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的未来范文

实体经济的未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的未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实体经济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传播媒介;新媒体;手机媒体;发展趋势

一、手机媒体的现状及发展优势

手机媒体包括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文学、手机无线上网、手机音乐,各种类型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演绎着手机作为独立媒体的孕育过程。自2008年,手机媒体已经与电视、报刊、广播和互联网等共同活跃于媒体的历史大舞台,开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其独有的作用。手机媒体正在以独立的媒体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1、传统媒体的介入使手机媒体锦上添花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向手机媒体进行延伸和渗透是大多数媒体的主要做法。通讯社、电视台、报刊等传统媒体积极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广泛地开展合作,搭建新的媒体平台。新华社把手机媒体定位为新形式报道,在其2006-2010年的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目标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手机短信和手机音视频等无线增值业务,前瞻新的舆论阵地,提高新兴媒体市场的占有率,尽快形成全国最大的手机新闻信息服务等无线增值业务群。人民日报社在2005年成立了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以后,与多家运营商合作,发展了《人民日报》的手机报。中央电视台凭借着其自身强大的资源优势,陆续推出直播、轮播、点播、下载和定制等多种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可以说正是这些传统媒体更好的成就了手机媒体,使得手机媒体发展迅猛,人们对手机媒体的使用和消费习惯正在养成。特别是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参与报道将成为扩大手机媒体接触率,并且使其跻身主流媒体渠道的催化剂。

2、手机娱乐功能大大提升

在移动通信业务中,到目前为止,语音业务还是移动通信业务的主体,然而移动数据业务(指铃声、游戏、天气预报、手机报等定制包月资讯类等)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特别是09年3G拍照发放以后,大大地促进了移动数据业务的增长。手机用户“听音乐、照相和手机地图的使用需求均在54%以上,有34%的被调查者希望手机具有看电视的功能,希望手机具有上网、视频电话和听广播功能的用户比例都在40%及以上。”[1]

目前国内的手机电视标准还处在争议当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运营商网络以流媒体的方式实现,一种是广电系统的CMMB标准。为了争夺主导权双方一致未达成共识。但目前市场上的手机电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基于移动网络的“流媒体”方式。随着3G牌照的发放,将大大地促进手机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如今的手机用户上网已经不再局限于浏览咨询、玩在线游戏等,而是需求更加丰富,比如在线音频和视频业务等。更重要的是,手机上网资费的下降,将使得手机更多的移动增值业务将成为通信业的主要增长点,未来的手机将摆脱移动电话的概念,而真正成为手中的多功能机器,成为日常办公娱乐的重要工具。未来的手机将会是多媒体的终端。

3、手机媒体广告将受到人们青睐

手机广告是以用户手机作为接收终端的,以文字、语音、图片、特殊图片(优惠券、二维码)、视频等作为传播形式,以语音、短信、WAP、流媒体等各种业务为传播载体,通过对用户各类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而进行的广告业务。手机广告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主动式,通过门户网站WAP广告,用户在浏览WAP网页时点击收看广告;二是定制式推送,将广告推动给定制的用户,并给予用户一定的花费或商品折扣优惠。据调查显示,“35%的成人手机用户愿意接受促销性质的手机广告,其中40%的人更青睐手机版本的商家打折优惠券。”[2]而且手机广告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广告主可以统计出广告效果以此来确定广告策略,从而能够进行精确的营销,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还有手机广告具备独有的互动性,用户可以选择获取他们所需求的信息,商家也可以得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互动式的营销;还有一点就是手机广告的传播范围广泛,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就有可能收到手机广告,这也是传统媒体所无法达到的。据预测,到2013年,全球手机广告总收入有望从2007年的14亿美元增至100亿美元。

二、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瓶颈与前景展望

1、目前,国内手机用户中拥有高端产品手机的消费者还是相对较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类似视频、无线上网及高清晰图片接收等丰富内容和形式的手机增值服务在手机用户中的广泛推广。这个问题需要依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降低成本,以此来促进多智能高端手机的普及。

2、当前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还尚未成其业务的核心部分。大部分手机用户的短信聊天使用频率最高,新闻信息浏览和传播占据很少的比例。

3、手机媒体的无线上网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手机用户普遍认为手机上网的网速慢资费又偏高,这大大制约了手机无线上网的推广使用。而且GPRS手机使用效果也经常出现信号中断现象,希望随着3G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能够逐步解决这些难题。

4、受众的使用习惯目前对很多人来说手机还只是一种通话工具,只有占少数的年轻人才会习惯使用手机的多种增值服务功能,手机的传播功能并没有被很好的认识和利用。

无论从媒体发展规律还是从手机的功能拓展,以细分化和个性化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应该是手机媒体发展的方向。细分受众,使媒体走向小众化是传媒市场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的受众市场已经越来越碎片化,从理论上来看,手机媒体是最最能够满足这种碎片化趋势的个性化媒体。

手机媒体的发展是建立在已有的网络媒体发展的基础之上,并且在融合各种媒介形态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媒介形态。“新媒介技术要想变成商业成功,总是要花比预期更长的时间。从概念的证明发展到普遍采用往往至少需要人类一代人(20—30年)的时间。”[3]手机媒体的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手机媒体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和普及还有相当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第2篇:实体经济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海岛旅游;综合体;融合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42-03

引言

在当今度假旅游以“上山下海”为主要趋势的影响下,中国的滨海度假旅游也呈现出由近及远,由陆上向海上发展的趋势。下一步必然会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拓展。广度方面即不断地由近岸海域向近海和远洋发展;深度方面即从原来的海边向近海面和海底的多方面和复合型发展。因此,在滨海旅游向远洋旅游拓展的过程中,海岛旅游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缓冲和过渡形式。而海岛旅游作为精致旅游的一种,凭借着其神秘而遥远的特性又吸引着大量希望融入自然的游客。

同时,发展海岛旅游可以帮助海岛地区克服地形狭小、缺乏资源、与世隔绝等不便因素的影响;对振兴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打破单一的以捕鱼为主的经济模式、发展可持续产业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泰国的普吉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韩国的济州岛、日本的冲绳列岛等岛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海岛旅游的开发对海岛区域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中国有大小岛屿7 000多个,总面积为7.5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0.8%。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海岛得到了大规模得开发,但由于开发政策、资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某些海岛至今仍处于未开发状态,旅游开发尚处在资源驱动阶段。

一、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外对海岛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规划与管理,可持续旅游发展,和旅游业与海洋综合管理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在海岛旅游规划与管理方面,旅游的发展可能会引导或加剧环境质量的改变,而环境质量的高低又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Edward(1993)提出海岛旅游目的地的开发需要以旅游容量指标为基本依据。Palmer(2003)则认为应该通过征收“生态税”来资助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海岛旅游的环境代价。另外,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市场开发也是海岛旅游开发规划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海岛旅游市场的季节性研究(Bonn,1992),持续性的市场细分研究(Diaz,2005),包括心理、动机、偏好、国籍(Juaneda,1999)和地域分布(Mykletun,2001)等因素为依据,才能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形象设计和产品创新,从而为海岛旅游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良好的海岸管理、健康的生态系统、安全的旅游环境、高质量的海滩环境以及合理的动植物保护政策是可持续海岛旅游的五个必要条件。而小型岛屿由于面积小、资源少、生态系统脆弱,在发展可持续旅游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Abeyratne(1999)认为在充分考虑海岛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生态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区域合作、海洋科研应用的诸多手段来保证旅游业的适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由McElroy(1998)提出的“Tourism Penetration Index”为可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便的量化指导,使用者可以针对不同的指数等级分别提出管理建议。

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多集中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和资源评价等方面。李占海(2000)根据80个评价因子,建立了一套评价海滩质量的模式。唐少霞(2004)分析了热带海岛的资源特色,认为海南具有建立独特资源的潜在因素,而打造旅游资源品牌是海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李金克(2004)依据国内外可持续发展体系研究,结合中国海岛地区的实际情况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提出了海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指标。此外,无居民海岛旅游将会是海岛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陈烈(2004)提出依托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海岛旅游开发是无居民海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海岛旅游综合发展的概况

(一)中国海岛旅游开发概况

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第八部分第121条的定义:海岛就是指四面环水并在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从世界范围来看,海岛旅游的兴起与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紧密相连。18世纪30年代国外就有了海岛海水治疗等康体活动。现代海滨海岛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先从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兴起,后来发展到欧洲和亚太地区。而中国拥有面积超过500m2的岛屿6 961个,其中无人居住的岛屿6 528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94%。另外,还有10 000多个面积在500m2以下的小岛,这些海岛中有94%由于受到经济水平、政策法规、投资回报、技术难度、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制约而未得到充分的开发。

中国海岛旅游发展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大连胶东半岛旅游带、江浙沪旅游带、福建旅游带、珠江三角洲旅游带、海南岛旅游带五大滨海海岛旅游区域。已由最初的海洋景观观光,发展成为集自然观光、海滨度假、文化体验、邮轮游艇、餐饮美食、海滨房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

(二)蜈支洲开发概况

2009年,《关于支持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意见》的下发,标志着海南海岛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阶段。在已经开发的无居民海岛中,蜈支洲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该岛又称“情人岛”,位于三亚市北部的海棠湾内,距离海岸线2.7公里,方圆1.48平方公里,北面与南湾猴岛遥遥相对,南邻亚龙湾。岛的东、南、西三面满山翠绿,2700多种原生植物郁郁葱葱,植物活化石桫椤和最古老的植物龙血树随处可见。岛上临海的一侧山石嶙峋陡峭,惊涛拍岸;中部山林草地彼此交替起伏,步行一圈,足以热得汗湿满身;北部拥有一片让人赞叹的白沙滩,面向碧蓝透彻的近海,可以进行浮潜。目前,该岛已经成为海南海岛旅游综合开发的典范,海岛旅游服务项目涵盖观光休闲、海洋运动体验、美食、住宿等多方面。

三、蜈支洲旅游综合体融合发展的经验与不足

(一)多方投资,分期分批建

海岛旅游开发首先涉及的是资本投入。前期的基础设施、防洪建设及持续的环境保护需要大量资金。蜈支洲岛的开发公司为海景乐园国际有限公司,由首开集团、海南万宁黄山水库农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海南国达实业开发公司、北京宝信实业发展公司和北京宝能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设立。该公司从1994年开始,花巨资对蜈支洲岛开发建设。一期开发建设项目于1998年投入运营。并于2001年正式注册成立了三亚蜈支洲岛度假中心。当时,门票是蜈支洲岛的主要收入来源。现在,对蜈支洲岛的开发已由过去的观光朝休闲度假的方向深度发展。岛上已建有82栋别墅,一个白金五星酒店,使酒店住宿成为蜈支洲岛新增的收入来源。

(二)旅游六要素融合协同促进

海岛旅游的开发,必须依托“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协同发展、共同支撑。蜈支洲岛在开发的过程中,一直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坚持六要素的协调发展。首先,立足“游有精品”,在推进景区延伸开发、深度打造的同时,改进现有景区的功能配套和档次提升;其次,保障“行得快畅”,虽然上岛的方法目前只有轮渡,但蜈支洲岛一直致力于构建出入方便的交通网络,逐步增加轮渡频次和改善岛内交通线路;第三,实现“住有选择”,对住宿问题,而蜈支洲岛通过建设适合多层次消费的木屋、木楼、酒店、别墅来提高其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第四,做到“吃有特色”,蜈支洲积极开发星级餐厅和特色餐厅,挖掘体现海南黎苗特色的美食;第五,坚持“购得丰富”,蜈支洲岛策划和开发了一批文化类、纪念类、宗教类的旅游产品,建立了购物区和购物商店,以此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最后,创造“娱得难忘”,借助海南黎苗的传统节日,重点策划了系列娱乐活动。同时,开设包括潜水、海钓、滑水、摩托艇、香蕉船、拖曳伞等30余项海上和沙滩娱乐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多种营销渠道的综合构建

营销渠道是保证客源市场的重要力量。以往在竞争压力不明显的条件下,蜈支洲岛主要依赖旅行社的团队客人,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和旅行社自身优势的弱化,蜈支洲岛逐步开始构建自己的综合型的营销渠道。除了合作旅行社的营销渠道,还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在淘宝开通官方网店,并由营销部组织力量到主要目标客源城市进行企业自身的宣传促销活动,同时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旅游城市推介宣传会,进而从多个渠道赢得目标市场。

(四)缺乏细节管理

旅游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是衡量旅游服务产品的主要指标。如果在服务的细节上不加注意,就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失误。只有注重了细节,旅游产品才可能是有特色的和优质的。蜈支洲岛本身就是一个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但由于在提供这一优质产品时发生的服务细节上的失误,如电话预订员态度恶劣,脏房在前台电脑里显示成可售房等等,都给游客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甚至投诉,进而对蜈支洲岛苦心经营的形象造成破坏。

(五)员工个人素质有待提升

服务细节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与员工的个人素质相关联。旅游企业不能因为其技术门槛低,而压低员工的薪金和福利,因为这样将难以留住人才。由于三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人才尤其缺乏,因而影响到了蜈支洲岛的员工素质。特别是那些愿意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用最美丽的笑容面对游客,或不把对客服务当成是低三下四的员工在蜈支洲岛的一线服务队伍中较少见到。另外,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经营和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感不强,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游客进行欺骗、敲诈等活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蜈支洲岛的旅游形象。

(六)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海岛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地理环境独特,生态环境脆弱,自我补偿和修复机制差。如果旅游开发失当,就会对海岛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摧毁。虽然蜈支洲岛对于表面的环境保护认真开展了处理,但建设五星级酒店而产生的工业垃圾临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影响。

(七)差异化定位不够清晰

中国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产品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随处可见。蜈支洲岛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开发了一些重复雷同的娱乐服务产品。例如,与分界洲相比较,各种潜水、海上摩托艇、海上拖伞、沙滩酒吧等都是属于雷同产品,导致蜈支洲岛个性不足,竞争优势不明显。

四、未来发展建议

(一)坚持环境保护前提下的旅游开发

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一切海岛开发都必须建立在海岛有限资源与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基础上,离开了海岛生态环境的健康就谈不上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海岛旅游开发对海岛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陆地大众化旅游的开发,优美的海岛自然环境是保障海岛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蜈支洲岛在开发时,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依据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现有旅游发展的模式上进行适当的修正,以确保蜈支洲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

如果说环境保护是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就是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蜈支洲岛可以进一步开发旅游纪念品市场,利用黎族、苗族民俗风情和文化,生产科技含量大、档次高、有艺术性和收藏性的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上岛,增加旅游收入。同时,组织与“妈祖”文化等相结合的节庆活动、主题活动、风情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上岛游客的需求,更能让游客体会异国、异地的海岛风情与文化,提高旅游品位。

(三)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

为了避免丧失个性,降低竞争力,蜈支洲岛的旅游产品更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发展面向东北亚高端市场的海水SPA疗养项目,建设集休闲体验、养生美容、水疗释压、康体保健的大型海水SPA,或发展面向天好者的天文观测站,吸引天好者上岛探索太空等等。

(四)强化内部人员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景点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景点人才力量的储备。因此,蜈支洲岛需要注重对岛上员工培养力度。对于市场开发人员,要不断地开发他们的眼界,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去学习考察;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不断地灌输国际先进的海岛旅游管理理念,经常进行充电培训和知识更新;对于岛上服务人员,要不断强调让旅游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服务理念,培养他们热情好客,微笑服务的习惯,并对其进行服务满意度考评。

总之,蜈支洲岛旅游综合体融合发展为其他无居民海岛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蜈支洲岛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生态环境优美,发展海岛旅游优势较大。今后,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海岛资源优势,丰富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利用本土人文旅游资源特色,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来推动海岛旅游综合体持续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Diaz-Perez,F.M.,Bethencourt-Cejas,M.& Alvarez-Gonzalez,J.A..The segmentation of canary island tourism markets by expenditure: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policy [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6):961-964.

[2] 李占海,柯贤坤,周旅复,王爱军.海滩旅游资源质量评比体系[J].自然资源学报,2000,(3):229-235.

[3] 唐少霞,唐本安,毕华.立足热带海岛资源特色,打造南国旅游资源品牌[J].经济地理,2004,(5):36-538.

[4] 李金克,王广成.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2004,(1):4-7.

[5] 陈烈,王山河,丁焕峰,等.无居民海岛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放鸡岛为例[J].经济地理,2004,(1):416-419.

[6] 于洋,王尔大.基于SWOT分析的海岛旅游业开发策略研究——以辽宁大连王家镇海王九岛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9,(7):

第3篇:实体经济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虚拟资本

国务院总理在2012 年初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涵

所谓虚拟资本一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如债券、股票)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是用钱生钱的资本运动,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复制品”。在《资本论》第 3 卷第 5 篇中,马克思对虚拟经济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和细致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虚拟经济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它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虚拟资本是用货币表示的现实资本,代表着对现实资本的所有权,但并不能支配现实资本的运作,只是作为实体经济获取收益的凭证。虚拟资本主要采取有价证券的形式,但有价证券并不都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也不是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而虚拟资本表现为有价证券时才成为生息资本。虚拟资本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其价格的高低反映了市场对有价证券未来收益预期的高低,与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虚拟资本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实体经济中现实资本的生产活动。

所谓实体经济是指国民经济中一切以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这种生产经营活动所生产的产品既包括了有形产品也包括了无形产品。实体经济始终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支撑力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实体经济是与虚拟经济相对应的概念。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关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具有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

(一)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

第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第二,实体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程度决定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与程度。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附属物,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会带来虚拟经济的协调稳健发展;实体经济发展萎缩,那么虚拟经济最终必然萎缩。实体经济根据其发展需要决定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发行数量与交易规模,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是虚拟经济的载体,所以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决定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性根植于经济社会运行的最终目标,即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带来效率的改进,满足微观个体的真实消费需求。第三,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水平的测量器,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晴雨表。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就会带来虚假的繁荣,从而危害实体经济,引发泡沫经济,而金融危机是泡沫经济破裂的必然结果。泡沫经济破裂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反之,若虚拟经济满足不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只有实体经济繁荣、强大,才会有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

第一,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的繁荣稳定。当一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协调、稳健、相适应时, 必然带来实体经济的繁荣。虚拟经济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企业规模扩大提供资金支持;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等。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适度流动,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当虚拟经济发展适度时,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本价格发现功能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还可以凭借市场价格与供求机制引导资本向生产效率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实体行业与领域流动,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第二,虚拟经济的不健康发展,会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不健康发展会产生经济泡沫,经济泡沫的破灭, 会扰乱投资与消费市场, 使实体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动力。对投资与消费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而会引发通货膨胀。当虚拟经济的货币体系中存在着过多的市场流动性时,不仅会引发虚拟资产市场价格的非理性上涨,还会带动实体经济中固定资产、生产原料以及生活消费品等价格的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诱导大量境外“热钱”入境,产生大量的资产价格泡沫。资产泡沫的产生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导致投机盛行,利率提高,高利率诱导商业银行扩大信贷,集聚潜在的经济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三、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发展匹配度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脱离和失衡现象,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4篇:实体经济的未来范文

认识到实体经济的走势与资本金融证券市场的表现存在这种相关因果关系,我们要研判沪深两市下一步如何运行,就需要先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在未来的走势做一个研判评估。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大家一定要记住,今年3月5日总理在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讲的,把2012年中国GDP的增长率设定为7.5%,这是中央政府释放的一个重要政策信号,预示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实体经济将会告别过去30多年的高速高位高危运行状态,而转入一种新的运行格局,笔者的判断是,未来中国实体经济将会呈现L型走势,也即回落、“触底”,在7.5%上下平稳运行,并不会出现所谓的反弹或回升。中央政府为什么会这样规划呢?既因为国内外的客观形势变了,也因为高层主观上的发展思路变了。2008年当次贷危机金融风暴冲击全球,中央政府之所以大手笔推出四万亿救市刺激举措,表面看是“保八”,深层看其实是为保就业,因为就业水平牵涉到社会稳定;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现在中国出现了局部“招工难”,就业压力大大缓解,所以就不再刺激了。中央政府既然要把实体经济名义GDP调整到7.5%上下,那么一定会采取中性偏紧(说紧是相对于以前的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按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李稻葵先生的分析,股市冷热,货币紧松程度占了50%的权重因素,所以这其中的逻辑很明显,未来实体经济的运行态势不利于沪深两市有太令人乐观的表现。

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决定、影响了沪深两市的大的外部环境,而沪深两市的内部环境又如何呢?当前沪深两市内部的主要矛盾是供求关系处于失衡状态,也即供给(流通市值的扩容)大大地大于需求(存量资金、交易资金),所以我们看到的沪深两市,表面上股指变化不大而内里的流通市值变化很大,扩容很大,这种市况也难以令人乐观。

综合来看,今年第二季度7.6%的GDP增长率不是底,未来有可能跌至7.5%以下,并在7.5%上下或者说7%至8%之间平稳运行,而沪深两市,以沪综指为例,2100点可能也不是底,未来有可能跌破2000点,甚或跌至1600点区域,或者说两市流通市值跌至12万亿上下,这样才有可能出现像样的大幅反弹行情。其间,中小板、创业板的表现活跃度会强于主板,跌也猛,涨也速,但其涨跌幅当不会与主板有太大差距。在沪深两市几大股指中,之所以沪综指表现最弱,率先跌破所谓的“钻石底”,第一原因是两市16只银行股有12只集中在沪市,银行业是中国宏观实体经济的晴雨表,银行股是在管理层同志力挺蓝筹股的声音中义无反顾地下跌的,这一事实表明,沪深两市不适合价值投资理念,所谓股息率之说更是妄言谬论,而要想在沪深两市赚钱,只宜把股票当成一个投机博弈工具,波段操作,低吸高抛,大跌快跌就买,大涨快涨就卖,大盘或个股盘整就做壁上观。

第5篇:实体经济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会计;作用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互动

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涵义。实体经济是指产品和服务的产生、流通等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指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交易活动。从实质上来看,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估值过程转化为未来的符号价值体系,随着经济形式的日益增多,虚拟资产交易方式随之复杂化,但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依然保持着相互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与依存,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体系。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互动。预期收入决定着虚拟资本价值,这说明虚拟经济实质上是根据实体经济利润的变动而变动的。企业经营业绩越好,其虚拟资本的预期利息收入就会随着企业利润率的提升而变得越高。在金融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下,虚拟资本的经济符号随之增多,尤其对于衍生金融产品而言,逐渐模糊了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但是这仍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价值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企业预期收益和折现率仍是企业股票、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价值评估的基础;证券预期收益和折现率是资产担保证券、证券基金的重要依据;预期社会平均资本收益与折现率是利率、政府债券的确定依据。通过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价值联系,可以推导出两者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实体经济若发生产品积压、资金回收困难等情况,会导致实体经济的收益能力降低,进而引起虚拟经济的附和价值波动;虚拟经济的交易时间短、反应迅速,受金融政策、投资主体预期、市场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虚拟经济的交易价格时常与其真实价值背道而驰;在虚拟经济落后于实体经济的情况下,易造成资金使用效益偏低,市场消费能力不足,阻碍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虚拟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的情况下,虚拟经济会发生周期性波动,出现经济泡沫,易引起金融危机,进而对实体经济的稳定性带来巨大影响。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会计体现的作用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需要对其进行价值评估,而会计能够如实反映投资对象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以及投资对象在某一经营期间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这些信息能够为投资者进行虚拟经济的符号估值提供依据。虽在虚拟经济的符号估值中,投资者需要搜集多方面的信息,但是会计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可靠性和稳定性最强。1.有利于传导价值信息。会计是联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桥梁,在两者互动中起到信号传导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对证券价格能够产生显著影响,通过股票计价模型可以推导出,会计账面价值和未来盈余的现值对证券的市场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因其自身具备的即时性、连续性等特性,提升了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应用价值,使其与股票的关系更加密切;二是投资者可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偿债情况进行评估,在决策是否持有该企业债权时,可根据评估结果对衍生证券进行估值,将估值作为决策依据;三是通过汇集微观的企业会计信息,可从宏观的视角掌握整个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利率、基金、股指的估值提供衡量依据。由此可见,会计信息是证券投资预测的重要基础,其实质是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传导有价值的信息参考依据。2.有利于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下,将会计目标定位于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做出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以反映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会计目标实际上反映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方向,特别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由于其能够脱离实体经济运行,所以通常会产生更加深远的社会影响,这就促使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满足保护财务报告使用者利益的根本要求。企业会计目标的选择受企业利益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在这一关系的制约下,企业会计会进行盈余管理、会计政策选择、会计监督审计等工作。3.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企业会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由业绩计量转向资产价值计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引导作用,让投资者能够准确评估投资价值、识别信贷安全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易,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与经济体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实现与经济体系的互动,体现会计的社会性。4.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会计与经济体系的互动较为明显,具体体现在宏观与微观经济的信息传导方面。在市场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处于波动的状态下,可以有效结合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变化情况,充分反映企业权益变化。会计主要通过微观经济的运行,影响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国家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有效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企业会计报表以披露市场价格为主,通过调整企业预期收入,可对国家投融资决策和市场价格变动产生一定影响。通过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进行信号传导,能够反映出企业的投资价值,减少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充分体现会计的使用价值。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会计体现的局限性

1.会计计量以市场价格为计量依据。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投入价格与脱手价格都与市场价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由于市场价格本身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市场的管理以及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干预都会对市场价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上市的公司股票价格有很大差异,电能、电信、石油、地产的价格因为受到国家政策监管,所以无法证明其公允性。由此可见,产品的市场价格与其资产定价的“公允性”未必相符,换言之,对它的计量结果无法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企业的投资价值。2.会计信息供需矛盾突出。会计信息是个体通过理性的处理过程所获得的一系列数据,虽然受到会计准则和审计的监督,但会计计量过程仍然归属于个体理的范畴,正因如此,对它的盈余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就公允价值而言,它是以市场参与者的视角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价值进行估计,要达到“公允”,就必须要求会计应当以独立的立场对企业的资源和收益等进行准确计量,由于会计很少能站在独立的立场完成计量工作,所以会计信息必然存在现实的偏差,公允价值则会被借以操纵会计盈余,这样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3.会计信息披露滞后。会计信息中所反映的交易和事项全部都是已经发生的,并为使用者提供报告日企业的资产与负债价值。会计分期假设虽然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获得了一定保证,但从目前的情况上看,会计信息披露仍相对滞后。一旦会计信息被披露,其中的内容便会被投资者用来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及其相关金融资产未来的收益能力,但由于时间与决策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性,会计信息具有了增大市场价格波动变化的可能。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会计信息通过反映企业实际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能够为投资者提供虚拟经济的预测信息,建立起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价值联系,在经济体系中起到信号传导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价值,应引入科学合理的会计计量方法,降低会计计量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耀华.会计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的传导机制分析[J].中国商论,2015(11):101-102.

[2]王亚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3]张凡.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测算[D].天津:南开大学,2013.

[4]李卫东,韩海龙.强化预算编制和管理的建议[J].中国财政,2014(5):65-66.

第6篇:实体经济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 金融危机 法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P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81-02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的一个概念,对其认识有各种不同观点。一类观点认为虚拟经济是基于实体经济而产生,但又相对独立运行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另一类观点将虚拟经济视为与人们心理密切联系的虚拟的价值系统;还有一类观点认为金融就是虚拟经济、或至少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上述第一种观点,认为虚拟经济是指基于劳动力经济和资源经济等实体产业,并与其相对的、以虚拟资产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方式,如金融证券、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与黄金脱钩的货币等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却创造国民财富虚拟部分的经济成分。虚拟经济虽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却是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渠道,而且对市场信心有很大的影响。它既有繁荣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面,也有背离和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可能。

在虚拟经济中,资本投机逐利的本性得以极度扩张。在期货、股指、期权、外汇掉期交易等虚拟交易制度下,投机者期望通过市场的不断波动而得以快速赚取利润的动机,与管理者期望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的愿望是相矛盾的。虚拟经济日益由产生于、服务和助益于实体经济,而演变为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并左右其发展周期。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2卷第68页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资本的本性趋使其不断寻找新的载体以实现迅速增殖的目的,这样本身不具有价值、其价值量主要由需求决定的虚拟资产便成为资本快速逐利的最佳选择。“由于虚拟资本创造过程较为轻易,衍生速度快且回报率较高,因而具有很强的投机性,这样资本大量滞留在虚拟经济领域里独立增殖,再加上当代货币的虚拟化使得货币与虚拟资本的界限日益模糊,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就容易产生泡沫经济。这也正是当代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具有潜伏性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虚拟化并日益背离实体经济的变化中,境内资金在储蓄、资金和资本市场之间来回搬家,境外游资或虎视眈眈、或快速斩获于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虚拟资本有时犹如脱缓的野马在市场上肆意驰骋(日益背离和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资本家们认为,既然可以通过虚拟交易创新而以钱生钱,又何必在乎那些辛苦的实体经济中间环节呢?所以,广大资本家便绞尽脑汁地开发国民经济中的虚拟成分,使虚拟经济“一枝独秀”,而实体经济则远远滞后。然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其未来现金流量(微观或宏观的)预期的不确定性、大量投机资金的游弋炒作等,常常导致虚拟资产价格远远偏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导致泡沫经济的产生,加之信用监控体系的不健全和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

现代经济中的资本化定价方式和高杠杆资本运营,迎合了经济虚拟化的需要,虚拟经济中的定价方式与实体经济的成本定价不同,其定价中除了成本因素外,更多地包含了折现的未来收入流量,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建立在许多假设条件下的。这样,虚拟经济中的资产价格天生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与人们的心理、信心、行为偏好等主观判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市场信心由于某些事件发生而遭受打击时,未来收益的假定条件便会发生很大变化,预期收入流量甚至会转变为负数。“以其为基础的资本式定价方式也将回归到成本定价方式,这样经济的整个虚拟化过程就会出现逆转,资本的价值增殖载体就会不断地向低层次的形态回归。经济发展也暂时止步。当资本的价值增殖载体回归到相对以前较低的形态以后,社会在此重建了信心,从而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得以确立,资本化定价方式开始泛化,资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过程。”以虚拟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而卖出产品及资源的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等金融资产,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又通过资本金融账户流回美国。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通过资本金融账户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这些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贷危机迅速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经济过渡虚拟化导致的实体经济的衰退,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结构的失衡,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金融机构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的重要参与者,作为企业的它们必然要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其市场地位的特殊性,金融机构的决策和市场行为可能会带给社会巨大的外部性(或正或负),这就是规制金融机构和虚拟交易的动因和理性基础。比如国家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准人、存贷比、利率、汇率、交易规则、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范,以及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资本金构成、对敞口、违约概率和损失估算的要求。然而,“由于资本不l~i)A实体经济领域向虚拟经济领域扩张,整个经济系统的核心越来越表现为一套价值系统,而资本则反映了一定时期的价值取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它要求打破国家的界限,在不断地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这样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虚拟化,而经济虚拟化的动力则来自于以获利为动机的资本的扩张冲动,它要求经济的发展打破国家的界限,走向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虚拟化扩张过程中,由于法律规制和监管的滞后。投机资本跨境游弋、阻击、斩获,谋求在短期内仅靠价格波动而获得巨大超额利润。在全球一体化和经济自由化的鼓噪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各自的立场和目标,在博弈中一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鉴于国际资本阻击和金融危机日益频繁的冲击,逐渐趋向于由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分业监管向统一的金融综合监管发展,以便协调行动应对金融危机。

三、应对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的法律分析

经济虚拟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给处在转型期攻坚阶段的中国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法律的视角看,为稳定金融和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应对经济虚拟化和金融危机。

第一,加强对虚拟经济的规制,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虚拟

化给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规则和制度提出了新的问题,并将推动其变革创新。不断防范和化解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大力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质量,严格控制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对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相关会计准则、交易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完善,规制成本化定价的范围和方法、虚拟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交易方式、跨境资本交易的程序和监控,完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维护社会安全和经济有序发展,使虚拟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转型。

在我国现实社会二元结构和环境资源的约束条件下,转型时期相关法律制度必须将改变二元社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特殊的历史使命。例如在农村金融领域,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分散和小规模的经营实体,在资金融通方面缺乏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由此导致的正规商业金融组织自1997年先后退出农村。从社会转型和长远发展来看,如能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引导和金融保险等制度性激励,通过疏通渠道吸纳社会流动性“灌溉”到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等薄弱实体经济领域,将促进农业的升级换代、农民的致富和农村的发展。这将对我国社会转型、农村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巨大的支撑和牵引。

第二,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引导金融运营模式的变化。我国目前的金融运营体制已呈现出分业下的混业经营趋势,而监管却是鲜明的分业监管构架。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边界的模糊,提供类似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由完全不同的主体来监管,就会产生监管要求、方式甚或目标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差异或摩擦。比如2008年10月份为刺激消费在各银行出台具体房贷办法时暴露出的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监管的失谐和职能的矛盾。现已形成的“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与经济虚拟化背景下金融的混业运营模式已不相适应。这种监管体制既不利于金融法的整体框架设计、金融创新和提高监管效率,也容易造成对金融机构多头监管、监管功能盲区和成本叠加。

未来改革方向,可先行在此监管模式上通过强化监管协调,统筹社会整体利益与不同投资者的利益,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交易透明度,调控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的匹配。然后,逐步实行由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由简单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形成合理有效的监管规范、标准、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

第三,以国情为基础,不断探索新的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企业治理模式被定义为一套保护外部投资者免予内部人盘剥的机制。然而,在资本化定价的基础上,人们的行为产生了各种异化,在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框架下。绝大多数所有者(股东)更多地关注短期获利而不再是企业的长期发展。经济虚拟化使得经营者在私益和外部歪曲压力下的机会主义行为,更加具有动机和渠道便利。如此导致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经营者与内部财会人员和外部中介组织合谋,误导、造假、提供虚假信息的欺诈行为层出不穷,大张旗鼓的做市、造市和以强凌弱行为也时有发生。有些情况下人们很难判断,这究竟是对外部投资者的保护呢,还是对他们更大程度的伤害?欧陆法系的传统法人理论视公司的团体人格为组织载体的基础,是调整公司成员间相互关系而确立的诸多法律规则的条件。而重视企业组织财产运作的英美法系的法人理论认为,法人制度不过是为了赋予企业组织独立的人格而在法律上拟制的产物,促进资本增值才是其首要目标,公司的法人资格不应受公司成员人数和相互关系左右,而应以资本增值为核心。

在我国。一方面,传统上的家族式企业,于现实社会中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转型期间大量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但实际生活中国有企业情结依然根深蒂固。金融机构“傍国”、“垒大”、歧视中小企业的经营偏好,是有其深刻社会根源的。鉴于在虚拟经济环境下传统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暴露的缺陷一时难以克服,大型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有必要根据国情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领域中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的特性和实用性,设计和规范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度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不能搞一刀切。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实践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四,规范金融中介组织和中介市场,最大限度地抑制发展虚拟经济的负面效应。为虚拟经济提供服务的投资顾问、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房地产中介、资产评估和信用评级等机构,即是虚拟经济的助推器。又是相关规则的执行者。要适应虚拟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行业自律以及社会监督机制,规范中介市场和中介行为,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中介组织能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促使其遵守诚信、勤勉原则,维护健康的社会信用关系,尽力缩小虚拟经济的膨胀空间。

第五,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控,适时调控全球化步伐。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开放意味着外国资本进出国门更为自由,境外热钱游弋的便捷、外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大量境外游资在其本国资产高估或经济下行使资本收益率大幅下降时,便会蜂拥至新兴市场国家。追逐超额资本利差。国际游资的蛰伏潜人和突然撤离均会给国经济稳定形成冲击。人世后仅在2004年,就有大约1151)--1200亿美元规模的国际游资,因为赌人民币升值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中国在1997年和2007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避免了危机对本国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冲击;这不是因为我们的金融运营和监管更有利,而是得益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未完全开放和政府有很强的直接干预能力。以往的经验证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及时监控,密切注视国际投机机构的动向。要根据国情的发展变化和国际游资的发展动向适时调控全球化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与合作之路。

经过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正在经历重大重组,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联合救助和相关规则制定,争取在构建新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中有更多话语权。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会改变,但增长方式有待转变,金融国际协调监管合作渠道和方式有待发展,资本跨境流动和运营的新方式尤其要关注,全球化进程调控的灵活度也应加强。

四、结语

第7篇:实体经济的未来范文

证券市场:实体经济防护网

在开放与封闭、管制与放松之间,中国必须做出抉择以免重蹈日本失落的十年,乃至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危机。毫无疑问,中国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尽管距离最终实现的途径还很遥远。当前,中国正在竭尽全力构建一个有别于过去20年的实体经济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造着一个虚拟经济的王国,建立一个强大的实体经济防护网,当资本的汹涌潮水退却之后,它或许能够保护几代中国人的劳动成果。

证券市场推动产业整合

大型国有银行纷纷A+H上市之后,大型中企也开始了加速证券化的过程。毫无疑问,资产证券化的过程,给实体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就是说,在市场充裕流动性的推动下,证券市场不仅仅能够在短期之内提供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套利,而且在有效制度的安排下,也能够形成一个持续的正反馈循环,从而帮助企业完成对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整合。

证券市场的巨大威力还来自于其始终扮演着一个“整台者”的角色。当所有优势资源开始迅速向优势企业集中的时候,产业整合就已经处于酝酿之中了;而当市场预期整合可以实现1+1>2时候,产业整合将难以避免地发生。从目前A股市场的进程来看,仍然主要处于资本套利阶段,当第一阶段的资本套利完成之后,资本魔方将会很快推进产业整合。

资本套利活跃A股

股市大幅飙升,资本套利活动也在不断加剧。大量上市公司开始在行业景气阶段寻求资产注入或者整体上市,从而实现更大的资本收益。不难发现,持续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正在成为不少上市公司持续上涨的驱动力。这在“资源类”、“大集团,小股份”公司之中尤为显著,如矿业类公司的资产注入能力、房地产公司的持续拿地能力等。频繁的资本套利活动也使得A股市场在未来3年将一直保持活跃。

投资A股:分享实体经济成长的途径

第8篇:实体经济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一直以来实体经济通过固定的销售场地和销售方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消费购物,打破传统实体经济固定的消费模式,也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这样就导致大量实体店铺倒闭,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此,需要积极推动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转变实体经济经营模式,从而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

(一)充当坚固地基,提品支持

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经济的局限性,使实体经济拥有了更加广阔的涉及范围与经济流量,进一步降低了实体产业发展成本。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必须科学认识电子商务的经济价值,以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实体经济能够生产社会所需的各种重要产品,提供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所以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生产大量的产品,电子商务也就无法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还能够创造更多生产资料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二)提供售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电子商务最主要的目的是销售产品,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必须通过与商家进行联系与沟通,才能够确保服务完善。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很容易造成售后服务无法有效落实,进而打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终会使得电子商务无法持续运营。

(三)建立品牌效益,提供信誉保障

电子商务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同样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良好的购物体验。但是电子商务平台上琳琅满目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各种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也会出现许多安全隐患,很多消费者对于不同的品牌,缺乏足够的了解与信任,所以依然会选择去实体店进行体验或试用。通过实体经济可以带给用户最真实的感受,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二、电商经济发展带给实体经济的主要冲击

(一)竞争激烈实体经济萎缩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实体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电子商务不用缴纳各种房租、水电、人工费用,所以能够节约成本,使得电子商务平台的售价显著低于实体经济的售价,这样就使得广大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购物。在我国很多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区域,通过发达的快递业务支持,能够实现当日送达,这也使得实体商店,随买随走的优势不在,有了电子商务的竞争之后,很多企业为了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往往会给予电商平台更多的优惠力度,这也使得很多消费者由线下购买转为线上购买,提高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效果,导致商品总需求量饱和,实体店的经营优势受到影响。

(二)成本上升,经营困难

目前,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销售地点没有限制,所以电子商务所面对的用户比实体经济的服务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也可以直接从厂家发货,免去了库存压力和其他中间环节,可以有效降低售价。要经营好一家实体店,必须要选择良好的地段,支付许多租金,这样就造成商品的附加成本提高无法与实体店形成竞争优势。这些因素都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

三、促进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的策略

(一)调整销售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通常来说很多消费者都不愿意在电子商务平台购买贵重物品,一方面是担心假货,另一方面是担心运输影响产品质量,所以实体店应该积极针对电子商务经营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推动实体店的销售水平全面提高,在日常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试用体验,让消费者感到产品的性能从而增强对产品的购买,此外实体店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为每一位顾客带来宾至如归的体验,从而更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另外,要给予用户恰当的购买建议,将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确保消费者获得更良好的服务体验。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停车场、部分人性化地区的布局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该投资可以有效促进顾客满意,加强实体经济管理效果。实体经济参与经济活动时,可以进行多种色彩的优惠活动,坚定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同时,制定长期的开发战略,积极推进忠诚顾客的确保,经常举办忠诚顾客的反馈和优惠活动。实施媒体宣传以提高可见性,实体经济在宣传自己时,可以通过目前流行的微信和其他平台积极宣传和发展,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通过这些媒体平台,实际经济可以有效地加强实际卖场的可见性,提高竞争力。目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也为实体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实体经济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重新包装自己,提高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增加社会就业,物流业新发展

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大量的人工服务作为支持。包括网页设计师、客服人员、平台运营维护师等。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物流行业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新时期应高度重视物流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全新的物流服务。实体经济需要转型升级,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增强货物运输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而且不受地域的阻隔可以增加贸易机会,有效打破乡村地区信息闭塞的问题,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农产品卖到城市,为农产品打开销路,增加农民的整体收入。将电商作为新型业态,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农民快速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新时期农村电商会成为市场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为了保证农村电商规范化发展,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升农村电商品牌的教育模式,是加强对广大农民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真正的搞活农村经济。为了把握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更多机会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搭建数字化快消平台,通过线下订单转化为精准的数字流控制,由经销商到批发商再到终端销售全过程信息管理,能够实现连锁体系快速升级与发展。同时也要进一步转变数字化的营销模式,为企业了解消费者实际需求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打造个性化品牌与年轻消费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丰富线上线下的品牌活动,周边产品设计,为产品提供更多的流量入口,同时也能够对消费者的需求升级进行全面分析,在品牌推广时还要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活动,充分发挥销售的作用,积极围绕产品特点打造一系列的主题营销活动。

(三)满足顾客需求,适当给予优惠

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配套,基础设施做保障。在实体经济受到电子商务巨大冲击之下,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纷纷提出新零售的销售模式,由线上逐渐转变为线下进一步反哺传统的实体零售业,通过使商品数字化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入发掘,能够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所以在未来的实体经济生产中,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实力和消费行为进行跟踪报告并制定精准营销策略,满足中高端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此外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直接实现线下商业选址和运营,为中高端消费者的服务做好准确的用户匹配。同时也能够形成集餐饮、超市、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复合服务,使得新零售业态,增长速度非常明显,在电子商务时代下网络购物的快捷高效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生长,同时消费结构升级也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线上购物具有非常多的明显优势,具有便捷低价的优点。在线上购物中却无法实现真实的消费场景,所以线上购物体验与线下门店依然存在明显的差异,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商品品质要求不断增加,纯电商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共振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网店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拉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的零售行业,能够实现融合新零售的发展模式,通过对传统门店进行改造升级,能够全面提高门店的综合效益,这也意味着线上线下营销模式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优惠条件。在新零售模式出世之前,线上零售与线下零售的对立关系非常显著,尤其是很多线上购物享受着互联网发展的红利,致使线下零售造成明显冲击,甚至还有部分实体店处于濒临倒闭的状态。

四、结语

随着新零售消费模式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手段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在物流产业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商品供应链也得到有效优化,促使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新零售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为用户节约更多的时间。要想和电子商务竞争,实体经济还要积极提升自己的服务态度,将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让顾客得多更好的优质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郭爽.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J].国际公关,2019(09):294.

[2]关伟哲.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1):156-157.

[3]杨傲.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7):37-38.

第9篇:实体经济的未来范文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趋缓,各类风险增多。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性问题突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已成社会共识。

一、实体经济的内涵

对实体经济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物质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指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等,精神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指教育、文化、信息、艺术、体育等。概括而言,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除金融业之外的其他产业。

笔者认为,经济活动中非“以钱生钱”的活动都属实体经济的范畴。实体经济是以成本和技术等支撑的价格体系,也就是说,价格是围绕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上下波动。实体经济真正创造社会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国综合国力的物质来源和国民经济的立身之本。

实体经济以制造业为核心。制造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在国家长期繁荣中起关键作用。制造业创造大量工作岗位,通过制造产品为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保障,通过技术突破为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奠定基础,通过技术扩散促进其他产业发展,通过吸引投资和出口为国家带来财富。世界发达国家重振实体经济的战略大都是以重振制造业为载体。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先行”制高点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发达国家普遍意识到,通过“再工业化”实现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复苏是应对金融危机和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欧美等发达国家力图促进传统工业部门转型升级、推动新兴工业部门快速成长,尤其是大力发展先进高端制造业,重新获得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一系列战略规划与政策法规,将“再工业化”付诸实践,开启了重振实体经济的历程。比如,美国出台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AMP)计划》,并提出将“美国制造”作为美国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欧盟推出《欧盟2020战略》等。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优势,研发能力强,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在有力政策的推动下,其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将加快凸显,也更容易在一些新兴关键领域形成技术、标准、专利、知识产权等先发优势和领先地位,并继续限制高技术出口。这些都无疑会增加我国制造业赶超发展的难度。

(二)“制造业回流”现象初现,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复杂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跨国公司在综合考量成本、供应链安全、市场空间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由于美国制造业成本优势的日益显现,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新趋势预计将在未来五年迅猛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对此观点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跨国公司已开始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美国本土转移,这其中包括通用电气、波音公司以及NCR等知名跨国公司。无论回流的速度与规模如何,基本可以预见,回流到美国的以高端制造业为主。高端制造业回流短期内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不会有明显影响,但长期影响不可忽视。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面”上,是直接的外商投资的减少和跨国公司在华出口的减少,一方面表现在“里”上,是跨国公司高技术外溢的减缓,进而对我国产业升级推动性的减弱。

(三)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削弱,“增长极限”亟待预先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低成本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低成本制造的世界领先者。低成本优势既体现在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成本低,也包括由后发国家地位所决定的易于利用的技术成本低。但未来几年,随着土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必将难以长期维系,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使低成本支撑的比较优势正在加速弱化,我国周边新兴市场正基于成本更低等优势吸引发达国家产业链低端环节转移的事实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趋势,低成本竞争优势的逐步削弱是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我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劳动力成本和易于利用的技术不复存在,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增长极限”的高发风险,亟需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摆脱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

(四)资源环境约束明显,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较大。“十一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但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24亿吨标煤左右,年均增长约8.1%。虽然,几乎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过粗放式增长的阶段,但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已经完结,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发展显然面临更大的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加快发展绿色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形成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工业发展模式已是必然选择。

(五)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环境恶化

有专家称,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可能延续5-10年。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虽然在一些国家好于预期,但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总体而言仍步履蹒跚。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我国外部需求增长的压力较大,2012年1月,国内出口总量出现了自2009年12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另一方面,欧美经济复苏要靠出口带动,因此必然会对人民币升值加大施压力度,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增多,企业海外维权成本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使得原材料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也在增加,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外贸整体形势依旧严峻。

三、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需要重视处理几个关系

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在此基础上,需要重视处理几个关系: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指在货币、证券、股票、衍生证券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在现代经济中,主要指金融业。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因此,在当代经济社会,很多资本倾向于流向虚拟经济。当下,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政策,引导资本的流向。同时,要发挥虚拟经济的推动作用,并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防范虚拟经济系统中的风险。

(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

很多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进而提高收入水平,消费业才会随之扩大。也就是说,只有制造业的发展提升才能催生出发达的服务业,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为制造业提供和保障。简单地增加服务业投资无法持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因此,壮大服务业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三)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认为是当前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不等于完全新生的产业,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都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同时,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也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因此,要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