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规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18-01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历史学习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提升对事物的判断力和感知能力,对于正处于性格形成关键期的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历史课堂不仅仅是单向灌输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成为学生与老师互动交流、启发思维的场所。提升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中学课堂非常重要的一项长期教学任务。
1.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出和界定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特殊思维类型,它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式思维与辩证思维的高度综合。"同时还应考虑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中学生也存在着创造性思维等其他思维形式。
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最早是在国外提出的,美国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国家标准的界定是: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因果分析的能力,解释历史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决策提出正确的依据和看法。不过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国家标准的理论界定,但史学界很多学者都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一般的思维活动和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是实现由对历史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且能够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毋庸置疑的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对学生学会历史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更有助于他们会学历史。
2.掌握中学生特点,重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2.1掌握中学生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历史教学任务。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在13-1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初中生的历史教育课堂应该多以形象思维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将生涩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纷繁浩杂的历史人物进行筛检,选择出较为生动,容易理解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初中生掌握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基本历史常识,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由于初中生阶段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独立批判能力萌芽的状况,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就成为了很多中学课堂的惯常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一些抽象理论:如宗教思想等尽量以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说明,或者较少涉及这类晦涩的知识。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老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中着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2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中学历史学科能力方面,历史思维能力是处于核心地位,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学历史教学所研究的,是学生的历史思维,就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的思维能力培养。因此,从历史学科的思维特征入手,同时根据中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等具体情况,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和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把学生从书本死教条的知识中解脱出来,自主学习互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对史实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明确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在事实面前能做出准确判断和对未来的科学预测。
3.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途径
3.1教材、丰富历史事实。历史事实中存在着大量可以比较鉴别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尤其发展脉络和规律。掌握大量的历史事实,能够便利了解历史发展进程。思维就能灵活起来。从教学内容而言,历史事实要尽可能保持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应该是动态的,实时更新,不断使学生引发新问题,新思考,并解决新问题。历史事实的积累为历史思维提供了条件,而历史思维的发展又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史实,更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
3.2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严密系统的历史思维。在对中学历史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不能仅记住单独的历史知识,要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对老师的要求来说,就要很好的处理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和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明确每个章节在整体课程中的地位,注意历史时间脉络的延续性和前后纵横联系。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分析研究
历史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授知识、揭示发展规律以及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多重职责,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有效学习方式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高效学习,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备考。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深入研究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与备考,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明确学习基本要求,夯实历史学习能力基础
历史学习既要勤奋踏实,同时也要注重技巧捷径。学生要对学好历史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具有明确的认识,针对性锻炼与提高自己,从而为历史学习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了共同探究,要求学生夯实“背诵、分析、探索、总结”四项能力。在背诵方面,指导学生认真记忆、高效背诵,在较多内容的记忆背诵过程中,要学会抓住
关键词 与字,可以缓解机械记忆的枯燥,提高记忆效果。学生还可以将记忆要点摘记下来,随身携带,运用学习生活的间隙时间进行学习记忆,化整为零,逐步推进,也能够提高背诵记忆的效果。在分析方面,重点对自己的联系以及测试进行分析,尤其是对错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搞清楚错误之处并进行举一反三,确保今后同类型的题目答题正确。在探究方面,应当要求学生不能完全局限与课堂学习历史,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各种书籍、刊物、网络以及电视媒体中了解与搜集历史信息,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效果。在总结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省与改进,学会总结自己历史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从而为自己的历史学习继续后劲。
二、开展方法技巧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效果
授人以渔,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在历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学好历史学科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积淀和酝酿、表达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历史相关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系统性地了解整个历史过程,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综合论述性题型的加大中更加突出要点和全面深入。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与巩固中发挥框架体系的作用。思维活动越清晰和具有条理性,所产生的记忆巩固效果也就更为有效,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相关知识点与内容形成前后连贯的框架体系,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记忆巩固的难度降低、效果提升。如在学习秦朝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框架:秦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及重要人物)——统治的巩固(在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秦朝的繁荣(具体的表现)——秦朝的衰亡(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框架引导下,相关学习知识点能够有效融合进去,学生还可以在框架内进一步细化与分支,延伸出若干的分支问题,构成了条线与网状相结合的框架知识点结构体系。这样的学习方法技巧运用到其他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同样能够产生较好的记忆巩固效应,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内容。另外,教师还要从人脑记忆规律以及先进记忆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记忆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形象记忆,能够让学生记忆更为深刻与牢固。笔者要求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学会前后连贯记忆,不搞死记硬背,在理解中记忆。向学生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正确认识人脑的记忆规律,学会分轮次阶段开展学习巩固,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歌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各种新颖的记忆方式,可以缓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压力,对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帮助较大。在一些重要法案的年份记忆时,笔者引导学生背诵一串数字来简要记忆,如“1689 1787 789 1791 1889”这一串数字,就与英国《权利法案》(1689)、美国《1787年宪法》(1787)、法国《人权宣言》(789)、法国《1791年宪法》(1791)、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等法案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思维活跃性不强,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深度、广度受限,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首先,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改变直接灌输的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上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组思考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与合作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并相互讨论,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历史教学中活跃起来。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学生的思维深广度才能够得到锻炼,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够得到培养。其次,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动研究,尤其是对于学生之间出现观点不同的情况,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各自观点的阐述,通过深入的分析来接近准确的答案,逐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全面深入解题等方面都具有促进功能。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开展互助学习,一方面点评历史学习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学习方式的建议,另一方面相互提问检查知识掌握情况,集体分析研究历史事件与人物,以及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等等。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通过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真地学习,结合自身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性质,遵循教育对象认识事物和学习的规律,整合所有有价值的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拙见,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改革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积极性,获得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优秀的历史教材,不仅要文字严谨、简洁,还要表达生动,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冷冰冰的文字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历史,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课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根据现代学生认识事物和接受事物的规律,对客观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包装和加工,使用可以更大程度激发学生兴趣的载体、方式和方法,通过“借壳”,使尘封的历史激活,使刻板的历史生动,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让学生感受历史、走进历史、触摸历史,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建议历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枯坐听讲的教学法,在不歪曲改变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采用流行文学元素和小说风格,加入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吸纳叙议结合、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抖包袱等多种手法,穿插幽默、无厘头的语言、流行歌词,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历史课甚至还可以采用“戏说”、“评书”、“脱口秀”等方式来教学。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袁腾飞幽默犀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网络历史题材的小说《明朝那些事》采用通俗易懂幽默,甚至娱乐化的写作手法将历史人物写的鲜活,将历史事件写的跌宕起伏,将历史深刻还原,如身临其境,深受读者的喜爱,值得所有的历史教师深思借鉴。
二、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将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或历史规律放在一起讲解,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的演示方法,使古今中外两个或多个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或历史规律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形成反差,显示矛盾,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差异性和规律性,使学生的历史知识类别化、类型化,突出两个或多个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启发和引导学生体验历史知识中蕴涵的思想精华,进而对人类历史中的某些领域有一个较为准确、客观、公平、全面的认识。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时,通过对诸如秦始皇、堂太宗、康熙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主要活动、历史功绩、历史影响等历史史料进行科学地对比分析,可以客观公正的揭示历史人物的政治活动规律,对历史人物做全面、科学、客观的探究和评价,从而认识历史事物本质。
该教学方法在相同时间内讲述多个文化现象,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同时也能培养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形式多元化,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学习过程中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依托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高中历史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遵循学生的感知规律,将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准确、丰富的历史题材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资料融入在教学中,试听结合,声画交融,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容量,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缺乏个性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节省了课堂时间,有效合理的控制了课堂节奏,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当前,高中教育的对象以90后学生为主,他们媒介环境丰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和前代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将高校教育带入了后喻时代,这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板书教学和填鸭式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元化,假借先进高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采用多模态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精彩呈现,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参考文献:
一、 列表复习的作用
列表法是最常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表格作为承载历史信息的一种载体,是历史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形象、直观、概括化的史料,它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清晰直观、一目了然的作用。具体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一) 通过宏观比较,理清历史线索
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只是对单个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专题进行死记硬背,结果往往是前读后忘、顾此失彼、事倍功半。运用表格形式进行宏观比较,可以站在历史的整体角度分析总结历史,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下面以20世纪中美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表为例:
(二) 通过微观比较,准确掌握史实
历史的相似性使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混淆知识点,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也正因为历史具有相似性,我们可以在学习中利用微观比较法,对各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概念进行具体的比较,从而使自己准确、牢固地掌握史实。如下表就可以帮助总结19世纪以来的文学形式及阶段性特征:
(三) 通过纵横比较,发掘历史规律
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往往隐含着许多历史规律,在学习中,通过纵横比较法,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许多曾经熟视无睹但很有价值的东西。如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艺术可设计表格如下:
通过以上的表格比较,我们会明白: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艺术包括方方面面(文学、美术、音乐),除此之外还有现实主义艺术(文学、美术、音乐)、后现代主义艺术(文学、美术、音乐)。
(四) 通过古今比较,掌握难点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史实,解决难点。比如通过学习科技发展这章,我们会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呢?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科技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以设计如下表格:
(五) 通过辩证比较,提高分析能力
表格式比较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学习三次工业革命时,可以使用表格,把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后果加以列表分析,从而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结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帮助自己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列表复习要注意的问题
1. 以课本为本,以专题为中心。以列表法进行的专题复习只是重要问题的归类复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复习时不能丢开课本,应与阅读课本同步进行。
2. 以练习为主,讲配合练。用列表法实行专题复习,必须有配合的练习题,以消化表格内容,同时还需进行相应的测验。必要的话,还应做些专题外的归类题,以弥补列表法的不足。
3. 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提高能力。同学们要重视表格要点的设计,并充分利用表格内容开阔思路,提高选材答题的能力。
关键词:框架;联想;规律
历史考试的特点决定了无论回答什么问题都要靠史实说话,用事实论证。而基本事实基本上来源于课本,这就决定了历史学习和复习必须首先对课本知识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那应该怎样复习课本才有效呢?
一、看书时要学会从宏观到微观
总有学生说,自己花了很多时间记历史,可到考的时候头脑中一团乱麻,什么都记不起来。其实,问题的关键是你所记的知识是零碎的、非有序的,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书时就要学会:从宏观到微观,搭建知识网络,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要从教材的目录到每一课的标题再到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不至于杂乱无章,也不会张冠李戴。就如同一个仓库,你如果将所有东西乱七八糟地放着,找起来一定很费劲,甚至根本就找不着,但如果进行了归类,就不一样了,需要什么拿什么,而且你对仓库的东西渐渐了如指掌,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二、看书要有侧重点、针对性
在掌握了基本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后,应重点复习重难点知识,这些重难点知识一般都是老师上课时特别强调的,也是平时考试经常涉及的,对这些内容必须精益求精、融会贯通、准确无误地掌握。其实每次考试基本上是那些重点知识,比如: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等。
三、要善于联想,由此及彼
例如,看到明朝的纺织业就应联想到前代纺织业发展情况,看到明朝的八股取士,就要把有关科举制的发展变革串联起来,看到明朝废除丞相,就要把历代如何削弱相权的史实整理出来。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四、学会总结历史的规律,活学活用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不可能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那样有定理、公式可循,但历史的发展也有普遍性规律,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如,有关明清时期中国落后的原因无非是: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文化上实行思想专制;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类似的问题是具有一定的套路的。
五、对课本知识进行回忆
复习的进程采取滚动式,即先复习第一章,然后复习第二章,再把第一二章一起复习一遍;然后复习第三章,再把一二三章一起复习一遍……以此类推,犹如“滚雪球”。这种复习法虽然费时,但因符合记忆规律,因此,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
总之,历史学习是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不经过充分的整合,不会使你看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而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也会使你无法理解历史的真正内涵,永远徘徊在历史大门之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师范历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G652.4
大力开展人文教育是深化师范院校教育改革、提升与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已经是当前世界很多国家达成的共识,师范院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引导其通晓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及世界,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迎接来自社会的挑战。
一、师范历史教学与人文素质整合概述
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过程发展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历史材料的阶段,这一阶段形成了对历史现象的个体表象认知,同时以此为基础展开事实判断;第二阶段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重点对历史事实的内外联系进行考察,构建起明晰的历史线索,然后扩大到运动的网络结构总,针对历史运动展开动态过程跟踪,重点在于对历史运动局部过程的考察,将历史事实的本质揭示出来;第三阶段以前两阶段为基础,经过归纳、演绎及推理等方式总结出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整体性认知,提升自我独立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范历史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通过对各目标体系的整合,在结构上形成聚焦点:从横向结构来看,通过整合形成了一种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心理品质,注意对个体潜能的开发;从纵向结构来看,第一阶段学生需要借助想象与形象思维,利用图片、文字及实物,形成对历史人物形象、具体历史事件的感知,这为奠定道德审美情感基础提供了重要条件;第二阶段学生从“事件的历史”感知逐步发展到“综合的历史”感知,同时这也正是学生历史认知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历史、对社会的认知。
二、师范历史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抓的几个方面
整合历史教学目标和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构成了结构聚焦点,在历史教学中该结构聚焦点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系列性的子目标,通过对这些子目标的进一步分析与整合,可以归纳出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对历史教学起到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师范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抓好。
1.实施历史文化传统教育
在师范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注意遵循传递历史文化的结构性规律。例如在讲授南部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融合、冲突,在中国历史上构成了特殊的规律性发展时,其教学结构应该以游牧――农耕人们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为主要线条,从民族地理位置变迁到互相征战,从中总结出文化变强的内涵,阐明这些因素在历史长河中起到的交替性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从生存适应、创造审美等层面结合,形成了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其次,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历史传统文化将名族的历史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民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彰显了民族的存在及生命力。民族精神也是传承个体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是个体发展中形成社会道德理念、人生理想及爱国主义观念的重要源泉。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对民族文化历史的介绍和讲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鲜明的民族意识,为历史活动赋予生命意义。
2.积极培养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表示人重视发挥自我的主体性,利用多种心理功能完善和发展自我,良好的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个性精神及首创精神的发展,为个体创造提供源泉。历史教学中展现了历史舞台中的伟大心灵和动人事迹,这些人在生命存亡之迹表现了伟大的自我,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感人的事迹感知自我精神的创造。例如,中谭嗣同面临保守派的镇压,在面临杀身危险的时刻,经历了危机关头痛恨卖友求荣、意识到要保存维新力量以求东山再起的思想过程,最后他认识到所有变法都要通过流血牺牲来唤醒国人,于是他毅然决然的牺牲了自己。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历史人物的理性与感性意识,学习历史的过程就变成了他们丰富自身情感的过程,利用潜意识构成了复杂的、生动的自我意识,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经验。
3.培养个体开放的创造力
在认识范畴中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内容共同发展的结果,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构成了创造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创造力分成对历史事实的观察力、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能力以及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项实际操作能力等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他们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引导其战队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给出问题的改进性意见。例如,在学习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不同社会时期的农用工具,引导学生对这些工具M行观察,并归纳出不同工具类型的发展线索,然后将这些线索应用于历史环境的分析之中。通过对学生形象思维、想象力的培养,对古代工具进步及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从中抽象出社会生产力的一般发展规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要想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我们必须构建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同时还要注意将历史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生动的再现出历史的人文魅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同时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弘扬人文精神、强调个性与创新。总之,师范历史教学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创造力启发,为学生未来成为教师、形成个体人格奠定了坚实的人文素质基础,对于文化与人格的传递与改造起到了重要的传递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伟,白前静,段谟发,梁娟,吴境.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基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J]. 沧桑,2011,01:147-148+156.
[2]蔡宝来,晋银峰.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境遇与未来抉择[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92-102.
关键词:历史复习、历史阶段、专题历史知识体系
一、指导思想:单元复习中实施阶段特征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和发展历史技能,把握历史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弄懂每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考察和把握该历史阶段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探求历史规律,以史为鉴,明确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二、实施办法和能力目标。首先,教师将每一单元的基本历史知识按线索演示做指导,由学生自学教材,列出教材基本知识结构,然后,就一些重点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这样可使学生既巩固基础,又弄懂教材线索,为其进一步分析、归纳、概括阶段特征奠定基础。这一步骤的实施,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阅读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章节之间的主要内容及内在联系,从基本史实中得出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然后,总结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从而得出对现实的启示。学习历史,探求历史规律,以史为鉴,才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也能使学生明确学历历史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觉性。综上所述,单元复习必须坚持“知”与“识”的统一,把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作为确定教学思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1.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实际水平较低、新教材内容跨度大,使教与学出现困难。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上述这些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更是低。
1.2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将这种思维转变在历史学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1.3 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习方法的衔接出现拐点。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2.1 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2.2 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让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进行讨论。学生有的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积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导致了世界渐成一体、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有的学生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消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殖民扩张”。在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可以帮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影响;2是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3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取,具体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阅读,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遇到一些阻碍信息提取、影响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突破障碍。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一些信息,这时可以通过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培养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
2.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3.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
二、培养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的能力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三、培养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3.选择专题深入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去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3.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