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原则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内涵
班级德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社会学角度看,班级是社会的缩影,要使班级这个微型社会真正成为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就必须注重学生在班级教育活动尤其是班级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我们所要构建的主体性班级德育,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以现代学生观、教育目的观、教育过程观为导向,改革传统班级德育中教师主宰、着重说教及靠外压式环境控制等弊端,通过优化的教育途径、策略及民主、开放、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强调激励、参与、内化的教育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作为班级德育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班级德育活动中,由此强化主体意识,弘扬主体精神,实现道德内化,开发创造潜能,体验自我价值,实现价值共享,从而为日后道德品质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全员参与原则
每个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都有参与教育活动的权利,因此主体性班级德育必须坚持全员参与原则。这个原则要求班级德育活动的参与者并非仅是教师及少数班队干部,而是全体学生,包括各层次学生。只有坚持全员参与原则,让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级德育活动中,去体验各种角色,发现自我价值,增强自理自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才能体现现代德育的本质特征,才符合构建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二)全方位激励原则
期望学生追求并获得自主发展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一个价值取向,而只有通过全方位激励,把这一价值取向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使之主动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才能最终转变为价值现实。因此,主体性班级德育必须重视激励手段,通过期待激励、目标激励、赏识激励、表彰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及他励、自励和互励等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各种德育活动的欲望及自信,使之奋发进取,自觉去实现道德内化,开发自我潜能,发展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个性。
(三)双主体互动原则
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师生都作为主体参与其中。从“导”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客体。教师作为“导”一方的主体,理应调动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也理应调动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投入到德育活动中。师生之间并非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对抗关系,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因此,只有坚持双主体互动原则,才能营造一种有利于强化师生双方自主参与热情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班级德育的整体效益。
(四)人境交融原则
实施主体性班级德育,还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其思维,激荡其心灵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身心融入其中,成为活动情境的一部分。只有实现人境交融,才能使活动内容与活动参与者、师与生、学与用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才能激发起学生乐学心理和自主参与德育活动的内动力。
三、主体性班级德育的操作策略
主体性班级德育的操作策略涉及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各种德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一)让学生自主参与良好班风建设
班风是经过全体师生努力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让学生自主参与良好班风建设,是主体性班级德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有利于班集体形成自强进取、崇善求美、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1.确定班风标准。班风标准通常用几个至10多个字简要而明确地概括出来(跟校风标准相似)。为使全班学生明确、认同班风标准,自觉遵循其要求,班风标准应由全班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参与研究确定。班主任应联系本校的基本要求和本班现状,向学生提出制定班风标准的基本要求(包括体现本班的班风特点和实现本班的价值期望),让各小组学生据此研究有关班风标准的文字表达,然后向班委递交班风标准设计方案。班主任与班委协同对各小组递交的班风标准设计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修改或综合,最后概括成本班的班风标准。班风标准确定下来后,以凸体字贴在黑板上方墙壁上,或以统一规格挂在教室门外的墙壁上,作为全班师生共同遵守的思想行为准则。
2.制定个性化班规。所谓个性化班规,即依据本班的班风特点,本班学生总体上的思想行为发展水平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多数学生思想行为的“最近发展区”及其对本班建设的价值要求的班级规则。由于班规需要学生认同、接受并遵守,因此必须由学生自主参与制定。班主任应向学生说明班规的基本内涵、作用及制定班规的基本要求,并指出学生参与班规制定的意义,然后让各小组学生分别联系本班现实情况进行研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班委依据各小组意见,逐项逐条研究制定出新的班规(讨论稿),上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和班委把班规讨论稿再加以研究、整理、修改和综合,最后制定出更符合本班实际,更有可行性的班规。
3.强化正确舆论导向。正确舆论导向有利于将班内舆论主流引导到正确的思想轨道上来。为此,教师应通过讲授、播放影视、录像、录音、讨论等形式,将有关规范要求深入浅出地教育学生;或从学生实际出发,对班内舆论冲突的焦点进行思想、理论上的疏导,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以有关规范要求为判断、评价的标准,努力形成健康的舆论主流,同时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激发学生崇善求美的热情及批评抵制歪风邪气的勇气。
4.参与各级评价。班主任应引导学生依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班规及学校有关管理条例,参与到各级评价活动之中,以发展道德评判能力。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途径有:一是让学生个体、各小组、各班委成员对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二是让学生对小组长、班委成员的表现和工作绩效作出客观评价;三是班委对各小组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四是设置“老师,我对您说”专栏,让学生借此对教师某方面的工作或表现作出客观评价。
(二)让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德育活动
活动是外部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道德素质的中介。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因此,要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不能仅靠教师的说教灌输,而必须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的各种德育活动中去,使之从中联系生活世界,加强实践体验,实现道德内化,开发主体潜能,体现自我价值。主体性班级德育倡导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以下几类班级德育活动中去。
1.爱国主义教育活动。①学校团委与少先队大队可协同组织以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让学生从中了解祖国(家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或学习英模人物为国为乡无私奉献的精神。②让学生分别从报刊、画报、图书、网站搜集有关国情及祖国(家乡)新貌的资料和图片,或自拍彩照,由班委、年级组或学校团委和少先队大队加以整理和剪辑,然后登载在校刊、墙报栏或宣传栏里,还可举办“祖国(家乡)新貌图片展”。③让学生参加并组织以歌颂祖国(家乡)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以各种表演形式抒发爱国爱乡情怀。④年级组与学校团委或少年队大队可协同组织并让班级学生参与策划旨在了解国情或考察祖国山河的考察性活动,以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强国信念、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2.理想前途教育。学校团委或少先队大队可与校方协同组织以理想前途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或由年级组或班委组织以“如何走上学业成功之路”、“少年如何当自强”等为主题的讨论或辩论会;或由年级组与学校团体或少先队大队组织以“我的理想”之类为主题的演讲评比活动,授予优胜者“小演说家”的称号,旨在为学生抒情表志、表现自我提供舞台。也可让学生自发组织采访一些失业或下岗工人,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少年期是否自强奋发,刻苦学习,关乎日后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存;或采访在学业或事业上的成功者,旨在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学业还是事业的成功,既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别人赐予,而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3.文明规范养成教育。除了引导学生参与“班风标准”、“个性化班规”的设计和制定及形成正确舆论主流的活动外,学校团委或少先队大队还可组织“文明规范之星”评比活动。学校还可组织文明规范教育主题活动,如“礼仪大比武”、“看谁打扮美、雅、洁”、“角色体验”、“规范案例辩论会”等,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明确要求,明辨是非,获得体验,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1)学校教育“五育并重而以德育为先”,德育的要求贯穿到所有教学过程中,营销教学也不例外。(2)从内容和作用上来看,营销教学和德育具有一致性。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而营销教学是培养学生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使其能够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个人(或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的关系。因此,德育和营销教学都是意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说,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在营销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本身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用于指导一定社会条件下组织或个人的营销行为,使其符合自身、他人和社会利益;而道德正是通过对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所有个人或组织行为进行调节,来维持社会健康稳定运行的。
二、营销教学中的德育切入
1.从市场营销核心概念进行德育切入
市场营销核心概念有六个(组),分别是需要、欲望、需求;产品;价值;交换;关系;市场。德育的切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德育的切入可以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类型,且人类对需要的追求是从低级向高级递进发展的。通过对需要层次理论的介绍,引导学生正确审视自己的需要层次,摒弃不合理的需要,提升自己的需要层次,在追求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在营销活动中既要实现自身利益也要兼顾他人和社会利益,从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2)教师可以从产品的本质特征、价值的含义以及交换的条件进行德育切入。产品的本质特征是满足人们的不同欲望和需要,价值是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带给消费者并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而交换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交换双方是否能认同交换的价值。而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就是彼此可以满足对方的需要,所谓的讲道德就是要以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彼此提供对方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3)教师可以从“关系”着手实现德育的切入。营销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或交换,更是一个建立关系的过程。良好的关系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交易时间。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利的交易才会随之而至。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生何时、何处、何事不营销?人的一生都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营销。人一生要做很多事情,而绝大部分不能脱离社会或他人的协助,无论是否从事市场营销活动,都要特别注意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合作,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完成人生目标。
2.从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进行德育切入
所谓市场营销观念,就是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方面所持的态度和指导思想。其核心问题是,在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以谁为主导来开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经历了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两大阶段。传统观念包括产品观念、生产观念和推销观念,基本上是以生产者自身为中心安排生产和销售,忽视消费者需求,容易损害社会利益。现代观念包括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其基本理念就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兼顾企业和社会利益,来安排市场活动。在讲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建立正确的市场观念是对任何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每一个现代社会活动参与者的基本要求。
3.从营销礼仪进行德育切入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实施建议
随着教育强国理念的提出,教育部明确规定:每位学生都应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更应该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施,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基本方向,为此每一位班主任应该积极地制定相关发展策略,以培养学生德育为基本目标,切实提高德育管理的质量。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1.心理教育
小学阶段班主任开展德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目前教育环境充斥着不良教育因素,比如校园暴力和校园伤害等事件,究其原因是学校的心理管理工作不到位,为了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就要开展心理教育,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专业知识教育
德育管理中对育的要求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成为“四有少年”为宗旨,在德育管理中德育的施者主要为班主任,并且由于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工作,这就要求每位班主任需要持久付出,不断地巩固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现有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德育行动指南抽象化
目前我国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指南文件是《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简称《准则》),《准则》中全面的规定德育工作的主体、主要内容、目标、原则及策略等,整体来看《准则》较为详尽全面地规定德育工作的内容,但是班主任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出现了不确定准则的具体含义,即我国规定的准则存在抽象化倾向,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时候缺乏具体执行的方向,直接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
2.学校与家庭衔接不足
学校是学生德育的引导者,而家庭才是学生德育的塑造者,因此,为了保证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家庭和老师有效地衔接。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家庭过度以孩子为中心,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与此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会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德育方面的内容只设定了一定界限。比如从道德和法律方面,家庭只给予学生大概的方向,具体的内容并不做要求,这样的家庭教育严重阻碍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3.德育管理机构结构单一
我国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学校,与国外德育机构管理相比结构比较单一,在国外和学校相配合的管理机构有社会公益、社区、社团和困难家庭等,根本原因是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较少,以基本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不能切实感觉到德育的重要性。
三、有效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仅仅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德育的方式已经与现代化德育管理目标相背离,应从以下两方面解决:一方面可以通过与社区或者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劳动的行为。这两个措施从可实施的角度来看,第二个更加有利于老师开展工作。把德育融入生活中、实践中和劳动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明白和了解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2.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
每个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情况相差很多,因此,在制定德育工作管理指南时,应根据《准则》的基本要求进行适当的改变,对《准则》抽象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解释的工作可以通过组织讨论会的方式,把班主任之间不同的意见进行整合,制定出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德育发展的行动指南,保证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德育管理工作融入不同的学科中
德育培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还要把德育融入各个学科中,这就要求班主任处理好科学知识和德育素质之间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4.建立家庭学校的衔接机制
家庭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班主任就要积极与学生家庭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历程,为有效管理奠定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积极建立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定期召开班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基本状况,班主任也可以定期家访。
总之,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管理过程中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德育工作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明确的问题。十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生工作的行动指南,不断提高自身德育工作水平,创新教育形式,探索实现路径,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明确高校辅导员职责与角色定位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前提
2006年,教育部第24号教育部令,明确了辅导员的职责,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了科学的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工作目标及角色定位的模糊,会导致辅导员陷入各种繁杂事务中,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削弱了作为德育教育主体的工作力度。因此,明确辅导员的职责与角色定位是做好“立德树人”德育工作的前提。
二、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教师,辅导员自身素养及行为表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具备做好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等的基本要求。高校应关注辅导员成长,加强培养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这是提高高校“立德树人”德育水平的根本保证。
三、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应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制度、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增强辅导员工作效能和事业成就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在具体工作中,要适当将教育与事务分离,通过专业管理人员专门处理学生相关事务性问题,借助现代化数字办公手段建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让辅导员从各种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工作,而不是充当“保姆”与“消防员”的角色,无暇顾及其最重要的职责。
(二)深入调研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状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策划者和组织者,对受教育群体的特点和思想道德状况的了解是辅导员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对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划分、群体特点的分析和归纳可以帮助辅导员加强德育工作预见性,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管理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在明确德育目标的同时,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还要培养时代精英。重视多元价值,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三)开拓德育新思路,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从来不是可以通过灌输、说教等简单的方法达到教育目的的,它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科学形、灵活性,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潜移默化的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高校辅导员应当继承发扬我国德育优良传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改进,建立开放的、多元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以立德树人为主旨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互动性,提高参与性,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更深刻的理解道德的内涵,感受道德的力量,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去践行。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三者有机结合的德育体系
构建高校德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高校整合德育资源,提高德育水平。作为高校德育骨干的辅导员老师,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参与度,增强互动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辅导员老师还应当具有全员育人的视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协调工作,与班主任、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一起,通力合作,营造和维护校园德育氛围。
(五)与时俱进开展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我们国家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80后、90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工作形势,辅导员要进一步把做人、做学问、做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服务学生意识,提高服务学生本领,树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观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支持、配合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开拓新的德育渠道,合理运用网络,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开展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作者:王晓昕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参考文献:
一,实施工作的五项原则整体性原则——重视社区网络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合力教育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因此,必须树立 "大德育观,"构建德育管理和评价两大体系,形成多渠道,全方位,覆盖学校和社会的德育工作网络,让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相辅相成,齐抓共管。为此我们不仅做好家长委员会的工作;而且还利用课改契机进行优秀课例观摩既学校开放日活动。同时积极参与梅花社区的"共创文明小区"活动。在11月份我校《爱我梅花爱我中华》的歌舞在辖区内表演受到了社会好评。
2,层次性原则——献出一片爱心对教师提出"德艺双馨"的要求,从爱学生出发,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久以恒。提倡 "诱导式,""启发式"的德育教育方法,理解学生的内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德育工作真正深人学生的心灵。善于寓教育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之中,并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如今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平时,我们多是进行成功教育,而挫折教育相对就比较少了。因此,我们抓紧了心理辅导工作,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责任。任务明确了,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目的地找学生进行谈话辅导。四年(2)班的林子乔是一个表现特殊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使他养成对学校任何事都玩世不恭的态度,学校里谁的话他都听不进去,只要前一天被家长训斥过,
第二天回到学校就要找同学出气——无故欺负同学,而且还振振有辞,一副使人感到无可奈何的感觉。可班主任覃老师却没有因为子乔这样的表现就放弃,而是不厌其烦地教育他,劝导他,哪怕使他有丁点改变,给予恰如期份的鼓励。使他感到了"爱"的温暖。
3,有效性原则——目标指令清晰到位德育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依据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此每一项工作学校都能依据事实,有计划,有目地,有组织地进行,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真正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职 渗透教育 实践模式
[作者简介]钟庆文(1968- ),男,江西萍乡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高职教学论与教育心理学。(江苏 泰州 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教学会2011年度科研规划课题“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56024)、江苏省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渗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SJD880027)和江苏省泰州市“311人才工程”资助项目“高职渗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44-03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基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弱、自信心不足、自控力不强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当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色培养之路。开展渗透教育是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之举,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探索与开拓。
一、高职渗透教育的内涵
高职渗透教育源自“学科中的德育”。本文将渗透教育从思想政治领域的方法论延伸应用于各专业教学,并延伸到全面素质培养,指教师履行教书育人天职,以高尚师德为先导,以显性课程为载体,以间接隐蔽、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将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素质寓于各专业课程教学与其他教育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活动。
高职渗透教育内涵特征有三:一是高职渗透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要围绕高职培养目标,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心理,实现“企(行)业文化进课堂、职业精神入头脑”;二是强调专业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强化专业教学的教育性、思想性,并在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中体现渗透教育;三是要将全面素质培养渗透到高职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等学校教育各个方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教育体系。
二、高职渗透教育实践体系整体设计
高职渗透教育实践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师德影响力,集校内外资源于一体,在思政教育、专业教学、校园文化等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显性、隐性课程为载体,以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重点,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如图所示)。
(一)高职渗透教育改革整体思路
1.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目标指向。(1)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立德树人。高职渗透教育应当践行人人可以成才观,激励学生自信自强,实现立德为先与专业、人文、身心素质的齐头并进,使学生又红又专、成人成才。(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高职渗透教育的开展以强化师德为前提,必须强化教师“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意识,强调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师表,影响与感染学生,做学生喜爱的好教师。(3)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提高质量。高职渗透教育基于教学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规律,根据高职教育与技能学习的特点,结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渗透教育。同时,渗透教育实践的成效应当成为当前高职教学改革成效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与方法。高职渗透教育必须依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否则就失去了有效的动力方向和途径。
2.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三重境界构想。第一层次是自发层次。这一层次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偶然性和随机性,教师具备一定的渗透教育意识,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机智,随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或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注意通过教师的师表风范使学生感受教师治学与做人的教育启迪。第二层次是自觉层次。这一层次教学改革的特点是,教师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渗透教育因素,通过教学活动、课外辅导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渗透教育。其渗透教育设计的内容与过程设计或基于书本内容架构,或基于职业岗位素质要求,或基于学生现行素质差异,形成了完整体系并科学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德艺双馨”的效果。第三层次是文化层次。此层次超越了专业教学过程,使育人活动贯穿于学校整体教育实践。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之外,有目的地在高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校园文化建设层面,甚至在生活上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感情,对学生学业、思想道德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影响。这一层次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广大高职教师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熏陶,形成教书育人文化理念,以之对人才培养与渗透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教师主客观活动都以培养目标为准绳,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渗透教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教育形成了鲜明导向性、有效针对性、高度自觉性的特点。只有当渗透教育进入了自觉和文化的层次,教书育人才真正落到了实处,人才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
1.高职渗透教育的顶层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入手,将渗透教育整体设计融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渗透教育基于深厚的教学基础,并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1)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渗透教育价值取向。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渗透教育目标。其次,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生涯发展能力”设定成人成才的目标指向。(2)依托课程体系体现渗透教育内容架构。将渗透教育方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附件,对渗透教育作出系统设计。一是对课程体系中能力与素质做出逻辑分析,按照年级、内容进行渗透教育目标与任务分解;二是将职业素养、生涯发展能力等渗透目标与内容落实到行业通用能力相关课程中,体现隐蔽性、渗透性;三是围绕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职业人文、行企业文化等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2.高职渗透教育载体搭建。突出专业课程教学,搭建“专业教学、思政教育、校园文化”三大渗透教育平台,将渗透教育载体拓展到隐性与显性课程,使学校各类资源成为渗透载体或途径。(1)思政教育平台――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思政课程始终承担着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渗透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思政教学的德育实效性。思政教育平台上的渗透教育实践重点是推进“打造学生喜爱的思政课”课改方案、落实“思政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与“在学生义务劳动(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等计划。(2)专业教学平台――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融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能力培养于一体,增强专业课教学效果。专业教学平台上的渗透教育实践重点是实施“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系列活动计划与方案。其中,基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渗透教育设计步骤主要是按照“三明确、三坚持”进行渗透教育特色课程设计。即明确渗透目标、明确渗透内容、明确渗透教育设计思路;坚持联系学生实际、坚持专业课特点、坚持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同步实施。专业课程教师要在课程标准制定、备课上课、辅导等各环节明确渗透教育要求。课标解读:渗透教育目标的设计。在确定课程技术性目标同时,细化渗透目标,形成概要描述。内容挖掘:渗透教育内容的建立。教师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针对性地挖掘渗透教育因素。过程设计:渗透教育过程的优化。依托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合理选择渗透形式与情境。效果评估:渗透教育学情的测评。建立相应课程考核标准。(3)校园文化平台――着力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的渗透教育实践重点是实施“地方、企业文化进校园”方案、“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方案、“快乐大学生涯”与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等。
3.高职渗透教育机制创新。以形成渗透教育范式为目标,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机制。其中的关键是围绕工作推进制度建设。“全员”指通过加强师德建设与强化激励手段,使全体教职工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做学生成人成才的导师。“全方位”指制定操作标准,建立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化渗透教育体系,在形式多样的专业教学活动中,以显性课程为平台,集校内外资源共同育人。“全过程”指制定评估指标,确保渗透教育贯穿于每一个单元教学、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全过程。
三、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一)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
1.以大爱育人理念践行渗透教育。大爱育人就是要根据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力实践职业素质教育。高职教育在现实的大环境下,很难自主选择教育对象,但高职院校有责任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的教育。大爱育人就是要求高职教职员工爱生如子,把学生成人成才作为基本价值需求,将高度责任感渗透于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大爱育人就是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扬长避短,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发展之路。
2.正确处理教学与德育相互关系。高职院校必须处理好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与德育主渠道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教学为主与德育为首的统一。教学为主是德育为首的基础,德育为首是教学为主的前提,提高师生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巩固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学效益。
3.基于工学结合改革开展渗透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实施渗透教育的基础。没有基于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能力观实践的渗透教育必然没有实质内涵,没有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渗透教育必然没有生命力。因此, 渗透教育必须建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在高职课程改革中体现,要在教学内容、方法中挖掘渗透教育因素,找准渗透点,科学设计渗透教育情境,使专业教学与渗透教育水融。
4.建立科学管理体制与“三全”机制。体制建设重点是渗透教育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要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指导教务处、各院系等分支机构共同实施渗透教育;核心是制度保障。通过制定《渗透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严格过程检查与监控,完善渗透教育反馈机制。同时,必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机制。“全员”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唤起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全方位”是形成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渗透教育体系,涵盖学生素质成长各方面;“全过程”是贯穿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全程,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开展渗透教育,使渗透教育富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
(二)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1.系统科学性原则。渗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全局性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开展渗透教育要构建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展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要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机制等。渗透教育的科学性指教师要有科学的态度,研究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规律,使渗透教育卓有成效,形成能共同接受的评价标准和科学评价方法。
2.主体发展性原则。主体发展性原则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强化教书育人意识,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研究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规律,促进学生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同步提高。渗透教育要有成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尤其是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突破口在于教师摆脱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3.内容关联性原则。内容关联性指渗透教育内容要与专业教学内容、教学阶段性特点相联系,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理想的渗透教育内容应当自成逻辑体系,如同有“明线”“暗线”的文学作品一样,实现渗透教育内容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渗透内容还与社会政治经济相联系,代表一定意识形态的要求,体现教学的价值观、政治观导向,使渗透教育内容既体现社会性,又不脱离教学体系。
4.方法多样性原则。渗透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加之教学历来都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说,因此,基于专业教学、德育方法及其他教育实践方式方法的渗透教育方法更体现多样有效的特点。渗透教育的成效与其方法的多样性密切相关,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只有走近学生,贴近学生,才能做到教学活动中渗透教育有的放矢,还要寓理于学、寓教于乐,提高渗透教育的情感性。
5.活动实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坚持教育教学实践效果与德育等素质教育效果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严格要求避免负面影响,降低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有效的渗透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效益观上,即“成功教学上的有效渗透”,关键在于把握好教学内容切入点,选择好渗透时机和方法,为渗透教育系统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富文.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8).
[2]刘富文.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高职教育新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20).
[3]刘富文,唐靖辉,倪亚兰,等.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4]田力.探索渗透教育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J].科技信息,2010(21).
[5]王会平.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8.
[6]熊伟.对高校渗透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湖北教育,2003(16).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有效,生本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X教职成[200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X教职成[2008]7号){青神,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网门必修课程和“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四门必修课程每门为32—36学时,选修课程的时间一般不少于64学时。财经、政法类专业及其他文科专业,由于其专业课程与德育课课在内容上有交叉,可适当调整有关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德育课程安排意见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开始执行。
广东省教育厅对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也作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要求中职学校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落实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和考核。德育课教学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按时开设新课程。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全省中职学校统一开设德育新课程。三是严格教材管理。2009年秋季学期起,全省所有中职学校统—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德育新教材。四是强化教师培训。建立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所有德育课教师必须参加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培训合格发放结业证书,无结业证书的教师原则上不得承担新课程课堂教学任务。
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东方职校)根据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配合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的有效教学研究,在德育课教学中,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把新的教育理念、思路、内容、方法,融人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去,提出了德育课教学“以人为本、专业起步、重在发展、科学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建立新的教与学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通过主动地参与和亲身体验知识生成、发展的全过程来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中心,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都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以能力为本位,是指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有一定专业特长的职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我认为,中职教育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以够用为主。在知识面上应引导学生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内容,以知晓为度。素质是最基本要求。包括: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礼仪、职场健康与安全等。专业技能是根本。没有合格过硬的专业技能,学生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无从谈发展。
东方职校在德育课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l、注重信息技术与德育课教学资源整合,整合德育教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以及教学评价中去。通过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的整合,是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整合德育教材,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编写具有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整合各门课程中的纯理论文字,保留精华和实用部分。授课过程中拟定一系列德育主题,分阶段组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讨论分析,联系生活实际,得出科学结论。
2、集体备课。结合德育课的特点,东方职校在德育课教学中,引进集体备课制度。几位德育课教师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简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既有组内统一意志,又有个人风格特色的教案,突了德育课的教学特色。
3、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德育课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理论课教学,其二是实践教学。传统德育课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课教学。东方职校根据学校实际,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统筹安排学校德育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采用“请进来”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给学生介绍社会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宣讲先进人物事迹,畅谈先进人物工作、人生的体会,和师生开展直接交流、研讨。采用“走出去”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是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依托,开展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服务活动。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主体。作为引路人的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要把他们当作有感情、有自尊、有人格的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之间所存在的认知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怀,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主阵地,不只是备课、上课的认真,更要注重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考虑。
三、专业知识是立业之本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在本行业立足是很困难的。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系统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是从社会实践获得。
东方职校通过举行专业座谈会、班会、发放专业教学计划的方式,使同学更多的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专业座谈会上,老师详细地介绍各专业需要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就业率、社会需要、就业方向等问题,向同学们传授了专业学习方式和方法,注重同学们专业素质的养成。要成事,先做人。在指导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融人各行各业的德育课教育,使之明白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学习习惯不好,意志品质较差,理想道德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性情比较冲动,个人主义问题突出。另外,中职学生进入社会相对较早,受外界的诱惑较多,容易染上“拉帮结对,哥们义气,贪图享乐”等恶习。因此,如何帮助和引导中职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就成为德育课教学的艰巨任务。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的活动安排内容,要求学生结合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寒暑假打工等形式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大胆体验生活,增长对德育理论的理解,特别是增强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体悟,增长才干,丰富人生阅历。
五、德育课教学的有效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精神,德育课的考核评价主要从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人手。东方职校在对德育课有效性进行评价时,侧重德育课的实效。以学生通过德育课学习,道德水平、法律意识有提高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设定多元化的评价要素,合理制定学生学业成绩比例,力求实现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东方职校在德育课评价中,倡导重过程、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开展多元性评价,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1、课堂学习表现(含课堂纪律、讨论问题参与度)占20%。平常收集记录哪些学生有上课迟到、说闲话、睡觉、玩手机,哪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作为评价的依据。
2、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平时测试、日常行为表现占20%。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在搜集案例、展示成果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能力。
3、课后作业占10%。学生针对实际生活案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作业,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看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并纳入学生的德育成绩评定。
自主管理,争做道德标杆
传统的“讲道理”“严惩戒”的德育方式使德育工作简单化、机械化,导致学生知行不一。要转变这样的局面,必须让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提升品德修养。因此,学校确立了“低起点切入,分层次育人”的原则,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两个重点,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确定了不同的工作重点,将德育目标层次化、具体化,使德育工作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学校向学生提出了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公共秩序和生活细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处事原则,采用自主管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认同并实践这些规范。学校每天安排各班级轮流在校门口、楼道、食堂、宿舍等地点进行文明礼仪自主值勤,要求班级学生人人参与,对行为不达标准的学生进行监督和提醒。此外,团委和学生会还组织了文明礼仪督查岗和日常行为劝导队,随时随地进行督查,并定期进行文明礼仪班级评比、授牌。学校还开展了“文明之星”“礼仪之星”等近二十项常规性表彰评比活动,不仅在学生中树立了典型,培养了学生的荣誉感,也使得许多自认为平凡的学生在评比中脱颖而出,成为“校园之星”。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推进学生的自主管理,将自律提升和榜样示范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但激励学生争做道德标杆,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道德标准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实际行动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知行一致。
文化浸染,感悟道德之美
良好的品德是在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学校德育注重学生的体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真实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可能,经历行动的判断和选择,发现道德的美好,在体验中成长。
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结合特定的纪念日开展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学雷锋见行动”“书香郡园”“高举五四火炬,坚定理想信念”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组织、参与过程中体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感受做一个“有良知、有智慧的人,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人,说真话、做实事的人”的自豪与骄傲。二是文化主题活动。学校每年都要精心组织“校园五节”(科技节、读书节、社团节、体育节、艺术节)活动。每一个以“节”命名的文化主题活动,一般都要延续一个月,活动宣传、讲座、表演、竞赛、评比等内容一环套一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的部分。三是社团活动。学校组织了22个大型学生社团,成立了长郡社团联合会,协调社团活动,开展活动评比,提升社团水平。四是“长郡大讲堂”。学校每月邀请一名科学家、企业家、学者或政府官员等社会精英走进“长郡大讲堂”,为学生导学励志,激励学生从优秀走向卓越,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不懈追求。
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不但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且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了感恩、友爱、合作与奉献。
社会实践,锻造良好品质
学生道德品质的生成需要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学校德育只有紧密地联系社会,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为学生开辟各种社会实践渠道,才能让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锻造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统筹规划,系统安排,规定每一个学生在高中三年里,必须完整地参加“走进军营”“走进新农村”“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工厂”的“五走进”系列活动,并要求每一个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400课时。学生们在每一项实践活动中都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一方面能满足学生表现自我、获得尊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言行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实践活动中自然地生成。
【关键词】教学;思想品德;优化;过程方法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状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思想品德》新教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也更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坚持情理互动,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德育能力十分重要。
一、优化思想品德课的大学情环境
(1)调动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同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
(2)培养独立性,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
(3)发现独特性,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差异,这种“齐步走”式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压制了学生个性。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而发现学生学习的独创性,使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现在的网络资源丰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更加能够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体现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将学生所遇到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上,集文字,图片,名言警句,思考题目融为一体,通过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形式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多媒体的优点在于更能够将这一特征淋漓尽致地,恰倒好处地展现出来。
(5)优化教学设计,注重教学效率。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是让教学达到高效率的一个主要环节,这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教师将教材读通了,真正消化了,体会到了教材的真谛,才能好好运用手中的资料,设计高效的教学流程,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是教学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是教学的中心工程。
(6)关注师生互动,做到教学相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必然要求师生互动,只有师生互动,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二、优化思想品德课的基本要求
在新课程理念下,趣味性应当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导入激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开好头,是课堂成功的基础,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有效的方式导入。
(2)内容激趣。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来自学生身边的素材,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3)媒体激趣。我们在教学较抽象的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信息容量大等优势组织教学。
(4)活动激趣。当代中学生喜欢参与,喜欢形体语言,喜欢活动体验,喜欢音乐、小品、故事和竞赛,根据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激活学习兴趣。
三、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
《思想品德》的教学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两者缺一不可。新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合,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认知规律,教材的内容有现实性,针对性,重在取材于生活的实际,这样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一定要协调发展相得益彰,这是教学的最为基本的原则和要求。
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为四个环节:
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②启发激励、自主学习;③自学汇报、释疑明理;④课堂小结、强化践行。
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在各个环节中教者的指导思想和操作要求上的新的变化。第一、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思想。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对于本学科来说,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显得尤其重要。第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并以此推动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第三、在课堂小结阶段,力求体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学生对于刚刚接受的知识,能抓住重要的知识点、突破疑难点就不错了,而思想政治课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四、优化思想品德课堂结构
教学目标落实的效果如何与课堂结构紧密相关,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须把握好下面几个原则:
(1)以发展为目的原则。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人也不例外,教师要因材施教。
(2)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
(3)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对话关系,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参谋、伙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4)以教材为依据、以实践为源泉的原则。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适用,要做到会学善用。
五、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在教学方法上,要让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教学生会学。
(1)倾注情感,变“苦学”为“乐学”。感情是一股巨大的能量,只有诱发了这一能量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在情感交流的世界里由“苦”变“乐”。
(2)着力于“新”、“实”,变枯燥为趣味。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改变这一现象,主要靠思想品德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把新的教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人和事融入课堂,让学生觉得道理正确、材料实在,从而有所学、有所得。
(3)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思想品德课中有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对中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难于接受,思维受阻或思想偏差时常出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此时应指点迷津、疏通关节,让学生茅塞顿开。
(4)教学语言规范化、艺术化。教学语言通常有口头表达、板书、体态语言,它们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语言的规范表达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5)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用一颗爱心去唤醒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心理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和各种优秀品质的形成。
(6)课堂管理的科学化。一堂课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组织好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教学双边活动。
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优化教学过程方面,笔者知道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其实教学过程的优化永远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所以,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线教师的自己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雍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