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学校; 教师
[中图分类号] R39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61-01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当今的素质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它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目的,以科学的方法、有效的途径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发展。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近几年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只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农村的教育中更是一个死角。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多种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应该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能够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所有教育成果、教育目标的体现都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为重中之重。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不容忽视,而且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从熟悉的环境进入到陌生环境――学校,这时起学生花在学校的时间仅次于在家庭的时间,寄宿学校的学生在校时间大大超过在家的时间了。那么学校对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就仅次于家庭的影响。他们在学校从事学习、交友、游戏,要逐渐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提出的要求。学龄期是身心发展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心智健康与否与学校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学校系统的方方面面: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与规模、学校教育的结构、学校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教育方法、教师、校风、同龄群体的人际关系等。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和情绪,无不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有健全的人格,则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情绪就会是和谐快乐的,教师本人如有人格缺陷即使他具有丰富的学识、认真的态度但仍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纷扰以及学习困难。曾有人做过调查,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具有下列明显特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性格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幽默感;乐于了解学生,不偏袒,对学生公平严正;不易怒,不专横;不讽刺;有使人快乐的人格;体贴学生的情感,有礼貌,使学生感到适意;尊重学生意见……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上述所列特征中绝大多数是属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成熟特征,而这些特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在工作中应避免性情暴躁、神经过敏、吹毛求疵、讽刺挖苦、性情偏狭、虚伪偏私、喜怒无常、悲观消沉等人格特点。否则,不但破坏学生的情绪、影响课堂学习,也必将造成学生人格发展的损害。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1989年曾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可见,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无疾病表现。当今社会不同与往昔,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他们更缺乏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又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发展越发滞后,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等。种种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中均普遍存在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竞争、学习竞争的压力下有些学生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不正常现象。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之种状态,单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是不能奏效的,而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并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就成了当代教育的主流。那么素质又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又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强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首先,只有心理健康的人个性才能得以健全发展,智力才能发挥正常,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学习,能将志趣和精力倾注于学习活动中,能正常地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能,并将习得的智能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在学习中容易获得成功,于是就有了成就感,进而产生乐学感,如此而形成良性循环。而有些同学因为意志薄弱、缺乏恒心,或因一次的失败而一蹶不振;也有的学生因为个性倔强,缺乏沟通,不愿请教而导致成绩不断滑落,这其中关键在于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所致。
其次,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不仅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信息也不断巨增,这就会不同程度地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加之学业负担的加重、升学的压力不断增大,个人抱负水平与现实的不适应等导致了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康使其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例如,某些寄宿学校的一些新生很长时间都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离开父母后“吃不香,睡不安”从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发展和成绩的提高,而有些班级“帮派现象”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素质较差造成的。而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但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还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不以表面印象评价他人,也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且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会主动地与人进行沟通,增进感情。
再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做到“自知”,即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深知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遇到挫折、困难、失败时能够正确地去面对。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问题 表现 干预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学龄期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很多青少年上小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等。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发病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存在着差异,并且受所采用的标准和定义、研究方法的影响。据国外统计:约20%的青少年在学校学习期间发生学习困难。国内调查小学生中学习困难的患病率分别是5%~10%,男女之比约为2∶1。
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又称青少年多动症,发生于青少年时期,与同龄青少年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男童明显多于女童。多动症多在3岁左右起病,但多数到7~10岁时才被诊断,9岁最为突出。我国青少年患病率在1.3%~13.4%。
3.情绪问题
抑郁是常见的负性情感,一般报道20%~30%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在8岁以下青少年中很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期,女孩一般多于男孩。国外的调查资料表明,青春期前的青少年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8%,学前青少年只有0.3%,而14~16岁少年则升为4.7%。另一份调查显示,在7~12岁青少年中,只有1.2%是抑郁症,而有悲伤体验的青少年则占17.6%。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内部影响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家长采取严厉、专制、溺爱、放任的态度,都会影响亲子关系,或破坏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感情联系。不良教育方式与青少年少年行为异常、焦虑、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
2.亲子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和谐程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如果父母对孩子持有爱、信任、鼓励、支持的态度,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形成信任感、安全感,避免人际焦虑的发生。而在家庭因素中,频繁的亲子冲突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从而使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增加,例如孤独、无助感,人际交往焦虑,自卑心理等。研究发现家庭、婚姻和亲子间的冲突,会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堕落感和自杀愿望。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数的研究表明,亲子冲突的增加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业成绩的下降、行为不良的上升、违法犯罪、酗酒、吸烟、吸毒等行为发生率的上升。
3.父母的教育水平
父母的教育水平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内容。调查显示,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其子女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强迫等因素层面越低;反之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子女往往在上述因素上表现明显。对于上述差异,学者们认为这是由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家庭生活环境更加民主,在子女教育方法上更具有科学性,父母自身也具有更好的示范作用。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家庭,通常缺少和谐的、轻松的文化氛围,父母教育常处于放任自流和专制的两个极端,缺少对孩子的示范效应,往往会造成子女的心理脆弱而固执。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1.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孩子家庭的结构、家庭气氛、经济背景等,它影响到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解释人际互动的思维模式及自身的角色定位。消极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用一种灰色心理去应对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冲突而不是积极应对这需要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积极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与家长的互动平台,例如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等,以此来了解孩子家庭背景、孩子的家庭表现,并及时把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反馈给家长,针对出现问题共同需求解决方法。而学校环境则是影响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因为一个孩子人格形成最为重要的时期就是学龄期。所以,学校在日常教育中除了关注知识的输入,还应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出于青春期的孩子。社会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不当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平的伤害。基于社会环境的某些不可抗因素,家长、学校应当做好工作,尽可能的使孩子远离不当环境,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抵御丑恶现象的侵袭。
2.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实施爱的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爱的效应。罗森塔尔的心理学实验表明,积极暗示能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的作用,帮助个人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以期待和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从而激起学生幸福、欢乐和奋发向上的主人翁意识。由于孩子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年时期的经验直接影响到他们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周围世界,去解释身边的现象。因此,爱的教育会使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保持青少年学生情感的健康。
3.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必须涵盖以下两个基本层面:
第一,形成三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社区、家庭三级心理教育互动体系。在学校层面,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疏导站),开辟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专用信箱、QQ群等信息通道;社区和学校相配合,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以及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化水平。家庭成员是青少年最为密切的接触者,因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应在日常生活者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关注其生活态度、方式等的变化,尽可能早的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矫正问题。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家庭成员应密切配合学校或是心理专家开展救助活动,保障矫正效果。
第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由于青少年多为在校学生,所以学校和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和主体。其中,小学以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为主,但中学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对于专职教师,其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背景,甚至要经过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职业技术水平认证以及相关各项培训,持有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证书,以此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提高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本市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初期,人们对此项工作重视不足,“中心”教育指导工作只能面对本校具有不同程度残疾的学生开放。为了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我们利用板报、广播、媒体,广泛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走进社区、家庭、学校,介绍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通过走访,我们发现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远远超过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关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精神需求及思想道德培养,一些青少年心理存在着严重的不健康因素,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进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下发心理测试题和辅导资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予以教育指导。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一个又一个来访者,从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广泛的宣传,满腔热忱的工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氛围,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真情沟通,让青少年不再迷茫,牵手爱心,让孩子们走出困境
1. 以人为本,深入调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心理问题。据调查统计,有26%的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有的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青春期逆反、交友早恋、脸上长青春痘等,而学习压力大、缺少最佳的学习方法、青春期逆反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分别召开了家长面谈会、学生座谈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家长的困惑,我们发现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溺爱、粗暴、放任不管、事无巨细、期望过高、挖苦讽刺,还有一些家庭父母离异、留守儿童、隔辈管理,这些都是引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在全市开展了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各学校征订了家教指南,坚持每周五下午家长接待日接待家长的来信来访,通过热线电话、网上答疑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坚持每月一次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发讲座材料、反馈教育信息、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2. 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青少年正确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青少年年龄小,简单地说教、乏味地劝说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生动有趣的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拓宽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心智、疏导他们的心理。
我们针对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开展了“我的青春我做主,学习方法大比拼”活动;针对孩子与父母对立,青春期逆反,开展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亲情互动”活动;针对师生关系紧张,开展了“教师心语、学生感言师生交流”活动;针对学生交友、早恋等心理问题,开展了“走进花季,青春宣言”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青春期生理变化,开展了“健康知识讲座”。各项活动紧扣主题、抓住问题、设计新颖、参与面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长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就有许多相关方面的论述,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1:36]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家长的言行端正,所作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规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对青少年只是进行一味的空洞说教,而自己的行为与教育青少年的道理却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不能够让孩子信服,相反,孩子会逐渐认为家长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曾经做过攻击反应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成人所作的行为,其内在的善恶倾向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只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去做,不会深入的判断、研究所作行为的善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树立怎样的榜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的给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给青少年的心理以正向的积极影响,这种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娇惯型,这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长对于青少年过于溺爱,孩子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家庭生活都要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而进行,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碰碰不得,说说不得,为我独尊,任性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家庭缺乏责任心,也不懂得感恩,这种娇惯式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难以适应,会不断的碰壁,这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种类型是独断专行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特点与娇惯型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此种教养方式实施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绝对的权威,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要让孩子绝对的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管教的方式粗暴、简单,并且过于苛刻和严格,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胆小怯懦,冷漠而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种类型是放任自流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不管、不问,而任其发展。青少年正是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教,其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的问题,而发生偏激的行为,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四,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此种家庭教养的方式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不苛刻,关爱而不娇惯,让孩子充满自信,懂得尊重,积极向上,而充满正能量,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理解他人,学会与人为善的交往,善于适应社会,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民主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尊重孩子,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自律,学会友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家长要改变固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发育,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教会孩子善于排遣自己不良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其中既包括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一个家庭亲属之间的关系。[2:47]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融洽、和谐,家庭的氛围就相对的和谐,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紧张,家庭的氛围也自然不会和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孩子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试想夫妻间不断的争吵,彼此的关系日趋紧张,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获得快乐和安全的体验的,而如果夫妻间和谐共处,彼此关爱,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的成长环境也自然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会比较健康,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依然面临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因此,开展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09):34-36.
一、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模式和研究实践同属于整合研究的范围,整合研究主要根据以下内容被提出且被实践。要将社会变革和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改变统一考量,当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中的变化程度太大、太快。所以,我们要对“变”这双方面的因素分析要遵循理论研究、实证支撑、实践促进等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探索,着重分析“变”的原因、表现内容、规律和教育方式等内容。
二、整合研究的方法
(一)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以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等为依据,结合科学性及针对性两种原则,将现实研究对象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化。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现状,一定要结合科学理论及规范方法将这一问题解决。因此,就可以根据路径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典型分析,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造成因素、状况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促进青少年的积极适应。研究问题要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来实现,以研究方法、出发点、思路、干预措施及实施解决方法为依据,在素质教育的现状情况下,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依托,找到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帮助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以改善,让他们不仅愿意适应学习周边环境、适应生存、适应人际关系及社会准则等问题也要让他们逐渐找到更好的发展自我的空间,例如,智能、创造性、个性等方面。
(三)方法手段的有效性与程序的系统性的统一。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研究,要确保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和程序系统性的统一,就要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特点而深入分析,采用问卷法、因素分析法、模糊量化法、理论分析法以及教育研究法等方式去考量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当前机制、训练对策、测量工具以及矫正方法。在青少年努力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基础上,帮助其主体性心理品质得以发展,将培养过硬的行为品质及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根据心理咨询辅导、学科渗透、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多媒体辅助、审美陶冶等方式,使社会、家庭及学校等方面多加结合,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及其行为方式更好的形成。
三、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因为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为他们一生中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他们要接受各种压力的考验。所以,压力成了导致他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影响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学业、升学、就业、成才、人际关系、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通过现实情况结合理论解决方法,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及“社会环境压力”这些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学习适应问题。青少年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长大成才,当学生以大部分的经历去面对学习,就要考虑学习适应性与学习心理问题的关系,他们怎样去管理学习时间,以怎样的方式去学习,考试心理问题等等。造成青少年在学习中出现学校效果差、方法不当这些问题其实是与学习适应能力有主要关系的,另外,因为学生压力大、师资水平不高、父母给以子女的压力过大等客观因素息息相关。
(三)情绪困扰问题。因为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情绪波动特别大,并且足以影响心理健康。抑郁、多虑、强迫、神经质等反应都属于情绪障碍问题,主观上是青少年对自己情绪的把控能力差,客观上就要归结于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学业压力大等这些问题,笔者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
(四)网络心理问题。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愿意也有网络成瘾这一重要因素,青少年出于好奇,对网络产生的痴迷的依赖感,想用虚拟的网络世界来填补自己现实中不够完美的思维精神状态,因为一些学校、家庭等社会因素在为学生打造最佳育人环境时的结果与理想中相距甚远,对青少年的培养不够全面。
四、构建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模式
(一)基本培养模式及其策略。分析讨论国内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且集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及学生的现状,指出生理、心理、社会及教育这几个方面的统一结合才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第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从主动发展及积极适应这两个方向着手处理,也是确定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二、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调研方向,从积极学习、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及创新性的发展这些内容方面构成。
(二)具体培养模式及其策略。遵从整合模式的策略及培养方式,在整合模式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搞好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正确方式,第一、全方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协调发展,使他们在丰富学习之余,提升了自身能力,也是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第二、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培养体制,使教育不仅要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还要让他们更好的接纳社会的改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相关研究方法简介
(一)SPSS基本原理
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2]是一个统计功能极强、内容极其庞大的组合式统计软件包,集数据整理、分析过程、结果输出等功能于一身。它包括基础统计模块和一些扩展模块,主要能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均值比较与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等,还能直接生成和编辑专业的统计图形,己在教育、科研、通信、医疗、商业等领域被广泛地应用。
(二)随机抽样
抽样是一种基于多数据下的数据选择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在众多数据中抽取部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随机抽样方法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即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已知的、非零的概率被选入作为研究的对象,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该方法能够使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本文采用简单的随机抽样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5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设计了涉及生命教育、生活方式、娱乐三个领域,分别包括正向和负向两个框架,影响因素包括风险偏好、认知需要、决策风格三个主要方面。主要研究5个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下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程度,分析相同因素对不同年龄段的影响程度。
三、模型分析
以生命教育正向、生命教育负向、生活方式正向、生活方式负向、娱乐正向、娱乐负向为因变量,不同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在每种因变量下,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显著性差异是相同的,因此,以生命教育正向为例对不同年龄组的显著性程度进行分析说明。
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统计量表为本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量结果包括个案数N、平均值、标准偏差、标准错误、平均值95%置信区间、最大值和最小值。由表可知,9岁组的平均生命正向和17岁组的差异较大,而11岁组、13岁组和15岁组的生命正向平均值接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9岁组的生命正向均值和17岁组差异显著,而11岁组、13岁组和15岁组之间差异较小。总体组间均值比较结果为:17岁组>13岁组>14岁组=15岁组>9岁组。
通过分析得出,9岁组与17岁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为显著。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不同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的模型分析得出,9岁组与17岁组的心理状况的显著性程度最大,年龄、生命健康的程度以及生活的态度3个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途径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
(一)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兼具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封闭性,他们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这种封闭性是由青少年的自我成熟感和独立意识所导致的。另外,青少年往往认为与成人尤其是父母无法难以沟通,因而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易地吐露给他们,这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封闭的程度,这使得青少年变得孤僻,感到孤独。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又具有开放性,他们又渴望与人交流、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把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而是渴望同同龄人交往。
(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也在逐渐形成,这使得青少年总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总认为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得成熟,总认为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并完成事情。他们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认为应该被社会和成年人平等对待,需要成年人给予他们信任、尊重和肯定。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的阅历不够丰富,在经济上仍需要依靠父母,在遇到复杂情况和面对重大抉择时,他们仍然会选择依赖父母。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学习压力及应试教育机制,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确实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社会上的金钱万能论等消极观念从心理基础上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信念缺失而导致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网络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带有善恶性质,但是网络上不断地充斥着黄色暴力等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他们处于青少年这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风气所影响。
(二)家庭因素
小孩自呱呱坠地,就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因此父母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多数的家庭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并且有的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把孩子的分数看得过分重要,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品德素质教育;有的父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就足够,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的父母或其家庭成员本身的品德修养差或行为不检点,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的由于父母离异,青少年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这就很难为其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利途径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其教学方法主要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
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由经过心理咨询专门培训的教育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举行咨询和帮助,使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健康状态。根据需要,既可以开展个别咨询也可以开展团体咨询。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形式可采取心理测验、问卷调查、信件、网络、电话、广播、讲座、讨论、黑板报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转介,推荐其向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1).
[2]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3]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3).
关键词:美术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研究问题的界定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可被称作“心理卫生”或是“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包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可以自我疏导内心的情绪,是否可以经受得住打击等。经研究人员表明,美术教育可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从教育方面讲,美术教育具有表达、传递、陶冶的功能,这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孔子的礼乐并重以及西方的净化心灵等观点。
美术创作由点、线、面、空间、色彩等视觉要素构成,美术作品除了带给人美感的享受,还可陶冶情操,起到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美术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美术素质的活动。通过美术教育,青少年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愉悦的心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获得自信,树立价值观。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它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功能。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是意识问题行为,其大多发生在儿童身上。其次是人格缺陷,青少年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卑、自闭、偏执、敏感、自我、多疑等问题,与他人经常发生摩擦,自控力意识薄弱。最后是心理障碍,在学生身上体现为考试综合征和学校班级适应症等。常见的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等。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所长王树茂指出,在青少年中,部分学生存在着攀比的现象,比谁有钱,谁的家庭背景好。青少年经常会有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方向,更有不少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约束言行,缺乏责任感,性情孤僻、情感脆弱。
以上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诊断和解决,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品性和人格上的障碍,甚至会出现人格、抑郁、犯罪等问题。
三、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于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日益强烈的自尊心使自己有了主见。他们过于强调自我感受,唯我独尊,在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交流中经常没有耐心,性情暴躁,更不愿意接受善意的批评和帮助。
2.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
当前我国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子女,子女经常会出现孤独感,久而久之会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烦心事,心中的烦闷无法排解,便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状态。
3.升学压力和繁重的功课
升学上激烈的竞争、家长的期望等因素使青少年产生心理上的负担,学校的测验、考试也会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可以与学生进行交心的谈话,在交谈中获得重要信息。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调整学生的心态。
2.用爱心感化学生
教师只有把热情倾注到学生的心中,师生之间才会产生信任和尊重,学生才会听取教师的意见,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3.用实现理想的愿望增强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
青少年的心理挫折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与他人相处不融洽。学生成绩不理想,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心理会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用实现理想的迫切愿望激励学生,告诫学生实现理想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4.应用心理艺术治疗
治疗不仅仅是肉体上病痛的治疗,还包括思想、心理、精神上的治疗。艺g治疗的早期研究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依据。之后他的追随者荣格指出,画出我们内心所视的和画出我们眼前所见的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根据临床经验,荣格相信绘画作为表达潜意识的工具要比语言更为直接,其是对精神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表明,艺术活动具有治愈心灵的作用。因此,学校与家庭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治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一、掌握新时期青少年成长规律
青少年身心变化集中表现在这个阶段的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以及从幼稚过渡到成熟的特点。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表现为生理的蓬勃成长和急剧变化,特别是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使他们的智能迅速发展,情绪和情感变化比较强烈,常有明显的两极性,很容易冲动,自我意识迅速增强等。
1.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和规律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其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与人的年龄相联系,在不同的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不一样的,在同一阶段内每名学生心理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做好青少年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规律,掌握同一阶段内同一群体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适合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特点,把握好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面对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2.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对自己的心理处于懵懂状态,遇到问题常会感到茫然失措,要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因素,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清晰自我意识,客观、准确把握自我,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第一,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是遗传素质。学生进入学校之后,许多遗传因素从原来的隐形状态开始显露出来,因此在学生心理分析中,通过对学生家长的了解,寻找学生某些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必要的。第二,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后天的因素起决定作用。遗传因素只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先天条件,只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后天因素在他们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远比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大。第三,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是动力作用。青少年的心理分析注重他们的内部需要,当某种教育要求符合青少年的需要时,实施过程中就会很顺利,教育效果好,但是学校的教育要求不可能每一样都符合青少年当时的需要,由外部需要出发所提出的一切措施能否在他们身上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要看教育者是否能够将这种外部的需要巧妙地转化为自觉的内部需要。
二、根据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工作
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应根据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对策。
1.根据青少年成长特点关注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第一,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失衡。青少年身体发育急剧变化的特点和他们的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使他们的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由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出现许多困惑和烦恼,这主要是由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引起的。第二,家庭教育不当。家长有时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和升学,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和个性培养,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第三,学校教育的误区。有些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改革上不下功夫,一味追求升学率,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第四,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的境地,有些学生思想混乱,这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2.根据青少年成长中存在心理问题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