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市场范文

传统文化市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市场

第1篇:传统文化市场范文

Abstract:The Chinese design market flooded with foreign culture nowdays, how to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a problem. Chengdu Jinqian Design Institute designed a set of modern leisure square, which combined with culture, tradition,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Book of Changes, Twenty-four solar terms, et al. , which will provid a reference for future similar square design.

Key Word:the Book of Changessquaredesign

中图分类号: [F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概述

在中国各处的城市规划和广场设计中,多以欧式风格或中西结合混搭为主,其景观效果不尽如人意且不具有互动性。深究其原因始终少了一些原汁原味的中国智慧与传统文化。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何在外来文化的重重包围中脱颖而出,一直困扰着本土设计师。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都锦前设计院选择《易经》作为此次广场设计的立意基础,就是因为《易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其“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历代先贤推崇它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该广场另一个特色为互动性。历览各处久负盛名的广场无外乎其景观独特、建筑精美、人文独特,而说到广场本身与游人的联系与互动好像并不多,所以我们以互动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个既有趣又宜人的城市休闲广场。

二、城市休闲广场融入传统文化设计思路

此广场设计理念源于《易经》,辅以现代建造理念和养生精神。以《易经》为契机,设计这个广场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感情是复杂的:首先是对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崇拜;其次是幻想着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站在这样的广场中心,与古圣先贤进行一次心灵的、时空的交流;最后更是给一味崇拜外来文化而将本土文化与精华抛之脑后的设计师们一个忠告。

该广场建成后将是一个集文化、传统、养生、科技为一体的互动式现代休闲广场。它外形酷似北京天坛,呈阶梯状共8层,每层均有白玉栏杆隔离。该设计提炼《易经》、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设计的依据,结合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具体设计思路阐述如下:

该广场设计为八层,中心圆台直径20米,第二层至第八层宽为5米,整个广场占地约6400平方米。第一层圆台中心设计有一个大型嵌地LED显示屏,其屏幕将不断幻化出易经八卦图、阴阳鱼、五行“土”、十天干“戊己”等。将伏羲八卦放于广场中心是为了阐述宇宙是由阴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构成,天下所有的变化都是阴阳的变化,并且八卦是《易经》最核心的内容。圆台周围另配备有对应的五行(金―西、木―东、水―北、火―南)和十天干(甲―东、乙―东、丙―南、丁―南、庚―西、辛―西、壬―北、葵―北)地浮雕。在运用《易经》的法则和占卜的时候,两者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里将五行与《易经》放在一起。第二层平台主要以对应的十二地支(子―北、丑―中、寅―东、卯―东、辰―中、巳―南、午―南、未―中、申―西、酉―西、亥―北)浮雕为主。在某种程度上说,五行文化与易经、天干地支文化是相互结合的,并被人们运用于实践,更主要被风水家、堪舆家发挥的淋漓尽致,历代人们对五行文化更是充满敬畏之情。第三层以对应的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浮雕为主。十二生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纪年与天干纪年同样盛行,并且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在中国一直都被人传颂。第四层包含对应的十二月份和二十四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地浮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令,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对于中国农耕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第五层以人体中医五行对应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肉、皮毛、骨)、五官(目、舌、口、鼻、耳)地浮雕为主,第六层以人体中医五行的五志(怒、喜、思、悲、恐)、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液(泪、汗、涎、涕、唾)地浮雕为主。在中国,中医被誉为是“第五大发明”其理论依据就是根据《易经》中五行生克原理而来。第七层以八卦命理学十二长生(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地浮雕为主。第七层以四季地浮雕为主。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大概可以将广场八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层至第四层为《易经》核心、八卦及其衍生的时空记录方式,第五层和第六层为八卦关于中医治疗和养生的内容,第七层为《易经》八卦衍生出来的八字命理学十二长生,第八层为四季,代表宇宙一年的季节变化。

三、城市休闲广场互动性体现

以上设计看似普通,但是我们还将在广场周围设置有数台专用电脑来增加广场与游人的互动性。这些电脑通过植入专业的软件,而变得与常规电脑不同。其以《易经》文化为基础,兼具堪舆之术、中医养生保健、行为处事检测与技巧等技能,游人可以通过人机互动来增加趣味性。例如游人觉得最近身体不适,经过人机对话知道是肝出现了问题,那么经电脑提示,应该到广场第六层,主管肝的方向活动活动;如果游人觉得自己背部不适,经过电脑查询得知可以站在广场某方位大吼几声,以振聋发聩之势逢病化吉;游人觉得自己最近运气平平,就可以通过输入自己的生辰来测吉凶,电脑就会提示化煞的方法,比如沿着广场某个方位某一层走数十步或转几圈;游人觉得最近和朋友交往总是矛盾不断,就可以输入自己和朋友的生辰,电脑则会提示自己和朋友分别属于五行之中的命理,如何消除命理的不合(比如水命和火命,则要属水命的人多往削弱水的方位活动,火命的人多往增加自己运势的方位活动,此消彼长如此两人才能相处和睦),……来增加趣味性。此设计的初衷不是宣传迷信,而是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易经》所蕴含的养生之道和处事之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该广场与仿造西式风格广场的差别正在于此――寓教于乐,不只是简单的休闲和观景,还有对时空的探究、对未来的期许、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四、结语

第2篇:传统文化市场范文

关键词:长春;高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第一部分 概述

一、调研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知情况,我们于寒暑假期间,对长春市的三个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当街随机访问调查,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有以下三项:

1.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程度,从而了解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

2.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而分析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

3.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现状,对以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抽样框和样本

(一)抽样框

按照调查目的的要求,调查对象主要为长春市内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二)样本的形成

1.将长春市区分为若干个区域。

2.从中随机抽取几个区域构成访问范围,具体范围确定为吉林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校园内。

3.从被抽取的区域中按照随机原则当街随机选取访问者构成样本。

(三)样本的容量

根据调查目的的要求,将大学生样本容量确定为500份问卷。有效问卷482份。

三、调查方法

本调查组织采用了随机抽样法选取访问范围,在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中再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被访问者,总体采用了分层抽样方法。实地调查采用访问方式进行,这就使得此调查方式和方法具有随机性,能够依据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

四、访问过程控制

此次调查人员由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花林竹海小组4名同学组成。正式访问前均做了认真的访前培训,另外,每天访问结束后,各组长都对本组当天的工作做了核对和总结,各组间也有一定的沟通和监督,这两个控制手段有力的控制了整个访问过程,保证了调查访问的质量。

五、数据的录入和检索

返回的问卷经过初审和终审合格后,即编号录入,录入完成再进行正确性复核,之后,开始有关数据的检索。

第二部分 正文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的被访者为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分别来自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吉林财经大学。其中吉林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的代表,东北师范大学属于师范人文类大学,而吉林财经大学则是财经类大学的典型代表。在长春地区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在吉林大学发放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在东北师范大学发放问卷167份,收回有效问卷167份;在吉林财经大学发放问卷168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

二、调查问卷具体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1.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方面,不同学校的同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一般,占到总人数的47.30%,而非常关注、关注、不关注的比例分别为2.70%,27.59%和20.95%,只有1.45%的人表示对传统文化根本不关注。另外一方面,通过不同学校之间的对比,吉大和东师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吉林财经大学的学生。在吉大和东师的学生中都有超过3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非常关注的态度,这可能缘于吉大作为国家重点综合类大学,注重培养全方位人才,而东师本身就是师范人文类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从数据中来看,东师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示不关注的比例也是三个学校中最少的。吉财则有55.42%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关注程度一般,这从侧面表现出吉林财经大学还是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氛围的。

2.学校相关课程设置

总体来说,各个学校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不是很多,开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也不很丰富,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其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甚至有很多同学认为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设为一门必修课。

数据显示,学校在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设置方面,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课程相对而言还是比其他两个学校略多一些的,这说明师范人文类的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

3.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

在开展校园活动方面,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关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现在大学内虽然开展了很多的社团活动,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却少之又少,我想这应当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数量与学生开展相关活动的情况是呈正相关的,可见老师的授课内容对学生的整体认识和行为活动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二)传统文化未来前景

1.发起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的必要性,三个学校的同学的态度基本相同。从总体来说,93.98%的人认为我们有必须要发起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三个学校的被调查者中也都超过了90%的人认为应该保护传统文化,而吉林财经大学更是高达95.78%。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急需保护的事实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和国人对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认可程度

从总体来看,70.1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认可程度更是高达93.98%。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三个学校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部分有略微差异,但并不影响对于传统文化态度的大方向。东师和吉财认为传统文化未来前景较好的同学分别占73.05%和74.70%,情况基本一致;而吉大则是61.75%,相对其他两个学校少了13%。表明吉大认为传统文化未来和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作用不明朗的同学明显多于东师和吉财。在吉大对于传统文化不看好的学生也大大多于其他两个学校。此结果将理工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的差异体现的淋漓尽致。吉大学生更偏向理性的思考。东师和吉财则更倾向于感性的感觉,对传统文化抱着极大的信心。

(三)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

1.传播途径对比分析

现在大家现在接触的途径主要还是集中在报纸书刊,影视广播和互联网,说明在现阶段大家主要还是通过自己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但是对于同学们所期望的接触途径来说,大家还是更想通过课堂讲授和校园活动来加强这方面学习,这表明校方在这方面的努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传播内容内容对比分析

从整体来说,现在大家接触到的传统文化主要还是集中在精神方面。在物质和行为文化这两方面,大家都觉得有所缺失,想要进行更多的了解。在制度方面,大家了解的不多,也并没有想要进行深一步了解的欲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传统的建筑,服装,饮食,民俗等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有所流失,在礼仪方面,我们现在更是懂得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我们现在可以接触到一些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但掌握的不多也不精。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除了要在精神层面上提供更多,更精的精神文化食粮,更应该注意保护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的活的传统文化。比如,保护各地有特色,有历史的传统建筑,重视对于各民族各地区特色节日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多管齐下,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下去。

3.缺失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总的来说关于儒学国内遇冷现象41%的人认为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够,25%和21%的人分别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怪现象和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肤浅。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中,大部分人认为学校没有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有33%的同学认为学校过度重视考试升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26%的同学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社会教育缺失。在调查中,受访者也给我们了很多他们认为的原因,总结下来,其他选项中分别有以下几类:社会发展太快,物质等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历史原因;国家宣传不够,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成熟;战争及破坏;国家不重视;生活节奏过快;老师不清楚。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习氛围都严重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

第三部分 建议

一、对政府机构的建议

(一)通过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

虽然大部分人觉得没有必要将保护传统文化提高到立法保护的层面上来,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们只依靠自己的自觉学习和民间发扬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立法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上建立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

(二)加大对于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每个地方的政府都有责任保护好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遗迹等。提高保护意识,对于符合要求的传统建筑民俗等,地方政府可以进行申遗,在各地开展宣传活动,或者是举办文化节等节目来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让传统的东西融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去。

二、对学校的建议

(一)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

高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和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满足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建议高校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多多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

(二)树立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

大学有责任让大学生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中国人。这里的责任感就当然包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树立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

三、对大学生的意见

(一)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热情

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坚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自身自省传统文化的修养高了,整个社会的素质也就提高了。

(二)积极响应国家的学习号召

积极参与社会上和学校中举办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中与大家交流传统文化,互相切磋,交流心得,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能够更加正确地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吸收其中的精髓。

第3篇:传统文化市场范文

“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陕西的一大优势。”雷珍民接着说:陕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汉唐文化影响至今不衰,同时承载着丰富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人物层出不穷。就书法方面来讲,柳公权、颜真卿等一批唐代书法大家把中国楷书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为书法史谱写出辉煌亮丽的一页。近年来,陕西的书法家也传承着优秀传统,积极创新,无论是作品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全国前茅。更为可喜的是,随着陕西文化事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热衷传统文化的广大群众,为文化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陕西文化市场近几年发展较快,令人振奋。仅以书画市场为例,2008年的销售额据不完全统计就高达22个亿,其中不包括笔墨,就宣纸一项的市场销售额位居全国第一位,等等。这些都为我们把文化大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雷珍民说,当然,文化市场的发展由大到强,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无法统一管理,规范市场,引导文化市场更加繁荣,快速发展;二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缺乏发展的长远规划,使得文化市场没有长远目标,没有品牌建设,凸显不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三是缺乏文化市场的监督机构,尤其是书画市场赝品充斥,消费者深受其害,书画家的知识产权很难得到保护,监督管理工作急需加强;四是缺少一批懂艺术、了解市场的专家组成的顾问机构,来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以便推动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五是一定要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比如省书协5个人的编制,每年经费9000元,如此单薄的人力和财力,使推动工作捉襟见肘。

最后,雷珍民颇为自信地说,目前存在的困难是有,但我们要看到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坚持总书记提出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处处留心广大群众的文化诉求,扎扎实实做好分内的工作,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把文化大省发展建设成为文化强省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雷珍民简介:

第4篇:传统文化市场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困境;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61

1引言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发展渗透在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使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共同协调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

2农村文化的作用

农村文化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协调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当前,在全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顺应形势所需,不断充实新内容,以变迎变,以新迎新,在载体上求特色,在实效上求突破,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以能动的反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新农村文化真正成为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发展的核心动力。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等功能,这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3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地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虽然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就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文化自身具有的宗法性、保守性、封闭性、迟缓性、单调性等特点制约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态度导致文化建设滞后。从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来看,政府对此并没有足够认识,没有建立起文化建设的全局观、整体观,不仅缺乏将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也缺乏融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当中的意识。三是农民自身的主体意识缺乏,对文化的认同感不高,文化主体意识缺乏。四是目前农村由于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尚不健全。五是农村文化消费能力不足。

4农村文化发展的对策

41尊重农民的主体性

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村文化发展要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靠农民参与、让农民满意”。[1]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发展农村文化就是让农民感受到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农村的文化建设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结合农民自身的特点与不足,来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或开展相应的文化教育,针对农民群众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与耐心,并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在活动或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农民是农村文化的需求者,他们既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农村文化的参与者,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文化的主体意识,让农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既是农村文化的建设主体,又是其受益主体。另一方面,农民又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创造者。要广泛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精神,让他们在文化建设中创造历史,创造文化。使新时代的农民由“传统型”向“时代型”转变,由“盲从型”向“技术型”转变,由“愚昧型”向“知识型”转变。[2]转变农民传统的封建思想,使他们切实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在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文化教育使民众转变传统的封建思想,使他们树立起健康的思想意识,自觉地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对传统的文化知识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通过讲解或教育的方式来大力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革除传统文化中的陋习,使他们对新型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认识,从而保障农村文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42提高文化消费力水平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是基础,文化消费奠基于物质消费之上,是更高层次的消费。一般来说,只有基本的物质消费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首先,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其次,创新农民文化消费观,提高农民消费品位。向农民提供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抛弃消极保守的文化消费观,最终引导农民优化文化消费结构,实现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

43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健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在健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具有传播功能、防御功能、服务功能、扶持功能、监督功能和发展功能等。当前,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政府需要进一步增加文化投入,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比重。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体制的投资格局,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本文化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方支持”文化发展模式,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问题,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44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资源,建立完善农村文化市场机制

首先,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是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稳定和发展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文化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就地取材,整合农村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善于挖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拉长产业链条,把文化特色转化为文化产业,用文化特色支撑文化产业,用文化产业彰显文化特色。建立农村文化市场,活跃农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富农。农村文化市场要利用附近城镇文化的辐射作用,逐步缩小与周边城镇的文化差距。制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域主体网络,形成社会化、开放式和整体效应优化的村域文化。最后,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要建立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快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建设,完善农村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农村文化市场调节与管理,遏制农村文化市场上不良文化的泛滥,政府在净化农村文化市场的前提下,在制度和政策辅助下,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资源,建立完善农村文化市场机制,为农村文化健康向上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第5篇:传统文化市场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市场 新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也是建设精神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村改革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工作中应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的势头方兴未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市场体系。但是,文化市场尚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中,规模小,档次低,经营项目少,管理力度亟待加强,具体表现在:

(一)发展不平衡。从文化市场的发展情况看,经济富裕地区先于欠发达地区;从文化经营网点的数量比较,集镇多于乡村,平原多于山区。按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人口密度诸因素衡量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一是有市有场型。即人口集中,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乡镇形成文化市场较快;二是无市无场型。一些居住分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小乡村,既无娱乐场所,又很难形成文化消费群体,造成几十年来看不到一台戏或一场电影;三是有市无场或有场无市型。这种类别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一些以种植业、养植业为主的农民,长年聚居原地,文化消费需求量大,但文化设施少且无场地;反之,那些有俱乐部、影剧院的村,由于劳务输出多,文化需求少,造成文化娱乐场地利用率不高,难以形成“市”。

(二)经营者素质不高。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法制观念淡。所以,不少经营者把经营物质商品的手段或“诀窍”照样搬来经营文化娱乐业。这样,有的经营单位或个人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逐经济效益,舞厅出现“”,游戏机房搞有奖,球棋类活动发生变相赌博,更有甚者出售、出租非法出版物。在经营过程中,有些不具备合法资格的组织或个人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的经济活动。如有的不经核准登记,地下经营,无证经营,有的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合法”的经营资格。

(三)监管职能难到位。目前,对镇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考核侧重在阵地的建设,而对镇乡文化市场的监管力量配置、管理状况尚未纳入镇乡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体系。虽然,《青海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第四条已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但镇乡一级政府有些领导对文化市场管理,仍然还存在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责任性承担不明确问题,有待区政府下发必要的规范性文件加于明确镇乡一级政府属地监管的职责。

(四)庙会活动问题多。农村庙会既是农贸交易日,也是传统文化活动日。从近几年的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情况看,节目内容低劣的大棚演出已得到有效遏制,但无证经营书摊和音像摊点历禁不止。这些摊点依仗低廉的价格,吸引大量的农民消费者,兜售非法出版物和违法音像制品,破坏正常的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二、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民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日益强烈,与当前农村文化贫瘠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方位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改变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立足于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巩固利用好农村文化阵地,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抓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利用好各行政村已有的文化活动室、室外文化活动场所、图书室等基础设施。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戏剧演唱、健身操、游戏、歌曲比赛、技能培训等活动,有条件的村都要成立庄户剧团或文艺演出队、秧歌队。文化部门在经常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同时,还要加强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体育交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文化意识。

(二)增强农村干部的文化意识,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把农村文化工作摆上地方领导的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年度业绩来考核。在农村干部的任用上,要把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有开拓精神、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实践证明,农村干部文化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快慢、层次的高低和成效的大小,决定着一个村的风气好坏。农村干部要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到越是贫穷的农村越要想办法办文化,不能因为经济落后就放弃文化建设,更不能等经济上去了再发展文化;同时,要正确认识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尊重当地农村群众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完善的农村文化队伍。

第6篇:传统文化市场范文

“我们过去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训,是文化建设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新设城镇需要设立哪些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哪些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关机构人员如何配备、如何推动文化建设、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标准。”蔡武说,“只有物质经济的现代化,没有文化的现代化,那就不是全面的现代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第一产业人口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城乡结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文明的扩展和城乡文化的融合。因此,城镇化是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融合协同发展的过程。

文化担负着凝聚共识、强化认同、调控秩序、提高素养、重构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传播知识和文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塑造现代公民品格,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着力改变文化领域城乡二元结构

蔡武特别指出:“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文化资源上互补、文化发展上互动,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干部考核指标体系。这一点在今年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强调。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财政为支撑,把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完善中央和地方按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打造城乡一体联动文化服务平台

蔡武说,要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作用,打造城乡一体联动的文化服务平台。整合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拓宽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打造城乡共享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城乡提供联网服务、流动服务,形成适合城乡基层需要的灵活、多样、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人员的流动过程。在谈到保障农民工群体文化权益的问题时,蔡武表示,要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建立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将这项工作日常经费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统筹考虑。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区管理范围,为他们融入社区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必须加强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秧歌、少数民族地区的祭礼乐舞等,都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节庆习俗有密切关系。

面对城镇与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某些城市的新居民与传统乡土文化将会产生断裂,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会更狭窄。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他表示,要通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名城名镇创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手段,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促进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对接和融合。

构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新格局

第7篇:传统文化市场范文

发展文化产业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来的少数民族的不懈努力和创造,少数民族地区沉淀出了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正确处理好内部环境与外部条件的关系,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

(一)借助当地传统文化名胜,打造传统文化品牌

1.经济效益

在全体华人中,文昌帝君具有极大的影响,世世代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尊崇,借助文昌帝君的广泛影响,打造凉山文化旅游大品牌,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首先,由于借助了“拜文昌故里、求学业大成”的文化优势,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激发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其次,国家出台一系列拉动内需的发展战略,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受旅游市场利好政策刺激,必将迎来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一轮新。第三是成昆铁路复线正在修建,建成后从成都到越西,仅两个小时车程,文昌故里风景区,已经完全融入了大成都旅游圈,完全有可能吸引来巨大的城市客源市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四是越西地处小平原,形成了文昌故里风景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宜游居住的独特优势,非常适合各种人,特别是老年人休闲度假。五是游客越来越喜欢特色旅游,文昌故里风景区不仅地势平缓,风景优美,环境清新,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对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对海外旅游市场也具有巨大的潜力。文昌故里项目规划2020年的税后投资利润率为29.4%,投资利税率为39.2%,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包括建设期)为9.27年。

2.社会效益

文昌故里风景区项目建设,将带动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飞速发展,项目完成后,人们参与旅游经营相关的行业,增加收入,这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中国自古就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文昌与孔子齐名。越西是文昌故里,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这一较高的文化知名度,使越西受益匪浅。3.生态效益文昌故里风景区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借助越西县建设彝族之乡,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1936年,红一方面军途经凉山,越西就有700多人参加,其中彝族人就达100多。据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所编的《二万五千里》一书记载,当时参加的100多彝族人,被编成了一个彝民连。有一个彝族连,在全国的少数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争取进入国家第二批红色旅游重点项目重要基础和条件。项目规划建设应尽量展现越西各族人民,尤其是862014年第12期彝族精英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突出民族团结这一永恒主题。规划定位(1)核心理念:用创新思维认识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旅游、管理红色旅游、树立符合时代特征、市场潮流的红色旅游资源观和发展观,既要正确处理好开发红色旅游的政治意义,也要注意开发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实施三大结合:一是政治意义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二是革命贡献与民族团结的结合;三是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特种旅游的结合。(2)主题定位:红色旅游经典教育,彝族红色旅游体验。(3)形象定位:彝族连,中华英雄谱;零关古道悠远,彝汉和睦昌盛。(4)市场定位:融入“金沙水拍,情深意长;大渡桥横,天堑飞渡;雪山草地,艰苦卓绝”红色旅游大环线。将这一片区的红色旅游客源市场作为该项目的首选客源市场。(5)目标定位:全国第一个以“彝族之乡”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的国家AAAA级景区。投资概算:本规划总投资为40000万元。

1.经济效益

独具魅力的项目必将吸引大量客源到越西古城观光、休闲度假,项目直接受益稳定可靠;高度发展的旅游业必将促进越西商贸、餐饮、宾馆、娱乐、交通、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快速发展,同时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古城建筑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基础设施配套等众多因素,必将提升古城及周边土地价值,增加财政税收及城市后续发展能力,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社会效益

项目带动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飞速发展,项目完成后,人们参与旅游经营相关的行业(旅游服务收入、商铺租赁收入、康体健身项目收入、古街区房地产收入),增加收入,这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有很大的帮助。

3.生态效益

彝族之乡项目不但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相反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借助地域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凉山域内的阳糯雪山,主峰铧头尖海拔4791m,为凉山北部最高峰,从南到北,山上分布着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总面积约1875亩,是建立登山体验项目的理想区域。

1.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阳糯雪山气候寒冷,终年积雪,道路险峻,人迹罕至,在不少景区都人满为患的今天,阳糯雪山仍鲜为人知,少人涉足,是探险观光的理想圣地。阳糯雪山有三海、黑海、红海、歪海、九海等冰川湖泊,湖中水色各异,五彩斑谰,可以建成典型的古冰川公园,特色十分鲜明。湖泊周围有万亩原始森林,有奇山、异石、飞瀑、跌水和溶洞群;日出、晚霞、云海、烟雾尽收眼底。草木葱茏,蜂舞蝉鸣,泉水叮咚,构成一幅有动有静的优美画卷,几乎齐聚了所有类型山地的景观,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登山体验项目的规划范围和内容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规划范围为整个阳糯雪山区域,规划内容为建设安全服务设施,打造集登山体验、探险、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景区。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为30000万元,主要投向旅游项目规划、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商品、市场营销、资源保护等项目。

3.经济效益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必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越西县未来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同时伴随着凉山州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越西县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借助成昆复线铁路,越西县进入成都市远郊旅游目的地辐射市场圈。阳糯雪山聚万千宠爱于一身,天然旅游资源组合良好,具有开发高品质文化类旅游产品、民族风情类旅游产品、度假类旅游产品这三类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完成后,预计旅游年收入可达5000万元以上。

4.社会效益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社会效益。(1)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成,为登山探险爱好者活动提供了良好场所,对提高人民体质和陶冶情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还会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牵动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直接就业问题,增加收入,带富一方。(3)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越西县与外地的经济、技术、文化协作与交流,提高越西的知名度。(4)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设,还将全面带动当地的建筑、交通、商业、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当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就地销售,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

5.生态效益

本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奇葩品牌

越西县民的族文化资源,主要以彝族鬼谷达布络魔为代表,而达布络魔以原始性、神秘性著称,具备开发优秀旅游资源品牌的优异条件,开发潜力巨大。在彝族鬼谷达布络魔区域,保持着完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原始森林比比皆是。绵延十多里的绿色翠屏里,风光幽美静谧,鸟语花香;无数奇花异草,布满青山、秀水、飞瀑、深涧,更让神秘的达布络魔充满了原始森林的神秘风光。达布络魔以神奇恐怖的鬼怪文化著称,聚集着丰富的人文宗教资源、奇秀的自然风光、原始的生态环境、神秘的传奇故事等等,开发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集登山、民族文化体验、探险、观光为一体,堪称民族奇葩品牌。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规划范围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区域,总投资为24000万元。

1.经济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必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越西县未来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同时伴随着凉山州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越西县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借助成昆复线铁路,越西县进入成都市远郊旅游目的地辐射市场圈。随着国内大部分地区城镇化水平的迅速发展,对高品质民族风情类旅游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增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由于天然旅游资源组合好,堪称民族旅游品牌奇葩,前景十分广阔。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完成后,预计旅游年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

2.社会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起码具有以下社会效益。(1)本规划的建成为登山爱好者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对提高人民体质和陶冶情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牵动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直接就业问题,增加收入。(3)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越西县与外地的经济、技术、文化协作与交流,弘扬民族文化,提高越西的知名度。(4)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建设,还将全面带动当地的建筑、交通、商业、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本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就地销售,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

3.生态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抓机遇创条件发展文化市场

(一)大力扶持助推文化品牌战略

越西县品牌建设将推动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推动越西县品牌战略深入发展。只有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品种范围,严把品牌申报、使用审核关,规范包装,才能促进越西的品牌战略不断发展。目前,企业及专业合作社使用“大凉山”品牌标识涉及26个品牌的30个包装,主要涉及农副产品。对已使用包装的企业,应加强跟踪服务,促进品牌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监管助推文化市场健康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情况特殊,加上历史的影响,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相对的地方性法律、行为规范,因此其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具备全面地落实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各项经济政策的优越条件,包括文化事业经费在本地区财政支出比重占1%,并逐年增长;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基础经费随财政增长;修建文化设施实行税费优惠和计划、贷款照顾;特别要剔除文化市场建设只是文化部门的事情的狭隘观念,积极扶持正当的经营,重点扶持一批确有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和文化商品,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心和雄厚的实力去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严厉打击文化市场的“三非”,保护合法经营等。通过专项检查整治,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创造条件助推文化市场发展

改善外部条件是破除文化市场只是文化部门的事的狭隘观念,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联姻”,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大力实施“文化富县”战略,完善和创新服务举措。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资金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强发展投资软硬环境建设,强化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完善信息、融资、技术咨询等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落实企业减负各项政策规定,下大力排除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干扰,通过深化服务,督导落实国家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发展环境,助力企业发展。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针对部分行业市场萎缩、订单不足的状况,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帮助企业开展域外产品推介、博览会、项目合作、招商会议等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争取订单;充分发挥好财政性支持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形成了独特风俗习惯,保存许多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研价值的东西,如充分利用,不但成为精神财富,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要整合资源,积极兴办文化产业,增加自己的造血功能,把雪球越滚越大。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外资办文化等方法,海纳百川,开拓文化投入的新局面,建设繁荣兴旺的文化市场。

(四)措施有力助推文化市场发展

1.摸清家底,制定相应的措施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口不集中,而且交通比较困难。但是,民风敦厚、直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传统的民族文化,潜力巨大。为此,发展文化市场就必须深入实际,摸清情况,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先导,如利用民风、民俗的节日,整理、挖掘反映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大造声势,通过宣传鼓动,同时,吸引外来的“靠山吃山”,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外部了解,增加投入,形成两只脚走路,促进经济和文化市场的发展。越西县命名县级生态家园300户,其中:越城镇100户、中所镇100户、南箐乡100户。经审查该300户家庭庭院整洁、环保意识强、无违反村规民约和环保法律法规行为,符合创建标准,被命名为2013年度县级生态家园。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五楼水晶2、3厅举行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投资说明暨产业推介会”上,越西县分别与湖北武汉市鑫龙恒盛房地产开发公司、安可宣(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北新六集团签订项目合同,签约资金5.08亿元。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2楼巴蜀郡厅举行第七届中国西部投资说明会暨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越西县与北京恩波明坤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签订《北京恩波(越西)水电集成及硅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合同》,签约资金9.7亿元。该项目计划三年内分两期投入,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贡献税收2亿元。签订的企业项目为开展企业文化奠定基础,同时为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2.抓住机遇,组建集团

近些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建设,国家大力推行的是“文化扶贫”,并逐年加大投入。以四川省凉山州的一个县为例:2010—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资金888万元;建120个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的图书、书架等设备。因此,用国家的扶持和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优势,集中投入,开辟集文化包括文博、旅游、服务、加工、出口为一体的集团实体,使人们在文化消费中,不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且重视和了解本地区,促进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四川省凉山州举办的“彝族国际火把节”、内蒙古的蒙古族“那达慕节”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因此,抓机遇,广泛联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才是成功之路。

3.树立用人的新观念,引进各种类型的人才

文化不仅是一种事业,而且从大范围来讲也是一种产业。发展文化市场必须集一切可以作用的力量来兴办。因此,要使文化市场真正发展,就必须大胆选用具有经济头脑,能搞经济的人到文化上担任领导职务。贴紧市场经济选用干部,坚决打破地域界限,要坚决摒弃原来人才使用上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如民族、性别、年龄、身份等等限制,真正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能发展文化市场,促进经济的繁荣。

4.走出去,请进来

各级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推动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活动,收集、整理、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反映民族和地方风土人情的文化,不仅走出本地区,而且走向世界,以提高知名度,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从而吸引外来的投入,繁荣文化市场,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越西县深入实施“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1)规定全县获得国家和省级品牌“三品一标”产品、政府搭台展示展销的农产品(土特产礼品)和其他农产品,全面使用“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标识。(2)对“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产品统一使用标识位置、色彩、条码、标签规范的“大凉山”文字。(3)加大对“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追溯管理制度,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树立“信用凉山”、“信用越西”整体形象。2013年,确保16个品种、20个包装规范使用,新增8个品种、8个包装申报工作。要保障文化市场的繁荣,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则需要做到内外兼修。如果说经济是“外”,那么文化就是“内”。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

第8篇:传统文化市场范文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东北亚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专业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型、边缘性的新兴产业,又是一个深度依赖于知识、创意和技术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亚文化产业;合作;策略研究

一、大力优化、完善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环境和政策

(一)构建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合作环境

(1)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的好坏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市场体系建设较好的地方,文化产业竞争力也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传统文化市场格局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体制已被资本、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文化生产要素全方位流通格局所打破,实现了文化资源与市场对接,文化产业投资呈多元化。针对文化市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文化市场要素不完善,流通和服务渠道不畅通的局面,加快建立文化要素(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文化主体公平竞争,实现文化资源合理流动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2)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保障。中国要加强与东北亚地区文化产业合作,必须制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的、科学完整的、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中国文化产业法制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侧重于规范政府管理职能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适应按市场规律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已有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缺乏衔接性,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文化法治化思想认识不足导致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法治环境我们必须做到:①牢牢树立依法管理文化产业的法治意识。纵观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由政府行政手段直接管理文化产业向运用法律法规间接管理文化产业转化是世界各国文化法治化的主趋势。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宽松,法律保障越严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通过法律扶持、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坚持依法治理文化产业,依法促文化产业发展,依法保护文化产业。②开拓创新,转变立法观念,改善文化产业发展法制环境。一是转变立法观念。从政府侧重保护、管理、规范市场职能向通过法律法规培育市场职能、协调监督职能、服务职能、维护职能转变。二是改变文化市场准入,放宽条件。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允许有效利用社会资本改造国有文化产业市场,允许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文化产业,从事独立的经营活动,提高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三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政府通过提供贴息贷款、融资担保、财政补贴、投入启动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设立文化发展基金、精品创作扶持专项基金、优秀剧目创作演出专项基金、电影专项基金、文物保护基金、印刷基金、出版和版权保护基金等。四是政府注重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校设立专门专业,专职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完善在职人员培训机制,专门培训;加强文化人才交流中介市场建设,创造有序人才流动环境等措施,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专业人才。③用法制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内国际市场。在规范文化市场方面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通过对文化产业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经营者的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消费者的法治观念,自觉抵制违法文化产品,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对文化稽查人员定期进行政策、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执法能力;适当增加执法人员编制,提供财政补助,落实执法人员物质配备到位,确保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治理整顿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改变线式多头管理体制,协调文化行政部门、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设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明确执法机构职责,有效监管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制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是加强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有利保障

(1)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必须坚持的原则。①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规划引导和服务支撑。资源到底该如何配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问题,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要求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满足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处理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发展问题上,我们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意识主流引领的前提下,正确定位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交流中的地位,要防止杜绝政府的过度管理。要重点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职能,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培养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文化专业人才。②分行业、分地区指导,实施差异化区域文化发展和重点领域发展策略。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要与时俱进,根据文化产业的动态发展趋势,分行业制定符合各门类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改造提升演艺、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打造动漫、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根据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和人民对文化产业需求的实际需要,突出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加快培育特色消费市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借鉴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经验,依托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演艺、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走差异化、集聚化、特色化道路。③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制定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借力国际货币、国际资本等市场融资,是缓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的主要渠道。我国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尚未形成“韩流、日本独特动漫”那样引领世界的世界知名文化品牌。我国文化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市场主体偏小,产业集中度过低,所以在制定政策中要注意引导文化产业升级,培养规模大、集中度高的市场主体,譬如建立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积极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公开透明、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环境。把推动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作为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创新科技、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④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保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度挖掘国内潜在文化消费需求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境外文化市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开拓文化产业国际市场。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积极打造投融资服务、公共技术支撑、信息、人才培养、交易合作、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涵盖产业创意研发、孵化和推广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综合服务平台,是加强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把国内潜在消费资源和国外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提升我国软实力建设。

(2)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是否完善,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政府只有学会“放手”,才能腾出手来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在条件和基础,去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打造一个鼓励创意、培育创新、方便创意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丽丽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该项政策凸显了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的扶持问题。主要表现为:扶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数字文化产业、动漫、手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扶持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的融合催生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扶持促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其他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支持政策等。相继出台一些列政策如《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通知》、《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等。

二、努力探索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新方式

(一)以人为本,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东北亚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专业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型、边缘性的新兴产业,又是一个深度依赖于知识、创意和技术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加强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一下原则:①制定文化产业人才规划②实施人才吸引战略③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2)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①加强文化产业一般从业人员的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与信息、高科技等新兴产业密不可分导致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方面,我国空缺比较严重,日韩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储备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承包日韩的软件和动漫外包产业,三国文化产业互补性很强。②注重特殊文化产业人才的打造。在影视业、高端创意产业中打造具有轰动效应的影视明星、创意高端人才、导演和制片人等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能有效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二)加强高科技与文化融合,助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在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和创意只有与文化产业这个载体相结合,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科技核心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明显不足,二是既掌握高科技又熟悉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短缺。(1)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高科技的竞争。只有将科技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才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决定权。对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中国来讲,科技是文化品牌推广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面对日本、韩国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中国只有充分利用高科技前沿成果,通过技术创新,开拓创意文化产业,才会在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中凸显优势,占领文化产业合作交流的制高点,掌握东北亚文化产业发展的话语权。(2)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原动力是创意文化创意的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的特征决定了创意在文化产业链中的地位,处于高端环节的创意离不开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是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密切结合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在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中推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

(三)构筑中国与东北亚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平台

第9篇:传统文化市场范文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本文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文化产业 资源优势

一、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及其优势

(一)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可喜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势头迅猛。但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现代新型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文化产品的科技能力低,竞争能力差,许多文化资源还未能充分有效的利用,没有发挥其作用。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新疆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面具有特色文化、地理区位和资源等优势:1.文化优势: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等13主体少数民族外,还有其他民族,共计47个民族,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发展历史、经济生活和。同时,地处亚欧大陆腹心地带的新疆,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辐射。外来文化在向各民族传播的过程中,吸收和融合的文化因子也各不相同,异域风情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地理区位优势: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部,是欧亚两大洲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作为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的主干段和枢纽地段,使得新疆的西域文化带有明显的与中原文化和欧洲文化相互融合的痕迹。成为吸引各地游客和学者眼球的亮点。3.资源优势:新疆的历史文化遗址、文物和文物藏品等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要保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有众多的因素在其中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包括经济发展因素、市场培育因素、政策因素等。

(一)经济发展因素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

首先,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文化消费者,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再次,经济的发展为一些需要大资金投入的文化行业提供了机会。这在电影业、网络游戏业、主题公园等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这样,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新疆才能更多的留住或吸引熟知本民族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二)市场培育因素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形成相应地市场前提下。市场的建立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在打着“文化牌”的这种旅游过程中,当地的文化产品居然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许多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在任何地区都能看得到,致使许多旅游者败兴而归,更加不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来购买。这就是说,对于新疆来说,开发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产品市场,发展特色的文化产业,才是当务之急。因为缺乏了市场,经济便无法向前发展。在新疆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个广阔的、具有极大承载力的强有力的市场是极为重要的。

(三)政策本身因素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在市场中参与竞争,除了市场因素之外,必定要受到国家以及当地政策的影响,并且影响巨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新疆文化产业政策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范围、速度等等各方面因素都产生着或限制或推动的作用,因此,分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政策因素便当仁不让位列其中。更有甚者,政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某些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当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下,产业政策的倾斜会极大地促进该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三、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并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本,才能更快地变文化产业弱势为强势。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发展新疆经济,繁荣民族文化市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转变观念,真正把新疆的民族文化作为重要产业来抓。新疆现有的文化体制还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没有实现向产业型的转变,文化经常是被作为经济活动的陪衬,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忽略了其经济和产业属性。推进新疆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创新思路,把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再创造作为一种产业来做。把珍贵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使丰富的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

(二)积极培育文化市场,打造品牌。由于新疆受经济发展及居民消费水平的限制,新疆本地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有限,因而要积极引导和培育文化市场。一方面是培育文化的买方市场,增加文化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完善卖方服务,提供不同层次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进行有效的文化市场监管,从而吸引更多的文化消费者和投资者。

(三)积极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组建与培育新疆民族文化产业大集团。我们必须改革投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建立促进丝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投资体制。既要从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又要结合新疆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广泛地吸纳社会资本的进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投入文化产业。新疆有很多文化资源优势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但是还缺少国际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新疆目前几乎没有形成真正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运营者,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很不利于竞争。要把新疆的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主要产业来发展,要以大企业集团雄厚的资金,以及知名度很高的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构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