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农业文献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

第1篇: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研究综述 发展意义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旅游产业在外国发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成熟。 非洲的肯尼亚国家是开展生态旅游最早的国家,也是开展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肯尼亚政府于1977年就实行完全禁猎制度,以保护国内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并保持非洲国家独特的村野自然风光,以此特色吸引游客到肯尼亚参观旅游。早在1989年开发生态旅游就使肯尼亚就获得高达3.5亿美元的经济收入。默西哥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ian)在1986年召开的一次国际旅游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得到确认,他指出生态旅游是游客前往没有被污染、被破坏、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区域进行对当地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和风俗习惯等欣赏、参与、研究活动(郑铁,2007)。

生态旅游农业是生态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其中的一种新形式。生态旅游农业在180多年前的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就出现了。郑铁(2007)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指人们根据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各自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生产与农村优美的环境空间、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农村独特的民俗风情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开发出能让游客参与、体验、休闲、娱乐、教育等项目的一种新型旅游农业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过程

张莹、何佳梅(2005)认为,外国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是兴起阶段。19世纪60年代意大利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推荐游客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购买、品尝新鲜农产品,从中得到特别的乐趣,这是“旅游农业”的开始。第二是发展阶段。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建立了许多观光农园,以游客观赏为主,生态旅游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第三是扩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游客参与性强的度假农庄。第四成熟阶段。生态旅游农业注重让游客体验农村、农业的“原汁原味”,注重原生态。

我国生态旅游农业于上世纪80年代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如今已有长足的发展。观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家乐型(主要是游客到农村参观游玩),第二阶段为农业娱乐型(主要是游客到各类农业观光园参与农业生产等等活动),第三阶段为乡村度假型(主要是游客到农村体验生活为主,以到乡村度假为主要目的)。

三、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类型

关于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类型,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外国主要有三大类型的生态旅游农业:

(1)传统观光型旅游农业。主要以都市人比较不了解的农业生产制作过程作为旅游开发卖点,在城市郊区或交通便利的乡村建设有农业特色的花园、菜园、果园、茶园等,招揽游客到园内赏花、拔菜、摘果、采茶等活动,享受田园无限乐趣。

(2)都市科技型旅游农业。主要是在都市周边建立高新技术的现代农业生产园区,以提供农产品和农业观光为主,同时也相应建有一定的娱乐场所。

(3)休闲度假型旅游农业。主要是让游客到农业园区进行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垂钓住宿、生态体验等各种旅游活动。

我国生态旅游农业的类型主要有:(1)综合性观光农庄。(2)森林公园。(3)乡村民俗文化型。(4)海洋观光旅游。

四、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情况

蒋建明(2009)介绍了生态旅游农业在几个国家的开展情况:新加坡近年来建设了10座农业科技公园,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和观光旅游业,让游客观赏动植物,而且可能尽情品尝农产品,让游客既有眼福又有口福,乐在其中。日本则大力发展观光农园和务农旅游,游客可以在观光农园内自由地参观,采摘鲜嫩的野果,参与农业生产劳动,还可以带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鲜农产品。韩国发展周末农场,主要建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吸引市民到农场参与农业劳作、休闲、度假等等旅游活动。美国的农场可以让游客在农场的果园里采摘水果,随便品尝,不用另外付费,只需将离开农场时采摘的水果过称付款,非常实惠,游客们都非常开心愉快的。马来西亚开发的农林旅游区,距离首府吉隆坡35公里,以突出的自然生态属性为主要特点,以发展农林业旅游观光为主,吸引游客。瞿兆赛、曹林奎(2006)介绍了法国和意大利农业旅游的情况。农庄旅游在法国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占到法国全国旅游业1/4的收入,以“欢迎您到农庄来”作为主要旅游卖点招揽生意。意大利的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假期去到农村进行农业劳作,体验农村生活,在农村休闲度假,过绿色假期,较好地带动了意大利农村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农业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迟,生态旅游概念在1993年9月才得到认知。近几年来中国国家旅游局陆续举办了“2006年中国乡村游”、“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年”等主题旅游年活动,推动了全国各地农家乐、生态农业观光、度假休闲农庄、民俗自然村等多种模式的乡村旅游,间接推动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朱智,2011) 。从40多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广东省深圳市举办荔枝节以来,生态旅游农业在全国各省市得到迅速发展,呈现出一遍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如重庆市2006年实现生态旅游农业收入近6亿元;西安市2008年发展观光农业面积约1.83万平方公里,旅游农业观光园区83个;河北省2013年有1800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农业经济收入超过70亿元;吉林省2008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50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高达450多亿元;福建省苍坂农场2007年开展农场生态旅游农业经济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显示出生态旅游农业独特的经济优势;四川省成都市近年来大力发展以“春季赏花、夏秋赏果”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农业,每年的阳春三月举办的“国际桃花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旅游经济收入达到近2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发展有1.8万多个生态旅游农业园区,150多万家乡村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达到4亿多人次,对促进农民经济增收起到重要的作用(邱继勤,2009;郭良,2013;刘宇鹏、胡士杰,2013;米冰、焦爱丽,2012;郑海明,2008;彭明勇,2005;刘英俏、李丹丹、蒋银郡、腾越坤,2013)。

五、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生态旅游农业是城市居民为满足追求大自然绿色生态环境和农村原汁原味生活体验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农业活动,它把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兴的、功能复合的产业。在我国虽然出现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农庄”、“观光农业”、“绿色果园”等概念层出不穷,生态旅游农业很快就成为都市人的一种时尚。但是由于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时间短、起点低、认识不到位等各种因素,对生态旅游农业健康发展非常不利,这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朱方胜(2011)认为,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效益不高;②经营方式落后;③硬件设备差;④思想认识不足;⑤缺乏科学管理。

邱继勤(2009)认为,重庆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存在问题有四个:①区域产业布局失衡;②产品单一,没有特色;③管理不规范;④经营模式不科学。

学者们认为,我国的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思想认识不到位;②缺乏生态规划和科学指导;②盲目开发,同质化严重;③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破坏自然资源;④投入资金不足,服务设施不全;⑤管理不科学,服务不到位;⑥服务人员素质低,培训少;⑦缺乏指导,政策扶持不够;⑧产业化层次低;⑨生态科学宣传不足(刘年艳,2010;杨学峰,2007)。

从所看到的研究文献看,大家对国内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看法相似,这也反映了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六、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对策

杨学峰(2007)认为,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态系统原则;②可持续发展原则;③多元化原则。

大多数学者们认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对策是:①政府重视,提高认识;②重视宣传,增加经济效益;③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④合理适度开发,持续发展;⑤科学管理,加强人员培训;⑥拓展市场,服务到位。⑦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好生态旅游农业规划。学者们进一步建议开发生态旅游农业各种有本土特色的产品:①森林度假旅游产品;②奇花异草观赏旅游产品;③瓜果采摘品尝旅游产品;④“三高”生态农业旅游产品;⑤渔业观赏旅游产品;⑥民俗文化旅游产品;⑦生态旅游农业度假区;⑧生态旅游农业园(刘英俏、李丹丹、蒋银郡、腾越坤,2013;张靖、李爱萍、贾崇建,2009;朱智,2011)。

七、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简要评价

国外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农业的研究多在两个领域,一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理论的完善与补充;二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一农业区域或农业企业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进行介绍、评价并提出对策。国内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农业的研究多聚焦在以下几点: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以及推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建议等方面;也有部分研究文献对广东省和河源市的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八、河源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意义

河源市于1988年建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东江的中上游,地处粤、赣两省交界处,是纯客家的地级市,管辖源城、东源、连平、和平、紫金、龙川5县1区,102个乡镇或办事处。全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是农业大市。

历届河源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非常重视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成了一批生态旅游观光项目,使河源市的城市品位得到极大提升,旅游业发展迅猛,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源市是环珠三角城市,是“珠三角的后花园”、“广东绿谷”。境内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生态景观资源,逐步打造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恐龙故乡、温泉之都、红色经典”的旅游名片。优越的地理环境、优美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河源市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资源,为高效发展河源市生态旅游农业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河源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1)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以拉动河源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农民就业途径;(2)生态旅游农业是河源市旅游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的最优途径之一;(3)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河源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着力点;(4)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以增加河源市农村集体和农民经济收入,加快脱贫致富;(5)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河源市实现扶贫开发目标有力抓手;(6)建立农民与生态旅游农业企业之间利益的双赢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曹瑞.浅析娄底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2013(6).

[2]郭丽.云浮生态旅游农业开发的困境与出路[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3]郭良.浅析西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J].网友世界,2013(10):68.

[4]季光照.建设“三带、三业、八区”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J].中国农垦,2013(510).

[5]蒋建明.外国的旅游农业[J].国外农业,2009(8).

第2篇: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走进自然的田园生活。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农业观光园便在这种回归田园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现代农业观光园是人们较为喜欢的休闲去处,其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集旅游、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为居民提供的身心放松的场所。农业观光园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此前提下,如何对现代农业观光园进行规划设计,是每个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现代农业观光园在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总结在产业结构、旅游项目策划、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要点,并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展望了现代农业观光园的发展趋势。

1 农业观光园的定义

农业观光园是旅游业与农业观光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市场为导向,集休闲娱乐性、观赏性和农事体验为一体,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1]。农业观光园开辟了新的旅游方式,丰富了旅游产业。满足城市居民亲近田园生活,体验新型旅游方式的心理。

2 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2.1 因地制宜

设计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尊重当地原有地貌及特色,在对其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观光农业的合理开发与规划设计,力求以最少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景观效果及经济效益。例如适当的设计微地形,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且不可大面积的挖山填湖,一方面是对当地水文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费时费力,加大园区营建成本及后期维护管理费用。

2.2 以人为本

一切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者的需求。

2.3 地域性原则

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风情,设计应将当地的人文景观与农业生产结合,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通过将地域文化的提取,概括,解构,通过设计语言,设计手法在园区表达,体现不同地区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增强园区趣味。

3 规划设计思路及要点

3.1 产业结构规划

从横向看,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养殖业为辅的模式,改善单一的产业模式,为园区带来经济效益。从纵向上看,称为立体农业,例如在果树林里,种植具有中草药价值的植物,或养殖家禽类等,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与经济效益。注意在选择植物种植时,应以和谐共生为主,避免物种间竞争。

3.2 旅游项目策划

旅游项目策划的前提是前期充分的资料收集、调研,包括所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当地居民收入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源分析,得出精准的市场定位,然后结合旅游学理论进行规划。前期的分析和旅游学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前期分析没有旅游开发相关知识,即使园区建成也不会形成良性运作,没有前期详细分析直接进行盲目开发,不仅会造成当地环境的破坏,也使投资与收益失衡,导致园区陷入亏损的困境。只有两者统筹兼顾,才能设置合理的旅游,休闲项目。

3.2.1餐饮 挖掘乡土餐饮文化,加强特色,定期举办饮食节,提供厨艺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作为婚庆场地,一方面给园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体现当地婚俗文化。

3.2.2 购物 田园超市,特色售卖点,形成销售链、线上订购派送等。

3.2.3 娱乐 在合理规划功能区的基础上,设计射击、咖啡酒吧、沙疗、垂钓、土陶制作、农事参与等项目。此外儿童作为特殊使用人群,设置儿童游戏场地,依托当地土壤状况,在裸露的地表,可采用树木枯干经过加工处理形成游戏设施,可满足儿童亲近自然释放天性,同时减少园区维护成本。

3.3 景观设计

3.3.1 地形 地形普遍应用于造园中,其具有加强空间的独立性,丰富空间层次,组织排水,控制游人视线,形成小气候等功能[2]。设计应结合用地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一般高差不大的土地用作生产用地,低佳之处蓄水建湖,抬高的地形用于栽植果树等。

3.3.2水体 避免大面积的挖山填湖,根据游客量设置合理的水体面积。

3.3.3植物 生产区温室外和道路两侧不宜栽植高大乔木,以免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一般以小乔木为主,常绿灌木作为绿带,适当配以地被花草,总体上形成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季相。

3.3.4建筑 应体现住宅特色,采用当地原材料,构建原生态的居住条件。

3.3.5道路 主道路以科学、便捷为准则,既要便于集散人流、物流、又要利于生产区内路网,次道路应将景观节点连接,成为网状,方便游人到达,游步道营造中国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的意境美。

3.3.6 其他 农业观光园中不可缺少的设计要素还有垃圾箱、标志牌小品等,它们既有其自身的功能性,又具有景观功能,设计中应挖掘地域文化,通过设计语言将文化元素体现在景观小品中。

第3篇: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农户;行为选择;研究现状

一、农户行为选择理论的概念

农户是对农民家庭的称呼,由几个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组成。行为选择理论是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理性人面对经济活动如何做出反应的学说。顾名思义,农户行为选择理论研究的是农户如何做出抉择、采取何种行动的理论。农户行为选择理论的研究是建立在农民能够独立决策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理论界对于农户是否能够看成理性人从而做出独立决策尚存在分歧。本文认同农户可以作为理性人的观点,采取屈小博的定义,农户行为选择理论研究的是农户在家庭收益最大化目标和市场经济原则下,在既定资源与市场约束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生产、消费、销售、流通”等多方面行为选择。

二、农户行为选择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农户行为基本理论方面。根据农户的理性人假设是否成立,以舒尔茨(1964)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农户符合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其生产行为也是为了追逐经济人利润最大化目标。随后波普金(1979)在其《理性的小农》一书中,发展了舒尔茨的观点,认为农户行为选择是理性人做出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是俄国经济学家恰亚诺夫认为,农户行为的做出不是出于理性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是追求家庭消费需要最大化的结果,为此可能做出一些违背理性人假设的行为。美国经济学家斯科特(1976)提出了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认为农户做出行为是基于道德而不是理性,农民在风险规避和收益之间偏好于规避风险,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农户选择生产技术安全的生产行为,即使收益偏低。通过对上世纪30-70年代农业的研究,黄宗智提出了“商品小农理论”,农民的行为同时受市场经济和农户劳动结构的制约,农民的阶层地位低,对其经济行为也有影响。

(二)农户行为模型方面。最早建立农户行为模型的是俄国经济学家恰亚诺夫,认为农户生产和消费的均衡条件为“农户的消费边际效应等于休闲的边际效用”。加里・贝克尔(1965)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户经济行为模型,作为理性人农户的行为受生产函数、收入、时间的约束,通过数学分析,农户可以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选择最优生产,然后在收入约束下选择最优消费。巴鲁姆和斯奎尔(1979)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概念提出了新的模型,为研究农户对生产结构和市场发生变化后的反应提供了框架。Strauss(1986)进一步发展了农户模型,强调了农户作为研究主体,而不是个人。

(三)其他方面的研究。屈小博(2008)从生产函数和生产技术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农户生产选择行为,认为不同生产规模的农户,对技术的行为选择不同。技术的选择行为与农业收益和成本大小关系密切相关。不同规模的农户对风险的认知行为差距明显,规模越大的农户对风险认知行为,但规避风险行为,无论规模大小农户们具有一致性。从成本理论的角度,研究生产规模大小对农户销售行为影响。不同规模农户的拥有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规模大小对农户的销售行为有重大影响。杨志武、钟甫宁(2011)认为,在研究农户行为时,要明确限制条件。毕继业、朱道林、王秀芬等认为农户的行为研究对耕地保护有重要作用,加强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户行为研究对耕地保护有重要意义。刘清娟运用Logistic模型对黑龙江农户生产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普通农户和种粮大户之间,影响生产行为的因素大小不同。科技和市场因素是影响农户行为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吴月红(2013)研究了粮食补贴对农民耕地保护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农业补贴政策对不同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不同,农业补贴对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的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也不同。严亮(2007)研究了农业信息化对农户行为的影响,认为信息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使农户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董鸿鹏、吕杰(2012)探究了农业信息化对农户生产行为、转移行为等方面的作用机制。缪波(2006)对农业技术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户的技术选择与农民教育程度、耕地面积、技术培训、非农收入等因素有关。徐卫涛(2010)研究了循环农业中的农户行为,杨丽(2012)对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进行了综合述评。李明桥(2012)分别研究了新农合门诊补偿对农户需求行为的影响、退耕还林政策对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以及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配置资源行为的影响。

三、结论

自从20世纪初以来,行为经济学迅速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和预见性,农户行为选择理论也是这方面的运用之一。研究好这一理论有助于更好的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3] Scott, C. Z.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Yale University 1976.

[4]屈小博.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市场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杨志武,钟甫宁.农户生产决策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1(09).

[6]毕继业,杨道林,王秀芬.耕地保护中农户行为国内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0(11).

[7]刘清娟.黑龙江省种粮农户生产行为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8]吴月红.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3.

[9]董鸿鹏,吕杰.农业信息化对农户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11,(11).

[10]缪波.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11]徐卫涛.循环农业中的农户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12]杨丽.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02).

第4篇: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资源;旅游产品

一.引言

黑龙江省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农业大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同时,近年来,乡村旅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成为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途径。

二.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的相互关系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主要旅游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景观、乡村生态环境、乡村传统民俗与传统文化等旅游资源为依托,以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休闲等多种体验方式为特征的综合性旅游形式。而观光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习作、购物、度假,满足游客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形式。结合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的概念及基本内涵来看,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及农家乐的最基本关系,即观光农业与农家乐等旅游形式以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乡野农村为环境依托的旅游活动是属于乡村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即乡村旅游的分支。

三.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一)农业产生类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全省耕地土质肥沃,肥力较高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约占60%左右,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目前,全省共有104个大型国营农(牧)场,拥有耕地206.8万公顷,共有宜牧草原、草坡507万公顷。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600亿斤,牛奶、乳制品、绿色食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是世界知名的、全国最大的有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国家农业部认定黑龙江垦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旅游活动开展地,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及参观考察价值。

(二)森林类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45.2%,覆盖面积居全国之首。其中,三分之二为原始森林。目前,共有67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38个,是拥有森林公园最多的省份。此外,还有我国世界上最典型、最大的一片红松原始森林。其中,伊春丰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松母树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网络成员。黑龙江省的森林物种也非常丰富。其中龙胆草、人参等16种名贵药材被列为国家保护资源,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首位。在动物资源中东北虎、丹顶鹤等稀有动物,均属国家重点保护种类。这些资源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森林旅游的首选地。

(三)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黑龙江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农村的占72.7%,居住在自治地方、民族区、民族乡镇的占39.9%。黑龙江省建有1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其中,满族乡(镇)24个、朝鲜族乡(镇)19个、蒙古族乡(镇)6个、达斡尔族乡3个、鄂伦春族乡5个、鄂温克族乡1个、赫哲族乡3个、联合民族乡(镇)8个。全省还认定少数民族聚居村680个。这种民族分布对在乡村旅游中设计、开发民族民俗特色旅游产品具有十分有利的影响,为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乡村旅游相关的特色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还拥有许多有利于开展乡村旅游的特色旅游资源,如被称为“中国的不夜城”、“极光城”的漠河县;有“火山博物馆”之称的疗养度假胜地――五大连池;世界上最长的界江――黑龙江;有“北方绿宝石”之称的亚洲最大界湖――兴凯湖;中国第一大火山堰塞湖――镜泊湖等等。此外,还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湿地旅游资源,集中成片的就有乌裕尔河、三江平原和松阿察河沼泽湿地。乌裕尔河流域地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湿地达21万公顷,有鸟类296种,被誉为“鸟的天堂”、“丹顶鹤的故乡”,是我国第一个水禽综合保护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湿地,已被列入世界重点保护湿地名单。

四.黑龙江乡村旅游产品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森工林区的滑雪、漂流和森林生态旅游;乡村的农家乐类型的旅游产品;以及农业旅游示范点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和产品。到“十一五”期末,新创建1000个乡村游示范点,评定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等18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并开发了大海林雪乡、镜泊湖鲜民族村等多处农家乐旅游景点。近年来,黑龙江省已确定了民俗风情、秋实采摘、现代化农业观光、中小学生乡村夏令营、乡村文化体育以及春季赏花、田园风光、踏青活动等六大乡村主题游活动,并推出了黑龙江乡村游线路,交通便利,乡村气息浓郁,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较好。

参考文献

第5篇: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

>> 国内外开放获取期刊发展概况 国内外开放获取期刊研究内容对比分析 国内外开放平台综述 国内外图书馆实体资源评价研究综述与实践进展 国内外社会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展 茶皂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乡村度假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启示 国内外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针灸戒毒研究进展 国内外护理暴力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普查国内外新进展 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农残检测技术进展 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国内外就业质量进展及评述 国内外风暴潮预报研究进展 国内外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 幼儿体操科研国内外进展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张晓红. 图书馆古籍工作与文献学研究[J]. 晋图学刊, 2015(5): 60-63.

贾媛. 中小型图书馆古籍保护现存问题[J]. 科技情罂发与经济, 2014(13): 84-86.

娄明辉.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视野下的古籍读者服务[J]. 图书馆学研究, 2012(12): 66-68.

孙巧云. 浅谈浙江省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及其意义[J]. 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 2012(4): 28-32, 54.

董绍杰, 卢刚, 毕国菊. 外文古籍的概念与界定初探[J]. 图书馆学研究, 2010(14): 96-98.

PRUDERY J. The British Library’s Initiatives for Access Project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5, 38(4): 65-69.

Studying Beowulf[EB/OL]. [2016-02-23]. .

Europeana Regia Project Documentation[EB/OL]. [2016-02-23]. http://europeanaregia.eu/en/project-europeana-regia/project-documentation.

毛建军. 韩国古籍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启示[J]. 图书馆建设, 2012(4): 40-42.

张敏. 国内高校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述评[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1(6): 82-84.

胡良, 林珊. 国内重点院校古籍数字化调查分析[J]. 现代情报, 2012(10): 53-55, 116.

华艳. 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的开放性工作探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9): 18-20.

李晓源. 古籍开放存取的世外桃源――书格[J].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1): 50-52.

王玮. 中医院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和利用问题研究[J]. 科技与创新, 2015(22): 36-37.

关于IDP[EB/OL]. [2016-08-18]. http:///pages/about.a4d.

关于世界数字图书馆:背景[EB/OL]. [2016-04-18]. https:///zh/background/.

毛建军. 中文古籍数字化合作馆藏维护问题研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8): 4-7.

杜婕, 张文亮. IFLA《善本与手稿馆藏数字化规划指南》解读[J]. 图书馆建设, 2015(10): 51-54.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the digitization of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collections[EB/OL]. [2016-08-22]. http:///publications/node/8968.

作者贡献说明:

姚 远:调研并收集资料,撰写与修改论文;

李 莎:调研并收集资料;

沈东婧:拟定文章框架,修订论文。

Research Progress in Open Access of Ancient Books in China and Abroad

Yao Yuan, Li Sha, Shen Dongjing

Shanghai Information Center for Life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第6篇: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农家乐 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当前“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现状

“农家乐”旅游的雏形来自于国外的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尤其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的比较成功。这一研究主要集中于20 世纪80 年代后至21 世纪初,主要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农村环境的关系、乡村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等方面。具体到我国来说,“农家乐”可以说是乡村旅游在我国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发展形式。我国现代形式的“农家乐”始于1987年四川成都龙泉驿成功举办的第一届桃花节,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农家乐”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农家乐”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相关作用机制实证的研究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挖掘,仍属研究空白,而“农家乐”作为农民直接参与的乡村旅游形式,其蓬勃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关键性影响又使相关研究显得迫切和必要,因此本文的研究以期通过对河北易县贫困山区开展的“农家乐”实证调查分析,探讨“农家乐”对于解决贫困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纵观我国当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庆为主题。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正日渐成为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农家乐”旅游已成为当地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整合当前开展“农家乐”地区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都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农”式单一。大多数农家乐是农户自发的,经营模式非常单一,以吃农家菜为主,各守一摊,贴近农家生活的特色还不突出,游客很难得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特殊体验。

2、“家”境不佳。农家乐的公共设施不足,缺少停车场、厕所、垃圾箱、旅游咨询点、导览牌等设施,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生态环保设施几乎空白,村民及经营户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充斥房前屋后和溪道,洁化、美化、绿化和亮化功能有待提高。

3、“乐”意不足。乡村的节事活动、农耕文化没有加以整理和演绎,游客参与体验和互动的节事活动开发不够,夜间文娱活动匮乏,留宿客人觉得单调。

4、“文”蕴缺乏。大多农家乐都是老木屋修缮而成,周边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有震撼力的自然生态资源,很难吸引游客并保证客源的稳定性。同时当地的资源挖掘力度还有待加深,农家乐休闲游业的灵魂之一是文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将失去长久的吸引力。

5、“群”体有限。该县是纯山区县,大多居民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农家乐的兴趣不大。平时消费主要靠节假日山外温州等地的游客前来,消费群体有限。

6、“规”划滞后。近年该县农家乐发展很快,有些乡镇无序开发大有燎原之势,缺乏理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目前缺乏乡村旅游规划的指导,从而使农家乐休闲旅游布局和项目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对易县山区沙岭村地区的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初步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村里除了农牧业、外出务工,主要收入来自于旅游。无论是开农家院还是卖土特产,本村的“蚕姑坨”旅游景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本村经济,而且其优势在于不收门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开发和管理,十多年来,蚕姑坨的知名度仍停留在附近的村、县、市以内。而且一旦游客比较多,环境污染就非常明显。村民说:“要是一样的投资,蚕姑坨可比狼牙山风景好!”确实,如果不开发,人们要想上山就要走上一条十分崎岖十分险要的路,但对于如何来更好地开发蚕姑坨,村民们都很矛盾。一个山区景点,开发起来包括交通、水源以及景点日常维护等各个方面,单靠村民们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依靠国家政府的支持,也要等到相应政策的实施。说到外商投资,村民们最担心的是外商开发以后旅游商业化是必然的,收门票会减少游客数量,也给本村村民带来不便。

二、“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通过对“农家乐”的旅游现状分析,结合当前河北易县山区的发展情况,“农家乐”旅游对于推进落后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推进“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同努力。要合理配置注重“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要合理布局注重区域带动发展。要合理引导注重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一些具体的实现措施上,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农家乐”旅游的扶持力度。当地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科学规划,防止农户盲目跟风、无序建设。农民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管理科学,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乡村旅游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对此,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创造良好的平台,使本地人才脱颖而出,以本地农民的特色彰显农家乐本色。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经营农家休闲旅游农民的旅游业务知识培训,除了到其他城市进行旅游考察,还可请旅游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本地进行讲座、培训,以提高本地农民的旅游经济意识,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农家休闲旅游应以知识性、参与性和优质服务来吸引游客。同时发展“农家乐”旅游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利益。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牢记在心,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第7篇: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北京100093;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12)摘要:在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下,消费者对乡村旅游功能凸显为精神与文化的个性化需求,而传统的旅游产品供给多以满足物质的大众型产品,一方面导致了市场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同质旅游产品间竞争异常激烈,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突破解决产品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成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首要难题。笔者从文化创意的视角,在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创意设计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创意旅游营销等方面的策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加速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进程,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06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京郊山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SQSM201312448004)。

第一作者简介:康杰,女,1977年出生,河北新乐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通讯作者:杨欣,女,1981年出生,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06,修回日期:2015-03-12。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

Kang Jie1, Yang Xin2(1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3, China;2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1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one was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massmaterial supply and personalized demand of spirit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suppliers; the otherwas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the homogeneous tourism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wasconfronting the urgent nee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ow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to solve product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had become the primary problem of rural tourism. Th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in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Finally, it put forward strategies lik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ources, creative design of tourismproduc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creative culture theme activities, and creative tourism marketing, etc.,so as to meet the consumers’dem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mot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ultural Creativity; Strategy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以休闲消费达到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假日游的最佳选择。自2006 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年确定为“乡村游”、“和谐城乡游”、“生态旅游”以来,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增长期。据统计,2013 年中国农家乐的数量有170 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有10.6 万个,全年接待游客将近10 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00 多亿元人民币,直接受惠的农民有3000 多万[1]。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消费领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但与此同时,快速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资源的有限与粗放式的开发相矛盾;产品缺乏文化特色,没有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间极高的相似度,导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资源配置未优化、重复建设与浪费等现象比较严重[2];尤其在中国迈入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后,创意引领消费,传统的农家乐、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等主打旅游产品与消费者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差异化、体验化、个性化需求相矛盾,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化创意是通过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强调的是产品的差异性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与文化需求[3]。从众多的文献分析来看,许多学者以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但以文化创意的视角探究较少,更鲜有从创意视角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来解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问题。因此,笔者以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创意视角,提出乡村旅游在资源、产品、模式、市场、产业链等方面的开发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异质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并试图解决产品缺乏特色、同质竞争激烈、资源重叠等难题,对加速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 文化创意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与创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将文化创意理念、思维方式融入到农村的开发生产、生态、生活资源中,创新旅游开发的模式,完善旅游产业链,这势必加速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1.1 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自身需求的行为[4]。文化创意是运用人的创造力,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体现其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并对已开发旅游资源的再整合利用,运用无限的创意突破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约束,进一步拓宽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克服了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5],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创新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渠道,在生产、运作、销售等环节融入文化创意,解决了乡村旅游面临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压力、旅游产品单一、无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文化创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确保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中国广大乡村地区拥有源源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乡村习俗、民族风情和农耕文化[6]。但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不断的撞击和融合,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已濒临灭亡或是转化、模仿为城市文化的符号,失去了乡土文化的“土”特色。文化创意是在既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其第一步就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使传统的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与发展,赋予了乡村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并结合新时代的理念,开发出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创意产品,如一些濒临破坏的古遗址和亟待维修的古建筑经过文化创意开发成为具有特殊文化旅游的胜地[7],文化创意下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实质上就是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

1.3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正转变为文化性、层次性、个性化精神与文化需求,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依靠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突破常规思维的模式和观念,在一定的载体上,赋予产品精神文化含义,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并通过其强大的融合性,助推乡村旅游业打破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8],创意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成为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发挥和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9]。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扩张期。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其功能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变与发展,如农场类旅游,包括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广场,还有以休闲、娱乐和知识为目的的农业教育园、科普示范园,以及参与、体验各种农民农事生活,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10]。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开发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开发多强调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对农业资源过度依赖[11],多以自然景观、农业观光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未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乡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间的严重雷同,产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多处于盲目、自发式的状态中,模仿、照搬发展模式的现象还很普遍,相邻相近的乡村旅游提供的农家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很高,乡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赁的个体行为,很多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根本没有考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如旅游产品未进行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12]。

(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观光型模式,以观赏观光型活动为主,如观赏田园景观、观看民俗风情文化、参观手工艺品、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展览等[13],以农村生活、历史文化、探险体验、生态科考游等体验类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层次相对较低,致使游客满意度降低,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对消费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响力。

(4)开发的旅游产品中缺乏创意,许多项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始终保持原状,开发一次就此停滞,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较低[14],致使开发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满足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下,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老旧,宣传的渠道与力度不足,缺少对整体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导致市场占有率低[15],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宣传和影响的辐射范围小,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3 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把它贯穿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各环节及各层面,突出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当代乡村旅游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16]。

3.1 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内涵创意思维是一种对既有文化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17]。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文化创意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重庆巴渝的文化村,游览区由三院一寺庙一牌坊构成游览主体,并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横跨水面的连接大门和牌坊的跨度长达100 米悬空索桥,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压邪的“泰山石敢当”,伴有错落有致的故乡人农家乐及农耕机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传统的巴渝民间文化[18]。在这些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基础上,通过利用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资源中[19],赋予有形的、无形的乡村资源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历史资源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迎合乡村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3.2 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旅游产品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层次相对较低,多数以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开发对象,乡村旅游资源间的相似性,导致各乡村以景观游为主打产品的严重趋同化。文化创意设计突破了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就地经营思路[20],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运用文化创意设计,将当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节庆、农事农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设计的旅游产品中,并将创意产业的思维及时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21],这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设计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旅游活动,强调产品间的差异性,使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如北京的怀柔雁栖镇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后进行美化环境、营造节点景观、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设,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融入农耕农具展、文化长廊等众多文化元素,还可以参与到风筝、皮影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在夜晚,还可欣赏七彩栈道、古烽火台等众多文化夜景[22]。

3.3 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是以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进行开发的,雷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形成区域的竞争力,致使乡村旅游效益低下[23]。乡村旅游应当依据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文化创意,借助乡村旅游资源载体,强调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创新开发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型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的北京市朝阳金盏乡的蟹岛[24];“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设计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海南省兴隆镇,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热带植物园,并形成观赏园林、教育园林、认养园林等多种形态,承载农事参与、自然教育、观赏等功能[25]。

3.4 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围绕创造旅游新价值,并以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通过对乡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创意开发,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产业链-既有向产业上游的研发[26],又有下游关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如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白河北村,以“美丽琉璃”文化节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中华瑰宝·美丽琉璃”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慈善捐赠笔会活动、“书画琉璃之雅韵”、“琉璃山水间·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动[27]。依托创意的乡村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性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品牌[28],宣传当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完善整个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

3.5 创意旅游营销,开发乡村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的策划、方式、手段在开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29]。当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创意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营销策划、方式、手段中,形成创意旅游营销,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开拓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30],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微博、微信营销、APP上线,扩大其影响面,增加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以乡村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方式,通过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发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并保持对产品忠诚度[31];通过创意宣传片、举办主题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或庆典营销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并塑造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村落开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动,通过文化主题活动推出“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以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长跑节等一系列观光季活动;并结合媒体发挥宣传优势,邀约主流多家媒体,如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加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主题宣传,突出乡村旅游特性,加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乡村旅游市场[32]。

4 结语

乡村旅游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供需矛盾、历史文化资源亟待保护、自然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33],其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升级时期,而乡村旅游开发是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重要的第一步,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依据当地农村的地形地貌、生态资源优势,如农林类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这些自然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这类旅游开发容易造成乡村间同质产品的激烈竞争、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产品单一等问题[34]。笔者以文化创意的视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旨在通过创意深层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强调乡村旅游经营中的文化特色和其差异性,并提出运用创意思维、创意设计理念、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创意旅游营销打造旅游产业链,来拓宽乡村旅游开发的空间,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信息知识时代下,文化创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借鉴依靠融入文化创意取得成功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今后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因地宜地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创意,这不仅可以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还把乡村旅游开发中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转移到对“活”的科技与人才方面的利用,不仅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由规模“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35],并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文曦.乡村游火爆年接待近10 亿人次[EB/OL].(2014-10-01)[2015-01-06].Http://finance.inewsweek.cn/20141001,82941.html[2] 李学术,刘楠.论农村创意经济及其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0(2):51-55.

[3] 杜继勇.关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1(4):69-70.

[4] 兰岚.重构传统文化和传播,用文化创意打造文化品牌[N].贵州都市报,2013-05-20(4).

[5] 高丽华.营销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3):127-128.

[6] 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4(3):105-106.

[7] 刘孝蓉.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219-222.

[8] 马亮,颜亭玉.乡村旅游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404-408.

[9] 方亮.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6):69-70.

[10] 魏敏,马连君,冯永军.农业生态旅游及其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8(2):250-252.

[11] 蒋敬.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76-1773.

[12] 何艳琳.窦店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院学报,2013(5):28-32.

[13] 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3(4):55-57.

[14] 陈雯婷,金权杰,程澄,等.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11(2):27-28.

[15] 刘军.关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5):62-65.

[16] 王春林.广西特色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与策略[J].创新,2013,3(7):112-117.

[17] 王灵恩,何露,成升魁,等.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1-687.

[18] 姚海琴.浙江农业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寻-基于国内外成功模式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158-160.

[19] 李学术,刘楠,王奇.论农村创意经济的理论特征[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1-54.

[20] 陈焱霞.创意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1:27-31.

[21] 刘为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56.

[22] 葛继红,王艳.农村文化社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J].科学社会主义,2009(6):31-32.

[23] 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1.

[24] 赵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15-16.

[25] 王璠.对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以甘肃省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8-13.[26]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

[27] 吴倩,宋维山.艺术与市场整合: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J].河北学刊,2009(29):33-35.

[28] 章继刚.创意农业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8.[29] 刘景枝,单厚军.我省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的品牌化策略[N].河北日报,2009-5-26(7).

[30] 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2.

[31] 刘军.创意休闲农业的渊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A].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132-139.

[32] 张友臣.发达国家文化品牌培育经验探析[J].东岳论丛.2010,31(12):144-146.

[33] 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5.

第8篇: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绿肥;生态学效应;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

绿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1-2]。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农民用地、养地意识的弱化,绿肥种植面积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2015年,农业部提出了至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也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而种植和利用绿肥恰好是一项减量施用化肥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为此,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种植及翻压绿肥产生的多方面的生态学效应,分析与总结绿肥对土壤性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及对于提升农作物产量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发展绿肥生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种植及翻压绿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种植及翻压绿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高菊生等[4]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体系下水稻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冬闲对照相比,双季稻与绿肥轮作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紫云英、油菜和黑麦草处理的水稻年平均产量较冬闲对照分别提高27.2%、20.5%、18.1%。李继明等[5]通过26年长期定位试验得出,绿肥配合化肥施用,长期效果较好,可以达到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和稳定水稻产量的目的。其中,26年水稻平均产量以紫云英+猪粪处理最高,比对照增产64.47%。杨滨娟等[6]以冬闲连作为对照,通过连续8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种绿肥翻压还田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绿肥对水稻产量提升的效果存在差异,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处理分别增产水稻0.48%、7.31%、5.76%。郭云周等[7]研究表明,种植并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鲜草,可减少化肥用量,有效提高烤烟产量和产值,提高上中等烤烟产量。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种植及翻压绿肥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绿肥与无机肥配施效果优于单施化肥,并可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种植及翻压绿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的影响

绿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的影响过程相对复杂,且不同品种的绿肥其影响程度各异。李红燕等[8]研究表明,相比较于休闲处理,麦后播种长武怀豆并翻压2年后,0~20cm土壤有机质、总氮、矿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2.4%、22.2%、95.9%、28.6%和11.2%;翻压油菜后,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含量显著提高。潘福霞等[9]研究了旱地翻压箭筈豌豆、苕子和山黧豆3种绿肥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箭筈豌豆可以有效提升土壤有机碳、无机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山黧豆处理的土壤pH值变化幅度最大。王璐等[10]研究表明,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此外,杜威等[11]开展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了3种豆科绿肥(绿豆、大豆和长武怀豆)和4个施氮水平,连续6年种植并翻压绿肥后,分析土壤中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休闲)处理相比,长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等养分指标含量,3种养分分别提高了4.47%~15.35%、5.21%~6.25%、11.00%~14.35%,且均以怀豆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总体而言,绿肥翻压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可以增加生物固氮量,提升磷、钾等养分,还可以增加地面覆被,达到水土保持效果[12]。

3种植及翻压绿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区域内丰富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显示着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平衡,适宜作物生长[12]。杨曾平等[13]研究了双季稻种植区长期冬种绿肥下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与土壤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处理相比,长期冬种绿肥翻压处理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都有所提高,其中以长期冬种紫云英翻压处理效果最为明显,表明长期冬种绿肥翻压能明显地改善水稻土的微生物特性与酶活性。此外,佀国涵等[14]研究表明,种植豆科绿肥并翻压还田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随着翻压绿肥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也随之增加。翻压绿肥30t/hm2连续进行3年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提高了35.4%~49.0%,比对照提高了43.0%~63.3%。这与杨曾平等[1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种植及翻压绿肥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作为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4结语

绿肥作为一种养分全面的优质生物肥源,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增加作物产量、培肥地力的作用和效果,而且对提升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在各种耕作制度下存在着大量季节性闲置耕地,并且不同区域有着多样的气候环境和种植制度,适宜间作、轮作、混作等多种种植方式,发展绿肥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种植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再加上化肥的大量使用,种植及翻压绿肥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冬季空闲面积越来越大。因此,后续有必要针对冬季绿肥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同种绿肥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所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并不相同,而不同的绿肥在相同的土壤环境中所产生的生态学效应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当重点从绿肥的营养成分和养分释放规律、绿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的影响机理、土壤微生物对种植及翻压绿肥的响应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筛选出可用于改良不同类型土壤的高效绿肥作物,以发挥种植及翻压绿肥的最佳生态学效应。

参考文献

[1]赖杭桂,高玲,张如莲,等.24种热带禾本科植物的绿肥价值分析与评价[J].热带作物学报,2011,32(8):1411-1417.

[2]杨滨娟,黄国勤.稻田冬种绿肥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6,35(5):214-219.

[3]李忠义,唐红琴,何铁光,等.绿肥作物紫云英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16,36(11):27-32.

[4]高菊生,曹卫东,李冬初,等.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16):4542-4548.

[5]李继明,黄庆海,袁天佑,等.长期施用绿肥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3):563-570.

[6]杨滨娟,黄国勤,王超,等.稻田冬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0):1209-1216.

[7]郭云周,尹小怀,王劲松.翻压等量绿肥和化肥减量对红壤旱地烤烟产量产值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5(6):811-816.

[8]李红燕,胡铁成,曹群虎,等.旱地不同绿肥品种和种植方式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5):1310-1318.

[9]潘福霞,鲁剑巍,刘威,等.不同种类绿肥翻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6):1359-1364.

[10]王璐,吴建富,潘晓华,等.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299-303.

[11]杜威,王紫泉,和文祥,等.豆科绿肥对渭北旱塬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J].土壤学报,2017,54(4):999-1008.

[12]刘国顺,罗贞宝,王岩,等.绿肥翻压对烟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1):95-98.

[13]杨曾平,高菊生,郑圣先,等.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2011,43(4):576-583.

第9篇: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目标消费群;管理规划;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23-02

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有助于花都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其打造的桑蚕文化,传承了当地的文化和精神,同时也推进了广东文化的发展。同时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助于为当地和附近居民提供就业,创造和维持地方收入,拉动花都经济增长。

一、宝桑园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山前大道缠岗段两旁的宝桑园,是集农业种养、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基地建设规划由桑蚕种养加工生产、农业高科技示范和观光旅游农业三大部分组成,总投资1302万元,预期年产值74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188万元[1]。

宝桑园旅游观光基地以桑蚕文化为核心,包括桑养蚕区、缫丝织绸区、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蚕桑生态区、蚕丝文化馆、农业大观园、娱乐活动区、餐饮美食区、农产品展销区、休闲钓鱼区。其各大基地观光区和休闲区不仅能让游客亲近大自然,获得身心放松,进一步了解桑蚕文化知识,充分领略中华几千年蚕丝文化历史;同时其种桑养蚕区、缫丝织绸区、蚕桑生态区及蚕丝文化馆等,体现了宝桑园对农业科学和高新技术的重视以及在桑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方面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示范作用。比如宝桑园种桑养蚕区的桑基鱼塘,其以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粪喂鱼、鱼泥上塘基、蚕粪及桑枝叶残渣堆沤或经沼气发酵产生肥料等资源循环再生方式,不断提高了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旅游活动也使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良性发展以及旅游环境改善成为必然,并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和动力[2]。同时有助于花都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其打造的桑蚕文化,传承了当地的文化和精神,同时也推进了广东文化的发展。同时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为当地和附近居民提供就业,创造和维持地方收入,以拉动花都经济增长。

二、宝桑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宝桑园品牌宣传力度不够,产业链不足,管理规划不够科学成熟,附近交通不便等问题制约了其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宝桑园投资资金不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地处广州偏远地区,宝桑园目前的品牌宣传力度仍相对欠缺。宝桑园在强调科技创新重要性,积极开展各种相关的学术研究、拓展和调研等活动进行宣传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将其品牌进行大众化地宣传,潜移默化地把其品牌形象带进寻常百姓家,打造成公众心中印象深刻的品牌,才能源源不断地增加潜在客源。

2.产业链不完整

宝桑园目前仍处于中小型的乡村生态旅游规模,其以桑蚕文化为核心的相关观光旅游资源开发已不断趋于多样和成熟,然而由于宝桑园资金运转相对缓慢,其休闲和娱乐功能仍不够丰富。具体表现在:第一,游客招待方面不够完善。宝桑园目前仍没有形成完善的旅游住宿行业及与住宿功能相应的餐饮和销售等行业。与此同时,宝桑园仍面临交通设施不健全,环境卫生处理方式不完善,停车场设施不完备等问题。第二,娱乐功能相对单一。宝桑园游玩项目目前主要对外提供观光、采摘、放风筝等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活动和水上休闲活动,局限于中国传统生态旅游的“农家乐”形式。另外宝桑园部分水上游玩设施存在破损问题,宝桑园相关部门应加以重视和改善。

3.管理规划缺位

宝桑园在生态环境、游客行为等方面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生态旅游管理,一般指对生态旅游环境、旅游企业、旅游者,也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社区、旅游市场等进行系统的规范、协调、控制等的管理活动过程。宝桑园已开发的养鸡场和鸵鸟养殖场利用效率不高,导致其场地资源、人力管理资源的浪费。另外,部分游客在桑林区采摘桑葚后没有自觉称重购买,而是装进自备袋子离开旅游景点,这造成宝桑园部分经济损失。此外,部分游客环保意识不强,同时宝桑园垃圾回收设备不完善,破坏环境,不利于对宝桑园的环境保护。

三、应对宝桑园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策略

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深入和管理规划的缺位等问题主要归根于其投资资金不足,所以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在遵循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适度拓宽开发途径,如与当地附近相关企业合作、吸引学生为主的目标消费者、加强宣传等等。同时不断完善和加强宝桑园的管理规划。

1.宣传的多样性开发

加强对外宣传促销促游。开拓客源市场,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促游活动等宣传途径。比如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其旅游产品[3]。同时可通过官方微博有奖转发、自制微电影宣传片、QQ旅游指南广告、设置网上相关调查问卷等网络宣传方式进行宣传。

吸引学生为主的目标消费群。由以百度网页搜索和百度新闻搜索为基础的免费海量数据分析服务,用以反映不同关键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的百度指数中的数据得知,与“生态旅游”有关的“人群属性”中,以“20-29岁”“本科及以上的学生”为主的人群密度最大。由此可见,80后及90后年轻人是生态旅游的主要消费者。所以宝桑园可加强与附近各大高校的合作,提供各大高校学生实习机会,招聘各大高校学生从事旅游,为宝桑园吸引更多以大学生为主的客源。

2.产业链的多样性开发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宝桑园目前仍处于中小型生态旅游基地,其关键原因在于投资资金不足。加快资金周转,可通过增加适合其发展的收入途径。宝桑园可通过以下途径拓宽旅游产业链。

与当地其他旅游基地合作。比如与花都果园飘香、花都芙蓉度假村、花都香草世界、花都御盛马场等形成旅游一体化的合作经营模式——合资延伸和发展该区域的旅游产业链——如住宿、餐饮、购物、纪念品销售等。

借鉴“沙发客”的旅游住宿模式。舒适而优惠的住宿条件不仅能吸引更多远来游客,不断促进当地经济收入,同时还能拉动其他旅游产业的发展。2003年始于美国的“沙发客”潮流,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兴起、发展并不断完善。“沙发客”是指当地居民自愿免费为在“沙发客自助游网站”成功注册的旅客提供住宿的一种方式。这种住宿方式使游客更能充分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另外还能以“创新和省钱”为特色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宝桑园可与当地其他旅游基地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和创办“沙发客”模式,提供当地居民就业,提高居民参与度,不断延伸和完善当地的旅游产业链。

3.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场地的有效利用。需要搞好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3]。宝桑园可通过取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低下的鸵鸟养殖项目,提高养鸡场的场地利用效率,同时加强与当地各旅游基地合作。比如与花都香草世界合作,引进培养花卉香草技术和品种,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从而促进宝桑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管理有序化、规范化。宝桑园可通过增设管理人员,设置人性化的警示标语,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增强旅客保护环境和诚实守信的意识。同时完善其旅游区道路、洗手间、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不断推进宝桑园管理规划的有序化和规范化。同时,当地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生态理念”的培训,不断加强自身守法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

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分类和评估。一般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价格标准、旅客反映等十多个方面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评估[4]。宝桑园可根据自身现实情况,增设专业管理人员,定期对基地各旅游项目进行严格评估,这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积极寻求地方政府支持。政府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起主导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规划、政策以及监控方面[5]。当地政府应该结合花都的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规划和协调开发广州花都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应加强对花都生态旅游景点区的监督和引导,实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熠.论生态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J].学理论,2011,(31).

[2]谢吉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述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持新农村建设[J].旅游学刊,2006,(3).

相关热门标签