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范文

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

第1篇: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地位

一、能提高小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在内容表达上比较浅显,并且,在语言的选择和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也非常的形象、生动,所以,有别于其他的文学表现形式,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是非常有讲究的,不仅要能够有丰富准确的语言,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标准,吸引学生学习,引人入胜。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小学生能够掌握到文学语言的魅力,不断地体会和总结,让他们在以后的情感表达上也能有所提升。学生通过对文学的学习,能够不断地学习到相应的语文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总结,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对于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现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

儿童文学作品还对内容上有很高的要求,语言的表达还有故事情节的设定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故事内容的设定应该能够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让学生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物在故事中的心理活动和形象,为他们以后的思想品德的设定也有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作品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思考文学故事中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接受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还有道德标准的树立,并且,一些文学作品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停地对故事充满幻想,才能让自己的学习不断提升,思想进步。

总之,让儿童文化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然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内容,并且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2篇: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儿童文学素养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64-02

儿童文学素养概念是:教师在接触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真正理解并热爱儿童的态度,具备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审美、鉴赏和创作能力,并因此而形成的教育观、儿童观等等。它的获得不靠传授、讲解,而主要存在于主体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生活中。小学语文教师与儿童文学素养的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小学语文教师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

儿童文学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小学生喜欢的教师要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要诚实公正,还要博识多才。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自觉培养自身的素质。而阅读和教授儿童文学作品,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显然有着很大帮助。首先,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接近儿童。儿童文学作品因其阅读者的特殊性,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特点,反映儿童典型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教师在阅读和教授儿童文学作品时,无论其阅读兴趣如何,都可以借此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接受学生天真无邪的感情的渲染,也可以从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可以激发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当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和教授儿童文学作品时,会用心的为儿童营造充满快乐的学习氛围,根据儿童文学作品的类型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教学效果比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师具备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素养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根据调查显示,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却不乐观,体现为缺乏儿童文学审美素养理论知识,对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严重不足,对儿童文学审美教育的观念没有深入理解。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各种层次的师范院校以及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对儿童文学课程不重视。另外,应试教育也极大地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审美素养的提升,使他们不懂得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等,严重影响了第九次课改的进展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许多语文学科的教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阅读的自由与快乐。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素养的缺乏将使语文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此外,儿童文学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语文老师的儿童情怀。一个有儿童情怀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课堂多一点儿童视角,多一点文学气息。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至关重要。

三、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具备儿童文学素养

俗话说,欲求教好书,必先做读书人。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大量地去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大量阅读儿童文学实践中丰富自身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提升阅读审美情趣,并从中提炼出清纯的、具有童趣的儿童文学语言,才能善于讲述儿童文学作品,让处于童年期母语的孩子的身心浸润于儿童文学的海洋。能够善于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挑选出优秀与经典作品,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儿童文学滋养,同时把这种热爱传递给孩子们。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大量积累可以和孩子分享有关儿童文学的丰富阅读经验和阅读资源。教师应广泛阅读各个时期本土和域外作家的儿童文学经典佳作。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加强儿童文学方面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儿童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其他文学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美丽、温和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真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教师越是对儿童文学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儿童一起体验来自儿童文学的欢乐和感动,越是会拥有一条更清晰与学生心灵碰撞的桥梁,更会收获一份永不泯灭的童心。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初步尝试文学创作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尝试一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乐趣,这与教学是互补的,可以在创作中了解孩子。教师具有丰富的生活素材,教师要随时动笔、记录、整理学生的趣闻,把生活中的事进行整理,在注意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创造出真正走入儿童心灵、富有想象力和独特审美趣味的优秀儿童文学佳作。

第3篇: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范文

一、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学现状

1.儿童情趣挖掘不够

虽然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观念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仍然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对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挖掘不够,从而忽视了小学生的童趣需求和情感体验。

2.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不够恰当

儿童文学是针对提升小朋友文学素养的一门文学,由于其读者的特殊性不能与教学相统一。教师在开展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活动时,要充分结合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设置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然而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却忽略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同时也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教授能力和认知水平,儿童文学整体教学都缺乏美学分析,趋于成人化、世俗化。

3.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小学阶段对是进行阅读指导与教育的最佳时期。很多学校有图书馆,教室有图书角,阅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教师忙于平时的教学,根本没有意识和时间精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的是让小学生自行阅读。

二、小学语文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有效措施

1.充分展现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绕口令、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

2.全面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富有儿童情趣,如《槐乡五月》《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珍珠鸟》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儿童情趣。第一,儿童情趣可从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第二,儿童情趣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呈现出来,如四年级上册的《珍珠鸟》,浓郁的童趣就是在珍珠鸟与“我”逐渐亲近、感情日渐增强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第三,儿童情趣可随儿童纯真美好情感的抒发体现出来,如五年级下册的《水》,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缺水之乡的孩子对水的极度渴求以及下雨给孩子带来的无穷欢愉场景的描写,抒发了孩子对水的渴求和喜爱之情,在抒情过程中将童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透过儿童视角,运用儿童思维去发现、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授儿童文学

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愉悦小学生的身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儿童文学中有趣的故事、色彩斑斓的插图等创设情境。儿童文学语言优美,充满童趣,教师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趣味。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教师可采用表演法,调动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独幕剧,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根据课文内容为人物设计表情、神态、动作等。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4.内外结合,推动文学作品教学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偿,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将课内、外文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当学习到《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从不同的作品中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人生哲理,并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自由的探讨,使学生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在课堂上通过对课外阅读作品的引入,不仅扩充了学生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数量,同时从课外作品中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千姿百态,从文学作品中感悟生命真谛。另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童话故事表演比赛等,从而推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发展,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审美情趣与思维逻辑。

三、结语

第4篇: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范文

一、角色扮演,加深理解程度

角色扮演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提出,当时指的是进行心理康复治理的一种诊疗方法,经过后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现在角色扮演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在教学领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角色,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扮演,学生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寓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常见文学作品形式,其中蕴含了颇多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通话寓言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加深知识理解程度。例如在学习到《狐狸与乌鸦》这篇寓言时,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道具,在课堂让学生对狐狸和乌鸦的角色进行扮演。由于小学生本身喜欢游戏,教师采用这种游戏化的角色扮演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使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诚实,不能利用甜言蜜语来骗取钱财,谎言总有被拆穿的时候;而站在乌鸦的角度,使学生懂得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能轻易相信他人,做事之前要深思熟虑,对于他人的赞美,要提高警惕性。

二、编写童话,提高创造力

童话是儿童较为喜欢的一种文学阅读作品,童话往往是按照儿童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来组织语言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动人的故事情节与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反映出一种生活现状,使学生明辨清善恶美丑,抑恶扬善[2]。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期,思维较为活跃。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进行改写、续编。

教师要采用启发式的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学生从小就会接触到一些童话故事,例如《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等》,这些童话故事学生都耳熟能详,而且蕴含了儿童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进行续写,使学生的美好梦想在自己的笔下得以实现。“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吸引人”。由于学生小学生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因而会带着极高的热情,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童话创作与编写活动中。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完《去年的树》这篇作品后,教师就可以提问道“如果你是文章中的那个小鸟,你会如何做?”,进而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结尾进行续写,使学生充分发挥出想象力。但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创作、编写童话故事的前提是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另外,由于受到小学生年龄、知识结构和认知程度等方面的束缚,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逻辑性还不够合理,因而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学生的表达更加准确、完整,使创造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内外结合,推动文学作品教学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偿,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将课内、外文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当学习到《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从不同的作品中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人生哲理,并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自由的探讨,使学生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在课堂上通过对课外阅读作品的引入,不仅扩充了学生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数量,同时从课外作品中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千姿百态,从文学作品中感悟生命真谛。另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童话故事表演比赛等,从而推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发展,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审美情趣与思维逻辑。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入课外文学作品,扩充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凌雪.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06(01):21-22.

[2]徐学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探析[J].成才之路,2013,12(15):13-14.

[3]徐礼邦.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教学[J].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2013,08(02):15-16.

第5篇: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范文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人物刻画教育反思黑柳彻子(1933年~),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日本文学俱乐部”会员、著名演员和电视节目主持人。黑柳彻子擅长于运用其特有的调侃式自嘲来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同时对故事中的内容进行叙述,其代表作品有《窗边的小豆豆》《丢三落四的小豆豆》《小时候就在想的事》等。其中《窗边的小豆豆》于1981年一经出版,就在全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被译为33种语言出版发行。《窗边的小豆豆》以作者黑柳彻子为原型,讲述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转到巴学园学习的小豆豆的成长经历,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活泼的文学语言,成功的在作品中塑造了小豆豆和小林校长等人物形象,并通过对小豆豆成长过程的叙述来表述自己对于现代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看法,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一、《窗边的小豆豆》中主要人物角色的刻画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描述和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表达整部作品的内容和中心主旨,儿童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黑柳彻子在其儿童文学作品《窗边的小豆豆》中,以自己的童年往事为素材,细腻生动的在作品中塑造了小豆豆、小林校长和其他与小豆豆或巴学园相关的人物角色,并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充实作品内容,直接或间接、正面或侧面的表现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其中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对于小豆豆和小林校长的人物角色的刻画生动形象,极为准确的描绘了以“小豆豆”为代表的“顽劣”的学生以及“因材施教”,具有新现代教育理念的小林校长。对于这两个主要人物角色的刻画,作者黑柳彻子从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描绘,使人物形象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的特点。例如,在《窗边的小豆豆》中,为了表现小豆豆与众不同的“顽劣”表现,作者在作品的开篇并没有直接交代小豆豆的种种异样的行为,而是通过妈妈对小豆豆的担心以及妈妈对之前与小豆豆班主任交谈情节的回忆,来引出小豆豆在原来就读的学校中的种种“恶行”。比如,“班主任明确地对她说:‘有府上的小姐在,整个班里都不得安宁。’”随后班主任一一列举了小豆豆接二连三的异常举动,并以此来宣泄对于小豆豆的不满。又如,当妈妈带着小豆豆来到新学校的时候,小豆豆欢喜地表示:“我可喜欢这个学校啦!”而妈妈却担心的是校长是否喜欢小豆豆。足以见得小豆豆的行为有悖于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好孩子”的标准。然而,也正是因为作者对小豆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生动活泼的描绘,小林校长这一人物角色才可以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来。例如,初次见面,小豆豆好奇地问“您是校长先生,还是电车站的人呀?”在妈妈还没来得及为小豆豆解释的时候,校长就已经“抢先笑着答道:‘我是校长啊!’”在《窗边的小豆豆》中,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正面或是侧面描写来刻画各个人物形象,以表现作品内容和中心主旨。

二、《窗边的小豆豆》中的教育反思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和批评家的欢迎和好评,都并非是无缘无故的,《窗边的小豆豆》所以受到广泛赞誉,不仅仅是其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源于作品本身对当时教育现状的抨击和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的赞扬。从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角度看,《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豆豆”显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坏孩子”,她总是不断地打开然后关上课桌的抽屉,并且站在教室的窗台边大声的喊叫,扰乱课堂秩序。于此同时,她还在画画时画到了纸张的外面。小豆豆的种种行为都与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背道而驰,于是原来就读的学校的老师并不喜欢小豆豆,可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追究到根源,小豆豆所以将书桌开开关关,只是因为学校里的抽斗和家里的不一样,是小孩子对于新鲜事物产生的好奇心驱使下的一种试探。同样,大声的与广告宣传员打招呼,虽然打乱了课堂秩序,却只是小孩子对于生活和外面世界的喜爱情感的一种表达。然而,这些本质上并无大碍的小孩子行为,却被传统教育认为是“恶行”,不可饶恕。同样,小林校长的教育方法则更为人性,如他尊重每一个孩子,即便是这些被原来学校退学的“顽劣”学生;他愿意花费4个小时的时间来认真地聆听小豆豆心里的各种真实想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小林校长也不拘泥于传统课堂上的固定模式,而是引导和鼓励学生亲自实践、感悟,等等。正因如此,小豆豆以及其他被退学的孩子在学习和家庭生活中有了极大的进步,学习对于他们而言不再是痛苦的事情。

综上所述,黑柳彻子无论是在文学写作方面还是在社会反思、教育思考等方面,都有着优秀的表现,都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社,2003.

第6篇: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范文

一、儿童语言自然性的依据

语言是人的自然产物,人在认识中,把自己作为一种自然结构认识的起始物质基础,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结构中,不断建构的产物,一旦建构完成,就会产生一种生理与心理共同成熟的新机制,是一种过渡的机制。自然语言特征孕育在语言活动中,应包括第一次言语行为的产生。成人语言很明显具有自然语言特征,而儿童第一个发出的有声语言虽然并不等同于言语行为的产生,不过儿童语言也应根据自然语言特征界定在第一个发出的有固定意义的声音(自然性的起点)。另外在这主要针对的是儿童成熟初期语言。儿童语言与成人语言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类型。成人语言是儿童语言形式的延伸,儿童语言是人类发展的早期状态,必然具有成人语言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语言以成人语言为标准,儿童语言最终实验成为成人语言以尽可能发挥语言交际功能;二是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的输入大都来自于成人语言。儿童生理与心理机制发育成熟后,通过语言输出与再输入以及非语言环境,最大限度习得语言。换句话说,儿童语言具有自然性特征。语言的自然性是语言发展的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它以人的身心发育为物质条件。可见,儿童语言特征才是语言自然性的标志,是语言自然性本身。

二、翻译中儿童文学语言自然性的要求及处理

语言的自然性特征在翻译这项艺术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在翻译中,译文语言的自然就是这项艺术的语言自然性。在翻译文学作品中,译文的语言形式要符合译文语言的习惯性,也要考虑到原文约定俗成的自然表现法,以及语言的可接受性,儿童文学尤为重视这一点。儿童语言作为语言自然性的标志,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叙述语言,二是人物语言。在赵元任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时,“自然“”传神”是他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其中语言尝试白话文,而在翻译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时做了更细致的区分,以更好的描写不同人物个性语言的自然性。另外,赵元任的翻译法子“:先看一句,想想这句的大意在中国话要怎么说,才说的自然;然后把这个写下来,在对对原文;在尽力照‘字字准译’的标准修改,到改到再改就怕像外国话的时候算危险极度”也体现出其对语言自然性的重视。考虑到这是一部以儿童为读者的作品,赵元任对叙述语言的处理主要是用词简单生动,句式通俗易懂,对人物语言更是尽量接近原生态的儿童口语:随意而含蓄。例如:阿丽思一点都没有跌痛,马上一跳就站了起来:她回头往上头瞧瞧,都是漆黑的;她前面又有一条长夹道,还看到前头那个白兔子顺着那条道快快地走。那是一刻也不能缓:嗖的像一阵风似的阿丽思也跟着跑去了……这段语言中,包含的自然性所在是:阿丽思“跳”站起来以及回头往上“瞧瞧”的行为。另外,阿丽思“嗖的”跟着跑去了表达了其焦急的情景。这些都是语言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充满自然性。再如:阿丽思就把那小门开开,看见里头有一条小道通进去,只不过像老鼠洞那么大小:她跪了下来,侧着头往里面一瞧,哎呀,好一个可爱的小花园呀!这一段中,“开开”门跪了下来及侧头瞧都是对现实行为的自然描写,同时根据儿童自然语言特点(含蓄而随意),“开开“”瞧瞧”这类叠词无疑是儿童语言的自然使用。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含有大量违反常识的形象:动物会和人说话以及动物穿着衣服等,这主要是在于儿童语言教育功能的实现。而儿童习得语言运用所表现的思维方式和来源于儿童自然结构上的言语方式一致,所以它也属于自然语言的特性。叙述语言虽也是以儿童语言为标准,但是对儿童语言的自然性分析还是儿童语言本身为好。儿童语言的语言自然性通过语言运用表现出来。在人物语言(包括对话与心理独白)中,语气词的大量运用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为了符合会话语言的自然性,叙事里用的了字按照真实话语的自然的声音成了“了“”嘞“”啦”。例如,阿丽思说“,啊呀,不好啦!我怕我又得罪了它嘞!”再如,所以他就做着和蔼的声气对它叫道“,耗子,我爱!你回来呀!要是你不爱猫狗,咱们不再讲它们了!”这一类称为陈述语气词。另外,还有语气词“的”的运用,如“,你这样唠叨就连蛤蜊都会不耐烦起来的!”第二类为疑问语气词:例如,所以她就应酬着问道:“合家欢赛跑可是什么呀?”那渡渡鸟道“你要知道啊?……”。再如,阿丽思很谦虚地道“:对不住,对不住。你说到第五个弯弯儿嘞,不是吗?”。她对自己说道“现在看你怎么样,我也再没法子啦。唉!我倒要变成什么啦?”诸如此类的语气词使得语言表达自然真实,是儿童语言的特点之一。第三类文中多处使用语气助词,例如,阿丽思又好像自言自语地说道:“哎呀,我还想有我的黛那在这儿好啊。……”。“嗳唷,我真越想与偶糊涂啦!”。以及哎唷,啊呀,哦等。除了语气词,文中谐音的恰当使用也是儿童语言的特点之一。如,那老鼠很凶狠怒地道“:我没有到!”阿丽思道,“你没有刀吗?”,同时文中的委屈与尾曲,学吸与学习,查夜与茶液等尽量与原文达到相同效果,传达出儿童天真迷糊的性格特点以及这种个性下的语言自然性。词的重叠是儿童比较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儿童由于受到生理心理的制约必须采取很多特殊的发音策略,重叠就是其中的一种。随着心理与生理的逐渐成熟,叠词的使用也在减少。译文中主要有两种词汇重叠:一是修饰语重叠,二是动词重叠。这一现象在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中都有表现。例如,阿丽思有没有别的事可做,所以有自己咕咕叨叨地说话玩……所以她就正正经经地一口一口地把那块糕到吃完了……阿丽思又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了……以及恭恭敬敬,客客气气等的运用充分考虑了儿童方式以及其接受方式。再如,阿丽思愁声答道,“不是?我刚才要背‘小木鱼儿’背背都背错啦!”。她跳着嚷道,“啊呀,我求你瞧瞧你做的什么事呀……”。以及上文中提到的“开开”等叠词,再现了原文的儿童特性。文中也有“姊姊“”宝宝”等的称呼语与“乖乖”等的感叹语,在此不再细说。文中一些复句也是儿童语言特性的一种体现,例如,所以她就吃了一小块,自己急着问道,“往哪一边?往哪一边?长嘞吗?缩嘞吗?”。“越变越希汉了,越变越切怪了!”这类复句与成人语言复句相比,还有很大的差异性:词汇语义的准确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表达的得体性等方面,但却是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在儿童人物语言中,出现的一些表述不正确,语义不准确以及结构不完整不连贯等的句子表现儿童经验的欠缺或其有意为之,说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如同成人在自然言语中出现的不符合语法等,这种属于正常的非连贯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儿童语言的自然特性。例如,阿丽思就连忙地想找点什么别的话来打岔,“你———你喜欢———喜欢———狗吗?”。阿丽思……有时候说说说乱了,变成“蝙子吃猫蝠子吗?吃子蝙猫蝠子吗?”再如文中阿丽思将“倒足世界”说成“倒猪世界”。译文中还出现了儿化音,子尾音的应用,皆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符合儿童的接受力。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语言自然性特征显露无遗。

三、儿童文学语言翻译的自然之美

赵元任以各种方式来处理译文,不仅符合了儿童的接受能力,还表现出了儿童文学语言翻译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在于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的描写,在于丰富多彩的人类情感的表达。语言的自然之美要从语言本身看起。在赵元任译本中,从语言中的词汇,语音和句子结构来分析儿童语言的自然之美是可行的。首先词汇美,词汇在这里分为虚词与实词,词是语言中音与义的结合体。音将在语音美中说到,在这主要分析词汇的意义,而虚词的意义为空,儿童语言中含有大量本身无意义的部分,他们不能单独使用,如,儿化音,以子结尾的音(蝙蝠子),语气词等,但是与其他词结合却能表现出儿童语言的自然美感。语气词,它一般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一种语法手段,在表达语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身不具有意义。在译文中,有多种语气词,也有多种语气词的变体。除了表达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等之外,这些附加的语气词更能使语言贴近儿童语言的随意体。例如,“这些绿东西是什么呀?我的肩膀可会到哪儿去嘞呢?啊呀,我的手呢?我怎么看不见你呀?”这段语言中,若没有语气词,句子就会生硬,如果没有词的变体,那么就会一直重复一种语气词而显得单调干涩。可见,在此语气词已然是儿童语言自然性不可缺少的。另外,虽然它本身没有意义,但是与句子等结合起来却也是人的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带有感彩的实词也是语言美的一种表现,如,所以她马上就把那快来吃……后来勉强把嘴擘开,塞了一小块左手里的蘑菇。句中“马上”表现出阿丽思的急迫,“勉强”“擘开”“塞”表明她做这个动作的费力,尤其是后两个词更是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场景。其实,儿童的情感很简单,或生气或欢喜,或烦恼或焦急或好奇。这些都会有特定的词表现出来,可见,语言美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其次语音美,译文中的语音主要分析叠词的应用,诗歌部分虽有韵律美,但在这不将它归为自然语言之列。例如,上文提到的咕咕叨叨、呜呜咽咽,此外还有的大的大、豁喇喇等给人一种如闻其声的听觉享受以及恭恭敬敬、客客气气、瞧瞧、开开皆是语言的美学特征。像拟声词这一类的叠词往往模仿客观自然的声音而产生,无疑是自然的语言。部分叠词即使是成人依然在使用,可见其儿童语言才是语言自然性的标志。而有些叠词更适合儿童运用如豁喇喇能够充分体现儿童的天真纯洁,就如这自然的声音一般。最后句式美,译文整体句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这是儿童语言特征。在这里主要分析几种特殊句式:一是复句,二是自然的非连贯句。复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对称性,例如,上文的例子“往哪一边?往哪一边?长嘞吗?缩嘞吗?”再如,阿丽思听了心中想道“,什么东西的这边?什么东西的那边?”[1]以及叙事语言中,同愁他们孩子们的小愁儿,同乐他们孩子们的小快乐。这种对称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文中存在许多非连贯句能够生动的再现人物的形象。例如,阿丽思道,“一点儿都不喜欢她,她非常———”刚说到这里她偷看见那皇后在她后头听着,她就改口接下去,“会赢,所以我不值得再打,打到完也还是一定输的。”阿丽思原想说皇后非常残忍,经常要砍掉别人的头,但是因皇后在听而改变内容,她非常会赢。自然而不突兀,厌恶与称赞的强烈反差将阿丽思的机灵显现出来。再如,阿丽思埋怨说道,“我看他们玩的一点也不公道……也没有人守它———你再也想不到这样的东西都是活的那么麻烦譬如我下次过去的时候应该要打进场那边的一个球门———刚刚我本应该打到皇后的刺猬的……”。这段语言的破折后都是一个新的点,可见儿童语言的随意特性,但仍展现出一个大的面,不至于不知所云,另外,文中有许多结构不完整的句子,往往正在说时被人或事物打断,例如,他就接着说“:是啊,我们到海里去进学堂,虽然你也许不信有这事,但是———”阿丽思插嘴道,“我又没说我不信你!”[1]以及阿丽思与素甲鱼、公爵夫人的一些对话。可见儿童语言存活轮转换上更加随意,但又不会让人觉得不礼貌,反倒觉得理应如此。这种随意而自然的语言便是儿童语言的特征。

结语

第7篇: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范文

一、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平时,要经常与孩子交谈,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语言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源泉。孩子学习语言,离不开周围环境中的人、物、大自然、社会现象等资源。他们通过感官感知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获得具体印象,继而发展语言。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多与幼儿交流,经常告诉孩子周围的事物,告诉孩子在做什么、玩什么,让孩子真正感知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周围的事物,得到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这样,孩子的语言将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二、培养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的好习惯

看、听、说、练是全面提高幼儿语言水平,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①多看。一方面是带幼儿直接接触外界环境,观察各种事物,形成语言发展必需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让幼儿通过看图片、图书、电视、电影等获得现实的语言知识。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语言知识,幼儿才会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②多听。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幼儿口语的前提。学习语言,必须先学会听。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听歌曲、故事、童谣以及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风声、雨声、雷声……),各种乐器声、动物的叫声以及其他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与幼儿交谈的时候,有意让幼儿倾听同伴、老师的讲话,听后让幼儿想象、模仿。③多说。 要想方设法创始幼儿说话的环境。教师应利用一切环境与机会,随时随地与幼儿交谈,或有目的、有计划地谈话。谈话的气氛要轻松、自由,要鼓励幼儿说话,让幼儿无拘无束地说,这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方式。④多练。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正确发音,掌握一定的词汇,学会组织语言进行交谈。因此,必须让孩子练习,要使用各种方法进行实践,巩固学习效果。比如:孩子午睡起床后,会叽叽喳喳讲个不停,有的互相模仿,有的呼唤同伴,也有的向同伴或老师讲述某个问题。这时,教师不要生气,也不要表现出不麻烦的态度,而要利用这个机会,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同伴间的自发的模仿和互相交谈,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乐趣。要提供相互间语音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因为练习说话和练习其他技能一样,需要有许多自由实践的机会。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效的。

三、开展早期阅读,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早期阅读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手段。文学作品是艺术结构语言的产物,是儿童进一步学习较成熟的语言的样本之一,儿童通过记忆或模仿这样的语言样本,能为扩展词汇、丰富语言内容奠定基础。①欣赏儿童文学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语言、情节。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等特点,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早期阅读可以提高儿童对语言艺术的兴趣和敏感性。儿童欣赏、聆听作品,可以丰富词汇,促进记忆、思维和连贯性语言的发展。②集体开展早期阅读,培养阅读习惯。集体阅读可以使儿童和同伴共同分享阅读快乐,增加交流机会,提高阅读兴趣,获得最佳阅读效果。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早期阅读,作为语言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心为儿童准备读物,指导他们阅读、交流,积极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

四、使用直观教具,激发儿童的语言表达

幼儿天然的好奇心,是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物和植物的标本、玩具、饰品,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认真观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容易把看到的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示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喜爱,准备一些小礼品、小奖品,鼓励幼儿主动地说。比如:在识别“小动物”的教学中,可让孩子们去观察动物标本。当鸡、鸭、鹅、野兔等动物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幼儿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喜爱的小动物的感情,观察力、注意力会都集中在这些小动物身上。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他们很快就有一定的总结,能针对各种动物,很快说出它们的特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一些精美的小奖品,奖励积极回答问题的幼儿,从而大大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第8篇: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郑渊洁童话 “儿化语言”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分级读物”

一、引言

儿童文学是指“作家运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创作出来的,由儿童的感官可以直接领会其精神实质的文字”[1],其特殊性是“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阶段性”,其语言的特点是“浅显、语言具象化、语言幽默感”[2]。本文使用“儿化语言”统称儿童文学所特殊运用的、接近儿童语言的特殊语言形式。“儿化语言”是接近于口语的书面语,是成人创作的、能为儿童所接受的语言。

在众多儿童文学形式中,童话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郑渊洁的童话流传时间长,拥有众多的读者,影响了80年代至今的几代儿童,并且其语言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舒克贝塔历险记》是郑渊洁童话中具有代表性的长篇童话,本文采用语料库的方法,对其进行文本采集、存储、加工和统计分析,共得到语料五十余万字,词种17785个。下文将具体介绍郑渊洁“儿化语言”的特色。

二、“儿化语言”特色

大部分童话是由成人作家创作的,受众是处于动态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儿童阅读童话的首要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娱乐和兴趣需求,其次是成人期望的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等要求。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创作者、受众和童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童话的创作者既不是儿童,也不是儿童语言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但其创作出的读物需要符合儿童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点,能既让儿童读懂并喜欢上读物,又让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教育与提高。因此,创作者需要通过对语言的特殊运用,使“儿化语言”浅显易懂、语言口语化,以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但又需要适当的语言超前及偏离,让儿童有一定陌生感,以及使用游戏精神和个性化语言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笔者基于以上的分析以及对《舒克贝塔历险记》的语料处理、统计,从其语言功用分类,总结出以下几条《舒克贝塔历险记》的“儿化语言”特点。

(一)符合儿童语言认知水平的语言设置

1.句子短小,对话体多

儿童有限的语言知识和认知水平,限制了童话语言的复杂程度,创作者在创作童话语言时,必然选择浅显易懂的语言。浅显易懂的语言要求句子的长度不能过长,过长的句子承载的语言信息量大,并且儿童的注意力时间与成人相比较短。因此,句子过长,容易超出儿童的认知能力,造成儿童无法理解甚至丧失阅读兴趣的后果。从《舒克贝塔历险记》的词频降频表上看,前十个高频词中,含有关键的标点符号,分别是句号、逗号和双引号。如表1所示。

表1:

《舒克贝塔历险记》

词条 频度

1 。/w 7.3695

2 ,/w 4.4925

3 的/u 3.7362

4 “/w 2.9213

5 ”/w 2.9174

6 舒克/nr 1.4

7 贝塔/nr 1.2865

8 是/v 1.1328

9 皮皮鲁/nr 1.1309

10 了/y 1.0752

表1中,句号和逗号属于首位和次位的高频词,这与笔者处理并统计过的其他语料的句号和逗号的频度位置相似,都属于词条的高频区;但在表1中逗号和句号的频度相差较大,句号的频度是逗号频度的一倍多,在其他语料中句号的频度要小于逗号的频度。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一个意思说完了,一句完整话的后面用句号;而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舒克贝塔历险记》句号的频度大大高于逗号,这说明其使用的句子较短小,而不使用多个分句构成一个长句的形式。这样的句子设置符合儿童的语言接受能力和注意力集中时长短的特点,且短小的句子,相比长句,能为读者带来更多的轻松、愉悦的感受。

此外,童话的文体为书面体,如果使用较为正规的书面语,儿童阅读起来会比较困难,而对话体、口语形式的语言是儿童较为熟悉的语言形式,接近儿童日常使用的语言,能减少儿童阅读时的陌生感,减少阅读障碍。表1中双引号属于高词频区,说明《舒克贝塔历险记》中使用的对话体较多,通过对话的形式,缩短童话语言和儿童语言认知水平间的距离,且对话体能增大语篇使用口语的范围。

对话体多还体现在人称代词的词频排序上,如表2所示。

表2:

《舒克贝塔历险记》

词条 频度

他/r 0.9927

我/r 0.9634

你/r 0.7281

她/r 0.2867

《舒克贝塔历险记》是从局外人视角叙述的童话,按常理,第三人称“他、她”的使用频度应该最高,但在表2中,人称“我、你”的频度却高于“她”的频度,并且“他”与“我”的频度相差较小,而“我、你”在局外人视角叙述的文篇中只能出现在对话体中对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指称,这说明《舒克贝塔历险记》的对话体多是不争的事实。

2.用词简单,形容词以单音节性质形容词为主

用词简单的语言设置,也能让语言浅显易懂。在汉语的主要词类中,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描述、修饰,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童话中形容词的使用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童话词汇使用的难易程度,因此,笔者注重分析《舒克贝塔历险记》形容词的类型和词频。通过统计发现,在形容词中,性质形容词的词种和词频和远远高于状态形容词的词种和词频和,在性质形容词中,以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为主。如表3所示。

表3:

《舒克贝塔历险记》

形容词类型 词种 词频合

单音节性质形容词 209 1.3671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 805 1.0414

状态形容词 141 0.0996

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形容词描摹事物的状态,状态形容词的修辞功能比性质形容词强,因此,状态形容词的文学性也高于性质形容词的文学性。《舒克贝塔历险记》性质形容词的词种和词频和较高,说明童话在选择修饰语时,选用了较为简单的形容词,例如词频较高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都是比较简单常用的,如“大、小、好、多、快、长、坏、高、新”等,并且在三音节和四音节的状态形容词中,叠音的状态形容词比例较高,例如词频较高的四音节状态形容词中如“蹑手蹑脚、老老实实、密密麻麻、清清楚楚、摇摇晃晃、隐隐约约、辛辛苦苦、浩浩荡荡、黑咕隆咚、花花绿绿”,这前十个高频四音节状态形容词中,叠音形式状态形容词的就占了80%,这说明即使是对于儿童阅读难度较高、文学性较强的状态形容词,创作者也选用了较为简单的状态形容词构词形式。

3.少省略主语,少遵循经济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是指“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它使人们能够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减少言语活动中能量的消耗”[3],即确保信息传递的简洁和缩略的表达形式。但在《舒克贝塔历险记》中,人称使用却很少遵循经济原则。如下段语料所示。

舒克驾驶直升机尽情地在天上飞,他很兴奋。舒克觉得肚子有点儿饿,他决定去找点儿吃的。舒克操纵直升机下降高度,他把头探出飞机,注意观察地面。“救命!救命呀!”舒克忽然听到地面上传来呼救声。舒克一看,是一只蚂蚁掉进水洼里,它正在拼命挣扎。舒克急忙将直升机开到了水洼上空,然后操纵飞机垂直下降。“我来救你!”舒克把头探出飞机,大声喊。

上段语料中,未出现省略主语的现象,例如“他很兴奋”“他决定去找点儿吃的”等句中,如果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考虑,省略“他”是可以接受的,省略后不会造成理解错误,但上段语料中却未遵守经济原则。

(二)适当的语言超前、陌生化设置

童话具有教育性,要求童话创作者运用适当超前的语言,以提高儿童的认知、语言能力,并且陌生化的语言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儿童的阅读欲望。《舒克贝塔历险记》中的使用的成语就是适当语言超前设置的体现。如表4所示。

表4:

《舒克贝塔历险记》

词条 频度

异口同声/i 0.0069

自言自语/i 0.0069

迫不及待/i 0.0058

争先恐后/i 0.0058

咬牙切齿/i 0.0053

小心翼翼/i 0.0047

不顾一切/i 0.0045

不知所措/i 0.0045

无可奈何/i 0.0045

不可思议/i 0.0034

表4是《舒克贝塔历险记》中频度最高的十个成语。从表中可以发现,这十个成语的成语整体含义,都大约等同于其四个成员单字的意义之和,并且这些成语在儿童经过小学语文教育之后,已经成为他们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因此,《舒克贝塔历险记》中使用的成语,一方面给儿童阅读带来陌生感,另一方面又控制了陌生感的程度,确保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阅读的快乐。这说明“儿化语言”并不是一味地简单和低端,而是一步步向成人语言靠拢,是符合儿童正处于动态成长过程中这个特点的。

此外,在《舒克贝塔历险记》中,创作者常借童话主人公之口说出具有人生哲理的话语,如“贩卖正直的人最不正直”“有学历的笨蛋更麻烦”“猫是因为有老鼠才受到人的优待”“没有良心的好名声能算个好名声吗?”等,这些有哲理的话语在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或许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但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具有游戏精神的语言设置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审美品性之一[4]。游戏精神能让儿童在阅读童话时有娱乐的感受,在快乐中接受童话。在《舒克贝塔历险记》中,主人公是两只小老鼠“舒克”“贝塔”和小男孩“皮皮鲁”,这篇童话讲述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惊险生活。仅就此篇童话的人物属性而言,被为“过街喊打”的老鼠成了童话中的英雄,成为了惩恶扬善的好榜样,这颠覆了老鼠原本的属性,也颠覆了儿童所受到的传统教育,能给儿童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此外,游戏精神还体现在童话中人物的名称设计上。如表5所示。

表5:

《舒克贝塔历险记》

人名 词频

舒克/nr 1.4

贝塔/nr 1.2865

皮皮鲁/nr 1.1309

燕妮/nr 0.2522

鲁西西/nr 0.2266

从表5中可以看出《舒克贝塔历险记》的人名不同于传统的中国人名,从字面上看,没有实意,更像只表音的外国姓名;从音律上看,“舒克、贝塔”和“皮皮鲁、鲁西西” 这两对人名简单,朗朗上口。笔者认为,这种人名的陌生化设计,能让儿童快速记住人物名称;且没有实意的名字,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姓名设计,能让读者产生游戏感。

三、“儿化语言”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级读物”

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70年出版的代表性论著《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提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认为要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对于《舒克贝塔历险记》中使用的“儿化语言”,儿童首先需要“读懂”,即语言需要符合特定阶段儿童的认知同化能力,如上文提到的“句子短小、少使用经济原则、形容词较为简单”等特点;其次,在“读懂”的基础上能够“读饱”,即含有使儿童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如上文提到的成语的使用以及“成人话语”的使用。诚然,《舒克贝塔历险记》这一童话,并没有严格的阅读儿童年龄阶段限制,但是选择它的读者的基本需要都是要在“读懂”的基础上“读饱”,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分级读物”是指按照母语读者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所编写的不同阅读材料,“分级阅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是图书的适读性与可读性问题”[5]。分级读物的适读性和可读性,也包含“易读性”——儿童读者在自身的智力和心理发育阶段的基础上能够读懂读物,即读物的“写作形式方面的易于懂得和理解”。1935年出版的《导致书本易读的因素》,记录了其作者对影响易读性的要素进行的研究,他们最后筛选出5个影响书本易读性的要素,包括非常用词、人称代词、句子的长度等[6;此外,国内的学者张宁志认为生词量、语法项目的数量、句子的长度等都是影响易读性的因素。

《舒克贝塔历险记》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模糊“分级读物”,其读者有一定范围内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特点。上文中分析出《舒克贝塔历险记》的“儿化语言”具有“句子短小、对话体多、人称省略少以及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多”等特点,是符合当前国内外读者提出的影响“易读性”因素的。因此,“儿化语言”是符合“易读性”要求的。

本文结合文本分析以及语料库的方法,总结出《舒克贝塔历险记》的“儿化语言”特色,展现了童话语言的特殊性,即既有符合儿童认知和心理特色的语言设置,又有适当超前的成人语言,并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阶段理论以及分级读物等理论相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儿化语言”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华杰.儿童文学论[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2]孔宝刚.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黄明超.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王泉根.理性看待新世纪的分级阅读[J].出版广角,2011,

(6).

[6]张宁志.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

第9篇: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幼儿 词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229-01

幼儿阶段正是词汇迅速增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快速地掌握大量词汇。由于幼儿年龄小,具有思维发展不完善、注意时间短等特点,导致了在学习词汇上不能像学龄儿童那样直接教学,这就需要幼儿教师采取一些有效方法促使幼儿对词汇的掌握。

一、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词汇

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首先是日常生活情景的形象性。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幼儿的词句都是与一定的事物和生活情景相联系出现的,所以对于幼儿来说是形象、具体的,容易理解。其次是日常生活中语言的重复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多是常用的、经常重复的,容易加深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与掌握。因为只有反复出现,多次运用之后,幼儿才能真正地理解词义,进行正确地使用。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有学习语言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可以接触到他们所未知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些事物是干什么的?此时教师要利用这个有利的机会,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回答,以此丰富幼儿的词汇。在这种情况下对词汇的学习,他们比较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运用到实际中去。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词汇教学。例如,在幼儿吃饭时,教会幼儿叫出餐具、主食的名称;在穿衣时,教会幼儿正确地叫出衣服和衣服各部分的名称。孩子最善于模仿,在理解言语的意思之后一学就会,而且能够运用自如。生活是孩子习得言语最为重要的场所,通过恰当地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

二、通过观察丰富幼儿的词汇

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词汇的重要来源。由于幼儿的年龄小这一特点,他们还不具备将观察到的事物形成概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指导幼儿进行观察,他们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教师的指导一方面是通过语言组织幼儿进行观察,一方面是教给幼儿相应的词汇,让其用语言把认识成果巩固下来。教师带领幼儿观察的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幼儿园进行的,所观察的对象是个别的实物或它的模型、玩具、图片;另一种是教师带领幼儿外出参观,例如公园、博物馆、小学、图书馆等。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观察时,需要注意:

1.观察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观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言时,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不能毫无目的,并且每次观察的目的也应该让幼儿明确。

2.选择观察的内容要依据幼儿的认识水平。教师在选择观察内容时,要从幼儿的认识水平出发,逐渐加深,由简单的内容到复杂的内容,由熟悉的内容到不熟悉的内容,从周围的事物认识开始,逐渐扩大到幼儿园以外的社会生活中去。

3.在观察的过程中,强调语言的作用。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借助言语指导幼儿进行观察,并用言语阐述事物所表达的特征与意义。教师言语的目的就是帮助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对所观察的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发展幼儿的言语,教师要反复教给他们应掌握的词,并用提问的方式对幼儿所学的词进行巩固,要让他们将所学的词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三、运用教学游戏进行词语练习

通过观察、参观等方式,主要是丰富幼儿的新词。而游戏比较灵活,可以教幼儿新词,也可以练习正确运用词。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促进智能、语言的发展。通过游戏练习词语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兴趣,可以比较容易地把他们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

运用教学游戏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根据本班丰富词汇和科学教育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游戏,或自编游戏。在自编游戏时,要明确游戏的内容,如何保证这些内容在游戏中得以充分地体现,因为游戏只是让幼儿学习词汇的一种方法而已,千万不能忘记游戏内容而单纯地去玩游戏。在游戏进行中,教师要以极大的兴趣,将幼儿吸引到游戏中来,同时要求幼儿严格地遵守游戏规则,以保证幼儿词汇学习的效果。

四、运用文学作品进行词汇教育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生动、形象,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文学作品对幼儿的词汇进行教育。特别是一些抽象的词汇,例如:光荣、牺牲、诚实等。通过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情节和形象描述,能让幼儿快速地掌握这一类词的词义。例如讲《刘胡兰的故事》,幼儿就能体会和掌握“牺牲”“光荣”等抽象词语了。通过儿童文学作品丰富幼儿的词汇,有的是直接通过故事情节让幼儿理解词义,有的还需要辅助手段,例如,图片、玩具等帮助幼儿理解词义。

此外,对文学作品进行复述与朗诵也是幼儿掌握词汇的好方法,幼儿教师应保证幼儿对文学作品有一定数量的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