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第1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一、高职教师科研的价值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支庞大的专业化高职教师队伍已逐步形成,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职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无不对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日显重要。高职教育发展的这种新要求和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把教育科研推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前沿位置,高职教师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来也成方兴未艾之势。

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教育思想的传播,有助于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教师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和职业志趣的培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同时,无论何种规模、何种类型的教育科研活动,最终都要以论文、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把成果发表出来,让同行评判、分享和借鉴。因此,教育科研的价值还在于它能推动学科或专业的发展进程。高职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这种新的时代要求和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当前高职教师应着力培养的科研素养

笔者以为,在当前社会创新这个大环境下,高职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并主动培养以下基本的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

1.高度的科研责任感

教师担负的社会责任是培养下一代新人,培养我们未来社会的创造者。我们要想在未来的世界之林占据坚实的地位,就必须在培养我们未来社会的创造者――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上下一番功夫。教师所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教书育人,还要研究怎样才能教好书育好人。高职教师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更应好好研究当代高职教育的新问题和高职学生的新情况,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一句话,要本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而工作和研究。

2.敏锐的科研判断能力

目前,高职教育科研的内容非常丰富,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也很多。对于在科研上刚刚起步的高职教师和研究者来说,要密切关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和动向,研究那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实效问题。特别是应该选择适合本职工作需要的,或是具有本部门前瞻意义的,或是选择那些尚未有人研究或虽已有人着手研究但尚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论题,学会寻找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作为研究方向。因此,所谓的教师科研判断能力就是要有把握时展要求的、能够着眼于高职教育的效能和价值研究的选题判断能力。

3.强烈的科研参与意识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改革。”现在普遍存在某种错误的观念,就是有些教师将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那是科研机构、教育专家的事。“教师的职责现在是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一线教师要来个观念上的大转变,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敢于花大力气去研究和探索。许多科研的选题往往是那些尚未有人研究或虽已有人着手研究但尚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论题,在这个范围内去选题和研究,固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下功夫钻研进去,就一定会有收获。只有积极参与,教师才能不断提高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4.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和资料的收集与管理能力

达尔文说过:“方法是最重要的知识。”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掌握基本的方法。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自然包含了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首先,要重视选题。选择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选择自己有浓厚研究兴趣的,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业务特长的,选择自己占有资料较为充分的研究方向,尤其是要寻找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其次,要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了解前人的研究情况,积极吸纳别人的研究成果。第三,要严格按照计划和具体方案进行,不能随心所欲,尤其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第四,要善于归纳总结,了解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写法。

限于目前高职教育很大意义上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的一般性改良阶段,师资队伍还未快速转型,没有及时跟上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步伐,不能有效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因此,要深入研究高职教育问题,信息的收集、借鉴和使用是必由之路。为此,需要高职教师牺牲自己业余休闲的时间,多做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从中积累科研经验和科研能力。

与资料的收集紧密相连的就是高职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是任何一个教师最基本的工作素质,也是科研型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素养。因为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对该专业就不能具备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谈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管理以及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就会勉为其难了。

5.应有的学术道德与法律意识

现实中不难看到,由于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淡薄,有的教师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也有的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剽窃,而不懂得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对自身和教育事业来说都是一种损害。高职教师的学术研究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使学术研究更好地为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既不能搞歪门邪道,危害社会安全,也不能搞学术腐败,沽名钓誉,降低自己的学术品位。因此,高职教师要增强自己的道德和法律素养,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做到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内从事科研工作。

三、培养高职教师科研素养与能力的策略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的灵魂。高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和创新型教师。硬件建设对科研的重要作用已成共识。本文重在强调高职教师自身的科研软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是基础

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的主题发生根本的改变,而高职教师要进一步增强教育研究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则必须加强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的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学等。同时,要力求把目光由三尺讲台迁移到国外教育改革的大舞台,积极搜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改革的信息与资料,并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消化。把这些理论及信息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并适时地付诸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探索,为高职教师科研素养与能力创新提供现实基础。

2.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不断进行教研尝试是保障

高职教师要提高科研素养,除了刻苦学习、勤于思考之外,还必须认真钻研、勤以实践。要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教育教学环节,以及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成功来源于尝试,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不少高职教师对科研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感,缺乏亲自动手动笔去做的勇气,因而即使有过很好的科研灵感和思想火花,也时常错失创新的良机。高职教师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善于从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改革试验和研究。正是在这种不断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高职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才能得以建构起来。

3.加强教育科研相互合作、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关键

在科研问题上,高职教师还应加强教育科研的相互合作。首先,要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其次,要加强与地方科研部门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协作,通过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教研方向,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再次,要加强教与学的合作。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因而在提高自身科研素质时还应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提高。通过教与学的合作,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获得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这既能达到教学相长,也能为科研积累广泛的素材,最终为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帮助。

总之,要使科研结硕果,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高职教师只要勤学不厌、勤思不怠,大胆尝试、努力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董世春,毕秀华.怎样才能成为科研型教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6):83-87.

[2]曾昭玲.科研型教师的素养与培养策略[J].青年教师,2007(2):44-46.

第2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38-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其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要实现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质的跨越,大力开展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是必要的。而青年教师则是教师队伍中最具发展性和可塑性的群体,他们是年轻、有朝气的新生力量,是科研队伍中积极活跃的后备生力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作为主力军、生力军的青年教师的潜力,提高其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其科研能力。

一、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1. 开展科学研究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首先体现在对教师的要求上,特别是对作为后备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面临“双师型”要求,即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因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青年教师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补充、更新知识以扩大知识面,培养专业敏感度,提高动手能力最基本的且最为有效的途径。

2. 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关键

科研工作将学科基础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聚焦于具有学科前沿性、实用性的重要课题上,了解自身学科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趋势,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更是用基础理论研究指导和丰富教育教学实践内容,为实际课堂内容提供大量完整系统的素材与信息。通过科研与教学相联系,促进课堂与实际相联系,更好的向学生传递所学课程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正是通过科研与教学这种良性互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促进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3. 开展科学研究是形成科研创新梯队、实现学校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群体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是学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若不重视开发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就会导致学校出现科研人才短缺或者青黄不接的不良现象。加强对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教育和引导,为其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使青年教师更安心教学与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其研究能力,是实现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梯队合理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当前为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业界已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通过鼓励扶持科研工作,以加强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科研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发展,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但是,据统计目前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大约只有1/4的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科研课题开展及研究;其次,课题中比例偏少,课题大部分还停留在研究报告阶段,尚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原创成果,进行发表,科研能力还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第三,结题成果中缺乏专利、样机、产品等其他创新型较强或应用性较强的成果,这不符合高职院校应用性的特点和定位。

三、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

1. 缺乏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促进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合理和完善,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压力不大,动力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青年教师一般职称较低,工作时间较短,在课题申报时,容易受论资排辈的影响,如果没有特别的扶持政策,往往很难申报成功,青年教师独自承担课题的机会较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往往会遇到比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更多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学院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可能就会应付了事或半途而废,造成研究工作的质量不高或失败。

2. 教学任务重,开展科研的精力和时间不足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为1∶18。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扩招和大幅度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是上课的主要力量,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而且高职院校正处于大力开展课程改革的时期,课程教材也经常变化,加上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所以大部分青年教师时间都用在备课、上课。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都成了“上课机器”,严重地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很难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合理调配,达到合适的平衡点。以上这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教师用在科研方面的精力和时间比较有限。

3. 缺乏合作意识,组织实施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普遍缺乏团结合作意识。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科研的评价制度更多倾向于对教师个人的定量考核,弱化了团队考核,不利于个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另外,青年教师由于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经验少,在初期项目的整体规划、目标设定、具体分工、组织安排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不足,在缺少团队合作的条件下,这些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使得青年教师已立项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面临重重困难,甚至无法如期完成科研项目。

四、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及措施

1. 完善科研制度,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科研考核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教师的工作行为,更是为了指导和改善其教育科研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发展目标。高校教师科研考核体系的设计应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科研效率及改进科研质量;(2)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热情、谋求发展;(3)为日常科研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4)科研考核设计原则包括公开与开放、反馈与提升、定期化与制度化、可靠性与正确性、可行性与实用性五项原则。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量化教师的科研工作成果,将其科研工作量纳入到年终工作考核中去,作为硬性指标,使其有进行科研的压力;不能够一刀切,应该针对教师专业特点和个人特质区别对待,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大投入,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在科研方面有重大贡献的青年教师要及时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扬,以满足其物质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调动其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 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任务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经验不足,备课时间较长,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应给予科研工作的锻炼,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不同阶段,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任务应有不同的匹配。如对于承担一定级别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如不满额定教学工作量,可以用科研工作量适当替代部分教学工作量。

3. 组建科研团队,形成学术梯队

为使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尽快提高其科研能力,学校在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进行个体培养的同时,可以通过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团队。其中老的专家、教授经验丰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威望,中年科研人员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勇于进取,三者结合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申请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而研究小组中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则帮助缺少科研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从细节上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科研,包括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搜集、处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等,并推荐。通过科研团队以提高青年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科研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青年教师人才科研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工作必须当作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为青年教师科研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激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健.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2]余伟,冯军,肖宏年.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措施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4(05).

[3]闫健.高校青年教师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8(06).

第3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一、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论

教育的发展对的教师要求也与日俱增,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唯一权力和唯一任务,教师必须以现代教育科技武装自己。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比如教师要转变对前人成就的继承和传递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等。教师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不断创新的观念。教师通过参加教育科研培训,同时阅读大量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并结合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能提高和水平。

二、转变观念,增强教育科研的意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的、有生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探索教学规律,对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学情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钻研,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的方法,这就是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大多数人头脑中存在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教育科研无用论” 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还有些教师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此,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和更新,树立全新意识。仅仅会教书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这一点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只要认真学习应该不困难。

三、强化教育科研意识,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于学科教学,把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点,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去贪大求全。学科教学是教育科研的动力和认识来源。教师的学科教学实践是教育科研的认识来源,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力。教师教育科研必须植根于教学活动,以教学活动为前提。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只有在坚持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才能结出丰硕之果。离开教学活动去搞教育科研,必然脱离实际,甚至走入误区。教师要搞好教育科研,就应当首先要立足于搞好教学,认真地备课,认真地研究教学规律,吃透教材。其次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只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试图从备课、上课、批改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以及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你按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的四个方面发现问题,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总结这样在你的实际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这就是提高你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基本途径。

四、努力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千变万化、活生生的学生,很难想象,如果教师不深入研究学生,怎么能上好课呢?不了解学生,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研究者,从这几个月的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多接触学生,多深入地进入学生学习、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才是教育科研成功的根本途径。同时,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问题是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来进入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能积累点滴,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和创新。我们搞教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学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因此,作为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应该立足于平常每一节课教学与研究,勤写教后反思,大胆进行研讨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艺术。

五、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

首先,用教育科研促使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教学实践,要求中小学教师应当从教学型向教学与科研结合型转变。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教研结合型进行的教师,就应当一边认真搞好教学,一边大胆探索,刻苦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教研工作,促使教师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其次,要善于移植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优选和移植先进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是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比如对同一教材运用不同的新的教学方式,组合种种教具和方法展开教学,从而培养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形成教学和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教研的新模式;再次,在教育科研不断总结经验并指导教学。在教学的基础上搞好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总结教经验,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形成先进的教学模式去指导实际。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用先进的理论去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不断验证和完善先进的教学模式,并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去自觉实践,去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多投入、多交流,巩固科研成果,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

第4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137

[中图分类号] G9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252- 02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院校发展越来越重视,在职业教育中的投入逐年增加,关注度逐渐增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要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专项课题,要积极组织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要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机制。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更应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努力开展教科研工作,科研能力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教育部1999年4月将高校的青年教师的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青年教师在职业院校中是指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也开始备受关注。目前,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一般起步较晚,科研的管理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如何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目前职业院校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1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调查情况

据湖南省教育厅网站公布的信息,截至 2014年湖南省现在普通高校109所(含高职高专与独立学院),专任教师人数近6万人,青年教师人数占省高校教师总数50%以上。对省内某所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访谈、交流等,共发放问卷53份,回收46份,回收率88.5%。被调查的46名青年教师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67.3%,副教授以上职称为0.7%,讲师22.3%,助教73.2%,无职称3.8%。近三年未主持过科研课题的占78.9%,未发表过论文的占68.4%,对科研感兴趣的占84.2%,认为科研对个人成长重要的占89.4%。由此可见,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问题急需解决。

2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研究、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分析原因,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2.1 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并没有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重教学而忽视科研的现象还是很普遍,在思想观念、意识上还没有转变过来;二是部分教师研究方向不明确,科研水平不高。青年教师虽然表面上对科研感兴趣,但是与教师交流座谈后才发现,他们科研意识不强,找不到问题的研究点和切入点,对日常的教学、管理等工作不善于总结、不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也就未能做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认识是行动的基础,思想是实践的指南,要能够有效开展科研工作,教职员工首先要增强科研意识。

2.2 科研管理机制和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各职业院校虽然设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制订了系列科研制度和文件,但是仍然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现象,没有形成符合职业院校自身特点的合理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例如:科研业绩没有与系部、教研室的考核相联系,没有与教师收入分配、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评聘等切身利益密切挂钩,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从目前来看,仍属于自发行为。

2.3 青年教师科研培训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青年教师动手能力强、不善于总结与提炼,在实际过程中的事情已经做了,但是并没有把它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和层面;部分教师教师认为科研是个很神圣的,存在畏难心理,不愿涉足科研领域,因此科研的培训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部分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工作量过于饱满

部分骨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业务事情多,制约了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他们将精力和时间大多放在了教学和管理上面,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项目。

2.5 科研工作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

通常讲的科研工作“重立项轻管理、重个体轻团队、重项目轻成果、重研究轻转化、重经费轻学术”等现象在不同程度仍然存在,以致某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科研工作摆在了不适当的位置,甚至思想浮躁,不能潜心从事科研。

2.6 青年科研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事求是地讲,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突出地表现在,标志性的项目、高水平的成果、高级别的奖励和论文都比较少。而且,还有部分青年教师还没有真正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依靠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3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策略

3.1 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职业院校战略发展的高度确立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和重要使命之一。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推动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对大学本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至关重要。具体到职业学院而言,要想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科研、抓科研、强科研,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科研发展之路。

青年教师,尤其是年青的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研强校、科研兴校”的全局意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的发展思想,破除重教学轻视科研的传统观念,建立“教学、科研”并举的整体思维,营造“热爱科研、崇尚科研”的学术氛围,开创学院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3.2 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充分发挥科研政策的导向作用

作为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管理制度,规范项目(课题))申报程序,实现项目(课题)主持人负责制。引入科研量化考核机制。为处室(教研室)和教师核定标准科研工作量,鼓励超额完成科研工作量,充分调动全院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以往科研的自发状态,形成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把科研成果纳入青年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提高科研成果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评聘、年终考核、评先评优中的比重,并让科研成绩突出者能够破格晋升职称,真正做到科研工作业绩与经济效益挂钩。

3.3 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提升科研服务教学功能

继续加强青年教师科研人才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认真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典型产品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等,并将这些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产生实效,实现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功能。

3.4 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为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继续加大对科研的经费投入,引入青年专项项目资金,保证青年教师科研经费预算逐年增加,为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继续对纵向科研项目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和资助。进一步提高科研津贴、科研奖励的额度,特别要加大对高级别项目、高水平论文,以及高级别科研成果的奖励,提高科研收入在教师收入结构中的比重。

3.5 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科研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继续加大对学院青年教师的科研培训力度,从项目(课题)申报到结题、论文撰写、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校内教师交流研讨,同时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通过QQ群、微信、微博、世界大学城空间等平台,加强青年教师的科研交流学习力度,从而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素质、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做到教学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是职业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青年教师作为新生的一代,敢于创新的一代,更应在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中发挥其优势,以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院内涵建设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平先秉, 李丙红. 湖南省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 市场论坛,2015(5).

[2]肖婷婷.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刘玉松. 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

[4]刘兆媛.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15(2).

第5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管理类;教师;教学能力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对高校分类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素质,尤其与教师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为此,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就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展开研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陶秋燕通过对教师胜任特征及其培育途径的研究,指出胜任特征由个人特质、教学能力、研发能力和合作开拓能力四个维度构成,进而提出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注重应用型大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措施。[1]蔡敬民等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明确办学定位的立足点、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和增强教学实践性等措施。[2]孙裕金通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人才引进、完善培养和使用的机制、构建教师激励机制等培养途径。[3]在教师素养提升方面,杨艳梅在对美国新任教师素养提升的研究中,提出培训内容注重实践训练环节、评价体系兼顾教学能力、环境营造重视教育氛围等举措。[4]陈琳等通过对教师完成工作所必备的条件及其组合方式的分析,提出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专业能力等素养。[5]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主要侧重于对存在的问题和培养路径的探讨,较少以定量化方法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角度展开研究。为此,本文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选取该校管理类教师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整理数据后,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该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而对其展开分析,以期为提升此类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方法选取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及因子分析法。首先查阅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然后通过调查问卷从教学意愿、教学准备、教学知识、教学研究四个方面获取调查对象的样本信息;最后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

(二)实证分析

1.调查问卷的设计、信度效度检验及数据汇总(1)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主要由问卷指导语、教师基本信息及问卷内容三部分组成,从教学意愿、教学准备、教学知识及教学研究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计分。(2)信度效度检验在信度方面,本文以重测法对随机抽取的20个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收回问卷各相关系数的信度系数为0.9132,表明本次调查问卷具有较高信度。在效度方面,本文以逻辑分析检验方法,通过5位专家对问卷逻辑有效性进行审核。结果显示,“可行”占比65.7%、“基本可行”占比34.3%,表明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结构设置与调查对象的特征具有一致性。(3)数据汇总本文以重庆科技学院管理类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75份,实际收回68份,回收率为90.7%。其中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为88%。2.因子分析为准确掌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本文从教学意愿、教学准备、教学知识和教学研究四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但由于收集变量较多,不仅增加了分析工作的复杂性,而且因变量间的相关性会导致信息重叠现象的发生。因子分析法通过对原始变量的重新组构,很好地实现了以较少相互独立因子变量代替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达到具有较强可解释性的目的。为此,本文将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教学意愿、教学准备、教学知识和教学研究四个方面展开定量分析,确定公共因子并对其分析,最终确定各公共因子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教师教学能力影响程度的排序。(1)教学意愿、教学准备、教学知识和教学研究的因子分析在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教学意愿指标的因子分析过程显示KMO统计量为0.741,大于0.7的可接受水平。同时球形检验的卡方值997.460,自由度为45,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表明数据有效性高,所选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2个变量作为公共因子,命名为“意愿因子”,用F1表示,其可解释原变量总方差的87.527%。教学准备指标的因子分析过程显示KMO统计量为0.720,大于0.7的可接受水平。同时球形检验的卡方值993.021,自由度为45,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表明数据有效性高,所选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2个变量作为公共因子,命名为“准备因子”,用F2表示,其可解释原变量总方差的85.311%。教学知识指标的因子分析过程显示KMO统计量为0.713,大于0.7的可接受水平。同时球形检验的卡方值991.020,自由度为45,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表明数据有效性高,所选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1个变量作为公共因子,命名为“知识因子”,用F3表示,其可解释原变量总方差的86.816%。教学研究指标的因子分析过程显示KMO统计量为0.711,大于0.7的可接受水平。同时球形检验的卡方值992.004,自由度为45,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表明数据有效性高,所选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1个变量作为公共因子,命名为“研究因子”,用F4表示,其可解释原变量总方差的88.071%。(2)公共因子分析基于上述结果,采用如下评价模型(对公因子计算并得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具体排名见表2):Fi=ΣwiFj(i=1,2,3,4;j=1,2,…,7)其中,Fj为j指标的综合得分,Fi为i主因子的得分,wi为i主因子的权重。wi计算方法为: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值可计算出每个观测值的各主因子的分数,然后对四个主因子的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获得各主因子权重wi。

(三)结果及评价

根据表2可知,教学意愿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教师能否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以及对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教学研究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次之,其中能否有效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及经常开展教学研讨应予以重视;教学准备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定期参加岗位培训;教学知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影响相对较小,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及其客观评价仍要给予重视。

三、对策建议

(一)培养敬业精神,鼓励管理类教师争做重品行重实践的人

敬业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其本质是奉献。作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践行者,管理类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教育事业能否长远发展。为此,一是要引导管理类教师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增强职业情感,筑牢职业理想和信念。同时激发自我主体性,提高自我成就感。二是要完善教育机制,以“双师型教师”为导向,提升管理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健全奖罚和激励机制,从正反两面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增强管理类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完善考评体系,引导管理类教师重视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评体系不仅是对教职工工作实绩的考核,而且也是组织进行管理不可缺少的机制。完善考评体系已成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为此,一要结合目标一致性原则,在对管理类教师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及教学能力进行考核的同时,对其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及其效果也要进行考核。二要注重考核工作信息反馈,通过跟踪考核过程、反馈考核效果,完善考核方案。三要坚持“三公开”原则,成立专门考评机构,以“双师型教师”为导向,细化目标开展考核工作。

(三)开展教学反思,通过效果分析完善自身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课堂情境和教学活动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及其过程进行有意识的、批判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它是一种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6]为此,校内学科教研组首先要定期组织学习和探讨本学科优秀期刊论文、教育名著以及资深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其次要定期组织管理类教师开设实践课来反思自身及他人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及时学结;再次要引导管理类教师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再现教学过程的方法,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来明确教学改进方向和措施,提升教学能力。

(四)健全培训机制,提升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教师是高等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改变教师才能改变高等教育的本质。教师培训作为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措施,其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教师教学能力能否得以提高。为此,一要转变培训观念,淡化行政色彩,确立以提升管理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观念;二要结合学校定位和管理类教师的岗位特点制订科学、系统的培训方案;三要健全职前职后培训体系,紧扣管理类教师教学过程,实现管理类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五)构建教学督导和评价体系,通过过程跟踪和效果评价

实现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督导及其评价是分析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采用这一方法,不仅能通过教学过程评价教师教学水平,而且能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一要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学督导制度,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估、信息反馈与处理,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实现管理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二要强化教学督导和评价工作的执行,严格按照督导制度和评价标准开展工作,确保落实到位;三要完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学能力、教学质量、教研项目及其成果设定硬性规定,使应用性在管理类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凸显。

作者:江燕玲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陶秋燕,张芸.应用型大学教师的胜任特征及培育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94-96.

[2]蔡敬民,余国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2-34.

[3]孙裕金,束仁龙.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1(6):112-113.

[4]杨艳梅.美国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尝试———康涅狄格州“TEAM计划”评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28-30.

第6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首先,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而科研训练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催化剂,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伴随着专业素质的提高。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基本要素。会计专业理论体系科学,知识结构严谨,本科教学中非常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一整套会计专业课程的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然后在自身固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重组和再构建。通过科研训练,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前沿性、高端性的科学研究,也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自主探索,使课堂上的会计理论知识得到灵活应用。同时,一个科研课题往往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项目的实施过程更是一个探索发现的再创造过程,有利于学生开拓学术视野,巩固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使会计专业技能更为娴熟,从而增强其就业或继续深造的基础竞争力。

其次,科研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要求较高。会计专业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要参与课题选择、文献收集、信息筛选、课题设计、数据分析、结论提取、科研报告撰写等过程。课题选择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极具挑战性。文献收集与信息筛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多种检索工具和检索技巧,并对海量信息加以选择、提炼,实现信息增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课题设计、数据分析以及结论提取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探索阶段尤其强调创新和实践的理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也有很大帮助。科研报告等的撰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规范化论文书写格式的能力。一个科研项目往往都是团队努力的成果,期间,学生的人际交往、集体意识、协作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三,科研能力培养更符合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等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这表明高校会计教育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而基于科研能力视角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正是适应社会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与意识的措施。每一个科研项目的提出与实施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勤于思考,大胆假设与尝试,不拘泥于传统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也不能盲目套用国内外已有的科研课题,因而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顺应时展的新要求,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会计专业是理论性严谨、实践性要求高的应用型学科,探索基于科研能力视角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而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将从培养机制、教学方式、学生科研项目、考核体系以及培养环境等角度对会计专业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优化培养机制,开设专门的研究体系课程。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高校应优化培养机制,教研结合,开设专门的研究体系课程,在教学环节中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针对大一新生整体可以开设科研动员大会,并定期开展科研小组讨论课程。在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的指导下,让一年级学生尽早接触前沿的科学研究,为他们灌输创新的意识,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以往的应试思维,并激发他们潜在的科研热情。其次,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应开展中、高级研讨课程。中、高级研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将会计专业主修课程与其他领域的课程(包括管理类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等)相整合起来的综合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同时,可以开设信息检索、写作、探究推理等方法论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科研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在大四学年可以结合毕业论文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形成导师指导下的分课题、分项目的科学研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贯彻“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授业解惑,而在于启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打破传统的“授―受”关系,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互动关系。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专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分组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是指针对某一会计专业科研命题,通过陈述、探究、反思、互动等过程,在阐述知识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讨论式教学类似于“头脑风暴法”,对广泛的科研难题进行群体的开放式讨论教学,教师并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是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引导大家进行开放式的思考和讨论。案例式教学是指以典型的商业管理的真实情景或事件为案例,让学生自行准备材料并分组讨论,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当然成功的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耗时较多,因而案例选择要精当和适度。分组课题式教学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根据会计学科内容进行自由选题,然后自主进行探索研究,最后撰写总结报告,并进行课堂报告与讨论。

第三,开发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校应积极开发特别为学生科研而开展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开展研究,同时以循环赛制的形式鼓励和督促他们全程参与,并选拔出优秀的学生科研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在奖学金评比、各类评优评先以及保送研究生等方面都可以优先考虑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生。比较典型的学生科研项目包括清华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以参考这些竞赛项目开发更多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同时根据各院系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学生科研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科研讨论以及读书报告等课外科研活动。会计专业学生可以在配备指导教师进行辅导的同时,尝试与研究生进行互动科研的模式激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并鼓励他们跨专业、跨院校组队参与课内、课外科研竞赛,积极探索学术问题,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研活动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

第7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生命科学;综合性实验;创新能力;学生;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72-03

面对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面对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高等院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需要根据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特点,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高校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加强培养,综合性实验课的开设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实验教学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综合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包括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归纳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的特点是直观、实践以及探索性与启发性等。所以,实验教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与量。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相关的综合知识或运用综合的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进行综合培养的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实施,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多方位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其主要特点体现在“综合”上,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实践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的方法与技术来完成计划的实验内容。所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综合性实验教学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课程内部实验的综合;二是不同课程实验的综合。后者所涉及的知识面、技术与方法较广,需要学生上完相应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与相关课程的基础实验课之后开设。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教学内容的安排需合理,尤其是综合性实验,选题应以先进性为前提,尽可能地接近实际应用,实验内容及技术需要综合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背景和技术。在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计上,要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在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上,能够达到通过综合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1.结合实践选题,提高学生兴趣。合理安排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合理的实验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认真实施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课一般与理论课伴随进行,在师生中存在着实验课处于附属地位的认识;并且,实验课设置多以验证性为主,缺乏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验证性实验过程中,较少主动思考,即使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也不会去分析产生不符的可能原因。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结合生产实践选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从中体会到理论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升华,然后又指导实践。学生通过这类综合性实验的锻炼,以了解和见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能更加深入认识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2.以科研促教学质量提高,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适当引入教师的研究性实验内容可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而且能让学生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综合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科研促进教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带综合性实验课的老师也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可以将科研项目中成熟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为本科综合性实验教学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新的活力,以增加学生对学术动态的了解,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学术思想。教师的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学科的交叉。所以,教师应积极地将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本科生能从中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学会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并得到较好的科研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教师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强调实验报告格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学生大多都比较懒,并且喜欢心记,时间长了难免会忘记。并且一旦实验中出了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时,往往发现他们对做过的实验没有记录,无法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鼓励学生对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的同时鼓励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些都需要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来,避免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的现象。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前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写科研论文,促使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更深刻思考整个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促进其自主查阅更多、更新的相关文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只是停留在完成实验任务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学生个人信息(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小组编号等)、目的、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讨论部分是实验报告的核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讨论,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认识,为今后书写科研论文奠定基础。

三、实验过程中强调创新

1.启发式授课方式的应用。在生命科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老师的授课方式至关重要。综合性实验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从老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中走出来,把它变成师生间的互动性教学,变成启发引导式教学。“提问式”、“讨论式”授课方式是实验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研究式”和“启发式”是目前提倡的方法,但“启发式”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大学四年级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时,许多基础理论、与之相对应的基础实验已经完成,需要启发、引导学生把他们潜意识中的能力调动起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综合性实验中来。“启发式”比“命令式”、“灌输式”更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更认真地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也有机会去积极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学生的收获更大。此外,在进行实验之前,结合实验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实验内容的讲解,再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注意问题所涉及的实验环节,实验结束时,问题也得到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可能的原因。使他们通过综合性实验课的实验操作掌握更多的东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也得到了培养。此外,实验教学教师本身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才能谈得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2.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并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然后经过讨论筛选出最优方案,根据确定的方案实施实验,并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数据分析处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实践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去发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的最终表现。实验教学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重要形式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弱,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的动手能力上,许多学生,面对实验内容不知如何下手,动手之后,不是把什么东西碰坏了,就是操作时漏掉操作步骤或者操作错误。基于目前大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仍然较差的情况,以及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的状况,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让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亲自动手实验。因为,有些学生在之前的单个学科的实验教学中,较少自己动手操作,每一个小组中往往是一人操作其余人看,有的学生连看都不看。如果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得不到培养,对学生将来的实践能力势必有影响,创新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实验教学的特点是既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准备实验材料、配制各种试剂变为由学生参加准备。生命科学实验有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的准备工作更多,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只是整个实验过程的一部分。教师可让学生参加实验的准备工作,熟悉整个实验过程。学生从中得到了动手能力的强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对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四、开放式教学与开放实验室的必要性

1.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的准备、所用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的讲解等都由老师完成,而学生则“照方抓药”式地进行实验操作。为了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课后自学的效率低和盲目性,采取课堂授课分教师授课和学生授课讨论两部分,平时学生授课讨论和实验成绩占据考核成绩的主要部分。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亲自参加采集生物样品、准备实验材料和配制实验试剂等实验的各种准备工作,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学习和体会生命科学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在进行每一次实验之前让学生简述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成败的关键和预期结果,然后教师对学生讲解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启发。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等过程对实验原理、方法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了挖掘和体现。当然,综合性实验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手段时,需要有相应的课时保障。在开放式教学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品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实践已经证明,采取开放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磨炼意志,培养综合素质。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的观念需要转变,让学生变成综合性实验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在关键时刻起到把关、定向的作用,让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完成综合性实验教学任务。

2.开放实验室的必要性。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需要有开放的实验室,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对学生充分开放。只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综合性实验教学提供的实践机会,多动手操作,在体验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一个综合性实验涉及到许多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实验,关系到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对于生命科学实验而言,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实践证明,常规的实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和开放实验室制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开放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潜能的广阔空间,在实验过程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实践。尤其是综合性实验,更需要有开放的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本身需要有开放的实验室,此外,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决定了开放实验室的必要性。高校的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习新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于生命科学而言,开放的实验室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平时常常关闭,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生命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有许多生命现象需要通过实验来解决,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探讨新理论。开放实验室使学生不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到实验室来,而且在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到实验室来。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在相应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锻炼,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从中得到培养。同时,开放实验室还可以提高现有仪器设备、实验室的利用率,发掘实验室的潜力,可以解决一些高校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所带来的资源紧张问题,并且有利于加速实验室建设。

五、及时和学生沟通,听取反馈意见

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强化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有一些学生不善于交流,在实验过程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害怕同学或老师取笑。所以,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的同时,让学生采用多渠道和老师交流,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或问题都可以和老师沟通,采用的交流方式有:(1)在实验进行期间随时找老师面谈;(2)和老师预约时间单独交流;(3)给老师发邮件或打电话交流;(4)无记名写纸条提出问题和建议。前三种形式的交流是本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保持开展的,但在每一次综合性实验之中和之后,本人都会要求学生以第四种形式交流,主要是听取学生对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效果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这种信息反馈的方式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为是不记名,学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了解了学生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调整实验教学方法,为了满足个别学生对实验的个别需求,可以安排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来,或介绍他们到相应老师的研究课题中去。所以,及时和学生沟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高校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在传授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研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实验室硬件与环境建设的改进、实验空间的开放需要考虑,而且还需要开拓教育,实现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理论、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综合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真正把实验室建成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摇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学生获得创新能力的平台,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高等院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8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800-03 中图分类号:R 4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护理学专业已提升为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中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而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60%的学生来自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层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端护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充实到临床及护理管理的岗位。本着“加强基础、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原则[1],为了更好地实践我校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实施护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满意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我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五年制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共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龄19~23岁。

2.方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研导师制针对性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为:①选聘导师。由护理学院在学校专、兼职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导师。并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学生公布。②选择导师。一般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导师的了解自行选择导师,由每位导师确定带2~3名学生。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预防医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小讲课等形式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护理科研概况、统计学基本知识、护理论文撰写方法等。④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由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科技活动。⑤到基层教学基地挂职锻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⑥科研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撰写科研立项标书,进行开题报告,由护理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获立项后带着课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监督实施课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安排2~4周时间撰写论文,由护理学院组织进行论文答辩、评分。

3.评价 ①科研立项:由护理学院组织科研开题报告,专家组从选题意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译文、课题完成量等七方面评价,答辩通过给予立项,不能通过者由导师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合格后给予立项。②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为3∶2∶5;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实用性、创新性、论点论据、语言文字、参考文献、答辩情况等七方面进行评分,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5~89分为优良、80~84分为良好、60~79为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1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150项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前三位顺位依次为:调查分析、临床护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术运用、护理管理和教学改革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2.课题完成情况 150名学生中有144名学生能按计划实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施或完成课题而要求更改研究内容,并在导师指导下调整,最终能完成课题。

3.论文评价 论文评分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无不合格论文。见表2。

讨 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加强护理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张金萍等[2]认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将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为对象开展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在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3]。我们通过实施导师制针对性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初步显现人才培养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护理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已是护理学界的共识,随着护理学科的提升,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成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历史原因外与队伍学科氛围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护理教育抓起。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4],但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则成为这些改革的中心环节[5]。当前我国护理博士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我们通过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三届护理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达150项,从结果看到,虽然学生科研立项的内容比较局限,新颖性不够,45.33%为调查分析,新技术应用仅占5.33%;论文撰写的优秀率仅为7.33%,质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护理本科生学制五年,在校学习时间相当充裕,参加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多。我们在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萌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导师因势利导地培养创新思维,为科研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本科生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撰写科研标书-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经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说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科研论文书写的程序与要求,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护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常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临床需要的护士是医学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创新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而在欠发达地区对上述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如我校所处地域是全市总人口382.63万人,有12个县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底注册护士有40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只有1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临床一线,对本地区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非常紧迫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当前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时明显不够,如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护理研究》理论课为仅18学时,为了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及假期的社会实践来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既能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阶段是培养的基础,护理本科生文化基础较好,具备有科学研究的潜质,学校如能正确引导,树立科研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对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亲身体验,从中感悟科学的严谨、伦理道德的重要,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策划者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从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优势是: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在直接参与导师课题实施,协助导师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具体科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实践证明,学生课题的水平,撰写论文的质量与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仅靠课堂中讲授学生是无法进行科研立项并实施的。因此,导师制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处是少部分导师因教学、临床或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总之,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6]。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学校、学生重视外,与临床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实习医院的科研环境有紧密切的联系,需要参与护理教学的各机构、部门、人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玲,杨培常,李 伟, 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张金萍,刘文庆,刘丽华,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9-90.

[3]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0-31.

[4]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3):214-215.

[5]Chapman H.Towards effective group-work i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e Today,2006,26(4):298-303.

第9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课题研究 设计基础 教学

[作者简介]宁芳(1981- ),女,江苏沛县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与开发。(江苏 徐州 221008)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观念与创新:艺术设计造型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资助。(项目编号:2011jsjg27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29-02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要求设计师综合具备艺术、工程技术、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工业设计更是一门讲求创新的实践性学科,创新是设计师的核心素质。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适应能力差、研究能力缺乏、创意能力弱。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数十年来一直延续着旧有的教学模式和训练课题,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程式化、技法化、重复化的问题,学生学习被动,不能全面深刻掌握课程内容和能力要求,为形式而设计,缺乏创意,与后期专业课脱节现象严重,因此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亟待改革。

一、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的提出

针对以上问题,在研究学科规律和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一套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课题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研究与设计实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淡化课程知识的系统独立性,强调各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要求教师通过合理、分层次的课题选择与设计,在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综合设计能力;强调并引导学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设计实践,使每一件设计都成为折射着智慧光芒的作品。

二、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课题设置原则。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学习,为了保证教学达到教学目的,课题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探索,我们总结出以下五条课题设置的原则:(1)课题应尽可能覆盖全部知识点,符合该阶段学生的能力,并强调各类知识体的总和应用。以偏概全、拔苗助长、顾此失彼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课题要具有连续性、递进性与差别性。一门课程中的几个课题之间,不同课程的课题之间,特别是关联性较强的课程,如二维造型基础和三维造型基础,要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循序渐进,既注意差异性,又注意前后的联系性。这样才能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易于掌握,乐于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能力得到螺旋式的提高。(3)个人小型、独立性课题与团队合作的综合性、大型课题相结合。小型、独立性课题相对灵活,可以针对部分知识点,重点强化训练,宜于学生循序学习,易于发挥出学生个性并能锻炼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综合性、大型课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较大空间范围和复杂情况下的造型设计能力,并可以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必须注意课题设置的开放性。既要有较浅层面上的一般造型文法和实现技法的可研究性,又要包含较深层面上的美学规律和设计思想方面的可研究性,同时还要有设计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研究空间。(5)还需注意文化研究对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和设计兴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不要只重视外在的形式感,而要重视造型内隐的文化层面象征意义的表达,有意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丰富未来设计师的内涵。

2.实际应用方法。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打破原有授课方式,围绕不同课题,开展研究型教学,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地进行创作。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为“四步曲”:

第一步,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学习目标、课程的意义等。例如三维造型基础课:(1)掌握各种抽象元素和现代造型手法和方式,以及现代审美标准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与表现。(2)掌握空间的概念及表现手法。(3)体验不同材料

特点和加工工艺与成型方法,了解肌理的概念和色彩体系,以及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第二步,对基本知识点进行简单介绍。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客观地进行介绍,不要对学生有倾向性引导,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反叛性。要知道但凡伟大的设计无一不是对过往的叛逆与颠覆。正所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给其一双思想的翅膀。所以,教师的讲解要概要,仅给学生描绘出一个轮廓和线索,更多的细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进行学习和探索。如三维造型基础课就只是对三维空间内点、线、面、体的概念,现代审美标准,现代创意手法,空间概念,材料的分类、特点、加工成型工艺与方法等,做简单的客观描述。

第三步,要求学生在对基本知识点了解的基础上,展开设计理论和文化的研究学习,这部分一般以论文、汇报的形式完成。每年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要明确,并要求研究成果在接下来的设计中有所体现。这个过程中可以是先研究后构思设计的正向的学习思路,也可以是在课题的约束下先大体构思,再针对性地研究并深化设计的逆向的学习思路。强调学生根据兴趣和设计需要对设计理论和文化展开研究,保护并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四步,进入课题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围绕教学要求,分为基础专项设计课题和综合设计课题两大部分对学生进行训练。

基础专项设计课题以个人小型课题和独立性课题为主,可是研究型的虚拟课题,也可是以设计比赛为目标的命题课题。如在三维造型基础课中要求学生运用基本抽象元素展开设计创意,每个课题分别突出一种基本元素和相关构成规律的应用,设计作品要符合现代审美标准,要体现出某种情感或主题。从中评选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在课程结束后以大学生实验室实验项目进行资助,制作成比例模型收藏,用来装饰我们的教学环境。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合设计课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设计而设置的课题,以团队合作的综合性、大型课题为主。可以根据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或主题设计展览、设立大型设计比赛。如在三维造型基础课中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主题分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列作品设计创意,作品中需综合运用多种抽象元素和构成手法,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合理选择材料及加工工艺等。使作品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构思巧妙、制作精细,并能充分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思想与设计风格,以及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1.变学生为教学主体,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这样的教学往往只能是间接性知识的灌输,重理论轻实践,常常导致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的脱节,造就出一批高分低能的设计人员。

2.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的教学形式,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学方式更是墨守成规。新的教学模式按课题将学生进行适当分组,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辅助、解惑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课题展开高效、实时的互动与研究、讨论,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更有利于思维的碰撞与灵感的激发。

3.打破课程结构,促进各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的设计教学体系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核心,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课、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教学阶段。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基础造型能力、专业设计能力等,并按照一种看似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训练。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割裂了学科间知识和技能的联系,将各门课程变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孤岛。课程之间缺乏联系与衔接,教学内容难免出现重叠、漏缺、难易不合理的问题。新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课题展开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过程中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学生逐步建立起综合性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又能很快用来指导设计实践,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又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继续深入。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知识的渗透与融合,拉近了学习与实践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教学效果明显。

4.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往创意思维被独立化,大家认为创新设计能力是在专业课阶

段培养的,基础课和设计基础课阶段只是要学生掌握与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就可以了,创意能力的培养可以到专业设计课程中慢慢培养。这样就造成了设计基础课程中为形式而设计的现状,学生的创造力被遏制,没能培养起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新的教学模式,从基础课就开始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意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为创意思维提供实现的方法和手段。而这种创意的需求动机又将激发出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能有效促进研究型学习的开展,随着造型能力的提高又丰富了学生创意表达的手段,促进了更多创意的产生与实现。

5.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习、研究的习惯。身处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再怎么努力,学生在校期间也不可能掌握未来工作实践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认识,不要以封闭的知识体系的传授为目标,要用一种开放的思想和教育模式,教会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这种能力,只要储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学生们就可以在遇到新问题时,及时通过学习、研究,延伸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6.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能力。课题研究与设计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汇报、小组研讨、设计展示交流等环节,学生需要经常对自己或小组的研究、设计,与同学、教师进行讨论、交流。过程中既是思维和灵感的碰撞,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能力。

7.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来”的创意方法。生活是设计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设计是为“人”而展开的,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向生活学习。通过课题研究,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研究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研究设计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其次,引导学生学会围绕设计主题,从生活中提取设计元素,再合理选择艺术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完成有生命力的设计创作。

四、结语

因为论述的需要和篇幅的限制,文中只是以三维造型基础课程为例展开讨论,而我们对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不限于这一门课程,还有系列的设计基础课程。同时,我们发现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应用于设计基础类课程,同样在较高阶段的设计类课程中也加以变化,达到理想的效果。希望通过探索,我们的设计教学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