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第1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关键词:科学文化;国民经济;关系;实证

理论界关于科学文化与国民经济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笔者通过维普数据库查询,在1989-2010年6月期间,与“科学文化”相关的文章有3578篇,探讨“科学文化”与“经济发展”或“科学文化”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文章有102篇,而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则没有发现。笔者试图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法等现代统计理论,就科学文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选定

国民经济数据选取我国1995-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亿元)。科学文化数据共选取10个指标:投入选取2个指标:1995-2009年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WT),同期每年研究与开发经费(RD);科学文化产出选取5个指标:同期每年出版报纸的份数(BZ),同期年广播人口覆盖率(GB),同期年电视人口覆盖率(DS),同期年专利授权量(ZL),同期年技术成交额(JS);劳动者及素质选取3个指标:同期每年文化从业人员数(WY),同期每年科技活动人员数(KY),同期每年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DX)(见表1)。

从上述原始数据来看,科学文化各项指标除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文化从业人员数据有些波动外,其余基本上呈现增长的趋势。

二、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根据表1提供的全国1995-2009年科学文化各项主要指标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做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根据降维的思想,将相关性很高的多变量转变为彼此相互独立且不相关的少数变量,从而达到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量的目的。通常是选出比原始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的变量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用以解释资料的综合性指标。

通过对表1中的科学文化10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科学文化各项指标的相关矩阵(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大多在0.6以上,没有0.3以下的。同时还通过了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本案的KMO值为0.588(大于0.5的最低要求),表示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另外,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397.571(自由度为45)达显著,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成分存在。因此,上述数据适合于主成分分析和进一步分析。通过分析,得到1个主成分,这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86.922%,超过了85%的要求,它解释了科学文化10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对应的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见表3)。

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该主成分的计算模型:

F=0.113BZ+0.100GB+0.103DS+0.112WT+0.086WY+0.113DX+0.111ZL+0.112JS+0.110JS+0.110RD+0.110KY

F为主成分得分。相对应的主成分得分用于后面的分析。

(二)关联性分析

全国1995-2009年GDP及科学文化综合指标得分(即科学文化主成分得分)(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全国GDP发展指标的趋势与科学文化主成分得分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假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正向关系。因此,我们选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和双尾检验法(2-tailed)对表4GDP指标和科学文化主成分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拒绝了科学文化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为零的原假设,科学文化主成分与GDP发展的相关性达到0.969,呈高度相关。这说明科学文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确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一种先进的文化也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毫无疑问,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会推动科学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表5出了国民经济与科学文化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全国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和研究与开发经费两个资金投入指标与GDP的相关性分别高达0.961和0.998,呈高度相关,这显示了资金投入的重要性,“一投就灵”非常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从科学文化产出的5个指标来看,除广播、电视两个指标与GDP的相关性数据分别为0.736和0.776,属于有较高的相关性外,其余报纸出版份数、专利授权量、技术成交额3个指标分别高达0.918、0.994、0.998,呈高度相关。报纸数量增多了,说明看报的人多了,这从侧面反映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影响。专利授权量和技术成交额的增长,并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正是科学技术物化为生产力的最佳佐证。

从人员的3个指标来看,文化从业人员、科技活动人员和大学生数量与GDP的相关性分别达到0.637、0.995和0.962,文化从业人员与经济发展相关性不高,主要是因为文化从业人员的增长出现多次波动,如2000年、2001年文化从业人员出现下降,是因为同期国家对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减少,期间时值文化部门进行体制改革,实行人员分流造成。从2002年起,文化从业人员又开始增长,这与当时文化基本建设投资又开始增长是相吻合的。科技活动人员、大学生拥有量与国民经济发展高度相关,这反映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科学文化各项指标相关度很高,适合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降维。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个主成分,这个主成分在科学文化的10个指标上的载荷均在70%以上。

第二,科学文化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因此,加大对科学文化的投入,提高科学文化的产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和繁荣我国科学文化,是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大科学文化的发展力度应作为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做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任志安,景治中.经济分析实验教程[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第2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关键词:经济指标;山东省;潍坊市

发展经济学的课程于我并不陌生,本科时修过相关课程,但总觉经济学内容理论庞杂、数据繁复、图表难懂,尤其当涉及数据分析、图表比较的内容便昏昏然入睡。但这次的课程却让我有耳目一新、精确明晰、简单易懂的感觉。或是老师功底深厚加之授课方式有趣、贴近我们自身,或是我个人对经济学内容了解甚少、一知半解,未能感悟到其精髓。不管怎么说,这次课通过研究对我来说经常听说但实际陌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最近年份的统计公报以及统计年鉴,比较经济指标的增长、分析我们同学各自家乡――山东省、浙江省、内蒙自治区――经济指标间的差异,第一次领会到了经济学图表的实用、高效以及从图表中发现问题的乐趣。由于山东省和浙江省在很多方面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在作比较时只采用了该两省的数据,内蒙的数据略去不用。

一、指标看山东

山东省位于渤海之滨,农业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资源众多。在这片广袤的齐鲁大地上养活了众多人口,是全国人口第二大省。整体上看,无论从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从“十二五”规划指标看山东省总体经济实力很强,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GDP)5942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98.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8788.1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5840.1亿元,增长8.9%。但随着近些年全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贸易的不断发展,山东虽不至于像东北老工业区一样面临衰落的趋势,但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很多方面还是需要加强的。在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主要列出了经济发展、科技教育、环境资源、人民生活四个维度的总共23项指标。“十二五”规划的指标因其具有指导意义而凸显期重要性,但从指标的设置与实现情况来看,有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还有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要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2014年初步核算,山东省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8.3:49.7:42.0调整为8.1:48.4:43.5。同年,浙江省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7:47.8:47.5调整为4.4:47.7:47.9。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比较来看山东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还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山东的第一产业比例过高会大大影响全盘结果。现代农业虽然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但如果以我自己所在的鲁西南农村为例,现在村里的居民常说种地不赚钱,最起码不如外出打工赚钱多,外出打工的家庭其种地收入只比投入多一点,特别是小麦,因为粮食有最高价格限制。一旦遇到像今年的干旱(2015年南涝北旱,山东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广),最后的结果便是入不敷出。选择种地的多是家有农田面积多且种地年份比较长的农民,一方面由于机械作业,十亩地跟五亩地一样的操作程序,只不过农资多一些而已,另一方面种小麦、黄烟等作物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的小麦补贴以及黄烟补贴。如果一个家庭小麦、黄烟田地多的话这是一笔比较大的资金来源。在这样的情况以及城镇化的背景下,在满足粮食需求量的前提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调整三次产业比例就变得很重要。像浙江的贸易以及服务业发展得比较快、比较成熟。山东省二、三产业比例的增长将大大加快富裕山东的建设与实现。

二、指标看潍坊

潍坊市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指标时要更加务实、更加贴近实际。以“十二五”规划中位列第一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标为例。如下表格所示:潍坊市2015年规划目标与

像这样的例子在其他指标中也存在,这个问题显示一方面,潍坊市政府部门决心比较大,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潍坊市比较冒进,不务实,没有以实际情况为依据。所以在后面的指标制定工作中潍坊市应更加务实。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质量。2014年潍坊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73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76元,增长11.3%;差距是两倍。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810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677元,增长13.1%。差距也是两倍。由此看出潍坊市要注重缩小城乡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关注农村发展。农村人居民赚钱确实比城市居民赚钱难,暑假回农村老家调查到一个男性农民一天给别人家地里帮工的钱是60元一天。这些钱来之真不易,要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管中午一顿饭,而且是在30多度的高温天气下在田地里干活。这种劳作环境在城镇人来看是不能接受的。与此同时在农村赚钱不易但钱花得相对也划算。因为农村的物价也低,但如果将这些辛苦得来的钱花在城市里那是一点都不划算的,因为城市的物价要高很多,很多,但农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孩子的教育都与城市密切相连,所以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引起潍坊市以及山东省的注意。

注释:

第3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在不同的总量层次上予以实施。由于地方层面存在着利用数据进行经济分析的需要,所以国民经济核算也必须在较之国家更低的层面上实行核算。在单个机构、部门、地区和跨地区都存在着不同层面的国民经济核算。从1954年开始,德国就逐步在州、市、县和其他地区层面的角度开展国民经济核算。

■ 历史追踪――从“社会产品核算”到“州级国民经济核算专门机构”成立

1954年黑森州统计局第一次开展了“社会产品核算”,1957年首次在州的层面上了生产指标的成果。同时进行了州层面的生产指标和雇员总收入指标方面的方法论研究,县级的指标试点也开始着手进行。

20世纪60年代,统计部门进一步对分配指标消费使用核算和养老金收支指标的方法论进行了研究。1964年首次发表了针对1957年至1961年的州级GDP核算结果。1969年正式将州级核算命名为州级国民经济核算。

1972年巴登州统计局成为德国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领跑者,70年代中期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GDP的核算,同时引进了投资核算、财产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和报废核算,并对核算的组织机构和任务进行了确认。1987年德国《统计法》肯定了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必要性和意义。

1990年12月在柏林召开了首届全德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研讨会。20世纪90年代中期,统一后的德国,将原东德地区的州纳入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总体框架之下,很多州以州级统计法规的形式将地区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制度固定下来。20世纪90年代末期将州层面的国民经济核算和1995年制定的欧盟国民经济核算标准(ESVG1995)结合起来。

21世纪伊始,按照欧盟国民经济核算标准,首次出版了州层面的国民经济核算结果,并成立了州级国民经济核算的专门机构。

■ 实施方略――州际一致的数据来源和指标方法保证核算的科学性、独立性

德国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是由专门机构“州际国民经济核算组”负责组织实施的。在实施核算工作过程中有一致的数据来源和指标方法,有自上而下的核算程序。

州际国民经济核算组

每个州的统计局在州际国民经济核算组中都是具有表决权的成员。德国联邦统计局则是不具有表决权的成员,法兰克福市统计局作为德国城市的代表参加其中工作,欧盟统计局作为特约代表参加州际国民经济核算组的各种会议,巴登州统计局是州际国民经济核算组的主席和主持人,负责整合地区之间国民经济核算的各项事务和对外代表州际国民经济核算组。

数据来源和指标方法

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应该在协调一致的原则下展开,每个州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中,都要考虑到所有州在总体上和经济部门上的可比性。所有的州在全德范围内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必须强调数据来源和指标方法的一致性,以保证指标结果的高度可比性。由于所有的州都致力于方法论角度的协调一致,从而使得1995年引入欧盟国民经济核算标准时很容易顺利的过渡,并保证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和独立性。同时,州以下的市和县也强调了国民经济核算在数据来源和指标方法上的一致性。

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程序

德国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过程并不是基于原始统计调查的,即并非从最小的基层单位层面汇总至州级数据和国家数据的,相反总是首先有联邦统计局的国家级数据,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分解出各州的数据。通常欧盟国民经济核算标准推荐的两种分解方法用于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即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按照自下而上的方法实施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首先要求具备最基本的详细的统计单位信息,然后按照自下而上的层级逐级汇总出州一级的数据,最后由州一级的数据汇总出全德的数据。自上而下的方法则恰恰相反,国家的总体数据被分解为各州的数据,但并不分解为某个具体单位数据。

■ 借鉴意义――地区生产、收入、分配、使用多角度核算经济状况

地区国民经济核算从生产、分配、收入、使用的循环角度反映地区经济全貌。

地区生产核算

地区生产核算的核心指标是GDP和总产出。总产出反映了经济部门的总成果,GDP则反映了各部门的新创价值。按上年或特定基年计算的可比价,GDP主要用来反映经济的增长。

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果是欧洲层面分配财政资金的依据。地区层面的人均GDP则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它对于联邦层面的财政平衡政策意义重大。GDP指标进一步派生出一系列重要指标:如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单位GDP的吨公里货运量,单位GDP的人公里客运量等。

在国内,有关经济增长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数据信息,对于各方面的政策制定意义巨大。以人均不变价格GDP表示的劳动生产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与资金的引进和投资方向的选择关系密切,同时也对择业、地区竞争力和税收产生影响。

地区收入核算

地区收入核算是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经常账户核算。核心指标有折旧、雇员报酬和营业盈余。收入核算揭示了在创造社会产品价值过程中,作为要素投入者的劳动和资本是如何获取相应收入的。收入形成指标也是分配核算的基础。作为雇员收入基本指标的收入总额和工资总额对于制定地区养老金标准和社会核算标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地区分配核算

作为地区国民经济核算重要组成部分的分配核算和收入形成核算紧密关联。它揭示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分配核算中最重要的三个指标是要素收入、原始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地区原始收入指标和地区总产出(或地区GDP)指标之间的比较,表明了报告期内产出、创造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原始收入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反映了地区的收入结构,并且最终导致了由社会动机因素决定的再分配机制下的可支配收入指标。

地区使用核算

第4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生态系统功能是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区域生态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然而在人类对自然利用和改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视自然资源的直接消

费价值,而忽略了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服务效益价值。人们在资源开发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有过无数次的深刻教训,人类或一个国家及地区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生态价值

的正确认识。在目前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经济乐观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首先必须发展经济,才有能力负担对环境的投资建设和治理。认为环境问题

可以在其发生后通过开发新的技术来加以解决;其二是环境悲观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达到或超过自然界的承载能力,为防止生态系统的继续恶化,控制人类活动是根本措施。这两

种观点都注意到了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其观点都带有片面性。

环境悲观论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估计不足,只看到人类经济活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面,而看不到在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可以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利条

件;经济乐观论认为只凭借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就能自动地解决环境问题,而忽视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运行规律。为此,在经过长期争论之后产生一种新的观点,即生态经济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经济系统是生

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生态系统决定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最大限度。

生态系统为社会经济提供的服务功能被视为一种资源,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形成一种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学科,重点探索人类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

是由经济学与生态学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边缘性的学科。生态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对传统经济福利测算指标GDP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存在严重的缺陷,其中末包含环境价值并不能真正反映人类

社会福利状况。从而进行探讨新的反映经济发展指标。在研究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定量衡量问题过程中,人们提出了不少可持续发展的测量指标,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福利指标、生态足迹等

。美国从系统研究分析的角度出发,1993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建立了反映环境信息的资源环境经济整合帐户体系,日本科学家于1998年也提出了广义的资源环境帐户体系的理论框架,对生态和经济耦合方法

进行了探讨。

在研究探讨可持续发展定量衡量问题中,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的成本与效益价值的估计和生态损失及环境退化价值的折算。因此,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成本价值的评价是目前研究的重要问题。生态经济

学认为社会经济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系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最大限度。我们距这个限度越近,经济发展的余地就越小。人类需要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因此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效益服务视为一种资源,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不合理的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对一个社会和民族来说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生态

系统效益价值的正确认识和有效管理与合理的经营利用。因此,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生态效益的价值将是21世纪社会经济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将促使对经济体系产生重大的改造。对

生态系统效益价值的研究和评价,可为利用经济杠杆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重要的依据。

2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

生态经济学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而出现的,其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及其规律,研究不仅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

,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平衡与调节机制。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包括了生态学和经济学固有的理论,也包含了当今自然和社会领域中众多学科的理论。因之,生态

经济学可以说是目前研究领域中涵盖十分广泛的交叉学科之一。生态经济学目前研究的具体内容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特点、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生态供给与经济需

求的矛盾等。

当前生态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主要是:其一,生态经济整合帐户的建立;其二,可持续发展定量衡量的研究;其三,自然资源与生态服务功能的估价;其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政策建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有效管理。生态环境经济帐户作为国民经济帐户的一个卫星帐户或平行帐户,对反映自然资源的利用损耗和生态环境退化及环境成本的转移十分重要,有助于增强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过程之间关系的了解,更好地了解生态服务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过程,从而进行科学地调整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这一帐户在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建立,新的帐户是对国民经济帐户体系进行纠正而产生的一种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指标体系,如绿色国内总产值,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真实发展指标等。对原有的国民经济帐户进行调整得到环境国民经济帐户,以此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信息,它能进行国内产品和财富的绿色衡量。

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生态环境的货币化指标体系确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它又是生态环境帐户的重要基础,货币化价值分析在许多研究领域是必不可少量化衡量标准,尽管在资源环境的费用和效益方面评估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定价还存在许多困难,但这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生态经济的资源环境的货币化研究,可定量的判断人类或区域生态是否安全。由于人类消费自然环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均对地球和区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只要这种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处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内,其生态系统的生命就是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可持续范围之内。而如何判定人类是否生存在区域或地球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呢?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生态足迹是通过测定现今人类

为维持自身生存而使用自然资产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强度。

计算是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确定人类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和其所产生废弃物的数量;其二,是计算这些资源和废弃物可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所需的土地面积。因此,任何一个已知人口的区域或国家,其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对生态和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足迹的研究可呈现管理国家和区域自然资产帐户的一个框架。通过计算分析可以在区域或全球内对自然资产的产出和人类的消费情况进行比较,通过跟踪区域或国家能源和资源的消费,将他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与同区域和国家范围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生态环境是否安全提供定量依据。

3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体系与方法

3.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流程

对于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效益的评价研究,主要通过归纳总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对一个区域的生态服务经济估价评估,首先确定生态系统类型和划分各类型环境质量等级,如森林、草地、沼泽与湿地

、湖泊与河流、荒漠、冻原、冰川、耕地、裸土与裸岩等。不同的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功能和效益,功能效益的大小不仅与生态系统类型有关,而且与其自身质量等级密切相关。如森林、草地等系统其质

量与植被盖度和生状态密切相关。因之,在确定生态系统类型后,分析系统质量差异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序列,测算各类型不同质量等级的面积,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类型与质量等级信息系统。其次,分析各生

态系统类型与各等级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一般可从生态系统的气候气体调节功能、水分供给与调节功能、土壤保持控制作用、养分循环功能、废弃物分解转化功能、生物调节与庇护功能、植物繁殖功

能、初级食物生产功能、特有生物产品材料提供、初级生产材料提供以及文化休闲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气候气体调节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大气化学组成及对气温及降水的调节和对气候过程的生物调节作

用而体现;灾害防治与干扰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对环境波动的容纳、延迟和整合能力的体现,对风暴、洪水、干旱的防治与控制及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水分供给与调节,主要功能是生态系统对

水分的保持与储存,对水文循环过程的调节;土壤侵蚀控制与水土保持作用主要是对风力、径流和其它运移过程的土壤侵蚀和在湖泊湿地的积累;土壤形成作用,主要指土壤的形成过程,如岩石风化和有机物

质的积累;养分循环功能,主要指生态系统养分的获取、形成和内部循环与存储,如固氮和N.P等元素的养分循环;废弃物的分解转化功能,主要是对废物的处理及污染控制和有毒物质的转移与分解;植物繁殖

功能主要指植物配子的移动、植物种群繁殖授粉者的供给;对生物调节和庇护作用,主要指对种群的营养及动态调节和对定居与临时种群提供栖息之地;初级食物的生产作用,如初级生产力可提取的食物,如

鱼、猎物、作物、果实的捕获与采集,给养的农业和渔业生产;初级原材料生产,是初级生产力可提取的原材料,如木材、燃料和饲料的生产;文化与休闲功能,是可以为人类提供娱乐、美学、艺术、教育的

精神文化价值,如生态旅游等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及科学研究等。

3.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算方法

对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主要从其服务功能入手,分析其生态调节作用特征及过程,建立模型,测算生态系统调节物质量和相应的价值,对于生态调节服务价值可运用市场替代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等方

法评估其经济价值,使生态效益货币化。

3.2.1市场价值法。这种方法是把生态环境系统看成一种生产要素,环境的优劣程度及生态效应大小体现在与其相关的生产物质量上,环境系统的变化是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变化的一个因素。通过市场观

测和价格的变化,来度量其生态效益大小的一种计量方法,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价值计算,就是如此。

3.2.2恢复费用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那些无市场价格可以替代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或生态环境损失量的一种计量方法,尽管说资源环境是无价格的,但是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退化,所破坏的生产性资产都是

有价格的,恢复费用法就是把恢复生产性资产所需费用作为生态环境损失的最低价格。

3.2.3机会成本法。该法是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机会成本来计算环境质量变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的一种方法。当某些非价格形态环境资源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估算时,采用反映资源最

佳用途价值的机会成本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3.2.4影子工程法。这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若环境破坏后,用人工方法建造新的工程来代替原生态环境系统的功能,然后用建造新工程所需费用来估算,环境功能价值或环境损失价值的一种计量方

法。

4结束语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生态环境差异大,不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世界银行的国民财富指标已在发达国家逐步纠正国民经济帐户的指标体系,即在传统的国民经

第5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日前,李晓超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会上作如上表示的。

经济运行三大特点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2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1104亿元,增长9.9%。

“一季度,国民经济增速确实在加快,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一季度加快了0.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比去年第四季度也加快了0.7个百分点。”李晓超表示。

他认为,一季度国民经济增速加快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全面上的加快。除了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落之外,其他的国民经济运行主要指标都出现了加快的势头,包括工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税收都在加快。

二是高位上的加快。一季度,经济增速的加快是在过去四年连续保持10%及以上增长速度基础上的加快,起点是高的。

三是结构调整中的加快。随着国民经济运行的加快,投资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在消费内部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同时中部地区投资增长快于东部。

存在偏快转向过热风险

虽然李晓超否认中国经济已经过热,但他也同时提醒,如果再继续加快的话,就有可能由偏快转向过热,经济运行存在着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

“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在11.1%的基础上再继续加快,可能会引起经济结构进一步的不合理,特别是重工业增长会进一步加快,也可能会出现贸易顺差再继续扩大拉动的经济增长。这就需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

他表示,针对经济处于由偏快可能转向过热的过程中,有关宏观调控部门正密切关注未来经济运行的变化,这些职能部门会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

第6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与此同时,信息经济也诞生了。信息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而言的,通常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主要由信息活动、信息资本、信息劳动者和信息职业四要素构成。信息经济核算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纵向上看,能使人们了解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从而充分考虑自己的国情,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政策,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横向上看,可以使人们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研究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找出差距,寻找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尽快调整自己的方针国策,加速本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当今,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信息经济的核算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更好的完善我国信息经济核算,这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1.1信息经济核算是全面准确认识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前提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知识产业”的概念以来,尤其是由日本学者1977年首次提出“信息产业”概念以后,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信息产业的宏观测度。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若干与信息产业有关的内容。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水平,就必须对信息经济进行全面的核算,并通过信息经济核算建立起全面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1.2在我国尽早开展信息经济核算,为日后跟踪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尽快开展信息经济核算,无疑会对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经济核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经济宏观测度,它是通过建立一个核算框架,用若干指标全面地反映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经济核算通过长期观察跟踪可以发现该产业发展的规律性,为正确指导其发展和评价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供依据。

2信息经济核算理论

2.1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信息经济核算理论主要有马克?波拉特的测度理论、信息化指数模型、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和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其中:

马克?波拉特宏观测度方法是用信息活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大小、信息劳动者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大小和信息部门就业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大小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其测度的核心是将国民经济中的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信息部门(其中,信息部门是指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其产值的测算用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其增加值等于全部销售收入和其经营收入减去中间产品和服务、进口的购买以及外购经营费用;二级信息部门主要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其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

信息化指数法是通过4个因素反映的,每一个因素又由若干个分指标构成,共11个指标。由于这些分指标不同而无法直接运算,所以应先根据统计数据求出各自的绝对值,再将此绝对值转换成指数(按百分比计算),最后求出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指数法常用的两种算法是:一步算术平均法,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定为100,分别用被测年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求得被测年度的各项指数,再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项数,可得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二步算术平均法,先分别计算四组要素的指数平均值,即对每组指标的指数值求平均值,再对此平均值求算术平均值,得到信息化指数。

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IUP)测试图将各类信息活动的有关参数都包括在内,具有普遍适用性且运用灵活,但目前尚未被广泛应用。

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主要通过49个变量作相关分析,衡量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信息活动水平的相关性,然后确定以三个因子来衡量每个国家的信息活动水平。这三个因子是文字传播总量(Writtencommunication)、技术(technology)、图书馆(li?鄄braries)。每个因子下面又分多个参数,这样就构成三因子多参数模型。

2.2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信息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指数的改进模型和信息投入产出理论。其中: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是原吉林工业大学靖继鹏先生用波拉特方法对吉林省信息产业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波拉特方法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靖继鹏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是采用层次分析法,采用多个指标,从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及反映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信息产业平衡力多个方面去测度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

信息化指数的改进模型是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的改进模型,模型体系共包括5大类13项,除了信息装备率一项未做修改外,原有的其他类均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模型中的改进情况包括:①将一级指标“通信主体水平”改为“信息人水平”,因为“信息人水平”指标更能代表所有与信息生产或工作有关的人;②将“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百分比”改为“信息产业就业人口百分比”,因为餐饮服务业是典型的第三产业但与信息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③“人均年使用函件数”被删掉,是因为计算机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函件数量下降,但信息化水平却不会因此而降低;④把原有的“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改为“每万人年图书出版种数”,因为书籍销售网点数无法统计;⑤删去“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较大(如印度、中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指数比较高,相反大多数都比较低;⑥在信息系数中将“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改为“个人消费中信息消费的比例”,因为许多娱乐消费不能算作信息消费;⑦新增加了“每万人量和每万人专利申请数”两项指标,因为“数”是说明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能力的最好例证,是一种信息生产能力。“专利申请数”是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开发能力的最好的证明,从专利数上能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状况。

3对我国进行信息经济核算的建议

第7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 宏观经济 一般均衡

房地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维护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房地产价格的宏观调控,2005年为稳定房价战略,2009年实行多领域、多措施综合调控,2010年出台“国十条”,对房地产重拳出击。由此可见,房地产价格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之间关系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一、相关文献综述

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的行业范围广且数量多,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房地产经济与国家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相关人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对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关系研究比较先进的是国外,代表研究为以计量和投入产出为依据的方法,即定量研究,比如Quigley。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外又提出一般均衡模型(即CGE)方法,代表人物为Luk,研究表明CGE能有效的掌握土地租金、人口密度等变量的变化,随后Kim与Ju在此基础上进行韩国汉城CGE模型构建,主要分析了住房供求与区域经济和收入分配的关系。

总之,我国对房地产经济与国家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本文就此引入了社会核算矩阵跨墒平衡方法,结合CGE模型,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定量一般均衡分析。

二、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

(一)CGE模型建构

一般而言,一般均衡的要求是企业实现最大利益、居民拥有最佳福利和市场出清,但由于我国房地产事业发展具有中国特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的CGE模型主要组成部分为价格、生产和贸易、社会约束及机构。

(1)价格模块。价格模块主要指的是各种物流与各项经济指标间的价格联系。比如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其公式分别为

其中,为进口价格,为进口产品世界价格,为进口关税税率,c为商品,e为汇率;为出口价格,为出口产品世界价格,为出口关税税率。

国内产出的国内价格为,其中,为国内产出的国内价格,为活动供给价格,为间接税税率。

国内总产出价格公式为,其中,为国内总产出价格,为国内产出的国内供给,为进口,为国内总供给,等等。

(2)生产与贸易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国内外产品市场供需情况分析。主要对国内外产品生产销售、流向等之间各种关系进行分析,比如进口与国内产出间的关系公式为:

(3)社会约束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指的是社会多项因素之间的均衡关系,比如家庭收支平衡的计算公式为,其中,为家庭收入,为家庭支出,为家庭储蓄率。又比如国内产品市场供求平衡计算公式为

(4)机构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指各社会主体的收支状况。如家庭支出为

,其中,为家庭支出,为家庭消费,为复合品价格,为家庭所得税税率,为家庭收入,等等。

(二)社会核算矩阵(即SAM)跨墒平衡方法

在进行CGE模型构建前,要利用社会核算矩阵跨墒平衡方法对初始不平衡的SAM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比较常用的是最小交叉熵法,本文就此选用最小交叉熵法。根据相关原理对我国的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活动进行全面的考察,根据最小交叉熵法相关计算方法和原理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达到平衡且SAM要尽量与原始SAM相一致。

(三)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房地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分为三点:一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部门产出效应,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如钢铁制造业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而上涨,而与之关联不是很密切的农业增加幅度相对比较小,但对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却很有很大的弹性,从投入产出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国家宏观经济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而增加。三是对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对居民实际收入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大幅度上涨对居民实际收入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居民。

三、结束语

本文在社会核算矩阵跨墒平衡方法基础上利用CGE模型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一般均衡分析,结果表明房地产价格对宏观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各行业产出基本与房地产价格波动趋势相一致,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且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会使居民收入下降,但程度不同。总之,要进一步研究房地产价格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投融资体制也发生了变化,由国家单一投资主体,变成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许多个体投资者,纷纷投资小水电,作为投资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关心的是有没有钱可赚,作为电网,通过市场的竞争,竞价上网,电价低质量高的电站成为首选。

因此,小水电如何面对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迎接电力体制改革,如何进行财务评价,才能更准确更合理地反映小水电站的优劣,做好上级主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参谋,推动小水电的健康发展,是小水电财务评价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一个亟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1小水电财务评价方法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目前执行的《评价规程》采用的是还贷期反推电价或新电新价,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反推电价过高不能被市场所接受,过低不利于小水电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按静态投资,现行上网电价和贷款条件测算最大还贷能力和资本金,资本金比例不得小于规定的20%,并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最大还贷能力和资本金测算,供投资者决策时参考。

2借款偿还期和年运行费

按有关文件规定,50MW以下的小型水电站贷款偿还期仅6年(从施工第1年开始),而50MW及以下的小水电站施工期也要2年~4年,还款期仅4年~2年,一般情况下,按现行上网电价是还不清贷款的。从目前一些地方的小水电建设情况来看,银行认为小水电的收入稳定、回收可靠,不存在大的投资风险,还贷期可以长些,甚至有些银行投资的电站出现了每年只要求还利息的情况。

因此,在进行财务评价时没有必要对还贷期做硬性规定,应由市场来决定,即由业主、银行根据项目的还贷能力和各方的期望值协商确定,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实际情况。

小水电年运行费包括发电成本中的修理费、工资及福利和其它费用。在《评价规程》中职工福利按工资总额的14%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保险金、劳保统筹、住房基金等过去没有的费用,现在也应运而生了,按有关文件,它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0.25%,工资总额的17%和10%左右,这些都应计入小水电的年运行费用中。

3财务评价主要指标-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及贷款偿还期等主要指标,并以财务净现值、静态回收期等为辅助指标。将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与行业的基准收益率ic进行比较,当FIRR≥ic时,即认为该水电项目具有盈利能力,在财务上可以考虑接受。

众所周知,财务评价主要是考察项目本身获利多少,是否具有财务生存能力。从笔者最近参与的几个小水电项目财务评价来看,由于项目的融资方式较好,按现行电价和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计算,这些项目的还贷能力和资本金分红率均能被各方股东所接受,但就是财务内部收益率达不到财务基准收益率的要求。项目在计划部门审批时受到质疑。如果一定要达到或超过财务基准收益率的要求,则需要反推上网电价,而反推的上网电价,电网又不能接受。这样一些相对较好的水力资源被闲置而浪费。笔者认为,财务评价方法中无需同国民经济评价一样,设置一个类似社会折现率的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因为投资者也无需从什么行业的角度来考察项目。另外,同一行业的建设项目外部条件也千差万别,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水资源量、利用程度差异均较大,各不相同,也很难定出一个全国都适用的数值,即使是某一地区,亦因贷款利率、物价指数的变化而非一恒定性。可以断言,计算出来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小于基准收益率的项目并非实际盈利能力差的项目,常会出现一些看好的小水电,而财务内部收益率达不到财务基准收益率的要求。因此建议在修订有关财务评价的规范时,不宜以此做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对于单一水电项目,应当以投资者可以接受的最低项目融资成本作为项目可行的依据。即使要保留财务基准收益率这一参数,有关部门也应加强测算工作,并随银行贷款利率和经济政策的调整而调整,定期公布。目前这一工作相对滞后,如《评价规程》仍为10%,而现在银行5年期以上贷款年利率为5.76%,较制定《评价规程》时的电力行业贷款利率11.6%,已下降了5.84%,显然财务基准收益率10%已不合理。从目前来看,财务基准收益率以5年以上贷款利率5.76%加1~2个百分点的风险系数(约7%~8%)小水电建设项目就会有利可图。

4尽快组织并完成《评价规程》的修订工作

第9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发挥政府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引导和保障作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全民参与和实施规划的合力。

第十七章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坚持执政为民、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创新,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务公开,努力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按照“强化、转化、弱化”的要求,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指导、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为市场主体服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依法加强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注重加强社会公共政策的研究设计,完善实施机制,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增强维护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加大政府对公共产品与服务、公益性事业的投入,逐步缩小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获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

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行政许可方式,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合理区分行业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对市场竞争类行业进一步简化审批、核准程序,加强事后监管;对垄断性行业依法加强管理。

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权限。加强市政府综合调控、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职责,加强区县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职责,积极推进乡镇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依法规范政府机构设置、职能确定和人员编制核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绩效分类考核机制。

(二)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健全科学的决策和执行机制。按照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范有序的执行机制、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的要求,继续完善政府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责任制度,逐步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坚持和完善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统一、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应用支撑体系,推进跨部门、集约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业务协同办理和网上服务的工作格局。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政风建设,建立健全公务员的新陈代谢机制、竞争择优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完善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加强法制教育,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全面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立法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备案制度。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建设。以继续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进一步理顺执法体制,整合执法资源,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改进执法作风。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评议考核机制。

政府信息公开

为建立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知情权,*率先制定并实施《*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建立了市、区(县)两级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机制,逐步形成提供集中查询、重大决定草案公开、免于公开类信息备案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同时,在关注度高、公益性强、公权力大的一批行政职能部门推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试点,通过政府公共检阅点、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言人和档案馆等多种渠道,依法为社会和市民及时公开信息。

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拓宽公开范围和渠道,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争议解决机制和监督机制,为社会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

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须追究。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监察、审计部门要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十八章加强规划实施与保障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一)完善规划体系

明确各类规划功能。要不断完善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县规划共同组成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增强总体规划对各级各类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组织编制若干专项规划,作为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的依据;组织编制区县规划,把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予以细化和落实。

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促进专项规划、区县规划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以及各级各类相关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相互协调。

建立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编制各级各类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要认真听取本级人大、政协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要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听取公众意见。规划草案形成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

(二)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强化规划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各类规划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与有关建设计划、各类行动计划以及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制度化建设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若干意见》要求,要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完善规划编制的衔接协调机制,建立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建立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

实施规划评估。规划实施一段时期后,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

扩大公众参与。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规划,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环境。

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

根据规划指标的不同属性,“*”规划的主要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大类。预期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通过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尽可能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强化政府意图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