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寓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学生公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及公寓内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公寓及周围为主要空间,以公寓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公寓文化对高校学生公寓教育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功效。良好的公寓文化的熏陶,有利于良好的舍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然而,一种良好的文化的形成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许多高校的学生公寓刚建成不久,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学生“三自”功能缺乏,道德缺失现象常见。学生“三自”是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公寓自律组织在学生团体中的影响并不深远。29%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律组织的概念,32%的学生表示自律组织在公寓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只有10%的学生认为公寓自律组织能够引起良好的反响。公寓自律组织是公寓思想政治辅导员管理下的学生组织,但是学生综合测评主要是考虑学院、班级的因素,从而忽略了自律组织中学生干部这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公寓自律组织散漫无序,直接影响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开展。学生宿舍“三自”功能缺乏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学生宿舍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差。对宿舍纪律、卫生、文明先进评比等各项工作学生反应不够积极。
2、加强学生公寓教育管理的对策
首先,健全公寓管理制度,把制度建设落实到实处。学生公寓的管理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所以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如果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必然难收其效。所以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生处、教务处、团委、保卫处和公寓管理部门、后勤服务企业以及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组成管理系统,定期研究措施,加强计划、组织、检查、落实、总结等各环节的管理,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公寓文化建设,要形成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公寓管理实现网络化,避免出现“两层皮”现象,从而达到育人目的;另外,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下,也要制定一系列有关宿舍的管理规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皆有章可循。这既有助于规范学生在公寓的行为,又能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其次,加强学生“三自”管理。
针对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太少,管理不得力的情况。加强学生“三自”管理,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寓管理中来。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组织、中介组织等在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学习生活氛围,引导学生自发、自主、能动地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要建立竞争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中心的公寓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公寓管理职能部门要扶植、引导、支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内在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边消极为积极,让他们争当公寓的主人,以公寓为家,自觉投身公寓文化建设活动中;最后,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为公寓管理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管理学生,并不意味着压抑学生个性,限制学生自由。
相反的,管理教育是通过有效的形式加强对宿舍文化发展方向的引导,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水平。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其建设状况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也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我们在对全体学生提出管理要求,同时也注意个别学生的特殊性,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来具体对待,通过交流把握学生对公寓文化、管理的理解和要求,从而公寓教育管理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文情调和浓郁的艺术气息。以宿舍为载体,加强宣传舆论和活动开展,是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修养,最终实现学生与健康的宿舍文化氛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3、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改革 差异化对待 新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82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our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s, th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increased rapidly. And higher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also by past elite gradually turn for mass education is no longer a patent of the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more and more open and pluralistic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which also makes the managers face mor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meet more severe test. Therefore, to carry out the study of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to explore the new ideas of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the new mod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found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combined with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a new idea of some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reform; differentiated treatment; new model exploration
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全世界都面临着来自技术革新的巨大挑战,危机与转机并存。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毋庸置疑的。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必要阶段。高校正是人才培养摇篮,肩负着引领创新的而艰巨任务。因此,如何提高高等学校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紧迫的问题,这其中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又是高校管理者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过去,有很多研究都涉及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这两个话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高等教育扩张时发展,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却依然落后、陈旧,甚至有些仍旧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其成长经历、知识背景以及工作态度和方法都极大制约了管理水平,甚至会出现学生管理工作投入多、效果差的尴尬局面。怎样改善我国现行的高校管理的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使其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社会需求,使我国政府社会各界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实施方。因此,开展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对进一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 我国新时期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现状
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迎来了一个新时期,高等教育也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高校生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管理的模式也必须要进一步适应新时期、新要求。我国高等学校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是采取二级管理,也就是学院和学校二级管理。学院一级一般都会有党委副书记来专门负责学生工作,而学校一级也会有副书记或副校长亲自抓学生管理工作。此外,校级的职能部门中会专门设立学生工作部,校行政部门一般也都有学生工作处存在。此外,高校也都成了成立了勤工助学中心来专门资助困难学生,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指导学生就业,甚至还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来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此种种,目的就是来满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需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甚至有很多高校都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来直接抓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根据价值取向、办学水平的不同,我国的高校大致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研究教学型。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架构也应该随着高校定位不同而不同,管理模式也就更应该有所侧重。
2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2.1.1 部分高校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理念指的是对某种管理过程的宗旨或指导思想。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延续了过去“主从关系”的模式,也即学校是主动的管理者、教育者,而学生仅仅是被管理者而不能参与管理,这种理念的产生与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有扯不清的关系。高校管理者管理理念的正确与否,对学生的未来成才息息相关,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心都要服从于“促使学生成才”这一最终目标。然而,多数高校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这种管理理念,有很大一部分学校依旧坚持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陈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无情忽视了学生个人的正常需求,缺少了学生的直接参与,注定是一种僵化、陈旧的管理,不利于学生未来。
2.1.2 缺少社会各界力量的有效参与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社会与学生家长的要求几乎不会被考虑,更不会主动去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这样一来,学校与社会各界并不能形成合力,未能给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有利环境来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学校可以邀请部分社会精英人士来担任学校的辅导员,通过对学生进行定期的人生规划指导,促进其主动去了解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此外,与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案,通过建立长期、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也能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提供更广阔的支持。①
2.2 原因分析
毋庸置疑,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人才是管理的主体。在诸如管理体制和理念的问题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严重低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着那些计划经济时代陈旧观念的存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其实并未能得到真正的重视,例如,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数量和职业素质都亟待提高。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只是强调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教育的服务功能被严重忽视,这直接导致了服务型管理机构缺乏、我国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②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需求与高校功能的接轨出现了断层,高校依然以“象牙塔”的姿态与社会联系,甚至出现了相对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状况,这些都严重局限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3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新思路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的学生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这不仅是最基本的原则,更是今后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要将管理看作一种手段,目的是做好服务,学生的全面进步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要围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来开展所有的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人的能动性,更具有人性化,更能促进学生的广泛参与,调动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马克思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以人为本”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它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考虑问题时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把人的价值的实现当做最终目标。如果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首位,要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③其基本点有:(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把学生关心的问题和需求当成是最重要的事情来抓,全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3)肯定学生的价值。这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所有的管理活动都要为人能够实现更大价值创造条件。
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它要宣扬的管理理念也就是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高度统一,重点强调了社会与个人的统一。
3.2 积极完善教育学分管理制度
一些地方高校开始扩大大学生招生计划,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一定保障。但由于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高校管理人员也有必要帮助他们设定今后的发展目标,以引导和保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需求。鉴于此,学校能够实施教育管理的信用模式。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目标管理的一种手段,教育管理的信用模式是管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和课外教育活动。这是教育与定量管理的内容,并以发展为价值,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并把它作为学生能否好好毕业的重要依据。学分制管理由两部分组成它。教育信用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学习和生活的学校,确保他们教育活动的参加,必须满足教育系统的基本进展方向。④
地方高校的“双轨制”由于终端管理系统的方向,有功能的多样性,建立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尽量注意宿舍管理与服务“双轨制”。因此,教师、辅导员可以随时进入教室和宿舍,及时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在萌芽状态的不良现象。辅导员进一步加强这些举措,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部门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得到提高,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调动教育系统资源。辅导员和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发展评价体系并有效实施,积极营造品牌大学的质量。辅导员和教师都要有“六位一体”大范围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⑤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复杂、多样,有关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研究较少且多在起步阶段,如何克服传统管理理念的约束,需要管理者思想上的不断解放,积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式,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通过有关高校管理模式的初步研究,探索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希望能够对未来的高校管理工作新模式的形成有所帮助,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
注释
① 石立宁,李晓雷,韩靖.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改革途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22-123.
② 杨立华.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179-180.
③ 崔晓会.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3):330.
“大学生成长导航工程”由入学导航、学业导航、职业导航和学风导航四部分组成,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既涉及学生内在精神的引领,又涉及学生外在形象气质的提升,致力于打造内外兼修、德行出众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入学导航”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从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专业认知与职业前瞻、学校生活介绍、实验室参观、学籍管理简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生手册》学习等方面,全面深入落实“入学导航”工程。通过入学导航,引导学生做到三个“认知”:认知大学,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认知专业,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认知城市,了解襄阳文化、产业结构、风俗人情等。大一新生接受入学导航的教育,对大学生活有了直观和初步理解,有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大学规划。
“学业导航”通过隆中讲坛、体院论坛等高水平学术论坛,让学生接触学术界内前沿思想和热点理论,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学术走向的预见能力和参与意识。辅助以大型体育类赛事,通过篮球联赛、足球赛,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凝聚力,充分体现学院的“体育”特色。学业导航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的专业学习,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引导学生明确在大一至大四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要求一二年级学生注重专业知识、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三四年级练就就业和创业本领,积极投身社会实习实践,积累经验。学业导航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在于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研考证、参加学科竞赛,锻炼独立思维能力,训练学术科研能力,进而冲击省级、国家级学术创新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
“职业导航”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根本出发点,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SYB创业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外在形象气质,职业导航的重要板块“大学生形象设计工作室”开设专业形体与礼仪课程,通过教授服装搭配、化妆技巧、行走姿势、言谈举止等多方面礼仪知识,让学生在实训中模拟职场空间,提升职业素养。同时,职业导航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比赛,学生的形象、气质、仪表、谈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针对创业兴趣浓厚的学生,学院聘请专家讲授SYB创业课程,从自身评估到市场评估再到行业评估,全方位提供支持,大大提升了学院学生的创业水平和创业质量。
“学风导航”是“大学生成长导航工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众所周知,大学的学风是衡量学校教育管理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院通过学风建设动员大会,文明教室创建,诚信考场创建,专业技能大赛等形式,逐渐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改善全院学习风气。同时,依托策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职业规划大赛、模拟人才招聘会等大型赛事,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与策划能力。“学风导航”还将考研教育纳入范畴,在学生中间积极开展考研经验交流、考前心理辅导、考后专业指导等专题教育。体育专业学生近三年的考研比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体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综上所述,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大学生成长导航工程”围绕“怎样上大学”展开,分为“入学导航”、“学业导航”、“职业导航”、“学风导航”四个部分。从入学教育、学业规划、学风建设、到职业规划,涉及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工程使学生从刚进校时的懵懂、无知到毕业时成为一个专业技能过硬、有目标、有理想、有文化、有修养的合格当代大学生,是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一次有效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柔性管理”理念;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运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也出现新问题,管理模式顺势发生了新变革。企业管理中,“柔性管理”理念取得一定成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者开始尝试将“柔性管理”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柔性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格健全、素质提高以及学校文化和谐,值得在我国各大高校广泛推广。
一、“柔性管理”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一)“柔性管理”理念的基本概念
传统高校采用的都是“刚性管理”理念,“柔性管理”与之相反,它隶属于现代管理和教育模式,就是在将学生作为管理和教育的主要对象,从学生自身出发,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实行人性化教育,使得学生总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我国古代思想中也能找到“柔性管理”理念的源泉,如“无为”、“兼爱”、“仁”等思想,所以说,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该理念生存的土壤,关键是让这一理念尽快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在实际管理中得以运用。
(二)“柔性管理”理念的特点
1.主体性。人在管理中不仅是核心内容,而且管理效果的展现也是通过人来完成,所以,为了管理方便,管理环境的稳定与和谐,正确理解被管理者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非常关键。对高校学生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管理者从时代特点出发,与学生自身情况相结合,摆脱传统管理理念的思想束缚,在新管理方法和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自由,坚持管理教育的以人为本,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差异性。因为学生的成长环境大不相同,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各异,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育和管理学生要从他们的道德素质、文化水平、心理和性格出发,对管理的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
3.创新性。大学生接受的都是高等教育,思想和文化水准都相对较高,但是随着时代变化,很多东西都在不断更新,学生管理也是如此,“柔性管理”就遵循了这一趋势,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实施弹性管理,如此才能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对传统的管理体制进行突破,重视管理中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管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二、“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一)坚持“以人文本”
在“柔性管理”理念指导下,服务、管理、教学都是育人的途径,因此,“以人文本”应该是高校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宗旨,让大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不断突出,理解和尊重学生,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面发挥。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参与各项学校事务的管理工作,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同时也能让其主人公、民主、服务等意识得以强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加强和谐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柔性管理教育中是一个较为关键的方面,健康积极的校园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无形中会对其行为和思想起到指导作用,学校环境营造的和谐、健康、良好,学生也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培养和塑造。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营造学校氛围,例如感恩活动,感恩学校、父母、社会等,教育学生应该遵守规章、践行文明行为等。这些都能影响学生思维和理念,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行为和思想都能够受到很大影响,有利于学生管理的实施。
(三)利用网络指导管理
当今是一个网络和信息社会,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网络寸步不离,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进行。作为高校的管理工作者,第一要学会与时俱进,将网络和媒体作为弘扬正能量、主旋律、正面舆论的重要平台,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要尽可能的借助通讯和网络系统完成。学生分享自己见解和进行情绪发泄也都是通过网络,在及时掌握学生最近动态的情况下,管理者适当介入能够对事情走向进行掌舵,再稳定事态后通过网络加强沟通,特别是那些不善言辞的同学也能够敞开心扉,发泄情感、表达想法,让学生不至于在紧张氛围中得到人生引导和思想教育,这样效果会好很多[3]。
(四)管理过程中适当的刚柔并济
作为新的教育和管理模式的柔性管理,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加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升华日常管理,但也不是完全舍弃刚性管理。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监督管理要尽量采用柔性理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但是对于那些严重违反纪律和制度的学生来说,严惩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此来彰显学校规章制度需要遵守的必要性。刚柔并济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宽松,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有所限制不能随意而为。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采用“柔性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和教育的基本原则,能够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关心和尊重,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为后期发展准备条件,因此,柔性管理必将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文博 单位:辽宁省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1]龚学锋.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创新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1.1学生出现人生观偏差
很多学生读书学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步入社会有一份发展好的工作,可以更舒服的生活,都是出于自身的考虑,在对人生观进行思虑时,通常给自己定位在生活物质满足上,并没有放眼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贡献上,认为物质满足与人生价值是相等的关系,我国部分高校学生产生了利己的人生价值观,严重缺乏集体观念,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1.2高校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
高校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偏差,甚至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心理承受能力极其脆弱,很容易产生自卑和自负的心理,没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不善于与他人进行内心想法的沟通,遇到事情时不敢面对,产生逃避的心理,一些学生也会产生悲观的心理,不具备当代高校学生应有的热情。
1.3学生发展受到经济困难的限制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贫富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很多下岗工人的子女和家庭比较困难的子女在高校就读,面临着来自经济的巨大压力,甚至一些学生连基本的生活问题都难以保证,这些学生在学校学习时会考虑怎样把自己的处境变好,并寻求勤工俭学,带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在高校中学习,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
1.4网络通讯引起的问题
因我国的网络技术发达,学生学习到网络的先进技术,在看到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知识的好处时,也存在着学生使用网络时不正确的网络行为,有的学生利用网络玩大型网络游戏,有的利用网络进行网络交友聊天,上网时间有长有短,网络通讯设备作为现代化工具,方便了学生学习知识与生活便利,但很多学生上网时没有自我约束,出现语言低俗的不良行为,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1.5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不符
我国高校的很多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价值要求,向往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单位,强调个人思想,甚至一些学生在择业的过程当中,在经济利益的引导下,不顾道德的约束,作出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因此,可以看出,高校很多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有很大的差距。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分析
2.1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
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设立由学生教育管理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组成的学生委员会,其主要工作是收集学生管理部门的意见,并根据其中正确的意见加以实施,在组织层次方面,可以尽量减少组织层次,使学生工作可以由学生委员会进行直接管理,管理更加方便,在师资方面,增设导师工作组,动员教师主动教导学生,实行教师综合制,其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价值观念也需要进行指导,和学生成为可以互相倾吐心声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对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实施是为了实现教育总体目标,要求教育管理人员遵守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规定办理工作中的事务,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有序进行,同时,调整工作人员的行为,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更为良好的制度环境。另外,学生委员会要积极统筹,保持长期的工作安排,因此,可以看出,对学生教育管理制定的完善,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下,不断的端正自己的行为。
2.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信息通道
我国是一个现代化国家,而现代化教育管理应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技术,将其运用到学生教育管理中,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管理软件,针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建设专用数据库,实现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目的,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无论对学生教育管理规划,还是信息的处理,都带来了新的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办公,与国际先进教育管理接轨,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
2.4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队伍进行建设
要想实现良好的学生教育管理目标,需要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队伍进行建设,其中包括应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一位教师指导120名学生的规定,一些高校的分数录取比较低,招录的学生思想素质较低,因此,对于学风的建设尤为重要,加大对教育部要求的落实,改变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在高校教师学历上,应选择具有管理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的辅导教师,改变教师因专业能力不足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由高能力教师承担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建设学生教育管理专家化的高水平队伍。同时,应建立完整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制度,对该队伍实行严格领导,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解聘处理,实现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高水平。高校通过对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的水平,有助于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
三、总结
关键词: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学分制改革既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意义,又会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手变革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主动调整工作目标与策略,融入新的学生工作理念,走出一条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途径。本文拟结合工作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我国社会经济的开展,对高校人才培育形式提出了新的请求。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端实行学分制变革。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能够自主选课、自主选时,自主选师,自主选学,促进了学生全面开展,对教育教学管理变革具有积极的理想意义。但是,学分制弹性、灵敏性和自在化的特性,突破了传统教学行政班级的学生管理形式,给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了了宏大的应战。因而,如何树立与学分制相顺应的学生管理机制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处理的问题。
1 学分制的内涵及特性
学分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由19世纪美国哈弗大学首创,因其利于学生开展,契合教育开展的规律,在各国高等院校中已得到普遍实行。学分制以选课为中心,学生自主选课后,得到教员的指导,经过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和绩点,以此来权衡学生学业成果。其特性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敏化
学分制施行后,学校依据学生兴味、学习需求和未来开展的方向,设计出相对弹性和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因人而异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培育形式。经过选课这个平台,学生学习的时间变得灵敏和弹性,学习内容也能够自在选择,学生不再受教育年限和授课时间、授课课程的约束,在满足学生个性开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全面开展。
1.2 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和自主化
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学分的数量和绩点来权衡。在预选课程后,学生停止试听,在试听中假如发现本人对所选择的课程不感兴味,能够停止退改组,对曾经完毕试听的课程也能够停止小范围的补选,这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期末,关于学生选修的课程,呈现考试不及格,均能够重修重考,直至获得等值的学分为止。
1.3 课程过程的指导性和个别化
学分制是选课制、学分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固然学生的兴味喜好很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才能的限制,他们很难独立设计一套契合本身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学习体系,还需求导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性给予个别化的协助。不只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味,也促进教员的竞争认识。
2 学分制的施行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与应战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同窗可能不在一同上课,同窗之间没有统一的时间,传统的行政班级被突破了,班级中很难布置集体活动;由于学生上课时间相对分散,教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也不容易确立,严重影响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展开,给日常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宏大的艰难。详细表如今:
2.1 学分制给高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价值观带来宏大的冲击
高校传统学生管理,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分班级、分年级、分专业停止管理。其工作价值观取向是社会本位的,注重的是学生共性教育,即强调的是学生的整体性。无视了学生个性开展和自我价值的完成。在科技高速开展的当代,学生更愿意依据本人的需求和兴味来自在支配本人的学习和课余时间,因而,我们必需改动这一观念,突出学生个性开展,到达个人与社会开展相谐和。
2.2 学分制给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带来新的应战
(1)学分制下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
学分制下的学生自主性强,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常常缺乏独立性和自律性,进入大学后,遇到学分制的学习环境,极易放松本人的学习,降低本人恪守纪律的请求,学华诞常管理弱化趋向严重,因而,学分制下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增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学分制下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途径需求转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学分制下,班级组织的作用逐步弱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时机减少,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也无法到位。这些问题的产生无疑向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发出了新的应战,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和办法急需转变。
(3)学分制下需求调整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构成
传统学生管理,以班级为抓手,表现校院两级条块管理特征。学分制下,很难把学生召集起来停止统一管理,仅仅依托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曾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学生管理的请求,需求不时丰厚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构成,到达高效管理的目的。
3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研讨
学分制下,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机制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应战,无论是管理理念、工作机制,还是工作途径、工作方式等方面都曾经不能顺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对高校人才培育提出的请求,针对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呈现的新问题,笔者经过剖析研讨,提出合适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倡议。
3.1 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
科学的管理观念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传统的管理观念,重管理、轻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的是管理者的位置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学生必需对管理者提出的观念和规章制度绝对服从,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客观能动性,是非常传统和落后的,曾经不能顺应现代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应尽快停止抛弃和转变。学分制条件下,尊重学生个性差别、倡导学生个性开展、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完成,充沛表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非常科学和可取的。当今,国度需求的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从硬性管理向引导性管理、效劳性管理、教育性管理转变,突出学生个体开展与社会开展相顺应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的管理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培育更多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复合型人才。
3.2 树立丰厚多元的管理机制
不可承认,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形式,曾经在过去的学生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今非昔比,传统的形式在如今的学生管理中很难有效展开工作。对原有的机制停止变革势在必行,变革是一个长期探究的过程,能够思索从以下几方面动手。
(1)树立以学生宿舍为阵地的日常学生管理机制。学分制下,传统的班级管理阵地这一方式曾经消亡,学生宿舍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最多,也是最固定的场所,所以必需牢牢抓住学生宿舍这个阵地,停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做人、做事和学习严密的分离起来。树立校、院、班、宿舍四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2)充沛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学分制下,拓宽学生视野,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人才培育的重要目的。在学分制背景下,应该充沛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效劳的管理功用,为学生教育管理奉献应有的力气。
(3)在原有的根底上拓宽行政班级的管理功用
行政班级是学生管理中最根底的单位,学分制下,其作用名存实亡。但是,无论怎样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其生长成才照旧离不开社会品德的培育。班级作为组织学生活动的主要单元,在新的教育教学体制下,依然是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载体。因而,我们必需在原有的根底上充沛开掘行政班级的功用,实行院校两级的条块管理。
3.3 调整和健全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体系
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既要保证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德育开展需求,又要处理学生在学分制下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问题,光靠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曾经难以胜任。除不时增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外,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支全员参与的管理队伍体系。所谓全员,其含义就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员+导师+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任课教员做好学生学业管理,导师做好思想引导的学业辅助,学生干部配合教师做好信息搜集和传达工作,五类人员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才把学生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3.4 实行灵敏多样的管理途径和办法
大学生是自我认识较强和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承受学问的才能极强,但自我约束才能相对较弱。要想科学的管理好大学生,必需充沛控制大学生心里开展特性,不时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与办法,才干被大学生所承受,到达教育管理的目的。
(1)努力营造调和育人的管理环境
大学生的开展离不开调和的育人环境。从硬件上,需求创立美妙的校园环境、图书、宿舍、教学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努力营造高尚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增强校园文化建立。
(2)管理途径灵敏多样
学分制下,遭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教员和学生的交流逐步减少。能够经过QQ、校园网络、博客、个人主页等新渠道来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校 学生教育管理
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世纪、知识经济的世纪、信息科学的世纪,高校要培养出能适应新世纪国家建设和发展要求的人才,要最大限度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在理念上创新,方法上改进,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全面掌握激励理论的内容,将激励理论应用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
一、激励和激励理论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其概念进行过描述。从字面上来看,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的意思。国内学者孙彤指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含义,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除此之外,激励还关注于协调组织成员个人动机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而激发、鼓励、保持与强化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动机。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激励理论发展进入到卓有成效的阶段,各国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都对激励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激励理论。按激励的侧重点及其行为关系的不同,可将激励理论划分为三大类型:其一是内容型激励,着重研究“需要”这个激励的基础,对激励的原因及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其主要代表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其二是过程型激励,着重探讨激励的心理过程以及行为的指向和选择。其主要代表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其三是改造型激励,着重说明怎样引导人们改正错误的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主要包括挫折理论、强化理论等。
各种激励理论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就激励的原理和目标而言都是大体一致的。这些理论在研究和制定措施时至少都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激发人们行为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激发人们的行为;激励对象为什么选择这种行为而非其他行为;怎样引导人们改掉错误的、消极的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有效统一的思想,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单一的、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已有些力不从心,只有结合个体的需要,将激励理论有效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才能充分地激发个体的潜能,实现教育目标。
1.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之所以为人恰恰在于,他有需要却不束缚于需要,也从不以需要为满足,总在那里不断地提出新的更高的追求。”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一旦某个较低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它就不再起作用,而更高一级的需要又开始成为新的行为原动力。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需要特点,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个体需要差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转化不合理需要。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受到尊重和激励时,将会极大地激发其内心的潜力,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2.麦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的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里格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一种基本上是消极的,称为X理论(theory X);另一种基本上是积极的,称为Y理论(theory Y)。麦格里格据此提出了管理者所持有的4种消极和4种积极假设,用以研究哪种理论更符合实际。
根据X理论,我们可以对高校学生持有以下4种假设:①学生天生厌学,尽可能地逃避学习压力;②由于学生厌学,应使用考勤等强制手段和相应的惩罚措施迫使他们学习;③学生逃避学习压力和责任,并尽可能地寻求正式指导;④学生缺乏进取目标,得过且过。
与这些假设相反,应用Y理论也能提出4种假设:①学生认为学习是天职,是一种乐趣;②学生通过承诺,能很好地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③学生勇于承担责任;④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性和决断力。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哪一组假设更有效,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X理论假设低级需要主导个体行为,Y理论假设高级需要决定个体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对学生的行为提出积极的Y理论假设,通过激励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责任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决断力。当然,X理论的假设是肯定存在的,在此情形下,对学生实行强制性的管制和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和有效的。但对学生实施激励,帮助他们形成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满足学生高层次的需要才是教育管理的目的所在。
3.麦克莱兰德(Mc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莱兰德认为,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本身,他们有一种使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或更有效率的欲望,这种内驱力就是成就需要。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更喜欢具有个人责任、能够获得工作反馈和适应的冒险性的环境。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对有着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学生要适时地鼓励并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阶段性地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获得工作反馈。因为对高成就需要者而言,工作本身的成就并不重要,个人的成就感和积极的工作反馈才是他们所期待的。
4.亚当斯(J.Stancy Adams)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的影响。当一个人的回报与投入之比和他人的回报与投入之比相等时,就达到了所认为的公平状态,否则将会感到不公平,从而影响激励的效能。为全面评价并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高校通常会对学生在学习、社会工作和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测评并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这种评价和表彰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学生的回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将自己回报与付出之比值和自己的过去做纵向比较,还将与他人的比值做横向比较,一旦出现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就会感到不公平,其积极性也会严重受损,影响到激励效果。
运用公平理论来保证激励效果,要求教育管理者深入实际认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情况,客观全面地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做到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那些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到积极性的学生要进行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辅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确保激励手段发挥作用。
5.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
赫兹伯格认为有些出自工作本身的因素可以构成对员工很大强度的激励和对工作的满足感,如工作上的成就感、认可度、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工作的发展前景等,它们的改善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生产率,具有较长效的激励效能,这些因素被称为激励因素;而有一些来自工作环境的因素,如酬金、地位、工作条件、与主管的关系等,当它们有缺陷或不具备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但改善这些因素也只能消除不满,不能使员工受到较大的激励,这些因素被称为保健因素。通常我们将前者看作内激励,而将后者视为外激励,这就是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内外激励的结合,在外激励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实施较高层次的内激励。因此工作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需要,最大限度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客观困难,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实施精神层面上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挑战和乐趣,从而获得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和强烈的成就感,使激励作用得以长效发挥。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刚性的管理虽然是基础,但柔性激励机制的构建作为一种重要补充正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本文阐释了在张扬自我、追求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建立以需要层次理论、XY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等为核心的激励体系,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人性化、创新性的具体表现。教育管理者通过激励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被激励者的潜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真实体现,必将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建设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
高校进行各项管理事务的基础就是做好学生工作。从本质上讲,依法治校的过程就是高校在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内正确处理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个动态过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占着重要的地位,在依法治校的大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成为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相关法律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活动,从而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进而消除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治现象和管理的随意性弊端,最终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努力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目标。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前提背景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和依法治国方略日益深人人心,人们的权利意识日渐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主动选择并努力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与时俱进的明智选择。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所追求的是对学生管理行为的规范和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保护,当务之急就是要确立学校权力与学生权利的理性化制度,进一步理顺并明确教育事业的基本主体―学校与学生二者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对于保护学校和学生的权利,调动学校办学的主动性、提高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以及依法治教的深入开展,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实施法治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符合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规律,必将成为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实施依法治教的重要措施之一。教育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强调将社会中各种关系纳人“法治”的范围,由“人治单元”组成的“法治社会”是不可想像的。同时法治社会也必然对其构成因子产生此种客观要求,此二者存在互动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在相应的体制变革中,学校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要求学校确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因此国家教育部正式提出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校,从主体上讲,是指学校作为直接的管理者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管理学校。依法治校所依之“法”,主要是指有关学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文件,是指依专门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范学校教育事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往往只是注重对实体性法律规范的遵守,追求实体公正,却很少考虑对程序性法律规范的遵守,往往造成了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有时合理但不合法。因此,要保证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合理合法,就需要在学生管理中遵循法治精神,也就是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法治化建设对策
(一)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加强法治教育。
教育者要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养。一是高校要定期对学生管理者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拓宽其法律知识面,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同时,管理者应该有创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改变思想观念,树立法治精神,切实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二是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养成严格执行法律及依法管理的自觉性。要遵照法治要求,按坚持严格管理与积极引导学生遵纪守法相结合的原则办事,防止滥用权力的行为发生,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法治素质教育,引导其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做到学法、守法、懂法和用法,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除了开设《法律基础知识》的课程外,还可以依托法律类社团,定期举办法庭模拟大赛,充分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扩大法律在校园的影响力。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如,设置法律知识普及宣传栏,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庭对抗赛,制作法律案例宣传板报等,鼓励和带动学生学法的热情。除此,高校还要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维权,这样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管理者依法管理。
(二)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学生权益的保障
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权益意念得以提升。故而在教育领域中就要求,确立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学生权益的保障。在高校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中,学校与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校的教育管理仅仅体现了管理者单方的意愿,而学生则处在被管理、被教育的环境中。从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视角上来看,学生要“统一服从”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在高校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并没能与学生平等相处,且其常常居高临下。随着国内高校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变,一些社会力量逐渐融入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学校与学生开始以平等的民事法律的关系面向社会。这种法律关系就要求高校要转变原有的教育管理理念,建立起以学生权益为管理核心的工作系统,这个工作系统中囊括了行为管理、素养提升、价值引导等管理机构,同时也包含有学生个性发展、学习指导、科研创新等教育服务机构。另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保障和重视学生的基本权益,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社会公民,其双重性质的身份就使得其具有双重权益的要求。高校学生既拥有《中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受教育权利,同时还拥有《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所以说,在时展的今天,高校要想真正实现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首先要做到确立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学生权益的保障。
(三)建立健全合法的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
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当遵循合法合理、民主公开等原则,同时要规范制定程序,严格执行过程。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不能随意改动,要确保学生享有一定的知情权、申辩权、申诉权。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民主参与来实现对规章制度的监督。学校可以设立相关的法律咨询机构,负责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也可以聘请法律顾问,成立相关法律服务机构。 (四)完善教育法制监督
教育法制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遵循一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的实施情况方面的监管。进行积极主动地教育法制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学生管理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能够切实地减少“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不良情景的出现。当今,我们国家的教育法制监督主要涉及到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和党的监督。首先,立法上应营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法制监督系统,给予教育法制监督相应的执法根据。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法制监督体系,一方面增强教育法制监督措施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加强了教育法制监督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能够有效地防止监督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其次,发挥法院的法律监督作用,司法审查就是法律监督的一种主要途径。最后,社会监督应该涉及到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三方面的监督。充分发挥以上的各种监督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建设。
(五)营造依法治校的环境氛围。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育人是其根本任务。高校与学生之间除了法律上明确规定的权利、义务之外,更多是一种充满关爱的教育关系,学校对学生饱含爱护,学生对学校充满尊敬,两者相辅相成。“对于高校纠纷和诉讼,无论是法院、律师、当事人,还是新闻媒体,都应该抱着依法解决纠纷、保护合法权益、推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平和心态,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好局面,在未诉诸法律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解的办法处置,媒体舆论方面尤其要避免不负责任的、为了所谓的‘轰动效应’所做的人为炒作。”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法律素养,营建依法治校优良环境,让整个学校生活具有公民生活和公民教育的性质,让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民主、公正、人道、受尊重、鼓励理性参与的教育环境里,增强法律理性,准确了解各自的法律责任,提高守法和理性解决纠纷的品质。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构则应及时研究处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对突发事件依法、及时处置,对违法者依法惩处,为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蒋欣朋.浅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以高校与学生会组织关系为视角[J].人才资源开发.2014
当代高校辅导员应当不仅做到“讲法律、讲政治、讲程序、讲法理”,而且要引导学生知法守法,将法治思维以落实为行为模式贯穿于日常学生工作之中。本文将从高等教育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意义入手,在“良法之治”“依法行政”“法律风险防范”等方面浅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高校大学生、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例也屡见不鲜,而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部分高校的法治意识薄弱。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违纪处分“无章可循”或“有章但不合法、不合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管理监督以及问题的解决做不到“依章办事”或“程序不当”。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高校应当充分贯彻落实法治的新16字方针,依据教育部31号令构建以大学章程为龙头,高校听证监督制度为依托,法律风险防御机制为保障的高校法治体系,以实现“良法善治”“依法行政”“事前防范”的高校法治新局面。
一、“生告校”引发的思考
2008年6月,许昌某高校大学生A找到他的同学B,要求其顶替自己参加全国四级考试。考试中B同学的替考行为被发现,为了严肃学校考纪,学校决定给予B同学开出学籍的处分。得知学校的处分决定后,B同学对自己违反考级的行为追悔莫及,但认为学校因一次替考就将他开除学籍处分明显过重。在多次向学校请求撤销处分、恢复学籍无望的情况下,B同学选择了向法院起诉。
对此许昌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作为一所普通高校,有权对本校违法、违规、危机的学生做出处分,但应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根据有关条款,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公正、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学校对学生做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在程序上存在违法之处,B同学请求予以撤销的理由正当,应予以支持。这是一个真实的“生告校“的案件,并且以校方败诉而告终。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禁思考高校应当如何正当地行使权力管理、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如何规避“被诉”的法律风险?那就需要高校科学地制定大学章程,严格遵守法律程序行政,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二、良法善治——形成以学校章程为龙头的大学治理体系
(一)大学章程的概念与意义
大学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高等学校应当以章程为依据,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活动、开展社会合作。①与此同时,高等学校应当公开章程,接受举办者、教育主管部门、其他有关机关以及教师、学生、社会公众依据章程实施的监督、评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1号令,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各高校应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大学章程。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章程是不同于学校内部的,诸如学生手册的校内守则,而是依据宪法、法律、法规、相关政府部门规章来制定的,不与上位法相抵触,明确大学与师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办学管理章程。大学章程的制定对于高校教育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管理者的权力来源提供了依据,又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制度上和程序上的约束,这有助于规范化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顺应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从过去的行政关系为主向现在的大量民事法律关系为主转变的趋势。
(二)大学章程制定的基本原则
首先,大学章程的制定要坚持“以生为本”。学生是高校管理的主体,但更多的是作为高校的平等主体发生关系。这就需要把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统一。
民主管理一是侧重于立章民主——在制定大学章程时需要学生代表的广泛参与,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充分保障学生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二是侧重于民主容忍——有章可循要严格依章办事,但是制度的设立都不会事无巨细,对于没有明确规定的事宜应当遵从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对民主的结果有一定的容忍性。同时,章程应当健全教师、学生权益的救济机制,突出师生正当权益保护,明确利益相关人权利义务。
其次,大学章程的制定要坚持“有法可依”。根据国家教育部31号令的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制定章程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宪法、法律法规为依据”。②这就要求高校的章程制定要坚持科学立法的原则,即实现立章的科学性与现代性。章程要体现国家意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并结合以往办学经验,以确保章程行之有效;二是坚持宪法为本,上位法优先,特殊法优先的原则制订章程,为章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再次,大学章程的制定要坚持“立章有序”。章程的制定需要依照合法的程序,以民主、公开为原则设立专门组织开展章程起草工作,起草组织应包括利益相关人,比如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工会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组织等并充分听取专家、社会知名人士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意见,使章程凝聚各方共识、促进和谐,保证章程的有效性、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实施性。
最后,大学章程的制定过程,制定内容应当接受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大众的监督,并依法修订。
三、依法行政——形成健全的大学听证制度助推依法治校
(一)高校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高校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即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③
从理论上来讲高校不是单纯的行政主体,它不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关,并且服从于相关国家机关的管理和监督,但是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高校又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受行政法调整。
根据《教育法》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以及二十八条规定,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有权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专业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同时,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有按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和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力等。因此可以看出在学历认证、学位授予以及奖罚管理等方面高校依法享有行政权力,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可以被视为行政主体,其权力义务关系受行政法调整。
(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首先,高校在行使行政权力对其师生进行管理要坚持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即合法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合法性要求行政权的来源以及行使需要有法可依,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应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保证实体合法与程序合法相统一,坚持正当程序原则、公开原则、比例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以及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第二,高校行政管理应顺应现代行政管理的趋势,从“重管理监督”向“监管与服务并重”转变,即坚持行政平衡原则。
第三,高校行政行为要依照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相关程序法律制度,确保行政结果的合法、合理性。例如行政决策过程中的专家咨询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复议制度以及听证会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根据某高校的相关数据表明,学生处罚的听证会制度使80%的学生得到了权利的救济免于处分,大大减少了侵权行为,切实保护了学生的合法利益。
四、法律风险防范——建立法律风险处理机制维护高校合法权益
高校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需要面对的法律风险主要有民事法律责任风险、行政法律责任风险和刑事法律责任风险,而这其中易产生法律风险的情况主要有“学生意外事件”“学生权益纠纷”“网络舆情控制”“校园设施安全”以及“奖励与处分处理”等。因此建立法律风险处理机制是维护高校合法权益的必然举措。
(一)学生伤害等意外事件的风险防范
在高校内发生的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并不少见,对于这一类事件的风险防范主要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加强。一是事前教育必不可少。高校可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学生生活、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日常监督检查来减少风险的发生;二是事中救济。当高校中发生了学生伤害等意外事件应迅速赶赴现场,对受伤学生进行必要的救治并及时通知家长及相关部门,切实履行救治义务、告知义务,控制现场;三是事后救济。高校应当咨询相关领域专家,依法明确责任的分担、赔偿的范围以及赔偿经费来源,并做好安抚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学生权益纠纷等事件的风险防范
这一类事件主要涉及到学生的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与教育有关的财产权以及处罚不当所造成的其他侵权问题。这就要求高校首先不断完善大学章程以及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明确自身的权力义务,做到不越权,不滥用职权。第二,加强对高校教师以及行政人员的法制教育,构建一支知法、懂法的教师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切实保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第三,严格依法办事,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管理教学活动,坚持民主与法治相结合,合法与合理相统一。提高公众参与水平,保证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申诉权。
五、总结
高校管理法治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理解与人治相对的法治是什么的问题,以及何为良法的问题。依法治校的含义就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学生、教师与作为民事主体和行政主体双属性的大学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十之前,我国所强调的法治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而这一方针在十之后则有了新的提法,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这在立法质量、法律实施效果、法律公信力和权威和全民法制意识方面对“法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高校法治首先要清楚治理依据,即权利的来源,科学地制定大学章程,切实做到有章可循;其次,高校法治应注重依法行政,在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做到严格执法;第三,大学治理应强调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依法治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切实做到行使权力既合章又合理。第四,高校应以法律为武器,正当防范法律风险,对风险易发领域有一定把握,维护自身以及师生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