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undergraduate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nd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Research and training could help to train innovative students,creative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nduciv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for become innovative talents in its future. The author rely on scientific research of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 of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as the basis to involve in research and training, to explore new ways of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Research projec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伴随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激烈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新形势下,大学生不但要熟悉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同时也应当具备探索、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的在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研能力训练,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创新性人才[1]。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巴甫洛夫说过:“科学家的思想和方法,往往比他的成果具有更大的价值。具备良好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假使是一个不具有很大才能的人也会为取得很大的成就。反之,纵使天才也会毫无成就[2]”。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指也出:“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和重要方法是科研,高校要应用科研给国家和社会培育出各个方面都杰出的全面人才[3]”。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在以往的教育体系中往往着重于总结性评价,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的唯一标准通常是学生的考试成绩[4]。这种过分强调考试成绩的评价标准势必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发生[5]。科研训练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及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节点,也是培养人才的最后一个环节[6]。科研训练是一个全面考察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过程,也是一个全面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的过程。目前许多高校致力于加强实验环节设计,压缩陈旧、重复的验证性实验,科学选取实验项目,吸收学科新内容、新知识,注重新手段的引入、新方法和课程间有机衔接,基本形成基础训练性、研究性创新和综合设计性等实验,更大程度地应用实验室现有技术条件和实验设备[7]。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下,如何充分有效的依托科研课题开展研究性实验,即将作为高校科研实验探索的下一个目标。假如能够探索出一个成功、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目前高校大学生为了毕业才做一次毕业论文的现状势必会改变。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通过事先准备的实验验去证经典理论,而是主动地寻找相应的理论知识加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逐步转化成大学生的自觉能力。通过问题的阐明与解决和系统性地剖析,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了一个全方面的掌握,减少了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感性认识到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科研训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在科研训练实验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着科学思维方法。实验的方法、步骤除了要科学理论正确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必须能够符合科学思维方法的要求,假如能够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可以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并且完整的实验。
然而,目前大学生解决、独立分析、科研能力普遍较低[8]。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依托于牡丹江医学院医药研究中心科研课题,开展医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探索及实践,现报道如下。
1 医学生科研训练的意义
1.1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在科研训练的全过程中以医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作为辅助。医学生亲自完成实验,而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给予适时的指导。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医学生会遇见或者发现不同的问题,那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会不断积累科研经验。同时,也会对在科研训练中有关于医学,药学以及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温故而知新。
1.2 科研训练是连接医学生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纽带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本科教育的最后的一个阶段就是毕业实习。毕业实习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过渡阶段。进一步深化开展科研训练,除了能够更好的锻炼医学生科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大增强毕业实习的质量[9]。科研训练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医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因此,通过科研训练过程可以逐步摸索出一套研究生培养的最新模式。将毕业实习与本科生导师制有机的衔接到一起,势必会使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深造相辅相成,更加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连贯统一。
1.3 科研训练可以锻炼医学生多学科技能
医学是多种学科同一的综合学科。所以说,医学生的科研训练是训练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经过[10]。科研课题不是独立的,而是涉及到多个学科门类,如医学、药学以及生物学等。因此,只有将前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多个学科知识才能完成整个本科科研训练过程。
1.4 科研训练使医学生可以接触到课题组其他项目
科研课题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一个医学生独立完成了自己的实验部分,并不意味着科研训练的结束,因为其同时还要参与医学生的科研训练,进行协作工作。所以,在这个科研训练过程中将使医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并学习到医学科研的前沿技术,同时团队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也肯定得到非常大的锻炼。
1.5 科研训练过程是一个全面训练过程
科研训练过程是一个全面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能做到“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指导教师则发挥其主导作用[11]。但是由于时间所限,指导教师在不影响科研训练完整性的前提下,在选题时往往会选择大型课题中相对独立的部分或者小型课题。因此,医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教导下了解,熟悉并掌握科研工作的一般过程,而且将会亲自学习科研工作的大体过程。
1.6 指导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考量学生的能力
科研训练有利于缩短指导教师和医学生的距离,通过科研训练,以往一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课堂传授转变为以医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作为辅助的双向互动的师生讨论,从而大幅度的展现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可以从各方面更加全面立体地考量学生,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
2 主要方法
2.1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指导教师可以将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研究方向通过媒介(比如网站)通知医学生。医学生在得到指导教师的通知后,按照自己的专业以及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教师,进行报名。指导教师对所有报名进入课题组的医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同,进行遴选,然后分为助研型和科研型。最后反馈双向选择结果,建立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指导关系。
2.2 进行前期资料收集工作和确定研究课题
医学生可以通过书店、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查阅资料文献,也可以按照指导教师所推荐的资料文献,收集整理和课题相关的信息,使医学生深入了解及认识科研工作的工作方法和基本思想,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激发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大大提高其创新能力[12]。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前期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医学生要对已收集的资料一定要批判的研究。指导教师协助学生从所得资料文献中分析,总结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理论、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指导教师的指导点拨下,由学生自己考虑斟酌,最终确定研究课题和方向。
2.3 实施课题研究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医学生从始至终完成一小型科研课题或较大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期间,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了解每个医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如果发现或者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并把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整理,不断改善并且完备课题方案。
2.4 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个医学生对自己所得的实验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计算。对于可以总结、分析、提炼出结论的大部分医学生,要讨论论点的价值和正确性。而对于没有概括和总结出结论的少部分医学生,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其尽快准确的得出相应结论。
2.5 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报告)
每一个科研课题呈现结果的主要形式是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指导教师要指导医学生论文(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格式,组织好结构。论文(研究报告)长短不是重点,但是要做好反复修改的思想准备,在撰写过程中一定要多多征求指导教师和同学的意见,精雕细琢,保证其学术价值。
3 效果评价
医药研究中心从多个角度进行改革与创新,鼓励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医学生的积极性,使医学生在实验中真正能从学习的被动型变为主动型,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3年我们从大三的本科生中选择了8名学生参与医药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反应良好。2014年暑期,5名10级制药工程学生,成功申报“灵芝多糖的提取工艺创新的研究”大学生暑假实践活动科研课题,同时开展实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5名10级药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咳尔康口服液相关研究实验,均圆满的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这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015年,2名学生在本中心完成的毕业论文《转化生长因子β多抗制备及其生物活性检测》和《截短型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TGF-βRⅡ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检测》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在省级期刊3篇。结果表明,参与课题的医学生兴趣浓厚,全部按时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通过科研训练医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实验技能,使他们受益匪浅。这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即为医学生今后工作和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又协助指导教师做好科研工作,而且有利于医药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平台建设,取得了一举三得的结果。
4 体会
4.1 促进指导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代,盲目一味的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故此,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构建课程型课题势在必行,使医学生从传统的熟练技能的学习向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方向转化,实现教师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能力的全面转变。
4.2 有利于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我国教育界一直视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主张为经典论断。然而伴随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陆续进步,有些学者开始觉察到该论断过分夸大了外在因素的元素,却忽略了人的主管能动性对人发展的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13]。在科研训练工作中,我们发现,医学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岗位需求而造成的。科研训练将针对性的在实验室对医学生提升其科研能力进行探讨,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具有实用性。
4.3 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根据社会的需求,积极申报承担科研课题,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吸收大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指导教师可将科研课题的局部内容或部分实验交给学生,并尽量做到与他们的专业知识相吻合。这样,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实施传、帮、带,使学生有机会和研究人员接触,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动力。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由于科研训练具有系统性、知识性、探索性,特别是农科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通过在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科类大学生科研训练,能激发学生成才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开展农科类大学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时展的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要,通过科研训练强化大学生的创新知识和教育能力,为将来以创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一、科研训练是培养农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
1.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实用人才的重任。本科教育阶段是学生探求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求知欲强、富有创造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就能鼓励一批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同时,农学类专业是系统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农科类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是其获取理论及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
2.科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如今的“90后”大学本科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已与以前的大学生明显不一样,主要表现为非常自信、独立性强,做事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他们希望尽快立足社会。这使许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就开始思考和追问:“我在自己的专业能学到什么?”“这对我未来的就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基于现实情况,高校的教育理念、方法与手段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也让当代大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有所获。
我国部分高校在探索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的还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搭建了平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科研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科研训练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这不但能满足学生学能所用这一需求,而且也可以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增加实战机会,提高专业技能,拓展知识面。如湖南农业大学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基于企业的科研训练基地建设,拓宽学生科研训练的渠道,探索并完善以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科研训练体系,确保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线,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科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活动和科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独立思考以及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成员的互相协作,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尤为重要。
二、目前农科类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
1.现行人才培养体系制约了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开展。我国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培养计划仍然是以“集体授课制”为主的传统模式,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大学生科研训练也没有与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有效结合。科研训练体系不完善、科研训练目标不明确,学生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难以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这种“填鸭式”的本科教学方法把一些与专业领域不太相关的理论教学课程都列入培养计划,导致学生每学期的课程任务非常繁重,上课和考试几乎占据了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能够用来从事科研训练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
2.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评价体系和实施效果不理想。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一种自愿行为,加之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单一,实施方案和评价机制存在缺陷,导致部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主动性不高,在实施的过程中态度不端正,申请到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也因没有进展而导致不能结题。
一直以来,大学主要将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和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要么以学校制定的综合测评来评价学生,而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这一重要的环节没有足够重视,也很少在学习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中得到体现,一般只是根据取得的论文和专利等成果,在学生综合测评中适当加分来体现,主要以终结性的评价为主,目前这种评价方式较为主观,评价方法也过于粗放,难以引导和调动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无法对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监管,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
三、农科类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的建议
1.创新农科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以规模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型的新时期,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对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培养对象、培养规模和培养条件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仍未能适应这一变化,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就业难和人才荒”两难的怪现象成为困扰中国高等教育的难题。
针对专业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必要创新农科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如湖南农业大学农科类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行导师制,即在一年级就采取双向选择的方法为每位学生配备科训导师,这样学生就能够尽快进入指导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课题实践或者开展具有挑战和风险性的自主选题科研课题训练。导师可以有意识地根据所带学生的特质,采取适宜的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使大学生的培养不再是一个模式,而是培养一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真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我们的培养实践中,还将科研训练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相关内容和环节紧密结合,全过程训练学生阅读文献、查阅资料、设计试验、科研课题实施到撰写论文和毕业答辩的综合能力。
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巩固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的大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初步具备了独立从事相关专业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而且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努力学习和认真实践的工作作风。
2.完善科研训练模式。科研训练是农科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是一种自愿行为,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加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也不可能覆盖所有本科生,导致许多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之前没有参加过科学研究活动,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合适的科研训练办法,完善参与模式。湖南农业大学从2008年开始就与隆平高科等企业联合建立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长效机制和实训基地,对农科类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同时,把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开发、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就业三者相结合,积极推动了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创业活动。
3.构建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是科研训练及创新项目的主体,只有发挥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本科生科研训练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训练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此外,大学生科研训练系应建立动态的科学评价体系,应是以过程评价为主,作为学生能力的评价应该是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指标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不应只注重评价训练结果或获得的产品,鼓励各方投入到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导向全面增强其参与科研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科研训练是在我国高校“大众教育”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培养模式。农科类专业有别于工科类专业,更不同于文科类专业,科研训练是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更加合理的实施方式和评价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路径。
关键词:科研创新;TRIZ(萃智)理论;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36-02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之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1969年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给予支持,几十年来已经有数千名学生参加,培养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2]在我国,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如清华大学早在1996年就正式实施了旨在资助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的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3]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也相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南昌航空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在2006版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科研创新训练”教学环节,通过制定教学大纲、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和系统的活动计划、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学生的创新训练更加科学规范;通过实行学分制,使原来松散的、只有少数同学参加的科研创新活动,变成一种具有较高的组织纪律性、全体同学都参与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活动。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况
目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参加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尤其是新入学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如果这时能给予正确的引导,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起关键性的作用。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大学所能提供的创新环境有限,创新气氛也较缺乏,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由于中国式的应试教育,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急需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科研创新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驾驭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科研创新训练的实施与管理模式探索
1.将科研创新训练列入培养计划。传统的科技类学生社团大都缺乏专业教师的有力指导,往往盲目性较大,没有明确的目标体系,同时,创新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条件得不到保障,如活动经费、场地及时间,缺乏激励机制,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随意性也很大。大多学生刚开始时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找不到具体的适合自己的研究目标,或是在创新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渐渐地对创新失去了信心和热情。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将“科研创新训练”列入培养计划,安排在二至七学期分散进行。通过系统科学的创新实践计划项目设计,将学生松散的课外创新实践和科技活动纳入到本科教学中,使其既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延伸。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着明确的目标定位,而且正常开展活动的基础条件也可以通过学校统筹安排解决,同时科研创新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后,学生经考核合格后可以取得学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安排在二至七学期分散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灵感”和“创意”,随时提出和实施自己的创新项目,这样在科研活动规范化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构建系统模块化的专业实验体系。尽量将属于同一专业方向课程的实验集中起来,整合成独立开设的实验课,构建成系统模块化的专业实验体系。如我们将光学类课程的实验整合为独立开设的“光学实验”,将光电信息类课程的实验整合为“光电信息技术实验”。这样既避免了原来附属在专业理论课中实验内容的重复,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鼓励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方向组队申报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最重要的是要着力培养学生不受任何模式、任何框架的约束,多视角、多层次思考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科研团队,相互讨论,互相撞击,才能迸出创新火花。因此要积极鼓励大学生突破传统学科和专业的限制,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组建项目组,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机制。
4.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行模式。经过几年摸索、总结和修改,我们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科研创新训练”管理运行模式,制订了“科研创新训练管理办法”、“科研创新训练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强调自主、激发兴趣、重在过程,突出创新”的原则,学生以3~5人为一个项目组,自由组队,自主拟题,填写项目申请表,系部审批后即可立项,学生可自主选择指导老师,自我设计、独立实施研究方案。系部每学期对不同年级的立项学生集中进行一次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项目中期检查时,努力做好部分项目的成果跟踪和提升工作,对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他们,申请专利,参加各类竞赛等。每位学生必需按项目申请书中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并进行课题总结,写出课题设计报告,参加项目结题答辩。为鼓励学生出成果,对于已,获得专利及竟赛奖的项目,可免去结题答辩,并在评分标准上有明确体现。结题答辩每学期组织一次,要求采用多媒体课件汇报,并要求有实物样机或计算机程序的现场演示实验。对没有达到申报书中预期目标的项目,不能通过结题答辩,要求继续完成任务后,参加下次的结题答辩。在评定成绩时,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为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依托我校国家级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无损检测重点实验室、电子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实验中心,将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改革实验教学,推进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系部设立了3个层次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类、综合实验类及创新训练类。建立自主、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采取自由组队,自由选择实验项目的教学模式,答辩式实验考核;建立了仿真实验、演示实验、虚拟实验等实验教学系统。在改善校内实验室条件、完善实验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近年来,我系先后建立了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接受各种实践技能训练及进行校外创新训练计划提供了条件保障。此外,学校为系部实施科研创新训练提供了专项资金,保证了我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顺利进行。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和重要的素质,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宽的知识领域及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才能肩负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几年的实践证明,将“科研创新训练”列入培养计划,采用分散进行的方式,是挖掘本科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3%以上,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王永生,屈波,刘拓,等.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6):21-25
[2]路楠.通过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24(6):127-128
[3]刘欣,唐庆蜂.科研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新导刊,2008,(11):83-86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实践体会;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1创新性训练项目的情况总结
本创新性训练项目以“乳酸菌对高脂SD大鼠模型胆固醇代谢的影响”为题,成员为5名临床医学本科生和1名指导教师。近几十年来与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有临床研究证实乳酸菌与胆固醇代谢可能有某种关系,但国内外研究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乳酸菌作为人体肠道正常的益生菌,可参与广泛的生化反应,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及药物等物质的代谢。目前仅有部分乳酸杆菌菌株表现出了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并经过了动物实验的证明,如嗜酸乳杆菌(ATCC43121)[6]、罗伊士乳杆菌(CRL1098)[5]、鼠李糖乳杆菌(ATCC7469)[6]等,但乳酸菌菌株的降胆固醇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因此,很有必要探究各种乳酸菌菌株与胆固醇代谢的关系,为临床应用中降低血脂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本项目的实验组大鼠(即高脂饲料饲喂+乳酸菌干预)首先使用文献改良配方配制的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以建立高脂SD大鼠模型,而后使用市售的乳酸菌酸奶发酵剂中的两株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对其灌胃进行人工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此两株菌株对大鼠血清胆固醇(包括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H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C)几项代谢指标的变化,并设置对照组(即正常饲料饲喂+无乳酸菌干预)与高脂模型组(即高脂饲料饲喂+无乳酸菌干预)进行比较,旨在探索此两株乳酸菌是否具有降血脂作用,并评估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对整个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意义的思考
2.1创新型训练项目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严谨”“求实”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优良品质。此次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使我们有幸参与到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同时也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项目组成员五人都是初次接触动物实验,难免有些手忙脚乱。实验中有需要抽大鼠尾静脉血,然后分离全血得到上清的步骤,由于SD大鼠个头硕大,来回挣扎间,容易导致所抽的全血溶血;这时候,好不容易抽到的已经溶血的血是弃还是留就成了问题。最终,为了实验数据的严谨性、科学性、客观性,我们选择把溶血标本的大鼠重新取血。要想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必不可少,需要每个项目组成员用心对待实验的每个细节。严谨的态度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项目组每个成员的负责。在当下大学课堂中,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大大减少,因此在学生中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对于一些看起来“简单”的实验项目,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有各种“失误”。“困难”与“失误”的背后,反映的是研究态度不严谨,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的大忌。
2.2创新性训练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项目不仅要求我们具有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良好的科研能力,还要求我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实验技能。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把书本上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实践能力。首先,在实验开展的前期阶段,需要从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收集资料,因此需要具备文献检索、信息整理和筛选的能力。其次,实验用到的每一样仪器都有其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在使用这些仪器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情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实验技能或经验:①实验测定结果应当重复至少三次,得出其平均值及标准差(实际实验中我们有一次仅测量了一次结果,后来分析结果时才发现有的数据为负值,最终造成了数据缺失);②“当日事当日毕”,有一次我们因为做完实验太晚就偷懒留了一次数据没有计算,结果第二次计算的时候发现上一次的数据有问题,然而样本已经倒掉,不能再次测量;③实验过程中大鼠的马克笔标记易脱落,补充标记时可能出现错误,导致实验数据不够准确;因此,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动物标记方法十分必要。
2.3创新性训练项目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与传统的大学课堂相比,创新性训练项目更具探究性,要求我们具有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更高标准的自学能力。在申报课题之初,我们全组同学就进行了5~6场集体在图书馆查阅期刊、书籍资料以及网络信息的会议,在这些会议中,逐步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实验开展期间,每周也会开一次交流会,总结一周的所得、所悟、所感。项目组所有成员的实验能力得到提升,自学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除此之外,向老师请教也是获取信息的一大来源。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我们很难完全理解文献中各实验步骤的意义及做法。以本实验为例,实验之初预实验所需要用到的“平板涂布”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后期实验数据分析的方法,均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将所学的数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实践运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除了老师,师兄师姐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
2.4创新性训练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与实验课相比,创新性训练项目更具长期性,对于只能抓住课余时间去做实验的大学生而言,所有项目成员均完整地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我们的项目为例,饲养动物需要至少两个月,而我们需要饲养3箱SD大鼠,每天都需要更换垫料、添加饲料和饮用水,不可能每次全组同学都去,因此,我们排了值班表,每天都有相应的人员前去值班。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的遗漏与失误。后期经过协商,我们最终确定了“分组行动、合作完成”的行动纲领。为了确保各小组成员都能掌握实验流程,我们安排已经完成具体操作的组别专门召开了专题报告会,争取做到项目组所有成员对实验的各部分都“心中有数”。
2.5创新性训练项目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在本创新性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与饲养的SD大鼠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实验结束时需要处死大鼠时,大家都很不忍心。敬畏生命的意识悄无声息地成为了本项目组的一种必备意识。指导老师也常向我们讲述动物实验的重要性,以及要尊重动物、爱护动物、保证动物实验的“3R原则(therulesof3R)”: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要怀揣一颗敬畏之心去做动物实验,要永远保持科研工作者对于生命的敬畏与敬仰之心[7]。
3目前医学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创新型训练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型训练项目比较重视前期的申报、评审与结题验收,而对于过程的监管相对松散;这种“两头紧中间松”的管理模式,很容易造成以“结果”为导向的创新性训练目标价值体系[8]。这样的价值体系,优点在于便于管理,操作方法简单,成果便于量化,而缺点也很明确:有些看似优秀的标书来自于老师或者学长、学姐现有的课题成果,而非学生实际的实验结果。“优秀成果”却带着虚假的面孔,这与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的“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背道而驰。其次,某些项目组的学生虽然认真、独立地完成了实验,但却因为实验技能不够到位或者实验误差等原因未能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他们所学到的有关实验技能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识不一定比那些得到理想结果的同学少,因此,只凭实验结果的优劣来评定整个项目显得不够客观。上述问题启示我们目前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的管理仍需进一步改进,不应只以实验结果的优劣来评价整个项目,而应将实验之初课题小组所做的研究计划,实验过程中定期进行的实验过程考核与中期考核,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质量以及指导教师对整个实验团队与课题的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评估,尽可能优化创新训练项目的管理与评价模式。
3.2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创新性训练项目的承担者存在诸多问题
学生是创新训练项目的承担者,其创新能力与专业素质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笔者作为该创新性项目组的组长亲身经历了项目的全过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刻的体会。首先是知识储备不足,时间与精力有限。课题标书的书写、实验项目的设计及论文的撰写均建立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开展后(尤其是动物实验)极其耗时耗力,而且医学生课业负担较其它专业而言相对较重,因此,如何平衡创新实验与专业学习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个问题。国外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将创新性训练项目纳入学分制,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且相比目前的自主报名能够促进更多学生参加到创新性实验中来,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整体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集中精力完成试验,但前提是能够合理安排休假与学习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其次,初次参加创新性训练项目的学生创新能力与经验均不足,容易出现由于“闭门造车”导致方向错误或者过度依赖指导教师而丧失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项目的指导教师及学生的师兄师姐均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学生应当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去请教老师与师兄姐,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最大程度地在实验过程中锤炼能力、增长知识。
3.3承担项目的高校在实验平台与学术交流平台方面存在的问题
缺乏足够的实验平台是阻碍高校创新性训练项目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公共实验平台,创新性训练项目有可能需要多个学科的研究设备,而指导教师的实验室有可能不能满足项目的全部设备需求;国外高校一般会配备公共实验平台且全天开放,在实验设备方面为学生提供最大的便利,且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实验与课业时间,我们可以借鉴。另外,如今医学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创新性训练项目对学术交流平台的需求日益增高,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各学科间联系不够紧密,学术交流平台不够完善的问题,而医学院校内各学科以及医学院校与其他理工科院校的创新实验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合作会影响创新型实验的开展与实施。对此医学院校对内应当充分利用学科间联系紧密的优势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而对外应努力与其他学科间建立联系,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拓宽研究思路,培养其多学科交叉创新的能力与意识。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理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重要举措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其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都能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乐于尝试,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类型齐全、层次各异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新疆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教育为优势,以少数民族教育为特色,以农业科学为主要学科领域,以自然学科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要办学目的的多学科性农业大学,学校设有农科类、理工科类、文科类、社科类等众多学科类专业。在新的形势下,学校树立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办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设置专业,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把我校的学生努力打造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头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心中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
一、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现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应注重项目的研究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我校现已构建三个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分别是校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三个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涵盖我校理工科、农科、文科和社科等学科门类。
(一)项目管理
1.项目申报、立项。我校以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农大特色为依据评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是由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家审核小组”,由审核小组评审项目(校督导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负责人答辩,学院择优立项,评选出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审核、公示无异议后文件,确认校级项目的立项。
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要求的时间与分配的名额数量,在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础上进行推荐申报、立项。
项目执行期,校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由学院负责管理,由教务处负责登记备案,并对研究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校管理。我校的管理特色是层层负责制。
2.项目结题验收。校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组织验收专家小组,学校派一名督导专家参与。验收采用PPT答辩形式,按申请时的成果形式要求进行验收,在验收中需要审核期刊原文或录用通知,对不符合申请书成果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需要交的验收材料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验收报告、项目总结报告、项目成果展示、答辩用PPT文件、公开发表的论文、期刊网下载的电子版和原word版、所有验收材料纸质装订本一套等。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校安排专家组进行验收,验收采用PPT答辩形式,按申请时的实施方案要求进行验收。在验收中需要审核期刊原文或录用通知。对不符合申请书成果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需要交的验收材料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验收报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总结报告(5000字以上)、公开(终稿WORD文档)、成果展示板、专利证书(若有)扫描或照片、支撑材料、答辩PPT文件、所有验收材料纸质装订本一套等。
(二)经费管理
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由学校从教学事业费中划拨专项经费;二是由指导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三是学院及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或赞助的经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000~5000元/项。由学校资助的经费和企业代管的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由学院和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由所在学院和指导教师负责管理。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项目支出,如文献资料的收集、查询、打印或复印,实验材料和试剂药品的采集和购置,调查、走访等必须的交通经费等。经费报销程序为项目经费负责人签字―学院审核―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办公室审核―财务处报销。中止或撤消的项目,根据相关情节停止或追回其经费。
(三)指导教师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在配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时,一般情况下要求首先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可指导学生很好地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对所开课程有较深的研究或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具备较深厚的专业理论修养和五年以上教学经验,有独立讲授一门及以上课程的经历;承担学校前期研究课题的教师可以是积极依托课题指导学生申报和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老师。
(四)创新学分认定
学校组织专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评审,按时结题并提交结题材料的项目,主持人可获得2个综合素质学分,其他参加项目工作的学生每人可获得1.5个综合素质学分;中途退出的学生不能获得学分。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激励学生自主学习,2012年,我校制订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学校设立创新学分,研究项目成果中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在国家级、自治区级的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自治区高校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中获奖等,根据学生排名给予不等的创新学分认定。创新学分可用于替代各类不合格课程所造成的学分不足,所替代的不合格课程成绩按原考试分数登录,不做修改。有创新学分的学生在成绩表的课程栏中加入一项:创新课程,成绩按80分记入,绩点按3计算,学分数按认定后的数额填写。但综合素质学分和创新学分不得重复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校每年11月启动第二年的项目申报,由于我校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由学院择优评选立项,因此学院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不论从命题还是从建设内容上来讲随意性很大,有些项目不符合学校的要求,学院也没能很好地监督和督促项目的实施建设。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周期短,管理人员缺,因此无法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检查和中期检查,导致有些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完成不了预期的目标,中途而废。首先,学院是否监督项目主持人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项目交流建设?指导老师是否在组织学生建设项目?学校无法对项目是否在实施建设过程中进行跟踪。其次,由于立项项目数量多,学校无法完全实行跟踪管理,无法完成阶段性检查和中期检查。再次,虽然我校制订了管理办法,办法里也明确规定项目变更必须报学校备案,但在未经备案的情况下,学院随意变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和主持人以及参加人的现象普遍存在。[2]
2.项目结题时存在的问题。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时也是由学院组织验收,学校只是安排校督导参加验收,起到监督的作用。但是,学院在验收项目时随意性很大,有些项目未按项目申请书上的成果形式进行结题,学院验收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则过,差不多就过等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院认为,一年建设期,项目经费拨的又少,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还有些学院的领导不够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因此,这里面种种消极因素比较多。
(二)经费管理不完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校的项目经费是不予报销的,项目完成结题,负责人提交所有结题材料,学校出台结题结果后方可报销项目经费。虽然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一直以来都是专款专用,但这样的经费管理导致学生无法按项目进展情况有效使用经费,前期经费支出只能是学生自己垫付或指导教师垫付。后期经费报销过程烦琐,限制条件太多。
(三)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我校没有出台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老师规范条例,也缺乏有效机制来监督和督促教师提供指导。而且,指导教师的课时量大,科研任务较繁重,因此很难能保障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个别指导教师,在项目立项后,基本不再管项目实施过程,只是在学期检查、结题验收时给学生签字,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对指导教师,学校没有制订相应的奖励机制,无法激发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不完善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积极性,开启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然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照不够,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生培养共性制约强。很多学生怕影响学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漠不关心,拒之门外。我校虽然制订了一系列创新学分奖励机制,专门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认定办法》,但奖励力度不给力,达不到学生预期的目的和期望。学校指定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无法解决学生用创新学分替代不合格课程所造成的学分不足问题。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制订的门槛偏高,只有个别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用创新学分替代了不合格课程学分,而且是1~2学分的不合格课程,而大部分开展项目的学生无法认定创新学分,只能认定综合素质学分,因此,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改革
(一)项目管理
1.项目管理上的改进措施。为提高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与科研成效,项目需要从以下四个阶段进行管理。
一是选题审核阶段。学生申报后,由学院组织专家,学生答辩,专家小组共同指导和审核的方式,优选和优化项目。指导和审核工作包括:①对选题意义及计划工作内容进行评价②对选题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评估;③提出指导性建议与意见。各项目小组在专家评审后,项目需要结合专家意见,重新撰写项目申请报告。教务处对各单位相关工作进行检查合格后,接收该单位本年度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立项申请。
二是立项阶段。项目确认立项后,动员项目组成员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递交项目任务书。
三是项目运行与中期检查阶段。采用中期汇报交流、座谈的方式,加强项目间的工作交流与工作督促,保障项目按计划推进。
四是项目验收与成果展示阶段。学院组织专家小组,采用PPT答辩方式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按申请时的实施方案要求进行验收,在验收中需要审核期刊原文或录用通知,对不符合申请书成果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验收完成后对成果进行公开展示,以提升项目在学生中的影响,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2.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进措施。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接到审批立项通知后,项目主持人需认真填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任务书》,制订科学合理、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或结束时,需接受学校对项目的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并提交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
项目执行至中期,须由项目组提交中期进展报告,由学院组织专家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并将问题汇报至教务处。学校不定期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对立项后无故不开展项目工作、项目执行不力、未按要求上报项目进展报告、项目经费使用不符合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等情况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中止或撤消项目、取消申请资格等处理。
项目实施全程为各项目配备中青年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创新工作,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全过程给予意见和支持,负责全程指导、督促项目进展。我校多数项目结合了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与配套资金。在发挥学生主持人作用的同时,加强教师在科研与方法思路上的指导,调动学生关注科研前沿、行业动态和社会发展,并对校外业务机会、企业合作有新的认识,提升学生创新水平。
(二)经费管理
我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为三大块儿:学校专项经费、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学院及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或赞助的经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000~5000元/项,自治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5000元/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0000元/项。国家资助的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自治区、学校和企业资助的经费下放到学院,由学院统一管理,学院和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由所在学院和指导教师负责管理。项目经费支出时,严格按照申请经费预算执行。经费支出项目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参照《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执行。项目经费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指导教师不得使用及挪用项目经费,学校和学院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提取管理费。项目中期检查合格后可报销50%的项目经费,结题验收合格后报剩余50%的项目经费。中止、撤消或结题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报销经费,并返还已支出费用。这种改进措施既方便了学生项目的正常实施建设,保障了学生前期建设项目经费的支出,经费管理下放也方便了学院的统一管理,改变了后期经费报销过程的烦琐。
(三)加大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责任。对于精心指导、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学校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给予适当工作量,即指导校级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每项10个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自治区级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每项20个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国家级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每项50个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项目成果有学术且学生排名在前三位的,每篇加计5个标准学时。项目结题验收后按项目级别一次性核定。学校对认真负责、进展顺利、且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机制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培养多样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和支持休学创新创业的制度,使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在已有创新学分认定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创新学分,同时增设创业学分,即每结项一项校级创新项目,主持人认定1个创新学分,参加人认定0.5个创新学分;结项一项自治区级创新项目,主持人认定1.5个创新学分,参加人认定1个创新学分;结项一项国家级创新项目,主持人认定2个创新学分,参加人认定1.5个创新学分。此外,创新项目中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自治区高校学科竞赛等可根据新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认定创新学分。
对于获得校级创业训练项目并结项的,主持人认定1个创业学分,参与人认定0.5个创业学分;获得自治区级创业训练项目并结项的,主持人认定2个创业学分,参加人认定1个创业学分;获得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并结项的,主持人认定4个创业学分,参加人认定2个创业学分。
开展创业实践在毕业当年3月之前达到以下标准,认定相应创业学分:有可行性创业计划书认定1个创业学分;参加创业培训且培训合格认定1.5个创业学分;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法人认定2个创业学分,其余人员认定1个创业学分;注册单位软、硬件设施配备完善,法人认定3个创业学分,其余人员认定2个创业学分;注册单位开始运行,法人认定4个创业学分,其余人员认定3个创业学分。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创业学分认定如下:校赛,一等奖2个创业学分,二等奖1.5个创业学分,三等奖1个创业学分;区赛,一等奖3个创业学分,二等奖2.5个创业学分,三等奖2个创业学分;全国比赛,一等奖4个创业学分,二等奖3.5个创业学分,三等奖3个创业学分。创业学分可用于核心课程之外任意课程的学分替换,累积不得超过10个创业学分。以上创业学分可根据新制订的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认定创业学分。
(五)从学籍管理上支持学生创业
学校鼓励支持学生创业,对于第八学期之前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并实际运营的创业个人,学籍上给予最长两年的创业休学期,在原六年的学习年限基础上增加两年,达到最长八年学习年限。
(六)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纳入学生评优体系
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学校评优及面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时可获得量化加分。项目研究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可直接申请参加“推荐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评选[4]。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在国内外经济严峻及其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校推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1.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工作
1.1 参与项目人员的选择
我校每年进行一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工作。下半年开始组织申报工作,每年3月份公示通过评审的结果。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科学研究机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
一般选有一些专业基础的大二大三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和发现自学能力强、有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强的一些学生。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流,让他们学生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具体工作和教师的研究方向,权衡自身的专业方向、兴趣志向、以及业余时间个人计划,确定是否参与项目研究。最后,挑选3-5人组成创新团队,选出一名学生做项目主持人。
1.2 项目选题
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选题、撰写申请书。项目申请书里有院系、人员、名称、金额、等级等信息,学生通过项目申请对创新项目有全面的理解。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项目,和教师一起讨论自己的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选题要有创新性、专业性、实用性,并且工作量适中。讨论过程要明确目标,确定具有创新性的申报内容和题目。
如果学生选的题目不可行,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研究方向提供学生项目选题的参考意见。指导学生通过查找文献或者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可创新的亮点。
确定项目题目后,学生撰写申请书。从一开始的表述不清,到最后清晰的表述了项目的背景、研究意义,制定了基本可行的研究方案,确定了研究中需要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并确定研究目标、分析项目可行性、估算经费,明确规划出了研究进度和成员分工。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反复的修改讨论。修改项目申请书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做过的的科研项目申请书给学生参考。直到最后项目组成员共同确定了研究思路,写出合格的申请书。
1.3 项目实施
项目运行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师定期组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学生前期做的工作给予肯定,总结研究成果,布置后期工作,并且指出研究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使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及纠正,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放手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更好的开展和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如果教师对学生指导过多,就会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探索创新工作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科学研究机会,通过科研和实践,理论与实际结合,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而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载体。
2.1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是一个以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出发点,希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的新型大学生培养方式。从实践中发现,成员参与度与团队工作质量成正比。对于一个团队,项目的各个阶段需要所有成员的一齐参与,团队要时刻拥有一定的凝聚力。只有团队成员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学生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同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处理协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才会为自己未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2.2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
在项目研究活动中,教师的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请、实施、结题,能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分析科学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如何整理与总结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2.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是项目实施和创新的主体。学生在兴趣驱动的基础上,自主进行创新项目实践,学生自主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让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活动,才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我们发现那些工作上手快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往往就是在校时参加过老师的科研工作或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
3.总结
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开阔了思维,得到了科学研究与创造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文轩,腾召胜.运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6).
[2]杜新强,冶雪艳.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
论文关键词:团队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教育制度,仍未完全脱离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方面与社会生产结合的不够紧密,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不够,重点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侧重于科学研究,而地方性院校的教师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疲于教学,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这种大环境下,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由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提升后,“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面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
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1.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的特征。根据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的观点,“创新能力”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两种。“特殊才能的创新”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自我实现的创新”,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是个体本身产生出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2.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2)实践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目标,都离不开实践。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3)协作性。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只是和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
(4)发展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必然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结构、思维方式的进步及更多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提升。
三、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培养目标
根据高校本科教育目标和要求,并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强弱电相结合、电气与信息相融合,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以科研课题为牵引,引导大学生接触工程实践,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创造性地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模式
如何确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本科类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到我国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推广都体现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许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通过对教育部确定正在试点的十所重点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是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为了达到大学生能广泛、有效地参与科研训练,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转贴于
(1)创新实验区建设。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目标的特点,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分别从知识基础、方法训练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建立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对于低年级学生,以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为实验对象,以课程改革为先导,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以国家级工程学科竞赛和真实的纵向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研究科研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最后,以环境营造为重点,在无导师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团队创新活动,研究工作环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各层次学生开展综合创新性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实验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2)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学生是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应将学生兴趣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根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分层次集中训练。同时,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要兼顾高低年级搭配,不同专业搭配,可以通过拔尖人才选拔、课题科技小组、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在具体的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度、专题进行研究、重点课题公关和纵向项目负责制等形式开展。
(3)导师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主导作用。导师的选聘必须兼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创新实验区的导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认真按时完成学生的科研指导工作,并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性情的陶冶和为人治学的作风教育。同时,导师团队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学科专业结合。导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科研思想的熏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和竞赛课题研究工作。
(4)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对于高校而言,校企结合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因此,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完善双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需求,能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内涵和要求,解决“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难题;二是通过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能获得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为就业做铺垫。
四、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院在良好的教学改革大环境下,一直都在对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2007年完成了省优秀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和省示范实验室的建设,2008-2009年学校又投资进行“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学校拥有网络中心、计算中心、CAI开发室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科实验室,能满足学生创新训练的实施。我院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勇于改革创新的导师队伍,已完成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优良的教学成果;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联系,并多次派出导师组成员进入企业交流,共同探讨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培训。2008年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和我校共同创建的“3+1”创新教育实验班正式运行,已完成了多个纵向科研项目任务,班级成员还取得了国家级竞赛大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校企合作平台已基本建立。
关键词:创新实验室 创新人才培养 管理模式
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源泉。高等院校的创新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教学实验、科学研究的场所,通过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反映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
1 搭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的平台
大学本科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科研训练是推动创新人才成长的驱动力。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长期以来以培养学生研究素质、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科研互动为基本理念,以国家级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为驱动力,以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重点学科与北京市重点学科、教育部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依托,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兴趣取向,围绕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宗旨,关注学生早期的科研能力与素质培养,构建适合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平台和多元模式的“阶段―学科―能力”多元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为全面提升生物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与素质,搭建了多元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我校实验教学中心精心设计了基于学科平台、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科研立项平台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学科平台对应的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前沿专题;课程平台对应的是科研设计与方法,文献报告与讨论;实践教学平台对应的是综合性与设计创新性实验;科研立项平台对应的是科学研究项目。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的建立正是作为科研立项平台的实践之地而设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始终围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欲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研究素质、提高研究能力为核心,积极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综合创新素质等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2 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建设及管理
2.1 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建设内容
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宗旨是以学生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其提供优良的科研氛围、足够的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持。我校在国家级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于2007年设立生物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形成、仪器设备的配套及管理、技术体系的构建、导师制的管理、学生及其创新项目的指导等方面。目前我校生物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可以满足学生开展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植物组织培养、动物发育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生态学实验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创新实验项目。
2.2 建立健全以学生为本的科研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的高效运行,需要制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来协助学生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实验时间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学院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学生实验守则》《关于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预约制度》等一系列适合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条例。每年新生入学,学院的教学实验中心要为新生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学院的实验技术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各实验室,介绍两个中心实验室(实验技术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各项功能及其注意事项。
2.3 创新实验室的准入制度
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建设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与技术前沿的了解,开阔科研视野,提高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等。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是学院为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之下的科研立项平立建设的科学研究项目实验室。每年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计划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及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科研项目等并获得经费资助的学生可以向创新实验室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即可入驻实验室开展工作。本实验室设计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申请表,该表格包含申请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拟开展科研创新项目的内容提要、科研创新研究所需要的仪器及试剂、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学院教学院长签字批复信息等。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项工作是开展安全教育,使学生更加了解实验室的相关制度。对学生要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培训。实验室管理人员依据学生所填写的申请表内容为学生安排工作台面,为学生准备相关的仪器、试剂、耗材等。
2.4 以人为本的开放管理制度
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来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项目。为了保证学生正常的科研工作和实验室的安全,创新实验室安装了OCS电子门禁监视系统及数字视频监控系统。OCS一卡通―门禁系统是采用目前较先进的非接触式ID卡作为电子钥匙进行身份识别的门禁管理系统,门卡由创新实验室管理人员向学院实验中心统一申办,按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开通创新实验室及配套仪器室的权限,学生拿到一卡通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由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另外学院配套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在实验室的全过程,在实验室安全隐患方面可提供线索和现场录像记录,为师生学习安全和实验现场管理提供保障,科学有效地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正常运行。
2.5 科研创新项目的导师制管理
无论本科生承担的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还是“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及“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科研项目”等,均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汇报项目中期工作进展,提交项目结题报告和相应的项目成果。在项目实施中,导师在学术思想、研究技术手段与研究方法、研究工作成果分析总结方面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完成研究计划;导师在学生平日进行科研工作时也要审核学生的原始记录或工作日志,要批改中期检查材料、结题报告、研究论文等。指导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培养学生团队的协作精神,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坚忍不拔科学态度的培养。
申请到“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计划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够在一年以内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项目的主体内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项目要求学生在1~2年内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每年学校要对本科生申报的各科研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项目结题验收。学生完成项目结题、通过答辩验收后视为考核合格。可获得科研训练学分2学分(不记本科生教学计划内的学分,其学分与成绩载入毕业成绩单)。验收合格的项目可认定科研训练学分2学分。
3 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取得明显效果
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自2007年组建以来,目前已形成完整的运行和管理体系。5年来的实践证明,很多学生通过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系统训练,增强了对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前沿的了解,开阔了科研视野,提高了科研兴趣;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文献查阅、写作与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培养了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主与创新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的能力等。
近几年来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从事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申请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21项;获得“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15项,申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103项,项目经费由国家、学校及院系配套支持,合计300万元。每年均有部分学生获得“挑战杯”“京师杯”及校级各项奖项,并在SCI等杂志发表文章。2002级周艳同学(系我院2006年保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于2007年在Science杂志发表署名并列第三身份的研究论文。
4 创新实践,促进就业
通过建设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增强,一方面为学生的保研、考研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以2008级为例,6位参与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学生全部保研。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就业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2008级62名免费师范生中80%的学生参加了科研创新项目,他们通过在创新实验室的自主科研实训经历,获得了在应聘过程中的自信,让用人单位刮目相看,绝大多数被省级重点中学录用。1名学生成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诱导筛选和构建能高效吸附重金属的藻种”,他在参加湖南省教师招聘会时,有一所中学得知他的科研经历当即签约,并委以重任,由他负责全校的高中生科研课题。
5 结束语
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是学生将所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场所,是培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场所,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的课外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平台。我院生物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经验,为进一步积极实践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将继续围绕创新实践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思路对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体系进行优化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师尚丽.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35-37.
[2]尹燕霞,生物学实验室开放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122-124.
[3]王良成.创新实验室开放式管理的探讨与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6):170-172.
[4]季宜敬.建设创新实验室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l2):134-136.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本科生导师制 科研方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目标和任务,将大学生培养成不仅具备坚实宽广的知识素养,而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该计划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模式,通过大学生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立项并予以资金支持,是一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活动。然而,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实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
(1)学生没有科研经验,缺乏探索科学前沿的方式方法、知识面不够广,无法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并实施;
(2)项目的负责人是学生,在经费使用管理上存在财务上的困惑。因此,必须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引领,才能顺利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包括我校都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从新生入学开始,针对学生初入校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个人发展的方向、以及就业和考研等一系列问题,导师将在思想上予以点拨与开导、在生活及学习上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顺利且充实地渡过大学时光。尤其是,导师可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从事的科研方向,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使学生在相关领域开展深入的课外训练,以弥补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的不足。因此,将“本科生导师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导师制的优势,又能增强项目的执行力并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
1项目的选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对研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选题意味着成功了一半。选题反映的是研究者的水平和眼光,以及对某一领域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应把握一条研究主线,贯穿相关学科的主要内容,形成独立和完整的研究链条,并要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由于二、三年级的本科生只上过有限的几门专业基础课,对一些科学概念或技术还处于模棱两可的阶段,对于复杂系统的科研课题尚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难以真正和全面理解课题的意义。因此,与“导师制”结合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导师可通过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动手能力、学习动机等因素,指导学生选择难度适中的课题。一般来说,前沿性的课题因为处于学科或者应用领域的前沿,可以参考的资料较少,需要学生钻研和创新,实验的难度也比较大。这将导致学生负担加重,项目难以推进,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项目的选题不能太大,难度应适中,这就需要导师帮助把握。此外,很多导师自己有科研项目,可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抽取部分内容作为课题,这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导师的科研项目一般来源于高级别的国家级、省级项目,起点较高,并且导师已经对课题做了一定的预研,对研究方法有一定的把握,课题完成顺利的话比较容易出科研成果。可见,项目的选题一定要合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动手能力和学术的严谨性,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项目的开展
2.1实验时间的安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主要在本科二至三年级进行,而该时期也是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的主要阶段,造成部分学生难以处理好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以让导师在一年级就接触到学生,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以便于在二三年级时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课程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集中精力完成研究项目。
2.2实验资料的收集
本科生的学习主要在于基础理论,对专业文献检索缺乏基本的培训和锻炼,对如何利用检索工具查找到高质量的文献常感到束手无策,而熟练检索专业文献是从事科研和创新实践的必备技能。因此,导师需要对参加项目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设计思路和研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培养项目组成员掌握正确的科研思路和方法,提升其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和素养,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行业需求奠定基础。
2.3实验的开展
实验方案确定后,最重要的是采用一定的实验手段加以实施。在此之前,学生所学知识仅为书本内容,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加以应用。如,化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近代测试技术》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了各种大型仪器的使用以及所测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但是,由于本科生的学时数较少,并且大型仪器的台套数较少,根本不允许通过课程的讲授学会仪器的操作及数据的处理方法。然而,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项目组成员将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本组所合成的物质进行测试、分析,了解仪器的使用规则及数据的处理方法,实现书本基础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此外,由于学生初次在实验室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对很多化学品以及仪器误操作所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导师还需对学生加强使用仪器的规范性和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工作。
2.4实验结果的整理
项目的完成最终离不开实验结果的有效整理。工科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无论是为了保障在校期间能出色地完成各种课程设计报告和毕业论文,还是为了满足日后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高水平的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必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给了项目组成员很好的锻炼机会。导师可以在平时的实验中对学生开展该方面的训练,定期进行实验工作汇报,既能提高学生总结分析数据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针对性地思索后期的工作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要求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对英语程度高的同学,还可要求他们书写英文论文,既加强了语言学习,又熟悉了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此外,结题报告的撰写及终期答辩,学生也无法独立完成,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才能将自己开展的工作意义、内容、目标、进展、成果等付诸文字,并由导师指导完成现场答辩。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项目的实施对学生的收益
参与项目之前,学生学到的都只是一些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所学知识离散、不系统。项目确定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必须通过自学相关知识,集体讨论分享资源、交流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学生查找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得到信息的时间明显缩短。他们将之前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将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真实具体,更易理解,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自主求学,心态发生了变化,掌握新知识的速度明显加快,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丰富了其实践经验。此外,完成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通力协作与配合。一个人难以完成全部工作,需要项目组每个成员承担相应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成员必须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互配合、集思广益,积极交流和沟通,这对学生的团结意识、协作意识、个人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并让他们更加理解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的真谛。
另外,很多高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毕业论文可以延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这样,从大二开始,就有很多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来,他们对课题的内容已相当熟悉,有了这一年多的积累,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时,不仅从时间上来说宽裕许多,缓解了与考研和就业的冲突;而且,由于对论文的工作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论文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4项目的实施对导师的收益
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同样也能够使教师获得相当的收益。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研究生生源不足的问题,很多的科研项目是靠青年教师自身开展实验工作来完成的。然而,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很多教师根本无法兼顾科研与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科研工作开展得相当迟缓。但是,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青年教师可以从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抽取一部分子课题进行开展,就可以大大加快教师科研工作的进度。此外,通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毕业论文结合,导师可以延续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导师,由于提前指导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有前期项目的铺垫,导师能更加准确地把握题目的难易,并对选题进行适当的扩充和调整,使得学生能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科研活动,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这些要求将促使教师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关注本专业发展状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推进教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同学生作为一个科研团队一起开展科研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交流的平台,能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心里变化情况,这些情况的掌握可以使教师知道学生差什么、需要什么,有利于推进教师日常教学的开展,并增强与学生间的感情。
总的说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目的是,通过项目实施,促进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根据导师工作实际,结合科研工作设立的。大二、大三学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启智阶段,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求真的学习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科学的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辅助于导师的指导,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求知观,从而让大学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 武广臣,刘艳.“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推广[J].考试周刊,2014(30):164-165.
[2] 王海良,任权昌,喻洋,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体会及感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216-217.
[3]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4] 周浩.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选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173-174.
[5] 魏萍.以科研训练计划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