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

【关键词】自然环境;污染;治理;经济发展;关系

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能源的极度匮乏早已摆在人类的面前,然而直到近几年,我们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逐渐有了环保意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观念早已过时,尽管它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但许多发达国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且环境代价是不可逆的,人们的生存质量乃至整个国家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都将面对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大量的实证经验和教训终于让我们警醒――保护自然、治理环境刻不容缓,这关系到社会、国家的经济发展乃至全球人类的繁衍生息。

一、解析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宏观关系

“经济”与“环境”看似相互矛盾,实则彼此促进、互相影响。如何客观认识、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成为新时期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改善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只有从理论上清晰、深刻地理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实践中正确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一)环境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共有两大类环境资源:一类是人工改造资源,即前人留下的财富,是人们的劳动成果,通常可量化,比如某个城市、乡镇或区域的存量资产;另一个类是自然资源,如气候、水、土地、矿藏等,它们尽管不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但却为我们的生存、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实现经济增长所需的原料、能源等都属于自然资源。如今,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国家都将自然资源当作国民财富来统计,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否,往往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资产状况与国民经济水平。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位居全球首列,但人均占有量却很低,比如:我国的森林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9、淡水资源为1/4、45类矿产资源占1/2、耕地资源占1/5,但却只占美国人均的1/10。

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为了保证经济增长,很多国家只能依靠从国外进口各类用于工业生产的资源,如铁矿石、石油和木材等。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是巨大的,随着环境的日趋恶化,能够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日益稀缺,比如土地资源的贫瘠,适合人民居住和农耕生产的土地非常少,开采矿石的成本非常高,但矿石质量却不高,某些地区频繁发生洪涝、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城市的经济增长带来严重影响。如果盲目追求经济利润,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后,为了满足生产需求,企业、社会乃至国家仍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用来治理环境,这种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等于变相提高了生产成本。

(二)经济增长让自然环境不堪重负

自人类生产开始那天起,对物质、经济、财富的追求从未停止过,正因如此,社会经济、国家资产、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得以提高。然而,任何事情都过犹不及,大规模、频繁的经济活动,直接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其一:大量废弃废物的排放严重超标,我国许多城市一年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雾霾天气,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伤害;其二: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尤其缺乏,正面临枯竭的危险,以至于影响到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并且短时间内不可能恢复。日趋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变暖的气候、开采过度的森林、严重的水土流水及水资源的污染……这些都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所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恶果,当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那么所有的物质、财富也将变得毫无价值。当然,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能源,只要生活在继续、社会在发展,就一定会消耗资源,如何节约自然资源,杜绝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才是发人深省的问题。中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过度的煤炭开采早已严重破坏了国内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尤其是对气候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大量有毒有害的气体过度排放,使得人人自危,在严重的雾霾天只能停止一切工作与社会活动。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每个国家、公民都有义务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对中国这样一个煤炭生产大国而言,必然将承担起更大的责任,社会各界、各大企业单位在环境保护领域,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经济增长是实现长期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

如果治理环境必须要停止一切社会生产活动,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那么,这在本质上与“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并无不同,都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如果顾此失彼,只能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既无法实现经济增长,也无法很好地治理环境。一个国家若想长期、持续性发展,必须要平衡好“经济”与“环境”二者的发展关系,让经济服务于环境的治理,让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这才是国家在发展中的良性循环。2020年,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比现在降低40%~45%,这也是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为尽快达成该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国家、政府部门、各企业单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新能源的研发、排污设备的更新与升级等。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那么也就无法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只有在物质基础的保障下,人们的环保意识才会提高,我们国家才会有实力来保护自然资源,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发展

正如前文所述,“经济”与“环境”有矛盾、对立的一面,也有彼此促进、统一发展的一面。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只有先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才会产生非物质的需求,比如绿色生态、自然环境等,在这些非物质需求的趋势下,环境的治理才会有所成效,同时,经济也为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提供了允档淖式鸹础。而环境则给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在丰富的环境资源的支持下,人类才能更好地从事生产活动,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经济”与“环境”就像天枰的两端,只有将二者放在同样的高度,让它们保持平衡,人类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双赢局面,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已经指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探索一条环境、经济、资源、人口高度统一、协调发展的光明道路。

在国家、政府、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如今的经济生产总值已仅次于美国,但是人均占有量却非常低,可见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悬殊,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人民,世代都挣扎在温饱线上,甚至很多贫困人口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所以,许多偏远山村、贫困地区并没有用于治理环境的资金,人们也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立足于我国国情现状,必须要将发展经济作为基本目标,从而解决贫困地区人们的温饱问题,然而仍有很多地区为了经济增长至环境保护于不顾,饮鸠止渴般地超标排放温室气体、过度砍伐森林,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显示,全球各个国家在工业化生产的腾飞阶段,均会给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但是当经济增长到了一定水平,对环境的保护会起到促进作用。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却也已然达到了治理环境污染的条件,简言之,投入部分资金用于保护环境的同时,又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

值得反复强调的是:“经济”与“环境”二者虽然存在矛盾,但绝不是二选其一、非此即彼的关系。以专业的眼光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不可兼得,以我国的国力和经济水平来看,完全有能力治理环境问题,并且通过环境治理来带动经济增长,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长期的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绿色GDP”为目标

1、改变GDP的核算体系

在GDP核算中加入社会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如果存在污染问题,那么则扣除这部分的GDP,避免经济主体行为被现存GDP所误导,只有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减少污染源,才能节约治污资金,如此核算GDP才能体现出社会生产的最终价值。“绿色GDP”的宗旨是促进“经济”与“环境”二者的和谐发展,扣除用于生产过程的环境成本,从而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所取得的成果。哪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哪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就越广阔。今后的社会竞争,一定是有关生命与科学的竞争,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树立“保护生态、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普及环保知识,将中国民族勤俭节约、尊重生命、关爱大自然的优秀传统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相互结合,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等渠道大力宣传科学知识,在社会大众当中达成生态环保、节能减耗、了解国情、珍惜自然资源、造福后代的一致共识;鼓励以生态为主发展工业农业及服务产业;重视生态文化、生态居住环境的建设;提倡健康、节俭、环保的生活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彻底摒弃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高消费行为。

3、提高“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

自然环境、生态资源是开展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前提,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该地区环境资源是否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全面了解地区内的人口密度、开发项目的发展潜力,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相关标准,树立起“自然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开发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就等于发展生产力,通过治理环境来促进社会生产,通过推进生态平衡来维持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让所有的生产经济活动都遵循自然规律有条不紊地展开,继而达到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效益的综合提高。

(二)在政绩考核中引入环保指标

1、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

建立起与生态发展、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的经济体制,将GDP的增长与否纳入政府部门、国家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包括是否严格执行环保法、本地区的环境质量改善指标等。

2、综合评估建设项目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所有工程项目的建设、改建和扩建,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后再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在施工中应严遵“环境影响评价”与“三个同时”制度――防治环境污染与工程项目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尤其是规模大、工期长的建设项目,必须百分百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尤其要提倡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特色产业。

3、大力推进“经济、环境”综合发展决策

适当提高生产活动中的环保资金投入,实现保护环境与社会生产的同步进行,做好环境监督与管理,让自然环境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构建起科技、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统一的发展框架,尽一切努力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上百年的工业革命,自然资源几乎被消耗殆尽,为了求得长期、可持续性的社会发展,人们必须找到“新”资源的创造途径,比如众所周知的“废物利用”。以往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从利用资源到生产产品,再到排放污染的单向过程,而“循环经济”是一个 “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最终解决了“经济”与“环境”相互矛盾、对立的一面。

1、通过循环经济促进GDP的增长

改革经济增长的核算模式,通过“绿色核算”模式来控制社会生产,彻底摒弃传统老套的工业化道路,建立起崭新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循环经济体系。因为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少,“先发展、后治理”的环境改善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我国的资源不足以支撑高耗能、高污染的社会发展模式,充分整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循环经济才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策略,比如长江城市群当中,很多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地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以此节约水资源,减轻水污染。

2、推动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各大企业、工业园应制定有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在贷款、税收、土地使用的优惠政策中引入经济激励措施,以此提高社会各界开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同r制定出相关工作的实施步骤,逐步研究、探索、完善绿色经济核算模式以及评价机制。站在企业内部循环角度实行清洁生产、鼓励生态工艺;站在各企业间的循环角度,加强建设生态工业链园区;站在整个社会循环角度,大力支持资产回收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改善产业结构。比如皖江循环经济园区便采用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用最少的废气排放量、自然资源消耗量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社会、环境、经济的和谐统一。

3、从小事做起,改变消费观

循环经济不仅是国家、社会、大型企业的事情,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关系。“循环”二字的意义是:消费活动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又不会破坏自然环境,一边消耗资源,一边回收和利用资源。比如:生活中产生出的垃圾,其实就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促进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企业在“废物利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利润,就像安徽马钢集团,采用的工业生产能源是燃油、电能等,而不是煤炭。企业将除尘灰当作燃烧原料,通过高炉煤气的余热来发电,再把钢渣、高炉水渣当成生产原料销售给其它企业,每年就能创造出七千万左右的效益。除此之外,安徽马钢集团还回收了工业废水,每年节约九百万左右的水费,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减少了四千五百吨以上。

(四)运用科技手段保护自然环境

重点研究环境保护领域的疑难问题,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改善生态环境,让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点,加快环保的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出现代科技对环境所起到的作用,整合各方科技手段,攻克环境保护的技术难题。国家与政府对拥有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设施、装备应加大扶持力度,严格监督、管理市场运作情况,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加大国内环保资金的投入。生产环保设备的企业应全面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努力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核心环保技术、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利用现代化科技加快环保技术体系的创新与建设,力争尽快攻克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污水深度处理、汽车尾气净化、洁净煤等技术难关,在环境保护中提倡应用高新科技,尤其是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更应加大保护力度、提高宣传推广力度,以此调动企业在研发、创新环保技术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环保技术示范活动,推广研究成果,全面提升环保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结束语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同样重要,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鱼和熊掌”的关系。如今,我国正向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大步迈进,而且已经提前步入信息科技发展的新时期,在这关键阶段,我们既要保持经济增长水平,又要做好自然环境的治理工作,客观看待经增长与环境发展的关系,积极建设绿色生态,实现绿色经济,以此满足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所需。

参考文献:

[1]敦剑,冯霄,何畅等.煤制天然气酚氨废水汽提过程经济和环境多目标优化[J].化工学报,2013,64(12):4313-4318.

第2篇: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却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据此,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下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成本。

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等。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美]科斯、诺斯等:《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国际经济增长中心v奥斯特罗姆和d菲尼,h皮希特编,王诚等译:《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

[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林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7]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第3篇: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途径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逐渐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力求追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在正确理论的支持和引导下,摒弃原有发展模式的不足,吸收和学习新的发展因素,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解决经济增长方式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高效性。科学发展观正是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依靠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新时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一、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分析

(一)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科学技术水平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跟国外发达国家比起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的企业在现实发展中没有很好地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没有充分发挥好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制约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水平和高度。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创新机制不完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多停留在低耗能、高污染的阶段,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环境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还表现在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处于一种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中,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科技创新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

(二)经济体制尚未根本性转变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生产效益很低,缺乏有效的生产激励政策,改革开放打破了这一经济体制,扩大了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调动了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但是,目前的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触动到旧体制的核心部分,没有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基本框架,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有限,不利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些企业通过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能够获得较大利润,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的企业依然存在,这正需要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科学发展的落实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体制支持。

二、依靠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途径探析

(一)增强认识,注重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渗透

科学发展观始终是指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理论,在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要重视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根据时展的新要求赋予科学发展观新的内涵,使科学发展观能够在新的发展环境中更好地指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在过去经济的发展情况中,由于过分重视看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和探索。现在人们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深刻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开始在不断探索绿色清洁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摒弃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为人们探索一条高效益、低污染、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引导,让人们埋头于经济发展时开始重视建立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寻求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三者有效结合,形成了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高效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正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渗透的结果,让企业逐渐改变原有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产方式,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去,不断在生产实践中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坚持走可持续的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

(二)重视人才,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人才支持

人才始终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更需要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作支撑。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注重挖掘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中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高效转变。人才作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一切先进设备、生产资料的开发和使用,要想依靠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型,归根到底还是要靠高素质的人才来实现。作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要转化为人力资本,就需要国家重视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创造各种条件积极开发现有人力资源,努力造就高素质劳动者,适应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需要。依靠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必须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注重对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将培养一大批高精尖创新人才上升到国家的人才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规模宏大、结构完善的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建设新局面的到来,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依靠科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科技进步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众多可能,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力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我国的科技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平明显不高,有些地区和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低技术阶段。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加快完善科技进步制度,提高本国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建设一支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在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水平上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真正发挥和依靠科技进步带给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尽快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技术创新的轨道上来。

(作者单位为西山煤电万隆实业分公司)

[作者简介:于志罡(1976―),山东济南人,本科,西山煤电万隆实业分公司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方向经济。]

参考文献

[1] 王梦奎.论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取向[N].北京日报,2004.

[2] 曹护.论以投资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S1).

[3] 匡国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J].理论月刊,2005(09).

[4] 岑倩青.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要义[J].商场现代化,2005(17).

[5] 杨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J].特区经济,2005(07).

第4篇: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计量分析

一、河南省经济与金融形势

改革开放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河南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2.92亿元达到2012年的298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2012年底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648.50亿元,比2011年末增长18.8%,各项贷款余额20033.81亿元,增长14.4%。全年首次发行和再融资募集资金209.20亿元,其中通过境内市场募集资金188.97亿元。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41.13亿元。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众多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这一领域的奠基人主要是戈德史密斯、麦金农和肖。戈德史密斯在他的著作《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中通过对35个国家数十年的考察,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大致平行的关系。麦金农和肖共同完成的《经济发展中金融深化》,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他们认为金融抑制造成经济增长率下降并且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金融抑制是由汇率和利率的金融价格扭曲造成的。

三、指标选择和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以下指标对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度量。

1.经济增长指标(LNGDP)

选取人均GDP的自然对数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变量。

2.金融相关比率(FIR)

选取河南省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加总作为金融资产总额与GDP之比作为金融相关比率。

3.金融中介效率指标(FA)

选取各项贷款总额与GDP之比作为金融中介效率指标。

4.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SM)

这里采用股票筹资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

5.保险市场发展程度(IM)

选取保费收入与GDP的比值作为衡量保险市场发展的指标。

基于所选的指标,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GDP表示人均GDP,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FA表示金融中介效率指标,SM表示证券市场发展指标,IM表示保险市场发展指标。

四、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ADF检验

首先对LNGDP、LNFIR、LNFA、LNSM、LNIM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原有的时间序列数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平稳的,而对其取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说明这些变量一阶平稳。

(二)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J法来研究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LNGDP和FIR、FA、SM、IM之间存在四个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种长期均衡关系的标准化协整关系的方程为:

LNGDP=-0.358FIR-0.0213FA+8.045SM+12.39IM+7.07

由协整关系方程我们可以看出,LNGDP与FIR、FA之间都是负向的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的规模、效率与经济增长呈现表面的长期负向稳定关系。LNGDP与SM、IM之间都是正向相关关系,即:证券市场股票筹资额的增长、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的增加与经济增长呈现表面的长期正向稳定关系。而它们之间的这种长期关系是否为因果关系必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说明。

(三)因果检验

在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察河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中介效率、保险市场发展均是经济增长的Grenger原因,经济增长不是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中介效率、保险市场发展的Grenger原因;证券化市场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Grenger原因,经济增长是证券化市场发展的Grenger原因。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河南省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呈现正相关,反映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就短期而言,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就长期而言,河南省金融发展是需求跟随型的,即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原因。这反映出河南省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居民手中的财富有了大幅度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了金融发展。同时金融发展却并没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利的推手。

因此,为了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出以下建议: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发挥金融集聚效应。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直接融资市场。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金融质量,加大区域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督管制,优化金融生态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子明,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03).

第5篇: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

【关键词】物流业,经济增长,河北省,建议措施

一、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位于环渤海地区,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四通八达,不仅是全国各省市连接首都的必经之地,也是承担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贸易进出口任务的重要交通要道 。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河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海、路、空为主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14年,河北省全年货物运输总量21.1亿吨,比上年增长6.0%;货物运输周转量12631.4亿吨公里,增长8.3%。营业性旅客运输总量6.1亿人,下降1.5%;营业性旅客运输周转量1276.7亿人公里,增长9.7%。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5亿吨,增长6.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83.7万标准箱,增长36.5%。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7.9万公里(包括村路),比上年增长2.7%。其中,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88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6万公里。2014年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997.0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末增长3.7%,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897.3万辆,增长14.8%。民用轿车保有量542.5万辆,增长20.4%,其中私人轿车515.7万辆,增长21.8%。

近十几年以来,河北省物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而且从1998年到2013年,物流业总产值增加了6.3倍,绝对值增加了2054亿元,增幅巨大。但是通过表2可以发现,河北省物流业总产值虽然增幅很大,但是增长速度确实极不稳定的,增速的波动幅度很大。比如2006年河北省物流业增加值为861.6亿元,比上年仅仅增长0.4%,而到了2007年河北省物流业增加值为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高达24.3%。所以,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发展速度虽然比较迅猛,但却是不平稳的,上下起伏比较大。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业的需求还不足,河北省物流业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首先,河北省专业的物流企业发展比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产生,发展经验严重不足,而且很多的物流企业是由其他的一些仓储、运输企业改造成的,业务经营依然局限于传统的一些项目,运输方式也比较单一,市场竞争力很弱。造成河北省物流企业如此窘境的原因主要是河北省物流标准化和物流技术信息化水平比较低。河北省许多物流企业标准化意识薄弱,对我国物流行业标准了解不够,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尚不统一,物流企业之间缺乏协调沟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信息不能自由交换和共享,难以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和有效配置,严重制约了河北省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发展壮大。

二、河北省经济发展状况

2011年河北省GDP达到24228.2亿元,增长率高达20%,增长速度保持两位数,全国排名保持第六。经初步核算,2014年河北省生产总值实现29421.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排名仍然保持第六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47.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5020.2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10953.5亿元,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2%。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依然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占据半壁江山,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河北省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必将增加第三产业比重,进而推动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

1998年到2013年期间,河北省GDP逐年增长,经济建设取得了比较骄人的成绩,从1998年的4256.0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8300.23亿元,GDP总量翻了6、7倍,年平均增长率在13%以上。其中,2004年河北省GDP总额比上年增长22.5%,而1999年河北省GDP总额仅仅比上年增长6.1%,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不太稳定的。

三、河北省物流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对1998―2013年河北省物流业总产值和GDP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在0.01的置信水平下,可以充分认为河北省物流业增加值和GDP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二者之间也确实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根据1998年到2013年河北省物流业增加值和GDP的数据,可以绘制出以下的散点图,从如下的散点图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改善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可以极大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河北省经济的发展,积极完善河北省的物流产业对于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顶层设计,政府部门应该在战略高度上重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积极营造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对于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企业,要重点扶持,加强协调与引导。帮助物流行业协会履行其中介服务的职能,简政放权,简化物流企业业务活动过程中的手续,提高政府部门及物流企业的办事效率。要建立统一透明、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河北省物流企业的竞争活力。

2、积极提升河北省物流行业发展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物流标准化建设不仅投入的资金多,而且物流企业也不容易直接受益,因此政府可以出资来设立建设物流标准化的专项资金,引导河北省的物流企业统一标准,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提高物流企业间的运作效率。对于河北省物流信息化建设应该发展新的思路,根据河北省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总体发展目标,对不同的物流运作机制进行分析,积极创建河北省物流信息平台。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照搬模仿。要积极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将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信息都包括进去,并与其他物流相关系统对接,就像一个神经网络一样,使得物流信息实现无缝对接、自由共享。

3、加强物流技术的开发和物流人才的培养,河北省政府应该支持和鼓励地区间物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物流人才。推进物流培训教育体系的建立,大力引进国内外专业的物流人才,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物流行业协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保证河北省物流产业的长期持续与稳定发展。

4、加快推进河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政府应该帮助河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比较分散的运输、仓储、联运等功能进行整合,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扩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扩展其增值服务和高端服务,做大做强河北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参考文献:

[1]谷永芬等. 现代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 . 物流科技. 2003(6):1-3.

[2]宗刚.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D].北京工业大学. 2003 .

第6篇: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

“双十一”本是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但现在却演变成了“狂欢购物节”。2016年“双十一”主流电商成交额再创佳绩,天猫成交额1207亿元,比2015年增长32%,无线交易额占比81.87%,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此外,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双十一”当日的销售同比也大幅增长,小米、华为、暴风科技等公司的全网销售量也继续高歌猛进,这种新经济形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令世界惊叹。逾千万家网店,上千家物流公司,数千万人就业,这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其实就是新经济,它的成长速度超出我们的预料,其活力与能量也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消费型经济正在起飞,中国新经济已经开启新的消费时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新经济”虽是2016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已逐渐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可以说,新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重构全球化新格局。而在中国国内,“经济快车”经历了多年高速运转之后,近年来开始适度放缓,低端高耗能产业,已经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各个行业都面临转型升级需求,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找到下一个掘金点,又如何转型,这无疑是新经济需要摸索探讨的问题。譬如在文创产业方面,台湾转变得更早,做得更精细些。很多去过台湾的朋友,都会感受到台湾文创产业的精彩与多元。在台北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笔者亲眼见到一个喝水的铁壶衍生出来的系列产品和文化,叹为观止。还有台湾的农业观光产业,更加体现出文创与传统产业的完美融合,普通的水果、蔬菜一下子变得有了故事,有了身份和身价。他们已经将生意做成了文化,通过品位来创造产品的价值,而不再跟低层次的价格比拼。一个文化产品,就能打造成一条产业链,文化与产业有效结合,能带来巨大的价值。从近几年台湾发展的个案里不难发现,整体经济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时,就需要文化创意产业跟经济紧密结合。这其实就是新经济的魅力,也是我们下一步该努力的方向。就河南而言,不沿边不靠海,创新创造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更需紧紧抓住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要素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进行创新,以带动推动产业、产品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打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性发展的新经济产业。

总之,新经济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和专门研究的领域。现在我国新经济的初步形态已经形成,多个省份在“十三五”规划中,都将新经济列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广州最大的创新在于,将主导产业的规划发展与城市战略塑造紧密结合,通过聚焦“三中心一体系”(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对全球高端资源的集聚能力。新疆瞄准了新能源、新材料、石油石化和输变电装备等10个战略重点,推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北京则在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新能源、高效节能等领域形成一批新增长点。河南在新经济发展上着墨更重,将全力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四张牌”, 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经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换过程中,我们不能再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必须探索经济管理新的路径,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坚持战略聚焦,厚积薄发,要让政策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等倾斜,大力发展新经济。特别是要树立问题导向思维和互联网思维,要具备敏锐的嗅觉和快速纠错能力,不能坐着等、站着看。要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引领新常态中有所作为,使我国新经济增长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让“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第7篇: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

    【关键词】 增长极理论 旅游业 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

    一、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地区内不均衡发展为基础主张,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位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或产业带动,主张选择这些地区或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①先导产业增长;②产业综合体与增长;③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此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较强。

    二、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10月,第三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成都召开,川滇藏三省区在会上就发表了携手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合作宣言,旨在将香格里拉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品牌。“香格里拉”包含了四川、云南、西藏的大部分旅游区,三省区目前正在建立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藏三省区将在各自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方面的联合与协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重点将实施对旅游区范围进行总体规划等问题,并对“香格里拉”区域内的旅游区功能、基础资源、生态环境、产业选择等问题进行科学论证。选择重点地区先期发展特色旅游,联合推荐促销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据悉,2002年云南省旅游部门率先抛出“橄榄枝”,欢迎四川、西藏等省区联手合作保护和开发香格里拉,四川省目前已率先投资49.3亿元打造川滇两省内交界处的旅游景区,并制定了一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西藏则通过去年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与云南在“茶马古道”的开发上进行了尝试,出台了“大香格里拉”计划。区域联合开发香格里拉的框架已经形成。2001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成了滇川藏三省区“大香格里拉”品牌的核心。巨大的品牌价值,不仅催热了当地的旅游产业,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香格里拉旅游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去年香格里拉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58%,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0.3亿元。而迪庆州接待游客数量5年内从几十万猛增至200多万人次。香格里拉县去年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达8.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7.5%,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3%。

    三、 结合增长极理论分析旅游业对“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拉伸旅游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朝阳产业,任何单独的旅游企业或者单独的景区都不能提供完整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是由一连串横向联系的企业构成的产业链,能为旅游者提供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到全套景点组合。发展旅游业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条件,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大香格里拉”区域内公共设施服务业、娱乐服务业、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的发展。近一年来,西藏自治区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西藏境内,投入了6000多万元,对昌都强巴林寺旅游基础工程、八宿县然乌湖旅游景区等风景区进行的重点建设,扩大旅游服务设施总量,形成功能齐备、运作有序、服务规范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云南省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云南境内,投资500多万元,兴建了香格里拉县噶丹松赞林寺旅游服务站、小中甸扎西藏文化生态苑安、德钦县佛山乡老西集镇市政容貌以及德钦县弦子节庆广场;西藏昌都地区评审了2家三星级的宾馆、1家二星级的宾馆和8家旅游定点宾馆饭店,创办了地方性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在旅游区开展地方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娱乐节目,促进旅游企业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经营体系的建立。

    (2)创造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加速人才的培养。目前,三省区已开通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互联网旅游信息服务,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旅游服务网站就有10多个,大大方便了广大旅游者。一年来,三省区相互协作,加强了旅游人才的交流,自去年5月以来,四川省旅游局为西藏自治区培训了100名导游,为西藏昌都地区培训了民族旅游管理人才10名。同时,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外来旅游人员的增多,丰富了当地的知识文化,带来先进的技术理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

    (3)带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作用和明显的关联带动功能,尤其适合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旅游业还是一个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让世界了解本地,让本地走向世界”的“先导产业”,是吸引境外人士来本地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经济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性,决定了旅游业不仅应当是该区域的第一大主导产业,而且在带动本区域对外开放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方面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香格里拉区域以旅游业的发展方式来带动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是本区域应该走的最有效的途径。按照增长极理论由点带面,由局部带动整体的原则,在打通香格里拉旅游小循环的基础上,尽快把分布在川滇藏各个区位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串通起来,构建大香格里拉的旅游大循环,以形成对外旅游的竞争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走生态旅游之路,是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积极培育旅游业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8篇: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

纺织服装业正值“寒冬”,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业内企业的上市热情。

近日,孕婴产品零售商上海十月妈咪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十月妈咪”)的招股说明书在证监会官网公布。招股说明书显示,十月妈咪此次拟登陆上交所,计划募资2.19亿元用于营销网络、信息化系统建设等项目。

随着去年“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孕婴产业的前景被业界看好。然而,《投资者报》记者查看十月妈咪的财务数据却发现,其2015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其中净利润下滑了近五成。

在政策利好、市场看好的前提下,为何十月妈咪的净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投资者报》记者就此向十月妈咪发送采访提纲,但并未获得回应,致电公司官网电话亦无人接听。

都是“羊年”惹的祸?

此次IPO,十月妈咪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1500万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25%,公司预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6000万股。

十月妈咪近两年的净利润波动较大。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数据显示,2014和2015年,十月妈咪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4亿元和2.7亿元,同比增长14.47%和下降1.05%;营业利润分别为13038万元和1269万元,同比增长114.9%和下滑58.21%;净利润分别为2329万元和1244万元,同比增长119.47%和下滑46.57%。

针对2015年营业利润和净利润的下滑,十月妈咪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利润水平主要受营业收入、毛利率水平以及期间费用的影响。2015年利润水平同比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管理费用同比大幅增长。

循着十月妈咪招股书所述原因,《投资者报》记者查看财务数据,2015年度公司管理费用为5181.2万元,较2014年度的3675.4万元新增1505.8万元,增长40.97%。此外,2014年底十月妈咪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的同时,其管理费用增幅亦不小,同比增长21.2%。

再细看管理费用明细发现,公司2015年管理费用增加主要是由于公司员工工资及福利、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和研发费等增加所致。其中,2015年公司员工工资及福利为2820万元,同比增加992.2万元。

将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归于管理费用增加,这是十月妈咪招股书的官方说法。而公司副总裁卫达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还提供了另一条理由:去年收入和利润下滑是受到中国传统“羊年”的影响,受到传统观念羊年不适合孕育孩子的影响,导致新生儿锐减,从而影响到行业的整体销售。

多数子公司亏损

不但净利润大幅下滑,十月妈咪的资金链状况也不乐观。

十月妈咪此次IPO,计划募资2.19亿元,募资中的一半都将用于补充营运资金,由此可见十月妈咪资金链很紧张。

那么,十月妈咪的资金链到底有多紧张?

十月妈咪目前共有5家全资子公司,除上海十月妈咪和上海有喜在2015年实现盈利外,其余三家均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杭州普宏亏损22.64万元、上海佳婉亏损14.89万元、杭州佳婉则亏损36.38万元。

没有源头活水,却有消耗不断。除了管理费用以外,十月妈咪的应收账款和在建工程金额也出现连续增长,其中在建工程金额是呈现飙升状态。财务数据显示,2013-2015年,十月妈咪的应收账款分别为1231万元、1552万元和2595万元;在建工程金额分别为30万元、1306万元和4495万元。

十月妈咪的负债也逐渐增长。财务数据显示,2013-2015年末公司的总负债金额分别为4855.58万、7441.66万元和1.32亿元。

截至2013年末,十月妈咪的短期借款余额为200万元,然而到了2015年该数据攀升至1102万。另外,十月妈咪2013年的利息支出为17.59万元,2015年则达到52万元,两年间增长1.9倍。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公司对于其直营门店的描述出现前后不一的现象。

其招股说明书多处指出,截至2015年12 月31 日,十月妈咪在全国29 个省市自治区开设了240 家直营店、授权172 家加盟商开设了314 家加盟店,店铺主要分布于全国百强连锁百货商场。

然而,在“补充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中的“现有业务持续发展需要补充营运资金”里则显示,截至 2015 年末,公司共拥有直营门店226 家。至于为何出现这种差错,由于公司未予回复相关采访,原因不得而知。

自主生产比例低

据了解,十月妈咪业务集中于产业链上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创新和研发设计、品牌推广、销售渠道建设等环节,自主生产的比例较小。对于孕妇服装,主要采用OEM(俗称代工生产)的外包生产或委外加工模式;对于孕妇用化妆品,主要采用ODM的外包生产模式。由于对外包生产商、委外加工商业务经营的控制力有限,无法保证未来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不会受到外包生产商或委外加工商自身经营状况的影响。

《投资者报》就如何防范外包生产和委外加工模式的风险问题采访十月妈咪,很遗憾未能得到解答。

此前,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展开了2016年第1批针织内衣等25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样检测。其监测结果显示,包含十月妈咪在内的6批次针织内衣不合格,不合格项目包括纤维含量、PH值。然而后续十月妈咪如何处置该事宜,在招股说明书中未提及,《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也未能得到解释。

第9篇: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

关键词:收入不均;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公共教育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02

从上世纪以来,关于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结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古典经济学学派认为,在后工业时期,收入不均有利于经济的发展(Keynes, 1920;Kaldor,1957)。后来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假定消费者、生产者的同质性,认为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个变化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收入分配的研究再次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 。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研究上,都表明收入分配确实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且与传统观点不一致。下面我们就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内在机制的文献研究进行讨论。本文结构安排如下:一是理论模型;二是主要影响因素讨论;三是实证研究;最后是小结。

一、主要的理论模型

现代研究不断地演变,产生了数以百计的理论研究性论文,都表明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面的。最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被广泛地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资本市场不完美;一类是政治经济学模型。

1.资本市场不完美模型。资本市场尤其是信贷市场如果完美,任何人只要有可获利的投资机会,都能够通过借贷等市场活动筹集到所需要的充足的资金。但是正如世界银行(2006)所指出的,几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都是远非完美的。Galor 和 Zeira(1993)在资本市场不完美和教育投资有固定成本的假设下,人们不能自由地借贷,只有较少的人能够投资于人力资本,所以,收入分配会影响职业的选择。收入不均因此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活动和短期经济的发展,再者由于跨代传导,会产生持续的差距,这也会长期地影响经济的发展。Banerjee 和 Newman (1993) 分析了在资本市场不完美的假设下,收入不均对个人投资机会的影响。如果存在资本市场不完美和企业经营活动有固定成本,收入不均会增加资本对企业经营的投入倾向,因此对经济发展有害①。Aghion(1997)等人分析认为,在资本市场不完美和信贷资源稀缺且昂贵时,均衡时投资机会就会在个人中间不均等地分布。当得不到信用时,个人的均衡投资将会是他们初始财富的增函数,初始财富越大,投资规模也就越大,从而资本积累增加,利于经济的发展。反之,财富不均越大,越是滞缓经济的增长。

2.政治经济模型。Persson 和 Tebellini(1994)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经济模型,认为税收和转移支付时通过中间投票者来选择的。如果大多数选民比较贫穷,将会实施由富人向穷人再分配性政策,为再分配而征税会对资本积累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经济增长。与Persson 和 Tebellini的结论相似,Alesina 和 Rodrik(1996)的模型认为收入不均等直接引起社会不满和政治不稳定,政治不稳定又导致经济发展环境不稳定,从而抑制投资和经济增长。总体显示出,在收入分配不均恶化的社会里,分配政策可能更利于利益集团得到相对多的劳动成果,因此减少了投资和经济发展。

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的目的是验证资本不完美模型和政治经济学模型的理论预期。与理论预期的结论一致,如Alesina 和 Rodrik (1994), Person 和 Tabellini (1994)和 Perotti (1996) 早期的分析已经验证了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比较重要的研究是,Perotti (1996)比较细致地分析了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各种可能的不同方式。与现代诸多研究的观点类似,他的研究为Galor和Zeira结论提供了支撑,表明收入不均的确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密切相关,低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又与低的经济增长相关联。Deninger 和 Squire (1998)进一步支持资本市场不完美范畴内公共教育水平的预期,他们使用土地的分布情况作为资产分布的工具变量,发现最初的不均对教育和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并且,与资本市场不完美模型预期一样,信贷约束对穷人的个人投资决策有更大的影响,他们发现初始不均主要伤害的是穷人。

后来有一些研究偏离了模型所要研究的初衷,即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值得一提的是,Forbes (2000)和 Barro (2000)基于面板数据考察了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分别是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和无影响,但解释这些结论须谨慎,他们的数据可能没有通过有效性检验,且不具备足够的综合信息。Barro (2000)分析,一旦固定教育、出生率和投资,在整个样本里收入不均与经济增长没有关系,就此得出结论,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教育、出生率和投资间接地作用于经济发展,暗示收入不均的影响方式可能仅在文献理论推理。另一方面, Banerjee 和 Duflo (2003)认为,以前线性结构回归与理论预期并不一致,线性回归的结论是个伪证。他们发现,收入不均的变化与经济增长率变化相关联;与理论预期的长期负面影响一致,经济增长与滞后的收入不均之间是负相关的。

最近,Easterly (2007)已经再次验证了现代研究一系列的理论结论,收入不均对人力资本构成和经济发展有负面的影响。他使用农业资产禀赋作为收入不均的工具变量,目的为了克服测量误差和收入不均的内生性,在跨国分析中,认为收入不均阻碍了公众的入学教育和经济的繁荣。

三、主要影响因素的讨论

1.人力资本积累代替实物资本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Galor 和 Moav(2004)提出一个可以协调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研究两种矛盾观点的统一理论,也允许了现代研究的主流观点在更广阔的框架里被解释。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的积累之间的差异意味着,在信贷市场约束下收入分配更加平等才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意味着如果边际储蓄倾向随财富增加而增加,收入平等不利于实物资本的积累。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是反映工业化早期的发展阶段,此时实物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相比之下,资本市场不完美模型认为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是反映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此时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因此,在存在信贷约束时,偏技术科技的发展强化了收入公平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效应,推动经济增长。

2.农场主与资本家的利益分配矛盾。Galor, Moav 和 Vollrath (2009)认为,从农业化向工业化发展时,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的本质发生了变化。考虑到人力资本和土地都稀缺,提高教育水平在工业化社会里带来的劳动力生产率比在农业化社会里要高,因为劳动力流动和工业工资的提高降低了土地的收益率。国家间的土地分配差异产生了工业部门组成的不同,也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这些结论与Galor, Moav 和 Vollrath(2009)所阐述的历史实证一致,农场主的分布的确影响了农业化到工业化经济的转变本质,并且对国家间人力资本积累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差异产生显著的影响。另外,Galor, Moav 和 Vollrath 基于20世纪美国各州的数据,实证了农场主土地拥有集中度对教育支出的负面影响和土地分配不均的确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障碍。

3.制度歧视。Engerman 和 Sokoloff (2000) 提出另外一种理论来解释收入不均对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由于地理位置导致收入的不均等,形成了一些诸如地方保护主义和教育歧视等扭曲性的制度,便于维护利益团体的特权,强调利益团体与公众之间的制度不平等会延缓公共教育政策的实施,然后影响经济增长。Acemoglu, Johnson 和 Robinson (2005)也同样地认为,国家间的经济繁荣的背后都有着早期欧洲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制度特征。Galor 和 Moav (2006) 和Galor, Moav 和 Vollrath (2009)认为,一种更为直接的经济机制能够反映收入不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尤其是,如果国家的政治结构不变,一旦农场主在工业部门所得的收益高于他们的综合收益,经济增长和所持资产的多样化最终可能会推动各种促进发展的政策得以实施,如公共教育政策。

4.性别歧视、人口出生率与经济增长。Galor 和 Weil (1996, 1999)认为,在生产过程中,科技的进步创新和资本的积累极大地协助人类从事脑力劳动密集性的工作,替代了体力劳动密集性的工作。从男性具有体力劳动的比较优势和女性具有脑力劳动的比较优势来看,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人口出生率下降,就业率明显增加,经济状况好转。后来,出现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与教育有关的收入不均和人口出生率的关系,他们认为,收入不均程度的总体下降将会减少人口出生率,从而降低了教育投入及收益的总体水平。

此外,Galor 和 Moav 认为,社会阶层的变化和收入不均是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并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从收入不均与经济增长的统一论的研究脉络来看,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加剧熟练劳动力的稀缺,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但是人力资本的投资却因为资本市场不完美只能达到次优,公共教育的投资因此就会促进经济发展。

四、结语

近来的研究从理论上看,绝大部分都认为收入不均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是从实证研究结果看,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确定的,所以,在未来可能还需要数据和估计方法。其中,资本市场不完美模型主要强调资本市场会影响投资机会,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政治经济模型认为,收入不均会通过政治与社会不稳定影响经济增长。

除了两模型以外,诸多研究也更深入地考察了其他因素,多角度地探究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人力资本积累代替实物资本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这个理论立足于人力资本积累和实物资本积累特征差异性,力图统一整个领域研究的成果;农场主与资本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进程;对同一类事物在不同区域实施不公平的规章制度,即歧视性的制度,还有性别歧视等不利于经济增长,当然,每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收入不均在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前进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现代研究大都支持这样的观点,收入再分配有利于经济增长,特别是公共教育政策尤为重要。

注释:

①Aghion 和 Bolton (1997)认为再分配会提高了机会的公平和由富人到穷人的涓滴效应,能够促进经济效率。

参考文献:

[1] Galor, Oded ;Joseph Zeira.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Macroeconomics Implications[R].Working Paper No. 197,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ebrew University,1988.

[2] Banerjee, Abhijit V. , Andrew F. Newman.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3,101(2):274-98.

[3] Aghion, Philippe ; Patrick Bolton. 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7,64(2): 151-172.

[4] Perotti, Roberto.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mocracy: What the Data Say[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6, 1(2):14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