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技术;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高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要注重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性的培养,更应注重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素质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虚拟性、无边无际、资源多元化等特性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维方式等,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冲击,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造成威胁。因此,现今如何借助网络技术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所应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占据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据工信部发表的数据分析可知,现今超过99%的大学生都拥有网络通讯设备如手机、电脑、Ipad等,而他们平均每日花在网络通讯设备上的时间超过8小时。网络逐渐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抢占网络制高点对于有效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不少便利。对于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大多都有一种抵触心理,认为思政教育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注意,舒缓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思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的全民化普及使得高校围墙“不拆自倒”,它可以将学校、社会、家庭连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虚拟平台开放、信息传播迅速以及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虽然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网络技术也是把双刃剑,绚丽多姿的互联网世界就像是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与其带来显著社会效能的同时也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1.网络技术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大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时空的隔阂不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限制。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长久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多是以面授的形式开展的,这种面对面传授的方式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系统性,然而随着资源的信息化,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更为的多元化,教师费尽心力准备的资料学生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网络中轻易获取到相似的资源,教育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鱼目混珠使得“搜索一代”的大学生们难免会受到错误思想浪潮的影响,但是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化和隐匿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难以实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2.对大学生认知造成冲击
信息化环境虽然能很大程度上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便利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但是它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认知造成冲击。当今世界,互联网的触角不断延伸,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原始的天然屏障被打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想入侵和文化渗透成为了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最为重要的武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仰仗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打着“自由民主”的口号不断的通过互联网向我国传输一些不良思潮和西方主义价值观,恶意的政治信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肆意横行不断侵蚀着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弱化大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心智和认知还不够成熟,网络世界的多样性和隐匿性极易使学生沉迷其中,虚拟世界中的成就感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满足感,长此以往,现实的落差使得学生形成浮躁情绪,不愿真实面对自我,造成学生认知偏差。
3.加大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管理者,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极其深厚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还应能够顺应时代的改变,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然而由于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大多由思政专业类的大学生和硕士生构建而成,他们在思想政治领域有着极深的领悟,但是在网络技术方面只能单纯满足日常的需求,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方面受限于网络应用能力,往往难以大展拳脚;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同时给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若高校思政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政理论知识教育和新闻宣传的层面上,显然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了。
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策略研究
1.基于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在网络全民普及的当前,要想从限制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思政教育工作现存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打击和制止,而是考虑如何“转危为机”?现今,虽然网络技术对高校的思政教育环境造成了冲击,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借助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1)巧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强化双向交流。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应把握好网络互动性这一特性,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媒介来增加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途径,“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同时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上,没有了与教师面对面的压力后,部分学生更愿意对教师进行倾诉自己的困惑、需求以及对教师的建议,这种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2)善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时代,为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多多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如学术沙龙、社会热点话题讨论、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政专题辩论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1)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无遏制的网络不良信息的对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为净化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舆情信息监管:一是积极收集网络舆情信息,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小组,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微博、贴吧、论坛等平台收集全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信息和事件;二是实时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在发现敏感舆情信息后,高校网络监管小组应迅速给出有效的预警方案,并对网络舆情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从源头上对危险信息进行封锁;三是做好网络舆情信息跟进工作,实时跟进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并对学生进行舆情信息通报,舒缓学生的不良情绪。(2)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仅仅只靠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远远是不足的,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实时关注学生的信息健康,通过构建在线心理辅导栏目,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在线的与心理辅导教师交流,帮助大学生释放负面情绪,并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高效大学生更好的自我认知。
3.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1)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正如上节所言,现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政治理论水平高的教师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行,网络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思政教育知识不足。而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的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和思政教育体系培训,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政教育能力和网络技术应用技能,构建出一支思想觉悟高、网络技能强的综合性思政教育工作团队。(2)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文化教育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结合网络上的热点新闻话题——韩国萨德问题,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萨德部署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理智爱国,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四、结束语
作为为社会输出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高、职业能力高“三高”人才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的冲击,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从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等方面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培养出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秦艺书.基于网络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评《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J].传媒,2016,(16):93.
[2]尹燕.化解不良网络舆论反向渗透对高校思政教育冲击的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33-136.
[3]王茹,王宇航,孙任贤.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策——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101-102.
[4]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93-94.
2015年2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5.57亿。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特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每一个进入网络空间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自行信息,自由交流讨论),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者,而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的媒体渠道。由此媒体的传播功能和监督效应也被无限放大,某一事件经过多种渠道传播会迅速发酵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接受公众的拷问。新媒体覆盖的受众,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从上市公司审计的角度来说,媒体舆论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以往的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造假案、科龙电器舞弊案等都是由于媒体对财务造假问题的调查与披露,从而引起了公众和监管部门的注意。从中注协披露的2014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中可以得知,2014年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报告共有98份,通过检索发现,其中涉及的多家公司均存在媒体的负面舆论,那么媒体舆论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到底具备什么影响,上市公司又该怎样应对?目前关于媒体舆论对审计师审计意见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将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解答。
二、理论分析
众所周知,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媒体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新闻媒体依赖“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三种机制影响大众的信息占有和事件在大脑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行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媒体通过议程设置理论中的“认知模式”和“显著性模式”这两种机制来影响审计师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占有和风险评估,而由于媒体报道的事件是否是审计师已知晓的是不能确定的,同样媒体是在传递冗余信息还是新信息也是未知的,因此媒体对审计师的信息占有和风险评估的影响需要通过“策略假说”和“认知假说”这两种传导机制来分析其对审计师专业判断的影响,并最终反映在审计意见类型的调整之中。媒体针对上市公司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报道所传递的信息,不仅会引起审计师对该公司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并且在不同媒体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的重复悲观报道下,该问题在审计师的心里就显得尤其重要,审计师会根据媒体披露的事情,寻找内部和外部的证据去佐证这件事情。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新闻报道所传递的观点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决策行为。即通过媒体报道的两个层面的影响机制,一方面,审计师会因媒体对公司的报道而意识到审计客户存在的问题;更进一步地,审计师可能会以媒体观点的正面或负面程度作为参考依据,调整或修正审计意见类型。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利益实体,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更容易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出现某一负面舆论时,各种媒体往往会主动跟进、详细调查、进而一系列相关报道。根据上述议程设置理论,上市公司负面舆论的集中会引起公众特别是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即便有些投资者事先已经得知此类消息,但媒介的广泛报道会引起他们对上市公司可能存在问题的进一步重视,进而改变他们可能采取的行动。相关部门监管者在获悉媒体报道后,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职责,也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核实,一旦核实属实,势必会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造成影响。
三、影响机制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执行各种测试以致力于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此时媒体针对上市公司的广泛报道往往会引起审计人员的关注,为其执行审计工作提供思路。某种意义上,媒体对上市公司的负面报道降低了审计师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审计师可利用媒体报道某公司的负面新闻,尤其是资深财经记者深度挖掘的有用信息,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以降低检查风险,且更容易察觉可能存在的错报。被媒体负面报道的上市公司可能传递出错报风险较高的信号,审计师感受到较高的审计风险,因而秉持更加谨慎的职业态度,加大审计资源的投入,从而更可能发现错报。上市公司审计人员出于降低自身审计风险的考虑,也会对媒体特别是权威媒体针对上市公司的负面舆论越来越重视。上市公司往往规模庞大,经营范围广泛,审计人员很难掌握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的全部情况,作为外部人员,了解到的情况也未必真实。因此,媒体报道对于审计人员发现上市公司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有些信息即便审计人员事前已经知悉,但在媒体广泛报道后,会增加审计人员的警惕性,从而改变其对相关事件的风险权重考虑,进而影响到审计意见的发表。
审计人员除去降低审计风险的考虑,面对上市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也不得不对媒体舆论特别是负面舆论予以重视。上市公司广大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由于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基于自身实际利益考虑,会十分信赖媒体舆论对于公司可能存在的损害投资者利益问题的报道,希望审计人员作为第三方独立力量能够发现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切实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倘若审计人员对媒体舆论不加重视,未能查出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则审计机构及其人员自身将面临投资者的法律诉讼和监管部门的行政诉讼。因此,在面临上市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强大压力下,审计人员对媒体舆论的重视程度也会日益提升。
四、对策建议
(一)及时回应舆论报道出现舆论负面报道后,上市公司需在第一时间对相关事件进行回应,主动进行澄清说明,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对公司形象造成进一步伤害。相关研究表明,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环境下,上市公司需在24时内对媒体舆论进行回应,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留给上市公司的黄金时间只有4小时。若上市公司在4小时内不能做出有效应对,则上市公司往往会陷入被动状态,无法避免事态发酵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上市公司在媒体负面舆论以后要采取正面应对的积极态度,不回避、不躲闪,及时权威说明,主动回应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二)注重发挥主流媒体作用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报道越来越全面、客观、深入,媒体与上市公司的互动也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在不断应对媒体负面舆论的过程中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当前人人都可成为媒体平台的时代,媒体数量呈爆炸性增长,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是其它媒体不可比拟的,因此,上市公司要特别重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加强与主流媒体沟通联系。在重大事件发生或重大公告之时,上市公司应在第一时间告知主流媒体,并就相关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进行澄清,避免造成歧义和误解。在媒体报道之后,上市公司还要及时做好舆情的搜集研判工作,针对媒体报道中有失客观的问题主动澄清说明,避免媒体舆论朝着不利于上市公司的方向发展。
(三)注重发挥新媒体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微博、博客等一批新媒体大量涌现。新媒体由于其方便、快捷的因素,其事件传播速度相较传统媒体大为增强。一个话题经过新媒体的传播,会迅速发酵,在极短时间内就要衍变成网络热点甚至社会热点。在看到新媒体的优势同时,上市公司也要注意到新媒体由于人人可以成为舆论者的缘故,针对上市公司的报道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甚至扭曲,给上市公司形象带来损害。因此,上市公司要对新媒体领域引起重视,注重发挥新媒体作用。上市公司要特别注重发挥知名博主、版主等“网络大V”的作用,与他们加强沟通,在网络舆论危机来临之时,通过网络主流渠道积极主动与网民沟通,化解误会,消除分歧,阐明立场,注重引导新媒体舆论向着良性方向发展,避免因网络偏激、隔阂等不良情绪对上市公司产生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网络文化产品 育人功能 实现路径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作为基本支撑的,它是在信息管理的情况下对相关的文化及信息进行传递的过程,说到底,网络文化就是各种带有文化的集合体[1]。网络文化的依附点在于网络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产品是网络中各种产品的集合,对当前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育人方面,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社会特殊的信息及资源获取方式下,对整个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2]。因此,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进行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1.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育人的重要性
从当前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看,其基本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育人是占领思想阵地的基本要求。
网络作为当前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前沿阵地,在整个文化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从当前看,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具有群体传播和社会动员的基本特性。在这里,信息可能被过多解读,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发挥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占领思想阵地,用正确的、先进的、积极的思想对现在的形式进行分析,以确保网络文化产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1.2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育人是保证学习研究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网络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的生动性、交互性、快捷性和便利性,它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产生深刻的变革。从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构成看,当前网络文化产品主要包括视频、电子书、微博、微信等,既能满足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又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然而,从当前网络文化产品的实际特点看,网络文化产品具有不可控性。网络文化产品在实现育人功能的时候必须保证这些产品是积极、健康的,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1.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育人是迈向新台阶的需要。
网络文化产品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在整个社会中承载着文化传递的功能。然而,从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产品的发展实际和应用特点看,目前虽然我国的网络建设水平、数量等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平,微博、微信、支付宝、各种视频等软件迅速发展。但是从深层看,目前网络在网站的内容、设计、网站功能开发及技术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一些思想教育类网站,因为缺乏吸引力及感染力,很难吸引人群,尤其是青年的目光,所以最终很难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一个安全、完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网站和网络文化产品,以此实现网络文化育人的基本目标。
2.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网络文化产品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性决定了社会必须将其放在网络发展的重要位置,尤其是针对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对于社会大众的健康成长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所以,如何削弱消极因素,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实现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显得非常重要。从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看,要实现这一目标,实现路径的选择必须从以下几点考虑:
2.1网络文化产品设计及应用环节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
网络文化产品作为社会产品的一种,它的基本功能是为整个社会服务。从内容看,网络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承担着科学、知识及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建设网络及开发网络文化产品的时候,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到网络文化产品中,将思想意识放在产品开发的首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以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影响网络文化产品,从而增强整个网络文化产品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道德、技术高、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2.2要进一步搭建出安全、可靠、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网络文化产品建设平台。
当前社会,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网络文化产品要尽可能地吸引更多的人,保证其实现预期教育人、培育人的基本目耍就必须对网络文化产品设计和传播的媒介――网站进行设计,不断在功能方面对现有的网络文化产品进行完善,创造出更吸引人的网络文化产品。从网络文化产品的实际现状看,目前很多网站,尤其是专门针对育人的网站,其在设计和功能开发及技术保障等多个环节都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集中具体化表现就在于网站的吸引力不足[3],很难感染使用者,因此,在育人方面很难实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在网络平台建设中改变形象,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这些网络文化产品,以吸引更多的目光。
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确保网络文化产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应该进一步细化网络实名制,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大众提高网络自律意识,促使他们合理、正确地使用网络。除此以外,在网络的使用中还应该对其优势及特色进行整合,打造出专门进行网络文化产品建设和宣传的网站,以此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传播,增强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效果。
2.3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目前网站开发公司的网络文化设计人员普遍缺乏产品育人的意识,虽然近些年在网站开发企业领导的带领下,相关人员开始逐渐重视在网络文化产品开发设计环节中将育人功能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4],但是与大众的实际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此外,网站开发设计人员的知识累积和工作能力主要集中在一般性的网络产品中,在网络文化产品的开发上知识累积和能力方面并不能与当前社会的要求相匹配,这些都阻碍了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的实现。基于此,网站开发企业在下一步工作中必须提高网站开发设计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网络产品文化功能意识和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做到:首先要在全网站开发企业建立一种产品文化的氛围,树立全员产品文化育人的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网络产品在整个社会育人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有将这种意识广泛深入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中,才能为网站开发企业设计出符合大众需要的网络文化产品打下坚实的思想保证。
同时,针对网络文化产品设计公司管理能力较弱的现状,网站开发企业一方面可以从这些人员中选择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员工到相关的培训机构学习或者高校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网站开发企业要充分利用员工的业余时间开展业务知识竞赛等形式,对那些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物质等形式的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地学习。
2.4充分调动网络文化建设骨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与一般的网络产品不同,网络文化产品由于其性质决定了从事这部分开发的人员薪酬待遇与其他网络产品差距较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英雄联盟游戏的网络开发和维护者的薪酬福利是60个月的月薪,工资待遇一年可以达到60万以上。而从事网络文化产品设计开发及维护的人员,他们的待遇一年仅有十万左右,有些甚至只有六七万,工资待遇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较低。因此,为了更好地设计出适合广大群众的网络文化产品,充分发挥它们的育人功能,社会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这些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通过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吸引他们加入到网络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另一方面,国家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这部分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以此达到充分调动网络文化建设骨干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2.5不断完善现有的制度,建立起网络文化产品育人的长效机制。
网络文化产品实现育人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在于制度的完善,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网络文化产品的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起长效的发展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并完善规章制度,在专题网站的建立上建立备案制度,在信息的时候建立审查制度,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建立监管制度,在突发舆情处理方面建立备案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分级管理、按块管理”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和科学管理作为基本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法律、思想教育、技术、职业道德规范等多种手段,将教育与自律有效结合,最终形成一种依法监管、规范有序的信息传播秩序。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担负着育人的基本功能,在整个社会l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对这类文化产品的育人路径进行优化,以实现教人、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勇,王慧,李续婷.从学生新媒体现状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4):112-114.
[2]罗昌勤.高校网络文化的选择与服务育人的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29):37-38.
[3]许宪国.高校校报“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5(2):99-104.
关键词:城管 群体性 新媒体 公关路径 去污名化
中D分类号:D631.41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公共关系指的是“在组织与其所依赖的多样化公众之间识别、建立和保持双向互惠关系的管理功能[1]”。 通过对以往案例的分析,成功的公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通过互动的方式展开的,媒体则从该点切入,为公关者们提供了便捷互动的机会。但好的公关就像好的网络传播一样,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和所涉及的人。正在发展变化的传播技术或许会使公众传播“小众化”,但公关人员需要努力保证新媒体技术不会使传播失去人性。因此,面对媒体带来的传播环境的改变,公共关系始终要抓住的是“人”“关系”这类核心概念[2]。
2014年5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在北京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显示:城管被群众评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报告中显示的这一结论客观上反映出城管形象的危机。在现今媒介传播下,公众接收城管的信息大部分是负面信息,而这种现象造成了城管污名化。由污名化的形成机制(如图1)[3]可知,城管污名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是城管自身内控性的问题。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内部因素在群众看来,都是可以并且应该得到控制的,但是城管及相关部门却没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广大群众认为城管为此而受到责备并不为过。其次是群众误解不断加深。对于不熟悉事件,人们的判断力更容易受到影响,如有些人对城管并不了解,但就是固执地认为“城管太令人讨厌了”,因为“网上都这么传,大家也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些都使得大家偏于走向更加贬低城管的方向。最后则是媒体舆论推波助澜。在此种背景下,笔者意识到城管的公关活动的重要性,为此希望通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城管公关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公关路径的探索。
2.新兴媒体环境下城管的存在问题
本文通过对上海奉贤区城管中队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较为详尽的一手资料,为分析城管的公关情况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后续的对策建议提供参考借鉴。 在实际访谈过程中由于发现总局与基层执法相对人接触较少,为此又选取了两个分队作为访谈对象,了解基层城管的基本情况。为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选取了相对人作为访谈对象,弥补访谈对象的单一性问题。此次研究我们主要采取了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访谈提纲分成了“概况询问”“冲突现状”和“对策探讨”三部分 。同时通过对城管局官网的新闻中心,基层动态信息更新时间和阅读量进行简单分析,对信息公开栏目中内容的产生日期和日期进行观察,发现了问题。
我国政府公关理论起步晚,利用新媒体的公关还不成熟。在我国古代,虽然政府公共关系的思想有所体现,但是我国近代的公共关系理论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得到重视和研究的。另外,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新媒体技术也起步较晚,多是引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某些政府官员对新媒体公关的认识不足,新媒体技术还不甚娴熟,所以在我国,传统的政府公关还是主流,新媒体公关还是一个新现象,普及不够[4]。城管公共关系包括:基本工作层面的业务协作关系、危机处理关系、不同层面信息关系等[5]。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城管在公关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1主体缺失,缺乏公关专业部门和人才
我国公务员公共关系的培训除原有的以外,针对新媒体政府公关的课程培训并不多,城管队伍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公共关系体系来系统化的参与管理。如在南桥城管总局访谈时,是人事科的负责人来接受我们的访谈,而不是公关部的负责人。公关工作变成了部门、人事部门等部门的工作,可见在具体的城管部门中缺乏公共关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履行这项工作。从表一,亦可以看出城管局信息公开更新率较低,缺乏专人管理。从理论上来看,城管公共关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它的运行需要一个专业的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去承担,但是在目前的城管组织体系中这方面是一个空白。它产生的结果是,即使开展了一些公共关系工作,也是松散的、肤浅的,难于取得应有的效果。
正常情况下,城管公关的主体是在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 而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行政执法局中每位工作人员都是自己的“形象代表”,其工作行为都在媒体和公众的监管下[6]。 可是公关主体出现了缺失的情况。一方面,城管队员在执法工作中忽视了城管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首次进行调研的时候,办公室负责人员的冷淡态度反映了城管人员的公关意识的淡薄。总局对问题推诿的理由之一是办公机构不了解具体执法情况。当公众碰到此类工作人员时,就会将其此般不负责的态度放上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城管缺乏对普通队员的公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认为建设城管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事、领导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缺乏必要的形象意识,很少将自己的执法行为与公共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其行为举止容易让群众产生抗拒的心理。
2.2客体缺失,公众参与度不高
城管公关的客体是广大社会公民。关心城管新闻动态等政务信息,与城管进行互动提问,进行沟通的公民称之为网络公民,与网民不同。在中国,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网站的用户率不断的增多,城管逐步建立起每个总局和分队的微信公众号,网站等。通过观察奉贤区南桥总局的微博,奉贤城管总局的微博关注量仅有33位,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人数也仅有600 ?700人。中国2016年网民数量已达6.88亿人,在网上浏览网页、聊天、发帖的网民很多,年龄,教育程度差距较大,多通过新媒体进行社交,娱乐活动,或对网络人们事件进行围观评论等,而真正关心政务,发现问题与政府及时沟通,解决问题的网络公民所占比例较小。
2.3实体缺失,新媒体资源无法落到实处
与传统的公关活动相比,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关是多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取不同的形式在进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与公众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努力争取达成共识,获取公众支持。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民意调查问卷等方式。通过访谈和其网站信息,笔者了解到奉贤区城管的公关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举办团员青年知识竞赛,奉浦宣传,绿色护考,全员培训队列训练,“关爱环卫工人替班一小时”活动,帮助困难家庭等,为提升自己的形象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城管改善公关形象的同时也帮助城管收集了民声民意,为城管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但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将这些方式发挥其效用最大化,落到实处还存在问题。在后期访谈个体商户的时候,一家商户谈及城管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其实有的时候很担心城管,说来抢东西就来抢东西。”从这一点看,城管单方面的描述并不准确,民意满意度调查的结果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同时笔者也了解到,以该个体户为代表的群体并不知晓城管举办的宣传活动,认为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从这一点上看,城管在各种新媒体资源上的活动是为了树立自我良好形象而开展的,还是真正基于民众的需要开展的?这些活动是否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普及民众呢?这些都值得商榷。
同时,上文中提到的新媒体公关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但是在实际的公关工作中,城管的政务工作多以微信为主。微信虽说营造了官民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通过利用社交工具宣传自己的活动,塑造了城管形象,但是微信在公关中的运用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如奉贤城管、城管海湾旅游区中队此类公众号,虽定期城管动态信息,但是实际上该公众号的设计架构是不完善的。笔者认为可能因惧怕网民的负面评价和信息会对其组织形象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并没有开通评论功能,同时也没有“联系我们”等的功能栏,阻断了微信双向沟通的作用7。可见城管宣传的内容多是对自身组织的宣传,很少有涉及实际服务方面的内容。
2.4制度缺失,城管公关行为规范尚不健全
现今城管污名化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是新媒体自身的弊端,一方面,媒体为提高点击率,故意放大城管的负面新闻,对新闻进行炒作和报道。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在进行城管新闻报道的时候往往不进行实证调查,多采用跟风报道的模式,造成以讹传讹的传播效应。在新媒体时代下,传媒作为一种无形的公权力,其报道对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扭曲事实,片面报道城管负面报道时,会使城管因个别事件而被社会舆论全盘否定,以至人们对城管形成不良印象并使之不嗟
到固化[8]。
城管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变迁,不断完善更新组织的公关信息,将宣传的重点放在依托信息媒体上。但是在新闻传媒的舆论宣传作用影响度较大的背景下,城管为应对传媒和信息化挑战,在公关方面的行为会出现缺乏规范性的可能。同时笔者通过观察城管局的信息发现信息产生时间和时间的不对称,信息的顺序杂乱无章。在此种情况下,在某种程度上,城管公关行为的可信度应受到规范。2010 年 3 月16 日出台的 《网络公关服务规范》( 指导意见 )是我国针对网络公关的首份行业标准文件,而有真正有强制力和约束力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要想更好的规范网络公关行为,必须利用法律的权威性来约束,单纯的依托城管内部的精神理念是不够的。
3.新兴媒体环境下提升城管公关的策略
城管公共关系从形式上可分为:有形公共关系和无形公共关系。无形公共关系主要体现在公关主体的主动性上。城管工作人员应该有维护城管形象,推进城管公共关系建设的理念,及即主动观察,主动创造。有形公共关系主要体现在各种交流平台、沟通渠道,是通过一系列载体反映出来,包括:会商机制、研讨论坛、舆论媒体、志愿活动、宣传讲坛等。基于两种公共关系的分类,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1新媒体环境下主体转变
行政执法局执法的软环境包括其自身管理体制及公众对城管的认知层度。
某中队长谈到:“人手不够,没有加班费,并且有些队员被相对人责骂打伤。此外城管会有突击检查,常规巡查”,在这种工作时间密集,工作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可知城管执法是较辛苦的,因此正确排解城管工作人员的压力,凝聚城管内部的凝聚力是极其重要的。为此,领导阶层的城管工作人员除了应关注解决民生实际困难外,还应当关注内部工作人员的生活情况,建立一套有实效、有新意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保持队员的工作热情,维护队员的权利。
工作人员也应认识到城管公共关系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其一言一行代表着城管这个组织,需要全员努力。城管公共关系建设的主体性工作是由专业人员负责,但是主体性工作以外的旁枝细节则需要每一个城管人员来完成。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城管队伍中公共关系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较少,对公共关系的运作和操作并不熟悉,因此公关活动的效能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基于此,所以对城管工作人员媒介素养的教育必不可少,应当纳入到日常的培训学习中。通过学习系统的公关知识,了解公共关系的内涵,使工作人员熟悉新媒体的各自特征,作用,规律,从而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开展城管的公共关系活动,提高公关服务质量,提高对公关客体的认知。与此同时,城管人员应摈弃“官本位”的执政思想,真正做广大人民的公仆。为提高公众对城管的认知度,城管应当开展多种活动,利用微博,官网,微信等媒介和民众进行互动交流,公开信息、引导社会舆论,让公众了解城管,得到公众的理解,而不是在探讨相关事件时一味地偏袒公众所认为的弱势群体[9]。
3.2新媒体环境下主体宣传,增加客体参与度
3.2.1实地宣传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不能采取单一的“禁”和“堵”的方法,应当在进行城市管理的时候充分考虑和满足执法相对人的生存需求,完善“疏导”和“服务”两个环节。首先,城管可与社区、村委会等联系,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商业经营场所,并将该场所纳入统一的规范管中。在这方面,城管工作人员可以借鉴依法管理与人的法国模式以及牌照管理与审监合一的香港模式[10]。
另一方面,如现今城管部门所做的,帮助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等解决生计问题。通过采取实质性的工作措施,改善城管污名化现象,也通过其自身的行动为城管的形象做了良好的宣传。
通过访谈发现,城管与群众联系的枢纽是村委会,而城管与广大群众的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为此,即使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城管除将现实与技术相结合外,社区走访依然是城管公关活动的主要路径。在公共关系建设中,应把公众需求作为思维起点,在各地区总局的领导下,各个城管中队应进行社区走访活动,除关心群众,送爱心送温暖,还应当与群众进行直接沟通有关城管的建设问题,了解社区居民的想法,利用新媒体技术切实建立符合人民群众的沟通平台和交流渠道。
3.2.2媒体宣传
城管中队谈论最多的就是执法的外部环境问题,通过切实帮助贫困家庭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需要的问题,来改变执法的外部环境,是访谈中城管所提及城管能够做的事情。在城管实际工作中,研讨会等形式丰富多彩,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在城管公共关系建设除了要关注其执法过程中的合法性,正当性,活动的多样性外,还要关注虚拟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传播性。城管应先做好传统宣传。
城管可以通过内部刊物、网站,电视等外部媒体宣传城管,增加群众认知度,获取群众支持。其次积极做好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交流,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将城管正面形象带至社会各阶层,深入推进城管执法进校园、进社区和进企业。争取社会舆论对城管工作的支持。城管可以⒏骼嗌缁嶙橹变成自己的宣传窗口,如村委会等。
同时可以将城管的宣传纳入政府的宣传平台中。通过浏览政府的网站,笔者并没有看出政府网站有关于城管的报道。而在社会主流媒体中对城管的正面报道是比较少的,原因之一可能因为其依旧独立于政府宣传之外。虽然城管在这方面没有主动权,但应在内部做好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在外部做好信息,使得城管的宣传资源内外联动,有利于它的公共关系的建设。
3.2.3创新宣传
北京城管的宣传活动是由市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实行的。上海与北京同属直辖市,人口密集,为此笔者试想借鉴北京市的方法,在上海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对城管的执法活动进行宣传,协助城管队员宣传城市的管理法规,与城管一同参与惠民服务。最重要的活动还是协助城管进行日常巡查劝导。志愿者通过对本社区进行巡查检查,劝导违法行为。既避免了城管与相对人之间的直接冲突,也可以对其周边民众进行良好的宣传,使志愿者成为城管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11]
同时,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尤为重要。为此可以借鉴北京市智慧城管的经验。北京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搭建了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管物联网架构,初步实现面向行动的立体化、点对点、扁平化指挥。在城管进行传统媒介宣传的同时,加入科技元素,强化执法能力和素质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公共服务能力。上海市城管可通过整合热线电话、网站投诉、微博等系统,推出“我爱上海”城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基于电子地图的点图举报、咨询、建议、挑错等服务,市民城管通、城管政务维基、便民菜市查询等系列服务,使市民方便地参与城市管理、监督执法作为、为城管执法建言献策,使公众感觉到城管职能的扩展及在生活中的服务作用,对城管形象的宣传与维护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3.3新媒体时代下主体建设
3.3.1健全舆论责任机制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新媒体的迅速扩张已成为新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新媒体将话语权赋予每个公民,拓宽了信源和信道,动摇了传统传播模式中媒介与城管的中控地位,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媒体特性,这使得城管更难以隐藏其内部活动和外部要求的差异与矛盾,日益增加的透明度提出了一致性和可信性的问题。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为主流媒体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主流媒体为自身的利益取向,会扩大缘由,最终产生影响大众的网络舆情。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是极其容易纵的,受到情感与声望的强烈影响,渴望追随和服从权威。网络舆情易被左右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机制。[12]因此城管要应关注新媒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媒体积极作用,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城管面对网络舆情,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公关建设。
首先是对公共话语进行舆论引导。公共话语往往不是主流媒体的官方话语,也不是以私人言论为主导的民间话语,而是来自具有第三方立场、具有社会协调功能的公共话语,它既去除了国家话语的阶级性,也摒弃了私人话语的私利性,但是集成了诸多私人话语的共同点。其次,相比传统媒体以政府和媒介为中心,媒介充当政府“喉舌”的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难度更大,效果却更显著。政府部门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作为传播交流的平台,建设好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主流媒体表达鲜明立场,对公众的舆论起引导作用。最后,面对新闻媒体的不当竞争使城管议题凸显的局面,[13]城管应考虑在公众发表言论时实行实名制,让每位发言的公众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同时应当提请人大健全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公众媒体进行评论,为城管进行网络公关提供法律标准,规范公共关系中主客体的行为。
3.3.2建立完善的网络公关管理机构
对于政府网络公关而言,建立一个专业的公关管理机构是提高其公关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关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政府内部和外部公众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网络新闻,负责信息咨询和媒体问询。我认为这个公关管理机构包括三个专业化的分机构。第一,负责总体的协调指挥机构,在公共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网络途径统筹安排,系统指挥,做出整体策划。第二,建立信息监测机构,捕捉、收集、分析处理相关网络信息,科学地进行网络监测。第三,对网络舆论的反馈机构,面对网络舆论,政府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维、思辨的反应能力来回应网络舆论,做出正面的、主动的反馈,以此不断提高政府的网络公关能力。[14]
3.4新媒体环境下主体危机公关处理
网络的兴起使社会日常事件被传播至网络上,通过互动结合的形式把分散的公众意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使之成为网络群体事情。如果对网络和城管污名化的现象一味沉默,不做出回应,此种态度会让公众认为城管自身已经默认这些事件,从而导致民众满意度的降低,对城管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由于互联网高效性,往往突发案件的受关注度最高,如果城管对于媒体报道的暴力执法等事件不予回应,很容易破坏自身的形象。
3.4.1积极运用新媒体正确引导舆论
一个组织处于公共关系危机中时,它会受到公众很高的关注.同时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提高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的机会。[15]因此城管可通过有效手段对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进行降低,有效手段的实施需利用媒体的特点。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和行政人员及时回应很重要,正确的媒介运用对回应的效果很明显。所以在事态发展初期,应该第一时间应当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城管的官方网站、微博或者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其他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详细说明,不能有所隐瞒,让公众知晓工作,善于把社会群体的关注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着重危机事件处理和相关信息的管理。城管应主动对外信息,努力杜绝城管以往的失语状态,主动发声。此种坦诚向民众公布的行为比沉默回避更有效果。
3.4.2运用新媒体与公众进行长期沟通
第二A段中,城管应发挥媒介的传播沟通作用,对城管应积极配合各方提问及调查,及时与公众媒体进行真诚沟通与交流互动,主动承担事件中城管应该负有的所有责任,定时事态进展信息,控制事态发展,即使事件还没有定论,也要坦诚相告,这样才能消除公众猜疑[16]。最后在危机事态结束之后,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善后措施。城管作为公关主体应根据受损内容,重点开展弥补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通过及时对社会和公众的信息结果公布,挽回组织形象,改变公众对城管的不良印象。
4.结束语
城管形象作为城管执法队伍给公众的直观印象、公众对城管执法行为的整体评价及社会的映像,在新媒体环境中不断发展其公共关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媒体自身的不足亦会成为阻碍城管公共关系建设的障碍。城管形象的好坏与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密切相关,因此,伴随着媒介格局的发展,对新媒体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此构建良好的城管形象和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今后城管公共关系的构建更应该着眼于时代背景的变迁,积极将传统方法与技术相结合,顺应高度发展变化的新媒体环境,创新建设公共关系的思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构建和谐城管执法体系,提升城管和政府的公关形象,从而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美)格伦・布鲁姆(Glen M.Broom)等著;明安香译. 有效的公共关系[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05.
[2] 秦冬雪.反思网络媒体交互性对公共关系的影响[J].商情,2016(34).
[3] 谢和平,田晓红.城管污名化的形成机制与去污名化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理论导刊,2013(7).
[4] 张芳.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J].科学与财富,2015(8):276.
[5] [9] 李健.谈城管公共关系的建设[J].城建监察,2012(7):50- 53.
[6] [7] 王向阳.新兴媒体环境下的政府网络公关研究[J].理论建设,2014(2):23- 26.
[8]郑伟.城管形象危机成因透视及其应对[J].学理论,2014(30):25- 26.
[10] 汤天甜,李杰.传播偏向、群体极化与风险放大――城管污名化的路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22- 29.
[11] 唐钧,杨秀文.创新公共关系 营造共同治理格局――基于北京城管的观察[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5(11):10- 12.
[12] 张雨菡.新媒体发展对政府公共关系影响探究[J].改革与开放, 2015(7):75- 76.
[13] 陈奎莲.“城管”形象的媒介建构――以《羊城晚报》“城管”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5(10):123-124.
[14] 戴会.网络时代背景下政府公关能力研究[J].山东青年,2016(5).
[15] 陈吉永.加强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是提升城管形象的必然要求[J].城建监察,2014(10):14- 16.
[16] 杨黎.城管形象污名化成因分析与重建路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6):284.
[17]社科院蓝皮书作者:官员形象危机研究共选取7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EB/OL].http:/// politics/2014- 05/28/c_126559008. htm,2014- 05- 28.
新媒体、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1] 黄艳梅、张劲松: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
[2] 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3] 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52号)、《广东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粤府〔*〕71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汕府〔2008〕6号)精神,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汕*府〔*〕26号)要求,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
力争“*”期间,在我区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一)编制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要着手编制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保障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统筹规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汕*府〔*〕26号文件的要求,抓紧制订和完善本地区、本单位和领域的各类预案,所有镇(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在2008年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相关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要建立动态的预案修订机制,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增强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查找不足,及时修订完善,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单位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区人民政府是我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区直有关部门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区应急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补不足”的作用,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当好参谋助手。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要建立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加强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三、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工作
(一)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
开展风险隐患普查是预防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关键。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以及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企业,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普查,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各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加强对重点隐患,特别是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区和危险品仓库、“城中村”以及“多合一”建筑等的监管力度,落实监管人员责任,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二)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轻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在加强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制度、聘请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要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三)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制订应急管理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要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各类企业要加强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区直有关部门要切实为基层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供指导。
(四)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
要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各级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应急知识的宣传要进社区、进村居、进企业、进学校。要通过专业应急知识宣传手册、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应急科普宣传工作等,大力提高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
(一)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应急平台体系和“一网五库”建设
大力推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场所、技术系统和设施,建设适用的应急指挥平台,健全信息综合研判、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应急信息与指挥协调系统。
要把“一网五库”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动态管理。要加快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建设,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在2008年5月底前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络,并指定专人负责,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相关资料;要加快救援专业队伍库和救援物资库建设,深入调查、全面掌握各类救援专业队伍的分布情况、队伍规模等,摸清救援物资的分布和储备情况,逐一建档,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要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要加快应急管理法规库的建设,按类别、分层次收集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认真收集、整理近几年以来发生的与本镇(街道)、本单位相关的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案例,为今后处置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
(二)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资源管理
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
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储备物资,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
(三)做好应急处置、善后重建和评估统计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事发地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及时开展救援工作,从而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自身应急队伍和群众,开展自救,并积极配合专业救援队伍做好协助处置工作。
应急处置结束后,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及时组织恢复受影响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要依法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监督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
(四)深化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建立健全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信息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力争通过2至3年时间,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分工一位班子成员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在强化现有相关机构应急管理职能的基础上组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并指定党政办一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六、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补偿机制
关键词:需求;安全用电;创新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客户的用电检查工作是供电企业面对重要客户的一线窗口,它不仅是对客户安全用电进行检查,更是服务用电客户,通过供电企业例行用电检查,为客户提供优质、规范的服务。其主要目的:一是保证电网和电力客户用电安全;二是维护供电企业和电力客户的合法权益;三是通过用电检查人员对客户的上门服务,树立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供电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开拓电力市场;四是用电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发现违章用电和窃电现象,而是通过用电检查的宣传积极消除违章用电与窃电行为的发生与存在。
而作为对售电量贡献较大、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大客户来说,如何通过高效的用电检查工作为其提供有价值及建设性的安全用电建议、第一时间响应大客户故障抢修、保电、业务办理等方面需求,确保电量电费颗粒归仓,及时传递节能减排、提高电能质量等方面的前沿讯息等,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主要课题。
随着大客户对供电企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用电检查与服务工作的结合也亟待提高,使其满足当前社会优质服务的需要,达到客户的期望值。
一、用电检查工作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 用电检查管理职能的消失导致电力安全管理的缺位
由于供电企业改制后失去了原有的监管、执法权力,客户用电安全缺乏监督管理,客户用电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特别是即将面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营销服务模式尚不清晰,今后的用电检查如何在提升客户用电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2 客户配合供电企业共同履行安全用电的义务较为欠缺
社会舆论导向片面强调供电企业服务社会和客户的义务,忽略了电网安全需要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共同维护的事实,影响了供电企业维护电网安全和用电秩序,导致了电力设施破坏、窃电、阻碍电网建设等事件的逐渐增多。
3 对于变电站计量客户的计量装置异常情况发现延迟
由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供电的大客户计量装置设在变电站侧,为线路关口表,日常周期检查的到位率难以保证,实现远程抄表后对表计的现场核抄容易滞后,且由于供售电量来自同一只表无法通过线损及时反映表计异常情况。若出现表计故障,易造成大金额欠费给供电公司带来较大损失。
4 用电检查和优质服务工作的矛盾凸显
用电检查人员在为客户用电服务的过程中,提出的安全用电的合理要求和客户要求的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优质服务矛盾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电检查协调工作的难度,使供电企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满足客户要求,则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如果不满足客户的要求而以安全为先对客户施加压力,则带来了客户对电力优质服务工作的不满,影响了供电服务形象。
5 用电检查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用电检查员自身素质、态度所限
用电检查的主体是供电企业,但实施者是企业中的检查人员,因此,用电检查人员的专业素质、责任态度极大影响了工作开展的质量。即便供电企业管理层制定了许多理论上有效的管理方案,但是用电检查人员自身对方案落实不到位,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用电检查管理方案的实际效果不好。
6 用电检查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客户对我们的工作理解配合程度不够
不少客户对用电检查工作存在误区,用电安全意识不强,没有理解用电安全环境需要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共同创造,对用电检查人员提出的缺陷、隐患长期敷衍或置之不理,从不少客户的自备应急电源未配备或配备容量不足就可以看出此问题。
7 客户电工配置、素质参差不齐,对客户用电安全管理水平带来一定影响
目前供电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对客户电工管理缺乏监管,电工配置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电工上岗资格证没有专门机构进行复查,没有常态的电工市场进入、退出机制,客户电工的从业水平和客户的设备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有效评估,制约了客户用电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国外用电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1 注重客户延伸信息收集,建立常态客户信息库
除了传统的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出发收集相关的电气负责人、设备等基础信息,国外的用电检查服务将行业动向、企业生产计划、客户感知度、行为特征等真实信息都纳入到信息采集和管理的重点范围中,从而使得客户的延伸信息更多元化,对售电量市场预测、客户服务、需求侧管理工作更有参考价值。
2 注重在客户中推广节能政策、项目
国外电力公司积极参与政府的节能决策制定工作,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配合政府实施节能政策,为企业及客户提供节能咨询、节能宣传和培训。电力公司在DSM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实施DSM的主体,但电力公司开展节能工作往往对其售电量有负面影响。为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了针对电力公司的激励措施。一是补偿电力公司由于节能措施而导致售电的损失;二是将电力公司的收入与销售脱离,使电力公司失去了一门心思增加售电的动力,也消除了电力公司为客户提高能效而减少售电的阻力。
3 智能营销改变用电管理及故障抢修模式
智能化的营销业务流程要求电网公司更及时采集到故障信息,并完成抢修、恢复供电等工作。2009年通用电气公司提出了一套停电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统一管理智能电能表及报修信息,并通过动态网络模型将数据拓扑于地理信息系统,为电力企业迅速判断故障点和对应设备。系统中的定义可细化到每个设备,并根据当前故障实时更新系统状态。停电管理系统的应用将改进电网的运维和检修模式,大幅提升抢修服务水平。
三、国内用电检查与大客户服务创新工作模式的探索
所谓创新,即创新供电企业与大客户在安全用电管理、计量计费、保电服务、抢修服务、客户侧电工管理、政企合作、节能增值服务等方面内容和工作模式。
1 运用供电企业在安全用电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客户实际,编制《客户安全用电实用手册》等培训参考材料,帮助客户提升用电管理水平。
供电企业在内部安全规程、业务标准的基础上,为不同客户量身制定设备运行管理、设备缺陷管理、巡视检查、倒闸操作管理制度等多个专业的作业指导书,汇总成为客户用作培训参考教材的《安全用电实用手册》。以供电部门的作业指导作为统一标准,有助于客户规范自身管理、标准作业流程,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用电管理水平。
2 加强客户侧电工管理
客户侧的用电管理切实关系着电网的安全和稳定,客户进网作业电工管理是客户用电管理的核心因素。过去的电工管理,仅有进网作业取证和电工资格复审等单一环节,电工取证后的实际作业行为没有长效机制进行监督和指导,导致电工市场混乱,客户用电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建立电工管理平台,通过公开电工持证上岗资质、电工违章作业评分、客户电工管理评级、客户设备管理评级、运维单位资质公开、运维质量评级等多种手段监督行业内电工及运维单位服务质量,规范客户电工、运维单位服务标准,提升客户用电安全管理水平,督促客户加强在电工素质和电工培训方面的投入。
3 优化提炼抢修、保电方法,提升供电企业安全服务水平
抢修、保电是用电安全服务中给客户带来直接感受最重的两项工作,在客户出现危机状况或重大事项时,展现供电企业专业、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利于维系供企双方间的长期友好关系。供电企业把握好基本原则、做好基础工作、抓好关键点,可以提炼出一套标准化保电、抢修办法。如保电前期加强发电车接入点建设与管理,规范客户配电室管理,强化客户设备年检预试和巡视检查,制定客户侧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加强客户电工培训,明确客户应急沟通方式,明确客户产权设备运行维护单位。在现有流程基础上强化关键点,可提高保电时的实操性。
为提高抢修工作效率,做好过程分析以及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客户产权协同抢修服务现场工作法。把握好过程中的7个关键节点,即接到故障报修、到达现场、情况分析、故障设备的产权划分、故障抢修、故障抢修过程跟踪、舆情把握,结合针对高危重要客户逐户制定的“一户一预案”,在突发故障情况下做到客户隐患、危险点和应急处置了熟于心,协助客户高效快捷恢复正常用电。
将优化提炼的保电、抢修方法在供电企业内统一培训并固化标准,树立统一、专业的对外形象。
4 利用远程采集系统优化用电检查模式
由于部分大客户计量装置设在变电站内,用电检查员在日常检查时为检查计量装置必须前往站内,除办理进站手续繁杂外,部分变电站不允许进入,增大了检查的难度。部分进口电能表外部不设报警灯,通过外观检查不易发现异常,3个月一次的周期检查抄录止度难以及时发现表计异常。部分客户侧未安装参考表或未建立参考表档案,也无法通过抄表数据及时比对发现异常。同时线损供、售电量数据来自同一只表,不能反映问题,此类站端计量客户的计量装置异常问题是用电检查的一个难点。
在联系计量部门即时补装参考表及建档的基础上,利用采集系统每月上下半月定时采集关口主计与客户侧参考表的表示数,排除两只表抄录不同期的因素后产生的差值应设置一异常上限,对超过上限的电量差值有针对性的现场检查及效验,更易有的放矢,找准问题。
另外,利用采集系统监测表示数有助于对客户用电负荷和用电量作前瞻性预判和预测。
5 推行三方定期座谈制度,政企联合,加大高危重要客户安全隐患整改力度
目前,供电企业会定期检查事先评定的高危重要客户用电安全隐患情况,对诸如:设备设施老化,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试验不到位,客户对自备发电机的管理重视不够,安装不规范,无易损易耗件的备置,油料存放随意以及客户电气方面的管理制度制定简单、不全面,制定的停电应急处理预案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都尽数记录,详细告知客户缺陷可能带来的后果,要求客户签收,督促客户按期整改。同时以函或正式文件的形式报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备案。
但由于客户实际的整改情况缺乏相应跟踪和监管,一些“顽疾”迟迟得不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加大与政府联动的力度,创新合作的方式。
建立供电企业、政府、客户三方定期座谈制度,将客户用电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需协调的事宜当场提出来,双方约定解决时间,由政府作为第三方通过会议纪要的方式进行明确落实。
建立供电企业与政府联合开展高危与重要客户供电安全管理治理的新机制,在政府参与下,定期开展高危重要客户停电应急演练,强化客户应急预案的演练。
6 加大国家节能政策宣传力度,提供节能咨询增值服务
节能服务等应结合用电检查工作同步开展。针对重视隐患整改、整治得力的客户,提供回馈性增值服务。如电压波动、谐波治理、无功补偿、计量准确性、降损增效等与客户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办法,可联合节能服务公司开展专项上门走访、咨询服务等工作,根据客户个体差异,编制专业化的《客户节能减排分析报告》,为大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办法。
推动政府通过补贴节能服务专项资金的政策,形成政府与供电企业共同出资管理模式,帮助解决困扰供电企业进一步推动客户节能降损工作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胥威汀.智能营销研究概述[J].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30(02).
[关键词]:新警察岗前培训胜任力
监狱人民警察担负着依法管理监狱、执行刑罚、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的重要职责,加强监狱警察队伍建设是确保监狱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客观需要,是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格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推动监狱工作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对监狱人民警察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对新警察的培训是监狱队伍建设的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女犯由女性人民警察直接管理。目前全国有女犯监狱(即关押对象为女性罪犯的监狱)30余所,从事直接管理女性罪犯的女狱警数万人。由于女犯监狱女警察职业性别的特殊性,对调入女犯监狱的警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则显得犹为重要。本文以某女子监狱为例,通过对女犯监狱新警察近年岗前培训工作的经验总结、对女犯监狱新警察现状及成因分析,在引入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思考并建立一个更为系统有效的教育培训模式。
一、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女犯监狱新警察
近年,监狱的新警察有以下几种来源:一是通过公务员招录程序录入的新警,他们中包含有高校应届毕业生、已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这类新警在职业特性上的一个共同点是此前未有从事监狱工作的经验,对监狱的认识只停留在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对自己将要在监狱从事的具体工作不清楚、不了解。二是从公安系统或其他行政单位调入的警察,这类新警与新录用公务员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外,一样对监狱工作仅有感性认识。三是从其他监狱调入的警察,由于监狱管理工作的特性,在男犯押犯单位工作的女警察是不直接参与对罪犯的管理和教育的,这类新警进入女犯监狱工作后,要面临新的工作要求和模式。
对于女性罪犯押犯单位而言,由于要担负依法管理监狱、执行刑罚、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的职责,因此,所有不具备直接管理女性罪犯工作经验的警察都应定义为新警。
(二)新警培训目标的确定
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新员工培训又称为岗前教育、入职培训、上岗引导等,是公共部门为新进工作人员所专门设计并实施的培训,目的在于让新进工作人员尽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遵从新的工作规则和程序,并尽早为组织实现绩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规定,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监狱的功能是以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其任务是为了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
在此前提下,女犯监狱新警察的教育培训目标应定义为,以实现监狱的功能和任务为目的,让新警察树立警察意识和职业精神,尽快实现警察的角色转变;尽快掌握监狱工作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在身心状态方面,要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尽快实现职业性别的角色转变。
(三)相关理论简述
1、胜任素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了胜任力素质及其相关理论,他认为胜任力由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5个层次构成,不同层次的能力素质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同。同时,他将从事某项工作最低应该具备的能力称为基准性能力;把能够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称为鉴别性能力。国内学者认为,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胜任素质理论的引入,可以更为客观的衡量新警察的培训效果,并为建立系统、合理、有效的新警培训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2、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理论。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指公共部门通过有计划的培训、教育和开发活动,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改善工作人员的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公共组织的发展和员工
的成长。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培训,时间较短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使培训对象获得当前工作应掌的某种知识技巧的行为,能使组织在短期内收益。(2)教育,时间较长的,系统化,规范化的使教育对象在能力、品德及态度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的活动,着眼于服务组织的长期目标。(3)开发,对组织认定为具有某项潜能的员工,为其未来发展而进行的正规教育、在职实践以及个性和能力的测评等活动,服务于组织的长远目标。其中的“培训”与本文试图探讨的新警察培训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女犯监狱的新警察培训工作应当以实现监狱的功能与任务为目的,以警察岗位胜任力标准为指向,在科学人力资源培训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新警察培训模式。
二、新警察培训现状
(一)广西女子监狱新警察培训情况综述
近10年来,广西女子监狱新调入警察约170人,来自于监狱系统的约88人,新招录(含定向委培)约60人,系统外调入约22人。这些新警在正式上岗前都必须参加由自治区监狱管理局主办,由警官学校负责具体实施的为期三个月的初任培训。在初任培训结束回到各自监狱单位后,监狱在这些新警正式上岗前都要经历以下两种形式的新警察培训:
1、岗位“传、帮、带”。作为监狱历来的传统,新警察在正式分配到各个监区后,都会由监区教导员为每名新警指定一名或多名经验丰富的老警察作为其“导师”,在到岗后的一个月内,新警察不单独行使执法权,不计入“三大现场”值勤警力,不单独找罪犯进行个别谈话教育等。一个月内,由“导师”负责对新警察言传身教,帮助其尽快适应监狱工作环境,尽快熟悉工作职责,尽快掌握基本业务技能。岗位“传、帮、带”有效的起到了新警察上岗教育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导师”的不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在教育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标准不一、效果不佳等现象。
2、集中脱产培训。由监狱教育培训部门统一组织新警察进行集中脱产培训,利用监狱师资进行教学,内容以监狱历史、各项规章制度、监管改造业务知识、警体技能和传统教育为主,其中监狱历史和传统教育是最具监狱特色的培训内容。监狱历史课程大多由监狱主要领导和离退休的老领导进行讲授,内容包括了对监狱创业初期的内外环境的回顾,对监狱先进人物事迹的介绍,对监狱现状的介绍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传统教育则是组织新警外出到条件艰苦的监狱参观,到女子监狱的历史押犯点参观等形式,让新警直观的感受监狱工作的艰苦与责任,有效的促进了新警迅速调整心态以适应监狱工作的严格要求。
但由于新警调入时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加之监狱教学资源的局限性,不少新警在调入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参加监狱的集中脱产培训,未能在正式上岗执法前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监狱对新警察的集中脱产培训效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警察心理援助发挥辅助作用。广西女子监狱于2010年正式启用了警察心理援助中心,在完善心理调节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监狱以心理援助中心为依托,成立了警察心理俱乐部,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一些例如读书会、心情分享座谈、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警察特别是在职业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新警察调整身心状态。目前该监狱警察心理援助中心运行三年来,逐渐积累和探索了一套警察心理支援机制,为新警上岗前后的心理调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新警察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新招录公务员存在的问题。一是心理适应性相对较弱。对监狱工作的现状由理想到现实的心理落差较大。有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择业者报考监狱警察职位是出于对警察职业的向往和对公务员身份的认同,对监狱工作的实际情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工作的强度没有理性认识,从而导致上岗一段时间后,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进而出现消极怠工等现象。二是工作经验欠缺,缺乏应对挫折的经验。近年新招录的公务员大多为应届毕业生或是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受家庭全方面的照顾较好,经受挫折磨练相对较少,在面对需要管理的形形各类罪犯时,往往难以较好应对各种大小挫折。三是岗位知识欠缺。虽然新招录警察都具备一定的学力,在全日制教育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和较广泛的多元知识,但对于在监狱工作中随时需要运用的心理咨询、管理教育、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相对欠缺。
2、从监狱系统外单位调入人员存在的问题。这类新警察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由于接触监狱工作较少,对监狱工作了解不多,与新招录公务员一样存在心理适应性弱和岗位知识欠缺的问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新警由于有了上一职业的较为长期的从业经验,在心理上存在功能固着,因而转变职业角色的过程中相对新公务员更慢。此外,由于与上一职业有了对比,监狱工作的巨大压力、重大的监管责任等让这类新警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平衡,甚至最后不得不辞职。
3、从监狱系统其他男犯监狱调入人员存在的问题。这类新警不但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且对监狱工作比较了解。但由于此前在男犯未从事直接管理罪犯的工作,一是对个别教育、现场管理、狱情收集等专业性强的业务技能并不掌握;二是对女犯的特点不甚了解,因而在从事对女犯进行管理教育的具体过程中也常会遇到不少问题。
4、女性性别角色和职业角色冲突导致的问题。由于女性的性别角色,在社会家庭生活中较男性而言担负着更多照顾家庭、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的具体事项,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女犯监狱警察这一职业角色,又需要她24小时备勤、时刻关注分管的罪犯、投入大量精力确保监管安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等。在性别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冲击下,如果没有合适的引导和帮助,大部分新警察需要花较长时间调整,甚至部分人一直无法适应这样的冲突,最后只能选择离职。
5、岗前教育或岗前引导效果不明显引发的问题。当前所有新警察在正式上岗前都必须参加由省(自治区)监狱管理局组织的,时间一般在1个月到3个月不等的全脱产培训。通过这样的集中培训,一是为新警察的职业角色转变创造了条件。二是帮助他们掌握监狱基本知识,熟悉常规业务,初步具备上岗执法条件。但目前的岗前培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培训时间较短,不及香港的五分之一,不到新加坡的七分之一,相当于法国的十二分之一和英国的二十四分之一。二是培训内容更新慢。特别涉及新形势下监狱应急处置、网络舆情应对、物防技防新举措新突破等方面内容较少。三是机制不健全。目前尚未出台新警察岗前培训的规范性文件,一些规定或要求例如司法部下发的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各省(自治区)下发的教育培训要点等文件中。对新警察到单位后的实地岗前培训更是没有明确要求。以上存在问题使得新警察的岗前教育效果打了折扣,不能很好满足监狱工作对新警察的期望和需要。
三、新警察教育培训模式探究
司法部部长吴爱英提出,要大力提高监狱警察队伍“六种能力”,即大力提高执法能力,大力提高教育改造能力,大力提高维护监所安全稳定能力,大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提高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大力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司法部印发的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要使监狱劳教人民警察的
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要进一步增强。围绕司法部提出的对监狱警察队伍能力的要求,结合广西女子监狱新警察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运用胜任素质理论及相关技术对女犯监狱新警察岗前培训分析,尝试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有效的教育培训模式。
(一)基于胜任素质的女犯监狱新警察培训体系构建思路
根据监狱工作对警察的能力要求,建立女犯监狱警察胜任力模型,并以此模型作为新警察培训的指南,通过培训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达到引导、规范、渗透的目标,为监狱输送合格的执法者。
1、设定目标并收集数据。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建立是为了找到那些保证产生高绩效的素质要求,因此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所谓的高绩效,要清楚界定高绩效的各类目标的要求和行为表现。确定绩优标准可以通过分析职位说明书或者其他书面资料来获得,但更为常用和有效的一种方法是以那些出色胜任工作的员工为标准,利用行为访谈技术来获取建立绩优素质模型的各项数据。对于监狱工作而言,结合已经开展的绩效考核工作,在对各个岗位职责进行分析的同时,对绩效分数高和获得优秀表彰称号的警察进行行为访谈,从中获取初步的关键行为描述、知识、技能和特质的描述。通过问卷调查、关键事件访谈等方法,对监狱领导、中层领导进行调查,收集决策层对各个岗位应具备素质、能力、技能等行为的期望。
这一步骤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各种分析和访谈技术,收集关于胜任岗位的警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和应采取的行为的大量描述词汇。
2、胜任力素质模型框架的建立和完善。在收集到的大量信息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分析,对提取的素质进行分类、阐述和命名,建立一个最初步的素质模型框架。框架建立后,需要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对框架内各项要素的程度、各个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还要再次通过关键事件访谈及在实际评估中的应用来逐步验证素质模型的有效性,并进行不断的修改,最终建立起某一岗位的素质模型。就监狱工作而言,根据监狱岗位的大致划分,可建立政治工作岗位模型、管理教育岗位模型、生产经营岗位模型、行政后勤岗位模型,并可进一步细分。
(二)女犯监狱新警察培训的实施环节
1、培训课程设计。新警培训课程的设计是培训的重点环节,培训课程的设计应遵循针对性、系统性、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针对女犯监狱新警察的特点和在以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的消除产生问题的因素。课程设计可围绕新警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三大方面展开。
例如,由于对监狱警察职业理想的设定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新警普遍存在心态不平衡问题,课程应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监狱历史变迁、职业道德培育、心理调节等内容。针对业务知识技能缺乏,则应在一定量的理论课程外设置更多的实践操作内容。对于女犯监狱新警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特别需要重视的内容,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有助于女犯监狱新警察尽快实现性别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平衡,有助于舒缓女性的职业焦虑的家庭焦虑,帮助女新警尽快达到岗位执法要求,胜任岗位职责。
总之,培训课程的设计应建立在对培训需求的科学了解基础之上。运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关于培训需求分析的理论及技术,结合监狱在新警培训中的实际情况,对培训需求进行信息采集、分析,从而得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设计指导。
2、培训方法选择以及培训周期的安排。培训方法从形式上可分为静态培训与动态培训,从开放性上可分为封闭式课堂培训和开放式培训,从课程上可分为案例教学与知识传授,从培训课件上可分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对于监狱新警察培训来说,培训方法的选择应以集中学习为主,以案例教学为主,加强实践操作的指导。特别是应当安排多所监狱的实地学习,让新警在正式走上执法岗位前多接触几所监狱的工作环境,以便于他们更好的融入今后的新集体。
在培训的周期的安排方面,可借鉴英国新警培训的分层阶段性培训安排法,第一阶段由省(自治区)级监狱管理局组织培训,对新警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监狱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警察实用技能(含体能训练、警械具使用、格斗术等);第二阶段由用人单位组织上岗前的集中脱产培训,对新警进行监狱文化教育(了解监狱历史、传承、精神)、监狱规章制度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熟悉监狱工作环境等;第三阶段由新警所在监区教导员负责指定老警察对其进行“传帮带”的教育。其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三阶段中所有师资都应由至少省(自治区)以上级别的监狱管理部门组织专门的培训,使新警培训的师资水平相对一致且符合监狱总体工作的需求。
3、新警察培训的评估与管理。每一阶段新警察培训结束后,培训业务部门及人事管理部门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将反馈的信息运用到对培训课程设计、师资、培训方法等方面的调整。评估的方法包括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就胜任力模型的要素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调查新警培训的效果。
在新警培训的管理过程中,每一阶段由相应的培训组织者进行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三阶段的培训过程中,监狱培训业务部门、新警所在监区教导员以及新警的“导师”要共同对新警培训过程施加影响,而不是各自为政,这需要在制度上得到保证。
四、结语
新警培训对监狱警察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对监狱警察队伍的稳定性和总体素质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运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在总结以往女犯监狱新警察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立女犯监狱女警察胜任力素质模型,并以此为指南建立一个一个分级分阶段的新警培训模式。尽管影响监狱新警培训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这一模式目前看来还略显稚嫩,但相信今后在培训实践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和思考,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监狱劳教单位的帮助和共同努力下,必定能探索和建立起一套更为科学有效的新警培训模式,为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实现创新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艳.浅议英国新警培训的新模式.[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2]王瑞丰.江苏监狱劳教系统社会招录与警校招录新警排序模式对比分析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学院学报,2011(6)
[3]卜金波;周寿民;张家利.论新警培训应实现的三大转变.[J].警官论坛,
[4]余蕊娅.对云南省监狱警察初任培训工作的思考——以青年警察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为视角.[J].社科纵横,2011(3)
[5]王大伟.新警察专业化论——第五次警务革命向何处去.[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2(6)
[6]邢书力.女新警初任培训管理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11(8)
[7]万希.上岗引导:新员工培训的关键一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7)
[8]陈丽娴.新员工培训也要“打持久战”——浅谈新员工培训的岗前与岗后.[J].科技资讯,2006(27)
[9]李芳.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及培训策略.[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11(4)[10]郜向新.新员工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