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抗血栓的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

第1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

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集、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约占深静脉血栓的90%以上,而神经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达20%以上。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1],轻者可导致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PE)。我科2008年8月—2010年8月共行623例颅脑手术,其中6例术后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现将其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例,女4例,年龄34~71岁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2例,颅脑外伤3例,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术后1例,以上患者除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术后患者意识清醒,其他患者均呈昏迷状态,栓塞者均表现为患肢肿胀,患肢周径较健侧增粗大于3cm,但足背动脉搏动存在,其中清醒患者及意识障碍轻者患肢有疼痛感,局部有压痛,本组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深静脉血栓。

1.2 DVT诊断标准 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皮肤颜色青紫、淤血,皮温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双下肢相应平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2]。

1.3 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及抗血栓泵治疗7~12天后,患肢肿胀基本或完全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阻塞血管部分或完全通畅。在溶栓过程中,有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经过溶栓后再次出现颅内血肿,出血量不大,给予保守治疗后痊愈;有1例出现皮下淤血,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

2 DVT形成的危险因素

2.1静脉壁损伤 神经外科常用药中,静脉注射刺激性强、输液速度过快的药物,如20%甘露醇及一些高渗液体,如脂肪乳、氨基酸等,长期反复使用可造成静脉壁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加重受损血管的炎性刺激可造成静脉炎的发生,临床上深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穿刺等都可损伤血管,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2.2 血液凝固性增高 本组6例术后患者均使用大量脱水剂,而又限制液体的入量,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处于浓缩状态;其次,与病人本身内环境及合并的疾病有关,如高龄、肥胖、吸烟、糖尿病史、心功能不全、血栓形成史等均可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2.3 血流缓慢 本组患者,除1例动脉瘤栓塞病人24h内需卧床,下肢制动24h外,其他患者均呈昏迷状态,卧床时间长,无自主活动,血流缓慢,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率。

3 护理

3.1饮食护理 进食清淡少盐,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如韭菜、芹菜、新鲜水果、豆类及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排便引起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来[3]。禁食辛辣、油腻食物,如蛋黄,肥肉等。每日饮水2000~3000ml[4],以降低血液粘稠度。

3.2的护理 使患者取功能位,避免膝下垫枕及过度伸展下肢,使患者患肢高出心脏平面20~30cm,防止阻碍静脉回流。

3.3功能锻炼 对术后清醒患者,应鼓励并督促其早期适当进行床上活动,恢复期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对不能活动的病人,卧床期间应定时更换(每1~2h翻身一次),定时做下肢的按摩,尤其是下肢腓肠肌群的按摩,每天20次,每次3~5min,以促进下肢局部血液的回流,预防DVT的形成。

3.4病情观察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应每天测量双下肢周径,膝上15cm,膝下10cm,做好记录,观察肢体肿胀情况,注意观察患肢血供、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温与通过皮肤血流成正比,正常情况下患侧皮温与健侧肢体相比不超过3℃[5]。注意观察高危人群肺栓塞的三联征表现以及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表现,一旦发现肺栓塞立即将患者平卧并给予高浓度吸氧,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同时警惕脑栓塞的发生。

3.5 预防护理 长期输液的患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最好不要选择下肢静脉进行输液,尤其是偏瘫侧下肢,输液时肢体要注意保暖。我科术后常规使用抗血栓泵和穿弹力袜治疗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效果,大大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抗血栓泵一个完整的治疗循环需要60s,即:12s充气使静脉排空,48s放气保证静脉再次充盈,每天2次,每次使用30min,对抗凝治疗的病人起协调作用,也可用于不能使用抗凝剂的情况下。

4 体会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血流缓慢、血管壁受损和血液高凝状态被认为是重要因素,常见于手术创伤、肿瘤、长期卧床的患者。因神经外科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缺乏自身感觉,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发生肺栓塞引起生命危险,所以对此类患者应加强重视,重在预防,并完善各项护理措施,较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56.

[2] 王玉华.脑卒中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黑龙江医药,2008,21(4):124-126.

[3] 陈彩云,刘慧敏.下肢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健康教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3):91.

第2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

杨惠敏

【摘要】 目的 探究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最佳护理措施。方法 100例泌尿外科患者, 按照患者住院治疗的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 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措施, 干预组给予程序化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

【关键词】 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程序化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4.161

近几年来, 随着临床微创技术的发展进步, 腹腔镜手术逐渐应用到各科室的疾病治疗中, 且随着临床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传统的开放手术逐渐被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所代替, 其中对泌尿外科患者给予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疾病恢复时间短等优势[1]。此外, 对该类疾病患者给予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将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 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本次研究采用程序化护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泌尿外科患者, 按照患者住院治疗的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 每组50例。干预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3~79岁, 平均年龄(46.2±10.9)岁;常规组男26例, 女24例, 年龄24~78岁, 平均年龄(47.3±10.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麻醉后取健侧卧位, 经患者后腹膜腔进行手术, 并给予离子切割环与钬激光光纤, 手术完成后常规留置D-J管, 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1. 3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模式, 术前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消除不良情绪, 指导患者放轻松, 术后告知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服药等。干预组患者给予程序化护理模式, 具体如下。

1. 3. 1 术前护理干预 ①准备工作:手术治疗前对患者进行体检、内分泌系统检查、出凝血时间检查等;若患者伴有高血压应注意将血压值调节至正常范围内, 并进行影像学检查等, 确定患者的肾功能情况。②常规护理: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咳嗽、 练习床上大小便等;手术前1 d不宜摄取产气的流质饮食;术前8 h常规禁食、禁水;对患者皮肤仔细清洗等[2]。③心理护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均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害怕等负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同患者进行亲切、友好的沟通, 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原理、流程、术后注意事项等, 使得患者对手术治疗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从而积极面对疾病治疗。

1. 3. 2 术后护理干预 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每隔0.5 h对患者血压、脉搏、心率等指标进行检测;术后3 d, 每日对患者上述指标检测3次, 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主治医生对症处理。②常规护理: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对其进行调节。若患者尚未清醒, 应将患者取平卧位, 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等到患者神志清醒后, 且测得血压恢复至平稳状态可调整至半卧位, 对患者定时进行翻身、拍背等, 以防患者出现压疮等不良情况。③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护理:a. 手术完成后的24 h:立即给予抗血栓泵进行治疗, 每隔2.5 h使用1次, 每次持续时间为40 min。b. 手术完成后的48 h:仔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待其平稳后患者可适当进行床上自主活动。c. 术后72 h:可适当进行下床运动, 并给予抗血栓泵治疗, 2次/d, 每次治疗40 min;并进行下肢屈伸与钩脚锻炼[3], 3次/d;d. 术后7 d: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可将室内活动时间适当延长, 减少药物治疗的次数等。

1. 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未出现感染、气肿、大血管、组织感染等相关并发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67.9±10.8)min、(180.5±19.8)ml、(22.6±7.1)h、(6.2±0.2)d。常规组48例顺利完成手术, 2例患者由于出血、瘤体过大等因素而转入开腹手术治疗, 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4.8±10.6)min、(250.2±15.6)ml、(45.6±7.0)h、(19.2±0.3)d,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泌尿外科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后均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变化, 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护理干预, 帮助患者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缓解负性情绪、 促进疾病的早期康复等。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对干预组患者给予程序化护理干预后, 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

综上所述, 对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给予针对性的程序化护理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 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傅银敏, 吴墅.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疼痛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24):31-32.

[2]方碧华.后腹腔镜手术对泌尿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33):19-20.

第3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

【摘要】:目的:减少胸腹部外伤合并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密切的观察及全面有效的后期护理。结果: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了患者的伤残率。结论:护理对减少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胸腹部外伤、脑出血、护理

1、 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胸腹部外伤合并脑出血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交通事故伤30例,高空坠落伤20例,开放性损伤28理,闭合性损伤22例,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先兆,被动,痛苦面容,严重者已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光反应迟钝。

2、 救治方法

脑室外引流术30例,剖胸探查止血15例,双侧胸腔闭式引流18例,单侧胸腔闭式引流12例,胸腔穿刺抽气,抽液术2例,气管切开术38例[1]。

3 结果

经积极地手术治疗及全面的护理, 47例不同程度的康复出院,其中32例生活全部自理,15例生活部分自理,3例脑缺氧过久呈植物人状态,其中仅两例脑干出血死亡,一例大出血导致死亡。

4、 护理诊断

一、组织灌注量不足

二、清理呼吸道无效

三、脑疝的危险

四、生理自理的缺陷

五、继发损伤及感染的危险

六、疼痛的护理

七、静脉血栓的护理

5、 护理措施

5.1、 组织灌注量不足

1)帮助病人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以纠正休克,同时减少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2)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输血。

3)注意保暖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神志、面色、瞳孔及皮肤湿度等情况,作好记录。

5.2、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不清或疼痛或无力咳嗽,咳嗽反射障碍,呼吸道分泌物多,又不能有效排痰有关,导致痰液聚集,影响呼吸。

1) 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活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2) 间断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拍背时由下而上,由外到内,有条件时给予低排振荡排痰;

3) 必要时吸痰,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吸痰前给予高流量吸氧,并观察痰液的量、性质、粘稠度、气味等;

4) 加强气道湿化,根据痰液的性质给予雾化吸入,气管内滴药;

5) 做好患者的口腔及会的护理。

5.3、 脑疝的预防

1) 密切观察瞳孔,血压,脉搏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 保持脑室引流管的通畅,控制每日引流脑脊液的总量在250ml左右[2],并防止引流管逆流、打折;

3)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及体温的变化,如血性脑脊液由浅变深,伴有新鲜血,说明有新的出血,如脑脊液由清亮变浑浊,伴有体温升高时,做脑脊液培养,确定颅内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4) 遵医嘱准确使用降颅压的药物;

5) 抬高床头30度,以利于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6)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使用缓泻剂,必要时用开塞露通便,切忌大便时用力过度和憋气,导致再次脑出血[3]。

5.4 、生理自理缺陷,肢体费用性萎缩 使肢于功能位,脑出血急性期过后鼓励患者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按摩、针灸或被动运动[4]。

5.5、 继发损伤感染的危险

1) 给予半坐位,防止腹膜炎。

2) 遵医嘱准确使用抗感染药物。

3) 加强肺部的管理。

4) 保持各引流管路的通畅,防止逆流。

5) 术区保持清洁干燥,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

5.6、 疼痛的护理

在疼痛原因未确定之前,慎用止痛药,以防掩盖病情。胸腹部伤口疼痛加上颅内血液刺激的头痛,往往使患者躁动不安,及时的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1) 教给病人有效的止痛方法:如转移注意力、深呼吸、听音乐等。

2) 教给患者判定疼痛程度的方法,如疼痛尺等,及时正确地应用止痛药物。

3) 积极治疗原发病。

5.7、 静脉血栓

1) 及时补充血容量。

2) 严密监测血凝指标,防止出现高凝状态,可以根据情况应用抗血栓药物,必要时给予血液净化治疗。

3) 勤翻身,并教会病人主动和被动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

4) 按时进行体外反搏治疗。

5) 严密观察病人四肢肢活动度及肿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6) 有条件者可以使用抗血栓压力带。

5.8、 焦虑、紧张。与突然发病,缺乏自理能力及缺乏疾病知识有关,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多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

综上,对于胸腹部外伤合并脑出血的患者,早期正确的诊断,及时有效的救治[5]固然重要,但后期的护理对减少死亡提高临床救治效果、提高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晓飞&乔振才&徐文俊.重型颅脑伤合并胸腹部外伤的临床处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1,16(6)

[2] 潘晓峰.双侧脑室穿刺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 8(12),188

[3] 赵晓丽&于淑芹.重症脑处血的护理[J]《工企医刊》,2011,1(69)

第4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脑血栓 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28-01

在临床上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中,传统存在重视抢救生命,忽视功能恢复,重治疗,轻康复的倾向。作者为了减轻脑血栓患者的痛苦,在传统物治疗基础上结合系统的康复护理,对患者肢患肢功能及语言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并总结了一套较成功的护理经验,供护理同行们交流。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至2011年收入我科住院的脑血栓病人98例,其中男76例,女22例,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50岁,平均64岁,职业为干部和工人。患者均神志清楚,偏瘫痪,住院时间2个月左右恢复达到完全自理75%,部分自理25%。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62岁,退休干部,因眩晕、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一天于2009年4月15日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85/105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左侧口角歪斜,左上肢不能前伸上举、握拳,左下肢不能上抬、屈膝,口齿不利。住院诊断“脑血栓形成”。治疗原则:静卧、抗血栓、扩血管及支持疗法等。护理诊断:自理能力缺陷、语言交流障碍、肢体废用综合征、忧郁。护理措施:部分功能代偿护理、语言恢复训练、肢体被动与主动训练及心理支持疗法。经过以上2个月的治疗与护理,患者偏瘫症状明显改善,语言交流正常,生活自理恢复,于6月13日痊愈出院。

3 护理方法

3.1 确定随机分组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63岁,实验组58例,平均64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3.2 对照组采用传统性药疗加常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采用药疗加计划康复护理方法,比较二者的康复效果。

3.3 编制康复护理计划内容。包括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翻身动作训练、心理康复等,采取医护人员、家属、患者共同参与的方法。

3.4 编制语言训练计划与方法。设置适宜的语言环境,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天上午,每次不超过30分钟。从简单的字,循序渐进,逐步用词到整句的话去教患者说话,训练其语言功能,采用家庭治疗及个别治疗的方法。

3.5 制定防肢体废用综合症、肢体主动与被动训练计划。

3.5.1 床上运动。进行瘫侧肢体各部位被动运动,先按摩再对每一关节进行活动,练习抬头、翻身、坐起,为能下床行走创造条。

3.5.2 站立。在床上达到自行坐稳后训练站立。站立由护士或家属协助,站立时间由短到长,达到站稳15分钟后开始迈步。

3.5.3 迈步。迈步时护士或家属搀扶可用手协助其抬脚起步,在行走练习时防止摔倒。

3.5.4 瘫侧上肢功能的康复。应从大关节被动活动到小关节被动活动,如抬臂、握拳、拾物等微细功能的锻炼。

3.6 制定对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及疾病转归宣传题纲及实施过程,使患者提高对疾病认知及对康复训练增强信心。

3.7 制定防并发症如沉降性肺炎、褥疮、便秘等护理计划。

3.8 效果评价。生活完全自理:采用患者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语言交流正常、患肢肌力达到3-4级,排便1-2次/日,无并发症。达到此标准的:对照组占63%;实验组占85%。生活部分自理:言语不清、患肢肌力为2级,排便0-1次/日。患者为此标准的对照组占37%,实验组占15%。

由上可知患者功能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患者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药疗与康复护理相结合比传统的常规护理与药物治疗效果更明显。

4 护理体会

第5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带血管蒂皮瓣;手部皮肤缺损;修复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 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 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 工作qq:928333977)

【关键词】  带血管蒂皮瓣;手部皮肤缺损;修复

带血管蒂皮瓣移植在手外科中应用较为广泛,它对恢复受区外形和手部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1]。手部外伤后容易引起皮肤缺损,常伴肌腱、骨关节、神经及血管外露,如何正确修复皮肤缺损并最大限度恢复手功能,如何根据不同的缺损部位选择最合适的皮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问题。由于手术技术要求高,风险大,一旦失败将造成新的皮肤及软组织的畸形和缺损。2005年1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根据皮肤缺损部位的不同,采用多种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3~60岁,平均32岁。采用vy推进皮瓣10例,手背逆行岛状筋膜皮瓣7例,拇指背侧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5例,指根部带指a逆行岛状皮瓣2例,指背逆行岛状筋膜皮瓣3例,邻指皮瓣6例,腹股沟带蒂皮瓣4例。皮瓣移植术后,7例出现张力性水泡,均为手背、指背逆行岛状筋膜皮瓣,2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创面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诊6个月至1年,受区皮瓣的血运、弹性、质地均佳,仅腹股沟皮瓣皮下脂肪多,略显雍肿,其余皮瓣外形均佳,所有皮瓣术后伤手功能锻炼后伸屈活动度满意,邻指皮瓣术后短期内关节僵硬,经过锻炼后功能接近正常。术后随访满意率在95%以上。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皮瓣移植术,特别是远位皮瓣和管状皮瓣移植术,术后常需严格的固定姿势,给患者造成痛苦和生活不便。因此,术前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做好充分解释工作,使患者了解手术方案,认识手术的优点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说明术后固定姿势引起的不适,并指导患者模拟术后姿势,以提高适应能力和在床上生活习惯,减少术后的痛苦和情绪波动,以取得患者配合。

   

2.皮肤准备 

术前备皮同一般备皮常规, 除急诊病人外,住院后每日用温水洗刷患部, 对于烧伤后瘢痕挛宿的肢体,彻底清洗。供皮区的备皮同一般备皮。

3.病房的准备 

为了避免术后感染,为皮瓣成活创造良好条件,病室用消毒液拖地,用紫外线消毒,各种物品消毒备用,床单被套高压灭菌。控制病室温度,使病室内温度恒定在25~28℃。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病人不适,过低局部血管痉挛,影响血运[2]。尽量安置病人在小间病房,保持安静,室内严禁吸烟,因为尼古丁会引起血管严重痉挛,危及皮瓣的成活。

   

二、术后护理

   

1.的护理 

术后安置是保证皮瓣的供血和静脉回流、促进皮瓣成活的重要措施之一。术后绝对卧床10天,置患肢于功能位,高于心脏水平,抬高患肢10~15度,既能保证动脉供血又利于静脉回流。受皮瓣区局部持续灯烤7~10天,灯距30~40 cm,照射时经常巡视,防止烫伤。

   

2.皮瓣的观察 

静脉血栓多发生在术后24小时之内, 但临床出现危象大都在3天之内,所以术后24小时内每30分钟观察一次,发生问题及时汇报。密切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张力、毛细血管反应等指标,综合判断,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①皮肤温度: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与邻近正常组织作对比,一般移植皮瓣温度与健康侧皮温相差0.5~2℃,若皮瓣温度低于健侧相对应部位皮肤温度1℃以上,提示有动脉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如果皮温突然过高,且超过正常范围,局部有疼痛或疼痛加重,要警惕有感染的可能。②皮肤颜色:主要观察移植组织肤色是否红润、苍白、红紫。因人体各部位肤色不一样,在临床观察中既要与供皮区周围肤色相比,又要与受区肤色相比。皮瓣颜色红润,与其它正常手指的皮肤颜色相一致为正常;若皮瓣颜色变浅或苍白,提示动脉供血不足,有栓塞或痉挛;皮瓣颜色发紫,大片或整片变深考虑静脉血回流受阻,如果血栓加重皮瓣变为紫红或紫黑色。③皮肤张力:皮瓣移植术后均有水肿的过程,3~4天后静脉逐渐沟通,皮瓣静脉回流改善而消肿[3]。根据肿胀程度,可出现皮纹存在、皮纹消失、水泡等表现。动脉供血不足皮瓣塌陷,皮纹增多;静脉回流受阻,皮纹消失,张力增大,表面光亮,有水泡或皮纹出现,如动静脉同时栓塞时,肿胀程度不发生变化。可直接触摸皮瓣,感觉皮瓣的饱满度,皮瓣供血正常时,则指腹饱满,弹性好;动脉危象时皮瓣张力小,弹性差;而静脉危象时,皮瓣张力明显增高。④毛细血管反应:观察皮瓣毛细血管反应,用一个玻璃试管轻压皮瓣数秒后抬起,若受压区域由白迅速变红,说明皮瓣血液循环良好;正常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为1~2秒,如果反应迟缓或消失,则可能是血液循环中断,应立即报告。在观察中本组有2例因充盈时间延长,考虑动脉供血不足,经报告医生综合分析,认为皮温以及皮肤颜色正常,未作处理,经过继续观察24小时后毛细血管反应好,恢复正常。

3.术后用药的观察 

①抗痉挛:血管痉挛后血流通畅性将受到影响,并能继发性形成血栓, 使血管腔阻塞。因此常将镇静剂用于疼痛之前,伤肢石膏托制动,保证舒适,同时及时给予解痉药物。②抗血栓:临床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点滴, 根据医嘱将其分成两组,输液始输液末各一组,以保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会发生腹痛、腹胀不良反应[4],停药后自行消失。本组有2例在用药后20分钟出现腹痛、腹胀现象,给予减慢滴注速度,局部热敷后症状缓解。为了不影响病人休息,尽量不在夜间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③抗感染:皮瓣移植术后发生感染不仅使伤口不能一期愈合,更重要的是炎症波及到血管可引起血管持续性痉挛,血管壁明显炎性反应, 壁层组织肿胀,引起血管闭塞,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我们遵照医嘱及时准确使用抗生素,并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分组、分量合理应用。

护理体会   

多种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是对手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同时也是一项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的手术。所以,认真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皮瓣的变化,正确使用抗痉挛、抗血栓及抗感染药,是预防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也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不可缺少组成部分,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跃根,卢厚微,吴可沁,等.急诊应用五种带蒂微型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4,12(20):252.

[2]韩玉珍,刘淑莲.带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护理[j].泰山卫生,2004,28(2):34-35.

[3]汪良传,高学书.整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5.

第6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低分子肝素;护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是常见临床综合征,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硬化、动脉呈不同程度的斑块破出血继发完全或者不完全的闭塞性血栓、诱发血管痉挛等[1]。本研究对ACS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入院的ACS患者共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在45-82岁之间,平均为(69.3±6.1)岁。诊断均符合WHO标准,排除出血及凝血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能够配合医护工作和随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常规进行抗血栓、抗心肌缺血、稳定动脉斑块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脐周皮下注射9500IU低分子肝素,1次/12h。对照组予以静脉注射5000u普通肝素,以后改为静脉滴注,1000U/h,治疗过程中合理调整给药剂量,控制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为1.5-2.0倍标准对照值,48h以后改为静脉滴注,剂量为5000U,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d。

1.2.2护理方法

1.2.2.1常规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密切管观察并准确记录其病情变化。实施24h心电监护,记录心绞痛发作时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并注意观察其心肌缺血情况。控制血氧饱和度>90%,予以持续吸氧。对剧烈疼痛或烦躁不安者,皮下注射1-5mg吗啡,或者稀释后予以静脉推注。

1.2.2.2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开导并鼓励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告知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适量活动对于治疗和康复的意义,嘱患者忌食辛辣食物,并戒烟限酒,指导和监督患者遵医嘱用药和功能锻炼。

1.2.2.3药物护理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是否有皮下淤血、瘀斑、血肿以及坏死症状,观察是否存在局部或者全身性的过敏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上报医师,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应准确掌握低分子肝素的注射方法,注意注射时患者需取卧位,以脐部作为注射中心部位,于周围行皮下注射,注意垂直进针,切勿左右摆动针头,缓慢注射完毕以后按原角度拔针。注意同侧两次注射点之间的距离应在2cm以上,注射后应采用无菌棉签压迫止血[2]。

1.3评价指标参照《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年)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的使用量减少80%以上;有效:上述指标减少50%-80%左右;无效:不满足上述标准。心电图变化:患者的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或ST段回升0.05mv以上。

3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生机制为血小板激活以及血栓形成,因此,其治疗关键在于抑制血小板激活以及血栓的形成。基于此理论,临床常采用波立维、拜阿司匹林、肝素等治疗该症。肝素具有抗栓、抗凝、降低血液粘度以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但可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引发出血或者继发出血。因此,临床应用肝素通常为静脉使用,且需要监测凝血酶原的时间,这些均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分子量较小,抗凝活性很高,抗凝活性消失较快[3]。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约3h即可达到血浆的峰浓度,药物的利用率可达100%。同时,低分子肝素不易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以及血浆蛋白等结合,也不易被肝脏清除,因而药效持久,可1次/12h给药。低分子肝素可降低血浆黏度、抗平滑肌增殖、激活血管基因,并可改善冠脉支循环以及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功能。此外,低分子肝素的操作简便,患者及医护人员更容易接受[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心电图变化无显著差异,但前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后者,且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后者(P均

总之,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方便、高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晶敏,郭景源,董建伦,等.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88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7):141.

[2]吴敏,叶张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冠状动脉内应用维拉帕米的近期疗效[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4):290-293.

第7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PCI;术后出血并发症;处理;临床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39-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质量也逐渐提升,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临床上,以达到强化抗血栓药物治疗的目的,但是随着手术治疗的大量运用,其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也越来越多,临床上对并发症处理的不及时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PCI患者中出现的45例出血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PCI治疗出现出血并发症的45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38例,女7例,年龄在55岁~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5岁。随机选取同时间在我院进行PCI治疗并未出现出血并发症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在54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1岁。以上数据在性别、平均年龄等方面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分析

详细查询患者的疾病史,完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体重、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病史等,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血小板、胆固醇等,最后记录患者有关输血以及接受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情况。

1.3出血并发症的鉴定

(1)患者进行PCI后出现了致命性的出血情况;(2)患者手术后有重要的脏器组织出现出血的情况,比如腹膜、心包腔或颅内等,同时还包括肌肉内出血以及骨筋膜室综合症等;(3)患者的出血情况致使其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在20g/L以上,或者是需要的输血量达到了两个单位以上[1]。

1.4 PCI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研究

采用常规的穿刺方法从患者的右侧股动脉刺入,再用7F动脉鞘管介入治疗。患者手术以前需要口服100mg的阿司匹林以及75mg的氯吡格雷,未能按时服用的患者要给予300~600mg的负荷量并在1天时间内完成。手术时间每延长一个小时就要为患者加入2000U的肝素,要使全血凝的时间保持并激活在300s以上,手术进行的前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盐酸替罗非班以及低分子肝素等相应的治疗[2]。

1.5对出血并发症的治疗

减少使用或是不使用抗血栓药物;观察患者血红蛋白下降的情况及时给予输血;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得不到维持必须马上对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1.6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总结出血并发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P

2 结果

2.1术后患者出现的出血并发症情况

在45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是腹股沟和下肢巨大血肿,8例患者属于消化道出血,5例患者腹膜后血肿,6例患者心包出血,5例患者是局部血肿同时形成了假性动脉瘤,3例患者颅内出血,2例患者腹壁血肿,咯血以及锁骨下静脉穿刺而导致的纵隔血肿患者各有1例。在45例出血并发症患者中,有31例患者是在手术进行后的24小时内发生出血情况,其余的14例患者是在手术24小时后出现出血情况。本院给予31例患者进行输血,12例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有2例患者死亡。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情况

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年龄较小,体重较轻,基础血肌酐水平比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3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由表2可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较高、体重较重以及基础血肌酐水平升高时患者在接受PCI手术以后出现出血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以上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PCI术后出血特点

PCI术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约为2~3%,下肢及腹股沟出现巨大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分。患者进行股东穿刺治疗后,穿刺点血液渗漏是导致血肿的主要原因,血肿面积较大,可蔓延至脚踝,引起患肢肿胀,甚至沿着阴囊蔓延,导致阴囊血肿现象,出血量多,患者血红蛋白会出现明显下降情况。PCI术后出血还可导致患者腹膜后血肿,该症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早期难以发现,也是由于股动脉穿刺点血液渗漏引起,临床表现为迷走反射、穿刺周边腹压疼痛及失血性休克等。消化道出血也是PCI术后出血常见症状,临床表现为呕血、便血等,主要由于出血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引起,常见于中老年患者,通常伴随肾功能障碍或其他系统疾病。心包腔内出血的出血量相对来说较少,出血反应慢,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胸部胀痛等,血压下降幅度较大,症状与冠脉缺血相似,因此,容易出现混淆情况[3]。颅内出血通常发生在手术结束24小时后,预后效果较差,且死亡率较高,与下肢、腹股沟、腹膜后及消化道出血情况不一致,血压会出现升高现象,可伴随眩晕、头痛等症状。

3.2 PCI术后出血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基础血肌酐水平增高、体重较低、年龄较大的患者均是PCI术后出血危险人群,因此,当患者出现血肌酐水平增高现象时,应给予重视,分析血肌酐增高原因。采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阻剂及低分子肝素等抗血栓药物治疗时,会对患者的肾脏代谢功能产生影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引起肾功能障碍,从而延长患者的治疗半衰期,使血药浓度提高,这些都是导致PCI术后出血的重要因素。

3.3 PCI术后出血护理方法

(1)术前健康教育:应对PCI术治疗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教育,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PCI术相关知识,如术后并发症、并发症预防方法及手术注意事项等,避免患肢活动,嘱咐患者一旦出现伤口疼痛或灼热症状,应立即联系医护人员处理,做好出血并发症预防。

(2)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出血症状,在早期时可伴随心跳加快、心率上升、血压降低等现象,因此,应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若患者突然出现心率增加、血压降低等情况,应注意观察患者脸色是否苍白,睑结膜有无异常等,警惕PCI术后出血并发症[4]。

(3)股动脉穿刺护理:手术结束后,应将患者送入CCU病房内,并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避免弯曲患者术侧肢体,嘱咐患者多卧床休息,保持舒适,避免出现术后出血情况。穿刺位置周围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并留意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术后3天是术后出血的高发期,应严密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现血肿或渗血现象,观察患者的术侧温度和颜色变化,若出现术肢疼痛或肿胀情况,应立即联系医生处理。术后避免咳嗽,避免大幅度的肢体活动,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按压手术部位,以免由于刺激导致出血。

参考文献:

[1] 李玉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血观察与护理[J].实用金科医学,2012,12(11): 67-68.

[2] 李冰,蔡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并发严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0,12(06):17-19.

第8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之一,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为使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减少或避免不合理的运动及训练,我科从2008年9月-2009年9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1.临床资料

对于我科2008年9月-2009年9月 44例脑卒中的患者经康复治疗训练,其中脑梗死21例,脑出血23例,均为首次发病,发病即入院或1周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经过14-50d的康复训练,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2.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在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而肢体康复时间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早期以良肢位介入为主。

2.1预防并发症 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

2.2心理护理 严密观察脑卒中病人有无抑郁,焦虑,他们会严重影响康复进行和功效。

2.3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与功能位置不同,它是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偏瘫急性期大部分患者肢体呈迟缓状态,此阶段不仅不能运动,还会导致关节脱位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甚至由于长时间异常造成关节挛缩。正确的卧位,坐位,站位以及训练都对抑制肌肉痉挛,预防关节半脱位,对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起到良好的作用。

2.3.1仰卧位的方法:头部枕在枕上,稍偏向健侧,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者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患者骨盆向前突,用以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患者肩关节下方垫一个小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中部外侧各放一个小枕头,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窝处垫一枕头,防止膝关节过伸展。

2.3.2健侧卧位:健侧卧位时,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隔开,患腿屈曲,下方垫软枕,防止踝关节出现内翻,软枕可垫至足,健侧上肢自然舒适位,下肢髋,膝关节微屈曲,自然放置。

2.3.3患侧卧位:使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臀旋后,膝关节屈曲,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侧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取自然伸展为,踝关节尽量保持90度。该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拉整个偏瘫肢体,有助于防治痉挛。

2.3.4肢体按摩:按摩可以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和减轻浮肿,对患侧肢体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对防治废用性或营养性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按摩要轻柔,缓慢和有节律的进行,作用中等强度,不得使用强刺激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的则给予按摩和揉捏。顺序应有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采用拿法,掌根揉法,推法,摇法,拍法,滚法,等按摩手法。重点活动患侧的手指,脚趾,关节和肌肉,2/次d,每次20min。我科还尝试对于长期卧床病人采取抗血栓弹力袜的应用,对于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起到了良好作用。

2.3.5床边康复训练:生命体征平稳后,无进行性脑卒中发生,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患者均应进行床边康复活动,防治关节挛缩和变形。肢体被动运动,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者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的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2.3.6生活能力指导: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能进行一些肢体功能主动活动,可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指导训练。包括床椅移动,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还可指导患者刷牙,穿脱衣服,拨算珠子,捡豆子等自理活动。每日2-3次,每次20min。

3结果

本组44例中,有40例坐位,站立位达到平衡,30例恢复行走,无一例发生肌肉萎缩,关节痉挛,静脉炎,静脉血栓,压疮。

第9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骰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骰骨干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试验组采取循证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较对照组低,在术后7 d内患者出现不适情况也有较为明显的改观(P<0.05)。结论:骰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对患者施以循证护理,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循证护理;深静脉血栓;预防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23

骰骨位于外侧楔骨近端相邻于跟骨前缘,远端(前段)邻于第四五跖骨,是人体中比较重要的一块骨头,在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易导致骰骨干发生骨折现象[1]。对于骰骨干骨折患者进行钢板内固定手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在术后,由于患者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往往不能正常凝结,极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2,3]。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轻者可酿成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甚至可并发严重的肺梗死、脑梗死,进而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4,5],为了更好地预防骰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骰骨干骨折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骰骨干骨折进行钢板内固定手术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9例,女51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9.31岁。患者均进行接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循证护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2.1循证问题骰骨干骨折患者均采用钢板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在手术前,组织我科医师对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诊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找出患者病情恢复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讨论后汇总,将以下问题列为循证问题:骰骨干骨折患者在术后为什么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哪些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如何在实际的护理中应用这些护理预防措施。

1.2.2循证支持即证据检索和文献评价。针对第一阶段的循证问题,分别进行有效的问题检索,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监护、预防、健康宣讲等为

关键词 ,检索期刊全文数据库、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服务系统、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等,然后根据存在问题进行筛选,对收集到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选择,再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以及其家属的需求,选择出适合的文献,并据此对目前的护理过程和实践进行改进。通过检索期刊文献得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3大因素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

1.2.3循证护理的应用血液滞缓是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个常见原因,在术后,将患肢垫高,一般和床面有30°为宜,以此促进患者患肢的血液回流,尽力保持腘窝处和床齐平,不能进行悬空,以保持肢体功能位,护理人员每天定时对患者进行3次按摩,放松患者的下肢腿部肌肉,确保给予患者的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充分的被动运动,每次30 min。在按摩的同时确保患者不会因为被动的运动而感到劳累,如发现患者在按摩的过程中感到不适,应该立即停止,每天测量患者患肢处有无肿胀,严密对患者进行身体监测。利用下肢加压装置及抗血栓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护理人员将下肢加压装置有规律的放于患者患肢的大腿处、小腿处以及脚踝处,有规律、有梯度地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挤压,借以提高患者的血流速度,分散冲散血液中的血液凝集的蛋白质,有效抑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防止静脉壁的损伤,注意静脉穿刺避免选择下肢,避免静脉注射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现静脉炎时应立即重新选择新的静脉通道,必要时用静脉留置针,术中尽量减少扎止血带时间,减少局部和远端血管的损伤。不宜静脉滴注大量高渗葡萄糖,尽量少用造影剂。

在对患者的饮食中,以清淡、低盐、低脂肪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为宜,鼓励患者较多的摄入新鲜水果、蔬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以此保持大便通畅,降低腹压。对于一些喜好吸烟的男性患者,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控,告知其在治疗期间禁止吸烟,减少尼古丁的摄入,以免尼古丁的刺激诱发血栓的形成。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关注其的心理活动,尤其术后的抑郁、焦虑情绪,给患者以同情、安慰及支持,向其讲述以往的成功病例,积极向患者进行疾病健康宣教,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1)采用国际上统一的预防静脉血栓研究会指定标准,在手术后2周后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检查其体内是否有血栓现象。(2)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患肢情况调查,调查患者是否出现疼痛、肿胀不适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或χ2c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2周血栓发生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不适情况比较(表2)

3讨论

骰骨干骨折患者在经过骰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后,由于各种原因,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不能及时进行防治处理,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表1显示,试验组患者经过循证护理,无1例发生血栓情况,而使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却有6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由此可见,循证护理可以明显预防患者在术后出现血栓情况,并有效缓解术后并发症对患者带来的痛苦。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般是患者的血栓延伸到主干静脉之后才会显现明显的特征,并伴随一些不良的临床反应,如肿胀、疼痛等,在术后,试验组患者在经过循证护理过后,如表2所示,出现疼痛和肿胀的分别只有1例和2例,而对照组却出现5例疼痛7例肿胀,由此可见,循证护理可以明显的抑制患者在出现血栓的一些不良反应,有效的把患者术后的危险概率降低。

外科手术后出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的治疗概率一般与患者术后血栓的发现时间有着直接关系,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明显[6,7],因此有效的预防和加强患者术后的护理工作是抑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一个主要方法。循证护理依据现实条件为基础,以护理问题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循证问题、文献查找以及循证应用,有步骤、有规律、全方位地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8,9],使更多的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到患者护理工作当中,强化服务意识,增加对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将科研结果与实际病情以及患者的需求相结合,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10],使临床护理有证可循,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适宜推广。

参考文献

[1]Kesieme E,Kesieme C,Jebbin N,et al.Deep vein thrombosis:a clinical review[J].J Blood Med,2011,2:59-69.

[2]Meissner MH,Gloviczki P,Comerota AJ,et al.Early thrombus removal strategies for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and the American Venous Forum[J].J Vasc Surg,2012,55(5):1449-1462.

[3]Goldhaber SZ,Bounameaux H.Pulmonary embolism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J].Lancet,2012,379(9828):1835-1846.

[4]王金玲.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0):221.

[5]王玉珍,张红卫.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12):3359.

[6]董二萍.预防性护理干预在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8C):2258-2259.

[7]高晓慧.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24.

[8]范春阳,郝红,刘晓静.2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0):69-70.

[9]黄笑燕,江东凤,周香凤.我国循证护理教育现状及思考[J].全科护理,2010,8(12):3269-3270.

[10]祁金梅,张秀军.循证护理模式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2,16(8):1199-120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