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1篇: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张 欢

[摘 要]流行病学是各类医学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然而学生对流行病学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缺乏学习流行病学的热情和主动性。鉴于流行病学课程的重要性及目前流行病学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提倡流行病学教师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流行病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方法的教学。此外,注重网络学习材料的收集和利用,并适当开展双语教学等对提高流行病学教学效果也有帮助。

[

关键词 ]流行病学;教学效果;学习兴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汉族人群Corin蛋白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研究” (编号:8130249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CORIN基因多态性与Corin水平及高血压的关联研究” (编号:2014T70547)的成果。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且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不断增加。如何更好地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来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流行病学的重要性使之成为了各类医学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

由于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同时对课程重要性不够了解,医学院中非预防专业的学生对流行病学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很多学校的流行病学教材和教师的授课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也使得学生缺乏学习流行病学的热情和主动性。此外,为了适应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的公共卫生新形势,流行病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笔者根据近年参与流行病学教学工作的体会,谈谈加强流行病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提高学生兴趣

流行病学教学大多采取大班上课方式,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性接受,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大多数的流行病学教学内容是理论性的概念,逻辑严密、抽象,不如临床医学等课程那么形象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互动性比较少。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使流行病学理论与防病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同时,根深蒂固的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和现实也对学生有所影响,使得学生对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有机会进行流行病相关的研究及工作缺乏信心。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感受者,其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实例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流行病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促使学生自发学习。例如,讲述病因推断时,可以SARS为例,让学生自己讨论怎样提出病因和验证病因,让学生对病因推断的基本步骤有深刻的体会。在实验流行病学中,可以从科研设计的角度来讲解,让临床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即使是临床医生进行疗效评价,也离不开流行病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意识到流行病学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开设“第二课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课题设计和调查等活动,并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文献检索、课题设计、现场调查或实验到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等,学生在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提高了科研能力。

此外,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经典的流行病学研究案例,制作形象生动、实践性强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二、加强流行病学思维

流行病学是一门科研方法学,它的重要基础是逻辑学和概率论,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和从群体角度思考问题的概率论思想,这一点在病因学研究中尤为重要。 网但是长期以来,流行病学教学以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偏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教学,对流行病学思维尤其是以预防为主的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导致流行病学教学中理论与防病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流行病学的应用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缺乏将来在疾病控制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流行病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包括宏观(群体)、对比、概率统计、多病因论及预防为主的流行病学思维方式与观点。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的角度宏观地观察一个人群的疾病发生情况、健康状况和公共卫生问题,其原理是在个体中看来是偶发事件,但在群体中是有规律性的。在流行病学定义中,有两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即“群体”与“分布”。这两个概念正是流行病学中宏观思维方式的体现。流行病学正是通过宏观的人群调查,了解疾病在不同人群、时间、地区的分布状况,并根据分布状况去追溯造成分布不同的原因,从而达到控制疾病之目的。吸烟与肺癌的研究,Frarningham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等,都是应用宏观思维方法的典范。以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为例,从个体的角度看,并非每一个吸烟者都患肺癌,也并非每一个肺癌患者都吸烟;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肺癌患者吸烟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肺癌者,吸烟者中肺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也显著高于非吸烟者,因而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接受流行病学的宏观(群体)思维方式。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应贯彻对比的思想。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而且这种对比必须坚持可比性原则。经典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均设立对照组,应用对比的思维方式检验病因假设或对可疑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这一科学严密的病因逻辑思维推论过程来判定结果。

流行病学的病因是概率论的病因, “能引起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即为流行病学的病因”。这些因素实际上指的是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比研究直接的病因在疾病预防中的意义更大。在进行群体间比较时多使用发病率、死亡率等频率指标,而不是用绝对数来表示。例如,人们不能因看到某个吸烟的人已经活到100岁或某个不吸烟的人也得了肺癌而否认吸烟是肺癌的一个重要病因,而应当从概率论的角度认识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要高出多少倍。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某些疾病在某一地区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群中比其他人群的发病率更高.则可认为这类人发生该病的危险更大。这种对某病的高危人群的确定,就是应用概率统计的思维方式来实施的。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认为许多疾病并非由单一的、特异的病因引起,而是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本身就是多维的,因而应当用三维或多维的思维方式去贯彻和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

流行病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查明病因并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包括无病时预防使其不发生,发生后使其得到控制、减轻甚至消除,即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及“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尽快树立“预防为主”的专业理念,体会临床学习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方法

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与医学科研密切相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这两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需要进行有机结合。传统流行病学教学中,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医学统计学方法和流行病学资料处理结合起来,因而很难理解和树立流行病学概率论的观点。适时地巩固学生的统计学思维,提高学生对医学数据的分析能力并将其与流行病学知识融会贯通,对医学统计学教学和流行病学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

运用计算器手工运算各项指标,回答思考题,这是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但仅以计算器进行数据分析并不能解决所有流行病学资料分析问题。如流行病学病因研究最常用的回归分析,就无法在课堂上用计算器完成。 。目前,几乎所有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资料分析工作都要借助于统计软件,单纯由计算器进行资料分析的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已不符合现代流行病学的教学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应在保留少量计算器手工计算方法以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将EpiData和sPss等国际权威的统计分析软件应用于流行病学教学中。

EpiData是专为流行病学调查而设计的软件,它与其他软件相比更符合流行病学工作对数据录入与管理的要求,所以在流行病学研究与实践中极为常用。EpiData软件是一款免费的数据录入和数据管理软件,简单易学,数据录入界面直观,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具备强大的数据录入、数据核查、数据转化功能及双份录入及一致性检验的功能。 流行病学实习课的实例中,数据多是经过整理加工的,往往实习课结束后,学生对相关研究问题依然没有理解和体会,流行病学实习课的教学目的没能达到。在教学中应用EpiData等软件处理真实数据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流行病学数据资料。SPSS软件是专门为统计而开发的软件,统计方法较齐全,一般用于大型统计,是当今国际流行的优秀统计分析软件之一,是医学科研工作的得力助手。sPss软件界面友好,统计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易学,目前已在各大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广泛应用。

苏州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教研室教师有多年从事实验教学的经验,参与过多次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有丰富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经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统计学课程和流行病学课程均开设了实习课,且统计学课程在先,学生具备了使用统计学软件的能力。在流行病学实验课中使用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使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与统计学理论及软件的使用进行对接并加以综合运用,更能体现出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的紧密联系,使实践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四、丰富学习材料

教科书是教学的核心材料,但广义的教材可以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所有教学材料。广义教材既包括教科书、教学实习指导,也包括学术专著、期刊文献、教学幻灯片、音像资料、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软件等。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通过网络独立获取流行病学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切身感受流行病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网站是提供流行病学实习的理想网站,可为流行病学学习和研究提供良好的素材。WHO从1995年起通过“The world heal山report”年度全球健康评估报告,报告有英文、中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内容覆盖了流行病学的大部分领域。美国CDC wonder是美国CDC建立的数据检索系统,可提供多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信息、统计数据、实验数据和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网站,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疾病负担和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并可以从流行病学研究实例中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这些实例来自于疾病防治的实际工作,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工作岗位关系密切,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或个人在互联网上共享教学资源,如全球健康网络超级课程。 网该网络课程汇聚了来自全球174个国家的56000名专业学者,目前收集了这些学者制作的5710份与全球健康和预防有关的Powerpoint讲稿,构建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的教学讲稿库,供全球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又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系的Frerichs教授建立的快速流行病学调查的课程网页。该网站除课程的PowerPoint讲稿、配套的讲解录音外,还包括推荐阅读材料、统计软件及其使用说明、练习用数据库和课后作业等,成为一套非常完整的教学材料。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开展网络补充教学,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和流行病学精品课程网等。

五、尝试双语教学

当前流行病学研究飞速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实施双语教学正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也是培养这类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预防医学本科生学习流行病学及相应的实习课程时大多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合理地安排双语教学,有助于将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公共英语转移到专业英语上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合适的外文教学资料是流行病学双语教学实施的必要条件,获得外文教学材料的途径可以是直接购买或复印合适的原版教材和参考书。此外,通过互联网收集教学材料是一个获得双语教学材料的有效途径。美国匹兹堡大学的Supercourse以虚拟图书馆的形式为全世界从事流行病学教学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目前其中含有来自174个国家的5710个讲稿。 网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的各种年报等材料也经常被流行病学教研室教员用来作为双语教学的背景参考资料。英国Dundee大学研制的流行病学互动教学软件Studying Popula-tions ProWam也深受好评。该软件是一个计算机辅助的流行病学方法学习软件包,其中包含了80多个关于流行病学基本概念的交互式练习和模拟,适合所有健康科学工作者使用,包括医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公共卫生工作者及临床医生。在国外一些大型公共卫生或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中,如美国公共卫生年会等,一些大学、研究所、出版社、公司等都会提供电子版或纸制的宣传材料,其中不乏流行病学专业期刊,健康教育短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介绍、国外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介绍等。这些都属于流行病学双语教学资料的收集范围,有利于我们及时地了解国外的流行病学教学的动态。另外,通过直接使用英文版的疾病数据分析软件(sPss,SAS,Epi Info)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运用和理解能力也是加强双语教学的有效办法。

第2篇: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1.1研究对象

对象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和海口医院2010级临床硕士研究生中选修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全体学生。

1.2研究方法与内容

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在上完该课程考试时将问卷附于考卷后进行。研究内容包括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关注教学改革满意度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案例式PBL教学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包括科研创新能力及6个具体反映科研创新能力的方面即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资料分析、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教学满意度包括所选内容的难易程度、重要性和兴趣性,本课程的兴趣性和重要性,选用教材,授课方式,教师人数和学时数;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学生报告掌握所学内容的多少来反映。教学改革包括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新。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式PBL教学;使用教材更新为由刘爱忠教授和黄民主教授主编的研究生教材《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该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从整体上进行了修订和增补。新增了“流行病学测量”、“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测定与评价”、“医学文献的阅读、评价与应用”和“临床研究中的常用综合评价方法”4章,且该教材每章都增加了实际案例等。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课讲授和案例讨论课相结合的方式,并将上课的学时数由原来的24个学时增加到32个学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份,回收84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EpiData3.02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数描述。

2结果

2.1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学生们均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其中71人(84.5%)认为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大,没有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科研创新能力没有帮助。就临床流行病学对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科研分析、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6方面能力具体来说,半数以上的学生均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提高这6方面能力的帮助较大,尤其是对科研选题能力提高的影响最为显著:98.8%的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该方面能力提高大,没有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这6方面的科研创新能力没有帮助。

2.2授课内容的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认为最难的三章依次为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误差与控制(55.4%)、临床决策分析(46.4%)和分析性研究(37.3%);认为最重要的三章依次为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误差与控制(59.5%)、临床试验(57.1%)和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54.8%);认为最感兴趣的三章依次为临床试验(56.0%)、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50.0%)和分析性研究(44.0%)。就临床流行病学整门课程而言,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对该课程感兴趣并认为该课程重要。

2.3教材评价

对教材的满意度、实用性和难易度调查结果显示:98.8%的学生对所选用的教材满意,仅有1人(占1.2%)不满意;100%的学生不同程度的认为该教材实用,没有学生认为该教材不实用,其中71人(84.5%)认为实用;80人(95.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选用的教材难易程度适中,仅有2人(2.4%)反映该教材难。

2.4教学方法评价

63人(75.0%)认为目前临床流行病学所采取的授课方式好;70人(83.3%)认为应由多个老师承担;69人(82.1%)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门课程。83人(98.8%)对现行教学的总体印象好。

2.5学时数评价

36人(42.9%)认为目前上课总的学时数合适,47人(56.0%)认为应增学时数;58人(69.0%)认为每周上课次数应为2次;64人(76.2%)认为每周次上课学时数为2学时。

3讨论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7.2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2万人[3],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也日趋突出,成为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中的薄弱环节,尤其表现在创新能力方面。2006年至2008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进行的3次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活动参与程度低和高水平创新成果缺乏[4]。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说明目前《临床流行病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难易度、学时数及使用的教材是合理的、可行的。

3.1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的人才,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我系革新教学手段,吸取国内外新型研究生教育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其潜能,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本研究表明:《临床流行病学》案例式PBL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分析问题、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能力等6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选题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这可能与我校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有关。虽然本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来源于学生的主观评价,还未找到合适的定量的测量学生创新能力的量表,导致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但这与国内其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研科研创新能力是有帮助的[5]。目前《临床流行病学》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得到了一致肯定,因此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在临床流行病学教学中是值得推广的。

3.2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实践活动的能力,本课程采用的是目前国际流行的案例式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1960年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综合“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管理”,“以小组讨论”的理念与形式,目前,PBL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核心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小组讨论式的教学,即将学习、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围绕问题学习,施展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5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能力[6-7]。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dell)首创的。它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学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遍及多个国家。我国的案例教学也有20年的历史[8]。本课程采用的是案例式PBL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综合两种方法,即在上课开始引入案例,在案例结束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此教学方法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可认为目前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是科学的、可行的。

3.3授课的内容

本课程所授内容是流行病学系全体老师参考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临床专业临床流行病学上课内容通过集体讨论,同时结合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研究表明:内容的安排重点突出,难易适当,学生表现出对此门功课感兴趣,大部分同学认为掌握了该功课的大部分内容,学生认为此课程不同程度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说明《临床流行病学》课程内容设置符合临床专业实践和科研的需要。

3.4教材选用

一本好的教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的教材是我校刘爱忠教授和黄民主教授主编的《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该书在继承第一版教材的优点上,又有所发展。该书在每章的开篇引入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重点突出了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硕士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必需的方法学科,以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主线贯穿全书,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本课程选用教材,不管是实用性还是满意度,绝大部分同学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说明选用的教材是合理的。

3.5学时数

第3篇: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为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为了解该病流行病学特征积累数据。

调查对象

散发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聚集性病例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例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调查内容和方法

个案调查发现病例后,应当及时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家庭及居住环境、暴露史、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诊断、转归情况等,并采集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开展检测(见《实验室检测方案》)。

基本情况包括病例的年龄、性别、民族、住址、职业、联系方式等。

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经治医生及病例、病例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治疗、疾病进展、转归等情况。

病例家庭及居住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及其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环境、家禽及家畜饲养情况等。

暴露史及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询问病例发病前2周内劳动、旅行或可疑暴露史,了解其是否到过有蜱生长的场所,是否有蜱叮咬史。询问病例发病前2周内与类似病例的接触情况,包括接触方式、地点等。

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在出现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应当注意调查感染来源。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应当组织疾控人员或医务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行检测。

病例对照调查通过开展病例对照调查,研究感染、发病等危险因素。选取实验室确诊病例为病例组,一般按照1:2的比例在同村同性别同年龄组(年龄相差

宿主媒介调查调查病例居住地和生产活动周围环境中的动物种类(包括家畜及啮齿动物)以及媒介的分布情况,采集动物血清标本和媒介标本进行相关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以查明可能的动物宿主和生物媒介。

调查要求

调查者及调查对象应当由经过培训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现场调查时,应当尽可能直接对病人进行访视、询问。

如病人病情较重,或病人已死亡,或其他原因无法直接调查时,可通过其医生、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者进行调查、核实或补充。

调查时间及调查内容应当在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表应当填写完整,实验室检测结果、病人转归等情况应当及时填补到调查表中,以完善相关信息。

调查者的个人防护在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过程中,调查者应当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尤其应当注意避免被蜱叮咬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

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和利用

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当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4篇: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 控制

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故传播广泛、发病率高;未进行预防接种的人群,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条件与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统一指挥,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其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则是:

1.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各有关部门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2.迅速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进一步蔓延 迅速确定病因和传染源,消除或隔离并治疗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消除传染源的传播状态。估计潜伏期,提出人群隔离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或监测。

3.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疫点、疫区;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4.保护易感人群 使用生物制品和预防性用药,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二)预防与控制基本程序

当疫情发生后,通过疫情报告程序把疫情报告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及有关技术资源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

1.接报疫情与处理 接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值班人员或责任部门人员为责任汇报人,要详细记录报告内容,并主动询问记录有关事项及接报后初步处理。

主要应记录内容如下;

(1)报告者单位、姓名、性别、职务或职称、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报告日期和时间。

(2)事件基本概况:包括发生疫情的类型、性质、时间、地点,疫情发生发展经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和死亡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检查检验结果,初步诊断意见,当地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可能的原因等。

(3)询问是否已将疫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如没有,应要求报告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4)提出将患者送入就近大医院诊治的建议及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的意见,询问所需的技术支持。

(5)初步处理情况:将接报疫情报告有关责任部门及向有关领导汇报,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6)记录人姓名、接报时间。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前准备 包括现场调查组织措施、调查物品准备和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等。

(1)现场调查组织措施、疫情分级调查处理及组织协调。

(2)调查物品准备:现场调查物品充分准备是顺利进行现场调查的保证,包括个案调查、暴发调查、采样登记等各种调查表格,采样器材,消杀药品和器械,车辆等。

(3)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与使用卫生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事先接种相关的传染病疫苗,执行职务时穿着防护服装,建立实施操作时的隔离制度及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的消毒制度及定期体格检查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因此现场调查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的卫生和保护,预防感染。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初步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一对照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等。

(1)初步调查:核实临床诊断,判断暴发:核实诊断是向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疾病的诊疗经过,并认真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等。

(2)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疫情暴发后,结合职业、环境、生活、接触人群、动植物情况对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触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3)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判断暴发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暴发疫情开始发生的日期,暴发按日发病的人数,哪些地区或单位部门有病例及发病人数,查清并登记暴发过程中的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已采取什么措施和效果等。

(4)病例-对照调查:病例-对照调查是进一步筛选危险因素的方法。在进行病例-对照调查时可以参照个案调查问卷或修改后使用,按照调查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

(5)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呼吸道暴发疫情密切接触者主要包括同室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人员,密闭舱、室2米以内的人员等。在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内应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验或医学观察,告知暴发疫情临床表现,在观察期间,一旦出现类似临床症状,就及时报告追踪调查并到医院就诊。

(6)现场采样、运送:现场调查过程中,呼吸道暴发疫情采集样本主要是患者早期的鼻咽拭子、咽拭子、漱口液、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死亡病例采集其肺组织等。

(7)资料分析:调查资料信息按有关部门统一要求的录入方式及时、全部录入数据库,实行计算机管理,同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按要求上报。原始调查问卷应归类存档,以便日后查阅。

4.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其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

(1)控制传染源:对暴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要立刻隔离,要求患者戴口罩,并根据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密切观察其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

2)在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期,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存在于密切接触者中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无症状,其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也高。

3)对于染病的动物,除采取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外,应立即杀灭,并用焚烧等方法杀灭疫源地可能传播疾病的虫媒或动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疫源地分为疫点和疫区,一般单个或范同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或较大范围的疫源地称为疫区。

(3)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验或家庭医学追踪观察,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普通人群和患者一般接触者进行监测,根据暴发传染病的特性和相应疫苗的性质,决定是否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传染病防病知识和措施的宣传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对疾病流行的认识,预防疾病继续发生和传播。

5.总结评价,撰写报告,提出建议 描述疫情暴发的基本情况,分析暴发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三环节和流行病学特征。确定临床诊断与实验室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初步假设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否吻合,评估采取的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总结暴发疫情预防控制全过程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的防治、监测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和反馈,最后对有关资料分类归档。

参 考 文 献

[1]徐更强,卢文波,钟峰.关于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体会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07(5): 79-80.

[2]李立明.流行病学 2001.

第5篇: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流行病学实验教学 PBL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48-02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将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从而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广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并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该方法是由美国的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先后在全世界200余所医科院校推广应用,在《爱丁堡宣言》中也提出在医学院校推广PBL教学法[1]。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一门逻辑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方法学,随着它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其研究方法与思维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而流行病学抽象的基本概念、深奥的原理,导致许多学生对这门课因难学而兴趣不高。因此,如何引导促进学生学好流行病学,是实验教学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将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引入流行病学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其促进了学生积极性,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起来,为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了良好的前提。

1.研究对象

选择华北理工大学2012级预防医学五年制本科学生两个班共98人,其中一班50人为实验组,二班48人为对照组,两个班学生均为高中毕业后入学,随机分班,且入学后第一学年医学基础课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个班学生在上流行病学课程前的基础一致,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授课的实习内容为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与病因推断3个教学内容。

对照班:按照传统方法授课,即教师在每次实验课时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详细描述课程内容后,让学生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班:以PBL教学模式的五步法(即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归纳总结)进行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为主。在新的实验课数周前,教研室全体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选择典型的讨论案例,设计问题,然后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时间自学预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教学资料,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课堂上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见解,讨论发言,再由教师归纳总评,对学生独特的建树或观点予以重点推介,最后用典型案例来讨论正确观点,融会贯通。

3.结果

3.1 学生座谈意见反馈

选取实验班学生召开座谈会,对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43人(86%)对PBL教学法表示满意,不满意者4人(8%),认为与传统教学法效果相同者3人(6%)。学生普遍认为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增强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提高,有助于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

3.2 教师观摩后评价

通过对实验班的教学观摩,大多数教师认为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预习阶段锤炼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师生间信息的双向互动沟通,让学生充分参与,活跃了课题气氛,认为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应用于流行病学学实验课程教学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4.讨论

4.1 PBL医学教学

在医学教育中,我们已经极为广泛地应用了PBL教学法,将核心设定为医学学生,将基础设定为医学问题,教师发挥辅导作用,以具体病例或医学专题为中心进行小组讨论。经典PBL教学法和非经典PBL教学法是PBL教学法的两种方式, 前者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将一名教师配备给每个小组来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2]。现阶段,如果医学高校的主要任务为学科教学,那么其就很少采用该种教学方式,大部分采用后者,该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为学科,按班级进行,将小组讨论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只有一个教师参与,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进行传授,将有效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积极准确地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

4.2 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

本研究将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应用于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PBL教学有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在基础课中引入临床问题,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也使得学习目的更明确。

4.2.2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PBL与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学习,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学习过程中加强了基础与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并灵活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掌握知识向运用知识转变。

4.2.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讨论过程中, 每位学生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在此过程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2.4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和应用专业及知识,而且要能够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堂讨论,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

4.3 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目前我们仅在部分班级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了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改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4.3.1 部分学生已习惯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有些学生对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表现为不适应,甚至个别学生有抵触情绪。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结合实际合理运用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4.3.2 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耗时多但学习效果不理想,在课堂讨论中感到压力较大

教师应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多加引导和辅导,使其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和电子知识资源,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能力。

4.3.3 建立科学量化的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的全面夯实,整个教学环环相扣,才能很好的体现相互PBL的优势。对于刚刚进入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本身的知识水平还不够,加之学生也适应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要探讨如何对学生在教改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更科学的量化,以便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4],进一步探索制订更为完善、灵活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教学方法的改革。

5.结论

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其引入到病理实验教学中,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变为自主学习者,其教学效果是肯定的。在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能够做到教学相长,这将为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Kwan CY probi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J].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2001,5:1-9.

[2] 宋丽萍,江世伟,谭盛葵,等.基于问题学习法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6):568-570.

[3] 赵秀荣,毛淑芳,张凤英.案例式PBL教学法在临床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8-99.

[4] 杨铮,倪进东.PBL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158-159.

第6篇: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

病毒性肝炎对患者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我国是肝炎发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致病性肝炎病毒主要分类为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肝炎病原学具有较为显著多样性、重叠性及共同感染性, 由此临床治疗较为复杂[1]。选取河南省清丰县2009~2012年病毒性肝炎患者, 分析肝炎流行病学特点,以便进行肝炎防治工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2012年病毒性肝炎患者2324例, 疫情资料根据本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系统获取, 人口资料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资料按照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职业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009年~2012年232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年平均发病率113.24/10万。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乙肝发病人数为2010例(86.5%), 甲型发病人数为137例(5.9%), 丙型发病例数87例(3.7%), 戊型发病者11例(0.5%)。见表1。

患者中有男性1505例, 女性为819例, 男女发病数比例1.84:1。男女性别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病毒性肝炎各年龄段分布情况为:20~49岁65.7%,

在各种肝炎发病中, 甲型主要为农民(53.7%)、学生(15.0%)、家务及待业(6.0%)、工人(5.7%)。乙肝主要发病人群职业为农民(43.6%)、学生(13.3%)、家务及待业(8.3%)、工人(7.9%)。丙型肝炎为家务及待业(31.1%)、农民(19.1%)。戊型肝炎主要为农民(30.1%)、离退休人员(12.9%)。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是多种肝炎病毒导致的一种急慢性传染病, 对人群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经研究发现, 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单一性感染者中乙肝患者例数最多, 占86.5%, 然后为甲肝、丙肝。而且研究中显示, 乙肝有逐渐降低现象。结果与近几年研究资料保持一致性[2]。

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20~49岁男性青壮年, 一般认为此类人群具有较为广泛活动范围, 因此感染几率明显增加, 所以在防控中需对此阶段人群实施有效监测。

对感染患者职业进行划分, 发现农民所占用比例最高, 乙肝发病几率最高, 此结果显示在防控过程中需加强管理与检测。其次为学生, 通常认为学生活动区域具有较高人群密度, 接触较为频繁, 而且活动空间狭小等所导致的。丙型肝炎主要发病人群为在家务及待业, 需加强此类人群防控监测。

经本文研究显示, 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壮年男性, 甲肝、乙肝、丙肝疾病对于青壮年来讲均具有极高发病几率, 此类群体大量的外出活动、不良生活习惯等均会导致此类病症发生。甲肝和戊肝均通过肠道进行传播, 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相似性, 但是两种病型存在较为显著的年龄分布差异性。甲肝患者主要发病人群集中于少年儿童和青壮年, 戊肝患者主要集中在少年儿童群体中, 中老年肝炎中经常出现此类人群。

我国肝炎发病几率较高, 应加强各项防治工作的实施。经多年防控, 各类型肝炎症状均得到一定控制, 乙肝疫苗对于防治乙肝具有较为明显效果, 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均较为显著。因为初期肝炎病毒携带者数量较多, 乙肝疫苗很难在成人群体中进行推广, 而且乙肝患者在治疗时往往发生迁延不愈等情况, 均导致成年人群体中乙肝发病率并无较为显著降低情况。研究组丙肝和戊肝均存在发病率增加现象, 尤其需要得到高度重视。针对此类情况, 丙肝、戊肝炎疫苗的研究推广迫在眉睫[3]。

总之, 针对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积极预防控制, 改善农村卫生, 规范饮食管理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乙华,庄辉.中国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12):1414-1416.

第7篇: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大连金州新区卫生监督所,辽宁大连 116100

[摘要]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找金州区马家镇马家村一起霍乱爆发的原因。方法 收集金州区马家镇马家村霍乱疫情流行病学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自2013年8月25日—9月5日共发生71例腹泻病例,6例霍乱确认病例:轻型1例,中型3例,重型2例。6例病人均入院进行隔离治疗,全部治愈出院。确诊病例人群分布:病例最大年龄为85岁,最小年龄为2个月。2例男性,4例女性。其中3例为家务,1例为民工,1例为散居儿童,1例为农民;腹泻病人的时间分布:发病高峰在8月27日和9月1日腹泻病人的职业分布:农民占比例较大;腹泻病人的人群分布:35~60岁发病较多,马家村水井供水范围内腹泻病人多,占90%。结论 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认为引起此次霍乱爆发的原因是由于马家村水塔防水层破损或管网渗漏使水受到污染引起的O1群霍乱弧菌稻叶型的水型爆发。

[

关键词 ] 霍乱;爆发;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044-02

[作者简介] 孙玉娥(1964-),女,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本科,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流行病学。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收集金州区马家镇马家村霍乱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过程、流行病学特征、病例临床特征、流行环节与传播方式、爆发影响因素和疫情控制措施及效果。

1.2基本情况

金州区马家镇马家村位于金州的西北部12.3公里处,属丘陵地带,全村1433户,共3926户,其中男性1961人,女性1965人。由4个自然屯(10个队)组成:1、2、3、4队为北山屯,5、6队为东南屯,7、8队为李屯,9、10队是吴屯。全村共有4个供水井,其中马家村水井(连丰水厂)供给1、2、3、4和9队,吴屯井供给10队,5、6队井供给5、6队,7、8队井供7、8队; 马家村水井供水686户,1867人,其中男性932人,女性935人。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自2013年8月25日—9月5日马家村共发生71例腹泻病人(不包括确诊病例6例)。

1.3方法

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应用 Excel 2003 进行统计分析[1]。

2结果

2.1临床表现

确诊病例中1例发热,皆有腹泻症状,腹泻轻的1次/d,重的数10次/d,多为稀水样便,3例有恶心,呕吐,轻度1次/d,重的数次/日。2例有腓肠肌痉挛。71例腹泻病例中大部分为稀水便,只有少数有呕吐。确诊病例的临床分型:轻型1例,中型3例,重型2例。

2.2 病例分布及愈后

马家村水井供水范围内共有腹泻病人64例,罹患率3.43%。6例病人均入院进行隔离治疗,已全部治愈出院。其分布为[2]:

① 确诊病例发病时间:首发病例时间为8月30日。

见图1

② 确诊病例地区分布:4例为吴屯9队,2例为北山屯1队。腹泻病人与确诊病例的发病地区分布见图2。

③确诊病例人群分布:病例最大年龄为85岁,最小年龄为2个月。2例男性,4例女性。其中3例为家务,1例为民工,1例为散居儿童,1例为农民。腹泻病人与确诊病例的发病年龄分布见图3,职业分布见图4。

2.3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对每例确诊的病例都经采便做“02”便培养,检出阳性菌株,其血清学分型均为O1群霍乱弧菌稻叶型,经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判结果一致。

2.4爆发流行因素分析

①从调查得知:病患家中使用的自来水是从马家村水井中抽集到水塔后再从各管网输送到各家各户,每天定时送水一次。 水质检测情况:对马家村水井水、水塔水和末梢水现场检测无余氯。分别采集马家村水井水和末梢水,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均超标,未检出致病菌。采集3个确诊病例家的末梢水,检测结果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未检出致病菌[3];②疫情与水源污染和净化程度有关:马家村水塔周围污染严重,在距水塔东侧20余米有旱厕和猪圈各一处,在水塔北侧(上游)50米左右有一旱厕。塔边堆放垃圾和畜粪;③由发病时间分布图可见,所有病人在一个潜伏期内发病,霍乱的平均潜伏期为2~3 d,8月22日和28日各下了一场大暴雨,人畜粪便、垃圾等污物极易渗入水塔,很可能水源此时受到污染;马家村供水管网长年失修,今年雨水多、雨量大,再加上每天不是持续供水,而是定时供水一次,容易形成负压,造成管网渗漏,使水受到污染;④对马家村所有水源投放足量的漂白粉进行消毒后,疫情终止。病例分布与马家村水井自来水供水范围一致,患者饮用同一水源。

2.4.1在排除聚餐及接触的传播方式情况下,对人群进行病例对照研究[4](1:2匹配):将数据录入计算机,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全村4口井所供人群罹患率的比较:

马家村水井所供人群:人口数1867人,发病64人,罹患率为3.43%,5、6队水井所供人群:人口数864人,发病5人,罹患率0.58%;7、8队水井所供人群:人口数795人,发病5人,罹患率为0.63%;吴屯井(10队)所供人群:人口数400人,发病3人,罹患率0.75%;对以上4口井所供人群的四组罹患率进行统计分析,有特别显著性差别(χ2=39.87(3926×0.01015048),P<0.005);对除马家村井以外的3口井所供人群的三组罹患率进行统计分析,无显著性差别(χ2=0.13(2059×0.000062164),P>0. 05);由以上分析可见:饮用马家村井的1、2、3、4、9队人群罹患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认为引起此次霍乱爆发的原因是由于马家村水塔防水层破损或管网渗漏使水受到污染引起的O1群霍乱弧菌稻叶型的水型爆发。

2.5防治措施

疫情发生后,区政府、区卫生局、区疾控、区监督所、马家镇等各级领导都很重视,亲自组织实施,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对病人及时隔离治疗的同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防止疫情蔓延:对爆发点6例病人的30位密切接触者进行2次便检和预防性投药;对划定的15个疫点进行了终末消毒处理,尤其对患户的家庭内外环境用清洗消毒剂;厕所用漂白粉进行彻底消毒,需要灭蝇的用立杀进行灭蝇。并采样监测做消毒前后效果评价;已发放宣传单3万余份,向有关人群进行广泛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生食海产品,饭前便后要洗手;加强外环境检索,采集井水、二次加压水、污水、海水、海产品等350份进行监测,未检出霍乱弧菌; 对马家镇所有自来水厂的水源用漂白粉消毒处理;对马家镇农贸市场的近海产品,禁售一周; 对马家镇3926人进行预防性投药[5]。

3讨论

加强水源管理是减少乃至杜绝肠道传染病水型爆发的根本措施,建立并严格执行自来水消毒管理制度,使之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还应建立农村自来水管网的维修管理制度,防止多年失修,受到污染,易引起肠道传染病的水型暴发。村卫生所要做好患者就诊登记,以便及时发现疫情,一旦发现疫情,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防止疫情蔓延。同时应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病意识[6] 。

[

参考文献]

[1]李康. 医学统计学(6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58-64.

[2]肖邦忠,李勤,龙江,等.一起酒楼聚餐所致的霍乱暴发调查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0(1).

[3]杨汝松,吴强,王树坤,等.云南省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一次食源性霍乱爆发[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1).

[4]沈洪兵.流行病学(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70-85

[5]肖东楼.霍乱防治手册(6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30.

第8篇: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龋病; 流行病学; 儿童; 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 R 780.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4.04.011

龋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之一,通过观察、监测和比较可以发现其发病趋势。我国卫生部分别于1983、1995和2005年进行了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口腔保健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儿童的患龋率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如吉林省12岁儿童的患龋率为43.65%等[1]。开展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探索龋病的流行情况和危险因素[2],便于采取龋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合理配置资源,降低龋病的发病率。12岁年龄组儿童是龋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本研究旨在探讨抽样调查中12岁组儿童(1998年出生)在2010年和2011年的患龋状况。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0年四川省12岁年龄组(1998年出生)儿童,为城乡常住人口。根据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3],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选取来自四川省6个地区的调查点,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每个层次随机抽取一个城市调查点和一个农村调查点,每个城市选择一个区,在该区内随机抽取一个街道,在其辖区内随机抽取一所小学、一所中学进行调查,每个县随机抽取一个乡镇,在其辖区内随机抽取一所小学、一所中学调查。共选择6个调查点,城市调查点为成都、双流、都江堰,农村调查点为绵阳、自贡、南充。总共纳入768名,第2年(2011年)检查733名,丢失率为4.6%。本研究统计的数据最终纳入733名。

1.2 调查方法

根据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3],对儿童2010年和2011年的患龋状况进行调查。采用平面口镜和CPI探针检查儿童乳恒牙萌出情况、牙齿生长替换情况、龋齿情况、龋齿充填情况及牙齿非正常脱落情况。检查在统一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的方式进行,必要时结合问诊。

1.3 质量控制

参加本次调查的人员均为从事口腔临床工作的医生,在现场调查开始之前,检查者都要先进行统一的理论和临床检查培训。每年检查之前要先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在0.80以上,调查信度可靠。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配对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恒牙患龋率情况

四川省12岁儿童2010年和2011年的恒牙患龋情况见表1。2010年12岁儿童的患龋率为34.8%,1年后为44.3%,患龋率显著升高(P

2.2 恒牙龋均(mean DMFT)情况

四川省12岁儿童2010年和2011年的恒牙龋均情况见表2。2010年12岁儿童的龋均为0.93,1年后为1.08,龋均显著升高(P

0.05)。2010年12岁儿童的龋均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P

2.3 显著性龋均指数(significant caries index,Sic)

2010年12岁儿童的Sic指数为2.54,是龋均的2.72倍;2011年Sic指数为2.90,是龋均的2.69倍。

2.4 恒牙龋面均(mean DMFS)

四川省12岁儿童2010年和2011年恒牙龋面均情况见表3。2010年12岁儿童的龋面均为1.09,1年后为1.40,龋面均升高(P

2.5 恒牙“龋、失、补”的构成情况

四川省12岁儿童2010年和2011年恒牙“龋、失、补”的构成见表4。2010年12岁儿童的龋补充填比为4.2%,1年后为6.5%,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2010年和2011年儿童的龋齿未充填比分别为95.5%和93.0%。与2010年相比,2011年“龋”的构成降低,“失”、“补”的构成上升,但整体上变化幅度不大。2010年12岁儿童的龋补充填比城乡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低于女性(P

2.6 恒牙龋齿发病率

12岁儿童1年间恒牙龋齿发病率见表5。12岁儿童1年间的龋齿发病率为9.6%,其中城市与农村、女性与男性儿童间的恒牙龋齿发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WHO把12岁年龄组恒牙龋失补牙数作为衡量龋病防治的主要指标。从患龋率来看四川省12、13岁儿童的患龋状况不容乐观。本调查显示,四川省12岁儿童患龋率、龋均及龋面均分别为34.8%、0.93、1.09,患龋率、龋均明显高于第三次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28.9%和0.54;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患龋率、龋均及龋面均升高,1年后患龋情况加重,与Duki?等[4]的研究结论一致。患龋率、龋均上升可能与本次调查人群的含糖食品食用率高、睡前喜欢吃甜食、含氟牙膏的使用率低及口腔卫生较差有关。本次流行病学调查与第三次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抽样方法的差异,也可能是调查结果不同的原因。越来越多的移居居民也是患龋率逐渐升高的一个新的因素,根据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四川省的流动人口达1 400万,人口流动速度为17%,这可能也是本次调查患龋率较高的一个因素。同时,人群的患龋状况与社会经济水平也相关[5]。

本研究中,12岁儿童的患龋率、龋均及龋面均均为城市高于农村,原因可能为四川省12岁城乡儿童在饮食习惯上特别是含糖食品的消费上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儿童进食甜食的频率明显高于农村,患龋可能性增大,这与甘肃省的研究结论[6]一致。本次调查还显示,12、13岁儿童女性比男性人均恒牙萌出数多,与Moslemi[7]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调查中12岁儿童的龋补充填比只有4.2%,低于第三次流行病学调查四川省的充填率(6.7%),说明四川省居民对12岁儿童口腔疾病的防治观念不强,致使龋病大部分未被充填治疗,对儿童口腔卫生防治服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调查显示,12岁儿童的龋、失、补比例分别为95.5%、0.3%、4.2%,1年后分别为93.0%、0.5%、6.5%,表明四川地区儿童的龋充填率很低,整体状况呈现出高患龋率、低治疗率的状况,今后应该加大口腔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儿童的保健意识,开展多种渠道的口腔预防保健工作,这对于儿童恒牙龋病的控制和预防很重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儿童群体恒牙龋患分布的模式呈现龋病两极化趋势[8],龋病主要集中于少数儿童,即龋病存在高危人群,通过控制高危人群就可显著降低龋均。为此,2000年Bratthall[9]提出了Sic指数,该指数是DMFT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Mar-thaler[10]肯定了该指数的有效性,并指出该指数不受经济水平的影响。本调查显示这批儿童两年的Sic指数分别为2.54、2.90,低于Bratthall[9]提出的到2015年12岁儿童的SiC指数不大于3的全球口腔健康目标。筛选出龋高危儿童,有针对地将其作为重点保护的人群,对四川省12岁组儿童龋病状况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四川省12岁儿童恒牙的患龋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患龋情况呈现上升趋势;同时龋病治疗情况差,龋齿发病率较高。今后,对于恒牙龋坏多发、高发的儿童,应及时地采取恒牙的窝沟封闭及涂氟、充填等预防治疗措施,以降低恒牙龋齿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齐小秋.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44.

[2] 杜民权, 樊明文. 龋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相关报告[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08, 1(10):577-579.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ral health surveys: basic me-thods[M]. 4th ed.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7:

1-73.

[4] Duki? W, Delija B, Luli? Duki? O. Caries prevalence among schoolchildren in Zagreb, Croatia[J]. Croat Med J, 2011, 52(6):665-671.

[5] Ayo-Yusuf OA, Ayo-Yusuf IJ, van Wyk PJ. Socio-economic inequities in dental caries experience of 12-year-old South Africans: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J]. SADJ, 2007, 62(1):6, 8-11.

[6] 李志强, 马力扬, 聂红兵, 等. 甘肃省12岁儿童恒牙龋病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0, 20

(10):581-583.

[7] Moslemi M.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the time and sequence of eruption of permanent teeth in 4-15-year-olds in Tehran, Iran[J]. Int J Paediatr Dent, 2004, 14(6):432-438.

[8] Dimitrova MM, Kukleva MP, Kondeva VK. A study of caries polarization in 1-, 2- and 3-year-old children[J]. Fo-lia Med: Plovdiv, 2000, 42(3):55-59.

第9篇: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尖锐湿疣;流行病学;复发;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 7525+3【文献标志码】A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CA)是临床常见的人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好发于会阴、外生殖器和等部位,在性传播疾病中尖锐湿疣临床发病率仅低于淋病[1-3]。临床研究发现,尖锐湿疣的传染性强,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4]。尖锐湿疣不但可以通过性进行传播,也可以进行母婴传播[5]。尖锐湿疣与不孕不育、宫颈癌、阴道癌、直肠癌等多种疾病相关,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6-8]。本文以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收治的2094例尖锐湿疣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临床尖锐湿疣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尖锐湿疣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尖锐湿疣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共2094例,其中男性患者1179例,女性患者915例;年龄分布在11~74岁;病程为2d~10个月。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为尖锐湿疣:发病近期有非婚性接触史、或配偶有感染病史;皮损病灶集中在生殖器及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处;疣体质软且顶端尖锐,多表现为菜花状、状、蕈状或鸡冠状;醋酸白试验检测为阳性。排除标准:珍珠状丘疹患者,扁平湿疣患者,鲍温样丘疹等疾病患者。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基本信息采集:询问患者年龄、病史、文化程度、记录患者发病位置及复况等。采用电灼炭化或光动力疗法清除疣体;肌肉注射斯奇康07mg/次,隔日1次,共给药18次,或肌注干扰素100万IU/次/周,共注射5次。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在原病灶处或病灶附近出现皮损且醋酸白试验检测为阳性即诊断为尖锐湿疣复发,对复发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数据分析

临床统计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各因素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计数结果以[n(%)]形式表达,相关因素和尖锐湿疣复发的相关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

2结果

21尖锐湿疣患者的一般情况

2094例尖锐湿疣患者中男性患者1179例,女性患者915例;年龄分布在11~80岁:11~20岁患者36例,21~30岁患者869例,31~40岁患者673例,41~50岁患者309例,51~60岁患者105例,61~70岁患者80例,71岁~80岁患者22例;患者病程为2d~10个月,≥3个月者1443例,

22临床尖锐湿疣复发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094例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976例,复发率4661%。临床尖锐湿疣复发各因素χ2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取χ2分析P

3讨论

尖锐湿疣是临床常见的以性传播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它是由于患者感染双链环状DNA病毒――人类瘤病毒引起[9]。尖锐湿疣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以及母婴等方式进行传播[10]。大量临床研究发现,HPV病毒的亚型约100多种,依照是否致癌可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病毒如HPV16亚型和HPV18亚型等与黏膜或皮肤恶性肿瘤疾病密切相关,如阴道癌、宫颈癌、癌等;而低危型病毒如HPV6和HPV11等会引发患者生殖器和周围尖锐湿疣等良性病变[11,12]。由于HPV感染后存在一定潜伏期且传染能力较强,而且有症状的尖锐湿疣患者仅是HPV感染患者中的一部分,HPV类疾病对患者及其家人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3,14]。临床大量研究发现尖锐湿疣在中感染率为50%~60%,感染3个月左右的患者传染能力最强,而且尖锐湿疣复发率较高可达到30%~60%,因此尖锐湿疣患者尽早救治对于降低HPV传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我们通过对2094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20岁至50岁是临床尖锐湿疣的高发病年龄段,发病率为8840%,此年龄段为性活跃群体;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约为女性发病率13倍;通过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10年至2014年尖锐湿疣临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0年至2012年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而2013年至2014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癌症宫颈癌、阴道癌的临床发病率升高而引起女性患者更多关注并积极就诊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应加大对尖锐湿疣患者及高危人群如青少年、同性恋者等的性健康教育,倡导合理健康的;让人们正确认识尖锐湿疣,一旦发病尽早救治。通过对976例尖锐湿疣复发患者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患者为男性、年龄大于50岁、病程大于3个月、病灶位于宫颈和肛管内等、合并生殖器疱疹、合并尿道感染、HIV阳性患者是尖锐湿疣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有临床研究报道50岁以上患者、合并其它感染患者、HIV阳性患者会因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HPV病毒清除不彻底造成尖锐湿疣易复发[15];病程长、病灶位置特殊导致尖锐湿疣疾病快速发展且带来疣体清除困难、清除不彻底等问题,造成尖锐湿疣复发。

综上,我们初步探究了尖锐湿疣流行病学特征和尖锐湿疣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通过健康教育等途径降低尖锐湿疣的发病率,并对患者尖锐湿疣复发做出预判,降低临床尖锐湿疣复发率。本研究为临床尖锐湿疣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Maniar KP, Ronnett BM, Vang R, et al. Coexisting high-grade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VIN) and condyloma acuminatum-independent lesions due to different HPV types occurring in immunocom promised patien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2013, 37(1): 53.

[2]张云凤, 王秀丽, 王宏伟.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进展.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 27(1):78-80.

[3]曹嘉力, 何焱玲, 张秀英. 尖锐湿疣患者HPV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5):383-385.

[4]华鹏, 林召, 杨秀莲, 等. 胸腺五肽联合干扰素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疗效分析及对T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 中国性科学, 2014, 23(8):42-44.

[5]李力. 人瘤病毒感染对妊娠的影响及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6(4):243-245.

[6]Juan HC, Sheen MC, Huang TY, et al. Giant condyloma acuminatum of penis with cancer transformation. Formosan Journal of Surgery, 2011, 44(6): 237-240.

[7]苏士海, 陈晓晴, 余坚. 人状瘤病毒多重感染不同类型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23):5292-5294.

[8]吴海静, 张国楠. HPV感染相关的妇科疾病.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3):170-172.

[9]吴国琼. 尖锐湿疣的治疗进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10):139-141.

[10]陈芝翠. 外阴巨大尖锐湿疣手术切除2例护理体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18):161-141.

[11]赵敏, 张万宏, 董汉生, 等. 尖锐湿疣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24(4):337-339.

[12]Wang Y, Li X, Song S, et al. Development of basal-like HaCaT Keratinocytes containing the genom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type 11 for screening of anti-HPV efects. J Biomol Screen, 2014, 19(8):1154-1163.

[13]孙月, 胡秀伟, 王民, 等. 尖锐湿疣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探索. 中国性科学, 2014, 23(6):64-66.

[14]张东兴, 刘诗, 刘雄, 等. 影响尖锐湿疣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中国性科学, 2013, 22(4): 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