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的特点范文

文化产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的特点

第1篇:文化产业的特点范文

摘 要 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是广电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广电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进行梳理,对税收政策的特点及税收筹划进行分析。

关键词 广电文化产业 税收政策 现状 特点 税收筹划

一、广电文化产业税收构成

广电文化产业税率和税种。各广电文化单位保持基本一致的税种,其税种内容主要有: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维护建设税、文化事业建设费、教育附加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值税、营业税等,而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则没有太大联系。

二、广电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现状

首先,针对有线数字电视,免征三年基本收视维护费的营业税。国家十分重视数字电视的发展,自2000年起,国家针对有线数字电视,制定三年营业税免征的政策,即全国无论什么区域,都可享受一次免征权利。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已基本完成这个优惠。

其次,经营性单位向企业转制的税收政策优惠。2009年财税明确规定,文化事业经营性单位向企业转制,自注册转制日起,实行企业所得税免征。转制主要分为文化单位分离经营部分或整体转制为企业。

第三,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优惠。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免15%的企业所得税。或文化企业研发新工艺、新产品及新技术,加计扣除50%的应缴纳所得税额。依据国家相关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资格相当严格,程序和条件较为复杂,成本也非常高。因此,目前可申请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广电文化单位较少。另外,具有健全的财务核算体系、归集研发费用准确的企业,方可实行加计扣除。

第四,海外市场的节税。根据2009年财税政策相关规定,出口电视、电影、影像、报纸、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可享受出口增值税退税优惠。

第五,电影企事业单位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2009年财税相关规定,电影集团公司若通过广电行政部门转制,从事电影销售、拷贝、放映、发行、制片所得收入,电影版权转让收入,可免征营业税、增值税。

第六,动漫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根据2009年65号财税规定,国内动漫产业营业税、进口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增值税等,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因动漫产业属于高花费行业,国家实行相关优惠政策,可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三、广电文化产业税后特点及税收筹划

首先,改制上市企业的税收优惠。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颁发,各文化单位均实行业务重组措施,向文化企业改制。有些改制企业为提升竞争力、引进资本、组建为上市公司。因此,企业所得税、税负成本将成为上市公司未来的主要经营成本。若能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有利于上市公司降低成本、吸引投资。但如今的广电上市公司,能否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目前尚不明确。笔者认为可有两种发展趋势:其一,上市公司承袭原有改制税收优惠,根据2009年34号财税相关规定,改制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免征政策,至2013年12月31日截止;其二,上市公司不可承袭原有改制税收优惠。根据2009年105号财税相关规定,可享受原有改制税收优惠的上市公司,前身属于事业性单位。然而上市公司前身属于已改制企业,因此不符合相关规定。

第二,广电文化产业的制播分离税务特点。从税负角度来说,如果节目制作、经营业务的分离,企业可享有企业所得随免征优惠政策。但由于制播分离的主公司和子公司的分属不同,导致纳税主体各异,改变了以往的交易模式,而是实行独立法人业务交易,使得业务流转环节增多。在现行税收政策下,制作企业的营业税将会大幅度增加,增加了经营成本,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可以说,制播分离导致企业处于税务两难的窘境。因此,国家应在制播分离企业实行部分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广电文化产业的经营创新。

第三,广电文化单位中的资金管理。目前,我国许多单位尽管实行企业改制和组建,但仍存在传统事业单位的形态,对于资金管理业较为分散,融资成本高、管理效率、水平低下的问题。广电文化企业若想使资金使用率、资金调度水平提高,实行集中管理资金模式,是文化企业和集团的必然选择。集团设立相关财务公司,或选择委托贷款形式,实现在集团内部资金的调剂划拨。值得注意的是,向关联企业所发放的资金贷款费用,应根据规定缴纳营业税。因举债融资可达到节税、财务杠杆的作用,站在税务角度来说,集团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有利、且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

第四,组织结构税收筹划。广电文化单位的组织结构,税负取决于其法律形式。因此,在进行组织形式选择时,必须考量税务问题。因集团内部个单位间的增税范围不同,如有单位可享有国家减免税政策,有利于集团通过战略调整、财务决策,达到降低税负水平的目的。站在集团整体角度考虑,整体的税收筹划优势远大于单个单位。集团在拓展规模、发展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考虑选择分公司、子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说,分、子公司的税收利益既有利也有弊。针对企业所得税,在预计盈利、可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基础上,再成立子公司。而预计将亏损,不可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时,应成立分公司。针对流转税,若成立子公司,将会使母子公司在交易时,产生相应的流转税。

四、结语

广电文化产业作为我国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国家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是为鼓励广电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广电文化单位在发展和运作的过程中,应结合国家税收的现行优惠政策及特点,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以确保广电文化产业的正常、有序、正确的运行。

参考文献:

[1]胡亮明,肖青华.广电文化产业税收政策与筹划.中国总会计师.2011(11):60-62.

第2篇:文化产业的特点范文

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为河北文化产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如避暑山庄、西柏坡等地成为人们选择的旅游胜地。由此可见,河北文化产业中已经出现了较多知名的品牌,尽管如此,河北文化产业品牌资源的整合力度还不够高,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河北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比较明显,但在民间艺术业等行业范围内还没形成统一的本省品牌,对河北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有一定影响。其二,河北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对不同地区的行业资源的整合还无法全面实现,这也是河北文化产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河北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文化产业品牌意识,合理进行品牌定位只有不断提高河北文化产业品牌意识,合理进行品牌定位,才能有效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对竞争者和品牌自身的因素进行全面考量,要想使文化产业得到发展,就需要以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为目标,在品牌定位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找到品牌定位的合理方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还要对竞争者的因素进行考量。所以,河北文化产业品牌定位,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文化产业品牌意识,进而推动河北文化产业的稳健发展。

(二)强化文化产业品牌的传播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也得到较强的发展。而河北文化品牌的树立需要利用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从多方面和多层次对文化产业进行包装和推广,进而达到建立良好的文化产业品牌。在传播方式上,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还可以通过新闻、访谈等形式对文化产业进行宣传,有效提升文化产业在国内的影响了。文化产业品牌传播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对大众传媒的合理整合,比如,根据大众传媒媒介的实际特点,合理优化组合传媒,提升河北省文化产业品牌的影响力。所以,不断强化河北文化产业品牌的传播,推动河北文化产业的稳健发展。

(三)不断构建和完善文化产业品牌的符号识别系统只有不断构建和完善文化产业品牌的符号识别系统,才能促使人们能够吸引对品牌的兴趣,不仅为创造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加深消费者的认识和记忆的能力,提高对品牌的记忆能力。由于文化产业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无形性,构建和完善文化产业品牌的符号识别系统就是不断提升其核心价值,赋予文化产业具有标志,象征性的意义,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只有不断构建河北文化产业的个性品牌,在提升经济和服务提升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河北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推动河北文化产业的稳健发展。

三、结语

第3篇:文化产业的特点范文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是分不开的。青海是一个资源大省,同时又是一个文化资源富矿地区。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经过逐渐融合、传承发展,创造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及多样式的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旅游文化等。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各民族文化相互磨擦、碰撞和冲突,通过文化整合,最终形成了独具高原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从而奠定了青海民族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格局,也为发展青海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优势。

青海省地域辽阔、文化产业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精神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随着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青海文化产业也有了较好的起步和进展。“十一五”期间,青海利用地域特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西部民族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新模式新方法,涌现出昆仑玉、热贡艺术、藏族织毯、传统手工艺以及西部特色旅游等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初步形成了工艺美术、文化旅游重点推进,艺术品业、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等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必须看到,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建设文化名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相比,青海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年均20%的增长率递增,增速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速。近年来,文化产业也已成为青海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省内各级党政干部对文化产业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对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建设文化名省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各级党政、各级干部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毋庸讳言,在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上,有些干部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有的干部不能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认为,政企政事不分,垄断经营,效益很好,职工收入不错,党和政府的控制力也很强,没有必要发展文化产业;有的干部鉴于西方文化领域出现的问题,对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合理性、发展文化产业的“适众性”提出质疑;有的干部认为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基础差、风险大、周期长、回报率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等等。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文化也是生产力、抓文化产业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政治责任;要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检查落实,把文化产业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要健全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凝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

二、认真组织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青海具有开发前景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些还是全球绝无仅有的“精品”、“极品”。青海省“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我省未来5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建设文化名省的要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确立发展重点。根据我省文化资源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应重点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民族民间工艺、演艺休闲娱乐、文博节庆会展、’广播影视制作、印刷出版发行、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产业。要不断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不断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结构和水平。各地区应根据各自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特点,积极打造如藏毯、民族服饰、唐卡、昆仑玉、奇石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要发挥优势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各州、市、地、县城区为依托,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要求,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加快优势产业区域性集中,提高文化产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文化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

第4篇:文化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东西部;文化产业;模式

文化产业发展突出地表现出东西部地区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模式,这是由东西部地区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决定的。首先,东部地处沿海发达地区,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结合得较为紧密,市场化程度较高;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则更注重依靠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来加速发展,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其次,从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来看,西部地区主要是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形成资源型文化产业的特点,以此形成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东部地区则是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和条件,侧重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产业价值的提升上,是一种以创意型为主的文化产业模式,产业发展重在与个人。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明显表现出地区性的差异和特点,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反映,直接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同。相比较而言,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表现出东西部发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也相应地形成了东西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不同特点与模式。东部地区地处中国沿海一带,基础设施和条件较好,经济发达,信息便利,人均收入较高,文化市场也相对成熟,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表现在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的市场机制的转换方面总体上要比西部地区完善和健全,城市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西部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多数属于少数民族省份,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资金、人才和科技实力等条件的限制,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体上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要缓慢一些,但情况也不完全如此。西部地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和独特的地域优势,这也是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无疑为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对于发展文化产业,从政府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并且很多方面都是由政府出面来直接推动的,形成文化产业运行机制上的良好氛围和政策环境。例如,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云南省,近年来就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云南省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的重要发展战略来加以实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提出要/像研究经济工作一样来研究文化产业,像抓烟草产业一样来抓文化产业,像培育工业企业一样培育文化企业,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中国西部地区共有12个省区,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聚居的地区。西部地区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以云南为例,全省有少数民族25个,云南特有 的少数民族13个,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次高原地区,横断山脉和穿越云南的长江上 游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江河将云南切分为大大小小的盆地(当地人俗称坝子),特殊 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云南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和植被环境,汇聚在云南的百濮、百越、氐羌三大族源的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又形成了“同族不同类”的文化特征,26个民 族在不同的小地域环境内繁衍生息,环境、植被、气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服饰、节日、宗教、文学、舞蹈演绎出了众多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比如,同属于百越的傣族在云南就有西双版纳的傣族、玉溪新平县的花腰傣、德宏地区的旱傣、思茅景谷、景东的傣族,甚至楚雄州金沙江边的永仁县境内的傣族。这些同属于百越 支系的傣族,由于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藏 族在云南有10多万人口,分布在滇西北地区,但是迪庆的藏族、丽江地区的藏族和德钦 的藏族在其住所、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也都有差异。大理州的几个白族县,鹤庆、剑 川、洱源、大理,在语言、服饰、饮食、节庆活动方面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云南的很 多地方存在着“十里不同族,百里不同语”的特殊文化现象。

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植被形成了云南特有的以民族为核心,以环境为表征、以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内容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态圈。这些文化生态圈,由于历史、民族 的原因,其发育、成长过程极不均衡。可以说人类生产、生活、文化发展经历过的各个 过程都在云南这块热土上找得到。这些不同阶段的文化圈,有的至今还在少数地区保存 得比较完整,在不少民族地区还有很多遗留下来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现象。这些在 世界上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 具有可开发的产业化价值。比如云南红河州元阳地区的哈尼族,在祖祖辈辈的生存发展 中,形成了特殊的生产、生活的文化圈。这一独特的文化圈以高山梯田为表征,形成了 特殊的高山生态植被系统,从山脚到山顶的梯田水利系统,半山腰、避风向阳的民居生 活、特有的民族服饰、饮食习惯的农耕文化的子组织系统。这个文化系统至今还在延续,而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梯田为表征的文化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旅游观光者、摄 影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民间手工业、餐饮业的发展。

第5篇:文化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威客模式;文化产业

数字化时代下,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保证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时代性,从而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在这一发展环境下,威客模式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威客模式更加注重对创意的应用,注重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从而寻求文化创意的新发展点,使文化产业发展更能够体现出时代性。基于这一环境,如何把握威客模式与文化产业的内在关联,利用威客模式,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成为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威客模式及文化产业概述

(一)威客模式分析

威客的英文为“Witkey”,其中wit代表了智慧,key代表了钥匙的意思。威客主要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利用自己的创意和智慧获取报酬的人。威客平台在应用过程中,实质上是一个在线服务和创意成过交易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创意和智慧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1]。威客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新的创意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进步;其次,文化创意需要一对一的辅导,这也为威客模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主要是指利用知识获取报酬的一种商品产业发展模式,这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想使其保持较好的发展活力,必须保证其“创新性”,能够更好地满足时展需要[2]。文化产业是一种“智力商品”,与普通商品相比,其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二、威客模式与文化产业的内在联系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威客模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基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特点而言。威客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对文化产业一对一的辅导,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关于威客模式与文化产业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文化产业表现出较强的“创意性”

随着威客模式的应用,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创意性”特点得到了有效突出,并且基于这一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能够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保持紧密的联系。威客模式在应用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文化产业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例如消费者、生产者、货币支付之间的限制因素,随着威客模式的到来,统统消失。关于文化产业“创意性”这一新的发展特征,我们可以从下面分析中看出:第一,威客模式不具备门槛,它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创意中。人们在购买文化创意时,只需要经过相关程序,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3]。第二,威客模式对文化创意的评价有着明确的标准,这一标准主要表现为文化创意者不得对他人的知识产权进行抄袭,必须保证创意是原创的。这样一来,文化创意在发展过程中,受众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在闲暇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从而使自身的作品参与到竞标当中。第三,项目经费由威客平台进行支付,这就保证人们在提交创意,创意被采纳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有效地鼓励了人们的创作意识。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创意性”,有效地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从而保证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

(二)文化产业成本降低

威客模式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文化产业本身,具有周期性发展特点,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发展特征。创意作品在威客平台进行交易时,会根据实际需要,对产品进行交换。威客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交易信息公开化,能够实现公平竞争。其次,在进行文化产品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实现了有效沟通,从而保证相关创意工作的环境变得更加轻松和方便,有效地节约了创作成本。最后,在进行创意购买过程中,主要根据项目进行计酬,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分配,也完成了成本控制。威客模式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成本降低,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反作用于威客模式的发展。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实现了双方的共赢[4]。同时,威客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使之能够更好地把握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特征,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以实现长足发展和进步的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威客模式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因为数字化时代下,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展,人们的知识信息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来,文化产业的变化类型显著增多,文化创意工作也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这些新的发展模式决定,文化产业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将朝着多元化发展方向迈进,并且更加注重合作式的发展模式应用,提升文化产业的更新换代速度,使之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莫凡.网络威客的社会影响力[J].新闻爱好者,2011,08:27-28.

[2]周锦,吴建军.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模式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J].阅江学刊,2014,05:62-68+106.

第6篇:文化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 发展

深入探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向对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创意产业由经济、文化、技术等构成。它是科技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最顶尖的阶段。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核心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产业的性质取决于创意部分,并且它能把握产业的管理与运作模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通过人类的知识、灵感、技能,和艺术有机结合,对文化资源进行组合、转换、再生的过程,以满足人类感性和理性需求的产业。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再不是传统文化产业再现,文化创意产业概括、总结了新时代的产业表现形式。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

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融,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慢慢形成现在的文化,同时也体现出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西方文化,但也辩证着我们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它一定有存在的价值。

如果说文化创意的发展是以产业化的方式来进行的话,那么它一定可以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文化不是重点而是经济效益。民族文化和精神应该是我们发展的核心,而不是经济发展。新一代的人有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现在的文化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多元性,被保留下来的文化越来越少,我们能给后代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有多少呢?只有孕育出真正富有中国文化的产业,才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使文化产业取得最大的商业价值。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别

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有着很多相似处,许多人误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文化产业的另一种说法。文化创意产业不是传统国民经济统计意义上的产业概念,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于新技术条件之下,是对产业链的分解重组,渗透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与关键是创意,只是因为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性活动更直接、更密集,才使得各国在沿用传统的产业分类概念界定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时,将许多属于文化产业范围的完整产业包含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1.文化产业的分类与特点

文化产业的主体投机经营均是以市场化为主导的,为了人们的文化需求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较大商业活动的集合体。因此,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行业应当有:文化产品、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这些都属于文化产业的范围;文化产业可以辐射到如下的项目:设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被称为文化产业的附属项目。其具有的特点是,使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以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核心,创意的转化过程就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生过程;文化价值转化与商业价值的协作紧密相连。创造以经营利润为核心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文化产业核心涉及具体行业,主要包括图书出版、音像制品、电影电视、广告艺术业、报纸杂志等,其产业是旅游业、体育娱乐业、会展业和网络传媒业等。

2.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1)集群化、集约化与规模化。简单地说就是将产业扩大化,只有规模扩大了,才可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同时使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把产业再细化。

(2)经济、文化、技术等集合体就是创意产业,它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3)产品多样化和交融化。为了降低创意成本,产品必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即把一个产品创意融入另一个产品中就是产品交融化。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或创造性在当代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它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并决定了产业的管理与运作模式。

现如今,人们很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其巨大的经济利润是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各个国家发展的产业范围不同。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范围是:网络、计算机服务、软件设计、广播电视传媒、新闻编辑与出版、广告设计、文化艺术、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等9类。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范围:广告设计业音乐、建筑、工艺品、出版、广播、时尚设计业、表演艺术、软件、电视、电影业等13余种产业。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

第7篇:文化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认同;消费社会;波德里亚;资本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2-0049-04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对我国文化产业作了准确的定位:将整个文化部门分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所指涉的范围相当广泛,它可以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可以单指人们的精神产品,还可以更具体地指具有象征意义的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指当代文化创造与复制的产业。

文化产业在今天的发展态势非常迅猛,成为我国目前文化事业的支柱发展方向之一。现代的理论分析文章多从政策激励,产业集群分布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而民族文化产业指的是以生产、销售带有民族特性的文化产品或者服务为核心为特性的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同其他外来产业相区别的特性主要是其本土性。民族文化产业的来源是扎根于本土文化资源,面向当代大众的。而本文感兴趣的是民族文化产业的深层驱动力到底是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怎样的努力等等。本文为了回答以上问题,从当代文化产业的现实出发,结合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民族文化产业的驱动力探讨。

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架构,可以说是从国外引进的。文化产业(另外一种提法是创意文化产业或者创意产业)的概念由来是从英国输入的,反映了英国的高度发展的工业国家之中进行产业变革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努力。然而英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繁荣有其自身的深层次原因,并不能仅仅从发展的结果和政策法规等具体的表象进行引申推断。比如西方的文化产业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区域之中,通过智力的集中形成创意的勃发。而中国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别巨大,文化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因此中国当前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环境,从受众的需求,市场的规范,产业政策的引导等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无法简单的照搬欧美的产业状况。因此,当前对于民族文化产业的深入研究必须从更深层次上进行研究,必须追根溯源,找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真正相关因素,以及踏实分析这种因素对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影响。

本文提出民族文化产业的理论架构假说,如图1所示:在意识形态、资本运作和民族认同三方面的合力之下,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化成可以赢利的文化产品形态。最终形成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

意识形态决定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态,英国文化产业成功的原因在于艺术的高度发达,金融业和服务业等经济手段的运作都非常成熟,最重要的还是意识形态上的需求,这种需求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大量生产的扩大和消费。

资本运作有效地发展了民族文化产业,通过包括宣传,广告以及其他有效的营销工具,使文化产品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并最终完成消费。

民族认同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尽管意识形态和资本运作有力地保障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结果和价值还是需要通过正面和积极的社会效益体现出来,以民族认同,民族和谐为标志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才是符合当前中国的发展利益的。

在决定文化产业形态和发展的因素之中,最重要的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包含了对于道德,审美的众多意涵,因为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性相区别的,因此在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之前,受众中的意识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念。

意识形态具有一定体系化的特点,是对于世界和现实的观念集合,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代意识形态的变迁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信息网络的发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的意识形态的系统性和封闭性遭到冲击,包含了诸多不同意识形态体系的互相渗透和叠加,作用于不同的受众身上,形成了意识形态多样性的特性,这种特性也是造成文化产业多样化的原因之一。

人们之所以会对某种文化产品进行消费,是因为这种产品在某些方面符合人们深层次的意识形态。这些观念是在长期的过程中根植于人们心中,比如长期教育,少年时的经历,体验等等。习惯,风俗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的网络社会之中。任何具有文化信息含量的符号可以非常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它对大众发挥的影响是以往任何文化载体无法比拟的。同时,文化产业市场化意味着资本可以生产法律允许下的任何可以牟利的文化产品,在这种状况之下,大量的文化产品必然被大量的生产出来。

在中国意识形态对于文化产业的突出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学者们对于文化产业的态度转变,一种观点是认为所谓的文化产业只是一个幌子,对于文化本身的发展并无助益。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文化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一样,本身虽是一种手段,必须把文化产业纳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理论探讨渐渐离开了为什么的范畴,进入了怎么发展的范畴,在我国,对于文化产业这个词语的发展和应用本身就是充满了政治化的。

意识形态的发展可以从国家的内部特点和外部特点进行分析,意识形态对于内部来说,是通过文化产业确立统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对于外部的来说,在国际形势和信息产业极大发展的情况下,还必须同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竞争,这些都促进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比如今天看来,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向世界输出其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特别重视对于少年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少年时期,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通过把包装精美的,内含西方民主、自由、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艺术、影视及游戏作品,在不知不觉中使青少年受众受到熏陶和影响。从而改变对人生及社会的看法,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体系,最终改变行为模式和决策。

以动画电影为例:美国的好莱坞是造梦工厂,其影响的受众人群遍布全世界,以外民族文化为表现对象,比如《木兰》中的时代背景,在其瑰丽的影像和曲折生动的情节下面,是美国文化中一脉相承的自由和民主的理念。这样通过视觉与故事精美技术包装过的,是长期以来一直贯穿其中的自由主义的内涵,但恰恰是这种内涵,为全世界的青年观众所喜爱。另外一个例子是比如对于畅销小说《哈利波特》系列的文化解读。作为西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为成功的文化产业,哈利波特在对于角色的设置上流露出的民族意识形态,我国文化学者对此具有非常有趣的解读。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观众也绝对不会照单全收制片商在文化产品之中的意识形态,是因为当今网络的发达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之间互相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因此,在很多时候,大家会用一种较为疏离的态度来看待这些文化工业的产品:只需要特技,视觉和感官上能够给予充分的刺激,而不用考虑作品的主旨和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的“免疫”或许正是当今文化产业的特点。

意识形态产生需求,意识形态投射到文化产品之中,最终作用于人的心理,使人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安定感,在这种安定感的掩盖之下,受众不会去思考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人们消费文化产品的动机仅仅是寻求一种休闲或者放松,或者一种感官上的放松,但是当他拿起一本书,开始玩游戏,开始看电影时,这些文化产品背后的观念就开始进行影响他们。由于人们的心理特点以及惰性的作用,人们对于曾经看过,可以理解,具有习惯视点同时又具有新鲜感的事物更加容易接受,同时这样的接受也会不断地加强文化产业在受众头脑的印象。意识形态为了达到自己的种种目的,创造出形形,外表多样的各种产品,但是其背后的价值体系同大众的集体想象具有共性,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文化产业是卖给大众的产业,文化产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既是找出符合最多数人的意识形态的公约数,然后通过精美的包装推销出去(如图2所示)。

决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形态,还包含有民族特有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某一民族同其他民族身份区别开来的不同的,确定自身身份的文化形态,是一种集体的潜意识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民族意识形态在当代人的心灵总是具有优先级的,领先于各种政治、经济和宗教的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团结和发展的过程中累积下来的,这种意识形态的投射目前还缺乏非常完善和系统的开发,因此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就必须首先寻求当代各种意识形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然后把这些元素同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加以结合,才能开发出成功的文化产品。比如最成功的国产动画系列片《喜羊羊与大灰狼》,仔细分析其表现背后的设置,不难看出其包含的多种意识和观念的杂糅,比如对于强者和弱者的比较,日本动漫的搞笑因素等等。

在我国,在统计文化产业的规模和产出时,一般把文化产业分为盈利性质和非营利性质。很多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等等都属于非营利的性质,享受纳税人的补贴。这样的做法,对于没有进入当代市场体系的濒临灭亡的某些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完全市场化的领域,资本的力量迅速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当今社会,资本的属性变成了文化产业的主要代表属性。其最终的目的除了赚取利润外没有其他的目的。

诸多思想家都对文化的资本化或者商品化做了批判。当文化和资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带来某些弊端,“文化工业会导致文化的平庸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家阿多尔诺如此认为。大众文化的从文化的内容到形式以至推销等诸方面,突出迎合大众的心理,实现了与商业的有机结合和强力的联姻,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大量倾销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文化是垄断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模式。阿多尔诺特别强调,由于文化工业的最显著特征是使文化及艺术产品商品化,这会导致只追求经济效益;这样,文化工业就不仅把文化推向了单调平庸,而且把大众也推向了单调平庸。文化工业形成一种工业产品的标准化。而文化工业的标准化会带来其产品的划一性。由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划一性,形成了文化产品的“无风格”。

从文化批判的观点看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牵涉到了多方面的利益。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资本对创意的激发和产品的生产,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正是资本的作用,给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以机会,如果没有资本,比尔盖茨也无法创造微软,Google今天只是在车库里面坐着搜集全球所有信息的美梦。但是资本的特性永远是把盈利放在第一位。当今人们必须时刻提防和小心各种文化话语背后的经济需求。这里需要的一种策略性的方式发展和壮大民族文化产业,同时又不会在金钱的磁力下迷失原来的方向。

在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资本扩张性在旅游业,尤其是“民族旅游”“山区旅游”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资本的无限制的流动,使其他的因素不再成为阻扰的因素,一切不再是问题,只要是交通比较便利,具有一定新鲜感的,具有开发潜力的地区。不管当地生态环境和特性,大批热钱会蜂拥而来进行开发。文化商品化的发展变成一种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使原生性文化发展成为一种旅游文化产品。比如,在旅游行业中,现代神话“纳西古乐”就是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中的一种营销手段、一种宣传结果。各种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原生景观,都在资本的运作之下得到勃发。

成功的民族创意产业需要资本的不断累积,文化产业中的资本是在民族的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资本永远是一种双刃剑,资本具有本身不断增殖的力量,资本会驱使传统文化改变其形式,无法用简单的好或者坏进行评价。而是需要智慧和力量加以引导和改变。

个人的民族认同同样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有效发展,在物质的消费社会中,全球化的生产日益深刻地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物品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观念,今天国家的观念更加弱化,人们之间更多的是互相融合,互相影响。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人们的民族认同和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认同作为一种驱动力,能够把关于民族的符号。历史和今天融入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从而把民族的特性注入到文化产业之中,始终通过文化产业强调一种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的内在要求同样来源于一种生活的焦虑。

中国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民族的认同对于国家的强大和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议题。人类的历史中通过数千年形成的文明使人类的协同成为可能,民族文化是粘连这种系统的最有效的方式。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认为,同传统阶级分层一样,消费分层在形塑人们生活、决定社会关系、影响社会冲突模式方面同样重要。具体而言,消费分层在以下三方面起着作用:形塑物质生活机会(shaping material life chance)、建构政治联盟(structuring political alignments)、形塑文化体验和个人身份(shaping 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identities)。在文化领域由于大众往往倾向于通过个人财产展示抽象的自我和将个人身份识别具象化,并通过所消费的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品牌等级获得社会等级,因此,消费领域私人产权经常与个人身份识别(personal identity)相关联,或者说消费提供了一种符号系统的意义,而这种体现在民族文化产业中的符号正是在民族认同的驱动力下形成的。文化产业能够创造和宣扬新的文化符号,使不同的文化符号能够进入人们的心中。使我们都能够了解,通过文化符号塑造民族和国家以及关于我们自身的观念。

这里的例子也是在民族文化产业中关于民族意象的创造,这种创造形成的机制体现了想象和认同力量,以及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定义。国外许多对于民族特色旅游的多项研究表明,旅游地是意象表征的结果,是当地政府、旅游开发商与销售商、土著居民以及游客共同地、社会性地重构原地方后形成的一个“非真实世界”,简而言之,旅游地的本身就是一个“意象”。苏格兰旅游委员会案例Caroline·E等人以苏格兰旅游委员会的例子发现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物质性的景观被反复重构成了意向之中的景观。其研究发现三个媒介在对于意向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市场调研机构提供游客需求信息,并由此提出形成苏格兰地方特色的关键性图符(icon);专业摄影师运用技术和社会文化知识选择性地拍摄景物:导游手册编辑设计人员使用媒介话语精心编排出一个极具劝服功效的导游手册,最终完成影像表达。其结论在于,旅游地实际上是一个“意象”(image),它由旅游运营商“经营”(operate),由市场营销人员包装。

除了旅游这种直接的体验之外,旅游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是极好地体现民族文化产业中民族身份认同的例子,各种形形的旅游纪念品,其原型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之中累计产生的极具生活情趣的实用用品,但是在旅游开发景点,大量复制的廉价的用品为人们所购买,这种产品早已脱离了原有的语境,只能作为一种符号为旅游者带回家里,作为去过某地的证据供奉起来,展示出自己对于生活品味和一种在远方意向的记忆而留存下来,这样的过程同样是民族认同力量的展现。

第8篇:文化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产业政策;特色文化;民族地区;政策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354-01

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不仅直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在促进对外开放,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明素质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和依托资源优势为主要特点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的最终目标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

一、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执行与其他地区其他政策的执行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但由于民族文化产业、民族地区以及文化产业政策的差异性,使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从政策试点来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走了一条先试点后再全面展开的渐进改革之路。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本身带有很大的不成熟性,通过政策试点暨总结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成功与不足,又避免了不成熟的政策大面积展开带来的发展风险。

(二)从文化产业政策监控来看,近年来,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加大了对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监控的力度,通过检查评估等多种手段及时发现文化产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保证各项政策切实落到实处。应建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个层次的试点地区和单位的工作进展进行检查,有效地加强了对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的监督和控制。

(三)从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来看,民族地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管理机制得到初步理顺,文化产业发展的存量因素得到释放,广大民族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四)从政府主导和引导成绩上看,民族地区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较好的发挥了主导和引导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成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关配套指导意见和政策,形成了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政策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充分发挥了政策执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色文化产业没有被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战略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特色文化产业处于放任自流、自行发展的状态,不利于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科学发展。”战略定位不突出,致使不少地方对文化部门重视程度不高,维持工作正常运转的经费严重不足。

(二)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的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政策认同就是政策接受主体对政策的认可与赞同,从本质上看,政策认同是人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所实施政策的一种心理态度和评价。政策认同是政策执行的前提基础,只有目标群体对政策内容有了全面正确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策认同,政策才有可能得以贯彻实施,才会转化成为积极执行政策的动力。

(三)融资难制约了特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个行业存在许多中小型企业、个体经营者。这些经营者具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但初期普遍规模小,难以获得政府资助和银行信贷。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支持的主要是中央文化企业和部分地方转企改制企业,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文化企业很难得到中央的资金扶持。

(四)文化产业政策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受制于政策体制,良好的政策体制是政策执行顺利推进的制度和体制保障,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受制于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产业管理过程中的政出多门、多头执法等问题,文化产业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削弱了政策的权威和政策的影响力,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

三、提高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政策执行力的对策思考

(一)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民族地方文化种类繁多,文化走出去的空间广阔。可以由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根据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精神鼓励和资金支持等办法,引导各地深入研究评估当地可业开发的特色文化资源,提出资源利用和转化规划,进而创建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

(二)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优化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的体制环境。首先,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其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行政部门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由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管理转变。

(三)融资难可以通过改变资金投入方式来进行弥补。资金投入方式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化企业、个人工作室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信用担保;二是在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行小额贷款贴息政策;三是对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意设计、品牌推广、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给予一定资金资助。

第9篇:文化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发展模式;内蒙古;分析

一、文化产业概念及发展概况

(一)文化产业定义

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国内外学界尚无统一的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的争论一直在进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化产业更多的是与大众文化和社会问题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尽管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文化产业在产生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创意为主要的驱动力量,以内容生产为主要的产品形态,以大众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等特点。

二、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在经济比较发达欧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以资源集聚、资本密集、人才优势为基础,利用创意来为生产大众文化消费品的。这种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对西方工业化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所采取的一种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精神需要而产生的。

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较早。美国是文化产业的大国,其产业覆盖面也比较宽;英国在1998年提出“创意英国战略”,其中也包括了“创意产业”的概念。2005年11月,英国开始了“创意经济计划”。2007年,“创意产业”在英国的总增加值当中的贡献占到6.2%。创意产业出口的服务达到166亿英镑,占总出口商品和服务的4.5%;法国文化产业在电影业、出版业、文化遗产业等方面优势比较突出;德国文化产业比较发达,仅2008年,文化产业年产值达到1320亿欧元,有23万个文化创意企业,近100万的从业人员。影视业方面拥有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出版方面有世界最大的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传媒业方面有贝塔斯曼集团。鲁尔工业区已经转变成著名的文化创意园区。

日本、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突出。日本动漫产业、游戏软件、音乐唱片在全球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内容的生产;亚洲金融危机过后,1998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韩国在影视制作、网络游戏、流行音乐等方面表现突出,其中韩剧风靡东南亚市场,被人们称为“韩流”。韩国文化产业占GDP约7%左右,文化产品出口占到世界市场的5%。

总之,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生产制作、产品包装、宣传营销等方面有一整套成熟的商业化运作体系,其文化产品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其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可复制化,用以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宣传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

(二)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从1978-2010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中国的文化产业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总体发展模式上来说,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还有诸多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等。因此,在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模式下,寻找各个区域的独特发展模式是国家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模式浅析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概况

首先,内蒙古文化产业产值有所增加。2012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呈现良好趋势,产业增加值197.86亿元,同比增长31.9%,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但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其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内蒙古各区域内的文化设施得到完善,内蒙古博物院、国际会展中心等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再次,旅游业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内蒙古现已有118个A级景区,4条精品旅游线路,基本涵盖了内蒙古所有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及现代文化层和民俗文化层等。旅游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载体,并促进其发生量变与质变。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模式分析

内蒙古地区是边疆民族地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植于其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关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孟航在其《中国文化产业的西部模式》一书,根据民族文化在其中的不同利用方式,提出了五种类型:本地型民族文化产业、外向型民族文化产业、媒介型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型民族文化产业、综合型民族文化产业。本文依据这五种类型对内蒙古文化产业进行分析。

首先,本地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主要是以民族文化的展示、体验作为消费的内容,多与旅游相结合,大到民族文化体验园如呼和浩特的蒙古风情园、呼伦贝尔的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等,小到民族家庭的生活体验,如草原旅游“牧民家访”等。

其次,外向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输出为主,包括民族歌舞演艺、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美术产品等。

再次,媒介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主要是为民族文化产品或服务提供展示交易的平台。比如大型的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在传统民族节庆基础上举办的各种文化节、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会展等。以 2007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为例,其组织大型活动19项,组织分会场活动10项,签约52个投资合作项目,成交总金额达119.06亿元。

第四,创意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民族文化作为基本元素被进行了创意的加工,形成新的产品。比如根据民族文化进行的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开发等。

第五,综合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围绕民族文化进行多方面的产业形态,既有在本地建设的民族文化体验园、体验区,又进行相关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并且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时向相关产业搞展,如反映民族文化的传媒、广告,展现民族文化风格的地产、酒店等。内蒙古综合型民族文化产业的最典型案例,就是呼包鄂城市圈的文化产业园区。呼和浩特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玉泉区旧址恢复新建,以旅蒙晋商文化为依托,开发相关产业;包头乐园文化产业园区,主打创意休闲娱乐,以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等是鄂尔多斯经济转型的新契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现状:本地型民族文化产业有,综合型及外向型民族文化产业弱,媒介及创意型民族文化产业差。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模式的改进策略

依据国内外的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模式是以本地及创新型产业为依托,综合及媒介型产业模式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熟,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即是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外向型产业模式。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需经过产业集聚、品牌塑造、文化输出三种策略平衡。

1.产业集聚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大量彼此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群和相关服务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各种形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是它们的物质载体,规范化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它们的管理形态,而文化产业的集群则是它们发展的高级形态。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僵化的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不断递进和发展的阶段。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是依托文化产业链的发展,而在产业链的前端或者后端形成产业集聚。文化产业的核心产品是以文化符号出现的价值观念的表达,其核心是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内容创造。

2.品牌塑造

品牌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也体现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反映区域竞争能力的强弱。文化产业是极富有个性化特征的产业,产品的独特性、差异性、丰富性是文化产业的突出特色。无论是电视节目、故事影片、各类电视剧,还是旅游景观、平面媒体出版、互联网络的栏目设计以及各种图书期刊等,都需要突出其品牌特性。因此,打造知名品牌建设就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追求的目标。

3.文化输出

国务院于2009年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发展产业。然而,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出口份额并不高。因此,应加大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树立文化产业的品牌意识,积极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储备,努力实现内蒙古文化产业外向型模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陆勤毅.2010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12

[3]孟航著.中国文化产业的西部模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7

[4]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1[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5]彭赞文.文化产业输出与国家身份建构[J].人民论坛,2013(23)

[6]《内蒙古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孙国学.提升内蒙古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J].松州学刊,2013.6

[7]边莉.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