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课题策划范文

科研课题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课题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课题策划

第1篇:科研课题策划范文

1.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因此,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深入研究基于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模式和机制,使学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2.以精细化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

《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课程设计体现了“理实一体,素能本位”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广告公司各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建立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精细化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广告公司运营过程为主线,按照策划广告过程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即把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认识广告模块、广告市场调查模块、广告策划模块、广告设计模块、广告制作模块、广模块、广告效果评估等7个模块,第1.2个模块对应企业市场专员岗位,第3.4模块对应创意与策划专员岗位,最后3个模块对应编辑专员的岗位。

3.以高位就业为目标的课程任务设计

3.1教学内容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真实工作情境为载体,通过模拟广告公司的业务流程,从营销专员、广告企划专员及主管的工作岗位出发,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实现基于企业工作岗位的工学结合。《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教学模式正是基于“高位就业孵化”的理念,利用并整合学校校企合作单位如红府超市、年客服饰有限公司等,针对在校学生设计出“工作环境、岗位轮替、职位递升”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广告公司各岗位的轮岗,综合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职业素养。与此同时,还将优秀毕业生选派至校外合作企业,与广告项目总监直接对接,进入管理层,更进一步增强管理技能,体验领导的艺术,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高位就业。

3.2实施步骤

3.2.1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个小组6-7人。

3.2.2工作情境设置

在广告公司一般都设有客户部、策划部、媒体部、创意部等职能部门。其工作流程是:先由客户部搜集广告产品与竞争对手以及行业资料等,然后会同策划部一起消化企业信息资料,形成策略思路和策划方案,媒体部则根据策略思路和策划方案完成媒体方案,并形成创意简报交给创意部,接着创意部就组织文案、美术指导进行创意表现,形成设计方案后向客户部进行内部提案,内部通过再向企业进行正式提案。由组长担任项目经理,小组成员在市调专员、策划专员、媒体专员、提案人、文案专员等角色中挑选一个,在每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轮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岗位。

3.2.3教师分配任务

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书,根据社会热点事件或学生感兴趣的行业、产品设置七张订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客户有广告需要,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广告方案,需要每个公司独立设计广告方案参与竞标。项目由易到难,由单一技能的演练到综合技能的运用,对能力的培养既有重复的部分,又不断提升。订单1.“优乐美奶茶”在合肥高校校园推广设计悬挂平面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学生熟悉的快消品进行广告策划入门训练,限定校园市场为广告对象,为学生进行广告调查等相关工作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操作。订单2.“**辅导班”合肥高校校园推广角落平面媒体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学生熟悉的服务类商品进行广告策划入门训练,限定校园市场为广告对象,为学生进行广告调查等相关工作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操作。订单3.“联想YOGA3”超极本广播广告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市场上新推出的热门商品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广播文案创作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洞察能力。订单4.“美图手机”微博、微信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市场上新推出的热门商品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洞察能力。订单5.“可爱多”冰淇淋微电影广告方案招标:学生自行设定广告情境,利用手机、电脑、视频拍摄剪辑软件等设计、拍摄并制作视频广告,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订单6.“江淮IEV4纯电动汽车”宣传单页、灯箱、电视、广播、微博广告方案招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电动汽车市场,针对安徽市场设计江淮IEV4新车上市设计一系列宣传活动,配合企业的新品推广,使学生对多种媒体的广告形式综合运用。订单7.“商之都周年庆典”整合营销方案招标:在教师指导带领下,对商之都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开展相应的策划工作,整合营销方案的设计业是对学生营销能力的综合运用。

3.2.4分析任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设计广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订单属于哪种类型的广告,通过鉴赏不同类型的广告作品、学习优秀广告案例、讲授各类型广告的设计要点,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

3.2.5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在设定的项目周期内,由项目主管合理安排整个任务的进度和分工,最终形成的广告策划案由提案人准备方案的展示。

3.2.6正式提案

每个小组的提案人陈述本组作品的创作理念,锻炼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在职场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3.2.7策划案评价

每个小组展示完毕之后,评委进行提问和打分(评委不对自己组的作品进行打分)。在此过程中,教师点评每个作品的亮点,并启发学生的思路完善方案。

4.基于工作过程的体验式课程设计的创新思路

4.1坚持产教融合,走校企合作之路

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力图寻找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使学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4.2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方式,充分强调学生参与性,同时强调企业导师的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完整的广告策划工作过程。为满足企业对广告策划人才的需求,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广告公司各岗位和真实工作情境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托设计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一体化。

4.3高位化的人才就业目标

第2篇:科研课题策划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兴趣;情境式教学;化学微课

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知识的常见性评价就是学不懂、学不会、学不透。在化学课堂的讲授过程中,如何能够让学生学懂、学会、学透,这需要化学教师以学生的思考方式为主导,从学生已有的经验角度出发,通过设定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针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探求知识、发明创造的基础。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开始,就应该注意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乐趣转化成志趣,进而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熟悉的东西,学生就愿意去发现、去探索。因此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通过记忆找出来并运用到新知识中,能够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知识,从而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究需求。所以,中学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展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借助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

二、开展情境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走进生活

在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兴奋的是化学实验,而作为化学教师仅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依托于实验,这并不足以让学生热爱化学、真正想学化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调整,可以开展情境式的教学。学生可以将在生活环境中出现的现象与进行探索可能产生的现象穿插在教学情境中进行讨论,这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构造原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单质在大家面前展示,接着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在给定的条件下,如何组装才能使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教师可将学生随机分为三组,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自己动手进行相关的对比实验,然后利用探究式讲解得出结论。

三、创新方法,吸引学生融入化学课堂

经过不断的研究发现,要想提高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首先,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发展入手,针对学生的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的差异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其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好地以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内容形象化、动态过程可视化的思想,寻找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展现能力的最佳途径。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更快地吸引学生融入化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如何使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得到有效的化解,较为适合的方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动脑、动手、动口。与此同时,在归纳总结时,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也体现出较其他方式更多的优越性,比如说表格、结构图、框架图等通过课件均可以完整地展示出来。

四、录制化学微课程,提高学生课后学习效率

微课是当下广泛传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音频。“微课”又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它具有教学时间短和教学内容少等显著特点。近几年来,微课在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同时在初、高中各种学科上也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化学这一学科在多数学校中存在的问题是单科学习时间短,学生不易理解,多数都停留在背化学式、化学现象、化合价等方面上。固定的模式将原本应该动手操作的学科变成了死记硬背的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开展化学微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后不断地自主探索、研究,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种教学形式,既建立了学生和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又引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还能够推动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

总之,要想更好地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化学教师根据自己上的每一节课进行总结、反思,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出发,在不断的调整与改进中得到提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的教学事物层出不穷,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成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够归纳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社会在变化,教材的内容在变化,我们的学生也在变化,面对这种种变化,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将成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第3篇:科研课题策划范文

一、校本教研“科教一体化”的思辨

在教育科研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一线学校还处于“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教科分离状态。主要存在两种现象:

1.教而不研的肤浅倾向

许多教师虽然对学生满腔热情,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缺乏理性的思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类教师虽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却只能换来平庸的“苦劳”,这对旧的考试制度来说,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它是以削弱德育、影响体育和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在这种教育氛围下,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对学生的成长与终生发展是极为有害的。究其原因,是教师对科研存在科研神秘论、科研无用论和科研功利论等错误观点。

2.研而不教的功利倾向

部分教师过于倾向科研功利化,参与教科研的目的不是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而是获取某种荣誉或评职称,其研究呈现“浅尝辄止”的状态。在课题研究方面,所谓“开题轰隆隆,过程一团空,结题成果丰”,重视开题、结题时的“轰动场面”,重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教科研的过程和实效,教科研似“纸上谈兵”,有行动无研究,为做课题而做课题,过假的动作,太浓的形式,让人觉得搞科研是为了沽名钓誉,只装门面不开店、只管注册不营业。

“真科研型”的教师具有很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很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并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和优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创新,走以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之路。因此,教师、学校、教育要发展,教师必须从“经验型”“辛苦型”向“研究型”“创造型”转变,而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就是走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二、校本教研“科教一体化”的对策

目睹科研分离这一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将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问题。作为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更要重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如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么教育科研就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支点、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提高办学效益、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底蕴

教育科研源于教师个体的学习,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与学校的引导有较大的关联度。完善而成体系的学习能帮助教师打开接受先进思想与理念的窗口,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丰富理论素养,提升业务素质。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所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要求一线学校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办法,让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是高位引领,要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是广大教师教学的依据。其次是苦练内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要制订教师学习计划,通过教科室推荐书目、提供书籍,开展暑期读书征文等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地促进全体教师广泛阅读和有效阅读;通过开展中青年教师读书笔记、读书征文比赛,将教师的阅读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等举措,让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知识得到长进,理论得到提升。

2.搭建平台——发展科研意识

以校为本搭建科研平台,打造学习型团队,是提升教科研质量,促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以学科为单位开展科研团队建设,在全体成员个体学习的基础上,依托团队开展合作学习、学术沙龙、活动研讨、经验交流等,专家引领,科研搭台,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为教师转变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提供理论支撑,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的方法开展教师学习,根据学校科研主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教育科研的专家来校做讲座。注重骨干引领,发挥骨干教师二级培训作用,制订学校科研共享计划,让骨干教师在参加省市级培训后,回校及时开展二级培训。科研搭台可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点燃教师团队的教科研激情。

3.聚焦课堂——提升实践智慧

从传统的学校管理来看,常规听课一般都是教务处的事情,因为听课与评课的重点只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而并不关注基于课堂教学反思而形成理性感悟,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力。以“科教一体化”聚焦课堂,要求学校积极创新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内容和渠道,广泛开展各种有效的教科研一体化研究工作。学校教科室通过成立“我思我研我成长”科研小组,以教科室主任为组长,各教研组长为组员,引导开课教师提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在教研组与备课组活动中集中思考与研讨,并以小课题研究方案单的形式将研究落到实处。“科教一体化”研究能够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惑,让课堂更加“高质轻负”。

4.课题研究——实现梯度发展

第4篇:科研课题策划范文

关键词:科技期刊;市场化;出版

科技期刊不仅是反映科研成果及科技创新的窗口,也是传播科学知识、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大背景下,科技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最终也要走向市场,面临尖锐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分析总结科技期刊面临的生存环境,从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出发,研究出一条适合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市场化经营之路,是科技期刊管理者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本文将从科技期刊市场化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分析科技期刊市场化发展现状,同时提出一些科技期刊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一、科技期刊市场化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4000多种,占据了我国期刊的半壁江山,虽然期刊的数量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成长中的科技大国的逐步繁荣,但是这一数字也无法掩饰低质、重复,以及绝大部分科技期刊与市场隔绝、惨淡经营的现实。[1]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迫切需要改革创新。

1.外部媒体的冲击

在新世纪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传播媒体方兴未艾,一方面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不断创新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以网络和手机短信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已经处在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组成的大媒体时代[2],而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日益多样化,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存竞争。

首先,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的阅读兴趣正悄然发生变化,逐步向着娱乐、生活、时尚和实用等内容扩展,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期刊读者本来就集中在社会文化精英的狭小层面上,现在读者范围和阅读频率则进一步缩小,使得科技期刊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工作需要,而不是一种阅读的兴趣。其次,科技信息获取的途径也逐步多样化,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浏览和下载国外最新的科技信息,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比传统的科技期刊速度快、效率高,进一步压缩了科技期刊的读者群体。

2.管理体制的限制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运行体制基本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每一个科技期刊背后都有一个主办单位,通过编辑部进行经营管理,但是编辑部一般都没有独立经营权,主办单位往往把编辑部作为自己的一个职能部门,由此决定每个期刊有自己一定的级别[3]。在这种情况下,期刊编辑部实际上是一种行政性的管理,而不是一种企业化的管理,造成的结果是科技期刊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无法作为一种商品逐步走向市场。管理体制上的限制给科技期刊市场化带来了诸多问题。

由于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体制的先天不足,造成分散办刊和重复办刊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样一方面使得学术期刊编辑部机构多而小,无法形成专业化经营管理,期刊竞争能力弱,也不能形成产业化规模生产;另一方面,使得本来就有限的国家科技投资像撒胡椒面一样被分散,削弱了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影响了期刊质量的提高。因此我国科技期刊品牌效应很弱,缺乏足够的领军人物。再者,因为科技期刊编辑部只是主办单位下属的一个职能部门,所以期刊的发展往往不是单位工作的重点。期刊编辑人员也容易被边缘化,被主办单位定为二线或三线人员,劳动价值难以得到体现。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科技期刊行业,编辑的劳动也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与此相悖逆的是,由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专业性,对编辑人员的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很高,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使得科技期刊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并且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降低了科技期刊的质量和竞争力。

3.科技期刊同质化倾向严重

在市场竞争中,一种商品只有具备自身特色才能占据有利地位,而科技期刊在市场化过程中,却出现了同质化现象。期刊的同质化,表现在期刊的选题、栏目等内容方面的重复,或者外在形象,如封面、版式、插图、纸张、装订等表现形式的趋同[4]。科技期刊同质化的倾向首先是由期刊的管理模式决定的,传统的科技期刊行政性的管理模式使得期刊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在审稿的过程中并不是把论文看做是一种提供给读者的特殊商品,而更多地关注论文的学术价值,因此造成了大量的相似领域的研究成果充斥其间。再者,市场定位的缺失使得科技期刊栏目设置没有对读者的针对性,而是简单地按照论文内容进行分类,不同期刊之间重复性很大。最后,对于一些竞争力较弱的学术期刊,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行,有时候不得不扩大论文稿件的范围,对一些不符合期刊定位但是科技规范合理的论文也全盘接受,同样会造成科技期刊的同质化。科技期刊的同质化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造成科技期刊市场化过程中竞争力的下降,影响长远发展。

4.市场化经验不足

我国的科技期刊是在计划经济的保护中成长起来的,一直远离市场竞争,缺乏商业办刊的意识。过分强调学术成果的科学意义,却很少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一般情况下科技期刊的传播思路是先假定读者已经购买了相应的期刊,正准备阅读,而期刊编辑的任务是如何提供给他们严谨的科学知识,所以,科技期刊实际上是一个博学的科学家在向一个普通人呆板地教授科学知识,让人望而生畏。殊不知,科技期刊首先要吸引读者,然后才能影响读者。另外,科技期刊的编排仅仅强调专业性和学术性,却忽视了学科的交叉性和可读性,这样的结果就使得期刊的形式呆板,读者范围仅仅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士,无法提高其影响力。科技期刊市场化经验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

二、科技期刊市场化的对策与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突出期刊特色

商品要进入市场在竞争中有所收益,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细分市场,明确自身定位,科技期刊在市场化过程中也不例外。简单来说,就是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期刊是重点为哪些读者服务的。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确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从各个方面满足细分市场内读者的需求。首先是从论文审稿,内容编排、栏目设置等方面,以达到全面满足读者需求为最终目标。为了扩展市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栏目设置满足细分市场内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其次,要立足科技期刊的特色建设,打造科技期刊自己的品牌,从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像《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这样的科技期刊就可以瞄准石油行业这个市场,建设成为石油科技工作者这个读者群体内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期刊。再者,以读者为中心增强学术期刊的独创性和可读性。当今社会正逐渐由信息供给不足向相对过剩转移,面对大量的爆炸性信息,科技期刊的时效性虽然不如其他媒体,但是经过严格审核后的信息其可信度却占有绝对优势,增强科技期刊的可读性后必然会进一步拓展市场。最后,科技期刊还要注意包装,即期刊的装帧设计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时代感,内容编排上从封面、图片、插图到语言表达,都应尽量满足读者口味。

2.积极经营广告业务

科技期刊市场化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广告业务的经营,这不仅是提高科技期刊经济效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传播新产品、新科技信息的需要。例如,美国科技期刊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以广告为主,其科技期刊的页码大多有180-300页,广告更是多达60-210页,大多数科技期刊广告和正文的比例稳定在1∶1左右,与此对应的,美国科技期刊的广告收入占到其全部收入的70%左右[5]。科技期刊的发行量相对较小,但是其自身在广告经营中也存在许多优势。例如,科技期刊内容严谨,可信度较高;内容面向特定群体,针对性强;科技期刊的读者和产品研究或使用者在很多情况下属于同一群体等等。

要想做好广告业务,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广告工作岗位,从专业的角度承揽和设计广告,这样才能分工明确,提高广告质量;其次要严格审核广告的真实性,维护科技期刊的良好声誉,这样才能树立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最后,要特别注重广告业务的后续服务工作,及时向客户反馈广告效果,与客户共同开发新的广告内容,不断拓展新的广告市场。

3.拓展网络传播平台

科技期刊的发展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利用新的媒介传播手段实现自身发展。利用网络技术,科技期刊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提高其时效性,扩展其读者市场,增强其知名度。科技期刊拓展网络传播平台,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期刊电子化后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而且应该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包括声音、图像、动画、演示等等,把传统的文字平面传播转变为丰富的动态立体传播。网络平台的拓展使科技期刊不但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而且能够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提高科技期刊的品牌实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发展的今天,科技期刊传统的依赖政府、主管部门“输血”维持生存的模式,已经不可能再持续下去。市场化的大潮是不可阻挡的,科技期刊只有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通过竞争,接受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自身生存发展的经营模式,才能提高科技期刊在整个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和自我生存能力,最终在实现自身市场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惠芳.关于科技期刊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5):95-97.

[2] 向淑君.大媒体时代:科普期刊如何生存[J].中国出版,2005,(3):36-38.

[3] 袁醉敏.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6):126-128.

第5篇:科研课题策划范文

【关键词】“另类”数据;实证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数据是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中常见的记录结果,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才能发现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了解其中的规律。运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接触到的实验数据,修正学生对数据的心理倾向,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尊重数据是科学探究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

但在平时的科学课堂上,有的为了得出实验结论,对数据的分析流于形式,当课堂中出现一些误差较大的,甚至与事实相悖的“另类”数据时,我们常常会听到有的教师这样来解释:“这只是个别现象,也许是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出现了问题,换种方法会好的,下课后有空再做做这个实验会有正确的结果”,等等。

一、反思:“另类”数据产生的主要原因

“另类”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是学生实验结果的真实呈现,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另类”数据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实验材料的偏差

在科学课堂上,应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是实验活动成功的基础之一。而使用不恰当的实验材料则会给实验活动带来障碍,甚至得出错误的数据。比如测力计,由于经常使用,弹簧往往会伸长,不能归零,有的测量数值不准,有的失去测量功能,学生用正确的方法也会测出完全不同的数据。

2.操作方法的随意

学生在实验时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方法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步骤。学生由于实验操作方法的不规范,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的不扎实。实验时就会出现种种失误,从而出现种种“另类”数据。如关于温度计的使用,在拿、放置、读数时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要求,一旦出现差错,就可能会影响实验活动的结果。如学生在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时,有个别学生是把温度计拿出来进行读数的,还有学生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不水平。

3.实验检验的唯一

科学家很少依赖一次或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而是通过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结论。虽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反复复做实验,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两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小组、一个人仅凭一次两次实验观察到的事实、获得的数据,就匆忙下结论是不科学的。因为观察到的现象、事实,获取的数据有可能是偶然的,只有反复多做几次,每次得到一样的结果,才能下结论。例如在“研究摆”时,让学生记录摆10秒之内摆动的次数,每种情况实验3次。但是在实验时中有的小组每种情况只做了一次,就得出数据。

二、策略:避免“另类”数据产生的“全化路径”

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学生实验数据的“另类”,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尽量避免它的产生。

1.真备课:精选实验器材,细密检索无关变量

首先,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做好准备工作,保证测量工具的精确性。由于长期的使用造成的磨损,或其本身的质量差异,仪器室里的各种测量工具难免会出现问题,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该把上课时要用到的测量工具逐一检查一遍,保证其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在平时也应该经常维护,以便于随时取用。科学实验前要做“下水实验”,及早发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材料的改良、方法的改进、哪些环节要加强指导等,从而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2.真方法:形象呈现实验地图,指导实验方法

正确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实验方法的掌握,实验技能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实验环节,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师指导也要有侧重。如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先由学生假设,并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小组设计如何验证假设,教师评价及时点拨,并适时示范一些注意点:如漆包线两头绝缘漆的刮除、漆包线绕的方向要一致等;实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错误;实验后,让学生充分交流,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通过这些环节就对电磁铁验证磁力大小的操作要求、意外的处理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3.真技能:切实提升操作指数,加强技能训练

熟练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是顺利实现实验的重要条件,也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设想一个连显微镜都不会操作的学生,怎么能看到水中的微生物;同样,一个缺乏良好实验习惯的学生,怎么能独自顺利的完成科学实验。因此,在学生平时的实验中,指导工作的重点要放在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上。一些学生较难掌握的实验技能,可让学生多次操作,增加练习的时间。对于一些教师演示时较难观察的实验可配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形象地体会操作要点,自己动手操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实验时融入学生之中,关注学生操作中的细节和难点,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习惯;加强个别辅导与教师示范,群体性错误采取集中辅导的形式。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核,检查巩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4.真实验: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多做证伪实验

科学课堂上,常用的探究模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但是几乎所有的小学科学课上,提出的假设最终被证明总是正确的,科学家也不能如此。仔细分析,发现我们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时,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把学生导向正确答案的方向。以至于当我们的学生偶尔证明自己假设错了时会非常沮丧。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无论假设被证明是正确还是错误,其探究的过程都具有同样的意义,科学只有通过不断清除假设中的错误才能前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偶然出现几次“证伪”实验,一学期只有经历几次证伪实验,学生才能真正带着验证假设的思想老老实实地进行实验操作,也只有这样所谓的“反复验证”才能真正显现其真实的验证效果,否则充其量还只是一个伪过程而已,学生出现“另类”数据时,也认为是错误的,随意丢弃数据。

5.真处理:灵活处理另类数据,剔除干扰信息

教师应树立及时有效地处理“另类”数据的教学观,意识到分析这类数据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证意识等科学素养。看似没有规律的、无法得出“科学结论”的数据,实际上让学生体验科学本质、培养理性态度的契机。当“另类”数据出现时,我们勇于面对“意外”,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重视事实根据,合理怀疑,倾听和思考他人的不同观念或解释,避免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判断,避免将某结论不恰当地进行推广,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实验,根据新的证据,怀疑、修改自己的意见。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客观上避免“另类”数据的产生及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激发学生为了正确的实验数据而进行再次实验,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据是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最重要的实证之一,是作出解释判断最重要的依据,是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认识的有利武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另类”数据的分析和反思,推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建立正确的科学认识,不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第6篇:科研课题策划范文

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竞争力,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也就越来越引起高校的重视。不少高校结合本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经验和专业特色,汲取外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成果,使该课程的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许多高校的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前缺乏充分准备。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一般明显不如对理论课,被动学习是较普遍的现象。如实验前预做全面的准备,了解从实验原理、步骤、所用试剂、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实验数据的处理、安全注意事项,等等,做到这些的学生不多。许多学生由于缺少预习环节而在实验课程中收获不大。

2.实验教学师资投入不足。高校化学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其主要精力集中在维持基本教学和科研上,对实验教学往往就不能深入研究和探索改革,实验教学的质量往往也就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同时,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学人员之间的截然分工,也容易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统一和贯通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对实验教学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3.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经常欠缺。实验仪器、设备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实验条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基础。现在,一方面实验课程的总学时较少,另一方面受仪器、设备数量的限制,实验组的人数不少,3―4名学生共同操作一套仪器、设备的状况很普遍。实验教学难以充分进行,致使大学生不能明显提高独立操作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许多学生因此也就感受不到实验学习的乐趣,丧失了一些主观能动性。

4.不少化学实验室缺乏安全和环保措施。化学实验经常使用强酸、强碱和玻璃器皿等,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引发实验事故[1]。而现在许多实验室缺少安全保护条件,一旦遇到意外伤害,则很可能因为错过最佳处置时机而引起不小的麻烦。再者,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环境的措施,让学生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毒物随意丢弃,虽然这些毒废物在数量和强度上根本不及有些工业企业所排放的毒废物,但由于其成分复杂,累计效应不容忽视,将会污染水源等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5.实验教学观念陈旧,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是按课本已设计好的步骤或教师自行设计的方案来进行的。这些实验一般包括基本操作实验、测定性实验、制备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虽然这样的实验能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但是,由于学校不很清楚用人单位需要具有哪些操作能力的人才,所以,用这样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观念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坚持就业理念,没有紧密地结合专业特色,没有灵活地运用实验资源,致使实验教学的针对性不够突出,学生错失许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的提升。

6.实验课程教学、考评的方式单一。现在的实验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操作演示和口头讲解的方式,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部分学生误认为实验教学的作用只限于验证化学理论,没有注意到它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考评方式也是以期末一次综合性考试为主,占60%,平时成绩占40%,其中又以平时完成实验报告情况和实验素质评估各占一半分数比重。由于上述考评方式是由3―4名学生协作完成的,分数的高低基本上看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实验过程是不考虑的,因此其科学性必然受到影响。教师考核的标准也不一样,给出的分数主观随意性比较大,考评成绩难以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实验课程的状况。

二、解决化学实验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从存在问题来看,高校化学实验课程亟需深化教学改革,以此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出综合水平较高的人才。而深化教学改革,在我们看来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开展。

1.提高实验预习的质量。每次实验结束,教师要督促、指导学生对下一次实验进行全面的预习。每次实验开始时,教师要对本次实验的原理、步骤、试剂与仪器进行提问,成绩记入期末考评成绩中。对一些复杂仪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等,如果学生通过书本预习仍不易理解的话,可以购买或教师制作一些与之相符的教学片、多媒体课件等,务必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实验内容,熟悉仪器的原理和构造,增加有关实验知识的信息量和操作技能规范化。

2.提高实验教学师资的素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刻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高校需要一支有一定人数的和较高业务素质的实验教学骨干队伍。实验教学人员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地自我提高。要经常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实验教学问题;由有经验的教师示范讲课,以增长实验教学集体的能力和经验。实验教师要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努力调动和培育学生参加实验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3.提高投入实验的仪器、设备的费用。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分析表征手段日益先进和复杂。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设置的特点和学生的规模,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加大硬件投入。在满足基本仪器、设备的数量、质量需求的同时,力争补充一些研究性实验仪器,开设高质量的专业性实验课,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提高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的要求和能力。高等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要有高度的人身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实验教学人员和学生有章可循。实验课教师对学生的操作程序要从严把关,使学生严格按规程来实验。突出地强调:穿好实验服,严禁穿拖鞋、短裙、短裤等进入实验室。实验室也应配备急救药箱,置于固定位置,便于及时使用。实验室对废弃物的排放应十分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可根据废弃物的类型,将其储存在统一规定的容器中,定期收集起来,统一处理。

5.扩大实验教学的范围,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部分化学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好坏与实验能力的强弱有很大的关联,这也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锻炼、提升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上。应用型地方高校不能简单地模仿国家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应结合地方实际,强化特色;要全面搜集用人单位所需学生能力的广泛信息,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化学实验主要在实验室完成,但化学实验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还要开发多种教学形式,如实验技能大赛、小发明活动、检验员培训和开设实验第二课堂。

6.完善实验教学、考评的方式。除传统实验教学形式以外,高校还可以采用网络、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实验教学。学生在化学实验室里的学习形式是人脑电脑并用和亲身实践,再加上教师指导,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显著提高。完善实验教学的考评。每次实验的得分可由4个项目构成:10%预习成绩、40%基本操作成绩、40%实验结果及报告成绩、10%实验素质评估得分。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验情况,就可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实验研究能力。

本文初步分析了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对策。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从实验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高校办学特点,努力探索,以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科研课题策划范文

关键词:测量;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室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Classroom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urvey Course

PEI Xiao-zhong

(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123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project teaching is a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reform, the integrated classroom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urvey course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project teaching. This paper mainly tells the integratedclassroom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urvey course, which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 Survey; Project teaching ; Integrated classroom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高职教育要适应地方需要为目标,以此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能与工作岗位实现高效对接;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课程建设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当前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凸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高职教育中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化教学是当前高职教育中课程改革的趋势,强调职业核心能力,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高职非测绘专业测量课程

非测绘专业测量课程在工科专业中开课量很大,是面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建筑工程、环境工程、工程造价等非测绘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面广量大,通常课程名称“土木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工程测量技术”等,我们可以理解为工程测量在各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非测绘专业测量课程,在教学安排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集中测量实训并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艰苦奋斗的思想品德,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奠定基础。

非测绘专业测量课程作为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适合项目化教学改革。

2.测量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特性和测量类课程的特性都要求本门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是一门强调操作实践的课程。项目化教学可以实际的“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测量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容易操作的手段。

常规的测量教学中,都是教室里先讲完理论知识,再到室外进行操作实践。在室内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操作过仪器,等到室外时,学生还是没有感性认识,难以直接去操作实践,教师还需要再去讲解一下操作过程,降低了教学效率。在室外,因分组较多,学生会比较分散,教室的讲解很难有集中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很难实现真正的“做中学,学中做”,学生没有学会最基本的操作,就很难布置项目让学生完成任务,很难实现真正的项目化课程建设。测量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室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内学会基本操作,然后布置项目,让学生在室外场地进行仪器的熟练使用,完成项目,提高效率,实现项目化教学。

3.如何建设测量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室

3.1测量课程任务分析

工程测量的任务主要三个: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应用、施工测量、变形监测,概括起来就是“测量坐标、应用坐标”,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2)熟练使用常规测量仪器和工具,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及相关配套设备。

(3)能应用以上测绘仪器和设备完成工程测量任务,即: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变形监测。

(4)其它,如GPS、GIS等。

3.2理实一体化教室功能分析

理实一体化教室主要是针对前面三个目标。工程测量的三个任务都是能过测量坐标或者应用坐标来完成,可以分解为测量的三个基本工作: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差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室,主要用于:

(1)初步认识与使用测量常规仪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

(2)用以上测量常规仪器进行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差测量工作;

(3)用以上测量常规仪器进行模拟测量与测设的工作。

3.3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下面入手:

(1)观测墩建设

观测墩(如图1所示)是测量仪器主机安置的地方,在教室里可以代替测量仪器三脚架安置仪器。观测墩可采用水泥墩或者钢管要稳定可靠、高矮适中,各观测墩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各组之间不互相挡住视线,影响彼此的操作,螺旋口要通用,可用于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及棱镜的安置。为便于应用,要测出各观测墩间的相对位置,假定坐标。

图1观测墩模型

(2)测量仪器辅助设备建设

要进行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差测量,测量仪器主机需要配合辅助设备。测量仪器辅助设备主要有测钎、花杆、觇标、觇牌、棱镜、水准尺等,这些辅助设备需要不同的规格,不同的型号,一定的数量,可以设置在墙上、地面、楼顶等位置。如水准尺可以有两米尺、三米尺,红黑面配对使用。觇牌可以用实际觇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或者用教育处机绘制打印(如图2所示),然后贴到墙面上。

图2 自制觇牌

(3)课桌

测量实践按组分工,一般每组成员是四人左右,一张桌子就是一个组的工作场所,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场所。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室中的课桌应该设计成一张大桌子,可以一组人围绕坐一起。桌子也是短时间内放置学习工具与测量仪器与辅助工具的地方,因此,桌子要附带柜子并可以上锁。

(4)安全

测量仪器与辅助设备比较贵重,要注意使用安全及保管安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测量仪器需要当日从测量仪器室中借出并当日归还。在课程结束后安排的实训中,学生常要连续使用仪器一星期或者几星期,这时候测量仪器通常由学生自行保管。这时候如果将仪器存放于教室中,课桌附带的锁不能保证安全。因此,教室的门要用安全门或者铁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室的出入口安装上摄像头。

(5)墙壁与地面

墙壁与地面可以多布置一些测点,用觇牌或者钢钉等做好标志。测好各点间的相对位置,假定坐标,用于测量或者测设。地面需要安置仪器,因此需要防滑处理。

(6)制度建设

工程测量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测量仪器是精密仪器,主机与辅助工具都需要爱护。工程测量制度和教室使用制度都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测量过程中要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制度建设要上墙,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总结

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室是测量教学过程一个实用的教学场所,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场地大小有限,不能代替测量仪器室、室外场地和计算机房的作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可以将计算机房的建设也纳入到理实一体化教室当中。

作者简介:裴孝钟(1979―),男,江西广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测量与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与研究。E-mail:。

参考文献

第8篇:科研课题策划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 校园文化 策略研究

1.体育课程的概念

体育课程是以学生的身体为出发点,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和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质增强,对体育有所认识,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身心健康,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开发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由此可看出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2.体育课程的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实现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体育课程所传达的不是一般的知识,是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发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认知力,创造力,理解力和想象力,提高人的体力和智力,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意识、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体育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体育课程的设计本着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力,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体育的学习中领会体育精神,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3.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不断加大教育体质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多学者都是对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有理念方面的研究,也有实践方面的研究,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许多设想,由传统的竞技运动为主线,改为体育与健康为主线。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组织性的加强内容选取,丰富课程设计的多样性。

3.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中理论基础薄弱,大部分研究将重点放在实际的操作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上,这样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没有课程设计的整体理念和思路研究,失去了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的指导意义,变成了就事论事的讲述,这样的研究显得肤浅。也有许多研究注重描述现象,没有过多的方法和策略,使研究失去意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提出好的建设性意见。体育课程的设计理论如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与体育课程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显薄弱,使许多的研究成果变成了空想和纯理论的状态,不能为体育课程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降低了研究价值。

4.体育课程的设计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4.1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建设。体育的技能与理论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过硬的体育技能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提高体育的技能,所以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一定的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通过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体育有一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力等的提高作用,把健康和娱乐身心落到实处,拥有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

4.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竞赛环节。体育课程的设计加入竞赛环节,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所习得的体育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可以通过竞赛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和完善体育技能。体育竞赛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比赛的过程中放平心态,不看中结果,只注重比赛时的乐趣,团队的协作意识,使命感及荣誉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

4.3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建设。体育课程的设计要本着为学生终身体育做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课外体育活动是课上体育活动的延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课上课下两手抓,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体育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组织课外的体育活动,课下增加体育社团和体育竞赛的组织,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多交流,使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

4.4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创新性。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丰富体育课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课程不能是一味以原来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应加入新的元素,创新体育课的项目。例如在体育课中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做到寓教于乐。也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入到体育课程中,人们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能感受到快乐和放松,愉悦身心,对传统体育文化充满自豪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及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翟奕轩,以和谐校园文化推动体育健康课程建设[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校园文化,2009,2,305-45。

[2]徐颂峰,体育课程“课韧庖惶寤”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校园

体育文化建设,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

[3]郭雅,聂东风,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与建设策略,西

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月第33卷第2期

[4]王乐,略论体育健康课程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教学与管

第9篇:科研课题策划范文

摘 要:大学课堂文化是大学师生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独特属

>> 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 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共青团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对策 自媒体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自媒体环境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作用探析 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利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作息质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对95后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06.11

[4] 课题组.大学课堂文化的基本元素与逻辑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

[5] L.约翰逊,Sq亚当斯贝克尔,V.埃斯特拉达,Aq弗里曼.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基础教育版[R].北京:北京开放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