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本科金融学范文

本科金融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金融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科金融学

第1篇:本科金融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改革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为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得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发生转变。为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满足互联网金融时代所急需的“新金融”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改革面临的紧要任务。然而,目前高校的“金融学”课程更多强调的是传统金融理论,与现代互联网金融相脱节且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势必会发生重大变革。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的目标

“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提供应用型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证券、银行、保险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用所学知识思考金融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能在传统金融机构和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非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融资、投资、理财规划、综合金融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依托传统金融理论,知识框架及内容体系上不能与现代金融发展有效衔接,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数字经济等尚未成体系纳入教学内容中,未与时代紧密衔接。同时,教师师也没有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自我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学生对于金融市场的认知,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狭隘,大大削弱其分析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无法胜任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二)多样化教学方法难以落实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在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即“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做你看”的模式。虽然近些年一直在提倡教学改革,众多优质“慕课”“微课”以及智慧树、超星等网络教学平台的涌现,也使得“金融学”课程中引入“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但因上课时长限制、学生人数较多等多种原因,导致大多数高校依然依然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三)实践操作落后甚至缺失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途径之一是在授课中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必不可少,才可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然而,一方面国内缺乏较为成熟的金融学应用型实践内容,另一方面某些高校的实验室硬件设备及相关配套软件方面不完备,最终使得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另外,专业教师也缺乏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工作实践经验,金融实务操作及实践能力并不强,难以引导学生实践。(四)考核方式不完善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培养人才的标准。目前国内大学课程考核多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加权平均综合测算,其中试卷成绩占比更大,这种考核方式会使部分学生出现期末突击、“搭便车”的情况。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应用型”是教学标准并据此组织教学活动,而把期末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缺乏过程考核、实践操作能力考评,与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目的不符,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金融学是一门动态的、开放性的课程。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变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首先,选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包含最新金融形态的“金融学”教材,同时还可以利用开放性教学资源平台构建课程资源模块、教材资源模块、案例资源模块等辅助教材和辅助资料进行参考。其次,教师不但要强化现有金融学知识;而且要要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认知,在课程中融入互联网金融的新理论和新创新;同时也要求教师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及时了解最新的金融业态,掌握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更加专业全面的传授给学生。(二)优化教学方法“互联网+”时代,金融学教师应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优化实体课堂教学。一方面,通过微信、QQ、钉钉等软件,搭建“金融学”线上学习与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借助平台进行“金融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进行改革,由传统“教”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采取“启发+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交流探讨时间,提升教学效率;另外,还要大幅度增加金融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金融问题,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三)提升实践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只有提升学生的金融实践技能,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应对这残酷的社会竞争,让学生毕业即就业。首先,增加实验实训设备,引入模拟软件操作系统并及时更新系统,如商行模拟教学软件、股票模拟交易软件等。通过模拟实操,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鼓励学生参与校内、省内、国内外的学科竞赛,如金融知识竞赛、“工行杯”大学生金融创意大赛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再次,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1],通过校企联合等形式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提高业务操作能力,避免教学脱离实际。同时,也让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实习,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四)科学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基础理论扎实、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此目标导向为原则建立的考核机制,必须打破以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首先,增加平时成绩占比并避免平时成绩流于形式,同时要公正合理的测定。平时成绩除日常出勤、作业笔记、课堂测试外,还要增加课堂互动、团队项目任务汇报、专题讨论、阶段性测试等形式的过程性考核;其次,期末成绩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试卷、论文、调查报告、金融产品设计等。若采用考试形式,则题目结构应弱化纯记忆性知识点,适当增加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题型。再次,将实践教学纳入考核范畴,包括学生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

四、“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

以哈尔滨金融学院2020级、2021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相关数据为例,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采用新的考核方式进行“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一)教学活动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在传统“金融学”课程体系中融入互联网金融知识,如货币与货币制度中加入数字货币、虚拟货币、互联网支付等;信用与利率中加入大数据征信、网贷、LPR等;金融市场引入金融网销平台及金融创新产品等;金融监管中融入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监管等。教学方法。采用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及成果展示,课后巩固及拓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还提高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质量。同时利用雨课堂记录出勤、作业及测试。实践教学。运用商业银行模拟软件进行柜面业务实操演练;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生分批次去校企合作的银行参观。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图1[5]。图1多元化考核体系(二)教学效果评价平时学习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学期内学生出勤率高达95%;作业完成率达到100%;从课堂测试参与度100%,通过雨课堂平台统计出错率获得学生不懂、难理解的知识点,并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翻转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而小组项目汇报一方面给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期末成绩。首先,从期末考试成绩看,卷面100%的及格率且试卷平均分高于2020年前金融学专业学生,说明了“金融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其次,综合运用能力上,情景模拟操作提高了学生们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塑造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金融学”课程最终成绩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看,金融学专业学生成绩整体确有提升,彼此间差距也在缩减。另外,新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增加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总结

第2篇:本科金融学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工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思想认识、培养计划、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第3篇:本科金融学范文

摘要: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教学实践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受应试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技能训练等诸多因素影响,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缺乏实干精神,实践能力不强。本文提出“两个体系、两平台、多模块”的应用型、创造型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培养方式,并探索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能力 专业技能 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培养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知道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也十分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如何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却比较盲目。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教学实践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本文就是要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来解决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技能问题,通过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使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少数金融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能够写出比较优秀的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同时希望找到金融学专业本科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系统方案。

一、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要求及其培养方向

(一)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要求

从20 世纪末至今,国内外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市场性,而且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专业性、综合性与国际性。要在竞争中取胜,就需要努力提高以下素质:(1)具备优良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与人沟通。金融人才首先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由于金融业是承载风险的产业,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要求金融家具有冷静的头脑和坚毅的品格;(2)过硬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判断能力。金融人才要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具有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又要熟悉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跟踪现代金融业务最新动态;(3)熟练掌握金融、财务、电脑及网络等相关技能。金融业务、财务处理、常规技术、电脑技能是金融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要成为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除了应具备这些技能外,还要拥有诸如组织管理、计算分析、专业外语和综合分析等能力;(4)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金融业务经营不但在金融产业内部业务交叉日益频繁,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交融也成为趋势,缺乏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无法驾驭知识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务;(5)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习和适应能力是保持思想活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掌握学习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特别是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金融人才需要了解掌握国外金融发展动态和进行国际交流,需要较为熟练地运用外语;(6)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

(二)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技能培养方向

专业技能培养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

1.基本技能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的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完成数据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写出规范的分析报告。这项技能培养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第二、培养学生数据搜集能力、资料查找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知道去什么地方、怎样查找所需的数据与资料。其中也包括国外资料的搜寻与查找,为进行研究打基础。这项技能主要针对大三学生。第三、培养学生资料筛选和数据处理处理的基本技能。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从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中筛选出和自己研究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做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例如对资料的提炼、数据的简单加工和处理等。该项技能是对大一、大二数据处理技能的提高,主要对大三学生进行培养。第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所提的问题,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即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该项技能是在大一、大二训练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进行培养。第五、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规范。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写出规范格式的学术论文和分析报告,格式美观大方、数据图表运用合理。

2.科研能力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即解决学生发现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培养学生进一步挖掘数据的能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高级经济分析工具对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提高学生工具运用能力,即解决学生经济分析工具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分析能力。达到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能够写出结构好、逻辑严密、论述充分的分析文章,即解决学生的学术论文结构不合理、论证不充分等问题。根据已经进行的技能培养实践来看,通过对金融学本科专业技能培养,预计大约80%以上同学可以达到基本技能目标,大约有20%左右的同学能够达到科研能力目标。

二、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语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学轻术、缺乏双师型师资、实践教学实效性差等问题。一是课程体系失衡,存在重学轻术的现象。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金融学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外语院校在课程体系上的共性问题表现为课程体系失衡,重学轻术。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双师型教师的特征是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能够在教学的同时给学生以实践的指导,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语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师很多直接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无教学工作经验,对所教学生将来要面临的工作形势不清楚。应该说,教师的学历培训一直被高校所重视,并且了相应的鼓励政策,来支持教师继续深造,但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显得不够重视。三是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投入不足、考核难的问题。外语院校的实践教学往往在优势学科投入较大,如翻译、比较文学,而受限于地方外语院校的经费紧张,金融学科的实践教学则明显投入不足;同时,实践教学从教务管理的角度,短期难于有成绩,不易考核。

(二)金融人才专业技能的缺陷与不足

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学生,相当一部分都要在当地从事实务工作。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金融人才的培养方案中技能方面训练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就存在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难题。金融学本科学生专业技能的缺陷与不足表现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创新实践能力欠缺,专业口径较宽,由于缺乏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导致专业基础不牢。同时,金融学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培养程序与教学制度呆板、教学方法缺乏灵活与变通;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院校举办金融学专业,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上外语院校要顺应新的要求,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社会对学生的需求,确定适当的人才培养定位,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整合学校的软、硬性相关因素,协调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调动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构建能力导向的新型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竞争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改变繁杂、冗余、低效的培养方式,人才培养从封闭性培养向开放式培养转变;从教授传授知识为主向以提高能力为主的培养机制转变;从以考核知识为主转向考核能力为主转变。要充分重视考察金融学专业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培养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环节设计

1.平衡课程体系,合理安排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方向指引下,结合外语院校自身条件,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可以结合学校特色与自身优势,确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方向涉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定位。围绕社会需求,按照灵活性、多样性原则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应具有多样性、模块化,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专业方向性、不同模块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以适应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

2.优化课堂教学,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中,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真正的教育者。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能力培养跟课堂教学相融合。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研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育从重灌输转为重引导、重能力培养。加大案例教学、分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外脑”,通过各种途径邀请实务界人士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其工作经历与经验。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中,外语院校要改变原有的重教师学历学位、轻实务的一贯做法,在师资队伍引进中着力引入理论实务均优秀的人员,师资培训中着力推动教师实务经验的培训和学习。

3.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应分别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采取适当的形式,多方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与金融企业紧密、稳定的联系,让企业介入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金融学专业学生可组成证券投资、理财协会等社团,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专题调研。学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实行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如“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等与金融学专业学生密切相关的科技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

(三) 打造“两体系、两平台、多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体系

“两体系、两平台、多模块”的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两体系”是指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平台”是指公共课、专业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多模块”是指具体专业及其研究分支与方向。“两体系”依托“两平台”来支撑,同时在“两体系”、“ 两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多模块教学。其中,公共课、专业课平台用于支撑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用于支撑实践教学体系。

最后,与教学模式相对应,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相应的“学业”与“就业”并重的大学教育理念。“学业”教育是培育金融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其对应于教学模式中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公共课、专业课平台;“就业”教育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增强就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应于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秦和. 坚持内涵式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外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2(8):51-53.

[2]刘印房.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 成人教育,2012(2).

[3]钱慧真.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1(2).

[4]柯林. “一体两翼”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议[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干洪,徐达奇,冉昆玉. 加强内涵建设,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探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52-56.

第4篇:本科金融学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 实践能力 实训教学 课程改革

一、引言

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一直是各有关高校教学改革努力的重点,强化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力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产生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据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56万人,加上留学回国的学生及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根据历年就业统计,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的去向单位基层岗位,这种趋势和现状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过去注重培养知识型、理论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则成为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途径。

其次,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一般会侧重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服务建设,因此,培养有用、合格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中P键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围绕打造我国中南、西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广西经济社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由此对人才的引致需求为广西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加直接、现实的要求。

第三,传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一直以来,传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及其教学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偏重理论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走形式、组织松散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程度有限,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这样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可能会存在理论基础不牢、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等瓶颈。特别是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与环境日新月异,新的金融理论与操作层出不穷,对金融人才需求水平越来越高,该形势下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是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也是金融学本科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重要环节。在上述背景下,重新思考金融学专业集中实践体系的构建,对于改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金融学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暑期认识实习,要求至少为2周以上的时间,并撰写实习报告,主要在大一、大二、大三的暑期进行;二是校内专业实习,在完成了所有理论课程后进行,以金融投资模拟交易为主,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三是毕业实习,通常为4周以上的时间,在大四上学期或下学期进行。暑期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学生在校外进行。但在实际运行中,效果欠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外实习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在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学校采用的是学生自由寻找和选择实习岗位的模式,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要求是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单位,比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小贷公司等,特别是把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很多学生却是在非金融专业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实习,甚至出现随便找一个单位盖个公章了事的情况,这就严重影响了实践训练的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本身缺乏寻找实习单位的信息、意识和渠道,很多学生除了在银行办理过存取款业务,没有任何其他接触金融相关单位的经验,在布置实习后匆匆开始寻找实习单位,很短时间内要找到和金融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机会,可想而知并非易事,于是便造成如上局面。二是集中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监控没有到位。学校对于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组织,一般的做法是指定几名教师负责指导整个年级的学生实习并评定成绩,指导教师十分有限,而学生较多,指导和监控难以覆盖各个学生。

(二)专业集中实践体系架构不清晰、欠合理

如前所述,校内专业实习主要是进行金融投资的模拟交易,具体操作形式为组织学生在金融模拟实验室内选择股票、期货、外汇等交易品种,用金融模拟交易软件进行交易,最后根据学生交易盈亏状况来评定实习成绩。但是,从近几年校内专业实习实施情况来看,学生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参与程度较低。事实上,金融模拟交易操作在《证券投资》等专业课程的上机实验时就有,因此上机模拟操作类的专业综合实训,学生自然而然难以抱有认同感。

(三)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的金融行业实习中介平台

国内众多的求职平台已经非常成熟,却缺少成规模的、高度专业化的金融行业实习中介平台,这也是阻碍实习用人单位和在校大学生有效沟通的一大问题。金融机构一般集中在固定的月份统一招聘正式职员,而实习之类的需求则不太受重视,实习需求的产生以及信息的都不固定。金融机构和学生的实习需求沟通之间没有一个专业的平台去承载,金融机构即使有这方面强烈的需求,除了分散在各互联网搜索引擎信息,几乎没有其他的渠道,而这些的信息,往往也少有合适的人选问津。

三、优化金融学专业集中实践体系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针对上述情况,应整合校内校外资源,重构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体系,着重提升实习实训质量,确保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具体建议如下:

(一)重构专业进阶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构筑“课程实训――课程群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就业创业实训”的进阶式、立体化实训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一是在《货币金融学》、《现代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等专业主干课程开设实训环节,训练岗位级单项实践能力;二是将相关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加以有机组合形成课程群,开设《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分析》、《金融业务处理与技能训练》、《金融企业资金运用和风险控制》等课程群实训,训练骨干级专项实践能力;三是开设专业综合实训《现代金融业务拓展与管控》,通过流程协同、综合运作,训练主管级专业实践能力;四是与财经类其他专业(如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财务管理、会计学等专业)联合开设《产业经济与现代商贸跨专业综合实训》,模拟企业在复杂市场竞争环境当中的设立和经营,训练部门级复合实践能力;五是通过校外实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载体,营造真实企业、工学一体的平台,训练企业级就业创业能力。

(二)多渠道多方位促进学生落实校外实习机会

笔者通过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发现,企业和机构并非不愿意招聘在校实习生,而且对实习生的需求并没有减少,而是符合用人标准的、合适的、优质的实习生经常有空缺。从金融企业单位的角度来说,对招聘合适的在校实习生是有一定的门槛要求的,比如有些要求熟练使用office办公系统,有些要求文笔优秀,有些对外语要求高,有些用人单位则需要实习生在岗位上工作半年甚至一年,有了时间的保障,实习生才能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换,慢慢适应金融工作,企业也才能从中发现适合其企业文化,有能力担当的人才。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并不一定按照这些需求训练自己,由此造成了W生找不到实习生岗位、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现象。可见,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就需要学校作为一道桥梁,学校和用人单位沟通、合作,让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学校这种官方、可靠的方式获取相关的实习工作机会和要求。在这方面,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加强与基地所在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及时获得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对实习学生实习效果的反馈。同时,为了确保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效果,为实习基地的业务开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支持,还可以适当做好选拔工作,推荐理论基础较扎实,愿动手、勤动手、能动手的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

(三)强化实训实践教学仿真度

努力建设好金融学专业模拟实训实验室,改变过去金融学专业实习实验就是上机实验的狭隘思路和做法。积极汇聚和吸纳高校同行、金融机构、服务供应商等多方智慧与资源,切实根据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特点精心策划每个实训项目,以使学生在仿真状态下完成将来可能要从事的金融业务工作。例如,针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实务训练,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房地产公司、中介服务机构、居民等角色,通过沙盘推演方式,形成业务联动、持续博弈的价值链条,全方位训练和考察学生开展银行存贷经营业务能力[2]。

另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要求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因此校内实训实践的内容亦应包括掌握互联网工具运用,如利用社交网络进行产品宣传[3],熟悉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理财业务,操作主流互联网平台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可鼓励学生设计和交易简易可行的小额贷款或短期投资理财产品,编制互联网金融项目风险评估报告等,培养学生获取、归纳、分析信息和数据的能力,扩大学生对金融实务应用的视野。

参考文献

[1]詹浩勇,冯金丽.以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浦发银行实践教学合作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50―52.

[2]陆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本科金融学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5-02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学科体系及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地涉及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长期以来,大多数金融学专业在招生中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专业课的难度加大,在教学中注重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无疑是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本文专门就如何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的问题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思考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一)注重体现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内容对统计学特别是数理统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课程体系之间却缺乏足够的内在沟通,课程体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一些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甚至金融统计等,却不懂得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去分析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两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首先应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两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两者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学只有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数据分析功效。在统计学与金融学的相互关系中,统计学为研究金融学服务,统计方法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学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和自身的发展均提供了契机。

(二)注重统计学和金融学交叉融合的实践内容

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融合,反映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金融统计等课程),使之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相适应;反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统计知识,利用各种统计分析的工具(如统计应用软件)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将培养统计思维习惯和训练统计应用能力有机结合。

在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与金融学的授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大量运用金融学的案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传输统计思维,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统计和金融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如何用统计思维去观察、思考和处理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需要改革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以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建议调整的内容包括,一是简化统计指标理论,增加统计学数学理论基础的讲授内容。将原来统计学教学中重点讲授的时间数列分析、指数法等内容变为有选择的介绍;将概率论的有关内容纳入统计学课程,并在原有基础上充实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教学内容。二是强化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向学生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同时,考虑到金融领域以时间序列数据为主,因此,在教学别要让学生对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模型有所把握和理解。这样一来,不但丰富和充实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而且也会大大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金融统计学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于金融学专业开设的金融统计学,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准备,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金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结合金融建模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统计思维下分析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分布为例,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大多是非正态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是要介绍非正态分布数据在模型应用中的常用的处理方法,如取对数等;二是要注意非正态分布的学习,可以向学生介绍t分布:贝塔分布、威布尔分布等非正态分布。

统计学相关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案和内容确定以后,将会有利于统计思维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譬如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就是用来描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现象的,平均数、方差用来刻划现象的集中与波动程度,数字资料的搜集开发是为这些现象的过程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如此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并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熟悉统计思维和随机性思维

统计思维是统计学中蕴含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统计思维不仅是学习统计学的需要,也是统计学向其他学科嫁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一般认为,统计思维就是人们自觉运用数字对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从内容上讲,包括了从资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其终极目的。其中,资料分析和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随机性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所谓随机性思维,就是以随机性问题为载体和视角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随机性思维是统计思维的思想内涵和本质内容,贯穿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内容体系的始终。

(二)注重解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清楚认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虽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同的两门学科,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但它们却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偏重于基础理论,后者偏重于研究应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数理统计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特性。概率是对随机性的一种度量,基于概率的知识,将随机性归纳到可能的规律性中,这是随机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由于对随机现象的观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数据来表现,因此对随机性进行描述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拟合一个适当的分布。

(三)注重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和应用随机性思维

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前提是能够深刻体会和认知随机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还应当经常在课堂上联系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随机性”的内涵,并激发学生自觉、自我培养随机性思维的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过渡,认识到随机事件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并且无处不在。

四、通过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增设实验课的意义

在金融学的专业课程里增设实验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金融学学科建设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没有实际的数据分析训练,学生们就无法对统计的广泛应用性有深刻的体会,也不利于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因此,在统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中,必须注重把统计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训练,在实践中提高统计思维能力,使统计思维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在对金融学专业课的学习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统计学、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均可以考虑开设一定的实验课。

(二)有效率地上好实验课

处理金融数据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众多,每种分析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对象,同时彼此联系。在实验课程的开设中,建议每种方法均遵循一现场演示二案例分析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的学习过程。譬如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演示,并结合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统计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含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学会使用一种以上的统计应用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不但提高了实际处理金融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金融统计的分析技能,产生比较具体的感性知识,而且加深了对金融统计规律性的认识,激发了对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统计理论与金融实践的顺利结合奠定基础。

此外,将统计应用软件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已是国际统计教育的主流。金融统计的案例分析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在案例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同时,所选择的案例要与当前备受关注的金融问题、金融现象密切联系,难度也要适中,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案例分析过程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就水到渠成了。

第6篇:本科金融学范文

【关键词】金融经济学;课程定位;内容设置

一、引言

金融学是学习和研究金融问题的学科,金融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则是金融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作为微观金融基础理论课的金融经济学,不仅为微观金融相关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有关微观金融运行逻辑和方法的训练。鉴于金融经济学所涉及内容在微观金融中对金融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研究的方法论、逻辑思维和基本模型的重要性,在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等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目前国内外大学均将《金融经济学》作为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进行设置,国外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都非常重视此课程的教学。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也在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中引进了《金融经济学》课程。

二、高校本科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虽然国内部分高校商学院、金融学院或经济学院已经开设了研究生阶段的金融经济学课程,但在本科阶段开设金融经济学的高校仍相对较少。为了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了解和掌握微观金融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非常有必要在金融学专业本科阶段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具体有这样两个方面原因:

(一)顺应金融微观化趋势

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金融理论从对货币需求动机、货币需求函数等宏观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实证化、微观化研究,其成果包括资产组合理论、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理论、风险管理技术等,使得金融业完成了从单纯为生产与流通服务的货币与信用,向为社会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各种金融服务的独立的现代金融产业的转化,业务范围涵盖了货币、信用、票据、证券、保险、信息咨询、家庭理财等多个领域,并且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和工程化趋势,产业地位迅速上升。

金融经济学是现代金融的理论核心,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个人与公司)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金融决策行为及其结果,是一门分析金融市场均衡机制的具有较强理论性的金融学专业基础课。金融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是无套利假设和一般经济均衡框架,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不确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对金融资产定价,其核心理论包括资产定价基本定理、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利率期限结构等都是这一框架中的组成部分。根据金融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除了研究传统的一般经济均衡框架(竞争均衡机制)外,金融经济学更注重研究无套利均衡机制,这是金融市场特有的均衡机制,因此《金融经济学》既包含一般均衡定价机制的内容,也包含金融市场的特殊均衡机制即无风险套利均衡机制的内容。因此,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顺应了这种微观化的金融发展方向。

(二)顺应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我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就推出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此,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学校于1994年共同承担了《面向21世纪金融学系列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

2000年,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又共同承担了《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在原有《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投资学、金融中介学、公司财务学和金融工程等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为学生搭建了全面的宏微观金融知识架构。而《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则较为系统和完整地总结了微观金融的理论基础。从总体研究框架来看,金融经济学是从个体效用最大化出发,通过对市场上的经济主体的最优化投融资行为以及资本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分析,考察跨期资源配置的一般制度安排方法和相应的效率问题。因此,对《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金融专业本科生总体上了解和掌握现代微观金融体系的理论,同时,对基础理论内容的了解也有助于为今后学习和研究开拓思路和视角。

三、《金融经济学》的课程定位

(一)金融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的关系

以前在国内,经济金融学界常常将金融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相混淆。在西方金融学的教学体系中,金融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经济学包括资本市场理论、公司财务理论,以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内容,如数理金融学、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而狭义的金融经济学则着重讨论金融市场的均衡建立机制,其核心是资产定价。所以,金融经济学提供的是金融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而货币经济学讨论货币、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侧重于比较宏观的层面,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从更为广义的角度看,金融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应该既包括金融经济学,也包括货币经济学。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货币经济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货币和信用的创造与控制,金融经济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按时间和风险两个维度优化配置资源。国内原有金融学科的货币银行学,主要讲述的内容属于货币经济学,但如果把商业银行管理也算在内的话,就也含有金融经济学的内容。所有与金融有关的经济活动都需要银行系统提供流动性。所谓流动性,粗略地讲是指资产迅速地、低成本地转变成现金的能力。因此,金融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已有的研究成果还未能给出清晰的解释。

(二)金融经济学与金融学其他课程的关系

一般金融专业本科生阶段都开设了《公司财务》和《投资学》课程,这两门微观金融方面的专业课与《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涉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理论和利率期限结构等方面时,这三门课程均有一定篇幅的介绍。

《金融经济学》是其他微观金融课程的基础,微观金融课程体系的关系可以用图2来表示,《金融经济学》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两个领域提供理论基础。

虽然《金融经济学》和金融专业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容重合部分,但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金融经济学》与《公司财务》、《投资学》等专业课程的区别仍然是十分明显的。

《公司财务》课程更为关注作为个体的公司财务方面的分析,这和会计类课程紧密联系,其内容与财务报表分析问题紧密结合,对于相关的基础理论往往只是简单介绍,其重点在于讲授如何通过计算最低资本成本,找到最优资本结构等内容,主要的理论基础是M-M定理。

《投资学》课程着重介绍和阐述个人、机构等经济主体的有限资源如何分配到诸如股票、国债、不动产等(金融)资产上,以获得合理的现金流量和风险收益率。其核心内容就是以效用最大化准则为指导,获得经济个体财富配置的最优均衡解。这就主要应用了金融经济学当中的投资组合理论,着重介绍有效市场假说和CAPM模型等,在教学中尤其关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而这些实践内容的基础则正是金融经济学所包括的理论内容。

至于本科高年级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金融工程学》则尤为侧重对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设计方面的介绍和研究,而这一阶段的知识更是需要金融经济学方面的基础、方法和基本工具的支持才能较为顺利地接收和理解。

四、《金融经济学》的内容设置

总体上,金融经济学是一门研究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作为配置资源主要手段的市场机制是否还能完全引导不同的经济主体(个人、机构、企业和政府等)在参与金融活动中所做的决策。它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内发展了金融理论的主要思想,并以此思想来观察金融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中探索金融交易过程中所蕴含的经济学的普遍规律。

(一)《金融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金融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无套利均衡分析方法。无套利均衡分析是现代金融学发展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最早体现在Modigliani和Miller研究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成果中,是金融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对后来人们研究金融学问题提供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该方法继承了经济学的一般经济均衡思想,并将其在金融领域中作了重大发展,使得现代金融学在研究方法上从传统的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经济学供求均衡分析并不能完全指导金融学研究中的思想和分析方法,由于金融产品近乎完全的可替代性,投资者往往并不用关注所谓的绝对市场均衡价格,而只是需要知道特定的资产价格之间是否存在合理的相对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不存在套利机会的无套利相对价格。因此,在金融经济学具体内容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应用无套利思想和无套利分析方法,尤其是有关金融产品定价问题方面更是应该采用相对价格分析的无套利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好思想基础。

(二)《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设置

具体来说,金融经济学课程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现代微观金融中的均衡与套利、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以及效用决策方法、单期风险配置和跨期风险配置、最优投资组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和期权定价模型等内容:还包括了以上理论所依托的金融市场均衡机制及定价方法等基础内容。

除此之外,在金融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增加一些前沿内容的讲授,比如行为金融。经典金融理论在“理性人”假设下研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M理论与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等。然而,基于“理性”框架下的研究常常受到各种行为异象的挑战,由此重构了现代金融的“有限理性”假说,使得基于“非理性”范式研究投资者行为决策的行为金融发挥了较强的解释作用。由于行为金融关注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好等非理对投资者资本配置行为和资本市场反应等方面的影响,拓展了现代金融领域的研究,因而,行为金融不仅应包含在金融经济学课程体系之中,而且由于其前沿性特征更应成为该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金融经济学》的教学方式

鉴于金融经济学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应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注意该课程和投资学、公司财务等各门课程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尤其是在本科生阶段更应该着重于学生对现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而不必过于强调学生的科研创新能色彩。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学涉及到一些金融风险识别和计量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课堂的理论讲授和分析之外,还可以补充一些上机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对相关计量软件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实践课程和适当的金融计量应用教学可以提高课程讲授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够结合现实情况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宋逢明.金融经济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孙伍琴.微观金融类课程整合及教学方法改革——以地方性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2012(4):1-4.

第7篇:本科金融学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金融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学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类核心课程、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在各高校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金融实践和金融学理论的迅速发展对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是金融发展中的关键。当今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鉴于此,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教学应该实施教育改革,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金融专业性人才。

一、 金融学科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 实践性教学改革是金融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

金融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决定金融实践性教学改革方向的关键因素。高校在确定改革方向的时候应该基于自身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决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和层面是多样化的,无论哪种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因此各个高校应该树立培养宽口径、稳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实践性金融人才的教育目标,从教育质量、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出发,把实验和实践性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 金融学科实践性教学改革能有效解决教学目标与就业环境不协调的矛盾

1、 金融本科专业的应用性特征需要注重实践性培养。

当今社会在金融人才方面的需要主要是通过两点为主要目标一是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开拓意识。所以,金融教学应该以社会和企业的管理实践为首要,除了要教导学生专业知识以外,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也相当的重要,并且应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此来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并解决我们在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实践性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金融学科也比其他社会学科更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因此要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金融实践运作技能。

2、 金融实践性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实践性的有效途径

高校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建立学校的金融模拟实验室,模拟商业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的业务流程,让学生在学习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上,对金融行业的业务流程有了宏观的理解和把握,成为既具备丰富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这对于我国综合型高校金融实践性改革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

二、中国综合性大学金融学科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 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经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中国高校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宏观上看,一些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计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学科特色也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微观金融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比较欠缺、教学内容与课程名称不够匹配;没有系统性考量专业课的设置,课程之间没有必要的协调与衔接,这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没有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脱离了实际。因此,我国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金融学科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保证高质量高水平的金融学教学。

(二) 专业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发展不平衡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金融学如同历史、文学等学科被划分到文科性质的科学中,但从当代现实意义上来看,金融学的应用性决定其实践性,应当属于实践科学的范畴。中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就应当理论与操作并重,专业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共同发展。但从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教育现状来看,还远远没有实现这种共同发展,这源于认识上的一种误差。具体体现在: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并非像自然科学一样,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充其量,只是作为让学生了解金融理论而附加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投入很少。

(三) 人才培养难与社会需求接轨

作为热门专业,目前我国已有304所大学或学院设立了金融学专业,它在每年的招生工作中规模是不断壮大的,但是从毕业后的就业方面以及社会需求的匹配来看,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乐观。从毕业生的总数来看,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仍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同时,各个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一边是众多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招聘不到其所需求的金融人才,另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未能及时调整金融学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性教学以适应社会需求导致的。

三、 进一步完善金融学科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金融学专业应培养出既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又具备金融业务技能,同时熟练驾驭外语和计算机工具,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经济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技能;熟练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总起来说,金融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设计一套适应新形势下金融学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应该培养金融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技能都具备的人才,同时熟练驾驭计算机工具和外语,能在银行、投资、证券、保险及经济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技能;熟练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总体来说,金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相对完全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学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

金融学实践性教学效果如何,最终都要取决于是否有合格的实践指导老师。选拔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具有博士学历的年轻教师到金融行业进行为期1~2年的实践锻炼,再进行相对系统的实践教学培训。或是外部引进,即从金融行业直接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实践性人才,对其进行一段时期的教育学与实践学的培训。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首先,要加强学校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要使之成为紧密结合教材,巩固教学成果的实习地点,还要成为具备企业化管理水平的经济实体,更要成为把科学知识转化成生产力,面向社会进行推广的窗口,为社会得等经济发展和学校的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其次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并深化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指导和实践场所, 学校也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智力的资源, 为企业提供职业培训、咨询等专业服务, 同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而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 并实现定单式培养, 定单培养的学生可以随时到的企业上岗实践。(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唐 勇,刘康华,卢 豫. 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科教导刊,2012,(1)

[2]丁述军,沈 丽. 《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2011,(7)

[3]赵洪丹,邹之坤. 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5)

第8篇:本科金融学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69-02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定位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翻天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抓住这一机遇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国际经贸方面的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国际商务知识,其中《国际金融》课程尤其重要。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及财政学等课程后,再深入学习《国际金融》,该课程就不会显得深奥难懂。然而,国贸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有些先修课程并未开设,或同期开设,理论衔接不上,学生感到乏味,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并学好它,《国际金融》课程如何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

在大多数教学环节中,教师讲解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严谨性和授课的规范性,但教师依然是满堂灌,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然而《国际金融》中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货币危机理论等相对难理解,教师以带领学生啃书本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另外教师本身对理论研究不透,课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给出满意的回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之所以采用平铺直叙讲解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没有认清教育的主要目的。它应是为社会培养既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作为教师,深入浅出地介绍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让学生由浅及深,由易到难,使自身逐步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就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对未来《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授课前,教师首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向学生阐明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从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入,另一方面,需要经过教师的阐述,将艰涩深奥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显而易见和通俗易懂的现实感知。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应是片面的强制,而是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不断尝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原先的授课是嗓子加粉笔,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和需要。随着各大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及,很多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仅是将书本上死板的知识复制粘贴到课件上,课上独自诵读而已。教师应将教学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插入或链接到PPT中,增加感性认识。教师在讲授货币危机部分时,可以播放凤凰卫视栏目《世界大讲堂》中宋鸿兵的专辑――货币战争等核心视频,使学生真正了解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索罗斯如何操控亚洲外汇市场的全过程。在讲授热钱冲击我国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套取利差时,教师可以将郎咸平的《说出欧美股市的秘密》视频进行播放,直接将学生引入1929年后美国的证券交易制度立法过程进行讲授。另外,为避免多媒体教学走马观花看电影的现象,教师应课前将PPT电子版发给学生,课堂上学生带着打印好的课件,边听课边在课件上有重点地做标示,节约抄笔记的时间。遇到PPT中陈述性文字时,大容量的多媒体是有必要的,但在课堂上应注意中间的停顿,给学生留出理解和思考的时间。

2.案例教学法。国际金融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案例选择。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进度,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的案例不在多,而在新,在精,最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案例引入。教师将筛选出的金融案例通过口述、文字、图片、图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形式完整地向学生阐述,使学生对该案例有一个粗略的、总体上的了解。第三个环节是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在独立完成相关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得出结论之后,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第四个环节是评价总结。教师在对问题整体把握的原则下,鼓励学生大胆去思考,积极进行讨论和争辩,及时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和创新处,重要的不在于寻找统一答案,而是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外汇交易实务部分可以举国内外外汇汇率风险管理的影响较大的事件,如“国储铜事件”、“中航油事件”、“巴林银行破产”来讲授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使学生通过这些重大国际金融案例体会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欲望,扩展教学内容。

3.模拟仿真教学法。从教学角度出发,情景理论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系统,关注系统体系中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学习环境的氛围。学生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更好地体会金融的意义以及领悟教师的用心。在讲授外汇交易知识时,涉及国际金融模拟实验的操作可在金融实验室完成,实验室中需要配置相应的业务软件,比如智盛系统、世华财讯交易系统、汇势通模拟交易、APFX雅浦等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商业软件和在线模拟系统,使实际金融市场的交易环境在金融实验室得以再现。这种现场教授的方法,既克服了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的困难,又拓展了实习领域,还能降低实习成本,使学生能够轻松快捷地掌握最新的外汇交易工具,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掌握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必备金融产品,从而将国际金融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理论转化为实际专业操作能力,可以改变以往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局面。

4.实训教学法。通过校企合作的办法,建立银行、证券公司、外贸企业等实训基地,以便作为校内模拟仿真教学的拓展。例如让学生进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单位的部门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为将来成功地步入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积极聘请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校讲座以及担任客座教授,直接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加强学院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还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省市和全国各类相关业务技能大赛,学以致用,拓展学生对于国际金融业务的实用操作技能。除了加强学生实训外,高校还应该加强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推动高校教师利用假期或中短期挂职,采取社会兼职、业务合作以及长期深入的咨询服务等形式。通过开展这一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2]杨卫平.本科教育实训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2).

第9篇:本科金融学范文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教师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李子奈指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出经济学科特点,应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数据的分析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被许多教师认识到。李芝倩提出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应该以应用为导向,在基本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张长青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应建立具有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库,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理衔接。也有的学者比较了国内外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谭砚文等对比分析了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发现美国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衔接紧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都明显落后。

这些学者与教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改善所做的有益探索对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在针对授课对象为工科背景的普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表现?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怎样才能对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具有较高的保持率并把所学计量模型有效迁移到实际经济情境中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根据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对普通工科院校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优化问题尝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一、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 一) 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有效迁移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计量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有机结合的一门经济学课程,其先修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高数和线性代数等课程。尽管高校在大学一、二年级给本科生都开设过这些课程,但大部分学生不能把这些课程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上来。根据我们对该门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这种知识的有效迁移并不成功,表现在教师在讲解计量经济学课程时涉及到的有关先修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思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的反应经常不是忘记就是模糊不清。例如在讲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时要用到线性代数矩阵运算知识,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先修过这部分内容,于是便把这些知识点直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对模型进行推演讲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常常对矩阵的秩、逆运算等概念和公式理解不到位,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感到困惑茫然。这种学生在先修课程结束后对已获知识的低保持率无疑对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 二) 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计量经济学课程性质之间的矛盾

计量经济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看既是一门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实践课程,干中学的性质决定了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要想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门课程,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数学基础,去学习和尝试使用基本数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现有的经济学模型去理解、思考经济问题;而且还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也就是学生必须要针对具体现实的经济问题,按照科学的步骤和程序,学会在相关网站上查找、收集和处理数据,使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的软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课程设计。这种既强调学生要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工具分析经济问题,又强调实际动手处理数据、建立模型和用计量软件来完成教科书上的习题和例题的能力与当前多数学生在考试前两周突击背书的学习和考试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学生还是沿袭背题背书的模式来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不仅得不到理想的考试成绩,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厌学的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方式和端正学习态度,那么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 三) 采用的教材难度与学生对知识点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教材内容难度适中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把握和接受程度。目前国内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普遍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对于以工科为背景的普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知识难度较大,尽管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部分进行删节和微调,但是学生还是对教材内容中多处以矩阵推导与运算为核心的计量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内容的学习感到普遍吃力,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本身产生畏难心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大学一二年级所学过的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点的低保持率和迁移率,使得学生一开始对计量经济学关键知识点的接受和把握程度较差,随着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点的增多,内容不断的日积月累,使得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产生畏难,甚至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优化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 一) 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做到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是指教学内容安排既要符合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授课学生实际知识基础,要做到讲解的教学内容针对授课学生更加明确有效。尽管不同的院校对《计量经济学》学时安排不同,但基本上都在48 学时到64 学时之间。如果安排在48 学时,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一般给学生讲到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这一章。但是通过实际授课和参加各种教学交流研讨会,我们认识到要讲解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这一章的重要性。这一章主要包含的内容有: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类型设定、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应用模型函数关系的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变量性质设定,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此,我们重新编排了教学计划,把这一章安排了4 个学时,对其他章节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删减。针对李子奈老师教材的《计量经济学》( 第三版),我们把主要课时重点放在了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以及虚拟变量和滞后变量模型的专门问题上,同时对教学内容中运用矩阵描述、推导和证明的过程进行了适当的删节。我们还安排了4 个学时的计量经济学软件课程,主要给学生讲解和练习Eviews 软件,同时,由于R 软件是免费开源软件,我们安排了一课时初步讲解R 软件的下载、安装以及部分程序的使用,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对R 软件进行自学。

( 二) 要注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

教学方式方法是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式方法包含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其中教师的教法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是指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同行的交流,我们认为针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性质,要重视对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原理、思路和重点的讲解,不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计量模型建立和公式的数学推导上。同时,在计量经济学授课原则的把握上,一定要把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而不是一门数学课程讲解。作为授课教师,要清楚地理解计量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三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其课程实质是一门经济学课程。自己过去教学在习惯上总是试图把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细节和公式推导过程给学生讲解清楚,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模型,以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但是,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效果表明这种想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尤其是概率论和线性代数基础参差不齐,使部分学生对模型推导不感兴趣,降低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过分注重于模型的推导使得学生把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看成数学课程,而不是经济学课程,偏离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宗旨。因此,在给学生讲解计量经济学模型时,要有目的地选择要重点讲解的模型,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把建立模型的思路、原理与重点讲解清楚,同时强调模型成立的假设条件与模型使用的经济学含义。对于部分数学推导比较复杂的模型,把思路讲清楚后,针对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去思考,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难题的能力。

( 三) 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特殊细节的处理

在计量经济学授课内容上注重特殊细节的处理,这样不仅会帮助学生对教材关键知识点的领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程的知识脉络。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几个需要特别注重的教学细节主要有:一是要从细节上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计量模型,而不是仅仅把教学注意力放在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检验上。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认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正确理论设定是学生在学习过理论经济学应该知道的知识,计量经济学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在学习完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结束后,对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学基本定律理解的程度以及将已学课堂知识迁移到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能力明显不足。因而,在课堂上如果只讲解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而不从细节入手讲解如何建立正确的计量模型,从实践效果上看,对学生后续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端正与转变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二是对随机误差项与随机扰动项区分的重要性。这两者对于理解模型的建立和对结构参数与分布参数的区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对计量模型结构参数所采用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广义矩方法以及极大似然法,这三种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各自的作用要讲解清楚,尤其是让学生明白最小二乘法是在有具体明确的观察值时采用的方法,而如果没有具体的观察值,就不能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应该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以前我们在讲课时没有太注重这些细节,然而这些细节在教学中的明确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点深刻的把握都是必要的。因此,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相应教学范式的改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