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应对的方式范文

风险应对的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应对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应对的方式

第1篇:风险应对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都会遇到财务风险,医院作为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过如何对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防范,已经成提高医院经济效益金和服务效益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医院财务风险

医院财务风险一般分为投资、筹资、资金回收、收益分配等四方面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哪一方面出现问题,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都将会出现财务风险,将会导致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最终破产。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医院正处于转型阶段,医院的管理正逐渐向企业管理方向转变,医院财务管理内容以及管理目标也都向复杂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财务管理难度[1]。由此可见,在医院中采用合理的财务管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外部环境

医院的运营发展会受政治、经济、社会、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宏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种环境变化在医院运营过程中是无法预知的。如果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医院无法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时,医院就会面临较多风险。其中主要内容包括:1.我国医疗市场逐步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境医疗机构,在我国建设医院。2.由于经济的波动较大,市场不景气,导致利率上升的现象的发生,致使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迫使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成本核算,从而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可见,医院在运营中面临许多困难,这也就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出现。

(二)内部因素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产生受内部因素影响较大,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1.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定问题。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无法追上我国医疗卫体制改革的步伐,管理模式落后,缺少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导致医院在财务管理上经常会出现混乱,大量的数据与实际会计数据存在差异,监控财务部门工作无法得到落实[2]。

2.预算存在偏差情况比较严重。医院的部门科室未结合实际,过分注重自然利益,虚加预算,导致医院财务支出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致使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局面变得混乱。同时,商业公司和药品销售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会存在一些“违规”操作,导致医院的预算支出增大。

3.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虽然医院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财务管理措施,但是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对制度约束和监督管理部门的衡量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完善和利用。财务预警机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合理应用,可以完成对医院在运营过程中获取的利润、偿还债务能力、发展潜力等多项问题的预测与分析,从而实现对医院运营中的财务风险的合理控制。目前,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只实现了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相关活动可能会产生的风险并没有监理相应的预警机制,规避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三、解决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

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关注程度,时刻观察宏观环境的变化情况,通过横向比较,纵向缝隙,搜集与医疗行业相关的各项信息,掌握变化规律及变换趋势,并且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种不同的应变措施。此外,依据具体情况对财务管理政策进行动态调整,适当的对财务管理措施进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甚至规避因为外部化境的改变而导致企业在财务上出现的各种风险。

(二)做好库存处理,收回应收款项

在物资采购上,医院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采购,通过合理的措施对医院的库存进行科学管理。第一,要确定医院库存医疗机械和药品的最大容量,对路村物资内的卫生材料、药品等各项存货的数量进行科学制定,从而提高医院对价格出现过大幅度的抵抗能力[3]。同时,对医院因为管理库存而出现的不善情况而形成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表1为某医院2014年药品采购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A类药品102种,占总金额的68%;B类药品135种,占总金额的24%;C类药品153种,占总金额的10%。A、B两种药品使用的变动情况反映了医院每年药品消耗金额的集中药物品种,因此应当对其重点控制,而对C类药品则应当进行适当控制。

(三)提高风险意识,提升内控水平

1.在医院内部监理完善的财务制度,财务制度是进行财务管理的根本。合理的制度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主要依据[4]。目前,医院在各项财务工作中都缺少一套完善的财务制度,这对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2.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风险的规避要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学习与培训等方式,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L险防范能力和业务素质,使全体财务人员能够了解其在医院财务体系中的地位,使团队防范效应能够得到充分发挥[5]。同时,实行岗位风险责任管理,对岗位上的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与培训,并且各项内容都与员工的薪资挂钩,使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3.增强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对医院财务上的岗位人员进行法律教育,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识别潜在风险的能力,并加强对医院财务中存在的风险的有效控制。

四、结语

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财务风险,这将会对医院的长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提高医院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使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新医改条件下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4:121.

[2]张增勇.浅析当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J].统计与管理,2012,03:84-86.

[3]周先桂.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08:71-72.

第2篇:风险应对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海外总承包 财务风险 防控 措施

海外施工单位在运营中,面临法律法规、政令政策、文化差异等多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项目施工中多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容易导致项目施工延期,项目亏损。目前大部分海外工程采用EPC模式运作,工程中标后整体或者切块转包其他没有海外经营权的有实力的集团内公司或者集团外公司进行施工,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总包单位的资质对外运作,由此带来在利益不同分割下如何维护企业品牌的问题,由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财务风险防控。

一、充分调研进入国别的法律法规

鉴于不同国家对注册公司的要求不一致,集团公司应该提前规划,在进入市场前期,针对进入所在国企业注册的要求,从税收体系、财政体系进行全面了解,确定公司注册模式是否合理有效。

目前中方企业外出经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税收征收模式考虑设立公司模式。目前大部分国别存在的公司结构模式有:股份制、独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模式。出于对于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很多国家对设立公司时要求有一定当地企业参股比例,但是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条件;对设立独资企业时审批手续比较复杂,但便于公司管理,目前大型集团企业采用的海外注册公司模式几乎都是外商投资企业的模式,但在税收体系上很少享受到优惠条件。

(2)经营范围的选择。笔者了解了国字头几家大型的国有施工企业,在海外注册的时候,往往先入为主地按照国内细化的行业模式仅仅注册和自己主业相关的经营范围。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经营范围的限制导致公司无法向多元化发展,没有真正地整合好企业资源,发挥集团公司海外触角的功能。笔者认为海外公司注册时需要从集团整体出发,把目前集团涵盖的经营业务全部纳入当地子公司注册范围。

(3)注册资本金的选择。每个国家对注册资本金要求不尽相同。但是对于计划长期运作的施工企业,必须了解工程投标过程中对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同时彰显公司实力的体现做出一个合理的投资选择。

二、实施前财税管理模式打造

目前,大型集团海外施工大部分采用EPC模式运作,工程中标后整体或者切块转包其他没有海外经营权的有实力的集团内公司或者集团外公司。从工程技术角度看,施工组织、物资采购等都是整体分包。从对外关系角度看,所有单位使用的是同一个品牌,需要共同维护这个品牌,所有对外申报资料均需按照这个品牌统一申报。从财务角度看,工程的整体分包而财务不能整体分包,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账务体系和税收申报尤为关键,目前90%的企业都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建立的一套核算体系满足财务信息的披露。随着海外公司经营时间的延续,公司在海外设立后没有按照当地会计准则建立一套核算体系导致的税务问题、对外信息披露问题逐渐呈现出来。

目前中方企业在海外经营机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去完善财税管控。

(1)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由于国际货币美元的结算机制的原因,目前大部分海外分支机构沿用援建模式设立账务核算体系,大部分采用美元为本位币、实际使用货币为辅币建立的一套的财务核算体系。随着人民币的国际结算的推行,我们在进入国别时应该充分考虑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采用当地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人民币作为辅币建立一套符合当地会计准则的核算体系,根据不同财务信息的要求不同,按照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对财务信息进行调整。涉及集团内部多家单位同时共建,可以设置多个会计核算主体,需要按照统一记账本位币记账处理。

(2)税务整体筹划。各单位使用同一个品牌公司对外统一申报,由于国别税收体系之间的差异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总承包单位应该在项目运营前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牵头做好整体税务筹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了解当地税收体系和集团公司所在国之间的税收差异,做出合理的税务筹划。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制定税筹策略:第一,投标前,总包单位应介入潜在市场的税务信息的收集。分析中国和所在运营国度之间的所得税和各项税赋的差异,结合合同条款和税收优惠条件,做出低价清关或者高价清关的税收策略判断,制订整体税收筹划方案;第二,根据不同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合同报价过程中充分考虑利责共担的原则签订施工合作协议;第三,深入组织研究经营所在国是否与我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涉及是否可以抵扣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税收筹划,必要时可以申请国家税务总局提供国际税务援助,比如华兴水泥集团海外投资。

三、实施过程中资金风险管理

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结构不同,项目受国家财政和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较大,如何规避外部环境中对总分包单位的资金风险,是项目施工是否盈利的关键点。

案例:某集团公司在进入安哥拉市场后,所承接项目具有中国优贷政府资金,同时也有当地财政资金。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和欧元贬值的双重压力,当地财政资金紧缩造成项目资金紧张,驻外公司利用集团公司区域资金调配优势和优贷资金的组合方式,通过资金整体筹划,风险共担原则,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成功占领了当地市场。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由于工程项目前期投入较大,项目资金需求前紧后松,整体筹划好项目资金尤为重要,特别是保证前期现场项目资金使用尤为关键。企业需要收支两条线入手做好收入和支出管理,在收支方面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资金管理工作。

在收款方面,应该合理分析工程项目情况,制定合理的收款策略和方法。第一,保函保证金的管理。针对保函银行要求不同,我们必须要力求降低保函保证金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充分利用集团公司在金融机构的综合授权,办理各种保函。第二,及时收取预付款。境外承包工程一般工程预付款的比率在15%-20%区间。承包商在开立预付保函后,根据合同应及时完善手续,获取预付款。这样就可以解决项目前期费用和设备、物资采购的资金需求。第三,及时收取工程款进度款。工程开工后,承包商应按照合同规定格式和内容定期填报项目实际工程量完成情况申报表,向业主申请工程进度款。第四,及时收回保留金。目前,部分国家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开具质保金保函作为抵押,提前收取工程质保金,节约公司整体资金使用成本。

在支出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资金管理工作:第一,集中结算、统一资金调度、全面监控资金支付。根据目前大部分集团企业境外资金管理主要资金实行二级资金管理模式,先审批后使用。总包单位应对现场资金使用进行专项审定,采用季度筹划,月度申报的模式,对资金进行整体把控,对项目现金流全过程跟踪,保证现场资金使用;第二,严控合同、实现风险共担。承包工程的资金结构不同,支付方式也不一致。在签订合作单位协议的时候,明确工程款专款专用约束条款,确保资金紧张的协作单位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资金充裕;第三,全面预算、建立资金预警体系。

四、打造财务团队建设,加强信息沟通

面临整体分包的工程建设,财务团队主要组成人员为由总包单位、协作单位共同组成,然而由于各企业文化氛围不同,行政管理角度不同,各国对财税的要求不同,各单位财务管理方式不同制约财务整体工作的开展,如何建立一个各方认同的财务管控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财务团队的建设。

(1)建立财务枢纽。总包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纽带,兼顾各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制度,保证财务管控模式的开展,同时对不同企业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共同认知的财务管理团队,建立以总包单位主导的财务管理沟通机制。

(2)建立学习型财务团队。对运营国家和中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学习,形成财务人员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当地员工和外派员工相互融合,老财务人员传授新财务人员的机制。

(3)完善人员流动机制。海外机构工作中,由于个人家庭生活等多方面原因,人员的流动相对比较频繁,如何保证在人员流动过程中财务工作顺利开展,也是制约财务管控的一个因素,建立一套合理的薪酬体系,完善财务委派机制,建立一个懂管理、懂业务,作风严谨的财务团队,合理安排财务资源,保证财务团队战斗力。

第3篇:风险应对的方式范文

(一)增加制度风险

目前只有《内部审计准则》的第28号文件《信息系统审计》能够作为参考依据,但是其中仅有笼统的原则性规定,不具备具体的实施指导意见。《商业企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只有零星内容能够作为参照依据。大数据时代的审计依据和操作规范尚属空白,关于审计的目的、审计的方法以及审计的对象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大数据时代下审计的制度风险是不能避免的。

(二)增加固有风险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信息的报送过程存在极大的风险。大数据使用的是云存储技术,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技术模式决定了数据的所有人不能够完全持有对存储于云端的数据的控制权和管理权。云技术下的数据安全水平令人担忧,稍有管理疏忽就有可能使数据泄露。同时,黑客随时可能对云服务器发动攻击,窃取数据信息。

由于大数据自身固有的安全漏洞,黑客能够攻击数据所有人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像数据的所有人一样对于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此来获得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导致数据所有人难以对数据和运营风险进行很好的掌控。同时,云服务器中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不受数据报送者的主观意志影响,其安全性并不受报送者的主观行为左右,一些对于数据的威胁是数据所有人无法预先知晓的。

云技术下的审计活动也是如此,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合规性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证。大数据审计发展在传统信息审计的基础之上,其依旧作为“对于数据进行收集并评估,以此来判断某个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达到保护资产、完成目标、维护系统完整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需求。”因此,审计的固有风险在数据报送的风险下大大地增加。

(三)增加检查风险

1.数据采集与分析的难度增加。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存在以下特点:数据集成度高,传统的小组分散审计模式难以起效;数据量大,审计人员难以把握重点;数据结构复杂审计人员难以全面掌握;数据类型多,难以进行采集、整理。

2.审计取证的难度大。大数据的审计证据不以纸为载体,加大了审计人员取证的难度。大数据背景下审计的对象部门所提供的数字版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得到充分的保证。因此,审计证据所存在的缺陷会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可靠度,引起潜在的审计风险。

3.审计软件功能滞后,受到开发能力的限制。当前使用的真机软件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审计工作出现错误。同时,数据接口的不统一导致审计软件在实际使用中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二、大数据环境下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完善业务规范和审计准则

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的目标单位的运行模式与传统不同,利用互联网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多。因此政府需要尽快制定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需要把电子认证与管理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同时,信息化审计的相关规范需要尽快出台,以此来约束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使审计活动与信息化时代的经济活动更好地契合。

(二)重视数据安全

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关乎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要得到重视。大数据背景之下,任何一个级别的审计数据泄露都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保障数据安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APT攻击具有潜伏期长、攻击手段多样、攻击方式隐蔽等特点,因此需要重点防范。审计单位需要制定针对APT攻击的应急预案,同时注意不要安装来路不明的软件;第二,必须要根据数据密级和用户的身份设定用户访问权限,通过严格的用户身份验证来管理数据访问过程;第三,将数据安全放在大数据系统的首位,合理整合流程和硬件软件;第四,通过数据实时分析软件,及时查找到数据攻击和潜在威胁,并且立即进行处理。

此外,对于已经提取出来的信息数据需要采取物理隔离手段,防止无关人员的接触。

(三)全方位采集与处理数据

ORACLE数据库系统是当前的主流数据库系统之一,审计目标单位经常将数据量庞大作为理由,不向审计机关提供所有的数据信息,只提供处理之后的标准表。在标准表的转制过程中会造成数据的损失,而修改之后的标准表会将非法数据的漏洞抹去,导致审计工作产生错误。

原始数据是审计工作的最有效证据,审计人员通过采集目标单位的数据库原始数据和数据字典,就能够进行正确的数据处理,得到正确的审计结果。

大数据背景下,系统的设计缺陷和错误的使用方式会造成数据错误和混乱。实践证明,不合理、不规律的数据不等于不可用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后,依旧能够为审计工作引领方向,定位到问题集中出现的字段,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找到疑点,发现问题。

(四)完善审计取证手段

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取证工作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完善审计取证的手段。第一,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使用统一的接口的软件,打印出数据资料的同时,需要提供标准格式的备份供审计人员进行远程审计;第二,利用审计机关的服务信息库对审计目标单位的相关经济信息进行保存,以便随时进行查阅和整理;第三,进行电子证书、实时监测、勾稽关系监测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实践,同传统的审计取证手段相结合,获得完整的审计证据。

与此同时,审计单位需要对于审计目标单位的相关单位或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以此来获得审计数据。审计过程中要将保密工作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审计完成后,将数据传输至统一的数据平台中,并进行分类归档,以便将来进行检索查阅。

(五)优化计算机系统

为了使海量的审计数据能够实现有效的转接,技术人员需要开发出专用的审计软件和数据接口。通过对现有的信息软件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审计过程专用的数据接口的统一,实现供审计的原始数据与审计软件的数据结构统一,同时实现即使在两者数据结构不统一的情况下,通过专用的审计数据接口,能够将供审计的数据转化成审计软件能够处理的数据。

功能完善的审计软件既能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又能实现审计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转制,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审计软件可以进行海量数据的及时处理,降低了审计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又能够有效避免因人为失误造成的错误和数据篡改。因此,审计软件需要有强大的功能和安全性能,以此来应对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

(六)提升审计团队业务能力

第4篇:风险应对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业,投资风险,泡沫,房地产泡沫指数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 A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对外出口遭受了史上最严重的衰退,同时对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世界各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失业率上升、出口贸易严重下滑、房地产市场暴跌。而中国却独善其身,实施了令世界震惊的积极财政政策和与之相匹配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与此同时大力扶植房地产业,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从而形成了当今全球规模最大的资产泡沫。然而现今的高房价就是套在普通百姓生活和精神上的绳索越勒越紧,使大家精神紧张、抱怨不断;就是套在政府身上的铰索,越调越紧,使政府对开发商言听计从;就是吸附在中国经济身上的蚂蟥越挣扎越痛苦,不仅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毒瘤,同时也制约了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高房价已俨然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中国城市高房价的特殊形成机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出于市场化改革的探索当中,而房地产作为中国市场化改革最早试水的领域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房屋实物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而且解决了困扰城市居民几十年的房屋问题。

一、招拍挂方式配置土地资源拉动的投资增长。

土地批租只不过是转让了70年的土地使用权 房地产土地政策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转让的是土地使用权目前收取的房价实际上属于地租性质 一次性收取70年的地租就是不合理。把未来各界政府的收入弄到当期来用,容易导致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由于土地制度上欠缺研究,促使某些地方政府迫不及待地大规模批租土地,大兴土木,大局拆迁。土地出让就能收钱,于此同时地方的收入增加了,政绩也就提高了,这是房地产市场混乱的一个根源。

二、垄断的建设开发体制

在中国城市政府严格限制居民个人和集体自住建房,禁止非开发企业建设开发住房,而将权力拱手赋予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则利用自身的优势垄断经营,其后果可想而知,最终买单的还是广大的消费者。

三、房地产的投机和腐败因素

高房价所形成的在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商,建筑材料商等环节之间的共同利益。地方政府的一定程度纵容,开发商的高昂“公关”成本,这样权钱交易的利益联系,最终必然增加房产开发的成本,推动价格上涨。

高房价带来的经济危害

   一、高房价影响居民生活,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障碍

房价的高涨,带来土地开发的热情,带来投资的上升,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在经济与民生日益分化的今天,高房价的挤出效应,却成为制约城市居民消费的最大障碍。高房价下,为了一套住房,大多数购房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他们只能省吃俭用、压缩消费。这给我国当前最为急迫的启动需内,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高房价导致大量企业不务正业,失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反映在土地市场上,是房地产企业拿地的热情不断高涨,各地“地王”频现。在各地土地拍卖中的举牌者,几乎都是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公司,其中不乏石化、纺织企业、制药企业等非房地产企业高价举牌土地市场。例如中化集团、中电集团、联想控股、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国美电器等都大举进入房地产市场,表明大量实体经济企业为寻求利润开始投向利润高、技术门槛低的房地产“赌博”市场,这如何能提高我国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呢?

    三、高房价使银行金融风险同步提高

 近年来,房贷一直被我国银行界视为优质贷款项目,各大银行为了争夺此项业务恶性竞争,不断降低门槛,导致房贷规模成倍扩大。2009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57128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国内贷款11293亿元,增长48.5%;个人按揭贷款8403亿元,增长116.2%。两项相加达19696亿元,约占全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元的20%。房贷业务“一枝独秀”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如果加上与地价有关的资产抵押部分,目前全国银行房地产贷款依赖水平在50%左右,而部分大型城市开发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已高于80%。银行风险同房价上涨成正比例增加;一旦房价下降,中国式“次贷危机”很难避免。

日本,曾经以令人惊讶的年增长率保持了数十年的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被许多分析人士和学者预期将在不久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但从1991年起,日本经济突然陷入崩溃,多家本地大银行宣布破产,股市一蹶不振。什么原因造成了日本的经济崩溃?

日元升值后,政府采取了低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一些结构性改革等措施来刺激国内需求。全国上下掀起了国土开发热潮,公共支出项目给了相关的行业,如建筑、原材料和重工行业,首先带来了繁荣的增长。宏伟的城区开发计划将土地价格推到高位,而且与股价产生了疯狂的联动。企业和家庭资产价值上涨,企业股价随之上升,土地担保价值升高,银行发放的贷款急剧增加,更是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大量资金,使得住房投资和耐用品消费稳步上升,商业固定投资和不断攀升。这被看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断增加的投资将经济推向繁荣。,形成巨大的泡沫。历史一再证明,从来就没有只涨不破的泡沫。忽视资产价格的上升,直接导致了资产性通胀。当资产的流动性过剩从CPI上反映出来是,日本央行的紧缩政策,终于成为日本资产泡沫破裂的导火索。泡沫期间,除房地产和建筑公司之外,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房地产业的投资,房地产价格暴跌,使得许多涉足较深的企业无力偿还银行的贷款,不得不宣布破产。尽管有比较健全的资产担保机制,但随着不断下跌的土地价格,担保的夹着日益下降,只是日本金融机构不良信贷规模和比例不断增长,使其的财务体制脆弱,抗风险能力低下,部分金融机构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金融体系发生剧烈动荡,各大银行遭受重创。

高房价造就的各群体间收益风险对比:如下图

各利益群体 收益 风险

中央政府 GDP增长速度,国际形象,国家财政收入 经济失去可持续性,收入分配严重分化,执政者公信力丧失,社会资源浪费,社会矛盾激化,易导致金融经济危机。

地方政府 城市建设形象,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税费,GDP增速,官员晋升机会,为官员带来收益 高房价,经济结构失衡,城市规划混乱,官员形象妖魔化,官民对立。

房地产开发商 垄断经营,巧取豪夺的超额利润,对政府政策操控的能力 企业和个人丧失社会形象,失去从事实体产业能力,随时面临反腐败所引起的政治风险。

炒房群体 不劳而获的收入 丧失个人良知,击鼓传花引起破产风险。

国际热钱 获取短期投机收入 外汇管制,高位套牢风险。

商业银行 短期快速增长的利润 被高房价绑架,成为助推房价的帮凶,存在大规模坏账可能性,面临丧失公众信誉。

城镇普陀居民 有偿无偿的城市公用设施和建筑视觉 透支消费,沦为房奴或住不起,面临通货膨胀,银行存款遭遇巨大损失。

农村居民 无收益 失去土地和房屋,成为社会阶层边缘群体

  高房价引起的社会危害

    一、高房价严重透支城乡居民消费未来,严重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水平,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生活在高房价时代,人们的压力太大,绝大多数人不能感觉到幸福。电视剧《蜗居》的热播表明,高房价绑架了无数中国人的幸福,大部分的年轻人为一套房拼命赚钱,放弃了应有的学习、陶冶情操和实现理想的努力。

    二、社会阶层严重分化,绝大多数城乡居民沦为财富游戏的输家

    根据财政部年前的一项调查,10%的富裕家庭占据了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这还没有包括被严重边缘化的农民、农村。中国收入分配的分化,已经引起社会各阶层之间日益严重的敌视乃至仇恨的心理。

    三、高房价及房地产热影响着人们的心态

    借银行的钱投机炒房一年翻一番、开发商用各种手段做高房价谋取暴利。这些行为助长了投机暴富的心态,投机心态的过分扩张直接降低了社会道德水准,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很多行业暴露无遗。

    四、一触即发的金融危机引起社会动荡的风险

    一旦房地产危机被引爆,银行体系可能陷于大面积破产,居民存放在银行的财富毁于一旦,将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骚乱。与房地产危机同时并存的,是存在于各个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预计到2010年底,各地方政府将对银行体系整体负债13万亿元。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归还的债务,政府债务危机也会引爆金融危机。

未来中国针对高房价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第一,保障性住房则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单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现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中国人口众多的实际和计划供给带来的分配畸形和无效率决定了依靠保障性住房难以完全解决中国目前的民生问题。但是控制好商品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比例

第二,中国房地产在之后的年代会经历较快的发展过程。这是由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决定的,虽然有专家预计中国房地产不会重蹈香港和日本一旦下跌则一蹶不振的局面,而如何健康稳定的发展是当下应该解决的重中之重。

第三,增加城市土地供应,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彻底扭转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局面,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合理分配布置优质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继续严厉打击房地产投资和投机,控制房价,防止泡沫的继续扩大,防止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危机和风险,保持房地产和房价的健康稳定发展。

近期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已经显示了政策上的重视和关注,先前的营业税优惠政策调整、“国十条”出台、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变动,到现在的各个地方政府采取的限购,限贷,加成首付比例等相关的细则,已从各个方面打击了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除此之外加大土地供给,保障性住房的全面开工建设供给也为房地产市场降温起到一定的效果。相信如果沿着这样的政策路线发展,今后中国房地产将会更加健康稳定和成熟。

参考文献

徐滇庆再论房价 徐滇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

中国房地产大趋势 徐斌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0月

第5篇:风险应对的方式范文

摘 要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分析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新风险,寻求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以减少的企业错误和舞弊行为,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给会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风险 对策

一、会计电算化和内部控制的概述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应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内部控制是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安全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程序等控制措施的总称。

二、电算化会计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新风险

1.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这种数据安全的风险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员。会计人员可能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例如会计人员被人收买,非法取得他人口令,利用他人权限,虚构、修改、删除业务数据,通过在经济业务录入前或加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来达到个人目的。二是网络黑客。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性给网络黑客以可乘之机,会计信息被置于强大而又普遍的网络中,通过开放的网络实现传递,使得以往那种针对计算机机房而设计的保险箱式安全措施不再适用,企业财务信息有可能被截取、篡改、泄露甚至删除。

2.数据错误的连续性风险

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会计人员无法参与和控制,控制效率低,审查复核等控制措施被削弱,甚至消失。财务分工主要是通过设置口令或密码来赋权,确定各岗位财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口令或密码存放在计算机系统中而不像印章那样由专人保管,一旦被人窃取或破解,便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3.授权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控制风险

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果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由于人们的依赖性和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未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差错或违规行为的风险加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就大受影响。这样会使企业对外提供错误的会计信息,导致信息的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应对内部控制新风险的对策

从目前国内开展电算化会计的应用现状来看,大多还停留在一般应用水平上。积极主动的去应对从手工会计到电算化会计而出现的新风险,就是要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具体措施有以下种:

1.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具体人员素质控制措施有:①制定员工工作规范,用以引导考核员工行为;②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的完成规定的任务;③加强考核及严惩力度,定期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奖惩分明;④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舞弊,甚至可以抑制不法分子的不良动机。

2.加强岗位责任制,建立与之配套的内部控制机制

制定相应的操作权限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保持不相容职能的分离。建立科学严密的电算化系统的组织机构,完善组织控制体制,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地进行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有计划地进行岗位轮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3.完善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系统

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完善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控制制度应具有以下四方面:一是为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二是明确上机人员操作会计软件的内容与权限;三是完善上机日志并派专人保管;四是操作人员离开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非授权人员不得随意操作会计软件。系统维护包括软件维护和硬件维护。进行软件维护应做好系统初始化维护、正常运行维护、故障性维护和管理性维护等几个方面。硬件维护主要包括:①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要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好记录。

4.加强计算机环境的安全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措施有:①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措施,如机房防火、防震规定;②对进入机房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③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安全保密的措施,如数据备份规定及不能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的规定;⑤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与监督制度。

5.强化内部审计控制

具体措施包括:①审计人员: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加大对审计人员的高层次培训②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③监督数据保存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非法删除,修改历史数据等现象的发生。④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检查,防止存在漏洞。

6.加强网络安全控制

可采用的安全技术有:访问控制技术(如防火墙技术)、数据签名技术、认证技术、虚拟专用网、数据加密技术(如数据签证、认证信息的加解密、数据的加解密)。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算化会计的普及将越来越广,内部控制的风险也会相应的变化,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风险,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在传统控制观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技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内部控制的创新工作,不断探索新形势新时期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新思路、新机制,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薄兆阳.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研究.河北煤炭.2009(3):63.

[2]董璐.浅议IT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风险与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9(9下):163.

第6篇:风险应对的方式范文

为全面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集约服务、统筹评析、分类管事、系统考评”的新模式,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增强任务管理的统筹性、协调性,提升任务管理质效,现将任务管理规范明确如下:

一、成立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

成立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数据、征管的分管局长担任,成员由数据科、征管科、税政科、规划财务科、征收税务分局、风险评估分局、稽查局等部门负责人担任。负责统筹指导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协调处理跨地区、跨部门税收风险管理事宜;统筹税源管理任务的发起管理,审定数据及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和重大风险应对任务,审定风险指引、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含举报、上级交办、市局部署的专项检查案件)任务。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数据科,具体负责提交领导小组审议事项的准备及审定事项的贯彻落实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研究提出领导小组会议议题;发起和召集相关专题联席会议;协调数据及风险管理工作任务的发起;督促检查领导小组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分解落实情况;具体组织协调数据、风险管理、大企业管理等有关工作;通报相关事项;起草领导小组会议纪要等。

二、任务管理分类

(一)根据是否依纳税人申请、依职权管理发起和依风险发起不同,任务分为管理型任务和风险型任务。

对纳税人依申请、依税务机关职权开展的基础管理的任务为管理型任务,对通过风险识别分析,需深度管理的任务为风险型任务。

(二)根据任务组织频率和处理时效要求不同,任务分为固定主题任务、专项主题任务、临时突击任务。

固定主题任务是在一定时期内按固定频率(按月、按季、按年)进行分析形成的任务。

专项主题任务是各单位结合重点工作、阶段性工作制定的分析形成的任务。

临时突击任务是指上级税务机关和本局业务科室,根据业务工作要求和时限,经风险领导小组审定后,临时发起的即时需办结的任务。

(三)根据任务来源不同,任务分为依申请任务、依职权任务、上级推送任务、科室发起任务、基层提请任务、信息交换任务、举办案件任务。

依申请任务主要指大集中系统中依纳税人申请形成需后续调查、核实、认定的任务。

依职权任务是指根据日常管理要求和大集中系统自动产生,需要开展调查、核实、认定的任务。

上级推送任务是指上级机关明确风险应对对象、风险点和风险应对要求,直接形成的风险应对任务。

科室发起任务是指各业务科室根据各自业务工作要求,需风险评估分局评析产生的任务。

基层提请任务是指基层结合本单位税源管理实际,通过风险信息收集分析提出的风险应对建议引发的风险应对任务和稽查局根据税源风险防范重点工作任务、专项检查和日常稽查选案等工作引发的风险应对任务。

信息交换任务是指根据外面部门信息交换形成的风险应对任务。

举办案件任务是指根据举报受理形成的风险应对任务。

(四)根据任务处理方式不同,任务分为维护型任务、指引型任务、核实型任务、评定型任务、检查型任务、稽查型任务、实体型任务。

维护型任务是指根据纳税人提供的信息和各应对主体传递信息对系统内需修改的信息进行维护的任务。

指引型任务是指经过风险评估评析,形成的低风险,需通过风险指引方式应对的任务。

核实型任务是指经过风险评估评析,形成的风险事项相对单一、涉及税款相对较少的中风险,需通过风险指引方式应对的任务,以及依纳税人申请、依税务机关职权开展的基础管理的任务。

评定型任务经过风险评估评析,形成的风险事项相对较多、涉及税款相对较大的中风险,需通过纳税评估方式应对的任务。

检查型任务经过风险评估评析,形成的风险事项相对较多、涉及税款相对较大的中风险,需通过日常检查方式应对的任务。

稽查型任务经过风险评估评析,形成的风险事项多、涉及税款大的高风险,需通过稽查方式应对的任务。

实体型任务是指对重要的、复杂的管理事项和风险应对,由机关科室直接应对或组织应对的任务。

三、任务管理环节

任务管理分五个环节:即任务发起、任务识别、任务推送、任务应对和任务绩效评价。

(一)业务科室根据上级或本级业务事项管理要求和目标,向风险评估分局提出分析要求引发任务发起。

各分局、稽查局根据本身实际,需对纳税人加强监控管理的,可向风险评估分局提请发起任务。

(二)风险评估分局根据上级税务机关、本局业务科室要求、基层提请、外部信息交换情况及时开展任务分析、任务排序。

(三)风险评估分局根据任务性质、类型、数量、完成时间要求和应对力量,统筹各项任务,明确应对方式和应对部门,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推送相关部门。

(四)各任务应对主体根据应对要求、应对方式和完成时限,及时组织开展应对,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应对结果。

对认为需跨部门改变应对方式的,在一个工作日内向风险评估分局提出,风险评估分局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确认。

(五)按照风险管理“谁发起、谁评估”的原则,各业务科室对任务分析识别绩效评价、任务应对绩效进行评价。

对依申请任务、依职权任务、上级推送任务、基层提请任务、信息交换任务的应对绩效评价根据任务主题,由相关业务科室分别负责。

发起部门对风险评估分局任务识别推送情况和风险应对机构任务应对情况进行评估。各分局提醒的任务列入风险评估分局推送的任务,根据任务主题,由相关职能部门对应对情况进行评估。

四、任务管理流程

(一)每月20日前,各业务科室、一分局、七分局和稽查局根据上级和本局业务工作要求,填写《地方税务局风险识别申请表》,经分管领导同意后,向风险评估分局提出下月拟新增的任务管理主题。已固化的任务管理主题除外。

(二)每月20日前,各税源管理分局填写《地方税务局任务提请申请表》,向风险评估分局提请发起任务。风险评估分局根据上级分析要求、任务管理要求和业务科室已确定的任务管理主题提请发起任务。

(三)每月25日前,风险评估分局根据确定的任务管理主题进行分析,结合已固化的任务管理主题分析结果,填写《地方税务局任务下发申请表》,形成下月拟推送任务的分析结果。

对需进行典型分析调查的,风险评估分局会合相关业务科室,选择部分典型户进行典型分析调查。

各业务科室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体应对处理规范、应对方式、应对时效。

风险评估分局会合各业务科室,初步确定任务应对方式、应对时效、应对要求,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

(四)每月28日前,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开展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下月的任务管理主题,明确任务应对方式、应对时效、应对要求。

(五)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会后,风险评估分局在2个工作日内将任务和作业指导书推送相关部门。

(六)各任务应对部门在接到应对任务1个工作日内,认为风险评估分局推送任务不能满足应对的需求时,可将已提请发起的任务向风险评估局进行二次提请,风险评估分局1个工作日内将二次提请发起的任务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1个工作日内推送相关部门。

对二次提请发起的任务,可优先应对。对需相应减少已配送的任务数量的,可同时向风险评估分局提出,由风险评估分局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减少其任务数量。

(七)各业务科室负责指导各应对部门应对。风险应对部门在任务结束后1日内,将应对结果报风险评估分局,风险评估分局在每月风险领导小组会议上通报各应对部门任务应对完成情况。

对二次风险分析,仍未消除的风险或仍存在疑点的,由风险评估分局会同业务科室进行复核。对需要到户进行实地复核的,由风险评估分局向风险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经风险领导小组审定后,由机关实体化组织应对。

(八)各业务科室及时对风险领导小组审定的分析主题,对风险评估分局识别推送情况和应对部门任务应对完成情况开展绩效评估,将绩效评价结果列入考核。并根据应对情况进行总结,反馈给风险评估分局。

五、任务管理机制

各应对主体要严格按任务应对管理流程、应对方式在规定应对时效内开展任务应对。

(一)依纳税人申请发起形成的管理型任务,分为核实型任务和维护型任务。

对核实型任务由大集中系统任务配送中心向税源管理分局基础管理股配送。接受任务的应对人员通过核实方式予以应对,同时要做好机内操作。其中涉及税款结算、征收方式调整、注销等纳税人申请事项为风险型任务,以纳税评估方式应对。

对维护型任务根据资料信息在大集中系统中维护。

(二)依职权管理发起形成的管理型任务,向税源管理分局基础管理股配送,通过核实方式予以应对。

对大集中系统自动产生的任务,由大集中系统任务配送中心向税源管理分局基础管理股配送。基础管理股人员要根据应对情况做好大集中系统机内操作。

对非大集中系统自动产生的任务,由风险评估分局根据任务主题,以任务单的形式向税源管理分局基础管理股配送。

(三)依风险发起形成风险型任务,由风险评估分局根据任务主题,以任务单的形式配送,通过风险指引、核实、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稽查方式、机关实体化予以应对。

通过指引方式应对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向征收分局咨询宣传股配送。

通过核实方式应对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向税源管理分局基础管理股配送。

通过纳税评估、日常检查方式应对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向税源管理分局风险应对股配送。通过纳税评估方式应对的任务同时还需明确底稿运用种类。对纳税人各税种、各种涉税事项进行全面风险防范运用全面评估底稿,对纳税人部分税种、部分涉税事项进行专项风险防范可运用简易评估底稿。对同一风险事项涉及纳税人较多,需进行集体约谈,集体约谈疑点未消除的,再进行实地核实。

通过稽查方式应对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向稽查局配送。

通过实体化方式应对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向相关业务科室配送。

(四)对风险管理系统产生的风险型任务由风险评估分局提出应对方式、应对部门,可以先征询管理分局意见后,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发各分局应对。对非风险管理系统产生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配送。

(五)对应对过程中发现需进行信息维护的,生成维护型任务转交征收部门进行维护,其中稽查过程中发现需进行信息维护的,需先转交税源管理分局基础管理股进行修改确认,对经确认需维护的,再生成维护型任务转交征收部门进行维护。

(六)各税源管理分局根据管理需要,可以适时依职权管理发起形成的管理型任务,即时开展核实应对,在每月25日前,将应对情况上报风险评估分局。

对需开展风险型管理任务,必须在1个工作日内,向风险评估分局进行提请发起,风险评估分局在1个工作日内将分局提请发起的任务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根据审定意见,进行识别推送。风险应对人员无风险应对任务时,不得擅自下户开展管理活动。

六、任务管理要求

(一)各业务科室需要结合日常工作以规则的形式定义固定主题,并拟定分析频率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定期进行分析推送。

各分局、稽查局对发现的征管薄弱点认为有必要形成日常监控的,可以提交风险评估分局,由风险评估分局提交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固定主题。

各业务科室不得在未经风险领导小组审定,未经风险评估分局统一发起的情况下,向基层分局推送任务。

对于南通市局通过绩效通报、效能监察等形式进行的通报,各对应科室需要对通报情况中本局不足问题内容列出专项主题分析要求,交风险评估分局分析形成任务。

(二)推送的所有任务能明确到部门、岗位的,必须明确到具体部门、岗位。不能明确的,推送到分局综合股,由综合管理岗按任务事项、任务复杂程度、任务涉及区域进行推送,在1个工作日内优先进行分派。

(三)风险评估分局要合理有序发起任务,注意任务发起数量、完成时效的均衡性。要统筹好各项任务,对同一方向同一区域不同基础事项尽可能归并处理,解决管理跨度大、管理半径大、纳税人分散客观实际情况,以防多次下户,打扰纳税人。

(四)各应对部门要及时认真组织应对。建立任务应对情况集体审定制度,对风险事项多、涉及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需进行集体审定。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到户实地应对时,发现纳税人其他明显重要风险,必须在1个工作日内向分局汇报。认真核对纳税人基本信息,落实好信息带回制度,对需修改基本信息的,及时采集相关证据,在应对结束后1日内上报分局综合股,由综合股向征收税务分局传递。

各应对部门要及时跟综本部门任务完成进展情况,适时对任务进行二次统筹调派。对所接受任务量过大的,情况复杂的预计不能按期完成的任务,填写《地方税务局任务延期办结申请表》,报风险评估分局,由风险评估分局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可以延期。

第7篇:风险应对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金融投资 主要风险 类别 应对策略

一、金融投资的内涵及其主要风险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个重要的产物应运而生,即金融投资,它主要是在实物投资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且目前已经成为了投资中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于金融投资的概念,目前还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但是学界对于金融投资,也存在广义与狭义的界定之分。通常来说,金融投资不仅能够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同时还能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散,并为其带来一定的利益。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其面临的风险非常多,因此本文则就以下几个风险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市场风险

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不断波动的市场风险,也会造成其产生一定的市场风险。一般来说,不论哪一种经济组织或者企业,其都是在市场环境下完成一定的生产活动以及经营活动。而客观上的市场环境状态不断的在发生改变,例如政府调整行业政策、宏观经济的增长状况、行业周期变化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给金融投资带来风险。

(二)信用风险

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其面临的违约风险则称之为信用风险。实际上企业所进行的金融投资,主要是与被投资者之间制定一个契约。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违约情况,就会造成金融投资出现信用风险。对于金融投资者来说,如果发生新用途风险,就会给投资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在债券投资的过程中,当投资者购买了债券,且债券到期之后,如果企业没有按照约定及时的还款付息,就会导致金融投资出现极大的信用风险。

(三)利率风险

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利率的改变也会导致一定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利率如果上调,那么金融投资的资产价值就会降低,而利率降低,就会促使资产价值上升。随着市场化利率的发展,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利率改变而带来的风险正在不断的扩大。因此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必须对利率予以高度重视,从而避免金融投资过程中出现利率风险。

(四)经营风险

在金融投资中,被投资者的经营状况,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得金融投资出现一定的风险。无论是投资债券或者股票,被投资者的经营情况以及经济状况等,都会对金融投资本身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如果选择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进行投资,不论是投资其债券或者股票等,所面临的风险均相对较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大。因此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对被投资者的经营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以避免较大的经营风险发生。

二、金融投资中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投资分散性的重视

在金融投Y的过程中,其风险主要分为两种,即系统与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利率政策的变动、宏观经济的波动等,这种风险对于各种类型金融投资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且借助分散投资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化解。而对于非系统风险来说,其化解的方式可以借助投资风险来实现,但是在投资的过程中,要对分散性投资加强重视,并科学的搭配金融投资。例如外汇、债券、股票之间要具有合适的比例。这样才能实现投资风险对冲,并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因此金融投资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系统风险,并通过分散性的投资来应对非系统风险。

(二)完善风险转嫁策略

在金融投资风险应对的过程中,风险转嫁也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在金融投资风险中,对于可以转嫁的风险,要尽力转嫁,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例如企业可以采取保险、售卖的方式,来转嫁投资风险,并将其转嫁给另外的经济体。而在转嫁方式如果为保险,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投资风险转嫁给保险人;而如果转嫁方式为购买债券,则可以将这些债券公开售卖,已达到转嫁风险给购买者的目的。而对于投资风险的转嫁,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投资者的利益让渡,因此企业的转嫁的风险的代价则是利益。

(三)灵活规避风险

对于投资风险的规避,主要针对的是投资风险较大而采取的应对策略。对于金融投资的风险,其造成的损失有大有小,而一些小的损失投资者有能力承受,而对于大的损失,一般投资者都无法承受。因此针对容易造成较大损失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规避,即可以直接不投资。例如当企业发行了一些债券之后,若其信誉等级相对较低,且经营情况也相对较差,则投资者在实施债券投资的过程中,必须慎思慎行,这样才能防止出现冒险投资。另外在应对金融投资风险的过程中,在采用规模策略的过程中,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尽管规避则表示不会出现投资风险,但是投资者的投资利益也将失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金融投资中的风险与应对策略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其面临的风险是多元化的。因此在进行金融投资时,必须对风险的规避加强重视,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金融投资中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晨.金融投资中的操作风险以及应对策略[J].经贸实践,2016,08:58-59

[2]李婷.考虑背景风险因素的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王欣.金融投资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应对策略[J].商,2015,38:171

第8篇:风险应对的方式范文

一、B2B条件下的国际贸易风险

在B2B的条件下,企业将直接地和国外客商接触,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风险,按照企业客观上的可控性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1.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可以理解为企业所面对的来自企业可控范围之外的各种风险,包括政策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

2.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是企业自身处理国际贸易相关业务中的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企业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合约风险、客户信用风险、贸易结算风险、运输风险、贸易术语使用风险、业务操作失误风险等。

二、企业对国际贸易风险控制现状

1.缺乏国际贸易风险管控的认识

由于很多的国内企业加入全球化B2B经营较晚,对国际市场的情况不熟,同时对企业本身发展缺乏足够的规划,重点和精力更多地放在赢利上,经营决策的随机和临时性较严重,特别是近年出现的虚拟企业,往往以当前的短期赢利为目的,对国际贸易中的风险认识不足。

2.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

对国际领域的B2B交易可能出现的各种国际贸易风险认识比较贫乏,大多是在出现风险损失时被动止损,缺乏对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估计,盲目交易反而得不偿失。或者即使对有些风险有所认识,但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3.没有从系统性角度来思考管控风险的问题

大多数企业即使有了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意识,但更多的是针对某些特定风险的单独措施,如通过信用证减少支付风险,购买保险应对运输风险等等,缺乏对国际贸易风险的整体管理和系统控制,对出现几率低的风险考虑少,对风险损失估计不足。

三、建立和完善内控系统以应对国际贸易中的风险

1.营造合理的内部环境

应在内部明确B2B的经营模式,让企业从董事会、各级管理者到员工都接受以B2B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和规划,从而接受符合该导向的风险容量,在日常工作中参与到管理相应风险的过程中,执行本职位应承担的风险管理职责。

2.由专门人员编制风险控制手册

针对各种国际贸易风险,企业应按照自身规模设置专门的部门或人员来负责国际贸易风险的管理。参与该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系统地认识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并编制即时的风险控制手册。

在风险控制手册中应反映所有本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和相应的防范措施,并针对不同的企业内部使用者的需要进行分析。

对外部的风险进行监控和分析,如对客商所在国的政治动荡、自然灾害或者经济危机对本企业的影响紧迫程度分高、中、低的风险等级,提前告知对应的处理该级别风险的部门,各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将重要交易国的日常经济数据整理成报告,定期向企业管理者和董事会提交,公司决策层根据报告的分析调整企业的战略,抓住机会规避风险。

对内部各种风险,风险控制手册也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如针对合约风险、客户信用风险、贸易结算风险、运输风险、贸易术语使用风险、业务操作失误风险等内部风险和应对的防范方法,都一一详细列示,同时对各种风险的最新情况要及时反映,以使各风险相关部门能及时进行应对,以防范风险。

3.对风险管理情况的效果应进行控制

风险管理人员还需要对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各部门是否真的注意到风险控制手册中跟本部门相关的风险,并实际实施了应对的措施,措施执行后的效果如何,如果在实施相应措施时遇到困难,风险管理人员还要提供可能的专业知识以帮助完成风险的管理。

4.管理部门负有最终的监控职责

企业的风险管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会改变、已建立的内控制度在长时间运行后可能变得缺乏效率、以前的风险容量会变动等,管理部门应有监控的责任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持续有效。

准备以B2B方式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需要在与世界各国的实际交往中认识风险,学习如何用合理的方式防范风险,建立并逐步完善内控制度,发挥其作用,使内控制度帮助企业系统地完成风险防范任务,使企业能顺利地完成国际间的B2B业务,达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闫芳.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际贸易风险[J].商场现代化,2008,(8).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科研项目“经济危机背景下公司财务战略分析”(20110601)资助

第9篇:风险应对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机场工程;风险管理;在线系统

1背景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发挥的作用也持续增强。即使我国民航业得到蓬勃发展,仍然存在如下问题:机场数量较少、地域服务范围不广、供需不平衡等[1]。由此可见,我国的机场建设具有十分迫切的需求。然而,由于机场工程具有规模大、投资大、设备系统和信息系统占的比例大、内部配套和外部配套工程需求量大等特点,其建造或改建难度十分大,属于大型工程项目中复杂工程的代表。因此,在加快机场建设步伐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由机场建设引起的诸多挑战。上述客观因素有可能危及机场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即俗称的建设风险。因此,建设者在机场工程建设过程中会采用项目管理手段降低建设风险。

2系统的开发

2.1系统的性质

机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在线系统本质为数字化出版平台,其是以实现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在线系统。此在线系统利用因特网创建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供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分享、浏览、下载;同时,其还提供线上交流平台,供用户通过提出自身疑问、解答他人疑问、交流经验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2系统的指导方法

机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在线系统按照生命周期方法分阶段进行,在其系统实施阶段采用演进式原型化方法[2]。

2.3系统的组成结构

机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在线系统主要由信息库、数据库、动态信息库、数据编辑器、智能文本搜索引擎、数据库搜索引擎、通用网关接口、Web服务器组成以下将对其一一进行说明。

(1)信息库:用于存储机场工程风险管理的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在信息分类的前提下,以超文本模型进行组织。超文本是一种用网状组织结构代替单一线性组织结构的文本类型。它以结点为单位进行信息的整理组织,在结点之间运用超链接方式进行连接。

(2)数据库:用于存储数据信息。将数据信息进行结构化存储于数据库中,更加有效地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

(3)动态信息库:为用户提供线上交流的平台。用户可通过此平台达到与其他用户分享经验、答疑解惑的目的。

(4)数据编辑器:用于编辑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

(5)智能文本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输入关键词条件下的快速信息检索服务。

(6)数据库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非单一条件下的信息检索服务。

(7)通用网关接口:用于连接数据库和Web服务器。

(8)Web服务器:通过因特网的传输协议,向客户计算机发送其所需HTML文件,满足其通信和协作服务等。

3系统的实施准备

3.1系统的信息采集机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在线系统的原始信息采集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1)文献回顾。即将机场工程风险管理相关文献以电子版的形式录入系统的信息库、数据库中。

(2)经典案例分析。即将我国多年来较典型的机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实例的纸质版文档转化成电子版录入系统中。

(3)专家咨询。即与机场工程风险管理相关专家进行面访、电话访谈等,将专家口述的相关内容转化成电子文档录入系统中。

3.2系统的面向对象

机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在线系统主要面向以下三类用户:有多年机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经验的建造者等相关人员、机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者等相关人员及非专业人士。注:①案例共享:共享的机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案例信息经核实无误后将可作为信息库及数据库的更新内容,从而录入在线系统中。②经验分享、经验学习:经验的交流一般不通过信息库和数据库进行,主要通过由动态信息库专设的沟通交流平台进行。在其上可完成机场工程风险管理相关领域的专业性信息输出及系统性信息输入。

4系统作用

机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在线系统在机场工程建设对风险管理的作用主要为如下几点:

(1)风险识别方面:此在线系统可为用户提供机场工程常见风险及个别特殊机场工程罕见风险的检索功能,从而指导用户进行风险的识别。

(2)风险分析方面:此在线系统可为用户提供机场工程风险分析的相关案例,从而指导用户进行风险的分析。可为用户提供智能机场工程风险评估功能,即在线系统可通过对用户选择的风险进行智能判断,利用风险评估矩阵自动进行风险评估,从而指导用户进行机场工程建设高、中、低风险的分类。

(3)风险应对方面:此在线系统集合了大量的机场工程风险应对的案例和专业人士的知识、经验。可以在实际过程中辅助进行机场风险管理的人士进行风险应对的相关工作,如可为用户提供大量机场工程风险应对案例的检索功能,从而指导用户进行风险应对。

(4)风险监控方面:本文所构建的在线系统目前暂限于对机场风险管理的前三个过程的辅助功能。

5结语

本文使用生命周期方法、演进式原型化方法探讨了机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在线系统的开发模式,以信息库、数据库为主探讨了在线系统的组成框架,以信息采集、面向对象为辅探讨了在线系统的实施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1]高俊启,徐皓.机场工程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