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律风险识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德尔菲法概述
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结构化的决策支持技术。自美国兰德公司首次使用该方法规避集体讨论屈服权威的缺陷,进行定性预测之后,该方法迅速得到传播及采用,并因其实践效果而得到广泛认可。它是通过匿名或背对背的形式,分轮多次征求和汇总专家的意见,通过组织者汇总和反馈最终结果。德尔菲法的匿名性、多轮反馈性以及结果统计性保证了组织者所得到的是较为客观、专业性强且有着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能够更有效地达成企业早期识别及应对风险的目的。
大部分企业都存在对企业法律风险评估不足的问题,往往是当问题已经开始造成一定损失时才匆忙寻找应对措施,殊不知企业法律风险在方法得当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以一种科学的方法加以识别评估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2、德尔菲法的应用
一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无外乎就是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两者又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商业风险会最终以法律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不难看出,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了给企业带来损害,使企业走向失败的爆发率最高的原因。
德尔菲法的特点在于其主观性与确定性,并且能够做到取各家所长,避各家之短,突出表现专家意见的一致与分歧。在一个企业使用德尔菲法进行一个项目法律风险评估时,可以考虑组织相关领域的律师、法官、检察官或者学者,以及目标法律风险主题的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法律风险的分析与预测。在以上人员组成的专家组集合其各自经验与见解,并反复几次调查评估之后,汇总得到接近真实的法律风险评价报告。
下面让我们来举例说明。2004年1月,TCL对媒体(TMT)并购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并在同年7月成立双方合资的TCL汤姆逊公司(TTE)。在这次并购中,TCL想借助汤姆逊的品牌、技术和欧美的渠道,规避反倾销和专利附加费的问题,从而达到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减少市场阻碍的目的。但在并购完成后,TCL不但没有盈利,反而连续两年报亏。一直到2006年10月,TCL因无法承受亏损,不得不砍掉其欧洲彩电的业务,仅保留OEM。童年,TCL又迅速出手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移动电话业务,不过也在一年之后宣告失败。
TCL的这两次并购,可以说是失败在了并购筹划和并购整合的双重法律风险之下,企业在“国际化”的诱惑这下,冲动行事,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考虑欧洲市场的运营成本,以及并购后的各项整合是并购案最终确定前必不可少的评估准备工作。
第一,建立评估小组。确定需要收集意见并达成一致意见的主题。评估的工作既是企业法律风险识别的基础,亦是贯穿整个风险识别过程的重要部分。故评估小组成员应由该企业具有项目相关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董事、监事组成。
第二,确定对象项目法律风险评价专家组成员。如上例的国际并购案中,财物、技术、管理、品牌、文化、销售渠道、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都应包括在其中。由此,可以确定专家小组成员中除了应具备企业财物高级主管、国际市场分析专家、金融学家、有国际并购经验的企业家或高级管理人员外,还应包括国际法专家,国际经济法专家,对欧美劳动法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或律师,以及对欧美诉讼程序法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或律师等。同时,专家不同的学派、单位、地区、经历、年龄结构等在选择时都要注意代表性。在受访专家人数的问题上,囿于专家数量过大会给结果处理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故选择专家的人数应依据评估项目的性质和规模而定,一般的人数范围在15—50人。当然,在涉及大型企业的复杂评估课题时,专家人数可适当增加。
第三,确定了专家组成员后,就应着手可能出现的风险调查问卷的设计。风险调查问卷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其中包括最优方案选择法,分值评估法,等级评估法等等。这里我们采用对比风险与收益的权重方法,即列出收益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风险问题,评分分为十个等级,十分为收益明显,风险较小,一分为收益较小,风险明显,并对每个对比
项目和专家的知识水平进行加权,统计出此收购案的风险评级,并以此来确定收购案的可行性,或者对收购案进行修改。
第四,组织答询并实行多次反馈。由评估小组把不带任何约束条件的第一轮调查表以及必要的项目背景材料寄给被调查的专家;每个专家对所调查的问题经过查询资料、分析、研究之后,按调查表要求做出书面回答。评估小组在收回专家的答复后稍加归纳、整理,进行第一次专家意见之间的横向对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或修改问题,将第二轮调查表再发给每个专家,进一步征询意见。如此反馈多次,直到专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协调或可以做出判断为止。
第五,对最后一轮调查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数据处理,并得出评价、预测结果或结论;根据专家的答复意见和分析处理的结果写出预测报告。这是德尔菲法最重要的阶段,是德尔菲法“化零为整”的作用的体现。每一位专家个人的意见的广度可能是片面的,受其自身的专业领域所限制的,但每一位专家意见的深度却是能够因其“或实践研究,或从业实践”的专业资质而得到保证的。在上述案例中,被TCL所忽视的并购筹划和并购整合的双重法律风险很有可能在此过程中被发现;而市场的高运营成本在有跨国企业管理经验和国际并购经验的企业家和学者面前亦将无处遁形。通过对专家意见的反复的征询整合,最终能够得到一个趋于统一的结论。
3、结语
【关键词】故障树;建筑;法律风险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the law o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tinuously improve,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happened in the legal dispute also more and more frequent, how to identify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process legal risk source establish a legal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evention law the core issue of the disputes.For the law risk source's identity, using the fault tree, the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legal risk sourc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onditional expectation triggered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 the advantages of empowerment many of the target of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Example to prove that through the fault tree method FT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 can be more accurate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determin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legal risk source analysis to identify.
Keywords: The fault tree;Architecture;The law risk
1.引言
我国的建筑市场正在不断的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与之相伴的是各种各样的相关的法律纠纷的频繁的出现,加强建筑企业的法律风险控制并分析找出重点的源头加以排查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
故障树模型的分析方法FTA是1961年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华生(H.A.Watson)和汉塞尔(D.F.Hansl)首先提出的,并用于“民兵”导弹的发射系统控制。此后,许多人对故障树分析的理论与应用进行了研究。目前丌A是公认的对复杂系统进行安全性、可靠性分析的一种好方法,在航空、航天、核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故障树分析评价法师系统安全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定性定量的对系统进行分析,它可以被用来鉴别系统中的潜在的弱点和导致出现风险的最可能因素,是一种逐步演绎分析,也可以作为一种很有价值的设计或是诊断工具[2]。
2.风险故障树分析评价模型
2.1 故障树FTA工作流程
故障树FTA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2 故障树结构分析奇函数构造
设Xi表示底事件的状态变量,仅取0和1两种状态。
Φ表示顶事件的状态变量,也仅取0和1两种状态,则有:
故障树中各基本事件对顶上事件影响程度不同。结构重要度分析是分析基本事件对顶上事件的影响程度,它是为改进系统安全性提供信息的重要手段。结构重要度判断方法一般利用最小割集分析判断方法。
对故障树进行定量的计算可以通过底事件发生的概率直接求顶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可利用最小割集求顶事件发生的概率(分精确解法和近似解法)等。该文章用如下公式计算:
上式中:Xi―基本事件;qi ―基本事件发生概率。
得出顶端事件发生概率后,可用以下公式计算出底端事件关键重要度,底端事件关键重要度越大说明对顶端事件影响越大。
3.施工企业法律纠纷发生的形式及原因
3.1 施工企业法律纠纷发生的形式
通过对上海某施工企业进行实际调查,并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已发生法律风险的风险源头,并通过专家打分评价的方法对其发生概率进行了统计,如下表1所示:
3.2 法律风险故障模型建立及定性分析
施工企业法律风险故障树模型如图2所示:
图2中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X1:勘察、设计及施工等图纸问题
X2:手续(单位资质、施工许可等)齐全问题
X3:社会周边关系(拆迁、周边关系等)处理问题
X4:合同执行问题
X5: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
X6: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
X7:施工过程中不可抗力等
X8:竣工验收中质量纠纷
X9:竣工验收中工期纠纷
X10:竣工验收中费用纠纷
X11:系统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
X12:事先未考虑没有应急预案
X13:未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X14:风险控制措施不当
定性分析计算,对施工法律风险进行FTA分析,首先运用布尔代数法简化计算:
(4)
通过以上计算分析得出该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共3*4*3*4=144个,得出,该施工企业法律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共144个。
根据式(1)、(2)、(4)可以计算出顶端事件发生的概率P(T):
根据上面公式(3)可以计算出各底事件的关键重要度,如下所示:
由上计算可以得出建立施工企业法律风险机制的关键重要度最大,想要有效的控制施工企业的法律风险最终的的关键部位是建立切实可靠的风险预警机制。
4.结语
目前,对于建筑施工企业领域的法律风险控制研究的相对较少,建筑企业发生法律纠纷,不仅对自身的企业效益影响巨大,而且带来无法估量的无形损失,该文章通过故障树FTA法分析找出企业自身关于法律风险控制存在的不足,确定引起法律纠纷风险的关键部位和重点部位加以控制和预警,并对薄弱的环节进行控制和风险规避,减少施工企业法律纠纷风险的存在和威胁,对建筑施工企业有积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的加以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1]罗云,樊运晓,马晓春.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雅科夫.y.海姆斯.风险建模、评估和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史定华,王松瑞.故障树分析技术方法和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8-181.
[4]孙红梅,高齐圣,朴营国.关于故障树分析中几种典型重要度的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7,4(2):39-42.
[5]Xueli Gao,Lirong Cui.Analysis for joint importance of components in a coherent system.European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82(2007)282-299.
关键词: 操作损失;贝叶斯;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5-0008-07
操作风险度量的模型与分布假定是为了能反映操作风险损失频率与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而分布的假定无疑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Ⅱ、Basel Ⅲ)未规定银行应假定其操作风险分布类型,但Basel Ⅲ 中规定:银行假定的操作风险损失分布能反映确实存在的、阀值之上的操作风险数据特征,该假定应与潜在的操作损失数据及监管者的期望一致(BIS,2010)[1]。可见,精准的操作风险损失分布为建立操作损失模型、完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确实的依据。
一、文献回顾
在操作风险分析方法中,Basel Ⅱ就操作风险分布假定未特别做出规定,给予银行较大的自,但银行必须能够说明操作风险分析方法能“捕获”损失事件的厚尾部特征(BIS,2006)[2]。为了能反映操作风险损失的厚尾部特征,在实践中,操作风险分布用的最多的是泊松分布,其次是负的贝奴里分布(Negative Binomial)(BIS,2010)[1]。随着人们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Ⅲ)对操作风险分布的假定给出了“一致性”原则,银行假定的操作风险损失分布能反映确实存在的、阀值之上的操作风险数据特征,该假定与潜在的操作损失数据及监管者的期望一致(BIS,2010)[1]。
依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操作风险资本要求需要满足一定的比率。根据损失分布方法估计操作风险资本需要评估总的损失分布,而总损失分布在风险理论中是最基本的问题。风险理论中的总风险模型(Collective risk model)的缺点是损失参数和分布具有不确定性。在风险模型中,闭式解(Closed-form solutions)不适合操作风险典型的分布特征。然而,随着现代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强大,这些分布可用数值方法直接计算。Shevchennko(2010)的研究发现,数值算法能成功地计算总损失分布,这些数值算法可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Panjer recursion 和傅里叶转换(Fourier transformation)方法[3]。
目前,国内学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对操作风险进行了定量研究。樊欣、杨晓光(2003)根据国内外媒体公开报道,收集了1990~2003年的71起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并对各项业务的损失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4]。李志辉(2005)介绍了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和主要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并分析了商业银行内、外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区别[5]。袁德磊、赵定涛(2007)基于对国内银行业的操作风险损失历史数据收集,从业务类型、损失类型和地区分布等方面,对操作损失频度和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他们认为,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是引起损失事件的主要类型[6]。刘睿、詹原瑞、刘家鹏(2007)借助POT模型,基于吉布斯抽样的贝叶斯MCMC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欺诈风险进行了研究,并估计了相应的经济资本[7]。
国内学者对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在操作风险计量模型方面,不过缺乏对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布的进一步认识。以下将基于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1994~2008年的数据,利用贝叶斯MCMC频率分析,试图找出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特征,通过对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的检验、贝叶斯马尔科夫蒙特卡洛频率分析,求证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分布近似服从广义极值分布(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1年第5期2011年第5期(总第173期)吴 俊,宾建成: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甄别与分析:基于贝叶斯MCMC频率方法
二、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特征及形成原因
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缺失已成为研究者从事操作风险度量、风险管理的最大障碍。国外有些机构专门从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而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未对外公布,该数据被银行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或从事风险管理等少数人掌握。因此,国内学者对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主要来自媒体的报道。
(一)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特征
1.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总体状况。
1994~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额共计1147.21亿元,其中2002年操作风险损失额最大达751.88亿元,见图1。图1 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情况(1994~2008年)
从图1可以看出,2001~2005年是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高峰期,在这五年中,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额达1097.83亿元,占1994~2008年总额的95.7%。自2006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其他年份的损失额相比,2008年的损失为1.15亿,该水平仅比最低时期(1996年)高出2148.21万元。虽然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并不能排除操作风险不会再次发生,2009年北京农商银行由虚假按揭等方式被骗7.08亿元,该案件主要由于对高管的监管不力,高管受贿及外部欺诈是该案发生的主要诱因。2010年齐鲁银行由于内外勾结、高管受贿和外部欺诈使银行损失10亿~15亿元。
对1994~2008年的每一年操作风险损失与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进行分别累积发现,损失频率(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与操作风险损失额呈“非正态”关系。对15年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Kernel密度估计,得出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呈厚尾部的性质,见图2。
图2 操作风险损失的密度
(2)从业务部门看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
根据宋加山(2008)收集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2000~2005年)[9],我们绘制了图3,即操作风险在不同部门的损失事件与损失金额。从统计结果,操作风险在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及支付和结算业务中发生损失事件次数较大,其中零售银行业务中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达149起。从操作风险损失金额看,操作风险损失最大的在商业银行业务,其次是支付和结算业务。
图3 不同业务部门操作风险损失情况
资料来源:宋加山:基于极值理论的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4月,第56页。
从操作风险损失不同类型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最多的是内部欺诈,其次是外部欺诈;操作风险损失金额最多是客户、产品及商业行为类型,该类型损失额达750.1522亿元。
图4 不同损失类型操作风险损失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收集资料整理而得。
(二)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诱因:监管制度缺陷
从监管制度看,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即在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疏忽。
1.商业银行监管制度漏洞,人为因素是操作风险泛滥的主要诱因。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降低了作案成本,滋生了银行内部员工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的违法行为(员工内部欺诈、内外勾结)。
2.产权制度不明晰。商业银行的产权属于国家(人民所有),而在执行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执行所有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可能会偏离一般金融企业目标,而侧重转向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商业银行可视为委托人,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可视为人。在实践中,委托人与人的目标不一致,人的策略偏离委托人的最优目标。产权制度不明晰易导致监管当局对银行风险监管不力,人的行为或策略得不到有力的监督,从而埋下了操作风险滋生的种子。
3.内控制度缺失易滋生操作风险。加强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的控制,必须完善银行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在中国特殊国情下,中国商业银行的稳健目标不一致,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未起到实质性作用。从岗位职责角度来看,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无法建立起持续监控和改进的内控机制。
4.缺乏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以信息披露为例,一旦操作风险发生,对风险损失的确定等需要经过层层向上披露,信息披露机制不灵活。
三、操作损失分析模型:贝叶斯MCMC频率模型
(一)贝叶斯推断
贝叶斯推断即用数值方法估计事件未发生时推测的信念程度及计算事件已发生后推测的信念程度。这里要解答的是在观察到操作风险损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频率函数P,参数为θ的概率是多少。贝叶斯理论可用公式表示为:
p(θ|D)=p(D|θ)•p(θ)p(D) (1)
式(1)中,p(θ|D)表示在给定D情况下,关于θ的条件概率,p(θ)为先验概率,p(D|θ)表示在给定θ情况下,关于D的条件概率,p(D)为先验概率,通过该值为常数。因此,式(1)表示了在观察到了D后对θ的修正。
由于一些复杂模型,贝叶斯分析不能得到闭式解,因此,在对这些复杂模型进行分析时,需要用MCMC方法。
(二)贝叶斯MCMC算法
马尔科夫蒙特卡洛(MCMC)方法是以构建马尔科夫链为基础的抽样概率分布算法,该方法得到的分布较接近真实分布。
简单的贝叶斯MCMC过程有以下几个步骤:
(1)在参数空间上构建马尔科夫链,其均衡分布是p(θ|D);
(2)运行马尔科夫链抽样过程;
(3)构建马尔科夫链均衡分布算法。本文用Metropolis-Hasting(MH)算法。
MH算法是一类常用的构造马尔科夫链的方法。MCMC方法的精髓在于构造合适的马尔科夫链,因此,算法的主要目的是对马尔科夫链{Xt|t=0,1,2,…},在给定一个Xt所处的状态下,产生下一步的状态Xt+1。MH算法构造如下:
根据上面的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较符合GEV分布,然而,由于操作风险损失具有低频率、高损失的特点,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在中国收集较困难,大部分学者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基于媒体报道的资料。因此,从收集媒体报道的数据模拟操作风险损失分布具有不可靠性。为了更好捕抓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的准确性,我们采用贝叶斯MCMC频率方法。
3.贝叶斯MCMC频率分析。
基于1994~2008年收集的操作风险数据,采用贝叶斯MCMC频率方法分析GEV分布是否符合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在贝叶斯MCMC频率分析中,迭代的次数为10000次,得到了相应的后验分布参数、后验分布图及模拟的参数方差(part1、 part2 、part3),见图7。从图7可以看出,对于模拟出的参数分布图符合厚尾部分布特征,并且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参数间的方差逐渐减小。
在贝叶斯MCMC频率分析中,我们检验了MCMC的可接受率,结果表示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接受比率逐渐增加,见图8。五、结 论
(一)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特征
以上基于中国商业银行1994~2008年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分析了操作风险损失在银行业间的分布情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总体看,2001~2005年是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高峰期;其次,从操作风险损失业务部门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最多的是零售银行业部门,损失金额最
图7 贝叶斯MCMC模拟的分布
图8 贝叶斯MCMC接受比率和似然值
大的在商业银行业务部门;最后,从操作风险损失类型看,操作风险易发生在内部欺诈案件中,而操作风险损失额最大的在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上。
(二)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检验
对中国商业银行操作损失分布的检验,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通过数据拟合来看,GEV分布能较好地拟合操作风险损失分布,另外通过AIC、BIC检验,与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相比,广义极值分布(GEV)较理想;其次,通过实证检验看,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不服从泊松分布。最后,通过贝叶斯MCMC方法对GEV分布的可靠性进行检验,我们发现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操作风险的GEV分布的可靠性逐渐增加。
(三)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管理提高效益,创造价值。自巴塞尔提倡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以来,我国银行业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1)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一致,建立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鉴于单个银行的资产规模、业务范围,单个银行应该建立自己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银行应严格按照各自的操作风险风险框架执行,并配合相关部门对操作风险进行监控。
(2)在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内,建立一套自我持续改进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实时、连续监控,不断主动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3)营造良好氛围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目前,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停留在风险管理流程环节,缺乏体制上的风险管理或风险控制的氛围。因此,应积极推动引导把操作风险管理问题从操作风险管理的流程层面不断推向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层面,逐步形成以领导带头,人人参与操作风险管理的文化。
注释:
①文中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来源于钱艺平博士论文中所涉及的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金额及事件(1994~2008年)。
②由于泊松分布考虑到需要对λ的估计,因此,我们单独对泊松分布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BIS(2010),Consultative Document: Operational Risk-Supervisory Guidelines for the 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es[OL].省略.
[2]BIS(2006).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of Capital Measurementand Capital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Comprehensive Version[OL].省略.
[3]Pavel V. Shevchenko.Calculation of aggregate loss distributions[J].The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isk,2010,5(2):3-40.
[4]樊旭,杨晓光.从煤体报道看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状况[J].管理评论,2003,(11):43-47.
[5]李志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12):55-61.
[6]袁德磊,赵定涛.基于媒体报道的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7,(2):22-29.
[7]刘睿,詹原瑞,刘家鹏.基于贝叶斯MCMC的POT模型――低频高损失的操作风险度量[J].管理科学,2007,(3):76-83.
[8]钱艺平.VaR约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12.
[9]宋加山.基于极值理论的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8-04:56.
Screen and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al Loss Distribution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Based on Bayesian MCMC Algorithm Method
WU Jun1,BIN Jian-che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461005,China;
2.Internatiaonal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Shanghai 201620,China)
关键词:建筑工程 风险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当今我国的施工现状使得很多施工工程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很多工程长期受困于这些因素而没有较好的业绩,随着很多新的问题的不断的涌现和新情况的出现,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可能改进的措施。
一、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识别
所谓风险识别主要是指在各种各样风险事件发生前,通过各种方法来辨认和鉴别各种风险,是系统地发现不同风险以及不确定性因素的过程,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有两点:第一,为了便于对风险大小进行评价和估计;第二,为选择管理对策做好准备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要想实行风险管理,首先要准确地识别风险,对风险严重程度以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认真地估量,若风险不能被识别,其也就不能被控制、管理或者转移。由于风险具有隐蔽性,在很多情况下,所有的风险并不是显而易见,且不易预测和辨识,人们经常会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或者被一些细小的利益所诱惑,导致其看不到内在潜藏着很多的危险,因此,在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变得特别重要。风险识别的结论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效果,若在风险识别中,其关键风险因素没有被及时、准确地识别出来,仅仅从一些非关键风险去分析、处理和识别,很容易造成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受到很大的影响。
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专家访谈,通过该领域有经验人员或者专家来对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识别,查看其存在的潜在风险;第二,检查表法,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清单的方式罗列出来,在此基础进行对照和检查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第三,历史资料,利用类似工程项目的相关历史资料来了解工程项目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第四,头脑风暴法,工程项目的成员、客户以及外聘专家等各方人员组成一个风险识别小组,针对其经验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罗列出来;第五,评估表法,总结历史经验,依靠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工程项目的整体风险和局部风险的类别进行判别。风险识别程序主要如下:第一,建筑工程项目中主要包括有哪些活动;第二,这些活动潜在的各种各样风险;第三,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第四,识别工程项目中的一些关键风险。风险识别的基础是洞察力、经验以及历史数据。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不同,即使在类似的工程项目中,相似的风险也不会重复发生,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赖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员的洞察力和经验。风险识别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主要是通过问询、现场和调查等不同途径来获取。风险识别工作可通过保险公司或者风险管理协会等结构和学术团体所编制的一些识别图表,结合其施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二、风险的评价和估计
风险估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加大对工程项目环境以及其自身的建设特点的理解;第二,进一步寻求达到工程项目目标的一种可行性方案;第三,通过系统、条理且充分的考虑来估计工程项目施工中的所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第四,确定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影响;第五,比较和估计工程项目的行动路线或者各种方案的风险大小,从中选择出一些机会最多或者威胁最小的行动路线或者方案。对工程施工风险概率进行估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一些大量的试验,采取统计法来进行计算,这种方法所得出的数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数据,不会随着人的意志发生转移,这种方法被称为客观概率。但是在实际的可行性研究中实行风险分析的时候,所遇到的相关事件是不可能经常做试验,同时又由于事件的未知性,因此,导致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不能做出正确地分析,且很难将客观概率计算出来。由于工程项目决策的需要,通过相关专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概率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这就是主观概率,主观概率主要是指估计者在合理地判断、收集的相关信息以及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估计。
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措施
1. 施工风险的回避
施工风险回避主要是指将风险源中断,防止其发生或者遏制其发展,若工程项目风险的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较大,其不利后果也比较严重,没有其它策略的可用的时候,可以改变或者放弃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和项目建设的目标,以此防止风险的一种相关策略,其主要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先期的回避;第二,中途放弃。
2. 风险的转移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转移主要是指依靠某种方法把风险的后果以及风险应对的责任和权利转移到其它人,风险转移的本身并不能将风险消除,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将风险管理责任或者在该风险管理中所获得相关利益转移给其它人,使项目管理人员不再直接地面对这些被转移的风险。
3. 风险损失的控制
风险损失控制主要是在自愿承担风险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降低工程施工损失的频率。风险损失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工程损失发生的机会,防止损失的加剧,尽量将其损失降到最低化。
四、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1加强合同风险管理
建筑施工横跨了自然、社会、经济、法律、道德、技术等各个领域,必须通过法律条文予以规范,更要通过合同等书面形式作为先行官来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实际的操作中,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各方的权益,通过法律的硬性规定来约束诸多行为,重视法律在解决相关问题的强大作用,以防不利情况出现时束手无策。要针对建筑施工合同中常见的问题,在企业中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机构和部门,在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要适时地进行补充修改,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不能阻止网络这样重要的服务工具,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控制工作的有关网络制度,如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岗位权责制度、决策制度、请示报告制度、风险评估制度、专业工作制度、报表制度、档案制度、奖惩制度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明确控制法律风险内容及其方法。
2.提高整体施工队伍的风险管理意识
应该果断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法律观念。在实践中,我们的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知识的了解。在对施工技术和财务管理等进行了解的同时,要重视对公司的领导或者中层干部的培训,积极引进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在公司重大的工程项目和经济活动中要主动向相关的专业人士和权威机构咨询,邀请专业的施工人才介入,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出现问题了才请风险管理来弥补。那样对降低企业的风险很不利,也有损于增加公司的经营效益。鉴于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这些情况,我希望业界人士积极呼吁,不要再走那些浪费金钱的来路了,要聘请风险管理的顾问在公司内部展开培训。同时,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切不可再倒在了法律这条坎上,在信息化社会中,要积极构筑合同和法律管理的组织制度网络,提高大家的风险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施工的主战场不断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坚定不移的坚持在该领域的思考和创新来打造自我优势,在管理之路上更上一个层次。必须肯定风险管理研究的作用,才能在实际的工程施工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郭向明,竺百川.我国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探析[J].价值工程,2011(9).
【关键词】风险控制;风险损失度;定向分析;资质审查
企业的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目前,风险管理已经发展成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管理领域,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目标方面,风险管理和企业管理、战略管理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减缓风险给企业价值造成的损失,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的风险管理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下面仅就企业法律风险的分析与控制进行简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分析
1.风险识别。进行法律风险的分析,首先要对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识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把企业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识别出来,如劳务派遣用工违规风险、采购合同违约风险。二是把引发这些法律风险的具体行为识别出来,如“劳务派遣用工违规风险”的具体行为包括“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它用人单位”、“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费派遣协议等。此外,风险识别的内容还包括法律风险关联信息的确定,如风险涉及的法律规范、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企业外部的相关主体等。
进行风险识别,其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完整性,即尽可能没有遗漏的将企业可能会涉及的法律及风险行为全部找出来;二是系统性,即应保证识别出来的法律风险及风险行为在逻辑上是互相独立的,不应该存在交叉或遗漏的现象;三是实用性,对法律风险及风险行为的描述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其内涵、外延,并且通俗易懂。
识别企业法律风险,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问卷调查法即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搜集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访谈调研法即通过对相关人员或业务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搜集相关风险信息的一种方法,案例分析法即对企业以往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可能隐含的风险等,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梳理,判断是否存在违规风险、违约风险、侵权风险、怠于行使权利风险和行为不当引起的风险。
2.风险测评。风险测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风险可能性,即一段时间内发生风险频次的高低;二是风险损失度,即风险一旦发生后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程度;三是风险水平,即综合考虑风险发生可能性与风险损失度后对风险严重程度的判断,具体表现为风险可能性与风险损失度的乘积。对风险测评时,不但要有客观性,即测评结果应尽可能地反映客观情况,而且要有精确性,即应尽可能细致地区分每个风险的测评结果,在风险数量很多的情况下,也可以比较出测评结果较为接近的风险之间的区别。在对法律风险量化测评后对风险进行分级,分级完成后确定重大风险。
3.定向分析。定向分析是在风险识别及风险测评完成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风险的数量、种类、等级等分布情况,二是风险的成因、影响、发展趋势等。定向分析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根据管理需要多角度地客观反映企业法律风险的整体状况,如明确企业的大部分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哪些部门,以及企业在与哪些外部主体来往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法律风险等;二是通过对基础数据的挖掘分析,形成结论性的判断,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撑。
定向分析的方法,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将其设定了四个定向分析的维度,分别是部门维度、外部主体维度、部门与外部主体交叉维度以及经营管理流程维度。在部门维度的定向分析中,首先将法律风险数据库中的各项风险及风险行为,按照其所涉及的企业内部部门分拆至各部门,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维度分析是在明确企业内部主要包括哪些经营管理流程及其与各风险的关联性的基础上,将法律风险基础数据库中的法律风险及风险行为拆分至各流程,分别进行横向对比,还可以进一步综合分析法律风险在各流程之间的整体分布情况。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控制
1.风险控制现状评估。在企业完成风险评估后,根据风险排序、分级以及重大法律风险确定结果,初步拟定需要控制的风险,即对风险控制现状的评估。在确定评估对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重大法律风险优先;二是充分考虑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三是充分衡量风险控制投入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四是判断风险的内部可控性;五是评估对象最终细化到风险行为。
风险控制评估从八个方面着手,一是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二是职责权限,与风险控制相关的职责和权限是否有明确要求,是否执行;三是过程监控是否需要,有无相关要求,执行与否;四是奖惩机制,对相关工作、管理人员在风险控制工作中的表现和成绩是否设立了奖惩机制;五是执行者能力要求,企业对与风险控制相关的内部执行者是否有明确的资质能力要求;六是部门内部法律审查,具体内容为是否要求部门内部对一般的法律问题进行审查,如合同起草时,是否要求合同经办部门内部对合作对方的经营资质、信用记录进行审查;七是专业法律审查,是否要求法律部门或专业律师对专业性法律问题进行审查或提供相关法律意见;八是风险意识,具体为工作管理人员对风险的存在、风险将会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开展风险控制等方面是否有必要的认识和理解。
2.控制计划制定与实施。风险控制计划制定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明确对风险的控制态度;二是制定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三是确定每项控制措施的责任部门、配合部门以及实施进度,形成控制计划。制定控制计划的整体思路是:首先依据相关原则确定对风险的控制态度,其次按控制态度的需求,对照风险控制现状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的控制措施类型和内容,最后将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统筹、整合,并确定各措施的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形成整体风险控制计划。
1.1风险理论及其发展
风险理论是指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对一个位置视角或者事物的预估过程,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是一个基于未来的过程,在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性问题研究中,奈特表示,经济学当中所有不确定性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自身的一种前瞻性,它使得生产者在生产经营的一开始就必须要定下目标,另一方面,社会商业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经济活动与实际情况的偏差,这种偏差对利润的结果就是不确定性和风险存在的表现。
1.2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意义
本文以我国的国有企业发现现状为切入点,对其内在的风险控制问题做出相应的研究,其中主要是对国有企业风险控制的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此外,在对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的一般框架所带来的保障国有资产经营安全性的制约性问题进行研究,进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它为当下国有企业自身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同时也为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且从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层面探究出相关的理论点,为我国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指导。
2.国有企业风险识别
2.1一般企业风险识别过程
风险控制是一项具有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其管理模式是动态的,最终目的在于企业组织的收益性。在企业管理中,最根本的目的是收获经济效益,在此前提之下,必要的经济估算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过程,而在经济估算当中,由于预想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所导致的问题以及人与交易的控制点的差异性对经济估算结果带来的影响成为相关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风险识别就是对这种风险进行判断、界定和管理的主体,它包括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管理层两个层次,在一般情况下,风险识别是对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认知水平进行有效识别。
2.2国有企业风险识别特点
不同企业类型在风险识别管理机制上的内容与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意义上的风险识别并不完全适用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比如一般企业的风险识别主要集中于管理层面,而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主要集中于治理层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问题上应该有所区分。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特点在外在决定性上的体现较为明显,一方面在于其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于其决策层的足够保证,这就使得国有企业在风险识别主体的选择机制上存在特殊性。
2.3国有企业风险识别具体内容
从一般企业的风险识别与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的对比之下可以预见到国有企业在企业群体中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单个国有企业风险识别具体内容的界定,另外还包括国有资产监督机构风险识别具体内容的界定。通过对双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衡量,来获取风控重点内容。
3.国有企业风险控制
3.1国有企业风险治理概述
在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风险控制是一项严肃的课题,它关系到企业的探索过程,风险治理涉及到诸多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以及经营管理,风险控制是一项系统的课程,它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发挥着潜在的影响作用,对于国有企业的风险治理,各大相关领域暂时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认为在企业治理中应该有风险控制的意识,另外,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在风险控制的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并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和更高层面为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理论提供案例以及参考。由于国有企业在企业内部风险交易和风险传导机制上存在一些特异点,因此,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问题应该被单独列到一个版块进行相关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究。商场化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同时在企业的风险治理方面,必须遵循标准化的价值原则,以我国国有企业治理问题的研究为导向,对市场环境下企业治理的模式进行考量,以此来丰富国有企业风险控制理论的研究状况。
3.2国有企业风险案例研究及案例分析
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比较短,在相关的体制建设和制度研究方面尚且存在缺陷,现实西方经济体系中活跃的大型企业集团均拥有稳定的企业制度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本文就西方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现状为前提性背景,对国有企业的风险治理实践情况做相应的实践探究。首先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其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对企业治理存在的缺陷进行探讨,根据国资委对14家央企的抽样调查中可以发现,在2010年上半年累计发生的法律纠纷案件有288件,在2010年下半年则增加到了544件,增幅高达143%,其中金融、投资、知识产权和并购等方面的法律风险尤其突出。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本文采用改制后国有企业引入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案例,从反面证明了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国有企业风险控制是一个综合化过程,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应该同时实施。内部从制度、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展开,做好风控评估工作,并制定出预防性方案,使得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得以降低。外部控制则需要结合市场动态进行,以市场为导向,遵从市场机制,防范市场风险,从而让企业能够立足于市场。
4.结语
【关键词】儿科护士;识别;防范;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48-01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卫生界的共识,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少风险事件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由潜在变成现实,这说明风险普遍存在与护理临床活动中。提高儿科护士的风险识别能力,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成为归避风险的措施。让患儿接受安全护理,顺利康复是儿科护士必须面对的课题。
1 儿科护理风险的识别
1.1 护理行为局限性所致的风险:就每一位患儿来说,由于致病因素、发病条件、机体反应性、社会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不同,其临床表现、疾病过程、配合能力、期望值各不相同,这些都是护理行为潜在的风险。
1.2 侵袭性儿科护理行为带来的风险:如给患儿做药物过敏实验,本身是为了预见性地避免使用某种药物,却可能因此而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为了履行告知义务,如实向患儿及家属告知疾病诊断或不良后果,则可能因此加重患儿心理压力。
1.3 儿科护理行为试验性所致的风险:所谓护理行为试验性就是护理行为的目标明确,而护理行为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而存在一定的风险。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和谐关系,不但需要较强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及语言沟通和协调能力。如果静脉输液时反复选择血管穿刺,仍然没有一针见血,就可能增加患儿及家属的不满情绪。
1.4 儿科护理行为特殊性所致的风险:护士是为健康服务的,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护士在工作中与患儿接触机会最多,发生问题和纠纷的概率相对较高,有些护理行为本身就带来不良反应而增加患儿的不适应,护士应该预先通知并指导预防不良反应的方法。
1.5 儿科护理文件书写不健全所致的风险:临床护理记录是记录患者接受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护理文件书写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以及保存的完好性是判断护理行为正确及时有效安全的主要依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主要资料。护理文件在内容格式要求和管理上,必须适应举证倒置的新形式,目前的儿科护理记录,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等的填写,具有潜在的法律问题。
2 儿科护理风险的防范
2.1 加强儿科护理风险的监控: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护理安全质量的监控仅靠护理部的监控是不够的,科室每月要调查护理服务态度,督导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情况。我院儿科每月到医院“随访中心”了解出院患者的意见,掌握各种信息,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综合评价风险管理的成效。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认真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
2.2 强化儿科护理服务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随着患儿及家属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这对儿科护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儿科护理工作在服务中要牢记“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2.3 加强儿科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风险意识,儿科护士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高度责任心、同情心、熟练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储备、优雅的礼仪风范、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防范护理风险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2.4 准确、客观、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儿科护理记录是护理服务过程的文字反映,也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因此要求护理记录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
2.5 提高法律意识,重视自我保护:根据儿科护理特点,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事故管理办法》。
2.6 约束护理行为,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减少护理纠纷:儿科的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临床护理活动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
2.7 急救物品药品准备完好、到位: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每天随时会收入危重患儿,所以急救物品、药品准备完好到位,时刻处于应急状态。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识别护理风险。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临床工作中做到懂法、守法,不断提高护理水平,防范护理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法律风险;动态性控制;风险周期;防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189-02
引言
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体系下,现代企业的决策、人事、财务、预算、生产、运营等都离不开法律规范的保障与约束,如果企业的作为或不作为超出法律规范的范畴,受到不利影响,法律风险便产生。为此,企业需要建立防范体系来应对法律风险有效的控制,保证企业的有效运行。
须要指出的是,现阶段对法律风险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静态层面上,从实践角度如何有效地动态性的控制法律风险则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法律风险控制相关理论的启示,提出企业法律风险动态性控制,强调系统性的联动控制在法律风险防范中的特殊作用,并阐明如何通过动态性防范机制的发展防范法律风险的机理。最后,文章从综合的全景分析视角出发,将法律风险控制纳入全景分析中的综合防范系统内,形成一个与传统理论渠道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动态性分析机制。
一、企业法律风险动态性控制的内容
法律风险动态性控制是指通过对公司法律风险的报告、提示、预警、分析、评估,从而有效防范与化解公司法律风险,是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和形式的动态化系统。具体说来,我们可以将企业法律风险作为一个周期性过程产物,在风险前、风险中、风险后都有一定的转折点和控制的关键点、临界点,在这个周期过程中,防范的重点就是临界点,不要让其恶化。其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企业法律风险动态性控制的流程
(一)法律风险识别
在法律风险前,收集可能触发法律风险的各种风险点,主要是宏观和微观方面:
⑴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⑵影响企业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⑶员工道德操守的遵从性;⑷本企业签订的重大协议、有关采购销售和其他合同;⑸本企业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⑹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情况。
(二)风险评估
对于法律风险,可以通过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的评估。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法律风险,有哪些法律风险。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法律风险分析应包括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以便发现各风险之间的自然对冲、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的正负相关性等组合效应,从风险策略上对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企业在评估多项风险时,应根据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对目标的影响程度的评估,绘制风险坐标图,对各项风险进行比较,初步确定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企业应对风险管理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
(三)确定风险评级和应对策略
检查法律风险评级,并得出一份列明潜在法律风险的清单。在识别、量化和缓解风险时,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法律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按照已确定的重大程度和可能性估值,计算风险评分,并识别最为重大的风险。进行优先次序排列时,不应仅考虑对财务方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考虑对实现企业目标的潜在影响。值得留意的是,远离企业总部、在偏远的地方发生的风险事件可能常常给整个企业带来重大问题。风险评估小组要监察每一被识别的风险,估计承担风险的成本。之后用成本乘以风险因素概率,得出风险的期望值。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企业持续对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并且在企业风险管理架构中加入程序,以评估当前存在的及预期的风险敞口。
管理层可针对己评估的关键性项目的法律风险做出回应,选择性地使用风险降低、风险消除、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政策,从而有效地解决法律风险所面临的问题。
结语
法律风险防范是风险分析中的最重要议题之一,但是风险防范理论发展与现实选择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议题。特别是近年以来,企业面临的法律问题的复杂性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的风险防范理论无法有效地解决企业的法律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企业法律风险动态性防范做了研究,将法律风险周期这样一个循环理念贯穿于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当中。同时,针对企业法律风险的周期性特征,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法律风险控制动态性流程。从这个综合传导机制当中我们看到,企业通过动态性防范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 童忆,等.经营中的法律风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 包庆华.企业生产管理法律风险与防范策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 叶萍,胡艳,任建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证券法律风险及防范[J].经济师,2008,(3).
[4] 肖尊长.企业合同交易法律风险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7).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 legal risk dynamic control
SONG Zhi-yu,HAN Lei
(Nanche Nanjing Puzhenurban rail vehicle co.ltd.,Nanjing 210031,China)
Abstract: Legal risks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risk of corporate law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enterprises to change the legal risks of the dynamic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law to control risk of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n this basis, the legal risks cycle of a cycle through the concept of risk avoidance build,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 legal perspective, the dynamic process, the risk of control for enterprises to provid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legal risks a new method.
关键词:BOT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12.2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2-69-02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一经营一转让,企业从政府取得特许经营权后,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收取费用偿还贷款并取得利润。特许期结束后,企业将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在国外该模式已经得到成熟应用,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该模式。一时间BOT项目纷纷上马,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水电能源、自来水供给、垃圾处理、港口建设等多个方面,方便了居民生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很多项目除了融资成功外,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成果。
一、风险管理规划
风险管理规划是指导风险管理全局的文件,详细明确的风险管理规划对提高风险管理质量。保证风险管理与项目风险程度和项目的重要性相适合,对促进风险管理的成功至关重要。B07项目一般周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广,项目的风险类别也很复杂,涉及政府、项目技术特性、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
在规划中应明确风险管理的方法与过程,分配各方的角色与职责,确定风险判断信息及来源依据,并形成详细文件记录在案。同时,为了系统一致地进行风险识别,应先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对风险类别进行审查,以保证识别效力和质量。
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任务是确定并记载哪些具体风险会影响到项目,在项目进行中,风险识别必须做阶段性的更新、补充和修订,BOT项目多是国外资金对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识别繁琐复杂。项目公司应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和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采取的工具和技术包括:文件审查、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核对表等,根据风险是否可控,BOT项目风险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种。
(一)系统风险(不可控)
1、法律法规变动风险。在经济转型期,由于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对土地转让、特许经营审批、环保标准、政府职责等的规定必将有所改变,BOT项目是立足于当前情况签订合同的,在其漫长的建设和运营期间。很可能与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相抵触或变得不合法。
2、融资风险。BOT项目融资量大且具有项目导向,即只以项目的资产和未来收益偿还债务,债权人不得对主办者除项目以外的其他资产进行追索。这必将导致投资者和贷款机构回收资金风险较高,对贷款的审批更加谨慎严格,利息也相应提高,能否以合理的成本融取到足够的资金至关重要。
3、经济风险。偿还债务、回收投资、赚取利润都依靠经营收入,保证足够的收入项目才能生存下去,特别是在运营前期,项目建设花费大量资金,此时债务量大,利息负担沉重,经济风险大,此时,任何影响市场需求和价格的风险都将成为项目的风险。另外,项目的收入一般都需要由当地货币兑换成投资者所在国货币,能否自由兑换及兑换汇率都将成为风险。
4、不可抗力风险。不可抗力风险是指不能预见且不可消除的事件对项目造成损失甚至毁灭项目的风险,如自然灾害、战争、瘟疫等。
5、政治风险。包括项目所在东道国的政局稳定和政策持续两方面,如局势动荡、政府违约等。
(二)非系统风险(可控)
1、建成风险。指由于设计的缺陷,关键设备不可获得或所需资源稀缺、成本超出预算、气候等原因而不能按期建成项目,或建成后不能达到预期设计标准的风险。
2、运营风险。指由于经营能力不强,设备效率低下,产品原材料供应紧张,关键资源紧缺等而不能生产出预期的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服务的风险。
三、风险应对措施
风险应对措施需适合风险的重要水平,能经济有效地迎接挑战,针对具体的风险制定最有可能产生效果的策略或策略组合,可增加成功机会,减少失败的威胁。
1、应对法律法规变动。企业对这种风险毫无控制力,所以,在项目前期与政府签订相关协议是应由政府作出保证或承诺承担风险发生的后果。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同时项目公司可对例如环保标准等进行超前规划,以应对未来可预见的法律变动。
2、应对融资风险。采取贷款、股票、债权多种融资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取得合理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可选择实力雄厚、合作良好的银行牵头组成多家金融机构参与的银团,以获得持续、稳定的贷款。同时与政府签订协议,在项目遇到协议规定的困难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应对建成风险。选择实力雄厚、技术先进、资质等级高的承包商,引入第三方担保,如要求承包商提供一份“第三方履约保证”,在承包商无法完成项目时,由提供担保的第三方分担。或者与承包商签订“交钥匙”合同,由承包商承担超支和延期等风险。
4、应对运营风险。为保证生产要素的供给寻求长期的能源和原料供应协议,或将产业链延伸到上游,形成对原料供给更强的控制力。或与政府协商签订最低限额运营收入,当收入低于这个标准时由政府提供一部分补贴,也可选择一个可靠的运营商,由运营商承担相关风险。
5、应对经济风险。采用固定基数和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调整系数的定价机制。如果项目的客户较少且稳定,可在前期与客户签订产品或服务的购买协议,以保证销售量和价格。要求政府在一定时间内不得上马具有替代效果的项目以保障需求量。同时需要政府保证以协商的汇率自由汇兑货币。
6、应对不可抗和政治风险。通过购买商业意外保险或在特许协议中由政府作出承诺提供帮助来分散不可抗风险,通过与大型国有企业或世界银行等多边国际组织合作或寻求本国出口信贷帮助以应对政治风险。
参考文献:
[1](美)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R],电子工业 出版社,2005,
[2]苟志 ,BO丁项目融资风险的研究[J],资本运作,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