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辩论的真正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医辨证分型;内服中药;高能红光;综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6(b)-0142-03
Effect observa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n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therapy in treating herpes zoster
YE Zhi-qiang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ingxi County Hospital in Fujian Province,Mingxi 365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n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therapy in treating herpes zoster.Methods 156 herpes zoster pati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dermatology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5 were random divided into two groups.78 cas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therapy included oral administration aciclovir tablet,stab bleb and released liquid,high-energy red glow and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Jidesheng Sheyao tablet.78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further give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n Chinese medicine of Chinese medicinal deco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The course was limited in 10 days.The index of rash healing time,pain disappeared time and clinical effects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were observed.Results After treatment for 10 day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was 94.87%,which was obvious higher than that was 82.05% i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Herpes zoster;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n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edicinal decotion;High-energy red glow;Comprehensive therapy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是由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次激活感染神经和皮肤所致,皮损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痛如火燎的簇集性小水疱,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病情严重者疼痛剧烈难忍,少数可遗留有后遗神经痛,中医学称此病为“蛇串疮”,因其多发于胁肋、腰部,呈带状分布,故又名“缠腰火丹”,亦称“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多由于情志内伤、肝郁化火、肝经火毒蕴积;或脾虚失运、湿热毒蕴下注于及下肢所致。笔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中医皮肤科诊治的带状疱疹患者156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男38例,女40例;年龄18~76岁,平均(53.68±7.26)岁;病程为(6.65±2.79)d;对照组78例,男39例,女39例;年龄19~75岁,平均(51.83±6.62)岁;病程为(6.05±2.89)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1]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①发疹前常有不同程度的乏力、低热、纳呆等全身症状;②患处皮肤自觉灼热、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③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臂丛神经、三叉神经、坐骨神经等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④皮疹为片状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的水疱,疱液常澄清;⑤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1.3排除标准
①伴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者或皮疹广泛、病情严重需要住院治疗者;②发生在颜面部不能用高能红光照射治疗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④带状疱疹后期属气滞血瘀证者;⑤带状疱疹后遗症慢性神经痛者。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口服阿昔洛韦片(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B150901180)0.8 g,4次/d,甲氰咪胍片(天方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50609091)0.2 g,3次/d,甲钴胺片(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批号:150902),0.5 mg,3次/d,疗程10 d。皮疹有感染者加服抗生素。皮损处只要有水疱、丘疱疹者第1天均以一次性针灸用的毫针或者2 ml注射器刺破放液,用消毒棉签或棉球挤压吸干,并局部碘伏消毒后,高能红光(重庆德马光电有限公司生产的Derma光照治疗仪,产品类型:Derma-415,输出波长:633 nm,输出强度:≥300 mW/cm2)局部照射治疗,照射距离:8~10 cm,每个部位照射20 min,1次/d,回家后嘱患者以季德胜蛇药片研粉后和阿昔洛韦软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1.4.2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论治内服中药治疗。中医辨证分肝经郁热证型和脾虚湿蕴证型,而瘀血阻滞型病例较少,未在本观察范围内。
1.4.2.1肝经郁热证 红斑、水疱多发于腰腹部及以上部位,症见:皮损鲜红,灼热疼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以龙胆泻肝汤加瓜蒌红花青紫汤化裁,基本方:龙胆草9 g、生地黄12 g、S芩10 g、当归10 g、山栀子10 g、泽泻15 g、车前子10 g、柴胡9 g、全瓜蒌20、红花3 g、板蓝根15 g、大青叶15 g、紫草10 g、甘草6 g。
1.4.2.2脾虚湿蕴证 水疱多发于腰部以下部位,症见:皮损色淡,疱壁松弛,疼痛不显,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以除湿胃芩汤加瓜蒌红花青紫汤化裁,基本方:苍术8 g、陈皮6 g、厚朴8 g、茯苓15 g、猪苓10 g、泽泻15 g、黄芩10 g、薏苡仁30 g、白术10 g、全瓜蒌20、红花3 g、板蓝根15 g、大青叶15 g、紫草10 g、甘草6 g。
1.4.2.3加减 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有恶寒、发热、一身酸痛不舒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羌活,有血疱者加丹皮,热盛者加石膏,便秘者加大黄,疼痛明显者加元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脘腹胀满者加木香、砂仁,瘙痒明显者加白藓皮、地肤子,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Z,气滞血瘀明显者加桃仁、元胡索、红花加倍使用。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疗程10 d。
1.5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皮疹愈合消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治疗结束时临床疗效,记录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皮疹消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的比较
治疗组皮疹消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10 d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5%(χ2=4.02,P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组有3例口服龙胆泻肝汤化裁的出现胃脘不适及腹泻稀便,加健运脾胃药后缓解;有2例出现腰酸下坠感,加服杜仲、淮山后可坚持服完中药;对照组中有2例口中有异味感,3例上腹部胀闷不舒,加保胃药后缓解,两组患者用药后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高能红光照射治疗后均无明显副作用发生。
3讨论
带状疱疹属祖国医学中的“蛇串疱”“缠腰火丹”[3],多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化火,再感湿、毒之邪,肝经火毒蕴积;或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则见皮肤红斑、水疱、灼热疼痛,故肝经郁热证者治以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火、解毒止痛,方中龙胆草既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4-6],切中病机,为君药,S芩、山栀子泻火解毒、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泻火除湿解毒止痛之力,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导湿热从水道而去,生地黄、当归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且有活血、凉血、止痛之功,方中多苦寒降泻之品,易抑肝气,故用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脾虚湿蕴证则以除湿胃苓汤以健脾祛湿、解毒止痛,方中以平胃散之苍术、陈皮、厚朴及白术燥湿健脾,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甘淡渗湿、健脾利水,黄芩泻火解毒。瓜蒌红花甘草汤是明朝孙一奎所著《医旨绪余》中一首治疗带状疱疹的专方,临床上多有报道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明显,原方为全瓜蒌24 g,生甘草3 g,红花1.5 g,笔者再加大青叶、紫草、板蓝根,以加强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功而成瓜蒌红花青紫汤,方中以瓜蒌为主,《本草纲目》云,瓜蒌能降火、涤痰结、消痈肿疮毒,故能够清火毒、祛湿热[7-8];配少量红花以活血润燥、祛瘀止痛;生甘草缓急止痛泻火,而带状疱疹病因病机以湿热火毒为主,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祛瘀、止痛为主,瓜蒌红花青紫汤切中病机,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化湿祛瘀止痛、凉血消斑之功[9],故笔者在辨证论治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瓜蒌红花青紫汤治疗,疗效满意。
皮肤病的治疗离不开外治法,笔者在皮损处刺疱放液,以微微渗出血丝为度,可达刺络放血的功效[10-12],再以高能红光局部照射治疗,效果明显,其中高能红光能有效促进细胞酶促反应和新陈代谢,加速肉芽组织生长,改善微循环,加速炎症吸收及溃疡皮损的愈合,具有消炎、镇痛、止痒的作用[13-16],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带状疱疹、皮肤溃疡等的治疗,在止痛和促进皮损干涸、愈合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季德胜蛇药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内服、外用[17],因取材便捷,使用方便,故笔者用之研粉后和阿昔洛韦软膏调成糊状外敷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笔者以中医辩证论治内服联合高能红光局部照射等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止痛、止疱快,较少发生后遗神经痛,效果明显,接受度高,可达满意效果,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9.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5.
[4]周海啸,舒友廉,许慧荣.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 3(2):99.
[5]万宏程,杨森,范利,等.153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4):225.
[6]谢建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6):118-120.
[7]陈洪文,李园春.参麦清补汤加减治疗43例迟发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98-99.
[8]刘华之,何光华.清热解毒止痛散联合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1):149-151.
[9]李伟峰,李培芳,程璐,等.瓜蒌红花甘草汤合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 45(7):33-34.
[10]王韶鹏,周玉莲.针刺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11):44.
[11]李日庆,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52
[12]徐忠良,金瑛,周金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伴发神经痛40例[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23):41.
[13]马风双.更昔洛韦、氦氖激光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7):50-51.
[14]王世广.梅花针叩刺配合拔火罐放血法治疗带状疱疹35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2,31(8):603.
[15]陈达灿.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2.
[16]刘泽虎.新癀片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2):101.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活动中,阅读是本,理解是本,体验是本,探究是本,发现是本,创新是本。因此,许多教师为了跟上课改步伐,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但部分教师忽视文本载体,导致灵魂与载体的脱离,忽视文本导致语文课堂高耗低效。我想,语文课堂只有植根于文本语言这块肥沃的土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语文教学才会迎来艳阳天。
语文是以语言的学习掌握为主要任务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否则,就会使语文课缺失了语文味。然而,眼下不少阅读教学课堂出现了许多新生的怪现象。教学过程中不依附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探究、发现,而是把所谓的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其中,整堂课下来,有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多媒体演示,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大组发言,处身其间,常感“乱花渐欲迷人眼”。课是热闹非凡、多姿多彩,人却飘幻至极,稀里糊涂,众人是“食而不知其味”。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第一首诗》一文时,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父母对我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学生找出来后,让学生分别读文中相关句子,说说自己如果听了爸爸、妈妈这样的批评和鼓励后会怎样想,接着用大量时间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分别以父母的教学方式哪种好为观点举行辩论会。实际上,由于学生事前没有准备,辩论会既不“热烈”,又不“精彩”。课堂上,少数学生忙于自我表现,多数学生被动充当陪客的辩论会,实在没多大意义。一方面,学生虽各执一词展开辩论,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内容观点,这难以让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另一方面,因为辩论,学生很难就某个问题达到共识,到辩论结束,双方仍各持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没任何裨益。退一步说,就算这个辩论会辩论成功了,对学生理解课文又没有多大价值,学生游离于课文之外,不读不思,光凭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论,他们能得到阅读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吗?这种脱离了文本语言的教学,只是一种天马行空式的教学。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载体,是发展思维的最好手段。文本语言的土壤是肥沃的,是任何其它媒体无法替代的。有载体才能有灵魂。孩子只有通过观察语言文字,借助语言文字,才能唤起“活动形象”,只有用心去思考,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真正完成精神传承的任务。
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说:“阅读是一种聚会,是读者被作者相约或召唤入场,读者与作者对话,理解文本,在理解文本生成意义,而且生成新的意义,这样,对话在文本阅读中获得文化。行进在拐点上的语文教育,是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还是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多么值得深思的告诫。教育拒绝浅薄!教师必须进行有意义的引领,使孩子在肢体获得快乐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快乐。这才是新课程要追求的境界,有温度,更有深度。如一位教师教《妈妈的账单》一文时,让学生在学习了彼得和妈妈的账单后,老师出示最后一节的插图,问读懂了什么?然后想象说话:现在如果你是彼得,或是妈妈,你心理在想什么?课堂上,多处穿插说话训练,将语言训练落实到实处,接着出示两份账单,让学生对比着读读母子的两份账单,问学生对妈妈的账单有没有更深更新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读这份饱含妈妈良苦用心的账单。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言语,让学生真正用心去咀嚼、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情感,将妈妈的账单寄予的深刻情感步步推进,层层提升。如果教学没有锁定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上,课堂教学必定漂浮游移,华而不实,从根本上失去语文学习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依托文本语言,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强调内化吸收,强调外化表达。
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文本语言,通过多种形式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运用中吸收内在,在运用中把握语言的特点。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提升生命韵味,陶冶人文情怀。语言和精神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支柱,离开了精神的语言缺失生气灵性,离开了语言的精神空洞乏味。因此,我们只有让灵魂深深扎根在语言文字这个肥沃的土壤中,语文才有生命的活力,因为这种植根与语言土壤中的认识才是真实、丰满、鲜活向上的!
甚至我都不觉得这样坚持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一直待在这里呀!因为一开始来到这里我就说了,学东西的呀,如果再也学不到东西,或者从凯当你开始发现你在这里学不到东西的话,你还会选择继续在这里呆下去吗?肯定是不会的呀。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你生气算什么呀对不对。
你总是说要尊重别人的选择,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可是你一直都在生气啊,就说明你从来都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一直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你一直都觉得别人做出这样的选择,对你这个角度来说是不利的,给你造成了很多麻烦,所以你才会生气,才会觉得那个人真的不行,可是那个人是真的不行吗?人家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而且我觉得现在的辩论真的是很让人难受,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真正的辩论技巧。就像我们今天采访过于宽老师,他说辩论,其实就是一种学问上的讨论。就是要打开那种深奥的学问了认真,可是我们平时呢就是把辩论当成互怼的一个平台,就是文明的骂架,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样。 并且一点都不感觉这样的辩论是有意义的,我能从中学到什么东西呀?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无论到最后我们是留在这里还是选择离开我都希望我们能够好好的想一下,我们来到这里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我们来到这里要学什么,或者是给他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依据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三)第4专题的要求,教材中有14页的辩论话题。笔者在高二年级某班以“转基因技术的利弊问题”为专题开展了一次对外公开的辩论会赛。我们想利用教材中这样的话题,以辩论会的形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创设课堂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生物学问题的运用等环节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尝试,并以辩论赛的形式公开展示。本文谈谈自己对本节内容的设计策略及一些思考。
一、专题设计思路流程
(1)介绍辩论会的宗旨。正所谓“学术以竞而走,真理因辩而明”,本次辩论会旨在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辨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同学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示我们一中学生的风采,促进师生、同学间的互动交流。
(2)介绍评委。由学科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七位评委成员。
(3)宣布辩题。正方:转基因技术利大于弊;反方:转基因技术弊大于利。
(4)辩论会流程。①开篇立论阶段。正反方一辩分别发言。 要求逻辑清晰,言简意赅。②攻辩阶段。反方二辩选择正方辩手提问、正方二辩选择反方辩手提问;正方三辩选择反方辩手提问、反方三辩选择正方辩手提问。攻辩阶段,提问、回答都必须简洁明确。③自由辩论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不可回避交锋;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不能纠缠。④观众自由提问阶段。由双方后援团向对方辩手提问。⑤总结陈词阶段。辩论双方应根据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
二、专题学习的教学策略
(1)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课堂学习的切入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生物,理解生物学。” 在学生通过对“专题1——基因工程”的学习对转基因技术及其成果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还可能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怀有不尽的畅想;同时,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接触到了转基因产品。学生从媒体上也听到了一些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争论的意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疑虑和想法。那么,对于转基因产品我们如何看待?转基因产品安全性问题讨论的焦点是什么?人们心中的疑虑有多少是盲目的?有多少是有科学依据的?从这些问题出发,能够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转基因生物的关注。
(2)在问题讨论、辩论会准备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展开辩论、提出问题。在理解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个人经过选择、鉴别、整理而形成的观点和依据。在辩论中,让这些信息得以运用和共享。教材提供了学习的蓝本和思维的线索,教师只是发挥指导和评价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有些不科学的想法予以指正,对学生知识水平达不到的环节予以点拨。
(3)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进来,学生的活动才有效。从某种意义上说,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比单纯获得现成的结论更重要。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利弊问题的讨论,不同于其他生物技术专题,因为其他生物技术专题的原理和技术都具有确定性的特点。本节应注重于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引起学生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关注,而且能以科学的态度予以思考,即对不同的观点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加以理解和辨析。在态度取向上,正如教材所说“应该趋利避害,而不能因噎废食”——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通过“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单纯从技术角度去理解人们对待转基因产品的态度,应该看到,其中还包含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
三、学生学习后记
学生甲:我从未亲身体验真正的辩论,只是一种想象。当我真正站在辩手的位置,才明白心理的压力和恐惧。但当我看到对方从容的谈吐,开始明白,辩论不仅仅是一场智慧的交锋,更是一种心态的比赛。我相信经过这一次的磨炼和洗礼,我会成长,会更好地承担一份责任。
学生乙:生物辩论赛虽然已结束,但给我带来的思索将维持下去。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研究,固然辛苦,却乐此不疲。这次辩论赛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号角,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努力缩短差距,最重要的是现在我喜欢生物学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把学生物的目的奠基在考试和升学上,这是我最大的获益。
学生丙:这次辩论赛让我的视野从课本中延伸出去;此外我们从中学得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会将所学知识,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总之,这次辩论是一次挑战自我,锻炼自我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四、教学思考
这样的辩论会我校生物组已举办过三次,形式多样,班与班之间辩论,班内同学互辩。因此我们不是为了公开课而公开课,不是为了辩论而辩论,更不是作秀。辩论会之前,师生双方都要做许多前期准备工作,因为辩论赛不能预演。记得那一周学生有四门功课要进行单元测试,但同学们还依然兴奋地准备着,乐此不疲,因为那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在学习了基因工程的应用后,专题4中有多个关于转基因的辩论话题内容,我们不想让它成为书本的摆设。我们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个人经过选择、鉴别、整理而形成的观点和依据。在辩论会中,让这些信息得以运用和共享。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首席,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和指导者。这一次我做到了。
作为辩论会主席的我不很正宗,作为辩手的同学们也不像大学生表现得那样精彩。但我们努力尝试,还算模拟得比较成功。十年、二十年过后,学生如果还记得这次辩论会,或感谢这次辩论会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或提高了学生的一些生物学素养,如果教育的一小段“划痕”能永驻他们心间的话,那我已达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生命课堂;语文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领悟教材文本,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感悟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可当学生在相关场合的谈论中,却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很深的印象。为何于此?原因是教师少给了学生生命灵动的际遇。
一、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当应“读”为先
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质地是那样的优良,无论是现代白话文,还是古诗文,其优良的质地是人们所共睹的。文本的字里行间蕴藏着极为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这样质地优良的美文,如果高中学生不去理想地读,那教学的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所以,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应以“读”为先。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潜心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几十年,他的经验可以一言以蔽之:教会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因此,无论是对教材中的必修课文,还是选修课文,都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读。高中生阅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阅读氛围。尤其是那些抒彩极浓的作品,让学生去读需要进行相关的气氛渲染。如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在让学生以“读”为先的具体实践中,可以在学生朗读时配置以与伟人诗篇情感基调相一致的乐曲,渲染比较理想的“读”之气氛。学生在读着《沁园春・长沙》时,聆听着金戈铁马,产生一种感觉:的《沁园春・长沙》气吞万里如虎,伟人之作品气壮山河!让学生去“读”为先,对于相关的经典作品,还需要学生能够形式多样地读。如的《沁园春・长沙》,就可以让学生诵读,还可以完全让学生去吟读和唱读。
二、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当以“悟”为本
语文课程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其语言魅力十足。学生的阅读感悟其本身应当是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语文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阅读感悟,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想局面,切不可以教师自身的感悟去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没有理想地让学生去读、去感、去悟,所形成的不理想的阅读感悟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平时的测查,尤其是高考冲刺前的多个模拟考试,多数语文教师发现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相对牢固,但对阅读感悟的主观判断题表现出一反常B的现象。学生对主观判断题的一反常态,其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缺少以“悟”为本的硬功夫。叶澜教授在论述教育改革时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实现学生的以“悟”为本,必须真正建立学生以“悟”为本的自主地位,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悟”,还当不去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悟”,如果在学生阅读感悟中,教师草率而又简单地否定学生的“悟”,那学生自主之“悟”的地位根本建立不起来。建立学生以“悟”为本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当只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是应当去认认真真地“坚守住”全部学生的学习。
三、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当以“辩”为桥
语文生命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满着生命的灵动,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学生的阅读感悟是一种充满个性意义的行为,但教师也必须看到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学生对所阅读的作品也极为容易走向阅读感悟的死胡同。从如此之意义上说,高中学生的阅读感悟也需要运用一些学生辩论的形式。虽然不能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去替代学生的个性感悟,但对相关作品的感悟还是需要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辨识。如教学《触龙说赵太后》时,作品中的触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赵太后又怎样?虽然学生通过阅读,已经比较理想地掌握其“说”的原因乃至方式和过程,但对“说”还比较模糊,没有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也还没有产生比较正确的感悟。在教学时,让学生围绕两者进行辩论。让学生进行辩论时,首先将学生划为两个组,一组辩论触龙,另一组辩论赵太后。学生在辩论时,比较理想地站在这两个人物的角度,从触龙怎样才能说服赵太后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辩论。从学生整个辩论的过程和结果看,还是恰到好处的。学生的辩论不仅仅理清了文本的思路,也不仅仅领略了古代政治家的论辩艺术,还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辩论的勇气和胆量,培养了学生辩论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倾听习惯;课堂效益;策略思考
数学教学要求学生人人多能得到发展,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小学生则更应当去逐步趋于学习习惯良好,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关于小学生倾听习惯形成方面不够成熟的思考和比较肤浅的做法,期求得到方家之教正。
一、形成小学生倾听习惯教师首先必须树好样子
这可能被人认为是个题外话,可笔者却这么以为,因为从自身和他人的课堂发现:我们教师首先不去树好倾听学生的样子,那么学生也完全会反其道而行之的。事实上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倾听学生的样子是喜忧参半,可喜的是注意倾听充满智慧的发挥和语言,可忧的是对那些毫无价值的语言可以说是置之不理,好一点的是听到一点甚至一半就来个拦腰切断。应当说后者不是我们教师比较理想的行为,更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行为。我们数学课堂所必需追求的行为应当是不管可听与否,我们都应当要严肃认真的听,而且要听进去。严格意义讲,不管是智力超群还是智慧平平者,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同样应当受到尊重,对于一些智力低下的孩童,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语无伦次、吞吞吐吐就要么不让他们发言,要么不让他们把话去说完。有这样一个教学故事:老师要懂的同学和不懂的同学分别在前后不同时间里举手,其中却有一同学始终都没举手。了解其原因,该生慢条斯理的说:叫懂的同学举手时,我不懂;叫不懂的同学举手时我懂了。老师不语了,这样的不语难道对我们就没有启迪意义?应当说肯定是有的。如果该教师再补充这样一句:有同学在别人懂时你没懂,可后来又懂了的?恐怕该同学就会立马举手的。因此,教师课堂的语言是重要的,倾听一切学生的行为良好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形成小学生倾听习惯课堂首先必须利于学生
在我们平时数学课堂里,其预设的数学教学目标多半比较狭窄,尤其未曾比较理想地涉猎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其教学的内容也比较过于的单调,好多的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未曾能够比较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终身受用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学的课堂就变成了一些学生所不大愿意参与的课堂,小学生不愿参与的课堂,又何谈倾听行为和倾听良好习惯的培养?所以,在我们诸多的数学课堂里,小学生课堂中开小差的比比皆是。老师要么就是甩教鞭,要么就是对开小差学生来个突然袭击,要么就是来个集体性的组织教学。殊不知这都不利于孩童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反而有损孩子们的形象。对此,我们必须构建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倾听习惯的课堂,构建利于小学生智力发挥和潜能挖掘的课堂。请看一位老师的这段教学情节:内容是让学生学习“”号,这位教师并没有直接去进入新授,而是自己编了一则故事,这故事运用童话的形式告诉小学生数学王国内0――9十个小兄弟之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混乱局面,然后告诉小学生是“”以及“=”这样三位大臣具体解决了他们之间的吵闹局面。一个个学生对此颇感兴趣,除去老师讲故事时的倾听外,还因此而进入自主探究三位“大臣”解决混乱局面的积极思维状态。更值得称道的是:当小学生具体陈述解决方法的时候,无论多么顽皮的学生都在比较理想地克制自己,因为他们急于需要了解的是解决混乱局面的具体途径。
三、形成小学生倾听习惯互动首先必须惠及全体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十分爱动的,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依据小学生的行为规律,我们则必须思考怎样借助这样的特征去培养学生培养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一般都喜欢让小学生去操作和实践,小学生所操纵和实践的内容一般都与小学生的生活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他们往往能够从过多的操作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真知灼见。但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小学生毕竟还是十分年幼无知的,不等于所操作和实践的内容就能完全让他们所能够真正意义上去领悟。还十分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辨别、辩论,思考是个性的行为,辩论则是集体的行为,辩论则是辨别的基础,辨别则是辩论的升华,小学生学习数学也完全有着智慧的升腾。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去进行先操作后互动,并使得互动能够惠及所有学生,则获取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先是量出不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再分别求出内角和;又让学生将一个正方形沿一对角线进行对折,推出其内角和的度数;最后让学生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进行折叠,进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这样的过程主要是促使我们所有的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数学课堂里做到了人人都有事去做,但不可能完全去促使我们的小学生就能完全都产生比较正确的感悟。于是就让学生去进行课堂辩论,小学生在辩论时令笔者所欣慰的是,孩子们的一双双耳朵都张得非常之大,可想这些孩子他们已经在操作中产生诸多的疑惑,他们都想在同伴的交流中去获取。
总而言之,为学生树样子,让学生去探求,课堂上的有效互动都能比较理想地揪住小学生的心理,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真正地进入注意、兴趣、期待、追求的积极状态,也只有让小学生学习数学时真正进入这样的状态,小学数学课堂才能够因学生的倾听而产生积极的课堂学习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小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案例与反思[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韦钰.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辩论赛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大学生通过参加辩论赛,论辩能力有所提高。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辩能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辩论赛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1]大学生在参加辩论赛的过程中,论辩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加强,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概括起来说,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
1.强化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意识
有句谚语说,真理越辩越明。的确如此,人们通过辩论,可以分清正误是非,辨别事情的真伪,从而呼吁社会舆论去支持正确的主张或者行为,反对错误的言论或者行为,进而使人们牢固树立坚持真理的信念。现在大学生辩论赛选择的辩题越来越关注国家时事和热点问题,在辩论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所学专业以外的领域,让他们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明辨是非,关心国计民生,了解社会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强化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意识。
2.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克服内心胆怯
经常参加辩论赛能使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有效地克服内心羞怯等问题。有些学生平时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比较胆怯,刚开始参加辩论时脸窘得通红,吐字不清,声音发颤,不过在参加了几次辩论赛之后,竟然可以沉着冷静地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辩论赛不是靠音量营造气势,遇到犀利问题就拍桌子,瞪眼睛,大声质问,而是讲究有理有据,平中见奇。在赛场上,辩手要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即使内心激动。所以,通过辩论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学会有效地控制自身的情绪,促进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激励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
3.锻炼大学生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
辩论是对辩论者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要想在激烈对抗的辩论中征服战胜对手,不仅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想象力、敏捷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还需要有机智的应变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需要具备这些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也就是说,通过辩论,大学生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地方:
首先,思辨能力方面。辩论需要根据辩场状况,根据对方提出的观点和质疑随机应答,这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机敏。大学生通过辩论,能提高思维说辩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不甘退让、不屈不挠的竞争精神。辩论锻炼思维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精辟的指出:“思维准确是表达准确的先决条件。”辩论就是要求双方对所辩论的问题进行相对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越是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能在辩论时最短的时间里准确的把握它的本质属性,才能克敌制胜。二是锻炼思维的完整性。一个人独自思考,或者发表个人演讲,往往只从问题的一两个侧面展开思考,而多人辩论,则能够相互补充,丰富思想,对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思考也比较完整。三是锻炼思维的清晰性。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必须以准确无误、有条有理的语言明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思维混乱,没有层次,就会造成语言的混乱和不准确。四是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思维敏捷的人,在辩论时才能胸有成竹,迅速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进攻予以反击,对对方错误的观点进行辩驳。[2]
其次,知识能力方面。辩论是大学生智慧与口才的较量,是即兴智慧的现场交锋,需要用有声语言把思考表达出来,这和平时写作业、做卷子用手写不一样。辩论还需要辩证地思考问题,没有一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辩论就只会成为低层次的“口舌之争”,这也要求大学生们除了要掌握学业知识外,还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和文化积淀。辩论能够集道德修养,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为一,在辩论中我们你争我论,巧问妙答,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又严肃质疑,用智慧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这样势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4.增进大学生相互了解,促进相互沟通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谈话、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辩论是通过人们因不同观点而引起的言语交锋,达到相互了解、谅解和信任,进而实现人际沟通的一种手段。通过交锋,彼此能够更好的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达到高层次的心理沟通。[3]另外,独木难成林,辩论比赛时要求四个人思想统一,配合默契,最忌讳四个人意见不和,在整体上形不成合力。所以,赛手应具备与他人沟通,说服他人,以及在团队中发挥自己能力的作用。
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
1.推进学校校风建设,塑造校园精神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大学生论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助推当前他们的创造能力、主体意识和素质教育,有助于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靠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掌握理论,构建自己的观点,教学是没有什么成效的。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辩论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开拓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为课堂增添活力,学生才能真正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才能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优良的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3.促进学校人际关系,提升凝聚力
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团队协作能力,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通过参加辩论赛,学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加强了互相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培养集体荣誉感,这些都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整个校园的凝聚力。
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机、最富有活力的、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的群体,必须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来迎接未来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时事新闻、社会现象的关注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各大高校应该把辩论赛作为自己校园文化建设的保留项目,让学生能以更高的素质、更佳的姿态,面对未来的社会竞争和压力。
参考文献:
[1] 陶彦蓉,张明星.浅析大学校园辩论赛的意义及发展途径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126.
[2] 廖礼平.口语表达艺术面面观[M].东南大学出版社,
一、“问题”是否都值得讨论
在我所听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中,似乎都离不开讨论。一思考就讨论,一有问题出现就讨论;大问题讨论,小问题也讨论;模糊的问题要讨论,明白的问题也要讨论……动不动就讨论。我们提倡讨论,但是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讨论,是不是只要讨论就是最好的,只要讨论就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其实,有些讨论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一种转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有些问题是否值得讨论,有些问题是否要追根溯源地讨论?不成熟地说,问题如果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那样的讨论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说吧,如果一个问题,它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就没必要再展开讨论。记得有一节课,讲长江流域最东面的全国特大城市是哪个,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很积极,讨论后回答:广州、香港、北京、南京、无锡、上海,答案出来了,五花八门,像这样一个答案明确的小问题是否值得讨论?这样的讨论很可能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反之,如果一个问题很高深、很博大、很有理论层次,学生一片茫然,百思不得其解,即使组织讨论,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且课堂时间那么紧,这种形式上的讨论实在是浪费时间。
如果一个问题,既符合学生实际,又能发展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那么学生才能有话可讨论,也才有意义。我在一次综合实践的公开课中让学生讨论:“从起床到坐到课堂上,你所遇到的东西哪些与自然资源有关?”学生们讨论很激烈:从室内家俱,厨房用具、喝的水、吃的饭、背的书包、书包里的书笔、骑的车、行的路、路边灯……讲得很多,学生自己最终得出:这些东西与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等等有关。因此,教师如果能很好地把握问题的“度”,能及时激发学生的“问题欲”,让他们放手一“议论”,学生就才能真正在合作探究中学到真知。
二、热闹是否就是好课
如今,我们所听的课改课大多很热闹,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合作、互相讨论甚至辩论,气氛热烈,乃至有的同学争着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课给我一种深刻的感受: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他们为备教材、备学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兴趣倍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是一种好现象,是以前所不敢想象的课堂氛围。
可是,是不是课堂上越“热闹”,这堂课就越是好课呢?
我认为未必如此。有时课堂上的热闹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有些学生的讨论、辩论看起来似乎很热闹,但他们当中不乏有借讨论、辩论的气氛(声音大、杂,老师不易听到)为掩护,讲一些讨论题以外的话题,他们对所学内容并未投入,思维并未得到锻炼,能力并未得到提升,其实这样的讨论是真的流于形式了,因为这种“热闹”外在多于内在,动手和动脑脱节,没有体验,没有思考,更没有反思,目的性差,这种“热闹”已经变味了。
“热闹”一旦变味。我认为还是暂时不“热闹”的好,不妨“静”一下。因为,静,可以凝神醒脑,集中精力,有一些思考余地,让学生随时为知识“赴汤蹈火”;静,可使理论知识经点拨后“豁然开朗”,让学生感受深刻;静,可以使学生感受美,感受知识的“博”,让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情感升华。如果说“热闹”能使课堂“活”的话,这种“静”不也能达到课改要求“活”的那种境界吗?
三、教材是否还要
随着多媒体不断走进课堂,其图、声、文的交互性、画面的生动、形象、趣味性,界面的友好性及网络性,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往往很是好看,但热热闹闹一堂课下来,再一深想,学生从头到尾都围绕着老师制作的课件转,没怎么翻书,或者干脆就没用书,除了讨论,就是回答问题、辩论等等,我们不禁要问:学生对书本上有些什么究竟知不知道?
【关键词】阅读;情境;感悟
阅读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出来的。通常意义下的体验是指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来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它可以分为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真实体验和虚拟体验等。感悟则指学习个体通过对语文及其语境的直觉感知,从中获得某种感受、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本质是意会,它不遵循逻辑程序思考,是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直接感受。它只能由学生潜心读书、推敲品味,在体验中达成。感悟要学生自求得之,别人是无法教会的。它有时还难以表述清楚,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会意的过程也是体验感悟的过程。
体验与感悟一个显著的特点则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在过程中获得。
一、在情境表演的体验中感悟
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之后,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演,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反复的修改剧本、反复的表演中逐渐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达到对课文阅读的再创造。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便引导学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让他们选好导演、编剧,再确定演员。之后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搜集查阅资料和排演。在课堂上他们演完后,再让其分别谈谈各自表演后的感受和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写剧本,他们理清了文章的层次;通过表演,他们感悟到了皇帝和大臣的虚伪愚蠢;通过导演,他们感悟到了文章的写作手法等等,这些感悟都是发自内心的。它彻底改变了由老师分析讲解对人物性格进行“贴标签”的现象。
二、在反复诵读的体验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强诵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诵读树起,让意境以诵读创设,让诵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对文言文的文章作过于繁琐的分析,一般把课文的层意和整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情感、写法等设计成几道讨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诵读,在诵读中去感悟、品味,再适当点拨,达到理解性记忆,加快积累速度。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可设计这样二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诵读:1.用“……为……所……”句式逐节概括内容;2.文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当快要熟读成诵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吟诵中参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在辩论中体验感悟
有些文章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口头上常说的,但从不会真正用心去领会。如教学《伤仲永》时,设置辩题:“学习能力是先天获得的,还是受后天影响?”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激烈争论,各抒己见时,教师就可以顺势把他们分成两组,让各组充分讨论,并联系课内外知识及生活中的例子,准备好辩论材料,然后进行辩论。各组辩论后,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评议,教师再进行小结:“正方、反方各证明了问题的一半,我认为应辩证地看待学习能力,它既受先天影响,也跟后天因素有关,但后天影响是关键的,像方仲永的例子就是一个证明。”通过辩论,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加深了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学生旁引作证,并广泛地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唇枪舌剑辩论的过程中,他们各自都得到了体验和感悟,对这一道理的认识就再也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了。
四、在专题研读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