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塞腰鼓课件范文

安塞腰鼓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塞腰鼓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塞腰鼓课件

第1篇:安塞腰鼓课件范文

2000年“英特尔未来教育”诞生了,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使我们的教学课堂变得快捷、直观、具体、生动。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我们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新的教学手段的制约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多媒体课件应用的感受和得失。

1、我们应该熟练的掌握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操作使用技术,制作适于教学所需的课件。

2、还要能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它有助于教学,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具),多媒体课件是我们通过使用多媒体的声音、图片、动画等制作的教学课堂辅助软件。我们要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来教学,不能让我们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捆绑住我们的教学,别让课件牵制我们的教学流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思维活跃的学生。我们制作课件时,我们制作课件越精细、越完整,我们受课件的牵制就越大。因为无形之中,教师和学生会被课前的课件所牵引,这样的教学就走入了模式化的教学。然而真正的教学过程不光局限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启发、引导、发现、创新的过程。

如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有的课件展示有关春的图片,有的课件使用有关春的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春,然而大自然的春是多彩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你教师的图片、音乐限制。我们的学生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每一个学生对春都有感知,在教学中让学生畅谈自己对春的感知。这样的教学要灵活得多。

教学如同作家的描写,例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美貌没有进行正面的描绘,而是采用侧面描写。地里的农夫、路边的行人来烘托出罗敷的美,究竟有多美,只是读者心中最美的那种美。这样使得文中的人物罗敷跟读者紧紧地连在一起,形成共鸣。像朱自清的《春》这样优美的散文,能展示春天,有春天的色彩、气息、特征的事物举不胜举,在教学中如果采用图片来导入春,无形之中就限制了学生们思绪,因为图片所展示的以及图片所能承载的很有限。而采用音乐则要好些,学生欣赏音乐,通过音乐引导学生产生想象和联想,这样使得学生从听觉把有关信息传送到中枢神经,然后再反射到大脑,从而形成一种自我整理的春的意向。

比如我上《安塞腰鼓》,我只用多媒体安塞腰鼓短片展示,安塞腰鼓场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烈、亢奋、雄壮。真正的品味是让学生用情地朗读,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其中去体会、去感悟。至于课文内容的探讨,我不会用多媒体制作精细的幻灯片,教条的牵制学生跟着自己事先预定的步骤去讨论。那只是我的思维,我的模式。不是学生的思维,不是学生的心得感悟。只有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作为一个教师要敢于放,还要会收,做到收放自如,这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2篇:安塞腰鼓课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在实际教学中易将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讲授《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以去北京参观的情境中学习。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当我们在讲授《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渲染喜庆的气氛,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敲锣、打鼓、放鞭炮、吹唢呐……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鼓,有排鼓、大鼓、堂鼓、板鼓,让学生逐一辨识;最后展示腰鼓以及中国的“腰鼓之乡”――陕西安塞。再用多媒体展示电影《黄土地》中“威风锣鼓”的片断,让学生切身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苍茫的天底下,隆起一座黄土高坡,数百名头扎红巾、敲着腰鼓的陕北汉子,伴着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鼓声由小到大,直至震天动地。汉子们行进着,狂舞着,脚下扬起黄色的尘埃……什么是安塞腰鼓?不用多解释,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看完这段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被安塞腰鼓的壮观景象深深地吸引住,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

二、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例如,当我们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时,学生可借助相关课件及网络提供的信息,通过网络教室获得个别指导,以便较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三、信息技术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研究性学习。它可以设置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进行研究,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扬弃。同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还有助于构建“交互性”的学习方式和氛围。在网络世界里,师生可以利用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进行充分的沟通。比如,我们可以开辟“校园网”,也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师生交互,直接对话,并实现多元交互和即时评价与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加入,随时退出。从而使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学习与交互信息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做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如高年级教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方法推导时,就可以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事先把要用的图片制作好,上课时可以方便的调出来让学生看。

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它们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多媒体电教手段促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些传统电教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等可以同时表现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功能,而计算机最具魅力、最能显示多媒体特点的技术――人机的交互性。

第3篇:安塞腰鼓课件范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高效课堂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要构建有效教学,必须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研究。有关专家指出:"'有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

《安塞腰鼓》是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文章,文章极富激情地描述了我国北方民间舞蹈--安塞腰鼓,将陕北人民的质朴、火热、彪悍描绘得栩栩如生。文章富有气韵与节奏、极具生命气息。下面通过课堂片段的分析,揭示其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一、情境中,寻找共同的话题

一节语文课如果能够充分发掘出文本与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元素,课堂效率就一定不会低。所以,打造能够激感与思维的课堂情境,是语文高校课堂的前提。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用一生的教学实践去验证了这个道理。

情境、情境,由"情"生"境"。情境的营造从情感开始,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文本的情、激发内心的情,再进一步实现从情到理的升华。据此我设计了《安塞腰鼓》如下第一环节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美的舞蹈能给人美的享受!大家是否想得起家乡有哪些民间舞蹈艺术呢?

生:(纷纷抢答)扭秧歌!舞狮子!

师:请几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其他同学替他们打拍子,好不好!(五六位同学你争我夺地表演扭秧歌与舞狮子,教室里是一片掌声与笑声。)

师:大家跳的真好!我们的扭秧歌轻快婉转,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风格相反的舞蹈艺术--安塞腰鼓。(借助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朗读,震耳欲聋的鼓点,陕北汉子舞步虎虎生威,场面气势恢宏。随着声音慢慢放低,老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欣赏画面和文字的同时,将能带给自己强烈震憾的词和句子作上记号。)

【剖析一】

本节课的引入环节,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的家乡舞蹈开始,通过学生主体体验与表演活动,寻找文本与学生的"共同话题",营造了学生积极参与、激情搏动的课堂氛围。学生由"情"生"趣",由"趣"入"理"。激情迸发之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继续营造安塞腰鼓的良好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用情、用心去体味文本,并在情境中"将带给自己强烈震憾的词和句子分别作上记号",为引导学生"由情入理"做好准备。

二、朗读中,实现生命的对话

要领略文章的激情不能光听,更要靠读。在朗读中、在体验中才能把自己带入 "身临其境"中,与文本更加直接地实现对话。

【片段二】

师:大家想不想也来大声朗读这篇文章呢?

生:想!

师: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篇文章!看完了,听完了,也读完了。此时心中流淌着激情。想想,什么东西在撞击你的心灵呢?

生:是一种力量!一种激情!一种热烈!......

师:哪些词句给大家这样的震撼呢?请同学们将这些词写出来,看谁写出来多且工整!

师:这篇《安塞腰鼓》赞美的是生命活力。这样的文章应用怎样的基调去读呢?

生:应该富有激情,应该节奏要快。"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读的时候要强调。

师:这种句式叫短句。这种短句文中还有吗?

生:"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师:好!这些短句几个字就一个停顿,使得语调更加激昂了,你试着读一读?(用一种激昂、急促的语气读短句,学生鼓掌。)

【剖析二】

片段中,教师用大量时间、采取多样化方式让学生大声、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味文本,在朗读中不断揣摩,在不断寻找最佳表达方式的过程中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在朗读中,学生把无声文本变成抑扬顿挫的、富有情感的声音,这是一个艺术再造的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生活与生命的理解,把一个个语言符号转化为可以感受的形象与声音,不自觉地走近艺术的境界。

三、激情中,理性在不断闪光

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激情,但是仅仅有激情并不会高效。只有把激情升华到理性的高度,站在理性的高度去把握情感的宣泄,才能够激发学生去思维,激起理性的火花,才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效果,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片段三】

师:课文中连续出现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四句话在朗读时语气上有什么变化呢?

生:应该逐步加快,音量加大,越来越激情!

师:大家说他说的对不对?那么现在让我们以拍桌子的击鼓,每击一次,赞叹一次。文章的结尾应该如何去读呢?

生:应该用轻缓、缥缈的语气。

师:为何?

生:因为当鼓声戛然而止时,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这篇课文美不美?好!下面请大家来一场"寻美"比赛,说出你认为美的理由。

生:"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这里的"呆呆地"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的安塞腰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见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里的排比非常美,非常有激情。

师:好的,那么那你来读一下。

生:"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连续三次的"好一个安塞腰鼓"非常有气势。

【剖析三】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老师通过"连续出现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的不同体验,分析语调变化的规律,在对语调的分析与感受中实现在激情中的理性、理性中的情感的交融。

在课文的最后,学生提出应该用"轻缓、缥缈的语气"去收尾,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了学生的智慧。情与理的撞击,是高效语文课堂的一种境界。

在"寻美比赛"中,学生重新站在理性的高度,去把握这篇文章中的激情之美,学生在寻找"腰鼓的安详、骤雨的急促......"中,思维与情感的层次都得到了提升。

四、质疑中,理性得到了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促进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一种评判精神,要具有一种"不唯上、不唯书"的精神,在尊重文本与作者的同时,要敢于怀疑与评判,所以理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评判的精神与创新的能力。

高效的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去分析作者的意图、把握文本精神。还要意识到文本并不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不是既定的天理与法则,而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审视全文,审视作者的视角,审视那个年代等。

【片段四】

生:老师!"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身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是不是陕西的农民生活很苦啊?

师:陕西的黄土高原非常贫瘠,他们被贫困压倒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什么地方能看出来?

生:从"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中。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是不是说江南不好?

师:谁能说说?

生:我不认为说江南不好,只是江南与陕北不一样,各有特点。陕西更有那种原始质朴的力量,江南更加温婉。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这里作者并没有贬斥江南,只是黄土高原的人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蕴藏着原始的生命。

【剖析四】

片段中,学生对"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身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的担忧,对"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的质疑,无不让我们看到学生智慧的高度闪耀。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让我们看到学生的这种智慧,因为正是这种智慧才能够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

由"情"生"趣",由"情"入"理",由"理"梳"情",由"理"生"疑"。这就是笔者对高效语文课堂的理解与领悟。也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优秀思路之一。

【参考文献】

第4篇:安塞腰鼓课件范文

伦理学使人庄重”等名言来进行新课的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名言知识,为写作积累有效的素材,还能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的积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例如我们在学习《伤仲永》一课的时候,就可以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名言就行新知识的导入学习,让学生明白成功是需要不断地辛勤劳动才能够换取的。因此,针对课本知识来用心找寻,选择相关名言的导入,既可以减小学生理解文言知识的难度,又能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品评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有效性教学也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初中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收获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通过朗读去感受文章中的意境美。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唤起学生们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让他们和作者在心理上产生情感的共鸣,以此来达到陶冶自己情操的目的。例如我们在教学散文《繁星》一文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淡雅清幽的语调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去感受作者笔下描绘的满天繁星,让意境由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课文知识的教学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到散文中的意境之美。让学生从朗读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2)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以让朗读更具亲和力。例如我们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上那种重大的场面,然后让学生通过观看,再结合安塞腰鼓场景的视频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黄土高原上气势恢宏的画面,也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那些安塞腰鼓的舞者,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强不屈、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因此,通过视频的播放,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铿锵有力,通过朗读去感受安塞腰鼓舞者的那种不屈的精神。

三、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的小组合作可以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还能够促进学生愿意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乐此不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地分组学习,让学生在培养合作精神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通过合作还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1)组内合作自由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们在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到民间采风去》等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让每个小组来展示自己本组的成果,这样也能够使得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5篇:安塞腰鼓课件范文

一、利用电子白板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借助的文本载体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作品。不同的作品,其背景各不相同;文章或写景状物、或借景抒情、或叙述描摹,通常大多借助具体典型的环境在一定氛围中塑造形象、展开情节、表达主题,此时,利用好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再现出较为理想的环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导入的设计,可借助《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伴奏的音频来做背景音乐,借助图片结合动态视频方式呈现陕北黄土高原自古作为边关要道,起着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纽带作用,穿插介绍秦始皇统治时期蒙恬为防止匈奴入侵,率30万大军镇守陕北;北宋时期范仲淹、沈括等曾到陕北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在结合历史和现实的前提下,迅速地对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产生别样的感受,学生会在进入课文的起步阶段就快速地把安塞腰鼓上升到“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为下一步对它的“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进行更好地理解做好铺垫。

借助电子白板设计的这种导入形式,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较好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出学生探求的兴趣和动力,

二、利用电子白板可立体化呈现丰富的知识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介入课堂后,介于呈现形式多样化的优势,可以使教师摆脱传统的“黑板+口授”的单一模式,为教师借助音频、视频、画面有效融汇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层面,为学生旁征博引或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为加大课堂容量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如,当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枯叶蝴蝶》一文时,文中对枯叶蝴蝶为了生存不断变化自己颜色的部分语句,对学生极富吸引力,学生发自内心地想知道枯叶蝴蝶真正的样子。俗话说:闻名不如见面;百闻不如一见。此时,如果教师借助画面或PPT、视频课件给学生直接呈现出这种蝴蝶在不同环境下变化后的颜色,学生一下子就会形成深刻印象,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口舌;如果能借助画面或选取视频片段再配以声音,制成动态的课件,那学生学起本文来将会十分的轻松,理解效果也会格外的理想。再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核舟记》一文时,教师可以将网络图片或视频资料中搜集到的核桃放大后的图像给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呈现出来;也可以用一个形似的陶工艺品替代文中所描述的核舟,利用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呈现给学生(可根据需要随时变换角度),让学生在空间上建立起立体感后,顺着课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对照实物在白板上一一地把课文内容对应在实物上。这样,学生学起来的脉络就变得比较清晰简明了;学生借助这样的立体展示,领会、巩固起文中的字词句等相关知识的重难点,也会变得有章可循了。

三、利用电子白板可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学习内容以画面、PPT、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快速领悟情感、把握知识,在互动交流中快速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社戏》一文时,全文要表达的主题是:通过叙述描写“我”与一帮农村同龄孩子看社戏前后的故事,发自内心地歌颂了村民的热情、仁厚、淳朴、善良,赞美了农民孩子的热情、淳朴、聪明、有才干,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农村生活、对农民的真挚的热爱之情。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写的这几件主要的事情――“因看不成戏的内心焦急万分;作者与一帮同龄朋友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归途中偷豆、烧豆、剥豆、吃豆、事后谈豆”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与作者同样的心情――“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第6篇:安塞腰鼓课件范文

误区;优势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7―0088―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尤其是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存在偏差,使得整合后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值得思考完善之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及优势,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

1.信息技术主宰课堂。一些教师走了极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课型是否适合, 每节课都用信息技术, 并且预设过多, 交互太少, 频繁操作。结果造成信息技术牵着教师走, 学生围着屏幕转,教师失去了主导性, 学生没有了探究的空间。久而久之, 不仅会把本应充满灵性、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上“死”了, 而且还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 导致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2.教学课件华而不实。有一部分教师存在认识偏差,误认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尽可能地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媒体和尽可能漂亮的课件, 进而使自己陷入了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一些教师有意制作新奇的画面、有趣的动画、奇特的声音和花哨的表演, 将语文课上成了信息技术演示课。虽然吸引和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但却淡化了教学内容, 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忽视文本。在语文教学中, 本应更多地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体会语言和文字的无穷魅力。然而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赶时髦,滥用信息技术。 涉及人物形象描写, 便展示有关人物的图片; 涉及环境或景物描写, 便剪辑相关的画面; 或者干脆用简洁的概括来代替某些文本片段或整个文本。其实绝大多数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远不是几张图片、几段视频、几个词、几个句子就能体现的, 再精美恰当的图片、视频、板书也绝不能等同于文本。

4 .课件生搬硬套。有些教师不懂制作技术或者为了省时省心, 照搬网上和其他教师的课件, 或者请他人制作, 或者搞简单的大杂烩。这样生搬硬套的课件, 基本没有考虑教师本人、所教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 缺乏灵活性和交互性,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将这种兴趣及时地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笔者先让学生看了一段有关安塞腰鼓表演的录像。在黄土高原上人们忘情表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和感染了每一个学生,他们个个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亢奋。于是笔者便因势利导,用几句富有激情的话语再次激发其兴趣,学生求知的心扉被打开了,学习欲望十分强烈,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第7篇:安塞腰鼓课件范文

一、激发兴趣 活跃气氛

教师一向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是根据教学任务,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策划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在教学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在角色定位上,教师集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人格魅力的引路人于一身。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左右之中,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受支配的地位,其学习主体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然而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要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健康活泼的学习。而多媒体可以达到这一点,它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渠道完成教师所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二、创设语言意境 丰富文本内容

教师与学生相比,一定是早一些体会到、深一些体会到语言文字中的意境的;教师一定是先于学生被语言文字中的意境感动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带着种种体验感受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他们获得体验、获得感动的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一课时,学生对安塞腰鼓几乎是一点也不了解,教师就可以下载一些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反复观赏,让学生步入文本境界,丰富课文内容。

通过观赏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感悟课文人物的发展过程,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育中的口语、文字、黑板、粉笔、模型、实物等手段要实现开放型的多元目标已捉襟见肘。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力争每篇课文都能做课件,或者共享网上的课件,虽然增加了不少教学负担,但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响应,完全融入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平台,使其发挥更大的优势。

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不盲目服从,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标新立异,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些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划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第8篇:安塞腰鼓课件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情感基调 延伸课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35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长期以来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生动优美的文章枯燥而机械地上成知识点的条缕分析课,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并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焦点就在于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构建生本课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让语文学科更具生命的活力与魅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和谐的全面发展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与传统的黑板与粉笔教学以及传统的课件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更能展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更具趣味性、形象性与互动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更能激起学生参与语文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更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的全面发展。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浅谈如下几点。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推动力量。关于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智力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与重视。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就必须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能够突出语文的学科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注意力与兴趣点转移到具体内容的探究上来。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特点,不再是以往枯燥而单调的黑板白字,也不再是机械而枯燥的语言讲解,而以生动优美的图片、逼真绚丽的色彩、动听悦耳的音乐、直观形象的画面来传递多样的信息,使得教学更加活跃欢快,自然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更能多角度、多侧面地来展现教学内容。

1.音乐渲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音乐是跃动的艺术,以不同的旋律与节奏来传达不同的情感与意境,更具感染力与艺术力,更能打动与感染欣赏者。将音乐与语言文字的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让枯燥的文字、单调的语言动起来,让整个课堂教学活起来。这对于正处于青春阶段的初中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与感受,符合他们好动、喜爱音乐的天性,自然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2.画面烘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但仍处于形象认知阶段,对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更为感兴趣,更能从中获取第一手感性资料。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再是单纯地就文字来讲解,而是可以以图片、照片、视频等来呈现信息,更具形象性,更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现行教材所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最佳材料。是对学生进行性情陶冶、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而情感并不是附属于文字表面,也不是教师可以直接传达的,而是需要读者深入文本,展开深入的思考才能透过文字深刻体验与感受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阅读,这样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与升华,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体会文字的无穷魅力,才能实现对写作技巧等的内化。而情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他人可以直接传递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自我感受而产生的,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瓶颈。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诸多限制,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的效果,将难以用语言所描述的情感与意境等寓于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情境之中,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畅游于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与意境之中,身临其境,这样才能产生与文本一致的情感,进而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阅读,为更深刻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理解生命的内涵,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粗犷而豪放的安塞腰鼓演出画面,将学生带入演出盛况之中,让学生亲眼见到“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学生如临其境,自然就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上人们旺盛的活力,体会到安塞腰鼓火爆而热烈的风格。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倾听到那“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感受到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来阅读,那么学生的阅读自然就不会流于形式,局限于对文字表面的理解,而是带着特定的情感来阅读,这样更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更能让学生理解用词的巧妙、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与作用,从而达到对文本全方位而立体的解读。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课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这一狭小的教学天地,而是要向宽广的现实生活延伸,将学生带入一个宽广而开放的学习平台,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1.现代信息技术以强大的互联网信息库为后盾,为实现开放教学提供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而互联网可以跨越古今中外,将众多的信息汇集起来,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语文教学要延伸课外,实现开放化教学,就要打破教材与教室的局限,要具有更为丰富的信息,有了互联网,教师就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搜索功能,来收集相关的信息。由一个点延伸出去,向四面辐射,进而收集到更多与之相关的信息,从而为实现开放式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图文信息处理功能,为实现开放教学创造平台。当教师选好相关的信息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直观而立体地呈现这是一个技术上的难度。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图文声像处理功能,可以通过再现、整合后再播放等来多角度地展现更多不同类型的信息,扩大信息的输出量,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信息,这正是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谭天丽.初中语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点体会.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3).

[2]牛春燕.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教学模式初探.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6).

第9篇:安塞腰鼓课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知识学无止境,教师当与时俱进!目前,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就是“轻负、低耗、全维、高质”,而信息技术有其独到的作用,能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一个新载体,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理解与认知。

一、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对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作用

1.让沉闷的课堂“动”起来,动感十足

人获取信息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多种感官器官刺激,其中视觉器官是最重要的认知器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灵活穿插具有直观性和美感的设计,如动画、视频、图片等,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我们可先连续播放一段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必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绪瞬间升温,激动与兴奋之后,再来研习课文,自然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让平淡的课堂 “味”起来,妙趣横生

学生面向平淡的教材和呆板的黑板,难免有枯燥乏味之感。利用信息技g,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东西,就可让平淡的教材变成有生命、有声音的物件。电子白板在师生的调控、点击下妙趣横生,往往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下课前又点击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学过程妙趣横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让有限的课堂 “宽”起来,穿越时空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可以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看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地欣赏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归航偷豆等情节画面,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就拉近了文本内容与学生心理的距离,通过老师的讲解,他们很好地理解了“我”的思乡之情。之后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对课文精髓的理解和重点的把握自然水到渠成,实现了教师讲读与课件展示的互补,既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让课堂“大”了、“宽”了,结果内容也更丰满,教学更精致,三节课要讲完的内容两节课就完成了。

二、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知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个使用误区,就是把本该属于辅助地位的多媒体展示平台,替代教师的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变成课件的解说员与播音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优质高效”的竞赛课堂变了味,本末倒置,“主导人”被辅助教学的物件牵着鼻子走。要知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是活生生的人,能洞察课堂中的问题,及时输送、反馈课堂教与学的信息,教师可以对制作好的课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甚至大胆跳过、舍弃一些内容,教师和课件服务的始终是主体学生。一切要围着主体转,如果教师的作用只限于“授业”层面,围着课件转,生搬硬套,就谈不上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其知识水平与课堂驾驭能力就无法体现,高效优质的教学自然无从谈起。

当然,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话题,有许多人极有见地地评论过。以上看法不过是笔者的肤浅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教师,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教学研究,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