868、9.3公里/万平方公里,德国为14680.4公里/万平方公里,印度为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如果按人口计算则差距更大。

二、如何根据贸易快速发展,改进物流

(一)以电子商务模式促进物流创新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进步,国际贸易物流以及电子商务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电子商务物流作为一种典型的物流形式,不但要满足一般电子商务物流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必须要基于国际电子商务的特征明确具体的发展要求。总的来说,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应用需要对国际贸易物流提出以下要求:

(1)必须要积极与电子商务企业构建友好合作。针对国际贸易物流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分析,国际贸易物流的成本控制工作必须要以供应链为基础。也就是说,物流企业以及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必须要构建长期合作,形成规范化契约。以上契约形式的应用能够获得以下效应:

其一,能够获得学习方面的效应。物流企业积极与客户方构建良好合作,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全面地了解客户方在物流服务方面的需求以及爱好,以便提高物流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满足客户要求,赢得客户青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物流运营成本的大幅减少,同时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在资金周转时效方面的提高。

其二,能够获得良好的共生效应。共生效应指的是国际贸易物流企业以及电子商务企业两者间存在的互利效应。基于利益共同体,电子商务企业如果可以获取预期中的利益,那么物流企业利益诉求也会得到相应的满足。

(2)主动协调与国外消费群体之间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公共关系。国际物流配送业属于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几大主营业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其运营直接影响国外消费者对整个物流企业的看法,良好的国际物流配送服务能够让国外消费者给予物流企业服务较高的评价,并对整个B2C整体模式做出较好的评价。所以,应坚持服务至上的原则,必须要保证质量优先,重视物流服务质量,以便构建和谐的公共关系,赢得广大物流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提高物流客户方对物流企业的忠诚度。另外,国外消费群体在物流服务选择上拥有其自主性,其自主选择能够促使电子商务企业以及物流企业之间形成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强化其合作意愿。

总之,要想针对国际贸易开展科学风险管理,就必须要积极引进和应用电子商务模式,另外,要针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物流运营形式进行全方位调整,从而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

(二)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成果应用创新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货物无法在不同国家流动的难题,所以,必须要进一步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物流的有效流动,推动国际贸易物流的向前发展。在我国,政府部门应该针对物流基础设置进行全面规划,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引导,促进中国物流与国际物流实现接轨。此外,科学研究院校必须要充分应用各种科研技术成果,发挥其在物流企业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物流企业整体运营能力以及服务水平的同步提高。举个例子,针对海洋运输方面,我们除了要进一步加强运输集装化外,还要具体分析大批散装能源装卸的开展,考虑到相关物资的具体装卸操作。针对相关物资进行包装时必须要保证其规范性,尽量实现机械化装卸,同时促进运输的集装箱化,尽可能在国际物流发展过程中应用各种科学技术和先进方法。

(三)国际贸易物流业务流程重构和创新

在风险管理基础上,我们必须要针对国际贸易物流具体业务流程进行重构,将其内化成为具体的企业信息处理流程。以前,物流企业在物流业务方面通常处于相对较被动的地位,由国际贸易实体公司发出委托,物流服务方负责接受其委托订单。与国际贸易实体公司不同,物流服务方在面对国际电子商务企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物流服务状态由被动及时转变为主动,在国际电子商务企业结束相关商贸活动后,物流服务方立即给予响应,同时综合分析具体订单要求,主动开展供应链管理。站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视角上,商品运送到货品接收方的手上所耗费的时间直接决定实际的资金流回笼时间。由于物理位移速度显示出一定的刚性特点,我们必须要针对订单处理时间进行有效减少,尽可能缩短取货时间,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资金回笼速度。所以,要想在风险管理下对国际贸易物流进行创新,就必须针对具体物流业务流程进行重构。

(四)标准化设计及信息化管理创新

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国际物流企业不具备良好的技术标准,无法实现与国际同步。所以,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推进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标准化以及信息化发展,尽可能做到与时俱进,尽快与国际实现接轨。举个例子,我们应不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标准化设计,针对相关物流技术装备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等开展标准化设计。要想促进现代国际物流的有效发展,就必须要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化系统,充分利用条形码技术以及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同时通过射频识别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促进国际物流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同步提高。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物流企业不论是在内部管理还是在对外联络上均应逐步开展网络化管理。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将相关物流信息尽早上传到企业内部网络,将信息储存于相应数据库内,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物流信息数据的有效分析以及科学调度。此外,物流服务企业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物流需求网上登记,实现网上支付等,开展跟踪式管理,全面推进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和进步,达到有效防控风险的目的。

(五)国际贸易物流客户管理创新

国际贸易物流服务方法必须要针对客户管理进行重建,此处的客户指的是上游托运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一,国际电子商务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的实体支撑,然而其在网络领域内具备明显的虚拟特点,因此,物流服务企业必须要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科学开展客户管理。其二,虚拟市场在生存环境上与完全竞争市场十分相似,要想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必须要高度重视客户管理工作。具体做法上,物流服务方应强调物流服务匹配性,物流企业以及国际电子商务企业两者间的匹配度直接影响两者间的合作意愿,匹配性越高,就越有利于增强双方合作意愿。通过科学重建客户管理,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国际物流需要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我们必须要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加强风险防范工作。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际贸易在具体活动范围上也不断扩大,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必将走向信息化和国际化道路。面对复杂的风险因素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国际物流一定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物流体系,尽可能提升国际物流贸易整体效率和质量,达到防范和降低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