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学研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

第1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路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加强实验教学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农村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难题,这些难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物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农村初中物理教师,要想打破制约,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必须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农村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农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足。据笔者的统计调查,笔者所在市的8所市级初级中学,物理实验的开出率大概为70%。笔者所在的中学,初三有5个班级,全校一共15个班级,实验室只有1间。据笔者调查了解,笔者所在市的中学多数只有一间实验室,且实验室的器材陈旧,种类较少,从而导致了物理实验的开出率偏低。且和市级初级中学相比较,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资源不足,实验器材相对缺乏严重导致农村地区初中物理实验开出率较低,从而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

(2)农村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农村中学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使得实验的开出率、效率较低,物理实验的次数不能达到新《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农村中学教师有着重理论而轻实验的思想。在中国一考定终身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认为学生会做实验不如会做题,产生了“做不如讲,讲不如背”的观念。部分中学还存在着学生动手做实验演变成老师演示实验,老师演示实验演变到不做实验的演变。但农村中学老师放弃实验教学的教学手段,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培养方案,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书呆子”,而不是创新型、实践型人才。

二、对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物理老师的教学理念。要想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转变物理老师的观念是关键,因为农村物理教学的落后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虽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曾尝试着使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又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被迫放弃了实验教学方法。因此,只有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实践型、创新型的人才。

(2)提高农村初级中学老师的实验教学能力。物理老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接受新思想和新理论,以便指导实验教学实践。教育部门应为在职教师定期举行培训或研讨活动,使得老师在培训或研讨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学习同行们的优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物理教学新思路

(1)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尽管学校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增加了很多,但还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让物理实验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通过多样的实验操作过程了解实验原理。笔者所在中学,初三第一学期开始采用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在多媒体教学后,第一次月考后每班的物理成绩平均提高了4.5分。物理实验考试有10名学生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2)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制物理实验器材,在课下自己动手做小实验。因为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做物理实验是不够的。因此,笔者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在班内成立了物理实验兴趣小组,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如在声学部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果冻盒和细线制作声传导装置;在重力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制作不倒翁,等等。在学生制作物理实验器材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指导,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举办多媒体教学大赛。在笔者所在的中学,校领导为提高教师们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热情,在学校举办了物理实验多媒体教学大赛。特设一、二、三等奖,评委团由40名初三学生组成。笔者制作的电路串、并联动画,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课后学生表示,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他们轻松地牢记电路图,同时也为他们的物理课堂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4)改变初级中学物理实验操作的考核方式,增加物理实验操作的考查力度。在考核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时,不能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5)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思路。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教师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将实验相关知识“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非常少,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可以尝试将讲授、演示实验等方式转变为探索性试验,让学生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时间之外,教师还要主动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实验,验证课本上物理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试验,大胆试验,做好学生实验的顾问,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点拨,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在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其参与物理实验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因为害怕损坏实验仪器而出现不敢参与的现象。此时,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以鼓励,告诉他们只要能够按照基本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一般是不会损坏实验仪器的。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即使发生了因操作不慎导致仪器损坏的现象,教师也不要责备学生,而是鼓励学生针对仪器损坏现象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 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除课本上的实验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课本上的原理引申到生活之中,巧妙选择生活中的各种用品作为实验器材,通过这些实验器材验证教材中的实验原理。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综合素质。

总之,初级中学的物理教师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笔者所在中学,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发现,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们对物理课的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所论述的仅是笔者的个人见解,望同行们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张丙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13(17):175.

第2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作用

一、物理实验能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进行新课前,通过演示实验,充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良好途径.我们可以在讲平面镜这一节内容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只一面开通的空箱面,取出一张纸币,从空箱顶端投币口中放入,结果纸币竟不翼而飞,难道这个空箱有什么“魔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有了探究的欲望,情绪高涨.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发现箱子的魔法来自箱中的平面镜,从而引入课题,于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这一些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印象深刻的物理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兼有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课堂上,教师出了一道题:现在是九点一刻,再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重合?中国学生听后赶忙拿出纸和笔进行计算,而国外学生则不慌不忙地抬起手臂,将腕上手表的时针和分针调至重合,可想而知,中国学生费半天劲,结果还不一定正确,而国外学生的答案立刻就出来了.这个故事说明了我们的学生习惯于理论的计算,而国外学生则善于实践.而物理实验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做“测液体的密度”实验时,充分把握学生设计实验环节和选择实验仪器的过程,抓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时机.有些学生在步骤上先称空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后的总质量,还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对学生肯动脑筋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先称空杯后再倒入盐水称总质量的做法是否可取,学生通过分析后得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将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杯壁还粘有盐水,使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的体积,会造成较大误差.学生最终会找到减小误差的好办法、这个分析的过程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但是,学生在这个思考、分析、设计、否定、再思考、再设计的过程中,增强了减少误差的意识,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如果经历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结果等一系列过程,就能正确的思考,加上基本的实验技巧,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长期坚持,就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得到初步的锻炼.

例如,在做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力气大的学生拉,不论怎样拉都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然后,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半球中,这时让两个力气较小的学生来拉,却轻松地将两个半球拉开.两相比较,总结得出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大气压强还不小.这样,给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动手操作,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系统、熟练.

四、充分利用物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动手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时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果因势利导,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由于学生没有竖直放置玻璃板,出现了玻璃板后放在桌面上的蜡烛无法与像垂合,我便乘势指出了小汽车前面的的当风玻璃,都是斜放的,可以防止平面镜成像在车的正前方,影响司机的视线.教师经常做这样的引导,学生会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改进策略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新教材、新理念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是物理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物理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实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能力等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物理实验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基础作用呢?这是值得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不管学生个性差异如何,形象、生动的实验大多可以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乐于观察和操作。例如,我在教学《连通器》这节课时,每个学生桌上都放了一个由软胶管连起来的两根直玻璃管,先引导他们观察其特征,指导他们概括得出“连通器”概念,再让学生联想在生活和自然界中哪些东西的特征和“连通器”相似,从而说明为什么要研究“连通器”这个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他们感到生活中确实需要连通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得新知。再如在讲解《摩擦力》时,课前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玻璃杯里装了大半杯大米,把一根筷子插在中间,将米压紧,使筷子直立;再继续往杯子里加少许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装米的玻璃杯提起来。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被我所吸引,思想非常活跃。我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分别做这个实验,结果两位同学也分别提起了玻璃杯。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情绪非常高涨,这时我才适时地提出“要了解其中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摩擦力”,为新课的导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在生活中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例如: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把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用日常器具做实验,简便、直观、原理单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由于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有限,我们必须重视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探究学习和实验,使物理学习可感可知。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由于缺少一部分凸透镜,我们就发动学生收集并利用适合的瓶底作替代;在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时,利用学生玩具“激光手电筒”作为光源;在探究浮力大小时,学校没有溢杯,我们就用塑料瓶子加上玻璃管代替;在认识杠杆时,我就让学生用硬纸片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开瓶器模型。教学中的这些随堂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受到启发,并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规律。

三、切实重视物理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和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经验告诉我们: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也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在演示时力求操作准确,给学生做示范,并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准确操作。实验操作能力是中学物理实验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物理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实验前要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仪器的基本要求,教师先做好演示,然后再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要配合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动手做小实验、小制作,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又可以促进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四、改进课本中的实验,使学生易于操作

第4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面向全体学生,使物理知识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实验式的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谓的实验式教学,它主要是以实验的形式,向人们提出的各种假说和设想,并且加以举例说明和论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实验的有趣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到“凹凸镜成像规律研究”这个模块时,首先让学生回家准备一个放大镜。然后让学生分别研究用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会呈现什么像?在近距离和远距离的情况下,他们的成像会有什么特征?而且在不同的观察角度,成像的位置、大小、虚实都完全不同。学生肯定一开始就对这生活中的现象很熟悉了,但是还是会似懂非懂的。

这样的实验游戏完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其中的奥妙。这时候老师可以把握学生的心理,适当地提出以下的问题:凹凸镜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现的物象有什么差异?让学生在实验中经过仔细发现、具体操作、深入思考,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降低实验的难度

物理课本里面实验的设置一般都具难学、难懂、难操作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老师可以大胆地对其中的实验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例如:有些学生都喜欢踢足球,有一次不小心把球踢进了河水里,但是球就在桥底下的漩涡不停地转动,怎么也冲不走。学生对这个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老师可以结合“压强与流速”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思考。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展开这样的实验:准备一个漏斗和乒乓球。然后用漏斗向乒乓球吹气,这时候的乒乓球肯定是在漏斗里不停地转动,也不会掉下来。通过探究以上的实验,同理也可得出足球为何在漩涡中不会被水冲走的原因了。

降低实验的难度,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理解原理。实验形式的多样化,更加具有主体性、趣味性、导向性,利于教师有效地设置情境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提高创新能力。

三、合理利用实验资源,增强实验的高效性

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可以选定相应的实验室,使实验的操作更加规范化。所以,老师在进行物理的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全面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同时把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科的知识。

如:在实验室里开展实验时,可以综合利用现场的操作工具和教学资源,展开许多有趣的实验。再如:在学到“幅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用手上的圆珠笔敲打装满水的杯子,观察一些用不同的力度敲打,发出来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这时候用力敲打的声音肯定会更响亮,所以这就是有关到幅度问题的研究了。所以,只有合理利用教学实验资源,使学生成为试验的主体,不断开发和探索,加强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最终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增强物理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实际的生活中,到处都体现出了大大小小的生活现象。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且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例如:学生每天的出入都会乘坐交通工具。在等车的地方都会设置一条安全地带,如果不注意安全的话,人就会被卷入危险的区域中。所以,这也应用到了物理学科的知识:交通工具的速度快,所以产生的流速也很快,所以压强就小。可是两边的空气流动却很小、压强大,人就会被强卷到危险的区域。所以,在等车的时候,必须站在安全的区域内。同时可以利用:肥皂,细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和钩码等工具来探究有关的压强问题。

开展实验式的教学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初中物理的新课程改革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究新的实验教学方式,把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全面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志龙.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2(4).

[2]高双凤.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2004.

[3]陈松.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1).

[4]刘知新.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实验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1981(4).

第5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活动

实行新课改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槁)》(以下简称标准)的精神,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其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标准》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对于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具体来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观念上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一大特点,也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考试和能力培养的关系,不少教师并不是很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应试教育下为了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升学率,教师主要以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因为不少教师认为物理实验费时费力,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不如讲练结合方便而且见效快。因此,许多教师只是把知识机械的灌输给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在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的同时,也削弱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成为应试教育下高分低能的好学生,这与我们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通过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自主思考、激发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许多学校的初中物理实验课上,我们时常会看到(或听到)实验室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按步骤进行操作:“第一步……,第二步……,然后……,接着是……”,学生被当成幼儿园的幼童。这一教学上的普遍误区很容易导致学生“只动手不动脑”、进行机械操作,致使学生们以为在实验课上,必须要按照老师说的每一步来走,学生们就这样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从形式上来讲,学生们通过实验学习了知识,增长了技能,然而实际上它却是灌输式教学实验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教学实验模式贻害无穷:首先,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压制;其次,学生们的主体作用无从体现;最后,不利于学生们创造性思维、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要想让学生们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让学生们通过在实验室亲身实践,独立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验数据的收集、实验结果的分析要让学生们通过仪器、仪表及其他工具的使用来进行,使学生们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坚持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致力于改进学生们实验内容与实验方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在做“探究调光台灯的奥秘”实验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通过以上探索性的实验,学生在分析、处理问题等方面都得到了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从而引导他们自己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探索新的规律、掌握技能,最后教师总结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新知识。

三、通过课外活动来配合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教学法力求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教学方法上讲求动态开放。它的基本特征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独立思考、深入探索。课外活动的组织有利于激发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发挥课堂实验教学的成效,所以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适当按规划进行相应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依照教材实验特征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达到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统一,同时又兼顾活动的趣味性,确保课堂内外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抓好落实,整个学期的实验内容要提前规划,成立活动小组,安排好相应的辅导教师,以此推动课外活动走向经常化进而形成制度化。

四、有机结合不同的实验活动

物理实验教学组成要素繁多,大体可归纳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做、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在试验中,我们主要依据这几个要素开展综合分析,由这几个要素合成的教学系统的总功能并不是各个部门直接地、单独地表现出来,而是经由他们之间一系列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例如,以《浮力》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为例,随着教学进度的进行,教师不断设置问题,如“物体形状不同受到的浮力会相同吗?”“放在水里的铁皮是不是一定沉入水底?”“放在水里、煤油里的相同物体,它在液面以上的体积也相同吗?”等等。在课外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时,要求学生尽量利用自制学具得出上面问题的答案。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正确答案,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加了信心。课内与课外、演示实验与独自动手操作的这种双向有机联系,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们既获得了物理知识,又能让他们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手段学生掌握了通过物理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整体结构这个实验教学体系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

五、寓课堂实验于趣味之中

第6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新课改实施推动中,对生物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独特的生物思维能力。对于生物教学的开展,给初中生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初中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学科了解,使其难免会感觉到陌生。但是,生物实验课程也给学生带来了学科的转机,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了生命运动的流程,也使学生了解了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生物教学的认知能力,将学生带入到了生物学习当中。所以,生物实验课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实践教学当中,对学生生物知识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注重生物实验过程,结果只是参考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并不需要学生去研究科学性的问题。目前,生物实验教学普遍存在重视对结果的描述,而忽略过程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实验环节的变化,将实验结果列为参考性意见,带领学生不断发挥自身才能,这样才能实现加强学生实验性的目的。另外,培养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习惯,也有助于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比如,保持实验过程的整洁、干净等。

二、建立健全的生物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初中生物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一整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另外,教师还要制订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不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不仅关注实验结果的好坏,还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实验步骤、过程等。这些都能综合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也要客观地、公正地进行评价。同时,教师也可以实现评价体系的创新性,如,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作为关注的一个方面。通过生生之间的互评,使学生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这一点,不断实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完成新课改下关于生物教学的课程要求。

第7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

论文摘要:探究式教学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对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对探究教学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式教学法有它自己的特征:(1)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新知和发展能力;(2)注重收集证据及由证据到结论的推理与思维;(3)注重交流合作;(4)注重自我评价(反思)。

探究式教学的七个环节:(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5)解释(分析论证);(6)评估(反思);(7)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二、在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问题,营造探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知识目标。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课中让学生猜想、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与归纳等探究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

在探究式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路感官系统同时接收信息,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寓教于乐,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2、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探究式教学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但是探究活动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

从探究的环节上来看,可以逐个环节地训练。如可以先从提出问题开始,对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由浅到深,对问题的表达来说可以由粗糙到精确。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不同,教师参与的程度也不同。

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将科学探究的环节渗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每一次探究活动,学生重点学习某一个环节涉及的有关方法。以便在完成一阶段学习之后达到对探究方法的整体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

探究内容逐渐深入。通过探究内容的逐渐深入,使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刨根索底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加快成功的步伐。故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一、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二、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三、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四、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五、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 “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

4.反思提高,锻炼思维

反思环节并不影响结论的得出(探究活动的结论有时可能不科学)和探究报告的完成,所以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有适时的反思、去伪存真,才能保证科学探究的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结论向真理靠近。同时,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将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比较,在矛盾的冲突中去拓展思维能力,在矛盾的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探究式教学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对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8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

关键词:模式;兴趣;讨论;交流;表达

作者简介:朱连胜(1976-),男,江苏盐城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从事初中物理学科教育教学研究.一、课堂讨论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模式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不受到限制,自由发挥创造,自主探索问题,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的时候,原本枯燥、深奥的物理知识逐渐趋于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能够更快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初中物理知识往往是日常生活现象的归纳,这种讨论式学习的课堂能够弥补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而产生的认知空缺,学生可通过交流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常见物理现象中的内涵.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课堂讨论模式注重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一般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将被划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首先,学生在课堂讨论的时候能够对课前预习时的疑惑以及课堂上未理解的知识章节进行探讨,这能促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小组成员能够在谈论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习其他成员思考问题的方式,弥补自身的认知差异;再次,分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维持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物理课堂的效率.

3.收集学生物理信息反馈

教师可以针对班级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调控课堂讨论的模式,合理分配各小组的人数,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发挥小组讨论的最优效果,最大程度保证物理课堂的高效.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学生的听课状况,在学生兴趣不高的时候采取一定措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后,教师在每一小组随机选取学生进行交流,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物理知识实际应用情况,对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二、课堂讨论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学生合作课堂探究

学生合作讨论是初中物理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学生组成小组并在课堂上自由探讨,挖掘生活常见物理现象的深层物理问题,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解决合作讨论中提出的各种疑惑,帮助其理解物理知识的深层次含义,并掌握实际运用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浮力部分课程时,教师首先引入浮力的概念,并提出疑问“浮力可以使我们联想到什么?”学生可以针对“可以产生浮力的事物”这些方面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浮力产生的条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基于生活常见现象,可能会推出类似于“浮力产生的前提是将物体完全没入气体或液体中”、“浮力应该是垂直向上的”这样的结论,教师应该及时举例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学生陷入知识上的误区.教师还可以提出“漂浮与上浮的区别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得出“漂浮是指物体达到平衡状态,上浮则是一系列动态的过程”、“物体经过上浮后才可以达到漂浮状态”、“物体处于漂浮状态时所受浮力与上浮状态时所受浮力大小不等”等结论.

2.信息反馈课堂探究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在课堂结尾时对学生这节课中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适当补充说明,点明本堂课的中心和所学物理知识的重点,使整堂物理讨论课程更为全面.教师在课后可选取不同小组的学生,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分组模式.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适时布置物理习题,通过批阅学生的习题了解其知识掌握情况,并对课堂模式适当调整,能够帮助获得最适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部分章节课程时,教师可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质疑和提问进行详细解答,并且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进行补充说明.

教师:如何解释在同种并且均匀的介质中,光才可以沿直线传播呢?

学生:这是光的性质所决定的.

教师:将玻璃砖固定,将激光沿平面射向玻璃砖,观察光在玻璃砖内部的传播情况.

学生:为什么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弯折”?

教师:同学们可以小组实际操作并观察这样的现象进行讨论,五分钟后请同学们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五分钟后.

学生:我们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激光通过玻璃砖时已经改变了其传播的介质,由空气进入玻璃,使得光在进入玻璃砖时不是沿直线传播,但是关于物质的性质以及其中的原因,我们小组无法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教师:同学们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而且小组讨论是基于实验原理,这样的学习方式值得鼓励.在我们实验的时候,可以发现当光在空气或仅仅在玻璃中的时候,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在从空气进入玻璃的时候,其传播介质发生改变,光就发生了“弯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课后习题探究

在物理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可以针对本章节学习的课程,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以此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对课堂上可能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教师可以通过PPT形式布置习题,每小组分配不同题型,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后分享答案.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讨论模式,往往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其中的奥秘,这既能够改变学生只专注于“听”的课堂模式,促使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能针对学生的疑问有侧重地讲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能深层次挖掘物理知识内涵,将学习的内容拓展到生活,而非仅仅局限于课本.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发展、友善相处、积极沟通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第9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一、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预习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时间短暂,所以要求学生要提前预习,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等内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实验。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较为依赖教师,根本不进行课前预习,做实验时边看书边做,影响做实验的速度和效果。

2.部分学生不喜欢做实验

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做实验,他们在实验课堂上不好好做实验,拿着实验仪器玩耍,最后拼凑实验数据,抄袭其他小组成员的实验结论,还有的学生故意损坏实验仪器,导致同组其他学生无法进行实验。

3.部分学生没有团队意识

由于学生性格不同,部分学生没有团队意识,做实验时必须自己做,不允许同组其他学生动手做实验,甚至有的学生故意放慢完成实验的进度,不给同组学生做实验的机会。

4.教师实验模式单一

教师通常为了节省时间,实验仪器都已经准备好,实验报告已经由教师印制好,学生只要根据教师安排好的步骤做实验即可,这样的实验教学过程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完善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课堂管理能力

物理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崇拜的心理,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学习物理。其次,从自身下功夫,平时备课时多进实验室做实验,熟练掌握实验技能,熟悉亲自动手做实验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蜡烛在二倍焦距上时,在光屏上看到的倒立像往往不容易判断出是否和物体一样大,这就需要教师想出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清晰明了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最后,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动手做实验,这样才能良好地开展实验教学。

2.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配合

实验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取决于学生是否配合教学,是否能够认真完成物理实验,只有师生之间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验教学目的。首先,教师应该为实验课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提供哪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能选出所需器材,了解物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够解决。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等实验内容,为做实验做好准备。其次,实验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和按照实验仪器使用方法进行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适当为学生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能透过实验现象看到本质,得出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和科学探究的好习惯。

3.更新物理实验模式

传统的实验模式过于单一,长期的重复容易使学生失去做实验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积极思考什么样的实验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开展“看谁实验做得好”评比活动,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有上进心和较强的自尊心的,而在这种评比活动中,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会变得更强烈,能够成为学生积极探究物理知识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分组实验中,要对各组的实验准备、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步骤是否正确、实验效果、合作精神、课堂纪律、爱护实验仪器等项目进行评比,评选出最遵守课堂纪律小组、最佳实验报告小组、最佳实验效果小组、最佳创新小组、最佳电路图小组等等,并将学生表现记录到成绩册的平时成绩中。

总之,要想提高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课堂管理能力,激发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其次要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配合,让学生和教师紧密配合,按照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实验。最后,教师还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把单一的实验模式转化成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实验模式,调动起学生做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宋京学.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