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第1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

目前我校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理解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原有基础、认知能力认识不足,造成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更多的是盲目性、随意性,40分钟的教学效能不高。掘课堂效能潜力理应成为教师的共识。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攀登数学的最高峰。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把爱渗透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给学生,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如果学生喜欢了数学,那么学生就对数学有了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毫无疑问是有效的。

2.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指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仅仅体现在部分学生身上,而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题可做。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通过合作学习,能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充分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新课程实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措施。变革学生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必需。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2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特性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效率

一、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很高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他们会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热烈响应教师的每个要求。而且他们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来。建立在师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是高效的。

二、情境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如果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计划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的,面对课堂教学,也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小学生天动、好展示,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些适合学生表演的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课前笔者耐心地制作了课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把声音和图画巧妙地组织起来,通过声音与图像的融合,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在课堂上,他们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完后,笔者提问:“你觉得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实,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只要教师能下功夫在教学中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就能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水平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在课堂上教师依靠教材和黑板,主要在讲台上进行教学,虽然说这样也可以向学生传达尽可能多的知识,是学生投入其中,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媒体相比,差之甚远。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把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综合运用起来,创设多种感官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图像、逼真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以提高课堂实效。例如,笔者在讲授《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迷惑不解。于是,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把这一情境展示给学生,把有声的图像播放给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学生能够合情合理地进行判断与推测,受伤的大雁悲惨的叫声,听到拉弓后的振翅欲飞以及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他们深切地感受了“惊弓之鸟”处境,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多读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诗名句都为我们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例如,在教室里设一个图书架,方便学生阅读;也可以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积极交流读书感受。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也一定会有显著提高。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知识的积累。

六、促进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水平

第3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

本节课教师选择与观察物体有关的语文诗词,有表情的进行朗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每一个过程。通过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题

上课铃声刚响,我迈着轻盈的脚步,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师生相互问候后,我对全班学生说:“这节课,我给同学们上一节语文课,好不好?”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主动提出要给学生上一节语文课,已让学生感到好奇了。)

我听到的不是齐声说“好!”看到的也不是激动和兴奋,而是惊奇、诧异和怀疑的表情。(这些不同的表情,正体现了学生的不同心里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个学生说道:“老师,这一节不是数学课吗,怎么要上语文?”

又一个学生说道:“老师,你教数学,还会教语文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清了清嗓子,抑扬顿挫的吟起了宋朝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避而不答,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学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我最后一句吟完,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一个个兴奋不已。

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没想到你朗读的这么好!”很多学生附和说,是啊!是啊!(由猜疑,惊奇和不信,变成现实,学生由衷的鼓起掌声!)

我一看刚才惊奇、质疑的表情没有了,赶紧说道:“现在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学生声音响亮的答道:“愿意!”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以上各环节的处理,让学生由惊奇、猜疑和不信的思维状态,到不由自主的鼓起掌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被动式的学转向主动式的学,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也正是主体性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好!下面请同学们先和老师一起有表情的朗读一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生一起朗读后我问道:“谁知道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一个同学答道:“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庐山后的观后感,描写了庐山美丽的景色。”

我赶紧表扬说:“不错!你基本上概括出了这首诗的意思。下面老师简单的把这首诗给同学们分析一下,如果老师分析的不全面或不准确的地方,下去后可以查一查相关资料或网上搜集一下相关内容。”

“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教师简单而短暂的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大体意思,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重要的是为《观察物体》这一课做好了铺垫。)

我给同学们分析完后,问道:“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一个学生答道:“观察任何事物,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位置,某一个面上,不然你看到的只是片面的。”

“你回答的真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好不好?”我边说边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面。(课题的引出恰到好处,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学生高兴的答道:“好!”

二、动手操作,观察探究

1.让学生先拿出自己准备的纸箱。

2.讲观察要求(两人一小组,观察时视线要与观察物体的面保持水平与垂直)。

3.每观察一次,把自己观察到的若干个面和形状在大脑中想一想,说给同位听,然后把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下来。

4.两人转换方向和观察角度,再观察,再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观察要求和目标,即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这一环节的处理,即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交流;教学内容的组织,即重视了过程,又处理好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即重视了直观,又处理好了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即重视了直接经验,又处理好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三、汇报交流,总结评价

1.我请一个小组的两个同学汇报观察的结果:

(1)我问甲生:“第一次你看到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状?”

甲生答:“我看到一个面,是长方形。”(我在黑板上板书:一个面)

(2)我又问乙生:“第一次你看到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状?”

乙生答:“我看到两个面,是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我接着板书:两个面)

(3)我问甲:“第二次你看到几个面,各又是什么形状?”

甲答:“我看到了三个面,两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我板书 :三个面)

2.我向全班质疑:“同样一个长方体纸箱,放在那里没动,为什么有的同学看到一个面,有的同学看到两个面?”

一生抢着举手回答道:“因为观察的角度和方向不同,所以同一小组的两个同学,看到的面的多少和形状也不相同。”(随即板书:观察角度和方向不同)

听完他的回答,我会心的笑了,同学们也为他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一位不善言答的学生,我知道这一节课他在用功了。

(教师的微笑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一种肯定和嘉奖,教师的微笑也引导了全班学生为他掌声鼓励,这种时时对学生的呵护和鼓励,激发每一个学生积极向上。)

3.我接着问道:“一个物体最少可以看到几个面?最多可以看到 几个面?”

看到同学们纷纷举起了一双双可爱的小手,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班上平时不回答问题的一位女生。

她颤颤惊惊地站起来答道:“最少一个面,最多三个面。”

我带头为她鼓起了掌声,同学们也随之响起了热烈 的掌声。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要因材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这一细小举措,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把简单的问题留给那些学困生来回答,让他们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品尝学习的乐趣和喜悦,实现《新课标》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同学们鼓掌的同时,我在前面板书的“一个面”的前面添上“最少”二字,在“三个面”的前面添上“最多”两个字,这样,这节课的知识同学们掌握了,板书也层层递进完成了,难点也突破了!

4.阶段评价:我看到同学们一个个高兴的样子,赶紧说道:“这节课到目前为止,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很积极,只要我们坚持这样,每一个同学都会是最棒的,最优秀的!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评价达到了及时,恰到好处。)

学生高兴答道:“好!”

四、猜测验证

一个长方体纸箱,四个同学分别垂直、水平对着每一个面。

1.猜一猜,谁和谁观察到的面的形状是一样的?

2.游戏验证:四人一小组分别坐在纸箱的四个面前,把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下来,然后交给你认为和你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相同的同学手里。

3.汇报游戏验证结果:前――后、左――右,与猜测结果相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即缓解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又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甲生说:“一个物体,当你的观察视线与物体水平垂直时,你只能看到一个面,无论你怎样转换角度,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不可能看到所有的面。”

我赞许的点头说道:“这节课你学的很不错,希望保持下去!”

乙生说:“观察景物,观察物体是这样,只要你换个角度,看到的就不一样。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事情也是这样,如两个同学要动手打架,赶快换个角度去想一想:我这样做对吗?如果他这样对我,我会怎样?这样两个人就不会打起来了!”

我听到这位同学说这么好,随即说道:“是啊,就像刚才这位同学说地一样,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要你换个角度去考虑,想一想,也许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同学之间也不会闹矛盾了!”

(课堂评价全面,及时,不只简单的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思想教育抓住时机,恰到好处)

随着话音刚落,下课铃声也响了,这节课在欢乐中结束了。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首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1.创设情境,有效导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个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上一节语文课,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惊喜,又是惊异。学生半信半疑,学生的大脑已进入思维状态,这也应了“学来源于思,思来源于虑。”教师这一有效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和集中了过来。

2.评价及时恰当。《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本节课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或者简单的语言激励,或一个微笑,或带头鼓掌,语言之简练,动作之简单,可很有效。在评价时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找回了自信,明白了道理。

3.教学思路清新,环节流畅,知识点联系紧密。本节课由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上一节语文课,把学生带入半信半疑的状态,同时也把 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教师的有感情的朗读和热情简单的讲解,提出读后之感受,由学生的回答,巧妙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有效的提问和解答,游戏的猜测与验证,既调配了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又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4.板书设计科学合理、层层递进。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从课题的呈现上体现了自然与巧妙,达到水到渠成;从知识点的展现上体现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板书的目标上达到了突出知识点,突破重点,攻破难点的目的。

第4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

一、要发挥师的情感作用

1.爱是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和源泉。

教师不但要爱学生,而且要知道怎样去爱学生,更要知道怎样去赢得学生的爱。教师应倾心竭力地将热情投入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那么怎样去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主要在“尊重、关怀、理解”六个字上。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2.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教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

3.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这样,学生就自然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吐露秘密。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教师应信任和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使学生爱你,尊敬和拥戴你,主动接近和配合你。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会尽可能地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其天赋与个性,从而自我教育、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树立平等的教学观

平等是指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课堂上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学”上,要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这就要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怎样才能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呢?实现师生良好合作,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开展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要主动地、活泼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良好合作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教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我给自己提出了要求:要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不用过多的时间处理不良问题,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使我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融洽了。课堂上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质量才会显著提高。

三、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终目标,如何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势在必行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的建立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如何构建出具有互动性质的课堂教学呢?因素有很多,下面我就“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数学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非常高的学科,一堂课的效率高低完全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开动脑筋,有没有跟着你转,即有没有真正地跟你互动起来。所以我上数学课的宗旨就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真正让他们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师生对话、分组讨论、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甚至可以是师生换位等。当然要在课堂上形成互动,首先应要求教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因为教师应当是课堂上良好气氛的首先带动者。

四、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第5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

一、作业的设计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数学课程需要数学的作业设计及策略。只有与数学课程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作业才能促进课程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选题要“精”

教师应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精心挑选和适当地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这样的练习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解决了教师批阅量大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二)选题要源于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课外作业设计的根本是让学生能品尝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教师“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数学课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

(三)选题要有“趣”

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特别是对于校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将课堂教学内容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爱听、爱看、爱学,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妙趣横生。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心智技能的教学活动,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努力营造出“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会学”“、善学”,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一)把握最优教学时间

教师要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就要想方设法制作一些精美的图片,比如各种图案、头饰。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概念,改变图形的大小可以把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这样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选择最优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优选是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主要方案之一。优选教学手段,要以能否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为依据。以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为例。教材提供的是冰箱、饼干盒、玩具盒等图片,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实物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并进一步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目前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长方体的形状。此外,还应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手段。

三、教师需有“一桶水”

师者,无才、无德、无信不立也。教师应时刻谨记慎独律己,言行一致,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时刻保持乐观态度,临危不乱,处事泰然。业余时间,更应不满自身现状,广泛涉猎,博览全书,参加职后培训和进修考核,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和处世哲学,都将是迈向“素质教育”的钥匙和通行证。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从而体现数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性。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第6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

课堂上总是会出现一些小”意外”。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小意外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的具体体现。

处理课堂中的小意外,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非常重要。对此 ,我感悟良多。一次,我在讲生物课《扩散和渗透作用》的教学前,准备了硫酸铜扩散和蔗糖溶液发生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我的课堂设计是要将两个实验用同一装置分别演示。在课堂上当我演示完蔗糖溶液渗透作用实验后,准备请学生去卫生间将装置里面的蔗糖溶液倒掉,继续演示CuSO4扩散时,突然有个学生调皮的提出:就将CuSO4溶液混合在已发生渗透作用蔗糖溶液中看一看!我一听,好想法呀,以前上课都是按课本要求的实验步骤去做。从来没有想过将CuSO4溶液混合在已发生渗透作用的蔗糖溶液中会是什么现象。也许分离的两个实验学生早就知道了结果,所以这个学生一提出这问题,引起很多学生的好奇心都嚷嚷着做做看,我也很兴奋,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当我将CuSO4溶液加在已发生渗透作用的漏斗中,5分钟后,烧杯中出现了蓝色现象,实验效果、结果令我吃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有的同学都聚精会神地观察,实验后都积极讨论、发言。这突如其来的教学小意外产生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一节有意义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就诞生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的论述:“学生与教师的争论中,学生为真理与教师的辩论,如果教师对真理搪塞和不负责任,以强权压制学生以保证其面子,那么学生不仅是认为这个教师没有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这个教师是没有道德的。” 基于这种认识:我的课堂上,在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的同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在为他们的真理辩解。在上述案例中,学生提出想将CuSO4溶液与蔗糖溶液加在一起试一试看结果怎样时,表面上这是一个调皮捣蛋的想法,但是实际上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本身也说明你的教学是成功的,如果不加以理睬,绝对不会出现课堂上学生的兴奋和好奇。当我顺从学生的意见给实验加药品时,所有学生已经按捺不住情绪,都纷纷站起来观察,但由于实验需要几分钟,我就将加好CuSO4溶液的漏斗装置移到讲台下面。开始讲下一个内容时,教室马上就安静了,这就是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短暂的一个偶尔现象,而是在平时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思想积极性,使教学在高效而有序的状态中进行的结果。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这是教师与学生的美好时刻,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教育是师生共享的生命历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教师的教育机智密不可分。而教育机智的运用必须注意以下策略:一是要因势利导;二是要随机应变;三是要掌握分寸;四是要审时度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教育机智的潜质。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创造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奋点又能很好地组织教学,体现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同时激活了课堂。

第7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

——家长叮咛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的做法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陈述自己想法。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他人观点。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二、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榜样示范。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曾今有一位专家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

3.体验引导。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行为演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

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第8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效能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品质塑造的主阵地和重要途径,在学习活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中数学学科作为高中阶段基础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知识点多、逻辑性强、实用性广、解答性活等方面的特点,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加之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高考改革的不断变化,如何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提升,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进行实践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课堂有效性教学,使人人获得学习技能的有效提高,人人获得解题思维的切实增强,人人获得数学品质的扎实树立,人人获得学习成效的整体进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在减少教学时间和总课时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较好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要求。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得出了一些的观点,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磨刀不误砍柴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制定详实、全面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铺垫和保障作用。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学法技能领域等三个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前,要按照“教学目标三维性”要求,制定切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学习特点、促进学习效能提升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具有梯度的学习要求,遵循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品质、素养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在《三角函数》这一章节教学目标制定时,我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提出“1.了解三角函数概念形成的背景,能够注重集合和对应思想的运用;2.能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和划归思想进行问题解决;3.能够在解答实际问题中运用坐标法、换元法、五点作图法、待定系数法及综合法等数学方法进行解答。”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递进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为进行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

随着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以前“一块黑板、一张画”枯乏的课堂教学被更加具有科技含量、生动直观的现代教学多媒体取而代之。教学实验证明,丰富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媒体,以它丰富、大量的内容性、高效便捷的实效性、简易能动的操作性,对教学效能的提升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的整体性等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选用适宜的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点和难点的教学。如在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性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方面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电脑来进行演示;对任意角、弧度知识内容讲解可以用时钟来进行演示。

三、实现重点难点的有效解决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有切中要害,抓住关键,才能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高中数学知识教学同样如此。每堂课都有知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应围绕知识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如何将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解决,使学生能够准确、轻松地掌握,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重难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脑、投影仪、挂图等丰富教学资源,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和激发起来,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的探究和解答兴趣,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在三角函数教学时,我根据本章节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与正切函数的性质以及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解和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难点“正切函数在(-π/2,π/2)上的性质;五点作图法;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解和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将三角函数的要求和做法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重难点有清晰和准确的掌握,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又如,在《椭圆》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的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椭圆方程的化简,采用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多媒体展示等方法,让学生进行体验和掌握,使学生对求出的椭圆方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椭圆方程的化简时,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让学生联系以前平方的知识进行化简,从而得出椭圆方程化简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以后进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化简时打下了基础。

四、注重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教学效能的提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实践探究、自主学习、思维创新等方面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进行动手探究活动的要求、方法、步骤和要领,做好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指导和引导工作,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善于提供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时机,让学生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学习探索活动,实现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提升;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运用积极的鼓励性语言和丰富的教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内动性,发挥集体的作用,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合作学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要注重发挥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具有典型代表的开发性例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同时让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进行问题的改编和编写,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利用知识的前后联系,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问题的解答,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增强。

总之,教学是一门丰富的艺术,需要教师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广大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师只有按照新课标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精心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艺术,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标内容摘要(实验稿).

第9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

――家长叮咛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我们所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一)行为演练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二)榜样示范

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三)体验引导

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四)认知指导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

二、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我们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一)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三)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四)学会倾听他人发言

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

三、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一)课堂交往技能是一系列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过程和谐的结合起来的能力,因而训练时应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式

认知指导是训练的起点,体验引导是训练的中介,行为演练是训练的落脚点。如课中提问,学生应答时,教师轻轻地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将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答错被部分同学哄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别人说错了,你应主动修正,积极帮助他。试想:如果是你说错了,别人取笑你,你又怎么想呢?”移情性的话语将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波澜。而当大部分学生做得正确时,教师的一句“说得好,大家听得也很投入”,这种语言表扬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强化。

(二)训练时间的长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