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

商业经济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经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经济研究

第1篇:商业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体验经济;体验设计;商业展示;转变

一、体验经济化转变

(一)体验经济的概念

界定体验经济在20世纪末由美国学者乔瑟芬•派恩(B.JosephPineⅡ)和詹姆斯•吉尔默(JamesH.Gilmore)提出了系统性的总结——“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消费者在选购产品的过程中,其心理体验和生理体验渐渐成为消费结果的主导,体验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随着网络的发展,商业信息泛滥,信息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传播手段也日新月异,消费者的“注意力”在被碎片化分割。产品是否能取得消费者的关注是产品成功销售颇为关键的第一步,传统的商业展示形态已无法在激烈的“注意力争夺”中获胜,体验经济应运而生。

(二)体验经济带来的转变

1.产品创新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产品创新模式中,产品设计师作为设计方,通过用户调研、竞品调研、市场调研等数据建立与总结来确立目标市场和产品设计方向。企业作为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为确保目标市场的准确性,在设计方案投产前进行第二轮把控。无论是设计师还是企业,都更愿意选择受众面更广、潜在消费者更多的方案进行设计与生产。在此过程中,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共性成为关键。反之,如果设计师和企业在产品创新时定位于小众市场,由于生产规模的缩小导致产品单价上升,会进一步缩减应有的市场份额。然而体验经济的到来为产品定制化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消费者走进门店体验产品材质、款式和功能,关注自己的需求个性,站在使用者和购买者的角度对产品提出要求,这些“产品设计”建议将使得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加精准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消费者通过服务台或网络进行设计表达,企业为其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消费者进行“产品设计”的体验将融入到最终购买的产品当中,成为不可替代的珍贵附加值。而站在企业的角度,最大程度地规避了庞大的库存成本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相较传统的大规模量产,一对一定制的成本或许更加低廉。

2.企业运行模式的转变

品牌的价值不言而喻,好的品牌将为其产品提供无限的升值空间,消费者也更愿意购买优质品牌提供的产品以获得更好的产品保障,这是品牌营销的价值所在。在传统品牌营销过程中,企业自主塑造品牌形象并通过媒体对外宣传,对于这类主观色彩浓郁的信息,消费者无从确定真假。在选择品牌的过程中,盲目、从众心理占领主导,这也是企业选择明星、偶像为企业代言的原因。体验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的“体验”意识逐渐强化,参与企业经济活动、体验企业的真实一面的诉求逐渐提高,即对企业的开放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企业才有能力搭建成熟的消费者体验平台,邀请大众进入企业内部生产线进行参观(如农夫山泉、伊利、蒙牛等品牌),即建立企业体验模式已成为筛选优劣品牌的第一步。消费者参与体验,将督促企业建立更良性的运行模式,在参观过后,消费者将体会于网络或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扮演了更客观、更可靠的品牌宣传者角色,帮助建立优质品牌形象,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3.市场运行模式的转变

市场运行旨在销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树立品牌形象、宣传产品优势曾经是推动市场运行的主要手段。而在体验经济模式下,以消费者为中心,着重塑造体验过程成为市场运行的重要环节。如何在体验过程中将产品、品牌和消费者本身有机地融合,是市场运行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事实证明,故事的讲述能够简化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使信息更容易被人收集与记忆。将市场运行主题化,为产品、品牌、门店环境、产品广告等设立明确、统一的故事主线,能降低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的学习成本,轻松了解品牌故事,明确产品的设计宗旨,乃至融入到企业塑造的意识形态中,继而产生联想和共鸣。

二、商业展示中体验设计的构建要素

(一)目标市场

体验设计的目标市场即是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明确体验传播的受众,为体验设计指明方向,对商业展示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验经济模式下,目标受众群规模变小,需求个性变强,迫切需要企业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明确的消费群体进行市场探索,总结该群体的突出共性,设计出直击目标群体痛点的体验传播方案,达到精准的传播效果。

(二)体验主题

体验主题即串联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精神纽带,正确、鲜明的体验主题能够将企业文化和产品设计理念流畅地呈现给消费者,并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主题的确立可以指引后续的商业展示工作,如材料和装饰元素的选取、产品的包装、样板间的制作、灯光环境的营造等。

(三)体验流程

体验流程是消费者从进入门店到接触产品、体验场景的过程,与产品特性、门店布局等因素息息相关。体验流程的良好规划可以避免消费者注意力的无端损耗,使消费者理解产品、理解品牌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在一定的参观时间内能获取更多的商业信息,达到最佳的品牌传播效果。

(四)互动类型

体验经济模式下的互动主要包括消费者与产品的互动、消费者与场景的互动和消费者与信息的互动三大类型。消费者与产品的互动可以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切身感受产品的材质、色彩、功能等特质,加深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印象与理解,但此举对于产品的质量是一项严峻的考验。正因如此,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在多频次的体验互动后仍能正常使用或是保持色彩,实践结论将换取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建立品牌口碑。消费者与场景的互动可以使消费者在无形之中体会品牌的宗旨与价值理念。在场景设计中,不同色彩、不同材质、不同音效的使用能够传达不同的意象,如大地色系、棉麻质感、舒缓的音乐会让人联想到自然、环保,鲜艳的颜色、字母符号、流行音乐会让人联想到青年、运动等等。消费者与信息的互动是消费者被动与主动获取产品、品牌信息的过程,其媒介包括海报、指示牌、指示贴、产品包装、标签等。产品体验和场景体验中无法获取的具体资讯将从最直观的信息体验中得到补充。

三、体验经济化转变在商业展示设计中的体现

(一)自定义设计的渠道

体验经济化转变使得产品创新的主体逐渐由设计师转变为消费者本身,消费者在体验中获得的信息与经验使其拥有了对产品设计提出修改意见的能力。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自定义设计的渠道,“参与设计”的过程将成为体验经济中重要的一环。

1.消费者自定义设计人工受理台

消费者在门店体验过量产的产品之后,对产品的功能、色彩、材质、尺寸等特质都将有切身的感受,也会产生自己对各产品设计的意见、想法与搭配理念。这些个性需求或许没有在柜台上直接呈现,但大多数的产品的个性转换并不复杂,缺少的也许就是一些不同的搭配手法或适当的设计改良。通过人工受理台的设立,消费者可以最快地将自己的个性诉求传达给店员,店员也可针对消费者在自行体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使其对产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店员的辅助或搭配推荐下,消费者将“设计”出最符合自己期望的个性化产品。

2.消费者自定义设计软件系统

相对于人工受理台,消费者通过电脑、网络进行产品自定义设计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束缚,且设计方案的呈现较为直观。但此形式对于商家的软件要求较高,且设计的形式较为单一,多体现为不同的搭配方案或尺寸修改。自助设计系统中应囊括所有的产品图片和相应的搭配场景,消费者可轻松调整搭配方案并置于不同场景中观察设计效果。选定产品款式和搭配后可输入所需尺寸进行一对一定制。

(二)企业及产品故事的叙述

在商业展示中,企业及产品故事经常通过视频或文字进行表达。故事可以引导消费者合理的联想,使其在体验过后对于品牌理念和产品设计的理解更为立体,印象也更为深刻。

1.企业故事的叙述

将品牌历史、品牌文化、品牌口号等融入企业故事中进行讲述,是体验经济给品牌营销带来的一大转变,无论是通过视频重现品牌创立时的情景,还是通过文字来讲述创始人背后的故事,都属于企业故事叙述的范畴。前文提到,体验经济带动消费者的体验精神与日俱增,在购买产品的同时,消费者也开始关心品牌背后的故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邀请消费者至企业实地体验,视频和文字成为替代的传播途径。正是体验精神的升级,使得这些看似无关购买行为的故事信息,却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2.产品故事的叙述

产品故事的叙述围绕产品设计理念、产品产地和材质、生产工艺、产品使用等关键线索展开。产品设计理念的传达较为普遍;产地和材质的选择过程、产品的加工故事能够从侧面体现品牌的价值追求,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产品使用的场景故事,能够引导消费者思考购买产品之后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从而促进购买行为。

(三)市场运行主题的展示

市场运行的主题贯穿产品、品牌和门店,巧妙的主题展示可以带给消费者体验的统一感和完整性。选用符合主题的材质和相关物件进行装饰与陈列,是表达主题的常见方法,如使用木材(图7)、植物(图8)来呼应自然、环保主题。将产品本身制作成环境装饰,也渐渐成为主题化营造的主流手段,既避免了饰物选择不当的问题,也为产品展示格外增加了新颖的渠道。

四、结语

体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消费者的体验精神不断升级,对商业展示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产品竞争不再止步于质量竞争、价格竞争,而是晋升到体验竞争、服务竞争此类更模式化、流程化的竞争当中。文章从商业展示的角度,提出了体验经济化带来的转变及部分应对策略,随着科技的发展,商业展示的体验手段将远远不止于此。希望市场运营者能够意识到,“体验”在企业品牌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如何“体验”打造“体验经济化商业展示”列为市场运营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戴磊.体验经济模式与新媒体艺术影响下的商业展示设计[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02).

[2]汪秀英.体验经济与非体验经济的比较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9):73-80.

[3](德)多贝里.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M].朱刘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第2篇:商业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 财务指标 熵权法

一、引言

随着竞争环境的日趋复杂,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地评价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财务风险,建立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预警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预警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仍然存在指标繁琐、方法复杂、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本文将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有限的财务指标,运用熵权法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给出一个综合的判断标准,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研究样本选取

基于我国国情,本文以上市公司被ST、且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负值,作为发生财务危机的标准,简称ST公司。通过招行证券全能版选取27家2012年首次被ST的上市公司为发生财务危机的样本公司,同时按照1:1的比例选取行业相同、地域相同或相近的27家财务健康的上市公司作为配对公司,以上述54家上市公司2009、2010和2011年共162份财务指标为研究样本数据。样本及配对公司见表3。

三、基于熵权法的财务预警机制构建

首先,在常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通过spss两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法进行显著性分析,确定基础财务指标;采用熵权法为选定的基础财务指标赋权,进而计算综合熵值;利用综合熵值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健康程度,给出具体的值域建立预警机制。

(一)基础预警财务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从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能力6个方面,初步选定25个财务指标作为预警的初选基础财务指标,其中,正指标即数值越大越好、负指标即数值越小越好、适度指标即在某一个固定区间内为好的指标。运用上述27家ST公司及其配对公司2009-2011年三年的相关数据,对这25个初选基础财务指标进行筛选。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简称K-S检验),25个财务指标的显著性均小于0.1,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采用spss两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法进行显著性分析,其中21个基础财务指标显著性小于0.1,通过检验。初选基础财务指标及筛选结果见下页表1。

(二)采用熵权法为基础财务指标赋权

为克服财务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采用熵权法为财务指标赋权。熵权法是依据指标的信息承载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客观赋权方法。

运用本文选取的54家公司三年162个样本数据,以及筛选出的21个评价指标,构建待评价矩阵Rx,其中,Xij表示第i家公司的第j项指标(i=1,2…m;j=1,2…,n)。

(其中m=162,n=21)

为了消除由于量纲和量纲单位的存在导致的不可共度性,在赋权前对基础财务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中:

对正指标的具体处理如下:

对于负指标的具体处理如下:

对于适度指标,本文选取最佳区间参照张友棠对于区间型变量满意值范围规定,如果某个行业某个指标均值为X,则满意值区间为[0.8X ,1.2X ]。具体处理如下:

(三)综合熵值计算及预警值域的确定

首先,在确定各基础财务指标权数的基础上,根据162个样本数据计算确定各个样本的综合熵值。综合熵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进而分别计算ST公司和健康公司的平均综合熵值,并将其作为财务状况的判断标准,用来预警公司的财务风险。ST公司的平均综合熵值为1.458879054,如果公司的综合熵值等于或小于这个平均值,则认为该公司已经陷入财务危机;健康公司的平均综合熵值为1.516613208,如果公司的综合熵值等于或大于这个平均值,则可以认为该公司财务健康,运营良好。如果公司的综合熵值在这两者之间,则认为该公司财务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可根据公司综合熵值的大小判断财务危机(或健康)的程度,总体看综合熵值越大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

四、综合熵值财务预警的准确性检验

以27家样本公司及其配对公司2011年的综合熵值为例进行检验,综合熵值小于1.458879054为15家公司,其中ST公司有13家,正常公司有2家;综合熵值大于1.516613208有16家公司,其中正常公司13家,ST公司有3家;可见在发生财务危机前一年的判断准确率达到83.96%。27家样本公司及其配对公司2011年的综合熵值见表3。

以此类推,用样本公司及其配对公司2010年、2009年的综合熵值,分别检验判断的准确性,2010年的准确率为76.28%,2009年的准确率为69.44%,具体判断结果见表4。

五、结论与启示

从总体趋势看,综合熵值的数值越大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反之则越差,说明综合熵值的大小对于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健康程度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三年的财务预警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离ST(2012)年越近,基于熵权法的预警模型的准确度越高,这说明利用熵理论建立的财务危机模型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由于本文样本数量有限,且模型构建仅考虑了基本财务指标,因此预警的准确度尚有待提高。J

参考文献:

1.Altman E. Finane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mal of Finanee,1968,23(9):1 001-1 016.

2.Quinlan, J. R. Discovering rules by induction from large collections of examples in D. Michie (Ed.) Expert Systems in the Microelectronic Age[M].Edinburgh, England: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79:168-201.

3.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31-38.

4.谷祺,刘淑莲.财务危机企业投资行为分析与对策[J].会计研究,1999,(10):28-31.

5.吴,吴应宇,仲伟俊.基于熵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9,(9):15-17.

第3篇:商业经济研究范文

经济资本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银行界不断发展基于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内部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指在一个给定的置信水平下,用来吸收或缓冲所有风险带来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经济资本管理模式能够将经济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降到最低,内在原因如下:

1、经济资本具有前瞻性。经济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它是指银行未来应对非预期损失所“需要”的资本,“应该”有多少资本,而不是银行实实在在已经拥有的资本。经济资本建立在对未来可能损失的一个概率评估之上,因此相对于传统的会计资本来说,经济资本计量更具有前瞻性。一个运作良好的经济资本模型将使银行的管理层能够通过绩效考核机制更为有效地应对未来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国际大型银行认识到自身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纷纷不惜代价通过各种渠道补充资本,减少资本占用量大的业务投入,增加资本占用量少的业务投入,提高抵御非预期风险损失的能力。

2、经济资本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根据战略目标调整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商业银行产品越丰富,风险控制的压力越大,因为产品的错综复杂,特别是部分产品之间存在相互关联,风险的隐蔽性加大。经济资本管理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将资本占用量作为考核业务贡献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不断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加大对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的投入,减少超出风险承受能力业务的投入,从而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利用更少的资本实现更高的利润,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经济资本能够将风险管理理念传达到每位员工。近年来,商业银行非常注重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而风险管理模型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人都是理性的。但是,社会越发展,人越善变,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只有发挥好人的作用,才能使模型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将风险管理理念落实到日常经营活动中。而要人能够按照假设发挥作用,就要加大绩效考核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其能够诱导人这一行动主体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行动。经济资本能够反映银行所承受的真实风险大小,更具有风险敏感性,商业银行根据各业务品种的风险大小和资本要求来安排绩效考核方式,将风险、资本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实现上下联动,真正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每项业务中,深入到每位员工心中。

二、危机环境下如何加强经济资本管理

1、用经济资本的杠杆作用来配置资源,有效提高银行资金回报率,优化资源配置。经济资本管理模式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对各项业务价格的调整,将金融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存款上存到总行,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资源配置导向,支持重点区域、重点客户和“资本节约型”业务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占用较少的如个人消费贷款、国际贸易融资等低风险业务,促进业务品种结构的调整,有效地调整信贷资源在区域、客户和产品之间的分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009年上半年,各商业银行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但是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资本实力比较薄弱,在各银行争相放贷的情况下,他们很难争取到大的优质的基础性建设项目,有的中小银行迫于贷款压力,寻找一些大型银行退出的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最终导致不良贷款呈现上升态势。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应当选择一些资本占用小的风险较低的项目进行投资,防止放贷之后无资本覆盖,最终迫于资本充足率考核导致无贷可放。

2、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应用到绩效考核机制的每个细节中来。在存贷款利差空间越来越小、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加大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将业务发展的重点引导到经济资本占用较小效益、较高的业务上来(如中间业务),改变以往粗放的增长模式,同时要加强绩效考核指标之间的相互制约,防止基层行为了单纯追求考核指标的完成忽略其他方面的风险。如有的行确立了信用卡发卡量的考核指标,但并未就信用卡持有人信用等级、单个持卡人持卡量设置考核指标,导致信用卡发放给了一些信用等级不高的客户手中,并且一个客户手中有多张同行的信用卡,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潜在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应当改变激励机制的当期兑现行为,激励机制延续到业务存续的整个过程中,如在贷款发放后只兑现一部分激励措施,待符合内外部检查要求且贷款全部按期收回后兑现另外一部分激励措施,防止贷款发放完毕无人进行有效跟踪的局面,从而实现激励的长期持续性,避免基层行短期行为。

第4篇:商业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植物造景;商业步行街;人性化设计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一般都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购物街,而是集购物、旅游、商务、展示、文化5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今,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反应一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形象窗口。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现代建筑所造成的热岛效应,更使得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更加人们所重视。本文拟就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谈点初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因分类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实用功能。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选用多种多样植物,包括高大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们具有遮荫、滞尘、降温、降噪、增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高大乔木那宽大的伞状树冠,把强烈的太阳辐射和热能予与阻隔,在树阴下,街上行人充分领略到植物对人类的人性体贴。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植物,可以调节、缓解和弥补现代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审美功能。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园林植物与人工艺术创造的结合,又是物境与人文的结合,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对城市商业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谐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冰冷单调生硬的直线条,给人以自然、宁静、艺术的享受。

(三)调控功能。人类源于自然,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城市建设的高速现代化,使远离自然的人们产生生理和心理失衡。优美的绿色园林景观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科学已经验证:绿色植物对人的心理有镇静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轻松,并通过它对人的全身起调节作用。经常处在优美、安静的绿色环境中,能使人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1 min减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负担减轻,同时人的嗅觉、听觉、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得到增强。此外,花的颜色和花香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

(四)经济功能。优美舒适的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将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气,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销售额,使商家获得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

二、当今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今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多局限,概括起来表现如下:

(一)对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重视不够。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实用功能。这一理念又往往影响到对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植物造景设计上,使其设计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二)植物布局设计不合理。一是非植物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业步行街非植物景观设计过多,绿化量却偏少;二是植物布局不合理,多显凌乱,没有主题,体现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和造景设计上。很多植物,尤其是乔木,被低矮灌木围成的栅栏或砖石砌成的护栏大面积圈住,使游人难以亲近到植物,享受树阴的清凉。显然,其设计缺乏真正的人性关怀。

(三)植物配置不合理。一些商业步行街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乔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绿量不足,其生态调节作用降低。且在乔木的品种选择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贵,而缺乏对其实用功能甚至是否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考虑,致使栽种的一些树木要死不活,长势不良,未能体现其在原产地应有的风貌,更难实现其美化和实用功能。如在重庆常见栽种的棕榈树就是如此。时下还流行栽种“光头树”,即花巨资从偏远山区移植古树。为了移栽成活,几乎将其枝叶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级枝干,形成“光头树”,以移栽古树提高园林设计的品位和档次。这种树多数难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难以恢复其在原生长地的雄姿,更难收到枝叶繁茂、绿树成荫的效果,多半只能当个活树雕欣赏,难起生态调节作用。此外,植物种类单调,季相变化小。

面对当下中国掀起的商业步行街建设热潮,本人对其植物景观设计提出以下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议。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配置应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和草花为辅,当地树种为主,适当配以外来优良树种,注意不同叶色树种搭配,这样,既能增加绿量,遮荫降温,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又能丰富植物种类和色彩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树种选择时,应把握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历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脉。选择易栽种成活,阔叶、绿量大、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树种。如在重庆,最理想的当属黄桷树,其特点为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阔叶,叶片大小适中,疏密适度,树下空气通透而不闷湿,树冠展开,遮荫面积大,枝形和冠形优美。随着年代的积淀,逐渐透出古典韵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那久远的故事,令人生出别样情,显示出与人巨大的亲和力,被重庆市民推选为市树,作为步行街主打树种,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可选当地一些常绿果树作点缀,如红桔、广柑、柚子、柠檬等芸香科植物,既观叶,又观果,春华秋实,最能体现季相变化。还可选择一些香花树种如桂花、白玉兰等进行点缀。每当香花盛开之际,悠悠兰香、甘甜桂香沁人心脾,使游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至于外来珍稀树种,则只宜作适当点缀,以丰富景观。适当配置灌木和草花,以丰富层次感,增加色彩,赋予动感和变化,同时考虑香化。

(二)商业步行街植物设计建议。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首先考虑实用功能,其次考虑美化功能。让行人能与植物亲密接触,尤其是高大乔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区别于交通公路行道树,整齐划一,机械呆板,又应区别于公园的纷繁复杂,因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间面积有限。在设计上应突出“步行街”的特点。可视街道宽窄,在道路中央纵向种植2~4行冠形优美、遮荫覆盖面积大、常绿的高大阔叶乔木树。使其形成林荫道。可多个树种搭配。其树宜稀植,留出足够生长空间,以充分展示其单株个体美,同时也给行人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围绕每棵树设置一圈精制而美观的木条或花岗岩座椅,使座椅掩映在树阴下,以便游人小憩。在高大乔木沿街方向植株间或街两侧,即靠近街边商店门面处,可间或设计灌木草花台,花台的面积和长度不宜过大过长,应以不妨碍游人行走或进出商店为宜。其花台可用砖石砌成,也可用木料制成精美工艺花台。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1994

[2]候庆云.浅谈植物造景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J].北方园艺,2002.2

作者简介:

第5篇:商业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资本管理;资本市场

一、对经济资本管理理论的分析

经济资本管理主要是指通过计量、分配和评价银行及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和产品等所需的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进行组合管理及总量控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风险调整后资本最大的回报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交易风险、操作风险及市场风险等,利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度量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经济资本管理在提供可靠的管理框架的基础上,为各大商业银行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风险调整定价机制,通过进行风险调整,尽量规避商业银行在进行资本投入时所面临的各种真实风险,并能够促使商业银行将稀缺资本投入到最大回报率的业务中去,通过优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组合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回报率的最大化。另外,通过进行经济资本管理能够建立更好的业绩考核制度和设计薪酬激励制度,更好的让管理层和员工与整个组织的目标相协调。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还处在最初阶段,资本管理的内涵和手段都比较单一和被动,虽然也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并不成熟,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概括。

1.从管理方法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虽然也采用了经济资本管理模式来进行资本的管理,但是由于所使用的管理机制还处在原地踏步,没有得到很好的进化,无法达到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更别说去适应经济资本管理的管理方法了。对金融机构所产生的各种风险也无法做到规避,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

2.从分配方式上来讲,要采用经济资本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就要与其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可是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中了解到,银行在分配方式上还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在资源配置上无法达到经济资管理的层面,因此,也很难通过分配来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使其达到高效管理效果。

3.从考核方式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机构,需要定期进行资本效益核算,通过进行数据分析来明确其在某段时间的资本利用率,以此来调整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考核体系还比较守旧,不能与时俱进,还没有建立起实效的考核体制,在考核方面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总会出现许多让人难以想象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制的策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经济资本管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的先进经验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水平很有好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1.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风险意识。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实际操作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系统中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尚没有形成利用经济资本进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并且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时并没有建立晚上的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只是简单的关注外部贷款业务的处理和自身的风险管理,而对于财务和资产风险管理却不太关注,还存在较大的空挡,特别是资产风险管理体系还迟迟不到位。主要进行风险资产经济资的定量计算,在资源配置和资源预算管理上还不太完善,商业银行经济资管理大多数只在意自身的风险管理,对其它账务和资产风险管理的衔接力度还不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因此,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风险意识教育就迫在眉捷。

2.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与《新资本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则相类似的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进行经济资本管理也是促使银行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法则和资本计量模型,这就要依赖于数据的累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完善。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数据积累和数据库的建设上与先进的管理理念还相差甚远,不但没有建立高级的计量模式,在初级内部评级方法和风向计量模型建立上也存在不足。所以,要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覆盖率和计量的准确率,就应该多收集各种风险损失数据,并不断加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

3.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一般来讲,绩效考核系统的总体规划应该包括量化考核和经济增加值两部分,它是实现全行范围内全方位的考核体系,以机构、产品、客户为层面,以经营业绩、绩效评定、绩效预测为功能主线建立一个功能全面的绩效考核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用的绩效考核制度虽然具有一些优点,但还不能完全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进行定量。因此,及时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能为给银行的长远发展提升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正面临大变革,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时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和绩效观念,在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资本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薛楠,华武.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工作探讨[J].金融会计,2010,(03)

第6篇:商业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上海 都市型产业 国际竞争力

一、上海都市型产业结构及特点

都市型产业的定位及其理论,是在经济区位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城市生态经济理论,而形成发展起来的。都市型产业主要是指适应大都市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适宜于在城市中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可提供较多就业机会,以及能够满足居民消费多元化发展及其升级需要的行业。从总体上讲,可以把上海都市型产业分为都市型农业、都市型工业、都市型旅游业和都市型知识服务业四个基本的组成部分(见图1)。

1、都市型农业

都市型农业是指依托都市及高度城市化地区的自然与市场环境发展起来的,满足都市现展需要的,以绿色、环保为特点的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类型。上海发展都市型农业既要满足现代都市及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多种需求与生态环境优化的需要,又要依托都市城区自然环境。所以上海发展都市农业要体现以下特点。(1)功能多样性。都市型农业通常具备经济生产功能、娱悦娱乐功能、生态环保功能、健康保健等功能。(2)产出多元性。都市型农业的产出形态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形态未加工或初级加工农产品和加工食品,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型产品。(3)高度开放性。都市型农业属于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农业,在生产、消费、市场、流通各个环节,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与市场的高度融合与开发。(4)生产集约性。都市型农业是资本、技术等高度集约的农业,完全有可能成为现代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

2、都市型工业

都市型工业必须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的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具有生产占用空间小、无污染、低能耗、市场反应迅速、就业容量大、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发展适应性强等特点的工业门类。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型大都市,合理运用在信息、交通、人才等方面所具有的集聚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体现了三个特点。(1)园区化。都市型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上海市科技型小企业发展的优良平台,上海纺织科技工业研究院一举转型为上海纺织科技工业园,轻工业研究所变成了理日科技工业园,机床研究所变成了机床科技工业园区,园区化发展模式在工业科研院所中蔚然成风。(2)品牌化,上海的中心城区曾经孕育了一大批名牌,很多名牌至今仍有不小的号召力,利用这种名牌效应吸引更多同类企业的入驻成了不少都市工业园招商引资的新招数。而这种“品牌化”其实还有着专业化生产链的特征,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3)特色化。“有税收、有就业、有环保、有形象”的多赢格局调动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热情,都市工业很快就频频联姻各区的特强产业,呈现出“特色化”的发展趋势。

3、都市型旅游业

都市型旅游业是指依托都市独特的自然与环境、经济与社会、规划与建筑、历史与文化、人文与商贸等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旅游业,包括中心城区观光、商务、会展、购物旅游,都市文化娱乐旅游,以及都市近远郊休闲度假旅游等等。都市型旅游业是新兴产业,也是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2002年,上海市接待入境游客2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98亿元,占GDP比例5.8%,比上年提高了0.3%。上海市从自身特点出发确立了以大力发展都市型旅游的主题,以完善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为主线,以推进旅游企业体制、机制转变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按照建设国际化旅游都市的总要求,培育世界级旅游品牌,发展都市型旅游产业,把上海建成国际化的商务、购物、会议展览、文化体育、都市观光和郊外休闲等专项旅游目的地,形成融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商业为一体的发展特色。

4、都市型知识服务业

都市型知识服务业是指与都市经济相匹配的以知识、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都市服务型产业。主要包括:软件开发、信息咨询、创意设计、研究与开发、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竞技、报刊出版、影视娱乐等。都市型知识服务业以其高聚积性、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需求收入弹性,成为都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借其强大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巩固都市的经济地位,在大都市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加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上海市在知识型服务业发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业特色。据统计,上海知识服务业实际上已成为上海市“第七大支柱产业”。

二、影响上海都市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1、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代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正在更广泛地走向国际化,并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城市产业知识化、服务化、信息数字化、交通一体化、环境花园化以及城市社会活动国际化、城市发展个性化等等,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与国际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基础和基本选择。适应城市发展的这一历史趋势,积极调整城市发展思路、建设模式、经营方式、管理理念,是应对城市发展环境变化及国际竞争挑战的关键。为此,上海市提出了努力打造国际大都市,在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发展目标。

2、知识经济产业化和国民经济知识化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向产业的渗透,国民经济逐步走向知识化。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脱颖而出,它们以信息产业为龙头,以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为后续,不仅产值大幅增长,就业也呈上升趋势,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上海作为大都市,具有较强的经济综合实力、较为雄厚的科技机构和科技人才支撑、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社会管理基础、较强的居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支持,这些有利条件都为都市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国家经济政策环境

国家的经济和产业政策是影响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确立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特别是1992年又实施了浦东开发战略,上海逐步从制造业中退出,加强综合服务功能产业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海市在长江三角洲联动发展中确立了经济圈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发挥长江三角洲对外经济贸易的窗口作用,加快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吸引外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及信息服务窗口的建设,为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战略和都市型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土地资源和就业的社会压力

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率很高,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十分有限。因此,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是上海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都市型工业、都市型知识服务业、都市型旅游业和都市型农业,均具有知识、信息与资本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高、附加值高、土地利用率高等特点,是土地资源紧缺的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而且可以满足中心城区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需求。在有效解决老城区与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以及中心城区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发展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三、提升上海都市型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1、改善政策环境建立法规保障

都市型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科学的政策指导与扶持,良好的法律法规保障与支持。为此,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及相关政策的指导工作。上海市在该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2、加快建设都市型产业科技园区

至2001年末,上海市9个市中心区已有140余家国有企业改建成150余个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筑面积达到了20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了都市型工业的发展。上海的都市型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和市场化运作的阶段。根据“十五”规划,上海将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市、区联手,利用国有企业的闲置厂房和水电煤配套资源,采取联合招商、租赁招商等方式,建设都市工业园区。

3、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产业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专一化经营、技术创新、培养竞争优势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手段实现。上海拥有众多的教育及研究机构,并注意发挥其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思路与策略,并且成为新技术的孵化基地。上海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措施有:产权主体多元组合,使企业产权结构、从封闭化向开放化转变;实行“两权分离”,使企业经营方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4、规划协调好都市型产业的总体结构和规划布局

上海发展都市型产业,要讲究各个区县之间的都市型产业总体结构及产业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避免无序发展、无序竞争,及其引发的资源浪费和效益损失。为此,要搞好各个区县之间在都市型产业发展选择与布局的规划与协调。依据各个城区的特点,以发展特色产品为基础、构建特色产业为核心,搞好都市型产业布局;结合各个城区的产业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合理规划布局都市型产业园区;鼓励各个企业增加产品和产业的技术含量,创造民族品牌和自有知识产权,提高产品质量和特性,在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和整体竞争力的基础上,形成各具优势与特色的产品与产业体系。

总之,都市型产业是适应上海城市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上海多种优势,服务于城市自身并辐射周边地区繁荣发展的产业。上海发展都市型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培育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而且对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财税收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都有好处。同时,通过有效地形成途径,可以不断完善都市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上海市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帆:论开放体系下的上海产业结构调整[J].华东经济管理,2002(10).

[2] 朱全弟:可吃可玩还可以看――都市型农业内涵更深外延更广[N].新民晚报,2002-1-4.

[3] 都市型工业成为上海现代工业新亮点[EB/OL].都市型工业协会网,2003-1-17.

[4] 2002年上海统计年鉴[M],上海统计出版社,2003.

[5] 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上海知识产业发展前景预测[Z].2001.

[6]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EB/OL].上海小企业网,2002(12).

第7篇:商业经济研究范文

近年来,上虞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强市、生态靓市”战略,主动应对宏观环境趋紧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双重挑战,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现状特点

近年来,上虞市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产业基础更加扎实。一是从产业构成看,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4年的9.5∶60.0∶30.5调整到2008年的7.0∶61.0∶32.0,呈现一产降、二三产升的可喜局面。二是从基本单位看,2008年全市共有法人单位8199个、个体经营户43341个,分别比2004年增长23.8%和5.9%,其中二产法人单位数4802个、三产法人单位数3397个,分别比2004年增加15.5%和37.9%。三是从从业人员看,2008年全市共有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2.21万人,其中二产57.13万人、三产5.08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加66.6%、70.0%和36.2%。

2、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一是工业总量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578家,其中规上企业88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56.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3.9%、24.5%和135.5%。二是集群优势加速显现。机电、化工、纺织三大支柱行业规上企业数占总数的68%,伞件、铜管、机械仪器、手套袜业等块状产业各具特色,汽车零部件、照明电光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形成。区域布局加速向两区集聚,2008年两区规上企业191家,产值392.2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1.6%和52.1%。三是所有制结构日益优化。2008年全市共有私营企业5550家、股份制企业432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42家,分别比2004年增加27.8%、96.4%和30.0%;上市企业达到10家,比2004年增加4家,企业发展更具活力。四是科技投入力度加大。2008年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支出分别为11.7亿元和6.16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5.96亿元和3.35亿元,年均增长19.5%和21.7%;新产品产值率21.2%,比2004年增加9.7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总量稳步增加。一是规模在扩大。2008年全市共有三产法人单位3397个,三产个体经营户31132户,分别比2004年增加37.9%和9.6%。其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分别实现营业额123.52亿元和4.88亿元,比2004年增长184.1%和143.1%;房地产企业完成投资39.47亿元,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7.9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84.0%和70.5%。二是结构在优化。与一普相比,2008年全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两大传统行业法人单位数分别增长91.9%和88.9%,房地产、租赁商务、科研服务、卫生保障、文化娱乐等行业法人单位数增幅均超过50%。三是贡献在提高。2008年三产占GDP的比重为32%,比2004年提高1.5个百分点;对全市财政总收入的贡献为22.4%;吸纳就业5.08万人,比2004年净增1.25人,增长32.6%,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建筑产业优势不断巩固。一是总量规模继续扩大。2008年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224家,个体经营户4589户;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585.9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09.74万平方米;实现建筑业产值657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608.31亿元、安装工程产值33.03亿元,总量规模均居全国县级市前茅。二是资质等级不断提高。2008年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10家,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11家,特别是拥有特级企业7家、一级企业12家,数量居全省县级市第一。三是拉动就业贡献突出。2008年全市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3.15万人,其中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近15万人;建筑业利润总额16.86亿元,直接增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146元。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上虞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但现阶段一些产业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仍然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产业层次偏低。一是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如化工行业以染料、颜料及中间体和医药及中间体两大类产品为主,处在国际产业垂直分工末端和产业价值链低端。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如机电行业中的冷却塔、风机、灯具和块状产业中的伞件、手套袜业、铜管等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品,“大路货”和配套加工产品居多。三是贴牌产品多、自有品牌少。绝大多数企业实行短期的贴牌生产和中性生产,忽视自主品牌建设,核心品牌往往掌握在别人手中,即使有了自主品牌,品牌开拓营销力度也不够,缺乏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企业规模偏小。一是经济单位少。普查资料显示,我市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分别为8199家和43341家,均少于绍兴、诸暨、余姚、慈溪等周边县市。二是块状规模小。上虞块状产业产值超40亿元的仅4个,超百亿元的仅1个,而诸暨超40亿元的有10个,超200亿元的有3个。三是单体规模小。从普查情况看,我市工业企业户均产值、户均资产分别为2015.52万元和2065万元,其中规上企业分别为8510.25万元和8684.19万元;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户均销售额为1439.63万元,餐饮住宿业户均营业额为718.12万元,其中限额以上户均分别为9976.24万元和1174.24万元,企业单体规模还不够大。

3、融合互补偏少。一是产业融合度不够。二三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互动,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推进缓慢,专业市场建设缺少制造业有力支撑,服务业中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住宿业比较发达,而生产业和其他新兴服务行业发展滞后。二是行业关联度不够。产业上下游之间缺乏关联性,存在产业链条断裂的现象,影响了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产品差异度不够。大量企业在同一行业、同一产品甚至同一分工环节上简单扎堆,企业分工协作不够紧密,同质竞争激烈,导致产业集群发展不快、竞争实力不强。

4、竞争能力偏弱。一是创新能力不足。2008年全市实现规上企业新产品产值165.63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产值的22%,低于绍兴市平均水平23.4%;规上企业R&D 活动经费6.16亿元,占GDP比重仅为1.77%。二是科技人才缺乏。全市法人单位中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438人,仅占单位从业人员的0.23%;规上企业科技活动人员5310人,其中R&D人员2509人,仅占规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83%。三是经济效益不高。2008年全市规上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2.97%,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1%,分别比一普时下降4.12和1.6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145家,亏损面16.38%,亏损额达19.05亿元,特别是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

三、对策建议

根据上虞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现状,就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以创业扩总量,掀起全民创业新。扩大经济总量,必须优先考虑全民创业,加快培育面广量多的中小企业。一是龙头带动促创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鼓励规模优势企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辐射发展一批产品配套、技术研发、中介咨询和物流配送等方面的中小企业。二是产业协作促创业。增强中小企业抱团合作意识,鼓励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差异化错位发展,提高产业、产品关联度,促进块状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增强企业生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三是市场引领促创业。积极打造“浙东新商都”,发挥现有大企业规模优势,做大产业,实现以产业推动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四是政策扶持促创业。进一步调整优化政策导向,实行“大企业给荣誉给服务,小企业给政策给资金”,切实减轻创业投资成本,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提高创业授信额度,创新抵押贷款模式,不断增强创业投资的源动力。

2、以创新促提升,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一是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力。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建立相应的科技研发奖励及风险补偿机制,完善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配置机制,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二是激发管理创新内生力。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三是培育经营创新源动力。引导企业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以做精、做强主业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资本运作,抓住创业板上市良机,加大企业上市推动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和增资扩股募集资金、扩大生产、规范经营管理,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

3、以调整推转型,重塑产业结构新格局。一是制造业,重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机电行业突出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加快向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电器等方向转型;化工行业突出嫁接改造、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向生物医药、新领域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环保等产业提升;轻纺行业突出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向高档面料、色纺等领域拓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块状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和高端拓展,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二是服务业,重在打造“浙东新商都”。加快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全力打造城北商贸核心区。积极推进市场与产业互动发展,按照“以产业建市场、以市场带产业”的思路,加快培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嘉绍跨江大桥、杭甬运河、杭甬客运专线、上虞新港等重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大桥、运河、铁路和港口物流,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努力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依托“一江两岸”(曹娥江)、“一帝二女”(虞舜帝、孝女曹娥、情女祝英台)和滩涂资源优势,重点推进曹娥景区、英台故里和杭州湾生态湿地建设,着力打造大上海的绿色“后花园”。鼓励发展新型服务业态,积极培育电子商务、IT信息、科技中介、金融、法律中介咨询等新的服务业态。三是建筑业,重在打造“绿色建筑产业基地”。依托现有建筑业基础,把握绿色节能建筑发展趋向,抓住上虞市与欧洲――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开展合作的契机,引导建筑企业返乡投资发展环保、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快从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向绿色建筑产业基地转型。同时,要推进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提质创优,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实现从“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跨越。

第8篇:商业经济研究范文

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其目的是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在教育理念上,立足文化源流与文化精髓;在教育抓手上,完善文化窗口教学体系;在教育路径上,探索优化资源与开放教学。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优化资源;开放教学;教育实效性[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商业街的繁荣,环境设计是商业街繁荣昌盛的重要工作。本文从传统文化的继承现状出发,分析与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融合的现状,并为加强商业街环境设计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传统文化;商业街;环境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城市发展水平非常高,我国的各大小商业街,更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长沙的黄兴路,最早建于1930年,如今有几十年的历史,自从21是初黄兴路南段改为步行商业街之后,这里一下子成为城市最热闹的地方,非常繁荣昌盛,沈阳的中街作为当地最著名的商业街,早在明朝就开始改建,曾经的东北第一街,如今成为东北历史悠久、交易繁华的商业区,在中街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商店。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作为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不仅有着近现代的特色,成为名扬四海的步行街。还有南京的新街口,作为当地商贸商务中心,南京新百、中央商场、金鹰国际、商贸百货、大洋百货和东方商城等大型商业企业,在“都市圈”市场中形成了较强的集聚辐射功能。还有广州的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等商业街,有着非常显著的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非常大,城市的发展也开始模仿西方城市,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方的建筑也可以模仿国外的建筑设计,一些商业街的环境设计也是参考西方的商业街风格。总的来说,现代商业街越来越少传统文化的色彩。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融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加现代商业街环境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非常大,国内的城市发展也开始走西方化路线,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设计风格开始受到欢迎。国内很多商业街出现了意大利式风格、巴黎风格,例如广东佛山某商业街、清远某步行街等地,出现了大同小异的意大利式风格,走在这些步行街,可以看到步行街的地面、商店橱窗、街边的照明以及植物花卉、雕塑等都是纯西方化。很多游客及当地老百姓都反馈“现代的商业街都变成的西方商业街,没有本地的特色。”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的融合,有助于增加当地的商业街特色。例如广州的北京路步行街,这里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挤满了人群,北京路步行街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的商店或者高档的百货才会吸引这么多人,答案是否定的。北京路步行街的商店也主要是麦当劳、肯德基、耐克、匹克、乔丹等品牌店,同时还有一些老广州的小吃等,这种商店与小吃在广州各步行街到处都是,但是为什么北京路会变得如此火。经过深入调查,很多老百姓反馈到来北京路除了逛街之外,更是体验老广州文化,这个步行街的环境设计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北京路的牌坊设计、千年古道还有挂在树上的灯笼等,一到晚上这个步行街就变得非常迷人。因此,每天都有大量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北京路游玩,感受这个步行街的特色文化。

(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变得非常缓慢,特别是当代青年人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支持力度比较小。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对国内商业街的影响非常巨大的,很多城市的商业街充满了西方文化,例如很多城市商业街摆满了外国的雕塑,这种现象对于青少年来说影响不大好,许多儿童在跟父母逛街的时候,一下子认出了米老鼠唐老鸭、麦当劳叔叔、柯南等,但是儿童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却一点不懂。因此,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的融合,增加现代商业街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这里不仅有“鸡公福”卖揽,西关、东山旧文化,同时也有岭南“落雨大,水浸街”等民谣,上下九商业街还有岭南山水豆腐、芝麻糊、猪脚姜等南方小吃,可以让游客真正体验岭南文化。佛山的祖庙步行街商业环境,除了有西方风格的橱窗、路灯,同时还有岭南的雕塑,包括黄飞鸿、咏春拳、李小龙等,商业街同时有佛山的醒狮展览,让广大游客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各大传统民族节日到来,商业街就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例如中秋节,商业街摆放着中秋节的灯笼、月饼以及对联等,春节更是充满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色彩。

(三)有助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增加归属感

俗话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很多时候在外面拼搏的游子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家乡面貌已经完全改变,难以找回童年的思念。例如很多东北的年轻人南下打工,两年后回到家乡,走在商业街的时候,发现当年的各种旧建筑、当年的风貌也完全改变,因此很多提到“家乡不再是过去的家乡,商业街已经没有家乡的味道”。加强传统文化与商业街环境设计融合,增加商业街当地特色文化,例如大理古城商业街,在原有古城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了大理州的特色文化元素,包括各种锦旗、当地小吃等,一些大理州从小离家的老百姓回到家乡,一下子能够找到童年的影子,增加归属感。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融合,有助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例如南京路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过来,经常有人在这里举办书法展览。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融合措施

(一)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基础上进行商业街环境设计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现代商业街的环境设计风格多样,不管是华东地带的南京路,还是华南的北京路,甚至是东北的中央街等,都颇有自己特色。商业街的环境设计,包括街道、路灯、橱窗、外墙等,在现实中很多地方大肆改造商业街,要对一些建筑物进行拆迁。例如当年的梁思成、林徽因纪念馆,就是因为商业街的改造导致拆迁,并没有及时重建,名人的古迹自此消失。在我国,每年都会有很多城市的商业街进行改造,各种旧的建筑物以及文化古迹开始遭受到各种破坏,例如广州某商业街在08年改造,当时仅仅重视商业街的环境设计,将一些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等进行拆除,整个商业街看起来很华丽现代化,但是再也没有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因此,商业街环境的设计,应该要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例如广州的龙洞步行街的商业环境设计是很成功的例子,当年龙洞要改建成商业街,邀请了很多环境设计师进行设计,最终整个商业街的街道、橱窗以及路灯都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但是唯一不变的是龙洞步行街老牌坊以及耕牛雕塑,老百姓来到龙洞步行街,不仅可以感受到现代商业街繁荣,同时能够体验到龙洞步行街的过去的历史与文化。九升国际商业广场,是淮安当地著名的商业中心。淮安市,不仅是总理的故乡,更是古代南船北马的交汇之处,这里能够体验到南北方的文化。淮安市商业街,不仅有大型的商业建筑、华丽的超市餐饮娱乐场所,更重要的是九胜国际商业广场是淮安古城内非常重要的商业建筑。这里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主要是淮安商业街的环境充满了厚重大气的文化气息,走在当地商业街上,可以看到屋顶设计颇有传统特色,屋顶坡度适中、檐口处理简练,运用玻璃体将传统屋顶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总的来说,淮安商业街的环境设计,始终是以保存当地文化特色为基础。

(二)加强传统元素符号在现代商业街的应用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文化元素符号,包括一些传统民族节日标志、宗教标志以及各种图腾标志等。例如拉萨一些古镇商业街,由于这边有着比较浓厚的宗教朝圣习俗,因此商业街有着喇嘛教、天主教等符号标志,整个街道挂满了喇嘛教标志的图案,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文化。而在兰州一些商业街,就会将名扬四海的兰州拉面符号作为街道的重要标志,让游客来到这里就感受到浓厚的拉面文化以及兰州传统习俗。南方的福建泉州,商业街的设计,也有带有泉州文化元素符号,包括泉州的丝绸图案等。西安、开封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商业街的设计更是布满了各种文化元素符号,例如西安兵马俑附近的商业街到处挂满兵马俑图案,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兵马俑文化。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看,要在设计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尊重本民族传统元素,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点,具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特色的现代商业空间环境。

(三)运用色彩与光线营造颇具特色的商业街氛围

商业街的设计,色彩与灯光的运用非常重要,很多时候老百姓在晚上逛商业街,容易受到灯光的吸引。例如北京路步行街的灯光,不仅有现代城市特色,而且有着传统文化特色,让许多游客流连忘返。现代商业街的环境设计,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习俗,选择合适的灯光及色彩,例如商店墙面的墙纸、以及地面的砖块颜色等,如北京的王府井,以红色为基调,色彩浓重,可以让人领略到强烈的民族气息以及生动的韵味。

三、总结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商业街的繁荣昌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当今青年的责任与义务。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的融合,有助于增加现代商业街文化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其次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最后有助于陶冶人的思想感情,增加人的归属感。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融合,首先要保存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加强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的运用,最后运用色彩与光线营造颇具特色的商业街氛围。

作者:龚京美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瑶婷.以文化体验为特色的重庆步行商业街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2]杜雁.历史性步行商业街户外环境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3]林楠,王葵.传统商业街的文化性修复———北京东四北大街环境整治的设计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7(5):23-26.

第9篇:商业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 商标;核心竞争力;机理

[中图分类号] F2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5-0080-03

[作者简介] 李铁宁,长沙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战略;

罗建华,长沙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产业组织理论。

(湖南 长沙 410076)

商标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或服务的提供者为了标明自己、区别于他人而在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的可视性标志,即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具有显著性的标志。

一、商标与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联系

商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1)商标的形成是企业长期投入和培育的结果,驰名商标的形成需要企业巨额资金的投入。因此,商标对于树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形象和营造竞争优势同等具有重要价值。(2) 企业开发的商标,同样受到相关法律(商标法)的长期保护,这使得它不会轻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可以实现企业的专有。(3) 由于企业商标的实施主要依托于企业产品的质量等核心因素和商标的附加价值因素,需要依靠企业资源的综合作用才能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所以,即使竞争对手获取了商标,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其他资源优势,也未必能获得竞争优势。(4)企业开发商标需要长期培育和大量资金投入,但是,能否产生驰名商标的市场效应则具有较大的产出风险,驰名商标必将掌握在少数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中,这决定了商标资产的稀缺性。(5) 商标通过延展和衍生手段可以应用到同类但不同级别的产品或不同类的产品上,因此,商标尤其是驰名商标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至此,我们看到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有价值”、“难于模仿性”、“难以替代性”、“异质性”、“可拓展性”也是商标所具备的特性。

图1阐释了由商标法赋予商标权利人的法律规定,结合商标申请、商标经营管理和战略联盟等企业和市场运作形成其核心竞争力的机理过程。

1.商标的信誉价值、商标的权力价值和商标的艺术价值是企业商标对核心竞争力产生作用的价值基础。(1)商标的信誉价值包括商标在市场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消费者的信赖程度。商标的信誉价值受商品质量的高低和适用度的强弱、商标使用时间的长短和使用地域的大小、广告宣传的力度以及消费者心理等因素影响。商标的信誉实际是商品质量的市场表现,能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放心地购买商品。在同一时期、同一市场条件下,商标的信誉价值也是可以计算和量化的。(2)商标的权力价值,即注册商标所持有的商标专用权,具体包括使用权、禁止权、转让权和许可使用权,其实质是一种财产权,它是企业通过商标申请注册而取得的法定商标专用权限,只有权力人才能享有。(3)商标的艺术价值,即商标的知识产权,它是商标的设计者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从法律上得到确认和保护的精神产品。

2.商标的成本主要由商标的设计费用、注册费用和大量的广告费用构成。

3.如果要发挥商标的市场竞争功能,就必须在增加商标价值的同时控制商标成本。商标的权力价值(商标法的法律规定)结合企业或市场的运作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商标在申请阶段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机理

1.设法核实竞争对手企业商标申请的实质性条件来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商标局初步审定竞争对手企业商标并公告的阶段,只要发现其不具备实质性条款,就可向商标局提出异议,使竞争对手企业商标得不到商标法保护,从而使本企业获得中等强度的核心竞争力。商标局对商标的实质审查包括:(1)商标是否具有显著性特征;(2) 商标是否违背商标法的禁用条款规定;(3)对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审查;(4)审查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否与他人在先权利相冲突;(5)申请人是否为恶意抢注。这种核心竞争力形成模式可以表述为:

商标专有使用权+核实竞争对手企业商标申请实质性要件=中等强度核心竞争力

2.企业商标在申请优先权条件下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机理。商标申请的优先权分为本国申请优先权和外国申请优先权。企业在法定期限(6个月)内享有与其最先申请的申请日相同的优先权,申请视为与其最先申请在同一天提出。即使作为优先权基础的最先申请无效(撤回、放弃、驳回),优先权仍存在。如果本企业具有这种优先权,就应在法定期限6个月内尽早地再次向商标局提出申请,获得商标权。而商标申请的时机应选择在广告和产品销售之前进行,广告之后再申请商标,就有可能向竞争对手企业泄露商标的信息。如果这种优先权被竞争对手企业所拥有,本企业就应及时改变商标设计,再向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这种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模式可以表述为:商标申请优先权+商标的适时申请=强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商标在使用过程中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机理

商标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注册商标人的禁止权利范围大于其依法独占使用的范围。商标注册人有权在与自己注册的商标核定的相同种类商品上使用与自己的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但是,商标权人和他人(自然人、法人和组织)均无权在类似或相同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标,这是主要为使商标注册人专用其注册商标,也为了维护商标权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果竞争对手企业的商标与本企业授权在先的商标相同或近似,则可以控告竞争对手企业侵权。商标的禁止使用权实际扩大了商标专有使用权的范围,因此,可以形成强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模式可以表述为:

商标独占使用权+商标的禁止使用权=强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商标在特许和转让过程中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机理1.商标在特许条件下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机理

(1)一般使用许可。许可人可以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被许可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在指定商品上使用其同一注册商标。享有一般许可使用权的被许可人不得禁止或阻碍其他被许可人使用该注册商标。若非被许可人对该注册商标实施了侵权,被许可人无诉讼请求权,只有许可人才有权向法院提讼。如果商标许可人是本企业,通过这种许可既可以扩大商标的使用范围,避免因长期不使用商标而遭到撤消商标注册的危险,同时,又可以获得可观的特许费,从而构建一种强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模式可以表述为:

商标独占使用权+商标的一般使用许可=强核心竞争力

对被许可人(合作企业)而言,可以借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所享有的信誉去开拓市场,迅速扩大生产与销售,获得利润。并且,被许可人可以凭商标许可,引进许可方企业的先进技术,使产品质量迅速达到先进水平,从而增强竞争力。一般使用许可通常在本企业有一定市场份额而又急于扩展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使用。

(2)独占使用许可。许可人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允许一个被许可人在规定的地区和指定的商品上独家使用其注册商标。独占使用许可的被许可人享有排他性的禁止权,即可以禁止包括注册商标人在内的所有人使用该商标。如果本企业是商标的许可方,由于资金和市场原因很难将产品打入市场,而且自商标注册后如果近3年没有使用该注册商标,商标局可以依法撤销其注册商标。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独占使用许可方式,把商标使用权转移给许可方(合作企业)。这种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模式可以表述为:

商标独占使用权+商标独占使用许可=次弱核心竞争力

2.商标在转让条件下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机理

商标的转让是指商标所有权人以合同的方式将商标专用权转归他人所有,商标注册人转让注册商标应该对其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注册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一并转让。

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权和附属的商品经营不具有连同关系,商标权人可以将商标与企业一并转让,也可以不连同转让(自由转让)。我国企业的实务是商标权自由转让,即以保证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为中心来考虑转让问题。另外,商标法规定,转让商标的受让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商标的受让人(合作企业)为了使用许可方(本企业)的商标销售自己的产品,就必须使自己产品的质量达到许可方产品的质量,为此,就需要从许可方引进相关技术,这样也会带动许可方(本企业)专利技术特许和转让,从而使本企业获得可观的许可费。在转让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影响:(1) 商标受让人是否具有注册申请人的条件,只有符合商标注册申请人的条件,才能成为商标转让的受让人;(2)关于商标转让的价格和价值,过高的转让价格会影响到受让人接受。若连同企业一起转让,则商标转让的价格就高;若商标转让的注册地区范围越大,转让价格就越高;若商标的信誉和知名度越高,转让价格也相应越高。这种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模式可以表述为:

(1)商标独占使用权+商标的不连同转让=中等强度核心竞争力

(2)商标独占使用权+商标的连同转让=弱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企业商标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机理模式可以综合为下表所示。

五、企业商标在竞争状态下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机理

如果企业是处于竞争状态下,即与竞争对手企业处于对抗的情况下,企业将如何根据双方的优劣势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状况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产品质量、工艺技术和售后服务、企业资金、商标经营管理能力、企业营销能力、商标设计人才素质高低。而对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最直接外部环境是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具体包括:行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市场同质性、市场空间大小、商标知名度和美誉度、顾客忠诚度。将本企业和竞争对手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内部条件和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匹配,从而绘制出如图2的商标战略三维匹配图。

1.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条件好,在图2中用矢量oa表示。竞争对手企业内部条件差对本企业是有利条件,为了便于在图中清楚地表示出该核心竞争力大小,用矢量co表示竞争对手企业内部条件差。在这上述匹配条件下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强度大小用矢量ob表示。在外部环境一定的情况下,竞争对手企业内部条件好抵消了本企业内部条件的优势,从而减弱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2.本企业商标战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最好情况是,本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内部条件好,竞争对手企业内部条件差,而又处在一个有利于本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外部环境中。在这样三者匹配下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强。在图中用矢量od表示。

3.如果本企业内部条件一般,竞争对手企业内部条件好,而在企业外部环境好的条件下,在这样的匹配状况决定下,本企业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大小用矢量oe表示。竞争对手企业内部条件好对本企业而言虽然是不利条件,但是,由于企业处于一个利于实施商标战略的外部环境中,可以弥补本企业内部条件的不足。因此,在这三者匹配下也可以形成比较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4.最不利的情况是,本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内部条件差,竞争企业的内部条件好,而企业又处于一个不利于实施商标战略的外部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