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第1篇: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

下面我就初中二年级语文《桥之美》一文的教学,谈谈这个方面的问题。初二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的方法。老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多次训练,应该掌握得不错,但学生如何去运用知识,去思考一些不典型的说明文呢?

我们首先要复习典范的说明文,巩固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比如区分事物说明文有《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其次掌握说明文的特点顺序和方法。最后引导以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阅读。思考时注意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深入地判断分析。

我在上《桥之美》这篇文章时,就遇到了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和争论。有些争论的问题,甚至在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圆满的解答。其他任课老师们教学中也遇到同样问题,大家讨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争论焦点归纳以下两点: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2.该文是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

有很多学生认为文章说明的对象是“桥”。因为文章中列举了不同地方、不同形式的桥。有的学生认为是“桥之美”,文章虽然写了不少桥,但是没有写到桥的特点,写各个地方的桥是为了说明“桥之美”。但是这里又产生一个问题,如果说特点是“桥之美’,那么它应该属于事理说明文,而文章中没有说明桥美的原因,以及怎样美的内容。于是老师、学生都茫然了。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对《桥之美》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温习说明文分类知识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认真思考,从文中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是“事理说明文”,它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顺序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的对象的特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查找教学参考书《初二语文全解》,看看别人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通过自己寻找依据,还是不能统一看法,并且各持己见。有的同学找来资料,证明是事理说明文;有的同学用别的参考书阐释是事物说明文。而《语文教师参考用书》认为是文艺性生动的说明文。

面对此情况,我跟学生一起采用梳理文章段落的办法,帮助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

《桥之美》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段引出主体桥;第二段介绍美术工作者眼中的桥之美;第三段比较石拱桥的结构美和桥之美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第四段举例乌镇、江南乡间、颐和园和广西等不同环境的桥,说明产生多种多样形式作用的不同的桥之美;第五段举《清明上河图》艺术作品,如何处理好桥的形式美和画卷里的环境,以及画家们处理好表现不同桥之美的形式,而桥在小河、高山峡谷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第六段举例并比较,南京大桥钱塘江大桥直线桥和在成昆路上的直线桥与不同环境构成的不同形式的美――第七段总结桥之美指: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通过梳理段意,归纳段意,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文章为了说明“桥之美”,归纳了桥之美的特点:桥之美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了说明此特点,采用了举例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的思路是:生活中桥之美是因为它在不同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到艺术领域里,摄影者和画家表现的桥之美的不同形式,也必须与桥所在的环境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自然得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而不是桥。文章归属事物说明的类型;因为本文重在说明“桥之美”的特点。并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第2篇: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

说明文阅读是初中阶段必考内容。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说明文,选文内容紧跟时展的步伐;和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考试的热点大多涉及高科技知识、新环保知识,更加关注健康与生存安全,以“热、趣、新”为特色,对内容的考查占主要方面。而说明文阅读能力要点之一就是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那么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就是说明的对象。如2009年河北省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长信宫”灯》、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奇特的“电子生物”》、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德化白瓷》。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而事理说明文不仅要看标题,还要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如《死海不死》一文的说明对象是死海不“死”的原因及死海的成因。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突出说明对象。如《国宝》一文以“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为开头,一下便将说明对象亮于读者眼前。

明确说明对象、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全文的基础,也是完成其他题目的前提。

典例回放

(2009年贵州省东南州中考语文试题)

绿色技术

所谓“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在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贡献使得绿色技术随着全球环保事业的全面兴起而逐渐成长。

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绿色食品。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该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产品。现在国际上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已达1.64万家,它们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

绿色技术决不能仅仅局限于食品行业,实际上大量的、更先进的绿色技术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像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全世界能源的90%都来自于此,我国95%的能源也是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因此可更新的、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就成了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美国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一种能代替石油的植物――藿藿芭,这项研究为新能源的开发开创了广阔的前景。1992年,日本就研制出了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使用时既无有害气体排出,又不发噪音。

诚然,绿色技术仅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一种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依靠科技,还会发明和创造出更多的办法来发展经济,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让绿色在地球上长驻,让我们的星球更欢快地在太空旋转。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

2.结合选文内容,给“绿色食品”下一个定义。

“绿色食品”就是

3.文章第二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你说说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4.绿色能源成为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5.(1)“绿色”一词在选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针对当前互联网现状,一些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站”,你认为这其中的“绿色”一词的含义具体又是指什么?

解析:第1题考查的就是说明对象的问题,只要掌握了找说明对象的方法,这个题就很容易解决,因为题目就是说明对象。第2题和第5题(1)考查学生对与说明对象相关的概念的概括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该题所在的位置,再找到相应的语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自己的语言,如果照抄原文,则不能得分。第3题和第4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学生筛选提炼文中信息的能力。第5题(2)考查学生联系选文和生活实际解释语文现象的拓展能力。

失误警示

1.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说明对象,但有人误将题目当做说明对象。如2009年湖北省黄石市的中考语文阅读题《酸碱食品与健康》的说明对象是“酸碱平衡失调会使人形成酸性体质,抵抗力降低,发生多种疾病”,而非题目。

2.不要将文章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如《松鼠》一文的说明对象是松鼠,而不能以偏概全,只将松鼠的生活习性这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3.概括文章相关说明对象的内容不全面,常常丢三落四。如2009年河北省中考语文阅读题《“长信宫”灯》一文第2题“简要说明‘长信宫’灯为什么堪称‘中华第一灯’”。答案是“长信宫”灯造型优美、结构精巧、设计科学,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水平,所以堪称“中华第一灯”,而很多学生少说了其中的一条或两条导致失分。

模拟训练

一、高性能锂――空气电池

钱 铮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近日发表新闻公报说,来自该所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型锂-空气电池。这种无需充电的燃料电池将来有望为车辆提供动力。

新闻公报说,迄今报告的锂-空气电池存在固体反应生成物氧化锂堆积到正极,阻碍电解液与空气接触,进而导致电池放电中止等问题。而最新研发的这种锂-空气电池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大提高了电池的放电性能。

研究人员在负极(金属锂)一侧使用有机电解液,在正极(空气)一侧使用水性电解液,两者之间用固体电解质隔离,防止两种电解液混合。中间的固体电解质只有锂离子能通过。新型锂-空气电池放电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不是氧化锂,而是易溶于水性电解液的氢氧化锂。这样就不会引起正极的碳孔被堵塞,从而解决了以往锂-空气电池固体反应生成物阻碍电解液与空气接触的问题。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用碱性水溶性凝胶和碱性水溶液作正极的电解液,结果发现,这种新型锂-空气电池的放电性能都比以往该类型电池大幅提高,特别是如果用碱性水溶液作正极电解液,使电池在空气中以0.1安培/克的放电率放电,那么电池可连续放电20天。

这种新型锂-空气电池无需充电,只需更换正极的水性电解液,通过卡盒等方式更换负极的金属锂就可以连续使用。正极生成的氢氧化锂可以从使用过的水性电解液中回收,再提炼出金属锂,金属锂则可再次作为燃料循环使用。公报说,这种新型锂-空气电池将来有望发展成“金属锂燃料电池”。

(选自《科技日报》)

思考练习

1.本文说明对象是 ,属于 类说明文。(A.事理说明文 B.事物说明文)

2.选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3.新型锂-空气电池与以往的锂-空气电池有何区别?

二、中国机器蛇无孔不入

小 寒

笔者在国防科技大学看到了我国第一台蛇形机器人。这条长1.2米、直径0.06米、重1.8公斤的机器蛇,扭动着身躯,在地上蜿蜒爬行,只见它一会儿前进、后退,一会儿拐弯和加速,其最大前进速度可达每分钟20米。安装在机器蛇头部的视频监视器,将机器蛇运动前方的景象实时传输到后方的电脑中,科研人员根据实时传输的图像,不断向机器蛇发出各种遥控指令。更为引人入胜的是,这台蛇形机器人还能像蛇一样在水中游泳,披上“蛇皮”后的机器蛇似乎更像蛇了,它在水中摆动的身躯在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据有关专家介绍,蛇形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仿生机器人,与传统的轮式或两足步行式机器人不同的是,它实现了像蛇一样的“无肢运动”,是机器人运动方式的一个突破;因而被国际机器人业界称为“最富于现实感的机器人”。

国防科技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研制的单位之一,继1990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之后,又于2001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这次该校5名研究生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个蛇形机器人,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具备“蛇形机器人”研制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国防科技大学有关专家称,几名在读硕士研究生敢于向国家尚未立项的“蛇形机器人”研究领域进军,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设想变成现实,在国内实为罕见。这表明,我国在读研究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已产生了质的飞跃。

有关专家认为,机器蛇具有结构合理、控制灵活、性能可靠、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在有辐射、有粉尘、有毒环境下及战场上执行侦察任务;在地震、塌方及火灾后的废墟中寻找伤员;在狭小和危险环境中探测和疏通管道;它还可以为人们在实验室里研究数学、力学、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等提供实验平台。

(选自《大众科技报》,有改动)

思考练习

1.文章介绍了 (说明对象)的 、研制、优点、 。

2.“更为引人入胜的是,这台蛇形机器人还能像蛇一样在水中游泳,披上‘蛇皮’后的机器蛇似乎更像蛇了”一句中引号有何作用?

第3篇: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教学 正迁移 迁移规律

迁移规律是教育心理学揭示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所期望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即正迁移,而这种正迁移量越大,正好说明通过先前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这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正是语文中考复习教学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一、巧用迁移规律,辨别形近字

教育心理学的概括化原理表明,两种学习间的迁移部分是由于两种学习中的共同成分,其中主要是由于共同的原理造成的。在教学中相似的原理及法则的迁移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迁移现象。为促进原理的迁移,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

辨别形近字是中考的一个难点,而形近字大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用上述原理来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第一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形声字的相关概念: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是表示这个字的意义的范畴。例如,以“氵”为形旁的字,都与水有关;以“艹”为形旁的字,都与花草有关,等等。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例如“清洁”这两个字的声旁是“青”“吉”,声旁就是这两个字的读音。因此,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就可以帮助我们识字,并且可以推测它的字意。

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事物进行系统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而深入地认识事物。因此,对形近字的比较区分,既可以避免新旧学习之间的干扰,又有利于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促进积极迁移的产生。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在中考复习中比较形近字。例如,比较“诓”“框”“眶”,学生通过组词解:镜框(镜框是木头做的,因此是“木“旁)、眼眶(眼眶与眼睛有关,因此是“目”旁)、诓骗(诓骗是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因此与语言有关,因此用“讠”旁)。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学生可举一反三完成下列题目:选词填空――A.佝 B.驹 C.枸。?摇?摇杞;?摇?摇偻;马?摇?摇;学生通过上述迁移可得出枸杞(是一种植物,因此是“木”旁)、佝偻(形容人的脊背向前弯曲,因此是“亻”旁)、马驹(刚出生或不足一岁的马,因此是“马”旁)。所以,答案是C、A、B。

以后学生在复习中遇到其它形声字时,便能运用上述原理积极尝试并有效记住它们的形旁,中学生这种迁移心向的逐渐加强,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汉字复习。

二、巧用迁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

在中考复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从新旧材料中挖掘共同因素,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在已有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突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正迁移能力。

在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几个同类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观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寻找异同,最终获得对这几类事物共同特征的认识。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经过不断的概括、对比、筛选等,师生的认知与思想形式形成积极的互动,师生的这种互动,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

如指导学生比较分析《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这四篇说明文,请学生说出文章的说明顺序。学生阅读后得出《中国石拱桥》列举我国石拱桥的先后顺序是: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1192年间)―长江大桥(解放后)―双曲拱桥(近几年),这是由先到后,按时间顺序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故宫博物院》具体介绍故宫内部的结构时,按照南、北、东、西的空间顺序。《绿色蝈蝈》中,在介绍蝈蝈时,主要介绍它的吃食特点,其次介绍蝈蝈的外形特征,介绍蝈蝈吃食时,先摆出它吃蝉时的声音的变化,然后揭示它吃小虫子的本质特点,这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看云识天气》介绍天上的云时,首先概括介绍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然后具体介绍每种不同的云的不同姿态、形状、颜色、产生的不同变化,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天气。

经过上述练习,学生可以知道,虽然这四篇都是说明文,但它们的说明顺序却不尽相同,通过归纳可以得出:说明文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及逻辑顺序。即《中国石拱桥》属时间顺序,《故宫博物院》属空间顺序,《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均属于逻辑顺序。并可以进一步迁移得出:说明事物发展变化需要按时间顺序说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需要按空间顺序说明;说明事物内部联系、事物的性质成因等,一般按逻辑顺序来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方法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三、巧用迁移规律,提高写作创新能力

学习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写作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用逆向思维来进行文章的立意。这样写作的文章往往别出心裁,新颖独到,在中考中能得到高分。

中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通病就是流于一般,或固守陈规,或步人后尘,没有创见,写不出新意。许多考生在写作实践中受着思维定势的影响,机械盲目地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如要求“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的片断作文,因为题目列举的是“满月”的例子,因而许多考生“一窝蜂”地拥向“太阳”,去描写太阳,“烤”得阅卷老师焦头烂额。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不迷信书本,用逆向思维来了解事物,对司空见惯或已成定论的观点、事物,反方向思考,多方向思考,可以帮助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写出好作文。比如“班门弄斧”,似乎早有定论,说的是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头,未免有不自量力之嫌,但是敢于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谁说这不是勇气和胆魄的体现呢?这样立意,不就胜人一筹了吗?又如,一般大家都认为“近墨者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只要加强自身修养,近墨者也未必黑,莲花不是出淤泥而不染吗?这样的文章,往往也是很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的。

教师通过这样的训练,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养成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总之,语文中考复习中研究教法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时,要把研究学习的迁移规律放在重要地位,这对开拓思路,启迪求异思维,有效地提高复习质量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莫雷,何先友.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武民,李媛.浅谈语文教学促进迁移的几个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第4篇: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探究学习兴趣 采用策略

兴趣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喜好的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它对我们所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并要求我们对学生:“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健体魄,养成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和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与小学生、初中生有所不同,对探究性、推理性的问题开始产生兴趣。而探究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高中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下面谈一些策略。

一、采用有的放矢紧扣课标的策略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有的放矢紧扣课标地激发活动主体“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任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但策略必须从属于目的,要围绕教材的内容和一堂课的总体目标,灵活运用激趣的策略。或巧设导语,引出正题;或创设情境,启人审美;或艺术质疑,诱发思考;或提供佐证,帮助理解;或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力争恰到好处,有的放矢。例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教师可针对当前大多数高中学生不愿阅读说明文,先入为主地认定说明文枯燥难懂的现象。导课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荔枝拿出来,让学生自愿上台按自己的了解和经验向同学介绍荔枝的生态特点以及相关情况。学生看到荔枝,心想这还不容易,于是争先恐后要求上讲台。试过后,学生才发觉自己是“茶壶煮饺子”,愈想说清楚,愈说不清楚,缺少专业术语和准确的相关资料。看到这一情景,教师知道学生的兴趣已被激活,于是直入主题,让学生到文中去找答案。结果,学生阅读兴趣浓厚,分析仔细,讨论激烈,总结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了课文内容,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用自主探究精心设疑的策略

自主探究即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的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单一讲授。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很难讲出方法和技巧,但在骑的过程中,熟能生巧,掌握技能。到底如何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学生精心创设探究问题是关键。

例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课本前出示探究问题。

1.宋代陈亮这样评论相如:“相如真丈夫,真男子,真大圣人,真大罗汉,真菩萨,真佛祖,真令人千载如见也。”结合课文说说陈亮为什么会如此赞美相如?

学生按照尝试题的要求自学课本,讨论场面非常热烈,不久,学生就总结体会出了相如在三个故事中体现的大勇、大智、大德。教师只需在关键处作点拨,大部分时间只是做一个微笑的倾听者。

2.你欣赏廉颇吗?他有什么特点?

这个问题学生总结了他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勇于改错的特点。经老师点拨,学生又发现了他在赴渑池前决别中的深谋远虑,以及负荆请罪中的非凡勇气。

3.你认为相如的成功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这个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细节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找出了好几个方面,如缪贤的慧眼识才,赵王的大胆用人,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外强中干等。这个问题训练了学生的筛选归纳信息的思维能力。

一堂课下来,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三、采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策略

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探究学习方式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其中学习兴趣占很大比例。高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他们即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力,又有“风流肯落他人后”的自尊心,更有“一览众山小”的优胜意识。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就要改变教学方法,打破“一言堂”。激发学生的脑子,解放他们的“嘴巴”,变呆板的课堂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舞台。激活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潜能,激励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做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说”的兴趣,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朗读、讲解、评说、答问、讨论、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例如教学《沁园春.长沙》一文时,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比赛采取学生自由登台的方式,提倡敢试就能赢的理念。学生竞相上台,朗读比赛迭起,气氛热烈,圆满完成了朗读训练目的。接着放手让学生来讨论自己对该词的见解,学生或谈词的意境,或讲自己的理解,或从表现手法说自己的观点、看法。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听其他同学的评说,回答老师的提问,个个思维活跃,积极探讨,兴致勃勃。又如学习《劝学》一文时,学生已经从课文中了解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但“纸上得来终觉浅”。于是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具体地说自己对语文课探究学习的理解和体验。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自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撑握和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深入浅出,令人刮目相看。

四、采用科学深入水到渠成的策略

第5篇: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自学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如何改进课堂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呢?

一、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掌握知识,锻炼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世界观和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新课标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只有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他们自觉主动吸取、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掌握知识一般通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环节实现。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为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三阶段。

1.探索性自学是初步理解阶段,包括自读课文,自查工具书、参考书,自己正字、释词、解题,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初步熟悉全文内容,标记疑难词句和问题等。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学能力,教师只巡回指导,随时掌握学生自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如我统一符号,生字“”,新词“”,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及中心句“――”,精彩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并编成顺口溜,即“圈音框形问号疑,线重波精三角关键”。这样学生更容易习惯成自然。

2.深究性自学是深入理解阶段,应抓住重点剖析、推敲。让学生通过朗读、质疑、讨论、总结等环节,领会字词含义、文章脉络、表现方法、文章主旨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特别注意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思维的碰撞,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分工合作,并轮流进行总结发言,才不会流于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其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3.吸收性自学是消化运用阶段,包括知识保持、应用、迁移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多样化练习,复习巩固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要求学生自读,自查工具书解决文中的字词障碍,从预习提示和其他参考资料中了解《红楼梦》和作者的历史地位、本文出处及写作目的。再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探究,进一步自读课文,进行讨论,以表格方式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黛玉初进荣国府的行踪见闻。(2)众人眼中的黛玉。(3)王熙凤、宝玉的出场。(4)王熙凤和黛玉肖像描写对比。问题研讨让学生兴趣盎然,还能使学生对装扮产生审美的现实理解。紧接着,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进一步深化,即让学生进行吸收性自学,学以致用。

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为不同阶段是就一般教学而言的,有的课文却不宜截分。但归根到底是要着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活知识,锻炼自学能力。

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强调学生自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不仅备“教”,还要备“学”,分析学生基础、学习特点,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发现、掌握知识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激发自学欲望,调动自学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如先声诱人、引人入胜,或设置悬念,创造情境,运用电化手段等。

2.指明自学方向,明确学习重点。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适当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理解课文的练习,让学生或读写,或查找,或思考分析,都有明确具体的目的、方向。如引导《动物游戏之谜》,提出:(1)课文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2)科学家提出了几种假说?并做出何种结论?说明了什么?(3)说明文说明顺序一般有几种,能分别举例说明吗?(4)科普说明文,除获取新知识外,文外之意是什么?这些问题为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明确了方向。

3.指点自学方法,提出自学具体要求。其中质疑法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问题引路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质疑实质上是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求理解,自释疑难。

三、重视发展学生自学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思考能力都比较活跃。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相辅相成。因此,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训练思考的灵活性。

教师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不是简单地质疑问难,而是深入思考,理清思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我以设问、推敲、疑难三种方式引导学生。设问性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提出假设的、求知的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明确思考的方向。如讲《祝福》时,对小说结局“祥林嫂的死”设问:祥林嫂死因调查?联系上下文启发学生分析。推敲性问题主要是深入理解课文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训练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学会多问为什么。如某些词句的深刻含义,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文章写作特色等。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词,“寻寻觅觅”描写低头寻找却终不得的动作,体现内心的失望痛苦;“冷冷清清”是环境氛围,描述环境凄冷所带来的凄凉冷落;“惨惨戚戚”则是感情直描,惨痛、深切。丰富的意蕴,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形成思考的习惯。疑难性问题主要是学生经过自学还没有真正弄懂的问题,如一些难句,不易理解的科学知识,或距离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内容等。前两类问题是设疑、存疑,问题不一定都不懂,而是让学生学会在似乎无疑之外产生疑问,后一类问题则是质疑、释疑,必须通过认真读书思考以及教师的点拨方可解决。可见,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

自学能力的培养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关系尤为密切。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创造性方面多下工夫。多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可先让学生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产生于对未知的探索,产生于问题或任务存在之时。因而让学生探索一个个未知问题,读思结合,既训练其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自学能力。此外,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可以在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给学生创设一点可以自己读书、自己思考的环境,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学“另有所得”。

总之,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不仅学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是为了不教,目的正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一至五.

第6篇: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写作教学 教学模式 四结合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写作是人们使用英语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和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使用英语书面语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且,目前的各类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出国考试等,写作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尽管英语写作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还是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其仍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据笔者的初步调查: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自认为非常强或强的仅为13%,一般的为58%,差的或极差的为29%。而据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统计:在大学生英语四级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写作的平均得分率仅为40%左右,远远低于相应的及格标准。面对这一现实,我们结合高等教育出版社资助的横向课题“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实施,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巩固性原则,对“四结合”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为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创新的“四结合”

1.语言基础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英语写作教学的顺序应该是词――句――篇,就是说英语写作离不开一定的语言基础,为此,我们的写作教学要与英语语言基础学习相结合。首先,要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英语词汇。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费尽心机仍然写不出像样的文章,不是因为他们思维不敏捷,表达愿望不强烈,而是由于他们对词汇的掌握和领悟不足,无法把自己有一定内容和深度的想法用英语表达出来。其次,要强化学生句型的操练。句型操练以句子为单位,它将语法规则、词汇搭配和语言要点都包含在内,能够起到一种化繁为简的作用。随着句型操练的不断深入和语言材料输入量的不断扩大,学生熟悉了句型结构的形式、语序、搭配,自然生成数量庞大的句子,写作时就能运用得灵活自如。第三,要注重翻译的练习。对于大学生来说,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有着内在的联系。由于学生习惯于用汉语思维、用汉语交际,直接要求他们用英语构思作文是不现实的。通过适量的汉英或英汉对比翻译,让学生对比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的不同之处,最大限度地实现英语写作中的正迁移,有效减少负迁移。

2.篇章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习得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种能力是不可分离的,篇章阅读和文章写作是“理解”和“表达”的重要途径,两者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美国作家舒伯特指出:“Reading is writing”。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出发,结合实际,选择各种体裁的文章,从语篇角度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及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篇章阅读也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课内,后课外。通过大量篇章阅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不同表达方式,逐步领会常见的记叙文论说文说明文等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在篇章阅读中,要训练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概要、书评的好习惯,把阅读中吸取到的知识积累起来,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学生通过篇章阅读积累了素材,充实了思想,培养了语感,学会了在适当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对写作产生了正向推动效应。

3.课外练笔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写作实践是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必然途径。写作的能力是练出来的,没有大量的练习,所有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学习都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课时的原因,仅靠课堂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更多的课外练笔。写作教学中的课外练笔包括统一与自由两部分。统一的课外练笔是教师先布置一个写作话题(素材),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brainstorming),畅所欲言,相互切磋,以列举(listing)、语文图(schema)等形式进行有关材料和词汇的收集,集思广益,从描写、分析、联想等多个方面挖掘题材,使学生对相关的话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确定写作提纲,课外完成写作任务。自由课外练笔就是让学生独立寻找贴近自己生活的话题,以写英语日记、英语周记、英语随笔、英语书信等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把英语写作训练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点点滴滴中培育起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4.社会应用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英语写作的最终目的是社会应用,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满足社会的英语人才需要。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必须与社会应用紧密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突出社会内涵。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充分掌握社会对英语写作方面的人才要求,以社会的标准确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业需要,指导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写作。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增加英文企业介绍、英语商务信函的写作,化工专业增加英文化学用品和药物说明的写作,机电专业增加英文操作手册的写作等。把英语写作和社会应用(专业学习)巧妙结合在一起,优化了英语写作,促进了双方的共同提高。

三、“四结合”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尽管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实施“四结合”模式只有一年多,但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四结合”英语写作教学,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思路明澈了,文章的篇章表意更清晰,谋篇布局更合理,更加符合西方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对自己的英语写作更具信心。在实施“四结合”英语写作模式两个学期后,我们做了新的调查。学生自认为英语写作能力非常强或强的由13%升高到25%,一般的由58%升高到65%,差的或极差的由29%降低到10%。教学实践证明:“四结合”模式对于高效地完成英语写作教学任务意义非凡。

四、结束语

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全面掌握学生实际,积极探索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益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活动化”模式探析.江西教育•综合版,2009,(1).

[2]冯晓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