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60-01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重点是音乐基础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但是传统音乐教学方式不能够满足当今教育改革需求。所以,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基础上,对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开展,从而跟进教学要求。创新模式的音乐课堂教学通过其他学科的先进教学方式,结合音乐教学特点,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
音乐课程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新课改模式下,音乐教学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并且需要不断的改进创新音乐教学理念。根据这一发展要求,学校对音乐教学进行不断的深入改革,并且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我国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其次,虽然我国在音乐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从整体上分析,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有些教师在音乐教育意义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片面的追求形式,甚至有些教师认为音乐课堂就是听听音乐,在教学中忽略了音乐教学目的。而有些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忽略了学生感受,对学生能力状况不是很了解。造成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合作的低效率,没有达到音乐教学的最终效果。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措施分析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首先遵循的原则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并且在创新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改革。并且,在创新化音乐教学模式下,进一步的明确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和角色。
1、多元化教学理念为基础
在多元化教学理念下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在音乐领域的见识和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显得被动,出现了课堂疲劳现象。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从而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多变音乐教学组织,在严肃的课堂中融入活跃的氛围,将音乐中重要的元素带给学生,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理解音乐。与此同时,在现代音乐的潮流冲击下,给传统音乐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出现了厌倦或者是讨厌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方面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结合不同元素音乐,从而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环境。
2、角色定位
“学生为课堂主体”不仅仅是停留在形式表面,在音乐的新课程改革下需要重视学生地位,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在教学活动中,由于音乐教学的自身特点,需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鉴赏能力方面的培养。所以,初中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并且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起角色定位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对于音乐学习方面,学生在对音乐本质的了解和领悟能力的教学内容上也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指导,应该使学生学会自主性音乐探究学习,了解并领悟音乐元素的内涵,使学生从内心上喜欢音乐,渐渐的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
3、设置课堂情境
在音乐课堂上设置情境,目的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沉淀了历史和其本身的价值意义。所以,在音乐课堂上需要整合音乐元素文化背景,并且设置其相应的教学情境,增加教学过程的自然性和流畅性。并且,音乐元素用语言是不能够解释清楚的,在课堂上教学设置情境,并且与多媒体或者是其他现代化的信息及时增加音乐教学的丰富多彩性。
4、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基础之上,需要跟上音乐教学趋势。在多媒体平台上进行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教学情境设置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并且和音乐背景相结合进行教学,增加了音乐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在现有教学体制改革下进行音乐素质培养,并且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最终效果,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深化改革创新的教育要求。并且通过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不断努力与探索追求下,改善了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从心理上乐意融入教学课堂氛围中,从而为学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陶冶了情操。
参考文献:
[1] 郑建旭.新课改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9-12.
关键词: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积极创新
依据我校初中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感受较深的几个侧面粗略谈一谈。
一、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
初中生大多是十四、十五岁的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一堂课的组织教学中,特别要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1.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到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作品如《梁祝》等都有故事背景,教师在教唱或欣赏之前,先把这部作品的背景故事作一些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视唱练耳是音乐课中基本技能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极易形成固定模式而单调乏味,如果教师能收集一些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民歌小调作为教材,开展“唱着民歌去旅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就会感到新鲜而提高积极性。
2.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例如在学习小三和弦时可先复三和弦,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之间都是三度,根音与五音之同是纯五度)和不同的地方(大小三度位置的互换),学生极易理解。再如,在学习自然小调时,可先复习自然大调的歌曲和音阶,当学生唱自然小调音阶时就会发现与自然大调的关系,然后把两调的音阶进行板书对照,从中发现主音各异,半音位置移位有不同之处,用两调所谱写的歌曲情调也有所不同。这样的衔接,既自然又简洁,学生接受也不难。
3.结尾要精彩
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之处。这个“”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华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可以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可以在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中结尾,也可以请演唱水平高的学生演唱或全班学生不拘形式的演唱,甚至可以在师生对唱,学生边歌边舞中结尾。把一堂课的结尾搞得生动活跃,热热闹闹,使学生像听小说连播,观看连续剧那样在撩人心绪的悬念中盼望下周音乐课的到来。强调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可以忽略。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件”,只有每个“部件”运转正常,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还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初一年级学生应该多用引导、鼓励、表扬等进行诱导;初二、初三年级则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
二、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方法
教师要努力探索,争取找到该教学内容的最佳讲解方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如果死记硬背,为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如钟摆摇(的嗒的嗒)、打机枪(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等,这不但对视唱有所帮助,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除了教师的讲解以外,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采用提问、思考、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的有意提问,能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意境中去。特别是对节奏特点突出以及有特性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把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休止符让学生找出,教师还可以故意把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休止符弄错,请学生来纠正老师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去思索和鉴别。
三、要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音乐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以唱歌为例,如《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保卫黄河》、《欢乐颂》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的。从人声分类看,独唱又分为童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声独唱,从基本音区看,又有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男高音等音区的不同。音乐教师是女性的,唱不了男声;是男性的,又唱不了女声。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因为只有它才能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准确表现音乐形象。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教学;教学方法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并且,音乐这门学科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审美功能,是最能培养人陶冶学生情感的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上好中学音乐课,我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有没有激情,会不会创设教学情境,能不能带领学生步入音乐描绘的境界,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在认真备课的过程中深深被音乐所感动,在课堂上才能通过抑扬顿挫,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形态恰到好处地创设教学情境,将情绪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讨论活动也是增加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模式。实践证明,以上做法对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有着积极的意义。每个学生在听过一首音乐作品后所感受的音乐形象都是不尽相同的。在他们聆听音乐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分析作品,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提高机会。因此,要积极的肯定这些同学的不同见解,不要扼杀学生的丰富想象力。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适时点拨,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就越发深刻。
二、创设意境,把学生引入到音乐殿堂
培养兴趣,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轻松,活泼的节奏作为纽带,能把学生不知不觉中带入音乐殿堂,并且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师生问好。
新课导入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要采用讲故事、图画构思、情景设置、视频、提问、配乐诗朗诵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歌曲并主动的去学习歌曲。譬如:在学唱歌曲《走进》时,我提前搜集了关于文化的资料,视频等并简单的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们对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才教唱歌曲。学会了歌曲后我又配了舞蹈动作让同学们对藏族舞也有了初步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对流行歌曲非常感兴趣,如果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流行音乐或歌曲,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其实学生现在喜欢的很多歌曲也是不错的音乐作品,只要我们作以正确的引导,应该有很好的效果。对于流行歌曲引入课堂,可以促进音乐教师的再学习,并可以和学生更容易沟通,走得更近,也可以更好的调节中学音乐课堂中流行音乐的氛围。所以,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宜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如周华健的《朋友》、孙楠的《红旗飘飘》等歌曲,正确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并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就像厨师要烹制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会用到蒸、炒、煮、炸等不同的方法,还会加上不同的调料一样,要想让一堂课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很关键。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讲解和范唱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演唱、讨论和创作。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四、针对其年龄特点选择适应的歌曲是上好中学音乐课的关键
初中阶段是从11、12岁至14、15岁,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因此,不能单一的教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从课外书、电视或网络上找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唱的歌曲或欣赏的曲子,来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养成欣赏音乐的好习惯。
五、要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
开展音乐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音乐技巧训练的好机会。 要使音乐课外活动能更好地开展下去,就要组织好多种形式的课外兴趣小组,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开展活动。
在教唱完一首歌曲后利用课堂上的十到十五分钟时间把学生分成两到三组进行唱歌比赛或以游戏的方式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坚持经常化,开展经常性的课外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活动,主要是在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在课间休息时,可利用学校的有线广播,多播放歌曲和乐曲,开展“每周一歌”活动。在课外活动时间,可开展“合唱团”、“独唱”、“舞蹈队”等兴趣小组的活动,也可组织音乐游戏、音乐欣赏、音乐知识讲座、作者与音乐作品介绍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好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思考、多学习不断挖掘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让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并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摘 要:初中音乐教育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不仅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有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途径,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39-01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掌握的过程。学生通过课堂对音乐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够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进一步促进德育、智育的发展。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开展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几点教学策略,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入,给我们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其要求要摒弃应试教育,要求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但就目前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改革虽然在进行,但在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和教师根本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都不太重视音乐这门课程。他们认为,音乐只是一门“副科”,音乐学习的好坏与学生的成长没有多大关系,因此,音乐课程的开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其次,以照本宣科、你教我唱为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由于教师的不重视,使得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很多教师都是以你教我唱的模式开展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磨灭了学生对音乐与生俱来的敏感和乐趣,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向着呆板僵化的方向演变,从而缺乏对作品的音色、力度、表情的敏感性和缺乏对音乐节奏逻辑感、整体感的培养,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提高,教学效率低下。
二、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1、转变教学观念,正视音乐教学
音乐课程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知识的传授,学生对音乐由不知到知,对识谱、唱歌、奏乐、欣赏,由不会到会,并逐步形成技能技巧,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教育模式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并且需要不断的改进创新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乘着素质教育开展的东风,重新认识音乐教学在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正视初中音乐教学,把初中音乐课程摆在和语、数、外等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改变以往“一言堂、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间和实践机会,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而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初中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我们还应极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变“苦学”为“乐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在教学的一开始时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教学中,在教学的一开始时,我们教师就应充分的根据学生的爱好、习惯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争取在教学的一开始时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走进》时,在课堂伊始,可通过多媒体将的代表DD布达拉宫先行展现,继而播放一些民俗,直接的视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在有效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异常的活跃,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3、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音乐课堂,应具备活跃而不失之零乱,安静而不失之呆板,紧张而不失之沉闷,愉快而不失之松散的特点,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体验,积极动手、动口表演。然而,这样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需要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保障。因此,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积极的去和谐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为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打好感情基础。此外,创设友好、浓厚的课堂氛围美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等也有一定的关系。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积极的去学习,不断的去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驾驭好课堂,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去总结,不断的去反思,不断的去创新教学模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首先就应去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实现引导其变“苦学”为“乐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的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特点,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歌曲《渴望春天》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想象,让自己置身于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让学生展开对美好春光的想象。又如,在讲解“奥林匹克风”中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们播放汉城奥运会会歌《手挽手》同学们看的津津有味、聚精会神。然后我就说,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听懂这个语言,但是音乐是没有国界,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通过画面和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团结与和平的共同心声。然后又提问学生2014年奥运会在哪里举办的,以此类推,说出下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音乐教师的适应性、教学理念等直接关系着音乐课教学工作的效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学一直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部分初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倾向于向学生大量灌输理论知识,“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更是他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些都直接性的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得到提高。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标给出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定义,即: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系统、正规的音乐专业教育,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愉悦和快乐,进而实现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真正目的。这些都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明确自己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及地位。因此,在我们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论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理念,我们都要跳出传统教学的圈圈,积极的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在学习《川江船夫号子》这首歌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提前深入长江、黄河的特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我们则在旁边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于他们的讨论活动并不过多干涉。这样一来,在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现阶段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落在实处。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知识的传授,学生对音乐由不知到知,对识谱、唱歌、奏乐、欣赏,由不会到会,并逐步形成技能技巧,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都需要一定的内容支撑。课堂如战场,需要精心的组织和策划,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结构完美,布局合理,内容充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应善于结合学生的年龄。爱好等特点,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科学合理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使之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在教学的方法和课堂的组成方面,我们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开头要新颖: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到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其二,衔接要巧妙: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其三,结尾要精彩: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推敲再三,精心设计结尾,把一堂课的结尾环节搞得生动活跃,热热闹闹,使学生像听小说连播,观看连续剧那样在撩人心绪的悬念中盼望下周音乐课的到来。此外,课堂内容结构还要注意雅与俗、疏与密、断与续、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等方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摇曳多姿的曲线美,让学生在美的结构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获得知识的营养。这样,在充实、合理教学内容的保障下,在科学、合理、有效教学方法的指引下,构建契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四、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字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艺术化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42-01
初中音乐的教学艺术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反映的,各项教学原则也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自然成为教学艺术规律研究的焦点。音乐教学艺术以艺术作品为媒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学方法必然体现了美学特征,给人以审美感受。教师通过音乐作品的形象生动的艺术感染力,来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感情和艺术气氛,创造最佳效果;学生则以生动愉快的心情,在审美中接受知识,并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中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和熏陶。
1营造积极有效的教学氛围
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教师和学生,作为知识的施教者和接受者,要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美,还能使教与学主体双方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思想上的共鸣。音乐教学课堂的氛围美应该是:活跃而不失之零乱,安静而不失之呆板,紧张而不失之沉闷,愉快而不失之松散。良好的氛围,师生双边关系和谐融洽,配合默契,教者情绪热烈,学者反应积极。但同时还要注意扎实稳重,因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目的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倘若无实事求是的态度,那就哗众取宠、本末倒置了。课堂氛围美是传递艺术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无形中起了助手的作用,能得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创设课堂氛围美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地驾驭课堂,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其次,重视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智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是课堂氛围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动力。再则,创设情绪场,制造一种能够使学生情绪受感染、心理有体验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如:在讲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先在黑板的右端写上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左端挂上一幅《江月图》水墨画,然后录音机里放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另外再运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将音乐信息一下子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
2讲究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 “魔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会使对方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美好的语言使人高兴,心情舒畅。单调、呆板甚至粗劣的语言使人心情沉重、烦恼、急躁。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蝗和动听。”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美首先要求教师语言的准确、简洁、精炼,并且还要易懂,在此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我在上分析音乐要素时,把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分别称为骨架、线条和色彩,这些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他们很快就明白了音乐的各个要素。另外,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演讲技巧,注意讲述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有一定的幽默感,在语言美的融融春水中使学生聚精会神,乐此不疲。教学的语文美不仅仅指口头语言,它还包括副语言和身势语言。所谓副语言是指笑、哭、、叹息、嗯啊之类的声音;身势语言是指面部表情、点头、摇头、耸肩、手势等动作,这两部分统称伴随语言。马卡连柯说:“凡是不善于摹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在教课时,动用伴随语言一定要紧密结合课堂内容和口头语言,做到自然贴切。这也是教学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艺术性
关键词:音乐课堂 教学 实效性
一、师生营造和谐、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效果更好。因此,教师应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师生成为朋友共同探讨音乐内涵,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为此,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探讨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走进学生心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作为导演,引领学生迈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体会音乐特有的魅力,使学生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作为演员,与学生一起载歌载舞,与学生共同体验音乐的魅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么,学生就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和谐、愉快、平等的氛围中,教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多地注重教师的教唱学习,使许多教师依赖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教学套路。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致使音乐教学显得呆板、枯燥、缺乏生机。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设计,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实所谓“好的教学效率”无非就是让学生的心情愉快,课堂气氛自然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充满热情,其思维自然会活跃,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会大大加强。
三、善于运用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我们的音乐教学可以多样化地进行了,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利用现代化的教辅工具辅助教学。在音乐课上,我们可以用多媒体的声音、视频、图像等媒介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整理、分类作品,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音乐、体会音乐。
四、音乐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识谱是音乐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难的环节。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先唱歌后识谱 ”的方法。它有几个特点:第一, 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 先唱歌后识谱是先让学生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师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歌谱中的难点,在学生识谱时难度降低,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教师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第二,先唱歌后识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音乐课要识谱。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他们受不了教师在课上总是批评他们:这儿偏低了,那儿偏高了,这儿时值没唱够,那儿又拖了。枯燥乏味的音准训练和教师无休止的埋怨,使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荡然无存。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的,是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
一、 重视初中音乐教学,做好备课准备
重视音乐教学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校方和音乐教师切实做好的一项教学工作。校方应当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一定的支持,而且还应当积极地完善初中音乐教学中需要的硬件、软件设施。例如,开设琴房以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以及有兴趣的学生开展训练;结合教材开设一些充满趣味的音乐讲座或者沙龙。而音乐教师则应当重视自己的教学工作,并且从备课、教学、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来做好具体的工作。特别是在备课阶段,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案例分析】在教学2013年修订的鲁教版六年级第二单元《祖国的颂歌》时,教师就应当从以上三个环节来做好教学工作,并且在课前积极地准备好相关的素材。因为该单元的内容包含:唱歌――《歌唱祖国》;听乐赏画――《红旗颂》;选听――《在灿烂的阳光下》;欣赏――《伏尔塔瓦河》。所以,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当收集与该部分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并且加以筛选,从而为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方和教师从根本上重视了音乐教学,必将为初中音乐有效教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巧用多媒体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利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设备进入到初中音乐课堂,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素材,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为教学的创新化实施提供技术的支撑和庞大的数据资源库。
【案例分析】在教学2013年修订的鲁教版六年级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时,由于该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唱歌――《黄河船夫曲》;欣赏――《月牙儿五更》《乌苏里船歌》《包楞调》《走绛州》。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该部分的内容与中国的民歌、民调有一定的关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中国经典的民调以及为学生所熟悉的民族民间音乐,如《东方红》《康定情歌》《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牧歌》《阿里郎》等加入到欣赏课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课本的束缚,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而充满趣味。与此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跟着这些熟悉的歌曲进行哼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除此以外,在多媒体设备的协助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也很好地促进了初中音乐教学的实施。
三、 寓教于乐,实行趣味教学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学的趣味性不够、吸引力不强。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教师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实施教学。
简言之就是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唱”的方式来创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但是音乐教学并非是要将学生培养为歌唱家,而是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操作时,可通过一个故事性的内容来引入音乐欣赏,或者在对某个音乐曲目加以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述自己的欣赏感受。
【案例分析】2013年修订的鲁教版六年级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的欣赏曲目包含《秋》和《丰收锣鼓》,所以在引导学生听完这两个曲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回答问题时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如首先回答问题学生的生日日期为“16”,紧接着,可以找座位号为17的学生来发言。然后,一直往下进行。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音乐这门学科为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教师应当更加积极地做好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初中音乐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彦宏.浅析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创新[J].软件・教学,2014(1).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声音的艺术,其丰富的内涵都渗透在鸣响着的声音里,光靠教师的表述和讲解是难以奏效的,为此要使音乐的旋律流动起来就要积极地借助媒体手段,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其音乐内容,在良好的音像氛围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开掘他们听觉、视觉及动觉等各种感官的主动参与性。我在《图画展览会》一课的教学中,采用视听结合这一手段,通过媒体讲故事,直观地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画面、故事情节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切身感悟听觉、视觉与心觉的相互感应,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与氛围中,开阔思路和视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图书、杂志等途径,动手搜集与整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与资料,下节课分组汇报,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实践证明,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使音乐的课堂教学以及音乐传播与欣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资源,有效地促进了音乐教育观念及音乐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时也促使音乐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得以极大地改观。
2用心疏通情感共鸣的路径
当下的学生,尽管他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在音乐欣赏中的空洞说教,尽管他们对音乐的调式、和声等理论是陌生的但也不喜欢枯燥地讲解,如果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乐理等专业知识既听不进去也听不明白,那么又怎么会深入地去理解音乐的内涵呢?所以我尝试让学生带着感情来欣赏音乐,通过情感的途径来促使他们的心境投入。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我先把创作背景告诉学生,使其从深沉哀怨的旋律中体会作曲家的坎坷经历,从忧伤婉转的音响中去领悟作曲家内心的生活感受,促生学生潜在的纯真而善良的心绪,进而诱发其情不自禁的共鸣,使他们身不由己地融入到音乐当中去,以情入境,触景生情,很多学生听完后感动得落下了泪。又如:欣赏《命运交响曲》时,作品是以命运的敲门声为音响动机,我就让学生去体悟感受作曲家与命运顽强作斗争的主题情绪,诱发学生在自身经历中奋力抗争、不屈不挠的情感共鸣,通过情感路径的疏通,学生对音乐的内在情绪产生了强烈地共鸣,引发了音乐情绪与自身情结的碰撞,进而激起了情感世界的实时震荡,同时也实现了音响态势与心境思绪的有效对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与其让学生听他们本来就不懂的很深的音乐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会用情感去理解音乐,去体会音乐中的喜怒哀乐,进而达到自身情感的升华。
3创设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兴奋点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平等互动与交流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必须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来,在此过程,创设问题便是有效地方法之一。提问题看是个简单的方式,其实并非简单,提什么问题?怎样提?程度、难度和效度都是需要认真斟酌,问题提的得当,学生就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加以思考,引起自身认知的需要及解惑的欲望,而教师又可处于对其进行启发、诱导的角色层面,适时而有效地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创设适度而合理的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需求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唱《桑塔露琪亚》时,我提出:“你们喜欢用什么形式来演唱呢?六拍子怎样划拍呢?”学生听完后,立刻反映了自己对演唱形式的不同喜好,这一问首先引起了学生发表自我喜好的欲望,而第二问则相对难些但也促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研,在此过程中,老师就可作出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思维活动得以不断渐进,而求知的兴趣也不断提升,达到了教与学的预期效果。
4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