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建设概念范文

经济建设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建设概念

第1篇:经济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建湖;滨水景观;设计概念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Jiangsu Yancheng Jianhu waterfront landscape as an example, showing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and conceptual scheme.

Key words: Jianhu;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F407.9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 项目概况

建湖县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江苏省盐城市中西部,北纬33°16′~33°41′,东经119°33′~120°05′。全县总面积1160平方千米,陆地面积906平方千米,占78.1%,水域面积254平方千米,占21.9%。全县地处扬子淮地台苏北断拗带。西塘河纵穿南北,从建湖县中部穿过,是链接东西两岸的纽带,是城市的主要休憩场所。

2规划布局

2.1 设计理念

用生态景观的设计理念来做西塘河的整体规划,力求将活水引入规划的居住区内,形成互相贯通的水网系统,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也提高水系的自身净化能力,提升整个规划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以滨水公园为战略源点,建立空间联系的纽带,使城市与水体相交融,切实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并有怡人风景的一个可供观景、健身并能亲水、游憩的空间。

2.2 总体概念设计

西塘河作为建湖县景观环境的关键一环,是构建建湖县生态城市的重要依托。我们整体上对水系进行形态整理、对岸线进行分类改造,使其形成工程性与生态性并重的循环水系。对其进行“桥、岛、绿、景、居和水、堤、路”的统一安排和有机规划,并借鉴江南园林“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和叠山、理水及借景等手法,规划区以西塘河为源组织景观体系,形成“一带两轴四廊多节点”的景观系统。如图所示:

2.2.1一带

即西塘河,是景观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景观系统的组织中心。

2.2.2 两轴

即一主一次两条景观轴线,东西向景观主轴串联大型绿地、文化广场、商业街和亲水平台,延续至西塘河以东;南北向景观次轴串联街头绿地、小广场和社区商业中心,限于西塘河以西。

2.2.3 四廊

通廊分为两级,主要通廊为贯穿基地的森达路、双湖路,次要通廊为基地内部的两条道路。

2.2.4 多节点

轴线与带、轴线与轴线相交处形成多个景观节点。

2.3设计构架

整个西塘河以“生态—人—城市”为设计主线,以生态曲、文化颂为主题。营造“以水为神、为绿添彩”的生态景观。

3 设计目标

3.1 以人为本,以史为魂

集建湖文化展示,改善建湖环境,市民休闲游憩的城市景观为一体,综合提升建湖地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 设计原则

4.1 实用性

进行不同的功能分区,以满足人们不同的使用需求。

4.2 个性化

突出生态绿化特点,以水为主,绿化为辅,增添景观小品,传承地区文化特色,提成建湖城市品位。

5 功能分区

切实考虑市民不同功能的需要,由南至北将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分成三段:第一段——生态游憩区;第二段——城市商业文化活力滨河区和湿地公园区;第三段——城市生活风情区和娱乐活动主题公园区。

5.1生态游憩区

此区的设计以堤分隔水面,属带形岸型。河堤两岸栽满杨树,既起到景观欣赏的效果,也能起到防洪的作用,我们把现状的河堤加以修饰,自然的绿坡缓延到河道,上面保持3.5-4米宽的步行道,漫步在绿荫覆盖的河堤上,人们能够欣赏到两侧不同的景致,一边是雅致的休闲空间,一边是广阔的湖面,开敞大气。

在设计时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力求所有的景观环境和小品都能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滨水绿带的空间供居民休闲纳凉,是居民沟通交往,散步闲谈和修养身心的场所,在绿地空间中布置大量的活动场地,亲水平台,休闲景观构架和坐凳,能充分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5.2城市商业文化活力滨河区和湿地公园区

5.2.1城市商业文化活力滨河区

作为中间商业区的中轴线的延伸段,这里为购物消费的人群提供一个可以停留的滨水休闲活动空间。考虑到从地面到河堤有2米多的高差,给人们观水造了不便,我们运用特色地段高差处理,设计了平地架高3米的临水观景平台,使人们有开阔的视野观赏对岸的景色。其中利用3米高的架空层可以做商业,做餐饮或者展示,吸引人气,让此区成为最为繁华和人流汇聚量最大的地方。

建湖是淮剧文化和杂技文化之乡,我们充分挖掘建湖地区的历史人文,并给其融入更多的时代气息,架起来3米高的滨水广场可以作为戏迷大汇演的舞台,传承建湖的历史文化,同时此地也可以在节假日开展烟花杂技节,丰富市民生活。

5.2.2湿地公园区

我们引入生态游憩的开发概念,形成一个合理的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使其具有良好的自我循环,自我修复和自洁的功能,以适合的开发项目促进土地的经济效益。建成翠湖鸣晓、清风绿屿和碧域曲韵几个独特的景观小品,为人们的休闲提供良好去处。

翠湖鸣晓——是以娱乐休闲为主的功能区,小木舟泛湖,健身广场,水上茶亭,观景湖心岛,彩叶林等景点设施,使人们在抗体健身中,渐进幽静的树林与湿地,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清风绿屿——是在湖中岛屿设置的建筑小品,供人们休息停留,朋友们喝茶打牌,以尽情享受四面环水的惬意感受。

碧域曲韵——是一个服务性小品。充分体现亲水特性,在中间的低洼处设计了伸进湿地的栈桥,其与木质的瑜珈平台和观景亭,在林间和水中不断的穿插相连希望途径此处的人们可以驻留,感受湿地的独体景观。

5.3城市生活风情区和娱乐活动主题公园区

5.3.1城市生活风情区

将彼岸线空间与建筑环境融合起来,精心处理开放空间和河道边缘线,使之富有变化,以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空间和生动的湖滨环境。加强公园的绿化,在设计中强调场所的公共型,功能内容的多样型,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闲场所。此区的功能多样,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荫休憩场所,健身区,音乐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景观,与酒吧,茶室建筑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休闲体系。

5.3.2城市形象广场

晨曦广场位于河道的转角处的三角地块,是东部滨河绿化带的起点,更是城市形象窗口,在广场重点部位设置体量较大的标志性雕塑——愿望塔,充分运用光,声,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使之成为城市标志性的构筑物。

5.3.3娱乐活动主题公园区

此区的设计与市民娱乐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居民提供广阔的绿色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分成几个园区:儿童游乐园,科普园,香草园。同时注重区域内景观的形象特色,创造出自然环境与人工景观相融合的环境空间。

儿童游乐园——规划有亲子乐园,游戏场地,迷你森林,增加儿童体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另规划林荫广场,给看护小孩的大人提供休憩空间。

科普园——设计以人文和生态为理念,通过公园设计传承人文精神,保护培育基地生态环境,发展科普教育,让公园城市丰富市民休闲生活的绿色乐园。

香草园——具有宫廷花园的浪漫气息的主题花园,开敞的绿草坪,魔幻迷宫,各色郁金香花,共同制造一个美轮美奂的婚庆大场地。

6 结语

建湖西塘河的滨水空间设计,充分结合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建湖的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为整个建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素,把人们的需要与景观完美结合,切实提高了建湖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第2篇:经济建设概念范文

景观设计教学景观新概念乡土景观

一、前沿

早期景观设计城市化认知有片面感、不强烈,主要是社会、经济、人文发展的原因。当我国及部分国家进入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化乡村景观转变的重要时期,市场需求决定设计师接触的“城镇一体化”“乡村转型化”等景观设计项目较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相关课程、景观认识得也较浅,尤其是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项目设计工作,所用内容必须重新学习,资料也得重新整理收集,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认为大学里学的东西在社会实践中作用不大,更糟糕的是,他们把这种思想传导给学弟、学妹,会严重影响新生在大学里学习的积极性,这都是未来景观设计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乡土景观”设计概念引入景观设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1.增强课程结构上专业知识点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教师在景观设计课程结构设计时取舍性较强,多以“城市景观”“小区景观”“休闲广场景观”等内容教学为主,给学生造成片面的景观认知感。专业知识点构架的串讲过程中缺乏综合性、发展性与连续性是早期及现在景观设计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这种滞后型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景观设计教学内容的延伸。景观设计教学应注重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将新的景观设计理念、概念带入课堂,让学生明白景观的存在是相对的、广义的,这样能让学生拓展设计思维,了解景观的“实事求是”性、健康性和发展性。将炙手可热的“乡土景观”设计概念引入教学实践,能延伸出很多新鲜、前卫、和谐的景观设计概念,如“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本土景观”等,这些新概念的注入,有利于构建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合理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

2.促进多学科等知识的交叉综合教学,加强景观设计教学深度

旧的景观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不够的问题,无延伸性与交叉性。有些老师将某些错误的景观设计理念传导给学生,而景观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教学深度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景观设计及设计成果欣赏的认知程度。借“乡土景观”概念能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发展学及行为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知识点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景观设计成果存在价值的认知度,学生在模仿设计、思考设计、完成设计的过程中勇于开拓思维,不再是单一考虑景观视觉形式美丑,而是更注重景观的存在,即发展价值。

3.引导学生深化景观设计内涵,体会景观设计的综合复杂性

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一些学生景观设计作品多存在只重审美和形式,如紧抠景观设计的比例、平衡、对比等基础的美学角度,作品给人形式感好,而实时操作难、设计内涵不深,仅赋予形式的模仿。“乡土景观”引入实践教学能引导学生认识城市与农村乡野景观的差别,探讨社会发展、演变与景观设计的关系,考虑不同组织空间关系的景观处理手法的异同,考虑本土材料利用的优点,景观地方风土人情的表达,对不同自然地域、社会人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健康的、可持续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景观设计作品。

三、将“乡土景观”设计概念植入实践教学的方法

1.深入乡间,调查实践

景观设计初期,实地考察是必备步骤,教师可尝试摆脱“校园景观设计课题”“城市休闲绿地设计课题”等常规课题进行“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战略,多做“乡土景观”课题安排。深入乡间,有利于满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等景观设计原则。可就近选择村镇为考察基地,引导学生对农村特有环境进行调研。通过拍照、注记及现场写生等方式进行实地考察,注意区别与城市景观设计考察的方法,少用或不用问卷等城市景观勘察常用方法,换以访问等方法以交流为主,启发学生发现农村规划及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并辅助学生完成详细的调研报告工作。

考察内容应主要包括:全面的考察农村的周边环境及自然特征、本村的建筑风貌、特有的艺术设计符号、历史风土人情等现状条件。

2.对比城乡,认识景观

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乡土景观”“新农村景观设计”“生态景观”等方面知识点的信息。辅助资料能提高学生对多种景观规划设计认识的能力,较有深度地了解“乡土景观”的相关概念,如区分“景观”与“农村景观”的异同。引导学生分析农村景观设计基地特有的区位环境、交通道路要求、功能分区要求、建筑景观的设计风格、植物恰当的配置及其他构筑物景观的合理设计等,从整体上重点把握各景观的共性与特殊性,从“乡土景观”切入式的认识到景观的发展趋势。

3.重返乡村,实践改造

乡土景观多属于本土型、环保型与可持续发展型,表现为朴素且有韵味、小巧却显精致,材料上多利用本土或废旧材料制作而成,这些优势都可促使学生再回到规划设计区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地改造或在专业施工人员的配合下完成景观的实际建设。这样,学生才能对景观的细部设计和空间的尺度及景观施工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未来,景观设计教学仅依靠讲解的方案是不够的,锻炼学生在实际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变通能力十分必要和重要。

结语

第3篇:经济建设概念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下才能够有效开展,其中经济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为了给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需要对经济法理念进行不断的优化更新调整,加快经济法的制定与落实,将经济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经济法理念

 

(一)内涵

 

理念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用语,代指一种形象,法律的理念是对法律概念的现实化,经济法理念,则是指特定社会中人们对经济法本质的理解和认识,是对经济法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以及对经济法发展前景的理性调控。经济法理念是制定、落实经济法的最高原则,不同于经济法领域的其他概念,其地位高于法律表象、法律意识以及法律观念。

 

(二)功能

 

认识来自于实践,同时指导实践,经济法理念同样来自于经济法实践,是对经济法实践规律的总结和理性认识,对法律实践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经济法制定与落实的基本方向,是经济法自身价值追求实现的保障,在经济法工作者执行经济法规各项内容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帮助,有利于营造并维持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

 

经济法理念在社会发展方面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封建思想深入人心,部分群众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而经济法理念是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法律,能够帮助群众逐渐摈弃落后的法律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为文明进步的现代化社会建设打好基础。

 

(三)现状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经济法,90年代开始提倡经济行政法,市场走入法制化管理的正轨,经济法正式成为了行政法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下,很多学者都将经济法理解为国家干预经济的行政措施,并将经济管理关系视作行政管理的一个分支,这种观点对于经济法自身的实践性和独立性认识不足,给经济法和行政法之间的分离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使得当时的市场中行政垄断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我国行政法高于经济法,地方政府、国有经济部门可能利用自身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经济,为不公平竞争、垄断等现象提供了舞弊空间。新世纪以后,国家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法自身的特殊性和与行政法之间的独立性逐渐受到重视,经济法的现代化改革成为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的重头戏,为国家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在反垄断、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建设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法理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宗旨,实现的人与自然的良性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繁荣。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成为了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根本性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诉求,而经济法是调控与规范国家经济运行、社会资源配置的法律依据,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在经济法理念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十分必要。

 

(一)经济法理念的生态文明建设调整

 

经济法理念构建需要与时俱进,满足经济发展对规范化、现代化、生态化发展的需求,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而不断深化经济法理念内涵,完善内容。现阶段,经济法理念囊括了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并可以划分为经济安全、公平公正、经济效益、整体发展、注重效益五个大类,这五个根本理念契合国家政策目标和经济规律,而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规律,经济法理念需要借鉴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还要对经济法中的效益理念进行适当修正,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益,而过分强调经济利益会导致一些经营者过分关注经济利益和短期利益,竭泽而渔,忽视了生态利益和环境成本,因此在今后,我们应该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经营成本体系中,拟订经济法,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行为造成的自然环境资源损耗。

 

(二)经济效益发展理论调整

 

国家传统的经济法理念立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更加关注经济利益的分配,这种传统制度理念对于实质公平缺乏认识,难以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历年的需求,经济法理念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还应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公平观,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目标的组成部分,从而不断调整完善经济理念。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市场化改革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关注经济发展方向,有效刺激了市场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经济建设发展成果,大家有目共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活动的阻碍越来越大,经营者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关注加剧了对在生态环境的破坏,无形中增加了经济活动的自然与生态成本。现阶段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缺乏对环境成本的合理反应和环境成本的制度约束,市场经济主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愿意自觉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中,影响了经济效益核算的客观性和完整性。

 

三、结语

 

综上,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法理念逐渐完善,在市场化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与生态代价,今后的经济法立法工作中,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充分纳入到经济法理念体系中,合理反映环境成本并给出明确的制度约束,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经济发展观。

第4篇:经济建设概念范文

经济动力是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直接动力。 作为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低碳经济已经初现端倪。任何一个政府如果期望能够领导其公众在未来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都必须加强低碳经济建设,形成低碳竞争力。具体而言,激活我国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经济动力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能源。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是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所以一旦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在资源上就会处于劣势。而且,我国石油超过一半是依靠进口,这使我国面临着能源安全的挑战。二是技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推进了世界范围内低碳技术的创新,对低碳技术的需求非常强劲。低碳技术也成为当前世界技术发展的前沿和竞争的重点领域,它构成了一国经济之核心技术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适应世界低碳发展的潮流。三是公众的低碳消费理念和方式。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模式,通过培养低碳消费理念和方式、拉动低碳消费需求来引导绿色生产。四是低碳贸易。产品碳足迹的国际标准ISO 14067的草案已经进入拟定阶段,一旦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出台,商品加注碳标签将不可避免,“低碳”将成国际贸易新壁垒。

政治动力是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内源性动力。低碳经济建设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它既关系到政府的国际形象也关系到民众在低碳经济建设中的权利与义务。目前,已有的政治动力体现于国家正在研究制定的扶植政策中,如《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等。此外,政治动力也体现于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碳减排指标并对官员进行生态考核的行为中。在政府以一种宏大的政治眼光审视低碳经济的同时,需要重视建设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即需要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因为低碳经济发展不仅只是政府层面的规划、指导意见等,更是民众参与国家管理、追求主体权利的重要方面。通过建立信息沟通和利益表达机制,民众把自己的低碳诉求传达给政府并形成激发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内源性动力。

外交动力是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外在动力。气候政治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部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后,全球进入了“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各国都在激烈地争夺“低碳政治”话语权,而力求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却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大国。从2006年起,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碳排放量近年来的快速上升也引起了世界的严重关注,给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带来了很大压力,如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许多国家纷纷要求我国采取减少碳排放的措施并实行碳减排承诺,因而,我国面临着碳减排的巨大的世界压力。对此,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江就气候变化的挑战和中国的应对战略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对减缓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中国政府也制定了以节能优先、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多元化、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为重点的能源发展战略,正在为建立低碳社会而努力。他还指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应强调国际合作,而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发展核电是中国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1]显然,我国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外交动力已被激活。

伦理动力是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实体,也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即国家伦理。国家伦理是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对其全体国民及其他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伦理关怀。[2]对国内国民的道德关怀和他国的国家及国民的道德关怀是国家伦理中被广泛讨论的两个维度。当前,国家伦理中国家对本国国民应当具有的保障自由、社会公正、自由民主、宽容和谐、和平稳定等道德属性,和对他国应当具有的和平共处、彼此尊重,以及对待他国公民应当遵守保障安全、平等关怀等道德属性都已经得到公认,但是对于国家遵循低碳经济模式的伦理维度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关注和研究。虽然《哥本哈根协议》属于无法律约束力协议,但是该协议却在伦理道德层面规范着国际低碳经济生产和消费关系。它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指引作用,明确规定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起到了一定的道德约束作用。在现实中,国家伦理是政府采取决策的重要依据,伦理决策和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展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的政策制定就必须依据低碳经济的原则和要求,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为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低碳经济发展不仅涉及不同地区上、中、下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短期与长期、当代与后代的关系,还涉及市场作用与政府作为的关系。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很难将资源配置功能向未来延伸,更不能指望市场机制能自发地在资源配置上平衡当前利益和未来利益,因而,在这方面政府必须扮演决定性的角色。[3]只有激活了它的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外交动力和伦理动力等各种动力因素,政府才能够既避免虚假的承诺和懈怠的态度,又避免受情绪化思潮和浪漫化、理想化诉求的干扰,采取理性务实的态度,以创新的思路和对策将低碳经济建设扎实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爱华.走向低碳社会的能源――环境伦理审思[J].鄱阳湖学刊,2011(1):107-111.

[2]田文利.国家伦理及其实现机制:从国家伦理到国家价值观及国家责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72.

第5篇:经济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运用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很人口集中、现代高层建筑密集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在市场商业竞争上有许多优势,但这种大城市是隐形炸弹,是病毒温床,“三废”污染严重,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公害,解决这种公害最经济、最有效果的办法就是将城市园林设计、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城市景观规划结合起来。

1.城市景观规划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1.1注重维护生态环境

一个完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必须具备高质量的城市景观,以完善的生态体系为基础,仅靠简单的绿地建设是不行的。应解决好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环境,在经济政策制定和建设中,避免以损害环境利益为代价的短期增长模式及不合理的城区过度开发,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的高效及通畅。

1.2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的服务对象是市民,其最终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休闲、娱乐、居住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感受舒适。

1.3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

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的规划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作为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

根据现状自然条件同时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1.4经济与健康相协调

规划中应注意协调“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三者间的联系,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使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以环境拉动经济,以经济促进环境。在树种规划中,突出“健康绿地”的概念,即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品种,最大程度地节约植物的栽植、养护成本,以形成生机勃勃、绿意葱茏的植物景观。

2.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挖湖、堆山、理石)、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美的环境的过程。

3.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位

城市景观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两重性,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基础,文化内涵则是城市的灵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是城市环境中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的支撑系统,也是反映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现在,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已从偏重个别封闭、内向的园林转为开敞外向的城市绿色空间。城市园林绿化的理念,已从“城市中有花园”发展到“城市在花园中”、“城市在森林中”。“文化、绿野、传统建筑”已成为国际社会评价城市先进水平的标准,工业城市的规划观念正在被淘汰。人们正日益注重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文明、历史与文化。园林绿化不仅有助于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要通过科学的调研手段,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实际要求,从市民的需求出发,同时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用生态园林城市的理念来引领城市景观规划,创造绿荫掩映、风清水静,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的城市环境。城市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对城市园林建设做出合理安排,在对城市园林和城市景观进行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方向,避免因为城市建设而对城市园林景观造成破坏。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过因为城市生态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灾难,因此这些国家在城市园林建设方面具备很高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也已经制定了很多城市园林建设的法律法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都市人已经越来越向往和依赖良好的园林景观,如何将优质的自然景观融入大都市的建筑之中,也是各地区重点研究的问题。

4.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具体运用

4.1园林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城市园林建设,必须在保证城市经济建设的前提下进行,也必须便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城市的景观规划工作,必须将园林设计放在首要地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和政府财政支持,聘请高水平园林设计人员对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园林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将城市园林与城市现代化建筑有机结合,提高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态建设水平,在大型公路桥梁附近,要增加园林景观,保证大型公路的空气净化效率,在大型工厂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附近,要加大园林绿化比重,确保该地区生态环境稳定,在高密度的居民生活区,要进一步优化园林景观,保证大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有机会充分的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城市园林的设计还要充分认识到城市景观规划的大局,在湖泊较为密集的地区,要对湿地资源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利用湿地资源有计划地开发建设湿地公园,做好开发与保护并重,如衢州市就利用乌溪江的湿地资源规划了乌溪江国家级湿地公园,建成后的湿地公园将成为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园林建设、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建设三者之间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2园林建设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在文物保护地区,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结合当地地方特色,把握时展方向,合理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公园,如衢州市就在原有府山公园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府山公园周边的南宗孔庙的文化,建成了儒学文化公园。要适时引进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充分结合城市自然生态特点,安排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适当增加城市园林植被的数量和质量,切实保障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的人们的身心健康,把城市人民的生活需要放在城市园林设计和城市景观规划的首位,城市进行园林建设和城市景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要从人们的身体需要出发,科学地布局城市园林,城市园林的植被分布情况,要细化到每一个大型乔木的种植和养护工作,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第6篇:经济建设概念范文

1、应用力学方面。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

2、工程控制论方面。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3、物理力学方面。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者。

第7篇:经济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区域 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互动式

项目基金赞助:

1、2010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都节能减排现状、问题及建设低碳城市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2、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攀西生态脆弱区低碳经济发展研究》(2009ZR0065)阶段研究成果

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对其研究的兴趣吸引了众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目前,研究低碳经济的各类学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各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优先。如何创新思路,寻求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点,变“两难”为“双赢”,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入手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低碳经济的范畴辨析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概念的涵与外延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一直未有定论,特别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更是难上加难,有人提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有人提出低碳经济包含循环经济……。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与循环经济相比较低碳经济涉及的范畴要小一些,对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要更有针对性一些,具体来说低碳经济是实践循环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不能因为“低碳经济”的提法新,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就认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问题,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只限于“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两个部分。目前针对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主要从“减少碳排放量”和 “增加碳汇聚量”两个方面在推进,通过聚焦上述两个方面,低碳经济实质上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落实到了一个可观察、可操作的层面,通过研究和实践,将来或许我们可以将成功发展低碳经济所获得的经验应用和推广到“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及“水污染问题”等一个个具体的资源环境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实践模式

现阶段区域层面的低碳经济实践模式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减少碳排放量”与“增加碳汇聚量”两种模式。

2.1减少碳排放量

在区域层面上减少碳排放量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都可以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1.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国广大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比较低的,也就是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与先进国家比较还很高,资料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欧盟的4.6倍,是日本的8倍。一方面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浪费能源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可以从两个层面和三个层次上来探寻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1)两个层面即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

(1)技术层面

由于现阶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控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关技术引进举步维艰,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引进核心技术的过程中,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构建适应区域层面实际情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相关技术体系。

(2)制度层面

由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政府管理能源方式和全国性能源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层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设计适应的制度安排杜绝浪费能源的现象,进而通过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促使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主动研发和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

2)三个层次

(1)宏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区域性社会

(2)中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产业链、产业园区及社区

(3)微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企业和家庭

2.1.2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的能源供给结构是“多煤贫油少气”,短期内能源供给结构的刚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各省区在政府主导下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认为目前这种推进新能源产业的热潮值得商榷,因为各地大力推进的结果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的错误配置,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宜过急过快,需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2.2增加碳汇聚量

增加碳汇聚量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讨,其一是碳的自然汇聚,其二是碳的人工汇聚,总称“增加碳汇”。

2.2.1碳的自然汇聚方式

这种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碳的化学反应过程,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碳化合物,通过改变碳的存在形式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植树造林是其具体的实际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碳元素的循环实现碳的汇聚,具有可持续性。

2.2.2 碳的人工汇聚方式

该方式是通过运用碳采集技术、碳捕获技术汇聚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然后进行深海或地底埋存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种方式与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填埋方式较相似,其主要特征是由于没有改变碳的存在形式,只是暂时将二氧化碳汇聚起来,可持续性方面尚存难题。

2.2.3 两种方式的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广大区域有现实操作意义的是碳的自然汇聚方式,因为我国不少地区以森林为主的一系列碳汇资源相对比较富集,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机制和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增加碳的自然汇聚方式方面会有优势。而碳的人工汇聚方式所涉及的碳采集、碳捕获及碳埋存等技术,目前在我国不少地区还没有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暂时没有可操作性。针对自然汇聚方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融入CDM(清洁发展机制)框架和国际及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以“碳排放权”供给者的身份进入CDM框架和碳交易市场,通过“排放权交易”获得市场补偿,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探悉

以上对低碳经济实践模式的研究虽然都是初步尝试,但是应该肯定这些尝试给出了我们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另外,笔者认为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作补充。如根据总书记提出的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引入和谐社会的“和谐度”这个概念就发展低碳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整合。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而言可初步得出:

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是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都可以划分为正的外部影响(正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影响(负外部效应)两大类。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大,负外部效应越小说明其和谐度高,反之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小,负外部效应越大则说明其和谐度低。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或者要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要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后天获得性资源,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根据前面对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理解为通过增加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进而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服务,使人类的福利水平不断升级;而低碳经济建设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可见,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都是通过改善人类活动模式来影响自然环境状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升级。

和谐度提高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由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促进自然环境增长的拉力和由低碳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防止自然环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协调的和谐演进升级过程。

■四、总结

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同该地区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业问题、“三农问题” 、资源资本化等诸多问题从各个角度都直接或间接相关,应该认识到不可能仅靠单一项目、单一工程、单一方面、单一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取得进展。而要有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与建设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区域层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除了要在认识上统一思想、步骤上配合、行动上协调、措施上配套外,还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和措施,以低碳经济建设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建设,建立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区域层面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 刘学敏.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J].北京:求是,2003(4)33~35.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68~670

[3]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4~55

[4]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6~57

[5] 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7

[6] 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0~162

[7] 马江.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151

第8篇:经济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金融经济 经济数学 应用

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应用高等数学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数学重的统计学以及微积分等模块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经济数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现阶段经济数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数学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被拦用,影响了经济数学作用的发挥。基于以上几点,在现阶段对金融经济中经济数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明确经济数学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为金融经济的今后发展方向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中的具体应用

(一)经济分析方法的完善和统一

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在经济学中融入经济数学的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现象进行更为精准的解释的定义分析。同时在经济分析学中所使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再通过数学思想进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将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上的转变,从而使经济学中各个不同的分析方法能够有机的进行融合,促使经济建设加快进展。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数学能够构架有效的融入经济学,会对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进行有效强化,促使整个经济产业的健康成长。在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的供给、需求等经济概念,都是金融经济与经济数学有机融合的具体体现。在金融经济中引入经济数学,在最大程度上使经济分析方法做到了完善和统一,避免了经济定义中定义模糊或者是歧义的产生,使经济学中的规范原理更加规范和统一。

(二)经济数学的应用进行经济分析预测

在金融经济中融入经济数学的思维,能够使金融经济的发展方向得到有效的指导。由于数学学科自身存在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经济数学能够通过模型建立以及数据演算等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预估,从而使经济的发展方向变得可控。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运行过程中,有很多对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都引用了相关的数学方程式,从而使经济学数据演算变得更加可靠。同时在经济学中有机融入数学的思维,还能够通过数据演算对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预测,从而有效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三)对经济的分析使用数学思路拓展

数学分析法现阶段在经济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通过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分析法,能够使人们对经济学的理论和内涵进性科学性的阐述,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产生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现阶段的金融经济现象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使用数学分析法对经济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科学化的分析,能够使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可控性。同时现阶段金融经济中的数学分析法能够在一定程度山弥补传统经济分析方法的缺陷和弊端,从而使人们对经济的分析思路变得开阔,有效的拓展了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预测与分析能力。

二、数学经济分析法在现阶段存在的弊端

(一)数据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

在现阶段数学经济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现象的数据来源不确定的弊端。由于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或者实效,因此在实际的数学分析法演算的过程中,一旦使用的数据存在着实效或模糊的情况,就会对数学分析法的结果造成影响,是数学分析法的经济分析预测结果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基于数学学科自身所具有的严谨性,因此在运算过程中如果数据出现错误,就有可能回导致整体的运算结果都缺乏科学性。因此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有关研究人员应该对数学分析法的数据来源可靠性进行综合考量,以保证数据的实效性。

(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缺乏综合考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现象在产生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外界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数学分析法在金融经济的总用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处理方面,数学分析法处理数据常用的手法是数学方程式,而一旦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单从数据方面进行经济现象的分析就有可能会使整个经济活动结果的预测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经济建设的整体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现阶段经济生活中应用经济数学时,使用者在运用数学分析法对经济的发展进行核算之前应该对所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保证在数学分析法数据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对数学经济分析法的改进措施

(一)对数据的来源进行系统分析

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在对经济进行分析之前就对经济想象的产生原因进行系统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C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从而使数学分析法对经济活动的结果预测更加科学。因此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数学分析法的使用者应该在提取数据的过程中对数据来源进行分析,以此来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运算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在对某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时,分析师应该针对数据的来源进行全方位的考证,在源头方面确定整体数据的可靠性,从而使整个经济活动的结果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二)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过程中进行系统考量

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分析者需要注意影响经济活动结果的因素不仅仅只有数据,还有其他很多影响因素在对经济活动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分析师在对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进行分析时,要对整个经济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同时结合考量的结果对经济分析的数据进行更新,以此来保证经济活动的平稳运行,加快区域经济建设步伐。例如,经济分析师在对某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在数据的提取方面不能够只单纯考虑到通货膨胀中的供需关系,同时还要结合商品的成本、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要素对整个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化的考量,同时再将所有的影响因素通过数据的形式进行提现。最后再通过数学分析法对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验算,以此来实现通货膨胀危机的解除和通货紧缩的预防。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分析者如果能够通过综合考量的方式对经济的结果进行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整个经济运行的结果更加可靠,保证经济建设的进度。

第9篇:经济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卫生法;医疗方式;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300-01

卫生法是我国专门用于指导医疗卫生事业的专项法律,卫生法的内容中能够体现出人们对于身心健康的美好追求。面对当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加剧、医药新技术的不规范使用、药品质量问题频发等等问题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自身健康素质了。所以,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近这些年人们对于卫生法规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想要全面的了解卫生法就必须研究卫生法的作用和价值目标。

1卫生法的概念

卫生法指的是由国家立法部门颁布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项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法律和法规的总和。卫生法具有一般法律的共同特征,也有显示自己特征的专属特点,是以我国的宪法为基础来制定的,是我国国家卫生机构设置的和国家卫生管理体制建立的依据,它规定了各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卫生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卫生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

2卫生法的作用

2.1卫生法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卫生法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各项活动的依据。卫生法能够保护经济建设中劳动力的健康的卫生状况,为经济建设创出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同时通过对卫生法相关条款的宣传和卫生法中的相应惩罚条款的执行等能够能够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命健康不仅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更是离不开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与人类的健康是正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越能促进人们生命健康水平的提高,与之对应的人们生命健康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去,才能更好的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卫生法就是关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问题的法律,卫生法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2卫生法在保障人民生活健康中的作用

卫生法是关于卫生健康事业的法律,卫生法中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致力于消除各类致病因素、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卫生法中规定了各医疗机构和医护工作者的工作规范和工作职责等,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法律。我国在卫生法的指导下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民群众保健制度和医疗费用福利政策等,这些都有利于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最近这些年,随着新的社会形势的出现,国家又着手制定了一些新的卫生法规,例如:为了保护环境,国家制定了环境卫生法规;为了保障病人权利,国家制定了医护工作中的具体责任问题的法规,并规定了判定死亡的新标准;为保证合理用药,制定了关于化学制剂和药物的使用规范法规;为了保证新兴的医疗手段的规范进行,制定了关于人造器官、安乐死等新兴医疗方式的法规;为了预防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性卫生法规等等,这些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3卫生法的价值

3.1卫生法能够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我国无论什么事业都要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才能够顺利进行,这同样适用于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所以说国家必须加强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立法才能保障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卫生法的制定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我国建立了一个卫生法为主体,卫生部门规范为辅助的全面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有力的保障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

3.2卫生法的实能够施促进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医疗卫生事业是与每一位人民群众都息息相关的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了,对于在医疗卫生事业中自身的权利问题更加的关注了。人们对于医院中医护工作者的行业准入标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技术水品与职业道德水平、医院药品的价格与疗效等等都十分的关注,卫生法的实施规定了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准则和制度要求,对于人民群众关注的这些问题都有详细的规定,也能够促进医务工作者按照法律中明确规定的来严格要求自己,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出现,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满意度,进而促进我国的社会注意和谐社会建设。

总结

卫生法的价值决定了卫生法的具体作用和努力的方向,从卫生法的价值中还可以发现卫生法的内在本质,卫生法良好的法律价值才能保证其良好的法律作用。所以说,应该本着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在卫生立法中着重强调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保证卫生法有一个良好的本质属性。另外,卫生法的价值还需要卫生法的具体的作用来实现,在卫生法的实际应用中应该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律宣传和指导,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卫生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飞跃.卫生法的立法与医疗卫生基本制度[J].医学研究杂志.2007(11).

[2]姜柏生.卫生法的历史发展与社会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