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

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

第1篇: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认知特点;提高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42-01

小学中年级的数学在教材结构上相对低年级(如一、二年级)来说,逻辑性、系统性更为强烈,且它教学的容量也比低年级的要大。其实,中年级的数学与低年级的数学还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学生自小学三年级开始,便进入了中年级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的过渡阶段,最重要的表现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比低年级有了很明显地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减少,而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增强了。也就是说,中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

学生从低年级过渡到中年级,在认知结构上还没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因知识的“内存不够”而无法有效掌握新知识,把新知识吸纳到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问题,导致学生认知过程中出现难以吸收的现象,出现因承载量的不足而使认知结构的“瘫痪”。因此,中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认知中的吸纳新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围绕情景中的问题展开思索,这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开展小组学习,从而进行有效的尝试探究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对这些生活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把这些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之上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分成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板块,交叉安排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有利于不断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可以让各领域的教学内容相互支持,各种思维方法交叉应用。而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看,中年级的教材在编排上仍然借助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与认知水平。如从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来看,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一定要解决好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这样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教给学生的知识才会有活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倡导将“关注知识结果”转向为“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了自己的形体、思维活动、经过体验后,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兴趣。

如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安排“先乘后加、先乘后减的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内容,既是数学教材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的知识是学生由一步解答的应用题向多步解答的应用题的过渡,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在应用题教学中是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因此,学生要掌握好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由于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认知方面是停留在以直观形象为主,思维也停留在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解答上,有的基础较差的学生连解答起码的简单应用题的方法都还掌握的补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尽量地把能抓住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做如下尝试:

1.注重整理和复习。例如,“先乘后加、先乘后减的两步应用题”教学,需要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笔算乘法之后,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教学前,安排学生先预习,收集学过的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教学例题时,可先让学生汇报预习的情况,展示自己可以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然后教师再将学生收集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要求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加深了解之后,最后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入教学。

2.分解教学难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一般来说,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个简单的应用题联接而成,之间都有两个数量关系和一个所需的中间隐蔽量,学生有时把握不准。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不是把例题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学生解答完题目以后再用出示例题让学生朗读,比较两道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题和前面的题比较:例题中隐蔽了一个数量(问题),解答时,要把它先找出来,从中发现规律,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解答。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通过这种的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

3.要形成规律。(1)要求学生养成读题的习惯,要强调解答应用题理解题意的重要性;(2)摘录作业题中的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说出每组数量关系可以算出的是哪个问题,为学生能完成作业作好铺垫。

第2篇: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管理 班级工作

对于教育来说,德育一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细化的重要一方面,同时也是确保小学阶段学生健康成长,道德品质不断提升的前提。在展开相关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转变观念,融入更加科学的德育管理的渗透思路,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素养得到更加正确的引导,真正地将德育作为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来进行对待。

一、德育管理工作实施的几个思路

第一,打造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加深度的沟通。对于德育管理工作来说,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小学阶段,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教师,同时班主任自身也是学生心中重要的一个角色。部分小学生对于如何进行交流和沟通上存在一定认知上的缺失,教师要主动地帮助他们对于这种问题进行解决,提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在日常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师要主动地探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从这一话题入手,引入相应的德育内容,让学生在一个倍感亲切和新人的环境中,主动地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交流。例如,很多小学生在家的时候,都会观看很多卡通片,《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都是学生很喜欢观看的一系列动画内容。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就可以和学生谈一谈他们喜欢观看的动画片,并且让学生讲一讲他们最喜欢哪个动画片中的角色,并且从他们的身上可以学生怎样的优秀品质,哪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对学生品质的成长进行良好的培养。在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学生自身品质的培养也是教师所应该重点关注的德育工作内容之一。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熏陶,并且在一个充满正能量引导和启迪的环境下,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且让学生自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样一个充满活跃气氛的场景下,不同的W生都可以认识到自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行,怎样才能做一个谦虚,有礼貌的人。这样学生教育和成长也可以得到更加积极的影响与引导,这对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活动的选择和引导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并结合不同情况安排和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让班主任的各项工作开展得到更好地支持和配合,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效果的目标。

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对于德育管理来说,教师本身必须要重视对自身榜样作用进行全面的发挥。班主任本身作为学生的学习楷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规范,并且由内至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举止是怎样才能被定义成优秀,让学生产生这种进步的意愿和感觉,并且从心底中形成发展和成长的动力。在日常学习管理中,教师要从细节层面上,让学生不断地完成自身的改变和发展,提升自身的整体品质。例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如果发现班级教室地面上存在一些杂物,教师可以不先追究学生的责任,自行把杂物进行清理,并且从另一个角度阐述,维护班级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这样虽然犯错误的同学没有得到直接的出发,但是他可以受到影响下,主动地承认自身的错误。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得到德育发展。

第四,发挥部分先进学生的带头作用,打造一个良好的班级风气。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班级群体中存在一些优秀的同学,那么他可以对自身的优秀影响进行更好地体现,让其他学生也受到感染,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这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来说是非常有益处的。针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教师要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积极地发现和鼓励一些优秀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并且更好地成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有效桥梁。通过班级干部,也可以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解,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地解决。为了对班级风气进行构建,教师要给予班级干部同学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总结日常自己在班级相关工作中开展的成果,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改进,这样可以让班级干部自身的责任心得到更好地体现。在进行班级干部的选举上,教师要选择投票的机制,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为班级风气的建设和集体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可以真正地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当中,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是班级的重要主人,这样他们可以得到责任心、集体意识等多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第五,及时与家庭进行沟通,让家校合作成为德育工作的新举措。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自身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德育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的一环内容。班主任要及时地做好家庭访问,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进行了解,并与家长进行沟通,围绕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相应的教育指导。只有和家庭教育进行更好地结合,这样才能让德育工作的开展质量与效果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提升德育工作的开展深度。班主任也要让家长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和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介绍,让家长选择更加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得到有效地家庭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二、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管理的有效开展,是班主任教师应该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革新自身的观念,采取科学的德育管理的渗透思路,让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明洪波.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

[2]陈晔.谈小学德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

[3]孙敏.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

[4]李小玲.浅谈新时期如何贴近和加强小学的德育工作[J].亚太教育,2016,(14).

第3篇: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

一、中小学德育教育内容衔接

(一)逐渐丰富教育实践性内容

中小学德育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应该体现有效的衔接,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出发,以教育内容为总体规划方向,实现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从小学阶段到中学极端教学内容的丰富应该把握一定的原则性,逐渐提升难度,增加知识内容的深度,在价值培养上提升更好的层次。建立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现,制定符合各个阶段学生个性化特点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需要德育教育下更多的功夫去关注,以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逐渐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逐渐的渗透,能够让学生长久的保持对于教育内容的兴趣,从而按照教学安排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德育教育的难度提升应该伴随着学生知识层次的提升而逐渐的增加,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德育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践性探知性的知识内容更多了,学生的思维得到的发散性拓展,对于德育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从书本上走向了生活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强度加强了。从小学过渡到中学的德育教育内容实现了从基础性向开放性的延伸,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前提,进行特征性的分析实现知识内容的循序渐进的丰富拓展。

(二)深化学生德育教育的价值认知

学生德育教育注重思想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在不断的教育实践深入探索中,学生德育教育理念呈现了多元化的教育特点,从小学阶段学生从家庭教育走向了课堂教育,学生价值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在小学阶段应该体现一个理论内容的呈现,学生对于基本的德育教育内容有所了解,在价值认识上形成尊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态度,在生活上应该怀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做一个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公民,正确的认识自身的有点和缺点,能够了解到家庭之外的社会、自然、学校的价值观念的判断标准。从小学到中学的德育教育衔接上,学生应该在价值认知的引导下对于自身的人生规划有清醒的认知,了解到自身价值认知的发展方向,能够以价值认知导向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实践中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为个人的发展,为社会价值的实现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渗透实事教育的现实引导

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的教育内容衔接应该渗透具体的实事案例,重视实事教育是实现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的必要阶段。实事教育主要包括对于日常生活礼仪规范的教育,对于行为选择的指导,对于国家时政问题的关注,通过对于德育教育内容的现实性丰富能够广泛的引导学生进行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提升学生对于现实环境的了解和感悟能力。实事教育体现时效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的习惯,德育教育和大众日常生活的内容息息相关,小学阶段了解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内心形成初步的社会行为认知。而中学阶段所基础的德育教育内容更加的全面,学生应该在接触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进行思考,通过小学到中学教育实事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实现自我德育认知体系的完善,达到更好的素质能力提升。

二、中小学德育教育手段衔接

(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

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手段的衔接应该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德育教育应该重视从知识内容的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培养中小学生综合性的素质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实践,学生应该以知识能力为主,掌握基本的德育教育体系,形成整体性的教育认知,在此基础上逐步的扩张,实现对于教育内容的深入了解。而在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实践应该重视加强实践能力的教育,以德育教育理论具体的分析案例,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通过对于教育内容和教育实践的现实体验,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德育理念,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中小学德育教育手段应该重视将知识内容和实践内容实现有效的融合,为学生阶段性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以创造性学习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多媒体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融合

多媒体教育实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手段,德育教育应该有具体的实践呈现,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理论中走向具象的实践选择中。多媒体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实践各有各的优势性,对于教育者来说应该善于抓住这种优势性实现创新性的教学。中小学阶段学生德育教育实践更注重学生的感受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必要的教育手段,由于小学时期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传统的教育引导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德育教育内容,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阶段性培养,在传统教育方式中应该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设置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能够怀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在中学阶段教师的教学环节设置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认知体系。通过中小学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不断丰富,实现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注重多媒体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有效结合,提升德育教育课程安排的规划能力,采取有目的性的教育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融入到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三)个性化教育与小组教学相结合

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正在不断的显现出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的发挥愈发的明显。对于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手段,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通过德育教育的引导性,提升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判断的能力。而小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的效果,提升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既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化优势又能够让学生融入到集体的氛围中实现共同的发展,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于中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衔接式教育,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时刻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的变化规律,根据具体的实践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调整,推动学生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个性化教育和小组教学实现了学生有个人到集体的过渡过程,对于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教育者而言,一定要把握个性化教育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让学生能够形成更加完善的价值理念和德育管理,从而实现自我人生的更好规划。

三、总结与展望

第4篇: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德育工作 实效性 现状 应对

引言

德育的实效性表现在教育机构对德育成果和效率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与学生对于德育的实际接受效果之间的差距,两者间差距越小则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越高,如果两者间差距越大则证明我们德育工作实效性还存在相当的不足,需要我们予以更新和提高。加强我国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现阶段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小学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同时它还是学生思想品质以及素养形成的起始阶段,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智力文化的提升以及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我国小学德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两c:首先,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对于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受各种各样因素,比如心智发育不全、学校重视程度不足等的影响,学生在小学生活中常J常会走上歧路,实践表明,我国许多班主任仍旧存在诸如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注重品德发展等问题,这就使得那些得不到关注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心理扭曲的情况,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其次,德育缺乏实效的评价。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评价,但实际教学中却不是每位教师都可以领悟发展性评价策略,导致教师教学中只能是一味的表扬学生,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却一笔带过,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提高我国当今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应对措施

1、抓好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交流、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地,班级的文化以及各种活动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而德育工作恰恰在班级中进行是最为有效的。正因如此,只有抓好班级的管理才能为提高班级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抓好班级管理就要要求教师拿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办法,例如,为学生制定班规班约,在行规养成阶段约束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如迟到、早退、抄袭、不尊敬教师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和身教来影响学生。只有通过类似的班级管理办法,才能在抓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树立合理明确的德育目标

德育的目标制订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制订德育目标时,应注意结合我国当前小学生的实际身心发育特点,以及我国社会的发展形势和教育水平,合理调整目前的德育任务以及内容,使德育更具实际操作性和实效性。

3、开发使用合理的德育方式抓典型

德育不同于智力教育,需要以更为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德育结合实际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德育的实效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在一个班级中,总会出现三五个问题学生,他们德育观念严重缺失,因此,若重点关注这些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会对其他学生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从而提高整体班级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关于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要采取与众不同的方法。例如,我们班里就有一个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通过多渠道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然后通过对问题学生进行“爱育”为起点,和他进行过多次深入的交流,给予问题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帮助他重新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让这位学生摆脱“坏学生”的帽子,改掉了以前上课睡觉、逃课去网吧、考试抄袭等等不良行为,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班里的中等水平学生。

4、合理运用竞争机制并注重评价策略

学生进步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竞争则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工作的开展。为此,小学班主任教学中必须注重合理的运用竞争机制,要能够及时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措施及时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让学生在竞争的同时实现彼此的进步。竞争意识,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为班级增光、不给班级抹黑的思想,积极的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等。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要争取给教师留下良好的印象,主动为班级争取荣誉,让彼此都在竞争中收获进步。班主任要定期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明确在班级中的地位,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

5、综合提高我国的德育水平

提高我国的德育水平首先需要提高我国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学能力。加强德育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扩大教师的知识面,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从而提升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认识和技能。另外,小学德育工作所针对的教育对象具有特殊的身心发育特征,因而需要制订符合学生发育水平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

“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学校各类人员必须明确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是一线教师和后勤人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齐抓共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的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更新我国传统的德育理念,调整德育工作在新课程体系当中的位置,将德育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改进,让学校的德育实效性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德育是包含有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律、心理教育。而小学德育的教学是针对小学生的,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学龄阶段,自身批判能力较差,需要更为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形式则是对以教育者自己对教学进行评价,以为发展学习者的道德为根本目的来对小学德育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

2、构建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的原则

只有真正掌握了构建形成性小学德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才能够在教学中对形成性评价体系应用自如。所以从对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和小学德育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小学德育评价体系。

(1)评价标准之类别归属。相对标准、绝对标准和个体内部差异和发展变化标准为评价的主要形式,相对标准通过参照组的评判标准来进行评判,而绝对标准是以特定的目标和标准来进行评判的,个体内部差异和发展变化标准则是侧重于个体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进行评价。在对比较和选拔相对降低,从信息反馈中来进行主要评判方式的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对小学德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以绝对标准为基础,对德育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与绝对标准进行对比,从而完善学校德育教学;其次,在考虑到不同的学校拥有其各自不同德育背景、历史和发展经历等多方面的差异,从而通过辅助运用个体内部差异和发展的方法来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2)评价标准之不直接应用政府文本条文。其实,为了能够让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运行正常,我国颁布了《小学德育大纲》、《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等多部文件、准则和条例。通过对小学德育教学的考察我们能够发现,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德育教学以国家颁布的各项文件、准则和条例为主要依据,这样对发展小学德育教育有方向性的指导,但也存在着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盲目的搬用、套用,缺乏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的相互结合。所以,为了确保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标准的实施,一定要杜绝照搬国家德育评价的相关规定和条例。

(3)评价标准之超越教育目标。形成性的小学德育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从加强德育条件和活动本身合理性的角度,来进行教育教学,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多类型的全面教学,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3、构建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的方法

形成性的德育评价并不是说非要创建完全标新立异的评价模式,是通过在实际应用中得出更适合本学校的评价模式,在不断改进中不断完善形成性德育评价体系。而如何创建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选择方法呢?

(1)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重点。赞同定量评价的人觉得通过采用定量评价的评价方法能够将德育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隐形的旧观点打破。同时,也有与之相反的观点。在看似矛盾的观点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以评价功能的不同来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评价,造成对评价方法不同观点的不同。为了能够降低这种混乱的产生,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则是在对定性分析、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和定量分析三者进行相互结合中来进行评价的。

(2)注意事项。在以定性分析作为主要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基本评价方法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定量分析的相关方向,但要注意的是定量分析一定不能喧宾夺主,它始终处于评价构成次要位置。在对小学德育评价进行形成性运用时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首先,只有对于德育范畴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才能在形成性评价中进行合理的定量分析;其次,通过应用定量分析来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来形成小学德育评价的初期阶段,之后以文字描述的形式来对相关信息进行反馈;最后,要注意的是定量和定性的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对数据进行收集的阶段就要确定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

第6篇: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教育;班主任

小学,是每一个孩子接受系统教育的开始,也是孩子们梦开始的地方。这一阶段重在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学班主任应将小学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融入孩子的成长之中。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学生思想纯洁,是最适合德育教育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进行德育教育,会为孩子日后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中华民族精神、中华灵魂都是在这五千年中一点一滴所积累的,而德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小学生作为我国的未来接班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在社会发展的今天,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仅仅只是看一个人学历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质,因此教育要先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小学生作为我国新一代的希望,是社会未来的继承人,我们应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他们日后的人生道路平坦安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现阶段,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一些问题已经暴露出来。

(一)师资力量较为落后

在过去几年中,国家对小学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其关注重点聚焦在了中学与大学阶段,导致小学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没有专业的德育教师,加上学校对于德育课程的重视度也不够,使得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有所缺失。

(二)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

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还在发展阶段,其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都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小学德育教育大都只靠教师讲解,脱离实际,学生接受程度较低,远远不及国家所要求的德育教育成果。

三、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小学生在入学后每天相处最多的老师就是班主任,而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班主任应重视德育教育,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班主任以身作则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没有稳固下来,特别容易去学习身边的人的一些行为,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师。教师为人师表,在小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理应起到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尤其是班主任,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当作自己的行为规范,起到一个典范作用。比如小学生比较贪睡贪玩,他们对时间观念并不是很清晰,虽然学校要求早上八点到校,下午两点半到校,但有很多学生不能按时到校,这时班主任就应该发挥自己的典范作用,每天提前十五到二十分钟到校,在班级中和已经到校的学生聊聊天,这样学生看到老师提前到校,他们也会向老师学习,提前到校,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树立良好的班风

俗话说得好:“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重大。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德育教育的启蒙时期,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时候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树立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要制约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一个学生的行为。首先,班主任要制定合理的班级规范制度,并且保证严格执行,确保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助长任何一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邪风。其次,班主任应该时刻教导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学班级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学生丢失文具的现象,有些是掉在地上被其他同学捡走,有些是其他同学借走而忘记归还。班主任应该时刻告诫学生做到物归原主,并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时提出表扬。良好的班级环境,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勤俭节约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德育教育起着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联系家长,家校结合

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更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长者,是孩子心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做好德育教育,就应该联系家长,充分发挥家庭优势,让家庭与学校结合,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回家帮家长做一项家务活,或者帮父母洗一次脚。家长不能因为心疼、溺爱孩子,而无视这些作业。与此同时,家长在家中也应该时刻注意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洗自己的袜子、擦桌子等,外出时看到有人需要帮助,要根据情况,鼓励孩子帮忙。此外,班主任还要与家长时刻沟通联系,互相了解孩子的情况。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懂得感恩、勤于动手、爱护他人等的良好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进行实践

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教导他们的话可能会听进去,但是并不一定会明白、会做到,因此班主任要多创造一些实践机会,比如组织学生在社区或者广场进行卫生劳动,让他们明白环卫工人的辛苦,在母亲节、父亲节让学生在家中为父母做一件小事,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等。

四、结语

第7篇: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

一、小学生情绪学习对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影响

1.情绪分类和情绪能力的测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情绪的产生与外界环境刺激、个体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及大脑的生物学基础都有直接关系,个体情绪化特征既有家族的遗传性,又有后天的学习性,目前,从人类生存保障的视角出发,把“情绪”分成次要情绪和社会情绪两大类,两类情绪都来源于个体的生活经验,一般生活中感受到的道德相关情绪称“次要情绪”,如失败条件下的羞耻感、窘迫感、嫉妒感,等等,社会情绪指没有外界危险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的情绪倾向,例如对某一事件感到惊讶、愤怒、恐惧、厌恶,对某一人物崇拜、蔑视,对生活态度选择悲观或快乐,等等,这种情绪是比较广义的,也是受到文化背景及认知水平制约的。社会情绪有七种:恐惧、愤怒、悲伤、厌恶、轻蔑、惊讶、快乐,七种之中只有快乐情绪是积极的,所以我们无论是学习层面还是道德润泽层面,都必须注意快乐情绪的最大化,使个体在愉悦的情绪条件下发展自己的心智。

情绪跟行动有关联,情绪的测评就必须仔细观察被测评者的行为、表情、言语和姿态,德育教育工作者缺乏观察和测评学生的情绪能力,一堂品德课教师并不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给道德认知带来的影响,只是按教材内容机械推进,偶尔使用一些小环节引起学生的浅层次兴趣,逐步使品德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边缘学习的场域。真正优质的品德课是要学生追求一种道德信仰,并在追求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要鼓励学生渴望成功,追求高尚和儒雅,学会不同语境下、不同条件下的情绪自我调控。

2.情绪产生的因素分析。因为情绪产生跟人的大脑有关联,所以情绪有年龄发展阶段性、家族遗传性,也有人种、性别的差异性。情绪产生又跟外界刺激条件有关联,因此情绪又有外界诱因刺激性、文化背景制约性、个体感受能力的识别性。情绪是主观产物,同一事物可以产生不同个体的不同情绪,不同事物也可以产生不同个体相同的情绪,情绪是短暂的,可以转化的,例如教师经常用红五角星奖励学生,低幼年级有获得奖励的喜悦情绪产生,高年级学生就会产生厌恶情绪,时间短,低幼年级有激情,时间长就不感兴趣了。

3.小学生情绪调控对道德认知形成的影响。道德的学习不能在事不关己的讨论中、冷眼旁观中进行。德育主体必须在经过道德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与道德,体验道德生活,发展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悟的能力,情绪对道德体验、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悟能力是有直接影响的,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有句名言:“亲其师,信其道”,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情绪对道德学习的影响力。

二、小学生情绪的识别、理解和管理

1.小学生情绪的理解和管理。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脑发育的制约,情绪比成人脆弱,自控能力比成人差,婴儿至学龄前儿童产生情绪变化时生存物质条件占主要因素,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并无联系,学龄儿童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精神层面的需求会导致社会情绪的变化,单亲家庭子女性格异常,多数是家庭结构条件引发的情绪变化得不到调控,日积月累转变成性格问题,对学生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医疗心理学称“心理介入”或“心理辅导”,德育教师应该是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心理辅导老师,理解学生情绪的产生过程和变化规律是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基本要求。

从情绪理解的视角看待小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就会产生一种新观点,称作“合理性错误”,例如学生不会做回家作业,又得不到任何帮助,也查不到可用资源,在惧怕教师权威的情绪下,抄他人作业,这就是“合理性错误”,并非是“道德认知问题”。抄袭作业是不道德的,但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产生的错误行为是合理的,教师的德育管理和教育方法不能以惩罚矫治错误,而是改变外界刺激条件,转变学生情绪,使他们向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方面发展。

2.师生关系在学生调控中的作用。师生关系的“和谐”和“亲善”是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在德育工作领域,教师角色是多重的,既是年长者生活经验和知识传授的使者,又是道德规范的楷模,教师的品格、言行直接影响学生情绪的产生,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的,相互尊重,合作交流的。造传统的“师道尊严”下,学生的社会情绪不可能产生“愉悦”,“”的“造反有理”使师生对立、情绪冲突,不可能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产生,师生关系是学生情绪产生和调控的阀门,只有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产生道德的理性认识。

三、小学德育工作的情绪教育融入法

1.小学生德育工作情绪教育法的一般步骤。教育工作中的情绪教育法经历四个教育阶段:一是情绪识别阶段,二是情绪因素分析阶段,三是情绪控制和转换阶段,四是道德认知回归理性阶段。德育是一个广义概念,学校德育由学科德育课程和品德德育课程两部分组成。学科德育课程指每一个学科中的情感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品德德育课程专门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班队活动,等等。学科德育课程的情绪教育重点关注情绪对学业的影响,品德课程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情绪转化和自控能力。情绪教育法有许多不同策略选择,具体可分个体情绪疏导和集体情绪调控两大类,个体主要言语交流,集体主要共情同理,用直觉的方法控制和转换消极情绪,使学习者在良好的感觉下调控情绪。

第8篇: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小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1引言

德育工作一直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关键环节。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当中。相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德育工作开展受到的外界因素影响更加严重,其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更加注重实效性,并且要结合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和落实,是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农村地区由于本身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并且师资力量有限,整体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不尽如人意。

2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作为我们国家的接班人,学生本身需要具有文化知识和道德品格修养。学生必须要对自身的责任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学生成长之路的重要一环,也是保证学生正确成长方向的指路灯。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格、素质、道德品质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并且逐渐系统地开始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来看,小学阶段的德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如果忽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就难以为学生的日后成长打下良好的铺垫,并且更高层次的教育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小学阶段的学生就好像一张白纸,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成长性与可塑性,合理地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3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德育工作开展还存在着整体条件制约严重,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失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等问题。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德育工作的投入和教育水平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本身的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则不尽如人意,整体教学层次和水平较低,与城市的差距较大。从客观角度讲,农村地区的小学整体办学能力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基础教学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教学工作的基本需求。甚至于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其基本教学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德育的工作开展就更加举步维艰。现代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地区外出务工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导致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受到的家庭教育程度十分有限,很多儿童的父母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大多数的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监护。受限于思想意识和素质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则只关注于基础的生活物质保障和安全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意识的成长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放养特点。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需求的整体措施和对策。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儿童的身心教育没能得到合理的引导。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思想意识较为落后,其不能与学校进行有效的配合,进而导致了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衔接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突显,进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就缺乏了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

4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思路

第一,学校教育方面。农村地区的小学要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引。虽然农村地区的学校受限于经济水平,其整体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但是文化氛围的建设则与硬件环境的关系不大,学校内部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对德育知识进行深入的宣传,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的学习。学校内部也要对学生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制度进行完善和制定,对于学生的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合理的约束。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要对于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并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相应的实践内容,组织各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对道德文化进行感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二,家庭教育方面。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本身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并且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农村地区由于其环境较为特殊,留守儿童的现象较为普遍。父母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的多与孩子进行联系沟通,并且经常询问教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引导学生勤奋、努力、认真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并且互帮互助、不骄傲、不攀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自主性。家长的行为对于孩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做好自身的模范作用。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提高自身言行的自律性,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自身要多对孩子进行引导,并且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消除孩子的不良习惯。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家长要多疏通和引导,与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慢慢地接受和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改正。

第三,社会教育方面。现代社会舆论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小学德育工作中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内容。在农村地区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力量要予以全力的支持配合。针对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社会力量可以组织相应的捐助,提高整体教学硬件设施水平。社会教育也要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联合,配合学校与家庭的德育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德育活动实践平台,扩展学生的眼界,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保证广大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针对于农村地区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我们要提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水平,加强联合,打造三位一体化的德育体系,真正的提高农村地区的小学德育开展水平,为农村地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铁,黄美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改进对策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4(03)

第9篇: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教育 德育教育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生受特定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限制,对于事物的认识都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他们行为处事的原则。再加上新时代背景下各种网络信息的影响,一旦缺乏足够的德育教学,他们就很难养成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进而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上就会出现问题。但是从目前我国各个小学的德育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小学校园应该制定一些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学缺乏实质性内容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德育教学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它日渐成为教师教学成果的测评标准。但是为了保证文化课的教学进度,教师往往不会分配足够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在时间的限制下,德育教育的目标就显得太过宽泛,内容太过空洞,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太大,而不注重实践教学。因此,德育教学在目前的小学校园里,以程序化、形式化作为发展趋势,往往得不到实际的教学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模式落后

由于是一门新兴教学内容,很多小学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他们往往采用和文化课相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或者仅仅通过一些典型的德育故事,向学生渗透其中包含的德育思想,告诉学生什么是是非善恶。学生缺少去思考、去挖掘的过程,就难以形成独立的自主思考模式,德育教学鲜有成效。另外,教师选择的德育故事往往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针对性、代表性,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德育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得德育教学的效率非常低下。

(三)教学观念落后

在“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一些教师本身就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学,他们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习文化课知识为重点。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教师意识不到德育教学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这样落后的教学观念,让德育教学的推行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化严重。很多学校都会拉出条幅,表明要“开展德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实在真正的教学中,鲜有学校真正开设这门课程,一般学校都只是将德育教学当成教育部下发的一项任务,把对它的落实停留在“喊口号”之上。

2.教学思想老化。很多开展德育教学的学校,德育教师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教学方式也不能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改变。总是在用一些老旧、传统的德育故事对学生进行渗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和接受的动力,也不利于德育教学的发展。

3.师资力量薄弱。德育教学应该是一项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的内容,因此学校应该成立一个专业的师资队伍,专门从事德育教学。但是现阶段德育教学缺乏这样的队伍,德育教学任务往往由班主任或者是语文教师兼任,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使得德育教学发挥不出来真正的价值。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面对上述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校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三个方面出发,去提高德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实现自己的综合、全面发展。

(一)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面对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和头脑不成熟,缺乏对事物进行辨析和理解的能力这样的特征,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一步一步M行渗透,进而在点滴的积累中,让小学生意识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在不断的提升中,他们就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1.德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育知识以及相关范围内的知识,比如了解有关小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容。只有对学生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才能为之后德育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需要,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比如通过跟学生沟通,教师了解到不同的学生对于“该不该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个问题有了不同的认识,还有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德育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通过一些具体的助人为乐的故事,让学生养成一种“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意识,进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知道该如何去处理类似的事情。

2.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节课之后自己究竟应该养成哪种道德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教导学生要有责任意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为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大街上的垃圾成堆因为清洁工没有承担起责任;十字路口的交通混乱不堪因为交警没有承担起责任等等。通过这样的现象让学生切身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进而为自己找到发展的方向。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为学生开发出尽可能多种类型的德育教学方法。而不应该将授课的方式局限于德育故事之中。不可否认,德育故事在吸引学生听课兴趣上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在长期的发展中也确实需要更新。因此,不断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应该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其中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一种重要的途径,这是一种还原生活的方式。通过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的此时此景的魅力,就容易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发挥出德育教学的价值。比如,面对社会上一些随手丢弃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教师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就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情景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批判,从而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也开始进入小学课堂。这样的情景之下,教师应该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媒介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让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兴趣。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将静的图片变成动画,将音符变成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师就可以将传统枯燥乏味的德育故事,变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动画片给学生播放。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无形中对他们进行了良好的德育教学。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阶段的一项重点教学内容,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上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德育教师一定要重视起自己的德育教学工作,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方艳.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06).

[2]禄晓雯.浅议小学德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及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