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成像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本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物理课中要增强学生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索新事物的科学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必须设计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最容易被内容新颖、方式独特、活动形式多样的事物吸引,一个有趣、充满创意的情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不仅能在上课之初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期待,而且能为后续教学开展铺设良好的开端。如我在上第一节物理课“去物理之海冲浪”时,做了“自动上升的小试管”实验,学生多认为小试管会下落或被吸住不动,实验结果发现小试管自动上升了,与学生原先的设想出现了较大差异,在惊讶的同时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如上光的折射课时,设计这样的实验: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一个泡沫塑料,在泡沫塑料上粘贴一条塑料纸鱼,让学生用钢丝刺“鱼”。提起泡沫片时,发现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这样的结果让学生觉得很奇怪,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么回事。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诱发学习的内驱力,无疑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下一步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2.重视养成读题习惯,寻找学生思维的突破口
教师了解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习题。一般教师在讲解物理题时,出示题目后,就抑扬顿挫地朗读,虽然教师的语音传递的信息有利于启发学生分析问题,但是也助长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容易使学生养成审题依赖老师的习惯。而从近几年的中考题看,难点不是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而是情境。而经常有学生遇到较长的题目或者较复杂的说明时,在心理上就或多或少产生畏惧感,学生就很难独自读通读懂题目。在上习题课时,在呈现题目后,就组织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分析,让学生明白,根据“分号和句号”的位置,把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准确找出物理习题中的关键词,就可以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定律、原理解题,比如平衡、光滑、静止、匀速、恰好、最大(最小、最高)、水平等。
3.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教学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依据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与《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体会其中的有关精神。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显然要求不但知道结论还要进行探究,掌握方法。同时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达到知道的程度。这样我们可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强烈求知欲,②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③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本节的教学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难点为: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物理素养。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注意: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目标的实现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既全面又兼顾重点,要把握好目标设计的层次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规范化;方法与手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5(S)-0025-2
我们知道,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我国实施新课标之后,新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也改为了学生实验,因此中学阶段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然而从我的教学,教研及听课中发现,物理实验教学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我对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谈几点个人看法。
1 忌实验目的不明确
在物理教学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进行的任何一个实验,都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老师或学生要弄清所做实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对于教师,给学生强调实验的目的也是实验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在实验过程中也要明确实验要点、注意事项及实验现象。随意的进行一个实验,那么教学就会顾此失彼,造成整个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学生也不知道这个实验到底是为了什么,上课就成了学生看别人进行魔术表演的游戏,他本身可能并没有什么收获。所以必须在进行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没有实验目的教学只能是一堂失败的物理教学。
2 忌没有准备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在教学前要进行充分准备,教师必须用规范的物理语言,严格的实验操作程序、规范化实验操作动作来进行。这样做在于,一方面用规范化的操作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演示时规范化操作与物理语言的运用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另外教师科学的、严谨的的作风也将通过操作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05年秋,我观看了一次物理公开课竞赛活动,在教室里,教师与学生的桌面在同一水平面,其中一位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器材直接放在讲桌上,因高度与可见度过低,致使很多学生站起来观察实验,后两排的学生还得向前靠,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进行演示实验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决不做没有准备的演示实验。
3 忌把“教材”变“教案”
在教学中,如果所有的实验都按书本中的过程按部就班去做,一些实验达不到理想效果,我们要钻研教材,对实验进行合理的设计,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做到教学时“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比如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实验时,按课本要求做,因产生的电流非常小、时间极短使现象不明显,所以要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使用灵敏电流计并加大线圈的匝数,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才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产要摒弃那种唯教材是从,一味地接受并照搬教材的教条主义,要钻研甚至超越教材,改进、吸收先进的实验并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4 忌实验设计不科学
我们知道,物理实验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如在进行“滑轮组的效率”测定实验时,据原理 要测4个物理量,而通过 可得 ,只需测3个量,这是对实验原理进行了优化,除此外对书本中其他一些实验,其现象、可见度不一定明显,也要对它们要进行科学设计,如器材的选配,实验室条件等。例如:在测定物质的比热时,要使物质的温差大才有明显效果;在进行“探究自感现象”的实验中尽量不用学生电源,而要用电池组才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演示实验中可用滑石粉,多涂抹几遍木板并用木块在其上反复的擦拭几次以减小摩擦力,操作时拉动木块下方的木板易于成功。以上这些实验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5 忌脱离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的《新课标》其特点之一就是要求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力求物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因此不管是演示还是学生实验都尽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不要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要使学生觉得实验看得见,摸得着,不是空洞、凭想象的事物。
去年,我校一位物理教师在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学生实验教学时,就改用机械式照相机镜头作为实验所需器材进行教学。他先让学生观察一架机械式照像机并简单认识各部件及作用,告知镜头的焦距,之后取下镜头对着窗外向学生提出“如果现在给你一张底片,在什么条件下能照出一张漂亮的像;如果把镜头反过来之后,其他条件不变,还能成像吗?”等问题,并让一个学生用一块毛玻璃为成像屏进行简单操作,堂课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分组实验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并进行热烈讨论,兴致非常高,教学气氛异常热烈。其教学过程顺理成章,没一点牵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他这种实验教学就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之上,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忌实验之后不对实验进行反思
我们的教学应在反思中不断前进与完善,因此不管是哪次实验,在其完成之后,特别于课外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是学生进一步深化和学习物理、总结规律的一个重要方法与手段。反思有利于学生找到实验的普遍规律,提高学习的兴趣。其反思的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及结论等。继上例,该教师在课后让学生对在镜头不动时“底片”与物体放置的位置、像与物的对换、改变凸透镜的焦距后成像的条件是否改变等进行反思,其中一组找到了“当凸透镜焦距不变时,物与像可进行置换”的成像规律,从此例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不做无准备、脱离实际生活的物理实验教学;课后要常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据学生与器材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设计,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祝捷,毕业于哈尔滨六十九中。参加2004年中考,以537分的成绩考入哈尔滨三中。
初中的功课要比小学难多了,尤其是物理,不少同学都不得其门。
物理难学,我早有耳闻。初二开物理课后,我就有意识地拼命多做题,心想成绩一定差不了。不料心想事不成,题做了不少,成绩却并不理想。
有一天,我去找物理老师问问题时,向老师述说了自己的苦恼。老师详细询问了我学习的过程,然后笑着说:光做题是不行的。要想学好物理,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楚,必要时甚至得背。
听了老师的话,再仔细翻看自己的考卷,我才意识到:不会做的和做错的,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不熟的地方。于是我想了许多方法,专攻基本概念。
方法一,概念本。
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物理概念。不一定是照抄课本,可以与记忆窍门结合在一起。比如:
重力。地球吸物生重力,G与M成正比。作用点在重心,竖直向下莫忘记。
二力平衡。二力作用同一物,等值反向一直线。物体收到平稳力,运动状态不改变。
摩擦力。物沿表面滚或滑,表面不平生摩擦。加大压力面粗糙,能够增大益摩擦。有害摩擦要减小,减压滚代滑。
密度。密度表示物特征,物变大小才变动。密度定义要记熟,质量体积来相除。算出密度辨物质,选用材料不糊涂。要求体积公式变,m除p很方便。欲求质量再变形,pv相乘结果出。
压强。压力除以受力面,压强增大效果显。要想压力来增大,增压力缩小面。力小面大压强小,能够保护受力面。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流体中,压力之差产浮力。方向竖直往上指,值等排开流体重。
测力臂方法。一定点,二画线,点向线,引垂线。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定律内容多,只记三线和两角。入射反射和法线,还有入射反射角。三线共面法居中,入反两线在两侧。两角相等有顺序,不能随意颠倒说。
凸透镜成像定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分子运动论基本内容。物质分子来构成,无规则运动永不停。相互作用引和斥,三点内容要记清。
方法二,顺口溜。
顺口溜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简单易记。根据物理课中的一些概念、定律 (原理、定则)、仪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编成的顺口溜,不仅记忆快捷省时,也使物理变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顺口溜。
惯性是物体固有的特性:任何物体有惯性,无论静止和运动。
电流表的实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表头”标着字母“A”,是啥仪表想“安培”;两个量程“三个柱”,千万弄清“正”和“负”;选定“大程”和“小程”,“表盘示数”才分清;此表“串”在电路上,“正进”“负出”不能混;不许并联不超程,试触以后再使用;看错表盘选错程,“大”是“小”的无倍数;这个仪表经常用,使用规则记心中;切忌不能测电源,烧坏仪表不能用。
电流表电压表的区分和使用方法及读数:“A”安“V伏标得明,三柱两程要记准;电流串,电压并,正确接入电路中;”正进”“负出”适量程,大小五倍要读清。
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反入光线,两侧居分;反入两角,大小相等。
左、右手定则区分:左手电变动,右手动变电(或左电,右发电)。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记忆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线和阻值大小变化问题:一上一下接电路,阻值大小观下柱;滑片远离阻值大,滑片靠近阻值小。
方法三,制表法。
将一些不太好记,容易混淆的物理知识制成表,帮助记忆。如:
1.对电流表和电压表使用规则进行对比:
2.电功和电功率是两个较易混淆的概念,可放在一起对比:
此外,还有补充生活例证记忆法,即在一些物理原理旁补充一些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还有画图记
忆法,简化记忆法,等等。总而言之,经过这么一番努力,物理概念被我记得滚瓜烂熟,不会忘,也不会混,可随时从大脑中“调出”,十分快捷,成绩自然提高了。
学物理的最大困难不是记,但学好物理却离不开记,光做题是不行的。这就是我的一点小小经验,希望能对你所有帮助。
老师评价:
不少同学学习物理时都忽略"记"这个环节。的确,与英语、化学比,初中物理要记的东西的确不多,但这并不表明可以省略"记"这个环节。事实上,不少同学物理学不好的原因,就在于基础不扎实,对相关概念的掌握总是出现错误。而一出错,他们便认为是自己的题做的太少,于是拼命去做题,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只有切实记忆相关概念,再适度做一些题,物理成绩才会稳步上升。
关键词: 物理教学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教学方式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
教师都认为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是人生一大乐事。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我,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时常关注他们。例如:我所教的八年级五班有一位同学,他各门功课都很差,是一个学困生。在一次物理课上我找机会表扬了他,并在一次学校运动会上我故意让她帮我拿衣服,借此机会和他聊天,了解他的家庭和生活。从此他的物理成绩稳步提高,每次考试都能考八十多分。教师要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起始阶段,只要老师多接触他们、多了解他们,就会特别爱说、爱问。
二、改变教学方式,推动“趣”的生成
1.让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动能和势能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述鸟炮弹的故事。据了解,小鸟是航空公司的心头大患,历史上曾有多次因飞鸟撞击而造成飞机损害,甚至造成机毁人亡的恶性事件。在高空中,一只飞鸟能让高级合金制造的飞机机体严重受损,为什么它有如此大的能量?又例如:为什么小鸟站在高压线上不会被电死?学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再例如:在学习相对速度时可举例:据报载,二次大战期间,一个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件。这个飞行员驾驶飞机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大吃一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子弹。学生会问:子弹速度那么快,怎么可能是真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节课,教学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联系生活实际,让熟视无睹的现象成为学习载体,让学生在惊奇中产生探索的欲望。
老师在教学中认真组织学生做好物理实验,就能自然地引入物理概念,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些物理规律,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引言”中的演示实验①,趣味性强,演示这个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好,杯子不宜抓在手里,而应固定在桌面上,当教师用木尺敲击硬塑料片时,前排的一个学生便不由自主地用手做好接鸡蛋的架势,因为他担心鸡蛋会掉在桌面上。突然,鸡蛋落到杯子里,学生先是一阵紧张,不久又兴奋起来。又如,为什么有的废电池放置一段时间还能生出电来,学校旗杆顶部定滑轮的用途,黑板反光的消除,市场杆秤的作用,用电高峰期电灯为什么会变暗,灯泡用久了为什么会变黑,池水中的鱼看起来为什么会变浅,“钻木取火”和“有火必有风”的解释,等等,生活中有大量的例子,仔细观察,比比皆是。再例如,讲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可做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的实验,学生原以为向下吹乒乓球肯定会掉下去,但看到现象后,他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非常感兴趣,同时会积极地思考是什么原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一举多得。
三、重视实验,促进“趣”的提高
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性和探究性,强调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学生往往认为凸透镜只能当放大镜,可让学生拿一凸透镜,让眼镜跟凸透镜的距离慢慢由小到大观察周围的物体,他们会发现看到的物体会变大、或变小、或倒立,感到很新奇,此时再导入新课,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趣”的辅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辅助中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过程,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优化教学过程。例如:讲“宇宙和微观”时,这一节中的宇宙天体、原子、电子、夸克我们是无法直接看到的,学生感到很抽象、甚至无法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将天体缩小到我们的视野内,将微观的原子、电子模拟放大,在屏幕上模拟它们的运动轨迹,就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例如:讲解内燃机时,可将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用动画演示出来,从动画演示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曲轴、活塞、火花塞、气门的工作过程,以及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同时对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再例如:在讲解升华和凝华时,可将人工降雨的过程制作成幻灯片演示,学生可以从中看到喷洒干冰之后云层中发生的一连串变化,既形象又直观,非常有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五、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做到“趣”的保持
兴趣越浓,自信心就越强,因此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动机的产生和保持依赖于成功的取得,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就会怀着喜悦的心情投入后面的学习,尝试向下一个成功迈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成绩不佳时,或者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教师应尽一切可能找出其优点,或者合理的成分,并加以肯定。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巧设情境,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用深入浅出的幽默语言讲解,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且多做有趣的实验,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教师只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宝祥.初中学生家长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
关键词:红外线;可见光;不可见光;抽象;具体;物质性
无论是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还是高中物理教师都各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高中物理难学,高中物理难教。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初中物理的研究对象不仅简单,而且直观,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展示和验证,所以易理解易掌握。而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 ,不仅难而且抽象,受中学条件限制能够做的实验不多。然而物理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它既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应努力创造实验教学条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偶然的机会,在修电视的师傅处了解到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初步检测家用电视遥控器是否损坏的方法。电视遥控器一般是利用红外线遥控,遥控器如果不能发射红外线,那么一定是坏了。而红外线用眼睛看不到,怎么知道它能否发射呢?可用如下简单易行的方法来观察是否发射出红外线。
器材:家用电视(空调等也行)遥控器,手机一只(带拍摄功能的)
步骤:将手机菜单调到照相或摄像功能,一手拿手机,一手拿遥控器,调节两手的距离,将遥控器纳入手机的拍摄范围且在显示屏上成像较大,将发射端正对摄像头,按下遥控器任一功能键。如果有红外线发出,则从手机显示屏上可以见到遥控器的发射管发出一次光,现象非常明显。就像小灯泡短时间通电一下然后又熄灭。
原理:红外线属于不可见光,人眼不能看见。而手机相机的工作原理,简单地说通过接收来自物体的光而在显示屏上成像。但是相机能够接收且能感知的光的频谱范围比人眼能感知的可见光频谱范围要广的多。因为有光进入镜头,所以屏幕上能显示出相机所见到的情景。当然,我们在显示屏上看到的遥控器发光,进入人眼的已经是可见光了。
该实验将我们看不见的光通过手机的拍摄功能用我们的眼睛清楚的看见了,起到了一个化抽象为具体,将我们不能看到的现象直观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将它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有助于学生将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可见光,与我们常见的可见光统一起来。学生的生活经验都使他们形成了这样根深蒂固的认识:眼睛看不到的肯定不是光。虽然通过课堂学习很多同学接受了这些也是光的知识理论,但总是觉得有些勉强。通过该实验,再做一个手机拍摄常见的小灯泡的发光过程比较,使同学们能够很容易地认识到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是由于波长或频率的不同,超出了引起人眼视觉的范围而已。另外,还可以再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在漆黑的环境下,拿遥控器和手机靠近书本,按下遥控器的按键,通过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从显示屏上看到书本被遥控器照亮,甚至能看清书本上的字。此时的遥控器就像一个手电筒。这个实验过更能使学生将红外线和类似手电筒发出的可见光统一起来。
第二,有助于学生理解可见光也是一种电磁波。该实验中的红外线是由装有电池的电子设备(遥控器)发出的,学生易理解它发出的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而既然可见光和红外线本质是相同的,所以,可见光也应该是一种电磁波。形成这样的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加深对光传感器的认识。教材介绍了干簧管、热敏、光敏、霍尔元件、双金属片、感温铁氧体、光电三极管等传感器。其中的光传感器一般是感知可见光,因为现在还没有学电磁波,对于能感知看不见的红外线的传感器,还有些神秘感,而对于通过手机的拍摄功能,让我们能看到红外线遥控器发出的不可见光。使同学们能够理解有的传感器能够实实在在的感知到我们平常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后来有同学提出就用摄像手机制作红外线传感器的思路,而这正是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开发思维,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生依据这幅插图,想弄懂显微镜原理时发现: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显微镜的物镜折射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但光再次通过目镜后,传播方向没改变,如果这样,那么人眼看到的是这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成的虚像必然是个亮点,而不可能是放大的虚像。
大家知道:一般显微镜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接近物体的一组透镜叫物镜。焦距很短;接近眼睛的一组透镜叫目镜,它的焦距比物镜稍大。观察时通过调节,使小物体AB处在物镜焦距以外,靠近焦点处,经物镜形成倒立放大实像A′B′恰好在目镜焦距以内,靠近焦点处,再经目镜放大,在明视距处成一个正立放大虚像A″B″,如图2,显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会聚的,人眼看到的是这些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一个放大的虚像。
建议将课本图3。1-5中的“故障”显微镜“修理”成如图3所示,学生通过显微镜的光路示意图了解被观测物体经显微镜的物镜、目镜两次成像的过程,可能对学生加深理解显微镜原理有所帮助。?经验交流?
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体会
李 勇
(渝北区第二实验中学校 重庆 渝北 401120)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竞争的核心。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教育部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做了一些创新教育的尝试,现就以我在教学中的所“遇”、所“见”、所“感”、所“悟”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1 倡导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教学资源之间互相交流、启发和补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与多种教学资源的直接联系,丰富和发展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水平、兴趣习惯、男女性别,把他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各小组同学自己选出各自的组长。在每次上新课之前各小组先完成老师所布置的预习作业,然后在由小组长统一时间集中本小组的同学对预习作业进行讨论、订正、得出正确答案。并把预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用纸记录下来。上课的时候先由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全班同学对各组的答案进行初步评价。接着通过师生共同学习之后,先让各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解决各自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从旁协助解决。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 因人施教,培养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现实存在。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遵循个性化原则,所谓因人施教,就是针对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勤思考,多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因人施教,重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各类不同学生,承认差异,发展差异,鼓励竞争,鼓励冒尖,不求全才,允许偏才、奇才、怪才的生存与发展。不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对于个别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探究其过程,推出结论,以辨正误。例如在学习“让电灯发光”这一节内容时,通过平时的了解,我知道班上的某位同学物理成绩不太好,平时学习又不积极,但是特别喜欢动手和喜欢有关电方面的内容,因而在上课做“用一节干电池、带灯座的小灯泡、开关和几根导线。看谁最先让小灯泡发光?”的小实验时,我就特别注意他,当他连接正确后我就让他上台为大家演示,并让他解释为什么要这么连?他说他是在拆卸手电筒时知道这样连才能让灯泡发光的。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我还以为他是从书上看到的。当时我就我就马上肯定了他的这种“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做法,并激励更多的学生向他学习。通过这种因人施教的方式不但保护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以身边物品设计小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学生;能力培养
一、领好路,入好门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开学科,我校对此十分重视。物理学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物质运动现象,是研究物质的一切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和物质各层次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科学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校初二有五个班,五个物理教师每人一个班,初三有六个班,由六个人教,这样让每个物理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进中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暑假中,我校六个物理教师全部到东台市第三中学去听了新课改讲座。从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的特点有这样两点:(1)以能量为主线贯穿始终,不强调定义的严谨和严密。(2)易学,难教。为了不影响初三的中考质量,抓好物理课的教学,我觉得在初二时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帮学生领好路,让学生入好门。刚接触物理这门课,学生对之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许多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如不及时深化,这种热情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物理实验课。如我在二(1)班就做了大气压强的实验,学生感到很新奇,水为什么没有从倒着的杯子中留下来,是谁托住了水杯中的水;再如我用三棱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得到了彩虹等现象明显的实验,以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为学生今后发奋学习埋下了火种。这样良好的开端使得我校在第一次初二月考中每班物理优秀人数都在25人(班级人数一半)以上,及格人数在45人左右,低分控制在1~2人,收到了优良的效果。
二、亲其师,信其道
我校平时教研气氛很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得有一缸水,上学期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参加了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竞赛,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年青教师在这一活动中脱颖而出。我校还要求教师写案例交流,写教学论文并编写成论文交流集,名称为《走进新课程》海中教研第六期、第七期等。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连,当学生对自己的老师产生崇拜心理,认为老师学富五车时,如果我们的教师再能在此时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加之教师又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学识渊博,学生才能热爱老师,听从教师的教诲,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强探究,重实验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由于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根据初中生的这一身心特点,我把初二(1)班和初三(1)班各分成了10个实验小组,每组5~6人,列学号1~10号为实验小组长,11~20号的为实验小组副组长。我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我经常在课上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如:探究放满水的水杯中还能再放多少回形针时,先让学生猜测,有学生猜能放5枚,也有学生猜能放30枚,在我的启发下,有学生大胆的猜测能放80枚,而这位学生大胆的猜测却招来了其他学生的一片嘲笑声,我并没有在此时打断学生,而是继续做实验,学生随着我放回形针的动作,一枚一枚的数着,当过了30枚时,略感意外,当过了80枚时,教室时已极奇安静,真是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当过了150枚时,好多学生都已忘记了呼吸,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的表情,结果放了168枚后仍未有水溢出,使学生大感意外。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和探究。在这个实验中,我先提出探究的问题再让学生去做出猜想和假设,并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中,引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并加强了他们在实验中的交流与协作,从而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进行了较好的培养,使之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为今后学生独立对实验现象进行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如,东台实验初中的王宪老师在盐城亭湖初中的新课程会教课上,把学生现场分成多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测量长度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提,当四个小组的学生都测量完以后,让四人同时上台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很好的启发性。这节课也因此获得了这次会教的一等奖,该同志代表盐城去省里参加全国会教,再次获得全国13个一等奖中的第二名,这为我们东台的物理教育在全省树立了一个标杆,同时这也是我市推进新课程教改而结出的又一丰硕成果。
四、重思维,力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我有时也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基思维能发散,多元化,从而发挥其思维独特的创造性。在串、并联电路实验教学后,提出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我先让学生画出所有的电路图,再让5~6人为一个实验小组,利用器材进行探究。受已学知识的干扰,学生置于“矛盾”之中。这时学生排除“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思维定势进行逆向思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事实证明,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感觉到有新意,在讨论中,不时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很快就有7~8个实验小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随之提出了新的问题,而这是我始料所不及的。这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和深广度,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效果。
五、重实践,强应用
在学习一个新概念时,我通常都强调学生既要能记住它的定义,还要能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即它表示什么,在物理学中引进它有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而这才是学习这个概念的作用和意义之所在。不少学生对物理实验感兴趣,觉得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茫然,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缘故。而大丰市实验初中的陈老师却在比赛中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解决了我多年来的困惑,他让一对长得很像的学生相互配合,一个做物体,一个做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由于戴着一顶帽子,则像的表演难度更大,物不断地做动作,像在不断的出错,不断的纠正,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这样的优质课也给听课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至今为我所乐道。
因此,教师应重实践,强应用,引导学生灵活的学习物理。每次我向学生讲解物理新知识时,我都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应用,还要求学生观察身边世界,并找出相关事例来进行比较等。如在“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课用杆秤举例,让学生分析出其中的道理,并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做秤”通常采用的手脚等。
这其中又应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表达式,画出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能运用自如。2007年的中考,物理试卷中就有杠杆使用的一道大题目,而我校学生的得分率就较高,当年我校中考物理成绩列所有乡镇初中第二名,而这也是我校重实践、强应用的最好诠释。同样在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并利用学校实验室的现有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如用电能表测量在教室里用自制的电路板烧水时消耗的电能等实验操作,从而提高了对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我还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用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从而培养学生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习惯,并最终形成节约能源的意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师要提醒学生步步小心,处处留意,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动手体验
一、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
1、学生动手实验是是物理教学的学科要求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理论讲授(也做少量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大量笔头练习”,实验是极其薄弱的环节。这种状况将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理解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从而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即“学会学习”。同时,学生动手实验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2、学生动手实验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法之总特征
正如《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指出:“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由学习者推动的过程.”因此,给每个学生提供动手、动脑、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初中物理教改的关键.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因此,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发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新世纪教育的要求.动手实验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最好途径.丰富的动手实验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真实物理环境,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机会。
3、学生动手实验是获取情感体验的重要过程
探究活动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强调直接体验。动手实验是有利于形成学生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当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他的研究,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他还强调“活动法教学”,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学生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学生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他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而学生动手正是一个主动学习的活动过程。
新课程特别强调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动手实验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经历了:思启趣激——感受体验——领悟升华的过程,最关键的是学生必须借助体验来达到领悟升华。经历从认识到自己心理品质的现实,到出现改善、完善它的愿望,再到改善、完善的方法探讨,最后到实践运用后的喜悦的多次的思维、情感的冲突与碰撞,学生的知才真、情才深、意才坚。一切停留在情感体验之外的知识是死知识、假知识。例如,在《电路》教学中,有时我们一直谆谆告诫学生,不能用导线把电源两极直接连接起来以免短路,但是对刚学电学而对这样一个我们很想让学生谨记、明白的问题,学生并没有体验,如果一味用强调和纪律来约束学生想尝试一下的好奇心,结果无非是:要么这种来之不易的好奇心不得不被压抑、消退,长此以往,学生不再对新鲜事物感到惊奇,成为感情淡漠、体验荒芜、缺乏内心敏感性的“单向度”的“现代机器人”;要么越禁忌越好奇,越好奇越想试,就象我几年前看到的一个学生在做照明电路实验时,把导线两端悄悄插入电源插孔的惊吓一幕,而其实,这位学生并不是真的想破坏。因此,我在教学中,索性打破常规,让每位学生用铜丝短路自备的干电池,感受铜丝发热,一方面,学生体验到短路的特征、危害和正确操作的重要,另一方面虽然浪费了一节电池,却让学生也“肉痛”了一下,教师这时爱护公物的教育相信也会更有说服力。
二、努力多创设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的机会
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正如扬振宁教授所说:“中国人没有天生不会动手的问题,事实上给了机会是很会动手的”。因此,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动手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不少演示实验学生没法看得很清楚,尤其是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亲历性的动手活动,教学中我们尝试了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动手实验,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初中《光的反射》中我们用激光笔、购买的电筒和采制的镜子、花纹玻璃等研究光的反射。通过把手电筒发光调到比较平行,分别在镜面和花纹玻璃上研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用激光笔、镜子和白色硬纸板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学生动手实验,替代原先用激光演示仪做的演示实验;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大烧杯、激光笔和采制的毛玻璃(可以沿玻璃照射,对比在空气和玻璃内的传播情况)等器材的学生动手实验代替原先用水箱做的演示实验。再如在《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中发现,对透镜成像规律,学生总是不久就忘记或者对规律的探究方法掌握很欠缺,因此我们把它改为让学生随老师一起通过自己动手用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凹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总结出的“透镜成像规律”,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
2、尽量准备一些“份外”的实验,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演示实验同时,我们可以因陋就简地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比如,在《惯性》教学中,有了惯性球的演示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抽出竖立钢笔帽下的纸条进行体验。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做一些有趣的实验。
有的课原先既没有安排演示实验又没有分组实验的情况,比如在《杠杆》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准备了每人一把羊角锤,通过直接用手拔不出木板上的钉子和用羊角锤拔出钉子的对比引入新课,学生的气氛非常热烈。鉴于羊角锤是画杠杆的五要素的难点,让学生再拔一次钉子,很轻松地解决了难点,我还让学生用铅笔和直尺撬书本代替实验室里很难施展的撬石头,让学生自带剪刀、指甲剪等边动手边解决一个个通过直接讲述、图片或演示都很难起到良好效果的问题。从动手中,学生的好奇心、真实的感受、成功的喜悦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体验。
3、将一些分组实验改成新课教学中的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题目是由教材定下的,结论多是已知的,方案是教材或教师决定的,甚至步骤也被一些实验册陈述得一清二楚。学生只是“照方抓药”,按步就班地操作、读数和记录。这和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有很大差距,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这样的实验,我们把它改成探究性的学生动手实验;再比如《滑轮》的教学,实验最有说服力的应该是用力大小的测量,而演示实验中由于观察不到的原因最欠缺的也是这一点,在新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两人一组探究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有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如何安装滑轮、如何绕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动手对自己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而印象深刻。再如学生实验《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等,我都采取了结合新课教学,让学生边动手实验边进行探索。
三、有关学生动手实验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保护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每次当动手实验前,学生总是非常兴奋、急不可待,这其实表明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兴趣非常浓厚。教师如果因此而大加叱喝学生,或者因此而取消动手实验,实为不妥。不能因为学生贪玩而不让他们“玩”,而是应该通过耐心的教育和习惯的养成,逐渐地在师生间形成一种配合。
在实验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动手实验一时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我们把处在学习过程的学生就象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要总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应多鼓励学生另“一半是满的”,更何况动手实验本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不同学生情况并不相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认识没倒满的那一半,并帮助他们在合适的时候将它倒满,才能体现动手实验的目的。
在动手实验中学生有时有些新的发现和想法(有时教师也没有预料到),教师应加以充分地肯定和鼓励,哪怕有时这些发现和想法有些偏颇。因为这正是探究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四、有关学生动手实验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保护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每次当动手实验前,学生总是非常兴奋、急不可待,这其实表明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兴趣非常浓厚。如果因此而大加叱喝,或者因此而取消实验,实为不妥。不能因为学生贪玩而不让他们“玩”,而是应该通过耐心的教育和习惯的养成,逐渐地在师生间形成一种配合。
在实验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处在学习过程的学生就象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要总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应多鼓励学生另“一半是满的”,引导学生看清没倒满的那一半,并帮助他们在合适的时候将它倒满。
在动手实验中学生有时有些新的发现和想法(有时教师也没有预料到),应肯定和鼓励学生新的发现,哪怕有时这些发现和想法有些偏颇,因为这正是探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2、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在学生动手实验中,应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设置合适难度的问题,做出猜想,预示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再进行实验和观察,使他们手脑并用。例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动手探究规律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明确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对多变量问题的解决思路(控制变量法)。由于一开始学生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缺乏一定的方法和经验,因此我把探究过程分成两大步,第一步,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完成电流与其中一个变量的研究,即猜想——怎么设计电路图——学生两人小组动手实验——实验怎么记录——写出结论——小组报告,有了第一步的“套路”,研究电流与另一变量的关系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得出规律的过程中,体会了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情感体验。
在动手实验中,我注重加强学生在操作过程和问题讨论等方面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除了尽可能安排两人一组做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报告实验结果,在时间许可,并且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验,经常让学生转换角色做第二遍,还注意多让学生展示、多用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
3、提倡利用随手取材进行实验
动手实验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动手实验。由于原有的实验配置有限或者说很多我们想让学生动手的实验是购买不到的,这种随手取材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参与的吸引力强,简单明了,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富有创造教育的因素,且成本低廉、易于推广,也给学生课后实验和制作带来便利和启发。动手实验的一些器材可以由教师和实验室提供,有些可由学生自己采制、筹备。
李政道博士在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一次演讲中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动手做各种用具、家具的习惯,动手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十八世纪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搞的,因此不会动手,绝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现在的学生不重视动手,不重视实验,显然是错误的。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学生动手实验,将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在新课程强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体验是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附:动手体验——《杠杆》教学实例:
思启趣激——感受体验——领悟升华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杠杆》教学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智力发展中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时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概念,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②。新课程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科学只有与情感相交融,吸引人心,激发想象,才不会象一堆死的无机物质③。
对于《杠杆》的教学,可以设定为三个方面的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杠杆的定义;理解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会标会画。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归纳和抽象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感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这三个目标的后两者尤其是第三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不够重视的。
围绕教学目标,应该设计注重认知过程和方法能力的教学思路,实施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认知。
(一)实际问题—动手体验—感性认识—引出课题
(准备好钉有几枚钉子的木板、羊角锤、老虎钳、扳手、螺丝刀等工具)
教师提议:请学生直接用手把钉子从木板中(小心弄破手),(学生拔不出钉子)
教师提示:用提供的工具来试着拔钉子,试试并注意仔细观察。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进行操作)
教师问:用哪种工具拔出钉子时最省力?
学生答:羊角锤
教师问:用羊角锤拔钉子这么省力!你们知不知道,这里隐含着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答:杠杆原理
教师引题: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杠杆
(二)体验—归纳—抽象—建模
在实际的生产劳动中,撬石头是杠杆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课堂中我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模拟体验:假如你桌上的字典是一块很沉重的石头,你想什么办法移动它呢?试试看,并注意观察,(学生用笔、直尺等撬字典)请学生动手后谈做法;还有一些过往体验如跷跷板等;再让学生观察演示铡纸刀铡纸;让学生观看实地拍录的抽水机的工作过程。
然后教师问:刚才大家看到的拔钉子的羊角锤、撬石头的棍棒、跷跷板、抽水机的手柄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得到硬棒。教师再问:在力的作用下,这些硬棒做什么运动?学生回答:转动。教师追问:它们的转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都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至此,杠杆的模型已是呼之欲出,随即得到杠杆的定义。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多个实例,借助现象观察和体验,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得到理想化模型,学生体会了研究方法,得到了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动手体验—突破难点—建立概念
本课教学中,力臂的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直接告诉学生力臂的概念,因为是教给他们知识缺乏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以后在画力臂时通常出错。通过学生打开课桌盖板的动手体验突破理解的难点。
教师提问:请大家猜测一下如要打开你的课桌盖板,怎样用力比较容易打开呢?
让学生猜测后动手:用不同大小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位置打开课桌盖板。再请学生谈体会。
学生再动手:用沿着板的方向用力,看看能否打开盖板?(不能)为什么不能?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沿着板的方向用力,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即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为零,所以打不开。学生已然明白,力作用在杠杆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不能为零,定义力臂的概念顺理成章。
(四)动手体验—理解概念—灵活运用
建立了杠杆的五个基本概念即支点、动力、力臂、阻力、阻力臂(五要素),还要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在实际的问题中灵活运用概念。按照认知规律,设置由单个到两个再到多个,由直到曲,由简单到复杂的杠杆实例,请学生分析它们的五个要素:撬石头的棍子(建立概念时已解决)、跷跷板、抽水机(曲)、使用筷子、开瓶器(难)、羊角锤(曲、难)、山核桃夹或剪刀(两个杠杆,但支点位置不同)、指甲刀(三个杠杆)。
对于羊角锤,支点在哪儿、阻力是哪个力,较难想象;对于使用筷子,支点在哪儿,学生天天在用但从未研究;对于山核桃夹或剪刀,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哪个杠杆)和找出阻力是个难点,要分析清楚指甲刀的五个要素则更不容易;通过一个一个实际物体让学生亲自动手研究,反复体验,在讨论和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理解概念,解决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的领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中升华。
有了上述获取知识的过程,有了过程中亲历性的体验,再让学生体会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以及欣赏古埃及人利用杠杆修建金字塔(挂图),联系到生活、生产以及科技中杠杆的诸多应用,便觉豁然开朗,驾轻就熟。
从新课引入到概念建立再到概念运用,利用就地取材(比如羊角锤、课桌盖板、字典、直尺、筷子、剪刀、指甲剪等)学生丰富的动手体验贯穿整个过程的始终。避免了以往演示实验为主的缺乏直接体验和观察不够清楚等问题,也解决了运用概念时物理过程难以再现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度和激情很高,并使他们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他们关心物理与生活、生产以及科技的联系。学生经历了从认识到自己心理品质的现实,到出现改善、完善它的愿望,再到改善、完善的方法探讨,最后到实践运用后的喜悦的多次的思维、情感的冲突与碰撞,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启趣激并借助体验来达到领悟升华,他们的知也真、情也深、意也坚。
同时,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兴趣。为了加强有些例子的真实性,课前到实地用数码摄像机进行了拍摄了比如跷跷板、抽水机的工作过程等动画。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形象生动的动画,利用投影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如画杠杆的五要素),并让学生相互评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评析中对所学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①《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第一版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有效提问 涵义 原则 方法
根据现代认知理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有效地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有效提问的涵义
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课堂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才算是有效提问呢?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涵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Qu:Est教学策略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该有新的内涵,本文中的有效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并通过师生互动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二、有效提问的原则
1,提问要有趣味性
思维从对问题的兴趣开始。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引入兴趣因素,无疑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勃勃生机,最成功的学习者是那些既有天赋,又有极大学习动力的人。而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一章中的“汽化与液化”一节时,课前教师用纸做一个锅,上课时向学生展示,然后提问:我们能用纸锅来烧开水吗?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起来,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正确的答案。
2.提问要有目的性
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提问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应以问促思,每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发展;以问导学,每一个问题都关注学生需求。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提的问题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例如,在教“压力和压强”一节时,在讲完压力引入压强之前,若这样提问:“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肯定有同学答:“跟力的大小有关。”有的答:“跟物体的受力面积有关。”还有的答:“跟力的方向有关。”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目的。如果改问:“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两个因素有关?”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压强概念。
3.提问要有层次性
要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或重点问题,靠直接提问往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需要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学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我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诉老师,凹透镜呢?它的特点和凸透镜相反,对吗?”“发散。”“这节课内容只要你好好听,就一定会知道。最后我要提问你几个问题。你先记好了。”问: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自然留给了那些听明白的同学。这样先提问,讲后再回答的措施,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调动了其积极性,培养了其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4.提问要突出重点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新知。
例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由于学生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提问:“你站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当你落下时,是落在原地,还是落在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突破“人朝上跳起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还将保持随汽车一起做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5.提问要有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灵活多变。一方面体现在讲、练、做、改诸环节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精神涣散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扩展等手段,而且要在提问中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不正确、不确切的问题。
例如,我在一次物理课上讲解“奥斯特实验”时,实验现象是,闭合开关,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原来南北指向的小磁针会转到一个新的位置,由此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一个平时调皮的学生突然问:“老师,为什么小磁针总是东西方向偏转?”同学哄堂大笑,我知道这笑声意味着什么,他的提问可以不予理睬,却值得研究和引申。我立即做出回应:“同学们,他观察得很仔细,谁能告诉他这个问题的答案?”下面一片安静。当时我想这个问题本来应该用高中的知识来解释,涉及通电直导线的“右手螺旋定律”,右手握住导线,大拇指所指定方向为电流方向,而四指弯曲方向为磁场的环绕方向。但是如果这么解释,后面马上要研究的通电螺线管的“右手螺旋定律”就不太好解释了。“谁有答案了?”有人举手回答:“我知道,这是由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我紧接着问:“那这根导线周围磁场方向又怎样呢?”又是一片安静,我提醒:“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这一点的磁场方向。”可以判断该导线的下方磁场方向为东西方向,接下来的解释便顺理成章。
6.提问要引起争论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印象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很好的效果。
7.提问要富有创造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开放式的问题,答案不能唯一。问题要带有一定的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研究,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独到见解。
例如,在测物体密度的方法教学中,提出问题:有一个密度比水大的马铃薯,任意选用工具,请写出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它的密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思考,各有所得。这样既巩固和完善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拓展了其思维空间,又点燃了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有效提问方法
1.直问和曲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一语中“的”地提出问题,是提问中最常用的方式,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例如讲声音的产生,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就是需要直接寻求答案的。
曲问曲径通幽,发人深省,问在此而意在彼。例如,在讲音调时,问:“平时人们会看到狗突然警觉地竖起耳朵,这是为什么?”这里,问在“狗”,而意在“声”。这种方式的曲问,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学生记忆深刻。
2.宽问和窄问
宽问指概括地问,窄问即具体地问。教学《自感现象》时,可先设问:“如果线圈所包围的面积内的磁场不是外磁场,而是通电导线自身的电流产生的磁场,那么线圈内有无电磁感应现象产生呢?”这就是宽问。在引导学生利用电磁感应知识对此作出预测,并在实验验证后,再用窄问的方法设问:“若通过线圈中的电流增大或减小时,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方向怎样呢?”促使学生弄清楚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某种具体变化过程中两者的因果关系。可见,宽问居高临下,窄问具体而生动,各有用处,究竟怎么用,要由讲的内容和提问的目的决定。
3.单问和重问
单问,就是仅提一个问题,然后释疑。一堂课往往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单问组成的。设计合理的单问既形成线索,又显出层次。例如,把一枚硬币轻轻放在水面上,竟然没有下沉,学生无不惊讶,这时教师可紧接着提问:“硬币怎么会静止在水面上呢?”这样的提问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表面张力的知识。“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产生电流吗?”这样的单问有利于促使学生发散思维。重问指连续地问,即在短时间内多次提问。比如,在讲温度计的原理时,先提出:“温度计的玻璃管为什么做得很细?玻璃泡做得较大有什么作用?玻璃管内装什么液体?为什么不能装水?体温计为什么做成三棱形?温度上升时为什么管内液体会升高?”等到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明白了温度计的原理。这种方式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