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小学学科德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学科德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学科德育

第1篇: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61-01

什么是“学科德育”?这似乎是一道复杂的题目,远没有用一个公式解题、用一段话语说白那么简单。不过,也没有那么玄乎不可捉摸,那么漂浮不可驾驭。直至今天,尽管对什么是“学科德育”,各有各的说法,没有完整、统一而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学科德育”就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有的认为,“学科德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的认为,“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不过,在不同说法中也有共性,即德育应当成为教学的基本元素。可以说,“学科德育”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达到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知识与道德的统一。

数学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虽然不像《语文》、《思想品德》那么丰富和明显,但只要我们有了敏锐的学科德育意识,深入研究教材,同样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德育的融合,也是一片值得开垦的“教育沃土”。回顾一下多年的教学心得,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渗透爱国教育,培养民族荣誉感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时、分、秒”的教学,以《我们赢了》为课题,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中华民族人民高声欢呼的画面。这又是一个进行德育渗入的好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原始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这是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少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身为中国人,多么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自豪!通过这样的情景,对于学生进行热爱自己的国家主义教育,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形态,关心实事,培养强烈的民族荣誉感。

二、渗透孝道教育,继承优良传统

古云:“乃天之精,地之义,德之本也。”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不懂得体谅父母,稍有不从,就大哭大闹迫使家长“遂意”,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对父母发脾气,态度粗暴、生硬,在家里“称王称霸”。

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探望老人》这一课时时,我就紧紧围绕课题,以淘气去养老院看望奶奶的的故事引入,趁机进行孝道教育,将德育教育与数学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三、渗透环保意识,美化美好家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自然环境原来越差,空气质量也日息减弱。为了让同学们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努力美化家园。

在教学《统计》时,我安排了让学生统计半小时内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一练习,教育学生发动家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为保护空气质量尽一份微薄之力。又如在教学《废品回收》这一课时,抓住主题图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如果你是一个教学的有心人,你会发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的各个阶段都有涉及到环保方面的教学内容,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备课,加以利用,就会成为极好的教育资源,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渗透学习习惯,强化数学思想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小数点的移动》,主要讲小数点的任何移动,会对数值产生相应变化的道理。如果从学科讲,也许并不困难,但学生获得可能只是数学的公理。不过,该老师却特别多了个心眼,在这节课上,他补充了这样一则轶事:

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科马洛夫在完成任务后,一个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胜利返航。此刻,全苏联的电视都在现场直播飞船返航的情况。但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科马洛夫却发现降落伞怎么也打不开。播音员只能沉重地宣布:由于无法排除的故障,飞船将在两个小时后坠毁,我们将目睹民族英雄科马洛夫同志遇难。指挥中心把他的亲人们请到指挥台作最后的话别。但科马洛夫却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首先汇报这次飞行探险的情况,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科马洛夫的生命在分分秒秒中消逝,但他却从容镇定地汇报了整整70分钟之后才与亲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当他泣不成声的女儿接过话筒时,科马洛夫落泪了。他说“女儿,我要告诉你,也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和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是一场小数点引发的悲剧,同学们,记住它吧!轰隆一声巨响,整个苏联一片寂静。

说到这里,课堂里静得连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没有人说话。顾老师也不再多说一句话。但此地无声胜有声。“我相信这个由一个小数点引发的航天悲剧,任何时候都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憾!”顾老师在心里默默地想。

第2篇: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1)德育形式的多样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教师既可以立足本土,以当地具有特色的活动资源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综合实践课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中挑选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又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从正面宣传中树立典型,弘扬社会正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来看,教师既可以通过教室内、校园里的总结交流、汇报表演、展示与答辩等形式进行,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验探索、劳动实践、社会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无疑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2)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活动不能以传统的课堂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凝滞的课堂中无法对知识形成有效关注和系统习得,那样的知识学习过程是表面的,是无效的,是违背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走向美丽的校园,融入真实的社会。开展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活动中接受道德陶冶,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也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1.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关注非洲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仍然在饱受饥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而,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第3篇: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对学科整合的认识

二十年前发达国家发起了新课程改革运动,其中一个课改方向正是学科整合开发综合课程内容,开展相关的教学法探索。在我国近十年的新课改内容中创设综合性课程乃一大亮点。综合性课程可以理解为课程整合的具体体现。该类课程的优点是改变目前科目设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可以促进学生头脑中对不同领域学科内容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与全面性发展,且内容往往与社会问题联系,学生学习动机很强。小学各科教材内容分自然、社会、艺术三大学科领域。就学科整合而言可以理解为将这三大不同领域的具体课程内容和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最基本的课程内容结构为起点,找出不同学科的共性和联系点,创设综合课程。笔者着重围绕美术和科学两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作实践体会进行分析,认为两学科整合存在可行性。

二、美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可行性

1.分析美术课标与科学课标

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美术与科学两学科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领域、教法,可以找出联系的共性之处有:(1)小学阶段美术与科学两学科课程同属于启蒙课程。启蒙课程是要通过一定内容与形式的课堂教学实现启蒙教育目的,即提供由基本概念、技能建构的教材内容结构,通过教学引导小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生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素养。(2)两学科都以布卢姆知识与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纬度为目标设置原则。(3)两学科都是重在学习者的活动参与,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和感知,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通过教学使其对世界多元文化树立尊重意识,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树立热爱大自然环境资源、热爱生活的情感。(4)两学科课标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意义表述都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二是引导学生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当今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破坏的严峻问题。此类内容往往是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中分量较重的部分,而在美术教材内容课题编写中似乎体现得不充分。因此,以课标理念为指导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综合课题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美术与科学学科教材内容的联系性

海淀区小学科学课使用的教材为教科版,在四至六年级共使用八册教材,内容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纵览海淀区小学使用的人美全国版共十二册美术教材,会发现以植物、动物、山水环境等物质世界的写生、创作表现为内容的课题几乎各册皆有。两学科教材内容编排都关注地球上的动植物、天气、岩石等生物与非生物构成的自然环境资源。当然两学科探索的视角领域不同:在相近的自然领域课程中,美术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以画笔和其他媒材表现客观对象的视觉特征和对象在内心中的感受,从而认识人类生活的地球环境资源;而科学课教学重在通过现象的理解和问题的提出,进行猜想、观察与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通过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方法,目的还是认识人类生活的环境资源世界。学科整合的前提是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要有共同或紧密联系之处,通过整合创设出综合课程,避免学习者面对过多科目内容,而是通过学习综合课获得跨学科的共性内容,促进头脑中知识结构的迁移,有助于减轻学习负担。通过学习内容分析,就自然资源世界领域而言,创设美术与科学综合性课程内容具有可行性。

3.对两学科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整合的思考

近几年来,笔者跨校分别听了美术与科学两学科以动植物、非生命自然物质世界领域为内容的公开教学研究课,感受颇多。分析教学案例体现的问题可归纳为:(1)画科学简图和美术课的观察写生绘画方法的异同点及相互迁移关系。(2)两学科在动植物相近的课题内容领域是否能整合为综合课?反思上述问题笔者认为:(1)科学简图力求以线条和简单色彩准确表现观察对象(如某类动植物生长)外在特征,特点是表现以线条为主,要求准确具体,不掺杂个人主观想象编造,这是和美术写生内容与方法的区别。但除此之外,科学简图与美术写生画有许多共性和联系,即都需要细致观察发现对象特征,努力表现特征,只是美术绘画允许并鼓励表现者以想象、添加方式描绘对象,可以有主观发挥,但绘画写生作品仍要注重表现对象特征的真实表现,不提倡过多变化。可见,绘画写生练习方法的掌握是科学简图绘制能力的基础,许多生物研究者也都是通过写生绘画练习奠定了扎实的野外科研绘制科学简图的能力。二者紧密联系,有必要进行相互渗透性教学。(2)就美术、科学两学科内容的衔接而言,教师可以在自然环境(如动植物、气候、岩石等领域)中创设综合课内容,教学目标要体现自然物质的知识性常识、观察认识其特征的绘图表现方法掌握、探究思维意识培养、野外收集资料方法介绍等方面。这样,学生在学习时需要面对真实对象,甚至走到自然中去体验,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两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案例

下面结合笔者个人教学整合的创设实践经验谈谈美术课与科学课整合性教学的思路。2009年笔者开设了美术科学环保综合课,通过讲授知识和辅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参赛两个阶段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

1.创设环保综合课背景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罗红环保基金共同主办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相连”为主题的海淀区美术教师培训活动,旨在通过我区美术教师在学校创设相关课程,介绍环保知识,辅导学生参加环保内容的绘画创作,促进小学生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这次环保主题教师培训与教学活动项目为美术与科学学科开展综合课题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课程整合教学实践机会。

2.环保综合课教学实施过程

由于笔者教美术课和科学课,才有机会以美术教师身份参加本次美术学科环保培训教研活动。培训结束后笔者创设了环保相关主题的美术科学综合课:先利用教研获得的生物多样性及地球气候变暖教学课件,结合下载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信息在各年级开展教学;然后,为学生提供环保画创作参赛机会。

3.环保综合课教学效果

本次环保课教学对实现学生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意义。教师通过演示生物多样性及地球气候变暖、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的教育课件使学生们产生了对环保问题严峻性的认识和自然环境危机的担忧,创作热情被点燃。在绘画创作阶段学生们展现的创作构思可以从参赛作品中得到体现。在课堂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引领学生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相连”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形式是比较鲜见的,它是小学美术与科学课整合性教学形式的有益尝试。直观的绘画形式可以向世人表达每一位接受环保教育的小学生内心世界,不同的情感和想法都在画纸上流露出来。讲座课是吸收信息,绘画则是表达个人听讲座后的感受,是个人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再教育,其意义及效果不同于科学课堂上画的记录图。

4.对学生自评的认识

环保课课后,学生进行自评即写收获感想,笔者将学生自评内容归类并制出统计图(见图1),可以看出学生有了对环保问题的新认识,这正是教师注重结合社会问题开设综合性课题教学的效果。

当然,不同学习领域毕竟有应掌握的独立内容,所以各学科仍有独立价值。笔者今后整合性课题的研究思路可以概述为:在对美术、科学课标深入领会的同时,熟悉两学科教材教参内容,在分析学情的前提下针对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整合,创设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综合课题;而对于两学科联系性不强的大部分教材内容仍需要分科教学,以确保学生在美术课和科学课学习中获得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总之,在进行分科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发联系性强的美术科学两学科整合性教学内容,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韦钰,[加]P•Rowell.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第4篇: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力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有权利提问。例如学习《热空气》一课,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当点燃中间的酒精棉后,热气球飞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热气球为什么会飞?”“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它能飞多高?”“怎样才能让它飞的时间更长一点”……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提问,这样长期坚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敢于思考。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善于引导学生有序探究

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中,有些课需要在课前作准备,如《怎样认识物体――土壤》要对土壤进行观察分析,采集样本;《沙和粘土》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沙和粘土颜色有什么不同;再指导学生用手捻摸沙和粘土,感受颗粒、粘性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玩一玩用沙写字游戏和用粘土做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这样有序的安排,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自始至终都能投入探究学习。

三、善于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自由支配材料去“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失败了,鼓励他们查找原因,再实验,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经历过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兴奋,学生才会不断思索,不断动手、动脑、预测、反思,“在探究中学会探究”,才能真正培养起他们“真刀实枪”“搞”科学的能力。例如在“常见材料”单元学习后,我设计了一个课题:用你能找到的材料包装一个生鸡蛋,使鸡蛋能从教学楼的四楼上落下来而掉不破。学生给这个研究活动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给鸡蛋穿上防震服”。在周六上午比赛时,二十四位学生,每个人“给鸡蛋穿的衣服”都不一样。用泡沫、棉花、丝棉、绒布、毛巾等材料的多一些,有用鸡毛、鸭毛、兔的毛皮的,也有用沙子、锯末的,更奇特的有两个同学:一个用大口塑料瓶装上水,然后把鸡蛋用软泡沫包好固定在水中;另一个用一个大的一次性塑料餐桌台布做了一个特大的降落伞,把鸡蛋放在纸盒里挂在降落伞下面。实验时,每个学生都激动万分,看着自己的“宝贝蛋”从楼上落下时的那份紧张,成功时的那种自豪,对别人独特的好的方法的由衷赞叹。让人十分感慨:学生真的很有创造性!只要老师确实“解放了他们的头脑”,给了他们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表现真的很让人惊叹。

四、善于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

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资料等是一种探究,这种探究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的发现。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馆查阅等方式获取科学答案。比如与动植物有关的《自然百科图典》、《植物百科》、《世界动物图集精华版》、《十万个为什么》等,对平时的教学都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被电死?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他,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结果孩子们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找到了答案,知道了鸟不会被电死的原因是:它们只接触一根火线,不和另一根地线接触,也不和地面接触,所以身体里就没有电流通过。而人如果碰到火线,人又是站在地面上,电流就能从人身体上通过,发生触电事故。因此增强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千万不能触摸电线。另外,学生从报纸上搜集资料,剪贴、归类。根据所搜集的资料,来学科学,既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第5篇: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因为化学与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开展化学教学设计和实践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应只限于本学科内部,还应该拓展到中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学科;不仅限于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基础,还需要回溯到小学科学——因为这是中学科学科目学习的基础。哪些科学知识在小学已经涉及——可以作为化学教学学情分析的依据,避免简单的重复;哪些科学技能已经为小学生所掌握——还需要在中学强化、应用和延伸;哪些问题学科性更强——值得在初中理化生学习中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本文研究的“衔接”指的是科学课程的“纵向衔接”,主要研究初三化学与小学科学中化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关注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中的相关内容。

2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试图针对教材衔接中体现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以及方法运用进行探讨。首先,整理出小学科学教材中与初中化学相关的核心内容,进行分类对比,了解对应性,探讨知识广度;其次,对比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课程的核心概念,了解小学科学学习对化学前概念的影响,探索衔接中知识深度的把握;再次,整理小学科学阶段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分析其对于化学研究方法和探究技能的基础作用。目前九年级化学教材和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众多,为了充分考虑实际衔接情况,并没有考虑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是选取笔者所在的南京地区所选用的教材。小学科学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郝京华主编的版本,而初中化学则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3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特征

3.1知识广度

小学科学涉及面广,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分布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中,比较集中在化学变化的初步认识、身边典型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少量涉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初中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前,初中生已经对氧气的助燃性、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水的溶解性质、铁生锈、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紫甘蓝等有了初步了解,而中学化学教材对于这五个二级主题则有所展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现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为例进行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课标的知识点比较。小学科学中只是简单了解到氧气助燃性,但不了解体现助燃性的具体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产生的白色浑浊早为学生所熟知,对于石灰水仅停留在名称的知道层面,也没有深入到浑浊的具体物质。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十种左右,往往停留在了解具体的反应现象。基于此,涉及面更为广阔的初中化学课程,呈现层出不穷、性质各异的物质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体现了足够吸引力。

3.2知识深度

美国最新推出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共通概念及核心概念》将“学习进阶”作为学习期望的核心表述形式,认为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就像爬楼梯的过程,学习进阶的中间过程类似于楼梯逐级上升的台阶,各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能达到的理解核心概念和科学操作技能的不同水平,其理念要求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宏观上必须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课程内容均指向科学素养)与连贯性(各学段所学内容具有良好的关联和衔接)。在我国,小学科学是学生系统接收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为中学生理化生地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基础。就化学学科而言,多个科学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已经出现,但限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小学科学不可能对某一化学主题概念进行全面、清晰的表达,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精深的讲授和分析,只能在有限的生活经历基础上加以感性认识和简单辨析,所以初中阶段还需要围绕核心概念加以整合和发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学习中的第一组重要概念,变化观也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学科观念。学生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化学变化”——只是此时没有专门提及这个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蜡烛的变化”中,以蜡烛的变化特征将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小学科学不关注概念的界定,尚未清楚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分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将重心落在学生的体验和观察。而且在生活经历中,学生或多或少积累了些化学关注的主题内容,但是由于民间传说、媒体报道的误导,往往存在很多迷思概念,化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就自然体现。当然,小学科学阶段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只是科学启蒙,对于其深入理解还需要在化学各模块教学中不断升华、进阶。

3.3科学方法和技能

无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化学都很关注科学探究。这种科学技能实际上既包含心智技能又包含动作技能,即要动脑又要动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每一册都安排了一章“科学过程技能”专题,平均每个专题安排一到两种技能,它们不仅体现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也成为初中理化生开展探究教学的技能基础。小学科学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模块都是采用集中专题与分散融合的综合呈现方式。初中化学重在第一章安排“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科学探究”的启蒙,以两个典型案例呈现化学学习特点和科学探究全过程,但很多科学过程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还依赖于小学科学的学习作为基础。小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动作技能还停留在简单操作,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层次较低。相比较而言,九年级化学由于学科性的增强,除了要求完成基础学生实验,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小学科学和九年级化学教材中铁生锈实验的设计极其相似,均关注观察、假设、交流等技能,尤其在控制变量方面同样给予学生思维的启发,但九年级化学教材在蒸馏水和干燥剂的使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实验的成功——毕竟小学生知识所限,考虑问题不全面。从“铁”到“洁净无锈的铁钉”,“水”到“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都是对恒量和变量的准确描述与定性,更加凸显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的严密思维和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当然,正因为该实验的小学基础,初中阶段还可以适当增加开放性,减少教师的指导成分,将更多思考的自还给学生。

4处理教材衔接问题的途径

由于我国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科课程是分别设计的,小学和初中之间、初中和高中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大量脱节现象。据不完全调查,现有初中化学新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的衔接存在明显缺失:鲜有中学教师主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理科教学并未切实建立在小学科学的学习成就之上;小学科学课程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落实情况较差,很多小学客观物质条件不具备或关注不够,实验活动开出率低,小学科学课程形同虚设;科学任课教师多为其他学科兼职教师,即使是专职教师也存在科学思维狭隘、科学素养薄弱的现状,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或观念传递存在一定的科学性错误,需要初中理化教师更正和指引。

4.1关注小学科学,全面了解化学相关学情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开展学情分析往往有所局限,认识或只关注化学教材已学内容,或只联系初中物理和生物的学习,从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和综合性来看是十分不利的。根据以上教材对比,我们挖掘出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小学科学作为科学教育启蒙阶段,其内容设置、实践设计都会对初中的理化生教学产生影响。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基于学习进阶研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规划,对每个学习阶段提出符合学生科学认知发展水平的要求,从而实现各阶段科学课程的无缝对接,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连续一致的发展。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小学科学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避免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不完善,应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关注初中和小学所学内容的差异。建议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档案了解其小学阶段科学课的开设情况,便于掌控化学教学与小学科学的联系点;利用课前交流、问卷、测验、课堂导入时候的开放式提问或实验问答等掌握学生的前概念。

4.2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已有基础

九年级化学课堂,需要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小学科学中建构的已有概念,启发针对新旧知识中产生矛盾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开放性思考。笔者设计了相应的提问,表现基于小学科学的化学学科提问。

4.3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常常对于缺乏基础、难度较大的问题具有畏难心理,而个人生活经验、学习背景对新知识的建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思考已有基础、选择性加工和应用新信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小学科学中已经在四年级开辟主题“我们吃什么”和“怎样搭配食物”,并安排设计食谱活动,所以九年级《化学与生活》“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可以设计成食谱活动的延伸: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食谱,从食谱中的肉蛋引出蛋白质,介绍蛋白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通过分析食谱,纠正学生对蛋白质存在的认识误区,了解人体内重要的两种蛋白质:血红蛋白和酶。再看食谱:从食用油的添加引出油脂,区分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的区别。此时学生已经深入体验到物质、能量、变化等核心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蛋白质、糖类和油脂的供能作用比较。三看食谱,由饭店用餐结束后都会上一道果盘,引出维生素的学习。

4.4增强学生微观理解,加强化学学科特色

第6篇: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舞蹈科学学科;全脑全身;舞蹈专业师资

1.小学素质教育舞蹈科学学科的发展

小学舞蹈科学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了解决我国美育缺失的问题。在舞蹈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舞蹈课的教育教学对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要。

2.小学素质教育舞蹈科学学科的设想

(1)科学地认识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奠定舞蹈科学学科基础。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教育观点出发认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及整体性。顺序性即要求教学活动循序渐进;阶段性即要求小学舞蹈教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个别差异性即要求小学舞蹈教师在教学活动时注意男女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不均衡性即要求小学舞蹈教师根据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予适合的教育。

(2)明确“全脑全身型”开发的思想,科学研制舞蹈素质教育教材。小学舞蹈课身体形态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培养其舞蹈课上的自我保护能力。训练还要求小学生掌握初级表演的技能,能自信地、自然地、有感情地表演,以及培养小学生在集体表演中与他人分享、交流、沟通的能力。小学舞蹈课教学多以群舞形式,要求所有学生能相互协调完成动作。笔者发现正常教学过程中安排每节课5分钟分组交流时间,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增强彼此的情感,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舞蹈文化是要求小学生了解舞蹈发展史和有代表性的舞蹈家,初步识别不同时代、民族的舞蹈特征;拓展视野,认识舞蹈的功能,理解舞蹈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舞蹈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联系与舞蹈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

舞蹈情绪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小学生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建立起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喜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3)换个角度看待舞蹈科学学科,有效实施小学舞蹈素质教育课程。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通过与更有能力个体的相互作用得以促进,这一发展是借助最近发展区来实现的”[1]。发展区包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个体被帮助下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说小学舞蹈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并且要走在其前头。因此,教师在扩展学生认知范围时,要抓住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以此为基础,在它与新知识之间找到切合点,逐渐达到扩展学生认知的目的。

曾说过:“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就是教他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他的美感,不可用模糊的算法与语法”[2]。因此,教师在小学舞蹈课堂上需要找到学生认知与知识的切合点,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以此调整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

(4)培养具有舞蹈素质教育资质的专业师资力量,高校实施舞蹈科学学科教育。一方面,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在舞蹈专业方面的水平,补充自己的理论知识。既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教育专业课程,亦不能忽视对“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理学”等舞蹈学科教学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即将成为一线教师的师范生应重视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从学校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最重要桥梁,是师范教育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综合实践环节。可以让师范生跟随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将理论转化为经验,提高教学工作能力。还可以让学校教育中的骨干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进入到高校兼职,指导师范生学习与教学。

3.结语

小学舞蹈教育应充分发挥“美育”优势,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特点,思考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从培养“全脑全身型”人才入手,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学生为目标。目前,舞蹈教育进入小学课堂还停留在经验教学上,还不能很好地指导小学舞蹈教育的实践,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反复研究,才能最后总结出适合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第7篇: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虚拟学习情境;创设

在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试验中发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课堂的教学质量,不仅如此,通过创建学习情境还可以有效地将科学课程学习和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备受人们的关注。

一、小学科学课中创建虚拟学习情境的好处

我国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科学课程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老师、学生互动的模式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的联系,把学生作为中心,进而把他们培养成适合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的优秀人才。这种与生活、社会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注重学习的情境化创建,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体验、学习、接受新知识。但是,因为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无法实现每种科学知识都能到自然或者是社会情境中去体验,所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创建虚拟的学习情境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教学方法。

科学课中涉及的内容绚丽多彩,奇妙有趣的自然现象,奇特怪异的动物、植物,这些都会深深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习情境创建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如果所创建的学习情境是理智的、富含情感的,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小学科学课中虚拟学习情境的创设策略

1.展示科技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图片向学生口述一些科技发展的过程或者是出名人物的历史传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譬如,当传授“电”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展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相关图片,讲述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从而让学生养成不怕困难、敢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展现运动过程或长期变化不易观察的现象,使学生印象深刻

当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有些学习内容是学生无法亲眼见到的,或者是因为变化较慢无法察觉到的。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其展现出来,譬如,事物的变化规律、微观世界等等。在对学生讲解动植物一生成长的时候,虽然他们可以分阶段获知动植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但是不能全面地熟知动植物整个一生的发展变化过程,在这个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为学生创建这方面的学习情境,以便学生学习和理解,从而让学生全面学习新知识。

3.展现用语言难于描述的原理,便于学生理解

除了具体事物之外,科学世界里还存在一部分较为抽象的原理,对于这部分内容来说,如果仅靠老师用简单的语言进行阐述,那么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时候,如果使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创建虚拟的学习情境,把概括的知识变得生动化、形象化,那么就会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譬如,在对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以及一年四季的产生进行讲解时,如果只是通过语言进行描述,那么会很难将其解释明白,此时借助动画来模拟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该知识。

4.展示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的事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譬如,某些动植物是不适合在当地生存的,在对此现象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对这些动植物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解。在讲解“太阳钟”的时候,可以向学生展示日晷以及日晷面图,讲解古代人们是怎样来计时间的。当讲解地球与宇宙的时候,因为其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并且还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学生很难接受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如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其相关资料,方便学生对其进行了解,吸引他们的眼球。

第8篇: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我们称之为“预设性强”。而教师这时的介入与指导对学生来说是没有意义和帮助的。新课改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一些情况,比如: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教师必须随着情景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以“教案”为代表的教学设计文本已经有了他的开放性,不是最后的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上课时学生的反应;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所反映出的行为、思维。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的介入才会显得那么的重要,那么的精彩。

二、假设环节应该关注的是学生背后的思考

假设是科学教学中比较强调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往往会就教师给出的探究问题提出许多的假设。老师在这个时候,是不宜于对这些假设进行评判的,因为如果是表扬学生的某个想法,就可能引起其他学生因仿效而限制了思维的广度。而学生的一些有误的观点,则反映了他们固有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很顽固,需要在后面的验证环节中用事实来摧毁,这是教师简单的指正所无法完成的。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做不做指导呢?有不少教师的确什么也不做,只是在一旁聆听这些观点,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其实,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里,教师还应充分关注学生假设背后的思想,“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想到这个假设的,区别假设与普通意义上的猜猜,还可以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自己是怎么想到要这样解决。这样,老师就能够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路,为后面的指导提供保证。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谈出自己假设背后的想法,其实是教师提供学生的一个梳理思路,完善假设的机会,将后面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

三、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教师的询问

在实验验证的环节,教师的介入和指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包办代替地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教师可以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在出现问题时,用提问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也可以在发现学生出现有价值的思想时,用提问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教师并不需要和学生一起动手完成某个实验,他们要做的应该是在适当的时机以机智的提问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在实验验证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比实验的成败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注,学生往往比较关注实验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测是否吻合,而忽略实验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明白实验失败同样会带来重要的收获,在科学课上,需要注重的不是对错,而是事实。

四、讨论交流要在师生互动中提升价值

第9篇: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说课的技术含量

说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怎样设计教学,另一个是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要通过“说”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写。当然,在说之前必然有写的过程,不过,写出来的说课稿与说出来的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不仅在格式上有差别,在表达上也有很大不同。这大概类似于小说与剧本台词之间的区别,一些说课稿中有“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等格式和体例,这种体例在口头上不能照着读出来,如果被生硬地“说”出来,就会让听众很不自在,很刺耳。如果把它转换成口语说出来就比较好。例如,把“说教材”改成“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把“说教学设计”说成“下面我再说一说我是如何设计教学的”等,既让听众听出清晰的说课层次,又巧妙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每个段落之间的过渡语要精心设计,过渡要自然、巧妙。

在说课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是为“怎样设计教学”和“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这两个问题服务的。

教材分析部分要讲明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加以阐述,还可以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说。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也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中的核心部分;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时的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的。

“教法”与“学法”不适宜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说,把教法与学法融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当中来说是最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脱离,血与肉分离就不成为生命体,不能出现前面是一大堆的理论轰炸,后面是干巴巴的教学过程的罗列。如果一定要把教法与学法单独列出来说,也只需简要地作个说明,不要花太多的时间。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说课的核心部分,是说课者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要说清楚安排了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个环节按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三条线索来阐述效果会比较好,能让听众清晰地知道说课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及设计理念的概括说明能引起听众对说课者所说内容的再认识,有利于提高听众对你的评价。

无论是新版教材还是旧版教材,都要说出新意。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会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作些“改进”。如果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进,必须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搞清教材的编排意图,要明确说出改进的理由及优势,绝不能任意“改进”教材。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教育家的经典名言一定要用得恰当,不能出现错误。

二、说课的讲演因素

说课这种形式和上课一样,同属于舞台艺术,尤其是说课比赛,是稍纵即逝、不允许回过头来重新开始的,所以有人称它一门是遗憾的艺术。说课者要有演讲的风度,讲究舞台形象,要抬头挺胸落落大方,衣着得体不夸张不平俗,可稍作修饰切忌浓妆艳抹;不能有习惯性的动作和口头禅,要有意识地借助目光和表情与听众交流;要声音响亮,语言流畅,富有穿透力。说课时要脱离教材,能脱离说课稿一气呵成效果最好。有的人先是看着说课稿子说,后又停下来翻教材看看教材再接着说,这会让人觉得你很不熟练,准备匆忙,底气不足。即使是自己感觉很熟练了也不能把说课稿晾在一边“裸说”,防止由于紧张等原因一时“忘词”,适宜把说课稿拿在手中脱稿说,既胸有成竹又能以防万一。

三、说课的礼仪成分

开始时适宜用一些对听众的问候语开场。比如“各位评委,大家好”,或者“各位评委,辛苦了”“各位评委,请多指教”等,问候的同时行弯腰鞠躬礼也是可以的。结束时要有个收场,有个交代,与听众告辞,适宜说一两句谦虚的话,体现出自己有虚心学习的诚意,当然也不能低三下四,要不卑不亢。比如,“我的课就说到这里,谢谢各位评委耐心地听完我的说课,还请各位评委多多指导、批评”等,切不可“请各位评委高抬贵手”“我很有信心取得好成绩”,或者表露出欣喜若狂的神情。值得注意的是,自我介绍时只能说“我叫×××,是几号选手,来自哪个单位”。如果是参加说课比赛,你的单位又不是很出名,干脆不要说来自哪个单位。切不可以这样:“首先请允许我作个自我介绍,我……”介绍出很多能证明自己业务能力的荣誉和经历。这是说课的大忌,因为实际说课的情况很可能与你的荣誉有差距,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四、说课的表达技巧

说课比赛不同于一般的说课,最好是站着说,不要坐着说;更不能把两手支撑在讲桌上弯着腰低着头看稿子读说课稿,也不能大范围走动或身体大幅度晃动摇摆;可以把说课稿拿在手中看着稿子说,但不能读说课稿,是说不是读;要始终坚持用普通话来说,不能刚开始时普通话讲得很标准,后来逐渐回到方言上。说课全过程的语速和声音高低应该有起伏、有轻重缓急、讲究抑扬顿挫,说课者要有意识地控制好与低谷。

说课时要坚持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话,不能用“教者”“教师”等来讲述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情况的预设要多用“如果……我就……”的假设句,不要说“学生肯定会……”。

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