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启发和培养中学生的能力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而一些教育心理研究也证明,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也不觉得学习就是负担。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教学、获得知识的动力之一,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质量以及效率。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生物、重视生物和学习生物,首先就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他们对学习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教学体会与认识,以期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一、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初中生物作为科学性、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之一,实验教学必然成为初中生物教学最为基本、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在初中生物新教材里,更加注重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因为,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初中生物知识,也才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的浓厚兴趣。比如,在教学“细胞的结构”一节内容时,笔者就利用学生对此内容极为感兴趣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而使他们对实验和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印象也极为深刻。同时,笔者还让学生把实验的过程、现象以及结果进行交流。这样一来,不仅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而且也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为学生展开思考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能力素质。
二、利用课件提高学生的兴趣
目前,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极为广泛,也使得教学活动相当精彩,富有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和生动的同时,也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小羊多莉的身世”一课时,笔者就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让他们自己分析细胞核和遗传信息库等问题,然后再导入教学内容,必然对学生学习教学内容产生很大的帮助。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也使学生对于克隆的整个过程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理解与掌握。
三、利用科学激发学生的欲望
在初中生物里,融入了很多科技成果。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在逐步影响、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能接触到很多生物科技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他们往往只了解一些皮毛或者表象。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必须利用科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利用生活丰富学生的知识
初中生物知识,有的内容显得极为枯燥乏味。但是,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把这些知识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话,往往能够引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比如,在教学“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这一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分析。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了因为排放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笔者则提出了一个问题,该怎样阻止这种不良的事情发生呢?课堂氛围一下热闹起来,学生都纷纷思考着,并进行了很多假设。可见,利用生活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生物知识。
五、利用感情促使学生探究
人都是有感情的,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积极运用感情这个因素,不断激发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实际上,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带感情教学的话,那么学生也会更富感情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也必然促使了他们对初中生物这门课程自然而然地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适当地沟通、交流,多给学生关爱,尽量做到时时处处关心学生、体贴学生和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中学生的基本特征、成长规律和学习需求,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优化教学方式,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措施,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创新思维,进而不断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唐秀艳.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10).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试题;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55
从2014年开始,本人所从教县区将生物与地理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分卷合考,以各自总分的20%计为生物、地理的会考成绩,并将会考成绩计入学生参加中考后的总成绩,由当地各所高中量分录取。细算学生考得的1分只相当于0.2分,但从学生的生物学科整体成绩来看,有些学生成绩是18、19分之多,大多数能达到15分左右,但也有些竟然不到10分。如何做好生物学的复习,掌握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试题题型及考试范围
(一)八年级生物试题题型
从本县区2016届初中毕业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来分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地理100分,考试时间60分),试题共分两卷,第一卷: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卷:非选择题(技能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填空题(共34分),简答题(两小题共6分)共50分。
(二)考试范围
生物学在七八年级开设,每学年分上下册共4册。知识点多,范围广,从2016届八年级生物试题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选择题1、2、4、5、8、10、18、22,填空题1、2、3、4、5分别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食物链、先天、血液的成分、关节的组成、艾滋病的可传染性、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植物的分类特征、人体的系统、人体的三道防线、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技能如非处方药的简称、急救电话、识别细胞的结构及三种血管出血的判断方法等。当然也有能力提升题,如填空题6(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首先将表格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连成一条直线,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回答酒精对心率的影响,从而通过探究我们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既能基本合格,又能体现层次性。
二、整理与构建知识网络,切忌片面地讲
八年级的课程较多,学生又认为生物是小学科因而不重视。因此,生物总复习的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整理,从而更加清晰地构建知识网络,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重视章节联系、知识点联系,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使学生慢慢构建起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能走出课本,较熟练地归纳本节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复习中有所构建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而简单地讲解一些题目,如配套练习题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在以往的复习中,我们总是讲练结合、以讲为主或以练为主,毫无目标,更无线与网,从而导致学生无大的提升。学生经常抱怨付出的很多,回报却很少。因此,在做复习时,我们要把课本知识与对应练习结合起来,把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放在首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重视实验与结构图
生物是实验学科,让学生重视已知实验(课本中的大量图片信息),借助图片的直观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选择题有4个图共占8分。填空题有一个结构图题共占4分,有一个图表题共占5分,而这些图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所以,我们在上课与复习时应特别重视课本图片材料。但是,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图片,而只是学习与熟记课本中的文字基本知识,因图片学生难以解读所以经常放弃。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技能一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合作之下,学会重做实验,会做试验,这样不会让学生感受到灌输的感觉,产生怀疑的态度,使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彻底地验证实验结果。
四、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记忆能力较强,也喜欢记忆,这是基于人机械记忆的延续,也是习惯的长期养成,而能力培养需要转换与过度,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只要学生的记忆功夫就行了。结果学生在考试中,稍微遇到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就像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填空题的第6小题: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中的第(1)问将以上表格中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将其连成一条曲线便能说明这一点。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记住知识本身,而是缺乏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的联系与交汇,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知道饮酒过量会有害健康,但到生物问题上就不会迁移了。
五、学会做题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答题,试题有容易题、小题和难题、大题之分,在试卷设计上也往往从简单题开始,沿阶梯性设计,一般容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难题、大题是知识点的综合与技能的应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生物会考试题来看,选择题占了整个试题的一半分值,再加上填空题,小题占的比重就更大了。分析原因:一方面,小题考查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广,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增加试卷的客观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会做题不仅有助于平时的学习,更为学生对知识的检测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两全其美。
总之,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钻研,勤于思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从方法中走出来,用活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有效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56-01
一 教师要进行有效备课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大纲,结合生物教材的具体内容,确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依照教学改革发展进行,尽量将抽象的知识概念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
2.掌握学生情绪,考虑学生求知热情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独立的思想意识,也会通过除课堂之外的途径获得一些知识信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接受水平进行考量。另外,教师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求知热情,只有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3.合理利用教材,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
初中生物教材是众多专家学者总结编写的生物学科的重点精髓,其内容是经过反复推敲,细致选择的。教师要认真重视教材内容,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重点实施教育。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利用仅仅局限在分析章节内容,总结教学重难点,分析知识内在联系等方面。在有效备课环境下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特点进一步发掘开发教材,重新选择、组织并设计教学顺序,教师要能够灵活运用教材,提升教学效果。
二 教师要开展有效讲授
1.教师要在讲授的时候吸引学生注意力
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通过情境构建或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两种形式实现。与传统生物教学不同的是,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初即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才会增强其主动参与的意识。
2.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有效教学与传统生物教学的另一点不同就是,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向学生阐明学习的重难点。这是因为现代教育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很容易使学生只重视参与教学的乐趣,而忽视学习的重点,所以要在一开始就让其明确重点、难点。
3.教师要保持一定的节奏进行讲授
优秀的讲授过程是有一定的节奏的,初中生物教师要保持与学生掌握能力相一致的教学节奏,这样不仅能方便自己的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能通过节奏增强学生的记忆,顺利理解教材知识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重点部分加强语气或稍作停顿,给学生充足的反应时间,强化知识的吸收。
4.教师要适当控制教学过渡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话题转换,教学章节转换时的过渡控制,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教师要保证自身的教学过渡简洁合理,可以事先准备帮助过渡顺利完成的补充材料。
三 教师要实行有效提问
1.坚持大众性提问
传统的大众性提问能够照顾到所有学生,可以发起全体学生参与回答的热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保证大众性提问符合学生的整体水平,提问之后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可以根据回答情况适当提升问题难度。
2.问题设计要具有价值
传统生物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几乎都能在教材当中找到标准答案。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要尽量提出价值含量高的问题,使问题能够有效服务于学习,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提问的时候避免琐碎无意义问题的出现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提出一些琐碎无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展开教学,虽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学生的参与性却只是表面的回答,并没有本质的改变。教师要避免对思维控制性的提问,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实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四 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倾听
想要让学生认真听课的前提就是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回答的倾听欲望。优秀的初中生物教师应善于倾听和观察,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语气和表情发掘出学生真实的情绪和需求,由此对学生展开关心和爱护相融合的教育。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时候要随时给以回应,可以随着学生的回答做出点头或微笑的肯定的反应。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重视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追加问题,完善学生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回答的倾听关注和耐心分析,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深入到生物课堂的学习中。比如,学生在总结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肯定,追加提问等完善学生回答的方式,使问题答案趋于完整。这种肯定鼓励的形式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这是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五 结束语
新环境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从基础入手,结合教育发展理念,分析教材特点,依照学生特性,实现有效备课、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最终完成初中生物学科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祁小春.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探析[J].快乐阅读,2012(7)
关键字:初中生物 学习兴趣 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是现代的课堂。也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如何让初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初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们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无籽为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3、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首先问学生发面都有哪些方法呢?学生能列举出如小苏打法、物理打泡法及酵母菌发酵法等。接着教师提出:什么叫发面呢?引导学生了解发面就是使面中充有气体,加热时气体膨胀,使面松软。再通过复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出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酵母发面的原理。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能产生酒精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酿酒的方法以及轰动一时的山西假酒案发生的原因及严重后果。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甲醇与乙醇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做损人利已的事。再通过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的酵母菌培养液在气味上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二、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借用诗词,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赞美自然界的生物。
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量地运用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时,导入时教师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 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4、利用生活常识,维持学生的注意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5、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直观的展现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图片、音像资料等素材都能够用于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可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6、用新闻热点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77-01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以前的生物学教材基本上按生物的进化顺序而编写的,内容陈旧过时,限制了学生与现实生活中科学与科学文献的接触。甚至有些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都毫无用处。如:《植物学》中植物有多少科,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还要求学生记住。《动物学》中,有些动物门,对生活一点用处也没有,学生记概念,背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这种教育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宗旨。
根据新《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中安排了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观察与思考,如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编排的这些探究活动,我想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智育,而且要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探究鲫鱼的各种鳍对鲫鱼运动的影响。
二、注重课堂教学情景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谓认识,就是学习者对经验建构的解设,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教学情景设计是指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创造莫种认识情景和情感气氛,创造蕴涵学生学习知识的真实背景,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在其中应用而进行的教学准备工作。知识是情景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活动起来,而活动也不是无故进行的,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
1、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
日常生活中处处涉及生物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景。特别初中生物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探究一下,吃的豆芽是怎样生产的?
2、从生物实验中提取素材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设置情景的最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景。如在学习“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教师先不讲水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而是先让学生自己亲手切开一棵生长在滴有红墨水的培养中的木本植物的茎,仔细看一看被红墨水染红的是哪一部分。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红墨水染红了木质部。这种直观的实验探究,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使学生摆脱僵化的教学模式,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直接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从实践中获取得知识,学生才能容易理解和记忆。才能学以至用,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就是“科学家”,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不是教师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因此,探究性学习是一个 能使学生获取“活”的知识,能使学生有机会获取发展多种技能的在有效途径。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探究意识
兴趣越多,求知欲越强。学生如果对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丰富性和学校的氛围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和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引起探究兴趣的环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如举办生物知识竞赛,学校的花草认养管理等,还有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都能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
2、注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资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性的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如同一个实验,能否用不同的方法来设计,实施操作?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替代?实验器材能否改进?还要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等。
3、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现问题是科学的焦点,质疑激思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例如: 在夏天,有积水的地方,庄家就会淹死,对庄家来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种花生用塑料薄模覆盖,有那些优缺点?让学生质疑,探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多方位多角度地大胆质疑,进行发散性思维。学校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必须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总之,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显示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探究能力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积极去探究实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行成客观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 欧.在生物教学中以探究激发兴趣[J],云南教育,2006(11).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支架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 以生为本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长与成长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完人教育论》中所言:“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 !只进行‘人’的教育,无论主观愿望如何,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是真正的教育。”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要学生就范、是维持式的,它强调对学生的干预,亦即强调教师的有为,而不考虑学生无为。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到底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人们认为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构思教学活动时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少时间、少精力和少物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最大的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我们的教学真正需要的是学生的有为,这恰好是教育的成功,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所作为。
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表明新课程实施应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这也意味着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初中生物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知识目标应清晰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学生只需顺着老师的思路把老师希望学生领会的东西和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全盘接受,再经过翻来覆去的复习、考查,最终每次考试得个高分,就算学习成功。但这种学习一旦离开老师,学生几乎不会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下,老师的备课观念要转变,备课要比原来备得更深入、细致,不仅要全面钻研教材,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你辛苦备好的课是为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准备。怎么引导?在生物学基本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建构主义认为,应使学习者建立丰富的、复杂的、具有高度相关性的记忆表征,使学习者自主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下学习知识,对具体问题作出解答。教师应围绕当前的学习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新知识建立概念框架,并确定问题支架,使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以疑问为起点,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索过程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问题中将知识内化。比如,在讲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时,首先让出过水痘的同学说说出水痘时的症状、当时自己的感受以及治愈的过程等,因为水痘大多数同学都出过,所以学生有的话说,等到学生交流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给出问题支架;“人体通过什么方式抵抗水痘病毒的?”让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出第三道防线。结合人体内对水痘病毒免疫的动画、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动画来展示免疫作用的过程。接下去为了说明第三道防线免疫的特点:后天获得的、特定的抗体只能对特定的抗原发生作用、抗体可以存留在体内等。老师接着给出问题支架:为什么患过一次水痘病的人永远不会再得这个病了?患过水痘病的儿童,体内产生的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能抵御感冒病毒的入侵吗?为什么得过一次感冒后还会再得感冒?学生讨论交流,最好自己得出结论。因此,老师应着力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将知识转化为问题情景,设计能对学生的智慧构成挑战的问题,学生能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就成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检,而不是仅仅听老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比如讨论蚯蚓在玻璃板上和硬纸板上运动,哪一种上运动得快?根据已有的经验分析:蚯蚓是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协助进行运动的,那么蚯蚓肯定是在粗糙的硬纸板上运动得快,因为粗糙的硬纸板上摩擦力大而玻璃板上小,可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小组出现了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比在粗糙的硬纸板上快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学生产生了疑问,学生之间讨论起来。这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要求他们回过头再仔细看看实验的要求:将同一条蚯蚓放在不同材料的表面上,如在玻璃板、硬纸板或土壤水,注意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在实验过程中蚯蚓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呢?学生马上会想到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只能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一般的学生可能只想到这一点。老师接着引导,蚯蚓湿润的体表还可以减少身体与土壤表面的摩擦。一些学生马上想到,粗糙的硬纸板要吸收蚯蚓体表的黏液,使得蚯蚓在硬纸板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增大,阻碍了它的爬行。那为什么在玻璃板上运动得快呢?很多学生还是有疑问,这时老师进一步引导,要求学生看看玻璃板的情况,学生之间又讨论起来,最后得出的结果可能是玻璃板不够光滑,有利于蚯蚓的运动了。到此学生对蚯蚓适应土壤生活中生活的特征有了时刻的、独特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内在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而且对生物科学形成更为积极的兴趣、态度和信念。
二、能力目标需关注
很多专家的讲座中都讲到,一个人离开学校很多年后,可能对所学的知识已经忘记,但对获取知识的方法是永远不会忘的。所以我们的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所教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方法的综合衡量。从学生未来的需要来看,由于科学知识急剧增加,学校不可能教所有的知识,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实践、观察、思考、探索、质疑、创新的天地。这里的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识图、析图,图文转换能力,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的能力、对信息的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等。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的是探究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继承和发展了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思想精髓,主张学生对知识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提高学生发现、获取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证据,作出解释,得出结论,交流推广。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的探究讨论,应尽可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得出结论。但按上述过程做的话难于控制教学进度,我认为在考虑教学进度的前提条件下,探究可以不拘形式,不一定要像模像样的分组讨论等,可以随意的在课堂上展开,当讲到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按耐不住,想说说他知道的知识或想表现一下,那就给他机会、让他说,说得不足的地方其他学生有反驳或补充,于是讨论就进行了,这样的话,教师可以根据进度控制探究的深度、时间。比如在讲到鸟卵的结构时,学生对卵壳上有无通气的孔意见分歧,老师马上可以组织学生探究。
三、“三维”目标要落实
三维目标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将人类已有智慧成果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系统科学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与此同时,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必须重视教育的终极价值,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指导和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有益于社会的人。在生物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对生物学的关注和兴趣”;“有参与生物科技的热情,有将生物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赞赏生物科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生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呢?
1.学习评价应追寻全面
学习评价应全面、立体、多方面。学习评价除了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这个结果外,更要综合学生得到这一结果的过程、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2.教学过程需尊重学生
教学应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积极、民主、和谐的教学生态课堂。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生活,热爱自然、社会,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积极的态度促使个体敢于正视现实、乐观敬业,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与人合作,视压力为挑战,勇于探索创新。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能融合地相处,获得最大发展空间。
3.教学技巧需学会渗透
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处理好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生命科学在20世纪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渗透到农业、医药、军事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无可质疑地印证了“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预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学科知识体系,更要强调个人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追求。最终让大家一起来关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和谐发展。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更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因素,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三者的综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微教研;实践;思考
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有重要应用。初中物理教学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初中师生必须注重教学效率的提升。微教研是一种先进教学方法,适用于初中物理教学。通过微教研能够全面提升初中生物理成绩,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涵。
一、微教研
微教研是微观教学研究的简称,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研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有待解决的细节性问题;其二就是在教学中第一时间分享自己或他人已解决问题方法,促进全员发展。
微教研是一种平民化教学方式,适用于大众教学,着眼于对教学细节的关注,注重教学过程。微教研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以及拓展,特别是在当前教育信息较为发达的地区,该种教学方式使用比例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这种高效教学方式。
二、以实验为依托,让微教研有探究
第一,当前很多物理知识以及物理结论都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的,因此在微教研活动中可通过实验为依托,发挥物理学科本身优势。当前物理实验室中一些实验器材仅仅摆设静置在实验室中,甚至一些教师对某些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都较为模糊,造成教学资源极大浪费。初中物理教研组教师可以两三个为一组拼凑在一起,研究实验仪器以及课本相关实验及其拓展的操作方法,共同提升,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二,微教研在各种小型实验的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进行重力方向演示仪的开发时,可在木板上做出一个矩形水槽,之后将悬挂有钢球的细线一端放入水中,通过现象对比让学生理解竖直方向的含义。
三、以课题为引领,让微教研有主题
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任务,并非一蹴而就,在研究过程中需坚持不懈,在研究中需围绕主题展开,这也是主题研究基本特征。进行微教研时需紧扣主题,基于此在进行微教研时可以以课题为引领,让微教研有主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及思考时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够将学生的表现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从学生处获得反馈信息,促进物理微教研有效展开。
四、以网络为辅助,让微教研有活力
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聊天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QQ以及微信。这些聊天工具也是初中生喜爱的交流方式。当前一些学校禁止学生使用这些聊天工具,害怕学生过分沉迷于这些聊天工具而耽误学习。这种强迫方式不利于学生后期发展,且初中生融入网络是时展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这种特点针对性地设置微教研活动。教师可利用聊天软件建立群组,让同一科目教师以及学生参与到群组交流中来,通过群组进行校内教研活动信息的以及各种教学资源共享,对一些物理问题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大家在群组中讨论的问题主要围绕日常教学,只要与物理相关的教学活动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业余时间可以在群组中展开讨论。
五、以习题为载体,让微教研有根基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组成部分,通过习题教学能够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通过习题课教师能够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常犯错的部分在哪里。一些习题学生犯错率特别高,即使是初中物理教师也会犯思维定势错误,在处理一些经典习题时存在“经验”嫌疑。而通过习题研讨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在微教研中获得不同体验,共同进步。
物理教学是初中重难点教学之一,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微教研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有助于提升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随着物理在未来科技发展中重要性不断提升,微教研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建钢,许光曙.初中物理微教研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25):68―69.
关键词: 生物课堂 有效教学 课题研究
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是有目的地有效地促进人发展的事业,所以研究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是我们事业的需要。通过有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学校赢得更好的声誉。研究初中生物学有效教学是现实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回应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课题研究。
一、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特点
课题研究试图从教学生命性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教学评价的实施等,通过研究与实践,探讨基于生命性的生物有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建构策略,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真正体现生物课程的价值。
课题研究主要是探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策略,告别以往的枯燥的、沉重的“题海战术”、“重复练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应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内容
1.分析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现象原因,认真反思,针对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实际,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构建并完善“问题导引、合作探究、分层指导、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检测与评估方式,彻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现象。
2.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使学生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扭转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发展,忽视学生科学素养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的不良现象。
3.探索有效备课机制与有效教学策略,如有效教学板书、有效教学提问、有效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教学语言、有效课堂管理、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反馈的形成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措施
1.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为先导。加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有效教学理论,做好业务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用理论指导实践;继续深入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深刻领会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奠定基础。
2.强化舆论宣传,转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舆论宣传,采取动员、学习、座谈讨论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威海市教研中心相关文件,重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确保宣传的效果,强化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让教师从思想上统一认识,认识到课题的重要性,并全力以赴地参与这项研究活动。
3.查找无效教学环节与反思。开展问卷调查,查找无效教学环节,并统计数据,整理调查报告,进行学情分析,抓住几个中心环节,如:关于课堂导入、课堂设问及评价、多媒体教学、课堂小结等,深刻反思和改进。有效探究课堂设问及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小组讨论,促进交流互动,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进而树立学习信心。
4.有效备课。深入研究了生物学科的特点,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融于备课和教学中,并在习题设置中对应用能力提高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以求在教学上有所突破。立足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对应用能力的训练,提高科学素养。从不同角度入手,分别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审题和解题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为生物学科的有效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好。
5.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为此,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评课,评出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和改进建议,在课堂上借鉴运用,通过再上、再听、再评、再研、再修改,使同备课组教师在反复讲、听、评、研讨活动中,打造不同课型的精品课,使老师也在听、评、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功打造有效课堂。同时树立反思的意识,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实践与研讨活动。
6.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要不断培养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快速把握新课程理念,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组的老师在课题研究工作期间,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或评奖,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经验。
总之,开展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特点,明确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内容,采取必要的研究措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理念;查找无效教学环节与反思,有效备课,开辟新路;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华发.生物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北京教育,2009-05.
[2]万贵妃.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河北教育,2010-05.
[3]华泰如.生物教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9-09.
一、重视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实践活动。学会观察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必要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由形态到结构,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层层递进的观察习惯和方法,
如,在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前,教师要首先向学生说明实验目的是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然后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容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注意调节好光圈,光线强弱也要控制得当。由于教师教会了观察的目的和方法,实验时学生就能按照教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认真而细致地观察,掌握观察的要领,从观察中认识了植物细胞的特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从十堰准备、实验方案涉及到实验的具体实施,让学生全程参与,主动学习、自主性探究,设计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课前我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捕捉一些鼠妇,花一段时间观察,了解它的生活习性。课堂上,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对影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实验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确定以及实验数据的收集等做出假设。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用鼠妇进行(见光、遮光)的对照实验。在学生制订计划阶段,我只强调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其余均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探究的各个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引导实验分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创新的核心,是各种能力形成的重要支撑和必备条件。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密切相关,对其它能力的发展水平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
如,在“研究影响鼠妇活动的外部条件”实验中,必须先把“外部条件”分析成光、水、化学物等单个因子,然后逐一考查和鼠妇活动的关系;在“研究光合作用”实验时,为了便于研究,还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为原料、条件、产物几部分,而这每一部分又是由次一级的成分组成。在研究植物的各种花实验后,要舍去颜色、形状等次要属性而抽取出都有“花蕊”及担负“有性繁殖”功能这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形成花的一般概念,这就是对花的抽象和概括。这样,在实验中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整体的认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开展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然而目前的实验教学仅仅局限于辅助教学形式,对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研究性等方面训练不够。开放性实验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我引导学生自己对实验进行设计,从不同角度探究形成思路,然后引导学生采用自学——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等步骤完成这项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及时调整思路和探究方法。实验结束时,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去分析、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启发和活跃了思维,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开展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开展合作探究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增强,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独立进行实验。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拟订一个达成共识的设计方案,再以小组的形式实施实验方案。这样,既充分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又集思广益,培养学生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共同克服困难,探索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