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辩论的方式范文

辩论的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辩论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辩论的方式

第1篇:辩论的方式范文

    早在1958年,在《非纯电影辩———为改编辩护》一文中,安德列?巴赞对电影改编问题进行了精辟地阐述,将改编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仅从原着中猎取人物和情节,原着的完整性对于改编来说是无足轻重的;第二类是不但表现原着的人物和情节,甚至进一步体现了原着的气氛或诗意,但原着的完整性仍然是次要的;第三类改编和以上两种都不相同,强调把原着几乎原封不动地转现在银幕上,把原着的完整性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承认原着对它有一种超验的关系。安德列?巴赞说:“为电影带来希望的显然是后一种改编方法。”他还在《〈乡村牧师日记〉与罗贝尔?布莱松的风格化》一文中对此详加论述。1975年,美国学者杰?瓦格纳提出改编有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三种方式。“移植式”即图解式,对原着不做任何改动,用镜头图解原着;“注释式”可根据原着的某个人物或某条情节线索,重新结构故事,比如美国影片《汤姆?琼斯》,以汤姆?琼斯这个人物为中心,剪除其他枝蔓,影片相当于对这个人物及其经历所作的展示“;近似式”是一种自由式的改编,只采用与原着大体相近的情节框架,对原着中的人物命运可以根据当前现实的需要做大幅度的变动。比如日本导演黑泽明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一系列影片,与原着都有相当大的距离。这样的影片是编导对原着的再理解、再构思,纯粹是属于个人阅读式的改编。这种自由式的改编,往往会引起很大的争议。杰?瓦格纳的三分法对后世的理论研究影响很大。英国学者克莱?派克在1980年代初期区分了三种改编方式:一是严格地把本文转变成电影语言、忠实于作者的中心思想和原着的叙事进程与风格,例如《汤姆?琼斯》的改编,《傲慢与偏见》的改编;二是取其核心,重新阐释或重新结构,例如《鲁滨逊漂流记》的改编,《巴里?林登》的改编,以及《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改编。这种改编“对原着进行了新的阐释以表达一个新的和富有含义的陈述”;三是把原作完全看做一种原始素材,看做一种诱因,例如《现代启示录》和《吸血鬼》。美国电影理论家杜德莱?安德鲁1984年明确地使用“改编模式”这一术语,提出与安德列?巴赞颇为近似的观点,把改编分成三种:借用式、再现式(复现式)、转换式。借用式是指借用原着中的故事、情节、人物、主题,作为影片构思的依据,然后进行个人化的改编,比如《基度山伯爵》《悲惨世界》《三个火》等影片。再现式是借用式的演化,原着的情节、人物等是影片构思的依托,但人物的性格或命运已超出原着的范围,形成新的独立形象,因而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杜德莱?安德鲁认为再现式改编是对原着的折射,是从摄影镜头中阅读小说。转换式是电影化的改编,其中包括两个理论支柱:一是忠实于原着,力求踏实地转换原着,既保持原着的思想内容,又保持原着的风格形式,使改编成为与原着价值相匹配的作品;二是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特征,忠实而不是消极地顺从原着文本的美学原则,从而积极地探讨电影手段与原着对等的表现形式。

    苏联:创造性改编与视觉阐释

    1926年,普多夫金将高尔基的《母亲》搬上银幕,全面实践了自己的蒙太奇理论,影片也因为其开创性改编艺术实验而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不朽经典。到了1950年代,苏联对电影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有了初步进展。着名电影着作家和导演E?格布里洛维奇1952年发表《长篇小说与电影剧本》。文章认为改编应该创造出接近长篇小说的、同时又是新的艺术作品的新的完整的艺术机体。作者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论述了改编方式问题:一是要围绕主线索对原着(尤其是长篇小说)进行删减;二是用后景作为叙述因素的手段,这样做既可以缩短时间甚至不花时间,又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创造出一些符合新的简洁的、紧凑的结构的情节线索和对话”;三是大胆利用以作者解说的方式,将原着中的许多叙述性语言融进电影中,给电影增加极宝贵的东西———抒情的插话、作者的思索、作者的语气。显然,作者反对机械式“复述”或“搬移”,否则结果必然是“艺术的虚伪和对长篇小说的歪曲”⑤。1954年列别杰夫发表《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一文,强调改编中必须丝毫不损及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形象内容,要求忠实原着。1961年,作为电影理论家与批评家的波高热娃发表《文学作品的改编》,不仅提出了影响巨大的“创造型改编理论”,而且概括出三种电影改编方式:一是图解式,像奴才似的照搬文学作品的故事,这会令人失望;二是再现式,保持原着的思想内容、风格形式,基本忠实于原着,但可以稍作改动,比如格拉西莫夫改编的《静静的顿河》,顿斯阔依的改编影片《高尔基的童年》;三是自由化或现代化的改编,即“重新理解艺术形象,并通过新的、视觉的、具体的形式把它(原着)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取决于改编者的生活环境和时代哲学的、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改编和创作,是“谨慎地同时又自由地、创造性地对待原着”,从而创造出新的作品———电影作品。19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苏联电影的逐步繁荣,苏联文艺界将“文学与电影”作为重要话题之一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出现了马涅维奇的《电影与文学》、Y?古拉尔尼克的《俄罗斯文学与苏联电影》等代表性着作。1982年,着名的小说家兼电影导演B?瓦西里耶夫,从自己的创作体会出发,提出改编中导演不是把一部文学作品本身搬上银幕,而是把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搬上银幕,强调编导与作者相交融的创造性改编。这是对前述波高热娃理论的呼应。瓦西里耶夫认为:“所谓的创造性改编———这不是复述,不是转述,而是一种阐释。”⑥因此,作者否定了照搬原着的图解式改编方式,提倡一种“创编”。

    中国:本土视域与影视合论

    以上是欧美与苏联学界对改编方式的大致论述。中国的电影改编理论显得较为薄弱,往往被视为电影编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论家们根据本土电影改编实践做了一些研究。早在1988年,陈犀禾发表《论改编》指出,改编是一种新的阐释,就改编实践而言有“题中之义”和“题外之义”两种类型:前者是在原作基本主题范围之内略做改动,后者是对原作主题的重新阐释,但和原着的题材、故事仍有密切的联系。陈犀禾明确表示更认可后一种改编方式。1990年代,学者张凤铸将影视改编方式分为四种:再现式改编,截取法改编,大动法改编以及增删法改编。电影编剧学家汪流在《电影编剧学》中开辟专章论述“再创作———电影改编”,将改编方式分为六种:移植,节选,浓缩,取意,变通取意,复合⑦,是很有代表性的改编方式论,在理论研究和创作领域影响都很大。1990年代末期,着名影视理论家黄会林发表《“改编体”电视剧论》,探讨了电视剧的改编模式:再现式改编,节选式改编,取材式改编以及重写式改编。这篇文章虽然是专门论述电视剧改编模式,但其基本原理与电影改编是相通的,这是新世纪之前中国学者对于影视改编模式较为成熟的代表性论说。新世纪以来,桑地在汪流提出的六种方式基础上提出八种改变方式:平行移植、扩充、合并、节选、浓缩、借势、造境和跨国改编。不过桑文的前六种分别对应于汪流的分法,后两种应该属于具体的改编技巧和手段,似乎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改编方式。学者桂青山借鉴西方流行的“三分法”将改编模式分为三种:“照编”———或搬演、或缩编、或节选,“改编”———创造性改写,“创编”———借题发挥。⑧傅明根博士在研究第五代电影改编时,提出五种改编模式:反思型改编、民俗型改编、信仰型改编、市民型改编、战争型改编,并对每一种模式做了分析研究。不过傅文所分析的改编模式更多侧重于改编的题材与内容层面,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改编方式。黄兵结合当下改编创作实际提出了“忠实移植式”、“变通取意式”、“多源复合式”和“对位互动式”四种现代改编模式⑨,强调影视改编创作从“单向”改编向“双向”改编与互动的发展趋势。中外影视改编方式论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任何改编都是一种再创作,其目的在于运用电影电视艺术手段释放文学作品固有的丰富内涵,创作出一种崭新的艺术作品。同时,在改编过程中,改编作品与原着存在多重互文性关系,文学原着与电子影像的接受是不同话语场域、不同交往环境的对话,互为主体、互相渗透、互动交流。尤其是在现今的多媒体时代,改编不再囿于从文学到影视的单向、封闭的范围,而是变成了涉及文学、影视、动漫、新闻报道、绘本、医学记录、电子游戏等多门类文本的动态“网络”,彼此相互转换、交互改编,永远处于“现在进行时”状态。改编已经不止是一种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甚至成为了一种思维方法,成为了一种跨媒体、跨时代、跨文化的艺术理念和存在方式。

第2篇:辩论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 话语方式 《看见》 《新闻1+1》

1980年,央视推出《新闻与观察》栏目,第一次把“电视新闻评论”作为节目形态亮相,但“三起三落”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史上的过客。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问世,这个在《东方时空》羽翼下孕育的新生儿,从一出生便显示出它的特殊地位,“《焦点访谈》的开播标志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以它为标志,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春天。”①

《焦点访谈》开播之后,连连创造收视神话,有数据显示1998年它的年平均收视率在27.48%左右,这意味着“《焦点访谈》成了近1/3中国电视观众每天晚饭后的一项生活内容。”②焦点访谈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节目姿态的放低以及说话方式的转变,从“非我”向“我”靠拢。

这里的“我”与“非我”指的是在不违背新闻真实客观原则下,新闻性节目中传播者进入节目程度的深浅。“我”可以理解为传播者深入或者完全进入节目,以真实的“我”的姿态去理解新闻,传播价值。“非我”则体现为传播者与节目的绝缘,冷眼旁观。中国新闻评论30年,从《焦点访谈》开始,每一次新的评论话语的出现,多多少少有点“非我”向“我”嬗变的意味。

一、《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刺破“假大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提出“自己走路”的诉求,但在具体操作上仍抹不掉浓厚的报纸印记。电视新闻脱不了“新华体”的束缚,评论走不出“画面+文字,以文字为主”的泥沼。直到1994年4月,《焦点访谈》横空出世。

首先是姿态,“真诚面对观众”。这是《焦点访谈》从《东方时空》处延续而来的品质。“真诚面对”不同于之前的“高高在上”式的俯视,这里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是平等、亲近的,节目“像说话一样地说话,要给信息传播带上强烈的个性色彩”,“传播者应该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的思想、智慧、才情和价值观会通过哪怕是纯粹的、对事件的叙述传达出去。”③这里,传播的主体性得到彰显,“我”的意识觉醒。

其次是话语形式,“用事实说话”,述评结合。这是《焦点访谈》的口号,一直沿用至今。“用事实”是方法,“说话”是目的。《焦点访谈》重点在舆论监督,批评报道,它以“事实”做依据,要求传播者充分调动“我”的主观能动性,深入采访、调查,以证据说话。某种意义上说,用事实说话也是用过程说话,用最直观的画面语言展示事实。比如,《焦点访谈》的《罚要依法》报道的是山西309国道乱收费的现象。记者的摄像机拍摄下了整个过程:交警认定超载开罚款单记者试图减少数额交警再撕一张罚单记者无奈。而类似的镜头和手法是《焦点访谈》惯用的。《焦点访谈》的事实是“看得见的流动的过程”④,给当事人双方平等的对话空间,给公众展示公正的、完整的事实。

第三是叙事结构,故事式叙事。“用事实说话”是《焦点访谈》的话语形式,同样是它结构文本的依托。节目制作者对一个个鲜活的事实进行包装,加入悬念和冲突,用“故事化”的手法进行文本创作。《焦点访谈》的叙事结构一般是:“百姓利益受损——记者采访调查——上级领导惩罚非法者——百姓利益得到补偿”,事件本身就是故事;出镜人物一般是“地方官僚/非法者,老百姓/受害者,上级主管领导/拯救者”,多元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构成故事的看点。用故事化结构文本,加入戏剧性因素,比传统式的“提出论点——摆出论据——论证”更富说服力,也更有看点。

《焦点访谈》在摆出事实求证观点的同时,通常会在节目头尾加一段主持人的述评,或者在节目中间加入记者的现场述评,这种“述评结合”的评论样式集纪实性、说理性和思辨性为一体,是延续至今的经典模式,即“提要+引导式主持+主体事实+评论式主持”。

二、《新闻1+1》:引入人际传播,多元声音交流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泛滥愈演愈烈,“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唯一稀缺的是资源,是人们的注意力。”⑤如何获取注意力?在这个新闻报道漫天飞的时代,要的是独家视角和观点。《焦点访谈》选择“用事实说话”,重事实轻言论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央视开始了自己的言论节目探索,在经过《央视论坛》和《新闻会客厅》论坛模式的探索之后,2008年3月24日,《新闻1+1》上线,这是一次“事实”和“论坛”二合一模式的实验。

首先是话语方式,“人际传播,双向交流”。《新闻1+1》由董倩和白岩松联袂主持,董倩是常规主持人,担任节目的串联、引导等工作,而白岩松则以新闻观察员(后改为评论员)的身份出现,很显然,他在节目中的作用是“言论”。节目中经常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在开场白和话题基本情况介绍之后,董倩的第一句话大部分情况下会是“岩松,你怎么看”。虽然只是简短的几个字,却真真体现了人际传播的交流功能。在《焦点访谈》中,记者用“事实说话”,把观念寓于事实之中,属隐性评论。《新闻1+1》则在事实的基础上,把观点突出,显性评论。主持人的提问和质疑,评论员的释疑与拓展,二人双向制动,形成开放的话语场。

第3篇:辩论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水轮机;火焰矫形;焊接变形

目前,大型水轮机部件已经大量的采用焊接结构。而水轮机主要焊接部件是由座环、顶盖、底环等部件组成。这些构件在制作过程中都存在焊接变形问题,如果焊接变形不予以矫正,则不仅影响结构整体安装,还会降低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焊接水轮机部件产生的变形超过技术设计允许变形范围,应设法进行矫正,使其达到符合产品质量要求。实践证明,多数变形的构件是可以矫正的。矫正的方法都是设法造成新的变形来达到抵消已经发生的变形。

在生产过程中普遍应用的矫正方法,主要有机械矫正、火焰矫正和综合矫正。但火焰矫正是一门较难操作的工作,方法掌握、温度控制不当还会造成构件新的更大变形。因此,火焰矫正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对水轮机部件焊接变形的种类、矫正方法作了一个粗略的分析。

一、水轮机部件焊接变形的种类与火焰矫正

水轮机部件的主要构件是焊接H型结构(如座环)、箱体结构(如顶盖,底环)、支撑结构。焊接变形经常采用以下三种火焰矫正方法:(1)线状加热法;(2)点状加热法;(3)三角形加热法。下面介绍解决不同部位的施工方法。

以下为火焰矫正时的加热温度(材质为低碳钢)

低温矫正500度~600度冷却方式:水

中温矫正600度~700度冷却方式:空气和水

高温矫正700度~800度冷却方式:空气

注意事项:火焰矫正时加热温度不宜过高,过高会引起金属变脆、影响冲击韧性。16Mn在高温矫正时不可用水冷却,包括厚度或淬硬倾向较大的钢材。

1.1座环环板及顶盖、底环盖板的上拱与下挠及弯曲

1.1.1在座环环板及顶盖、底环盖板上,对着纵向焊缝,由中间向两端作线状加热,即可矫正弯曲变形。为避免产生弯曲和扭曲变形,两条加热带要同步进行。可采取低温矫正或中温矫正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减少焊接内应力,但这种方法在纵向收缩的同时有较大的横向收缩,较难掌握。

1.1.2座环环板及顶盖、底环盖板上作线状加热,在固定导叶或肋板上作三角形加热。用这种方法矫正座环环板及顶盖、底环盖板的弯曲变形,效果显著,横向线状加热宽度一般取20—90mm,板厚小时,加热宽度要窄一些,加热过程应由宽度中间向两边扩展。线状加热最好由两人同时操作进行,再分别加热三角形三角形的宽度不应超过板厚的2倍,三角形的底与对应的翼板上线状加热宽度相等。加热三角形从顶部开始,然后从中心向两侧扩展,一层层加热直到三角形的底为止。加热固定导叶或肋板时温度不能太高,否则造成凹陷变形,很难修复。

1.2座环环板及顶盖、底环盖板的波浪变形

矫正波浪变形首先要找出凸起的波峰,用圆点加热法矫正。加热圆点的直径一般为50~90mm,当钢板厚度或波浪形面积较大时直径也应放大,可按d=(4δ+10)mm(d为加热点直径;δ为板厚)计算得出值加热。烤嘴从波峰起作螺旋形移动,采用中温矫正。当温度达到600~700度时,将手锤放在加热区边缘处,再用大锤击手锤,使加热区金属受挤压,冷却收缩后被拉平。矫正时应避免产生过大的收缩应力。矫完一个圆点后再进行加热第二个波峰点,方法同上。为加快冷却速度,可对Q235钢材进行加水冷却。这种矫正方法属于点状加热法,加热点的分布可呈梅花形或链式密点形。注意温度不要超过750度。

1.3支撑结构的角变形

矫正支撑结构角变形。在筋板的上面(对准焊缝外)纵向线状加热(加热温度控制在650度以下),注意加热范围不超过两焊脚所控制的范围。线状加热时要注意:(1)不应在同一位置反复加热;(2)加热过程中不要进行浇水。这两点是火焰矫正一般原则。

二、结语

火焰矫正引起的应力与焊接内应力一样都是内应力。不恰当的矫正产生的内应力与焊接内应力和负载应力迭加,会使部件的纵应力超过允许应力,从而导致承载安全系数的降低。因此在水轮机部件制造中一定要慎重,尽量采用合理的工艺措施以减少变形,矫正时尽量可能采用机械矫正。当不得不采用火焰矫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烤火位置不得在环板或盖板最大应力截面附近;

2、矫正处烤火面积在一个截面上不得过大,要多选几个截面;

第4篇:辩论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安钢;经济发展方式;非钢产业;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安阳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安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工夫,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企业转型,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在新的发展中实现了场地、资金双节约,工艺装备、产品结构双优化,规模、效益双增长,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双提升,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安钢道路”。“十一五”期间,安钢销售收入最高达到510亿元,资产总额最高达到395亿元,利税最高达到31亿元。五年累计产钢4234万吨、铁4000万吨、钢材3834万吨,实现利税106亿元。目前,安钢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带动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质精品钢生产基地。

一、 实施“两大跨越”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2003年,安钢决策层在准确判断行业竞争态势、深刻分析自身实际、科学定位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确立了“产能平衡创效益、调整结构上新线、提升档次建薄板”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结构调整中,安钢瞄准世界钢铁技术前沿,坚持高起点、大投入,充分发挥结构调整的后发优势。累计投资180亿元,共计完成100多个大型项目建设,建成了6m焦炉、400m2烧结机、2800m3高炉、1780mm热连轧、炉卷轧机等一大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工艺装备。相继关停拆除了76冷拔无缝管机组、130热轧无缝管机组、650粗轧机组、薄板机组等七条落后生产线。在发展过程中,工艺上环环相扣,运行的过程前后呼应,互为因果。前一步建成后迅速达产达效,替代拆除设备的产能,而淘汰拆除落后工艺,又为下一步的发展项目置换出了土地。安钢的发展是在不新征土地的基础上,实现了工艺结构的升级换代,从新的角度拓宽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避免企业效益出现“马鞍形”的大起大落,做到了发展过程中产量不减、效益不降,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2007年,在理性客观分析国内外竞争格局的基础上,安钢实施“内部做强、外部做大”的第二个发展战略,承接优势、再续辉煌,开启了加快发展的新征程。2010年以来,安钢总投资上百亿元的新一轮结构调整又“闪亮登场”,以铁前3#高炉、3#焦炉、3#烧结机以及冷轧工程等为重点的20多个项目集中开工。铁前三大工程2011年内将相继投产。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安钢整体工艺装备将再上一个大台阶,产品结构将再上一个档次,核心竞争实力显著增强。

“两大跨越”无缝对接、传承接力,重在调结构、促转型、上新线、做高端,几年来,安钢以业界惊叹的“安钢速度”,以独具特色的“安钢模式”,硬是在不到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约节约发展”,走出了一条超常规、跨越式的科学发展之路,建成了千万吨级的现代化钢铁集团。

二、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软实力”

安钢从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力提升企业“软实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002年以来,安钢先后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形成了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研体系。坚持借脑增智、借梯登高,加强产学研联合,先后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推进产销研一体化,全面加快新产品研发、生产,到推向市场、创造效益的步伐。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施精准控制、精益生产,三座150吨转炉全部实现“一键式炼钢”,实现了数字化、现代化。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科研资金近100亿元,完成科研课题 113项,申请国家专利 83项,获专利 55 项;主持和参与国家标准制定5项。联合开发的双温双压余热锅炉发电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带来新的突破。

三、培育非钢产业,拓展经济发展新思路

“十一五”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钢铁市场跌宕起伏,安钢经营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安钢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寻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路,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和各子分公司积极性,一业为主、适度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集团公司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目前,有23家分子公司从事非钢产业,涵盖机械加工与制造、冶金建设、物流运输、国际贸易、冶金炉料、矿山开采、房地产开发、钢材深加工等10多个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非钢产业实现了从亏损到平衡再到盈利的大幅跨越。比如,附企公司通过引入德国蒂森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建设板材深加工项目,提升了钢材延伸加工能力,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产品得到德国蒂森、法国阿尔斯通等世界500强公司的认可,拓展了安钢产品的国际市场;冶金炉料公司围绕白灰生产主业,积极实施增资扩股,引进民营资本建设回转窑项目,有力保障了集团公司的优质白灰供应;建安公司紧紧抓住集团公司铁前配套完善项目全面铺开的难得机遇,积极承揽业务,扩大内部市场份额,既降低了集团公司的发展成本,又有效锻炼了队伍,提升了竞争实力;机制公司主动拓展新业务,开发新产品,相继开发了高炉冷却壁、连铸结晶器、烧结台车等大型构件,较好地满足了集团公司发展需求,自身实力显著增强;汽运公司按照集团公司“主业做强、物流做大”的要求,通过修订物流制度、建立站点、完善仓储职能、引入专业管理模式等措施,物流保产创效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利公司围绕冶金渣综合利用,建设钢渣热焖工程,实现了服务钢铁主体生产和创效增收能力的同步提升。目前,非钢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加28.72亿,增长33%,利润同比增长25%,在产业升级中实现了快速成长,初步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全力以赴加快做大做强,努力形成专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四、建设“精品安钢”,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增强产品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中之重。面对国内外钢铁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差异逐步缩小的现实情况,独特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更是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安钢立足自身实际,依托装备档次提升的技术优势,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精品安钢”,全力增强在国内外钢铁市场的竞争实力。

“十一五”以来,安钢坚持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相结合,构建并逐步完善产销研一体化平台,成立新产品研发推进办公室,有针对性地研发高端、高附加值和适销对路产品,以高端产品提升市场形象,以高效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多品种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优势逐步显现。实现了长材与板材比例由“三七开”向倒“三七”的精彩转变,产品全面升级换代。即使是在目前只占30%比例的长材中,高线、三级、四级螺纹钢等高端高效品种比例也占据绝对优势;在70%的板材中,超宽、超厚、超薄等极限规格以及汽车板、桥梁板、管线钢、高强板等高端产品比例更是与日俱增。2010年品种钢比例、品种材比例双双突破70%,成功开发取向硅钢、不锈钢等高端产品,开发的帘线用钢被誉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桥梁板实现了整桥供货的历史新突破,一系列高端产品应用在“神六”飞船、奥运场馆、西气东输、北京南站等国家高端领域和重点工程,“安钢品牌”的美誉度和竞争力大幅提升。高强度板、锅炉容器板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和18%,保持国内第一。产品中西部销售比例达到79%,其中河南市场销售比例达到65%。产品出口扩大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实现了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出口结构由低端产品为主向高附加值钢材为主转变。

五、 构建绿色发展通道,实现可持续持续发展

第5篇:辩论的方式范文

为适应课改这一变化,作为当代教师要紧跟素质教育的步伐,要一改过去的“满堂灌”、“背多分”、“填鸭式”教学模式。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物理课呢?我从实践中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常言道:“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提出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身为教师,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不精心备课、不去精心设计我要提出何种问题、学生可能有哪些回答、然后有针对性的查阅相关资料,那么在课堂上,教师的思想可能造成“断路”。即使教师七拼八凑、东拉西扯勉强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学生会认为你是在敷衍、搪塞。从而锐减学习兴趣,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所以教师提前备课,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总体状况等做到心中有数。例如:要准备哪些实验器材?现有的器材能否进行验证?教师能否自制教具?有没有与之相关的挂图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所涉及的。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我们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应用自如,游刃有余;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通过设疑向课堂要质量。人们常说:“向45分钟要质量”,那么如何向45分钟要质量?我以为精心设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飞是在学问。”这句话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学会生疑、设疑,要在“疑”字上下工夫。一个良好的情境导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句蕴含着物理知识的诗句、谜语和谚语等,抑或是一则有关物理学家的经典故事。往往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兴趣,产生获得新知识的期待欲望,抑制或终止与教学无关的思想和动作。通过教师的启迪、引导和相机点拨,学生会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解决问题,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学生会在无意识当中带着这种成就感更加努力地学习新知识。

(3)注重习题优化,避免“题海战术”。通过教学过程,所有的概念、定律、公式、原理均已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初步的印象,要想这些印象进一步地加深,如果我们教师只是盲目地增加题量进行强化训练,所布置的作业没有认真筛选,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虽然在我们的监督下学生认真做了,但效果不太理想、收效甚微。反过来,如果我们阅览了大量的题型,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然后再经过剪裁最后提炼升华得出“典型”。那么我们的学生才能从“苦海”中解脱出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之目的。

第6篇:辩论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罪犯;态度;改变;方法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40-02

态度是主体对对象反应时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它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图因素组成。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决定着人们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向和行为效率,所以,监狱人民警察应从改变罪犯的态度入手,实现改造罪犯的目的。

一、研究改变罪犯态度的基础

(一)研究改变罪犯态度方法的重要性

态度是人们行为的基础,如果改变了罪犯的错误态度,罪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就可以推动改造工作向前健康发展,监管单位的生产、经济也会不断上升。如果消极地让罪犯的态度自由运动,将会严重影响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只有积极地推动和促进罪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监狱人民警察的正确引导迅速有效地改变态度,才会有利于监狱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罪犯的改造和新生。

人是复杂的社会人,让犯了罪的人改变其已有的错误态度,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所以,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改变罪犯态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推动改造工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影响罪犯态度的基本因素

要把握影响罪犯态度的各种因素,首先得全面地了解罪犯态度改变的基本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各个方面。改变罪犯态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沟通、劝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监狱人民警察的可靠性、权威性所形成的可信程度,信息传递过程中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罪犯原有的态度,以及人格因素等,都会影响改变罪犯态度的效果。所以,监狱人民警察必须认识到改变罪犯态度的复杂性,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有效地从事改变罪犯态度的工作。

二、改变罪犯态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一)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可信度

所谓“可信度”是指监狱人民警察所具有的影响罪犯改变态度的特征。可信度与很多东西有关,通常信息传达者的工作履历与当时状况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力度。具体来说它决定于两个主要方面,即干警的专业性(或权威性)和可靠性。

1.监狱人民警察的专业性。它是指监狱人民警察的身份具有使罪犯信服的权威性,包括干警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社会经验、年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等。这些因素,能使监狱人民警察在罪犯心目中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形象。据社会心理学家哈弗兰德的实验,在接受同样内容宣传的情况下,权威人物宣传的态度改变率为23%,而普通人宣传的态度改变率仅为7%[1]308。所以,我们在改造教育罪犯,改变罪犯态度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提高监狱人民警察自身的素质。在提高其政治素质的同时,进行岗位培训、专业训练等。同时,也应该请一些有权威身份的人,如有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名律师、有影响力的司法实践工作者等参加改造罪犯的工作;另外,监狱人民警察也应该走出去,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2.监狱人民警察的可靠性,即使罪犯相信监狱人民警察的言论真伪的程度。具体来说,监狱人民警察的人格特征、外表仪态以及讲话的信心、态度等特征,都与监狱人民警察的可靠性直接有关。在改造实际中不乏这样的实例。如果一个干警讲话铿锵有力、理直气壮、信心十足,且衣着整洁、外貌端庄、举止文雅,就容易赢得罪犯的喜欢和敬重,因而他的教育效果就好得多。这是由于人们试图认同、愿意接近一位很喜欢很敬爱的人,进而往往采取那个人的态度、爱好、行为方式和服饰样式,故喜欢能引起态度的改变,成为改变态度的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从事管教工作的干警都应该加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外表仪态,特别要注意通过学习和摸索,掌握一套能吸引人,改变人的宣传、说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诸如怎样对不同年龄、不同性质、不同刑期的罪犯进行个别教育等。

(二)有效地传递信息

改变罪犯态度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传递信息作用于罪犯,以引起其态度变化的过程。要使传递的信息有效,必须做到。

1.合理地安排信息材料。首先,正确利用恐惧唤醒。所谓恐惧唤醒即通过传递恐怖的信息作用于目标对象,使其内心感到有压力和威胁,从而听从劝导者的劝告,改变态度。社会心理学家利文撒尔等人通过实验证明,在充分说明的基础上,注意发挥恐惧唤醒的作用,充分利用恐惧的引发力量能达到态度改变的目的[1]316-317。因此,监狱干警在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中,应正确利用恐惧唤醒,充分说明违法犯罪的危害,并举例说明抗拒改造的后果,促使罪犯听从干警的劝告,改变态度,进而认罪伏法,自觉改造。

其次,正确运用单方面论据传递或双方面论据传递。所谓单方面论据传递,是指劝导者在传递信息内容时,只叙述有利于自己的立场的言论,而对不同立场的观点绝口不谈;或在谈不同立场观点时只讲对立立场的毛病和缺点而不谈其他。而双方面论据传递则是劝导者安排包含有正反两种立场的信息内容,甚至承认对立言论也有可取之处,但巧妙而婉转地表示缺点超过优点,从而表明传递者所主张的立场是有道理的[1]313。这两种传递方式各有优、缺点,在实践中选择何种传递方式,要看具体情况。例如,对惯窃犯,就应使用单方面论据传递,强调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改造措施;而对初犯,则在强调其社会危害性和行为的方式、方法错误的同时,也对他的处境表示同情,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有关工作。这样,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当然,不同的传递方式对改变罪犯态度的效果如何,还要看罪犯的教育程度及信息与原态度的方向是否一致。

2.正确使用传递信息的方法。改变罪犯态度,是监狱人民警察把设计好的信息传递给罪犯,使其态度得到改变。但再好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没有选择正确的途径传递给罪犯,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实践中,常用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宣传改变、说服改变和规范改变等。一是宣传改变,即监狱人民警察借助一定的手段,面对一定的罪犯,传递特定的信息,藉以改变他们的态度。宣传之所以能起到改变罪犯态度的作用,是因为宣传可以使罪犯在同一时间接受同一信息的影响,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当然,宣传时必须了解罪犯的需要、动机、爱好等心理状态,以便使宣传有的放矢;宣传还应做到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以吸引罪犯。在宣传中,内容和观点要清楚明了,避免罪犯的错误理解。二是说服改变。说服教育是罪犯教育改造中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改变态度的方法和传递信息的途径。在这种说服教育中,不一定要借助工具,而且目标对象又往往是特定的个人,因此,它是一种通过直接接触、交换意见,从而改变态度的方式。这种方法最明显的特征是双向沟通。一方面,监狱人民警察作为沟通的主体发出信息,罪犯接受信息;另一方面,罪犯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对监狱人民警察发出的信息作出反馈。这样,经过不断地信息传递和思想沟通,罪犯就可能会对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以及有关的政策、法律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达到改变罪犯态度的目的。三是规范改变,即利用群体规范的强制力、约束力,或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迫使罪犯去了解监狱人民警察发出的信息,促使其改变态度的方法。只要这种外力能够使罪犯经常接触符合监狱人民警察要求的信息,就可以使罪犯逐渐地改变态度。

(三)正确把握罪犯的特点

1.把握罪犯原来态度的特点。要改变罪犯的态度,就必须了解他原来的态度,并且估计我们发出的信息会落到罪犯的什么立场范围(拒绝、中立、接受)之中。如果我们发出的信息与罪犯原来态度差距太大,落在罪犯拒绝立场范围,我们就应冷静思考,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分阶段逐步向罪犯提出要求,使信息的落点逐步从罪犯的拒绝立场移向中立立场,再移向接受立场。这样,改变罪犯态度的工作才会收到真正效果。

2.把握罪犯的人格特征。在教育改造罪犯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使是同一个监狱人民警察,同一个信息,同一个情境,有的罪犯转变了态度,而有的罪犯却不易转变态度。为什么?这与罪犯的人格特征有关。人格特征包括需要动机方面的人格倾向性特点和人格特征方面的特点。

就需要动机方面的特征来看,每个罪犯都有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动机;在关押改造的不同时间中,罪犯总会有一种需要处于优势地位,进而形成一种主导动机。正因为改造实践中存在这种动机差异性,也就决定了罪犯对同一信息的接受程度与方向会有不同。因此,我们在改造教育罪犯时,必须了解罪犯需要状况,因人而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安排信息的内容和改变态度的方法和技巧。

就个性特征而言,气质、性格、能力等都会影响罪犯对监狱人民警察发出的信息的感受性。就改造工作实际来看,智力高的罪犯不是不易接受说服,而是不易接受意义浅显、简单的说服。因此,要使智力高的罪犯改变态度,就有必要进行意义复杂、深奥的说服,要进行双方面论据传递,要强调罪犯行为的性质和社会危害性,分析其犯罪的原因,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而对于智力低的罪犯,则强调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

同样,自尊心的强弱在一定强度上也决定着改变罪犯态度的难易程度。自尊心强的罪犯比较相信自己,自我防范能力强。因此,对他们一定要注意改造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既要改变原来的态度,又要注意不要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总之,改变罪犯态度需要我们掌握一整套的方法和技巧,从劝导者(监狱人民警察)、信息传递、目标对象(罪犯)等因素入手做好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提高改变态度的效率和改造工作的质量。

第7篇:辩论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集约型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分类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模式。从其物质内容来讲,就是资源利用的方式,即资源利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基本的质的特征。一般来讲,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投入量的单纯扩大来获得总量上的增长。这种经营方式资源耗费量大,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容易造成商品质量低,经济资源紧张,产业结构失衡等不良后果,从而影响各个阶段经济的有效增长和较快发展;另一种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即在资源投入量适度增加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消耗,以达到经济质和量的增加。这种经营方式科技含量大,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达到投入少、产出多,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高的目的,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粗放型和集约型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经济发展的进程看,一般是先有粗放型经营,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资源的约束,经济效益下滑等因素的制约之后,才逐步转为以科技投入为主的集约型经营。

二、煤炭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客观必然性。过去那种以生产要素在数量上的扩大为主,通过大量资源的投入,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煤炭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必须代之以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为主,通过提高要素质量和资源利用率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1、是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国以来,通过八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煤炭工业已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煤炭总产量已经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名列世界前茅。但是,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煤炭企业基本上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这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总量水平后,继续实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就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只注意量的增加,忽视质的提高;只注意外延发展,忽视内涵挖潜;只注意投入,忽视产出。从而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水平落后,企业综合效益差。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主要症结就在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与当前煤炭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要求极不适应。煤炭企业应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是煤炭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一次性能源,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全国煤炭市场疲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煤炭企业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尽快形成有利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实用新技术进步机制;形成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促进效率和效益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是提高煤炭企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要求。

今后的几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这不仅要求经济总量和规模继续扩大,而且要求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煤炭企业一方面在煤炭生产总量上确保供需平衡,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煤炭产品结构。既要不断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实行科学管理,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又要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三、煤炭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由于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炭企业在实现以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难题。例如:一、煤炭生产为地下作业,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程度大;生产条件恶劣,自然灾害多,对技术及设备有着特殊的要求,技术进步难度大。二、由于煤炭企业基建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新技术的应用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三、煤炭生产对自然资源的绝对依赖性,决定了资金转移的困难。四、煤炭企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相对较低,劳动的专业性较强,对其他行业的适应性较差,向其他行业流动困难等等。以上这些都决定了煤炭企业要随着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长期以来,由于价值规律在煤炭市场的具体体现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煤炭价格总体上只能在平均价值线以下波动,煤炭产品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

由于以上原因,煤炭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度要大些,情况要复杂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特殊性,抓住转变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行全行业的转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煤炭行业实际,应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好思想准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煤炭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煤炭企业的领导应该做到:转变以产量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新观念;转变单纯实物形态管理的旧观念,树立价值形态管理的新观念;转变粗放型经营思想指导下的等、靠、要的旧观念,树立集约型经营思想指导下的务实求实增效的新观念。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了真正转变,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按照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积极更新经济发展思路。迈出新步子,闯出新路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顺利实现经济 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进而促进煤炭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循序渐进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经济效益,煤炭企业要坚持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实现扭亏增盈为目的”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由于各个煤炭企业煤层储存、煤质、煤炭品种、科技水平、经济规模、职工素质以及矿山的地理环境等条件参差不齐。因此,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法步骤上,决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各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合理的转变布署,选准选好适合该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点和切入点,以此作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头戏。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调整产品结构,实现自主经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

煤炭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要继续贯彻“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方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改变多年来的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单一,经营单一的状态。开展以煤为主,多元化经营,积极开发利用煤所具有的优势,加快发展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煤炭深加工能力。要按照高起点、专业化规模经济的要求,调整多种经营的规模结构,采取择优扶强的方针,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落实“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产品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要大力扶持;对小煤矿要推向市场;对进入衰老期的亏损大户要加紧实施解困脱贫工程,实行转产。尽快建成一批大型骨干项目,使之成为煤炭企业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这就是说要构建发展空间,实施多元化经营。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保护和增强它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才能够生存下去,比如兼并就可大幅度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兼并者不仅获得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各种资产,还可获得原有企业的经验。进而企业在产品上可以发展成为以煤为主,多业并兴的多角化经营的集团企业,提高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煤战略,从根本上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煤炭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技术进步缓慢,后劲不足,设备落后,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因此,煤炭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走挖潜改造,集约型经营的发展道路,把煤炭企业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要坚持教育为本的原则,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提高职工队伍技术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切实提高煤炭企业科技实力和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能力。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推进技术创新,通过引进、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提高煤炭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要根据煤炭行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缆全局,突出重点,努力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研究,加快煤炭企业实现高技术专业化的进程。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提高煤炭产品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的含金量。这就要求国有煤炭企业必须成立科技开发小组,同时与科研院所联姻,大力开发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利用各种方式筹集资本,实施煤炭产品加工转化,增加产品的含金量,求得较高利润。

综上所述,煤炭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单靠降低单耗、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已经成为过去。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才是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王吉生《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2]谷泉《中国煤炭企业煤炭资源优势及深加工战略》中央编译出版社.

[3]《中国行业发展报告:煤炭业》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8篇:辩论的方式范文

接下来是熟悉答辩流程,通常是答辩老师介绍答辩规则,也就是上台解说多少分钟,下面提问多少分钟等;答辩时要明确论文题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发现与结论;而后答辩老师针对论文例行提问,无需紧张,只要熟悉论文就可以轻松回答;最后,回答完问题后退场,答辩老师根据论文质量及答辩情况,判定是否通过,并统计成绩;宣布答辩结果、进行小结。

熟悉论文

毕业论文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要想精通答辩,就必须对毕业论文有全面、深刻、准确的理解,从论文主题、论文的使用、论文的思考、论证方法、论文答辩的准确性等方面了解相关理论。论文的结果,以及论文。论证的可行性、论文的背景、论文存在的问题和意义、论文的创新性等。

做一个像样的PPT

做PPT的原则之一,学术PPT,注重简洁清晰,避免花哨不切实际;原则2,PPT字体必须足够大,不能让以下人看上去疲惫:原则三,多用图标,少用文字;原则四,讲解层次清晰,不断及时解释进度和前后关系,总结原则三、多使用图标、少使用文本;原则四、解释水平明确、不断提示前后的进展和关系,并总结重要内容。

排练PPT,组织回复声明

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论文写作的目的;写作的基本框架,结构,逻辑;论文的主要结论;主题,观点,方法的创新;缺乏论文(但不说论文的缺陷)注:必须概述,重点和总结陈述。练习控制时间:一般防御网站将限制学生的演示时间。在防守之前,有必要多次计时,学会控制时间,给应答老师一个好印象;否则,很可能刚刚谈了一半的时间。它即将到来,非常令人尴尬。

注意演讲技巧

控制语速:答辩时一定要注意语速,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目光移动:答辩时无论是否脱稿,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要时常望一下答辩老师和其他现场同学,可以避免观众分神;体态辅助:答辩过程中要适当的运用体态,尤其时手势语言,会显得更为自信、有力,避免出现一成不变的站着或低头。>>>更多硕士毕业论文

调整心态

保持自信:答辩时不要过于紧张,要相信只要准备充分,现场态度认真、清楚的回答问题,一般老师不会为难你;有谦虚的心态:如果答辩老师指出你论文中明确的错误,最好大方承认,不要试图反复辩驳,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论文中已经写出来了,也不要说“论文中XX页已经写了答案”,只要再复述一遍答案就好。

论文答辩常见问题

为什么选这个课题?

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全文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如何安排?

全文的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在论文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搞清楚,或者论述得不够透彻?

第9篇:辩论的方式范文

首先总体考察文中的数学式,根据陈浩元先生主编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对文中数学式的变量一一进行检查,看数学式中的变量是否规范。笔者发现,由于作者对数学式变量运用的随意性,常常出现如下一些问题:数学式中的变量正斜体不分,尤其是变量的上、下标;矢量、矩阵与标量不加区别;参照国外的文献,用几个字母并排表示一个变量;等等。期刊编辑可从变量的基本运用方面与《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进行对比,如发现不规范的地方要告知作者,让作者修改。这样,一是规范了数学式中变量的运用,二是作者在做变量规范化处理时,对文中的数学式进行二次校对,从而提高了数学式的正确率。

2通读法

规则法只是对数学式变量的基本运用做了校对,但在通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数学式存在的各种问题。1)数学式是否按顺序编号。如2个数学式共用一个编号,或者数学式编号是间断的,不连续,这些大多是因为作者在修改文章时增删数学式造成的。对于此种问题,可以在作者修改文章阶段,提醒注意调整编号。2)数学式的变量是否滥用。例如:是否出现同一个物理量用多个变量表示,如p和P均用来表示某一个压强;或者一个变量表示多个物理量,如t既表示时间又表示温度;等等。诸如此类问题,期刊编辑应对文章中数学式变量的整体把握、仔细辨别,以提高文章中数学式的可读性和规范性。

3常识法

运用常识法进行数学式校对时,要求编辑具有一定的理论常识。例如:数学式缺少或有多余的左括号或右括号;数学式进行相加或相乘运算时,缺少运算符号∑或∏;数学式中有积分运算时,缺少积分变量;等等。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变量求解时得到c=-4a3,算例计算时却代入了c=4a3,表面上看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正误问题。与作者确认后,c=-4a3才是正解。由于作者在计算时采用了c=4a3,从而导致后文大量数学式结果有误。又如有表达式at(i=1,2,3,4)=1,按照常理一般括号里应是对前面变量的下角标进行解释,此处角标为t,括号里为i,存在矛盾。经与作者确认,此数学式应为a=b=c=d=1。对于此类问题,首先需要把握好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要认真、仔细、谨慎,做出合理的怀疑和有据的判断,从而使文中数学式更准确。

4逻辑判断法

逻辑判断法要求编辑具有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敏锐度。笔者曾在校对中遇到如下一个数学式:u1(t)=t33!-t55!+t77!-t99!+…+(-1)ktkk!+…,k为奇数。(1)对于上述“+”“-”交错的级数形式,我们可以看到最后一个通项表达式(-1)ktkk!,当k为奇数时,根据基本的数学理论(-1)ktkk!始终为“-”,很明显不符合“+”“-”交错。通过与作者核对发现,该表达式有误,应为(-1)k+12tkk!。运用逻辑判断法可以按照提出疑问→查证→联系作者的流程,有理有据地通过逻辑思维对数学式进行编校。运用此法时,需要注意不能盲目引导作者进入误区而产生错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