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范文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最基础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

第1篇: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范文

一、单元结构

(一)本单元在全书中的地位

初三化学是一门起始学科,第一单元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第一单元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逐步掌握在化学学习中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获取化学知识等方面也起着先导的作用。

(二)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的教学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体现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以丰富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知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以及学习化学的价值;并从中认识到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用一些重要的历史史实介绍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学科的历史和方法,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力地展示了化学的重要作用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中安排了两个由生活实际活动中所提炼出来的“活动与探究”,通过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评价能力。进一步明确了化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化学的方法。

课题3:走进化学世界

在课题2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的实验和“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化学以及化学有什么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评价能力。

(2)引导学生明确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课题3:走进化学世界

(1)知道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并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

(2)初步体验科学的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建议用8课时完成本单元的教学。

课题12课时,课题22课时,课题32课时,单元小结2课时。

(二)教学方法建议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师收集、筛选、编辑有关的媒体资料,将它们制成相应的媒体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等)展示给同学观看。学生看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我对化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在讨论的基础上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全班交流。交流完后,再请同学通读全文,并对本课题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生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要求同学在实验中要进行认真全面的观察,详细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评出小组内观察得最仔细、最全面的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再在此交流、分析、引导的基础上,学生继续完成“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在再次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课题3:走进化学世界

第2篇: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困生;转化

每个学科都会有学困生,因此每个学科学困生的转化都是该学科教师的重要任务。初中化学是一个基础的化学学习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因为不适应,或者没有产生兴趣,所以也会有一部分学生暂时没有跟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成为学困生,然而毕竟化学是刚刚开始学的,这个阶段的学困生转化工作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可也是十分重要的,若这些学困生一直到高中成绩都上不去,那么其化学成绩更是难以提高。那么,如何转化这部分学困生,使其化学学习成绩差的情况从一开始就得以解决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关爱学困生,给他们更多的关注

学生是需要爱的,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受到来自同学的异样眼光,更是迫切需要教师的关爱,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困生充满爱心,了解其性格,尊重其个性,努力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困生学习成绩很难进步,原因就是他们把自己放在一个角落,好像已经脱离了集体,与课堂没有关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就要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活动,尽量提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千方百计给他们创造“露脸”的机会,让学困生能经常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加自信心,减少自卑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肯定和赞许,要经常和学困生促膝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其克服困难。

二、注重学困生基础知识的辅导

基础知识是学困生最缺乏的,而初中化学又是最基础的阶段,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就像楼房的地基不稳固一样,学困生的转化就会十分困难,因此对学困生的辅导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要追求庞杂的内容,而是从基础知识开始,查漏补缺,把他们课上没听懂的都捋一遍,讲一遍,要求学困生多加练习,扎实地掌握最基础的化学知识。

三、采取科学的转化策略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过程,新课标的实施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不再那么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有趣,充满了探究性,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但又充满了科学性,因此学习的要求更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教法的转变,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以“教是为了不教”为最高的目标去追求,使学生逐渐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爱学变为爱学,从不会学变得会自己阅读,自己观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自己创新的境界,学困生也就不复存在了。

四、尊重学困生,真诚对待他们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便是真诚和尊重,否则必定会产生矛盾。在教学中,教师和学困生这对矛盾共同体更是需要真诚和尊重,我们要真诚、平等地对待学困生,尊重学困生,坦然地接纳他们的缺点,而不是讽刺挖苦和讥笑,如有些学生没有学会某些知识,教师心里很着急,希望他们尽快的学会,就可能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如,责骂学生笨、罚站,甚至不理不睬,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的心离教师越来越远。要想学困生改变学习成绩差的情况,教师要先使他们不抵触自己,尊重自己,而要想赢得学困生的尊重,就必须互相尊重,因为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乐意跟着教师努力学好化学知识。

五、坚持不懈转化学困生

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其转化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可能在我们的精心辅导下,他们成绩会有所提高,但是毕竟底子差,这次考试考好了,下次可能又会遇到没完全弄懂的知识,成绩下滑也是有可能的。因此,我们教师还是要有心理准备,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学困生”的控制和转化,才能让全体学生学有所获,才能真正实现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困生的转化是所有教师都头疼的问题,但是如果真的做好了,又是一项十分有意义和有成就感的工作,为了转化本学科学困生,我们可谓是做了不少的努力,也投入了不少的精力、爱和热情,虽然有见成效,然而还是需要我们同家长、学生共同努力的,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初中化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真正地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孔祥斌.促进初中化学“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5).

第3篇: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一、元素及化合物在高中化学中的地位和存在的问题

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一共4个章节,其中有两个章节都是在专门讲述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相应内容。这部分内容除自身的内容特点之外,与化学其他理论和知识体系也联系十分密切,是一切化学理论实现的基础。同时,元素化合物的内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很多试题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涉及元素化合物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与制备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以元素化合物性质、变化为主的实验试题,更是频频出现。然而,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内容庞杂琐碎,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反应方程式较多,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全面掌握而有所遗漏。尤其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化学理论还比较少,所以很容易将这部分理论知识孤立开来,不成体系。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挫败感而影响接下来的学习。因此,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授课思路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学好元素化合物的相应内容。

二、分析问题,从知识特点入手

(1)依据课程标准准确划定教学内容。《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时,要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准确划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要过多拓展。元素化合物知识多而琐碎,除了教材与课标要求的内容之外,还有很多更深入复杂的知识点。但考试的时候,多以信息题的形式延伸,完全可以依靠已有的理论和知识来解决未知的内容。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理论内容,学会由此及彼,并掌握此类问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2)注重实验在本部分学习中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实验更是重中之重。首先,合理运用实验,帮助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记忆和掌握。明确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帮助学生把复杂琐碎的元素基础知识理论从枯燥繁杂的数值方程式记忆,上升为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和内容。这样的记忆,既深刻又不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既能从理论来推导实验,又能用实践来印证理论,帮助学生固化知识点。其次,生动而有趣的实验,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说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铁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可将实验设计为小魔术。以二价铁三价铁的相互转化及与KSCN显色等实验内容为基础,将“水”变成“血”,还可将“血”变成“水”。现象明确,印象深刻,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内在的理论基础,使各知识点不再孤立开来,变得生动形象。最后,丰富的实验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化学教育的根本不是要让学生去学,而是去用。以元素化合物为基础的实验内容,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从中受到启发。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好元素化合物部分内容的相应实验,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庞杂,包括各种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常见反应、实验现象及特殊表象。除此之外,元素化合物内容也与高中教材中其他章节的知识点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认真梳理每一种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点以及与其他理论之间的联系,才能够全面准确有效地学好此部分的内容。研究表明,学生在元素化合物方面学习存在的问题有:不能熟练运用合适的方法来记忆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性质容易混淆,反应方程式记不住、不会写;不能熟练运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不能从多种角度来建立联系点,归纳总结知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记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针对性策略,引导学生自我建立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科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能力。

(4)抓共性,找规律,抓特性。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只要牢牢把握好其中的共性,就可以大大减少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两者分别属于碳族和氧族常见的化合物,相同点是都属于酸性氧化物,因此,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可以对比练习着记忆。例如,两者与谁都能直接生成相应的含氧酸且产物不稳定,易分解,并且两者都能够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现象是先浑浊,后澄清。有如此多的相同点,就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区分鉴别两种气体,从而找出两种气体各自的特性,使知识丰满起来。

(5)密切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化学来源于生活,学好化学并正确熟练应用化学,同样也能服务于生活。元素化合物内容可以说是化学研究的基础,本身就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章节的设置,也以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课题的引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等。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也是以空气质量日报的三项指标为引子,引出常见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及它们的生活来源和危害。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定要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总之,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点准确,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好记的知识体系,联系生活配以直观的教学实验,不断渗透学科思想培养学生思考总结探究的能力,才能形成高效课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华.高考化学规律巧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王冬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化学新课程中的运用[J].湖北师

第4篇: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学科特点 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要想使学生学好化学,取得高分,就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一、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

1.抽象性

在初中,主要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从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念与理论,学习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概念和公式。而到了高中,化学课程中包含大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侧重于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1]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论性就非常强,而且十分抽象,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掌握其含义。

2.复杂性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有深度、有难度、化学方程式多,需要学生狠下工夫,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初中阶段的化学反应相对比较简单,而高中则相对较复杂,比如氯化钠与浓硫酸制氯化氢的化学反应,就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很多学生对类似这样复杂的知识点感到难以理解。

3.以实验为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以实验为基础是高中化学的典型特征。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2]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手尝试操作一些实验器具,增加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而且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及过程后的总结,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原理,增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

有人说,化学既是理科,又是文科,这不无道理。因为化学的内容杂、知识点多,很多实验结论只能靠学生自己去记忆。特别是高中化学,对很多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既要联想其实验的过程,又要牢记反应的物质、条件、结果。只有准确记住了参与反应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操作方式、化学方程式,才能正确地解题。

5.注重实践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它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学习化学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解决问题。所以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从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化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体会其中的化学机理,学会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1.注重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化学知识,比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3]在做化学实验之前,学生要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化合物性质、实验仪器,特别是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确保实验过程安全顺利地进行。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规范操作、注意观察、抓住本质的现象,时刻提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出现的问题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与小组成员讨论,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2.加强记忆积累

首先,学生接触化学的学习较语文、数学等学科晚,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其次,相对于初中化学的知识量少,内容相对较简单的特点,高中化学的知识点非常多,不仅需要强化记忆训练,还要对其原理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最后,要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切不可死记硬背,要有针对性地记忆、有重点地记忆、有技巧地记忆,要先理解了再记忆。化学规律的掌握不仅要靠长期积累,而且要依赖正确合理的记忆方法和技巧。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化学的保障。在学习化学的各个环节中,比如:预习、听课、记录、实验、作业、复习等,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把课前预习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上课内容,做好练习,同时要把平时练习、考试做错的题目整理出来,细心揣摩,专心思考,最终攻克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把问题搞明白。

4.抓住典型与关键

学好高中化学,不在于老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而是要让学生抓住关键和典型,学会总结归纳,从典型习题中获取所学知识。[4]比如可以利用一题多解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中总结化学原理和规律,达到良好的化学学习效果。

总之,要使学好高中化学,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基本特点,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规律,并且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注重实验基础、加强化学知识的记忆积累、抓住典型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参考文献:

[1]唐圣华.从高中化学的特点谈学习方法的变革指导[J].成功(教育),2011(23):10.

[2]贾志明.简析高中化学教材特点,构建学生化学科学素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24.

第5篇: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导入方法 导入过程 研究性学习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

一、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导入研究性学习。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向理论化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从而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

二、化学实验导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并非仅在实验的具体操作中才可以导入研究性学习,同时要注意实验课前、课堂、课后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书本与网络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戴安邦先生精辟地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室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由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以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只有充分调动实验的各方面积极因素,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以化学实验为中心的开放式问题探索这一“动”模式本身就是导入科学研究的过程。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其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分析、推导、归纳得出的。化学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突破,无不是经过化学实验取得的:诺贝尔在历经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多次失败后发明了炸药;现代家具业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有机化学里的高分子智能材料……正如波义耳所说的:“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中学化学实验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下列方法: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师生商讨形成实验方案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学生实验、分析、讨论学生、教师总结、巩固、提高。

第6篇: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范文

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没有好的高一,必然没有好的高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学科有两大特点:(一)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二)化学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观、动、记、思、练的五字学习法,供同学们参考。

高中化学那么,高一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化学呢?(一)观

观即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而受到有益的启发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

(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2)反应条件;

(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最后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的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动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氨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记

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好化学最基本的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很多同学在初中化学学得还算可以的情况下,是觉着没有花多少时间去记忆的。其实不然,化学学得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化学的记忆方法,高效而又轻松地记忆化学知识。这是由于:

(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

(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

怎样去记呢?(1)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死记硬背);

(2)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思

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五)练

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整理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基本理论归纳与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技巧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建议

最全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提分六大技巧5个高效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技巧分享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2020最全版

第7篇: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范文

一、转变观念,联系实际,加强基础

“学子苦,教师忙,家长累得脸发黄,拼死拼活为金榜”,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要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以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化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课本知识在实际与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为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为什么“真金不怕火炼”?为什么书法家、绘画家常用墨汁写字、画画?常听到的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白色污染”是什么,如何防止?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如何防止?怎样合理饮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时刻与生活相联系。

学生的化学素质重要的是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可以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较准确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常见元素与一些重要物质的基础知识,运用相关化学知识去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激发兴趣,重视实验,培养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要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沟通师生情感、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化学有其显著特点――实验多,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际操作的倾向,使实验课只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致使学生考试分数虽不低,但具体到实验操作时就手忙脚乱、错误百出,即所谓的“高分低能”。这样的学生只能应付考试,他们的观念、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远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

中学化学教学时时与实验紧密相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切实作好课堂演示实验。教师要在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实验现象,从现象得出结论,由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上升到抽象理论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必要时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第一节化学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述为什么学习化学、怎样学好化学等,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我们不妨这样做:事先在白纸上用酚酞试液写上“欢迎大家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几个大字,上课时用小型喷雾器向纸上喷洒氢氧化钠的稀溶液,红色的大字会映入同学们的眼帘,这会引起大家的兴趣,教师趁机举一些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与化学知识有联系的实例,说明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继而将问题转入怎样才能学好这门有趣的学科等,使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深感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做好分组实验,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亲手操作。因为只有在游泳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游泳的本领,才能锻炼出搏击风波的顽强精神。教师要亲临现场不断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对操作规范合理的学生提出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挖掘教材,结合史实,增强情感

化学这门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素材,因此在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和多方面的。如在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和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起世界是物质的这一观点;在物质的分类及其联系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起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物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8篇: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化学实验 重要地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也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化学实验所必需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一、新课改对化学实验在课本中的位置作了重大调整

高一课改课本改变以往人教版课本的传统习惯,改变学科中心传统教科书的设计,特别重视化学实验,把 “从实验学化学”放在第一册第一章。

一打开化学课本这张照片就扑面而来,冲击性很强,而传统教科书是将实验操作内容放在高一课本最后学生实验(一)、(二)和高三最后一章“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这完全颠倒了位置,可以说从课程内容的最后一章直接安排到最前面一章了。很多教师觉得不习惯,不适应,甚至有的不能接受,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实验设计是考察学生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设计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在化学学习中是较难的一个内容,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综合运用,所以把它放在最后才学习。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新课改课本却将它排在第一位,根本原因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是化学与其他科学的重要区别也是它的特色,新课改课本再一次将化学实验放在最突出的位置,这是尊重科学的表现,是还原了化学学科的特点。

二、化学实验在化学课本中的比重

高一化学新课改课本只有四章书,其中实验有27个,科学探究有7个,共34个,这都是化学实验部分。相比人教版课本共有七章书,实验31个,家庭小实验5个,共36个实验。仅从数据对比就可以很直接看到化学实验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占据了新课改课本中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高一课本再次将化学实验放在了最突出、最显眼的位置,再次强调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

三、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性的实践创造的主体,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教科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化学实验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发展空间。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很强,但往往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容量,强调任务的完成或安全性,很多实验都是教师一手包揽做完,学生除了在学生实验部分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外,其他时间基本都没有机会,甚至部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把原本很少的学生实验也给忽略了。化学实验给学生最直接的视觉感受、最直观的现象反映,不是单靠教师在课堂上描述就能解决学生疑惑的第一手材料,所以尽可能安排学生做实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科学探究过程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激起学生最原始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而且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也培养了团结协助、合作精神,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就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开头,学生就会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甚至“我爱学”,所以化学实验对学习化学知识有重要帮助。

四、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教科书创设了很多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学会合作与分享。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往往依赖于化学实验的反复验证,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的验证活动中既提高了研究能力,也培养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这都为学生将来的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会学、会研究,能合作,有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这正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培养一个会学习能研究的人,这就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法。化学实验正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途径。

课改再次将化学实验内容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强调它的重要性,因为它对学生学习化学的作用是其他内容所不能替代的,这是化学的最大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学习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甚至“我爱学”,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第9篇: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范文

1.化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对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被广泛应用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一切高科技领域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构成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曾任美国化学会会长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布里斯罗在其1997年出版的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中就以“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作为副标题,说明了化学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诸多知识,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高度融合,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各种能力,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奠基的作用。

2.在化学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1科学知识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养的基础

科学素养以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正如一个人的修养、素养要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文化,拥有的经验、见识为基础一样。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不再是一个知识型社会,而是将逐渐成为知识发展型社会。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提高化学知识的理论水平和深度、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对知识进行重新筛选,选择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适当介绍化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成果、新进展,联系社会、技术和生活,渗透STS教育思想,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观和价值观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真正体现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土壤。

2.2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科学能力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它是在科学知识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

2.2.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重要步骤。狄罗德说:“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收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所以说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做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前,为了防止把生动活泼的化学现象变成静止的预期结论,教师不告诉学生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带着悬念,全面、认真的观察实验过程,教会学生抓住观察重点,既要观察实验结果,又要全面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同时注重对实验想象的对比观察,特别是异常现象的发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和品质以及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

2.2.2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具体化为:(1)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2)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寻找、选择、整理和存储各种有用信息。(3)针对所研究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地解决该问题。(4)正确的评价信息。(5)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或假设。(6)从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变化模式并提出表示变化的规律。例如在讲授纤维素知识时,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没有固定模式的课题,包括纤维素的存在、结构的确定、纤维素的性质,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纤维素的用途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各种媒体查阅有关纤维素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写出报告,制作成相应的软件,通过校园网络使全体学生共享,并进行问题讨论。比如淀粉和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吗?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由纤维素的结构推测它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谈谈硝酸纤维的发现,结合它的发展史谈谈它对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结合我国国情,谈谈对纤维素发展的展望等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形成方案。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真正学会如何获得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丰富和发展自己,为今后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设置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科学素养中最活跃、最积极、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最终表现为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获得知识、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领域。开发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设计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使用非常规的装置,完成某种实验目的;(2)进行某一实验的仪器或装置不一定是统一的标准装置,这就需要突破思维定式,具有创新精神。(3)为完成某一基本实验而设计出不同的方法,通过从各个角度(如药品的成本、装置的繁简、准确性、安全性、对环境的影响)的比较和论证,选择出最佳方法。(4)创造性地改进实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通过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在进行探究活动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

2.3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表现方式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在科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产生知识的“知识”。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能更快的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增设化学科学发现过程的内容,讲述科学发现过程中体现的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理解化学家是怎样用这些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活动。在实验教学中,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类等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培养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并安装实验装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实验研究成果等具体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会了科学方法,而且会逐渐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今后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素养也会相应的提高。

3.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教学策略、技术手段、课程教材等方面外,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又是现代人的品格、智能和特长的启迪者、示范者和培养者。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在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点应以提出问题,引导解决为主要手段。问题既要新鲜别致,又要富于启发性、挑战性和诱惑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打碎传统教学强加给学生的思维羁绊,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心智,使他们享有自由的思想空间,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