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德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现阶段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乏情感教育。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就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需要来进行,对于他们的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指导。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们情感上的苦闷和挫折无法向老师或父母诉说,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情感问题、人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和冷落。
2、传统道德思想影响德育教育。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对德的知行非常重视,但不重视行为个体的人,无视人对于自主、自由的基本要求和意愿,传统道德思想是轻视道德情感的,突出政治情感和阶级情感,削弱人的情感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和思想又使人们的视点集中在易于查看的或是看得见的道德情感上,使看不见看不到的道德情感被忽视了,这些思想使道德工作中的情感的培养相对滞后。
3、榜样教育受人格化倾向或典型化倾向的影响。榜样作为具体的形象,对激发学生产生与之相联的道德情绪,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非常好和效果,历来受到德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对榜样的宣传介绍就是典型化或非人格化倾向,好的榜样人物时时刻刻都想着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都只想着埋头工作,无私奉献一切,永远想着他人,从不想自已,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种榜样对于具有思想观的学生,他们更不宜受到榜样的人格感染,由于榜样教育的这种现象,使得榜样在道德情感方面的作用就削弱了。
二、如何才能把农村初中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创新:
1、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2、拓展渠道,形式创新。德育形式的选择必须“以人为本”,关键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德育形成必须多样化,必须生动活泼,必须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华。
2.1、德育应从单向式走向多向式。传统德育实行的单向式灌输,其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信息源,学生是接收器。现代德育必须变单向式灌输为多向式交流,如师生交流、同学间交流、各学科间交流,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在心灵和思想的撞击中,他们就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2、德育应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式。传统德育实行的是校园层面的德育,称为平面式封闭性德育。我们不能总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而应该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去磨练。因此,现代德育追求开放性,力求实施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德育。
德育规定者学生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加强德育可以提高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的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修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及善恶判断能力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和个人实践活动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但是近年来受高考指挥棒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使一部分同学只知道学习不懂的做人。这严重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育人原则。面对问题我们责无旁贷,实践中我们积极反思不懈探索德育教育的途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德育之幸--实践探索
榜样示范,以身立教。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以自身作为榜样,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教师事事以身作则,是无声命令,是空洞说教无法比拟的。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使教育主体“以身作则”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工作者应处处严于律已,当好学生的表率,只有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者要“德为人范”,才能取得“不令而行”的教育实效。
理解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内化而实现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如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准则、知识结构等等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主体的自觉内化,才能变成内部的主体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内在的、稳定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接受教育影响和教育要求,促进内化。现代心理学家马卡连柯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别人理解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品德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层次,我们应允许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对同一事例、同一教育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和表现。在德育中,那种一味强调对学生统一要求,培养“同一模式”的学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德育具有个性发展价值。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就可能产生厌恶甚至逆反的心理。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口服心服地接受教育,使行为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我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们逐渐体会了我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与我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联系,并乐于敞开心扉,听从我的教诲。当然青少年学生的思维、人格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学生因此同时需要提出严格的要求。这种要求必须做到正确、适当、明确、具体、有序且有恒。
灵活运用德育方法,使教育生动、活泼。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可供我们选择运用,如果只是按某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机械的施教,那么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很难按某种固定模式或程序机械地进行,德育方法必须是多方面、多层次发展变化的。只有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才能使教育生动、活泼,真正提高德育实效。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的"说理教育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切合高中生的实际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并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如假期社会考察,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德育工作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学校需要用统一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统一的德育要求。但也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尊重这种差别,针对这种差别开展工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情感体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品德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层次,我们应允许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对同一事例、同一教育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和表现。在德育中,那种一味强调对学生统一要求,培养"同一模式"的学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德育具有个性发展价值。思想品德是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一致的。品德结构处于个性结构的核心,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个性的发展水平。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提高学生的个性思想品德水平来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在个性的发展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任课教师;德育;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若能够和任课教师一起参与班级德育管理,通力合作、相辅相成,尽心尽责地完成各自的管理任务,实现对班级的德育管理。
一、任课教师的教学德育活动参与
任课教师在参与组织班级教学德育活动方面,会起着积极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会根据学情和教情合理组织教学活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教学效果不仅具有教学意义,同时能够实现情感教育目标,进行德育教育。众所周知,精准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首先,备课时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富有启发性、指导性和创新性,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深刻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会和培养学生互相理解、互相宽容等优良品质有关,可以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在德育活动方面,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主题班队会,亲子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使之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相互沟通,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对于学生的情感进行渗透,让学生充分理解到不仅是班主任老师在关注着他们,任课老师也是用真心在呵护着他们,因而达到了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学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任课教师的角色特点
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主要管理、组织、领导和教育者,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按照教育部署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引导。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而任课教师则要与之形成合力,共同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品行,组建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可见,任课教师在班级德育管理中只起辅助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任课教师在班级德育管理中可以起到班主任无法比拟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以课堂为平台,充分展示教学中所涉及的德育理念,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体会德育概念。在课堂教学外,任课教师能以自由、灵活的方式与学生接触,用与班主任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更易发现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和学习行为。总之,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如:答疑、聊天、沟通等等。
三、任课教师个人发展
任课老师在参与班级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应与班主任多交流多学习,充分的准备,掌握工作技巧,如怎样和学生谈心,如何和家长沟通等等。因此,任课老师通过参与各种德育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为自己的班级德育管理积累宝贵的教育经验。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班级德育管理中,任课教师的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对于课堂内以传授知识为主,德育教学为辅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环节,要实现全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任课教师要不断地需求突破与创新,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才能使学生不断信服,并深入到班级德育管理中去。课堂内德育管理的参与与指导,能使任课教师清楚并了解学情,学会和学生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深入学生内心,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反思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健康的成长。任课教师也应与班主任就学生情况和德育管理教学情况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信任和对工作的支持,共同实施对班级的德育管理,形成教育合力,使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班级管理的方法,尤其是在德育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与进步,拓展了自己的教学视野,掌握更多的管理技能,对于今后的班级德育管理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扎实的基础。在课堂外,任课教师通过参加一些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体育节,读书节等等,同班主任学会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调控等方方面面问题的处理解决办法。作为任课教师,参与到活动当中,与班主任进行商量讨论,或独自负责活动的某一部分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升。任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与学生交流,谈心和沟通,不论是师生关系还是自己的处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师在工作中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学成绩,因此教学效果優异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离不开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离不开对班级德育的管理。任课老师参与班级德育管理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能够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德育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级德育管理是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合力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理解沟通的良好契机。通过任课教师对班级德育管理的参与,相信班级会更加稳定,学生发展会更加健康,成绩的会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单守军《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初探》《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8)
关键词:人文性 工具性 多元化
从学生的语文水平可以看出素质的高低,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所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从人文性看语文教育的重要
“人文”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思想道德,中华文化的培养。也更注重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组合,语言来自于生活,文学作品更是生活中的情感升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重要载体。人文性在语文教育上的体现就是文化性、思想性,情趣性。语文教学是用生动的生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文以载道”也使语文教育兼顾了政治、经济、科学、思维等任务,弘扬“人文”,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文化,另一方面体现出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学生的心理教育,旨在着重精神和品质的培养。注重人文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从工具性看语文教育的重要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同时也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在教学中,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要使学生掌握和使用学会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最基本字、词、句入手,让学生慢慢地积累和理解语文知识。再从读到写并能熟练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现在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这在在各种交际活动中都体现你的文学素养及个人能力,这对你今后的发展和出语言的重要作用。
3.语文是传承知识的桥梁,是学好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帮助你形成较完整的语言逻辑和思维理解能力。所有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学习任何知识也离不开语文,无论你是在解答数学题时的审题分析,还是归纳解答都需要语文来进行表达和阐述。
三、从多元化看语文教育的重要
语文教学分为听、说、读、写、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语文自学等九个范畴,所以称为多元化的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是提升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也是语文知识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文学是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通过各类文学作品的赏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技巧。中华文化是加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思考和认同。品德情意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祖国情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能有效掌握应用于读写听说的思维方法。语文自学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及解决学习语文问题的良好习惯。
我们做班主任的经常跟家长聊天或者开家长会的时候遇到家长只有关心孩子的成绩和等级,其他不管的。
作为家长要教孩子做个正直的人。但是家长只关心孩子考试成绩,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抓住不放,没完没了的话,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考试分数第 一 ,考好了什么都可以,考不好什么都不行的看法。
有些父母这样对孩子讲,只要你考好,要什么给什么。如果作为家长把教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放在第一位,使孩子 从小就懂得做人是最重要的,人做好了,其他的都好办,做个直善良的人,学习就会有方向,有目标,路走对了学习才有用处。
有些家长顾虑,抓了孩子的做人教育,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去怎么办?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其实做人做好了,学习也会上得去,孩子知道怎么做人,他就会自觉学习,和逼着他学习相比,其效果肯定不‘样。自觉学习的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发挥自己心理的动力因索。
其次,做父母的得做好表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讲大道理,而是从身边的小事教起,他们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孩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最富有教育意义,人格最富有教育的魅力。我们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整天打麻将,玩牌;要求孩子刻苦学习,自己却不读书;看报;要求孩子文明札貌,自己却脏话连篇这种家教不仅很难收到教育效果,而且还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同时降低了家长在子女心日中的地位。
有些家长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做人做得好。家长的人格富有魅力,最能直接教育孩子,最能打动孩子的心,最能把父母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人格传递给孩子。
有的家长认为现在足市场经济,只要有钱就能培养孩子,因此放松对孩子的做人教育,甚至不闻不问。
当然,不能否认,经济条件好些可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对促进孩子学习也是优异的,问题是怎样对待金钱。金钱不能代替教育,金钱不能换得好的人格力量,但金钱能创造较好的教育条件。做父母的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用自己的素质去影响孩子,去教育孩子,这才是最成功的家教。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选择权,没有隐私权,一切听从父母的支配。孩子不听话父母可以打骂孩子,对孩子缺乏人格的尊重。这实际上是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不平等。
对父母来说,孩子不仅仅是血统上的亲缘关系,而且是具有发挥孩子的潜力才能使孩子相信自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家长尊重孩子的人格,就为孩子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后,好习惯决定成绩,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习惯是培养起来的,不是天生就有的,孩子能否养成良好的习惯与父母的教养关系甚大。习惯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家庭生活对孩子小时候的习惯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现在的有些家长追求的是孩子的考试高分,忽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其次,良好习惯的作用大于一时的成绩的提高。孩子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就会给孩子的学习成绩带来负荷的影响。有的孩子在学习上花的时间不少,但是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原因很多,其中个原因就是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影响了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语言 特点 数学要求 重要性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 本文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数学要求,谈谈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
1.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2.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2.1 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2 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
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2.3 合理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
关键词:六艺;生存;教育;重要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与人类生存需求密切相关。而“六艺教育”,作为夏、商、周三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颇具研究意义。纵观我国古代六艺教育,便可推及“生存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将依次从“射御之教重在进行生存教育”、“礼乐之教始终为生存教育所贯穿”以及“书数之教与六经教育均以生存教育为蓝本”这三个方面对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加以论述。
1“射御之教”重在进行生存教育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两者相辅相成,为我国古代六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细细研读史料,不难发现:“生存教育”在“射御之教”中具有重要地位。射技是原始时代的人们为猎食和防卫必然练就的生存本领。换言之,射技为生存教育奠定基础,它以帮助人类生存为主要目的,传授生存经验,是一种生产技能,更是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古有《弹歌》为证:“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首猎歌反映了渔猎时代的狩猎过程,更反映了古人以“射”为生存技能,而上述生存技能的传承与发展正是古人繁衍生息的重要保证。五帝时代战争频繁激烈,掠夺、攻伐不断。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射艺教育的基本性质从原始社会的生产技能渐渐演变为奴隶制社会的军事技术。与此同时,“御”也脱引而出,成为我国古代军事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奴隶制社会的不断发展,“射御”成为巩固奴隶制度的法宝,为统治者所重视。对于统治者而言,建朝后依然面临巩固王权的严峻斗争,他们要依靠武力镇压奴隶反抗及不甘沦为属国的其他氏族部落的反抗。因而,“尚武”之风在奴隶制社会逐渐蔓延开来,军事教练与武士培养成为生存教育的重点。此时,作为生存必备技能的“射御之教”更成为了六艺教育的重中之重。
2“礼乐之教”始终为生存教育所贯穿
“礼乐之教”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起源于祭祀,最具神圣、庄严意味,培养出人们敬奉神明的虔诚意识。人们在祭祀的过程中,祈求保佑庇护,其实质也是一种生存本能的释放,而“礼乐之教”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人们的生存本心,对人们进行正合时宜的生存教育。古人崇拜自然,奉“稷”为植物神。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尤为重视,对农作物迷信崇拜,举行各种礼俗仪式和活动以求丰收,来保证自我生存。原始宗教所孕育的礼教发展途径繁多。除自然崇拜以外,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活动中的礼仪教育也始终围绕“生存”展开,为人们安定有序的生活做出了保障,例如:原始丧葬礼仪实质灌输了现实社会人伦道德的要求,包含着血缘相亲、尊敬长辈的生存教育,将个体的“人”塑造为“社会人”。“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乐之教”,被看作立国的准绳,是国家命运之所系。它维护了宗法等级世袭制度,奠定了为人的基本生存准则。综上所述,生存教育始终贯穿于“礼乐之教”。
3“书数之教”与“六经教育”均以生存教育为蓝本
【关键词】中学生;养成教育;德育管理
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
1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在现存的德育管理中,德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方法单一,以灌输为主,缺少创造性和真情实感,无法触及学生丰富多彩而又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教育对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只有养成教育才能摒弃了过去人管人做法,加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完成学生的自主管理,营造和谐课堂,和谐校园。
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娇惯和社会一些不良影响,自我约束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但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口头表达能力、表现欲都要比过去的学生强得多,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一群绵羊,任意摆布,那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压抑学生向上的进取心。教师要充分地相信、依靠学生,大胆地把班级管理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教师只要起好点拨的作用,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重要的途径。
在教师管理中,我们有少数老师管理效率不高,许多工作都由班主任包办代替,学生整天忙于学习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由于班主任老师总是冲在“第一线”,班委会、团支部的作用被削弱。结果是:班主任管理辛辛苦苦,管理效果却一般。学生在班主任面前一种模样,班主任一走又是另一幅景象,这让班主任伤透了脑筋。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教师的管理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在德育管理中实施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管理最为紧迫的任务。
2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实施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2.1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
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群体,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所以对于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实行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的榜样效应以及英雄人物的楷模激励。如教育学生爱国时,可讲述事迹。此外,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也不可低估,身教重于言教是长期以来教育实践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夕相处,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受教育者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要时时处处注重言行、举止、仪态,使之起良好示范作用。
其次是制度约束。制度约束指通过执行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受到锻炼。依据学生在校的情况,可师生共同制订和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班级集体制度、学生德育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要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要善于抓住初中学生行为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相应的要求。只有长期持久地执行制度,学生才会不断矫正错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依据正确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强化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德育应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集中注意力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不乱丢垃圾的训练……又如:培养读写姿势的训练,很多学生坐的都不端正,多数都是趴在桌子上。像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先给学生讲清楚不正确姿势的危害并且以后及时提醒,见到一次纠正一次。次数多了学生自然就形成正确读写姿势的好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行为习惯。
2.2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教育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这里的“德”,就是“思想品德”,就是我们所说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人才的精神面貌是由思想品德和知识才能两方面构成的,所以用“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在“德”与“才”两方面,“德”起着统帅作用,是决定人才发展动力的发动机和方向盘,所以将“德”放在“才”的前面,“德”是首要标准。因此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首要任务。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是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所要求的。青少年学生还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不断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外界的影响,既易于接受学校的正面教育,也易于受到社会错误思想、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此时加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打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不仅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于提高自己抵制错误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能力,保证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健康地成长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每个人都应当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都应当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和小恶,经过数量的积累,就会变成大善和大恶。许多不良的品质,往往都是从小的坏事开头的。诸如平时说话不注意语言文明,生活中不拘小节,随便动用别人的物品,不注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起初,这些可能是小的瑕疵,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就可能酿成大的品质缺陷。等到形成一种坏习惯之时,再来纠正就会十分困难。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在每件小事上用道德规范与准则来要求自己,促使自己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3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因素,而大多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课堂这一阵地。
它的培养小至上课的一个坐势,大至学习某类固定课型的学习方法,我们都要求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上课时,如果有学生开小差,任课老师应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方法予以引导;有同学做小动作,老师应边讲课边下意识地走到该同学身边,直至专心听讲。学生听课过程当中,我们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专心与否,我们用举手率来衡量。一堂课下来,根据学生举手次数多少来判断其上课听讲专心的程度。有了指标,学生自然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不难培养了。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作业清楚认真的习惯。对错题和不清楚的作业要求重做这当然是首当其冲的措施,也是对每位学生的普遍要求。对一些脑子灵,因好动,做作业只图速度,不求质量,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低级”错误的同学,老师各显神通,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要求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习惯,并用良好的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下决心改掉它;其次要落实具体措施;最后还要做到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明确指出:“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对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既有阶段性,又有侧重面。即在某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不良学习行为或形成什么良好学习习惯,我们都有一个侧重,以便取得最佳效益。
3养成教育有助于建设良好的校风
加强校风建设,养成教育首当其冲,德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付出创造性劳动,养成教育才能收到实效,校风建设才能跃上新的台阶。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要求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要有爱心、恒心、耐心,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建设良好校风的前提。而良好的校风,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在师生中发挥感染熏陶的影响作用,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激励向上的促进作用,维护秩序的约束作用。良好的校风是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性的动力源泉;是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的向心力,是加强团结,统一意志的凝聚力,是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推动力,是鼓舞斗志,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永往直前的战斗力。所以,在学生管理中,我们要逐步改变教师由管理的“控制者”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引导者”,全程贯彻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优化、整合德育管理的各个要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善待差异、激发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使德育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实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之内化成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曲折的有反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之所以说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是因为习惯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长期的过程。之所以说这个过程是曲折和有反复的,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种影响和青少年时期学生各种行为不稳定,使学生的习惯就会出现变化和波动,会出现错误与正确的反复转化。正因为这样,学校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要持之以恒,必须要长期地坚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觉悟水平,必须要长期地坚持从点滴小事上教育学生的一言一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2]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关键词] 孝德教育;学校德育;和谐校园;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目前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占多数,家长们多数以子女为中心,而忽视了对老人的关注,因此广大青少年孝德意识极为淡薄。独生子女的一个共性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别人为自己服务都是天经地义的,自己却不愿意为他人多付出、从未想到还需要多为他人服务。这种情况不改变,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具有健全的人格,就会影响到我们民族的未来。
孝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中,是极受推崇的。
(1)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 《孝经》云:普通人进孝,其始为养父母之身,进而顺父母之心。在古代,“孝”被看作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每个人生下来后,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以及人类的爱。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是一切道德之本源。
(2)孝是美德之首。“孝”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和核心,就在于它蕴涵了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和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利他主义和追求协调和睦的价值取向。传统孝道中重视人伦关系,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促进了良风美俗的形成。
(3)孝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力量。《论语·学而》第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为人的根本是孝悌,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人事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做人应孝悌。孝悌之人处社会,少有好犯上者。不好犯上,则必不好作乱,社会由此而安定。君子为人,务求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谓根本,孝悌是也。孟子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孔孟之言的主旨是相通的,就是告诫后人孝悌是治国平天下之要端也。
(4)“孝”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鲜犯上、家齐也。不好作乱,国治也。《大学》又云:一家仁,一国与仁。“孝”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人们对父母、家庭的爱以及对祖国美丽国土、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爱的情感升华,必然成为报效祖国的行为基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视报效祖国如同追孝先祖,是人世间最大的孝义。
《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是说,孝是立德之本,是一切美德形成的起点和基础。所以,弘扬和培育学生的孝德,可以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进一步促进学生转化工作。
1 孝德贴近生活实际,易于身体力行,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格的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但是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却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高、大、空”现象突出,即德育的起点过高,目标过大,内容过空。所以,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美德,使学生做到“以知导行,知行合一”,是逐步提高其整体素质的起点和基础。
2 孝德教育体现了德育规律,便于逐步深入德育具有“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它们是逐步深入,相互促进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兼进性。在学校德育中,应教育学生有孝心,培养学生的孝德,并逐步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孝推延,循序渐进,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
3 对学生进行孝德培养,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思想行为易于偏激,容易冲动,不能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做出“不利于己而有害于人”的行为。例如,打架斗殴,偷窃行凶等等。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在学校德育中,使学生养成“入则孝,出则悌”⑥的道德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促成“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4 孝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近些年来,学生的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传染”的迹象,特别是在高中和大学。这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今学生责任感的淡薄,和对生命价值深层次理智思考的缺失。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人生观是核心。尽孝先要存身守身。有孝德的人,“不登高,不临危,不与人争”,更不会自行结束生命。父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三年怀抱”,含辛茹苦养育子,尽孝于父母,不仅是为了报恩,更是一种责任。其次,作为社会中的一成员,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还要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孝德,使学生懂得自己应对父母、对社会负责,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树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积极奉献,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孝德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学生的孝德,能够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完善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使德育取得实效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①《孝经·三才章第七》
②③⑦《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④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台湾:正中书局出版,
关键词:家庭教育;身教
【中图分类号】G620
一、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即以身作则,榜样式的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在举止,语言,和处人做事方面多方面对孩子的引导。父母是受教育者的启蒙老师。人之始也,必以父母为偶像。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父母的言谈举止,乃至生活习惯和生活兴趣是孩子对人生的初步记忆。同样孩子的初步记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尤其是处理特殊场景如面对困境时极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样好的习惯和行为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而这些都得来源于父母榜样式的身教,尤其是在孩提时代,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成长,在家长得体的教育下生活,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优秀品德。身教作用直接,深刻,持久。他的影响力很大,会很长时间或一生受用。同样身教的影响也分积极和消极。父母教养方式正确,而且自身也能够以身作则,通过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父母自身素质不高,而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因害怕家长而去做,但是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对家长的这些要求根本不理或者是顶撞家长,这时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没有了主动权,一个孩子的一生可能就会毁在家长不正常的教育上了。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身教的应用现状。
(1)对于身教的手段缺乏认识,父母基本上采取耳提面命的教育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家长把更多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接触时间减少,从而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也严重缺乏。只有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较大的问题,或取得较大的成绩时家长才想法设法"挤出"时间去与孩子沟通,但这种高沟通方式非常狭隘或者说非常局限,除了讲道理,就是提要求,就事论事,只看到事情的表象,看不到导致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忽略了平时对孩子有意识的身教。而且在当下农村更多的家长出门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守,对于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全部依托给学校或者老师。使这些孩子缺乏爱的同时最缺的就是教育。
(2)一大部分父母对身教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我们很多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给孩子身教方面留下的是负面影响,做了反面教材。家长工作压力大,进屋就容易大动肝火,动辄就吵架,家庭生活环境极不和谐,而且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不是很好。这种行为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生活习惯和不好的行为举止。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日后生活中会很艰难,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会显得处处格格不入。
三、身教的应用及方法。
身教首先要具有示范性,那么结合当前身教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身教呢?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孔子在中秋战国时期就推出的身教示范教育法,这就是说一个教育者必须自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结果。将自己的行为和孩子的教育联系起来,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出表率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父母应该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言传和身教有机结合,律己和教子良性互动。
言传和身教有机结合的最佳效果就是言行一致,只有家长做到的东西说出来才具有依赖性,身教是言传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他直接关系到孩子对言传的接受程度。只有家长做得到,孩子才会照着他的话去做,才会心悦诚服的去做。同样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生活习惯,道德情操,价值取向,为人处世,甚至穿着打扮对孩子的品德,个性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动都在有意和无意间对话孩子产生影响。所以家长必须在自律方面下功夫,给孩子树立有形的榜样。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家长要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严于律己。在言传身教的同时,父母也要及时地规范孩子的一些不合礼仪的行为。虽然大多数时候,孩子并不是有意,只是他们孩童的本性在驱使他们这样做,比如"耍赖皮"、大吵大闹。这时候父母不能急躁,但也不可以纵容孩子这样,让他们觉得每次这样都可以达到目的,应当在孩子心情平复之后再去耐心地教育他们,循循善诱,孩子自然可以接受,这样也不会让逆反心理作怪。有的时候,如果孩子真的是在无理取闹,父母一定要坚决地否定这种做法,尽量不让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萌芽。
四、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发挥身教的作用。
(1)提高家长对身教的认识。
家长只有认识到了身教的重要性,才会注意带自己身上对教育的缺陷,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修养,同时也注意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不妥之处,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
由于当前时代的特殊性,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问题,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物质需要,忽略了孩子的心里发展。当代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孩子的正常健康的发展。家长应该顺着这个目标培养孩子,对孩子进行家教中合适的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