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德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83-02
概念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然而,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笔者认为,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体验,并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学习认知冲突,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内化数学概念。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含义》一课为例,说明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及思考。
一、已有知识和经验是数学概念教学的起点
【教学片段】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一本数学课本的封面,这是一本《新华字典》的封面,你觉得是数学课本的封面大还是《新华字典》的封面大?
生:数学课本的封面大。
师:完整地说应该如何表达?
生:数学课本的封面比《新华字典》的封面大。
生:将数学课本与《新华字典》并排放在一起就能看出来啦!
师:(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操作)没错,只要我们把两本书放在一起进行观察,就可以知道数学课本的封面比《新华字典》的封面大一些。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这是一块黑板表面的大小,这是一个乒乓球桌表面的大小,这是纸盒表面的大小……每个物体表面都有它的大小。
认识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感知入手,通过观察、操作,从中体会相关的数学概念。如《面积的含义》一课中面积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但是对物体的表面是有感性认知的,知道物体有“表面”,明白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这些认知和经验是学生学习面积的含义的基础。教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感知《新华字典》的封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还用课件出示各种物体的“面”,让学生知道物体的“面”随处可见,为学习面积的含义奠定了基础。
二、感知和体验是学习数学概念的基础
【教学片段】学习课文例1“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刚才我们对物体的表面有了认识,其实,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是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新华字典》封面的面积?
生:《新华字典》封面的大小是《新华字典》封面的面积。
师:我们一起找一找周围的物体,用手摸一摸,并说说什么是这个物体表面的面积。
生1:课桌面的大小是课桌表面的面积。
师:哪位同学还能够举出其他例子?
生2:镜子表面的大小是镜子的面积。
师:说得好!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和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
师:你还能找出两个不同的面,比较它们的面积吗?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的面积比( )的面积大。(学生举例,比大小,同桌之间说一说)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而且每个表面都有固定的大小。在数学上,我们将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为物体表面的面积。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表面面积的数学概念。首先,告诉学生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是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同时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的例子,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其次,教学中让学生用手摸,比较课桌面的面积与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言语表述等活动,认识课桌表面的面积和镜子表面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寻找周围物体的面,比一比物体面积的大小,体会物体都是有面的,并且每一个表面都有面积,逐步认识和领会“面积”的含义和概念。
三、制造认识冲突,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片段】教学教材中的例2“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师:这是一个正方体,我们把它的一个面单独画在黑板上,得到一个正方形。你能用粉笔表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一个学生用粉笔画了正方形四条边的边线,有的学生认为该生画的是正方形的周长,而不是面积,另一个学生用粉笔涂满正方形的面来表示面积,大部分学生表示这样的涂法是正确的)
师:画正方形的四条边表示的是周长,不是面积。(板书:正方形的大小是正方形的面积)刚才我们学习了如何比较数学课本封面与《新华字典》封面的大小。那你们知道,如何比较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吗?(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相邻)
生1:可以用尺子来测量,然后比较面积的大小。
生2:尺子测量无法量出面积,只能算出周长,也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生3:把正方形和长方形叠在一起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师:现在我用一个小长方形来测量黑板上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请看,正方形刚好和2个小长方形一般大,而长方形比2个小长方形还要大一点点。这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理解了图形的面积,学会了用观察及用一个小图形去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大小等方法。现在我们知道了面积就是平面图形的大小。
此环节教学,教师通过创设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比如,请学生用粉笔画出表示正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认为是画边,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涂满表面。这说明学生对面积这一数学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图形重叠法来测量和比较它们的大小,此处涉及面积的数学概念和测量面积的方法,这为学生今后学习面积单位、面积公式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为什么要讲清楚数学概念。
现在有的小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如:将三万零一百写成300000100;15.8+2=16;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65°,不知道顶角是多少度;问:1、2、4、6、51这五个数中哪两个数互质?写成6和51,这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质。6和51两个数还有公约数3,怎能互质?正确答案是4和51。再如:8的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相等判断是(×),进行这道题对与错必须综合运用八个概念,才能判断对错。有的小学生经不起八个概念的考验,结果认为错了。涉及哪八个概念呢?“约数”,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还有“相等”,等等。这些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名词术语的释义,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乘法概念的建立,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等。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概念的引入。
2.1从实际引入(直观)。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2从旧知识引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2.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从而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进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
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3.引导分析比较,得出本质特征。
有些概念往往具有几个属性,这些属性共同构成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学中除了提供充分准确的感性材料以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它们的属性,及时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完成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例如“互质数”这一概念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然后出示四组数:(1)3和7;(2)5和9;(3)8和9;(4)1和16,要求学生写出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每组数的公约数。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些数的约数和每个数的公约数。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了这四组数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每组的公约数都是1。”经他这样一说,其他同学也纷纷说:“我也发现了。”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四组数,要通过认真比较分析,得出互质数的概念:(1)它是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2)它是从公约数的个数角度提出来的。(3)关键词“只有”的含义。从而揭示出互质数的本质属性。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些属性,逐项剖析,才能使互质数的特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为抽象概括“互质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二年制教改;软件技术专业;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6-0077-05
1二年制高职教育改革的背景
大学生“回炉”学习技术的事例,给我们启示:大学的学科型教育与社会就业的岗位要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
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实行的是三年学制,由于在学习时间上与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接近,使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教材内容陈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仍然是“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老三段”或变相的“老三段”。在教学计划中,除去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环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重心错位,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十分薄弱。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下,学生用了很多时间去“打基础”,学习了很多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而实际工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使高职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就业需要,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二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提高毕业生就业技能、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强调毕业生“零距离”上岗,是这次改革的首要目标。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职课程必然更加鲜明地强调实用性与针对性,强调课程目标与某一具体岗位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匹配性,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的实用性。在这一思路下,课程内容必然被精简,原有课程的学科结构被彻底改变。以就业为导向,必然要求课程随时反映工作实践的要求,按照学生的就业取向进行课程设置。
本科教育的扩招引起高职类生源的素质的整体下降,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已无法适应实际需求,应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类型,必须加强课程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实施实践教学。
2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特点
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橄榄型”,即软件高端人才,包括系统分析师、项目技术主管等,以及低端人才,如软件编码程序员等都严重短缺。通俗说,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大家成为“软件蓝领”、“软件灰领”、“软件白领”。高职教育的软件技术专业,目标应该定位在“软件蓝领”和部分的“软件灰领”。所谓“软件蓝领”一词实际上是从印度传来,指那些至少掌握一门开发语言或开发工具,所从事任务与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系统分析、概要设计无关的程序员。
目前中国软件企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软件蓝领”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虽然,大部分院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每年的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相当可观,但“软件蓝领”的需求仍然存在很多的缺口。其中原因不是毕业生源不足,而是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与企业的要求脱节,毕业生没能“零距离”上岗,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能用的人员,软件专业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而流向其它行业的现象。据统计,高职类的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只有不足一半的毕业生从事软件或软件相关的工作。
目前,在软件的实现技术层面上,软件开发存在两大流行体系,以SUN公司技术为基础的JAVA技术体系及以微软技术为基础的.NET技术体系。两大系列并行发展,技术上相互吸收,同时也各有优势。本文作者所在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制软件技术专业,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宽的就业面,采取JAVA、.NET技术两条线路并重的双轨策略。在教学总结中,我们发现,在软件编程能力方面能够兼顾两种技术、两条线的实践能力都较强的学生是少数,大部分同学都选择在JAVA或.NET某一方面上进行应用能力重点突破,而且,也是在某一技术线上有特长的同学容易受企业的青睐,更容易找到较理想的工作。
从事软件开发,相应的技术更新很快,尤其是软件开发的工具与环境,版本不断地更新换代,采用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开发的模式与方法也在不断变化,程序员需要不断地学习。高职教育的软件技术专业应该紧扣技术的发展,不局限于滞后的教材、陈旧的技术,应采用与企业人才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二年制的教改,更应明确定位,选择某一条明确的技术路线,突出学生所撑屋技术的及时性及特长性,做到学有所用,够用为度。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一届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选择.NET技术的应用线路,采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榜样的案例学习”的教学方法。本人是从企业开发一线走进高校的系统分析师,承担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深有感触。
3二制制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下面结合我的具体教学过程,谈谈在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一些措施。
3.1高职类学生学习惯性与二年制改革
三年制高职类的课程安排大体上是:第一年是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第二年是主要的专业课,第三年是实践应用及选修课。
公共课程的学习是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弱项,专业基础课也难以给学生强烈的成就感,考入大学的第一年,学生对所选的专业常怀着美好的憧景,有较强的专业好奇性和求知欲。但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未能迅速地走上专业学习轨道,加上学生还没有掌握专业学习的规律性,部分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的教育,形成与之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容易感觉受挫。入学时,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教师上课难度较大,如果对学生引导不好、教学措施不当,好的学生可能会自满,差的学生感觉摸不着方向,学习上很容易松懈,部分学生的很容易成了电子游戏的俘虏。调查表明,常常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玩游戏的学生人数最多,甚至有些学生表明,一年级是玩过来的。
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逐渐上轨,对主要的专业课的学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及学习紧迫感,是学生专业学习进步最大的一年,学生的专业学习自觉性最好,受干扰最小,教师上课的专业发挥空间最大,最容易把教师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学生。
受就业的大环境影响,三年级学生的心理最为复杂,受到的干扰最大,正常的教学与学习秩序也受到一定影响。一场场招骋的洗礼,好的学生在专业上更上一层楼,脱颖而出,基础差的学生由于受挫而茫然。参与实际项目的实习,可以减少这种干扰,同时又获得全面的煅炼与应用能力的提升。
相对于三年制,二年制的改革在时间上就是减少了中间的重要一年,这就是说,实际上的专业学习时间至少减少了一半。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尽早地专业上轨,成为了二年制教改的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在课程安排计划上要专业课前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其次,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是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成就感和专业兴趣的有效方法。第三,要让学生感受到二年制的专业紧迫感,防止二年制的一年级向三年制的一年级看齐,学习心理上必须“早熟”。
3.2公共课与专业课的问题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实用、够用原则。二年制高职学生主要的出路是就业,在有限时间内要得到最佳效果,必须坚持此原则。生源素质差,学制短,如果仍然按照三年制学科体系要求,开设公共文化课程,不仅会使学生再次遭遇学习挫折,而且会造成与所学专业脱节,与就业导向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所有课程的实施围绕专业开展,做到因材施教。许多学生虽然公共文化课比较差,但对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欲望强烈。由于学制时间的缩短,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课程设置及安排的冲突问题十分尖锐。必须改革目前的公共文化课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机制,不能挤占专业课,尤其是一年级的课程,专业课要前移,公共课与专业课在整个学制内交错。
3.3生源素质下降,使教育教学面临极大挑战
高职教育生源素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很多院校的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的生源是三校生,生源复杂。在现行的职高、中专的教育制度下,三校生的整体素质比普通高考生差,专业基础相差很大。由于学制缩短,教学时数大大减少,按照设置的课程体系,整齐划一的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针对好、中、差的学生采用面面照顾到的教学方法。要完成预定的培养目标,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具体做法是,惯彻合作精神,强调交流的重要性,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抓好的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及时地帮助他们树立“专业权威性”,在学生中制造一个个专业小核心,以学生带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圈圈。
3.4尽快适应大学教育,提高学习能力
“讲课内容能否慢些?再讲细点”,“复习一下吧”“这个问题我没学过,就要我们做作业?”,这些是上一年级专业课时,常碰到的学生提问。经常并不是教师讲课的问题,而是部分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大学的教育方法,不同于中学阶段的那种内容较单一、举一反三式的教学模式。大学教学知识面广泛,应用场景多变,知识交错关联,内容广深,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面传授,教学重在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拓展能力。这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常常就是一个学期才能适应下来。
二年制的学生没有这样的缓冲时间,必须尽快适应,并在心理上稳定下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不能一味迁就学生,“替学生学习”,给予过于详细的帮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学生必要帮助的同时,要给他任务,给他一定学习压力。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序渐进地布置新知识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在“案例式”教学中,通过案例引伸出新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查资料、文档、书籍,并整理、讨论解决。对学生的考评,应该有意识地导向学习能力的考核。
3.5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以实践架构理论
二年制高职课程变革必须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用实践架构理论,以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其一,由于学制缩短,教学时数大大减少,按照学科逻辑设置课程体系,很难满足就业岗位需求,也难以完成预定培养目标。 其二,高职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差,从实践人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其三,职业技能的获得,虽然能够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应该怎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但要真正形成技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际训练,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因此,我们提倡“用手去思考”。
实践教学必须有相应的培养计划、目标,分阶段、科学合理地开展,要有真实或模拟的项目背景,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实践课程架构理论课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按照就业岗位的实践要求,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划分成相应的实践学习阶段,确立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其次,根据上述分析,按照实践环节确立理论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学生实践到哪个阶段,就学习相应的理论。第三,教学方式可以是先实践后理论或实践与理论并进。第四,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能结合实践生产过程中的真实状况讲解理论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精心准备了一个个教学案例、再现项目,以案例驱动的模式实施教学,以较为完整的实训项目,尤其是综合实训项目,来提高和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邀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对学生进行项目培训,教师直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商业项目的开发。实践证明,参与项目的学生,应用能力及专业自信有质的飞跃,有达到“零距离”上岗要求的能力。
计算机系应大力开展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承接商业开发项目,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不但有效地煅炼学生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的项目经验与教学的结合,正是实践教学所要求。
3.6在强调就业功能的同时,引导升学、全面发展的功能
二年制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其就业功能是主要的、显性的,采用的教学过程及内容,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但升学功能、全面发展的功能不容回避,不应该把二年制高职再办成终结教育,必须给毕业生一个向上发展的机会与通道,其升学功能不该淹没在就业导向之中。
虽然从办学目标上看,这两者应兼顾,但具体落实到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选择上,却是个两难选择。要发挥就业功能,势必强调知识的够用、实用,强调技能训练,实践性教学要占相当比例,而要发挥升学功能,则必须考虑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理论基础,若处理不当,则会办成新的应试教育,影响就业功能的正常发挥。
对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的38位学生进行调查,有6位学生参与国家的程序员、高级程序水平考试,有4位同学准备升本考试,有多们同学在学习.NET技术的同时,学习JAVA系列及其它软件技术。对于这些同学必须加以引导与鼓励,给予必要的帮助,做他们的坚强后盾。在教学上采用灵活的考试评价手段和学分制,扩大学生的学习选择权。
3.7规划教材内容滞后与新技术问题
规划教材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很难有反映新的软件应用技术、工具等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应该是内容鲜活、技术主流、工具先进,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
解决这此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因素,教师首先要能判断和掌握新技术,有能力根据学生与专业状况,不局限于教材,及时更新与修正课程内容、选择案例。其次,要给教师充分的教学主动权,扩大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与使用权。
例如:在二年制的软件技术专业第三学期可开设一门“.NET平台技术”,目的是向学生传授.NET最新的主流技术,教学的内容与教材经任课教师“准实时”调研、计划,教研室讨论确定。课程可以“企业级COM+服务”新技术、最近提倡的“设计模式”、微软最新的“企业级应用案例”为教学内容,选用RICA的《COM+服务》、《C#设计模式》、微软的MSDN中案例文档作为教材。
新技术常涉及较广的知识面,新技术的教材、文档没有规划教材通俗易懂、规范标准、适合学生阅读, 教师必须有处理教材的能力,如何将复杂知识、理论基础精简化、通俗化、可操作化是关键。我们知道,新技术的出现和采用应该是使问题的解决更简单,而不是复杂化。尊循这规律,抓住简单化的本质,把注意力放在实践上,避免纠C于难于理解的概念、术语,可以使用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做到事半功倍。例如:《COM+服务》涉及的概含很多,描述也很复杂,但实现非常简洁。COM+服务是使用开发简单、快速、高效的技术,绝不是增加开发负担。抓住它简单化的本质:了解服务用途à设置或编程实现à理解技术概念,就可以使用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大大降低。新技术常常是概念复杂,实现简单,先实现后理解、由程序反推概念是一种好办法。
3.8技能针对性、岗位适应性、职业理想、职业道德
提高毕业生就业技能、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强调毕业生“零距离”上岗,是这次改革的首要目标。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职课程必然更加鲜明地强调实用性与针对性,强调课程目标与某一具体岗位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匹配性,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的实用性,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技术的进步逼迫人们不断地创新与学习,以适应可能面临的岗位变迁。因此,不能因为强调就业技能而忽视宽厚的知识基础,不能因为强调零距离上岗而忽视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不能为片面强调就业导向而忽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教育。
4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方向
4.1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要具有岗位针对性,要能紧跟岗位技术的发展,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软件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构成这些能力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要素的详细分析,确定各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状况,偏重于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学生就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做到有的放矢。加强实践课程比重, 提倡“基于案例设计式”的教学实施模式,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4.2二年制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为适应二年制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要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编写一批具有岗位针对性的实践教材,做到每个实践环节有实践教材,并且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工具环境的更新而不断修订。
4.3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师队伍,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对课程与学生的适应性、未来工作岗位的技术方向性,能很好地把握。教师应该成为岗位技术的研究专家,在这基础上,扩大教师的教学自,扩大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与使用权。
4.4处理好共公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养培养的问题
由于二年制的时间限制,共公基础课教育、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养培养,不能忽视,但必须采用灵活有效的机制。
4.5掌握各岗位的人材需求动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二年制的时间周期短,这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所在,课程针对性强是它的优势,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窄是它的劣势。培养的学生必须有高就业率,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要求专业定位更准确,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专业方向调整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洛等.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高职高专培养模式[J]. 辽宁教育研究,2006,(1).
[2] 杨旭丽. 谈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向[J]. 教育与职业,2005,(1).
[3] 匡瑛.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博士论文)[D]. 华东师范大学,2005.
[4] 李晓明. 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8).
[5] 谈松华.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
作者简介:廖永红,广东轻院软件学院双师型教师,系统分析师(高工)。李洛,广东轻院软件学院教授。古凌岚,广东轻院软件学院副教授。
联系方式:广州市海珠区逸景路逸景东五径六号1007邮编:510300
电话:13316010782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信息工程学部 湖北 武汉 430083)
摘 要: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是大数据时代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的课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将CDIO工程教学理念融合到教学过程,重新设置了教学目标与大纲、调整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总结了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实践的一般流程并给出具体的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 :教学改革;数据仓库;数据挖掘;CDIO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40
收稿日期:2015-03-15
1 CDIO简介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一种模式。CDIO中,C(Conceive)构思,根据工程实践,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确定未来发展方向;D(Design)设计,以产品设计与规划为核心,解决具体问题;I(Implement)执行,以制造为核心,组织一体化的课程实践,其中包括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O(Operate)运作,即产品应用的各个环节。它以产品的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系统的产品设计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CDIO代表工程项目生命全周期,是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形势。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技术知识与推理、个人专业能力和素质、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CDIO系统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达到这四个层面的预定目标。其精髓在于: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模式。
2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概况
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人们处理数据的能力大大增强,快速增长的海量数据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理解能力,因此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有效地挖掘和运用海量数据,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帮助人们制定正确的决策。很多高校为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开设这门专业课,研究如何将信息处理技术运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具体实际。
本工程课程涉及到数据仓库的设计与构建技术、联机分析处理OLAP技术、分类与预测、聚类、关联规则算法、数据挖掘应用综合项目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工程CDIO能力。
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工程教育采用的教学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不清楚,学术化倾向严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高校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3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改革实践
3.1 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目标与大纲
CDIO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技术知识与推理、个人专业能力和素质、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CDIO系统四个层面,四个层面上进行综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在CDIO能力培养目标方面,课程在四个能力层面上建立培养目标。
针对“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概述”内容,知识点是数据仓库的含义与特征、数据挖掘的任务、多维数据模型。讲授数据仓库的概念、特点、构成以及数据挖掘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培养学生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
针对“联机分析处理OLAP”内容,知识点是数据仓库的数据组织、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数据分析。本阶段如果不结合直观的举例讲解,学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笔者要布置一些思考题,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查阅教材、网络等资源资料,从中提炼出结论。培养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针对“分类与预测、聚类、关联规则”内容,知识点是数据采集、关联规则算法的设计、结果分析。在这个阶段经常会是“数据的堆砌”,讲了很广泛的算法知识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理解。因此应抓住关键的概念、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学会调查研究,为学生提供深层学习的机会,并把在第一层面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对问题的解决之中去。这样,学习的焦点就从“覆盖”的方式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培养数据获取能力、程序设计能力、问题表达能力;
针对“数据挖掘应用综合项目”内容,知识点是项目的准备、进度管理、文档管理和项目设计和实现。实际工作牵涉到企业或者组织的各个部门多类人员,所有团队成员之间协同、合作,会有分工、沟通、协调,甚至会有妥协,这就要求在运用实例的过程中一定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工程系统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
3.2 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中安排了两级项目:多种初级项目和一个高级项目。初级项目是将课程内容分成各种项目,数据主要来源于SQL Server 2008的示例数据仓库Adventure Works DW,以项目实现促进理论学习;高级项目是综合性项目:“卷烟产品销售规律挖掘”,利用卷烟产品历史销售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各个卷烟品种销售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并预测,以制定更加合理的卷烟产品营销策略。具体项目设置如下:
项目一:基于SQL Server 2008的数据仓库数据库及多维数据模型设计。步骤如下:分析组织的业务状况及数据源结构组织需求调研,收集分析需求采用信息包图法设计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利用星型图设计逻辑模型物理模型设计构建多维数据模型。本项目旨在个人能力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等)。
项目二:关联规则挖掘。使用商业智能开发工具进行购物篮分析,以达到重新设计网站功能,提高产品的零售量。
项目三:潜在客户分析即分类及预测。使用商业智能开发工具分析购买自行车的潜在客户。
项目四:K-Means聚类分析。使用商业智能开发工具分析客户购买自行车情况分析。
项目五:贝叶斯网络应用。使用商业智能开发工具解决一个简单的预测和诊断问题。
项目二至五旨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数据获取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等)和人际团队能力(问题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高级项目:数据挖掘应用综合项目“卷烟产品销售规律挖掘”。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通过综合项目,学生完成了CDIO的四个阶段,提升CDIO所提倡的四大能力,具体体现如表1所示。
3.3 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法为主,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模式,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程学院提出,包括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环节,是国际流行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本文体现了CDIO理念的能力培养要求,将数据仓库设计开发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融入具有较强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郭长虹. 重构CDIO特色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J].图文学报,2013(3)
3 王丽丽. CDIO视角下项目驱动法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2013(9)
【关键词】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 教学改革 应用方法
一、前言
合作学习模式既是探索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突破口的一个重要切点,又是高度契合素质教育精神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原则性要求。在本文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参照相关学习理论,总结了一套提高基于合作学习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
二、提高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实效性的策略
不少的教育专家均承认,如果是单纯地将学生划分为一个一个学习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合作,这根本无法保证学生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换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效果的发挥需要众多因素的参与,也只有这些参与因素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达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我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在下文中给出了提高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实效性的若干策略。
1. 端正认识。合作学习模式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因为处于同一小组的学生需要依照明确的分工来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简言之,团队精神对于合作学习模式而言至关重要。组员之间不仅分工明确,而且还需要相互帮助,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倾听、参与、交流,因此,能力培养尤为合作学习模式所看重。教师和学生对此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
2.划分小组。学习小组划分得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日后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性别、兴趣、成绩等多种因素,参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分组原则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在小组成员数量方面需要进行有效控制,建议每个学习小组包括四至六名学生为最佳;同时,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每个组内成员拥有同等参与机会,应该让每一个组员均担任一定角色(如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并且每一个角色由组员定期、轮流担任。
3.明确分工。明确的分工有利于小组内部成员各司其职,也有利于查找学习任务进行不顺利的根源。所以,教师在完成分组之后,需要为每一个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并帮助学生合理划分组内职能。另外,建议制定一份合作学习的操作程序(包括学习任务的意图、要求、方法、步骤等信息),并认真讲解给同学听,为初次合作学习提供行动指导。因为团队精神对于合作学习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重点培养每一个组员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并积极构建组员之间的依赖关系,使他们觉得能够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是一种荣誉。
4.设计内容。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是突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理壁垒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重要方法,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督促能力。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初中数学内容(包括指定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均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在设计合作学习内容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问题难度、学生素质、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等多种因素,最后做出最优的选择。
5.过程管控。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常会表现出一些问题,教师要有效地进行调控。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应检查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发现小组讨论混乱无序时,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回到任务中来。
6.典型示范。合作学习结束后,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做到善始善终。教师要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是代表小组的意见而不是哪个人的想法。其他组的成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发言小组的成员提问。
所以,落实初中数学的合作教学模式,绝对不能够照搬理论、硬套模式,需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并及时解决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其最符合当时的教学实际情况,如此才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实现学习时间的灵活调配。总而言之,在落实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认真组织学习进行充分沟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要求组员之间相互合作,还要求组员之间相互鼓励进行探索,彰显合作学习的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安成.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挑战竞争 师生双赢――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J].数学通报.2004(08).
[2]陈艳.合作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03).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技术举措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has become theimportant design id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This paper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oncept design, technical measures and the common part of the conceptual design.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conceptual design; technica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也已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给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带来极大的方便,但也造成了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当中对计算的过度依赖。其过度依赖不仅让其陷入到了单纯计算的误区当中,同时也让设计人员忽视了工程理论的基础应用与大量经验的灵活运用。因此,对概念设计这一思想进行深化对改变当前建筑结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
概念设计是一种较少应用数值计算的定性设计思路,通常情况下,在较难进行精确的理性分析与规范操作的问题当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主要是根据结构的整体体系和分结构之间的震害、力学关系以及工程经验等进行基本的设计原则确定与设计思想确立,然后从宏观上对其结构的总体布置与局部措施进行控制。
概念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较为主要的原因有:首先,现有的结构设计理论与相关计算方法存在着一些缺陷,单纯依靠理论性的计算是难以完成结构设计的,如混凝土结构的相关设计,其内力计算与截面设计分别基于弹性理论与塑性理论两种不同理论的计算与设计,这就促使其计算结果与实际的受力情况产生并不必要的差距,这种情况之下,概念设计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理论上的缺陷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构设计目标。其次,建筑方案的初步设计难以借助计算机进行,尤其是结构工程师要想制定出效果好且造价低的结构方案时,概念设计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结构工程师不仅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结构概念,而且要将概念设计的具体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并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当中灵活地运用。最后,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当中,概念设计的应用更为重要,因为高层建筑在结构上通常十分复杂,其在地震发生时存在着诸多无法计算的因素,如地震动的不确定性无法计算,如人们对地震的反应速度无法计算,如材料性能的变异性不可计算等,这些无法计算的因素如果单靠计算来进行设计,其设计出的结果一定与实际情况存在这较大的差距,因此,在该情况下,概念设计显得尤其重要。
二、概念设计的主要技术举措
(一)场地的实际选择
地震灾害当中建筑的破坏表明,其破坏性不仅与建筑本身有关,而且还建筑物所处的场地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建筑场地选择时要在概念设计的引导下选择有利于建筑抗震的场地,尤其要选择基岩稳定的、土质坚硬的以及开阔密实的场地,从而避免软弱土、液化土、非岩质陡坡等不利于建筑物抗震的场地。
(二)建筑平立面的布置
在建筑平立面的布置过程当中,要想避免不规则方案的制定,则离不开概念设计的支撑。对于建构结构不规则的设计对象,不仅要对其进行内力调整与结构计算,而且还要对其薄弱的地方进行特殊的对待以有效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三)结构材料的选择
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与可承受的变形程度与结构材料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选择过程当中要对其给予应有的重视,不仅要对其进行技术与性能上的比较,而且要对其进行价格与质量上的比较,这些比较都要建立在概念设计之上,简单来说就是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之上去对结构的刚度、强度等进行完美的组合以保证材料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确保结构的整体和谐性
一个建筑的结构体系只有在各构件连接合理的情况之下,才能够保证其结构的合理性与整体性,从而将其空间结构的抗震作用等进行充分的发挥。具体来讲,各构件的整体和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各构件的节点的破坏与预埋件的锚固破坏要在其连接的构件破坏后;其次,在装配式结构当中,其构建的连接要确保整体结构的和谐性;最后,存在于预应力混凝土当中的钢筋最好在节点核心区的进行固定。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常用的部分概念设计
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结构工程师不仅要对建筑结构进行客观的理解与真实的定位,而且要避免利用计算机计算出的结果的迷惑,从而产生对结构工作性能的误解与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如由于三维结构软件当中理论计算的部分位移较大,而得出次梁支座负弯距较小的结论,而实际当中,实测的支座位移比理论结算的结果要小很多。
结构工程师在实际的结构设计过程当中要使各结构之间密切配合,具体来讲就是在承载压力较大的情况之下,保证各构件能够共同工作,满足建筑的承重要求。如在砖混结构当中,不仅不能对基础自身的刚度进行过多的一来以抵抗沉降的不均匀,而且要在圈梁与构造柱的支撑下将基础与上部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切其他圈梁的设置与构造柱的布置都要以此为中心进行。
应对结构刚度进行合理的控制。结构整体刚度的控制是整个概念设计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结构进行布置与计算的过程当中,要对各构件与整体结构的抗变形能力给予一定的重视,并对可能影响构件内在联系的诸多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以保证其整体结构的刚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如在对某框剪结构进行分析时,当顶点位移无法满足规范的限值,即使对剪力墙进行厚度与刚度的增加,也无法满足规定的要求的情况下,减少剪力墙反而能够满足要求,这与通常情况下的结果是相反的,其原因就需要用概念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在结构的下部,框剪结构和剪力墙共同工作,因此,剪力墙在结构下部对框架有着极大的帮助,而框架在结构上部对剪力墙有着极大的帮助。
计算软件的应用有进行有效的选择。概念设计的应用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计算的配合是少不了的,但在对计算软件进行应用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进行相应的选择。首先,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软件的选择,建筑工程通常较为复杂,如其场地的不同、施工材料的不同等,因此要以这些要素为依据进行计算软件的选择。其次,要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对相关参数进行修改,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工程的某些特点,常规的参数需要进行特别的修改。最后,要对计算原理与实际操作的相互联系进行掌握,只有如此,才能够将计算软件与概念设计进行合理的搭配,共同促进建筑结构的合理设计。
参考文献:
[1]姚骥华.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2(12)
[2]王俊锋.对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6)
【关键词】 数列 概念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4-01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例,了解数列的相关概念和表示方法,知其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掌握用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例子的观察分析出数列的概念,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参与问题讨论并获得解决中,培养观察、归纳的思维品质,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 了解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3.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
4. 学习方法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 “万物皆数”,“1”是万物之母;“2”是意见;“3”是形体;“4”是正义;“5”是婚姻;“6”是灵魂;“7”是机会;“8”是和谐;“9”是理性;“10”是美好。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踏着古人的足迹,进入数字的世界,继续数的研究。
5.2 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中的问题提纲阅读课本,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1. 数列的概念;2. 数列的项;3. 首项;4. 数列的一般形式及简单记法;5. 数列的分类。
5.3 随堂检测,自我反馈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思考并回答相应问题。
问题1:数列10,9,8,7,6,5,4 和4,5,6,7,8,9,10是同一个数列吗?
问题2:数列1,2,4,8,16,32,64.的首项是几?16是第几项?
问题3:an和{an}是一回事吗?
问题4:给下列数列恰当的分类。
(1)全体自然数构成数列:0,1,2,3,…
(2)无穷多个3构成数列:3,3,3,3,…
(3)目前通用的人民币面额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构成数列:100,50,20,10,5,2,1,0.5,0.2,0.1.
(4)- 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 1,1,1,1,…
5.4 合作探究,提升认识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列,回答相应问题。
序号n 1 2 3 4 … …
项 an a1 a2 a3 a4… …
师:数列中的每一个序号对应着多少个项?
生:唯一一个。
师:数列作为函数自变量是什么?函数值又是什么?
生:自变量是序号,函数值是项 an。
师:数列作为函数定义域是什么?
生:正整数集或正整数集的子集。
师:通过对数列相关问题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数列可以看成是从序号到项的函数,这就是数列的本质。
5.5 师生合作,寻求通项
师:数列既然可以看成一种函数,那么数列是否也存在着某种解析式呢?请同学们观察
下列数列,写出数列的第项。
序号n 1 2 3 4 … …
项 1 2 4 8 … …
生:an=2n-1
师:这个数列的第项与序号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式,我们把这个关系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
5.6 运用巩固,形成能力
例 写出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面各数。
(1)1,3,5,7 (2)4,9,16,25 (3)1,-1,1,-1 (4)-■, -■ ,-■ ,■
练习:写出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面各数(1)2,0,2,0. (2)4,9,16,25. (3)2,4,8,16.(4)1,-1,1,-1.(5)-■,■,-■,■.
5.7 寓教于乐,课堂活动
师: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砸金蛋中大奖游戏,6各小组依次进行砸金蛋,回答相应问题,回答正确者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答错者不扣分。
师:六颗金蛋中相应题目如下:
1. 根据数列前4项写通项公式。
2. 图中的点数一次构成数列的前 4项,请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 恭喜抽等奖免答加2分!
4. 观察数列的特点,用适当的数填空,写出一个通项公式。
1,■,( ),2■,( ),■
5. 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5项,并判断35是数列中的项吗?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6. 根据数列的前4项,写出通项公式。
9,99,999,9999.
5.8 回顾总结,提升认识
师:请同学结合本节课所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师:一个定义是数列;一个公式是通项;一种联系与函数。
5.9 拓展延伸,继续提高
A层作业:课后练习第1题,第4题;
【关键词】数的认识;整数概念;自然数概念
儿童从开始记事起,爸爸妈妈就扳着手指头教他们数1,2,3,4……,他们也慢慢地知道3个指头、3颗糖、3个人……都表示的是3。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他们开始萌发了数的概念,但系统地建立数的概念还是从进学校后开始的,首先认识整数,再认识小数、分数、百分数。而建立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主要是非负整数,也就是自然数,它是数系中基本的一种数,也就是0、1、2、3……,这些数都是从数数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内容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数数》,例如数5朵花,作为数的结果5,这个自然数反映了被数事物的个数,这是自然数作为基数的特点;作为数数的过程从第1朵数到第5朵,自然数反映了被数事物的先后顺序,也让学生感受到自然数的无限性,这也是自然数作为序数的特点。
自然数概念的建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安排是秩序渐近的。学生随着不同阶段的学习不断深化对整数概念的理解。
一、走进生活,返璞归真――理解意义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对自然数的认识则是从一年级一入学就开始了。所以根据学生的年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直观形象的事物帮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含义。
二、利用模型,形象直观――理解意义
数位、计数单位、位值制、十进制记数法……这些核心概念对学生理解自然数的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这些核心概念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的掌握自然数的意义。
1.重视10的概念的建立
在一年级上册教学10的认识时,要让学生亲自感受到9再加1变成10的过程,可以采用小棒数一数、摆一摆、捆一捆,借助图形圈一圈,利用计数器拨、说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10个一是1个十。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几根小棒、几个图形都代表几个一,十根小棒捆一捆、十个图形圈一圈都代表一个十,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计数单位的初期建模。另外在接下来学习的11~20各数的认识及一年级下册学习的100以内数的认识中,仍然要关注10的概念的建立。
2.重视数位概念的建立
数位是指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在记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各个数字排列在固定的位置上,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以区别它们的单位,这些位置都被称为数位。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明确数位的概念,还要明确位值制的概念。位值制亦称位置制,指确定数字值的一种原则。数字有二值:一是位置值,二是数字值。数字值是数学本身所表示的值。例如数字6,就是表示6个单位。位值制是数字本身与其位置结合起来所表示的值。在位值制记数法中,由于所取进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十进制记数法是最常用的一种。
3.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
我们习惯用“十进位值制”来表示自然数,所以计数单位是1、10、100……为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户数法和位值制,要重视数计数单位,要让学生在数计数单位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通过方块模型的演示,让学生体会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通过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体,把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形相结合,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个、十、百、千的影像,建立起清晰的满十进一的模型,对于学生理解计数单位是有帮助的。
4.重视数位顺序表的使用
随着认识的数越来越大,教师应不断扩充、完善数位顺序表。从认识20以内的数起,就让学生了解个位和十位;在认识100以内数时补充认识百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才第一次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在认识自然数的最后一个单元里,认识万级和亿级的数,数位顺序表也因此两次扩展:先扩展到万级,再扩展到亿级。数位顺序表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记数法,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巧借学具,手巧心灵――理解意义
认识自然数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从数量抽象到数,而抽象离不开直观的支撑和操作,因此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学具、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可以借助计数器、数位桶、小棒、方块模型、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学具,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经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事物一一对应的过程,感受具体的数量,理解自然数的实际意义。
四、丰富认知,多管齐下――理解意义
关键词: 高职贫困生 教育复原力 学校归属感 自我概念
1.引言
据教育部的一项统计表明,中国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达到20%以上,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尤其突出。在我们帮助他们走出“双困”时,发现有些高职贫困生似乎并没有受到贫困的影响,甚至在学业上还取得骄人的成绩。对于这种成功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问题,并获得成功的高职贫困生,笔者认为更值得教育者关注。其实,这种现象早已被心理学家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复原力”这一名词被用来解释这一现象,并成为众多心理学者的研究主题。对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的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发现为什么他们没有受到困难和压力的影响,进而得知如何才能使高职贫困生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并成功完成学业。
2.教育复原力概念的界定
关于教育复原力的界定研究目前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理论,仍有共同之处:一是教育复原力是复原力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二是教育复原力不是一个固定的品质,而是内外保护因子,即个人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三是影响学习的逆境存在;四是具有教育复原力的学生都取得了积极的学习结果。在内在保护因子方面,普遍认为个体的品质、态度,例如自主性、学习的态度、对未来的志向等都是个体内部影响教育复原力的重要特征;在外在保护因子方面,家庭、学校、同伴的支持是个体成功应对逆境并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教育复原力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保护因子与逆境抗衡之间、保护因子与保护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复原力(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压力情境中成功适应的动态过程。教育复原力是指学生在逆境中抗拒压力,取得积极学习结果的动态过程。
3.研究设计
3.1被试取样。
选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一、二、三年级学生,共计1362名被试参与了调查。将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低于一千元的或者是客观上经济问题对其本人产生一定的生活压力或困扰的学生视为贫困生,最终筛选出符合贫困生条件的被试共464名,有效问卷366份,有效率为79%。
3.2研究工具。
笔者采用的教育复原力量表是由阳毅等人综合参考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理论构想,形成的大学生复原力量表。量表共6个维度:自我接纳、自我效能、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的支持、家人的支持。经过心理测量学指标检验,从量表的各项指标来看,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学校归属感的测查采用中国学者Cheung和Hui(2003)翻译了Goodenow(1993)等人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量表(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Scale)评估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量表包含两个因子:归属感和抵制感。经翻译后的中文版PSSM具有较好的信度(Cheung、Hui,2003)。
自我概念测查采用的是郑涌、黄希庭自编的自我概念量表,这一量表适用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测查,由23个条目组成,分为交际、友善、信义、容貌、学业、志向、家庭、成熟和自纳9个维度。总分信度达0.87,9个维度的信度最小为0.62,最大为0.82。
3.3高职贫困生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与其教育复原力的关系。
3.3.1学校归属感与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的关系。
采用Pearson的相关系数,对学校归属感和教育复原力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从相关分析结果看出,学校归属感与教育复原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学校归属感的两个维度与教育复原力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抵制感与其他因子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他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学校归属感的两个维度与教育复原力的几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地相关,因此可以采用归属感和抵制感对教育复原力进行预测回归分析。学校归属感作为自变量,教育复原力作为因变量,在对教育复原力各个维度进行预测时,只有将家人的支持作为因变量时,归属感和抵制感同时对其具有预测力,预测力为.439和.479。回归方程为:家人的支持=2.180+0.648*归属感—0.049*抵制感。此外,将其他教育复原力的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预测时,只有归属感比较好。
3.3.2自我概念与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的关系。
运用相同的方法对学校的归属感和教育复原力进行研究,首先对其关系进行初步的相关研究,分析得知自我概念与教育复原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当以自我概念作为自变量对教育复原力进行预测时,只有交际对教育复原力的几个维度有较好的预测力。交际对自我效能、自我接纳、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的支持、家人的支持的预测力分别为.222、.231、.286、.217、.323、.352。
3.3.3学校归属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笔者在对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两者的相关分析中也看出,归属感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可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将归属感作为自变量,自我概念作为因变量,在对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进行预测时,归属感具有明显的预测力,说明学校归属感对自我概念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3.3.4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的关系模型。
为了探讨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和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来进行研究。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可能路径来描述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和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综合模型和双路径模型。综合模型,即教育复原力受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且学校归属感间接通过自我概念对教育复原力产生影响;双路径模型即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影响教育复原力,但是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不发生关联。首先,对三个变量分别做验证性分析,删除不符合要求,即负荷小于0.5的题目,以保证关系模型建构的精准度。
最终,综合考虑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保留RMSEA的标准为0.1左右,其余指标一般在0.9左右的模型,并结合上文的数据分析的结论,认为综合模型更符合现实情况。所得结果均由各个维度的项目均分分析处理而来,所有变量的负荷量均为标准化值。从结论中看出,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和教育复原力对其各个维度的解释能力均较高。自我概念对高职贫困生的教育复原力有很大影响,其路径系数达到0.86,另外,学校归属感影响自我概念,其路径系数为0.92,而学校归属感对教育复原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其路径系数为0.10。
4.分析与讨论
关于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与流动初中生教育复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来说,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都是影响教育复原力的因素,且学校归属感可以通过自我概念间接影响教育复原力。
本研究的结果中,自我概念对教育复原力的直接影响非常显著,这与高职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并且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吻合。高职贫困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对抗拒压力,并取得积极的学习成果十分重要。
学校归属感对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这与包克冰等人的研究结果较一致。虽然学校归属感对教育复原力的影响不大,但它还可以通过自我概念间接影响高职贫困生的教育复原力,所以仍不能忽视学校归属感对教育复原力的影响作用,毕竟自我概念受学校归属感的影响较大,从三者关系模型中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路径系数达到0.92。
参考文献:
[1]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314—317.1295—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