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范文

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

第1篇: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范文

工会组织在创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科研单位的工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维护职能,重视保护和发挥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广大科研人员干事创业、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在以文化教育孕育和谐,以公正关爱保证和谐,以科技发展促进和谐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践,实现了维护职工权益和推动研究院有效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以文化教育孕育和谐,着力提升全体员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识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我们把以文化孕育和谐作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职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和谐文化、多种形式宣传等措施,建造了干部职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意识的强力磁场。一是强化职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科研工作实际,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劳动法律法规、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组织开展了多场次不同层面人员参加的劳动法律法规学习、咨询及专题讲座,普及率达100%。同时教育职工诚实守信、敬业爱岗,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二是培育和谐文化。在全院开展了企业文化标志性语言征集活动,共征集到院企业文化标志性语言86条。提交院职代会专门委员会会议审议,确定了具有“勘探开发”、“科研”和“以人为本”等特色的研究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舆论环境。三是宣传形式多样化,增强教育吸引力。为营造全员共建的和谐劳动关系氛围,先后邀请劳资专家、法律顾问来院讲课;定期组织职工学习收看劳动法规宣传教育专题讲座,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利用宣传图片,橱窗,电子屏、《院报》、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知识;在院主页开辟“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专栏。各基层工会利用黑板报、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座谈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交流心得体会,提高了干部职工依法办事、自觉维权的意识。四是积极配合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高职工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拔尖人才培养,为科研人员提供知识和技能提升的机会。一方面加强内部培训,举办院学术技术交流讲座。另一方面选派科研骨干参加外部培训和在职研究生的学习。目前全院有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专家、油田优秀人才等120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职工文化体育生活。坚持月月有活动,先后举办了全院职工排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比赛活动,为所有科研项目室配备了多种小型体育健身器材。组织开展各种职工文艺演出活动,大力推进了职工文化建设。

二、以公正关爱保证和谐,健全完善和谐劳动关系机制

实现维护职工权益和推进企业发展的和谐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科研生产全过程,用制度来规范和协调各种关系,力求达到“共振共鸣”。一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注意协调各职能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共同创建和谐劳动关系。院工会在和谐研究院创建中,注重调查掌握职工对研究院的满意度,并抓好集体合同等一系列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落实。同时教育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爱岗敬业,投身科研攻关,为和谐研究院建设谏言献策,发挥各级干部率先垂范作用,形成通力协作,共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研究院建设的工作局面。二是坚持集体合同制度。认真履行和完善集体合同,先后对集体合同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完善,使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加明确。按照《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要求,制定了监督检查履行集体合同实施办法和工作制度,成立了院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明确了工作职责。采取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职工对落实劳动法律法规和集体合同中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协调解决,预防劳动争议现象的发生。三是进一步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院职代会制度,充分行使职工代表的民利。认真征集落实职工代表提案,讨论通过院科研生产、内部经营承包、分配制度等重大事项。坚持对院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深化院务公开工作,认真落实《院务公开工作责任制》等制度,利用院网、《院报》、公开栏等形式对规定公开的内容及时进行公开,求真求实求是,增强了各项敏感事项和重大问题的透明度。四是坚持“送温暖”机制。积极做好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慰问工作。开展“扶危济困献爱心”捐款帮扶救助活动,制定院扶危济困救助金使用办法。组织院劳模先进等到外地进行疗养,全面落实职工职业卫生健康各项规定,每年对从事有毒有害岗位的职工进行健康查体,按规定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坚持每年为女工发放劳动卫生保健用品,我院先后投资40多万元对部分从事有毒有害科研项目室室内环境不达标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进行了整改。

三、以科技发展推动和谐,引导科研人员为油田增储上产多做贡献

第2篇: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范文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特点

农业科研基本立足于农作物的现代育种、定向栽培等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农作物的生长则易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且农作物研究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地域适应性要求高,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科研越来越受重视,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逐渐进入农业科研系统,纵向的有国家科委、农委、自然基金委以及省科技厅、农业厅等的各级财政经费拨款,横向的有企业及个人的项目投资,课题经费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项目预算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得不到增加,又不允许多提取人员费用,事业费与科研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头绪多,力度轻,可控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全面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申报的一般做法是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本单位计财部门审查后再上报至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而农业科研人员大都不熟悉财务规范,对形势变化预见不足,缺乏详细的预算规划,不能很好处理预算分配以及控制比例,未能将项目预算与研究目标、相关的专项管理办法和财经政策进行有效结合;预算编制过程缺乏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流程,科管部门以及计财部门的指导性极为有限,预算编制的不科学,给预算的审批、执行、监督、绩效考核等过程增加了工作难度,致使预算原有约束力失去意义;项目子项测算依据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预算编制周期普遍较短,预算编制质量普遍不高。

预算一般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项目预算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因各种变化因素影响,预算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项目执行而轻预算管理的现象,在申报立项、项目执行、完成情况以及成果申报等方面工作力度很大,与预算管理及财务验收的相关基础工作却做的不够充分,尤其是在预算编制初期得不到有效纠偏,支出管理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及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缺乏系统考核机制,无形中增加了其随意性。

(四)资金结余现象较为突出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以往是以实拨资金为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项目结余在年终转化为结转指标或者结余,无形中形成了“省下的是国家的,花了的是自己的”现象,导致项目申报时科研人员对项目预算随意夸大、虚报;有的项目业已结题,但经费还有没有用完;有的项目因方法、规模等变化导致预算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项目预算有可能比原来批准的还低;有的科研项目在合同期内,因大部分经费指标未使用,根本无法通过验收,从而产生资金结余。

(五)项目管理与预算费用管理脱节,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农业科研项目一直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对预算费用支配有主导权,项目预算费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结题结账后虽然账面上总体上体现的是收支平衡,各项预算支出误差时常偏离,各项成本要素缺乏核算标准,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无法保证;劳务费、材料费等支出误差标准偏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科研成本列支不合理,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六)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现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机构编制弱化,人员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预算机构,由计财部门或个别财务人员兼职预算员来履行预算管理职能,可想而知,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由始至终完整地进行,预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二、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

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和经费支出预算方案在编审时要充分考虑其符合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规范项目预算调整程序,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指标;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预算项目进行对应,提高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分摊项目成本费用,制定与项目属性相适应的预算科目支出浮动比例标准,提高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形成结存经费的项目,严格按照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清理;将预算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项目申报初期,向后延伸至项目结题,贯穿于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须做好调研、分析、目标预测、协调、论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且要有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做为保障;在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原则下,准确细化预算项目,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性,采纳科管及财务部门的合理化建议,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同时,应全力开展零基预算,弃去基数法,从而提高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使项目预算更具前瞻性。

(二)提高预算管理的自我规范意识,强化执行力度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普遍采用严格的预算管理,项目所涉人员须自身增强预算法制观念,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依法依规执行国家及省主管部门(科技/农业)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的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使批准的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真正成为预算的执行依据,按照均衡性原则,重视预算执行实情,跟踪预算是否按规定得以执行。

各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更要预先做好项目实施及预算使用计划准备,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组织阶段性验收,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预算调整须遵守“项目总预算不变,直接费用预算微调,间接费用预算不调”原则,力求避免结题不结账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管控,建立支出约束机制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须遵循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定,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仅是计财部门或预算员的单一工作,更是审计、财务、科管等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立体联动工作,要摈弃以前那种为项目而预算的认识,强化项目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各相关部门及人员须强化预算约束观念,严格经费支出管理,设置额度限制,超额度的情况要科管与计财联合审批,从而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及报销程序;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将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有效结合,使审计、监察等部门一同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以减缓预算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监督资金使用各环节,确保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在制度上有约束,在人力上有保障;做到计划在事前、监督在事中、评价在事后,全方位构建预算追责平台,事前计划是预算工作的基础,事中监督是预算执行的关键,事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延伸;项目资金到位后,按规定跟踪管理,对照预算支出方案核查项目执行情况,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将科研项目经费全部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每个项目验收结题进行独立审计,单独设帐,专款专用。

(五)加强项目结余资金制度建设以及激励机制,促进结余资金高效使用

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首先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完整化、结构化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将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整体规划;其次,建立并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风险控制,从预算编制、项目申请、项目考评、项目调整、项目决算、项目验收等全方位开展,促使项目预算风险与预算绩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建立结余资金激励机制,对于纵向的各级财政拨款,因励行节约而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当奖励,从而鼓励节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尽可能提高经费的使用价值;对于横向的自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以及个人资助项目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合作方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

(六)用成本核算理念去规范项目预算结构

课题负责制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已运行多年,均未进行成本核算,结合单位情况及项目特点,引用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测算,对公用资产及耗材确定合理的分摊比率,对大型的仪器设备或场地确定合理的租金结构,对直接费用适度提高支出误差标准,对人员费用确定合理的成本标准,将业已确定的规范标准等融入到项目预算编制阶段,通过成本核算提升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预算支出科学合理。

第3篇: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范文

一、科技处管理现状

科技处作为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直接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具有科研管理、监督指导、参谋咨询、科研协调等多项职能。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管理全所的科研事宜,兼具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能,近年来各项科研工作开展顺利。1.科技处任务职责。科技处的主要职责以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参与政务、管好事务、做好服务”[1]。“参与政务”主要是通过在单位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决策时提供必要的信息,给出合理的建议,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来实现的。而“管好事务”和“做好服务”则是科技处当前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管理、科技数据统计、科技档案管理、宣传工作以及其他一些临时性工作。从工作内容上就可以看出,科技处是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中心枢纽,联系科技人员、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不仅肩负着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综合职能,而且还担负着为科技人员、科研工作第一线服务的重任[2]。2.科技处队伍现状。目前,科技处现有人员4名,具体年龄、学历、专业背景见表1:表1显示,热科院加工所2017年科技处的工作人员为3位女性,1位男性成员,25-35岁的工作人员为1名,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到了25%,专业背景涉及多个方面,任职年限普通较短,一半人员工作年限都在3年以下。3.科技处项目管理现状。科技处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负责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近三年来,热科院加工所共计到帐科研经费4277.55万元,新增立项105项,合同新费3553万元。对于以上这些项目的管理,主要包括申报、立项、实施和验收这四个环节。组织申报环节主要由科技处及时、准确地传达各级的科研项目信息,确保本单位科研工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获悉相关科研项目的通知、指南,组织推荐本单位科研项目的申报,并为每位科研人员的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确保各项目申报书形式符合申报单位要求;立项管理主要包括评审项目建议书、签订项目合同或项目委托书环节;项目实施管理是项目管理重点,包括项目计划、项目跟踪管理、项目中期评估等环节,需要关注科研进度和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验收管理,则要从具体细节出发,考虑不同项目的不同要求,以及每个指标的评价情况和实现程度。4.科技处制度管理现状。科技处的制度管理主要分为对外和对内两个部分,对外主要指与科技处工作职责范围内针对其他科研人员的管理办法,对内则指的是为使科技处的工作更加规范、更加高效而进行的科室内部管理。对外管理主要是出台了若干规章制度,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研管理办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技奖励办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生管理(暂行)规定》、《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编外实验员管理办法》。这些制度的出台规范了我所的科研管理工作,使相关人员能够遵循制度办事。对内管理主要是规范了相关管理流程,如材料移交手续、通知发放手续、材料暂时存档手续、出差登记管理、资料借阅登记等。通过这些管理流程,较好地保证了科技处内部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科技处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的管理从总体上来说较前些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主动管理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在增强,但主要还是停留在“领导交办,办就办好”的思维方式,缺乏“怎样去办、怎样办好”的思考,因此,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1.科技处任务职责分配上存在的问题。科技处的职责与其所处的阶段有关。一般认为,科技处的发展一般经历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受人力、工作熟悉程序以及所在单位的发展水平限制,工作职责较为简单,只能对本所科研实力有初步了解,并对日常科研事务能正确、及时地上传下达,能根据领导意图制定出本单位科研发展规划;发展阶段的科技处能发挥出较大的作用,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协助领导制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或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本单位各方面的科研情况都有所了解,主动寻求科研合作并建立稳定关系,日常性工作流程清楚明确。成熟阶段的科技处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能提出热带农业科研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能够做好大中型项目的所内外协调组织,并有优秀的科研合作寻求能力,办公室内部工作人员职能明确定位清晰。根据以上判断,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向发展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因此,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从目前来看,一些其他临时性事务牵扯了科技处很大的精力,经常会身陷千头万绪的琐碎中,无法专注在自身科研管理能力的提高上[3]。2.科技处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目前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存在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背景不合理、工作经验缺乏等问题。(1)年龄结构老化科技处目前下设处长1名,工作人员3名。3名主要工作人员年龄皆在40岁以上,年龄偏大,不利于科技处的快速发展。(2)专业背景不合理从表1中可看出,科技处成员的都有特定专业,“专业型”的人员多,熟悉科研工作,但却缺乏专门的管理型人才,未系统地学习科研管理学的业务知识,不懂专业管理技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4]。(3)工作经验缺乏科技处一半工作人员的任现职年限都在3年以内,对本所科研现状了解不够全面,对本所未来科研走向不够明了,对科室管辖的事务范围不够清晰,办事流程不够熟悉,遇到突发事情的应急处理方面不够成熟,这都与经验不足有关。3.科技处项目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项目管理的申报、立项与验收管理指标明确,都可通过具体数字或者要求进行衡量,显示度较高。便如项目的申报、立项都可通过立项课题的数量、等级、经费来定量衡量,项目验收后也可以通过专利、鉴定成果、奖励的等级、数量来显示,这些指标都比较直观,容易比较,也容易被大家认同,此往往作为衡量科研综合实力的象征而受到单位的高度重视,因此管理上基本可以做到程序化。而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则相对弱化了,一方面是项目的时间跨度大、影响因素多、显示度不够明确,另一方面管理过程艰苦、细致而复杂,也不易体现工作量,因此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虽然一直也在强调,但实际的管理还是集中的每年一次的中期项目检查和年终汇报。而这些检查也少有程序化、制度化的规定,即很少有对不同项目类型针对性地进行特别的检查,检查结果的处置意见和结论偏少,也少有对科研人员提出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解决和追踪责任,更没有与检查结论相一致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因此,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多半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结题质量[5]。4.科技处制度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为了使科技处更加高效有序运行,科技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制度管理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不足。在对外管理方面,由于我所近年来大量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同时科研工作进展迅速,因此,以前的部分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进行修订或者重新制定。对内管理方面,虽然规范了一部分工作流程,但仍然没有将工作流程具体化、步骤化。由于科技处的工作覆盖面广、头绪多、战线长,若无一整套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办事程序,就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无序和混乱[6]。

三、改进科技处管理工作的对策

1.摸清规律,主动计划。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离成熟阶段还有较大的距离。鉴于这种情况,科技处首先需要探索日常工作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通过日常工作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实现;其次需要处理好日常工作和重点工作,分清主次,保证科研工作全局性的效率与效果;然后在总结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制定全局性计划,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工作效率[7]。2.加强培训,明确责任。针对目前科技处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背景不合理、工作经验缺乏的问题,在暂时无法增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来进行改善。例如给科技处工作人员进行短期培训[8],快速提高办事技巧和办事能力;同时按单位发展需要,科技处工作人员需加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从全单位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科技处的职能及服务;另外,还需加强对科研政策、科研管理技术甚至是心理学的学习;最后还需要明确分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增强凝聚力,避免出现谁都是负责人,结果谁都没有负责到底的情况。3.关注过程管理,注重结果考核。热科院加工所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总的来说较为规范,但对实施过程管理还有待提高。首先是全所都需重新认识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与申请、立项、验收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需制定并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考核制度和体系,使检查做到有制度可依;最后就是需要对考核的结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激励措施和惩罚措施[5]。4.规范制度,强化落实。针对科技处目前的状况,制度管理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是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该重新修订的修订,该重新制订的制订,同时将所有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按制度办事;另一方面在对内管理上,可将工作流程具体化、步骤化,形成相应的条例,并对全所进行培训和公开,形成规范的管理程序。

作者:方蕾 顾小玉 王海英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傅瑞春.新时期科研机构办公室的作用与能力建设[J].海峡科学,2011,56(9):81-82.

[2]汪国强.科研院所办公室工作效能管理的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222-223,235.

[3]张永锐,王立权,陈海龙,等.浅析研究型大学院(系)科技办公室的工作职能[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43.

[4]邹晓沨.高校科研管理重要作用及科研管理创新的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S1):59-61.

[5]鄢琦,鄢佳程.高校科研课题中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管理,2010,658(18):31-33.

[6]邵源梅.浅谈科研单位办公室管理的定位与转型[J].云南科技管理,2004,(5):54-56.

第4篇: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范文

一、劳动竞赛观念上的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竞赛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和模式是:我布置,你开展;你上报,我批奖。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劳动竞赛,笔者认为应当树立“市场”、“竞争”、“效益”、“科技”四种新观念。

1.市场观念。市场经济将市场机制置于分配一切社会资源的枢纽中心地位,通过价格杠杆,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竞赛的中心应向市场倾斜,竞赛要围绕市场转,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为打开市场销路,组织有针对性的竞赛。基于这一认识,劳动竞赛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必须按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办事,否则,背离市场经济规则去组织职工竞赛,其结果将背道而驰,适得其反。

2.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竞争,必须树立竞争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引入竞争机制,体现竞争内容。劳动竞赛的原则后来概括为“比、学、赶、帮、超”五个字,其中“学”和“帮”是友好合作,取长补短;而“比”、“赶”、“超”则体现了竞赛的另一面,即强烈的竞争意识,无情的优胜劣汰。

3.效益观念。效益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企业行政之所以重视支持工会开展劳动竞赛,根本原因是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可以激励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和挖掘其内在的巨大潜能,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科技观念。国家靠“科教兴国”,企业要靠“科技兴企”。因此,在企业开展劳动竞赛必须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管理出效益”的新观念。要把劳动竞赛的重点转移到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本身技术、业务、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上来,切实抓好合理化建议、新品开发、科技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比武和现代化管理等高科技含量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劳动竞赛,推动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管理成果的转化。

二、劳动竞赛内容上的创新

劳动竞赛内容,通常是指赛什么的问题。劳动竞赛内容主要包括竞赛目标、竞赛条件和竞赛标准。

1.竞赛目标的创新。竞赛目标的设计和创新,重点要掌握和运用“期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种激励因素的作用大小取决于期望和效价。期望是反映人们对激励目标实现可能大小的估计,而效价是指激励目标实现后对本人价值大小的评估。期望、效价与激发力量成正比例的关系。因此,实际科学、合理的竞赛目标,对于提高职工群众的期望和效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制定竞赛目标,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参赛各方的实力,把本企业的历史水平与行业先进水平和现实水平加以对照、比较,将比照结果作为竞赛目标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还要对目标进行反复的科学分析和论证,使竞赛目标既有实现的可能性,又有明显的可行性和可比性,尽可能达到“先进有超头,后进有赶头,中间有奔头”的竞赛目标理想状态。

2.竞赛条件和竞赛标准的创新。竞赛条件和标准的设计创新,重点是掌握和运用好“先进合理”的原则。所谓先进合理的竞赛条件和标准,是指参赛者要经过较大的努力,付出较大的代价才能达到的条件和标准。换言之,即需要“跳几跳才能摘到的果子”。标准过高,使人感到高不可攀,如同“雾里看花”有影无踪,必然挫伤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标准过低,成了伸手可摘的果子,必将失去组织竞赛的初衷和意义。因此,先进合理的竞赛条件和标准,是取得竞赛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作为竞赛的具体组织策划者,必须在竞赛条件和标准的制定创新上下功夫,练内功。在制定前,应深入基层做过细的认真调查研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要仔细的分析,反复的比较,去伪存真,并以此作为拟定竞赛条件和标准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制定时,最重要的应当是把握好“先进合理”的标准和原则。

三、劳动竞赛评比办法上的创新

第5篇: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计算机技术

我国从2000年正式宣布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中国的房地产业正式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生活需求也随之逐步变高,人们对住房的功能性、舒适性等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业相应迅速发展起来。商品房开发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房地产本身在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其技术管理工作为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工程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房地产开发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房地产开发全过程中,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技术管理水平,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有效控制房地产开发技术管理工作,提升房地产开发工程质量,积极预防任何不可控因素的意外出现,及时高效的完成开发任务,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房地产开发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特点

1.1全面性

面对一个工程项目,勘查、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各有其阶段性工作内容,各单位都在各自业务范围内针对项目实施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要求进行工作。而房地产开发企业却不同于上述单位,从前期市场调研、策划、可行性研究,到规划设计、施工图设计,到项目施工,到竣工,直至后续物业管理、项目后评价,是对开发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全方面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技术的管理,是从项目策划方案、可研,到概念设计、规划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到施工、竣工、交付使用,甚至后续对建筑及设备系统等的日常维护管理,都应该全程参与,并衔接协调各专业、各阶段、各单位之间的工作。对所有与技术有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要合理地联系在一起,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工程。

1.2综合性

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技术的管理,不仅要从工程技术角度出发,协调考虑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强弱电、燃气、通信、网络、规划、市政、交通、消防、人防、景观、安防、物业等专业技术要求,还要认真研究市场需求,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生活标准,分析其对房地产产品用途、功能等方面的要求,努力完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使产品能尽快售罄、资金尽快回笼。更要充分考虑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下,优化设计方案、比选所用技术、工艺、方法、设备、材料等,努力降低开发成本,确保产品品质。

1.3前瞻性

房地产开发具有开发周期长的特性,一个项目从酝酿准备到完成,快则两三年,慢则五六年,甚至十几年。而房地产开发的产品,不论是住宅、公寓,还是商场、写字楼,使用都在数十年。如何确保开发产品能如期售出、售完,如何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居住要求,唯有提高房地产开发技术管理工作的前瞻性,确保开发产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充分考虑发展的需求变化,努力寻求企业经济效益与产品社会效益的平衡点。

2房地产开发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内容

1)参与开发项目的策划。从工程技术角度提出专业建议,提高策划方案的可行性。

2)参与可研的编制。针对所开发项目,以技术角度分析其可行性,从技术上提供决策的依据。

3)设计管理。按开发要求,编制勘察、设计任务书(含面积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功能要求、装饰标准等),跟踪户型设计、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查设计成果,组织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研究商讨,并督促设计单位修改完善。协调建立交流平台,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加强与各方联系,及时沟通情况,研究解决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认真审核方案调整、设计变更、技术核定,确保其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

4)参与项目质量管控。参与项目材料、设备的技术考察、选型、招标、核验工作,参加项目各阶段验收工作。5)建立企业内部的技术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内部技术管理制度,编制和实施企业内部的科技发展规划,及时掌握国内外行业的科技动态,认真做好技术总结后评价。

3房地产开发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方法

3.1建立健全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

根据工作内容,结合开发企业的特色,制订并完善设计审核程序及审批制度,技术管理责任制、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办法、工程技术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得对技术的管理目标明确、责任分明、合理有序、公平公正。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并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3.2深入了解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与使用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加工业、制造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建筑材料及生活设备得到迅速发展,除了名目繁多的进口产品和合资产品外,许许多多国内生产、加工、制造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貌似相同或相似,但实际却存在各种问题。另外还有大量不实的广告宣传,加上竞争、销售过程中使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大大加大了正确选择的难度,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很容易作出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的决定,造成开发周期延长、开发成本增加、开发利润降低、开发质量下降、企业信用下降、产品销售不佳等情况出现。因此在选择使用新产品、新技术时必须慎重对待,必须“货比三家”,综合比较考量,多做调查研究。提前做样板或局部试用,以测试实际效果。必要时可以直接访问使用过的用户,或向专家和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咨询,做到心中有数。正式采购时,同提供新技术的单位及供货厂家要签订风险担保合同,明确技术标准违约条款。总之,一定要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和措施来努力降低应用和使用风险。

3.3加强专业技术力量的选拔、培训

面向社会各行业选聘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采取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日常评价机制,加强日常专业业务培训,聘请专家讲课,以确保专业技术力量稳步提升。

3.4建立科技专家支援平台

尽管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上,会尽可能多地选聘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终究其技术力量及覆盖面还是有限的。在日常总会遇到众多学科、众多工种的技术问题。虽然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求其技术管理人员,要具备多学科、多工种的基本知识,才能协调解决各种技术问题,但也不可能样样精通。另外建筑工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断的大量涌现,不可能也无法及时熟悉掌握。所以,在遇到一些较强技术性、较高专业性程度的技术问题时,还得依靠社会上的科技专家力量。因此,应该尽早与有关各科研单位、专门机构和专家建立日常沟通,聘请专业或高级管理者,咨询有关专业机构,建立科技专家支援平台,以及时咨询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5加强对行业技术情报和信息搜集

应该建立企业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机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当前工程技术状况、掌握行业技术发展动态,才能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对所了解掌握的行业实例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可以避免发生其他项目出现的问题。可以同相关行业协会及有关技术情报部门建立固定关系,经常参加各种展览会、学术报告会,与行业前列企业建立技术情报交换渠道。同时也要了解国外的行业技术情报和信息,以弥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与滞后。

3.6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

建材设备的信息库,建立咨询、市场、造价、规划、设计、施工等技术资料数据库,将材料设备及技术资料信息化、数据化、电子化。还可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利用、开发多媒体软件,进行相关专业技术问题的研究。

4结语

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技术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房地产开发产品质量和使用年限长短,但目前房地产的技术管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而提高技术管理的水平,不是由某一方面说了算,而是由各阶层的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协调来完成的。所以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借鉴一些国内、国际同行业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降低成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参考文献:

[1]涂若宇.谈如何做好房产开发工程项目管理[J].四川建材,2014(2):257-258.

[2]朱占魁.浅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南建材,2014(1):55-56.

第6篇: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范文

摘 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盐城市2013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经营现状调查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对盐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研究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当今社会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人才、技术等诸多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下面就江苏省盐城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3年生产经营情况简析如下:

一、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1、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截至2013年末,盐城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8.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17亿元,增幅达13.2%。农产品销售收入达220.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51亿元,增长12.2%;上缴增值税17.34亿元,增幅为13.4%;实现利润总额达11.28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农产品利润额为6.73亿元,同比增长2.7%。

2、研发投入较大提高。加大农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可以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实力。2013年,盐城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资金达3.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125万元,增长18.3%,研发投入总体稳定。

3、品牌培育稳步推进。截至2013年末,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农产品注册商标数62个,农产品品牌数7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31个,市级37个。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开拓市场,壮大企业规模,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4、带动农户能力增强。随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各种与农户相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末,盐城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189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22.1万户,增长8.4%;企业从业人员3.41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620人,增长1.9%,其中涉农从业人员2.78万人,增长1.6%。

5、出口创汇稳步增长。随着世界经济的企稳回升,农产品国外市场需求逐渐回暖,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在努力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国外市场,出口创汇总额较去年同期较大增长。2013年,盐城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出口创汇2.8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681.2万美元,增长12.6%。

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利润低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农业龙头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企业利润远低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据调查数据显示,盐城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13年农产品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2.2%,实现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仅有4.6%,低于销售收入7.6个百分点。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相对较弱。实力雄厚的企业在技术引进创新上才能有大规模投入,改进生产,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才能组织带动更多农户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建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规模化生产、打造农业产业链、完善市场流通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截至2013年末,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不足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规模超亿元的企业只有10家,占农业龙头企业的22.7%。规模不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薄弱。

3、融资困难影响农业产业化提升。随着市场拓展,龙头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并要不断投入资金,通过加强农业原料基地的建设以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同时农产品销售收入回收呈现长期性和分散性特点。所以农业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比其他类型企业更短缺、更迫切,目前我国中小型龙头企业争取银行商业贷款难度非常大,而企业吸引民间资金的能力偏弱、农业企业获取资金渠道不畅、金融系统支持力度乏力,多种因素都制约了农业龙头企业基地的建设,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推进。

4、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较低。研发能力弱、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中,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较低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相伴随的是较低的研发投入,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很低。2013年盐城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42%,低于这个比例甚至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占63% 。

5、龙头企业外出口创汇规模小。2013年盐城只有14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出口创汇,仅占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31.8%,其中出口创汇超5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8家,占18.2%。2013年,盐城农业龙头企业出口创汇总额2.81亿美元,约占销售收入的7.9%。农产品销售出口创汇少与农产品加工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组织生产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三、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议

1、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生产水平。加快引进、推广应用先进的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和加工流程。采取多种形式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推广等部门的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鼓励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技术和人才,吸收大专院校毕业生服务农业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改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企业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在信贷、税收、财政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高科技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促进自身“造血”机制,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制定有利政策,营造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多渠道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全面推广,多点开花的良好发展势头。

第7篇: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 社会和谐 灾害 职能 创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们为汶川大地震中数万生命的猝然离去而哀伤的时候,我们也在深深反省、思索,面临这已经发生的、将来还可能避免不了的自然灾害,图书馆的职能是什么?每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又是什么?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围绕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开展职能创新

1.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当天灾无情袭来后,社会稳定工作将面临许多新问题,如处理不当,极易诱发不稳定因素,影响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为了营造和谐的灾后重建舆论环境,图书馆应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舆论引导、鼓舞人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采取教育引导、道德教化促和谐之方式,运用先进的、和谐的文化资源,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提供有利于灾后重建和社会和谐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运用先进的、和谐的文化资源.去疏导化解灾区各方面的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帮助灾区群众在优秀文化作品的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平稳和思想稳定,激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为灾区的稳定、和谐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情系灾区.组织技术人员迅速开辟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版栏目.涵盖地震时时报到、灾后疫情防治、地震知识与自救、地震中重生等内容。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及时、客观、准确、畅通汶川地震的震情、灾情、天情、社情等民众关注的系列信息,消除过滤了信息杂音,极大地安抚了民众的焦虑恐慌烦燥情绪,服务公众心理需求。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万众一心共同抗震救灾。

1.2创新情报传递职能,减轻灾害损失

科学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要做到避灾、减灾,重要的一点是要使人们了解科学、掌握科学。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态环境的合理承载力与人类开发使用的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深人人心,需要图书馆工作者扮演科学文化普及工作者的重要角色.利用情报传递职能,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以大量生动的内容和范例,向农民宣传国内外科技信息,用丰富的科技信息开阔他们的眼界,促进他们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现代化,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及增效技术体系建设,使农民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田对自然灾害的“免疫力”,提高农业避灾、减灾能力。实现农业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3创新社会教育职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作为精神文明阵地的图书馆,要突出其意识形态的属性和教育人、鼓舞人的功能,去承担更多的、更崇高的社会责任,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及社会引导作用,为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好书推荐、读书征文等形式,用科学的、先进的、优秀的理论武装广大群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英勇不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深入人心。同时,广泛宣传灾区干部群众与灾害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和感人事迹,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夺取抗灾救灾的胜利,以实现凤凰涅粲、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景。

1.4创新文化传播职能,普及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

在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中,图书馆要强化文化传播职能,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宣传抗灾救灾知识。利用科技读物阅览、图片展览和读者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避灾、减灾的常识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避险和自救、互救的知识,做好避灾、减灾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

2寻找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中职能创新的路径

2.1利用图书馆虚拟社区进行危机通信

虚拟社区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空间,核心是参与者的交流和互动,并且在参与者之间将形成一种社会关系,如BBS、聊天室、论坛、博客等。虚拟社区可以快捷方便地传递信息。将虚拟社区应用于危机通信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伴随着大的灾害来临,交通中断、通信线路中断。人们就像处在信息孤岛,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图书馆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虚拟社区平台进行危机通信。通过BBS、聊天室、论坛、博客等,在第一时间向社会灾情、社情等民众关注的信息,安抚民众的焦虑恐慌情绪;图书馆还可利用虚拟社区平台,强化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动,把社区公众团结起来,增强社区的灾害响应和恢复能力:社区成员也可利用图书馆的虚拟社区平台,留言,寻找亲人。

2.2为灾区群众身心和谐提供援助

图书馆要成为灾区群众的心灵圣地和精神家园,将人文之光照射到灾区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身上,为灾区人民提供精神支持、“心灵关护”,以带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为灾区伤残人员身体康复提供服务。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有许多人被倒塌的楼房深埋在瓦砾之下,造成了肢体残缺,给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就业带来了极大困难,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为此,这些伤残人员经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图书馆应伸出援手,为他们提供人性化服务,使其障碍程度降到最低,潜能得以发挥。二是为灾区群众心理和谐提供服务。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保持人们心理上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经过了惨重的灾难,无论是失去亲人的幸存者还是灾难的亲历者和目击者,心灵都受到了创伤,他们常常会陷入恐惧、悲伤、痛苦、自责和内疚之中。图书馆应利用文化抚慰心灵的作用.尽力做好受灾群体的心理抚慰和精神救援工作,整合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运用哲学、人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为那些心理创伤者提供心理咨询援助,使他们走出心灵的“黑夜”,实现心理重建。

2.3为政府部门高起点规划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图书馆具有采集信息和情报、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帮助政府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的职能。在抗灾工作中,要在两方面下足功夫:一是为灾后重建提供经验借鉴。为了提高政府决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图书馆要广泛采集世界各国避灾、减灾及抗灾的成功案例和最新研究资料,为我国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应从解决灾后重建的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及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出发,对涉及减灾、抗灾所面临的经济、社会、法律及文化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灾后重建等进行研究,如灾后的社会和谐与安定、灾后的经济重建及振兴、防灾救灾法治体系的建立健全、灾后疫情的防治、灾后社区和家庭的扶持、灾后群众心理抚慰与心理援助等,图书馆应针对以上灾区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经过筛选、提炼、加工和再创造的文献综述,提供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专题报告和研究报告,为政府高起点规划灾后重建提供决策参考、智力支持。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开辟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版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震后重建指南,其中设有“地震能预测吗?”、“灾后疫情防治”、“在地震中重生”、“灾后不可回避的问题”、“世界各国大地震记录”等栏目[21,为灾后重建做出了贡献。

2.4做好避灾、减灾的技术成果推介

做好避灾、减灾的技术成果推介工作,其中应抓好两个重点:一是宣传党和政府的科技开发政策,促进科技开发政策的贯彻落实。科技开发政策是指导避灾、减灾科技开发工作的精神武器,通过宣传、评述党和政府在避灾、减灾方面的科技开发政策,介绍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进一步解放科技人员的思想,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避灾、减灾的科技开发工作。二是推介避灾、减灾科技成果,打造图书馆“创新品牌”。为了促使我国避灾、减灾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使避灾、减灾的科技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避免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图书馆应面向政府、企业主动“推介”,加强与社会对接,促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将单一的传统服务拓展为对接服务、中介服务、科技会展等多元化服务,联合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利用板报、刊物和其它形式的宣传活动,“避灾、减灾创新成果”推介信息,并组织举办科技成果转化论坛、科技对接、科技成果展示和洽谈等各类活动,为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让各方资源可以合理流动,从而整合力量,共同攻关,实现避灾、减灾科技成果创新的目的。

2.5引导农民发展避灾、减灾农业

要使受灾群众脱贫致富,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探索出一条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避灾的新路,积极发展避灾农业和减灾农业。图书馆要和当地政府及农科所联合起来。为农民抗灾减灾和结构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多灾频发地区,如干旱、水涝地区,应指导农民多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为了满足受灾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的需要,图书馆应尽快为其提供“先行服务”、“补偿服务”,将服务拓展到受灾群众安置点。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帮贫致富促和谐,为受灾群众提供科技信息,开展受灾群众教育、培训及专家指导等,为他们“送书上门”、“送信息上门”、“送技术上门”,引导农民以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灾害相对抗,在灾后重建中达到“天人合一”。更好地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帮助受灾群众改善生活、生产条件。据笔者调查,四川江油市图书馆于地震后,深入灾区服务,在全市41个乡镇、477个村设立服务点,送科技、文化信息进灾区,收到了良好效果。

2.6加强灾害科学教育

第8篇: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矿井轨道运输;转辙信号;敌对闭锁;集中控制;以太环网

引言

矿用机车轨道运输是矿井平巷运输大巷中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由于其具有机动、灵活、弯道的特性,它广泛应用于各类煤矿主、辅运输系统中,并且是许多中小型煤矿的主要运输方式。近十年来,多数国有矿井完成了产煤方式的机械化之路,矿井产量大幅提高,大巷运输量不断增加,单位时间列车组成数量随之增加,轨道运输安全运行压力逐渐增大,矿井轨道运输监测监控“信集闭”系统成为了多数矿井的优先选择。《煤矿安全规程》第351条第九款规定[1],在弯道或司机视线受阻的区段,应设置列车占线闭塞信号;在新建和改扩建的大型矿井井底车场和运输大巷,应设置信号集中闭塞系统。近十年来,绿水洞煤矿矿井原煤产量从60万t扩建至120万t,原煤生产水平运输大巷每班列车数量几近达10多台,由于没有尽早建成轨道运输“信集闭”系统,每年运输大巷机车因道岔无交通信号和敌对闭锁信号所发生的列车错行等运输事故不在少数,甚至还发生过撞车、追尾事故,且长期需要在列车前、后两端由人工进行扳道及复道,造成运输效率不高。因此,为保证矿井轨道运输安全高效运行,对机车运输的监控在煤矿生产综合监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

1.“信集闭”系统的国内现状

1950年代初,由原苏联援建的东北几座大型矿井首先采用了“信集闭”行车系统。1964年,煤炭工业部成立了“矿井信集闭研制工作组”,为我国煤矿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第一套国产“信集闭”系统迈出了第一步[3]。30余年来,无论是从前苏联引进或是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信集闭”系统,其技术路径和方案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系统都是以继电器为基本元器件组成,各逻辑关系都是以继电器实现,取得较好效果的也只有十几家(包括冶金矿山),“信集闭”系统没有在国内推广,主要原因是监控系统可靠性不高,容易出故障,难以在井下长期运行。

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从英、德、法、美等西方国家引进“信集闭”相关系统,并试用于部分国有煤矿。通过对先进引入技术的学习,结合国内煤矿自身特点,国内许多院校和科研单位相继研制和生产出轨道运输监控系统,并在国内至少五百多家生产矿井所应用。比较知名的有:合肥工业大学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KJ15A型及改进版KJ293型矿井轨道运输监控系统,该系统是一套基于DCS控制的隔爆兼本安型轨道运输监控系统,以三级或二级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在地面监控室对井下运输大巷的列车实现监控和自动调度;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自动化分公司研制的KJ35型矿井轨道运输监控系统,它是一种单板机式分级计算机实时控制系统;中国矿业大学研制的KJ41型矿井轨道运输监控系统,采用PLC作为控制主机及模拟显示的集中控制系统,系统不设分站,主机与现场设备直接通过电缆直接通信。1990年,他们都通过了部级鉴定,分别达到了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2.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轨道运输监控“信集闭”系统主要由地面(或井下硐室)主控设施、井下运输巷道控制分站、运输大巷讯号收发等执行机构及以上三部分间信号传输光缆所构成,其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轨道运输监控“信集闭”系统拓扑结构示意图

主控设施是 “信集闭”系统的信息传输、指令控制、机构执行的中枢,是系统集中控制的具体体现。它负责监测井下机车的运行状态,监视系统各设备的工作状况,编制自动、就地运行工作计划,道岔和信号设备动作命令,收集当班运输车辆、列车状态等运行数据,向企业局域网、互联网传输实时信息数据,输出或打印当天、月度、年度运输系统运行管理报表,是车辆运行指挥中心,它主要由主控计算机、管理计算机、显示屏、交换机和信息传输接口等设备组成,一般设在地面,也可设在井底车场或机电硐室。

控制分站连接主控计算机进行系统信号指令及执行机构信息传输和,实现巷道行车信号、道岔敌对闭锁的功能。控制分站一般还配备有供停电使用2小时的稳压电源,控制分站接线口一般能对3至4副道岔及附近500m范围内行车信号进行信息传输和控制,它现场管理各种监测和执行设备,保证其可靠工作,执行调度室下发的各项命令,汇报各种通过巡检位置标识器采集的机车、车辆运行识别信息,并通过CAN总线或矿用高速环网完成通讯连接。系统主机运行轨道运输监控系统软件,软件监听控制分站上传的总线数据,在软件界面中显示机车位置和机车信息,并在系统数据库中存储列车运输信息。控制分站一般通过稳压电源外接127v三相电源,为执行机构和自身提供稳定、并具有2小时备用能力的所需动力源。

执行机构与控制分站相接,它是“信集闭”系统的终端体现,完成行车信息的收集,并执行主控计算机运行和的命令。电动转辙机与信号动态机同步动作,交通信号灯指示方向分绿、黄、红三种基本信号,并伴随箭头指示道岔行径线路。行车数据采集有轨道计轴器和壁挂式车辆接收仪两种,它的主要目的是沿线跟踪每列车运行的方向、速度、路线、装载货物及车辆累计运行时间并传输至主控计算机,计算机再反馈行车指令进行信号及道岔的动作,并闭锁敌对列车或车辆进入本线路,同向、同线路车辆闭锁行车间距保持在100m以上。

各机构间的连接及大巷铺设主要靠通讯电缆或光缆(光纤),及少部分低压电缆,全部选用煤矿矿用安全标志产品。

3.应用中现存主要问题

川内及国内应用轨道运输监控“信集闭”系统不成功的矿井占大多数,所反馈出的主要现象是现场执行机构的不动作或误动作,给行经车辆不发出或发出错误信号,造成运输故障或事故,矿井就不敢使用了,配件质量问题现今还不是主要问题,但依然需要得到改进。

川内五家煤矿一直使用不正常,处于半停半用状态。主要原因是执行机构中的轨道计轴传感器易损坏,当车辆行经时接收不了信号造成系统不动作。轨道计轴传感器在系统中地位十分重要,每隔一定距离或在关键岔口,它前后左右错差安装于钢轨两侧,系统靠它来检测运行车辆的方向、速度、位置并传输至控制计算机系统软件运行并发出交通命令。其损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安装靠轨面近、宽度超过轨道面板,其顶部易受聚积的浮煤矸经快速车轮挤压变形,连接缆线受震松动或保护不足、井巷潮湿绝缘降低都有可能造成它的损坏,生产厂家虽吸收了意见但见效慢。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信集闭”系统研制单位主要使用轨道计轴传感器来进行行车信息收集,这也是目前“信集闭”系统在国内应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电动转辙机(司控道岔)适应井下环境性能较差,防挤岔、防过载能力不强,故障率高[4],绿水洞煤矿多次使用过司控道岔,遇水淹、大巷潮湿等情况,司控道岔故障特别明显,人工摇动还不如搬道砣快速和准确,维护量大、配件更换频换,之后就难以再继续使用下去了。

线路、车辆管理功能还处于初步阶段,深入度不够。运输线路、运输车辆使用维护管理是矿井运输重要的基础工作,线路、车辆的投入时间和运行时间记录是线路、车辆科学进行大修、中修的依据,可有效避免线路、车辆故障。在国内,大多数研制厂家都还未开发此类井下车辆管理系统软件或者较简单。

“信集闭”系统软硬件设施的可靠性,是系统的重要保障。国内大多数轨道运输监控系统编程软件都基于windows XP系统,随着微软公司2014年3月退出对XP系统的服务,轨道运输监控系统运行软件面临升级的必要。轨道运输监控“信集闭”系统中传感器种类和数量众多,它的可靠性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其故障检测、报警功能必须能实时反馈至主控中心,也是生产厂家所必须重视的重要一环。

4.应用前景及改进建议

国内现有国有大中型煤矿1300多座,使用正常的不过40多座,虽然目前各重点国有煤矿多数改成了钢绳芯胶带运输机的运煤方式,但人员、材料、矸石的运输大多数仍然采用机车运输方式,水平运输机车台数多在3至5台以上。根据我国2013年版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标准要求,5台及以上机车必须建立“信集闭”系统[5]。还有非煤矿山及近7000家的中小型煤矿,由于国家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建设的门槛逐年提高,轨道运输监控“信集闭”系统的应用前景十分巨大。在国内未大量推进轨道运输监控“信集闭”系统的重要原因是目前系统可靠性仍然较差,如我们广能集团处于观望状态,一旦绿水洞煤矿应用新模式成功后就必然推广到其它3个矿;川煤集团应用的5个矿,也因为系统可靠差而令其他矿暂缓建设。因此,轨道运输监控“信集闭”系统有必要进行改进,根据现存问题表露出的现象,笔者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

(1)淘汰现有主要使用的轨道计轴传感器,改为在巷壁两帮悬挂的位置标识器。如此可以杜绝轨道受运行时震动、挤压、线路难保护的缺点,通过车辆识别卡,位置标示器可判断车辆的方向、类型和数量,但不能自动判断车辆行驶的路线(主要指占用非设定路线或逆行车辆),这点无法与轨道计轴传感器相比拟,这也是红外线位置标识示器的不足。因此,它还必须配合在轨道道床下面埋设的不受行经车辆震动影响的位置传感器,来判断车辆所经线路,但数量要比轨道计轴器少很多,主要在运输大巷道岔进出端安装即可,如图2所示。采用巷壁悬挂装置总成本可节约40%以上,相比1万米运输大巷,采用轨道计轴器的系统成本比采用位置标识器配合位置传感器的系统高50~90万元左右。

图2 位置传感器、识别器安装示意图

(2)有条件的矿井尽量使用气动转辙机,可解决电动转辙机力弱现象。气动速度快,几乎不受井巷潮湿条件的制约,且成本每台少0.4~0.5千元左右,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值得推广。

(3)建立车辆运行维护记忆系统,满足矿井机电运输设备设施科学管理要求。在新的windows环境下,编制机车、煤车、矸石车、材料车、人车等车辆卡片,一车一卡,随时调阅车辆运行时间、维修维护管理资料,自动生成车辆项目实时维修内容。最后,注意吸纳用户合理化建议,努力改进自身产品的可靠性和先进性。

5.研究结论

随着国内煤炭生产安全环境建设的发展,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已得到进一步深化,完善与补充矿井自动化监控系统已成为当代煤炭行业的主要课题。矿井轨道运输监控“信集闭”系统虽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已成为矿井综合自动化平台的较弱一环。受煤矿地质结构布置影响,煤炭企业轨道运输方式大量存在,轨道运输监控“信集闭”系统也要求得到发展和应用,以打造安全高效的矿井运输环境,比较国内众多煤企对“信集闭”系统的应用效果,升级原有主要元器件的应用性能或淘汰落后性能产品是行业必经之路,市场是需要和检验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试金石,低成本高效益的“信集闭”系统必然深受煤矿企业喜爱和欢迎。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规程[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2.2:188

[2]王云鹏,付衍斌.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运输信集闭系统的研究[J].电子技术,2013(2):14-16

[3]商永泰,暴枫.我国煤矿井下机车监控系统的技术现状及其发展[J].煤炭科学技术,1996(3):1-5

[4]霍志涛.信、集、闭系统在煤矿机车运输大巷中应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21):185

第9篇: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范文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中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生产高效益,“管理产生效益”这个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基本状况是:规模偏小,人才缺乏,素质偏低。因此,急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懂业务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十分必要也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实用技术,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处理现实农业经济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有高端的职业资格证书。新的提法中用“高端”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定义,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要求有高素质,还要求培养学生的高端技能,特别要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技能。培养目标提法的改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可以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应该通过产学研结合,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实用、实际、实践”的专业建设思想理念,通过开设实用的课程、组织校外实习接触实际工作、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训,以及强化学生“算盘子、嘴巴子、笔杆子”的训练等,培养学生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运用所学经济管理知识分析实际的农业经济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该专业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通过课程考试、撰写毕业论文、国家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将获得大专毕业文凭和有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从而达到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毕业生适合在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系统化、工学结合、内外互动”的思路,探索和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服务“三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基础实、能力强、口径宽、后劲足”,以经济调查、经营管理、经济核算、营销策划及管理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开设多方位的选修课,实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农村、农业企业密切合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训活动。推行“多证制”培养方略,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取得农业产业化经营者、农产品经纪人、助理营销师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或多个证书。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产业和教学相结合、学历教育和认证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按照“素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的培养构想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个狠抓、两相结合、三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一个狠抓

即狠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建立以经济管理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2.两相结合

即实行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相结合,在狠抓学历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认证教育,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获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文凭,同时至少获得一个权威的职业资格认证。并且以通过国家有关认证考试作为考核标准,客观评价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3.三不断线

即技能培养不断线、职业素质培养不断线、人文素质培养不断线,以此培养既有文化基础,又有职业技能,同时具备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农业经济管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制为三年,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建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使学生掌握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设置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操作技能。此外,应设置教学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为学生毕业后的尽快顶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专业教学改革进程

本专业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1.创设情景教学———变“枯燥”教学为“有趣”教学

教师们应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典型案例等,创设情景式教学环境,创立情景模拟教学,组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自觉、自愿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快乐,营造轻松、有序、高效的学习氛围。

2.改革考试方法———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

应根据农业经济管理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反馈,改革考试方式,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进行反映岗位综合能力的综合性考试。能从事什么岗位,思想、技术、文化要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学以致用,考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竞争能力。

3.变革教学手段———让知识有声有色

“粉笔型”讲授已经不能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要鼓励教师自编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4.创新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操作技能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各高职院校不断探究的难题。据此需求,ERP沙盘模拟实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困惑。ERP沙盘模拟通过搭建一个仿真的企业平台,模拟企业经营,体验过程,反思结果,在实战中培养管理人才。ERP沙盘模拟是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它通过教具将企业资源浓缩物化在沙盘上,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规则,模拟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战略规划等企业运营中的关键环节。该课程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调“体验式”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不仅创新教学手段,而且突破教学瓶颈,成为一种值得借鉴、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

5.重视毕业论文———提升专业综合能力

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对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资料检索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关键环节。答辩则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举措。

五、专业建设思路构想

1.调整课程设置

在调研的基础上,应按照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把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纳入行业的技能系列标准,使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相吻合,使教学有依据;以岗位为目标,突出就业的导向性。突显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时数中的比例,找到高职与农业经济管理行业衔接的接口。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局来看,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审定和调整课程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用课程的设置。在专业必修课中,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在选修课中,丰富可选课程的设置,对扩大和丰富学生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讲技能、讲方法、讲要点,使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取舍,增加课题性讨论。

2.注重通识教育

广博的通识教育知识是未来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适应岗位要求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掌握领悟前沿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成为“通用型”人才。

3.强调专业教育

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加大专业课程的比重,使专业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方法应呈现出多样化和较大的灵活性。既有讲座,又有专题讨论,而且较多地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边理论学习、边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故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由于条件的限制,加之专业的特殊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凸显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5.规范教学管理

规范的教学管理方式能够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运作,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强化教学管理的高效、有序、平稳,以确保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