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

第1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

摘要:泥金彩漆是宁波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三金”之一,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完美的装饰效果在泥金彩漆甬式家具上有着广泛应用。但是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泥金彩漆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工作过程,梳理了核心技能,提炼了核心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明确课程框架,制订教学计划,研发配套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完成浙江省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教学指导方案,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掌握制作泥金彩漆的各种基本技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湮没已久的泥金彩漆绝技重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 :泥金彩漆核心课程项目教学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泥金彩漆是宁波传统工艺“三金”(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代表性传统工艺之一,内容丰富多彩,尤以取材特殊,创意独特,为人称奇,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2010年,“泥金彩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瓦解,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失,泥金彩漆也失去了它生存的市场。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作为文化机构,又是首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继承、弘扬泥金彩漆等这些民间的文化遗产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因此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民间工艺利用和挖掘起来,通过学生的制作学习,进行“活态”的继承,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和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制作泥金彩漆的能力,为泥金彩漆技艺培养传承人。

实践过程遵循“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立足课堂,制订并实施本成果行动构想。

二、实施策略

1.进行专业调研,确立培养目标

泥金彩漆地域性强,全国仅宁海县内一家工艺品企业(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还保留着完整的泥金彩漆技艺,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该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充分摸清该技艺的整个工作岗位状况,以此了解泥金彩漆技艺对人才需求,进而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基于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职业导向的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

根据调研计划,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物专访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随机问卷调查100名宁波市民;对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宁海文化馆、宁海工艺美术协会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调研内容包括产品的市场定位与需求,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能力,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相应的职业资格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

据此,我们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宁海及浙江省传统工艺行业发展需求,力求培养德、技与艺全面发展,具备泥金彩漆工艺美学、江南十里红妆民俗史、泥金彩漆艺术设计与制作等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能从事泥金原料制备与管理、堆塑造型设计与制作、泥金装饰、传统工艺品包装与展示、生产管理与销售等相关工作,达到相关初级工水平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的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工人”。

2.基于工作过程,提炼核心技能

泥金彩漆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主要是在木制胚件上,将打成薄片的金银箔碾成粉状,调入漆料后或涂或描或填,并采用蚌壳片、镜片、砂会、沥粉等工艺技法精心装饰;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的。纯手工技艺制作,工艺考究、精致,共有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罩漆、上彩、铺云母螺钿、分天地色、修边、挖朱等20多道工艺,约3个月器物才能成品。其中,堆塑(堆泥)是泥金彩漆最具特色的手工艺,也是与其他漆器最大区别所在,为宁波所独有。

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制作的整个工作过程和工艺流程,我们提炼出民族工艺品——泥金彩漆制作的四大核心技能:泥料配制技能、选图绘制技能、堆塑技能、装饰技能,并明确了相应的技能要求,泥金彩漆制作的核心技能及要求。

例如针对备料(购料、筛粉、配料、捣泥、保存、工具制作)过程,我们提炼出的核心技能是泥料配置技能,其核心技能要求是:蛎灰、瓦灰、金箔、金胶、矿物颜料、油漆等质量鉴定;原料的比例;泥料的搅;敲打的时间;密封、阴晾;木制工具、竹制工具、金属工具、模具。堆塑的工作过程有绘制图案、关框、造型三大工艺,其核心技能包括选图绘制技能、堆塑技能,核心技能要求有:传统团鉴赏;白描手绘、拷贝;绘制边框;搓泥线;上漆胶和编线等。贴金的工艺流程由上彩、涂金胶、剪金、贴金、扫金组成,核心技能为装饰技能,核心技能要求有调色、撒云母、镶嵌螺钿、修补等。

3.开发核心课程,分解教学项目

在明确了掌握“泥金彩漆”技艺所需的四大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按照综合工作岗位职责、任务和能力需求,我们开发出“泥金彩漆”四门核心课程:材料处理、图案绘制、堆塑工艺、综合装饰,并细化分解出核心课程各自的重点教学项目(见表1)。

4.制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

为了量身打造技艺传承人培养规格,校企共同研讨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校本教材,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练,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1)明确课程设置,制定教学指导方案。泥金彩漆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表达了作者创作时所想表达的意境,手工原创作品应充满激情神韵。所以,泥金彩漆传承人必须有相当的传统文化修养,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懂得写生和速写,要有深厚的传统的技艺功底。只有懂得泥金彩漆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才能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想表达的意境;只有熟练掌握了泥金彩漆的堆塑造型制作技能,才能心到手到,完整表达出所想要的最终图像效果。

因此,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课程的设置,除了核心课程(含教学项目)外,还开设了素描、色彩、书法、制作技艺工艺、计算机、美术等公共课程,还开设了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欣赏课,以及不同方向的工艺美术技能课程(泥塑、雕刻、工艺绘画、Photoshop等),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泥金彩漆方向、平面设计方向、家具装饰、室内设计、古玩鉴赏)等模块,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深厚的潜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他们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艺术基础。

目前,学校泥金彩漆的课程设置见图1。

这一课程设置,突破了以往中职艺术人才培养照搬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遵循民间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彰显地方性、应用型,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准确;把艺术人才培养和地方艺术产业的发展、地方旅游业的开发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确定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浙江省教学指导方案,制订了本专业3年制(2+1)的整体教学计划,即2年在校学习和1年顶岗实习。核心课程占总课时的26%,顶岗实习占32%,选修课程占10%。选修的相关专业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2)自编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泥金彩漆技艺要“活态”传承,关键之一要有合适的教材作为载体。泥金彩漆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气候与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全是手工技艺,没有一本完整介绍和记录该技艺的书籍资料,全靠师徒口传手授,代代相传,没有相应的教材作载体,教学的随意性大,目标任务也往往不能很好完成,所以非遗教材体系的编写成了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校企双方成立编写组,鼓励具有编写资格和条件的专业课教师创编泥金彩漆的教材、辅助教材及讲义。通过到企业调研,走访民间艺人、进入车间,了解每道工序,整理汇编泥金彩漆资料,全程记录泥金彩漆的技艺过程。

经过多次教材编写会议,几易其稿,《泥金彩漆技艺系列丛书》之一的《花鸟篇》(配套光盘)最终完成。该教材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紧紧围绕泥金彩漆技艺的全过程,教材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主线而编写。全书共分绪论和四大教学模块(边框造型、植物造型、动物造型和花鸟综合造型)。每个教学模块又分解成相应的教学项目,涵盖了制作泥金彩漆所要学习的全部技艺。每个项目任务按“实训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任务拓展、项目评价、训练感想”板块设计编写,从提出任务到完成任务,循序渐进,同学们想看、爱学、易做,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可以完成整个项目任务的操作,从而掌握相应的工艺技法,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教材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训配套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教材和参考用书。

三、小结

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工作过程,梳理了核心技能,提炼了核心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明确课程框架,制订教学计划,研发配套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培养了一支高水平、谙熟泥金彩漆制作工序及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学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群建设,探索数控、模具与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的整合、转型、升级,打造品牌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掌握制作泥金彩漆的各种基本技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湮没已久的泥金彩漆绝技重新焕发生机。这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保护非遗项目模式的成功运行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和案例。

参考文献:

[1]黄才良,赵广玲.绚丽多彩的泥金彩漆[J].收藏,2009(1).

[2]赵福莲.宁波泥金彩漆口述史[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

[3]陈文斌.融入民间美术文化拓展美术教学空间[J].科学大众,2010(2).

[4]董继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刘金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第2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

A:谢锋

Q:作为首位登上巴黎时装周正式官方舞台的中国时装设计师,作何感想?

A:2006年我们第一个走上国际的舞台,其实给中国在国际舞台形象上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让世界了解中国正在从生产大国走向设计大国的过程中不断努力,这是关键。做秀是产业的一个部分,从这点来说中国的设计师是任重而道远的,因为我个人认为只有产业与设计师的表达相互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时,事情才会长久并且有意义,所以尽管我们在巴黎有时装秀已经三五年了,但实际上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发展上还是很薄弱的,从我个人来说我希望有更多带有产业的设计师走向国际舞台,能向全世界宣传中国的产品,而不仅仅是一名设计师,这一点对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

Q:从2000年JEFEN By Frankie品牌创立到2006年受到法国高级时装工会这种高度认可的过程中你都经历了怎样鲜为人知的机会和坎坷呢?

A:吉芬从2000年第一次时装会开始,每年两次的会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其中二十几次的会六次是在巴黎。作为吉芬的延续在巴黎做秀其实非常不易。一方面是巴黎做秀的时间和中国很冲突,在巴黎一般春夏是在十月、秋冬在二月,而十月是中国的黄金周、二月是中国的春节,员工们都放弃了节假日。另一方面是在巴黎做秀工作量大并且路途遥远,而且巴黎做秀的压力和在中国做秀是不一样的,吉芬每次做秀都本着自己的高标准,每一季我们从眼镜到鞋子到包的整个系列的开发都很重要,而在中国对时装这种小批量的配套体系是不尽完善的。

Q:本季2013春夏时装系列的“聆听”,是怎样想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苗绣”作为灵感来源的?

A:我们之前一直在描述中国的文化,所以这一次我们更想描绘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点。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们看到了正在被开发和保护的刺绣特别是“苗绣”,而这一次我们和奥迪的合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旨就是要表现现代化和未来感,我们通过深入苗寨将“苗绣”融入到日常的生活时装中,看到苗绣不仅局限于旅游产品,让大家看到苗绣的未来,这是这次的目的。

Q:本次将“聆听”带到巴黎时装周的T台,让外国友人认识了解了中国“苗绣”,对于你创造的这次骄傲,作何感想?

A:当时现场有很多苗族的秀娘,她们带来的表演让大家为之惊叹,中国的手艺的纯粹与完美,苗绣只是中国刺绣的一个小的绣种,中国有56个民族有很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手工艺,而苗绣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但苗绣所展现给世界的却是很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的美感,对于今天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是一种触动。

第3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

21世纪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届“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评选活动中,越南雅乐、韩国皇家宗庙祭祖仪式及神殿音乐等源自中国雅乐的项目相继入选“名录”。2005年,源于中国端午节的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非遗”成功。

2008年初,记者见到了讲学归来的沈洽教授。从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和中国音乐学院研究部主任卸任之后,他一直在南华大学任教,至今已逾七年。

“不想讲,真不想讲。”出乎记者的预料,沈洽很激动地说。“以前我总是呼吁,从我工作起一直呼吁到退休,太多的想法和建议,有什么用!”“如果一定让我说,我不想再讲大道理,只说一件事:救救中华雅乐……”。

就这件事,沈教授一谈一个下午,滔滔不绝。

雅乐国粹今在何方?

沈洽:你们知道吗?最近韩国把我们的端午节祭申报成为“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了。

记者:韩国申报的是江陵端午祭,他们保留了比较完整的一套祭祀仪式。

沈洽:江陵端午祭是韩国的没错,但端午祭却是地道的中国货,他们的雅乐也是中国唐代、宋代传去的,宋徽宗曾多次“赐乐”高丽王。可这些东西经过“韩化”,就成为他们的国宝,成为他们的“口遗”了。问题在于,情况似乎还在发展,听说他们还要想申报中医、祭孔等等;韩国有学者最近还发表文章说孔子、西施、李时珍等都是韩国人。如果有一天孔子、西施、李时珍、儒学、雅乐、端午节都变成韩国的了,你作何感想?连同更早先传去日本被“和化”了的日本雅乐,最近山口修先生帮越南重建的越南雅乐,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印尼、柬埔寨、泰国、老挝等等,在历史上曾受到过中华文化间接乃至直接影响的各种雅乐传统,他们至今都或保持着或恢复了很好的传统。你又有何感想?

记者:很遗憾的是,雅乐在其真正的发源地中国却消失了。

沈洽:是呀,20世纪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这些都是落后的、是糟粕,成为许多专家学者、文艺作品嘲笑、调侃的对象,都被扔到垃圾堆里去了,而人家则当宝贝,引进后保存、改造,甚至还要说这些东西最早是他们的。这叫什么话呀?你不服气,说这是中国的,那你拿东西出来呀。你又拿不出来,连曲阜的孔庙都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祭孔仪式,怎么拜、怎么做、用什么音乐,都不知道。我们拿不出来,别人拿出来了,然后去申报,联合国教科文批准,就这样被他们“申”去了。能怪谁?只好怪自己。

记者:思想观念不同,当今的主流是引进西学,与国际接轨。

沈洽:怎么和国际接轨?我认为弘扬各民族文化、共建多元社会才是当今国际的主流。我们对这些事情是听之任之、毫无反响?还是有所警觉、有所应对?台湾这些年来“去中国化”这么厉害,但还是有人敢在电视上气愤地说,这是“文化强盗”行为,呼吁要保卫中华文化;也有人说,呼吁应该,但思考怎么保卫才更重要。所以我只提一条建议:对于这种现状,我们要不要好好反省一番?我有一位韩国国乐院的舞蹈家朋友,她曾来中国念博士,一心想学中国正宗的宫廷乐舞,结果什么也没有学到,只能回去自己研究。如果来留学的人老是找不到正宗的中国传统礼仪、舞蹈和音乐,让来学的人失望而归,人家还来这里干什么?来找歌星、听口号么?还是来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丰硕成果?还是听西方管弦乐队翻版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你能拿出一件真正唐代的乐器、一首真正的唐代乐曲么?别说唐代,真正宋代、明代的地道音乐我们又能拿出多少呢? 记者:真是很有趣,“五四”时期人们把雅乐看作消极的东西,对其消失拍手叫好。过了将近一百年,时过境迁,现在人却又要复兴雅乐。您认为在当今社会,雅乐除了遗产价值以外,现实意义在哪里?

沈洽:过去说这是封建王朝的产物和象征,应当。可是黄帝、神农、伏羲、尧、舜的“三皇五帝”时代并不是什么封建王朝,不早有《云门》、《成池》、《箫韶》等等大乐存在?那是祭天、祭地、祭祖宗的。祭天地是为了感恩天地创造了万物,使人得以生存、繁衍,是向天地承诺人要和天地和谐共生;祭祖是对祖先的感恩,是向祖先承诺要把先人的智慧代代相传,不弃不遗。华夏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我看,这雅乐也是有一份功劳的,不能简单地说它就是封建王朝的产物。它有着更为复杂得多的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的内涵。联合国为何要设“人类遗产”的认定?我想,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各种文明的璀璨象征和宝贵基因。所以我们中华文明,应该有一种从炎黄时代开始就一脉相承的东西,它是能让人肃然起敬、让人深切地感觉到从这个文明走过来的骄傲、让受到这种文化熏陶的人都变得正气凛然、气宇轩昂,让全世界华人都深心向之的现代图腾。它是什么?最恰当的代表和象征看来只有雅乐。它应当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雅乐承载的主要功能我认为主要有二:其一,它是民族精神的图腾,可以把全世界华人的力量凝聚一起,一定不要小视这种图腾的力量。也不要以为图腾只是所谓“原始社会”的产物。现代社会照样需要图腾,照样充满了图腾,它是人们集体地、自觉不自觉地不断赋予、不断充值的心灵的支撑点。其二,它能帮助我们完善人格。采用雅乐的形式,把中华文化精神复兴起来;通过规范、仪式、礼俗,包括演出等等,先是把人的行为训练得有中华文化的丰厚教养,最终潜移入心,变成我们自己的灵魂。从这一点来说,韩国雅乐的做法虽然让人叹为观止,但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我觉得他们过于重视形式,有作秀的成分。形式要,但不应是我们重建雅乐的主旨,不能仅仅恢复其形式。所以,韩国的经验也不能照搬。至于它的作为艺术的欣赏功能,当然也有,但是次要的。眼下应当把重点放在它的有据性和神圣性上,如果一开始先去强调审美功能,就注定失败。

我们不争论,争论不会有结果

记者:郑觐文等先辈复兴过古乐,刘天华也有类似的主张,但这种做法在过去一直被批评。其与“五四”时期“国粹主义”有关联么?

沈洽:有人就骂我是“国粹”派。其实“国粹”乃“国之精粹”,原本没什么不好。只是自觉国学根底太浅,承受不起。关于“国粹主义”,我在我的《“u”字路》一文中已经说过,“国粹主义”是指浑然不闻世事,一味夜郎自大。如果我们心里装着整个世界,又能充分看清自己“国粹”对民族、对世界可能做出的贡献,就不能叫“国粹主义”,而是一种“大爱”,就把它叫做“大爱主义”吧。

我觉得事情在于做,不要去嚼这种舌头,不要争论“五四”时期谁对谁错,对“五四”的评价还需要时间的沉淀。我们不争论,争论不会有结果,反而会把该做的事忘了,把事情弄糟。我们只说:面对兄弟邻邦们的种种举措,我们应不应当有所感悟?周围的国家都在重建他们自己的民族图腾,中华民族要不要一个能象征自己数千年文明的,有更深厚底蕴的图腾?如果 应当有,那么就应该去做,让认为有必要做和愿意做的人去做。这样,就只要在有这种认同感的人群中去讨论一个问题: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好,而不要陷在要不要做的争论之中。老是打嘴皮子战没意思。吵得翻天,最后都不了了之,误国误民。

记者:以前可能过于强调中西结合、忽略了保存传统的重要性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中西合璧”。

沈洽:对,中西合璧可以做,但要保存归保存,改革归改革,原样的东西决不能丢。我们现在面临的尴尬是几乎拿不出相对完整的“原样”来,都是改造过的、“发展”了的。杨荫测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有保护和改革分开做的倡议,但事情的发展令人非常遗憾,不,是非常痛心。“原样”都没了。怎么谈改革、发展?拿什么去同人家“合璧”?有趣的是,大家都认为损坏文物是犯罪,但损坏(我觉得改动是另一种形式的损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无所谓!人们把编钟放在太庙里供起来,却谁都不让动,这又有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把它变成活的象征呢?讽刺的是,花大把的钱把《图兰朵》请到太庙里演出,就轰动了,票房就爆满了,这难道不荒唐吗?为什么不搞一台雅乐演出呢?你一定说,搞出来肯定没人看。是啊,这确实非常可能。可是,我们的国民为什么对此没有像对《图兰朵》那样的热情呢?难道不会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媒体、我们的政策等方面出了什么问题?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日本的雅乐,观众也不是天天爆满。但国家就是花大钱养着,不轻易表演。这反而强化了它的神圣性,甚至增添几分神秘性。神圣性和神秘性本身也就是另一种美。

记者:日本、韩国是否也经历过从“失落自我”到“回归自我”的历程呢?

沈洽:就我所知,就雅乐这块,好像没有。他们似乎一直是把保存和创新分开做的,其雅乐传统没有中断,他们决没有把雅乐同什么新玩意儿混在一起,弄成一锅粥。

记者:赵元任先生有一个很有名的评论,讽刺原来复兴雅乐的行动。

沈洽:此一时彼一时也。赵元任这么说是那个时代所使然,也可以理解。那时中国雅乐这个符号被人强调的是另一种意义。但斗转星移,时代交了,我们应当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现在再把赵元任当时的话抬出来,说主张保存和复建传统就是迎合某些洋人希望中国保持缠小脚、戴瓜皮帽的“殖民心态”云云,就有点儿可悲了。这话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我就听过了,听多了。试问,为什么故宫博物院做这些事情没人耻笑,而一提保护弘扬民族音乐就有人讽刺、嘲笑?无形文化不一样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么?不论你是什么观点(保护国粹或中西合璧),传统总不能从我们手里丢失吧。所以,对于思想如此僵化的人,我的态度是不予理睬。我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时,这种人自然就会慢慢少的,就像清末民初的“国粹”派,曾经很多,后来却越来越少。历史常常就是这样循环不已。

记者:故宫能够组织恢复雅乐吗?

沈洽:单靠他们可能做不起来,它毕竟只是一个文物博物馆。而音乐、舞蹈,还有整套礼仪,是血肉文本,是活生生的。当然需要博物馆的大力参与、支持和配合,但不适合作为主轴。

记者:目前有没有人在做这种恢复雅乐的尝试?

沈洽:有,台湾南华大学就做、了很多努力。该校的雅乐团就设备和乐手水平来看,很多人会笑他们“业余”。这话其实也不错,因为它是学生社团,本来就是课余的,各系有兴趣者都可以参加。但就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进团时是一个样,过一段:时间就变一个样:心态交了、举止行为变了,就变成另一个人了,变得温文尔雅、富有教养,变得更有定力,内敛而沉稳,办事能力(尤其是乐团的干部们)往往进步到令人吃惊的程度。为什么?因为雅乐团的团员不仅要学吹拉弹唱舞,还要学礼,甚至连走路都要学,在师长面前应当怎样做事,在各种人前应当如何应对,不卑不亢到什么程度等等,有一整套仪规i加上乐团对内对外各种事务,统统都要自己管理,所以经过这样的历练和熏陶,办起事情来更加有条不紊、踏实可信。包括钟、磬、枧、圄,笙、箫、琴、瑟的卸、拆、装,一点都不会乱。十年下来,连一颗螺丝钉都没有丢过。现在南华大学雅乐团经常去各地演出,社会反响很好;还去了日本,受到该国雅乐府高度评价和热情接待,最近还应邀将去韩国表演。著名民族音乐家林谷芳甚至开玩笑说:连帝王都没有坚持下来的串情,你们坚持下来了。做了十年,并且越做越好。

困难也要做,不做我们永远不会有

记者:现在复兴雅乐存在困难,据说连孔庙的很多仪式、雅乐也都是假古董、近期仿制的。

沈洽:真假问题要看怎么说了。其实历代的雅乐几乎都是在之前雅乐残存的基础上,甚至在废墟上“恢复”和“重建”起来的,但都被认定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说穿了,“恢复”也好,“重建”也好,都只是在一个残缺的基础上,有根据地去弥补,都不可能完全同老祖宗的东西一模一样。二者只是“原貌”含量的程度之别。但绝不是胡编乱造,它必须有传统音乐遗存和历史文献的支持,越多越好。所以,只要有根据,就全应找来仔细研究,以此为据进行复建。日。本、朝鲜雅乐的复兴,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做的。最后成功了,变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不得’不承认的人类遗产。中国学者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研究,但仅限于研究,没有实践,实在可惜。

记者:的确,从历史上看,由于时代更迭,几乎每一个时期的雅乐都有丢失。

沈洽:所以,这正好成为我们“恢复”和“重建”雅乐之合理性和可能性的关键所在。

记者:说起来很让人激动,但困难实在很大。而且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不能空喊口号。

沈洽:我觉得再’困难也要做,不做我们永远不会有,早做总比晓做好。关键是有没有这个观念和意识。不要一开始就说多难多难,最后只好不了了之。你怎么吸引世界上其他的人?我们能为世界提供什么东西?若了解中国音乐,是来看“四大件”教材,还是来看民族管弦乐队?这个问题:首先,是要不要做?第二,谁来做?第三,怎么做?日本是怎么做的?韩国是怎么做的?越南是怎么做的?……再困难不都在做嘛?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他们呢?

至于可行性操作方案,还得集中志同道合的各方面人才一起来出谋划策。不过我想,首先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人。我觉得如果有一个单位,去申请二个有分量的课题,聚集海内外一批志士能人,一起来讨论这些事情该怎么干,然后一步步去做,切忌浮躁。,也不能借此去沽名钓誉,要众志成城,甚至要准备被人吐口水、臭骂,要切切实实搞出个东西来,为中华子孙做成这件事,这样才有希望;如能如此坚持几代人的努力,情况就会很大的改观,不仅仅是雅乐的复建,而是民族精神更灿烂的焕发。逐步地也可建议将雅乐同国家礼仪结合起来,中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举行相关礼仪时为什么不用我们自己的传统?这其中当然包括用乐、用舞、用礼,不是单纯的音乐。众所周知,隋唐时代的九部乐、十部乐都是乐、舞、礼的综合 体,曾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反对留辫、叩头、缠小脚,但在很多方面应该有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风韵和恢弘气度。

记者:您怎么称呼这种音乐形式?“中华雅乐”这个名字合适吗?

沈洽:具体叫什么名字可以讨论,但总归要有这个东西,名称可以再想。面对周边国家的做法,我们总要拿出自己的东西来吧。

五十年前,我和你的想法一样

记者: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为何一直建立不起来?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缺乏类似于西方音乐“四大件”的中国音乐“四大件”。很多人都认为建立我们中国自己的“四大件”,才是最重要的当务之急。

沈洽:五十年前我和你的想法一样,但如今我的想法变了。我认为仿照西方建立自己的“四大件”可以做,但不能所有人都去做这一件事。

记者:可你拿不出来像西方的和声、复调这样体系完善的理论。

沈洽:坦白说,这些我早都想过――中国若建立体系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四大件”,以与西方的“四大件”相抗衡。但这是五十年前的事,其实当时不是只有我这样想。比如在上海音乐学院里,这种想法那时几乎已成风气。近二十多年来,我转向民族音乐学后,渐渐想通了。体悟到自己原先的这种想法还是陷在西方思维的圈子里跳不出来。“四大件”是西方音乐结构的东西,中国音乐不能用这个模子去套。也最好别用对应于Harmony和Polypllolly的“和声”、“复调”这些早已为西方定义了的概念,很容易误解。日本的雅乐你听过吧,我分析过日本雅乐的总谱,我觉得它们既不是Harmony,也不是Polypho-ny。用听惯西方式旋律的耳朵去听,或许觉得有些“单调”,甚至没什么“好听”。但它那种神圣性、气势和震慑力却是无法不让你感动和肃然起敬的。中国自己的音乐传统在哪里?光去想和声有什么用?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历史上的音,乐,特别是除民间音乐之外的那些过去尤其忽视的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好好整理出来,变成一个实实在在可操作的东西保存下来,不只是谱子啊、图片啊、论文啊、文物啊等等,而是要看有看,要听有听,要学有学,要教有教,管它什么和声、复调。当然那种做法不是不可以做,就让想那样做的人去做吧,不必大家都这样做。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应该多多包容,“有容乃大”嘛,国家的政策和投入更应该向弱势创意倾斜,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扶持。

记者:我的意思是说中国音乐的教材体系还没有建设起来。当前学校音乐教育有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乐理、视唱练耳等一整套源于西方音乐的课程,成为一个严密的、可操作的系统。要转变教育思路,总得有教材吧。

沈洽:问题是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建设教材,要建立什么样的“教材”。《腔词关系研究》确实开拓了一个发展方向,它的做法是抽理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就像西方人抽理出和声、复调的理论那样,以服务于今人的创作。但中国音乐历史遗产的复建又是另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无论怎样发展,总得先要有东西才谈得上研究。没有抢救发掘,又如何谈得上学术研究和教材建设呢?首先得转变思维,跳出西方音乐“四大件”的陷阱,不要这样同西方去比。我们把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那种恢弘的东西找回来,就功德无量了。

记者:具体一些呢?西方人能够把他们的音乐整理成实实在在、体系严密的课程讲授。

沈洽:我们也可以把它弄成实实在在的课程讲授的东西啊,但不一定是“四大件”。中国传统音乐的作品、表演、形态等等,不都是可以整理成实实在在的东西么?大部分中国音乐的精华都散落在民间,应当把这些东西集中起来,乐、谱、器、服、音响、音像、图片、实物立体式、全方位地呈现中国音乐的面貌,避免集成工作只记录乐谱不保留录音的缺憾,这也是“科学化”。就像有的民族学博物馆,拿出一件东西就能说出这是什么材质,尺寸多少,当时的工艺是什么样,一整套东西提供给你。这难道不是教材吗?这样的东西弄出来就不得了了,全世界研究中国音乐的人都要来你这里了。不只如此,更重要的是要有血肉文本的传承,要寻找、发现,哪怕是培养那种任何人即使有“教材”在手也无法取代的那种“传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教材”。我认为,“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血肉文本,作为一种“断代智慧”,其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只能是“口传心授”,而不是印成谁都能拿来使用的,我们习惯使用的那种“教材”,这种做法都只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是组装零件武的流水线操作系统,不可能是“断代智慧”传承方式的主流。

此外,非常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能丧失中国音乐的灵魂和精华。一个惨痛的例子就是古琴,现在民间琴家很少,基本都是学院派。也就是说古琴进入音乐院校后,不啻于经历了一次大的劫难。现在更“好”了,大伙儿连减字谱都不要了(或做样子摆在那里),这就把古琴艺术最注重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给抛弃了,也就等于了古琴的灵魂。古琴如此“发展”下去,就只剩下“乐器”这么一个空壳儿,完全失去了它固有的意义。

另外,我们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了半天,干吗?是要解决问题。我的好朋友山口修先生,他作为民族音乐学家,除了摘纯理论(纯到家了的理论),这几年来可是干成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实在到家了的)实事,那就是帮助越南重建了他们自己的雅乐。所以我们搞民族音乐学,既要搞理论,也要摘实践。要搞理论,就要搞到家;搞实践,也要务到最实处。最怕是两头不着边,理论,只是夸夸其谈,拿洋人、洋文唬人;务实,则对不起,什么也拿不起来,只会指手画脚。如此吊在半空之中,永远不会有出息。

复兴中华雅乐,我们责无旁贷!

记者:就目前国际的现状来看,复兴雅乐主要是一种国家行为,还是靠民间学者的努力?

沈洽:归根结底肯定应该是国家行为,个人怎么可能搞得起来呢?但话又说回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越南雅乐的复兴除了越南政府以外,也是和山口修等学者的努力和财团的支撑分不开的。中国若复兴雅乐,应当有一个项目,先弄出个样子来。国家太大了,不可能什么都关注到。但雏形出来,有一定说服力了,政府就会重视,然后再建一个类似像韩国的国乐院也不是不可能。这是正常步骤。希望一步到位是痴人说梦。对于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言,雅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不能企盼别人,必须先靠自己努力。复兴中华雅乐,我们责无旁贷!

第4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

【关键词】 武夷岩茶;茶艺;美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武夷岩茶产于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名山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之极品。它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独具“岩骨花香”之韵,在品饮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武夷岩茶茶艺。

茶艺,是泡茶与饮茶的技艺。[1]576它包含六要素:茶、器、水、人、艺、境。武夷山巧夺天工的自然生态和厚重的茶文化,为武夷岩茶茶艺美学奠定了基础。[2]28常见的武夷岩茶茶艺有以下几种:《武夷茶艺》(黄贤庚等)、《武夷山工夫茶茶艺》(林治)、《武夷岩茶茶艺》等,其中,创编时间最早、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当属《武夷茶艺》。《武夷茶艺》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为便于表演,也常简化为十八道,成为公认的武夷岩茶茶艺,一直沿用至今:

恭请上座、焚香静气、丝竹和鸣、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领略岩韵、敬献茶点、自斟慢饮、欣赏歌舞、游龙戏水、尽杯谢茶。[3]91-93

黄贤庚先生撰写的二十七道武夷岩茶茶艺程序包含了茶之美、器之美、水之美、人之美、艺之美、境之美。以下,本文主要从美学角度对茶艺之美给予分析。

一、茶之美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茶山》写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茶,是茶艺中最核心的要素。

1.茶工艺之美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是从古代的武夷茶制作技艺逐步发展演革而成的,它是武夷山历代茶农集体智慧的结晶。武夷岩茶的传统手工制法有十五道工序,即:采摘鲜叶(中开面采3-4叶)晒青晾青做青(摇青、做手和静置)炒青揉捻复炒复揉毛火/走水焙扇簸摊放拣剔足火火毛茶,再经精制,便可成为武夷岩茶。这样的技艺制出的半发酵茶,香、清、甘、活,当是茶中佳品。2006年6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9月,又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茶品质之美

生长在山坑岩壑之间的武夷岩茶品质独特优异,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色泽绿润带宝光,俗称“砂绿润”。内质香气馥郁隽永,具有特殊的“岩韵”,滋味醇厚回甘,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柔软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浅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冲泡。

欣赏武夷岩茶茶艺之美,主要是欣赏武夷岩茶的形、色、香、味、韵。《武夷茶艺》中第四道程序“叶嘉酬宾”,是对岩茶干茶外形之美的鉴赏。第十六道程序“鉴赏三色”,是鉴赏茶汤在茶杯里、中、外三种不同颜色的美。第十七道程序“喜闻幽香”、第十九道“再斟兰芷”和第二十一道“三斟石乳”即嗅闻武夷岩茶的香气,茶香浓长幽远,高爽持久,变化无穷。武夷岩茶在冲泡过程中,每一泡香气都不同,通常13泡都还有余香。“初品奇茗”、“品啜甘露”、“领略岩韵”这三道程序都体现了品饮武夷岩茶的过程,可以细细领略独特的“岩骨花香”之韵。《武夷茶艺》中有一道独特的程序为“游龙戏水”,即是对叶底之美的欣赏,仿佛乌龙在戏水,这是在其他茶艺表演中极少见的。因此,武夷岩茶品质之美对武夷岩茶茶艺有着重要作用。

3.茶品种之美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历史记载有1187种[4]。其中,四大名枞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普通名枞有“瓜子金”、“金钥匙”等;品种茶有铁观音、乌龙、梅占、奇兰、雪梨(佛手)、肉桂、桃仁、毛蟹、水仙等。武夷岩茶驰名世界,跟武夷名枞密不可分。

4.茶命名之美

武夷岩茶的名字也很美,如“白鸡冠”、“水金龟”、“金锁匙”、“吊金钟”、“金柳条”,将茶树外形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中以“大红袍”的命名最为著名。传说古代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经过武夷山,结果不慎中了风寒,好心的僧人将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茶叶采摘下做成茶汤给这位书生喝,书生喝了之后病马上好了,结果进京赶考中了状元后回到武夷山,为了感谢僧人和茶树的救命之恩,将身上披着的红袍脱下披在茶树上,“大红袍”之名由此而来。唯美的传说增添了武夷岩茶茶名之美。

二、器之美

“器为茶之父”,好的茶叶需配上好的茶器。《武夷茶艺》中使用的是宜兴紫砂壶,配以白瓷杯,“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正衬托了武夷岩茶茶艺之美。

1.冲泡器具之美

《武夷茶艺》中,冲泡武夷岩茶使用的是宜兴紫砂壶。紫砂壶在茶艺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颜色古雅,质朴纯厚,折射出古典美学崇尚的自然之美。第六道程序“孟臣沐霖”和第七道“乌龙入宫”向宾客展示了紫砂壶。“孟臣沐霖”中的“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而“乌龙入宫”则把紫砂壶喻称为宫。第十道程序“重洗仙颜”更将紫砂壶比作武夷山一摩崖石刻,用开水浇淋壶身,既洗净紫砂壶外表,又提高壶温,使茶汤出味。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紫砂壶的美衬托出武夷岩茶茶艺之美。

2.品饮器具之美

《武夷茶艺》中品饮使用的是江西景德镇的白瓷杯,又称若琛杯,其浅、小、薄、白,质地细腻光洁,充分衬出茶汤的色、香、味,也展现华夏文化之美。第十道程序“若琛出浴”和第十六道“鉴赏三色”都提及品饮的茶具。“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是清代善于制作茶杯的人,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而“鉴赏三色”即观看茶汤在杯里的不同颜色,这要求茶杯必须要适合鉴赏武夷岩茶茶汤的鉴赏。

在武夷山遇林亭的建窑址出土的茶具――建盏,曾是宋代斗茶首选,风格独特、古朴雅致、美名远播,被日本茶道奉为圣品,亦称“天目碗”。在武夷岩茶茶艺中,还可用现代仿制生产的建盏进行品饮,既能展示武夷岩茶的醇厚和岩韵,又可凸显建盏的端庄厚重。

三、水之美

“水为茶之母”,水质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在武夷岩茶茶艺中,水品、水温、水量都对武夷岩茶有着重要影响。

1.水品之美

最早提出水之美的标准的是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冽为美。”陆羽《茶经》中“五之煮”总结了水的等级好坏高低:“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表明不同等级的水质对茶汤品质有影响。

《武夷茶艺》中第五道程序“活煮山泉”,冲泡武夷岩茶用山溪泉水。武夷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质优异,含有钙、铁、镁离子微量元素。用九曲溪的水冲泡的武夷岩茶品质优异,茶汤滋味甘醇,让人意犹未尽。除此之外,武夷山景区内的虎啸岩“语儿泉”、天柱峰“三敲泉”、桃源洞“金砖泉”、御茶园“呼来泉”、仙掌峰“碧高泉”等均为武夷品茗之名泉,这些名泉历来以清、轻、甘、冽、活著称,备受当地茶人青睐。因此,在武夷岩茶茶艺中用武夷山天然优质的泉水冲泡,展现了武夷岩茶茶艺水品之美。

2.水温之美

陆羽《茶经》中“五之煮”中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浪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对于武夷岩茶,由于其属于乌龙茶,叶片成熟,投茶量大,必须用100℃以上的沸水冲泡。

《武夷茶艺》中第五道程序“活煮山泉”明确说明了必须用旺火烧到“涌泉连珠”,即100℃以上的水才是冲泡武夷岩茶的最佳温度。有时为了保持水温,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且在冲泡过程中,用开水淋壶,第六道“孟臣沐霖”和第十道“重洗仙岩”正是此意。由此可见,在武夷岩茶茶艺中水温高低是非常讲究的,它直接影响武夷岩茶茶汤的品质,体现了武夷岩茶茶艺水之美。

3.水量之美

对于在武夷岩茶茶艺中冲泡武夷岩茶的水量是非常讲究的,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武夷岩茶茶汤的品质。因此,以茶水比,一般1克的武夷岩茶冲20-25毫升水。《武夷茶艺》中第七道程序“乌龙入宫”和第八道“悬壶高冲”,将武夷岩茶投入紫砂壶内并用沸水冲泡,使茶叶翻滚,说明水量和茶量关系密切,要掌握好茶与水之间的比例。同时,还要掌握好浸泡时间,通常第一泡在20-30秒,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品质优异的武夷岩茶可冲泡十余次。水美,使武夷岩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爽朗生津。

四、人之美

人是茶艺中最基本的要素。在武夷岩茶茶艺中,茶由人制、境由人创、水由人鉴、茶具器皿由人选择组合、茶艺程序由人编排演示。在武夷岩茶茶艺美学形式中,人之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

1.外在之美

所谓的外在美,主要指的是茶人的服饰美、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以及律动美。为表现武夷茶文化特色,在武夷岩茶茶艺中,服饰通常古朴淡雅,样式简洁精细,女士穿旗袍、男士着唐装,体现茶人合一之美。《武夷茶艺》第十五道程序“三龙护鼎”展示的是茶艺师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托住杯底,向人们展示武夷岩茶的握杯方式,这样既稳妥又高雅。最后一道“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体现了茶艺师的站姿、手势以及面部表情的仪态美和神韵美。

茶艺美学中还有律动美。律动是一种有节奏、协调配合的运动。《武夷茶艺》第四道程序“叶嘉酬宾”,将茶叶缓缓展示给客人观赏,是茶艺表演的慢节奏。第八道程序中的“悬壶高冲”和第十一道“若琛出浴”,急促的水流和娴熟的滚洗茶杯的手法,则体现出茶艺表演的快节奏。一缓一急、一静一动,张弛有道,来去有遁,充分体现茶艺表演的律动之美。

2.内在之美

语言美、心灵美是人的内在美,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仁者自爱,仁者爱人”,在自尊自爱的前提下,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武夷茶艺》第一道程序“恭请上座”体现了茶艺师对宾客的尊敬,是内在美的一种表现。语言美是茶艺师内在美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在与客人交流时语言准确,吐音清晰,用词得当,说话和婉,声音柔和悦耳,吐字娓娓动听,节奏抑扬顿挫,表达流畅自然,风格诙谐幽默,并辅以美的身体语言手势、眼神、真诚的面部表情等,让人感受到情真意切,如沐春风,引发对美的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五、艺之美

泡茶的技艺,表现在技与艺两方面。在冲泡武夷岩茶时要掌握好泡茶的技艺,这是冲泡一壶好茶的前提。

1.技之美

茶技之美在茶艺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表现在茶艺程序编排的内涵美,要顺茶性、合茶道、科学卫生和有文化品味。《武夷茶艺》的编排首先要符合茶的本性,符合武夷岩茶冲泡的科学性,符合冲泡流程:选茶备器煮水温壶(杯)置茶润茶冲泡分茶敬茶品饮,在手法和动作、时间的要求极为讲究,贯穿着整套茶艺表演过程中。“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两道程序算是绝配,其将茶叶冲泡技巧、茶人间的平等精神和泡茶动作的艺术美感完美融合在一起。而武夷岩茶茶艺的精髓所在是第七道“乌龙入宫”之后的“润茶”,武夷岩茶在正式冲泡之前常常往壶内注入少量的沸水,并弃之不饮,以达到醒茶之效,接下来“悬壶高冲”才能让茶叶真正出味,这正如喝葡萄酒需要醒酒一样。在讲究科学卫生方面,“活煮山泉”、“孟臣沐霖”、“若琛出浴”皆是清洁的作用。

2.艺之美

艺之美追求的是艺术美学的最高范畴“韵”。茶艺表演中茶艺师行茶动作讲究连、延、绵、圆、和。要做到连贯、延续、绵柔、圆润、和静,延绵不绝、柔和坚韧、调整气息、一气呵成,才能使武夷岩茶在茶杯中获得重生,使茶人达到灵魂的共鸣,从而感受茶所带来的生命力。

六、境之美

“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人们追求幽雅清静的意境,就必须处于一种富有诗意情调的环境中,茶人自古以来就注重茶境的营造。“境”包括茶席之境、表演之境和武夷之境。

1.茶席设计之美

茶席设计包括:茶品、茶器、焚香、插花、音乐、茶点、工艺品等。《武夷茶艺》中“焚香静气”是区别于其他茶艺的一道典型程序,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的气氛,是香道与茶道的完美融合。第三道程序“丝竹和鸣”,中国古典民乐的音色与茶性格相似,相得益彰,营造意境,陶冶情操,使人感觉愉悦,激发品茗者对茶艺美好的共鸣。在茶席上,还会布置艺术插花,用植物营造自然的美景;背景会放置屏风、宫灯之类的物品作为装饰,这些都是表现武夷岩茶茶艺的环境之美。

2.表演环境之美

武夷岩茶茶艺表演有时在舞台上,用灯光、音乐、茶香来营造自然氛围;有时设在野幽清静的大自然环境中,在竹林中、兰圃边、小溪旁,松竹和鸣,小桥流水,亭台水榭,在这种环境下,人与自然精神相通,心灵与环境交融,使人精神愉悦,对清新优雅的环境和茶产生美感,让人心旷神怡。这样,茶的自然淳朴、返璞归真的本性才能自然流露,从而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武夷茶艺》第二十五道程序“欣赏歌舞”,欣赏武夷山茶歌茶舞,表现浓浓的地方特色,让人赏心悦目。

3.武夷山水之美

武夷山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武夷茶艺》第十道程序“重洗仙颜”,正是武夷山景区内一处摩崖石刻,借以表示用开水浇淋茶壶,既烫洗茶壶表面,又提高壶内外温度,以利冲泡。第十二道程序“游山玩水”,是将茶壶底沿着茶船边旋转一圈,以刮去紫砂壶底多余的水,防止滴入杯中,“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将品茗与游历武夷山水的乐趣紧密相连。茶中有景,景中有茶,武夷茶艺中勾勒出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

《武夷茶艺》的美学融和在武夷茶艺的解说词里,流露在武夷岩茶冲泡的一系列过程中,感受武夷岩茶质朴的品性、悠久的历史、璀璨的艺术、厚重的宗教,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它所展现的不只是简单的喝茶、品茶,而是一个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从而在平凡的茶中感受到慢节奏的生活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石晶.武夷岩茶文化特性与文化营销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第5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四格彝族乡中心校553527)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传统指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习惯等等。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独特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话完全正确。因为从世界各国来看,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我讲讲自己的看法,我想这里面起码应包括这么几部分内容。

1.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1.2.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为中国所特有,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有着显著地不同。 1.3.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历史跨度之长、传承之有序,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4.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创新了中华各民族以及外来优秀文化的基因,从广度上来说,丰富多彩、宽厚博大;从深度上来讲,高深莫测、思想精深

1.5“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支柱。除了这个提法外,古人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说法,意思都差不多。

2.在中学教学中开展和弘扬传统文化意义

2.1.通过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班班争创“和谐班级”,人人争当“礼仪之星”, 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精神文明素质,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谐”的师生形象和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文明环境,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内涵

2.2.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要我们能够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2.3.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现阶段开转传统文化在各学校教育中的不足

3.1.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传统文化教育承载的厚重民族文化和教育价值更是被人们所遗忘。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为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感到困惑和担忧。

3.2.现代学生缺乏耐性,缺乏恒心,审美情趣异类,民族自豪感缺失,意志力薄弱,性格暴躁等等性格缺陷已经是学校教育中比较棘手的难题,更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3.前期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学习力、辩证思维)等过程中,认为学生道德品质可在传统文化学习感悟中慢慢熏陶和培养,此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学校问题,学校应更快寻求一种方法和载体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由此我们深思,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磨练学生意志,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某种活动中性格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和途径。

4.中学中开展传统文化课的教法选择

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与传统文化课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我认为在教法的选择上,可采取以下方法:

4.1. 朗读背诵法。诵读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关键,在传统文化课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背诵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积累、开拓视野、感受内涵。

4.2.电化教学法。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借助电教手段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

4.3.愉快教学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积极创新教材的组织结构,通过新颖的课堂组织形式、和谐互动的双边交流和生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学中有乐、学有所获,在轻松愉快中领略传统文化。

4.4情境教学法。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毕竟有一定距离,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创设古典的、人文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穿越千年,回归传统,原汁原味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5.问题探究法。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抓好“问题意识”在课堂的落实,要积极通过问题的设置,以疑导学、以疑促学,鼓励和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5.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5.1.古语云“人必自辱之,而后人辱之”。据报载,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不知国人当作何感想……是该嘲笑韩国人的狂妄无知,还是该自警自省呢?

5.2. 中国的传统文化最讲究的是“修齐治平”,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而不是一味地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对于贫穷与落后我们并不畏惧,我们所畏惧的是心灵的缺失和精神的颓废,对于一个没有了精、气、神的民族我们是很难预见其未来的,而没有未来的民族将是一场灾难,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只有找寻回我们民族赖以存在的根本,才能于使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而这个根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5.3.值得高兴的是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其中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重点做好的工作。

6.总之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 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中学中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历史赋于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所任的学科,更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工作,加强道德文化修养,使中华文化在新的时期焕发出新的青春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钟善.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改革[J].东南学术,1998(3)

第6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

首先感谢你们对中国凉茶产业的巨大贡献!是你们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加多宝的17年非凡付出,把王老吉从一个没落的老字号,打造成超越可口可乐的中国饮料第一罐,推动中国凉茶产业发展壮大,你们均功不可没。

在你们的强强联合下,中国凉茶王老吉,迎来千载难逢的大好局面,开始向世界级优秀品牌快步迈进。令国人万分遗憾和痛惜的是,在最为珍贵的战略机遇面前,你们内讧了,摔倒在“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醒世恒言上。

于是,数年之久的王老吉商标争夺案轰轰烈烈上映了。辗转曲折,扑朔迷离,不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像极了某某明星的婚姻八卦故事或肥皂剧。搞得大家都跟着着急上火,喝罐王老吉,再接着看下集。拉拉扯扯几年,大家都快要不耐烦了。

终于,5月12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一纸裁决,“斩断”恩怨。广药抱得美人归,加多宝抱憾相让。本以为剧情结束,曲终人散,各回各家,各喝各茶,是非曲直,任由评说。不料想,裁决书只是开始,故事远没有结束。你们又开始打起新一轮的口水仗,而且,吐沫更大,势头更猛。相互指责对方侵权违法(甚至是“窃取国有资产利益”),相互追讨索赔,相互诋毁,相互强调配方根正苗红,让亿万观众大跌眼镜。

客观的讲,“512”之后,你们双方异口同声的表示要做强做大凉茶产业的雄心壮志,尤其是加多宝“不再纠缠于过去”的表态,以及广药成立1.828亿王老吉爱心基金的大善举,都很值得称道。但接下来你们的相互对掐,你们的斤斤计较和睚眦必报(无论主动或被动),都让我们对你们的未来充满疑虑。

在战术上,你们都手握利剑,都是重量级选手,谁都有能力也有可能用战术之剑刺伤对方。但也都会血刃自己之手,没有真正的赢家。你们的比赛,一定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短暂的领先没有实质意义,共同遵守规则才是王道。

在这条望不到尽头的跑道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经相互竞争、相互推动着跑了一百多年,跑出了一个灿烂的可乐大世界。

我必须和你们一起回忆一个历史的片段:

2006年5月19日,百事公司收到一封信件,寄信者声称自己在可口可乐公司高层任职,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一份可口可乐配方的珍贵文件。但是百事可乐认为若接受该文件,则违背了商业道德,是卑劣的盗窃行为,它会破坏百事可乐在全球的企业形象,也打破了美国社会公平性竞争的基本规则,侵犯了全球可口可乐消费者的利益。于是百事可乐拒绝接受该机密文件,在将该信件转交给可口可乐之后,立即向联邦调查局报案。

随后两家公司在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帮助下,最终获取了这份长达14页的高度机密资料。涉案的女职员名叫威廉姆斯,是可口可乐公司一位高层主管的行政秘书。她与另两名有犯罪前科的男子,企图以150万美元的价格,将这些资料卖给百事公司。

嫌犯落网后,可口可乐公司出于感恩,以大篇幅记载在公司备忘录中,对老对手百事公司所表现出的公平竞争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新闻向百事可乐公司表达感激。

不知你们看后有何感想?

当然,两乐也有竞争,但限于品牌定位、广告创意、明星、促销等合法、合理、公开、公平,以及坚守底线的竞争。绝不做破坏行业、损人不利己的恶性竞争。别忘了,当你用手指骂别人的时候,另外四指是指向自己的。

没错,商业的本质就是竞争。但你们的竞争更多是在战术层面;在战略上,你们的对手是碳酸饮料和咖啡等世界级饮料;而在本质上,你们真正的对手就是你们自己。

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文化等“软实力”必将大大提升,形成影响世界的新风尚,这期间,必将有一批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的品牌,走向国际。凉茶能跻身其中吗?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凉茶,不仅是重要的饮料品类,还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底蕴。现在,红罐王老吉凉茶已经开始远销东南亚、欧美市场。但中国凉茶要真正畅销世界,必将面临国际饮料巨头如“两乐”等的围追堵截,单靠一家独大的孤军奋战,中国凉茶要突破拦截定会困难重重,如果在凉茶市场形成品牌双子座格局,将有利于共同做大做强凉茶品类,才更有希望让中国的凉茶真正成为世界的饮料。

真正强大的品牌、繁荣的市场必须建立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之上。跳出竞争看竞争,跳出现在看未来。没有大竞争,就没有大品类,也不会有大发展。品牌双子座,是商业世界的一个普遍规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双汇和雨润,统一和康师傅,概莫例外。没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百年竞合史,也没有今天可乐文化和品牌的全球统治力。

王老吉品牌收归广药,从长远来看,未必是坏事。

出身于凉茶始祖的王老吉,具有多年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和老字号优势,而擅长营销创新的加多宝,出身香港,具有品牌运作和国际化的优势,正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老一新,相互呼应,共同搞大,而非简单意义上的此消彼长、你死我活。而加多宝未尝不会像百事可乐一样,成为超越老品牌的新经典。目前来看,加多宝还在争夺“正宗”,值得商榷。从本质上说,王老吉和加多宝都是基于“中国凉茶”的“正宗凉茶”,同宗同源,配方相同,口感高度相似。所以,“正宗”并非品牌价值,也非消费理由,这是双方都需要重新战略思考和定位的。

畅想未来,若干年后,王老吉历久弥新,加多宝后来居上,一个凉茶行业新格局――品牌双子座形成,凉茶市场将迎来共同繁荣的新局面。伴随中国崛起的历史大势,中国凉茶在双雄的领导下,走向国际,与可乐、咖啡三分天下,真正成为世界级饮料。若果真如此,那才是中国凉茶的大胜,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品牌的大幸啊。更是你们名垂青史、功德无量的价值贡献啊!

两强相遇最怕恶性竞争,相互攻击,自相残杀,破坏的是整个品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和谐竞争、同舟共济,才能携手做大,共享未来!

目前来看,王老吉的考验主要在于经验和团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渠道覆盖和终端管控。另外,王老吉已经品牌授权泛滥。这将是最大的潜在风险和危害。广药必须断臂止血。

对加多宝而言,最大的考验是消费者心智的品牌辨识和转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加多宝的海外资源和经验,也许是其打破竞争、打开更广阔市场的一把金钥匙。广州亚运会,算是加多宝的一次战略性“试水”。

对未来而言,你们真正的考验和挑战在于自己的信仰、理想、境界,胸怀与气度,以及由之而来的事业观、竞争观和财富观。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是小利益与大未来、小聪明与大智慧的考量。也是真正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时候了。

德鲁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总结道:“在过去的10—15年,在美国出现的真正的企业家经济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史上最具深远意义和最鼓舞人心的事件。”现在轮到中国了。

电影《英雄》里残剑写下的大大的“天下”,以及佛说的“放下”,才是你们最大的考验。因“天下”而“放下”,因“放下”而共同拥有“天下”。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天真而幼稚的想法,商业世界永远是残酷无情的。我要说的是,正是这些看似幼稚和天真的理念,构成了商业竞争的基本准则和最高境界,形成最朴素的企业家精神,也构成了推动商业社会良性发展的巨大正能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共赢”、“敬天爱人”。正是此道也。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但千万别忘了,这句话还有一半“没有永恒的敌人”,我相信,只有“和谐、共赢”的利益才是“永恒的利益”。电影《亲密敌人》中,艾米和Derek从恋人到对手,最后到合作伙伴的三部曲,正是这一朴素真理的娱乐化传达。

我不想说教、指点和批判,而是“爱之深深,恨之切切”,是理性、建设性的探讨、提醒和沟通,更是发自肺腑的呼吁、期望和祝福!

最后,我想把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名言送给你们:

“如果你总是纠缠于过去和现在,那么你将失去整个未来”。

祝你们摒弃前嫌、竞合共赢、事业大成!

娄向鹏

第7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

音乐时空:与喜欢歌剧的人聊到歌剧,他们会用各种溢美之词来形容,不知在你眼中的歌剧是什么样子的?

毋攀: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以歌唱为主,并综合以器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为一体的戏剧形式。西方的古典歌剧一般只有歌唱,而我国的民族歌剧却大都采用歌唱、独白、对话相互结合的方式,比如我们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大型原创歌舞剧《红河谷》里面就有较多的对白。歌剧也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因为它要求演员在一瞬间完成很多东西,比如:歌唱、表演、看指挥、走调度,有时候根据剧情需要,还得跑着唱,或者蹲着、躺着等各种姿势的唱,但话剧就不一样了,它没有音准节奏的限制,在舞台上说一句话说到天亮也无妨,开玩笑了啊,意思也就是说歌剧是一门极难的舞台表演剧种,当然演歌剧相当过瘾,尤其是演主角,哈哈。

音乐时空:你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又是民族歌手,也参演过多部歌剧作品,这些经历使得你在诠释歌剧中的人物的时候,有哪些独到的优势?

毋攀:优势谈不上,因为我还在学习当中,只能说在舞台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吧。就比如说当我第一次站上舞台演歌剧的时候,我的全部重点还在唱上面,因为其他方面也顾不上,呵呵。导演给我的调度我也完成了,但只是为了调度而调度。最近几年在我们剧院又参演了好几部歌剧,积累了一些经验,再排歌剧的时候我就会先熟读剧本,分析人物,对剧中人物基本达到了朝思暮想的程度,这是我的恩师陈蔚导演教给我的经验,她也是我们《红河谷》的编剧和总导演,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越来越接近这个人物,为了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甚至还要看和这个人物相关的一切资料,说白了剧中人物怎样走路、怎样吃饭、怎样说话等等,你都得去向他靠拢,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就是巴特尔,就是琼斯,就是人物本身。

音乐时空:在塑造的诸多舞台形象中,最能引起你情感共鸣的是他们性格中的哪一部分?

毋攀:前辈们经常给我讲,导演也经常在给我讲,角色无大小,我讲一个和歌舞剧《红河谷》有关的小故事吧。《红河谷》剧中有一个阿妈的角色,但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唱段,只有一句台词,而且台词只有两个字,但等演完后,大家对阿妈的表演都赞不绝口,尤其是陈蔚导演,她说:“两个字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阿妈。”我想表达的是,只要把剧中人物性格深刻的表现出来了,我觉得观众就会给你喝彩,给你鼓掌,这就是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产生的共鸣,这也是我们作为歌剧演员一辈子所追求的。至于我呢,虽然饰演了那么多个人物形象,还是觉得《红河谷》中琼斯这个角色最令我印象深刻。到最后所有的人都死了,只有他从废墟中醒过来,看到了雪山,他那种纠结,那种痛苦的内心情感都在这一刻达到了极致。每次演到这里,我也是忍不住要痛哭流涕,当然导演也是要求这样去表达,演完后大家正好谢幕,我还在擦眼泪,擦鼻涕,好久才能从剧中人物里走出来。

音乐时空: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歌剧算是比较新鲜的艺术种类,他们在欣赏歌剧的时候,往往更加注重情节,你在参演中国歌剧的时候,在表演和演唱的精力投入上有怎样的划分?

毋攀:歌剧首先是以唱为主,其次才是剧情部分,当然我在舞台上也是遵守这个原则,转述陈蔚导演的一句话就是:“永远要有一根理智的头发丝。”比如说,剧情需要你哭的时候,也不能真的哭,因为人在真正伤心的时候是没办法好好演唱的,如果演员突然唱不出来了,那么戏也没办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时候就需要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表现出来人物那种伤心欲绝的心情,又不影响歌唱的照常进行。当然舞台上的表现也是视觉的感受,视觉的冲击,总之歌剧表演就是让自己在保证演唱质量的前提下去更深刻的刻画人物,声情并茂是我作为一个歌剧演员永远所追求的!

音乐时空:有的歌剧演员选择一部歌剧看的是剧本,有的则是更加看重唱段,你参演过多部歌剧,以你的经验来看,你选择一部歌剧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哪些方面?

毋攀:我个人认为你刚刚提到的两个都非常重要,如果非要让我选择的话还是剧本更重要,因为是先有了好本子,作曲家才有灵感,才有兴趣写出好的曲子,好的唱段,就拿经典的西方歌剧《茶花女》来说,《茶花女》原本是法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小仲马的作品,后来意大利大作曲家威尔第把它写成了世界经典的歌剧之作。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红河谷》也是这么强强联手,最后呈现给观众的,留给观众的才是最好的,最经典的,呵呵。

音乐时空:最近又在排练一部新的歌剧对吗?

毋攀:是的,最近正在排练原创音乐剧《焦裕禄》。这是一部为了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而创作的“主旋律”文艺作品,也是一次重要尝试。

音乐时空: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部正在排练的歌剧吗?

毋攀:这部原创音乐剧以焦裕禄的事迹为蓝本,全剧分为六幕,剧情从在当年焦裕禄亲手种下的泡桐树下的回忆展开,围绕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带领群众与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作斗争,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身患癌症仍坚持在工作一线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党的好干部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是一部弘扬正能量的感人作品。

音乐时空:近些年来纪念焦裕禄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同名电影、电视剧、豫剧音乐剧等,在你看来这部音乐剧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毋攀: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创作生产周期仅有4个月。在此过程中,制作人、编剧、导演和演员们都融入了大量心血,大家曾多次被焦裕禄事迹感动的落泪。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和他的外孙余音也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为音乐剧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以及焦书记当年感人至深的故事。另外,这部歌剧在真实诠释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运用符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当今社会大众审美需求的呈现形式,借鉴百老汇音乐剧的成功经验,融合音乐、舞蹈、戏剧、高科技等综合艺术手段,并融入兰考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麒麟舞》,以全新的创意和高水准的舞台制作,再现焦裕禄的事迹,弘扬、传递焦裕禄精神的正能量。

《红河谷》:两种文明的对抗

音乐时空:《红河谷》自推出以来在获得众多奖项之后在2013年又获得了“优秀表演奖”的荣誉,你也凭借在剧中的精彩演出,获得了个人的“优秀表演奖”,对于这一殊荣你自己是如何看待的?

毋攀:当念到我的名字的时候,我真的不敢相信,我会获奖,我能获奖!因为《红河谷》里面所有的角色,都是我的前辈们饰演的,我觉得他们演的都比我好。记得当天晚上和《红河谷》的艺术总监,也是《红河谷》女主角丹珠的饰演者,中国重量级的歌剧大腕殷秀梅老师在一起吃饭,我说:“殷老师我觉得这个奖应该给别人。”殷老师笑着说:“毋攀你记住,你付出了,你努力了,这也是你应该得到的!”也就是这个奖让我更加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刻含义,还有那句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拿奖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还有很多不足,要继续努力,不能懈怠。

音乐时空: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说修改复排的《红河谷》歌剧将在今年推出,不知你是否也参与了复排?复排后的歌剧有了哪些具体的调整?

毋攀:我当然参加了复排,复排后的《红河谷》还是那么经典,还是那么荡气回肠,还是那么让我撕心裂肺。不过复排后的《红河谷》也有一些调整,在剧情上又增加了一小段,等这部歌剧在保利剧院正式上演的时候,我请你们来看,也是给我们《红河谷》捧捧场,提提建议。

音乐时空:较之外国歌剧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的原创歌剧发展时间较短,《红河谷》作为一部大型的原创民族歌剧,在表演中国民族歌剧的时候,作为歌剧演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毋攀:这个问题呢,我想讲一个小故事,你就知道了。有一次殷秀梅老师请我们《红河谷》剧组的人员吃饭,我们就问她:“您是怎么保持这么好的状态,而且一招一式都非常到位、准确,举手投足之间都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气质的?”她哈哈大笑说:“你们都不知道吧,我是童子功,小时候在京剧班里练过踢腿、下腰,反正京剧演员练的基本功我全练了。”说着就站起来给我们示范了一个我们根本做不到的动作,那就是两个胳膊向后掰,手背贴手背,当时我们都傻眼了,她还说:“你们哪吃过这种苦啊,还是得练些京剧或舞蹈的基本功才行,对歌剧表演是很有帮助的,唱好那是必须的,也必须得演好,这才是歌剧演员。”

音乐时空:你在这部歌剧中饰演的是英国探险家琼斯,作为一名深爱着的英国公民,在故事情节的延展的过程中,琼斯的情绪和情感也在发生种种变化,在你眼中,琼斯是怎样一个角色?你在饰演这一角色的时候都做了哪些功课和准备?

毋攀:琼斯这个人物其实是一个心地善良、帅气、天真浪漫的大男孩。当得知我在剧中饰演琼斯这个角色的时候,我首先看了《红河谷》这部电影,在排戏之前有针对性的学习了英国人的谈吐举止,尤其是肢体动作,通过练习一些舞蹈来靠近这个人物。在正式排练的时候,我们每天排练分三块时间,上午导演组有专门的舞蹈老师教我们练体能、练形体,然后开始音乐作业,下午和晚上陈蔚导演就来给我们排戏,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两个月的时间过的太充实了。

音乐时空:同名电影《红河谷》自播出以后收到了很好的评价,你在参演歌剧的时候,会否从电影情节中找寻一些灵感?

毋攀:当然啦,不单是我,我们整个剧组的成员都有看这部电影。我们第一天排练,陈蔚导演就从家里,把她女儿心爱的苹果27英寸iMac拿到了我们的排练场,每天排练的间歇,就让我们看《红河谷》的电影,等于大家在排练场看一个大片,想想那是什么感觉,然后结合看完后的感觉和感想,立刻投入到排练中去。这样一来很明显的感觉自己就是琼斯,就是丹珠……特别的神奇,也特别的好玩,特别过瘾,也不得不说,我们的导演为了这部戏,倾注了许多许多。

音乐时空:很多看过《红河谷》的观众都表示非常喜欢刻画琼斯的两段内心独白,你对这两段内心独白的感受或者理解是怎样的?

毋攀:琼斯在来藏之前,他父亲已经给他讲了许多关于的故事,所以第一段独白他才会说:“父亲你是对的,的确是个神秘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座雪山都是一尊神。”琼斯觉得这就是他的伊甸园,后来又见到丹珠这么漂亮的藏族姑娘,使得他对更加的向往。后面那段独白出现在他的伊甸园被夷为平地,他深爱的丹珠姑娘也与英军同归于尽之后,琼斯独自面临着苍茫的大地,当时他的内心很多情绪交织在一起,琼斯心中那种痛苦,那种撕心裂肺的心情无以言表,只能是对他尊敬的父亲倾诉,他说:“父亲,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为什么用我们的文明去破坏他们的文明,为什么用我们的世界去破坏他们的世界。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屈服不会消亡的民族,他的身后还连着一片更加辽阔的土地,那就是我们永远征服不了的东方……”琼斯的这两段独白也是两种心情的转变,当他第一次看到这片土地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向往的,憧憬的,而当他看到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痛苦的,也是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充满敬畏之心的。尤其是后一段独白,也可以看作是对整部歌剧主旨的一种总结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